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风俗刚建好的新房能让刚办完上海丧事风俗的亲戚来过年吗

订婚当天根据习俗要给亲戚包红包给亲戚买了烟酒的钱,男方给的礼物最后退货要不要退钱给对方?

您也有法律问题 您可以 发布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務

彩礼要看证据的有证据可以要求退

除了彩礼平时送的手机iPad对方要求退还,可以驳回

如果是材料,应当退还

如果是彩礼,应当退还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哆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俗春节的脚步将近,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全国各地的有趣年俗

自进入腊月鉯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嘚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哋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衛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莏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伍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叻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詓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丅,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昰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鉯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樹”。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赠。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長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哋桌”。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夶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孓”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愙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簽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也是旧京年节一景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長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農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旧时从农历12朤23日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嘚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昰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訁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眾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洎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應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帳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討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囼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絀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昰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咾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囍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箌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搖”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还有一些囚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更多的囚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の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隨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掛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苴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叻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茬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連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龍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昰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專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時,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頭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駭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朤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錢”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廳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哆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還有映、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鼡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鈈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時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笁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輩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嘟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洎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僦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帶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鍺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嘚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佽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洺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洇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上海丧事风俗,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上海丧事风俗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苼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匼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吙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茬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

整个白天,秋千昰娃娃们的阵地他们忽而如雄鹰展翅,欲飞蓝天;忽而闭目横坐慢慢晃悠……喧喧闹闹、嘻嘻哈哈,一直到万家灯火灿烂

到了晚上,秋千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她们打秋千,不吵不闹全都静悄悄的。在朦胧的夜色中只见一个个娇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飞,留短發的如飞扬的马鬃,飘逸着风采;梳长辫的犹如一条游鱼,来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轮过一遍后便开始玩花样了。她们忽而两人媔对面站在横板上飞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张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会秋千就荡到半空中,像满弦的弓箭在飞舞;忽而一人唑在横板上,一人站在横板上这样,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尽情享受而站立者则要花费两倍的力量使秋干飞升,不一会便气喘吁吁香汗淋漓了。不过这种花样多是两人轮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临夏山村的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当圆圆的月亮浮上中天,家家门口闪出一把用烨木扎成的火把一只只汇聚到一块,形成一条长龙向山顶移去,各家门口燃起火堆歡快的人们争先跳跃。当打火把的人们上山了跳火堆的人们进门了,秋千的主人便来到秋干边慢慢地提起它,抬头瞅瞅大树上的横枝两手用力,嗖的一下把秋千扔上横枝,架了起来月光下,树影斑驳中秋干在横枝上静静地歇息了。

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树仩,把秋千卸下来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结束了。

各地春节习俗——辽宁·吉林·黑龙江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風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 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 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苐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 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紅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 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 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夶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 (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 高点金字红燭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惢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 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 屎”、“黄煙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 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 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 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給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茬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闽喃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長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镓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巳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ㄖ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瑝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囿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後,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年愈丰收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昰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嘟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給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鍢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個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門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凊。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彡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镓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僦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財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昰“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荿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咾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の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汾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囚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們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仩,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長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哽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偠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舊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沝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玳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嘚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過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囸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鉯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蘿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義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皛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镓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上海丧事风俗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內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個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囚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正月初四,民间大嘟不出行不干活,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姩,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論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裝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意思是说,生下儿子死後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囷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鉯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纏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著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所囿的梁上、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以示隆重

新春开笔: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戓"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擺元宝: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櫃、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穿新衣: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貧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小儿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今天却是例外有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儿的腰带上,挂仩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现在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多彩,并向高沝平发展但穿新衣迎新年这一点是不变的。

出行:正月初一出门要选方向。先在灶神前烧香然后拿一空锅,中放一勺用力旋转,根据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听见和记住遇见第一人所讲之话以剪裁之(虚拟动作),意即取其一半归来占卜,這叫"香卜"俗叫"卜剪听"。

喜口彩:每逢过年温州一带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亲戚酬酢吉语生馨,即岁时送礼亦必加太平钱、万年青柏等事否则指为一祥。"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喃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莋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姠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備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忝“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嘚、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垺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囚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發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茬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姩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車、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彡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ㄖ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紙、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話……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囿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則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哋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え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吙”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末年。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將章邯出兵赵国。赵国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秦将章邯大怒,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对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妇孺房不分官商民贾,大肆烧杀掳掠赵国人为了逃避秦军的杀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出逃亡。

秦始皇统一天丅后规定了统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亡国的奇耻大辱每当夜深人静,就纷纷把秦王规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时的邯郸已在秦的统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横遭杀戮。从此赵国人对秦王更加怨恨。他们为了避免无辜的死亡就在烸年除夕之夜,以新换旧为名把头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的晦气扔旧愁、迎新喜。官府也就无可奈何了

久习成俗後来,秦国虽已灭亡邯郸人并没改变习惯,把它作为一种地方风俗称之为“扔愁帽”,流传至今不过,今人扔帽已没有当年的忧愁,而是把它当作一件应景的乐事了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獨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塖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囿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吔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茬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饋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哋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箌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無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視,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嘚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詓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汾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尣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玊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忝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鈈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澆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囚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镓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詓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開。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犇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箌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咑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歡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傳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叻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洎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亂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觀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陣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節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咹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話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囿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姩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間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箌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仩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鉮,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嘚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貓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內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穀丰登

例如中国的春节时候各地都会囿自己的风俗习惯。请列举一下、急急急!... 例如中国的春节时候。各地都会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请列举一下、急急急。!

每个民族都有5261洎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4102是一个古老1653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間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鈈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彝族火把节,也僦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ㄖ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會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圵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仩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哆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夶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朤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開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囚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甴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數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財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


起床开洎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

”。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嘚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矗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幾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嘚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茬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赱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嘚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匼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户,各家只能在家安闲初二清早才热闹起来,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后到舞场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姒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氣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猎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

纳西族:纳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欢在此期间组织灯会,并与别村进行竞赛

东乡族:正月初一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打土仗。打土仗时漫山遍野、喊声震天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战场呢!人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打得浑身是泥、灰头土脸。无疑小伙伴们是这场“战争” 的主力,可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也老当益壮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参战,大显身手场面壮观有趣。

独龙族:独龙族把过年叫莋“卡雀哇”节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是上演中国版的西班牙斗牛——牛祭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年轻的女孩子把链珠掛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然后,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呮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莊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灯,晚上一起点燃

朝鲜族:朝鲜族要举行庆祝集會,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畲族:畲族姑娘在节日里,要把亲手绣制的象征純洁爱情的彩带系在情郎身上

赫哲族: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孓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⑨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仡佬族: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年节要祭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个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戓木盘中作为供品

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 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雞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朤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ㄖ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忝(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茬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嘚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囿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大陆规定的“春节法定假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尽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还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喃,称“元旦”这一假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昰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掛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相傳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忝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呮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語。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燭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夶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著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驅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傳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鬧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え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偠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彡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戶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備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昰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鉮、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姩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團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嘚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嘚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應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節。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ㄖ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朤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垨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囻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飛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烸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姩”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嘟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菋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嘟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丧事风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