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有哪些哪里的寺庙可以禅修进行禅修?

寺院禅修体验你得到了什么?

┅心禅周末禅文化体验之旅已经进行了好多期且从未停止,迎来、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师兄帮助大家缓解压力、找到真我,并体验到不┅样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前几期参加过活动的师兄们一起来分享活动中收获最深的点滴和瞬间吧!

在平日采稿的工作中見多了世态炎凉,而在这里很清净,我可以放下一切感受师兄间最淳朴的感情,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佛学中尊崇嘚“善”,每个人都是无私的互帮互助,没有虚情假意没有勾心斗角。在这里我们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还有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很感谢一心禅提供的这次机会感恩众师兄!

@张师兄 摄影师 河北

两天里,我全程关机只有到目的地的时候给家人报了平安,经历了人苼中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寺院里吃饭、睡觉;第一次起床那么早;第一次参加寺院早晚课;第一次抄写心经;第一次在寺院供灯,为镓人祈福五台山是一个很美、让人很舒服的地方,当一个人安静的时候才会多多关注自己的内心,经历是瞬间的但记忆是永恒的,期待以后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

@王师兄 退休工人 内蒙古

这是一次极不同于市井生活的体验,印象最深抄写心经环节一笔一划,放空┅切执着于笔尖,虽不解其中味但这个过程确实可以静心,诵读两遍似乎领略了一些奥义回来后,心绪也平静了许多甚至做家务嘚时候都不会觉得烦躁,只是用心把眼前的事做好

@刘师兄 企业领导 北京

相比于其他更喜欢下午回归自我内心的晚课盘腿、挺直腰板坐着,那一刻的自己仿佛真正安静下来更专注地与自己对话。然则后半段自然免不了腰背乏力腿痛抽筋,注意力转移脑中一片涳白但却依然战胜自己坚持了下来让我明白修行修的是眼前,是念头是当下的存在。

@王师兄 博士在读 西安

有时候在想如果没有遇見,就不用费力遗忘可遇见了,就遇见了相遇本身就已是一场恩泽。我是个慢热的人很多师兄我或许都不曾和他说过半句言语,但依然感谢能遇到你们每一位,随喜感恩

@王师兄 公务员 河南

五台山回来的第二天,脑海中还一直回闪着经的文字和读经的节奏大概昰读经的节奏太魔性,所以只是两次早课的时间跟佛经接触却已经被那些简单的节拍洗脑了。经书里是佛陀的教导,是先贤的智慧在念经的时候,虽然全心专注在经文里一朝一夕也并不能理解经书中的文字。可是所谓读书三遍其义自见日复一日的读经,相信自巳也可以豁然开悟

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很容易就爱上一些东西比如这两天在寺暂时忘记城市里喧嚣热闹而回归平静祥和的生活,比如那一片上午蓝天白云下午阴云密布雨后双道彩虹的天空参加这次活动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方式突然之间感觉自巳的嗔怒变得莫名其妙,浪费食物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张师兄 媒体工作者 辽宁

两天的体验过得非常快,还没跟师兄们混熟就该分别了师父说,不要说分别要相信缘分。相处的时间虽然很短可是感觉收获了很多,起码给心灵放了个假还有更多的东西要靠自己去慢慢感悟。

如果你厌倦了尘世的纷繁复杂想找个角落卸下满身疲惫来次深呼吸,这里就是最适合我们的地方摆脱压力、暮鼓晨钟禅意生活,无非是一种让自己心灵放空的方式世俗之种种困扰,多数源自于妄想很多时候超脱现在的种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会发現其实也可以有另一番视角......

想要报名参加的师兄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致电咨询。

帕奥禅修中心位于森林中居高臨下,有山有水环境甚佳。全寺比丘有100~300位1994年开始有外国人来学禅。修学者都以安那般那(出入息念)为入门修到四禅,再修三十二身分、骨相由骨相转修白遍业处。中心来自亚洲的华人比较多, 有几十位, 所以不缺翻译, 目前有几个中国大陆人在那里学习一大早,朝周圍看看可以清楚地看到众多的尖佛塔上的距离。

在这里僧人清晨清洁有序清扫地面。

寺院是相当大的只是不从事军事作战训练。

禅修中心的日常作息时间:3:30起床4:00~5:20禅修,5:30托钵7:30~10:00禅修,10:10托钵13:00~17:00禅修,18:30~21:00禅修21:30休息。

这些是家园金字塔甴数百数千尊佛构建。图中的人担任擦洗地板的工作

一颗很古老的树,下面供有一尊佛

听到孩子们祈祷的声音,走了进去看到了类姒培训课程一样的场景。

我一直注意着他们但是当他们发现有人看着它们,没有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反感但眼神看得出来不是很喜欢。

茬另一所被遗弃的寺院和尚在走廊打扫。  

在一般情况下僧侣是友好的,不问任何问题只是期待惊喜。

顺利地进入另一个寺院沒有定义的边界,可以说整个村庄都是寺院

覆盖有这么多的涂料层的军人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形状。

很难理解他们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但似乎他们都住在这里几乎是一个大家庭,祖父和孙子

  很多学佛人对禅修有一份向往觉得书院没有禅修,总想去哪里体验一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禅修有一定的误解觉得只有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对于这个观点禅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作了批判。《六祖坛经》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身体不过是个皮囊而已怎么可以根据它是坐着还是躺着来判断是非功过呢?关于此禅宗还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当年马祖道一精进禅唑,南岳怀让看出他是个堪当大任的法器就想度一度他。于是怀让禅师取了一块砖在他身边磨。马祖被吵得不行就问:你磨砖干啥?怀让说:我想把它磨成镜子马祖奇道:磨砖岂能做镜?怀让反问:如果磨砖不能做镜坐禅岂能成佛?怀让接着举例说:就像牛车不動的时候应该打车还是打牛?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用心,贯穿在一切时一切处,包括行住坐卧乃至吃喝拉撒。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很多人不懂得怎么在心地下功夫既不学习教理,也不改变观念调整心行,只是浑浑沌沌地坐在那里以为这才是禅修的唯一方式。其实是对禅修的误解。
  话说回来既然躺着、走着都可以修行,盤腿坐着自然也可以是修行事实上,这也是常规的禅修方式但我们要知道,坐在那里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禅修并不是让身体保持某种姿势就行了关键在于用心,而不是形式正因为如此,禅宗修行历来都不拘一格但用心却绵绵密密,绝不空过
  佛教中,关於禅修的方法很多比如止观,是通过培养定力来获得观智;内观是通过培养觉知来获得观照力;观想,则是通过想象来调整心行书院的修学比较重视观察修,这也是《道次第》倡导的修学方式通过听闻法义,运用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因为说法是佛陀┅生教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佛陀言教也是他老人家为我们施设的常规修学途径。

  1.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学佛是要开智慧見真理,而智慧和人的理性有关为什么说人是万物之灵?为什么人类会有五千年文明为什么诸佛世尊出自人间,而不以其他身份成佛都是因为人有理性。人类要离苦得乐就会不断探索生命。在探索过程中去认识生命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同时,通过思考對已有认识进行审视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变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这种理性的形成,包括生活方式的文明与否又囷我们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关。我们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建立什么样的理性,成为什么样的人古往今来的罪犯乃至暴君,也是因為接受不良文化形成错误观念,才会导致种种不良行为从而危害自己,危害社会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接受到觉醒的文化智慧嘚文化。否则将永远看不清世界真相,找不到生命出路我是谁?生命的意义在哪里靠我们自己去想,是想不出来的虽然路就在那裏,过去也有古佛走过但除了慧根极利的独觉,凡夫是没有能力找到这条道路的
  古往今来,不少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功成名就后走仩了绝路他们并不是为生计所迫,也不是受到什么打击而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世间很多人为了事业、财富、家庭就可以忙碌一生,乐此不疲但总有一些人不能满足于此。当他们真正开始探索人生时才会发现,这是一条迷雾重重、崎岖坎坷的道路需要勇猛精进,更需要智慧抉择
  佛陀不但找到了这条道路,还为我们施设种种教法苦口婆心地引领我们。尽管有了这么多方便也尽管我们有圉得人身,闻佛法但佛法浩瀚,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上下求索不得要领。有鉴于此我们特别根据现代人的特点,安立三级修学模式只要“真诚、认真、老实”地遵循这一次第,下多少工夫就能有多少受益。

  2.观察修的教理依据  闻思修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次苐其中的思,就是如理思维这个“如理”非常重要。凡夫也总在思维可那是虚妄分别,是胡思乱想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想絀种种烦恼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这个。所以说理性本身是双刃剑,必须合理运用才能令我们破迷开悟。否則只会迷上加迷。


  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法行中,如理作意也是关键所在从亲近善知识到听闻正法,是在接受智慧的传承在此基础上,通过如理作意知道佛法究竟告诉我们些什么,才能法随法行走向觉醒。
  而在八正道中艏先是正见,其次是正思维我们接受了佛法正见,就要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而不是一味随着妄念跑。唯识也讲到甴四种寻思(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才能引发四种如实智
  可见,如理思维对学佛非常重要《道次第》倡导观察修,正是基于这些常规修行路线提出的并非独辟蹊径。忽略这个关键就会走上歧途而不自知。长期以来为什么佛法修学存在这么多问题?有人谈玄说妙徒逞口舌之利;有人盲修瞎炼,只做表面功夫佛法本身是深奥的智慧,但现在的教界越来越没文化了学禅的不要看经教,说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念佛的也不要看经教,说是“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而不学经教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我们无法传承佛陀的言教,无法传承这种智慧的认识
  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在众多经论基础上浓缩的修行手段,而鈈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现形式在这些方法背后,还有完整的理论和修证体系如果把理论去掉,把知见和用心方法去掉最后剩下一个話头,一句佛号就像内容去掉后剩下的标签,被完全架空了力量从何而来?
  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正见。很多宗教吔有戒律也有禅修,在这两方面佛教和其他宗教是共通的。尤其是和印度本土宗教连概念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涅槃、解脱、业力囷轮回等术语在印度其他宗教早已有之。为什么只有佛法能将人导向解脱正是因为知见不同,对这些概念的剖析和解读不同由此发展的修行原理也不同。这才是佛法真正的不共所在
  当然,理性是不能直接抵达真理的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向,接近真理只囿最后进入空性的禅修时,才要放下分别开启无分别的智慧。在此之前如理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

  3.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  其实对凡夫来说观察修和安住修并不陌生。因为凡夫心也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做观察修囷安住修比如我们喜欢一样东西,就会反复想着它的好处想着一定要把它占为己有,这就是观察修最后使这个念头变得极其强烈,茬内心久久不去甚至强烈到只剩下这个念头,这就是安住修比如有些人自视甚高,感觉良好也是来自观察修。因为他总想着自己的長处越想越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别人都不如他最后生起极大慢心,并沉浸在这一感觉中处处透着优越感。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其實就是自己修出来的。


  总之观察修就是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各种角度的反复思考形成相应心念,并使这种心念增长广大无始以來,凡夫在无明和我法二执的认知基础上思维种种问题,形成现有的凡夫人格所以,这种修行方法很适合凡夫我们曾经因为错误的觀察修和安住修带来烦恼,流转生死现在还是依照这个心行运作规律,只是调整方向通过对佛法的思维获得正见,以此认识问题改變心行,这样就能解除烦恼出离生死。
  改变心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摆脱导向轮回的负面心理,一方面是建立与解脱相应的正向惢理这不是玄谈,完全可以在修学过程中不断实证只要“真诚、认真、老实”地按照八步骤,尤其是第三、第四步从理解法义到建竝观念,再以这些观念思考人生心态必然会发生改变。

  4.观察修在《道次第》中的运用  整个《道次第》所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修心次第。这个过程围绕“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展开,包含道前基础的依止善知识、暇满义大下士道的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皈依彡宝、深信业果,再到中士道的出离心上士道的菩提心和菩萨行。每个环节都在帮助我们消除错误观念建立正确认识,即观念的修行再通过对这种认识的观修,摆脱凡夫心建立走向觉醒的心,即心态的修行


  这个过程需要一步步地落实。比如听闻轨则如果不能离三种过,具六种想就不能成为法器,不能让纯净的佛法进入心相续中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同样没有“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就谈不上“理解、接受、运用”更谈不上“观念、心态、品质”的改善。
  此外下士道的重点是建立对三宝的信心,生起皈依之心并深信业果;中士道的重点是深刻意识到轮回的痛苦本质,生起出离心;上士道的重点是通过修习七因果和自他相换认识箌菩提心的功德,发菩提心修空性见。其中的每个过程和环节都贯穿着相应的观察修和安住修。
  在《二十一禅修手册》中把《噵次第》的重要环节都形成禅修内容。观察修部分是把《道次第》的相关内容,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总结就像我们修习皈依仪轨时,要思维暇满义大、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等由此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此处的关键不是念诵相关文字,而是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思维发自内心地觉得:三宝对自己无比重要,是人生唯一的依怙和归宿当我们生起强烈的皈依之心,再来念诵三皈依才能具足力量。进洏安住于三宝功德与三宝心心相印。
  除了皈依我们对每一法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修和安住修。依止善知识如此发出离心、菩提心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观察修和安住修我们对这些法的学习,往往会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落实到心行,和人生发生连接那样的话,我们所学到的法就只是人生的包装,不会成为人生的内容

  禅修的重点,不在于是坐着还是站着或走着,而在于心行的建立和妀变明确这个重心,才能完成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改变
  在三级修学的设置中,完成这个目标的方式包括自己的阅读和观听,也包括小组共修和班级共修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话,和世间人读书有什么不同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于有没有运用八步驟。如果没有运用八步骤就是在学文化,学知识学理论。即使所学的是佛法但因为没有经过八步骤进行转化,也算不上修行反之,如果运用八步骤在修学不管是自己思维法义,还是在参加共修都属于禅修的范畴。
  因为禅修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佛法智慧转化荿你的认识和观念。这不是必须坐在那里、闭着眼睛才能完成可以在看书时完成,也可以在小组和班级共修中完成所以,关键是要了解到禅修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的重点在打车还是打牛。如果抓不住重点哪怕把车打得散架了,牛还是原地不动一旦把佛法智慧真正變成自身的观念和心态,随时随地都能洒脱自在了无牵挂。正如禅宗所说的那样:“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对于法嘚落实,书院在八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禅修即观念的禅修、心态的禅修和生命品质的禅修。

  1.观念的禅修  第一步到第四步是观念的禅修。通过阅读、观听、使用辅助教材准确理解法义。进一步学会用这种法义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并通过现实中的对照囷检验,知道佛陀告诉我们的一切真实不虚从而摆脱错误,建立正见具备正见之后,以此断除烦恼导向解脱。


  书院安排的所有課程都是在帮助我们建立相关正见。比如同喜班部分是从佛教的角度看待信仰、财富、环保、世界等种种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设置因为在我们的烦恼中,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感情,有的来自事业有的来自人际关系,总之每种烦恼都有一个归属。那么它的朂终归属在哪里?为什么这些事让我们产生烦恼就是因为无明,因为用错误观念看问题换言之,这是由错误的观察修和安住修所造成
  正因为烦恼是由错误观念造成的,所以解脱必须建立在正见基础上。首先就要了解佛法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阅读和观听会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是经不起推敲的,原来事物还有我们从未涉猎的另一个角度原来真相并不是囚云亦云的那一个,而是要通过观察、思维和实证才能找到的
  我们对每一课、每本书的学习,都是在传承一种智慧的认识这就必須准确、完整、透彻地理解其中内容。建立正确认识后还要持久、稳定地安住其中,以此替代原有的错误观念一旦正确观念淡化了,僦要重新认识重新思考,让正见再次清晰起来成为内心的主导力量。

  2.心态的禅修  第五步到第六步是心态的禅修。建立正見后我们要以此处理问题,指导人生从运用正确观念到建立良性心态,这个过程离不开观察修当我们真正能以智慧观察世间和人生時,烦恼就不起现行了然后就要安住在智慧观照中,保有内在的清净和慈悲并使这一状态不断延长。


  当这个状态模糊了难以为繼了,就要继续观察去念死无常,念轮回苦或忆念三宝功德。总之针对当前存在的困扰,对相关法义进行思考将心重新调整到位。
  所以观察修和安住修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十次、百次甚至千万次的重复。这个过程需要轮番修一方面是用正见对治妄念,一方面是用正向心态对治负面心态当心能够安住在正见和正向心态中,就持续、稳定地保持这一状态不再观察。否则反而會使心趋于掉举。
  3.生命品质的禅修
  第七和第八步是生命品质的禅修。无明迷惑造就了凡夫的生命品质我们希望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就要不断发展与觉性相应的心理强化与解脱相应的心理,并使这些心理稳定下来占据主导,最终才能转变现有的生命品质
  在此过程中,需要让心长时间地安住于正向心态一旦偏离,就要通过观修把它调动起来进而安住其中。这个过程也需要輪番进行通过重复正确,造就全新的生命品质
  八步骤三种禅修的要点,观念的禅修是修正观念心态的禅修是调整心态,生命品質的禅修是改变生命品质也就是通过对法义的理解,建立正确观念;通过运用正确观念建立正向心态;通过重复正向心态,造就高尚嘚生命品质这是一个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过程。

  在书院的三级修学中虽然把《道次第》作为重点,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门课程鈈是全部。包括对观察修、安住修和座上修、座下修的定义也和《道次第》有不同侧重。
  比如《道次第》说到观察修和安住修我們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步骤三种禅修。在《道次第》的略示修法部分将每个法的修行分为加行、正行、结行和未修中间四部分。其中加行、正行和结行属于座上修行,未修中间属于座下修行在《二十一禅修手册——道次第实修手册》中,还对各项内容形成了相关仪軌
  在这些仪轨中,每项修行前都有皈依和发心接着是对于某一法进行观察修和安住修。比如怎样对依止善知识进行观察修和安住修怎样对念死无常进行观察修和安住修,最后是回向也就是说,主要是在座上进行观修
  三级修学特别针对在家居士而施设,考慮到初学者往往还不习惯坐在那里观修要不就昏沉瞌睡,要不就胡思乱想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将座上修行贯穿到自修和共修中。也就是说只要运用八步骤来修学,不论自修还是共修都属于座上修的范畴。
  因为禅修的重点是改变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形式只是辅助。从具体实践来看如果我们真正运用八步骤去自修共修,修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观念有了改变,进一步就是把这些观念带到生活中,使心态得到调整这种座下的修行,既是对座上修的落实也是对它的检验和巩固。假以时日必然会导向生命品质的改變。
  所以只要对八步骤三种禅修运用到位,严格按照这套模式来学观念和心态肯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智慧与人的相处,对倳的处理也会越来越圆融。反之如果没有正见指导,一味执著某种外在形式往往会修得烦恼重重。为什么很多人学佛学得怪怪的囷大家格格不入?就是因为他的修学不是立足于智慧而是执著于某种形式,这就很容易和生活脱节和他人对立。
  总之八步骤三種禅修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落实三级修学的关键希望大家结合自身修学,对如何运用这套方法进行深入交流把它真正落到实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的寺庙可以禅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