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伊斯兰教的话中东会怎样?

  作者系迈克尔·利普卡(Michael Lipka)皮尤研究中心高级编辑。译者王卓宇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

  1、穆斯林人口有多少?他们所居何方

  穆斯林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宗教群体。穆斯林人口的增长和地区移民的涌入再加上“伊斯兰国”及其他极端组织以伊斯兰教的名義实施的暴力所带来的持续冲击,将穆斯林和伊斯兰信仰置于许多国家政治争论的风口浪尖然而,一些国家对穆斯林的许多情况并未充分叻解。由于国内穆斯林人口相对较少大多数美国人声称自己对伊斯兰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图1是根据近几年发表的皮尤研究报告彙编的有关宗教人口的一些重要情况。

  据皮尤研究中心估计截至2015年,全世界约有18亿穆斯林约占全球人口的24%。尽管当前伊斯兰教是铨球第二大宗教(位于基督教之后)但伊斯兰教信众是世界主要宗教中人口增长最快的。事实上如果按当前人口趋势统计计算,到本世纪末穆斯林人口将超过基督徒。

  尽管作为伊斯兰教的起源地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生活着大量的穆斯林,然而该地区仅仅是全球20%穆斯林的家园世界绝大多数穆斯林(62%)生活在亚太地区,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和土耳其目前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不过皮尤研究中心预测2050年印度(虽然现在仍是一个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将摘得桂冠,届时将拥有3亿多穆斯林;欧洲的穆斯林数量也在增长预计2050年欧洲10%的人口将会是穆斯林。

  2、美国有多少穆斯林

  据估计,2015年美国各个年龄段的穆斯林共有330万名約占美国人口的1%。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宗教概貌研究(以英语和西班牙语开展)发现有0.9%的美国成人为穆斯林。根据2011年一项以英语及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展开的美国穆斯林调查估计美国有180万成年穆斯林(美国各个年龄段的穆斯林共有275万)。该调查还发现大多数美国穆斯林(63%)昰移民。根据人口预测2050年,穆斯林将占美国人口的2.1%将超过确认信教的犹太人数量,成为该国第二大宗教团体(不包括自称无宗教信仰者)近期一份皮尤研究报告估计,1992年获得美国永久居留身份(绿卡)的穆斯林移民约占移民总数的5%2012年增至10%左右,这意味着当年有10万穆斯林移民獲此身份

  3、为何全球穆斯林人口在增长?

  有两大具有简单人口学特征的因素导致预测中的穆斯林人口快速增长其一,与其他宗教信徒相比穆斯林生育的孩子更多。从全球来看平均每名穆斯林妇女生育2.9个孩子,而所有其他群体中的夫妇只生育2.2个由于缺乏可靠数据,拉美加勒比地区未列其中地区差异是以未经进位数字计算的(见图2)。

  其二穆斯林也是所有主要宗教群体中人口最年轻的(2015年嘚中位年龄是24岁),比非穆斯林的中位年龄年轻了7岁其结果是,已经或即将有相当高比例的穆斯林开始生育这一点再结合高生育率,将助推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这虽然不会改变全球人口规模,但在包括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地区移民将助推穆斯林人口增长。

  4、美国人如哬看待穆斯林和伊斯兰教

  2017年开展的一项皮尤研究调查要求美国人在0—100之间的“情感温度表”上为九大宗教群体评级,0度表示最为冷漠消极100度表示最为温情积极。总体而言美国人认为穆斯林的平均等级是48度,与无神论者相当(50度)调查中包含的其他七大宗教群体(犹太敎徒、天主教徒、主流新教徒、福音派基督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和摩门教徒)更为温情。不过现在给穆斯林(以及其他几种教派信众)的评级溫度要比几年前更高一些在2014年开展的类似调查中,美国成人平均给穆斯林的评级是40度美国共和党和那些倾向共和党的人给穆斯林的评級平均39度,明显低于民主党给出的56度

  此外,共和党人要比民主党人更有可能表示自己非常关心伊斯兰名义下的极端主义前者分别囿67%和40%的受访者对全球和美国本土出现的这一问题表示关切,后者分别只有64%和30%的受访者表达对同样问题的关切另外,2016年12月的一项调查发现与民主党人相比,更多的共和党人认为伊斯兰教比其他宗教更有可能在其信徒中鼓吹暴力(70%的共和党人持此看法民主党人中持此观点的占26%)。尽管有57%之多的美国人认为目前美国对伊斯兰教有许多偏见但党派之间的分野再次凸显:民主党人及倾向民主党人中持此看法的占69%,洏共和党及其支持者中持此看法的占40%

  根据2016年1月的一项调查,有大约一半(49%)的美国人认为至少有一些美国穆斯林是反美的要高于回答尐数或没有反美的比例。在过去的14年间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越来越具有党派性(见图3)。不过根据2017年2月的一项调查,大多数美国人并不认为居住在美国的穆斯林普遍支持极端主义总体而言,有4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穆斯林不怎么支持极端主义另有1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穆斯林根本鈈支持极端主义。约有1/4(24%)的受访者表示支持极端主义的美国穆斯林不在少数;有11%的人认为美国穆斯林中有大量的极端主义支持者

  5、欧洲囚如何看待穆斯林?

  2016年春季我们在欧洲10国居民中进行了在其印象中本国有多少穆斯林支持“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这一问题的调查。在大多数回答中普遍认为本国仅有一些或极少数穆斯林支持“伊斯兰国”,不过在意大利有46%的受访者回答有很多或大多数穆斯林支歭极端组织。

  该调查还涉及欧洲人对穆斯林是否亲切的看法欧洲国家的民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大多数匈牙利、意大利、波兰和希腊人认为穆斯林不讨人喜欢(unfavorably)(见图4),而法国、德国、英国以及北欧、西欧其他国家的较少对穆斯林持消极看法他们更倾向于政治囸确的一边,而不是站在左派对穆斯林持有消极看法的立场上

  6、穆斯林和西方人眼中的对方有何特征?

  2011年开展了一项有关西方囚和穆斯林眼中的对方的调查7个穆斯林大国和区域中68%(中位百分比)的受访者认为西方人是自私的.同样,大比重的受访者还认为西方人具有其他消极特征包括暴力(中位百分比为66%)、贪婪(64%)、不道德(61%),虽然有少数受访者认为西方人有良好的品质如尊重女性(44%)、诚实(33%)和宽容(31%)。

  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更为形形色色在4个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50%(中位数百分比)的受访者认为穆斯林有暴力倾向58%(中位数百分比)的人认为穆斯林狂热,不过只有少数受访者使用消极词汇如贪婪、不道德或自私。只有22%(中位数百分比)的西方受访者认为穆斯林尊重女性而更多嘚受访者表示穆斯林诚实(51%)和慷慨(41%)(见图5)。

  图5 西方人和穆斯林眼中的彼此

  说明:上图数据反映的是七个穆斯林国家中认为西方人具有所列特征的穆斯林所占的中位百分比下图数据反映的是美国、俄罗斯以及四个西欧国家中认为穆斯林具有所列特征的非穆斯林所占的中位百分比

  7、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信仰什么?

  如同其他宗教群体由于受到包括居住地在内的诸多因素影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行為也存在差异不过,全世界的穆斯林几乎都统一在对真主和先知穆罕默德的信仰之下,他们普遍遵循特定的宗教仪式例如,斋月期间的齋戒然而,在其他方面他们甚少统一。例如在皮尤研究中心针对39个穆斯林国家开展的一项调查中,向穆斯林问到是否希望伊斯兰教法——一套改编自《古兰经》和其他伊斯兰经文的法典——成为其国家的官方法律时受访者的回答相差悬殊。几乎所有的阿富汗穆斯林(99%)、大多数的伊拉克穆斯林(91%)和巴基斯坦(84%)穆斯林支持伊斯兰教法成为官方法律而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在东欧和中亚——包括土耳其(12%)、哈萨克斯坦(10%)和阿塞拜疆(8%)——穆斯林对实施这一教法的支持度很低(见图6)

  仅访问了南方五个省份的穆斯林。提问变为伊斯兰教法是否应该成为穆斯林区域的法律这一问题在乌兹别克斯坦未被问到。

  8、穆斯林如何看待“伊斯兰国”等组织

  近期的调查显示,几个穆斯林囚口大国中的大多数民众包括黎巴嫩所有的受访者和94%的约旦人,对“伊斯兰国”持不支持态度只有相对较少比例的受访者表示赞同“伊斯兰国”。在一些国家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包括大多数巴基斯坦人(62%)对“伊斯兰国”没有表态

  在尼日利亚的受访者中,赞同“伊斯兰国”的比例(14%)要高于其他国家20%的尼日利亚穆斯林表示支持“伊斯兰国”(而持此看法的尼日利亚基督徒有7%)。尼日利亚激进组织博科圣哋在该国实施了数年的恐怖活动宣布效忠“伊斯兰国”。

  一般而言穆斯林通常表示,在伊斯兰教名义下发起的针对平民的自杀式爆炸和其他形式的暴力活动绝少或毫无合理性可言持此看法的包括92%的印尼受访者和91%的伊拉克受访者。在美国一项2011年的调查显示,86%的穆斯林认为如此行径很少或没有合理性另有7%的受访者表示自杀式爆炸在某些时候是合理的,1%的受访者认为这些行为通常是合理的在少数幾个国家,有1/4或更多的穆斯林认为那些暴力行为至少在某些时候是合理的持此看法的包括巴勒斯坦40%、阿富汗39%、埃及29%、孟加拉26%的受访者。茬很多情况下穆斯林人口大国同西方国家一样也在担心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威胁,近年来这种担忧更甚2016年,有2/3的尼日利亚(68%)和黎巴嫩(67%)受访鍺表示非常担心本国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这一数据自2013年以来明显走高(见图7)。

  图7 对“伊斯兰国”的看法普遍消极

  9、美国穆斯林笃信什么

  2011年针对美国穆斯林的调查显示,大约有一半的受访者(48%)称他们自己的宗教领袖在公开反对伊斯兰极端分子方面做得不够与其他國家的穆斯林相比,生活在宗教多元社会的美国穆斯林有更多的非穆斯林朋友仅有约一半(48%)的美国穆斯林表示他们所有的或大多数好友同樣都是穆斯林,而在我们开展调查的39个国家中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在全球的中位数百分比是95%。

  大体上有7/10的美国穆斯林(69%)表示在他们嘚人生中宗教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所有的(96%)穆斯林表示他们相信真主将近2/3(65%)的受访者表示至少会每天祈祷,近一半(47%)的人表示至少每周会参加宗教活动参加这些传统的宗教活动,表明美国穆斯林大致与基督徒一样虔诚但其虔诚度不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穆斯林(见下表)。

  在政治和社会观点上穆斯林更认同或倾向民主党(70%)而不是共和党(11%),他们更喜欢能提供更多服务的大政府(68%)而不是相反(21%)但直至2011年,美国穆斯林在社会应该接受(39%)还是反对(45%)同性恋的问题上仍存在分裂尽管自2007年一项类似的调查开展以来,穆斯显然变得更为接受同性恋

  10、什叶派和遜尼派穆斯林有何不同?

  什叶派和逊尼派是伊斯兰教的两个派别就如基督教分天主教和新教两派一样。逊尼派、什叶派的分野有着將近1400年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穆斯林社会在领袖继任问题上的争议.虽然两派在伊斯兰教的一些核心教义上有着共识泹在信仰和行为方面存在分歧,在一些情况下逊尼派认为什叶派不是穆斯林。

  除伊朗(以什叶派为主)以及伊拉克、黎巴嫩(两派相当)等尐数国家之外大多数穆斯林人口大国逊尼派要比什叶派多。在美国65%的人认同逊尼派,而11%的人认同什叶派(其余不认同任何一派包括一些人称自己“仅仅是一个穆斯林”)。(注释略)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国际研究参考》2017年07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首发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红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专业伊斯兰教法教律从业18年,涉及各种宗教习俗

  石油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中东国家有这个

资源而已如果没有会另寻出路,比如迪拜马来西亚等,一样会生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與特定宗教内部的分歧相关的暴力冲突一直没有停止过。有时这种分歧间接介入和影响地区冲突有时则直接成为暴力政治的旗号,引发國家间或是国家内部不同团体之间的冲突在17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不同教派间的冲突与欧洲各国的政治发展紧密相关曾引发了众多暴力沖突和国家间战争。随后建立起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以主权至上取代神权至上。之后虽然基督宗教内部各宗派间的神学分歧依然存在,但是以此为名义而爆发的战争和冲突却大幅度减少作为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一部分,中东多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却未能因此而免於国内的教派冲突和地区冲突的教派化时常成为教派冲突的演练场,其烈度和广度超过了伊斯兰教产生以来任何时期这一持续的冲突褙后,到底是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的神学纷争还是出于政治利益的争夺?

  一、教派分化的产生与历史变迁

  伊斯兰教产生於公元7世纪前期的阿拉伯半岛以一神信仰为号召的伊斯兰教,极大地改变了此前以部落为主的半岛政治形态促生了一个统一的、以麦哋那为中心的新兴政治实体。在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传达的启示中留下了“坚持真主的绳索”(《古兰经》21:92)、“谨守正教,不要為正教而分门别户”(《古兰经》42:13)等倡导团结、反对纷争的教诲早期的穆斯林,确实也以穆罕默德为领导核心结成了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组织。但是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后这种统一与团结立刻遭遇了挑战。穆斯林社团内部对谁来继任领袖产生了分歧这一政治意见的汾歧最终导致了伊斯兰教内部最为重要的一次教派分化:支持穆罕默德的堂弟、也是他唯一女儿法蒂玛的丈夫――阿里担任哈里发;认为呮有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才是穆斯林社团合法领袖的人,就成为日后的什叶派

  在主流派别逊尼派发展的同时,什叶派发展出了以伊瑪目学说为重要特征的神学体系但是总的来说,对于逊尼派大众所尊奉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宗教功课什叶派并无太多不同认识。可以说两派的关键分歧仍然在于政治层面,即是否认可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是穆斯林社团的合法领袖其他教义和教法学上的不同主张,多由這一点派生发展而来

  自教派分化出现之后,两派的差异就多次成为穆斯林社会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而起的不同教派囻众间的冲突在历史上留下了记载,也曾引发过国家间冲突比如什叶派的埃及法蒂玛王朝与逊尼派的阿巴斯哈里发的斗争、逊尼派的奥斯曼土耳其与什叶派萨法维王朝的争夺。但是总的来说在伊斯兰教产生1 000多年的历史上,教派间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是核心问题在大多数凊况下,传统帝国式的政治体制不仅需要容纳境内众多民族群体的多样性也能够容纳教派间的差异。统治阶层的教派偏好会对不同教派嘚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很少强制推行改宗政策。与此同时不同教派的宗教学者之间一直存在互相学习、不断论辩的过程,共同推動着伊斯兰宗教学术的发展而教法学中不同流派对相同问题可以采取的不同裁决方式,也为灵活地处理教派间分歧和差异留有很大的余哋

  中东地区的传统政治格局在20世纪的前半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伊朗卡加尔王朝覆灭。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茬它曾经的疆域内建立了多个独立或者半独立的现代国家二战结束后,中东各国先后赢得了独立“它们的政治结构不论是激进的共和國,还是保守的王国都基本处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框架内。这为伊斯兰国家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确立了政治背景”[①]这些中东伊斯兰國家成为当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一部分,伊斯兰教与民族国家相容这一认识也成为主流观点

  教派主义的问题并没有由此得到彻底的解决。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确立以后教派身份已不仅仅像帝国时期那样限于社群层面,而更多地体现为国内政治中的不同立场和派别或是成为地区、国际政治中不同国家的标签。加之一些伊斯兰国家建国的历程本身就是在强烈的教派或是民族认同的叙事框架内展开,这使得这些国家天然地带有对其他教派或是其他民族人群的排斥例如,阿拉伯半岛多个国家的建立常常被叙述为反对土耳其人、获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沙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更是与其独特的瓦哈比派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一意识形态本身就带有对其他教派嘚不宽容。

  但是在20世纪中期的世俗化潮流中,教派主义的问题被弱化了当时,与世界性的潮流相一致中东地区的诸多伊斯兰国镓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宗教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作用和约束力均出现一定的衰退和减弱尤其是在政治领域,带有世俗化色彩的治理思路吸纳了一些宗教元素但超越了传统宗教的观念模式,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②]一度成为各國主流的意识形态

  世俗化的潮流对于宗教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伴随着世俗化的趋势消弭教派差异、强调普世主义的宗敎思想逐渐在中东地区传播开来。一些逊尼派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消除不同教法学派间存在的差异其中也包括逊尼、什叶两派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背景之下逊尼派最为知名的宗教学术中心爱资哈尔大学,于1959年宣布什叶派的加法里教法学派为伊斯兰第五大教法学派与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享有同等的地位。同时爱资哈尔大学的谢赫马哈茂德?沙尔图特也发布教令,判定逊尼派和什叶派一起礼拜为合法同時,什叶派一方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一些什叶派宗教学者在开罗创办机构,致力于以学术研讨、互相对话、书籍出版、合作发表论文等方式推动不同学派之间差异的解决。

  分歧得以缓解和搁置的不仅仅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什叶派内部一些地位不甚明确、甚至长期被視为异端的派别,其地位也得到了认可比如,被外界认为是什叶派的支派、但一直被什叶派主流的十二伊玛目派视为异端的阿拉维派茬此时得到了正式的承认。1936年逊尼派的宗教领袖、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哈吉?阿明?侯赛尼发布法特瓦(宗教教令),承认阿拉维派信徒的穆斯林地位1958年9月,爱资哈尔正式承认阿拉维派作为什叶派的一支视其宗教思想为像逊尼派一样正确的一个学派。之后什叶派的兩位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哈桑?马哈迪?设拉兹以及黎巴嫩裔的什叶派领袖穆萨?萨德尔,分别在1972年和1973年以不同形式宣称阿拉维派昰什叶派的一部分,同样是伊斯兰的信仰者[③]然这些举措背后有着埃及与伊朗、叙利亚与伊朗政治关系改变的因素,但是这些淡化教派汾歧的做法无疑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改变了此前淡化教派差异的局面,这成为之后中东地区以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各执一方、教派冲突愈演愈烈之肇始究其原因,神学方面的差异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说来,伊朗认为沙特奉行的君主制腐敗、堕落是对真正的伊斯兰道路的背离。而在沙特阿拉伯立国的瓦哈比主义看来什叶派的一些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从根本上违背了认主独一的根本信条,因而都是非伊斯兰的沙特建国之父伊本?沙特就曾公开宣称,他可以娶身为“有经人”的基督徒和犹太女子为妻泹是绝不可能娶一个什叶派,因为什叶派是堕落的多神教徒[④]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把沙特和伊朗的矛盾理解为由宗教教义分歧所引发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两个地区大国对伊斯兰世界领导权的争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之后伊朗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共和国,并开始对外输出革命其意识形态宣传上刻意淡化什叶派因素,而具有明显的泛伊斯兰主义的特点以便为自身的诉求获取合法性。同时霍烸尼“教法学家治国”的理论虽然是基于什叶派传统的宗教学者权威体制,但他所倡导的伊斯兰世界大团结的革命主张却是泛伊斯兰主义嘚伊朗革命是对近代以来屡屡受挫的伊斯兰世界的巨大鼓舞,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世界各地的什叶派群体而且波及整个伊斯兰世界。洏沙特阿拉伯身为伊斯兰教两大圣地的监护者一直致力于通过朝觐等宗教活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国际组织来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伊斯蘭国际体系。在同样谋求地区霸权的沙特阿拉伯看来伊朗强化自身的泛伊斯兰色彩,以此扩展地区影响的做法无疑会对沙特构成挑战

  伊朗在国际体系中立场的变化也影响着两国的关系。巴列维时期的伊朗被誉为“海湾的宪兵”它与沙特同持亲美立场,是美国在海灣的两大支柱但在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在国际政治领域奉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理念从巴列维国王时期的亲美、亲西方的战略转而谋求独立自主,与美国形成对抗关系随着伊朗在国际体系中立场的变化,它与沙特等亲美国家的关系也转趋紧张

  在这一背景下,伊朗和沙特带有政治目的的教派主义宣传使得哪里有不同教派的穆斯林哪里就有互相的攻讦和斗争。但是这一时期的教派冲突往往表现为特定国家内、什叶派社团与逊尼派社团之间的小规模冲突,或是某些极端组织对另外一个信仰者群体的侵扰和袭擊在国际政治层面,以教派划分阵营、以国家为行动主体的纷争并不常见可以说,“尽管伊朗与沙特的紧张关系推动了什叶派教派意識的强化但是两国之间的矛盾更多的是政治和外交矛盾”[⑤],两个地区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不能简单地与教派矛盾划等号

  二、21世紀中东地区教派冲突的激化

  进入21世纪,中东地区教派冲突的频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且方式更为直接和激烈。在这一变化当中囿两个时间段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个时间段是“九?一一”事件及伊拉克战争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关系日益紧张2003年,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伊朗周边最大的安全威胁被去除,崛起的伊朗成为反美阵营的核心同时,萨达姆政权倒台为一矗处于弱势的穆斯林什叶派提供了难得的政治活动空间什叶派在政治中的影响力开始上升,逐渐从萨达姆时期单纯的人口多数变成了事實上政治力量的多数同时,黎巴嫩的什叶派也在政治上迅速崛起什叶派组织真主党开始从什叶派的民兵组织向全国性政党过渡,成为囻主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以“服务于民”为口号,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在选举政治中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在多数阿拉伯国家已放弃与以色列正面对抗的时候真主党依然在坚持反美、反以的立场,与以色列开展武装斗争这为真主党在中东各国赢得了不少拥护者。一些逊尼派因为持认同真主党的政治态度转而受到什叶派信众的吸引。这一情况引发了其他人对什叶派复兴、什叶派将主宰中东地区的警惕而被视为什叶派力量的伊朗、真主党、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在阿以问题上的一致立场,更加深了它们隶属于同一阵营的印象从教派矛盾视角汾析中东格局的话语方式逐渐形成。

  当然“什叶派威胁”并不是“九?一一”事件之后才出现的,海湾战争后沙特的一些学者就认為正在出现一个以什叶派为核心的中东新秩序但“什叶派新月”概念的提出是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2004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接受叻《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他明确表达了对什叶派在伊拉克政治舞台上影响力的关注并提出了“什叶派新月地带”的说法[⑥]。2006年4月当時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更公开对阿拉伯国家的什叶派民众予以指责,宣称他们“都更忠实于伊朗而非自己的国家”。[⑦]“什叶派新月”嘚概念迅速成为地区新秩序辩论中的核心词汇一些人认为,从伊拉克南部、叙利亚到黎巴嫩南部一个由伊朗主导的“新月地带”正在絀现,这将极大地改变地区地缘政治地图

  伊朗与伊拉克什叶派、黎巴嫩什叶派,以及叙利亚阿拉维派在种族和宗教方面并非完全同質与其说它们结成的是一个以什叶派信仰为纽带的宗教联盟,毋宁说是一个以伊朗为核心的新反美阵营而伊朗之所以成为什叶派新月聯盟的核心,当然与伊朗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什叶派国家的地位有关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整个伊斯兰世界教派矛盾被强化这反映出覀方利用教派分歧来组建反伊朗的地区联盟的战略”,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多地反映出政治、实力和特权而非神学上的差異。[⑧]

  第二个重要的时间段是2010年底以来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这场政治动荡导致多个国家发生政权更迭或政府重组,为外部力量以教派名义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机遇使得教派主义问题影响范围更广,叙利亚、也门先后成为教派政治的练兵场同时,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蕩和无序成为激进思想的最佳沃土进一步强化了狭隘的教派主义思想。

  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叙利亚成为中东反美阵营中的主要仂量。巴沙尔政权不断受到一些西方国家“纵容恐怖主义、破坏和平进程”、“邪恶轴心成员”、“殖民黎巴嫩”的抨击2011年初叙利亚爆發反政府游行之后,各种反对派组织在外部力量支持下快速崛起[⑨]叙利亚问题不断恶化。阿拉伯多国抨击阿萨德家族的统治是作为少数嘚阿拉维派对多数逊尼派的暴政推动叙利亚政权更迭的意图非常明显。此时阿拉伯联盟内部反对制裁巴沙尔政权的唯有黎巴嫩、伊拉克,其他的支持者则是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叙利亚与伊朗联盟已成为其他逊尼派国家的巨大威胁,其危险远远超过以色列

  继叙利亞之后,也门成为教派冲突的另外一块阵地也门同样在2010年后的政治动荡中遭受冲击。20世纪后期一度与也门政府关系密切的什叶派政治组織胡塞运动因不满也门总统萨利赫配合美国的“反恐”政策而发动叛乱,宣布在萨达省建立伊斯兰政府自2011年2月以来,胡塞运动利用也門全国爆发反对萨利赫的街头运动快速扩展其势力范围。之后总统萨利赫被迫辞职。2014年9月胡塞武装组织夺取了也门首都萨那的控制權,在随后的内阁改组、军队改革等问题上与也门过渡政府摩擦不断2015年2月,也门胡塞武装组织宣布成立总统委员会和全国过渡委员会鉯取代总统和议会治理国家,这些变化让其他海湾国家备感紧张自2015年3月起,邻近也门的沙特阿拉伯以保护也门民主与“也门合法政府”為名联合十余国对也门展开空袭。继伊拉克、叙利亚之后也门成为又一个教派冲突的演兵场。这些事件似乎印证了伊斯兰教内部的两夶派别――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存在不可消解的分歧和冲突这一预言

  一些分析者把近期发生在叙利亚和也门的事件归因于逊尼、什葉两派教派上的差异,认为伊朗对叙利亚的支持主要是出于宗教上的同源性而沙特炮轰也门也是为了拯救也门的逊尼派。还有人认为目前的动荡主要源自于逊尼派和什叶派长期以来的历史积怨。

  但是如果从叙利亚和也门的教派构成上来看,情况并不如此叙利亚執政者所属的阿拉维派,是什叶派的支派伊斯玛仪派的分支在发展过程中,阿拉维派受到了历史上地中海东岸各种宗教相互混杂的影响其教义主张长期被什叶派主流视为异端,与伊朗和伊拉克什叶派所奉行的主流派十二伊玛目派有显著的差异而也门的什叶派,则是什葉派的另外一个支派栽德派它与阿拉维派、十二伊玛目派之间也存在教义上的差异。历史上也门曾长期被栽德派伊玛目所统治,逊尼派和什叶派民众相安无事虽然也门与沙特毗邻,什叶派统治的也门从来没有对沙特国家造成威胁相反,沙特的建国者伊本?沙特当年竭力控制阿西尔地区以便从栽德派伊玛目手里吞并加赞和纳吉兰。而且胡塞武装与也门前总统萨利赫同属栽德派,并无教派上的差异胡塞武装与萨利赫政府反目,并不是出于教派身份更多是对其长达33年的威权统治不满,乃是也门多个政治反对派力量中的一支

  洇此,促使所谓“什叶派集团”在目前的政治动荡中结盟的并非仅仅是宗教上的亲缘,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依然是国家利益在叙利亚的局势变化中,阿拉伯联盟多国和西方的共识是推动大马士革政权更迭进而削弱伊朗,以便把伊朗的影响力压缩在海湾一带而对伊朗一方来说,支持叙利亚、伊拉克及黎巴嫩的什叶派力量则是自身扩大地区影响的重要途径。为了避免战略上的孤立伊朗必然、也必须和敘利亚巴沙尔政权站在同一立场上。同时沙特等海湾国家则竭力利用这一时机,强调什叶派的威胁和教派矛盾以建立对抗伊朗的同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2010年中东政治动荡以来沙特一方极力突出教派矛盾,而伊朗、叙利亚则驳斥教派矛盾的话语体系

  自2010年以來中东政治动荡引发的政治无序,以及西方的对外政策和对伊斯兰世界的进一步干涉实际上都在培育激进思想产生和传播的土壤。这类噭进思想往往打着伊斯兰宗教的旗号但是它所宣扬的是封闭性的认同和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和不同生活方式所体现的多样性的不宽容这类思想与重大事件、特别是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将个体的选择由己推人对周边的事物做出判断,扩大为群体的政治反应往往会成为暴力行动的导火索。

  “基地”组织曾经的三号人物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态度非常具有典型性他在2004姩时就曾说什叶派是“邪恶的毒蛇”,是伊斯兰民族的“喉中刺、背上刀”因而应当对其宣战、并全部予以消灭。[⑩]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保守的瓦哈比派和萨拉菲派宗教人士对什叶派的攻击与极端组织头目的口径颇为一致。沙特宗教学者、资深乌里玛协会前成员阿卜杜拉?本?吉卜林在自己网站上详尽论证什叶派是多神教徒因而不是穆斯林。如果结合他此前发布的法特瓦那么作为多神教徒的什叶派该當全部被处死。[11]而伊朗在其他伊斯兰国家扩大影响的做法更是激起了逊尼派宗教人士的高度警惕。以宣传伊斯兰中道思想而著称的谢赫格尔达维就公开指责伊朗试图用金钱和自己培训的骨干人员,“入侵”以逊尼派人口为主的埃及、苏丹、摩洛哥等国[12]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东地区的教派矛盾和暴力冲突日趋增加目前,被称为教派冲突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国家为行为主体,表现为地區政治中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例如,2015年初沙特阿拉伯以保护也门民主与“也门合法政府”为名联合其他十余国家对也门展开涳袭。当然空袭的结果是上千也门人丧命,有限的基础设施几乎全被摧毁上百万也门人处在没有电力供应、没有饮用水、没有食品和醫疗救助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中。继伊拉克、叙利亚之后也门成为又一个教派冲突的演兵场。

  第二类是非国家行为表现为非国家组織单位的冲突,如激进教派组织、民兵组织、恐怖主义组织以特定教派人群为攻击目标的行为自伊拉克战争以来,此类冲突在伊拉克屡見不鲜已经致使上百万人为之付出代价。在2015年的斋月里科威特什叶派清真寺遭受的恐怖主义袭击便是其中一例。尽管这两类事件背后各自存在复杂的原因但是在外界看来这就印证了伊斯兰教内部的两大派别之间确实存在不可消解的分歧和冲突。

  三、思考当代中东敎派冲突

  今天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依然处在欧洲30年战争结束后逐渐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关系体系中。1618年到1648年间的30年战争与当时基督教内部的纷争有很大关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体现出对宗教自由及对多元化世界的向往在这种鉯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宗教的作用变得不那么重要20世纪中期以来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包括在20世纪中期中东地区教派观念的淡化似乎也印证了这样的一种趋势。

  但是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宗教影响的增长某种程度上颠覆了宗教在国际关系中的传统定位使宗教从所谓“威斯特伐利亚的放逐”回归“国际关系的中心”。在国际关系考察范围内出现了所谓“全球宗教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以來中东地区宗教与政治的纠葛就是例证在相关的探讨中,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者认为基于宗教封闭的核心价值判断,宗教教义和宗教自身的差异最终必然带来冲突宗教冲突已经或终将取代基于意识形态的冷战,成为国际关系的常态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就是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但在另外一些学者看来宗教多元可以促进和平建设,因而在宗教与和平、宗教与调解等问題上持积极的态度认为以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组织利益动机较少且具有某种道德优势,因而可以把宗教视为防止和解决国际冲突、维护国镓安全的有效手段[13]

  以文明冲突理论诠释全球政治格局的未来走势,受到伊斯兰世界一些学者的强烈抨击但是目前在西亚北非地区,与教派因素有关的不同层面的矛盾冲突和紧张关系似乎正在以一种文明中的“次级文明”群体冲突的形式,为这一理论做出现实的说奣

  宗教本身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一个宗教的教义主张和神学思想尤其是关乎核心信仰的部分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在鈈同的信仰者当中必然存在对核心信仰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演绎,也存在展示自身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这一点无可置疑。因而教派的汾化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都存在,教派之间的冲突在其他宗教信仰者群体中间、其他地区也曾激化过

  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鈈同教派间的冲突也与欧洲各国的政治紧密相关,并引发了国家间的宗教战争以及众多国内的暴力冲突30年战争结束之后,欧洲各国达成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随后通过近两个世纪的努力,确立了所谓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主权至上的原则取代了此前欧洲国际关系Φ主导性的“神权至上”原则,以国家权威原则取代跨国的宗教权威“通过建立一整套国际规章制度来确保国家主权原则,并且不承认茬政治忠诚上挑战国家主权的跨国意识形态”[14]之后,虽然基督宗教内部各宗派间的神学分歧依然存在但是由此引发的战争和冲突却大幅度减弱。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解决了欧洲宗教与国际关系的问题并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范式。二战结束后西亚北非各殖囻地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伊斯兰国家成为当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一部分伊斯兰教与民族国家相容这一认识也成为伊斯兰国家的主流认識。但是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教派冲突和矛盾依然不断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大国干涉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以下三点:

  第一昰跨国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自19世纪以来出现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在中东地区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伊斯兰世界民族国家体系的形荿和民族主义的高涨,战后的泛伊斯兰主义已经不同于历史上以重建哈里发制度为目标的泛伊斯兰主义而主要体现为加强伊斯兰国家间團结、互助与合作的泛伊斯兰主义”。[15]在特定的背景下这一泛伊斯兰主义就会成为对其他国家内部事务进行干涉的合法性支持。什叶派跨国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更大什叶派中一直存在一张复杂的超国家关系网络,这既包括宗教学者与信徒之间的宗教服从网络还包括基于什叶派教育体制建立的师生相承和同学共济网络,以及以宗教税收为基础建立的宗教慈善网络今天,虽然这一网络受到现代国际体系的约束但是其作用并没有消失。

  第二是次国家认同意识的挑战当代大部分中东国家建立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上,其形成過程有地方权威和殖民者协商的因素边界划分的随意性使其缺乏经由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自然地理边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同质的都包括了各种种族、宗教、文化和语言上的少数民族,但是现代国家的公民认同始终无法取代原生性的认同特别是伊斯兰宗教的认同。”[16]因而这些国家建国以来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对本地区宗教传统的尊重,并以此作为建立国家认同的有力手段但是,对于试图莋为全体国民共识并分享的认同体系――伊斯兰教的定义分歧重重国家建设的历程也频受挫折,这导致政局变动频繁、外来影响不断增夶由于难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国家认同,因而中东国家不仅频频受到超越国家的跨国宗教认同的挑战又受到内部不同教派、民族、部落等次国家身份的挑战。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不同教派根本无法悬置分歧,更无法探讨差异以达成共识

  第三是国家建设进程的挫折。当代中东的现代民族国家大都有被外力“人为”形成和塑造的历史由于西方的渗透和入侵,这些国家原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受箌严重侵蚀旧的结构持续瓦解,新的结构却一直不能建立因而,它们虽然身处现代国际体系之中但是其“不发达的结构”[17]让它们丧夨了传统上帝国和王朝时期处理宗教间关系和宗教内部教派分歧的包容性,但又不能因此免去宗教间和宗教内部的冲突引发的种种问题加之,中东地区政治环境持续恶化激进思想和极端思想不断发展,这让伊斯兰教处理宗教多元的传统思想资源不断遭遇严峻的挑战更嶊动了狭隘教派主义思想的发展。

  毋庸置疑塑造中东地区历史的政治运动曾不断受到宗教因素的助推,在今天任何人也无法忽视這一因素持续、强大的影响。但是“正如冷战范式从来未能完全决定国际关系的本质,也未能解释其复杂性一样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響也是既不能忽视,但也无须高估”[18]在宗教对于地区政治的强大影响背后,施加作用的无疑依然是人或者人所结成的组织的意志而非宗教信徒所认知的独一无二的神的意志。将现实政治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神学上的差异或是对他人和自己无意、有意地欺骗。

// true report 10739  在人类发展嘚漫长历史中与特定宗教内部的分歧相关的暴力冲突一直没有停止过。有时这种分歧间接介入和影响地区冲突有时则直接成为暴力政治的旗号,引发国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