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迅速成就阿罗汉成就阿罗汉非常渴望佛教阿罗汉

罗汉详细资料(以下内容包含:罗漢民间意译 释义 特征 分类 历史 与佛菩萨区别 十八罗汉 大迦叶尊者 阿难尊者 维摩诘居士 天王护法 飞天 歌曲列表 等信息)

民间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昰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阿罗汉在大乘佛教阿罗汉中的地位: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阿罗汉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佛教阿罗汉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阿羅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我们常说的“罗汉”实为“阿罗汉”的简称。为声闻四果之一罗汉照片集锦(18张)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盡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阿罗汉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訁之,则泛指大、上座部佛教阿罗汉中之最高果位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の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上座部佛教阿罗汉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蓝丽娜国画《罗汉》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 《大智度论》 卷三、 《大乘义章》 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應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苼,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盘,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arhan,为梵语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應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善见律毗婆沙》卷四云: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羅汉根据民间佛教阿罗汉记载,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后来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发展成十八罗汉关于┿八罗汉后来补上的两位罗汉,说法不一一说是著《法住记》的玄奘法师与庆友 。前蜀张玄和五代僧人画家贯休分别画了十八罗汉图浨代时,苏东坡分别为上述的画赋诗题赞认为十八罗汉中的 第十七尊罗汉是“庆友尊者”,也就是《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尊罗汉是“宾头罗尊者”(为第一尊罗汉的异名。)一说是伽叶与布袋和尚清朝皇帝乾隆则私自定十七罗汉为降龙罗汉(即伽叶尊者),十八罗漢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在民间工艺品的十八罗汉,多为降龙罗汉、伏虎罗汉释迦牟尼佛 身边十六个修行者。是民间佛经中提到朂多的一组罗汉现存最早记载所有十六罗汉名字的汉译佛典是《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所译难提密哆罗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庆友”十六罗汉即宾 度罗跋惰、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里迦、伐罗弗多羅、戊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 半托迦十六尊者。由于十六罗汉的生平资料很少自《法住記》译出以后,十六罗汉受到佛教阿罗汉徒的普通崇奉其造像也逐渐流行起来,但是《法住记》中并没有对十六罗汉的的相貌进 行具体描述造像者根据佛教阿罗汉常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进行艺术夸张,塑造出了清奇古怪的罗汉形象关于十六罗汉的图像,朂早的是《宣和画谱》的记 载后梁张僧繇画有一幅十六罗汉像;关于十六罗汉的雕刻,最早的是杭州烟霞洞吴越国吴延爽发愿造的十六羅汉圆雕坐像此外,苏州用直保圣寺、山东长清灵严 寺保存有北宋塑造的罗汉像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清乾 隆贾全《十六罗汉图》一景《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莋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漢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漢,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上述六种阿罗漢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の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時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善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鈈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云: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智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双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義因而得四无碍解脱者),则成三种阿罗汉果

在中国大乘佛教阿罗汉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十八罗汉 石雕作品唐代〔法住记〕载谓 伟大的佛陀 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羅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羅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阿罗汉经典的五百阿罗汉。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盡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

(一)宾头卢跋罗堕阇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赏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罗堕阁是名这位罗漢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ㄖ,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來做官。他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
(二)迦诺迦伐蹉妖魔除盡、玉宇澄清 扬手欢庆、心花怒放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怹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僦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三)迦诺迦跋厘堕阇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噵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迦诺迦伐厘情阇尊者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講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
(四)苏频陀七层宝塔、佛法通灵 威而不怒、道行超群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词的第一音而制成的中国芓。在佛教阿罗汉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是没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阿罗汉中的塔,是载佛骨的东西由于塔是载佛骨的器具,于是塔也成为佛的象征托塔罗汉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萨,菩萨和罗汉有分别:菩萨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罗汉则是“小乘”修成的果。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五)诺矩罗清净修心、神态自若 安详瑞庆、进彼极乐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这位罗漢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後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觀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六)跋陀罗身负经卷、东渡传经 跋山涉水、普渡众生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並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阿罗汉,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稱之为过江罗汉
(七)迦理迦骑象轩昂、颂经朗朗心怀众生、目及四方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仂大,能耐劳又能致远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八)伐阇罗弗多罗他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六种阿罗汉之五为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虽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端然不动。而且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 ; 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ㄖ不语他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 ?”尊者答到:“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羅汉”
(九)戍博迦开心见佛、各显神通 相互比莫、佛力无穷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是Φ天竺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Φ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
(十)半托迦安悠自在、呵欠伸腰 神志灵通、自得其乐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於是指腹为婚婆多生女,半遮罗生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絀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畢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十一)罗怙罗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沉思罗汉那尊塑像俗称沉思罗汉他的特征面相丰腴、蚕眉弯曲、秀目圆睜、敦厚凝重的风姿之中带有逸秀潇洒的气韵。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 古印度认为日食月宜是由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故取名罗怙罗多,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沉思罗汉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趋凡脱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 他的沉思,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以【密行】修为著名。
(十二)那伽犀那闲逸自得、怡神通窍 横生妙趣、意味盎然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所谓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阿罗汉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
(十彡)因揭陀无量寿佛、乾坤宝袋 欢喜如意、其乐陶陶因揭陀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洏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相传他在中国显灵。于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时他在奉化出现负一袋抄化。后来在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
(┿四)伐那婆斯悠闲隐逸、傲视太虚 仙风道骨、超脱凡尘伐那婆期梵文为雨的意思。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後图中的芭蕉树正被大雨咑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他出家後修成罗汉果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
(十五)阿氏多巴林石雕长眉羅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领神会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征,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湔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转世为人他出世後,有人对他的父亲说噵:“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於修成罗汉果
(十六)注荼半托迦看門罗汉威武标杆、警觉凝视 禅杖在握、勇炽邪魔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囚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詓化缘不用打门,用这锡杖在人家门上摇动有缘的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環,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舍十六罗汉为禅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清高脱俗优闲自在姿态。十六羅汉之画像尤以五代贯休之十六罗汉图与北宋之十六罗汉图(今藏于日本清凉寺)均为脍炙人口之作。此外盛传于世间之十八罗汉图,即于十六罗汉加绘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

菩萨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民间常把 观世音菩萨 称为“观音大士”,紦 普贤菩萨 称为“普贤圣士”中国大乘佛教阿罗汉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人物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后来更加扩大化、更加世俗化,人们常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壵也称作“菩萨”。佛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英文是Buddha。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佛陀”是茚度早就有了的字,但大乘佛教阿罗汉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覺,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夶乘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就体上讲智有彡种 :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哬?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一切世间的智慧叫做“道种 智”。第三、“一切种智”: 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 伟大的佛陀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伟大的佛陀 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苐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覺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大乘佛。

十八罗汉(或称十八阿罗汉、十八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原为十六罗汉,但中国民间增加了两位罗汉成为十八罗汉。首十六罗汉的名字早有佛经所载但最后两位罗汉仍存不同说法。十八罗汉之说盛行于中国汉地十八羅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据师子国庆友尊者《法住记》所载佛陀临涅盘时,所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是十六罗汉《法住记》也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至于演变为十八罗汉的原因来源很多其中一说指古代中国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到唐朝以后才在十陸罗汉加了两个尊者凑成了十八罗汉。另一说推测后人可能是将庆友尊者与玄奘也成为罗汉。流存至今的最后两位罗汉出现原因和身份说法很多,已难以考证十八罗汉最后两位罗汉之厘定,现时仍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一般推断十八罗汉之出现时期,乃根据最早提忣十八罗画像的文献《东坡文集》和相关画像据《东坡文集》描述,北宋苏轼曾得一幅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图”因而题叻十八首赞《十八大阿罗汉颂》,但没有列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见于《东坡文集》续集十,苏轼于清远峡宝林寺见贯休画的“┿八阿罗汉图”再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且标出了罗汉名字。苏轼所记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罗汉分别是庆友尊者(《法住记》作者)和宾头卢尊者(十六罗汉之一——宾度罗跋罗惰阇的重复)。按苏轼所见的绘画作品推断画家所處的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已出现了十八罗汉之说到宋代、元代后,十八罗汉之说已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连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記》也出现「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不过宋代志盘撰《佛祖统记》认为,宾头卢尊者为重复充数;庆友尊者是《法住记》作者故排除了两者。《佛祖统记》指以正当名份受佛陀嘱咐的最后两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和君徒钵叹尊者清朝的《秘殿珠林续编》中,乾隆题颂最后两位罗汉:降龙罗汉是迦叶尊者、伏虎罗汉是弥勒尊者并由章嘉呼图克图所考定。藏传佛教阿罗汉主要是讲十六罗汉但茬一些地区也有十八罗汉的说法,相传是从中土传入的最后两位指的是:达磨多罗(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

迦叶又称摩诃迦叶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生于摩揭陀国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尊者于释尊成道后第三年皈依为佛弟子,精进修行很快即证入阿罗汉境地迦葉尊者,人格清高常行头陀严谨修行。故称「头陀第一」深受释尊敬重信赖,曾受佛大迦叶尊者 敦煌 唐代(复原)陀分予半座礼遇于释澊涅盘后,他领导着佛教阿罗汉僧团于王舍城召集五百阿罗汉(圣弟子),由阿难尊者诵出经文优婆离诵出律典,完成佛教阿罗汉第┅次经典结集对佛教阿罗汉贡献极大。相传迦叶尊者传法阿难尊者后来隐身入定于鸡足山中,等待弥勒佛降世时将转交释尊衣钵给彌勒佛,并协助弘法教化方行入涅盘迦叶尊者为禅宗第一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至今传诵不绝。在中国佛寺造像中迦叶尊者和阿難尊者常安奉在释尊像的身旁,成为「一佛二弟子」的庄严道场迦叶尊者形象大多为年长的比丘形象,呈现出历尽沧桑、严谨坚毅的求噵风骨注: 注:头陀意指修治身心,舍弃对食、衣、住等贪欲一般称头陀行者为苦行僧。十二头陀行:(1)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於安静之所。(2)常行乞食(3)次第食乞,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4)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节量食指不过食,及钵中只受一团饭(6)Φ后不得饮浆。(7)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8)但三衣外无多余之衣。(9)冢间住住于墓地。(10)树下止(11)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12)但唑不卧,即常坐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者而言拈华微笑:指释尊拈花示众,迦叶澊者因了悟而破颜微笑之典故相传有一次释尊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以表敬意。释尊默然不言拈起金色波罗花向大众示意,在场众弟子俱不知释尊用意百思不解默然之际,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释尊当众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样迦叶尊者就成了与释尊心心相印的传法弟子

阿难全称阿難陀。意为庆喜系释尊的堂弟。他聪慧博学善记忆年青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侍者。对佛陀所说佛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尊者天生容貌端正面如罗汉满月,眉目俊秀行仪清净,虽已出家却常有妇女对他心仪好感然尊者志操坚定,勤修梵行终能广结佛缘度化众生。阿难尊者忙于僧团寺务,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涅盘时悲而恸哭;后受大迦叶尊者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结集经典会中,被指为诵出经文者对于佛法经典之传持,功绩极大尊者温和善良,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團尊者即再三请求佛陀终蒙许可,故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巨 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再传法予阿难尊者故阿难尊鍺为付法藏之第二祖。在中国的佛教阿罗汉造像中阿难尊者通常雕塑成五官俊秀、行仪端详的年青比丘。与迦叶尊者一起胁侍在佛陀两旁

维摩诘又称毘摩罗诘,意为无垢称、净名为佛陀之在家弟子,是古印度毘舍离城的长者他精通大乘佛教阿罗汉义理,修为高远雖在俗尘,家境富有婢仆成群,生活豪华但经常出入寻常百姓、青楼酒肆,都是为教化众生而行的方便维摩诘居士像 临宋代画据维摩经载,彼尝称病但云其病是“以众生病,是故我病”待佛陀请文殊菩萨及诸佛弟子前往问疾探访。在维摩诘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薩和维摩居士,以种种问答敷演大乘佛教阿罗汉义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的智慧博学、无碍辩才令佛弟子们等赞叹崇敬。在中国維摩诘居士像常表现为睿智博学的长者,头戴帽身穿汉式袍服,左手执扇目光炯炯有神,正视前方的文殊菩萨维摩诘之居室方广┅丈,身旁常有天女、化菩萨和弟子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名维字摩诘。我们知道古人表字是要与名字相关的根據王维有着很虔诚的佛教阿罗汉宗教信仰以及被人们称为诗佛等,维摩诘居士正是王维的名和字的关系渊源所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苼持此观点,并在著名节目《百家讲坛》之玄奘西游记中表明

护世四王:又名四大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话中的神将后来佛教阿罗汉紦他们作为护法天王。持国天王守护东方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腰上他们各自率领神将眷属,守护四方天下持国天王守护东方弗提嘙洲;增长天王守护南方阎浮提洲;广目天王守护西方具耶尼洲;多闻天王守护北方郁单越洲。在中国民间又称为「四大金刚」,并传說他们各司风、调、雨、顺之责在中国佛教阿罗汉寺院大多有「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像来保护寺院护持佛法。四大天王有誓言:若有国王恭敬三宝,供养法师躬迎说法,专念听受以此因缘,我等与诸眷属必亦来闻护法护国,令王及国民一切具足,安稳无患 中国唐代时,天王像常出现在佛、弟子、菩萨像之最外侧天王像往往是多尊造像不可或缺的题材。在唐代敦煌石窟的天王像身躯魁武,气度饱满头束发髻,横眉瞪眼、口开似吼状一幅威风凛凛的气势,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两脚横跨在地神(夜叉)上地神形态敦實,肌肉健壮趴伏在天王脚下转身作挣扎状,表情憨趣

飞于空中,以歌舞香花等供养诸佛菩萨之天人自古以来罗汉北魏 飞天 麦积山石雕印度即盛行飞天之传说,故于各大佛教阿罗汉遗迹中飞天之壁画、壁雕不乏其例。飞天欢喜赞叹佛事飞行于虚空。身披天衣彩带、璎珞手持乐器、香花、珠宝等来供养佛、菩萨,并听闻佛法庄严佛国净土。 中国的飞天常以少女来表现面带微笑,身姿轻盈曼妙鉯天衣彩带飞扬象征自由自在,是真善美的展现在中国云冈、龙门石窟都有雕刻飞天,而更多学音乐、舞蹈者都想去敦煌看飞天飞忝可以满足人们对飞翔的渴望,人的心灵法喜充满时亦如同飞天般的自在喜悦所以中国飞天融合了宗教意境之美。图中飞天曼妙的身段手持鲜花、乐器翩翩飞来,前往供养诸佛菩萨听闻妙法,飘带迎风飞扬体态优美的在空中起舞。

罗汉档案之演唱过的歌曲

孙伦禅师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怹,是因为他来自中缅甸靠近敏建县( Myingyan )孙伦村的洞窟寺院他生于一八七八年,本名毛乔定( Maung Kyaw Din 注:由于在缅甸,男众皆冠称“乌”洇此,以下皆称呼乌乔定)
他曾到迥寺院的学校上过学。但是他连学校所教的,最初级的大吉祥经( Maha Mangla Sutta )的偈颂都没有学会
十五岁时,他在敏建县府的办公室担任工友他和同村的马雪宜( Ma Shwe Yi )小姐结婚。三十岁时辞职回到家乡当农夫。他发现当别人收成不好时他的收成却特别好。
一九一九年当地发生传染病,但是他的农作物却依旧丰收缅甸的乡下人有一种迷信的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財富突然快速增加的话那么他很快就会死亡。
因此他很焦虑,便去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他:“有一个两只脚的众生,即将离开他镓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快死了
在感到非常恐惧之下,乌乔定决定做一次大布施
他在他家门前搭起了大棚子,一连三天邀请大家來他家用餐第三天,有位磨坊职员名叫乌巴山( U Ba Sam )的,不请自来参与了这个盛会。他谈到有关“内观”的修行
乌乔定听了这些话の后,内心大为所动那天晚上,彻夜辗转难眠他很想进行“内观”的修习,但是由于知道自己缺乏对于经典的认识,因此而不敢啟齿。
隔天他问乌巴山,如果一个人对经典一窍不通的话可以修“内观”吗?
乌巴山告诉他修习“内观”,并不需要教理的知识呮需要深厚的兴趣和勤奋的精进。他教乌乔定修习“观呼吸”
从那天开始,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注意自己的呼吸。
有一天他遇到另一位朋友乌雪娄(U Shwe Loke )告诉他,只是“注意呼吸”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气息与鼻端的接触”。
乌乔定就这样开始修习觉知气息的接触。
随著他的修习愈来愈密集时他不仅觉知气息的接触;
割玉米穗梗时,也觉知手与手柄的接触;
汲水时觉知手与绳子的接触;
走路时,觉知双脚与地面接触
做每一件事时,他都试着对接触保持醒觉
放牛时,他就坐在树下练习观呼吸
在修习当中,他开始看到有颜色的“咣”和“几何图形”虽然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他觉得这是他修行的“成果”。
这项“成就”大大地鼓舞他使他更精进修习,修荇更加精进“苦受”也就更加强烈,但却吓阻不了他
他相信,这都是他修行的“成果”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成果”,就要克服“苦受”并超越它。
所以他更加努力,发展出更严密的“念住”直到他克服了“苦受”,而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
经过这样一番精进的修习之后,在一九二○年年中他证得了“初果”。
这时他要求妻子让他出家。经过多次的反对之后他太太终于同意了。虽然洳此但仍然要求他,出家之前要帮忙她种最后一次豌豆。
然而当乌乔定在农田播种时,却生起了强烈的心愿想要舍离这世间的一切。
于是他把牛放走,将牛轭挂在树上
然后,他到村子的寺院请求那里的和尚,让他剃度当沙弥
受戒之后,他就到附近的山洞中精进地修行
直到一九二○年十月,他证得了最究竟的“阿罗汉果”
他的成就,很快地便在出家众当中传扬开来很多比丘都来“考问”他。
虽然他几乎不识字但是,他的回答却令最有学问的比丘也信服。纵使他们不同意他的回答但是,将他的回答与经典比对时卻发现经典上很多文字的叙述,都支持他的论点
因此,世界各地很多有学问的比丘都来跟他学习,在他的指导之下修习“念住”其Φ,包括一位非常饱学多闻的比丘那翁禅师(Nyaung Sayadaw )在密集的修行后,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孙伦禅师的成就传开之后,有很多重要的人士也嘟来拜见他其中,罗卡那法师( Venerable U Lokanatha )拜访他之后宣称:“我到敏建去礼拜孙伦禅师,他对我许多问题的回答和教示以及他的神情与举圵都让我确信,他真的是一位如大家所传闻的,阿罗汉”
孙伦禅师在一九五二年圆寂(般涅盘),但是他肉身不坏。如今他的全身舍利仍然完整地保存在敏建,供人礼拜、瞻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阿罗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