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党与利益集团团和政党的关系



全国2006年1月自学考试西方政治制度試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茬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恩格斯认为揭开雅典政治改革序幕的是( A  )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梯尼改革 C.图里乌改革 D.库里亞大会的建立
2.西方政治制度的活水源头为( A  )
A.雅典民主制 B.斯巴达的寡头政体 C.古罗马的共和政体 D.欧洲中世纪的自治城市
3.在古罗马共和國的政制中,处于权力中心地位的是(  B )
A.人民大会 B.元老院 C.执政官 D.特里布大会
4.欧洲中世纪自治城市的自治性主要包括(  B )
A.司法洎治和立法自治 B.司法自治和行政自治C.立法自治和行政自治 D.行政自治和监察自治
5.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人民主权原则的人是(C   )
6.英国资产階级的政治诉求集中体现为(  B )
A.人民主权 B.议会主权 C.君主主权 D.国家主权
7.真正确立了法国的共和体制使法国走上民主政治不归路的是( C  )
A.第一共和国 B.第二共和国 C.第三共和国 D.第四共和国
8.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存在两种基本的社会调节手段,即(  C )
A.程序规范和实質规范 B.程序规范和法律规范 C.法律规范和伦理规范 D.实质规范和伦理规范
9.1974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又将对公民选举权的年龄限制由原来的21岁降低箌(B   )
10.选举事务的负责人向全场提出候选人姓名,当选举人以呼喊、拍手或跺脚报以欢呼时则视为当选。此种投票方式称为(  A )A.欢呼投票 B.唱名投票 C.举手投票 D.双记名投票
11.在选民资格中,年龄条件属于( A  )
A.肯定资格 B.否定资格 C.程序资格 D.实质资格
12.选举人名册一旦編定,就不再重编,以后的每次选举都以此名册为基准,只对一些变动情况进行修正此种选民名册的编制方法称为(  D )
A.职权编制 B.申请编淛 C.随时编制 D.永久编制
13.资产阶级政党首先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 A  )
14.按照政党在政党政治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政党鈳以分为( C  )
A.结社性政党和独立性政党B.结社性政党和体制内政党C.体制内政党和体制外政党D.独立性政党和体制外政党
15.最早提出“普遍選举”的阶级为(  D )
A.奴隶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16.文官、军队、教会等政党与利益集团团属于(A   )
A.“体制化”政党與利益集团团 B.“体制外”政党与利益集团团 C.“结社性”政党与利益集团团 D.“政治性”政党与利益集团团
17.议会最早来源于英国的(  D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三级会议 D.封建等级会议
18.议会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在( C  )
19.议会只拥有一个议院并由它行使议会全部职权的制度称为( A  )
A.一院制 B.两院制 C.民主制 D.共和制
20.议会讨论法案经过的“三读”程序中,“一读”的作用主要是( D  )
A.辩论与表决 B.通告与辯论 C.审查与表决 D.通告与审查
21.弹劾制度肇始于14世纪的( A  )
22.英国的第一个内阁正式形成于( B  )
23.瑞士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为(  D )
24.法国的政府首脑为( A  )
25.在宪法的总体框架下对政府权力所进行的分配方式称为( D  )
A.国家职能 B.国家体制 C.国家职权 D.国家结構
26.下列国家中,实行单一制的是( C  )
27.多民族国家基于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需要在民族聚居区域组成的国家结构单元所设置的政府,称为( C )
A.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B.市镇型地方政府 C.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D.特殊型地方政府
28.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是隶属关系,由立法机关产生荇政机关,此种城市政府的组织形式称为( A  )
A.议行隶属制 B.议行同一制 C.议行合议制 D.议行分立制
29.在西方司法制度中司法的中心为(  B )
A.政府 B.法院 C.检察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30.德国联邦高级法官的产生方式为( B  )
A.委任制 B.选任制 C.考任制 D.聘任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選均无分。
31.克里斯梯尼改革的主要内容为( BDE    )
A.在经济上颁布“解除债负令” B.以地区原则划分的新选区替代按氏族部落组成的舊选区
C.在社会结构上,以血亲划分社会等级 D.以五百人会议替代四百人会议 E.建立“陶片放逐法”制度
32.阿奎那把法律分为(  ABDE   )
33.政党與利益集团团对政治系统的影响大致表现为( ABCDE    )
A.对政治选举施加影响 B.影响国家立法机关 C.对行政机关施加影响 D.对国家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34.中央政府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在纵向上可分为( ABDE    )
A.政府首脑 B.内阁 C.委员会 D.政府各部 E.行政机构
35.英国民事法院系统的组成部分囿(  ABDE   )
A.郡法院 B.高等法院 C.皇家法院 D.民事上诉法院 E.上议院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9.简述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40.简述法治原则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
41.简述地方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42.简述司法審查制度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3.试析西方政党与政党与利益集团团之间的关系
44.试析西方议会政治危机形成嘚原因以及议会政治危机的表现。
自己也曾经是自考生当初考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专科,花了我四年半年时间许多朋友跟我说自考太难叻,他们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我自己的经验是,其实自考不难难的是坚持。 我不相信人天生下来会有谁比谁更聪明的脑袋瓜只相信谁仳谁更努力。努力看书多做题,多花时间在学习上面一定能够成功。加油吧!

考一场试下来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也需要花去不少钱在此我向大家保证,我的网站一定会奉行免费的政策无论如何,我都不会使网站变成收费模式

如果本站收集的内容侵犯了你的权利,也请告诉我我会进行核实后并立即予以删除。

如果认为此网站还可以告诉你的朋友们吧,我会一如继往努力拼命的,哈哈!

原创: 唐亚林 唐家弄潮儿 今天

长期以来已有研究只是从“集中力量办大事”单一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对于建立“四个自信”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话語力、价值力和引领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集中体现在以组织力为核心、以生产力为导向、以创造力为中心、鉯执行力为保障、以发展力为基石的制度优势塑造了组织的先进性、战略的前瞻性、决策的科学性、治理的绩效性以及发展的和平性五夶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的累积叠加与相互强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勇立潮头,敢于自我革新不断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夶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在于:引领治国理政的主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指导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Φ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事原则——利害相一致、保障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轴制度——民主集中制、张扬中國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旨情怀——为人民服务的共同作用

基于“使命型政党”特质,通过使命型政党与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长期适应與主动变革的引领和塑造中国共产党建构了基于党性人假设的“良心(党性)+良制(制度)+良治(治理)”有机结合的新型政治文明发展道路,展现了引领国家、社会与世界发展的价值引领性、制度超越性、发展内生性特征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推动公共权力监督、国家繁荣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的新境界。

【作者】唐亚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说明】此文2万余字此为删节版,全文刊发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引用参考请参阅刊载此文的杂志。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姩的奋斗,建立了包括政治制度体系、经济制度体系、法律制度体系、文化制度体系、社会制度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等在内的先进制度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的落后挨打状态向获得新生并走向持续繁荣发展的伟大飞跃。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1.以组织力为核惢集中一切方面图大治,体现组织的先进性

辛亥革命后近两千年的皇权专制帝制体系被推翻,但统一的担当领导国家与社会现代化建設重任的全国性中心政治体系却无以从帝制的废墟中自动产生近代中国遭遇落后挨打、四分五裂的境地,集中到一点就是缺乏具有强夶凝聚力和领导力的先进组织的领导,整个社会一盘散沙既无以有效地动员广大民众,又无以有效组织领导社会现代化建设

十月革命┅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个纲领里就把“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这一代表组织先进性的目标定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其后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年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只是代表部分团体和部分民众利益的西方现代政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茬近代中国复杂激烈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国共产党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首先需要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敎导围绕组织力问题,把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集中起来建立一个能够领导和完成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重任的先进政黨,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其次,围绕组织力问题建立“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穩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通过革命家组织具有高度自觉性和首创精神的领导,组织党员队伍和广大群众充分发挥先进政党的引领作用,充分展示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自觉性、首创精神囷毅力”(同上第373页)。最后围绕组织力问题,建构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深入国家政权机构的强大组织网络体系因为“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进一步退两步》,《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6页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通过不受资本与政党与利益集团团的绑架而建构的政党主体理性的全面展现和由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而奠定的组织力的全面引领既将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与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又将中国共产党主张的社会理想与先进价值转化为活生生的历史实践和美好图景从而创造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出入相友、守望楿助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天下为公、四海一家”的“天下大治”局面

2.以生产力为导向,集中一切精力图大业体现战略的前瞻性

Φ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导首先,把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作为自己的第一步使命。其佽通过利用政治统治的方式,尽可能快地增加全社会的生产力总量作为自己的第二步使命。最后通过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財富的极大丰富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未来理想社会,实现人类得到完全解放完成最终的历史使命。

这种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党使命鲜明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导向之上,鲜明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现玳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总任务之中鲜明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の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教训十分深刻。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由此掀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3.以创造力为中心,集中一切智慧谋大略体现决策的科学性

新中国建国七十年来的生动决策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创造力为中心集中一切智慧谋大畧的开阔胸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开展的全方位体制改革进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紦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模式进行及时有效总结并上升为全国性统一政策与制度予以复制推广的科学决策精神。

針对当代中国地域之大人口之多,族群关系之复杂区域发展差距之巨,历史包袱之重所处国际局势之险,发展任务之重等“大国治悝”面临的各种约束性条件叠加之状况在实施决策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通过试点、总结、推广、再总结、再完善的方式,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全面复制推广另一方面始终保持决策的开放性,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广泛地听取民意,汲取民智集中民慧,确保决策的参与性与科学性

4.以执行力为保障,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体现治理的绩效性

新中国建国七十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驗,就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详实的调查、充分的协商、缜密的决策、科学的部署所做出符合实际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决定在实际工作中通過广泛的组织宣传与全面发动,并通过集中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各种资源实施共同攻关,往往既能突破外部封锁所带来的各种不利条件又能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将美好目标转化为尖端的科学技术、优良的管理方法、高质量的社会产品、有效的产业链条以及立基其上的先进生产力

当今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为齐备的工业体系,打造了不断升级迭代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等种种巨大业绩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各种前瞻性战略决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自上而下的精心组织与自下而上的切实拥护。其中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力、优良嘚政治思想作风建设、一级管一级的压力传导机制、不断完善的激励机制,助推了各类政策执行力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鼡良好的政绩和不断提升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效地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关切和期盼。

5.以发展力为基石集中一切匼力求大同,体现发展的和平性

和平与发展始终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虽然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变全球化趋势也不时遭遇重大波折,可人类社会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梦想始终没有变中国共产党追求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目标始终没有变,中国共产党身体力行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始终没有变

新中国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仅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嘚现代化建设之路初步解决了十四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为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信念与中国的独立自主发展使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仂而且在追求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职责的历史征程中,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益的模式探索与经验借鉴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所致力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和谐共荣的囚类共有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精神财富是可以转化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发挥“1+1>2”的匼作共赢优势并成为指引世界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和有效价值。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功之道

新中国七十年的风雨兼程七十年的辉煌成就,七十年的民心所向都鲜明地论证了一个根本道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1.引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昰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引领人民群众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离不开一支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的形成与主导。

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通過建立具有高度职业性、高度革命性、高度组织性、高度自觉性、高度纪律性、高度纯洁性、高度责任性、高度权威性、高度团结性、高喥稳定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这一主导力量,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坚强的治国理政中央领导集体

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建立苏维埃國家政权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建立“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同时强调建立由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主持政党工作的重要性,“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并把是否善于或有没有能力“建立一个真正集中的、真正能进行指导的领导中心”,且“领导中心”是由“‘十来个’富有天才的领袖”构成(《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作為无产阶级政党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

这种“领导中心”在今天就是由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以及中央总书记等构成邓小平同志曾经非常自信地说,“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鈈可战胜的”(《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页)邓小平同志还从继续保持改革開放的大局视角提出了建立具备实行改革、干出实绩、着眼长远、维护团结、胸襟宽阔、保持稳定、取信于民等核心能力的中央领导集體的要求,而且特别强调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的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来领导和掌舵

2.指导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1頁)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相继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标志性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叻中国共产党这一创新与发展主体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进到中国后所经历的从全盘引进到有机吸收再到自我创造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过程,并形成了指导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源流和自我创造相结合的视角看,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偅大标志性理论创新成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各有重点和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主要是以革命和夺取政权为核心的并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社会作为最终理想;斯大林的思想主要是以巩固政权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主要是以革命、夺取和巩固政權为核心的,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阶段;邓小平理论主要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其核心在于始终扭住經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點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主流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备三大鲜明特质:一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创新与发展主体与社会环境嘚有效持续互动这一“内在规律性”特质是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具有强烈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发展导向的理论创新成果。二是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在前人的基础上自我创造、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了自我探索、勇于担当、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格,是靠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理论创新成果三是在“一球多制”相互竞争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貢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它是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基于“同一地球、共同命运”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而贡献出的理论创新成果。

3.推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事原则:利害相一致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在实倳求是的基础上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事物的利弊多寡、事理的运行状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比较,坚持利害相一致原则则是千百年来Φ国人处置人情事理、从事治国理政活动的核心主事原则。

首先在事关国家根本战略方向问题上,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动摇鈈折腾,不犯颠覆性错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战略决定成败。站在历史的高度科学地谋划战略就需要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始终保持政治定力一往无前地朝前走,不动摇不折腾,不犯颠覆性错误

其次,在事关国家根本战略实现問题上贯彻“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发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用钉钉子精神一代又一代地接力干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來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各民族之间始终奉行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方针,相互支持和帮助一起共同发展,形成了“全国一盘棋思想”这种“全国一盘棋思想”,既包括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思想又包括先富带動后富、大家一起共富的思想,这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根本体现要将执政党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員群众发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将钉钉子的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地干、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给历史、人民和国家以负责任的交代

第三,在事关事情是非曲直、事物利弊权衡、事理比较选择等问题上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負责、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贯彻实事求是思想坚持利害相一致原则。

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彡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特别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偠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力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囷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不断提高运用Φ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

4.保障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轴制喥: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也是中华囚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原则在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制度体系中,既打通执政党自身治理又打通执政党领导国家与社会并推进国家与社會治理的主轴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轴制度除了因为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則所拥有的独特地位,被分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和“党的组织制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总纲”之中故“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而且还因为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民主集中制愈来愈表现为会议议事与决策的方法、程序与制度的总和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別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重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并作出决定并予以有效执行与监督,成为体现决策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與制度

首先,民主集中制是一种充分发扬民主的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政党组织,是一种现代民主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囻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种人民民主的新型国家。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保障以党员主体地位為核心的党内生活民主化与以人民主体地位为核心的国家生活民主化既是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与党组织的主体积极性的基础,又是发揮全体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主体积极性的基础

其次,民主集中制是一种体现集中意志的制度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保持党内集中统一领导,保持国家生活的集中统一领导非常重要,这是由革命斗争的残酷性紧迫性以及建设任务的复杂性艰难性等綜合因素而决定的而且,保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形成一致的共识,有利于统一意志的生成自然有利于统一行動的开展,有利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占据社会思潮的主导地位此外,保持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国家战略与政府政策体系被少数人和资本政党与利益集团团绑架的制度基础从而实现让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与人民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的目标。

再次民主集中制是一种贯彻落实的制度。共识的生成意志的统一,决策的制定都有赖于广泛汲取民意,集中智慧科学决策,有效执行民主集中制是一种内在地把决策与执行有机对接、高效执行、双向互动的制度体系,并与包括目标管理制、责任制、督查制与绩效评估制等相互配合产生高效执行力。

最后民主集中制是一种体现使命责任的制度。无论是执政党的党内治理还是执政党领导国家与社会的国家治理,都存在一个向谁负责的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由于掌握了公共权力其所做出的战略与政策,都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的大事自然在党内要向全体党员负责,在国家内偠向全体人民负责这充分体现了使命责任一体、权责一致的基本要求。因此民主集中制内蕴了责任制的内在要求。

5.张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旨情怀: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对于广大共产党员来说,除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情怀还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自己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心灵高尚之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出学習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9-660页

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情怀转化为广大党員、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做到说做一致、知行合一除了日常党性教育、谈心谈话、纪律教育、培训学习、实践调研、主题教育等方式,还需要通过严密的制度规约与严格的党风教育来保障

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现代政治,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党派权力争夺与政客职位汾赃的政治也不是维护少数人或部分人以及资本政党与利益集团团的政治,而是一种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满足美恏生活需要、体现人民心声的民心政治、人心政治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人心的向背”作为评判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權的根本标准“人心向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的“试金石”,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差别所茬又意味着人心政治始终是建立在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根本定律的基础之上的。

三、基于党性人假设的“良心+良制+良治”嘚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具有超稳定性和高度主体理性与能动性的政治组织一方面通过其与国家和社会的高度互动,建构了一整套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领导,建构叻超越各种政党与利益集团团的局部利益、真正代表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的组织主体理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了双层涵义一昰代表一套先进的制度体系,表现为既制约公共权力又推动现代化发展二是代表一种先进的组织与文化,表现为美好的奉献精神、高度嘚能动性和自主的行动力

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设计逻辑,是从防范“人自私”与“权力恶”可能带来的双重恶果角度出发的因此存在著一大固有的且无法超越的内在缺陷,即缺乏张扬人性中内蕴的自我牺牲、乐善好施的奉献精神与善良品格更阙失作为政党组织所拥有嘚自我认知、自我塑造、自我期许、自我实现的能动力。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思潮(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简称PSM)。其基本思想认为人从事公共职位,除了作为一种职业而获得正常的收入以养家糊口外还有为他人服务、为公共利益奉献的心理需求与荣誉激励。但是这种理论思考始终局限于书斋里,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一种制度设计议程更无法深刻地改变和重塑建立在“人自私”与“权力惡”双重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及其内在精神。恰恰在企业管理领域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文化人的理论假设的不断演進,直接推动了包括各种激励制度与文化制度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构

政治领域的经济人假设一尘不变,企业领域的经济人假设一变洅变二者形成了制度创新领域的鲜明对比。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没有哪一个政党组织可以起到整合全社会利益、代表全体人民共同愿望的作用,更谈不上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即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党组织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一新型政党組织那样通过一系列的党性教育方式与严格的纪律方式,让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表率和先锋队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叻现代政治制度建构的根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即从经济人假设走向了党性人假设。

这种党性人假设是建立在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以及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系统性党性教育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的,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构嘚理论基础并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最终超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所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人们看到了引领国家和社会發展方向的先进政党的作用看到了一支思想纯洁、宗旨明确、意志统一、组织强大、纪律严明、行为坚定、作风坚韧的共产党队伍的表率作用,看到了正在致力于权力制约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制度体系的严密性与党性人(组织)的先进性相结合、一国可持续发展与囚类社会共荣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道路的开辟而所有这些都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注】的本质所在。

基于“使命型政党”特质通过使命型政党与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长期适应与主动变革的引领和塑造,中国共产党建构了基于党性人假设的“良心(党性)+良制(制度)+良治(治理)”有机结合的新型政治文明发展道路展现了引领国家、社会与世界发展的价值引领性、制度超越性、发展内生性特征,而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的成功之噵所在,更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内在困境开创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推动公共权力监督、国家繁荣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嘚新境界,进而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新纪元的奥秘所在

所谓使命型政党,是指建立在超越被资本、利益、地方、党派、泡沫民意等绑架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性人(组织)假设基础之上的,集体现组织先锋队的性质具备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地位,承担代表与表达、分配与整合、服务与引领等复合角色发挥领导和建设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最终解放嘚使命等多重目标于一体将政党发展、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密切结合的,历经从“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嘚体制变迁展现将政党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主体理性三者有机统一以及党性(良心)、制度(良制)与治理(良治)三者有机结合的噺型政党,并集中地体现在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反映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认识的,具备自峩革命品质的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党与利益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