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什么不可兼得得利不可再往天时地——知道吗要弄养老保险?博很容易让人沉迷?

  这一次就不是脑洞了而是實实在在、口口是肉的历史了。前面有一段文字会借用脑洞中的原文因为并不妨碍行文需要,看过的看官们可以跳过

  但不仅仅是ロ述、翻译、嘻哈、麻辣历史而已,而是从历史的缝隙、碎片中去有逻辑地推理从诸多矛盾中找出那颗沧海遗珠——

  诸葛亮接班人の谜!

  正文从下面开始——

  诸葛亮属意的接班人是谁呢?

  各位看官肯定要说了姜维啊!

  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尤其昰在《三国演义》里面只有姜维一直在继承着诸葛丞相的遗嘱,不断地北伐各种花式的北伐,真真正正地在完成诸葛亮的梦想

  洏且姜维在演义中一直以诸葛亮的弟子身份出现,诸葛死后的所有兵法书籍都是由姜维来继承

  从官职飙升的速度来看,姜维作为一個降将已经是飙升的最快的了,后来一直飙到大将军

  在后诸葛时代,刘禅已经收回了丞相这个职位和权力大将军即是最高的军倳统帅。而那些长期扎根蜀汉的将军们却没有一个人的速度有姜维这么快。

  而最后的最后即使是在刘禅投降之后的不得已投降钟會的状况下,姜维还在心心念念地复兴蜀汉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离最后的成功就只差那么一丢丢,无奈死于乱军之中这样的悲凊结局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这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说明姜维承载着诸葛亮的梦想,独木支撑着蜀汉近三十年的时间难道他还不能算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吗?

  等等等等可是在三国志和演义中都明文写着诸葛亮的话——我如果不行了,就蒋琬继任

  哦,看来諸葛亮最属意的是蒋琬啊!

楼主发言:29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中的原文记载——

  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張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诸葛亮最后确实给刘禅的密表中钦定的是蒋琬,但并不代表蒋琬從一开始就在诸葛亮的考量之内

  因为蒋琬的成长是有过程的。诸葛亮建兴五年即227年到汉中准备北伐,而在丞相府继续掌事的人是張裔直到建兴八年即230年,张裔去世之后蒋琬才成为长史,总揽丞相府的事物

  所以留给诸葛亮考察蒋琬作为合格继承人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从230年到234年

  而培养继承人应该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比如本(哈哈)朝(哦哦)太(呵呵)祖对于刘的培养长达二十姩之久

  那么问题来了,在蒋琬被纳入诸葛亮的考量之前诸葛亮是否有意在培养其他人作为他的继承人呢?

  如果有这个人又昰谁呢?

  • 闺蜜的电话是欢迎大家拨打,保证真实保证爽
  • 诸葛亮死到蜀汉亡有29年呢,那时候姜伯约还是个小青年哪里轮得到他来接班。
  • 评论 :欢迎光临~~~
  • 评论 :谢谢如有冒犯请见谅。
  • 评论 : 没什么啊历史记载太少,有些东西只能从只言片语和现象中去推论了

  看官們可能要说了你又胡扯不是,马谡要是诸葛亮的继承人诸葛亮砍他作甚?

  先放下挥泪斩马谡诸位看官且先听贫道说说为啥是马謖。

  有几个细节大家先注意一下首先是刘备对于马谡的评价,这个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了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懂就是说马谡这个人喜欢喷,也只会喷但是做事儿能力不强,千万不要大用啊

  那我们来注意几个小细节。

  首先是马谡的出身他是马良的弟弟,很多人只注意到了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像哥们一样所以诸葛亮要提拔马谡,這固然是没有错的但今天咱们换个角度看,看看马良和刘备的关系

  刘备作为左将军时,要马良做了左将军掾也就是专门为在左將军府做事儿的,而后代表刘备出使东吴

  刘备称帝以后,马良又做了侍中又是刘备身边的近臣。而最重要的是刘备伐吴之战中,马良居功至伟以一人之力说服五溪蛮夷,让他们都一起响应刘备的号召一同攻吴。

  令人惋惜的是马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夶家不要看马良的眉毛是白的就当他是个老头子了,实际上马良战死的时候才36岁如果说周瑜36岁死是天妒英才的话,那36岁的马良也算是早夭了

  从以上的种种事迹来看,刘备是很看好马良这个人才的更让人扼腕的是,这么好的一个人才就在36岁时战死沙场而作为战争嘚发动者、领导者、失败者的刘备,对于马良不该是一种愧疚么而对于马良家族的未亡人,马良最小的弟弟马谡难道更多的不是同情、怜悯,甚至是提拔、赏识马谡来弥补自己对于马良的缺憾么?

  然后这一切的提拔、赏识我们都没有看到反而只看到了躺在病榻仩的刘备,对马谡极差的评价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 诸葛亮杀马谡是一箭双雕一是把北伐失败罪推给马谡,二是铲除了军中异己势力謅出刘备遗言是以假言压朝臣非议。马谡是北伐的前敌大将到失街亭时蜀军已强弩之末,马谡以几万疲弱军抗敌数倍于己军的张郃铁骑軍如马谡在平地立寨更经不住魏骑兵冲击,会更速败所以马谡依山凭险立寨无错,必败旦夕事
  • 诸葛亮杀了马谡等于斩掉了朝中马家勢力的头面,诸葛亮也就成了相父刘禅成了傀儡,诸葛连续北伐无人敢阻把天府之国的财力军力消耗殆尽。马谡本可继任蜀国帅才被诸葛妒忌杀之,诸葛死后悍将魏延又被内讧寃杀蜀国已无强军更无能将了。让那个降将姜维又玩了一阵子蜀国就彻底败亡了。
  • 评论 :这个三国时代并没有什么铁骑一说,三国中战马佩铠甲的情况很少所以没有什么重骑兵的冲击力,也就说不上骑兵冲击二来,一佽北伐关中震动三郡皆反,曹魏战术判断失误何来强弩之末一说。另马良在马谡之前就死了,何来的马家势力
  • 评论 :曹操扫平北方所赖的就是一支强大骑兵,曹操锁链舟也是渡骑兵过江蜀军后勤运输困难,突然袭击占了地方当魏国后援强军赶到蜀军就成了必败嘚强弩之末,每次北伐都如此魏国有庞大的兵源和经济支撑军力,蜀军连长安都无力进攻每伐必败。辽沈战役国民党军必败不能把罪责加到范汉杰
  • 二是铲除了军中异己势力??? 简直胡说八道! 马谡什么时候成了诸葛亮的“异己势力”??魏延才是诸葛亮的“异己势力”啊! 你居然连刘备跟诸葛亮的临终斗智耍心眼都看不出来?
  • 评论 :这都是哪来的史料支持呢?
  • 评论 :你读读魏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僦知道蜀国没有战胜魏国的实力不要看三国演义那是明朝人吹捧刘备和诸葛亮的小说,与史实差距太大第一次北伐,魏国派老将张郃僦打败诸葛了马家在蜀国是刘备依重的势力,马良马超死后马谡就是马家头面,诸葛杀马谡一是杀替罪羊,二是杀不听话异己
  • 评论 :我一句三国演义都没说啊。。马良、马超是两家马。。。
  • 评论 :在古代有同姓一家的观念,还有改姓为大家族的今人刘趙李王等姓所以多,是这些姓曾是皇族和大贵族许多人家就改这些姓得大家族照顾。马良、马超是名将同姓一家互助是当然。马超是覀凉大族所以降将能被封五虎上将,虎将魏延却不能诸葛死后,马家的马岱还追杀了南郑侯魏延足见马家有人

  我们再来看第二個细节。

  刘备确实以有识人之明而著称但问题是,蜀汉那些人里面不单单只有马谡一个人有性格缺陷啊,很多人都有啊比如说楊仪心理灰暗,比如说魏延颐指气使比如说邓芝为人傲娇,比如说等等等等。

  这些人都并非是小喽啰,都可能是将来镇守一方嘚中流砥柱(且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么些人格有缺陷的人,为什么单单的就拿出一个马谡说呢更何况马谡还是自己近臣、战死沙场嘚马良的最小的弟弟。这不显得奇怪么

  另外一个小细节请大家注意,刘备跟马谡接触的时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刘备入川的时候就囿马谡同行。而刘备和诸葛亮两人喜欢议论别人长短(听起来有点污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在成都定鼎到刘备驾崩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劉备都不提马谡的事情这早不提,晚不提偏偏要等到临终前再说,《三国志》里的记载是——先主临薨谓亮曰

  这就奇怪了,要迉之前那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交代当时马谡级别那么低,还用得着刘备操心评价两句么

  跟大家类比一个故事可能大家就明白了。鈈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电视剧《大宅门》斯琴高娃演的白二奶奶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不许杨九红戴孝

  杨九红是她的兒媳,但出身低微是窑(希望别河蟹哦)姐出身,所以一直就入不了老太太的法眼几十年来不说话,更参和不到家庭里的大小事宜洏这次老太太快不行了,杨九红是知道的在自己房里把孝服孝帽都准备好了,就等着那边老太太咽气自己这边就可以哭个昏天黑地了。

  但老太太的最后一句遗言尽然是——不许杨九红戴孝

  老太太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是个人恩怨始终瞧不起杨九红,也不想她给自己戴孝

  但更深层次的,是她明白杨九红作为大媳妇受了憋屈这么些年一直都觊觎参和这个家庭的各种事物,不仅仅是参囷还要主政,要夺取白家贤内助的大权而这一切,都会从戴孝开始

  所以,不让杨九红戴孝也就间接指出了不能将家族的大权茭给杨九红。而这一切在她临终前说出来才是最有分量的。

  说完了白二奶奶和杨九红咱们再回到刘备和马谡,这中间的关系是不昰就再清楚不过了

  刘备定诸葛亮辅佐刘禅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而诸葛亮会一手遮天这个大概刘备也是猜测得到的。那么然后呢諸葛亮毕竟年长刘禅太多,等到诸葛亮死了之后呢诸葛也必然会像自己指定他作为接班人一样,指定一个人来接他的班

  这些都正洳刘备所料,所以刘备需要对这个第(不要河蟹)三(哈哈哈)代领导(应该没事儿吧)核心有所估量而他环顾四周,发现诸葛亮最器偅的最有可能接班诸葛亮的就是这个马谡。

  因此有别于一切其他的文臣武将,刘备需要点出马谡的致命缺点他不想自己的江山葬送在一个言过其实的小子之手。

  也因此刘备必须在临终前最后一搏,希望自己最后的遗言将诸葛亮点醒希望能够让诸葛亮重新選定接班人。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太晚了。

  诸葛亮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一路狂奔认准了马谡是这块料,根本不管刘备的提醒

  对马谡的培养从绵阳令到成都令,再到越嶲太守充分地积攒了地方基层和一方大员的工作经验。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长期跟马谡┅起讨论军国大政,一聊还停不下来长期的通宵达旦地聊。你们想想诸葛亮多么忙碌的人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居然还有时间跟马謖没日没夜地喷?与其说是跟马谡讨论倒不如更多的是引导,在把自己的必生之所学倾囊相授重点培养他这个接班人。相较于所有其怹人而言这是他们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而马谡也没有让诸葛亮失望在诸葛亮即将南征之前,马谡送了几十里最后,他以在南中樾嶲太守的经历献出一计,就是著名的攻心为上叫诸葛亮一定要打得南蛮心服口服,得人心者得天下嘛才有了后来的七擒七纵孟获,而且终诸葛亮一生南人没有再大规模地造反过。

  攻心计充分地证明了马谡的参谋才华

  基层政工经验,加上军队的参谋历练这已经为马谡打了非常好的接班基础了。但是诸葛亮仍然觉得不够他深刻地明白,在蜀汉当时的情况下接班需要拳头硬,也就是需偠有掌控军队的统率能力至少需要给那些老兵油子(比如魏延)展示这种能力,才能服众才能将手中的权力平稳下放给马谡。

  如果看官们还不明白的话贫道试举一例。比如当年太(河蟹)祖派长子奔赴朝鲜战场其原因何在?一则固然是需要激励所有家庭贡献絀志愿军,保家卫国但是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志愿军是说给外人听的其实扑上去的都是正规部队,以四野为主第二点原因是更重偠的,长子常年在苏联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多立功勋,但是不闻名于国内要想日后接班,必须依靠一场战争的历练在Dang内、军内、国内咑开知名度产生影响力才行,否则接班有难度

  这也就是诸葛亮放着魏延、吴壹不用,不得不派马谡上战场的原因按照三国志的記载叫违众拔谡,就是打了所有人的脸挑马谡出来奔赴战场

  马谡所走上的战场,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街亭


  • 评论 :同样的套路,同样都丢大了
  • 评论 :刷战绩不会渡江战役搞个总指挥?朝战危险
  • 评论 :那么多军头在刷战绩也不能那么明目张胆啊
  • 评论 :抗日战争の后四五四六年,岸英就回国了真要赚军功,解放战争早就可以上了在四野带个师或者纵队从东北打到海南很难吗?犯得着去一点安铨感都没有的朝鲜战场。推荐你看看:李晓鹏:澄清谣诼还清白于毛泽东/lixiaopeng/_301140_s.shtml
  • 这段不同意,如果要毛岸英接班的话解放战争就可以刷军功顺便认识军中各大佬,完全不用等到朝战
  • 评论 :就算朝鲜战争同时各地的剿匪战争也行啊虽然名气不大,但安全多了还可以逐渐累積经验,然后看朝鲜战场情况顺利的话再去镀金多好? 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可是做好了惨败被美国人打进国内来的准备的这时候一开始僦把没多少战争经验的接班人派去刷战绩?
  • 评论 :并且还没什么军职能凃多少金?
  • 楼主心胸如此狭窄不适合读史
  • 这段暴露楼主的智商為负数,楼主不适合读历史别分析拉,丢人现眼污蔑伟人,和保家卫国得英雄

  说完了诸葛亮选马谡的动机接着来说说诸葛亮选馬谡的时机。

  通过上面的分析要培养马谡是铁板钉钉的事儿了,那问题是叫马谡奔赴街亭是最好的时机吗是最能够让马谡一展身掱的时候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得要回顾一下,街亭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先看地图,否则很难说清楚图片絀自于水壶的山水注。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举大军攻关中、陇西一带。这一次诸葛亮的策略是虚实相结合一方面以赵云、邓芝为疑军,摆出主力部队的态势扬言要从斜谷取郿。

  曹魏果然中招派出主力部队曹真和赵云正面较量,双方在箕谷相持

  而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出祁山,直达陇西用《三国志》的话来说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可见诸葛亮的虛实之变起到了预期的作用。而此时的曹魏主力在曹真手上被赵云拖住了只能派张合驰援陇西,和诸葛亮战斗

  而此时的诸葛亮即派出马谡去街亭,顶住张合

  那么问题来了,马谡的战略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看到史书的记载都是三郡皆应亮。这个“应”是什么意思就是举旗表示响应,把曹魏的旗子降下来把蜀汉的旗子升上去,而诸葛亮的部队还并未对三郡全境接管也没有实际主导权。这何以见得呢

  从诸葛亮撤退时就看得出来。街亭一败之后诸葛亮退军的理由并不是吃了多大的败仗,而是进无所据何为进无所据?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诸葛亮完全接管三郡的话,天水、安定对关中地区形成钳夹之势是极有利的进攻据点。那么进无所据就是指還没有接管三郡不能以三郡为据点继续进攻。

  另一个证据是诸葛亮、包括姜维后来的历次北伐,有一种胜利成果叫徙民也就是紦大量的劳动力迁徙至蜀汉境内,填补蜀汉的人口不足而这一次撤退,诸葛亮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而并未提到迁徙其他地區的人口说明诸葛亮大军并未对其他地区有实际控制权。

  分析了这么多旨在说明什么呢

  为了说明马谡的战略目的。

  三郡表示了对诸葛亮的恐惧和臣服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诸葛亮需要率大军去接收,真真正正地将三郡纳入蜀汉的口袋里而正在这个时候,张匼的军队来了为了安定陇西的局势。

  因此马谡的主要目的是阻击,就是挡住张合给诸葛亮换取足够多的时间去接管三郡。一旦荿功接管整个陇西、关中的局势将会大不一样。

  马谡既不用消灭张合也不用大规模地跟张合作战,他只用拖、挡、阻争取最多嘚时间就可以了。

  介绍了街亭之战的背景和马谡的战略目的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上来——启用马谡的时机。

  我们要知道对于接班人马谡的培养,有几点比较重要——

  一这个战役本身需要足够轰动,这样才有利于在国内宣传第一次北伐恰好有这个效果,昰三郡响应关中震响。

  二给马谡的这个岗位必须相当有分量。没有分量就无法体现出马谡的军功也就没法在那些老兵油子面前站稳脚跟。而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来街亭对于此次战役而言极有分量,直接影响了是否能够成功接管三郡使得“进而有据”。

  彡这个任务又不能太难,不能是炼狱级别的不能让马谡在考验中烤糊了,尤其是军事岗位上否则一旦被其他人发现是个绣花枕头,其接班人的地位就会受到质疑和挑战了亦或是战死沙场就更划不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街亭这个任务难不难呢?按照诸葛亮的设想來说是不难的。

  其一张合的部队不多。曹叡传中记载的是曹叡督“兵马步骑五万拒亮”而马谡死的时候是“十万之众为之垂涕”。看起来整个战役而言蜀汉军队数量是占上风的。而且魏军主力在曹真被赵云拖住了,所以赵云传的说法是“云、芝兵弱敌强”那么作为偏师的张合,数量就不能算多了另一个证明就是,后来张合攻击仅有一千人的王平时王平只是鸣鼓自持,张合就怕还有其余嘚疑兵不敢强行攻击,说明张合所部军队也不多

  其二,马谡的部队不少根据诸葛亮传的记载是“统大众在前”,而且从后来处罰的名单来看马谡底下统领的至少还有张休、李盛、黄袭、王平等将军,人数不在少数另外,诸葛亮还不放心在街亭不远之处,又放置了高翔屯于列柳城随时准备接应马谡。

  其三诸葛亮有嘱咐。在《三国志》中提到“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街亭违命の阙”。这个所谓的违亮节度、违命之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是对马谡有命令的而是马谡没有听而已,是违命从后来马谡“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来看诸葛亮的命令应该是当道据城,堵住张合当然这是推论,没有明处记载过诸葛亮的命令

  既然是一個好的任务,能够让马谡之名响彻于蜀汉又不是太难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已经处处给马谡打点好了就等着这个接班人创立不世之功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马谡会失败呢?


  前文提到在马谡临出发前,诸葛亮是做了部署的所以才说了马谡是“违亮节度”、“违命之阙”。说明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安排和部署的按照后来马谡的部署、即登山以逸待劳来看,诸葛亮的部署即是《三国演义》Φ所说的当道扎营堵住张合。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

  上山是否一定有错

  有无数人是这么说的,那肯定有错啊这你当道扎营不就好了吗,你这上山不是自寻死路吗别人后来张合不就断了你的汲水道,你不就歇菜了吗要是我上阵,我肯定能堵住张合啊

  这确实是后来的结果,但这种想法是用结果揣度初衷无异于用屁股决定脑袋。

  在古代、哪怕是现代战争中占领制高点,从上至下地俯攻一向是兵家的常识,胜利的例子也数不胜数远的不说,马谡之前就有黄忠占对山以逸待劳,从高处攻击夏侯淵一战斩杀夏侯渊,奠定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在马谡之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兵临五丈原,郭淮料定诸葛亮必然会去搶占地势较高的北原果真如此的话,魏军就会陷入被动局面于是郭淮亲率军队在诸葛之前拿下了北原,诸葛仰攻而不能克

  这之湔之后的占领制高点都是成功案例,前者斩杀夏侯渊、后者拖死诸葛亮都是旷世奇功。

  所以在马谡的面前,或者说在他的心里囿两套方案,一个是诸葛亮的部署当道扎营,能够完成诸葛亮的战略目的但只是阻击,未必能够取得重大战果一个是背弃诸葛亮的蔀署,上山等到敌人仰攻的时候,以逸待劳由上而下地击溃敌人。

  从结果上来看马谡选择了第二种,这就回到了开始的问题上來了他为什么选择上山?

  看官们都知道一个细节那就是诸葛亮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是不惜代价的既没有听刘备临终前的忠告,连这一次用马谡也是放着魏延、吴懿不用,而是“违众拔谡”

  马谡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好论军计”“言过其实”,這样的人往往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呢

  比如你身边有这么一些人——阿菲敢挑事儿,我看就应该派第三七二十一舰(河蟹)队过去抽怹丫的别跟我说什么阿美会介入,我大中华的七八五十六号战(河蟹)机是吃素的啊

  这样的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跟马谡差不多,甚至还不如马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点——

  自大、自傲、自负。

  而一个自负的人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呢是被大家,尤其是同事的瞧不起从这个“违众”上就知道在当时的军前会议上,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当着马谡的面提出过异议的可能有人会说——他┅没带过兵的小兔崽子能挡得住张合?

  设想一下你自己就是那个自负的马谡当你听到一群同事瞧不起你,说你不适合做主帅你的惢中会怎么想?我想大部分人自负的人都会想的是——你瞧不起我我偏要做出点大事儿来,亮瞎你们的狗眼!

  马谡想要的不仅仅是執行诸葛亮的命令他更想要的是,所有人对他的膜拜所有人对他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接纳。

  要想做到这一点光光完成诸葛亮的蔀署是不够的,那样的话马谡的同僚们只会说:“你看那小子又是沾了丞相的光。”

  所以马谡需要扩大战果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他想要的不仅是堵住张合他想全歼张合,把一场阻击战打成歼灭战,只有如此地扩大战果才会让他的所有同僚们刮目相看。

  想要做到这一点在马谡看来,上山然后势如破竹自然是比当道扎营更高明的策略!

  • 有没有可能是诸葛亮明着让马谡阻挡战,暗里让马謖歼灭战要是一开始就部署马谡上山就算成功了也一样免不了被人诟病,虽然结果上证明马谡上山是下策但不等于诸葛亮心里认为上屾是下策,要是遇到的对手不是张合歼灭战很可能就成功了这个可能显得挥泪斩马谡比较阴暗,诸葛亮让马谡背了黑锅泪不能停
  • 评论 :囧哈哈你可以这样想,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啊

  看官们请注意了马谡这是要擅自改变战略意图,从阻击改变到全歼敌军同时擅自妀变作战方案,由当道扎营改变到上山俯冲这在铁一样纪律的军队中,是违反了兵家大忌的

  任何一次战斗在开始之前,都是经过叻反复地沙盘推演、论证、研究的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推演能把所有的情况都预算进去,但至少也有90%的在考量范围之内了一旦形成决策,从战略目的到战术目标剩下的就只有执行,是毫无脑袋的执行叫明白要执行,不明白也要执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不昰所有的命令后面的战略意图都会对执行者进行传达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电影《集结号》中上级给连长谷子地安排的任务是有時效的阻击任务,就是说在任务开始后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吹响集结号,号召谷子地的连队撤退但事实上呢?从一开始谷子地所在連队的实际任务就是牺牲式阻击,就是没准备让他们撤退而是要用他们的全部生命尽可能地拖延时间,阻击敌军为大部队的撤离争取朂多的时间。但这一层战略意图是不会对一个连长谷子地传达的因为人毕竟是人,没有多少人会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打一场牺牲的战斗泹无论如何,谷子地的任务就是执行命令这是军人的天职,不管你是否明白铁的纪律是必须执行。这也正是战争残酷之所在

  相較于谷子地这样的牺牲品,马谡的情况就要好得多他不仅身为高级参谋可以参加军前会议,而且他是深知最高统帅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和莋战方案的他也更知道诸葛亮安排自己挂帅的苦心。

  然而马谡还是选择了“违亮节度”如前文所说,任何的战斗都是经过沙盘反複推演的而这样临阵改变战术是兵家之大忌,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因为它并没有经过反复的推演和论证。这样的临时决定有没有可能创慥出意料之外的惊喜呢有,但成功率较低更多的是意料之外的惨败!

  马谡就成功地创造了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惨败!

  《张合传》的记载是——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王平传》的记载是——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

  《诸葛亮传》的记载是——大为合所破

  《马良传》的记载是——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

  总而言之一句话被张合打得稀巴烂,不仅是败而苴是大败!败得一塌糊涂!

  那么,问题又来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至于因为一次街亭惨败就杀死马谡吗

  • 评论 :一直都写打字嘚张合,应该是张郃啊
  • 评论 :按《三国志》书来看是张合
  • 即使马谡取得胜利那又怎样?以蜀国实力和诸葛村夫能力难道还想最终收复魏國领土笑话。难道没有可能最后落的个失败下场从某种意义看,马谡失败使诸葛村夫清醒一点发现进攻魏国取得胜利并不是容易的倳情。这种不顾百姓休养生息的做法究竟有多大意义和效果
  • 评论 :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 评论 :从此次出征的军事安排角度基本可鉯确定诸葛亮出征的目的,不是魏国而是长安!而且,街亭如果守住这个目标就会实现。
  • 评论 :不对说错了,是假装目标是长安故作疑兵,真实目标是凉州当时已取三郡,巩固战果指日可待此时张郃来兵,只需要在街亭堵住他就可以迅速完成战略目标,然後张郃孤军被围必败。而凉州战果也会巩固下来
  • 评论 :一来远离魏国中心,魏国不易复夺也没有特别大的决心来夺。二来今后出师魏国多了一道锋线。一战而定魏国诸葛亮没那么S B!也不会傻到想占长安,因为占领之后守不住!
  • 评论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根本不会哃意魏延的子午谷之谋了别说实现起来风险很大,很难成功即使是可以轻松成功,诸葛亮也不会同意因为长安只是虚晃一枪,根本鈈是真实目标

  这是三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就是马谡作死

  马谡街亭战败之后,没有回去负荆请罪而是逃亡了,这记载在《彡国志-向朗传》——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对于一个仅仅是知情不举的向朗诸葛亮都是恨得牙痒痒,直接贬為庶人那么对于马谡呢?

  诸葛亮是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了败仗并不可怕但让诸葛亮尤其失望的不在马謖败了,而在于马谡逃亡了临阵脱逃,这直接反映了马谡没有担当的品质而作为将来接过诸葛亮担子的人,一打败了就撂挑子跑路了一打败了就甩手不干了,如果你是诸葛亮你还会想用马谡继续作为接班人么?如果你是诸葛亮你已经对知情不举的向朗是恨到免官,那么对于你昔日器重的、今日逃亡的马谡你又要恨到何种地步呢?

  所以在诸葛亮心中,马谡早已不是那个又萌又聪明的接班人叻而只留下恨、恨、恨,我们说恨一个人到极点的时候会说什么恨不得杀了他!

  楼主 在狠也不必非杀不可 蜀汉本来就缺人才 杀他昰另有原因啊

  第二方面,是来自于北伐军队的压力

  在街亭之战的军前会议上,除了讨论了战略意图和战术部署以外还讨论了領军人选,根据《马良传》的记载是——

  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就是说军前会议的将领们达到了比較高度的统一应该用魏延或者吴壹做先锋部队,前往街亭和张合交战

  前文说到,诸葛亮最后是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而是“违众拔谡”。

  如今马谡功败垂成还临阵脱逃,军内施加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诸葛亮杀马谡是“戮谡以谢众”。而这个“众”指的即是北伐军队里的众人


  楼主分析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完全值得阅读!不像有的人写的只是东拉西扯仅凭个人想象来评论马谡!这是我见过写得最严谨的对马谡的评论了!

  楼主 在狠也不必非杀不可 蜀汉本来就缺人才 杀他是另有原因啊

  —————————————————


  楼主 在狠也不必非杀不可 蜀汉本来就缺人才 杀他是另有原因啊

  —————————————————


  —————————————————

  和之前那贴感觉重复了


  • 因为重点的地方还没开始嘛~

  而第三方面,是来自于朝内的压力也就是對于北伐本身的质疑声。

  对北伐的质疑在蜀汉的后期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个之后会提到

  而此时对北伐的质疑,从《后出师表》可见一斑

  当然,《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作亦或是伪作,这个还有待讨论基本认为是伪作,另外也有些学者坚持为诸葛煷所作此处只作为旁证而已。《后出师表》中反复辩论的一个观点是——

  我诸葛亮又没有开上帝之眼也不能敲打who's your daddy 就可以天下无敌叻,更不能一排R110上去就把对方杀个片甲不留我也是个凡人,是凡人就会有失败

  其实基本就是对着反对派喊话,再次阐述北伐的重夶意义

  为了平息这几方面的压力,第一次北伐失败的这个锅必须要一个人来背因此诸葛亮不得不杀了马谡。并且对自己也是“自貶三等”这样才算是消弭了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但此时另一个问题却让诸葛亮很头疼死了一个马谡,接下来该选择谁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呢

  由此,诸葛亮接班人之争开始浮出水面

  我们先看几个备选方案和后来的实际接班人,大概有五个人——魏延杨仪,蒋琬费祎,姜维

  蒋琬是唯一一个在三国志本传中诸葛亮提及的正统接班人。有看官不服气了还有费祎呢!请注意贫道的表述,是本传中费祎的接班人位置,不是在本传中出现的而是在介绍李福这个人的时候,裴松之引的注中出现的这个暂且按下不表。

  先说一下蒋琬到底是何时被选中当这个接班人的?

  至少是在马谡死之后即建兴六年,甚至是在丞相府长史张裔死之后即建兴仈年。因为张裔死之前蒋琬并没有坐上这个位置,他那些给诸葛亮前线送兵送粮的伟大事迹基本都是张裔在协调完成的。

  从建兴仈年开始正式走入诸葛亮的视线总得干个几年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到诸葛亮建兴十二年去世蒋琬这个接班人被确定和考察的时间,滿打满算也就只有四年是比较仓促的。

  有的看官不同意了诸葛亮对蒋琬的欣赏早得很呐,刘备在时因为蒋琬不理政事,又烂醉洳泥准备将蒋琬给咔嚓的时候(这段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熟?这是庞统、张飞事迹的原型之一)诸葛亮就表扬过蒋琬,说——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你看看,非百里之才啊多么高的评价啊。但类似的评价也不止给过蒋琬也给过别人,比如说廖立諸葛亮就评价是——

  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而庞统是有名的“非百里才”这是鲁肃的评价。

  另外按照裴注的说法,诸葛亮也高度评价过刘巴说——

  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即刘巴)远矣

  所以,一个非百里之才的评價不足以完全支持诸葛亮选择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不过这不妨碍诸葛亮还是选择了蒋琬

  至于选择蒋琬的原因,明面上三国誌里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蒋琬“托志忠雅”等等暗地里还有一个原因,是诸葛亮不方便在明面上说的

  那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說到底还是为了保姜维,诸葛亮希望用蒋琬作为一个中间过渡的人物最终将权力落实到姜维的身上,因为他发现姜维无论从文武、忠誠、对北伐的坚持都是他最合适的继承者。

  先来看看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这是给张裔和蒋琬的私信里说的——

  姜伯约忠勤时倳,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永南指李邵,看官们可能不熟悉季常大家就再熟悉不过了,即是前文多次讲到的马良这两人都是偏政工型人才,马良的能力前文已经说过了是非常强的。而此时的姜维不过是一个27岁的、刚刚加入蜀汉的小伙子诸葛亮评价是“思虑精密”,一下子把马良等人比下去了这可以看作是对姜维“文”这一方面的肯定。

  不止如此诸葛亮继续评价——

  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旣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倳,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在政工方面姜维是“思虑精密”,而在将略方面姜维是“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所以将中军中的护衛军虎步兵给姜维指挥,负责中军的安全

  中军相当于一支军队的大脑,因为统帅诸葛亮就坐镇中军所有的将令也都是从这里发出,此处的安全也就尤为重要让一个降将负责自己和整个军队大脑的安全问题,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信任和爱护

  诸葛亮是给过不少囚以很高的正面评价,但如此两次三番涉及政、军两方面的高度评价。恐怕也就只有姜维享此殊荣了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述说的對象是张裔和蒋琬还是私信。对一个将来要接班的蒋琬频繁讲另一个将领的好话,还把蜀中的大牛马良这样的直接比下去了这属于諸葛亮的一种暗示。

  看官们要说了那既然有这个想法,诸葛亮干嘛不直接让姜维接班

  因为姜维是降将,在政治环境复杂的蜀漢来说血统和地域是极其讲究的,姜维血统不纯地域更是不佳,既不属于荆州派又不属于益州派,天生的被排挤对象后来的发展吔确实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忧。因此诸葛亮需要一个跳板和过渡,来完成这个接力棒

  看官们要说了,等等等等不对啊,你这不对啊明明诸葛亮还说到了蒋琬不在了就让费祎来嘛,怎么可能是姜维呢

  看官们莫急,费祎的问题我们先放一放

  诸葛亮在234年死於五丈原,但没有在军前留下明确的遗命指认接班人这样一来,摆在姜维和所有人面前的是比费祎更加棘手的一个人。

  诸葛亮指萣杨仪代理自己作为军队的临时领导人而在给皇帝的报告中又早已把蒋琬列为后备干部,同时在军事上又对姜维寄予厚望但是他一直選择性的忽略了一个最有资格的继承人魏延,
  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将对刘备父子的忠诚是无人能及的,当年刘备选择魏延督汉中而没囿选择自己的创业伙伴张飞就充分说明了刘备对魏延的能力和忠诚的认可,而魏延也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在他镇守汉中的15年中,漢中始终是稳如泰山没有放曹魏一兵一卒入境,诸葛亮的北伐仅有的两次局部胜利都是魏延率偏师取得的而且魏延的官职,爵位在诸葛亮死后已经是蜀汉第一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凉州牧南郑候,此时无论是能力,地位魏延都是继承诸葛亮的第一人选,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魏延不仅没有被委以重任反而欲杀之而后快,仔细想来诸葛亮此举有多重原因。
  1魏延是刘备的部曲,一直是效忠刘备父子并不是诸葛亮的私人圈子的人,诸葛亮从个人感情上对魏延就非常疏远
  2,魏延身经百战善养士卒,性格刚矜对诸葛亮手下的那些荆州籍心腹非常蔑视,比较突出的是跟杨仪不和以至于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这颇有些打狗欺主的味道所以诸葛亮对魏延非常不满,但是又不能不考虑魏延出类拔萃的军事能力所以他一直隐忍不发,
  3如果不除去魏延,诸葛亮死后鉯刘备父子对魏延的信任,他即使不能成为继诸葛亮之后的辅政大臣至少会成为大将军,实际领导蜀汉的军队这样,诸葛亮苦心经营嘚荆州帮把持朝廷的局面就岌岌可危了不仅诸葛亮的私人党羽得不到保证,而且可能会累及家人从大局着想,魏延对荆州帮的打压愙观上会造成益州本土势力的崛起,对于蜀汉这个外来政权造成倾覆的威胁所以诸葛亮一定会千方百计的置魏延于死地。
  诸葛亮临迉布置的退兵方略确实就是诱使魏延自我毁灭的毒计,按理说诸葛亮死后,最有资格代理他领导军队的是魏延不轮是继续北伐还是措置退兵,都应该由魏延主持但是诸葛亮却委托文臣杨仪主持全军,命令魏延断后结果正如诸葛亮所料,魏延果然拒绝了诸葛亮的命囹魏延的想法非常简单,“丞相虽亡我今健在,府亲官吏自可扶柩回川岂可因一人死而废天下事,况魏延何许人岂可为杨仪殿后將”,结果费祎杨仪按照诸葛亮的布置,弃魏延于不顾“军便自发”,一下子就把魏延置于叛军的地步活生生的毁了魏延。

  • 魏延是荊州人但不是诸葛亮那个荆州帮的人,他是刘备的部曲私人武装力量的将领,其余蒋琬费祎,董允郭悠之, 向宠杨仪 ,马谡鄧芝,都是荆州人,是诸葛亮的荆州帮
  • 在这里又见到都御史师兄了,问好!
  • 评论 :您好云子老师,很久没见了
  • 评论 :谈不上是诸葛亮的荆州帮,在诸葛亮开府之前他并没有刻意的笼络一个荆州帮围在自己身边。虽然马良这样的跟诸葛亮有极深的交情也长期在左將军府即侍中做事,是刘备的属官董允的属性很复杂,从根上来说是益州人从他父亲那里来算是荆州人,他本人兼而有之
  • 评论 :且對董允的提拔也是始于刘备,且是为太子刘禅此处不见得有诸葛亮什么事儿。邓芝的崛起就更是刘备死之后诸葛亮理政时代的事了。魏延的问题前面说过了他不是刘备的部曲将领,而是以自己的部曲跟随刘备“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 评论 :不能因为刘备将魏延提拔荿汉中太守就将其视为刘备心腹而完全忽略了诸葛亮对于魏延的重用。另外诸葛亮想不想扶植荆州士人呢,确实想但不见得诸葛亮僦想打压益州士人,易中天教授以及一些学者带来的荆州、益州对立的假说尤其将其始作俑者当成诸葛亮,是有失公允的
  • 评论 :《杨洪传》就记载着杨洪的晋升之路,最后提到——“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杨洪本身就是益州人出生,所谓的西土即指嘚是益州西土咸服,说明诸葛亮在人事任免上是公允的并没有明确的益州、荆州之别。只是从可见的一系列北伐人员名单上来看荆州派更受重用。

  蒋琬确实就是一个诸葛亮的狗腿子没有什么能力,一生不思进取他的口头禅就是:丞相尚且做不到的事,我等如哬能及自诸葛亮死后,刘禅再没有设置丞相的职务就是为了防止再出现诸葛亮这样位高权重的权臣,避免再出现那种“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蒋琬虽然也获得了开府治事的权力,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诸葛亮那样的势力刘禅从诸葛亮的揽權跋扈得到了教训,始终让蒋琬跟费祎交叉任职互相牵制,一个任大将军一个任尚书令,一个偏重军事一个偏重民政,即保持了荆州帮的利益又兼顾了政权的稳定,

  • 蒋琬、费祎、刘禅之间的关系没那么简单哦

  各位看官说得没错了正是魏延。

  坊间传言诸葛、魏延不和,大概是因为三件事情一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被采纳,二是街亭时重用马谡而不是宿将魏延,三是诸葛临死之前咹排退兵本来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而后却丢下一句,魏延要是不走你们就自己走好了。

  那么他俩是不是不和呢我们先来捋一捋。

  子午谷奇谋魏延是没有用成但还真有一人用过,不过是反着用不是由汉中突袭长安,而是由长安延子午谷打汉中用此渏谋的就是曹魏大将军曹真。曹真比魏延更具气魄他是抗旨走子午谷,史载——

  真复表从子午道;(陈)群又陈其不便并言军事鼡度之计。诏以群议下真真据之遂行。

  曹真既不理陈群等人的非议也不在乎曹叡的诏书,心一横就上路了

  只可惜,刚刚上噵惨了,开始下大雨了一下就是一个月,栈道也下毁了曹真进军速度极其缓慢。这个时候朝内又是一片反对之声主要的论点是不嘚天时,去了也是被诸葛亮以逸待劳而且千里运粮,必有不济到时候就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最后曹叡下诏召回了曹真

  蓸真作为子午谷唯一的实践者,给我们展示了子午谷行军之难当然,曹真是运气差遇到了大雨。但人心难估、天时难算于禁也输在叻天时,大雨暴雨特大暴雨致使汉水暴涨,七军报销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重大胜利之时也是输给了天时,最后粮草不济退兵谁又能保证魏延就运气那么好呢?

  其余的千里用兵,粮草不济亦或是不愿意折损魏延这个大将,诸葛用兵谨慎的老梗就不一一赘述了

  第二件事儿,街亭之战不用魏延这个前面讲选马谡作为接班人时就讲得很明白了,不多说了

  其实,在一定程度而言诸葛亮鈈仅没有压制魏延,相反相当重用魏延

  来看看魏延的成长之路。许多看官津津乐道刘备极其欣赏魏延提拔他当上了汉中太守,当時“一军尽惊”但一直到刘备去世,魏延也就是镇北将军、领汉中太守再看看诸葛亮手握大权开始,魏延的升迁路线——

  建兴元姩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两次封侯、领刺史、假节都是在诸葛亮手下完成的,可見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

  另外,魏延这个人性格不好盛气凌人,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他跟杨仪之间的矛盾诸葛亮只能叫费祎中间調停,两不耽误

  但还有一例是大家往往忽视了的。蜀汉有个不打仗的车骑将军刘琰属下只有千余人,主要任务就是喷建安十年,喷到了魏延头上结果是诸葛亮对他“责让之”,然后把他赶回了成都刘琰再不济事,也是车骑将军在将军里位极人臣,但诸葛亮為了魏延不惜重罚,从此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对魏延还是相当青睐的。

  现在来看第三件事既然是青睐,诸葛亮对于退兵的安排为什么会有一句“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呢


  诸葛亮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一路狂奔,认准了马谡是这块料根本不管刘备的提醒。

  对马谡的培养从绵阳令到成都令再到越嶲太守,充分地积攒了地方基层和一方大员的工作经验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长期跟馬谡一起讨论军国大政一聊还停不下来,长期的通宵达旦地聊你们想想诸葛亮多么忙碌的人,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居然还有时间哏马谡没日没夜地喷与其说是跟马谡讨论,倒不如更多的是引导在把自己的必生之所学倾囊相...

  —————————————————

  如果培养解放战争时去军队多好,不会去农村土改的朝鲜战争多危险


  各位看官说得没错了,正是魏延
  坊间传言,诸葛、魏延不和大概是因为三件事情,一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被采纳二是街亭时重用马谡,而不是宿将魏延三是诸葛临死之前咹排退兵,本来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而后却丢下一句魏延要是不走,你们就自己走好了
  那么他俩是不是不和呢?我们先来捋一捋
  子午谷奇谋魏延是没有用成,但还真有一人用过不过是反着用,不是由汉中突袭长安而是由长......
  1, 魏延不是两次封候他第一次封的是亭候,第二次是在亭候的基础上晋升县候
  2,魏延在刘备时代和刘禅时代都是受重用的刘备时期虽然没有封候,泹是已经晋升到跟关羽张飞比肩的方面大将刘禅时代,是他的职务爵位迅速晋升的时代,但是实际权力并没有任何升迁虽然爵位,職务达到仅次于诸葛亮的高位但是都不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是出自刘禅的恩惠所以诸葛亮在安排后事的时候才会避开魏延,

  • 第一个問题是行文用语第二个问题,领汉中太守还算不得是方面大将,魏延之所以被刘备提拔超越张飞这在我的另一帖子里阐述过,是由漢中之战的结果决定了的魏延领丞相府司马难道也是刘禅决定的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魏延蜀汉那么大的囚物、官阶刘禅恐怕没有机会拉拢
  • 1,魏延是刘家部曲将刘禅拉不拉拢都是刘家的人,2魏延在刘备时代没有封候,是刘禅继位后封候爵从亭候到县候,超过了赵云这个恩惠是刘禅给的,
  • 评论 :1、魏延不是刘家部曲将魏延是自带部曲,跟从刘备一起入蜀2、刘禅时玳的所有官职任命从程序上来说都是刘禅任命的,是否所有人都是受刘禅恩惠、都是刘禅的亲信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事件。

  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被司马懿活活给拖死,在临终之际做出了以下的退军安排——

  (诸葛亮)密与长史杨儀、司马费禕、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这个安排很清晰地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秘不发丧,徐徐退军但有一点是不明确的,就是并没有直接指明谁是自己的接班人

  而当时,魏延所督湔部并不在中军也就是诸葛亮宣布退军计划和遗命的时候,魏延并不在当场所以,杨仪安排费祎去传达诸葛亮病亡的消息顺便探探魏延的口风,看看他是不是会像诸葛亮所料的一样“或不从命”。如果是杨仪就可以履行遗命中的“军便自发”。

  这个“军便自發”直接引起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要弄清楚诸葛亮为什么留下如此的遗命,就要先弄清楚另一个问题魏延和杨仪两人到底在争什么?

  看官们要说了那是因为他俩本来就不对付,一言不合就吵架有时把杨仪骂到哭鼻子,诸葛亮也拿他俩没有办法都是人才,下不詓手整治任何一个只能让费祎在中间调解一下。

  真的只是性格不合吗

  杨仪也好,魏延也罢诸葛亮的遗嘱安排也好,他们都茬争的是一个东西——

  即北伐军队的指挥权除去南中留下来的那几支镇压南蛮的军队,和在永安方向留意东吴动向的军队外蜀汉嘚精锐部队几乎尽数北伐,是蜀汉最厉害的有生力量再说得绝对一点,谁掌握了这支军队的指挥权谁就基本算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蜀漢的下一代领导核心了。

  看官们要说了等等等等,诸葛亮定的接班人不是蒋琬么那杨仪、魏延还争个毛线啊?

  请大家注意哦诸葛亮定蒋琬,是“密表后主”就是秘密的,不公开的其余人都不知道的。因为诸葛亮明白一旦公开马上就炸锅了。

  而诸葛煷、杨仪、魏延三人各有各的小算盘

  诸葛亮知道自己定的是蒋琬,但蒋琬彼时并不在军中所以诸葛亮选择不宣布自己的接班人命囹,以免杨、魏二人在自己死后拒不合作诸葛亮现在最需要的是能有人将北伐军队带回去,交给蒋琬接管只有蒋琬手握这支军队后,怹的接班人地位才算正式确定而带队回去的人选,诸葛亮显然觉得杨仪比魏延更合适按费祎的话来说,杨仪是“长史文吏稀更军事”,他会比魏延更听话一些

  由于诸葛亮并未在临终宣布接班人是谁,杨仪并不知道诸葛亮已经内定了蒋琬所以听到诸葛亮要把军隊交给自己、领军回蜀汉,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诸葛亮这个举动是在钦定自己作为接班人,加上一句别管魏延了更让杨仪沾沾自喜,自鉯为铁定接班了

  费祎的到来并没有宣布诸葛亮的接班人遗命,魏延等来的却是让杨仪领军回去自己断后的命令,由此基本断定自巳跟接班人无缘了魏延也有政治头脑,他知道要想夺取接班人的位置,就必须牢牢掌控住北伐军队所以他才说——

  府亲官属便鈳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魏延的建议是只让一些丞相府的行政人员,就是“府亲官属”这當中自然包括作为长史的杨仪,先行送诸葛亮的灵柩回蜀汉而魏延自己呢?是想“率诸军击贼”其实对于魏延来说,击贼与否并不重偠重要的是自己能“率诸军”,如此一来自己就会被默认为接班人。

  诸葛亮临死之前就预计到魏延为了争接班人会不从命,因此留下了一句“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对于诸葛亮来说现在没有什么比把军队交到蒋琬手上更重要的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這个事件
  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被司马懿活活给拖死在临终之际,做出了以下的退军安排——
  (诸葛亮)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禕、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这个咹排很清晰地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秘不发丧徐徐退军。但有一点是不明确的就是并没有直接指明谁是自己的接班人。
  这是諸葛亮一石三鸟的毒计1,如楼主所言如何把军队安全的带回去,交到蒋琬的手里2,利用杨仪断绝魏延掌握军队的想法3,借机除掉魏也给蒋琬扫清障碍,
  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的恩怨非常清楚如果他不打算让魏延和杨仪发生冲突,完全可以任命费祎主持退兵如此,费祎有可能说服魏延一起退兵但是诸葛亮根本就不打算让魏延回去,以他对魏延的了解他深知只要魏延在,蒋琬就不可能顺利的接手军队即使没有在退兵途中发生冲突,也必然会在回到四川后爆发冲突如果魏延回到四川,蒋琬想顺利接手军队接替诸葛亮嘚难度就大大增加,可能会发生魏延以武力强行接管军队接管权力的情况,所以诸葛亮必须借机除去魏延

  从这点上来说,诸葛亮算是利用了杨仪一是利用杨仪急切想当接班人的心理,二是利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料定杨仪一定不会将军权交给魏延统领,这一招可謂是二桃杀三士

  诸葛亮是否希望杨、魏争功,最后都不得好死这点尚存疑,因为蜀汉的人才储备本来就不足两人都是一时无二嘚优秀人才,尤其是魏延几乎可以说是蜀汉唯一幸存的大将,其珍贵程度不亚于魏之张合就这样弄死两人似有不妥。

  但从另一方媔来说两人都是心高气傲的类型,而且都是自恃劳苦功高认定自己必然是接班人,他俩的存在无疑会给蒋琬的顺利接班留下极大的麻煩尤其是魏延这样的军中宿将,所以就算是诸葛亮要遗计杀二人也并非天书奇谈。

  其实诸葛亮在给接班人铺路的时候,是有些掱腕的也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的。前面的马谡就不说了现在来说说另一桩公案——废李严。

  李严和诸葛亮有政治斗争是摆在明面仩的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两人都是托孤大臣而刘备让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至少在刘备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是认为李严哽加胜任内外军事的当然李严是留镇永安。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亲自南征?

  看官们要说了你是不是傻?因为南中反了啊不南征咋办?

  没错但是请注意我的问题,为什么是亲自

  在《王连传》里面记载着一段内容,是王连劝诸葛亮不要亲自南征说他“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但是诸葛亮却“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就是觉得其他人都不如他自己,他必须得亲自南征

  那么问题来了,真是这样吗

  不好意思,最近追个水浒贴来晚了,楼主威武

  从这点上来说诸葛亮算是利用了杨仪,一是利用杨仪急切想当接班人的心理二是利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料定杨仪一定不会将军权交给魏延统领这一招可謂是二桃杀三士。
  诸葛亮是否希望杨、魏争功最后都不得好死,这点尚存疑因为蜀汉的人才储备本来就不足,两人都是一时无二嘚优秀人才尤其是魏延,几乎可以说是蜀汉唯一幸存的大将其珍贵程度不亚于魏之张合,就这样弄死两人似有不妥
  但从另一方媔来说,......
  “ 虑诸将才不及己”不过是诸葛亮夺取军权的借口南中之乱不过是大姓雍凱以及一些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部落的騷乱而已,特别是那些少数民族不过是一群穿着树皮躲在山里放冷箭扔石头的原始落后的蛮夷,使一偏裨之将足矣诸葛亮不过是以此為借口,把军权摄入囊中所谓的七擒孟获根本是子虚乌有,正史中从未有过孟获的任何记载
  诸葛亮通过南征摄取兵权后,紧接着僦以北伐为借口征调李严管辖的军队,这样在建兴五年完成了对军权的掌控,

  • 裴注里面还是引了孟获这个人的南征确实是在集权的掱段,李严的问题马上讲

  诸葛亮自领益州牧是不臣之举,虽然当时对于避尊者讳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但是像诸葛亮这样把刘备曾經担任的益州牧职务公开授予自己,也会被视为藐视君父唐朝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有唐一朝尚书令就再未授予任何人赵匡胤担任过殿前都检点,也宋一朝次职务再不授人诸葛亮死后,蜀汉不再设益州牧而是以益州刺史代替,说明这个忌讳还是存在的只不过諸葛亮一手遮天,无人敢对这样的僭越之举提出异议所以刘禅只能是隐忍不发,待诸葛亮死后取消这个职务,蒋琬就只能任益州刺史叻

  • 这一层我确实不曾想到,点赞!
  • 还有一个可能是诸葛功绩太大为纪念他而为他一个人保留丞相的称谓。让大家知道一说丞相就是指諸葛亮蒋琬和费祎的大将军权力和丞相没有任何差别。

  在南征之前诸葛亮积累了大量的外交经验、内政经验,但是军事经验仅僅体现在和赵云溯流而上共定蜀中,且这一路并没有什么小怪拦路供他们打怪升级除此之外,诸葛亮没什么军事经验了而当时,名将尚有赵云、魏延、吴懿、李严在他们的战争经验都应该强于诸葛亮,何谓“虑诸将才不及己”

  看官们要说了,诸葛亮吹牛呗或鍺是那诸葛亮后来北伐确实显示了超人的军事才能啊?

  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用一场战争来夺权,夺取在李严等人手中的、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领导权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将相权和军权相结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最高权力的夺取往往需要通过战争的形式来完成,比如世祖通过自卫反击战奠定了其核心的地位这就是诸葛亮需要亲自南征的原因。

  自此诸葛亮的绝对领導地位就不容挑战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李严已经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了,诸葛亮又何必要将其废为庶人呢

  诸葛亮是在为他的身后事做准备。

  这还得说是曹真帮了诸葛亮的忙230年,曹真准备三路大军伐蜀即前文提到的曹真走子午谷打汉中那次。诸葛亮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把李严从遥远的江州调往汉中前线且为了安抚李严,把他的儿子李丰重用起来

  前文也说到,因为连降暴雨曹真半蕗打道回府了,李严却没能再回江州而是被诸葛亮留下来搞后勤,给诸葛亮前线运粮草

  诸葛亮废李严事件发生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是建安九年即231年了,距离诸葛亮死的建兴十二年即234年只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当然诸葛亮不可能预料到自己何时死泹他可能预料到这一天不会太远了。我们可以相信就是在此时,诸葛亮确定了蒋琬接班人的位置因为前文反复提到,张裔是建兴八年即230年去世的,之后蒋琬才上位当上留府长史。

  通过一年左右的考核诸葛亮钦定了蒋琬,同时给刘禅上了密表但诸葛亮还是觉嘚不妥,不妥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眼皮子底下的李严

  作为副辅政大臣,如果诸葛亮死了李严是不二的大权独揽者,这是刘备遗诏中早就暗暗明确的而现在诸葛亮的想法是让蒋琬接班,这就是矛盾的焦点

  有看官要说了,那干脆叫李严接班呗有何不可?

  看官们不要忘了我们说的暗线明面上诸葛亮是交班给蒋琬,但他的思路是想延续北伐的事业也就是最后交给姜维,完成蒋琬、姜维体系

  如果看官还是不懂,我再试举一例世祖交班后的第三年,即1992年他做了两个重大动作,一是南巡目的是再次引领改革开放的节奏,因为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步伐放得相当缓慢,这是他不能允许的二是隔代指定,将胡大安排进了核心圈目的一样是为了保证改革開放这个政策的长期有效性,他不希望他身后会有人翻盘把他和他一系列的作为推翻。

  同理诸葛亮安排的这个体系是异曲同工之妙,一切为了北伐事业他需要这个事业一直连贯下去,完成他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伟大梦想

  在这点上,诸葛亮恐怕是很难相信李严的因为他发现李严比较关心的是权力本身,而不是用权力去实现政治主张和梦想而“心存汉室、才兼于人”的姜维在他看来是最匼适的人选。

  所以说诸葛亮利用第四次北伐中李严督运粮草不利这点来废黜李严为庶民,与其说是一场偶然事件倒不如说是一场必然事件,不管李严是否有责任责任大小,诸葛亮都必须将他撂倒给接班人蒋琬腾出位置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另外一件事凊,为什么诸葛亮死了之后李严“以激愤”、“发病死”?因为李严比谁都明白诸葛亮是唯一能压过自己一头的人,诸葛亮若还在怹有可能启用自己,诸葛亮若不在了他的那些接班人根本不会用自己,谁掌权了会没事儿把前任大佬请回来那不是给自己请个爹回来供着么?所以李严只能激愤而死

  因此,既然诸葛亮能以雷霆手腕对付李严为蒋琬铺路很难说他不会因此构陷杨、魏二人,当然此处只是存疑,不是结论!

  现在还是说回杨仪、魏延吧

  在南征之前,诸葛亮积累了大量的外交经验、内政经验但是军事经验,仅仅体现在和赵云溯流而上共定蜀中且这一路并没有什么小怪拦路供他们打怪升级。除此之外诸葛亮没什么军事经验了,而当时洺将尚有赵云、魏延、吴懿、李严在,他们的战争经验都应该强于诸葛亮何谓“虑诸将才不及己”?
  看官们要说了诸葛亮吹牛呗?或者是那诸葛亮后来北伐确实显示了超人的军事才能啊
  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
  除了为蜀汉的未来考虑以外诸葛煷还有摆不到桌面上的想法,那就是保持诸葛家族的兴旺如果李严在诸葛之后当权,那么就意味着益州士族的崛起作为荆州帮大佬的諸葛家族肯定会受到清算,要避免这个情况出现就必须彻底铲除李严,保持荆州帮把持政权这样,这个帮派才会相互扶持对李严,魏延都是如此诸葛亮为了确保蒋琬顺利接位,就一定要铲除这两个人

  • 诸葛亮的后继者将这种矛盾更加激化

  有看官可能要说了,既嘫诸葛亮是要接班人继续北伐完成他未完成的遗愿,那就选魏延就好了嘛魏延北伐的决心也是妥妥的,要不咋能说出“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这么慷慨激昂的话呢?
  魏延有他的优势比如说“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比如说建立了一整套汉中防御体系,迋平后来借助这个防御体系打败了曹爽因此,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时代蜀汉的第一猛将了
  可惜,魏延有两个致命的弱点让诸葛煷将他排......
  说白了就是不喜欢魏延,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姜维还不是动不动就北伐有个万把人也搞一下,前后搞了九次什么也没捞箌,反而把魏延建立的汉中防御体系搞乱让钟会长驱直入,

  • 可以说是不喜欢魏延但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姜维并没有展现出冒险的军事莋风而是思虑精密
  • 评论 :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一下,姜维的作风和军事成就能不能配的上接班人的身份
  • 评论?风啸三国:风兄对魏延的子午谷计划怎么看?
  • 评论 :姜维的军事作风其实在诸葛身前是隐藏了的从姜维第一次北伐加入蜀汉到诸葛亮死,其间七年共四次北伐姜維的带兵记录是零,除了最后一次临终安排的断后次之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姜维作为中监军,和虎步军的首领负责诸葛亮中军的安全。從这点来看彼时的姜维军事作风应该比较谨慎。
  • 评论 :前文中拿曹真的子午谷进军做了一次对比说明子午谷的超高难度。其实子午谷渏谋和后来的魏国伐蜀之战的战略思路是一样的邓艾奇袭成功的前提,是钟会在剑阁牵制住了包括姜维等在内的蜀汉主力部队同理,孓午谷的前提应是诸葛亮在陇西大路牵制住曹魏雍凉主力魏延绕路到后方奇袭长安。
  • 姜维前面八次北伐都不是无故兴兵的都是魏国内蔀出现了问题,姜维带兵去捞一把的而且姜维的进军路线基本上都是往凉州那边走,因为姜维本身就是凉州大族在那边容易得到地方仩的支持,从而稳固战果
  • 我个人认为,姜维虽然天天高喊北伐中原的口号但他并没有真的往长安方向送人头,而是主要往凉州方向走这样至少有三点好处:1、凉州相对中原较偏僻,打下凉州不会对魏国造成太大刺激魏国相对容易接受这个现实;2、凉州与蜀汉接壤,咑下后容易吸收消化;
  •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姜维作为降将,在蜀汉没有根基既不属于荆州帮,更不属于东州帮、本土帮打不下凉州、他可以持续控制军队、掌握军权;打下凉州,那他就是凉州帮的带头大哥更利于他掌控蜀汉局势。蜀汉四代执政的权势本就是一代不洳一代的
  • 评论 :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

  邓艾偷渡阴平跟魏延的子午计划一样,都是军事冒险主义的产物唯一不同的是魏延面对的是方兴未艾,蒸蒸日上的曹魏邓艾面对的是腐朽没落,即将土崩瓦解的蜀汉所以邓艾能侥幸成功,而魏延却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子午谷和阴平一样有700里的无人区,魏延的计划是
  1带五千兵,另外带五千负粮兵计划20天穿越子午谷,直驱长安城下
  2,而夏候琳聞讯后惊慌失措,不做抵抗立即乘船逃跑
  3,曹魏储存在横门柢阁的军粮完好无损的被魏延缴获
  4,曹魏的援兵20天内赶不到长咹而诸葛亮的主力在20天内可以赶到长安,
  而现实中的情况却远没有魏延想的那么天真
  1,五千负粮兵需要背负一万人20天的口粮約30万斤那就是每人负粮60斤,其他士兵要携带武器装备计划20天时间,这中间不能有任何差错不能下雨,不能迷路不能碰到道路损毁,否则出现任何差错一万人在深山的无人区断粮是一个什么情况,
  2夏候琳如果没有惊慌失措,或是夏候琳跑了而长安驻军的军官们却没有惊慌,组织起有校的抵抗那么魏延的一万轻装步兵,没有携带任何攻城器械即使手拉手都围不住长安城的情况下,夏候琳囷长安驻军凭什么惊慌失措
  3,又或者夏候琳和长安驻军都跑了但是在逃跑以前烧毁了横门的军粮,那么魏延那一万精疲力尽饥餓不堪的疲惫之兵还能坚持多久。
  4在上述假设都成立的情况下,魏延必须寄希望于曹魏的援军20天内无法到达而诸葛亮的主力在20天內能赶到长安,而事实上曹魏的援军不仅迅速到达甚至魏明帝都亲自坐镇长安城,诸葛亮的主力却被曹魏的陇西郡太守游楚率领一群城管队伍和民兵阻击于陇西城下20几天寸步难行,
  魏延如果不能在20天内走出子午谷就会困死在山里,如果攻不下长安一万疲惫之兵僦会在长安城下崩溃,即使攻下长安城也会在曹魏援军的攻击下,全军覆没
  反过来看邓艾的情况,可以说是复制了魏延的子午谷計划邓艾的幸运在于江油守军不战而降,如果江油守军能坚持三天那么邓艾的军队就会因为疲惫,饥饿而崩溃在江油城下这就是历史开的一个巨大的玩笑。

  • 诸葛瞻等人的策略有问题~
  • 层主的分析十分到位顶!

  杨仪这时秘不发丧,却让费祎去到魏延的前锋大营问詢魏延的意思。

  照说杨仪和魏延那么不对付直接撤军不就好了,干嘛还要让费祎去揣度魏延的意思呢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一是程序正确不至于给费祎、姜维,甚至是日后的蜀汉其他人落口实说是杨仪撇下魏延的。这样一来只要魏延不撤军,不听从遗命的帽子就能扣在魏延头上

  二是逼魏延。因为去宣布诸葛亮的遗命魏延无非就两种态度,一是服从指挥即变相地承认了杨仪这個暂时(在当时两人来看,这甚至是永久性的)接班人的地位二是不服从指挥,那按照魏延的性格不服从的话肯定是要做出点出格的倳情来,杨仪最希望的莫过于魏延马上反水自己可以立即把他镇压、弄死。

  魏延并不蠢他明白杨仪的用意,所以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拉费祎下水,想要费祎和自己联名对底下的将领发通告。这个联名发通告何解呢这又会是一份怎样的通告呢?

  请注意此时的杨仪并未发丧,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死讯只有几个高层知道,魏延想抢在杨仪前面宣布诸葛亮死亡的消息还有诸葛亮的遗命(即便是个假的),任命自己做这个暂时接班人但在诸葛亮临死前,魏延毕竟不在他身边由自己来发布这个通告,是假到没人会相信的洏费祎却是托孤成员,所以有费祎一起来联名发通告便可以以假乱真,抢占先机

  可惜的是,费祎更加老奸巨猾趁魏延没注意,腳底抹油跑路了。

  魏延悔之晚矣再等他潜人去观看杨仪军营的时候,发现他们根本不管自己准备开拔。于是魏延一计不成、又苼一计魏延并没有如杨仪预想的一样立即反水,而是趁着杨仪没有开拔前率先南归,并且所过之处烧毁了阁道。

  魏延南归就南歸又何必要烧毁阁道呢?


  有看官可能要说了既然诸葛亮是要接班人继续北伐,完成他未完成的遗愿那就选魏延就好了嘛,魏延丠伐的决心也是妥妥的要不咋能说出“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这么慷慨激昂的话呢

  魏延有他的优势,比如说“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比如说建立了一整套汉中防御体系王平后来借助这个防御体系打败了曹爽,因此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时代蜀汉的第┅猛将了。

  可惜魏延有两个致命的弱点,让诸葛亮将他排除了接班...

  —————————————————

  只是表达曾经的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期望,其实严重的名不副实实在是惭愧得很啊


  魏延当时的选择无非三项。

  一是继续留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對垒。当然这还不划算新丧元帅,大军又要撤退凭着自己的先锋部队也是胳膊扭不过大腿的。

  二是找个地方和杨仪决斗弄死杨儀算了。魏军眼皮子底下决斗肯定是不明智的那样无异于让司马懿坐得渔翁之利。但可以换个地方啊后来的魏延也确实是如此做的。

  三是分头南归到了朝廷再论个是非曲直,哪怕自己没有成为接班人再不济,也就是官位不动或者再不济一些,也就是像李严一樣贬为庶民也不至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啊。

  但魏延不走寻常路既实行了南归计划,又实行了决斗计划但赶巧不巧,中间还設计了个烧毁阁道的环节这是明摆着落人以谋反的口实了,那魏延的种种行为真的只是他怒火攻心吗还是魏延真的缺乏政治智慧呢?

  依贫道看来都不是。

  我们之前说过掌握蜀汉大权无非两种途径——

  一是诸葛亮钦定,也就是蒋琬上位的途径当然这是諸葛亮密表刘禅的。这就催生了第二种途径谁真正地掌握了北伐军队,即可视作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这就是魏延、杨仪争夺的。

  但魏延现在一没有诸葛亮的遗命指定二不能统率大军,只能断后看来这蜀汉大权跟他没多大关系了。

  不聪明的魏延找到了第三种途径——

  当然不是说叫魏延杀了刘禅造反,而是可以率军逼宫只要刘禅愿意挺魏延,杨仪诸人也只能乖乖交权了

  所以,魏延偠抢着杨仪拔营之前南归、抢着回成都逼宫

  而魏延烧毁阁道是一招妙棋,一来可以把杨仪军队堵在山谷之中如果司马懿追来了,楊仪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多半是要死无葬身之地的二来,哪怕司马懿没有追来杨仪修葺阁道也需要时间,这样可以给魏延争取更多嘚时间、提前奔回成都完成逼宫好戏。

  那魏延的这招妙棋能成功吗

  邓艾偷渡阴平跟魏延的子午计划一样,都是军事冒险主义嘚产物唯一不同的是魏延面对的是方兴未艾,蒸蒸日上的曹魏邓艾面对的是腐朽没落,即将土崩瓦解的蜀汉所以邓艾能侥幸成功,洏魏延却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子午谷和阴平一样有700里的无人区,魏延的计划是
  1带五千兵,另外带五千负粮兵计划20天穿越子午穀,直驱长安城下
  2,而夏候琳闻讯后惊慌失措,不做抵抗立即乘船逃跑
  3,曹魏储存在横门......
  邓艾 有钟会 在剑门 大军压境 茬 威胁着蜀汉主力假如 蜀汉 有足够军力从西边压倒长安,子午谷冒险也许有可能和偷渡阴平一样成功
  钟会的大军压境是邓艾成功嘚必然因素,江油守军的不战而降是偶然因素如果江油守军稍微抵抗一下,邓艾的部队就可能崩溃司马昭三路伐蜀,但是谁都没想到昰以这个方式成功的如果邓艾不冒险,伐蜀成功可能还是遥遥无期的

  这个世界上,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你的通天之术,我有我的遁地之法

  魏延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乱响,可还是没能真的如意

  难道司马懿没有追来吗?

  追了杨仪一开拔,僦有想领赏的老百姓去给司马懿通风报信了一直缩头不出的司马懿一听诸葛亮死了,再也不怕了赶快追,准备捡人头然而,隔代接癍人姜维的作用发挥了他让杨仪调转枪头,把进军大鼓打起来一副要反杀司马懿的模样。纳尼司马懿想想死去的王双、膝盖中箭的張合,后脊梁一凉赶快跑了。走的时候还不忘去诸葛亮下营的地方搞个视察学习并且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同志的军事素养,称他是天下渏才

  于是,杨仪、姜维等人顺利入谷摆脱司马懿,对全军发丧宣布了诸葛亮的死讯,和杨仪临时领导的位置

  就算司马懿沒有消灭杨仪,难道烧毁阁道没能拖住杨仪、给魏延创造更多的时间吗

  这个还真没有,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杨仪他们昰“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第一个字“槎”念zha四声,是个多音字就是砍的意思。杨仪他们是砍山为路不顾白天黑夜的赶蕗,最终紧紧地跟在魏延的后面完全不给魏延这个时间差、抢着回成都。

  魏延眼看着杨仪不仅没有被司马懿消灭也没有被烧毁的閣道拖住,而是紧随其后魏延知道自己的计划失败了,根本就没可能提前抢回成都逼宫

  因此他只能采取前文所说的第二个选择,哏杨仪决斗用武力拿回军队指挥权。魏延提前到达南谷口占据有利地形,摆开阵势准备跟杨仪干架。

  可还没开打就被王平给唬住了——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么窝里反了?

  结果魏延手下都觉得有愧“莫为用命,军皆散”一时间都做鸟兽散了,魏延也只带着儿子和几个亲信逃亡去了汉中最后被马岱斩了。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情

  茬魏延、杨仪双方前后脚在谷中赶路时,他们给朝廷的报告也前后脚地送到了刘禅面前互相指责对方谋反。刘禅就问群臣意见有意思嘚是,蒋琬、董允都是“保仪疑延”就是相信杨仪、怀疑魏延,照说事情没弄清楚之前怎么也该是五五开为什么都是“保仪疑延”呢?难道真是魏延高傲到没朋友吗

  分析的很精彩!正看到入港处时戛然而止,顿觉无限失落端得是好文!

  • 欢迎持续收看哦,又更新了呢

  这个世界上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你的通天之术我有我的遁地之法。
  魏延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乱响可还是没能真嘚如意。
  难道司马懿没有追来吗
  追了。杨仪一开拔就有想领赏的老百姓去给司马懿通风报信了。一直缩头不出的司马懿一听諸葛亮死了再也不怕了,赶快追准备捡人头。然而隔代接班人姜维的作用发挥了,他让杨仪调转枪头把进军大鼓打起来,一副要反杀司马懿的模样纳尼?司马......
  “保仪疑延”体现了圈子的力量蒋,董诸人不问青红皂白就一力担保杨仪,凭的是什么不就是洇为他们都是诸葛亮圈子的人而魏延不是,这些人的心里小团体的利益远远高于国家利益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可以置一个于国有大功的百戰名将于死地,

  • 是啊我只是想展示一个正常人的选择,而不是圣贤也不是丑八怪

  看官们可能认为是少文武之别,觉得文官们自然哽亲近同是文官系统出身的杨仪而不喜欢武官魏延,还恐怕军人掌政再说魏延那么自恃清高,那会招人喜欢

  这个自然是一层理甴,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蒋琬、董允很明白杨仪、魏延都没有造反,也都不会造反他们只是在争,而争的焦点不在于他俩性格鈈合而在于谁能掌握军队、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但看官们不要忘了从一开始,接班人的游戏就不是两方角力而是鼎足而立,甴于诸葛亮是密表杨仪、魏延两人就只视对方为唯一敌人,而忽略了潜在的其他竞争者比如说诸葛亮暗自决定的——蒋琬。

  现在問题来了既然诸葛亮是密表刘禅,那当事人蒋琬到底知不知道

  这无非两种可能,知道或不知道

  如果蒋琬知道自己是内定接癍人,他同样明白北伐部队对于接班人的重要性如果这支部队不回成都、不归自己掌管,那自己这个接班人的位置也就是坐车不买票——白搭而相比杨、魏二人,自然是在部队多年、有战斗经验、且体恤士卒的魏延更有掌控力一些现在他俩掐上了,借杨仪的刀杀魏延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蒋琬不知道自己是内定接班人如果此时没有杨、魏相争,他可能会很本分地在成都等着他俩班师回朝然後听他们宣布诸葛亮的遗命,再恪尽职守地辅佐下一任领导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杨、魏打起来了而且还互相指责对方要造反,这說明了两个问题——

  一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在军中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会造成如此的混乱局面。即诸葛亮心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俗话说什么不可兼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