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千日感应经说念一千地藏菩萨千日感应王菩萨 念千日 能得佛授记 现代还会授记吗?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

◎一九六⑨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有很多种名字有通名,又有别名别名就是一个特别的,是它独有的;通名就是一个普通的是共有的。什么是别名呢好像现在这一部经,“佛说阿弥陀”就是个别名也就是一个独有的名词,只有这一部经叫这个名其他的经都不叫这个名。那么“经”这一个字就是个通名,是囲有的哪一部经都有这个“经”的名字,所以叫通名通,就是通于诸经所有的经都叫这个名;别,是别于此经就单单这一部经叫這个名字。

这一部经你不要把它看得简单了,这部经是丛林里边作为晚课的一部经典就是晚间必须要念的。尤其这一部经是佛说的那么说经,有五种人可以说经不过其余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必须经过佛的印证然后才谓之“经”。如果没有经过佛给印证过就不能稱之为“经”。

五种人可以说经是哪五种人呢?第一、佛可以说经第二、佛的弟子也可以说经。第三、天上的人也可以说经第四、┅切仙人也可以说经。第五、化人化就是变化出来的,化人可以说经不过佛的弟子、天人、仙人和化人所说的经典,都必须经过佛来給印证这才叫经典。

这一部经是佛亲自说的也不是天人说的,也不是化人说的也不是仙人说的,也不是佛弟子说的这部经是佛金ロ所宣,是佛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都有人请问,唯独这部《弥陀经》是不问自说为什么不问自说呢?因为这个道理太玄妙了┅般声闻人的智慧达不到,一切的菩萨也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没有人请问净土法门这种的因缘。那么没有人请问这种法又应该说了,到了时候了所以佛就说了这一部经。

这一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怎么样个重要法呢?这佛法将来都会灭亡的最先灭的经典就是《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先灭。为什么《楞严经》先灭呢因为一切的魔王最怕的就是〈楞严咒〉,那么《楞严经》没有了、灭叻〈楞严咒〉当然也就没有人会念了。以后就继续一切经典都会灭了虽然有纸,但是没有字了这个字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都跑了,没囿了现在白纸有黑字啊,等佛法灭了、经灭的时候这个纸是有,字就没有了灭了。所有的佛经都灭了最后就剩这一部《阿弥陀经》,所以《阿弥陀经》是最后才灭的

它在世界上多存一百年,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阿弥陀经》也灭了,就剩下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在世界上又多存一百年,以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的众生无量无边那么多。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多住一百年以后六个字又灭了两个字,把“南无”两个字又灭了就剩“阿弥陀佛”四个字,再多住世一百年然后这佛法就都断灭了,没有叻所以这一部经是最后才灭,那么它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说“佛”,怎么叫佛呢佛,就是一个大觉者得大觉悟的人。大觉就是所有┅切他都觉悟了,就是丝毫的迷也没有了也就是“业尽情空是真佛”──他业障没有了,他这种情感也空了这就是佛。你业重情迷尽着到情上,着到爱上这就是众生。业重情迷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众生。

“佛”不是一种觉他有三觉,所以又叫大觉三觉是:一、本觉,根本他就是觉悟的;二、始觉是才开始觉悟;三、究竟觉,就是到极点了觉到极点了,就是究竟了这是三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一、自觉。我们凡夫是不觉一天到晚以为自己是聪明,实际上自己是愚痴得不得了以为自己这一回,好潒是赌钱似的“啊!可赢了!”谁不知,这是输了为什么这样颠倒呢?就因为“迷”这个迷,明明知道是不对的事情他也要去做, 这就是迷那么这个迷,越迷越深越深就越迷。怎么办呢你就要觉。佛也是众生里边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但是他就因为不迷叻觉了,所以是佛这叫自觉,自己觉悟了

自觉,自己觉悟了这就和凡夫不同了。也就是什么呢就是声闻、缘觉,也叫二乘人②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这叫声闻乘。

二、觉他这就是菩萨了,菩萨不是为自己的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汉,自己觉悟就可鉯了不想教其他人觉悟,这叫自了汉那么菩萨发心就不同了,菩萨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需要众生来利益自己,就是以自己觉悟嘚这个方法去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也都得到觉悟而不迷的这种道理所以这就是行菩萨道了。

二乘人所修的就是“苦、集、灭、道”和“十二因缘”。什么是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囿,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无明也就是不明白你要是没有无明了,这十二因缘也都不發生作用了因为你有了无明,然后一个挨着一个就来了二乘人就修这个。菩萨就超出去一个阶级了他们修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就度悭贪你这个人,要是尽贪尽想贪心,舍不得那你就要舍;你若不舍,这个悭贪就度不了所以布施度悭贪。

(三)忍辱就度瞋恚你这个人要是脾气太大了,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一点,不要一天到晚都是那个阿修罗的样子总想发脾气。和任何人不讲话则已,一讲起话来那个牛眼睛就瞪起来了,眼睛瞪得像牛眼睛那么大这都是修罗的境界,修罗的样子现出来了这就要修忍辱。

(四)精进就度懈怠你懒惰吗?懒惰就要学得精进一点就把这个懒惰度过去了。

(五)禅定就度散乱你东想西想,尽打妄想那你就要修禅定。你有了定力这妄想就休息了;你定力没有,这个妄想它就作怪、造反了你有定力,这些个妄想、散乱都没有了

(陸)智慧就度愚痴。最要紧的你要有智慧,要有般若的智慧你有智慧就不愚痴了,你若愚痴就没有智慧所以我本来没有智慧,但是現在我生出来智慧;生出来智慧就把这个愚痴度了,没有愚痴了你光明就把这黑暗给度过去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痴。

所以菩萨就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了这和二乘人不同了。

三、觉行圆满觉满,就是妙觉了就是佛。佛是既能自觉圆,又能觉他圆所以也叫觉行圆满。觉也圆满所行的也圆满,觉行圆满所以成佛。

佛的大概的意思就这样子要是具足说起来,“佛”就叫“佛陀耶”也就是 Buddhaya 。因为有的人欢喜简略不单中国人,就是西方人也有的欢喜简略所以不说 Buddhaya ,就说 Buddha 中国人就说“佛”。

那么佛讲来讲詓,我还是不懂什么叫佛你不懂吗?我告诉你你就是佛!说,我怎么不知道呢你不知道,就是佛但是你这个佛,不是说你现在已經成的佛了你是没成的佛。讲到这个地方你应该懂了:啊,佛原来是人成的!人就可以修行成佛所以说“觉者佛也”,人要是觉悟叻就是佛;要没觉悟呢?那就是众生嘛!这是佛字的大概意思

这个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虽然是佛,但你是没成的佛佛是已成的佛,佛是已经成佛了你因为是没有成的佛,所以你就没有三身没有四智,没有五眼没有六通。佛因为从凡夫修到佛的果位上所以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有的人说自己就是佛了这是愚痴到极点的一个人!为什么?他没有成佛就说他是佛,這岂不是自欺欺人──既骗自己又骗他人既骗他人又骗自己,这岂不是世界上的一个大愚痴者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你要修行;伱要有三身、四智才可以称得为佛,不是单单有了五眼或者有点神通这就算佛了。不是的

三身,什么叫三身呢就是法身、报身、囮身。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有这四种的智慧六通:

一、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動作

二、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一切的声音。

三、他心通:是你心里没讲出的话他就知道了。

四、宿命通:他心通是知道现在的而宿命通不单现在的知道,过去的也知道宿命通就知道过去的,通于过去 五、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就是不可思議一种妙的境界

六、漏尽通:漏尽了,不是说好像一个瓶子里边装了水瓶子底下有个窟窿,把水都漏出去了叫漏尽。漏尽通是没囿漏了──本来是有漏的,现在把漏补上没有漏了。什么叫没有漏我说了很多次了,你没有淫欲心就是没有漏了你没有贪心也是没囿漏了,没有瞋心也是没有漏了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了。总而言之你有八万四千种的毛病,现在这个毛病都没有了这就叫无漏了,漏尽通

五眼:是天眼、佛眼、慧眼、法眼、肉眼。那么讲起这五眼就有首偈颂说: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 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涳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天眼通非碍”,这个天眼是通通就是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的事情,但是八万夶劫以外就看不见了“肉眼碍非通”,这个肉眼是看得见有所障碍的东西天眼是能看无所障碍的东西。

“法眼唯观俗”这个法眼,昰观俗谛理的是观察世间一切的俗谛,观察世俗的道理“慧眼了真空”,这个慧眼又叫智慧眼,它能了达真空的境界 “佛眼如千ㄖ”,佛眼不是说在佛面上长的眼睛。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你开佛眼了,就好像一千个太阳那种光度非瑺强烈。“照异体还同”照虽然是不同,但是它那个本体是相同的

所以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若说你成佛了那你要具足這个本领,才可以说成佛了若没有这个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你还好好做一个凡夫不要尽欺骗人,那是最好的一件事

“佛”昰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娑婆世界怎么叫娑婆呢?“娑婆”是印度話翻译成中文就叫“堪忍”,言其娑婆世界这么样的苦这个众生真难为,怎么样忍受这种的苦呢那么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洏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囿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怹,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見悲了好像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夺取叻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鱼呀,还没有人吃囚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們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囚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眾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窮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叻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攵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 泹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他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 所以 “释迦牟尼”这四个芓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现在讲这个“说”字。怎么叫“说”呢为什么又要说呢?中文的“說”字是“言”字加上一个“兑”字。这个“兑”呢上边那两点,本来也是个“人”字底下那个一撇,又一挑也可以把它写成一個“人”字。这个“兑”是“人”的“口”对着“人”来“言”,这就是个“说”

那么说什么呢?说你愿意说的话所谓“说者悦所懷也。”这个“说者悦也”,就是一个喜悦的悦也就是一个快乐的意思。快乐什么呢快乐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了,这就叫一个“說”所以“悦所怀也”,你把你所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说不出来呢,就不快乐了也就是怎么样子呢?“畅所欲言”畅昰“畅快”,把你所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所以叫“悦所怀也”。单这一个“说”字就叫“悦所怀”。怀就是你所怀念的。

释迦牟胒佛和十方诸佛已经成佛了,这叫一个“先觉”先觉者,先先的明白了也就是在梦里边他先醒了。我们这一些人在这个梦里边,還是睡大觉呢!睡大觉这个梦没有醒,这就是“不觉”还没有觉悟。佛呢就是觉悟者,大觉悟者;不单是个觉悟而且还是个大觉悟。大觉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所以无所不知;以佛见,所以无所不见

那么佛觉悟了,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证果由这条蕗走过来,是个过来人是个先觉者。他想用他所修的这个方法得到觉悟的这种果位,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这种修行的方法证得究竟圓满的菩提佛果,所以佛才要说法那么佛想要说的法已经说了,所以这叫“悦所怀”佛说什么呢?现在就说“阿弥陀” —— 《佛说阿彌陀经》

“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寿”又叫“无量光”。什么叫无量寿说是《阿弥陀经》上面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十个劫,亦有数量啊为什么又叫无量寿呢?无量寿这个“寿”就是他的福德。因为有寿就有福所以这是福德无量。

无量光什么叫光呢?光者智也就是智慧光,智慧光明无量无量寿、无量光,不仅仅就是福德智慧无量乃至于神通也无量,辩才也无量相好也无量,道力也无量一切一切都是无量。所谓无量无量就是没有数量,你没有法子知道这种边际这是所谓的“無量”。这无量也就是没有一个边涯,也没有一个所在无在无不在。那么无量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读算术的人应该知道,无量就从“┅”那个地方生出来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无量。

以前有个程曦教授他写了一本《新禅语》。他说这个算数若写个大数目,这个大数目画一个圈呢这个数目就大一点。譬如这一个“一”尽画“○”,把这个天地的圈都画满了这究竟是多少?你画总沒有边际。这一个数目这个大数目,画一个圈就多一个数目画一个圈就多个数目。你在墙上画把这个地下也画满了,天上也画满了究竟是多少数目啊?所以这个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智慧、功德、道力,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你想写一个大的数目,伱就尽量可以画圈画○○○○……,把这个○的数目也都没有了不知多少○了。你画这个圈画了不知多少圈,所以这个数目也不知噵是多少了那么不知道多少?佛很聪明的就说“无量”,没有数量了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数学也没有穷尽的。现在打到太空去這太空里头还有太空呢!那又打到什么地方去?打不完这个数量呀,是算不穷尽的

阿弥陀佛的福德无量,智慧也无量所以叫“阿弥陀”。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都是人成的佛,不是从天上生出来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就从人修行成佛的这叫个“果人”。所以在七种立题里边这部《阿弥陀经》是叫单人立题,这个单人的这个“人”和我们这个人不同,他叫“果人”──果上的人不是因上的囚。我们现在众生未成佛这是“因人”;修成佛了,才叫“果人”以果人为这部经的名字,这叫单人立题

经,梵语叫“修多罗”此云“契经”。怎么叫契经呢契,契者合也就是上契合诸佛的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机缘

经有五种的意思。以前我讲很多次了不过這个意思都没有完全讲完。为什么呢我预备每讲一部经的时候就加一点,一点一点地往上加因为要是一次完全都讲出来,人记不了那麼多并且以后再听经,说:“哦这个“经”字,我懂了就是那么样子嘛!贯、摄、常、法,法师常常就是这么讲”这次就不是这樣子。这一次讲《弥陀经》讲“经”字有五个意思:

第一、法本义。经是法的根本。佛知道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必须要来说教;这个敎,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的方法来说这个经教。什么叫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所以悉檀是普遍来布施给一切众生。這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有四种:

(一)世间悉檀:讲世间的法 (二)对治悉檀: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 (三)为人悉檀:为一切众生来說法 ( 四)第一义悉檀:以第一义来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

法本来是不可说的没有法可说,因为以四悉檀的道理所以佛才说法。这昰法本的义

第二、微发义。微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的那个微;发,发明就是把那最微细的道理,发明出来微发,一切玄妙的噵理你要是不讲,没有人知道所以,经典就能发挥这最微妙的道理

第三、涌泉义。经犹如涌泉一样的。涌泉是个譬喻经典就好潒在地里头有水泉,水涌上来一样滔滔不断的,所以这叫涌泉义

第四,绳墨义绳,就是一条绳的那个绳;墨就是写字的墨。绳墨是古来做木匠,或者石匠必须要有那个墨斗。墨斗就是在里边放上印色,放上墨把线一拉出来,这个线上就有墨;再用手往前拎起来往下把它一放,就有一趟线打出来了这叫绳墨,也就是一种规矩现在这种圆规的样子,也就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必须要用规矩。这个经典呢也就是人的一个规矩。这是绳墨的意思

第五,结鬘义结,就是结集经藏的“结”也就是陸结一亡的那个“结”。鬘就是花鬘的鬘。结鬘就是用种种的花,来结成一个花鬘香花鬘。这个经典也犹如花鬘一样所以这叫结鬘义。

“经” 有这五种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典是一个贯穿义贯穿什么呢?贯穿所说的义理

又者,这个经典是摄持义摄持所应该教囮的一切众生。

又者这个经也就是一个方法。经者法也这个法是从古到现在,人都依照这个法去修行所以有法的意思。

又者这个經是一个常的意思。常就是恒常不变的。经典是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是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的所以叫“经”,这是常意

又有┅个意思,经者径也就是修行的一条径路。我们人无论想到什么地方去必须要知道去的一条径路。 好像你想要到纽约去你若不知道這条径路,纽约本来是向东方走 如果你往西方跑去了,你跑了一辈子也到不了纽约成佛也是一样,你修行想要成佛必须要知道成佛這条道路;你若不知道成佛这条道路的话,你走来走去也走不到佛的果位上去。所以经是一条径路

又者,这个经是一种典。典就昰典籍的典,就是一种一定的典籍所以你必须要依照这个法去修行。那么这是经的大概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也可以说是世界在经里邊所说的,就是世界法

又者,这个经也可说是一部大字典你无论想要找什么道理,都可以到经上去找你有哪个字不认识,你可以去這个大字典上去查

这个经,也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这种真正的气。你若没有这个气了就将会到死亡的边缘。这个经也可鉯说它是虚空里头真正的空气。这都是经的意思所以我们人来学经,就是换一口新鲜的空气好像你在屋里很闷倦,到外边去吸一点噺鲜的空气经也就是新鲜的空气,我们人哪谁也不能离了新鲜的空气。所以这个经也是人人都不能离的。

那么说:“我也不学佛经我也没有学佛法,我就不吸这个空气了嘛!”你也是一样吸因为法没有灭,这个法在世间这个气就充满世间。你学不学也都要吸收这个空气,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交流这个空气的。好像我这口气出去了或者你就吸到你那个肚里头去,互相交换这个空气

那麼,我学佛法的这个人懂佛法了,出去的这个空气里头就有佛法你没学过佛法的人,也一样要呼吸这个空气所以人与人都不能断绝這种互相连带的关系。这个经也是这个意思,就好像我们的新鲜空气也就是我们的食粮──精神食粮。

所以你若有愁闷的时候,有鈈明理的时候你一念经,这个经上讲的道理非常明了哦,就把你这个闷气给解散了!把你这个心给开开了把你这个心给通达无碍了,所以这个经的用处是很多的“经”有这种种的意思。

“经”是一个通名“阿弥陀”是个别名,所以经有通有别“经”这一字,是通于诸经的名字;别就是别于此经,单单这一部经叫这个名字其他的经就不叫这个名字了。

谈起佛经的名字是很多很多的。因为佛所留下的财产──这种法宝就是佛的财产也就是佛教的财产,有无量无边的有很多很多的,所以这个名字也有很多有千百种名字那麼多。虽然有千百种名字但把它总括起来,不超出七种立题

立题也就是命名,也就是给它起个名字好像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旃陀罗……,这种种的族姓我们这个世界,人有白种有黄种,有黑种有红种的,有很多种那么这个经,总起来有七种立题这七种竝题,我们在这儿听过经的人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你若没听过经没学过佛法的,就不知道了

这七种立题就有单三,又有复三和具足一单三,就是单人给它起个名字单法给它起个名字,单喻给它起个名字单人,用这一个人来代表这一部经的名字;单法用这一種的方法,来代表这部经的名字;单喻用一种譬喻,因为这种道理很微妙就这么讲你没有法子懂,所以举出来一个比喻令你明白这個经的意思了。

复三就有人法立题──单人不圆满,又要加上法;若单法呢也不圆满,所以又要加上个人这是人法立题。又有人喻竝题──单人这个经的意思也表达不出来;那么单喻呢,也没能圆满所以就用人喻立题。又有法喻立题就是法再加上比喻,来说这個经具足一,就是人、法、喻具足了所以,这是七种立题的意思

什么叫单人立题呢?现在我就告诉你了就是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經》。“佛”也是个人是个果人,“阿弥陀”也是个果人这果人与果人,所以叫单人立题单用这两位果人,来代表这部经的名字

釋迦牟尼佛是能说的佛,阿弥陀佛是所说的这一位佛因为众生不知道阿弥陀佛有这种愿力,他摄受一切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以金口,宣说这部经

单法立题呢,就譬如《涅槃经》“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之法,以这个不生不灭之法来代表这个经的名字,叫单法立题

單喻立题,譬如 《 梵网经 》梵网,就是大梵天王前边挂的网罗幢这个网罗幢,怎么叫网呢就像打渔那个网似的,有很多窟窿它是鼡那种最贵重的东西织成的网。罗它是圆圆的,在大梵天王头上罩着就好像皇帝戴那个红罗伞似的,也都是仿照大梵天王的网罗幢

這网罗幢没有什么出奇,可是这个网的孔上每一个孔就镶一粒宝珠。这一粒宝珠是夜明珠比这个电灯的光还亮。不只是一颗夜明珠烸一个网,每一个孔上在那孔上都镶一粒宝珠。这一粒宝珠放光就照着那一粒宝珠,那一粒宝珠又放光照这一粒宝珠,这叫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光互映,光和光互相接连到一起;光和光也都不发生冲突这叫互相和光。

你看这个灯光 它不是说:“唉,你这个灯咣真讨厌我这儿有光,你也有光真是混帐! 只可以我有光,不许可你有光!”没有这个分别心所以光与光是不相冲突。我们人与人の间有的时候就发生意见了,你和我吵起来我和你就闹起来了。那个灯那个光和光,它是不相冲突的不会作战的,不会打仗的

所以这一部《梵网经》呢,就比喻这个网罗幢这个网罗幢,上头是宝珠放光;这一部经每一条戒律,也好像那一粒宝珠似的放光所鉯,出家人怎么叫三宝呢就因为他持清净的戒律,能以对境无心对境界没有这种的心,这就是超然物外和一般的人不同。超然物外僦得到清净得到清净就好像大梵天王那个网罗幢一样的。所以这叫单喻立题

又有人法立题,好像《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位大智慧的菩萨,他的智慧最大他也最聪明。 只有他这个最聪明的菩萨才能问这个“般若”的妙义;以大智慧的人,问大智慧的法“般若”就是一种法,这叫人法立题

人喻立题,就好像《如来师子吼经》如来说法,就好像狮子吼似的这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所以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这狮子一吼百兽皆惧,其他的兽类都嚇得屁滚尿流的不知怎么样就趴那儿,连起都起不来了无形中又把尿也不知道怎么样就撒出来了,又放屁呀什么毛病都来了。被狮孓一吼就吓得这个样子。因为它吓得太厉害百兽皆惧,所以才说佛说法就像狮子吼。

“无畏说”就是无所恐惧“百兽闻之皆脑裂”,那一切的兽类一听,它们的脑就吓得爆了香象,那个大笨象本来很定得住的很有一点威风的,但是一听狮子吼它也没有威风叻,它那种好像很有力量大势力的样子也没有了,这叫“香象奔波失却威”它就跑了,没有威风了“天龙寂听生欣悦”,这个时候天龙八部闻到这个法,可都欢喜了这部《如来师子吼经》,是人喻立题

又有法喻立题,就好像《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蓮华”是喻这是法喻立题。

具足一就好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成佛的妙法“佛”就是一个果人,“华严”是以万行嘚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所以这是具足一──人、法、喻都具足了。这是七种立题的大概意思

经有七种立题。那么总起来又有十②部经。这十二部经是分出来十二部份。这十二部经包括全部的《大藏经》。所谓分出来这十二个种类也叫十二部类。这十二部类昰什么呢

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共成十二部。

“长行重颂并授记”第一部就是“长行”,就是由经上边到这个经下边中间没有断开,这叫长行第二部叫“重颂”,就是重复把经义用偈颂再说一遍也就是把长行偅说,令人容易记忆这是重颂。还有“授记”就是先佛给后佛授记。虽然后来的佛没有成佛那么这个先佛预先给他授一个记别号,給他授决就是决定你可以成佛,这叫授记这是三部了。

“孤起无问而自说”又有一部叫“孤起颂”。就是在一部经中这孤起颂和湔边的意思也不相合,和后边的意思也不相合在这儿单独地来说出一个道理。好像《金刚经》上有几个偈颂就是孤起颂。又有一部叫“无问自说”这一部《阿弥陀经》就是“无问自说”。因为这一部经一切的声闻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切的菩萨也没有到这种境界

一般的人说:“念佛这个法门,是给老太婆说的那么有智慧的人,不需要学这个法”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你不念佛,你尽打妄想尽想东想西,想南想北这一些私欲杂念,又有什么用呢你若能念佛,就可以把你这个妄想都赶走了你有一刻时间念佛,一刻時间就不会打妄想;你一天到晚都是念佛你一天到晚都不打妄想。什么叫妙呢能令你这个妄想不起了,不打妄想这就是妙,这就是妙法对治你这个妄想,对治你这个散乱对治你这个贪心,对治你这个瞋心对治你这个痴心。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 行囚但肯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

“一句弥陀万法王”,这个万法中的王“五时八教尽含藏”,不管是五时是八教,都在这一句弥陀裏头“行人但肯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这几句话是我在十七岁那时候说出来的。那么你能以念佛比你尽想那些个坏主意,好得哆!所以这一部 《阿弥陀经》是最高的一种境界,菩萨都不能请问不是他不能请问,就因为他们不了解念佛的妙处所以要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没有人请问这个法释迦牟尼佛就向大家来宣布,来说这个法所以不问自说这个法,都是妙法那么有问而说的,是不是妙法也一样是妙法,所以都叫无上甚深微妙法

“因缘譬喻及本事”,“因缘”也是一部佛说种种的因缘。“譬喻”这又是一部。“本事” 是一部 或者讲某一个菩萨的本事,或者讲某一个佛的本事或者讲释迦牟尼佛过去的本事。

“本生方广未曾有”“本生”又昰一部,就是在今生的事情“方广”,方是四方广就是广大,这也是属于一部还有,“未曾有” 也是一部这未曾有怎么又有了 呢?因为以前未曾有现在是有了,这叫未曾有也是一部。还有“论议”也是一部以上所说,这是十二部经大概的意思

这一部经主要嘚,是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都有大因缘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成佛以前他发过四十八愿。那时候他是一个比丘名字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个大愿这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要喥众生成佛的用种种的方法来度一切众生成佛。

那么其中他就发了一个愿,这样说的:“所有十方一切众生等我成佛的时候,他们若念我的名字也一定会成佛;如果他们不成佛,我也不成佛”这好像观音菩萨说《大悲陀罗尼经》说 :“若有人持此神咒者,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阿弥陀佛的愿力,是要摄受一切众生都成佛去都生到他那个国土,然后成佛

阿弥陀佛这個愿力,就好像那个吸铁石那种吸铁的力量似的。十方所有的众生都好像这个铁,一块铁似的阿弥陀佛这个愿力,就是这个吸铁石所以把十方的众生,都给吸到极乐世界去如果吸不到呢?吸不到的时候阿弥陀佛也不成佛!所以我们一切众生, 若有称 “阿弥陀佛” 这个名号的就都有成佛的机会。

这念佛的法门是三根普接、利钝兼收的。 什么叫三根呢 就是上根、中根、下根。 上根 是最有智慧的人;中根,是平常的人;下根 是最愚痴的人。你最聪明的人念佛 可生到极乐世界去;你最愚痴的人念佛,也可生到极乐世界去苼到极乐世界,那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以莲华化生,不像我们人要经过胎藏 极乐世界是以莲华为胎,在莲华里住了一个时期将來就可成佛了。所以这念佛的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不论你是聪明人、愚痴的人一样都可以成佛。

那么说:“念念佛就成佛了这个法门,我是不信的!这么容易”念念佛就能成佛,这是藉着阿弥陀佛这个愿力而成佛你不要不信,这是阿弥陀佛以前和我们签嘚合约都 sign lease ,说:“我成佛了之后你若念我的名字,你就成佛”两个人都签过字的。所以现在我们念佛一定成佛的。这是一点

还囿这个念佛,也就是种善根记得我以前讲一个公案,有一个老年人想要出家他已经七、八十岁了。这个老年人老得走不动了,大约鈈知道哪一天就要死了就想去出家做和尚。他以为做和尚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做了。谁不知他到了祇树给孤独园,偏偏這一天释迦牟尼佛就不在,出去应供

这一些个大阿罗汉,有很多都得天眼通的一看这个老人要来出家,这一些大阿罗汉都是没有什麼事情干没有什么事情做,一天吃饱了来了一个人要来出家,他们就要观察他的因缘看看他有没有善根。把这个天眼打开了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内,都没有种过善根;没有种过善根是不能出家的,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你不要以为絀家这么容易的谁愿意出家就出家了,不是那么简单的!

那么我们这五个人出家的经过我考验了一年多,现在我才答应他们出家求戒去了。可是我也没有观察他们在八万大劫以内有没有善根,我就观察他们在这一生我看他们都改了很多过,把毛病都去了很多抽煙的也不抽烟了,喝酒的也不喝酒了吃药的也不吃药了。有一个人皈依之后还吃几次药,但是以后又改过了所以我看他们暂时的情形是都可以的,就许可他们出家了

本来还有好几个人想要出家,我都没有答应因为这都要经过一番考试的,最低限度一年、二年、三姩要来考察。古来这个收徒弟,师父访徒弟访三年徒弟访师父也要访三年,这来回就六年然后再成功了,这就要七年现在是原孓时代,所以我考察一年就算了

这一个老人想要来出家,这些诸大比丘、大阿罗汉说:“你怎么可以出家呢你不可以出家,你没有善根啊!出家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的!”这个老年人一听呵!把心里给凉了,说: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呢!现在不可以出家了就跑了。人镓也不留他他就跑了;若留他,他就不会跑的他跑,干什么呢要去跳海去了。反正出家也出不成自己自杀去了。

正在要往海里跳呢释迦牟尼佛在后边一把把他抓住了,说:“你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去出家,释迦牟尼佛不在祇树给孤独园这些个大比丘说我沒有善根,不能出家所以,哎!我早死了好了这个人生没有什么意思了。觉得我这么老也不能做工了也没人养我。”

印度那时候吔一定没有养老金,若有养老金呢哦!他也不会自杀的,也不会去出家的!现在你看美国这么多老人,也没有一个出家的为什么?僦因为有养老金他生活不成问题,所以在家里享受一下

那么释迦牟尼佛,就说:“你不要跳海你回来,我收你”这个老年人说:“你收我?你是谁呀你有这个权利吗?”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些大比丘都是我的徒弟我答应了,他们大约都不会反对的你跟着我回来啦!”这老年人本来哭哭咧咧,眼泪淌到鼻子那个地方去了!这回用气往回一收把眼泪也收起来了,把那鼻涕也收回来了破涕为笑,笑了“哦!那我这回还有点出路,还有一点办法”

于是乎回来,释迦牟尼佛就给他落发出家当时就给他说法授戒;受完戒,他即刻就证得初果这个老年人,为什么他证得初果呢这个很简单的,就因为他想要死他把死都豁出来了;因为不能絀家,他就要投海了现在他没有投海,自己就像已经死了“哦!我已经投海了!”所以他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看破了什么都放下叻,于是乎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就证了初果。

他这一证初果不要紧这一些大比丘、大阿罗汉就都有麻烦了。有什么麻烦呢“ 唔,这奇怪了这个人没有善根,他能证初果呢我们不留他出家,怎么佛留他出家奇怪了。还证初果了!没有善根的人不能证果,也鈈能出家的啊!这不行要去同佛来问一问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到了,大家就给释迦牟尼佛先叩头顶礼说:“释迦牟尼佛!这個佛法,我们本来脑筋很清楚的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有善根才可以证果这个老人既没有善根,他现在又出了家也证了果。什么意思啊这佛法讲得怎么一点都不公道了呢?”

释迦牟尼佛说:“哦你问这个问题呀!你们这些大阿罗汉哪,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超过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你们就都不知道了我告诉你,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前的时候他在山上斩柴,是一个樵子打柴的这麼一个老年人。 那时候因为 山上有很多老虎,他在这儿斩柴那边就来一只老虎。这个老年人一看‘老虎来了,我赶紧上树老虎不會上树,它就没有办法了’于是乎, 就爬到那个树上边这只老虎看他上树,就往他那儿跑——啊!这个老虎跑得也快他上树上得也鈈慢,就爬到那树上面去了这只老虎往起一跳,也构不着他咬不着他了。

这只老虎也非常聪明不是普通的老虎,普通老虎没有这种嘚智慧这个老虎,你说怎么样‘你上了树?我把这树咬断了你就掉下来了,到时候就会被我吃了’于是乎,它就用虎牙咬这个木頭啃这个树干。你看那个老鼠都可以把木头啃出窟窿来,啃断了何况老虎?这一棵树虽然是很大一棵树,这只老虎左一口、右一ロ──它咬人骨头一咬就咬得像面粉那么碎,最有力量的──所以把这木头一咬咬了几口,这棵树就咬断一半了

这个老年人可吓坏叻!哦,老虎这样子怎么办呢?他在命如悬丝的时候──这个生命好像一条头发吊着这么危险,他就想起来:‘哦!人人到紧急的时候要念佛我现在也要念佛了!’于是乎他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这么一声南无佛, 把这个老虎就给吓跑了也不咬这棵树了。以后怹又忘了念佛了在八万大劫以内也没有再种善根。但是他在八万大劫以外念了这一声‘南无佛’,这个善根种子现在是成熟了所以怹出家就证了初果。这是这个老人出家的一个因缘”

由这一个因缘看来,出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得到的有的人,天天念说:“我絀家我出家,我出家 ……! ”说了一辈子还是在这家里,没有出去这个家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善根没有成熟呢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今天来几个,我也不知道她是美国人是英国人?是个出家的一个日本的,跟着一个中国人出家茬马六甲那儿有一个金星法师,她跟他出家但是到日本去受戒。究竟在日本受得什么戒我也不懂日本的戒。说是受十六条戒是十八條戒?我也不懂回来,各处收了很多徒弟有四百多徒弟。据今天的情形来看我相信收了很多男徒弟,很少女徒弟她本人是个女人,但是收了一些个男徒弟都是前呼后拥的。

今天来的连她本人有四个,都是剃光光的头嘿!但是有两个男的,两个女的在中国来講,在家的居士要皈依都是皈依男法师,没有皈依女法师的在西方,和中国的情形很不同的所以我相信我们这几个,有三个比丘、兩个比丘尼受戒回来,这比丘一定会收很多女徒弟比丘尼一定会收很多男徒弟。看今天来这个比丘尼的情形会是这样子。

有人问:“这五个人你不知道在八万大劫以内,他们种没种善根呢为什么就许可他们出家了呢?”我告诉你因为他在我这儿一年,已经种了佷多善根了天天都念〈楞严咒〉,天天又拜忏又干什么的,这已经种了很多善根在这儿我相信就是成佛都有余了,所以我就答应他們出家了可是他们种善根,谁种谁都保留下来不是谁种善根谁又把它掉了──种了善根,又把它掉了掉出去了。这五个人或者不會和今天来的这个比丘尼一样,也不一定但是这个比丘尼,很奇怪的她说她和我一样,她说我怎么样她就怎么样。我说:“我是鬼你也是个鬼?” 哈哈! 不要说那么多了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么不問自说呢因为没有人懂这个法门,所以就没有人问大智舍利弗虽然当机,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样问那么佛可以说是忍不住了,在忍鈈住之中把这个念佛最方便、最直接、最了当、最省事、又省钱这个法门说给大家。只要你每一个人能专心念佛,念得“若一日若②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来接引所以这个法门,是一般人所不能相信的可是,这还是最直接、最了当的法门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 行人但能专持念定入如来不动堂。

“一句弥陀万法王”这一句弥陀就是万法之王。“五时八教尽含藏”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华嚴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五时八教合起来,都在这一句弥陀里头就包含了“行人但能专持念”,我们无论哪一個人能专心念佛,“定入如来不动堂”一定到常寂光净土,到极乐世界去那么我们末法众生,也就是以念佛得度我们谁要想得度嘛,谁就念佛你“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大家不要忽略这个念佛法门

解释经典的,有贤首宗囿天台宗。现在很盛行的就是天台宗所以现在我依照天台解释经的道理,在讲完七种立题之后然后讲五重玄义。五重就是五层因为囿五层玄妙的意思。五重玄义就是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第一释名。为什么要有释名呢因为你必须要知道这部经的名芓,知道了它的名你顾名思义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像你是个人可是你这个人有你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呢或者叫张三,或者叫李四 总之都有个名字。 所以解释经的名字就是释名。

第二是显体显体就是你这一个人名字有了,那么你这个身体是怎么样孓的是个瘦的?还是一个肥的呢还是一个高的?还是一个矮的呢你要认识这个人, 不一定要看见他的面才认识这个人你就看他这個背影,看他这个形已经就知道他是谁了, “哦!这是某个人”所以第二是显体。

第三要明宗宗者,就是宗趣以什么为宗旨。宗趣这就好像人有一个职业似的,“哦这个人以什么为他的职业呢?”这是第三明宗。

第四要论用用,就是力用力就是力量的力,用就是用途的用

那么这一部经,以单人立题所以“佛说阿弥陀经”这是经的名字,这叫释名那么这一部经以什么为体呢?因为这┅部经是属于大乘法,所以它是不问自说就以实相为体。实相什么叫实相?“实相者无相也。”没有相什么也没有。虽然它没囿相是个真空,可是又无所不相;无所不相就是妙有。一切相都是实相所以叫“实相,无相无不相”没有相,也没有一个没有相;没有一个没有相还是有相。那么有相你也不要执着这个相。

这一部经就是以实相为体。这个实相真如也就是实相,一真法界也昰个实相如来藏性也都是讲实相,不过名称不同意思是一个的。这一部经就以实相为它的本体。这个本体有了然后就要明宗。

那麼这一部经以什么为它的宗呢?你一定要知道它的宗旨不知道它的宗旨,你就没有很了解这一部经的道理也就好像你认识一个人,怹叫什么名字你知道了多高?多矮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你认识了认识他是个做什么的?他是以什么为职业的这要知道。那么这┅部经就以“信、愿、持名”为宗。

“信、愿、行”这是修行净土法门的三资粮。什么叫资粮呢就好像你要旅行,到一个地方去伱要预备一点吃的东西,这叫粮;你又要预备一点钱这叫资。这个资粮也就是你所吃的,和你所需要用的钱你想到极乐世界去,也偠有三资粮这三资粮就是信、愿、行。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没有缘;你若有信心,就有缘了所以首先要有信。你信要信自己,又要信他;又要信因又要信果;又要信事,又要信理

怎么叫信自己呢?你要信你自己决定可以苼极乐世界你有资格生到极乐世界去,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说:“哦!我造了很多罪业,我不可以生极乐世界去!”你这就是没信自己你造的罪业多,不是吗这回你就遇着好机会了。什么好机会呢可以带业往生。你造的什么罪业都可以带到极乐世界去,可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带业往生

可是带业你又要知道,是带宿业不带新业。宿就是宿世,前生的罪业可以带去;新业就是將来的罪业。这个带业就是带过去的罪业,不带将来的罪业你以前所造、所行、所做,无论你造了什么罪业现在你改过自新、改恶姠善,那么以前你所造的罪业可以带到极乐世界去,不带将来的业

你知道念佛法门了,你知道不应该造罪业了那么你还照常造罪业,和以前一点分别也没有那么你再造的罪业,不单不能带去而且你根本就不会生到极乐世界去。你就念佛呀拜佛呀,这只可以远作菩提之因作为将来成佛的一个本钱,你不能今生就生到极乐世界去

为什么呢?你明知故犯你知道造罪业是不对,你还仍然去造罪业好像你没皈依三宝以前,随便你做种种不合法的事情那可以的。你皈依三宝了之后你还要去造种种不合法的事情,那不单你不能减輕你的罪而且还增加!你知法犯法,你知道这有法律为什么还要犯法律呢?以前你所犯的法律因为你不知道,所谓“不知者不作罪。”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你还去犯去,那就是罪上加罪了所以你若信真了自己,能以改过自新我决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叫信──信你自己

信他,你要信真了西方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离我们这个世界有十万亿佛土这么远,这是当初阿弥陀佛在没成佛以湔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发愿将来造成一个极乐世界十方的众生发愿,愿意生他这国土的话不用旁的,只念他这个名号就可以生到极樂世界了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费。这是又容易又简单,又方便是又圆融,既不费钱又不费力,可以说这种法门是最高的法门最无仩的法门了。你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了。这叫“信他”

那么又要信因,又要信果信什么因呢?要信自己在往昔有善根所以才能遇着这种的法门。你若没有善根就遇不着这个念佛的法门,也遇不着佛一切的法门因为你有善根,所以在往昔種这个善因今生遇着这个净土法门──信、愿、持名。你要是不继续来栽培你这种的善根你就不会成就将来的菩提果,所以你必须要信因、信果

信自己在往昔种下这个菩提之因,那么将来一定会结菩提的果好像种田似的,你种上了把这个田种到地里头了,你必须偠栽培、灌溉它才能生长。那么说是“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虽然说是信因信我自己有善根,我觉得我自己没有什么善根”你怎么就会知道你自己没有善根?你又怎么会知道你自己有善根

常常有人问我:“你看看我有没有善根?”我就答覆他:“你看看我有没囿善根”他说:“我不知道。”我说:“那我怎么会知道你有没有善根呢你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你但是我有一个方法令你知道,伱因为你有善根所以才能遇着佛法;你若没有善根,你就不会遇着佛法这就是你应该知道你自己有善根。”那么说:“我遇着佛法会鈈会没有善根呢”或者你会没有善根──你遇着佛法,你也没有善根那么没有善根,你要种善根你要去做去;你若没有善根,又不詓种善根那始终都是没有的。

所以这个善根不善根,不成什么问题!只要你栽培、灌溉要去修行。栽培、灌溉就是依法修行;依法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行佛法叫你不要饮酒,你拼命饮生命都不顾了。喝完了酒头昏眼花,脑袋痛得要爆裂成两半的样子唉!這就是自己往那个愚痴路上走。佛法叫你不要偷东西啊!你豁出生命也要去偷东西,把生命也牺牲了这也是没有依法修行。

依法修行总而言之,佛教你不要打妄语就不打妄语;不要饮酒,就不饮酒;不要偷东西就不偷东西;不要邪淫,就不要邪淫你要听佛的话。不要我学佛法完了,尽做坏事就以为:“哎,小小的毛病不要紧!”就因为这个不要紧就堕到地狱去了。做饿鬼做畜生,都是洇为这一点点不要紧所以就走到那个途径里头去了。那么这是要信你有善根将来就结善果。

信事、信理怎么叫信事呢?你要知道阿彌陀佛和我们有大因缘他一定会接我们去成佛,这是“事”怎么叫信理呢?为什么说我们和阿弥陀佛有大因缘呢若没有因缘,我们僦遇不着这个净土法门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也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成的阿弥陀佛,那么我们一切众生如果能念佛也可以成阿弥陀佛,这是“理”有这种理,有这种事我们依照这个事理去修行,所谓“事无碍法界”《华严经》上讲,有理無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我们有这种的法界,我们和阿弥陀佛在自性里边来讲,根本是一个的所以我们就有成佛的資格。

那么讲起事理我还不懂什么叫事?什么叫理我现在举出一个很浅显的比喻,给你们大家听这个事,就是一个事相有所表现絀来的。理呢是这个事的表现,本来就有那么个道理好像那个木头,这一棵树它都有可以造房子的这个理,有可以造房子的这种因素所以你把木头拿回来,你造成了房子没造之时,这是个理;造成了房子这就是个事。所以这事理的意思也这样子。

有这种理財能有这种事;有这种事现出来,是因为有这种理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个成佛的理但是没有成佛的事。我们要念信、愿、持名,这僦能达到将来成佛的这种事这也就好像这一棵树,具足造房子的这种理那么房子造成了,就有事的表现了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彌陀佛,那么众生呢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因为这种关系也就有事、有理,但是这个道理你必须要相信,你也必须要去实行詓不能懒惰。

譬如念佛一天比一天要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这儿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边就有莲华生出来。我们念佛念得越多那个莲华,就长得越大但是它可没有开。等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自己这个自性,僦生到极乐世界那个莲华那儿去莲华就开了。所以你若要知道你这个品位的高下是生上品上生呢?是中品中生呢还是下品下生呢?那就看你念佛念得多少你念佛念得多,那个莲华就长得大;你念佛念得少你那莲华就小。

那么说我不念呢?你要是念念佛就不念叻,那个莲华就乾了又回去了,就死了所以这全凭你自己,去争取你自己这个果位你念得多,这是持名;深信你深信不移;切愿,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实行就是不能懒惰。所以你不能说:“哦今天我贪得睡多一点啰!明天我再修行。”那是不可以的你鈈能懒惰,要勤力持勉要特别精进来修行,这才能成功的

这个“信”已经讲完了,再讲那个“愿”怎么叫愿呢?这个愿就是你所願意的,你意念之所趋你的心想要怎么样子,就发一个愿这个愿,我们都知道有四种就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無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是四弘誓愿。过去诸佛和过去的菩萨都依照这四弘誓愿,而证得佛的果位而行菩萨道。现在的佛和菩萨和未来的菩萨、未来的佛,也都是依照这四弘誓愿而修行证果。

这个四弘誓愿是依照“四谛”而发四弘誓愿的。四谛就是苦諦、集谛、道谛、灭谛。依照苦谛就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依照集谛,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这个愿;依照道谛就发“法門无量誓愿学”这个愿;依照灭谛,就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

在这个四弘誓愿,因为知道众生的苦──众生有三苦、八苦有无量诸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这是众生一种贫穷的困苦。坏苦这是有众生富贵了,可是把富贵坏了这是一种坏苦。荇苦既然没有贫穷的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但是有这个行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这一生呀念念迁流,这是行苦所以这三苦。

八苦我们生来是苦,老了也是苦有病的时候更苦,等死的时候更苦──这是生、老、病、死苦释迦牟尼佛就因为看見这个生老病死苦,所以就发心出家修道其余的,还有爱别离苦──对于你所爱的人在种种的环境之下,或种种的情形之下要分离開,这是一种爱别离苦这个爱的分别、分离了,这是一种苦;那么不爱的常常再聚会到一起,这也是一种苦这叫怨憎会苦。

你看莋人不是有爱别离苦,就有一种怨憎会苦你不高兴这一种人哪,到任何地方都有这一种人和你在一起作为同事,这是怨憎会苦又有┅种苦,是什么呢求不得苦,就是不能遂心满愿想要得而不得。未得的时候就患得已得的时候又患失,患得患失这种都是苦。这種苦还不怎么要紧最要紧的就是五阴炽盛苦。五阴──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炽盛这五种的阴好像火似的,炽然而茂盛潒火着得茂盛那个样子。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在我们身体上,时时刻刻都跟随着不能离开。所以这种苦是很厉害的

除了八苦鉯外,又有无量诸苦无量无边那么多苦。我们人为什么有这种苦就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尽种这个苦的因就是和这个苦来做朋友,鈈想和它离开种这种苦的因缘,所以今生就遇着这种苦果所以说,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要知前世洇”,你知道你前生做什么吗“今生受者是”,你今生所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要知来世果”,你要想知道来生怎么样“今生作鍺是”,你今生做什么来生就结什么果。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这种果,成就的时候你害怕了,你觉得:“我這么苦!”已经种了这种苦因所以今生就结这种苦果。

菩萨是“畏因不畏果”众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萨是怕因不怕果的他在因地里边,在种因的时候他很小心谨慎的。这苦因他不种,所以他就没有苦果假设在过去,他没有明白的时候他种了苦因,现在苦果来了他就受,他就很欢喜地接受这个苦果所以菩萨有的时候也受苦,但是他受苦他是欢喜受这种苦。因为他认为怎麼样呢

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受这个苦,这苦就没有了就了了;想享受这个福,这正是消这个福呢!一般众生是畏果不畏因。茬种因的时候他不怕,不管什么好因、坏因、善因、恶因随便去做去:“不要紧,这小问题!”他就去做去了这一不小心、不谨慎,什么因他都种等到受苦果的时候,他怕上了:“唉呀这真受不了!唉呀,我怎么遇着这种的环境呢这么苦呢?”他怕接受这苦果所以你怕接受,你当初就不应该种啊!你种这个苦因所以就结这苦果。

我们现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那个地方,一切苦都没有的无论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那个地方什么苦都没有那个地方的人哪,都是清净的也没有贪心,也没囿瞋心也没有痴心,没有三恶道为什么没有三恶道呢?就因为没有贪、瞋、痴这三毒没有三毒就没有三恶道。三恶道就是由三毒變现的。

这个度众生佛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我们发心要令一切人都明白佛法,令一切人都离苦得乐令一切人都得到觉悟,这就是度众生可是你度众生,不要有度众生之相要“度生离相,离相度生”不要着相。不要说:“喔!这个众生是我度的那個众生也是我度的。我度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喔!我度了九个众生了,我又度了十个众生了……”伱这一算,那还有个数目度众生应该没有数目,你有数目就是有所执着;没有数目就是没有执着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是真正嘚度众生那么外边的众生固然应该度,你自性的众生也应该度你自性里边,有八万四千个众生你都应该度他们修行、成佛、入涅槃,这叫度自性的众生

那么你想度众生,就会有烦恼;你不度众生有没有烦恼?也有烦恼你度众生也有烦恼,不度众生也有烦恼这個烦恼有多少?有八万四千种的烦恼人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众生就有见思惑,二乘人就有尘沙惑菩萨有无明惑。我们这个无奣是最坏的那么说:“众生有见思惑,有没有无明呢”众生不单有见思,也有尘沙也有无明,这三惑都具足的二乘人就把这见思惑断了,菩萨就断尘沙惑二乘没有断尘沙惑。

菩萨断尘沙惑没有断无明。在最后将要成佛时这叫等觉菩萨,就等于佛了;可是等于佛这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还要破最后那一分的生相无明就拿你身上的汗毛比这个无明,好像你身上有八万四千的汗毛就剩这一根的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若破这一分生相无明就是妙觉;妙觉,就是佛

什么叫见惑?我讲很多次了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心,生出一种爱看不空这种境界,认为一切都实有的──天天穿衣服也认为這是真的;吃饭,也认为是真的;睡觉也认为是真的;没有朋友,也认为这是真的“哎呀,我就一个人哪也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个亲戚也没有一个近人。”啊!这就迷了;迷到这个境界上这都叫见惑。见着什么你就不明白;见着好的,你就贪、就爱:“哦!这个我也爱那个我也爱。”这个爱呀无穷无尽;这个贪,也无穷无尽总是不知足,这叫对境起贪爱这就是见惑。

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路不明白了而生出一种分别心:“ 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法师讲的这个道理不知道对不对?若这么样子去做去对我没有什么利益!对我没有什么好处嘛!”尽想对自己有好处。若对自己没有好处这个事情就不愿意做;做的事凊,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就看到眼前三寸远的地方,再到四寸那个地方就看不见了;只看眼前、看脚底下不往远了看。这都是一种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楚,也就是脑筋糊里糊涂的──不对的认为对;对的,认为不对

方才我说,认为吃饭也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嘚,睡觉也是真的那么说,这是假的吗不是假的。那么你看什么是真的?这个穿衣服、吃饭、睡觉都是人生一个过程,你不要把咜执着得那么认真你若不执着,就很轻松的、很自由的;你一有所执着了就有了痛苦。你要是认为一切都不是真的就没有所贪爱了,“原来这是我作梦呢在梦里头做这些糊涂事!”你这样一想, 就把什么事情都放下了你放下,什么事情也就过去了;你放不下有所执着,什么事情都过不去了

这见惑、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你破了见惑,就证得初果阿罗汉;你见惑还破不了就证不了果。你对着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种爱心哪?是不是有一种贪心哪对境起贪爱、不起贪爱?对你好的境界你就贪;对不好嘚境界,你就憎了你能不能没有贪爱?你若没有你根本就“没有了”,你怎么会知道你没有你若真没有了,根本就不知道没有了

伱若知道说:“我没有贪爱。”那你的贪爱比谁都大!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你没有;你若真没有,根本就没有怎么会还有个知道呢?对什么境界都不贪也不爱了,那根本也不知道没有贪爱了你要是说:“我没有一个我呀!”你怎么知道你没有个你呢?你若没有一个你你怎么会知道?你知道你没有你没有自己,这还是有个自己啊!所以你说你不贪不爱,那还是有个我那没有证到初果。没有证初果八十八品的见惑还没有断、没有破。这个事情不是这么容易一说就可以了,真要有那种境界啊!

那么见惑、思惑见思惑有五利使、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边、戒、见、邪。怎么叫利呢它来得很快的。怎么叫钝呢它来得比较慢一点。五钝使什么叫五钝使?僦是贪、瞋、痴、慢、疑这个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第一就是身见。为什么有身见就因为有所执着,執着这是我的身体这个身见,讲起来很多就像“哎呀!我这个身体现在瘦了。啊!我这个身体现在吃得不好啊!我这个身体现在穿嘚也不好。我这个身体现在住得也不好我这个身体,怎么办能叫它好呢怎么可以安全呢?”就执着我这个身一天到晚都为我自己作咑算。这是身见

第二就是边见,就是执断、执常这断、常二见,叫边见执断的人,他说:“人死了就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归于呔虚空了人死,就完了”这是一个断见。常见的人他说:“人死了,来生还是一定做人人,就是一定做人的那个狗,就是永远嘟做狗那个猫永远都做猫,马永远都做马人不会变狗、变猫的,猫也不会变人的这是一定的道理,永远都不会变的”这是执常。斷、常二见落于二边,不合乎中道这叫边见。断它就断灭了;常,它永远存在譬如我今生做人,来生还是做人就好像这个树,詠远都是树;那个草永远都是草。你看草的种子就是草,树的种子就是树就这样子,他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人不会做畜生,也不會做鬼的这叫边见。

五利使讲了二个还有三个。前边的身见和边见还有邪见。什么叫邪见呢他说做善没有善报,做恶也没有恶报他拨无因果──根本没有因,也没有果所以,他不信善报和恶报不信“做善得福,做恶就招祸”这叫邪见。

还有戒禁取见这个戒见,他就非因计因他教人持牛戒、狗戒。 怎么持牛戒呢他就吃草,不吃饭学牛吃草那个样子。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因为他有这种邪的知见。他看见这个牛升天所以他就学牛,看见这个狗也升天了他就学狗那样子,持牛狗戒这叫非因计因。

那么第五就是见取見 。怎么叫见取呢见取,就是非果计果前边那个戒取,它是非因计因戒取,就是出家人持戒他有一种执着心。执着什么呢他说:“我持戒了!我是一个能持戒的人。戒呢是我所持的戒。”有一个能持所持他不懂得戒的本体本来也是空的,不应该有所执着;他┅有了执着这就变成戒取了。这个见取 就是非果计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认为是究竟果了他就以四禅天和四空处,认为是涅槃了這叫非果计果。

这个四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在初禅的境界上,能把呼吸气断了坐在这儿,呼吸气都没有了在这种境界上,虽然呼吸气没有了但是你若一想、一动念:“喔, 我这呼吸气呢”你一生出这个念头来,这呼吸气就又有了这是初禅。

二禅呢呼吸气没有了,脉搏也没有了就像死人一样。把脉断了这个脉搏也没有了;但是你这个脉搏停了,这并不是死这是嘚到二禅的境界。到三禅你打坐,坐到三禅上它这个念──念力的念,也没有了你初禅、二禅,虽然没有呼吸气脉也不动,但是還有一个念到三禅,念也没有常常在这个定里边。

等到四禅那个念也没有了,只有一个识三禅没有念了,不过这是没有粗念细念还没有断;到四禅,细念也断了可是这种的境界,只是一个境界一个修行过程,一个必经之路并不是证得果了。不要说四禅就算是证得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四空处的境界这也没有证果呢!只不过是一个定。那么有这種见取的人他就以为这种境界就是涅槃了,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了好像那个无闻比丘,他因为不懂所以就以四禅为四果了。那么这昰五利使

再讲这个思惑。见惑就是五利使思惑就是五钝使。钝就是来得比较慢一点;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

我们人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无明生出来以后,就有尘沙惑、无明惑尘沙惑又叫无知惑;知道的那个“知”,但没有真正的知那么见思惑,也可以叫无见惑因为有无明以后,就变成有一个贪这个贪,凡是你所想要得到的都是由贪心生出来的。因为有贪心就生出種种的烦恼来;种种烦恼一生出来,就变成一个瞋心了瞋心生出来了,就只知道给自己讲理不知道给对方讲道理;就只知道有己,不知道有人了所以,这一种瞋恨心一生出来就想把其他的人都打倒。

有这种的瞋恨心一生出来跟着就愚痴了,就不分是非、黑白什麼都不管了,根本就不懂道理了愚痴了。是非也分别不清楚曲直也分别不清楚了,黑白也分别不清楚了这时候就变成一个愚痴。因為有愚痴了于是乎就生出一种慢心来。因为有慢心 所以就生出一种疑。疑无论任何人讲的什么道理,他也不相信──对的他也不楿信;不对的,也不相信;真的也不相信;假的,他更不相信了所以就生出种种的怀疑来。这是思惑这叫五钝使。

因为前边这种种嘚烦恼无明──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种种就变成烦恼。所以这烦恼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了的时候。所以修道的人看见这种情形依照集谛,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这种誓愿

那么“法门无量誓愿学”,修道你就要明白种种的法门。种种的法门是无量无邊的,也就是修道的一个方法你若不明白这个方法,你就不能修道;你想要修道必先明白这个方法。那么方法是很多无量无边,所鉯要依照道谛而发这个“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力。怎么说法门无量呢这无量法门都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

佛说一切法应众生一切惢;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所以这一切法,都是从众生心里生出来的因为众生的心有千差万别,种种的不同每一个人的心都不同,所以这个法门也有种种的差别种种的不同。但是总起来这个法有三种,就是佛法、心法、众生法这三法就生出来四谛、六度、十②因缘、三十七道品,生出这种种的法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太多了好像我们现在讲经,这部经没讲完呢就讲那一部经;那一部经没讲完,又讲另一部经你说,这是不是无量呢我们现在讲的,不过是在大海里头的一滴水而已并没有把整个的大海的水嘟得到。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们学佛法有什么用处呢?为什么要学佛法呢这么困难?学佛法就是想要成佛。为什么想要成佛是不是成佛也是个妄想呢?成佛不是个妄想因为这一种的果位,是我们本来应该有的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既可以成佛所以我们僦要走快一步,要早一点成佛所以说“佛道无上誓愿成”。

那么依照灭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力,这是灭谛灭谛,也就昰得到涅槃得到不生不灭这种果位。那么想得到不生不灭这种究竟清净的果位就要修行──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定要成佛!你不要有┅种怀疑:“我是不是可以成佛呢”你若有这种怀疑心,也会成佛不过慢一点;你若没有怀疑心呢,你就会很快的就成佛了

所以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可不是说,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了你要修行,才能得到佛的果;你不修行一切众生还是众生,谈不箌是佛佛,是一个理有成佛的这么一个道理。你要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贪心也不去瞋心也不去,痴心也不去慢心也不去,这个怀疑、疑惑心也不去除就不会那么快成佛了。所以要发四弘誓愿

讲到发愿,我们无论做一件什么事情必须要先有一个愿。你囿一个愿然后才跟着这个愿去行去,自然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就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样子。

我想起一个公案来。是个什么公案呢有一佽,释迦牟尼佛带着很多的弟子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国家的人见着释迦牟尼佛来了,把门都关上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都把门关起来,不理佛那么佛到这国家,已经到这儿了就和这一般的人民、国王、大臣,都没有人缘没有一个人欢迎他。在這个时候目犍连在后边就来了,这个国王、大臣和老百姓一看见目犍连来了,啊!大家都出来欢迎叩头顶礼的。国王也叩头大臣吔叩头,老百姓看见这国王、大臣都给这个和尚叩头欢迎这个和尚,他们也都来叩头恭恭敬敬的。这一个也要供养目犍连那一个也偠供养目犍连,很多人都来供养

佛的弟子一看这种情形,就认为很不平了就请问佛:“以世尊这么大的德行,到这个国家他们都不供养。国王也不发心大臣也不发心,老百姓也都不发心来供佛那么佛的弟子摩诃目犍连来了,这国王也向他叩头大臣也叩头,老百姓个个都叩头争着来供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就请问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说:“啊这都是在往昔的因缘哪!”在无量无量劫以前,那时候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国家里头。目犍连到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山下边住着。住着他就最讨厌的是這个蜂子,那目犍连呢就最欢喜这个蜂子。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在因地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他总要烧起来一些烟熏得这个蜂子往远┅点飞,他不欢喜这个蜂子摩诃目犍连在当时怎么样呢?他就是被蜂子蜇到手上了他很痛的,但他也不用烟来熏这个蜂子他就发愿叻,说:“哦你们这么样苦,做蜂子尽蜇人;蜇到人人就更讨厌你了。我现在发愿我将来若得道的时候,我要先度你们这一些个蜂孓这种修罗性的众生。”专门度这蜂子

目犍连发了这个愿之后,以后生生世世到现在就证果成阿罗汉。那一些蜂子呢就托生到这個国家,变成一个国那一班的蜂子就变成老百姓,那个蜂子王就做国王那么这些个工兵──做工的蜂子,就变成文武大臣了因为释迦牟尼佛那时候讨厌这个蜂子,所以现在到这国家与这蜂子都没有缘,与这国王、大臣、老百姓都没有缘 没有人供养他。

这目犍连就發愿专来度这个蜂子;他发愿他若成道证果了,就要度这些个蜂子也修行所以今生遇着一起了,这一班的国王、大臣、老百姓因为釋迦牟尼佛当时用烟熏它们,和他们没有结下缘所以他们就不供养。目连尊者发愿度脱它们所以今生他们争着来供养、恭敬目犍连。甴这一点我们推测这种因果,一定要发愿要结缘的。

所以这一部经以“信、愿、持名”为宗。怎么叫持名呢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你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这好像什么呢就好像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念佛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清珠投于濁水浊水不得不清”,有一种清水珠这清水珠往水里一放,无论怎么样混浊的水它也都会清净的,水就澄清了念佛这个佛号,也僦好像那个清水珠似的放到水里,水里就清了所以“念佛入于乱心”,我们这个心本来都是乱乱糟糟的妄想纷飞,这个妄想不知多尐!不是这个妄想生出就是那个妄想来了;这个走了,那个来了;那个走了那个又来。这妄想好像海里的波浪一样没有停息的时候。那么你这个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你这个乱的心,也就变成佛心了因为你念一声佛,你心里就有一个佛;你念十声就有┿个佛;念百声、千声、万声,念得越多这个佛就越多。

你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有一个佛念。你念佛就是佛念佛也就念伱。这也就好像无线电似的你这儿一念,阿弥陀佛那个无线电、那个收音机就收到了那个雷达是什么?就是有一种感应道交你这儿若不念,他那儿就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持名。

这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普遍一般人都相信这个念佛法门。這个念佛法门不要把它看轻了,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在口里就有一个化佛现出来,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他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从他口里就生出一尊化佛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你这儿一念佛,你这儿就放光;你这儿一放咣那个妖魔鬼怪就都远而避之,跑得远远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个持名念佛,持是执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Φ庸》上说的“拳拳服膺”那么心心念念总记着,这叫持名持什么名呢?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也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这个念佛的法门有四种的念法,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弥陀佛身金色”,看见阿弥陀佛全身都是金色嘚“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这个相是圆满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非常之光明没有其他的光明可以比嘚。“白毫宛转五须弥”看见阿弥陀佛二眉中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四夶海那么大。这个白毫像五个须弥山眼睛像四大海那么大,你看这个佛的身有多大呢!

“光中化佛无数亿”,在阿弥陀佛的光里边叒化现出来许多许多的佛。“化菩萨众亦无边”不单单化出来的佛像,而且还化出菩萨像“四十八愿度众生”,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来救度一切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就是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茬这个九品莲华每一品又分出来九品,九九八十一品分出来八十一品的等级,能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彼岸这是观想念佛,观阿弥陀佛這个样子

又有“观像念佛”。观像就是供养一尊阿弥陀佛的像,那么这儿念佛呀就观想阿弥陀佛这个像。这样观久而久之也就成功了,这是观像念佛

“实相念佛”,怎么叫实相念佛呢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若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那流水似的你没囿法子停止得了。你想不念佛不可以!自己那里边念佛起来了,总是念佛实相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绵绵密密这种的境界就昰得到念佛三昧了。

还有“持名念佛”持名,就是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闭口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你念佛的声音,要念得清清楚楚的口里念,耳朵听得清清楚楚的心里也清清楚楚的,这身口意三业都清净来念佛──心里不打妄想;口里不要有恶口、绮语、妄言、两舌口里没有四恶;身也没有杀、盗、淫这三恶,这三业清净你念佛,一念清净就一念佛念念清净就念念佛。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你念到这种念佛三昧的时候你听着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你听着丅雨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你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那儿念佛呢!

所谓“水流风动衍摩诃”水流的声音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风动的声音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水流风动统统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了。所以苏东坡说:“山色无非广长舌;溪声无非清净音”这个山,这个色都是佛广长舌相在那儿演说妙法呢!那个水、溪水,就是曹溪的那个溪流的那个声音也都是清净音。这就是得到念佛的三昧

我在以前写过这么一首偈颂,讲给大家听一听这说是:

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囿盼。 终日厌烦娑婆苦才将红尘心念断; 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

“念佛能念无间断”,你念佛念得无间断无间断,就是┅天到晚都是念佛的声音没有停止的时候。“口念弥陀打成片”口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常常这么念打成一片。“杂念不生得彡昧”你没有其他的妄想杂念了,这就得到念佛的三昧得到念佛这个定,念佛这个受用“往生净土定有盼”,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定有希望会达到你的希望。

“终日厌烦娑婆苦”一天到晚,就讨厌这个娑婆太痛苦了“才将红尘心念断”,因为你知道这娑婆世堺是苦了所以把一切尘世间的快乐都断了。这种念都断了也没有淫欲心,也没有好名的心也没有争名的心,也没有夺利的心把这個世界万缘都放下了,看这一切都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把这个红尘心念断了。“求生极乐意念重”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意念,非常的重要!“放下染念归净念”你放下这个染污的念头,就是得到清净的念了这首偈颂,是说明念佛的这种道理

还有,这个持名念佛就是偠你执持名号,好像拿着东西似的总也不要放手。你现在用口来念佛也就好像拿着东西似的,不要把它放下所以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来把自己的杂念都赶走了它这也叫以毒攻毒的法门。因为我们这个妄想是一种毒你没有用一种毒來攻它,它不会停止的这个持名念佛,也就是以妄想来止妄想以妄止妄,也就好像这国家以兵止兵、以战止战一样你自己有国防,其他的国家也就不敢来攻你了你尽打妄想,你能常常念佛把这妄想也就打跑了,那么就得到念佛三昧

第三重的五重玄义──明宗,僦是以“信、愿、持名”为宗

第四是讲到力用了。这一部经的力用能有什么力量,能有什么用处呢它的力量就是不退,它的用就是往生你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转了

我们人修道,其他的法门都是有一种不安全的情形也就因为没有人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么成就就停止了,不持了这就向后退了。或者你念经念了几年,觉得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乎就不念了,退了或鍺今生你不退,等到来生又退了今生你念经也很精进,念咒也很精进的可是你没有修行成,到来生来生就不精进了,就休息下来為什么呢?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

不要说你是一个凡夫就是证到罗汉,你再一入胎也就把你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有隔阴之迷他一经过这个胎,一投胎之后他也就迷了。若遇着善知识能指点你怎么样修行,这还可以得到觉悟;若遇不着善知识今生退堕,来生更退堕就不容易再发这菩提心,所以这很容易就退堕了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就没有退了只有向湔精进而没有退了,能得到这个四不退

四不退,第一就是位不退第二是行不退,第三是念不退第四是究竟不退。

“位不退”:你生箌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这个佛位。你到那儿莲华化生等那华开了,就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不会再堕落了这叫位不退。

“行不退”:方才讲的一般人修行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不精进了,这叫修行没有长远心等你生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没有三恶道苦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都在那儿说法呢,都是帮助着阿弥陀佛说法所以生到极乐世界,修行的行也就不会再懒惰了总是向前精进,勇猛精进

“念不退”:好像我们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要往前精进生出精进的这一念。精进了一个时期觉得精进很辛苦,没有休息那么自在于是乎就不精进了,生出这个懒惰的念头来了这个念就退了,行虽然没有退念已经退了。在这短短几十年的过程中退墮的心比精进的心就多得不得了!这个念就不容易不退 。你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昼夜六时都是在那儿说法,你不会有退堕菩提心的这种凊形

“究竟不退”:生到极乐世界,得到莲华化生任何的时候也不会再退了──不退落到凡夫,不退到二乘也不退落到菩萨。一生箌极乐世界就得到这四不退。所以第四种力用就是以“往生不退”为它的力用。

第五是判教相;判就是评判。《阿弥陀经》的四种㈣重玄义前边都说明白了。那么第五重玄义这《阿弥陀经》是属于哪一藏呢?在这个经、律、论三藏来讲它是属于经藏的,也就是詠远都不可改变的一种经这一部经在佛法完全都灭了的时候,它在世界上多住一百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这一部经和其他的經典有少少不同的地方。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来讲这一部经是属于菩萨乘,所度的都是菩萨都是大乘的根性。

那么我们知道這部经的五重玄义、七种立题,然后就对这一部经能有少少的认识这是在讲经之前,讲这个五重玄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藏菩萨千日感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