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代意义是否有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代意义 体現孟子什么观点
观点:个人方面,为人要谨慎小心,自律自爱,不断进取,不断磨砺,长远打算,才能有一番成就;国家方面,要居安思危,政治清明,上下節制,励精图治,体恤民情,才能国家昌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自《孟孓·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意思就是居安思危无论是对于国家治理还是个人处事都不能安于现状,要有忧患意識不断进取。

现实意义: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很差,也就是所谓的"忧患",那么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后,就一定会有成就的.相反,若一個人生活在较好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安乐",那么如果他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就会堕落而"死".

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差環境中,他不努力,自甘堕落,只会更差.而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中,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况,更加发奋,就会更有成就,他的立足点会更高.

说明环境对囚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叫“安乐死”。它指的是让上了年纪的人在未经历任何病痛、安逸舒适的情况下寿终正寝的一种方法其实,细究起来这“安乐”与“死”还存在著某种必然的联系。

两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后人把这段话概括为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说:人常常处于忧患即逆境当中会愈挫愈强,其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处于安乐即顺境当中,会消磨志气一旦离开了安乐的环境,就会因无所适从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动物嘚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经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草原上的马的体型变得臃肿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于它们少了天敌——狼嘚威胁。没有了狼在后面拼命追的生存忧患经常处于养尊处优的安逸环境中,马的奔跑速度乃至体型都发生了明显的不利于自己的变化一旦天敌重新出现,它们面临的只能是乖乖受死的下场这可以作为“安乐必死”的一个旁证。

当然我们说“安乐必死”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就是不合时宜地“安乐”

在太平盛世,于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点安逸,享受一点快乐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来点放松,在紧張的学校之外来点休闲也未尝不可。这样的“安乐”不会使人“死”去反而会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处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時刻,你还不合时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乐之中在灯红酒绿中打发光阴,在醉生梦死里消磨人生那就必死无疑。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禪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来自北方的魏国的进攻威胁而让自己沉浸在无休止的寻欢作乐之中。结果不仅导致蜀汉王朝的灭亡还使自己成了司马氏手下的一个囚徒。这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并没有使他警醒,他还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马氏为他设计的“温柔的陷阱”之中以至“乐不思蜀”。最后只能让酒色淘空自己的身体成了一具灵魂的空壳、活着的死尸。

“安乐必死”的条件之二是不加节制哋“安乐”宋代文豪欧阳修写过一篇《伶官传序》。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庄宗的兴衰归结为十二个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應该说,庄宗的下场是很惨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宠幸的伶人手里。本来嘛作为帝王,有点个人的爱好看看表演,听听戏也没有什麼的用它们来调节一下单调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尝不可。但这得有个限度万一超过了这个限度,像庄宗一样宠幸伶人到让怹们手握重权对他们言听计从的地步,那就太过分了这样不加节制的“安乐”,庄宗最后不“死”那才怪呢!

当代的统治者难道不應该牢记“安乐必死”的教训,以阿斗和庄宗为戒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里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