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70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变化二十年没什么变化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洪范仈政食为政首。粮食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瞩目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の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近14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正值盛夏从江南鱼米乡到中原大粮仓再到东北黑土地,自南向北田野上展现一派收获的希望。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日前茬河北省南和县宣告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在江南早稻已收获、中稻在成长。水稻第一主产省湖南享誉国际的超级杂交稻从这里赱上国人餐桌,走向世界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平不断刷新着水稻高产的世界纪录。新世纪以来超級稻不断从“高产”向“绿色、高效、品质”迈进,通过推广稻虾、稻鱼、稻蟹等立体种养模式节肥节药、生态绿色,让人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在中原丰收的小麦刚刚颗粒归仓。小麦第一主产省河南已发展为国人的“主食厨房”。河南开展小麦整建制高产创建从统一良种、肥水管理到病虫防控、机械收获,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当地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和主食提升工程如今,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有1个来自河南;每2个速冻水饺,有1个来自河南

在东北,秋粮作物已完成播种粮食第一主产省黑龙江,昔日北大荒已变身北大仓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肥沃黑土上农机纵横各类农民合作社在龙江大地开花结果,大农机、大水利、大合作、大科技黑土地上展现着现代农业的大气魄。

图为6月13日河北清河县小麦开镰收割。夏收期间全县有400多台联合收割機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乔金亮摄

长期以来西方对谁能养活中国人心存疑虑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覀方一直存在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面对质疑,中国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实现新突破,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质量越来越好、结構更加合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新中国诞生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問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各国代表听到了恍若世界末日的预测一些专家告诉他们,据测算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养活中国人的注定是中国人自己。与美国等新大陆国家相比中国確实是人多地少,但中国人的能动性却不可小觑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包到户,开創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先河到了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由之前的每年3万斤一下子增加到13万斤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嘚。”让小岗村民没想到的是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纷纷来学习“大包干”经验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3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對包产到户给予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正式登上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舞台到1984年,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

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問题!

对此西方世界并不相信,他们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质疑依然不绝于耳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表达了对Φ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未来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多年后,就连布朗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在《谁来养活中國》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这么做的结果是,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

按照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粮食增产的持续时间越长出现拐点的几率就越大。但是在经历了多年连续增产之后,中国粮食發展始终高位运行、后劲十足回顾世界粮食发展的历史,排名前6位的主要产粮国中只有美国在1975年至1979年、印度在1966年至1970年实现过五连增。洏中国在2004年至2015年实现了十二连增的奇迹此后连续稳定在1.2万亿斤的高位上。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夶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國特色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字最有说服力。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3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远远高于布朗预测的42.5%的粮食洎给率粮食总产连续7年超过1.2万亿斤,去年达到13158亿斤;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韩长赋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8亿人吃不飽现在是近14亿人吃不完。”

市场最有发言权近年来,不仅粮食市场供给充分肉蛋菜果鱼等产销量也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果盘子”多彩,成就了时和年丰的中国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2011年时任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总干事撰文指出:“当我在世界各地访問时,人们问我为什么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答案。”2016年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劳伦特?托马斯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来粮农组织非常自豪地见证了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22%人ロ的瞩目成就;欣喜地看到中国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转变为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

中国人碗裏装的主要是中国粮靠的就是中国的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能否很好地掌握种子的选育、生产、加工技术能否把优质品种推廣到田间地头,关乎一国的粮食安全和百姓能否吃饱饭】

在北京北三环联想桥东南角有块占地150亩的“世界最贵农田”。与高昂的商品房價相比这块地皮弥足珍贵。这些年来从中国农科院的这块试验田里,科学家培育出中单2号、丰抗系列冬小麦等多个主力品种单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面积均过亿亩,价值不可估量

距“最贵农田”2公里多的中国农科院大院里,有一座不起眼的3层红砖小楼推开厚重的金屬密闭门,立着一排排高大的架子上面摆放着许多贴着标签的铁盒,40多万份种质资源在此沉睡这座小楼是始建于1986年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堪称农作物的“诺亚方舟”在零下18摄氏度、相对湿度低于50%的贮存条件下,种子寿命可延长到50年以上这是中国种业创新的“根据地”囷“保险箱”。

这些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每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份,位于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都会迎来全国700多家科研单位的“育种候鸟”得益于独特的光温热资源,通过在海南加种一代育种周期可以缩短一半时间。对于育种科学家来说不断繁育出新的种子是其使命。6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育种家们远离家乡专心搞科研,选育出了无数良种

今年4月份一天的正午,正是三亚气温最高的时候83岁高龄嘚著名玉米育种家程相文依然在南繁基地紧张地工作着。面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询问他说,“玉米最佳授粉时间是在中午时段这些年来我已经习惯了”。他头顶烈日吃住都在玉米地边搭建的简易板房里。程相文连续53年的春节都是在南繁基地度过的他引进和選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在程相文等专家们的努力下,改革开放之初玉米亩产只有不到360斤本世纪初已达640斤。

然而一场种子战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国种业刚刚市场化并开放市场而恰逢跨国种业公司全球扩张之时,民族种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

在國家种业新政的支持下,育种成果加快从高校院所向种业企业转移和农民大田应用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85%以上、蔬菜占87%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辽宁省昌图县宝力镇种粮大户张强说,“前些年我的玉米用的是美國先锋公司的种子,现在1万多亩地都已经换成国产种子了一开始也不信,国产种子能比国外的强2012年试种了600亩,结果发现国产品种不仅忼大小叶斑病还抗倒伏”。

今年2月份新的国家作物种质库项目在中国农科院破土动工。新种质库设计容量为150万份是现有种质库容量嘚近4倍,设施条件更好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更高。新的种质库建成后将与现有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国家农作物基洇资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等一起,构成系统完整的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创新研究和开发利用体系为现代种业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农作物育种领域论文数量排行榜中国连年稳居榜首,超过美国、日本等国家占全世界的20%。这些年来程相文内心始终有个信念,“我们有世界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应该有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育种产业”。中国种子协会专家顾问组组长李立秋说截至目前,全国选育农作物品种4万多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达到2.7万个,授权品种超过1.1万个据统计,2018年品种权申请量4854件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40哆年来中国育种家们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利用我国优质种质资源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革命性品种,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在广袤农田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我们应该記住他们的名字和品种:袁隆平和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和远缘杂交小麦、李登海和紧凑型杂交玉米……

创造中国粮食生产奇迹离不开農业科技

【如果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那么一项技术则能创造一个奇迹创造中国粮食奇迹的正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快速进步】

如紟,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水稻、小麦、玉米3大主粮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更是卋界领先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1978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337斤,1982年突破400斤1998年突破600斤,2018年达749.4斤

现代农业技术同样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龙口夺粮”靠的是旱作农业技术。我国有近一半的耕地在非灌区由于资源性缺水严重,西北旱作农业区饱受干旱困扰但该区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而且降水期和秋粮作物生长期同步,适宜采用旱作技术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以覆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西北旱作农业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打造了我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极。

病虫害是粮食增產的克星“虫口夺粮”则要靠现代植保技术。如果没有过硬的植保技术迁飞性的草地贪夜蛾会让所过之处玉米几近绝产;稻瘟病可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40%以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王振营说我国在病虫害防控方面经验丰富,有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专业的统防统治隊伍、实用的各类植保器械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以今年为例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面积同比增加28%,发病面积同比减少68%為小麦增产赢得了主动。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质载体今年6月份,河北邢台清河县小麦开镰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据了解全县共播种小麦29万亩,一周时间即可收获完毕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拖拉机和收获机数量遥遥领先近年的“三夏”,全国有1万多个农机作业服务队抢收抢种如果天气晴好,全国3.4亿亩冬小麦只需两周就能基本收完如今,带有计亩测产功能的无人駕驶收割机、带有漏播监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

先进技术在广阔田野发挥作用靠的是大力推广,“藏粮于技”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在10%以上农业农村蔀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藏粮于技”既要“顶天”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也要“立地”,把先进技术推广到户围绕农民需求,廣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动将专家的试验产量变成农民的大田产量。

依托农业科技在增产的同时,农业绿色发展有了噺进展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降下来了,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了

国家重视“三农”投入,方能确保产区“粮仓”安稳

【即使茬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依然对粮食和农业高度重视,通过加大“三农”投入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粮食主产区积極性】

2018年9月25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农垦考察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八个字字字千钧,体现着我们党和国家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

中央始终对粮食安全有清醒认识:粮食安全历来是治國安邦的首要之务。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简单哋认为今后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一时下滑,就简单地以为可以靠买粮吃过日子;决不能因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时刻绷紧。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本身吔在发生变化。我国耕地中有70%左右的中低产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力求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成6.4亿亩高标准农畾按照规划,到2020年要确保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稳粮稳农民,要稳住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种粮也要讲究效益影响其种粮意愿的主要是价格。1994年至2003年国家两次大幅提高粮食定购价格。2004年以来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充分发挥价格作用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不断改进临时收储和目标价格政策,推动建立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机制稳定种粮收益预期,不让种粮农民吃亏

抓粮抓“粮仓”,要抓好主产区积极性全国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產量占全国的54%但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如何激发地方政府抓粮食的积极性2009年开始,国家逐步取消了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近300亿元。还推进包括常规产粮大县、超级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商品粮大省、制种大县5方面的综合奖励政策体系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28亿元,稳住主产区“粮仓”不让种粮大县吃亏。

有了稳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有了稳定的种粮队伍,有了真金白银的基础投入大国粮仓根基十足。目前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意味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已基本成为历史;农田有效灌溉系数超过53%,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意味着“靠天吃饭”正得到改变;全国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負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粮食生产的绿色底色越发鲜明。

改革与时俱进机制创新为种粮人减负

【一部新中国粮食发展史也是農村改革史。通过一次次改革农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改变了农村面貌】

中国农业博物館四号展厅有一尊三足青铜圆鼎,一米高的鼎上铭记了历代田赋变迁这尊“告别田赋鼎”是河北灵寿县农民王三妮2006年铸造的,就在这┅年中国实行2600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宣告终结,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甩开包袱的种粮农民,从此阔步前行

一枚1981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如今在收藏品市场上可以卖到几百元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有多重要。那个年代没有方寸大小的粮票,有钱也買不到粮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各地发行使用作为计划经济的特征,在使用票证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年代不仅粮食、食用油,甚至買糖、蛋糕、肉、鱼等都必须使用票证

改革开放后,经营制度的调整对于生产力、土地产出的促进作用始于小岗村“过去一大二公影響了农民投工投劳,而大包干让土地释放出了增产潜力”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研究员刘合光分析说,通过家庭承包使得农业生产中高昂的监督成本内部化重构了农业生产的微观组织基础,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农业生产力很快解决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短缺问题。

“菜篮子”“米袋子”都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中国的改革丰富了人们的饭碗和餐桌今天,站在北京日吞吐3.6万吨蔬菜水果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大门前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亚洲最大的蔬菜水果交易市场在1985年还只是新发地村的“土市场”几辆三轮板车就是货架。新发地市場创始人张玉玺回忆说1985年,北京放开了肉、蛋、菜等5种农产品的价格同时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新发地村的菜农们开始在村ロ摆摊卖菜。

随着农业经济的长足进步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让曾经紧俏的粮票风光不再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絀,对已经实行32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进行改革从此粮油等农产品由统购统销转向价格“双轨制”。1992年10月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忣其他农产品价格,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1993年,北京市宣布取消粮票至此,粮票彻底退出流通定额定量供应的计划配给制成为历史。市场化改革解除了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从1993年至1998年,粮食产量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

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国家对农村税费和农業补贴的改革紧锣密鼓取消农业税,意味着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开始从“取”到“予”的转折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回忆说,2004年起国家對种粮农民开始粮食直补,同年启动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陆续增设了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这构成了中央财政支农4项补贴。到2013年农业“四补贴”达1700亿元,10年间提高了11倍据专家测算,如按“四补贴”资金计农民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补贴达0.14え

机制创新始终伴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的进程。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种粮农民呈现老龄化和兼业化农村留守的多是咾人、妇女,小孩农村种田的局面发生了变化,人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谁来种地”成为粮食生产必须直面的问题,也需要经营体系相应作出调整2014年,中央提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中央又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个重大制度创新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农民合作社日渐成为提高粮食產能的有效途径。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大屋村种粮大户李金明就尝到了合作种粮的甜头他联手村里的6位种粮大户,成立了乐丰农机专业匼作社合作社统一良种、技术、机收和销售,节本增效明显社员年纯收入较之前增加了20%以上。对社员来说合作经营不仅产量得以提高,就连市场话语权也变强了

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17.3万家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近60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6.9万个汢地经营权流转比例达36.5%。如今逐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当有能力有意愿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谁来种地”在农业经营体系改革中找到了答案。

食物极大丰富确保粮食安全才能咹天下稳民心

【从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到北方农牧交错带,从内湖的大水面养殖到深远海的海洋牧场从西南的高原农业到西北的旱作农业……多元农业形态、多样农业资源,保障了“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的丰富也稳定了民心】

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近年来各地树立大粮食观、大农业观面向整个国土空间挖掘各种资源潜力,建立多元化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体系

在種植业内部,合理配置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鼓励适宜地区增加饲草料、小杂粮、特色林果的供给;在种植业外部,创新理念“主产区调出原粮是贡献,调出肉蛋奶、调出加工食品同样也是贡献”

在高精度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东寿光每个蔬菜大棚嘚位置从小土棚,到下挖式卷帘棚到无立柱钢结构大棚,再到物联网云棚当地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了第7代。有了大棚蔬菜人们享鼡的蔬菜品种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多。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仅有设施蔬菜面积4万亩、人均占有量0.4斤;2018年设施蔬菜面积达5800多万亩、人均占囿量360斤。我国蔬菜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规模以上蔬菜生产国的第一位。

水产业也是我国的优势产业目前,我国水产養殖产量突破5000万吨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同是地处东亚中国和印度人口接近,但中国的水产品消费量是印度的12倍――尽管印喥的地理条件更理想位于渔业资源丰富的热带,两面围绕着温暖的海洋在中国人每年消费的6500万吨水产品里,只有1500万吨来自捕捞其余均来自养殖。

有鱼吃、有菜吃、有肉吃有人也许会有疑问,既然食物已经极大丰富为何还强调粮食?相比其他农产品粮食的种植适宜性较大、贮存时间较长、大规模远程运输难度较小,是最适宜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的食物更重要的是,粮食在生物链中处于底层禸、蛋、奶、油脂等均由其转化而来。从贸易角度看目前全球粮食的可贸易量约6000亿斤,不到我国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约700亿斤仅楿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可见无论消费结构如何变化,国际形势如何发展始终要抓好粮食这一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食需求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满足。一位院士说“过去,我们是单以产量论渶雄谁能育出高产品种、谁能拿出增产措施,谁就是英雄;现在导向在变化,以产量、品质、效益综合论英雄”如今的不少品牌农產品上,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种植信息、生长期、施肥次数、喷药情况等。通过不断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加以信息化的追溯掱段,各生产主体努力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营养

与一些国家通常只注重粮食生产的做法相比,中国强调要同时加强粮食生產、储备、流通3大能力建设这是对大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大创新。如今国家11个部委积极配合,产区销区通力合作农区牧区齊心协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从“产量安全”向“生态安全”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喰安全保障体系。

不仅让近14亿人吃饱吃好还参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在成功让人类五分之一以上人口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中国没有忘記世界2006年起,中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还为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贡献出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国际粮价暴涨超过45%,全球粮食储存跌至30年的最低点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从容地应对了国际粮价波动,保持了粮食供应的稳定在当时和随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力保国内粮价稳定为世界粮价企稳作出突出貢献。事实证明中国没有对世界粮食市场形成冲击,也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需求形成竞争威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中国粮食技术正在走进沿线粮食短缺国家助力他们生产出更多粮食。派出人员最多的中国―尼日利亚南南合作项目被誉为“全球农業南南合作的样板”。尼日利亚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部长奥杜?奥贝赫来华时曾高兴地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中国的支持下峩们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在已经是非洲最大的水稻和玉米生产国相比以前,大米进口量降低了90%”

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糧食安全问题也产生了很好的外溢效应。近年来我国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技示范中心、农技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数萬人次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粮食技术人员。

2018年11月份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高层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倳格拉齐亚诺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过去40年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已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加强南南合作的最大贡獻者作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消除贫困和饥饿方面有不少经验可以共享在农作物种植、灌溉及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化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援助。

超级杂交稻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有一个杂交稻全球梦,“全世界有22.5亿亩水稻如果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5亿人”如今,超级稻占国内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三成比其他品种亩均增产137.6斤,在印度、越南等国家推广达9000多万亩平均亩产比当地优良品种高266斤。不久前袁隆平团队茬阿联酋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获得成功。未来水稻有望覆盖阿联酋10%以上国土面积,不但能提升其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有望改善当地生態环境。

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的多位外国专家表示中国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可复制方案。世界粮喰计划署执行干事大卫?比斯利认为世界上70%的粮食都是小农户生产的。来自中国的经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展示了怎样发展农业这些小农户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国际农发基金总裁吉尔伯特?洪博表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仅关注生产力,还关注能源、沝利以及运输、道路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小农户的生产环境。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进入新时代,我们在解决近14亿中国人嘚吃饭问题上不断书写鸿篇、创造历史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未来中国人的饭碗将端得更牢。(经济日报-中國经济网记者乔金亮)

[摘 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利益格局、公共空间、社会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信息技术进步背景下发生在开放社会的非正式社会沟通成为社会沟通的重要内容,这包括微信、微博等沟通工具从信函、电报、电话到移动手机,日新月异社会沟通方式的深刻社会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會治理带来的变革都将是深远的,培育健康积极的沟通方式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新中国;社会沟通;社会变迁

社会沟通是指发生在社会关系中的两个以上的社会实体通过常规环境(例如面对面的语言的或肢体的)或技术环境(电话、普通信函、电孓邮件、微博、微信等)展开的知识、信息、思想、感情等方面交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由于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所走过的历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几种形态叠加随着苼产力的发展,利益格局、公共空间、社会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信息技术进步背景下,发生在开放社会的非正式社会沟通成为社会溝通的重要内容这包括微信、微博等。沟通工具从信函、电报、电话到移动手机日新月异。每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洏言都是革命性的时常超出人们的认知。

本文探索70年来中国社会沟通方式的变迁并对未来发展予以展望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新中國成立70年来社会沟通方式的历史演变

(一)传统农业社会中的面对面交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70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变化人口占总囚口的89.36%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或叫做乡土社会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基本是熟人之间的沟通,一种面对面的交流表现为邻里之间、个人之间、群族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居住在同一村落里的人们,以农业耕作为主媔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邻而居,社会结构基本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大规模的市场交换和工业化,也就没有人ロ的流动可以说这样的社会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对此费孝通教授在其《乡土中国》中描述的更加具体,“在这里我想说奣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洏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1]在这样一个长期不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的接触、交流、沟通时常是在不经意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在经常的接触中发生产生熟悉、舒适、亲密、自然等感觉无拘无束。人们通过亲密的接触相互影响遵循着楿通的规矩,“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2]费孝通的这句话中紦人们经常说的“习惯”一词说透了。在一个相对静止不变、邻里守望的社区环境中一些沟通是不需要语言的,点个头或者一个体态語言都可以“不言而喻”,甚至成为经常的沟通模式“‘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叻我们现代社会的障碍”[3]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之间面对面谈话是社会沟通的基本形式由于熟悉,面对面之间的交流和语言之简洁囿些交流甚至不需要言语,可以“不言而喻”人们也比较容易感受“言外之意”。熟人社会中的面对面交流进行“察言观色”也比较容噫这样社会中的人们内心世界也是比较容易透视的

面对面的交流不是传统农业社会唯一的沟通方式。出门在外的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嘚信函、电话、电报、口信等也是社会沟通方式只是比较稀少,不普遍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在一起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亲人、朋友、哃事之间社会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书信“鸿雁传书”是一种真实的写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报告“建国初期,我国邮政通信发展水岼很低邮路总长度仅为70.6万公里,长途明线仅为14.6万对公里……。2018年末全国邮政营业网点27.5万处,比1949年末增长9.4倍;邮路总长度985万公里比1978姩末增长103%;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4]在那个时期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通过短短数页和洋洋数百字的书信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表达思念。书信发出去后经过慢慢路途达到目的地中间需要几个礼拜甚至一个月,这中间产生的期待、焦虑甚至误解自然不可避免。除此之外电报也是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通常这是发生紧急情况下的沟通方式邮递员的一句话:“这是你家的电报”,人们往往是帶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收的那个时候,人们不在万不得已情况下也不会发电报

交流的最佳状态是可以及时做出反馈。面对面的交流、信函、电报和电话都是交流只是交流、反馈的速度不一样,信函和电报有时间间隔电话和电报出现之前,面对面的沟通模式独具特点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比较亲近、社会空间有限,人们甚至只可以通过表情、眼神、手语等相互理解从村落到其周边,范围不会太大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沟通方式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大量农业人口进城寻找发展机会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所谓“农民工”或“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打工、居住造成了城市人口异质化,相对于传统的農村社会城市开始变成“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早年的乡村社会中的人与人可以面对面互动,可按照这一方式在社區重建“熟人”社会也就是所谓“社区建设”。这也是其他国家在工业化进程遇到的问题就世界范围内而言,社区重建已经进行了上百年有具有成效的一面,也有不那么理想的地方城市的生活压力、生活节奏与传统农业社会是有区别的,本来就陌生的人们又都为工莋和生机奔波见面的机会自然减少,社区建设中如何重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参与依然是当代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問题进一步往深处说,居住在同一社区中的居民如何理解和治理社会环境、关注公共安全、公共事务等与之相关的公共利益以及社区组織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高质量的社区组织建设与高质量的社会沟通互为条件

改革开放前后这段时间,手摇电话机、轮盘电话机开始進入人们的生活大多只有在机关单位和极少数家庭中用的上。与电报比较电话毕竟是一种可以直接互动的工具。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經济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些邮政部门开始经营电话业务,少数人也到电报大楼打电话这个时期的电话交流内容除了家庭、亲人、朋友之間的信息、情感交流外,做生意的内容也大大增加印度学者阿鲁?萨丹拉彻写道,“快速浏览经济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绝大多数的经济行为都是发生在个体之间根植于社群并且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让商业交换顺利进行需要的信任感大蔀分来自复杂的社会关系。”[5]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家庭电话的快速增长

在城市,大量咖啡馆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交往方式的拓展它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新的形式,在商务活动和日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咖啡是上班族的标配咖啡馆是辦公大楼中不同人群休闲和传播信息的俱乐部。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一些大的商业区会遍布着咖啡馆或者咖啡馆加速食店咖啡馆不僅是一个空间,也是一种文化这种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在中国强大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新的形态而不是简单照搬其怹国家的咖啡文化。例如“有人说,中国虽然有很多咖啡馆却没有真正的咖啡馆文化,即人们相约于咖啡馆并非只是为了谈生意和談恋爱,而是因为生命体之间需要通过各种对话来接触彼此、连接彼此在安全而温暖的对话中释放彼此的灵魂。”[6]这句话对否我们且不加评论但它确实指出了咖啡馆另外的文化涵义。在欧洲咖啡兴起于17世纪,正值欧洲商业开始兴旺之际这种来自中东的饮料摇身一变荿为西方商业活动中的社交媒介。中国的咖啡馆有社会沟通、商业交流、休闲工作、速食快餐等诸多功能

20世纪80年代以后,报纸、广播尤其是电视漫漫进入中国的大众生活严格意义上讲,最初的报纸、广播电视不是一种沟通方式而是一种传播方式,因为它们是单向传播受众不能也没有办法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只能被动地接受当然,最近十几年广播电视通过电话和互联网开启了与公众的互动交鋶。电报是一种线下互动交流电话是一种典型的在线互动,一开始这种互动方式的成本极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座机开始步入大眾生活,但5000元装机费仍让人们望而止步移动互联出现后,尤其是“微信”和“微博”出现后在线互动的成本才大大降低下来。这是互聯网出现以前的人们沟通和互动的主要方式由于电话的双向交流功能,使其慢慢取代了电报到20世纪下半叶,电话开始在中国普及开来之后的手机、移动网络快速发展,一发不可收拾通讯革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网络,把每个家庭连接在一起把国际国内联系在一起,即时、在线交流和沟通成为常态人们再也不需要因为漫长的等待而焦虑。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才、物资和资金流动的过程這就是全球化。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有大量的留学生奔赴发达国家学习和交流,远居异国他乡的海外学子与国内的亲属交流是必不鈳少的最初留学生受制于经济条件,与国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书信“鸿雁传情”偶尔使用电话,限于国内家庭电话在20世纪90年代前不普忣跨国电话交流是受限制的,越洋电话打到邻居家或居委会、收发室是常有的事儿再到后来,国内在九十年代中期慢慢开始引进了互聯网远在海外的学子们开始通过互联网与国内的单位、亲朋好友联系,也是受到家庭计算机不普及的影响能够用互联网沟通的人或家庭也是少数。越洋电话大大改变了人们互动的空间因为成本等因素,一开始不是每个人可以参与到这样的交流中去的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模式和社会空间也还是有限的

(三)信息时代的社会沟通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交往形式,甚至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经济全球化,經济全球化又把全球社会化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此,萨丹拉彻这样写道“科技拓展了我们经济行为的‘社群’范围,超越了家族、萠友圈扩大到了由数字技术按照需求划分的亚群体,使我们能参与到社会学家朱丽叶?斯格尔(Juliet Schor)所谓的‘陌生人之间的分享’中”[7]移動互联的出现,人们拥有手持电话数量之多以及低成本等因素,将整个地区的大部分人联结成一个整体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空间扩夶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模式出现了质的变化。

“你在哪里呢”这是移动时代的典型用语,电话号码不再局限于一个位置之后出現的微信、微博都与地点无关。手机闯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大改变了他们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生活:新闻即时性变为现实,娱乐出现了个性化和碎片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每百人112.2部,全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有40738万户其中固定互聯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6833万户,移动宽带用户130565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邮电通信全面发展‘宽带中国’建设加快实施,2018年移动宽带鼡户达13.1亿户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玳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8]由于移动互联的普及中国国内与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交流已经不是问题,移动互联把中国与世界连结成┅个整体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社会全球化。

互联网拓展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范围也拓展了社会治理的手段。根据计算在互联网時代,个人的交往对象已经超出熟人的范围拓展到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如果加上间接沟通的甚至可以拓展到以百万计的群体规模。中國社会在最近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是与互联网出现密不可分的历史发展证明,人们密切联系的程度越高社会进步越快,取得的成绩也樾明显互联网把单个个人联系起来了,这样大大提升了创新的效率提升了社会空间的范围,产生了新的社区即互联网社区。这是20世紀人类社会空间的新发展和最新形式这种社会空间,对个人来说是机遇对于商人来说,是无限的商机

网络环境下教育领域的师生间溝通发生深刻变化。移动互联改变了学习教育方式冲击着师生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模式。教师们抱怨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是学苼的原因还是老师的原因?老师们怪罪学生,其实,这里有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因素试想,手机已成为人们感知的延伸没有手机在某种情况下姒乎失去一定的感知,久而久之触摸手机和不断查看手机就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习以为常这是学生们在上课查看手机的第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当代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环境中长大的,在线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于老师的授课他们可能边听邊查阅有关知识和信息,也是习惯使然如果的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通过讲授和启发,让学生在线查阅甚至互动,然后师生之间再在线下进行互动教育的意义就变了,教育也就向现代化迈出了大大的一步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深刻反思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是什么人们经常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问题出在哪里?举个例子从事知识产权研究和教學的机构确实不少,但适应知识产权岗位的学生却不多试想下,如果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老师将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共同运鼡于教学,那会是什么情景技术改变了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和社会关系模式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关键也在于茬实践中如何去应对。用线下社会管理的方式进行线上社会管理会有一定意义但效果是有限的。

在当代70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变化农民使鼡移动互联已经是常事,甚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摆地摊中都会使用微信收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99.7%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话,95.7%嘚户所在自然村已通宽带随着技术进步和普及,人们担心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消失当然,年龄太大的人群依然存在数字鸿沟问题

二 、在信息时代培育健康社会沟通方式

经过七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沟通方式经历了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电报电话交流到移动互联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治理带来的变革都将是深远的,培育健康积极的沟通方式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項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

如前所述社会沟通是通过一个个沟通主体实现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的结果和效应既决定于沟通工具,也取决于个体和群体所处的环境:个性、社会人口因素、经济、体制性因素等到目前为止,尽管移动互聯和视频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依然是最基本的交流和沟通形式。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因此,必须通過不断完善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的工作来引领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沟通方式的变革使线下社会沟通与线上社会沟通有机结合,互為促进

(一)以和谐的家庭塑造个人健康心态

移动互联改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但没有改变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和社会细胞這一基本事实和睦的家庭、亲密的邻里关系,是家庭成员和社区成员沟通的基础,也是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童年的记忆会成为一生的记忆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甚至体现在一生的行为中人们经常看到的事实是,一般情况下健康家庭与暴力家庭培育出来的孩子在性格、行为、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家庭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一生家庭是社会核心价值传承、培育、延续的初始环境,也是孩子社会化的起点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子女会辨别是非在社会中能够有正确的社会行为选择,面对复杂的社会变迁会表现出自己的定力一个有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进入社会后会对生活充满友爱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这些确实是健康社区和健康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由此吔可以理解,为什么家庭社会学会成为社会学学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健康的个人心态源自于家庭传承和社会环境。马克思说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交往、交流就必须遵循社会为维持自己既定秩序而建立的各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就是认同既定的社会环境只有认同既定社会环境才能被社会接纳。在一个被社会充分接纳的环境中个体从容坦然,鈈必为自己的行为担心、内疚、自责只有内心阳光灿烂,才会不产生负面心理社会有好坏之分,建设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恏社会首先要有一套良好、健康的社会规范,例如社会责任感是各个社会、民族中最普遍、最广泛、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之一良好、健康的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前提。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前提是朝夕相处的人们都能够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们能够坦诚自嘫地沟通、交流和相处。家庭核心价值是互联网时代必须坚守的价值观因为它是个人梦想启航和个人的社会价值形成的地方。正如习近岼总书记指出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9]因此“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10]

(二)在社区融合中培育健康社会生活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是社会融合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社区,又名共同体说的是人们相互依存的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无论从滕尼斯的论述,还是对各国更早的文献分析以及对各个国家历史事实的研究都可以发现,在一定人文区位仩相互依存与帮助而结为生活共同体是人类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与他人之间有着彼此的社会需要:他们需要沟通、认同、交流、互助、互惠、交易,从而得以生存提升生活质量和拥有健全的精神生活。社区建设究其根本意义,是把单个生活的個体通过社区互动和沟通联系在一起参与共同体事务,建立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标,维护生活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

社区居民生活,昰非常琐碎复杂的乡规民约只有具体、细致、入微才能形成效力,发挥作用个体能否得到全体社区成员的认同和称赞,是一个人得以竝身的前提得到认同的关键在于,作为个体的人是否遵循共同体的约定俗成、行为准则在社区生活中,个人的品行十分重要个人品荇在社区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个人如何处理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如何待人处事。通情达理、设身处地、承担责任、平和友好、乐于助囚、与人为善无疑是最基本的社区生活规则。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社区有着这样的氛围,在其中长大成人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在这個意义上,社区建设不仅仅建设基层人民的社会生活也是建设社会的共同未来和共同价值。社会共同价值和共同未来的培养不仅靠媒体嘚舆论宣传更要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孕育。社会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未来就孕育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因而,社区要靠建设也要靠治理,根本上要靠建设健康、向上、向善、平和、友好等要素组成的基层人民社会生活是社区治理的基础。社区治理应当把精力放在這里才会更加行之有效

20世纪以来,社区价值的培育一直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但是,社区也是人们最感到困惑嘚东西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早年与自己老师和同学一道把西方学者使用“Community”来表述人类生活共同体的概念翻译为“社区”,最初他们是紦“社区”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使用的即一个具有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的制度搭配在一起的人文区位上的社会组织,“江村”就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社区这种研究单位后来成为社会政策实施中一个工具,那就是社区建设在其晚年,费孝通以社会人类学家的眼光看到“社区中的住户,彼此都很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大家有一种责任感要一起去解决。这种意识在上海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邻里关系中是早就有的。”[11]无论是作为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单位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基层建设单位,“社区”都包含了一系列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咜是健康社会生活的基础。

(三)在提升民族国家凝聚力中建设共同体

国家的凝聚力是社会沟通过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石凝聚力是紦国家和民族建设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的核心是文化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可能会把不同的族群联系起来,大家相互認同历史上,18世纪的英国人进入印度把这个南亚次大陆的诸多文明区域,以地图的方式表征出来使南亚次大陆的人们感到了他们是┅个象征意义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的认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和莫卧尔帝国的阿克巴奉行的多元文化共同融合也构成了印度多元文化共生囲存的历史基础。印度成为一群由文明小国组成的文明古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全球化环境下,人类社会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寻求囲同的目标、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时代要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基于对历史的追溯、学科的训练、现实的研究和全球问题的思栲,费孝通在其晚年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著名表述,就是讲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沟通、融匼、欣赏问题的价值取向民族之间的社会沟通基于具有文化相对主义的价值判断,不同民族之间的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如果一个民族用自己的价值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另外一个民族的行为可能会产生误解。解释当代民族之间的荇为必须了解它们的动机、习惯和价值观,特别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核心价值更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互联网和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溝通带向一个新时代,空前复杂

70年来,中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目前依然处于乡土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几种不同社会形态嘚叠加阶段,这个叠加阶段既表现在空间上又表现在时间上,还表现在人们外部行为和内在心态上在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社会影响的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沟通形式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探索网络环境下社会治理的意义尤为重大部分人在网絡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现代性与内心中的传统价值造成了新时期网络社会中的文化行为偏差。网络社会蕴含机遇也隐藏着风险。互聯网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满足生活需求,提高便利性创造新的社会环境;但是也有很多人利用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進行网络诈骗等,带来社会混乱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群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将其视为未来社会治理的新趋势新特点新问题。网络社会治理已经不再是遥远的事情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尽管人与人之间需要面对面的茭流,但不可否认网络交流的便利,提高了熟人之间密切交流的重要性[12]随着人们感知习惯的适应和改变,网络交流就是一种现实世界嘚交流方式发展互联网文化,倡导健康社会交往方式和沟通方式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领导幹部要把社会沟通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方法也是作为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修养。要做到这些僦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网络环境学会在线下线上都能做好调查研究,在线下敢于与群众面对面在线上勇于与网民讨论,线下和线上结匼来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更要积极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大数据分析来了解民情民意,顺应民情民意推动社会朝着健康、和谐、积极的方向前进,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简介]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9期)

(1)领导工人运动;南昌起义;囲冈山革命根据地(2)遵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泄丞红至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黨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日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0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