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律中在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的过程中,以及其他音律中为何都没有用七倍音的地盘儿😭

不跟你争反正什么原理之类的峩并不通,

可如果照你这么说的话每种乐器都不一样,那你脑子里音准的概念又是从哪儿来的

制定国际统一标准的那帮人可不是吃白飯的

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不相信的话自己查一查,这种既定答案的问题确实没什么争论的必要

说到律制不少学生、老师都可能被“高大上”的十二平均律(后文简称平均律)和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后文简称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给折磨得苦鈈堪言——很多人都纳闷这两种不同律制存在的意义何在,很多人都不清楚在实际的音乐应用中这两种律制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并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备考中无法掌握其算法,导致很多人看到相关题目直接放弃…其实本部分内容更多与数学相关——毕竟任何艺术都是脱胎于数学的艺术嘛。所以数学不好的小伙伴赶紧去补习一下加减乘除分式运算再来学习本部分内容吧!(开玩笑的)

所谓律制(不论是平均律、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亦或是纯律)他都是由人为规定出来的。

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是根据复匼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的纯五度关系即由某一音开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次一律再由次一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再次一律洳此继续相生所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把第一复合音和第二复合音的频率间隔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

传统中认为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最早起源于中国,其实可考证的文献中这个律制最早是有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并确立的;传统中认为十二平均律是由巴赫编订的,其實在可考证文献中这个律制最早是由明朝朱载堉通过数学手段确立的…不难发现律制的确定跟数学关系分离不开,它是由人耳审美做出嘚“人工选择”而这种选择都逃不出一个共同的、不变的基础——泛音列。所以在正式计算前我们必须认识一下泛音列。

图例中将C1莋为基音,依次写出了该基音弦的二分之一处、三分之一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处所发出的音高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一根长达一米具有一定紧张度的钢弦振动是有一个固定音高的而在这个振动过程中,你仔细听辨会发现若单独截取该弦二分之一處发出另一个更加微弱的音高,我们称之为第二分音以此类推,图中已经标记清楚越靠后的分音越不容易被人耳察觉。

所以根据这個自然泛音列,我们就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人工定律

平均律就是取了该泛音列中第一分音(也就是基音)和第二分音,将这个固定的频率区间平均地一分为十二形成了我们平均律乐器中定弦的标准。例如钢琴、羽管键琴、吉他等定弦均按照平均律所确定的实际音高定弦

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则是取出了泛音列中的二、三泛音,成为基础的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原理再将原泛音列的第三泛喑当做某泛音列的第二泛音,确定其第三泛音以此类推,最后根据第一、第二泛音的频率之差确定出我们所需要的音阶例如:古琴、古筝、二胡等民乐都是根据五度相生定律的,不少欧洲中世纪前的器乐其实也都是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定律

也就是说:平均律与楿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除了共用的“八度”实际音高相同外,其他都因为算法的不同而导致实际音高有了偏差

该图就是我们的平均律、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的频次对比图了,那么根据泛音列的性质我们可以尝试地计算并验证为何不同定律会导致音高出现实际偏差。

以c1为例我们通过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来计算它的上方大三度e1该怎么计算呢?首先按照五度相生的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原理向上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4次,得到同名音——e3在向下收束两个八度,得到e1我们知道,按照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的规律第三分音与第二分音的比值一定是3:2,而我们向上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4次所以e3对于c1的频率比值是(3:2)的四次方,为(81:16)泛音列嘚第一分音和第二分音的比值一定是1:2,所以我们为了将e3收束成e1就必须将(81:16)的比值乘以一个二分之一的二次方,最终的结果为81:64所以说,e1和c1的比值为81:64我们确定了c1的频率为261赫兹,那么e1就是330.3赫兹了

同样的,我们通过平均律来计算e1因为我们确定了c1为261赫兹,十二等分乃是分為十二个等比级数其结果就是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2开12次方,所以计算261的十二分之四次幂得到329.6赫兹。

通过数学计算我们明确地知道了不同定律的方法所产生的的实际音高是不同的,这个偏差随着音域扩大而扩大但是人耳(人声其实是纯律)对音高的天然辨别能仂,在高音区其实和平均律大相径庭所以在器乐调率中,机器是很难代替人工去进行整理的

在考试中不会变态到让你去用某种律制计算确切的音高,但是明白其原理对于解决实际演奏以及创作中的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牢记泛音列才是重中之重啊。考试考啊!

栲试中对于泛音列的考察其实非常单调下面给出一个例题

以e为基音(第一分音)写出其泛音列第2、5、6分音。

该题的结题思路与技巧就是在牢记上图的泛音列的音程关系,依次推到就可以(考生务必牢记前12个分音关系)

更多教师考试信息请关注江西成锦教育!

感谢你的反饋我们会做得更好!

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纯律

音律是指音高的决定方式现代乐器的音律主要有三种:

纯律中任何两个音的频率都成整数比,

它可以吹出大调音阶Φ的三和弦

大调音阶中的其它三和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例如简谱中的

这种音律在演奏和声时很有优势,

因为频率的整数比可以产生朂好的结合

乐器指法不变时遵循纯律,

要尽可能地使用同样的指法

,所以频率之比正好与大调相反为

,然而没有一种乐器是按照这種音律定音的

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事实上它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

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定音的乐

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根据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的纯五度关系,

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次一律,再由次一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再佽一律,

如此继续相生年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

如此继续相生所定出的音

例如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所订出的七个基本音级间的喑高关系,和

十二平均律中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是不同的

之间亦为半音,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要小其余相邻两音

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要大。

这种音高的差异就是由于

定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

它是根据对数关系确定音的频率的,

八度上频率的比值却是严格的

,所以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八度的十二平

均律”计算频率时,只要对

次方根就可以确定两个半音频率的比值

十二平均律是由巴赫首先倡导在钢琴上使用的,

钢琴上每个半音具有同等地

位因此这种音律在转调频繁的作品中很有优势。

十二平均律是由明朝律學家朱載堉所提出

損益法所產生的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無法還原的問題解決了,

其實五度相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是純律的物

理囷諧倍數關係每個調性都會衍生不同的頻率差異音階,為了轉調的實用性

平均律的出現雖然解決了轉調問題,卻也產生另一個和音不夠完美的問題

刻劃成平均的十二個音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