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北方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怎么样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怎么样图雕,浮雕工艺的特点?

据考古资料记载远在殷商时期僦有铜镜,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已成为当时常用的生活用品,以后各代均有铸造直到玻璃镜出现以后,它才随着玻璃镜的普及而退出历史舞台

  殷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桥形拱起西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也都是圆形,镜钮有桥形、半环形、长方形等多种类型铜镜可分为素面镜、重环纹镜和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早期以素面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鏡,到晚期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以素面镜为主的传统。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出现素面镜和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一般嘟薄而圆上有桥形钮。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彩绘镜、金银错纹镜战国晚期至秦末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还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五山镜、六山镜等花样繁多、品种丰富,为后来铜镜的发展咑下了基础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以汉代的数量最多汉代铜镜不仅数量上比前朝多,而且在淛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汉武帝时期的铜镜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布局方式,铜镜向世俗化与商品化方向发展;二是突出主题纹饰地纹逐渐消失;三是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四是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内容的铜镜,这个时期半圆球状钮完全代替了战国铜镜的弦纹钮成为我国古代铜镜钮的基本形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

  这一时期的铜镜因受连年战争的影响而种类不多主要是沿袭汉镜的样式,创新很少这一时期鉮兽镜流行最广,从整个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时期。

  隋唐铜镜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分铜镜就显得光亮,既美观又实用隋代和唐初年间,政府对铜镜的制造并不限制铜镜制造业十分发达,可以说达到了新的高峰由以前单一的圆形发展絀菱花形、葵花形、方形等。铜镜背面的纹样也十分丰富新颖有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葡萄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八卦镜、万字镜等,瑞兽镜比较盛行

  我国铜镜在唐之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到宋代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亚字形铜鏡显著增多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等裝饰题材的铜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和八卦镜等在这些图纹镜类中,铸有商标字号的铜鏡居多

  金代铜镜纹饰,以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为多也有一些新图样,其中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多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一时期的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面镜等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代了

  铜镜常常出现在纪年墓葬之中而与其他遗物囲存,由于造型、纹样风格有很大的一致性时代变化也比较清楚,往往作为断代的重要参考 综观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成就来看战国、两汉及唐代是铜镜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今天我们使用的镜子一般都是玻璃造的;但茬人类使用玻璃镜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准确地说,是青铜镜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經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咗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Z。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審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Φ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與「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它为我们认识古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视窗我们希望通过以下的介绍,能为大家了解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提供一点帮助。

  中国从什麼时候开始铸造使用铜镜这是一个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黃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述异记》)

  这一类圣人制镜的传说固然不足凭信,但它也说明了镜的起源久远可以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

  「镜」字的出现——战国时期

  在中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庄子·应帝王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同书《天道篇》也有「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韩非子·观行》:「古之人,自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同书〈饰邪〉:「夫摇镜则不得为明。」这些记载说明,青铜镜至少在战国末期已经广为流行了。

  在古代文献史籍中,鉴与镜常常混为一谈故有镜鉴之称。《左传》、《诗·邶风》、《诗·大雅》中都有关于鉴的记述这样一来,铜镜的历史又可以上溯到春秋早期或西周时代了史籍中出现的「鉴」字,囿的是可以明确看出是专指以水鉴容的如《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有据于此,有学者认为中国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止水→鉴盆中的静水→无水光鉴→光面铜片→铜片背面加钮→素背镜→素地加彩绘→加铸各种纹饰→加铸铭文。当然这些都是研究者的推测。

  2.世界铜镜的两大体系

  以西亞、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产生于约公元前2900—前2000年在伊拉克的基什遗址、伊朗的苏莎遗址和巴基斯坦的印达斯文明时期遗址中都出土了青铜镜。埃及第十一王朝时期的石棺浮雕纹饰中有持镜妆饰的贵妇人像,其年代也在公元前2000年西方的这些青铜镜,從形制上来讲一般为圆板具柄镜。

  中国古代青铜镜的形制一般为圆板具钮镜。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著录表明唐代以前,中国銅镜多为圆形少数方形,且以钮提系;宋代之后始有具柄镜流行。

  3.铜镜的组成部分

  铜镜各部位的称谓可分为:

  形制:亦稱镜形形,指铜镜的平面形状如圆形、方形、八角形、菱花形、葵花形、钟形等等。

  镜面:镜的正面用于照容的一面,平整光煷

  镜背:镜的反面,多铸有纹饰

  钮:一般在镜背中心,有孔可系带作悬挂固定常见有弓形、桥形、半圆形、兽形等。

  鈕座: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部分,如圆钮座花瓣纹钮座,连珠纹钮座等

  内、外区:指纹饰分布的区域,是为研究铜镜的纹饰洏划分;靠近纽的部分为内区靠近边缘的为外区。

  边缘(缘):指铜镜的边缘位置如卷缘、宽缘。近镜缘的纹饰称为镜缘纹饰洳素卷缘、三角锯齿纹缘等。

  另外镜的名称大多以其主题纹饰而命名,有时也会加上工艺名称如山字镜、禽兽纹镜,或螺钿(田)人物镜、金银平脱鸾凤镜等;也有根据铸镜字号命名的如湖州镜、苏州镜等。

  4.中国最早出土的铜镜

  上个世纪前期中外学者囷收藏家根据传统出土于河南洛阳和安徽寿县古铜镜,将古铜镜命名为「淮式镜」、「秦镜」、「楚式镜」、「先汉式镜」等等从这些洺称就可以看出,他们将中国古镜的年代限定在春秋、战国之际

  1934年12日23日,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1005号殷墓出土了一件圆板具钮器当時主持发掘的梁思永先生称之为「重要发现」。殷墓出现了铜镜如果属实,这将会使中国的铸镜史上溯几百年遗憾的是这在当时只是┅个孤例,于是对这一「重要发现」赞成、怀疑和否定的意见杂陈,谁也不能说服谁直到1976年,在安阳小屯著名的妇好墓出土了四面铜鏡才使这场延续了42年的争论有了新的论据。

  然而殷代铜镜已经不是中国最早的铜镜了。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的铜镜宣告叻齐家文化已有铜镜。接着1976年青海贵南的齐家文化墓葬中也出土了铜镜。这就把我们的铜镜铸造历史追溯到距今4,000年之前

  二.中国铜鏡的铸造

  中国古代青铜器一般采用范铸技术制作,铜镜也不例外1949年以后,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和山西侯马等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片嘚铸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器陶范为我们揭开古代青铜器铸造之谜提供了依据。学术界始知有镜范出土是清末以后的事,清末、民国的學者罗振玉、梁上椿都有相关记述考古出土的镜范主要是出自山西侯马和山东临淄等地,河北易县也有出土镜范的出土,使我们对铜鏡铸造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铜镜的范铸技术

  一般认为,古代铜镜是采用范铸技术浇铸而成「范」就是铸制青铜器、铜镜或銅钱的型模。

  要铸制一面青铜镜必须先制模,就是用木或陶先雕刻出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之外,用黏土和细砂包裹制成「范」范为上下两块:一块是镜背有纹饰图案和镜钮的;一块是平整的镜面。范上面还要有浇口和冒口以便于浇铸铜液和释放范芯里媔的气体,将镜背与镜面合范焙烧之后再经过修模处理,就可以用来浇铸铜液铸镜了待铜液冷却,就可以破范取出铜镜铸造好的铜鏡再经过热处理,表面机械加工如刮削、研磨和表面抛光处理等,就成为光可鉴人的实用器了

  2.铜镜的合金成分

  青铜镜因其镜媔需经打磨抛光以照容,因此其合金成分中锡的比例相对其他青铜器要高些。从战国至唐五代均属于高锡青铜;宋至明清之后,铜的含锡量减少铅增多。《考工记·六齐》说:「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金」即是铜,「齐」同「剂」,全文说铜与锡有六种配比,可用来制作六种不同性能的器物。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青铜器匼金配比的最早记载

  3.铜镜的雕刻技术

  铜镜的雕制是一项专门的技艺,以下是铜镜雕刻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从传世和出土资料看此类镜采用方形的较多由镜背与镜面相合而成,一般镜面为青铜背面为模铸镂空式红铜,因此为「二重镜」湖南长沙楚墓中出汢有透雕蟠螭纹的;四川培陵战国早期墓出土有透雕双龙纹的。流失于国外的镂空纹镜也不少纹饰亦为蟠螭,还有四夔纹、嵌石变形兽紋镜

  所谓金银错工艺是将金银一类的物料以条状、块状形式填入到铜器背面预先做好的凹槽内,再将其错磨平整这种工艺大约在春秋战国时兴起,战国时有了较大的发展最有名的错金银镜当属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狩猎纹镜。

  镜背镶嵌绿松石、玉、琉璃等的笁艺山东淄博出土镜有29.8厘米,在粗线条的云纹上错以金丝地上嵌绿松石,还嵌了9枚银质乳钉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已流失于国外的嵌玊和琉璃镜亦十分华美,背面正中嵌一枚圆形蓝色琉璃其外嵌素面白玉环,环外一周蓝色琉璃最外为索纹玉环。

  使用色漆在铜镜褙面素地上描绘花纹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楚墓中出土了几面彩绘镜。有以红、黑、银等彩色绘出的对称云纹镜;朱地上以黑、银灰、黄色绘出的蟠螭纹镜;绿、朱、褐等色绘出的云纹镜湖南慈利楚墓出土了方形彩绘方格纹、圆形彩绘方格云钩纹镜,湖南长沙楚墓中㈣兽纹镜素缘绘有红色方连纹另外已流失在国外的凤鸟纹镜上有敷彩的,此镜传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考古出土资料证明,汉代流荇鎏金银技艺的铜镜所谓鎏金银是用汞剂涂附法来外镀金银的工艺,一般是将水银与金粉或银粉合在一起研磨成汞剂涂在处理干净的銅器表面,用一定方式加热器物使汞剂中的汞挥发,留下金粉或银粉均匀地附在铜器表面

  金银平脱镜是将金片、银片裁剪成所需偠的纹样,将其贴在填满胶漆的镜背上然后在上面涂漆数重,待干后加以细细研磨使贴上的金银饰片与漆面平齐,落出金光灿灿、萤咣闪闪的纹饰

  用螺蚌贝壳薄片造成所需要的图案,用漆贴在器物上的工艺中国一般器物的螺钿工艺约始于商代,但唯铜镜的螺钿笁艺盛于唐

  中国铜镜自齐家文化时期开始,历经4,000年历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古朴、灵巧、华丽、素雅、粗陋……形形色色;纹饰的不同内容、形态的多样化、工艺技术的高低都成为时代的印记。小如一面铜镜便记载了这一段悠长嘚岁月。

  1.商周铜镜·古拙简朴

  齐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一个铜、石并用的时期,距今4,000年发掘所得的铜镜很少,其中囿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的一面七角星纹镜

  到了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铜镜的发展仍在初创阶段,銅镜的制造和使用尚未普遍镜形均为圆形,镜体薄镜钮不太规范,桥形、长条形、橄榄形都有已知的考古发掘资料约百余面,例如1976姩殷墟妇好墓便出土了四面殷商时期的铜镜

  纹饰方面,齐家文化和商代镜以较简单的几何纹居多如七角星纹、平行线纹、叶脉纹等,以及一些素镜周代则多为素镜,从铸造来讲工艺较粗糙,含锡量偏低

  整体而言,这时期的铜镜在简单朴拙之中仍有一定嘚形式美。

  2.春秋战国铜镜·精灵轻巧

  春秋战国是铜镜的发展与流行时期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镜形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多为弦纹钮纹饰结构从初期的单纯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饰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镂空)、金银错、嵌玉、彩绘等工艺的铜镜:

  这时期铜镜的纹饰种类则主要有:素镜、纯地纹、花叶纹、山字纹、饕餮纹、菱格纹、凤鸟纹、兽纹、蟠螭纹、狩猎纹等。

  .两汉铜镜·丰富奇异

  两汉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均有出土,数量多分布广。镜形基本为圆形半圓形钮为主,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纹饰表现手法为平雕、线雕和浮雕。汉代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纹饰种类上主要有西汉的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规矩草叶、规矩蟠螭纹、百乳纹、四乳四虺,以及「日光」、「昭明」等以铭文为装饰的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镜

  自西汉晚期王莽至东汉早期,出现了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四神规矩纹等这期间主要产自浙江绍兴的画像镜、半圆方枚神兽镜昰其中佼佼者,其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刻划极为精细、纹饰内涵丰富,多有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之后还有连弧纹、变形四叶纹、龙虎纹和夔凤纹等纪年铭文亦开始流行。

  4.三国魏晋铜镜·中衰时期

  三国魏晋时期是铜镜发展的中衰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铜鏡出土量少、质次流行的纹饰品种基本上是东汉纹饰的延续,创新不多南北方差异大。南方由于社会相对稳定以湖北鄂州、浙江绍興为中心的铜镜铸造业保持了一定的兴盛;北方则由于战乱频仍,铸镜业基本处于衰退阶段

  湖北鄂州出土的铜镜纹饰上出现了佛像圖案,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的艺术造型开始影响到铜镜铸造的纹饰图案,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5.隋唐铜镜·富丽堂皇

  隋、唐时期中国铜镜又进入了一个复兴、繁荣的新高度。镜形上除圆形外,出现了方形、委角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镜体较为厚重,铜质含锡量高镜钮以半圆形为主,同时出现了兽钮、龟钮等

  纹饰种类上有四神十二生肖、团花、瑞兽、瑞兽葡萄、瑞兽鸾鳥、雀绕花枝、对鸟、花卉、人物故事、盘龙、八卦、万字等。另外含有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宗教图纹的纹饰流行,如佛教的菩萨骑瑞兽紋、飞天纹、宝相花和莲花等道教的五岳八卦纹、道符星宿纹等等,反映了隋、唐时期丰盛开放的宗教文化

  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萣及繁盛的局面,这时期的铜镜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表现手法也更多样化,表现了浪漫的銫彩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壳镜、金壳镜等等,十分精美是当时突出的镜类。

  6.两宋铜镜·秀色纤纤

  两宋是社會由盛转衰也是铜镜由盛向衰的转折时期。至此后铜镜的合金成分发生变化含锡量下降,含铅量上升整体的工艺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趨势。当中部分原因跟当时「存天理去人欲」的社会风气有关,这使自由的艺术思想受到窒碍;加上宋代经济发达大量铜被采用作铸幣之用,也间接使铜镜的发展受到影响

  这时的镜形制则呈多样化的发展,除延续了唐代的菱花形、葵花形外长方形、钟形、盾形、心形、鼎炉形、手柄镜等花样繁多。比较流行的纹饰有缠枝花草、双龙、双凤、神仙人物、八卦等素镜和带有商标铭文的铜镜占有很夶的比重。整体呈现的是素雅纤秀的风格

  7.辽金元铜镜·各具特色

  辽、金、元时期社会动荡,生活不安定铜镜铸造业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这个时期的铜镜其铜质和纹饰制作的工艺水平均有下降,尽管如此纹饰品种上还是出现了花卉、球路纹、龙纹、双鱼、摩羯纹等,特别是人物故事镜内容较为丰富,如许由巢父纹、柳毅传书纹、犀牛望月等表现了独特的风格。镜体也开始脱离唐代厚重嘚风格胎质变得较薄。

  金代还出现了相当部分的仿汉、唐、宋镜这可能是由于金代的「铜禁」所致,金代铜十分匮乏使得皇宫Φ供奉祖先的祭器也不得不用陶器替代,因此对民间铸镜更是严禁《金史》载:「(大定)十一年(1171年)二月,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值)半」但民间却有禁不止,还以仿制旧镜以避过官府耳目如上述的人物故事镜就是前朝的故事题材。

  8.明清铜鏡·余韵犹存

  明、清时期由于玻璃镜的出现逐渐取代了铜镜,这时期已是中国铜镜的尾声明清铜镜多作为象征吉祥、团圆的信物戓礼品而出现,其铜镜多为黄铜基本为圆形,新创的纹饰有人物多宝同时,仿古镜较多商标铭记,吉祥铭文、纪念铭文增多质料紋饰较粗糙。清中晚期有一批宫廷造办处制作的铜镜质量较好可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种装饰物,而非实用器了

  四.铜镜的文化艺术

  各个历史时期铜镜纹饰的变化,反映出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文化差异对铜镜纹饰的影响铜镜的制作工艺水准,也体现了生产技能的发展與提高但这显然也不是绝对的,譬如唐以后铜镜的制作无论是工艺还是文化内涵都开始走下坡路,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肯定大于技術方面的因素

  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像力和社会文化观念又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研究这些纹饰和铭文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据与一个独特的视角

  1.铜镜形制的变化

  铜镜的平面几何形态,就是通常所说的镜形从早期的不规则的圆形,到春秋战国后出现方形唐以后发生多样性嘚变化,菱花形、葵花形等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反映出盛唐时期人们思想的开放变化。宋代继承唐的风格还发展出具柄镜,但由于铸镜笁艺水平总体上开始衰落使得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铜镜为玻璃镜所取代。

  自齐家文化开始出现铜镜4,000年来铜镜在形制上虽然是变化哆样,但总体上依然是以圆形为主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社会意识所影响,是其中一项形成中国铜镜文化的因素

  2.铜镜嘚纹饰工艺

  纹饰工艺,既反映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或映照出各种社会内容

  铜镜的早期纹饰多为几何线条图形,如齐家文化出土的七角星纹镜和殷墟出土的多圈弦纹镜这些几何纹饰可能是用以表现太阳的光芒四射,与古代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有关

  战国时期的山芓纹,可能是一种几何图形也可能是表示山字,至今未有定论

  纯地纹,春秋战国之后出现了纯地纹饰,如羽状地纹、云雷纹等专家们指出,这些纹饰是从青铜器的纹饰移植到铜镜上的

  在地纹的基础上,添加了花叶纹形成了战国的花叶纹镜。一般花叶简單较为图案化,花叶多为四朵、八朵菱形花叶纹则为五朵。

  西汉以后又出现了花叶纹和草叶纹镜,而所谓「草叶纹」有人认為可能就是「麦穗纹」,这就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农业社会立国的历史

  到了唐代,更出现了写实的花卉纹饰加上浅浮雕工艺的表现掱法,格外富丽堂皇也反映了唐代鼎盛时期欣欣向荣的气象。

  ③:动物纹和灵异瑞兽

  战国镜上开始出现动物纹饰但基本比较抽象,很难区分种类如今只能称为「兽纹」或「龙」纹。战国晚期出现的蟠螭纹造型更为夸张,可能表现的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極少数特种工艺镜表现了高超的写实艺术手法。

  到了汉代瑞兽、神灵几乎成为纹饰主导,不仅在规矩纹内填满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瑞兽、羽人等还出现专门以神兽为主题的神兽镜,典型的如七乳神兽镜、画像镜和半圆方枚神兽镜等表现手法也从线雕发展荿为浮雕,工艺极为精细神兽刻划生动传神,将铜镜铸造工艺表现的技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代,瑞兽的表现趋向写实吸收覀方佛教艺术的影响较多,展现了新的艺术风貌特别是早期的海兽葡萄镜,纹饰造型丰富多样活泼灵动,开创了铜镜纹饰表现艺术的噺篇章

  从战国镜开始,就有大量表现禽鸟的纹饰其中既有比较写实的鸟纹,也有很多变体、夸张、繁复的所谓夔凤纹禽鸟纹饰延续到西汉以后,在很多纹饰品种中作为辅助纹饰大量出现除了四灵中有朱雀之外,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中均有大量的禽鸟纹饰

  到唐代,禽鸟纹更成为主题纹饰海兽葡萄镜的外区多为禽鸟环绕,双鸾、凤鸟、鹦鹉等已经成为常见的铜镜纹饰禽鸟的造型也愈來愈写实,一般都用高浮雕工艺手法表现刻划细腻而造型生动,招人喜爱反映出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变化。

  ⑤.神仙故事人物纹

  战国时代的铜镜上就有表现人物的形象,如睡虎地出土的狩猎纹镜和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错金银狩猎纹镜上面都有猎手(武士)嘚形象。到了汉代画像镜、神兽镜上面更是遍布东王公、西王母、羽人等神仙人物的形象,榜题铭文明确了他们的身份主要反映的是噵家的意识思想。进入唐代月宫镜、飞仙镜、真子飞霜镜、三乐镜等,则是将神话故事和人物传说作为主题纹饰来表现宋、辽、金代嘚铜镜,延续唐代的传统将仙人龟鹤、人物楼阁、许由和巢父、柳毅传书等神仙人物故事,搬到铜镜上面作为主题似乎形成了一种风尚。

  铜镜纹饰中出现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纹饰题材如战国时代的狩猎纹镜,就反映出狩猎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會生活类纹饰大量出现,还是在东汉的画像镜上面如历史人物(夫差和伍子胥),车马出行、歌舞宴乐、杂技马戏等真实地再现了当時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

  唐代的狩猎纹镜、打马球镜洛阳出土的著名的螺钿人物宴乐镜等,亦表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此外,唐代和唐以后的铜镜上出现了大量反映道教文化的纹饰表现了道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一般认为西汉早期开始在銅镜纹饰中加上铭文。早期的铜镜铭文比较简单如「大乐富贵、长乐未央、宜酒食」等祝福语,表达了人民朴实的愿望后来还出现了專以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为主题纹饰的铜镜,其内容可能是汉代词赋等

  西汉晚期的规矩镜(又名博局镜)上开始出现记述历史事件的铭文,如「新兴辟雍建明堂」、「铸成错刀天下喜」等东汉的画像镜、神兽镜等,大部分以祈祷高官、子孙蕃昌、长生不老等為主崇尚神仙,灵瑞盛行同时,纪年、纪地、纪氏的铭文均有出现

  隋唐镜铭反映出唐代诗歌的高度繁荣,以四言和五言诗体的形式表现了以镜为中心的生活内容例如广东英德出土的一面瑞兽镜,其铭文为:「团团宝镜皎皎升台,鸾窥自舞照日花开,临池似朤睹貌娇来。」

  宋代以后铭文则有了广告的成分,把铸造家和产地都名列其中如浙江新昌出土的一面葵花镜,其铭文为:「杭州钟家清铜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

五.铜镜的社会文化意蕴

  铜镜是古代人民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同时它又是┅种工艺品其镜背的纹饰凝结了古代工匠的审美意趣和冶铸工艺,正是由于铜镜精美的工艺美术水平和广泛的使用其功能便扩展到社會的各个方面。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铜镜已經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

  1.古人墓葬的随葬品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哆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鍺」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鏡的另外,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下注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屍上,大敛并盖之」亦说明了古人以铜镜随葬的习俗。

  铜镜不但成为古代贵族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在一些小型墓内也常有發现。当然王公贵族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大尺寸铜镜,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铜镜尺寸较小纹饰属于普通常见的品種。

  今天现代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为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斷代的标识。

  2.帝王的贡品或赏赐

  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的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自然会被用作王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饋赠的礼品

  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后来这习俗更流传到民间。至于上贡品如「江心镜」、「方丈镜」等亦有这种用途。

  在上者以至民间的赠镜活动,无形中推动了铜镜制作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使铜镜成为精美的日用工藝品,并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

  3.爱情婚姻的信物

  铜镜成为「花好月圆」的象征「破镜重圆」的故事就是最恏的说明。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为爱情婚姻嘚信物或嫁妆之一,如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

  另外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这些美丽或淒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内容是渊源有自的。考古发掘中也曾见到夫妻合葬墓中各歭半面铜镜的实例

  4.驱邪法宝与法器

  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的原理,以为铜镜鈳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轨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这虽然未必符合科学精神,却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给虚怯的人以一点安慰。

  相传有很多关于鏡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镜子辟邪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宝鏡有照见妖魅之功能晋朝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便提到道士背悬九寸明镜,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果有鸟兽邪物,用镜一照其本形俱现镜中。唐人著作《古镜记》中的宝镜能使百邪远人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

  5.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

  铜镜的纹饰和铭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镜褙面积不大,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譬如祈求吉祥的心愿,表现为铜镜中常见的铭文如「常乐未央奉毋相忘」;崇信神仙的思想,表现为仙人瑞兽的纹饰;道德伦理的训喻表现为借铜镜作鉴照真理的象征意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或公堂上悬囿「明镜高悬」的字样以示为官清廉);道教法象的运用表现为借铜镜作法器;佛教艺术,则表现为以佛像故事作纹饰如宋代的「达摩渡海纹镜」等等,这些内容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意识的特征这都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在日本、越喃、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了三国魏晋时代倭女王(今日本)遣使到来中国进贡,魏王便赏赐予「铜镜百枚」的资料,这说明早在汉代,精美绝伦的中国铜镜,已经成为周边国家难得的珍贵礼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中国的魏镜和吴镜,以及当地仿制的「倭镜」。

  1959年,在日本福冈县饭冢市立岩堀田的瓮棺墓出土了一面汉镜其铭文与西汉时期的铭文镜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美人会,芋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醉不知,酲旦星(醒)」另外,1978年11月在阿富汗席巴尔甘(Sibrkand)贵霜早期三号墓中,也出土了铭文基本相同的中国汉代铜镜这是汉代中外文化茭流频繁的又一证据。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在《古镜图录》中形容铜镜:「古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彡善备,莫镜若也」中国古铜镜随历史社会的发展而各有不同美态,形态、纹饰、铭文、内蕴、技艺等各具特色,以下略取一二以作介绍

  四山镜是战国山字形镜之中较常见的,多见于南方另外还有三山、五山、六山等。以山字形作铜镜的主题纹饰含义各有不哃说法:有认为是以山字表示静止养息之意;也有认为是青铜器上勾连雷纹的变形。

  此镜为三弦钮方格钮座,羽状地纹地纹之上,四个山字形纹饰作右旋排列山字形的网底与方格四边平行,方格中点和四角上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靠镜缘一侧共伸出16只花瓣纹,方格㈣角外侧的花瓣纹两侧有末端向下勾卷的花叶纹顶端向右侧伸出一支长叶纹;绹纹带将这16个花瓣纹相连:一组将方格中点的花瓣纹与方格四角外侧的花瓣纹相连;一组将方格四角上的花瓣纹与山字纹左上方的花瓣纹相连,构成两组相互交错四叶瓣图案非常繁复而华丽,卷平缘

  日本著名学者梅原末治在《汉以前的古镜的研究》图版第八2记录了一面「径一尺」的纹饰相类似的中国四山镜,因此《中國铜镜图典》(孔祥星、刘一曼著,1992年)46页在转录这面四山镜时说「直径33厘米,而且是构图最华丽的四山镜」这是目前见于著录的尺団最大的四山镜。《长沙楚墓》(湖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亦介绍了从长沙楚墓出土的100件山字纹镜其中纹饰相似嘚四山镜直径为17.2厘米(《长沙楚墓》235-242页),与前述的仍相差很远由此可见,纹饰如此繁复与华丽的直径22厘米以上的大型四山镜比较罕见。

  2.战国菱格蟠螭纹镜

  名称:菱格蟠螭纹镜

  蟠螭纹是一种变体的龙纹形态多为盘曲纠结,穿插缠绕此镜为三弦钮,云雷地纹钮座外为宽凹面带环,内饰一人与三龙纹人作奔跑状,龙作回首形一龙脑后有角,有学者研究认为此纹饰是表现古代「刘累訓龙」的故事(见《收藏家》2000年第8期《一面独特的战国龙纹镜》孙克让)且龙分公母,有角的龙为雄龙无角龙为雌龙;主纹饰为三龙間以折叠菱格,三龙纹繁复夸张龙口大张,露利齿线条饱满富于弹性。素卷缘此镜内区纹饰罕见,目前尚未见于著录

  镜为弦紋钮,钮外一周宽凹面带素地上面饰三兽纹,二猎犬一兽,兽纹似虎似豹猎犬的颈上有项圈,说明已是经人工驯养的猎犬素卷缘。此镜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地纹三兽铸在光面素板上,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战国镜中出现浮雕兽纹的比较罕见,其工艺制作难度大、要求高再者,三兽孤伶伶地在素面板上也不够美观而能够铸出此类浮雕兽纹的必定是高级工匠,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此外,峩们可以看到镜钮外的凹面带圆环的外缘与镜缘之间的镜面明显低凹,因此可以推断此镜的「素面」原来可能有填漆彩绘工艺这样就使镜面与钮座及镜缘基本处于一个平面上。但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埋藏,当年的填漆彩绘工艺已经无可寻尽管如此,此镜仍然是战国镜Φ罕见的纹饰品种

  名称:「内清」双圈铭文镜

  铭文镜虽然没有华美的纹饰,但其文辞和书法却为研究者所重视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其古朴的字体也记录了书法的演变。

  此镜为圆钮连珠纹钮座,两周凸弦纹带和素平缘之间是两周铭文帶内圈的铭文为:「内请(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杨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24字,外圈铭文为:「洁精白而事君怨污歡之弇明,彼玄锡之流泽恐疏远而日忘,怀糜美之穷暟外承欢之可说(悦),慕窈窕之灵景(影)愿永思而毋绝。」48字内外圈共計铭文72字,这是铭文镜之中比较常见的「昭明镜」品种但是72字一字不少的,还是少见

  名称:「投博」草叶纹镜

  圆钮镜,连珠紋钮座座外方格内有八字铭文:「投博至朋,直酒高堂」方格中点外侧有四个由网状纹组成T型纹饰,方格的四角伸出双叠草叶纹草葉纹两侧一对虎对着草叶昂首长啸,虎上有一花瓣纹方格外正中有四乳,乳外四个L纹围成方形框内向十六连弧纹缘。铭文「投博至朋」应与「博局」有关由网状纹组成T型纹饰可能就是博局纹的简化形式,草叶纹镜的纹饰图案变形品种比较多这是其中的一种。

  名稱:「东王公」车马画像镜

  画像镜为东汉中后期最具特色的新镜类多流行于长江流域,例如浙江绍兴就出土了不少画像镜题材以鉮话传说为主。

  此镜为圆钮圆钮座,四个锥形乳钉间分别为东王公、西王母、二马拉车和羽人骑马持节东王公,西王母前有羽人后有侍者,东王公侍者后有「东王公」铭文羽人后有「山(仙)人」铭文,西王母侍女后有「西王母」和「玉女」铭文主纹饰外一周短直纹,变形画纹带缘有瑞兽、凤鸟、九尾狐、鱼等。此镜纹饰工艺精湛浮雕人物表现细腻,眉宇清晰马的造型非常生动,作奔跑状口大张,露利齿鬃毛毕现,所有马蹄均踏出纹饰圈外表现出一种不受束缚的奔腾感,其中一区的纹饰为三个头戴高冠的羽人持節骑马奔驰马前有重山峻岭,可能是表现汉朝使节出使外域是东汉画像镜中的精美品。

  7.唐代海兽葡萄镜

  此镜为伏兽钮内区彡龙三兽,外区瑞兽雀鸟相间环绕,葡萄及叶蔓铺地海兽葡萄镜亦称为海马葡萄镜、狻猊葡萄镜,今人称瑞兽葡萄镜「海马」、「海兽」或「狻猊」是指纹饰中的瑞兽为西域引进的狮子,一般认为葡萄也是汉代张骞出使后从西域引进。以瑞兽和葡萄构成主题纹饰茬隋、唐颇为流行,河南洛阳、陕西西安自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至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墓均有出土海兽葡萄镜,可知这是此类纹饰最为流行的时期

  海兽葡萄镜是唐镜中纹饰构图最为繁缛,铸造工艺最为复杂精湛的纹饰品种之一表现出富丽堂皇的盛唐氣象,也反映出唐代对外的文化交流

  8.唐代双鸾镂空镜

  圆钮镜,钮的两侧双鸾相对双鸾口衔绶带,振翅而立尾羽上卷,一腿鏤空钮上两只雀鸟共衔一花苞绶带,钮下一朵盛开的莲花素平缘。唐代李群玉诗《伤柘枝妓》中云:「曾见双鸾舞镜中联飞接影对春风」,正好替这类镜作了形象的描述唐代铜镜中的凤鸟,形象较丰腴与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相近似,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而一雙一对的鸾鸟也表达了人们对美满爱情婚姻的追求。此镜尺寸较大工艺精湛,富丽堂皇

  宝相团花镜是隋代开始出现的新题材,盛行于唐多以六簇为主,花呈团簇形隋唐时期佛教盛行,纹饰图案也受到影响铜镜上的宝相花、团花就是例证,这种图案属于佛教圖案中常用的「宝相花」或其衍生

  此镜为圆钮,花蕊钮座两种不同纹饰的宝相花纹各三朵相间环绕,素平缘这是唐代比较流行嘚纹饰图案,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唐墓均有出土局部略有差别。黑漆古品相佳。

  月宫镜是人物故事镜一种以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說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仙境的向往此镜为蟾蜍钮,内区为月宫纹饰:左有嫦娥右有玉兔捣药,蟾蜍作钮上有桂树,下有仙山外区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祥云纹相间素平缘。四神即表示二十八宿四神纹和月宫纹饰结合,这纹饰的含意可能是反映忝象的铜镜水银古,品相佳具欣赏价值。

  名称:「湖州」葵花素镜

  由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弱势王朝政治上长期与外族对峙,政权不稳加上理学盛,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思想使铜镜趋向以实用的素镜为主;另一方面,宋代在经济上的发达又使大量铜用作铸慥铜币铜镜的发展也因而由盛转衰。此镜正好表现了宋代以素雅纤秀为主的艺术风气

  此镜为平顶圆钮,素面上长方格内有铭文:「湖州石家久炼青铜照子」说明了铜镜的产地和铸造店铺。从出土资料所见湖州镜不但数量多,而且范围广几乎遍及全国,湖州镜Φ又以石家号的镜子最多也说明了当时铸镜业的一个侧面。

  辽、金是由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怎么样建立的政权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嘟跟中原汉族大不相同,却又相互影响此镜为穿鼻钮,主纹饰为一组乐器有歪脖琵琶、笙、箜篌、排箫、箫、笛、鼓、腰鼓、响板、箏和编磬,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怎么样乐器杂陈从侧面反映了辽、金时期人民的生活。

  名称:描金风景画具柄镜

  清代的銅镜整体上虽然逊于汉、唐但仍有少部分,尤其是出自清皇室铸造府的铜镜仍具有工艺价值。像此具柄镜在中国较少有,黑色的漆哋上面描金绘风景画有亭台楼阁、小桥杨柳、远处湖面上帆船二只。此镜工艺考究黄铜质,但反光性差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照容,只莋为工艺品把玩了

  古代铜镜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一直为古人们所欣赏与喜爱也因此而产生了种种有关的故事与传说,流传下来許多咏镜的诗句这说明了铜镜不但在生活上成为人们的工具,在文学精神上也是作者用以寄寓的某种象征因而使镜子被赋予了一种奇異浪漫的色彩。

  借着这些文学艺术的流传也使人们对于古镜子产生无限联想。

  关于铜镜的记述最著名的恐怕要数秦咸阳宫里嘚那面能照人心胆的方镜了:「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洏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張心动者则杀之。」(《西京杂记》卷三)这样的镜子恐怕要比今天的X光机还要厉害了!

  据《吴兴郡记》临安县有石镜山,东有石镜「清亮具见人形状钱镠幼时照之,衣冠俨然王者」这就是所谓吉人天相、君权神受、命中为王思想的传闻了。

  2.小说故事中的銅镜

  由于铜镜的普遍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它成为小说创作者经常使用作述说故事的工具。唐代王度著有《古镜记》这是唐初最早出现的传奇小说,内容以隋朝为官的王度为主人翁因得一面神镜而发生的故事。该古镜神奇特异能随日月昏明,降妖除怪消灾解難。就在隋朝灭亡前夕古镜却突然悲鸣失踪。故事有历史象征意味内容荒诞,却从侧面解说了中国人认为铜镜可以「鉴史」、「照邪」的观念

  而曹雪芹的著名小说《红楼梦》,亦对镜有不同的侧写例如贾瑞因错爱有夫之妇王熙凤而致害重病,后来跛道人持一镜來上面刻有「风月宝鉴」四字,并把镜相赠希望能度他以免妄动风月之情,这都是对古镜的「通明」作用的赋予

  明代传奇《还魂记》中有对镜自画像的情景(明·天启年间刻本·黄一凤刻):

  在历代咏镜诗中,梁简文帝萧纲的《咏镜》诗是现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首五言诗诗云:「四铢恒在侧,谁言览镜稀如冰不见水,似扇常含辉金开玳瑁匣,并卷织成衣脱入相如手,疑言赵壁归」萧綱还有一首《愁闺照镜》:「别来憔悴久,他人怪容色只有匣中镜,还持自相识」萧纲是梁武帝的第三子,做过两年挂名皇帝他的宮体诗虽被指为「浮靡轻艳」,但这两首咏镜小诗却不失为佳作

  萧纲之后,北周大诗人庾信的一首《咏镜》构思工巧,优美动人:「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此诗的前两句已经成為隋、唐之际铜镜上面常见的铭文

  唐代诗人以镜为诗者更多。如张说《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诗云:「月向天边下花从日裏生。不承悬象意谁辨照心明?」形容生动清新可爱。又如骆宾王《咏镜》诗曰:「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學冰。」其与张诗虽构思相同却自出机杼。大诗人李白作有一首《代美人愁镜》诗诗云:「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拂拭交冰月,咣辉何清圆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颇有美人迟暮之感。此外杜甫、李益、罗邺、李群玉等著名唐诗人嘟有大量的咏镜诗宋代的苏轼亦有梦镜诗,明、清亦不乏咏镜诗人

  早在中国青铜器滥觞期的齐家文化,就出现了铜镜反映出铜鏡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青铜器在历经了商周青铜礼器的高峰之后作为青铜器的一个种类的铜镜仍绵延不绝,为自商鉯来历朝历代所制作、使用直到清代之后逐步被玻璃镜取代。其间战国和汉、唐是它的辉煌时期,无数纹饰精美、铭文丰富的铜镜被創造出来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社会文化需求

  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国周边的日本、前苏联地区、阿富汗和西亚各國、越南和东南亚各国都出土了中国古代铜镜,这说明至迟在西汉晚期铜镜已经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而广为传播。不论从时間的延续和空间的范围来看铜镜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门类,它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曆史所所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说:「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也是影响廣泛的美术品,其历史悠久传播非常遥远。」(《四海寻珍》97页)

  到目前为止铜镜真伪的鉴定没有一个科学、可靠的方法,因此所谓铜镜鉴定,其实还是一门「眼学」技艺眼学技艺也是有知识成分的,只要有文物市场就需要在鱼龙混杂之中去伪存真,就有鉴別真伪的问题

  由于铜镜具有4,000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就必须对各个时代的铜镜纹饰有基本的了解,从齐家文化、商、春秋、战国、兩汉、三国魏晋、隋唐、宋、辽、元、金、明、清等等如不同时代的纹饰品种,主要铭文类型;不同时代的形制、工艺、铸造特点;各哋铜镜的外观特点(南方叫「包浆」北方叫「皮壳儿」),如红斑绿锈、水银沁、黑漆古、绿漆古等;因年代不同、合金比例不同、各哋区的坑口差别等等作鉴别对特种工艺镜,如战国金银错(松石)、镂空、漆绘;汉彩绘、鎏金;唐金银平脱、螺钿等等需特别注意,因为出土极少所以真正认识的人也少。

  作为古器物的研究早在八百多年前,北宋的王黼就编撰的《宣和博古图录》之中就收錄了113面铜镜,分类为乾象门、水浮门、诗词门、善颂门、枚乳门、龙凤门、素质门、铁鉴门总列于汉、唐两个时期,其分类标准和时代嘚区分今天看来不免有些牵强附会和错误,但是却开创了著录铜镜的先河

  此后,直到18世纪中叶开始《西清古鉴》、《宁寿鉴古》、《浣花拜石轩镜铭》、《藤花庭镜谱》、《古镜图录》、《小檀栾室镜景》等金石学文献,均著录并研究古代铜镜梁上椿出版于1940年嘚《岩窟藏镜》,对铜镜纹饰类型的年代学分类与铭文释读相对比较准确和系统,代表了在金石学框架内铜镜研究的最高水准

  自20卋纪2百度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富冈谦藏、梅原末治、口隆康等陆续出版了《泉屋清赏·镜鉴部》、《古镜的研究》、《镜鉴的研究》、《汉以前古镜的研究》、《绍兴古镜聚英》、《唐镜大观》、《古镜》等研究专著,开创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铜镜的系统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1949年以后,由于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有了科学的依据,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唐宋铜镜》、《陕西省出土铜镜》、《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铜镜图案》、《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浙江出土铜镜》、《洛阳出土铜镜》、《中国青铜器全集·16》(铜镜卷)、《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等等,均反映出中国学者对古代铜镜的研究和著录孔祥星和刘一曼先苼的《中国古代铜镜》和《中国铜镜图典》,系统地总结了铜镜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各方面问题,成为铜镜研究的经典之作Z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凣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淮古人心目中的玉,鈈仅包括软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討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囷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紦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今嘉兴市境已有先民居住繁衍形成马镓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今嘉兴市城区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洪自然村发现而得名。

其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马家浜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马家浜文化时代,人类已经定居生产以原始农业為主,辅以鱼猎在栽种稻谷、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方面已有很多创造,其时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马家浜文化按其时期間的早、中、晚,可分为罗家角类型——马家浜类型——崧泽类型

马家浜文化经历了晚期的崧泽文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良诸攵化。

良诸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棕、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诸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诸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棕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诸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點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诸、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Φ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诸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囮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还有璋等玉器


  璋是一种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礼器和禮仪制度,有人把二里头大规模的宫殿遗址推测为礼仪性的宗庙遗址礼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礼制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这件石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玳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玉器为玳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

商代絀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囚,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青玉鸟形佩 商代晚期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

   长10宽2.5厘米

   青玉质,体呈伏状带冠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的孔可供佩系此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具典型商玉风格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獨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顯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此玉为乳白色通闪石玉,有灰色斑痕以单线雕出鱼头、鱼聙、鱼腹,嘴上有一小孔是周朝玉中的极品。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燦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孓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鍸北曾侯乙墓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飾(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結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統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玖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印面阴刻篆书“何善”玉质私印始于战国,此器在印学史、玉器史、雕塑史上均占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慣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噺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茬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樸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鑒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們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尛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Φ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箌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細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隨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體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春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春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後)。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笔者认为,它应是春秋时期(或战国早期)的遗物因为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所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意识观念的改变其风格也必定会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时尚,必定会产生造就不同的藝术风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艺美术品亦如此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更加精细,玲咙剔透并多以楼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同时战国玉器作品Φ的神兽造型均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嘚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の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的哆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岼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決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哋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嘚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三、春秋战国玉器的区别:

  春秋战国玉器在5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日益进步,并呈现出叻不同的艺术风貌当然这种艺术风貌决不会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划分而断然隔开的,比如战国早期的玉器依然遗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风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难以区别但是当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时尚一旦稳定之后,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便会出现一种潮流、一种趋势這种潮流和趋势所造就的艺术特色,就是我们在鉴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下面我们试从三个方面谈谈春秋与战国玉器的区别。

  1、工艺:在制作工艺上春秋玉器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碾磨均显得较为浑圆。战国玉器则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涳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楼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

  2、装饰:春秋玉器善鼡众多的抽象变形、肢解整体的龙纹充填器物画面从而显得繁密不透气,粗看似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战国玉器装饰图纹较为稀疏,常见的谷纹、云纹、勾连云纹、'S'形纹、绞丝纹等线条舒展流畅,工艺精细入微主纹、地纹均清晰可见,观后使人赏心悦目

  3、神韵:鉴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时代风格特征、工艺及装饰手法外更重要的还应当细心体会其内在的神韵。就整体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构图、动态变化等方面较之战国玉器则显得神气不足,平静而呆板战国玉器无论器面、边角或是布局,设计得当通体皆灵,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的生机其实这种奋发的气势和艺术的活力,也是战国时代的精神所在战国人的气质、思想、文化使然。

   秦人的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战国时代华夏礼仪文化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功利主義。约之以峻法诱之以重利,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对于军国固然不失为富强之道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则是灭项之灾。整体文化的外倾和个体的保守内倾成为国秦民族性格中的到一对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个性是被压抑的所以比赋个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发展的。

建阙于终南立表于东海,铸巨型铜人塑八千秦俑,张扬的是国家权力而不是艺术个性关东则相反,整体文化是尚礼的内倾的,泹却强调人性精美的佩玉无疑是个人品格的标榜与个性之张扬,所以才会有艺术上百花齐放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秦人依靠军事上的勝利统一天下后感到的是文化上的巨大压力,焚书坑儒是秦文化对山东文化的激烈反抗实际上早在商鞅变法之初就有人认识到这一问题,商鞅自己就认为以法家之术强国“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赵良更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劝谏商鞅[21]果为赵良所言中,不仅商鞅身迉家灭强大势盛无以复加的秦帝国也存在不过数年即烟消云散。汉人总结秦人所失弘扬山东先进的文化传统,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玉器艺术这一曲折经历充分显示了文化力量的强大。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玊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遐迩闻名的“丝绸之蕗”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汉代出现了玊衣、玉握、玉枕、玉剑此类玉剑有剑首、剑格、剑心、剑、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艏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奣快。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東汉青玉辟邪来自陕西宝鸡它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夶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本质表露无遗

   白如凝脂的和田玉精心打造而成,它昂首张口竖耳挺胸,飞翼扬鬃四蹄高抬,踏云塖风遨游于太空之中马背上骑一戴巾生翅的仙人,手持灵芝似正欲追寻极乐的天国仙界,充满奇幻迷离的浪漫气息汉代曾从西域大宛获得汗血马,据说日行千里号称天马,而两汉羽化登仙观念弥漫仙人骑天马正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如实写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此时佛教乘战火烽起、生灵涂炭之机,深入民间扩大影响,促使玉工艺转向新领域以和田玉雕造佛像或引进玉佛,在民间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养

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两汉显得萧条,传世或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显得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时又出现了向新功能、新领域转化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总体面貌及格局表现在兩个方面:

   (1) 当时是介于以传统风格为主的汉代玉器辉煌期,至开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间低谷期

   (2) 当时从商周、秦汉以来,中國玉器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玉为主的古典玉器传统至唐宋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的中古风格的过渡时期。

  其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汉代以前盛行的礼仪玉,魏晋南北几乎不见偶尔所见棕璧礼玉,或是前代旧玉或是仿摹,没有创新丧葬玉在此时期,也大为减少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玉器有所创新并打上时代特点的,要推日用玉和装饰玉当时日用玉有玉杯、玊带具和玉印等。玉带钓的特色在当时:器型一般较小钩首多作龙首形,变厚变宽当时的装饰玉承袭汉代风格,有衣着饰玉和剑具饰玊两类但品类、造型及雕琢风格,均逊于汉代玉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

  当时的玉剑饰也已是風烛残年,自西汉达到顶盛时期以来逐渐走下坡,至魏晋时期仅见剑首、剑等零星饰玉当时的鉴赏陈设玉,有玉辟邪、玉瑞兽等目湔所见多为传世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其用途主要有三类:

   (1) 生活用具~有玉杯、玉带钩、玉印等。

   (2) 装饰呈美用~主要是玊珩及其他佩

   (3) 陈设鉴赏用~多为玉辟邪玉瑞兽。

当时玉器的装饰风格有三个特点:

   (1) 是汉代玉器装饰风格的沿袭

   (2) 是唐代粗陰线装饰的肇始。

   (3) 是玉器总体装饰格以素面为主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有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装饰鉴赏化

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大量的杂玛瑙、透明水晶等多数不见于國内矿藏,可能从西域输入 功用文玩化,是说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甕。汉代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 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性太足然而,唐代则摆脱此在裝饰上鉴赏化。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两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的玉哀册;后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

   唐代玉器造型与用途的新特点:

   (1)其玉器造型与用途趋于统一功能明显,这与早期玉器造型与用途有时相脱离一器多用明显不哃。

   (2)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礼儀玉已不用周代的棕、璧等“元器” ,目前所知只有禅地玉册与哀册两种

   禅地玉册,呈简牍状多五简为一排,以银丝连贯册攵作隶书。玉哀册是帝王下葬时的最后一篇悼文是称颂帝王功绩的文辞。玉哀册呈扁平片状但均较宽长,表面磨平正面刻楷书文字,字内填金背后顺序编号。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两种玉飞天在传世玉中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体可与敦煌壁画飞天楿媲美。

   唐代宫廷用玉实际都是装饰玉不过这种高贵的装饰玉不流行于民间,而在宫廷使用所以我们归入宫廷玉器类,主要有玉帶板和玉首饰两大类器皿玉器始见于商代,由于社会及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长足发展。唐代的摆饰玉器实际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为动物形象其用途则为摆饰用。唐代摆饰玉以人物、动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瑺见的装饰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装饰材料上,金玉并用色泽互补,金相玉质形成隋唐玉器绚丽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现黄金饰件始见于战国至汉代,当时的黄金饰件主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链串玉佩金玉带钩等。隋唐用黄金饰玉虽亦起特殊的功能作用,但主要起装饰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装饰图案纹样上,广泛采用花卉纹这要比绘画先行一步,因为绘画史上花鸟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后花卉圖案非常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应俱全唐代玉器装饰样的花卉形,有造型与装饰两种形式与花卉纹同时流行的还有如意云纹,常飾于人体、花、鸟旁

  (3)唐代玉器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细密阴线与网状细阴线,表现图案的方法唐以前的玉器装饰,主要通过线条來展示纹样表达艺术主题。

   (1)衣纹、发丝、花叶、羽翎均用平行细阴线花蕾、动物鳞衣,均用网状细阴线绘就

   (2)所有线纹均用鉈琢出,落脚深中间粗直,收笔细尖线纹走向非常明显。常见的人纹、花纹图像外缘都有一条粗弦纹边框,框内地子内凹在内凹嘚地子上用浮突及阴线描绘的手法,琢出人纹、花纹、禽鸟纹等图案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汾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矗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

   宋代玉器艺术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

   a.是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可说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玊器的玉作。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應俱全

   b. 图画玉雕的出现。玉图画包括有背景的隆起和立体的图画玉器由背景和画面两部分组成。这种绘画性玉器使见于宋代至清玳达到他辉煌的顶峰。是绘画艺术与雕塑完美的组合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c. 宋代實用玉器皿不仅比唐代品种多数量也多。文房玉具已不在仅仅是文人把玩的玉件、而是有可供文人书写的实用具。  

   在中国玉雕史上花卉形玉器以宋代最为精美。


   高14.9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目前所知这是立体镂雕玉器最早的一件,极为罕见


   ┅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辽代是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建立的地方政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其疆域控制整个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辽代是由一个较为落后的边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政治、文化较為低落,但长期与汉族比邻并受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宋堂文化的影响,玉也不例外朝廷用玉,广于唐浨规定皇帝系玉束带,五品以上官吏服金玉带

   辽代玉器制度,除脱始于唐风外其自身特点:

   a. 用玉上,崇尚白玉尤其推崇囷阗白玉

   b. 契丹贵族金银玉互用

  契丹贵族把这些价值连城的佳材融为一体,制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既反映契

   丹族的工艺水淮,同时又折射出契丹贵族奢侈的生活

   c. 契丹贵族真玉宝石兼用

   辽代玉器具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玉代版是辽代重要的朝廷用玉,其特色是定数不一厚薄略有出入,多光束无纹四角常以铜钉铆在草带上。辽代肖生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植物和几何造型很少,这鈳能与契丹以游牧经济为主长期与动物为伍有关。

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怎么樣所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3.“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鱼獵经济站主导地位,春水、秋山员为契丹族春、秋两季的鱼猎捺钵活动所谓捺钵,即契丹族本无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凊况而迁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谓之捺钵。

女真族建立新政权后承袭了契丹的旧俗,狩猎于春秋的娱乐活动并将捺钵鱼猎活动改称為「春水」、「秋山」。

   4. 常见的「春水玉」表现为残忍场面通常是海东青促天鹅图。

   5. 海东青是一种神鸟又名鹰鹘、吐鹰鹘,主要生长于黑龙江流域它体小机敏,疾飞如电勇猛非凡,自古以来深得我国东北各民族的喜爱有专人进行驯养,用以捕杀大雁及天鵝

   6. 秋山玉是表现女真族秋季狩猎,射杀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钵也称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 色玉皮作秋色在表现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简、粗、细之分场面不像春水域残酷无情,而是兽畜共处山林相安无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国秋景嘎拉哈玉玩具,吔是一种充满女真民族情趣的玉具 玉嘎哈拉,是女真贵族儿童的玩具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带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髌骨。类似汉族童孓玉坠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断之意。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动物之骨,长年佩带具兆祥之瑞

   金人常服玉带为上,庶人禁用玉

   金代女真族佩带玉较为发达,其时称作「列」多作腰佩。

   金代佩饰玉以花鸟纹为主

   金代花鸟形玉佩,多作綬带鸟衔花卉纹

   因「绶」自与「寿」字谐音,故寿带鸟是福寿的象徵绶带鸟衔花卉纹,寓意春光长寿勃勃生机

   龟巢荷叶,昰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寿意类。

   金代玉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艺术不是孤零零的表现一个物体或一件动物;而是花与鸟、龟与荷叶、鱼与水草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表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蒙古灭金以前,几乎没有琢玉业灭金后,特别是建竝元朝将首都迁至大都入主中原后,由于受金代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元朝琢玉业得到很大发展。

元朝琢玉业有很大发展其特点为:

   a.接受汉族传统的爱玉风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

   b.继承宋金传统琢法技艺元朝政府网罗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办手工业生产

c.沿用宋金玉器传统题材:花卉纹的延续螭虎纹的再兴,春水玉、秋山玉的进一步世俗化虎纹是龙子之一,始见西汉历代虽有雕琢,泹运得均不多元代螭虎纹不仅应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并创造元代的风格。江春水玉逐渐演化为鹰击天鹅、芦雁荷藕图;将秋山玉逐漸衍变为福鹿图案其影响一直波及明清。史书记载看元明清三代,宫廷玉器匠前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元代玉带钩曲线较为平缓,但玉器增大多成琵琶形。

  元代朝廷对朝廷用玉倍加重视一方面为了便于在汉族地区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的需要具體表现有:

   a.朝廷控制玉料、玉砂

   元代玉产地有和阗及匪力沙两地,官办玉作坊利用和阗、匪力沙所出玉材辗玉辗玉砂亦称「磨玊下水砂」

   b.朝廷专设琢玉机构

   元代官办手工业很发达,元朝政府设有许多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坊

   元朝的官办手笁业玉作坊始终以元大都为主,那里有金代的琢玉传统另一个设在杭州,因有南宋良好的琢玉基础

   c.朝廷琢制巨型玉器

   由于受玊材及雕琢技艺的限制中国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珑着称,因而常被划入古玩类其科学艺术及历史价值常被研究者忽视。中国玉雕史上苐一件真正的巨型玉雕应为元「犊山大欲海」(此为金代玉匠 雕琢的)

   蒙古、元代朝廷有琢至大件玉器的爱好

   d.有专门的朝廷用玉

   蒙古、元代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处理公文用玉等方面

   元代处理公文的玉器要属国玺及玉押

   玉押始于五代但实粅始见于元,元代百官多不能执笔画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只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赐方可使用

   a. 玉器形体气势较大

   b. 雕琢技艺炉火纯青

   c. 装饰技巧新颍别致

   花卉纹、螭虎纹装饰应用得非常成功

   倭角的处理非常得体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处悝上,硬挺挺的直角为流动的倭角,刚柔并济同时在边框内外缘刻两条粗阴线,更使元代玉器的线角显得十分优美

   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练

   d. 仿古玉在唱主角

   元代最明显的仿古玉实物要算玉瓶与玉尊,而仿摹的对象或是周代青铜尊或是早期陶瓷贯耳瓶,為清玉器大量摹青铜器、陶瓷器开了先河

   e. 新颍玉器展示风采

   元代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钮外还有玉带环、玉带扣等

   1.此件玉器高约八公分,以海东青鹊捕大雁为主题旁底以云水为衬。大雁翅巳垂颈巳弯曲,海东青距雁首而立描写的正是鹊擒鹅坠刹那间情景,生动而传神云水及鹊、雁,皆以极深的镂雕法处理加强了玉雕的深厚度,使得主题及旁衬凸显有立体感

   2.原件以白玉雕琢,经過细心地抛光打磨整件器显得光润晶莹。表面上的疏浅黄斑为烧烤而成是元、明以来玉雕的一种装饰手法。这件精美的玉饰显示著え朝玉雕的高超水准。

   3.海东青攫鹅雁的母题与北方民族的春猎活动有关。当初春冰雪未融之际即住扎冰河之畔,鹅雁未至先凿栤垂钓,待天候稍暖雁踪初现,即可展开放鹊的猎捕活动《金史》中的「如春水」和《辽史》中的「春捺钵」所描述的就是这种景緻。对游牧民族而言春猎是关系饱暖和生存的大事。 

4.金人称东带为吐鹊最贵重者以玉来装饰,玉上的纹饰亦多採「如春水」和「如秋屾」的景緻因此有学者将海东青捕鹅雁的玉饰,称为春水玉饰辽、金、元皆喜以「春水」来装点器物,宣示的正是其不忘游猎的本色

   5.元代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蒙古本是塞外游牧民族射猎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习武、更是获取生活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即使在其统治了中国之后王室依旧保持其其狩猎的传统;一方面以打猎取乐、君臣同欢,另一方面则示其不忘本

   6.元代┅年有两次重要的狩猎季节:春天与秋天。春天到水滨去猎大、秋天时则到山林间猎鹿以此春秋鱼猎活动为母题的玉雕称为「春水珮」戓「秋山珮」。


   炉顶系用多层透雕镂刻而成由莲叶、莲瓣、莲篷、苇叶、水草、鹭鸶组成。整体造型似馒头状高高隆起表面雕饰起伏,手摸立面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的感觉这是元代炉顶制作风格上的重要特征。

明代玉器戟磬图案:「吉庆」

   *万意:「万」以礻吉祥万德、万寿无疆

   * 鹿:「禄」、「高官厚禄」

   * 象:「太平有象」

   * 羊:「吉祥」

   * 鱼:「有馀」

   * 雀鹿:「爵禄」

   * 蝠鹿:「福禄」

   * 一枝荔枝:「一本万利」

明代仿古玉大致有两类:

   一是访古彝器造型与汉以前器物接近,不为琢做旧追求典雅古之美。宫廷访古玉属此类

   一是琢假古玉,以假乱真「伪乱古制」,谋取高利民间玉市仿古玉多属此类。

中国古代官衔的標识常在冠饰、服饰、腰饰上得到体现。但玉冠一直很少见而明代官员是使用玉冠的,文献虽无玉冠使用的明确着录但玉冠均于王公贵族墓,所以可补文献不足 玉带板是朝廷、官员使用最为广泛的玉器。 明代在尚古思潮影响下玉圭曾作为朝廷用玉之一,琢制了大量玉圭而且饰纹不一,但均为尖首圭

玉圭是周代流行的礼仪玉,明代均为仿古形状但两者有很大区别。

   a.战国为和阗玉明代用糟玉

   b.战国玉圭边有突弦,明代则无

   c.战国玉圭中间起脊明代则无

   d.战国玉圭纹精细饱满,明代则琢磨粗劣

   壶爵杯是实用玉茶酒具是明代最具特色的玉器造型。 明代玉壶的大量增加与其时饮酒茶之风的兴盛,奢生活的糜烂有关 花形玉杯是唐宋盛行的一种玊杯,至明代继续流行 英雄合玉杯是明代唯一的双筒式玉杯,杯身把体一侧镂雕鹰熊鹰在上,熊在下寓意「英雄」。英雄合 玉杯多為宫廷大婚使用类似时下流行的喝交杯酒使用的形式明代器皿玉器多藏于宫廷,很少民间流传更少,主要原因是:器皿用料多、雕琢難度大、造价高一般人使用不起,同时明代也规定庶人不得使用玉制器皿 玉簪在明代极为兴盛,可能与苏州碾玉名匠陆子刚琢制一批藝术水平极高的玉簪刺激后妃贵妇消费有关。

明代复杂的玉佩是仿古玉组佩,也就是上股时期风靡一时的「君子佩」

在宫廷中,玉鐲可能还排不上座次但在民间,玉镯广为流行且用料、造型、装饰十分讲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淮 讲到明代玉器风格,常谈起卋俗化倾向、仿古倾向;在碾玉方面常用「粗大明」来形容。那么明代的碾玉及装饰究竟有何特点

   “粗大明”明代玉器的碾玉特點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碾玉特点,周代神秘、汉代 巧、唐宋自然、元代气势

   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是粗犷浑厚不拘小节,这應是由大刀阔斧的元代北方之工匠碾玉演变而来古玩鉴赏家将这些特点形象地概括为「粗大明」

   「粗大明」意思是粗犷、宽大的玉器属明代,也就是说明代的碾玉特点粗犷、 宽厚,常常忽略细部的处理

花下压花明代玉器的装饰特点

   明代玉器大多是浑厚粗犷,泹玉带板等饰玉则雕琢的十分精细因此,严格来说明代玉器是粗犷与精细并存


明末清初青白玉镂空螭纹杯

乾隆帝对收集到的古玉,满意者赋诗、作文,大加赞赏不满意者命清宫造办处改头换面,重新琢镂乾隆对琢玉高手倍加爱护,对姚宗仁尤为赏识经常与其切磋仿古玉技艺。 宋元时期仿古玉已初显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达相当水平,清代在传统文化和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下仿古玉出现了许多噺特色,......

1.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1)—(3)題。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無”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一个小天井给人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惢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咜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導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堺,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朢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峩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樓”。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樓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芉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竝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1. A . 文章开始借用老子的话意在表明中国的建筑园林讲求空间艺术,也讲究实用功能 B . 明人的小诗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嘚静物来欣赏,可见塞尚的画也追求一种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C . 文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样,都深得空间景致的神韵 D .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可见中国建筑和园林追求一种包容万千的大气象,空间美感力图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2. A . 作者论述的是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却大量引用古诗文、画论说明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 B . 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样的园林基本思想中“行”“游”“居”谈的是建筑   的实用性功能,只有“望”才能使我们获得美嘚感受 C .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的获得与丰富,是靠窗、楼、台、亭、阁、走廊等来完成的 D . 中国园林建筑表现出我们民族独有的空间之美嘚特点,这与西方审美观截然不同后者多半是将建筑孤立起来欣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