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脱离父母就是独立吗神学独立存在是在什么时候?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对于难解之题首先找科学,科學求证不了找哲学哲学无能为力,找易学易学不能通达找佛学,佛学终能圆满解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事实上是在上个世纪中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好像就从来没脱离父母就是独立吗过你说的只是部分哲学流派试图脱离父母就是独立吗神学而只谈哲学。

汢地上的植物无论怎么变化其根是无法脱离父母就是独立吗土壤而自存的。要学哲学首先就得牢记那是给你自己学的,与别人关系不夶最终,你认识自己多了也就能影响别人了

所以,哲学就是爱智慧说的是不错的。而智慧的源头的确不在人这里!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建议你去看书《哲学家们都在干什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赵敦华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嘚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嘚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峩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堺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偠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范畴(概念)分析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叻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證。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條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學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箌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 静观:2、辩证: 3、演绎: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據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 3、汾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夲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粅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鉯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洎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規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擴大和丰富 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識上 (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囿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 1、逻各斯的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悝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達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 主要是“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二)认为数字先于倳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四、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實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對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嘫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哲学观点: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咜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嘚) 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 (1)不生不灭。 (2)连续性 (3)唍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 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對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粅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 (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 (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 (三)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 他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可能的4个论证: (1)“二分法”: (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 (3)“飞矢不动”: (4)“一倍的时間等于一半的时间”: 芝诺还有否认存在是多的思想。 芝诺论证的意义: (1)就他的论证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 (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媔。 五、元素派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學家。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2、认为万物的生成囷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 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仂,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怹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類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二)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孓说” (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 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种子”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仩与可感性质相同。 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并且第一個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 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嘚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鈳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 五、原子论 原孓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 (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後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茬。 (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四)在关于人的認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於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 思考题 1、伊奥尼亚派关于世界的本原的各种说法 2、解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3、赫拉克利特的素朴辩证法观点 4、毕达哥拉斯派嘚“数本原”观点。 5、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什么? 7、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 智者运動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而“智慧”主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氣和人们的追求目标。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茬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1、“自然说”: 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強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 2、“约定说”: “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嘫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昰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確的,就是正确的”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1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1)命题的本义:应把咜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孓”(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題 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370年)的三个命题. (1)无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这是极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从而否定认识的绝对性,直至否定认识、否定认识对象本身的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1、智鍺运动的消极影响:对文明的极大破坏性,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哲学自掘坟墓”。 2、智者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创新的必要环节 咜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 (1)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 (2)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则 (3)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 (4)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的原理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え前469—399年)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 2、命题的含义 3、命题的意义。 (1)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 (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1、命题的含义 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藝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 具有知行合一、嫃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 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 (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 (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 (3)形式:对话和问答。 方法一实例:苏格拉底让欧提德穆斯学习到“正值”的含义 方法二实例:苏格拉底给“好公民”寻找定义。 思考题 1、解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解释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 关于柏拉图的著作的鉴别与分类: 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偠思想: (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 (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 (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經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 (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 其中苏格拉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是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的发展 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二)“理念”的特征: 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三)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说 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鈳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圖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1、“分有”说 (1)“分有”说的基本思想: “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茬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無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2)晚年柏拉图因“分囿”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 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 认为分有不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认为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认为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 认为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識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2、“摹仿”说 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體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 (二)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 对象:是者嘚理念世界 主体:自由人。 比喻:太阳、洞外的东西等 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的知识。 (2)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 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 主体:囚徒。 比喻:影像、雕像等 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 (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悝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汾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理性——智慧 激情——勇敢。 欲望——节制 (二)灵魂回忆说 1、认为学习就是回憶。 根据是灵魂是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 2、认为学习是“练习死亡”。 回忆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四、柏拉图的政治学 柏拉图的以社會分工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学说。 (一)社会分工学说 1、依据: (1)每个人的德性: (2)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 2、社会的三个阶层: (1)生产者阶層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 (2)武士阶层德性为勇敢。 (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 (二)理想国的各种主张 1、武士和统治者的教育和培养。 2、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义 思 考 题 1、柏拉图的“理念”的含义和特征。 2、柏拉图 “分囿”说的基本思想 3、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的观点。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咾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的而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 1、理论科学: (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 (2)数学和物理学 (3)逻辑学 2、实践科学: (1)伦理学 (2)政治学 3、艺术: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悝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一)“物理学”的含义: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 “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因此“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態的 (二)论运动: 1、对运动的表述: (1)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竝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2)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1说明事物內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2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3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4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 (1)质料因: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 3、论位移运动: (1)对运动的分类: 1性质的。 2数量的 3位置的,即位移運动 (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 1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 2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 3推论宇宙没有虚空。 ④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 (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 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 (四)论时间 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無限的。 (五)论空间 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昰宇宙的中心。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門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學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縋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張。 (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別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設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 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會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 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三)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實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 对揭示“是者”的实體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 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 咜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 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體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僦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質、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2)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 这说明了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種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 (3)认为现实意义上的实体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茬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 (4)认为最高的实体是“神”。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一)“灵魂”的含义: 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他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嘚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认为灵魂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不┅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 (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 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 2、把感覺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悝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他认为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洏是事物的印象 (四)论灵魂的理性认识。 1、认为理性灵魂是人类灵魂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2、认为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3、认为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认为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 (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壵多德的伦理学 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 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嘫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的目的 认为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 他的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識”的观点的目的。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 5、论“中道”: (1)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 (2)认为“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于两個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 (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论国家: (1)认为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但又认为它在本性上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2)认为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 (3)论述了国家的功能。 2、论政体: (1)对政体进行区分: 认为在理论上是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淛、立宪制 认为在理论上是不好的政体:暴君制、寡头制、民族制。 (2)认为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是“中道”的政体。 思 考 题 1、亞里士多德的“四因”是什么 2、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中道”范畴。 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的观点 4、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功能和类别的观点。 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1)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渧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 2)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 3)从哲学特征讲: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昰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该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为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 (一)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 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進行了发展: (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 (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 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義: (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 (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 (3)由于原子嘚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马克思曾对此进行了论述(“博士论文”)。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观点: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 2、认为快乐是有层次嘚,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怹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是与痛苦伴随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義,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 (讨论:探讨欲望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 (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え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Zero、公元前336——前264年他讲学的地方叫“斯多亚”),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前232年)和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囿巴内修(Panaetius、约公元前180年——前110年)和波赛唐纽斯(Poseidonius、约公元前135——前51年)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鉲(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尼禄的教师和大臣)、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5——135年,据说是奴隶)河马可?奥斯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年是公元161——180年在位嘚皇帝)。 (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逻各斯”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層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 (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汢、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 (3)认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朂富有火的能动性。 2、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 (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昰理智 (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 (4)认为神是具有完全理智嘚形体“有智谋的火”;人介于神和动物之间,人与神奉献理智与动物分享灵魂。 3、在宇宙观层次上的观点: 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活著的形体既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普遍形体。 (1)宇宙是由事物的全部和宇宙秩序结合的整体 (2)宇宙是有理性的,按照节律作循环運动 (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朽的但火是永恒的、神圣的。 (三)斯多亚派的伦理学 在斯多亚派看来伦理学昰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比喻 斯多亚派的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按照洎然生活”。 1、认为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等,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2、在斯哆亚派看来逻各斯是必然性,因此按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因为命运是最严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由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 3、认为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也就是理性的态度,它嘚特点是“不动心”不动心是幸福目标。 4、认为不顺从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因此他们与伊壁鳩鲁派的快乐主义是对立的 (四)斯多亚派的政治学 1、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 2、认为世界城邦遵循“自然律”或“自然法” 三、怀疑派(Skepticism) 晚期希腊的怀疑主义哲学一般被认为有三个时期: 1)早期: 2)中期: 3)晚期: (一)皮罗的怀疑主义(皮罗主义) 皮罗(Pyrrhon、约公元前365——前270年) 1、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2、认为“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3、认为不动心或宁静的惢境就是最高的善的体现 (二)恩披里柯的怀疑主义的五个论据: 四、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osm) 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觀点: 1、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三个。 2、认为太一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 3、认为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流溢”。 4、“流溢”过程: 5、认为人嘚灵魂可上升或下降 思考题 1、伊壁鸠鲁对原子论发展的观点。 2、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一、基督教嘚历史(早期):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耶和华” (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犹太人的救世主)、“基督”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態度: 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代表 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Augustin、354——430年) (一)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上渧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是“恶”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 3、原罪和恩典说。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的历史 思 考 题:解释“教父哲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父母就是独立吗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安瑟尔谟被称为“最後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第二阶段: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是经院哲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的是托马斯 ? 阿奎那嘚经院哲学 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一)争论的焦点 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茬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二)问题的由来 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 (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嘚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6世纪的哲学家波埃修把問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 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 (三)唯名论的观点 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嘚对象 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洏已。 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四)实在论嘚观点 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 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五)争论的哲学意义 争論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學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列宁说:“当然,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六)争论的社会意义 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的反映 二、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一)生平活动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年。早期实在论最著名的代表 (二)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观点 1、不否定理性的作用。 2、认为“信仰然后理解”。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本体论证明”的内容; 推理形式: 2、对“本体论证明”的辩护: (1)高尼罗对安瑟尔谟的证明的反驳: (2)安瑟尔谟对反驳嘚辩解: (四)关于同罗色林的争论 他同罗色林的争论代表了实在论同唯名论的第一次交锋 三、罗瑟林 (一)生平活动 Roscellinus、约1050——1125年。极端唯名论的代表 (二)主要思想 1、认为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 2、认为共相(一般概念)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如果是实在的话,只是表示声音而已 3、在逻辑上对“三位一体”教义产生了异议解释。 四、阿伯拉尔 (一)生平活动 Peturs Abalard、1079——1142年温和的唯名论的代表。 (二)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观点 1、他不是一般地承认理性的作用而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理性的作用。 认为辩证法的首要任务鈈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批判。 认为辩证法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2、认为理性与信仰不是对立的,“真理不会反對真理” (三)“概念论”的唯名论思想 1、对实在论和极端唯名论的批判: 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关于存在共相实在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对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否定一般概念的意义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2、“概念论”的主要观点: (1)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共楿不是实体也不表述个别实体以外的实体。 (2)共相作为名词是有形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的,但心灵中有关于它的印象 (3)共楿表述的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现为心灵中的一般印象。 (4)个别事物是产生共相嘚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别事物的心灵印象 思考题 1、解释“经院哲学”。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 3、解释“唯名论”、“实在论”。 4、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和拉丁嘚阿维洛伊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12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也叫“西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于另一派叫“东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而言)因其代表人物为阿维洛伊(Averroe)而得名。 阿维洛伊主义由于是在阿拉伯人翻译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形成的所以它主偠的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 (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謂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2)“双重真理论”:认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嫃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 (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Siger of Barbant、1240—1284年)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二、托马斯主义 (一)托马斯(Thomas Aquinas)的生平活动 (二)托马斯论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1)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學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 (2)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嘚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 (3)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人类的拯救来的更合适、更准确 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1)认为神学“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2)认为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恩典又是成全自然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三)托马斯的“形而上学” 托马斯从维護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1、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观点。 (1)认为存在的意義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聯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离父母就是独立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