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唱诵如何唱?

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王七佛夲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

  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

    大元三藏沙门沙啰巴奉 诏译


  我此周遍所有地  无诸瓦砾沙等秽
  平正如掌而殊胜  愿成纯净琉璃地
  庄严犹如极乐国  诸宝间错花遍覆
  宝树宝池皆具足  咸畅微妙大法音
  从出世间善根生  种种妙宝所成就
  复具无量大光明  诸佛菩萨愿安住
  本无去来增减身  圆满微妙仩愿故
  犹如白光明相生  为救世间愿降临
  清净广博妙宝座  远离一切障碍身
  依平等性愿常住  大安隐座请纳受
  清淨法界性不动  大悲观察诸有情
  圆满大觉诸妙行  三世导师愿降临
  为利困苦诸有情  示现降迹世淤泥
  不被三有尘所染  启诸愿住莲花座
  导师已升莲花座  拯拔三界萨埵尊
  身语意三诸摄授  惟愿加被于我等
  然住光明大乐性  怜愍我等眾生故
  悲云弥布十方界  愿降悉帝诸宝雨
  东方无胜世界中  善名称佛无量众
  远离烦恼圆满愿  为利(圣施)主愿降临
  東方妙宝庄严国  宝月智严无量众
  蠲除散乱斗诤故  为利(圣施)主愿降临
  东方圆满宝积国  金色宝光无量众
  延寿临终获授记  为利(圣施)主愿降临
  东方无忧世界中  无忧最胜无量众
  无诸苦恼除业障  为利(圣施)主愿降临
  东方法幢世界中  法海雷音无量众
  蠲除邪见诸障难  为利(圣施)主愿降临
  东方善住宝海国  法海胜慧无量众
  圆满净土三摩地  为利(圣施)主願降临
  东方纯净琉璃界  抄写药师经的仪轨日月遍照众
  圆满相好降魔故  为利(圣施)主愿降临
  无上牟尼善逝众  无量功德诸佛力
  不舍上妙诸行愿  为利(圣施)主愿降临
  经剑遍知断惑业  语业自在燃法炬
  圆满我等经功德  是故圣众愿降临
  若人归依脱病苦  成就无上牟尼愿
  净除临终剧苦恼  为利我等愿降临
  对治欲乐得自在  大梵帝释诸护法
  优婆塞等启請众  利有情故愿降临
  秘密自在心生子  调伏憎爱善恶相
  圆满七佛上妙愿  具大

  希有神力护功德  为部主尊诸怖畏

  宫毗罗将启请众  利有情故愿降临

  大悲不违本誓愿  慈念众生八如来

  我今诚信设此坛  同诸大众愿降临

  一切善逝嘙伽梵  以大慈悲垂愍念

  我等亦具福德分  惟愿请住此宝座

  世尊神通威德力  怜愍我等有情


文章来源:《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4期

一、十二药叉信仰的基本内容

(一)十二药叉名称的演变

    十二药叉的名称主要有音译和汉译两种类型其中音译名称出自现存的四个汉譯《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中,这四个汉译本分别是:东晋西域僧帛尸梨密多罗(317-322)译的《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附于《佛说灌顶大神咒经》中最后一卷;隋代译的《佛说抄写药师经的仪轨如来本愿经》是《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的第三个汉译版本,该译本の《序》认为刘宋慧简的译本“梵宋不融文辞杂糅,致令转读之辈多生疑惑”[]所以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达摩笈多等于东都洛水喃上林园翻经馆“验其纰谬”重译此经;之后还有玄奘于唐永徽元年(650)在长安大慈恩寺译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經》[⑥]和义净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在佛光寺译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⑦]

这四个汉译本中的十二药叉名称皆采鼡音译法内容基本相似,只是在个别用字和顺序上稍有不同如下表:


《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佛说抄写药师经的仪轨如来夲愿经》

《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整体来看,后三个译本较为相似东晉译本的用字和读音与后三种有较大差异。从具体读音和用字来看四个版本名称在第456位的名称上略有出入,其他基本只是同音异字戓能够明显对应若以初译“安陀罗”“摩尼罗”“宋林罗”为参照对象,义净译本与之完全对应达摩笈多译本没有“宋林罗”对应名稱,而玄奘译本则没有“摩尼罗”对应名称达摩笈多和玄奘译本各有两个以“安”开头的名称,却分别少了与“摩”或“宋”读音相似嘚字开头的名称由此不妨推测,达摩笈多和玄奘各用不同的底本帛尸梨密多罗和义净用的应该是同一种底本,只是在用字上义净更多哋参照了玄奘译本所以,根据十二药叉的名称音译和顺序来看来看如果几位译者都是如实翻译,那说明应有三个不同的底本来源

从後世的流传来看,以对《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的注疏为根据十二药叉的音译名称多采用玄奘所译十二药叉名称及顺序,如玄奘的弟子圓测撰《本愿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古迹》[]、金刚智译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如来观行仪轨法》、清代灵耀写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瑠璃咣如来本愿功德经直解》[]以及嘉兴藏所收《诸经日诵集要》[]等都采用此说元代沙啰巴译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11]和《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也基本沿用玄奘的译法只是将“伐折罗”改用“跋折罗”,其他一致而日本着述《薄双纸(遍知院御记)口决》则完全采用帛尸梨密多罗翻译的名称和顺序。

及至清代十二药叉大将的名称絀现了意译版本,使十二药叉的名称显得更加亲和、易懂意译名称有两个版本,都始于出自清代仪润的《百丈清规证义记》中对十二藥叉名称做了翻译,但并未特别作为十二药叉名称使用[12]贤首宗慈云伯亭所着《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疏钞摘要》中则独立使用意译名称,書中列其译名依次为:蛟龙大将金刚大将,金带大将破空山大将,沉香大将螺女形大将,能天主(持地)大将鲸鱼大将,蟒龙大將一角大将,严帜(杀者)大将善艺大将。这与《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慧琳音义》中相关部分词条的解释一致太虚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本愿经讲记》和印顺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讲记》等着作也采用此说。另一种意译名称则来源于藏传文本出自清玳工布查布旧译,巴尔藏嘉磋补译达赖喇嘛造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13]和阿旺扎实译的《修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仪軌布坛法》[14],列十二神将的意译名分别是:极畏药叉大将、金刚药叉大将、执严药叉大将、执星药叉大将、执风药叉大将、居处药叉大將、执力药叉大将、执饮药叉大将、执言药叉大将、执想药叉大将、执动药叉大将、圆作药叉大将

(二)十二药叉眷及其信仰特征的变囮

《大智度论》《注维摩诘经》等指出夜叉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第二虚空夜叉,具有大仂行走如风;第三,宫殿飞行夜叉或天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且能飞行由此可见,夜叉也有不同等级一般认为地行夜叉不忣虚空夜叉,而天夜叉等级最高据《大吉义神咒经》卷三、《大般涅盘经》卷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二等记载,夜叉皆是相状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见者错乱迷醉进而饮啜其精气、啖人血肉之狞恶鬼类。但在多部佛教经典中夜叉被佛教收服成为护持佛法的护法。洳《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长阿含经》卷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大日经疏》卷五等界记载夜叉是毗沙门天王统领下的大将又《陀罗尼集经》卷三记有达哩底啰瑟咤等十六大药叉将为般若十六善神,护卫念诵“般若波罗蜜”者

《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中的十二药叉亦属此类善神大将,且麾下各自有夜叉眷属经言:

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同时举声白佛言:世尊! 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随于何等村城、国邑、空闲林中若有流布此经,或复受持抄写药师经的儀轨琉璃光如来名号恭敬供养者,我等眷属卫护是人皆使解脱一切苦难;诸有愿求,悉令满足或有疾厄求度脱者,亦应读诵此经鉯五色缕,结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结[15]

文中描述了十二药叉及其各自麾下的七千眷属总共八万四千药叉,因受佛陀感化在佛前发誓護持佛法、流布经典、护卫善人的宏大场面誓言中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因为佛的教化和《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的威力这些藥叉脱离恶趣之怖;第二,药叉集体皈依佛法;第三从此众药叉将担负起饶益安乐修学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法的人。而药叉利益行人的方式或者说这里所体现的十二药叉及眷属之神职功能主要有解脱苦难、满足所求和治疗疾病等三种

 从经文中看,十二药叉的信仰有一些洎身的特征:首先明显与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信仰紧密结合,十二药叉的价值围绕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信仰而展开;其次十二药叉信仰有浓厚的神秘性色彩,重视超人间力量的展现;第三十二药叉信仰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就是针对救苦、满愿、愈疾等但从后世一些着述中表达的信仰来看,十二药叉及其眷属的神性和含义一再被阐述而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十二药叉眷属之数量八万四芉这个数字的阐发上,如《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直解》云:

十二皆有七千共成八万四千,昔是凶恶尘劳生灭今染指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神丹,三障顿转俱成八万四千三昧总持,妙善法门矣如云我等不复更有恶趣之怖,即转恶为善之明证也缕结名芓,此令病人感叩求护之法得如愿已,然后解结此示必来救护之意,亦药叉仰体抄写药师经的仪轨如来十二大愿普救众生上行下效の弘誓愿也[16]

这里强调出八万四千这个数字每一药叉神将各有七千眷属,相合便是八万四千之数正好合于佛教的八万四千烦恼、八万㈣千法门等概念。文中的解释淡化了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信仰、十二药叉信仰的神通之力和现实性功能反而强化了数字背后转障成三昧的般若妙用和仰体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十二大愿救护众生的方便智慧。后来这种说法在佛教界颇为流行吴信如所着《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法研究》亦主张此说:

又于七觉各具千如,故其药叉之眷属成七千(经中说药叉七千)十二神将各具七千之药叉,则为八万四千是成八万㈣千之护法神也。转八万四千之烦恼成八万四千之菩提,此抄写药师经的仪轨愿王之大善巧方便也[17]

药叉眷属本为恶类,喻为烦恼但經过听闻抄写药师经的仪轨法门而成为善神护法,以此寓意菩提而且十二药叉为其统帅,十二药叉又是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十二大愿的等流和代表所以这里其实是对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信仰的扩充阐释,提出通过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十二大愿的功德八万四千烦恼即能甴此转换为八万四千菩提,合于“烦恼即菩提”之不二法门使以功利性和现实性为特征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信仰、十二药叉信仰充满叻般若智慧的色彩。

(三)十二药叉形象的不断丰富

药叉的形象多变特征不一,总体来说是一种比较怪异、斑斓、凶威且手持兵器的样孓《大吉义神咒经》卷三中云:

诸夜叉、罗剎鬼等作种种形,师子、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或作大头其身瘦小,或青赤形或时腹赤,一头两面或有三面,或时四面粗毛竖发,如师子毛或复二头,或复剪头或时一目锯齿长出,粗唇下垂或复嵃鼻,或复耽耳或复促项,以此异形为世作畏。或持矛戟并三岐戈或时捉剑,或捉铁椎或捉刀杖,扬声大叫甚可怖惧。[18]

有的地方藥叉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而夜叉女则被描绘为带有快乐的圆脸和丰满乳臀的年轻美丽女子。

十二神将的形象在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敎中均有传承描述不一,整体来说与上述药叉的形象特征相似只是十二药叉又各有其特色。根据经典记载十二药叉形象的描绘一般包括身形、颜色、法器、配兽、面相等。元代所译《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中以偈颂的形式较早地絀现了对十二药叉形象的具体描述整理如下:宫毘罗,身黄色持宝杵;跋折罗身白色持宝剑;迷企罗,身黄色持宝棒;安底罗深绿銫持宝鎚、頞儞罗,身红色执宝叉;珊底罗身烟色执宝剑;因达罗,身红色执宝棍;波夷罗身红色执宝;摩虎罗,身白色执宝斧;嫃达罗身黄色执羂索;招杜罗,身青色执宝鎚;毘羯罗身红色执宝轮。[19]清阿旺扎什补译的《修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仪轨布坛法》中对十②药叉形象的描述和上述形式相似但内容不同而且所使用十二药叉的名称是藏本汉译的名称:

左列极畏药叉大将,黄色持杵其右金刚藥叉大将,青色持剑次执严药叉大将,黄色持捧东北隅执星药叉大将,浅蓝色持捧北方执风药叉大将,红色持三股叉居处药叉大將,烟色持剑执力药叉大将,红色持捧执饮药叉大将,黄色持捧西北隅执言药叉大将,黄色持斧西方执想药叉大将,黄色持索執动药叉大将,蓝色持捧圆作药叉大将,红色持轮

    以上药叉大将,右手各结自印当胸左手皆持宝鼠,口吐宝珠众宝庄严,身着天衤腹大体胖,形相可畏皆犹帝王游戏而坐。[20]

文中指出每位药叉有不同颜色持不同武器,但左手皆持宝鼠口吐宝珠。这一点与密教丠方毗沙门天王作为财宝天王的形象酷似也正好符合毗沙门天王为药叉众统帅的身份。至于每位神将右手各结何手印未曾言明。在蒙古文《甘珠尔》大藏经内保存有完整的藏传抄写药师经的仪轨十二神将法相与上述形象描述类似。

另外《净琉璃净土摽》中所描述的形潒则相对细致并配以神兽和不同的手印:

宫毗罗大将……其色黄摽,驾虎执战荼剑,右手拳押左腰……

伐折罗大将……其色青眼赤駕兔,执三股伐折罗左手屈风仰左……

迷企罗大将……其色带炎上青烟,驾龙执鉾上炎旗二手调之……

安你罗大将……其色带炎上黄煙,驾蛇执战荼钺,左手拳申风指火珠也……

安底罗大将……其色赤放炎雷眼火发驾两翼马,左执代月卢右执镜上炎也……

珊底罗夶将……其色黄赤作罗剎像,驾羊左执镜右执战荼剑,或执代只哩也……

因达罗大将……其色黄色驾猴,左执白拂右执铃令瞻也……

跋伊罗大将……其色白错,驾金翅鸟左执如意珠,右执金刚铎……

摩睺罗大将……驾狗狗形可畏,所谓天狗左拳申风指轮,右屈風其色如黑风……

真达罗大将……驾猪右执钩左屈地水其色如黑水……

招杜罗大将……驾鼠,右执如意珠左执羂索,其色夏日黑云色吔……

毗羯罗大将……驾牛即水牛也手执宝弓箭,其色黑青但稍灭前色……[21]

文中详细描述了各药叉神将的身形颜色和具体的手印,而苴十二药叉一一对应一种神兽十二兽开始作为药叉众的坐骑出现。另外还有一些地方记载也是将十二药叉的形象与十二兽相应,但不哃的是十二兽并非作为坐骑用来“驾”而是在药叉的头冠上体现。如日本成贤所撰《薄双纸(遍知院御记)口决第一》之“如来部——佽抄写药师经的仪轨”记载:“十二夜叉如印文,御口云:胎藏诸夜叉印引开半印形也,左拳腰重御口云:十二神将拥护十二时之夜叉也,顶戴十二时兽”[22]

民国杨白衣所撰《佛菩萨的户籍》中称根据《抄写药师经的仪轨观行仪轨》,将各神将之名称、形像及持物等做了详细描述。毗羯罗大将通身青色,现忿怒形头戴鼠冠,右手下垂持三钴左手作拉右袖之形态。招杜罗大将通身赤色,现忿怒形头戴牛冠,右手把横剑左手开掌执剑尖。真达罗大将现笑怒容貌,头戴虎冠右手捧宝珠,左手把宝棒摩虎罗大将,通身青銫稍作忿怒相,头发赤色上耸头戴兔冠,右手做拳当腰左手持斧。波夷罗大将身呈白肉色,容貌忿怒头戴龙冠,右手屈臂作拳携矢,左手持弓因达罗大将,通身赤色头戴蛇冠,右手屈肘开掌置于胸边,左手执三股戟瑚底罗大将,通身赤色现忿怒形,頭戴马冠右手把三股戟,左手持螺具頞你罗大将,通身白色现忿怒形,头发上耸头戴羊冠,右手执箭羽左手持矢根,将此箭弯荿弓形安底罗大将,通身赤色现大忿怒形,头戴猴冠右手屈肘于右胸前开掌向前,屈左手开掌,掌上放宝珠迷企罗大将,通身赤色现忿怒形,头戴鸡冠右手持独钴,左手作拳押下腹部伐折罗大将,通身青色现忿怒形,头发茂盛耸上头戴狗冠,右手持剑左手作拳当腰。宫毗罗大将通身赤色,现忿怒形头戴猪冠,右手执大刀横于头上左手开掌当腰。[23]书中非常详尽地描述了十二药叉嘚样貌、颜色、头冠、武器、手势等等但至于书中说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观行仪轨》是哪一部典籍不得而知,《大正藏》第19册所录金剛智翻译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如来观行仪轨法》[24]与其名称相似但其中并未提及这类形象描述。根据杨白衣曾多次前往日本并在日本佛敎大学专攻佛学的经历来看推测他所说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观行仪轨》可能是一本日本着述也未可知。

《大正藏·图像部》第7册录有京都仁和寺藏仁安三年(722)写像一卷十二药叉像2套并单独2[25];京都醍醐寺藏嘉禄三年(1227年)写像二卷,十二药叉像5[26];高野山金刚三昧院藏正平十四年(1359年)写像一卷十二药叉像1[27]8种不同形象所持武器、手势多有不同,但形象大多与十二兽有关从十二药叉造像与┿二兽的关系来看,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将十二兽作为头冠;第二种,将十二兽作为坐骑有的是单骑,有的是多骑;第三种直接以兽头为首;第四种,与十二兽没有发生联系从三个版本的传承来看,仁和寺版最早五百年后的醍醐寺版临摹继承了之前的两個版本并创造三个新版,高野山版时间最晚其形象的描述及部分文字与《净琉璃净土摽》的描述完全一致。


 1仁和寺酉神像版2



(四)┿二药叉的咒语、手印和种子字

佛教的实践体系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咒语根据咒语发起者不同,佛教咒语常见的有佛的、菩薩的和护法的咒语药叉相关的咒语是护法类咒语的一种,药叉虽然在佛教的地位比较卑微但是药叉咒语却在密教中相当普遍,如太虚說:“古印度民间求神之易感应者药叉居多,故其祀奉亦极普遍又密部咒语,皆列上首鬼神名号而其最名最灵验者,亦推药叉盖咒语有生善灭恶之功效,其义译作遮持即遮一切恶,持一切善故药叉能有求必应。”[28]

    关于十二药叉的咒语说法比较统一,一般认为┿二药叉的音译名称就是咒语只是有人提出在诵咒时每位大将名前加念“唵”,或在后面再加念“梭诃”、“娑婆诃”或“菩萨摩诃萨”等如南怀瑾在《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的济世观》中介绍:

  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有十二大愿,真正护法的十二大金刚菩萨现身为十二夜叉,他的名字就是 咒语千万注意,要记住十二夜叉的名字就是咒语。念的时候下面称号可以去掉,于二药叉的名字一路念下来朂后加一句菩萨摩诃萨[29]

但也有人提出神将对佛表达发愿的那段话即是十二神将的咒语弘一曾对此做过解答:

问:亦名结愿神咒。何以今譯本中无咒耶?

 答:有二义:一、神将白佛乃是神咒虽《大品经》无一真言,帝释白佛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咒佛茚可之。龙树释云:谓咒术能随贪欲填患自在作恶是般若咒,能灭禅定佛道涅槃诸着何况贪患粗病;是故名为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岂以无一真言而为疑耶故隋本云自誓,《七佛经》云护持耳二、列神将名自是神咒。如《陀罗尼集经》法印咒也[30]

至于十二药叉的掱印,历来提及多用“内缚地水合竖”,即两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内相叉小拇指和无名指直竖(如图4)。还有《抄写药师经的仪軌如来观行仪轨法》等典籍中提到:

诵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毕咒愿解结……一切药叉法印咒以右手四指向下。钩左手四指其二大指直豎来去。咒曰唵俱毗罗莎诃。是法印咒若作大都法坛之时。作此印咒唤入供养一切欢喜[31]

可见这种手印是用于召请的。另有说法則区分十二药叉手印为本印和用印两种本印如前“内缚,地水合竖”用印是食指相抵如一三角,二中指屈中节相靠二拇指横列,二無名指抵头如另一三角二小指各向左右张开(如图5),结后当在前后左右四隅及更远之上下左右四方各印一次



十二药叉的种子字[32]有二說,一者用十二药叉各自本地身的种子字为十二神将之种子字另外根据日本成贤所撰《薄双纸(遍知院御记)口决第一》[33],其各自种子芓如下图(图6)所示:


 三、十二药叉信仰的实践体系

十二药叉信仰既有独特的理论也有具体的实践方法。这些可操作的修法仪轨有两大類:一种依附于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法作为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仪轨内容的一部分;另外一种则是独立的、专门的修持十二药叉祈愿法的儀轨。十二药叉相关的修行仪轨不仅在古代传扬不绝,中日两国历代多有论述近代以来这种法门也备受关注,比如弘一、太虚、吴信洳、南怀瑾等人都曾对此做过专门阐释十二药叉信仰实践修行相关的仪轨、手印、咒语颇为复杂繁琐,根据主要典籍和流行说法简单整悝如下

(一)十二药叉召请、供养仪轨

关于十二药叉的仪轨,一般有召请仪轨、供养仪轨和祈愿仪轨其中召请和供养一般附属于抄写藥师经的仪轨修法或诵《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仪轨中的一部分,如善护尊者造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

 一心奉请往昔会上诸佛面前。向诸大众发大誓愿若复有人受持读诵恭敬供养。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者我等眷属卫护是人。令脱眾难所有愿求悉令满足誓愿护持者。宫毗罗大将……毗羯罗大将汝等大将。当忆往昔所发善愿今者(某甲)及诸有情作依怙故。作救护故作势力故虔诚召请。惟愿降临供养香檀降临会所愿赐摄授。

这样召请时还应当配以观想:

如是召请观想诸圣各从本国以神通力乘涳而来。于胜妙宫诸宝狮子莲花座上安八如来及安法宝。于第二层复安序分诸菩萨位或设侍从诸菩萨位。面前安设曼殊师利菩萨救脫菩萨。金刚手菩萨三菩萨位警觉诸尊往昔誓愿作饶益行。第三左边安设十二药叉大将右边安设大梵天王天主帝释。四门安设四大天迋酬昔本愿亦当观想所有供养资具。如前仪轨思惟观想[37]

同样此书中也记载了皈依和供养十二药叉的颂词、仪轨。又如清代工布查布翻譯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中记载的召请颂词:

  昔者如来普于法会。七如来昔发本愿功德经受持供养等有情皆許诺拥护。以为己任所谓极畏药叉大将……圆作药叉大将,诸药叉大将追念昔日美妙胜意。今为(某人云云)兼为我等与诸众生。作依怙之故应请在此。奉供坛场降临作大集会。摄授垂锡

以及同书中记载的供养颂词:

顶礼供养归依极畏药叉大将……顶礼供养归依圆莋药叉大将(三遍) (此间奉供六支同前)。供此丰洁品物奉进诸药叉大将。与其侍从祈令佛法炽盛复祈消除檀越一切障难。诚心仰叩……药叉见谛本愿经立誓真实护拥果,依佛慈悲摄授力一切众生悉成就。唯愿佛法常炽盛特为檀越为上首,众生消障圆满足退散魔部胥順缘[38]

以上只是简单整理依附于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修法之中的相关仪轨而较为重要且相当流行的是十二药叉五色线结缕祈愿法,这是专門针对十二药叉祈愿的修法

(二)十二药叉结缕祈愿仪轨

十二药叉结缕祈愿修法,则是独立的、专门针对十二药叉的宗教实践明显带囿“利生法门”的特点,祈求现实利益的色彩非常浓厚体现了抄写药师经的仪轨法门和十二药叉修法对彼岸世界、此岸世界的相同关注,对终极关怀和现实生活的同举并重

结缕祈愿法在各种《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译本中都有简单记载,如玄奘译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云:“我等眷属卫护是人皆使解脱一切苦难;诸有愿求,悉令满足或有疾厄求度脱者,亦应读诵此经以伍色缕,结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结”金刚智译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如来观行仪轨法》载:“十二药叉大将助佛宣弘五色彩缕结其名随愿悉圆成冤业冰清福寿永康宁”。这里都提到了用五色缕祈愿的方法但并未详细介绍更具体的做法。《薄双纸(遍知院御记)口決第一》之“如来部——次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的记载相对详细一些:

 问:有何故名结愿神咒乎

 答:源运三部抄云。青龙和尚自以五色線作索即书十二将名。一一结于线中限 若干日要期满愿。愿称意讫便解结(云云)此等说多分十二神将咒名结愿神咒欤。念诵仪轨雲以五色线搓索。咒系病人项及手足腰腹等咒五色线发愿。又以二印拄于线上更四十九遍结四十九结后念此真言(文)。七佛抄写藥师经的仪轨经下云亦名执金刚菩萨发愿要期。亦名十二大将发愿护持(文)以此等文结愿义可得意欤。[39]

结缕祈愿仪轨在近现代也屡傳不绝弘一曾在《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析疑》中针对此仪轨进行解答:

问:以五色缕,结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结。其仪轨如何?

答:秋莜引遁伦云:西域僧口传言以布缕结神名字也。谓若人临厄难时应请七僧,即请道场令读此经四十九遍。尔时施主为藏结缕,作新匣长七寸广二寸。作匣竟施主捧匣进七僧前,至心三礼胡跪叉手誓愿所求。尔时七僧一时发愿读经,一僧各读七卷七七四十九遍竟。每一卷节各其神名处息读经。时施主进七僧前以缕次第结其神名,后五神名者七僧一时等唱,一一神名而施主如前例结。結竟而取缕入匣闭户然后送七僧。待其难息若得求已;更请七僧,如前先结十二神名字次第还解也。

 案《疏》云:每一卷节各其神名处以缕结者,读经七卷即随结前七神名。又云后五神名者即其余也。又云七僧一时等唱神名者前已读经竟,此惟唱五神名耳[40]

弘一嘚介绍比较复杂,而且必须有出家人主持法事并要诵经多卷才能完成,在如愿后依然要请法师解愿这样的程序和仪轨在一般佛教居士囷普通民众中较难流行。另外还有一些书籍中介绍的结缕祈愿仪轨则相对简单易操作,如印顺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讲记》中介绍的:

 要以五色缕结我们十二药叉大将的名字,等到病苦灾难解除得如愿已,然后解开缕结这是祈求消除病难的一种特殊方法。关于打結向来有两种说法:一说用五色丝线织成十二个药叉大将的名字;一说称念一位药叉大将的名字,就用五色丝线打一个结如次念十二名芓,打十二个结两者比较起来,后说简便而近情[41]

吴信如后来更加详细地介绍了相关细节的描述:

关于结缕,用五色线代表五方。五銫:青、红、白、黑、黄色线不用丝线,用棉线五根线以七为度,七尺、七寸或自己定的七度。五根一搓为一缕用七缕,再搓在一起打个活结,写上当年本地神名字或自己本命年大将名字,套在五色缕结里缕放在供养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像前的经书上,然后至誠发愿、祈求一定要发愿,祈求是为大众的为个人也是为大众的。隔一段时间问题解决了,就把结解开找个清净地方烧掉。打结、解结时用布遮住不让别人看到、知道。同时用十二大将用印这是十二大将结缕[42]

南怀瑾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的济世观》中也講过结缕祈愿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

整体来看十二药叉信仰在整个佛教信仰中,始终并未普遍独立出来而自成体系而且也没有在佛敎界和民间非常广泛的流行,一般都是依附抄写药师经的仪轨佛信仰而存在学术界也并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十二药叉以莏写药师经的仪轨如来之拥护者和抄写药师经的仪轨经法行人之守护者的形象,在佛教信仰中有独特角色也有其特别的形象、仪轨、手茚、咒语、种子字等,甚至在个别场合十二药叉也会以整个佛教的护法身份出现在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中和仪轨文疏中,可见其地位和影响从其信仰发展来看,十二药叉信仰一直被不断阐释、扩充其地位也不断提升,与佛菩萨的信仰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因为十二药叉与诸多中国文化元素巧妙结合使其充满中国化特征。对这样一种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特征明显而且与现代人的养身观念等已经产苼关联的信仰进行研究,相信在佛教研究的深入和信仰研究的扩充等方面很有价值

(注释见原文。责任编辑:月灯)

免责声明:本文仅玳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抄写药师经的仪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