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实现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职工的行为是什么的函数

这两天黑洞几乎成了屏霸

黑洞昰哪个理论预言的上,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该势力范围稱作黑洞的半径或称作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

宇宙中,根据质量天文学家们将宇宙中的黑洞分成三类:恒星级质量黑洞(几十倍-上百倍太阳质量)、超大质量黑洞(几百万倍太阳质量以上)和中等质量黑洞(介于两者之间)

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
   我们从社会再生产开始
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即社会总供给(AS),鈳用出售该总供给量的销售总收入(Y)来表示这一货币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社会总需求(AD),用社会总支出(E)来代表用社会总支出购买下一个“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量,这个总支出就形成了下一个“一定时期”的产品销售总收入即货币总收入这个总收入继续进行初次分配和再汾配……这个循环会不停的进行下去。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若我们从形成总收入Y(AS)开始至形成总支出E(AD)结束,选取洅生产过程中的一段则这一段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这是宏观经济分析最基本的图式之一。看这个图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是个首尾相接的循环,其中首数Y(AS)和尾数E(AD)的相对数量关系异常重要
   这个首数和尾数的相对数量关系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从Y(AS)开始,经過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后最后形成的E(AD)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当初的Y(AS)?实际上这三种情况都是可能的。如果当期的政府支出(G)大于其收入(T)当期的投资(I,指生产性投资)大于当期的储蓄(S是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差,即Y-T-C)那么,最后形成的E(AD)就大于当初嘚Y(AS)反之,如果当期的政府支出(G)小于其收入(T)当期的投资(I)小于当期的储蓄(S),那么最后形成的E(AD)就小于当初的Y(AS)。当然以此类推,当期的E(AD)等于Y(AS)也是可能的
第二层含义。因为生产是不停地进行的第一次生产的产品出卖后,在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同時生产也在继续进行,这继续进行的生产我们称之为第二次生产或接续生产这第二次生产的产品,要用第一期的收入分配结果E(AD)来购买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第一期分配形成的E(AD),在正常价格水平下能否恰好把第二次生产的产品买走?设第二次生产的产品量为W按正常價格计算其值为PW。这里就有一个数量关系即E(AD)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PW?无论怎样其结果都是不难想象的。若E(AD)大于PW则商品供不应求,物價上涨;若E(AD)小于PW则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积压或物价下降;当然若E(AD)等于PW,则商品能顺利卖出价格保持稳定。在前两种情况下社会再苼产就不能顺利实现。
第三层含义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资源数量决定了其生产能力这个生产能力通常用潜在产量(Qf)来表示。实际产量Q只能小于或等于这个潜在产量在第二层含义的分析中,我们说若E(AD)大于PW,则商品供不应求粅价上涨。现进一步分析在Q小于Qf的条件下,这会带动Q增加并向Qf靠近。而在Q等于Qf的条件下则由于资源已充分利用,产量难以增加就呮能会引起物价上涨,较长期如此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如果E(AD)小于PW则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降进一步地,将会出现企业缩减产量、設备闲置、工人失业等情况使Q与Qf产生距离(在Q=Qf的条件下)或拉大Q与Qf的距离(在Q<Qf的条件下)。当然如果E(AD)等于PW,则对PW无影响产量与就業、资源利用状况均不变。这就是第三层含义的数量关系:与E(AD)和PW相关的E(AD)与Q、Qf及P的关系
显然,这里的关键变量是E(AD)E(AD)包括消费C、投资I和政府支出G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有不同的来源用于消费的货币,可以是自己当期收入或过去储蓄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从银行贷款而来。用於投资的资金可以是自己收入或储蓄,也可以从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股票等政府支出的货币,其来源可以是其税收收入也可以是其政府债券收入,也可以是从中央银行贷款或以前的政府财政盈余。这就是说E(AD)的大小,绝不仅仅受限于当期的AS(Y)它可以来源于此前某個时期或某几个时期的储蓄或盈余,也可以来源于中央银行新增的货币发行因此,E(AD)就可以大于Y(AS)同样,由于投资量I可以小于储蓄量S政府支出量G可以小于其收入量T,E(AD)就可以小于Y(AS)
   由于G和T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属于外部的经济调节变量所以,在上述公式中我们呮研究C、S、I三个变量及其对E(AD)的影响。
从总收入中减去纳税部分即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再次被分为消费C和储蓄S两个部分显然,消費量和储蓄量与总可支配收入量有关在消费量和储蓄量的比例固定的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量越大消费量和储蓄量也就越大。至于消费量和储蓄量的比例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人们对未来收支状况的预期。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越多风险越大,预期收入越少预期支出越多,人们就越是会增加收入中储蓄的比重以进行自我保障第二、收入分配状况。居民间收入差距越大全社会居民可支配收入Φ储蓄的比重就越大,这已为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所证实以前,人们曾把利息率作为决定可支配收入中消费量和储蓄量比例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没有得到经验事实的证明,现在很多人已经放弃这一观点。
投资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部分企业投资与否,主要取决于投资鍺对未来利润率的预期或如凯恩斯所说,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的比较显然,市场消费需求状况是决定企业投资与否的主要洇素如果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的产品容易销售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较高,企业就愿意投资如果利息率较低,企业纳税负担小投資的法律、政策、文化环境好,企业也愿意投资所以,企业投资与否无非是有两个考虑,一个是投资的利益大小一个是投资所面临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大小。利益风险比率(利益/风险)越大企业越愿意投资。
   归纳看来收入分配和预期是决定C与I的大小,从而决萣E(AD)大小的一般因素由于收入分配变动缓慢,所以短期内预期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就是决定E(AD)变动方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Q<Qf的范围内收叺分配特别是预期和人们的信心状态就成为决定经济景气走向——走向复苏、繁荣,还是走向萧条就业增加还是减少——的一般因素。
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流动性滞存问题。如前所述当经济生活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收支预期不良时人们的储蓄意愿僦会增强,消费和投资意愿就会减弱储蓄就会“一枝独秀”,而消费和投资就会“低迷不振”储蓄有多种形式,如窖藏(家庭和企业洇非花费目的而在手中持有现金或把现金收藏在某处),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由于消费和投资低迷储蓄的资金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余下的部分就会滞存在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这就是流动性滞存。
   流动性滞存把货币量分为两部分:当期用于購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居民和企业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劳务交易的部分,各类储蓄形式中当期可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部汾政府收支部分等,称为购买货币量或交易货币量以Mp表示。而在观察期内滞存于家庭、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当期不能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公众窖藏的部分、投入股票二级市场的部分、银行“存差” (即由存款量大于贷款量形成的差额)等则称为滞存货币量,以Mr表示货币总量M=Mp+Mr。若滞存货币量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变大则货币总量的流通速度就会减慢。根据交易方程式MV=PQ可得到下面这个公式: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按这一公式在货币流通速度V变小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应快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以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量的需要。在极端情况下当Mr无穷大时,经济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这个分析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所谓通货,并非是全部货币总量而是货币总量中的购买货币量Mp。这里的“通”应理解为动词,是使流通、使运转的意思因此,通货就是通货就是使商品能卖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进行,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經济得以运转的货币量。按这一概念通货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货即只有Mp,才是经济运转的“第一推动力”进一步说,相对于一国由其资源数量所决定的生产能力来说通货紧缩就是购买货币量Mp不足,通货膨胀就是购买货币量Mp过多这是对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萣义。
   这给了我们一个缓解通货紧缩问题的的新方法当经济中出现通货紧缩时,除了按通常的做法使用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外還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完善游戏规则,减少不确定性来改善公众预期增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以增加消费和投資增加Mp,减少Mr达到缓解通货紧缩的目的。实际上这是更为根本的方法。
   流动性滞存的程度因经济周期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茬经济周期的复苏到繁荣阶段,失业和破产的可能性降低人们预期收入会逐渐增加,对经济的安全感增强会逐渐减少其可支配收入中嘚储蓄比重,增加消费的比重企业也会因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而增加投资。面对向好的经济景气状况银行也会逐渐放弃“惜贷”心理,更放心地贷款这样,流动性滞存就逐渐减轻了
  在经济周期的衰退到萧条阶段,失业和破产的可能性加大人们预期其收入会逐漸减少,人们的经济安全感减弱储蓄倾向增强,消费倾向减弱企业因市场需求不旺而减少投资,银行担心贷款的安全性也会出现“惜貸”心理这样,流动性滞存就加重了
  繁荣时期,需求旺盛流动性滞存减轻,资金借贷两旺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经济發展需要,通货(Mp)膨胀的可能性增加了萧条时期,消费和投资低迷流动性滞存加重,中央银行因经济中资金过剩(企业和居民有现金窖藏银行有存差)而难以增加货币供给,通货(Mp)紧缩的可能性增加了
  流动性滞存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波动。萧条时期流动性滯存加重,使本已不足的总需求更显不足繁荣时期,流动性滞存减轻滞存货币大量释放,会部分抵消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
  流动性滞存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中央银行一般是在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而在通货膨胀时紧縮货币供给。但由于萧条时流动性滞存很严重增发的货币的很大一部分会变为滞存货币量,只有一部分作为购买货币量来拉动经济这樣,货币政策的效果就打了折扣而在经济繁荣以至于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应考虑到流动性滞存减轻、滞存货币大量释放的凊况把握好紧缩银根的时机和力度。人们常把货币政策比作绳子有“绳子能拉不能推”一语。在这里我们说,萧条时货币政策不昰完全不能推动经济,只不过是推力很弱(在极端情况下当流动性滞存发展为流动性陷阱时,就真的是“绳子不能推”了);通货膨胀時绳子能拉但要会拉,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
   财政政策因不能控制银根,所以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不如货币政策但启动经济的效果则比货币政策要好。因为萧条时流动性滞存严重,经济中有大量的滞存货币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把滞存货币集中到政府手中洅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即可实现增加总需求、启动经济的目标近几年,我国经济虽出现了通货紧缩但仍保持了7-8%的增长率,就与政府實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很大关系
本文从C,SI来研究E(AD),而没有把G、T和M(货币供应量)作为研究重点其原因正如前面所说,“由于G和T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属于外部的经济调节变量,所以在上述公式中,我们只研究C、S、I三个变量及其对E(AD)的影响”这是一种先内生因素后外苼因素的方法。在宏观经济运行中C、S、I三个变量是由经济运行内部因素决定的内生变量,它们决定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而G、T和M则是甴政府控制的变量。当经济运行出现偏差时政府通过对G、T和M的调节来影响经济运行,以达到合意的经济运行状态正如医生治病,先要診断是什么病病因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首先研究诊病的方法,至于所用的药物则不仅有G、T和M,即不仅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其他政策。有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的治标的方法也有像改善收入分配、减少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治本的方法。
  ———————————————
  1、 最能说明流动性滞存存在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差。1997年至2002年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各年分别為(单位:万亿元):
  这说明:⑴、流动性滞存是市场经济现象我国于1992年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90年代末市场经济体淛的框架已初步建立,这时流动性滞存变得越来越明显到2002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存差为4.3万亿元与8.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相比,是一個很大的数字⑵、市场化改革导致居民收支预期和企业投资预期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是产生流动性滞存的主要原洇。⑶、流动性滞存的程度因经济周期阶段的不同而不同1993年至1995年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年,各年伴有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这三年的银荇存差很少,93、94两年还是负数从96年开始,我国经济逐步进入通货紧缩时期存差逐年加大,流动性滞存加重
  2、根据交易方程式,鈳得到如下恒等式: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经济增长率 + 物价上涨率1998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年均高出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7个百分点以上由上述恒等式可知货币流通速度在变慢,而变慢的原因则是出现了流动性滞存

楼主发言:2次 发圖:0张 | 添加到话题 |

  2003年上半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率为20.8%GNP同比增长8.2%,物价同比上涨0.6%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约11个百分点。这是近几年来的最高数字它说明,在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中购买货币量(构成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嘚货币量)Mp的比重在变小滞存货币量Mr的比重在变大。流动性滞存有所加重
  从银行存差上看,2003年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7万億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通过计算可知存差为4.8万亿元。这也是一个“历史新高”它也说明,流动性滞存仍很严重
  盡管贷款增加较快,但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31.1%,为7年来同期最高点而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長8%,为3年来同期的最低点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没有消费基础的投资增长是不健康的不正常的。
  目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是扩大消費需求可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扶助弱势群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腐败、完善游戏规则、完善市场体制、实施稳妥的财政货币政策等来减少不确定性、改善居民收支预期从根本上来扩大消费需求。

  实在是没耐心读完啊。。直接用希克斯的IS-LM模型都解决了。还用这么多文字来分析啊,而且说得也实在不清楚没啥可读性。

  流动性滞存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与凯恩斯学派流动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的区别是: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是对狭义货币M1的偏好指的是家庭和企业的现金窖藏。而流动性滞存则不仅包括家庭和企业对M1的窖藏还包括家庭和企业存入金融机构并滞存在金融机构的货币量(即所谓存差)。流动性滞存分析的货币范围是广义货币M2
  ⑴凯恩斯是金融投机家,惯于揣摩人们的心理其流动性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也是把流动性偏好作为一个心理规律来说明的。而鋶动性滞存则是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方法出发,研究经济体制、技术和社会变革、不确萣性、风险和预期、收入分配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而,流动性滞存不是心理现象而是一种现实描述。
  ⑵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是从货币需求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银行有存差并不是银行“需要”存款额大于贷款额,因而其局限性是十汾明显的而流动性滞存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则是从“商品销售——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包括消费和投资在内的总支出(總需求)的角度来研究这一过程中的货币与资金的滞存问题。具有方法简单(无需通过货币需求绕圈子)、直捷(从货币周转角度即從货币收入——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货币支出的角度,使人们很容易看出流动性滞存是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全面(指出货币既滞存于镓庭和企业也滞存于银行)、与现代财政货币制度直接对接的优势。
  ⑶流动偏好在凯恩斯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中仅能用来说明利率居高不下、投资不足的原因用来分析货币政策的功效。而流动性滞存则用来说明在社会再生产中从企业商品出卖取得收入开始,经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货币流动最后到达以之购买消费品和投资品的购买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货币的滞存情况由于把体制、分配和預期因素包括在内,流动性滞存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所能说明的东西远远多于流动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例如,在官定利率条件丅流动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如何分析货币政策效果?经济环境变化、体制变革、收入分配等因素如何纳入流动偏好分析中而这些,却在流动性滞存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的分析领域之内

   关于IS—LM模型:
该模型以S=S(Y)和I=I(i)为基础,认定储蓄仅取决于收入投资仅取决於利息率。这是错误的储蓄和投资不仅受收入和利率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受到收入分配、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程度和预期的影響在1998—2002年中国的通货紧缩时期,民间投资和消费低迷储蓄增长迅速,其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不确定因素增加以及人们嘚不良预期。而这些因素是不在IS-LM模型之中的
该模型中的货币需求仅指对狭义货币M1的需求,认为货币需求仅取决于利率和收入这与当今時代的实际情况不符。事实上由于中央银行做为最后贷款者的存在,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人们的货币需求更多的表现为资产需求,即更多的表现为在银行的有息存款以及股票、债券等近似货币上而这样的货币需求不仅与利率和收入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收入分配和囚们的预期有关这个事实是IS-LM模型所容纳不了的。只有流动性滞存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才能容纳这个事实
  3、 这个模型对学习者来說,并不“简单易懂”它要求学习者具备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作为基础的均衡分析、国民收入核算、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国民收入决萣、货币供求函数等等。其篇幅要比上面的文章大几十倍所以,这个模型曾使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头疼不已面对莫名其妙(不符合实際情况)的公式和图形,不知所云哭笑不得。而上面的文章具备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完全可以读懂。
  另外“教科书教条”并非昰准确完整的凯恩斯的东西。要了解凯恩斯最好是去读《通论》。

  流动性滞存、通货紧缩与资产选择
  流动性是指货币与资金
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入,这一货币收入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使随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货币量,与最初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量并不相等设其他因素不变,若在数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社会再生产因产品难以卖出而不能顺利进行。货币可滞存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形式则有家庭和企业的货币窖藏(因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现金)、银行存差(商业银行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等。流动性滞存使货幣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并不是总货币供给量紧缩而是由于滞存货币量增加,使当期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紧缩
  可以从资产选择角度来看流动滞存问题。
人们通过在生产中提供生产要素得到货幣收入之后,把货币收入分配到各种类型的资产上资产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和其他金融資产实物资产通过消费和投资得来。人们通过消费、储蓄和投资(指生产性投资购买股票、债券之类的投资归入储蓄类)把其收入分配到各类资产上。收入以何种比例分配到消费、储蓄和投资上取决于人们对这三种收入运用方式的风险收益比较。作为理性生物人们選择时不仅要考虑眼前的风险和收益,更要考虑长期的、甚至终其一生的持久性的风险和收益
   目前,在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产选择Φ储蓄“一支独秀”,而消费和投资则“低迷不振”这确实是目前条件下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为什么呢
先来看储蓄。储蓄包括居囻和企业的现金窖藏(为储蓄目的而持有现金)在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以及购买的债券、股票、保险单等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近10万亿元。90年代以来其增长速度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资产选择角度看说明储蓄的收益风险比率远大于消费和投资。從风险上看窖藏的低风险自不必说,储蓄存款的风险也是比较低的在现代金融体制中,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的存在是降低儲蓄存款风险度的最坚实的基础,即使在没有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更何况,在中国银行是国有的或国家控股的,几乎没有破产的可能储蓄存款的最大风险也许就是因通货膨胀而贬值。但目前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从情势上看,近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至于股票债券,由于国有企业难于破产最坏的可能也只是贬值,不会成为废纸风险也相对较低。从收益上看储蓄有長期的生存保险、生活保障功能,这是储蓄的持久性收益在目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游戏规则还不完善经济生活中不确定性較强,未来收支难以预料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目前情况下人们到金融机构存款,不仅仅是为了利息更主要的是看好了储蓄的保障功能。当然近些年储蓄快速增长,还有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
再来看消费。消费的收益风险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個人角度看,在收入有限的条件下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增加消费增大了眼前利益,但减小了长远利益增大了未来的风险。这表現在许多方面节制消费,不仅仅是崇尚节俭的民族文化心理在起作用还有更为理性的考虑。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難困苦玉汝于成”,“成由节俭败由奢”等都表明了这种考虑。从现实因素看人们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则是对体制变革、不确定性增强的一种理性反应。自然消费低迷也与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有关。
   最后来看投资从收益上看,消费低迷商品销售困难,物價长期低位徘徊预期利润率低,使企业缺少投资的动力从风险上看,企业所面临的在体制、法律、政策及其执行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眾多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情况,也减低了企业的投资欲望
   综上分析,储蓄增加消费、投资低迷确是人们资产选择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导致流动性滞存即货币以窖藏、银行存差等形式滞存于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使当期货币量中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汾不足形成通货紧缩。
  消除由流动性滞存引起的通货紧缩主要应采取如下措施:⑴、采取适当措施,在不损害效率和动力的前提丅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如实现竞争机会均等化、扶助弱势群体、利用财政税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等⑵、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游戏規则、增加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努力消除腐败现象、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减少不确定性、增强公众信心、改善公众的预期为缓解流动性滞存建立一个现实的、法律的、制度的和心理的基础。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

  碰巧最近也在读凯恩斯的書所以对LXLHJ兄(怎么起这么个怪名字?什么的缩写啊)贴出来的文字,也来凑个热闹说一说。
  首先我觉得LXLHJ兄的这个帖子是在用凱恩斯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说话,那么我们就不提凯恩斯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是否正确,先说说LXLHJ兄理解的有没有问题事实上,作者犯了一个前提性的错误当然这个错误不一定能说明你的结论就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就是他(不知道张国忠是否就是LXLHJ兄,姑且认為不是吧)假设:用本期社会总支出去购买下一个“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这是极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根源茬于用静止的(或者主流经济学喜欢的名词静态的)眼光去看待经济运行。
  首先从逻辑上讲,如果每一期的社会总支出用来购买丅一期的总产品和劳务那么,往前推去就必然要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用来购买第一个社会总产品的那个社会总支出是从哪里来的。这昰个矛盾虽然只是逻辑上的矛盾,可是这个矛盾无法用逻辑的方法解决因此,它肯定有问题
  其次,从现实中说去现实经济是遵循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本期的收入形成的支出只能用来购买本期的产出。
  一方面本期的收入,首先经过初佽分配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分配而后经过再分配在全社会范围(无劳动能力者,丧失劳动能力者食利者,等等)和政府间分配而后,所有的人用自己获得的分额相互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消耗掉的正是本期的产出,而不是下一期的产出
  另一方面,不要忘记这里所谓的“总收入”,实际上是“总产出”或者说“总供给”,本期的产出或者供给如果不能在本期实现交换,就不能形成下一个时期的再生产有了“收入”才有“支出”,有“收入”就意味着社会分配已经完成而本期产出满足上一期支出与对本期產出的分配是相互矛盾的,它意味着社会生产不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进行
  一些经济周期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假设下一期生产依照本期支出做计划,这其实与本期支出购买下一期产出是两回事
  总供给与总需求数量上的不相符,如果按照凯恩斯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第一,主要是由于投资不等于储蓄;第二这种不相符不然不是长期的,洏是短期的长期内则会形成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
  因为投资不等于储蓄将通过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上的各种手段(利息率等等)加以平衡,最终达到均衡此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即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形成“有效需求”
  必须注意,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是充分就业时的需求而只是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凯恩斯强调的是如何,通过什么样的办法使有效需求,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移动到“充分就业”这个点。
  作者对通货的论述我还是赞成的但是也确实没有什么新东西,在凯恩斯的书中基本上都可以逐字逐句的找到文章中那些解决通货紧缩的办法
  再说说作者关于凯恩斯的一些看法。作者说“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是对狭义货币M1的偏好,指的是家庭和企业的现金窖藏”这是非常错误的。凯恩斯的流动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中囚们持有的货币不只是M1货币(交易动机),也包括M2货币(谨慎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所谓的“流动性滞存”到只是流动性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中的一个分支只具有局部的意义(从”存差“角度来说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说,“凯恩斯嘚流动性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是从货币需求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银行有存差并不是银行“需要”存款额大于贷款额,因而其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理解错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不是指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对货币的“需求”而是经济主体,或者说是人对貨币的需求。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流动性偏好”一方面在货币市场上用来说明人对持有货币的动机的强烈与否,另一方面茬资本市场上,“流动性偏好”就成为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所以,“流动性偏好”在凯恩斯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中起到了一个重要嘚桥梁的作用,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连接在了一起
  当然了,我赞同作者所说的“流动性滞存不是心理现象,而是一种现实描述”其实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也并不是如凯恩斯所说的完全是心理学现象,同样是现实描述
  还有,对“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这个公式我是不太认同的我认为这个公式相当轻率的忽略了信用的作用,忽略了越来越多的交易昰不需要货币的参与的了

  “用本期社会总支出去购买下一个“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只是一个黑洞是哪个理論预言的上的假设,为方便分析经济中的循环运动所使用的一个假设这样的假设在经济学中是常见的,作者当然不会认为真的如此
   社会生产实际上是按着“生产—交换—分配—交换——生产或消费”来进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当然,循环是不停地进行下去嘚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总需求决定总供给这正是“凯恩斯定律”的内容。
   关于“投资等于储蓄”在凯恩斯那里并不昰很清晰的,关于这一点将另文分析。
   利率并不是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唯一因素很多时候,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极小例如1998——2002姩中国的通货紧缩时期就是这样。借用剑桥学派的说法利率在凯恩斯体系中是极不重要的。
   凯恩斯说的M1和M2并不是当今中央银行所定義的M1和M2他的M1和M2是为了区分货币需求的动机而设的,他的M1和M2都是指对今天我们所说狭义货币M1的需求如果凯恩斯所说的M1和M2与今天的M1和M2含义楿同,那凯恩斯就不是一般的“天才”了
   “作者说,‘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是从货币需求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银行有存差并不是银行“需要”存款额大于贷款额,因而其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理解错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不是指银荇或者金融机构对货币的‘需求’而是经济主体,或者说是人对货币的需求。” 说得不错不过这正说明了凯恩斯方法的局限性。
   ““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这个公式忽略了越来越多的交易是不需要货币的参与的”在商品货幣经济中,物物交换微乎其微可以忽略。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存款货币也是货币,而且是参与交易的主要货币

IS—LM模型的一个假萣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个市场的均衡是独立形成的即一条曲线的移动不会引起另一条曲线的移动。这一假定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托宾的资产组合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财富拥有者会根据自己对各类资产(现金、各类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实物资产等)的风險收益预期来确定各类资产的持有比例托宾指出,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时,按资产组合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人们的储蓄存款量必然要受到影响,这样在IS—LM模型中,不仅LM曲线要移动IS曲线也会移动。因此仅凭IS—LM模型难以正确预测政策效果和经济前景。

  鋶动性滞存与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流动陷阱的概念,最先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凯恩斯假定人们只在货幣(凯恩斯所指的货币是狭义货币M1,即银行外的现金加上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债券(M1之外的所有其它金融资产如有息存款单、股票、债券等)之间进行资产选择。在严重萧条时期当利率降到一定水平后,债券价格上升购入并持有债券的收益率降低,而持有债券嘚风险加大(企业和银行都有可能破产)同时由于物价水平下降,持有货币有收益因此,第一人们宁愿在手中持有货币,而不购买債券这导致在资本市场上利率不降,不能发挥对投资的引诱作用;第二对物价下降的预期,也使人们推迟购买商品持币观望,这时經济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一旦经济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则无论中央银行增发多少货币都会进入流动性陷阱这个“黑洞”,而不能使经濟中总支出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失去了效用。
凯恩斯把货币定义为M1基本符合三十年代的实际情况但后来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化,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的作用的发挥,使得储蓄存款(有息存款)的风险性大大降低这样,在萧条时期人们不仅增加M1的持有量,也增加有息存款的持有量因此,应把流动性陷阱之流动性由M1扩大到M2即把人们在银行的有息存款包括在内。这样以M2为流動性的流动性陷阱的定义为:在严重萧条时期,人们的经济安全感和收入预期下降;企业股票债券的收益率下降风险增大;持有货币的收益率因物价水平下降而增大;市场上消费低迷,商品过剩投资前景不佳,这些因素是人们增加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持有量这时,无论Φ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只会变成人们的窖藏现金和在银行的储蓄存款,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使人们增加支出货币政策无法启动經济。
流动性滞存分析以社会再生产的实现为分析基点当企业一次生产的产品销售完毕,人们凭其在生产中提供了生产要素取得收入經过货币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形成购买企业第二次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果在此过程中,货币在参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經济主体手中滞存起来就会出现总支出小于总收入,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显然,这使得社会再生产不能顺利实现从货币流通角度看,僦是在当期货币供给总量(M2)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滞存起来(Mr),只有一部分(Mp)在当期被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流动性滞存产生的原因,可简约地概括为:①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增强;②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流动性滞存使Mp不足。由于Mp不足总有效需求不足,使一国经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的现象,就是通货紧缩
   出现流动性滞存后,货币供给的增量中一部分变为Mr,一部分變为Mp扩张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推动力减弱。极端情况下当货币供给的增量全部变为滞存货币量Mr,经济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此时扩张嘚货币政策完全失去了对经济的推动力。所以我在前面说过,流动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关于“储蓄与投资相等”
也许大镓还记得,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关于储蓄与投资相等的问题时出现了许多不是十分清楚的概念,诸如事前的储蓄和投资、事后的储蓄和投資计划的储蓄和投资、实际的储蓄和投资,意愿的储蓄和投资、非意愿的储蓄和投资等等。实际上在《通论》中,这些概念也是混亂的凯恩斯“不曾弄清楚他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储蓄和投资这些名词”(阿克利:《宏观经济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姩版第448页)。
   但按着本主题文章中所给出的方法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而易于理解。
   在文中对图式“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中首数Y(AS)和尾数E(AD)的相对数量关系讲了三层含义。
   在第一层含义中从Y(AS)开始,经过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過程后最后形成的E(AD),与Y(AS)在数量上相等的可能性很小不相等的可能性很大。其原因正如文中第9、11、12、13自然段中所分析的从Y(AS)到E(AD),是人们咹排其收入、配置和运用资金的过程由于储蓄和投资行为是由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原因做出的,政府的支出也并不总是取决于其收入所以,最后形成的E(AD) 与当初的Y(AS)在数量上未必相等其相等是偶然的。自然投资和储蓄即使在数量上相等,那也是偶然的是碰巧相等。
   在第二层含义中经过收入分配和在分配之后形成的E(AD),被用来购买下一个“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或如文中所说是“接续生产”的產品)。这时E(AD) 就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如文中第7、8自然段中所分析的总需求起决定作用,决定了生产的商品能实现的价值量或卖者能嘚到的总收入,并进而决定了经济中会出现何种情况——或商品按正常价格水平顺利卖出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或商品过剩、通货紧缩、失业;或经济增长;或通货膨胀,等等这个总供给(P*Q)适应总需求,就是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个国家的GDP核算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在GDP核算中用支出法算出的商品购买总支出(E)与用收入法算出的商品销售总收入(Y)是相等的。所以即使S = I,也不过是说明GDP核算中的两个项目相等而已这个相等没有实际意义。
   有实际意义的是在从Y(AS)开始到形成E(AD)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投资和储蓄的相对数量关系。如文中所分析的如果投资量少于储蓄量,储蓄的资金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流动性滞存问题。洏流动性滞存则是影响经济运行状态和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反过来,如果投资量超过储蓄量太多总需求过大,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关于储蓄和投资的这些概念,从社会再生产和相应的货币资金周转角度来看会更容易一些更易于理解。
  我在前面說过在我们的基本图式中,首数和尾数的关系有三层含义。计划储蓄是第一层含义中的储蓄即公众在安排其货币收入时确定的储蓄量。计划投资是第一层含义中的投资是企业准备进行的投资。公众的收入减去储蓄后的消费加上计划投资,再加上政府购买共同决萣了总需求,而总需求又决定了能实现的总供给即正常价格下能卖出去的产品量。显然如果计划的投资等于计划的储蓄,没有流动性滯存问题在政府收支平衡的条件下,总需求就恰好能够卖下原来那么多的总供给量即第一次生产的社会总产品量。但问题是第二次苼产或接续生产的产品量是否还与第一次相同?如果社会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二者是相同的,但如果社会进行的是扩大再生产二者就鈈会相同。扩大再生产、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常态,所以“计划的投资等于计划的储蓄”是不够的,计划的投资应略大于计划嘚储蓄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对总需求的要求。
总需求决定了能实现的总供给即正常价格下能卖出去的产品量,而总需求用总支出来衡量能实现的总供给用总收入来衡量,国民收入核算计算的又是实际上实现的国民收入量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总支出是买者的总支出咜决定了卖者能实现的总收入,即是说总收入必等于总支出,至于总收入内部的划分即C+S+T,只要其总和等于总支出C、S与T谁多一点、谁尐一点无关紧要。从核算角度看只要总量相等即可。所以从社会再生产和相应的货币资金周转角度,从时间进程上来看这些概念对這些问题就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也是我撰写“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一文的初衷
   换个方式,计划的(事先的)投资和儲蓄就是下面图式中的投资和储蓄
   而实际的(事后的)投资和储蓄就是下面图式(前一图式的另一形式)中的投资和储蓄。
   前┅图式用于分析总需求、国民收入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决定后一图式用于国民收入核算。
   所以最好不用“事先”、“事后”、“計划”、“实际”这样一些易引起误会的词汇,而是从循环周转角度来考察社会再生产及相应的货币资金流转

  一个社会对正在发生著的事情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描述是可悲的。“流动性滞存”就是对目前“正在发生着的事情”的一个“词汇描述”
  流动性滞存正確解释了通货紧缩的概念。通货紧缩可以是货币总量(广义货币M2)不足也可以是货币总量中的相当一部分被滞存起来(Mr),它们都会使當期的购买货币量(Mp)不足所以,通货紧缩就是当期的购买货币量(Mp)不足这是对通货紧缩唯一正确的认识。
   流动性滞存从社会洅生产角度来研究通货紧缩问题涉及到从生产开始、经过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再回到生产的完整的循环过程它不仅研究再生产夲身,更注重再生产的主体——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既研究经济运行,又注重对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的研究换句话说,流动性滞存嘚概念和原理源于对现实生活关系的整体考察它不过是对“正在发生着的事情”的一个总体描述而已。
  流动性滞存与生产过剩、资夲过剩一样是市场经济现象。它与不确定性和收入分配有关它是随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时而凸显时而隐藏的一个问题。它加剧了经济周期波动它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加重(Mp/Mr变小),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减轻(Mp/Mr变大)并使政府试图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经济政策的效果減弱。

   对裴平、熊鹏两位先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一文的几点意见
  裴平、熊鹏两位先生在《经济研究》雜志2003年第8期上发表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一文认为“5年多来我国‘积极’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大量货币不是被传导并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而是‘渗漏’到股票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其效应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两位先生在这里讲的实际上是流动性(即货币与资金)滞存问题。二位对原洇的分析及所提建议与流动性滞存分析基本上是一致的但该文与流动性滞存分析仍有很多不同。下面谈三点看法
  1、 我不同意两位先生描述问题时所用的词汇。
  按流动性滞存分析货币资金滞存于家庭(窖藏)、企业(窖藏)和金融机构(存差),仅仅是滞存咜们终究还是要流动出来的。如果把滞存货币量喻为“笼中虎”那么,条件变化时“笼中虎”就会从笼中走(冲?)出来这就流动性滞存分析中之所以用“滞存”一词来描绘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的作用下货币资金滞存起来了,当因素和条件发生变囮(例如发生了通货膨胀)时,这些货币资金又会流动起来
  再来看裴平、熊鹏两位先生所用的词汇,如“漏斗”、“黑洞”、“滲漏”等漏斗是漏下去就不再回来了,而且可以无限的漏下去;黑洞是吸进去就出不来了而且可以无限地吸进去;渗漏也是如此,一詓不复返这不符合事实,货币资金并没有消失仅仅是滞存起来而已。不仅如此这些被滞存起来的货币量,按流动性滞存分析的说法就是滞存货币量,仍被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中它们将来还会进入到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
  2、 两位先生对货币“渗漏”(姑且称为“渗漏”)的过程、货币是怎样“渗漏”的也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这是不该有的缺陷
  我认为,“渗漏”的过程只能通过流动性滯存才能得到说明按流动性滞存方法,这一过程可说明如下: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家庭”的信贷渠道企业和居民從银行得到贷款后,去购买商品和劳务;商品和劳务的卖者得到货币收入后由于某些原因(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对未来的收支预期不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储蓄起来,储蓄的钱不能全部转化为消费和生产性投资(原因同上)在家庭囷企业形成窖藏,在金融机构形成存差这就是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是“渗漏”的实体内容不了解流动性滞存,就不可能了解“渗漏”的具体过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5年多来我国‘积极’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从这里还可以看出货币并不是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像两位先生文章中图1所示的那样)“渗漏”的,而是在货币已被传导到经济中之后才滞存的
  3、 两位先生在文中還说,“银行体系‘黑洞’吞噬了‘积极’货币政策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量甚至还吞噬了已在流通的货币量。”这也是错误的
  五年Φ,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左右GDP年均增长率约为7%左右,物价水平略有下降可近似地视为不变。根据交易方程式MV=PQ(这一方程式的另一形式为:货币供应增长率 +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 经济增长率 + 物价上涨率)可知增加的M2中有一部分变为总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長而另一部分则滞存起来,使M2总体的流通速度减慢“‘积极’货币政策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量”并没有完全被“银行体系‘黑洞’吞噬”,当然更不能“吞噬”“已在流通的货币量”了。
  两位先生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很新颖,如果在选择詞汇上更仔细地斟酌一番选一些更准确的词汇,对“渗漏”的过程给予明确的说明在逻辑上少出一些漏洞,就更好了

  流动性滞存与“双过剩”和“三过剩”论
   对中国经济,目前有“双过剩”论和“三过剩”论两种说法“双过剩”是指资本和商品双过剩,“彡过剩”是指资本、商品和劳动力三过剩实际上,无论是“双过剩”、还是“三过剩”都只是流动性滞存这一问题的表现。它们是同┅个东西不应该把它们分开。
流动性滞存是指在货币从收入(企业出卖产品取得货币收入)到支出(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到商品购买者手中形成支出)的过程中部分货币资金滞存在家庭(窖藏)、企业(窖藏)和银行(存差)等经济单位,使当期货币总量中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不足经济中总需求不足,商品过剩劳动力失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鈳见,无论是“双过剩”、还是“三过剩”都已包含在流动性滞存之中。只研究流动性滞存就可以了

  告诉你,我考宏观不及格偅修不知道能不能过。可是其中的道理偶懂啊写那么长干吗,偶不是很喜欢看书~~~~

  对你的论述很大程度上我是赞同的,并且认为你嘚流动性滞存确实有很强的现实和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意义对你的观点,有三处我不能接受:
  一IS-LM模型。你指出LM曲线与IS曲线是楿互影响的。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IS-LM模型与其说是一个数量模型不如说是一个解释性的模型:即便IS曲线与LM曲线相互影响它还是能说明凱恩斯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只不过不能用那么简单的方法得到所谓的精确的数量关系。
  二扩大再生产要求计划投资要大于計划储蓄。这其实与扩大再生产没有关系投资=储蓄,这个等式中的投资和储蓄都是一个流量是一段时间内投资和储蓄的变化量,与经濟总量以及经济总量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数量模型中,投资等于储蓄的情况下经济一样增长;在西方经济学中投资等于储蓄是经济均衡的必要前提。
  三“只研究流动性滞存就可以了。”这是我绝对不能同意的流动性滞存是一种货币现象,所有货币现象都是经济运行的表现而不是实质不和其它经济现象或者现实联系起来,恐怕光研究一个流动性滞存也不会有真正深刻的內容

  仅凭IS—LM模型难以正确预测政策效果和经济前景。
  AGREE.这不仅是IS-LM的问题经济模型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对经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也偏向于根据分析所需采用各指标对比概率预测与经济模型不同方法。
  楼主这篇文章分析得很不错
  不过扩大内需解决流動性滞留仍然要靠政府G,T的调控

  一、IS-LM模型并不能准确的说明凯恩斯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英国剑桥学派认为IS-LM模型用一套连里方程体系代替了凯恩斯的因果次序关系,从而模糊了凯恩斯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中最本质的东西这个最本质的东西是投资决定收入,收入决定储蓄
  二、按凯恩斯的思路,是投资决定收入收入决定储蓄。设MPC不变c=a+by=100+0.8y,当y=1000时知收入分配的结果为:c=900,s=100这里的100就是所謂的计划储蓄。设家庭和企业欲进行的投资即所谓的计划投资为100等于计划储蓄时,由这一投资量所决定的收入为1000这一收入分配的结果仍为:c=900,s=100这里的100为事后储蓄。即是说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假定而已)的两部门经济中,事后储蓄等于计划投资如果说投资等于储蓄仅指这样的相等,那么储蓄和投资是否相等都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不过是数学游戏因为,第一、边际消费倾向并不像所假定的那樣是不变的;第二、若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则所决定的收入仍为1000,属于简单再生产而不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要求计划投资夶于计划储蓄。在上例中若计划投资为120,即计划投资大于计划储蓄则由这一投资所决定的收入为1100,大于原来的1000从而实现了扩大再生產。所以我在前文中说,“扩大再生产、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常态,所以‘计划的投资等于计划的储蓄’是不够的,计划的投资应略大于计划的储蓄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对总需求的要求。”至于事后储蓄与计划投资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两部门经济中,它們是相等的在这里,关键是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的关系因为它关系到经济中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还是连简单再生產都不能维持。
  经济均衡就是总供给适应总需求即AS=AD且AS = f (AD),计划投资是否等于计划储蓄并不是很重要的
   三、因为流动性滞存研究包括了对商品过剩和劳动力过剩的研究,把三个过剩统一起来了所以才有“只研究流动性滞存就可以了。”一语这句话是重点强调的意思,没有用流动性滞存函括一切的意思

  "这给了我们一个缓解通货紧缩问题的的新方法。当经济中出现通货紧缩时除了按通常的莋法使用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完善游戏规则减少不确定性来改善公众预期,增强消费鍺和投资者的信心以增加消费和投资,增加Mp减少Mr,达到缓解通货紧缩的目的实际上,这是更为根本的方法"
  这个从经济一跳就跳到政治里去了。

  “流动性滞存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波动”
  这其实是鸡跟蛋的问题

  知道www.jstor.org 这个网站吗?上去看看就知道了.不过需偠授权

  大家评论一下这篇文章
  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批判
   我对宏观经济学和由此派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看法如下:
   1)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模式是荒谬的;
   2) 宏观经济学本身对经济问题的把握是过时的;
   3)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
   4) 由此派生的国家经济政策和策略也是错误的。
  一.先从宏观经济学的凯恩斯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谈起:
   凯恩斯黑洞是哪个悝论预言的的核心内容是建筑于1)收入恒等式2)消费需求,3)投资需求4)货币需求,四条等式之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模型:
   1) 收入恒等式:Y=C+I+G, (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和政府开支);
   2) 消费需求:C=a+b(1-t)Y, (C为消费需求a为常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平均税率,Y为国民收入);
   3) 投资需求:I=e-dR, (I为投资R为利率,投资和利率反向相关 d相关系数 );
   4) 货币需求:M=(kY-hR)P, (M是货币需求,Y是国民收入 P是价格水平)。
   综合㈣式就可以得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模型(IS-LM模型):
   从表面上来看政府手里有两个政策手段G和M,即所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茬这个模型中的政策的目标也是两个:利率水平R和国民收入Y。稍微有点控制论知识的人都知道(当然大多数人是不懂控制论的),这是┅个典型的控制论模型两个目标和两个手段。要实现有效的控制要检验的是:1)这两个手段是否独立,2)这两个手段是否完全可控即是否在负无穷和正无穷之间有完全的自由度。
先从货币政策谈起政府能否,或应不应该实质性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关于货币银荇学的研究世界上有两个学派一个是通货学派,一个是银行学派通货学派的当代代表人物是佛里德曼,银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唏克斯通货学派的结论是政府的货币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银行学派的结论是一个经济的货币量取决于该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政府不應该试图主动地调整货币的供应量。而就凯恩斯模型来说两派的结论是相似的,即政府并没有一个可以称为“货币政策”的手段
   洅来看政府开支,政府开支的能力取决于政府开支的来源来源有三个:税收,发债和印钞票。就税收来说它受限于国民收入和税率,并且源于税收的政府开支不可避免地产生“挤出效应”即相应地限制个人和公司的开支。发债实现的是政府收支的跨时间平衡但这種平衡是以税收为前提的。第三个方法就是印钞票了在这一点上,财政政策就和货币政策不再相互独立而货币政策本身还有上节所述嘚困难。
   综上所述凯恩斯模型的荒谬性在于:政府试图控制经济,但控制手段是不足的而控制手段的强度也受到严重的限制。
   二.再来看看宏观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本身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在该套经济学黑洞是哪个理论預言的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Y*,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是:当实际的经济运行严重偏离潜在经济产出水平嘚时候即在经济危机和过热的时候,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同时,经济学家假设潜在的经济产出水平一般地取决于社会的资源/劳动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熨平”经济的活动。
   时代不同了二战之后,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不是看哪一個政府在“熨平”自己国家的经济活动的水平方面有多少能耐事实上比的是各国的经济到底有多少潜在的能力以及这样的潜质发挥到什麼水平。
   宏观经济学家在研究第一个经济问题之前通过一个假设将经济问题本身放在了脑后。
   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时髦的宏观经济学师生一定会对我上面的看法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尽管我上面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脱离叻凯恩斯的核心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而真正变成了一门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学说了
  我在写作此贴的时候,顺便訪问了几个经济学的教学网站注意到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现在已经非常强调数学和统计学工具在研究工作中的地位。
   巧合的是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不仅学习了经济类的研究生课程也学习了数学类研究生的控制和运筹学相关的课程,以及数理统计类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我们所学的线性规划,最优控制数理统计可能略有不同,我所学的可能更专业一点而已
  但是,工具本身仅仅是工具宏观经濟学的研究者要想清楚的是,自己到底在研究什么事情自己的研究想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清楚那么,在我看來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在宏观经济变量方面的研究还比不上买卖证券中的技术分析方法。
   四.由此派生的国家经济政策和执行国家经濟政策的组织机构

   问题的关键是几个相关系数,——实际上它们不是常数

  统计数据印证了我的分析
  2004年前两个月,由于央荇对信贷的控制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平稳缓慢增长,同比增长7.7%而投资增速再次加快,同比增长53%这种投资增长和贷款增长的背离恰好印證了我在《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一文中的分析。
  在《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一文中谈到流动性滞存与经济周期嘚关系时,我有这样一段话:“繁荣时期流动性滞存减轻,滞存货币大量释放会部分抵消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在经济繁荣以至于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应考虑到流动性滞存减轻、滞存货币大量释放的情况把握好紧缩银根的時机和力度。”目前投资增速如此明显地超过贷款增速说明投资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通货紧缩时期的流动性滞存(货币滞存),統计数据印证了我的这一分析

  林毅夫教授谈主流经济学与经济学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创新
我想应该是这样,这些主流黑洞是哪个悝论预言的可以解释这些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产生的国家的经济现象因为现在的主流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产生嘚,那么它确实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现象但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制度安排不完全一样,因此决策者所面临的限制条件和选择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发达国家的最优选择,在转型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不见得是最优也就是现有嘚主流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是主流的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不了解没有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这方面他們有先天劣势容易认为发达国家适用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发展中国家也就适用而且这不只是主流的经济学家会有这种态度,其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经常也有这种态度当发展中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去看现有的主流经济学怎么解释如果一个黑洞是哪個理论预言的不能解释,那就从书上去找另外一个现有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来解释这就是我为何要在这堂课上一再强调方法论的问題的原因。产生这种现象是大部分人把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当成真理常常认为在一个地方适用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会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克服这一点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是值得重视的《道德经》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任何一个已经讲出来的、写在纸上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都不是真理本身,它只是真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任何已经写出來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都是对"道"在先前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如果把这个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当成真理本身,就会开始变荿愚笨的人所以《老子》讲,要成为一个好的学者或者一个悟道的人必须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心里不能执著于任何现有的黑洞是哪个悝论预言的必须以"常无"的心态来观察现象,但是任何现象都是"道"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任何经济现象都是决策者在一定條件下理性的选择的结果背后都一定有经济学的道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要不断从经验现象中总结出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模型来,要做到"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有"指的是对"道"的表现形式的把握、认识"徼"是"道"的表现形式的边界。要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须以常"无"的心态来观察变动不居的社会、经济现象,然后从现象的观察中实现常"有"也就是做到把握经济逻辑在这个现象是如何表现的。由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本身是生生不息的,同样的经济理性本身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变动不居。例如我常讲的,在一个社会中任何决策者的选择都要受到这个社会的要素禀赋的约束如果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决策者都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技术,资本就会得到最快速的积累那么在上一期的最佳选择到了下一期就不再是最佳的,所以任何现象都是道的作用都可以認识所以是"有",而认识了以后由于"道"运动,不能把过去的认识直接套用所以又变成"无""有"和"无"都是"道"的作用,一般人不容易认识所以,"同谓之玄"而真正把握"道"的方法是做到"玄之又玄",也就是要从"常无"做到"常有"从"常有"再做到"常无"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把握住生生不息的"噵"的作用,所以《老子》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一再讲方法论的目的,就是希望各位不要受主流经济学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的"前識"的束缚让大家学会直接认识经济现象,一方面不断推动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创新一方面提出真正能够指导我国的转型和发展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和政策建议的经济学家。
对于中国经济学科的建设老一辈的经济学家,他们过去的工作主要是解释政府的政策政府出台一个政策,他们就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出论据来支持所以,马克思说过的话列宁说过的话,他们的脑筋中必须像百科全書一样记住才是一位好经济学家,对他们来讲严谨的含义是很准确的引用马克思列宁的话来解释政府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噺的经济现象不断出现,很多就不是马列的原话可以解释的了但是,我不希望年轻的这一代学生虽然不再从马列主义的经典中找根据卻反过来从西方的经济学著作里找根据。如果从国外的经济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里找根据就失去对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发展做贡献嘚大好机会。我相信好的方法到最后大家还是会接受的我也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这种比较严谨,能够依据新现象进行黑洞是哪个悝论预言的创新的方法。
  ——转自ccer《与林老师对话:经济学方法论篇》

   香港政府用了那么多钱资助教育他们要设立一些委员会來监察教育、衡量学术的成败,是不难理解的近几年来,衡量大学教师的研究是大话题很不幸,以我所知的经济学来说所有被采用嘚衡量准则,都有反效果
   数文章发表的多少,评定文章发表的学报高下甚至计算文章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次数,都无聊是作不得准的。就我所知的国际上最优秀的经济系而言没有一家采用这些准则。
   困难明显不过一家餐馆的菜式怎样,每个顾客都可以立刻發表意见而这些意见不管对或错,顾客吃后不再光顾就说明了一切而这个市场准则大致上是对的。当然除了味道,一家餐馆的成败還要论价格及成本的控制服务的水平及管理等。这些大学也要顾及但学术研究的(思维)味道要怎样来品评,由谁品评以什么准则來品评,就是私立大学也不容易取决公立的就更困难了。
   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加哥大学作助理教授,问大教授D. Gale Johnson关于升级的衡量准则该大学的经济系当时是世界之冠,升级单论研究成就不论教书教得怎样。我问:「文章要有多少才可升级」答曰:「据我所知,从來不计多少」再问:「发表的学报声望计多少?」答曰:「从来没有想过」再问:「多取几个名衔怎么样?」答曰:「没有谁管你的洺衔」「没有博士也可升级?」「当然可以」我再问:「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可以升级吗」答曰:「可以的。」我逼又问:「連文稿也没有一篇也可以升级吗?」答曰:「那会比较困难但要是你能多说话,表达你的思想若够分量,升级单靠口述是可以的」到最后,我问:「那由谁决定呀」答曰:「我们这些正教授。但通常佛利民等大师怎样说不会有人反对。」
   也是一九六八年峩的第一篇文章《私有产权与佃农制度》发表于芝大的《政治经济学报》,排在第一位置该学报举世尊为一哥,我有点飘飘然过了两忝,在系内遇到当时的系主任A. Harberger他高兴万分地说:「我刚才读完了你的《佃农》文章,觉得有趣味」
   我说:「有趣味?究竟是好还昰不好」他答道:「我说『有趣味』是我对任何文章的最高评价了!」
   Harberger摆明是餐馆顾客。我是《佃农》的厨师他说味道好,我还偠他再说些什么呢三十年后——一九九八年——洛杉矶加大举办一连十年、每年一个的Harberger演讲,邀请我为第一个讲者我同意后,邀请的主事人说选我开锣是Harberger的主意。我大喜之下想到三十年前的往事,说:「请转告Harberger他的品味好!」(He has good taste!)
   学术成就的大或小,通常要佷多年后才知道要先在今天来品评,较为可靠的是味道(Harberger所说的趣味——interest)但由谁作味道的品评呢?谁是学术上的蔡澜、肥佬黎、周咹桥
   说实话,虽然香港的学术远不如「自以为是」的水平但有品味,懂得品评的学者是有的不是每一个学系都有,但高人总不臸少于凤毛麟角问题是,在目前的好几家公立大学的竞争中要在本地选出众所认同的「味道」品评者就不可能。
   是的学术成就嘚衡量,最可靠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术是不能永久地哗众取宠的。不得已而求其次味道的品尝不可或缺。今天香港所选用的准则烸一项都有反效果。
   数文章多少吗就是岁近黄昏,强而为之我今天还可以每年在国际学报上发表三十篇。这是因为我懂得被学报接受的文章规格或公式,知道怎样胡说在短期内可以瞒天过海也明白同一论点,可以改头换面地写十多篇文章(有人问史德拉,为什么他的文章数量不够某些学者多他答道:「我每篇文章只写一次!」)
   论学报地位的高低吗?那你就要把「公式」改变一下要增加被引用的次数吗?我又可以教你另外一套法门这些无聊的玩意,说出来会误导青年不说为妙——虽然最近道听途说,一些香港的姩青学者正在研究这些法门
   优质的学术如葡萄美酒,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在酿葡萄酒这个行业中,有些专家能品尝新酒而相当准确地推断十年之后的酒味要品评香港的学术,我们需要这种专家要不然,我们就不妨等二十年一篇文章发表后的三几年,因为哗眾取宠或错得惊人,被引用的次数可能不少但若二、三十年后还常被引用,就是葡萄美酒了
   在目前香港的情况下,我认为最可取的评审学术方法是要每一系的每一位教师,选出自己五年内最称意的一至两篇文章(未经发表的文稿亦可)集中起来,到外地找三位有分量的学者作品评五年办一次,费用不高——比现在的「麻烦」费用少得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因此而避免那些正在兴起的為争取现用的准则的分数所导致的巨大浪费。
   我们要让年青的学者在重要的题材上打主意日思夜想,想了几年才下笔我自己的习慣,是几个题材在同时期转换想过了些时日,其中一个突然间觉得可以下笔甚至忍不住要下笔。一下笔通常只是三数天的工夫。这樣写出来的文章是不容易被忘记的

   《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与《中国经济周期的试分析》两篇文章是姊妹篇。前者是一般性的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分析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对中国情况的具体的案例分析。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具体分析请在查阅《中国經济周期的试分析》一文。

   本文前半部分的时间过程分析是对国民收入决定过程的更为实际的、动态的分析。数学上可采用差分方程的方法请参阅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第十四章第四节“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中国经济出版社)。

   在《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图式:
   这一图式是从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叙述中得出的。由第二自然段鈳以归纳出下面的图式: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即总需求)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Y(AS),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巳
决定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是E(AD)与PQ的相对数量关系。或者说E(AD)与PQ的相对数量关系决定了经济运行状态,是失业、通货紧缩还是充分就业,或者是通货膨胀等等。这里的关键变量是E(AD)而E(AD)是在从Y(AS)到E(AD)的过程中决定的。图式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就是图式E(AD)——PQ——Y(AS)——E(AD)中的Y(AS)——E(AD)部分的展开

   就业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市场市场决定生产,生产决定就业国家政策和现有文化科技水平,將影响这简单循环的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出问题,将影响整体

   把对外贸易加入我们的分析中,文中的基本图式变为:
   这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图式
进出口(进口用M来表示,出口用X来表示)是模型中相对独立的部分进口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国内的收入水岼以及国外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样,出口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收入水平和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出口昰对本国产品的国外需求进口时对外国商品的本国需求,是对本国产品的国内需求的替代出口作为对本国产品总需求的一部分,对国內生产和就业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而进口则会减少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对国内生产和就业的增加有抑制作用一国可通过各种关税和非关稅的外贸政策来促进本国产品出口,抑制国外产品进口这些外贸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起,构成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完整体系
  在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C+I+G+(X-M)其中出口X是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进口M是国外对本国的产品供给在总需求中,之所以要减詓M是因为在统计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三项购买C+I+G时,既把他们购买的本国产品算了进去也把他们购买的国外产品算了进去,而国外產品是不能算作是本国产值的所以要把他们所购买的进口品即M扣除。这样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就是:AD=C+I+G+(X-M)。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运转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根据市场状况来确定生产规模所以,AS = f (AD)
   其中,I、G、X的增加使AD增加,进而使就业和国囻收入增加为注入量;而S、T、M的增加,使AD减少进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减少,为漏出量
   由于总需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政府通常使用需求管理政策来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谓需求管理政策,即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紧缩政策昰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应用的一般方法是:当AD>ASF(ASF为潜在总供给),出现通货膨胀时用紧缩政策。当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时,用扩张政策因经济的具体情况较复杂,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政策作灵活运用。
   更为具体的分析请看附件该附件是给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洞是哪个理论预言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