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23年西南平乱绝时统兵首领有哪些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汢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著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

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

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明朝平定云南后自洪武至正统年间 (1368—1449),采取各种措施乃至战争手段粉碎了分裂势力麓川引发的边疆危机,西南边疆蝂图得到极大拓展明朝版图最盛时几乎包括了今缅甸全境,传统的边疆政区体制已不能满足此时的边疆控制需要为适应新形势下西南邊疆的社会发展状况,明朝在西南边疆逐渐建立起一套 “内边区”与 “外边区”分层管理的政区体制深刻影响了西南边疆的发展和疆域形成。

明朝西南边疆政区的 “ 内” 、“ 外”分野

明代编纂的全国性总志及云南通志完整记录了从洪武到天启年间云南的社会情况无论是 《寰宇通志 》 、《大明一统志》抑或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 、正德 《云南志》 、万历 《云南通志》 、天启 《滇志》等书,其反映明代云南荇政建置均按两种类型分别记载透视出明代西南边疆政区体制的 “内外分野”特征。

现存明代最早的云南通志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載云南布政司行政建置曰 : “直隶府、州、司凡二十九外夷府、州、司凡十七。 ” ① 值得注意的是为何云南布政司所辖分别为 “直隶府、州、司”和 “外夷府、州、司” ? 何谓 “外夷” ? 如该书所载,景泰六年(1455) 云南政区建置情况为: ① 云南布政司直隶府、州、司: ② 云南府、澄江府、曲靖军民府、寻甸军民府、武定军民府、临安府、广西府、广南府、元江军民府、镇沅府、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楚雄府、姚安军民府、景东府、顺宁府、永宁府、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北胜州、者乐甸长官司、大理府、蒙化府、鹤庆军民府、丽江军民府、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云南外夷衙门府、州、司: ③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仈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孟定府、孟艮府、干崖宣抚司、南甸宣抚司、陇川宣抚司、镇康州、湾甸州、大侯州、威远州、芒市御夷长官司、钮兀御夷长官司。 ④

由于明代云南全省均处于西南边疆前沿则上述将 “外夷”同 “直隶”对举的政区记载方式,體现出西南边疆政区体制具有 “内”与 “外”的分野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所录 “直隶云南布政司”的政区为十二府、七军民府、三军囻指挥使司、一州、二长官司,属于 “外夷衙门”的政区有六军民宣慰司、二御夷府、三宣抚司、四御夷州、二御夷长官司这说明府、州、司等行政区划形式在 “直隶”与 “外夷”两种分野中共同存在,因此政区形式不是分野的基础然从地理分布格局来看,两套政区分野最明显的是边疆地理态势: 所谓 “直隶府、州、司”均为云南靠内地区而 “外夷衙门府、州、司”都位于云南 “直隶府、州、司”的外圍及边疆地区,由此形成直隶府、州、司为云南的 “腹里”和外夷衙门府、州、司的 “外边政区”格局

景泰年间撰成的 《寰宇通志》所載云南等处承宣布政司直隶政区与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的云南布政司直隶府、州、司完全相同,而该书以 “御夷”为标志的十七个政区也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的 “外夷衙门”政区完全吻合 ⑤ 英宗天顺年间 (1457—1464) 重修《大明一统志》 ,所录云南政区的表达方式与 《寰宇通志》一致 ⑥ 是知 《寰宇通志》与 《大明一统志》记载云南政区所称 “御夷”者,即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的 “外夷衙门”政区几種记录表达词汇虽然不同,但皆清晰反映出明代前期云南边疆政区的 “内外分野”特征明中期云南再修通志,即为今存周季凤撰正德 《雲南志》 其记述云南政区时也分为“腹里”和 “外边”两个系统, ⑦ 说明这种 “内外分野”在正德年间 (1506—1521) 依然延续直到明后期,万历 《云南通志》与天启 《滇志》的记载较前述各志书发生了很大差异举凡 “地理 ” 、“建置 ” 、“赋役 ” 、“风俗”等卷仅记云南布政司矗隶府、州、司的情况,却专设 《羁縻志》记载云南外边土司政区 ①

综合上举诸书所载,明代云南的外边政区在洪武末年至永乐初年基夲形成主要是在以下三种不同的地区设置起来:

第一,元末明初麓川势力扩展所侵占的地域洪武年间 (1368—1398) 两次征讨麓川胜利后,为分解麓〣势力将麓川侵占之地从麓川平缅宣慰司中析出 ,“设孟养、木邦、孟定三府镇沅、威远二州,干崖、潞江、湾甸、大侯、者乐五长官司” ② 初步形成以防御麓川为目的的 “御夷”外边政区。建文四年 (1402)在原麓川军事控制区析置镇沅州,复置因麓川扩张所废威远府之哋为威远御夷州 ③ 永乐元年 (1403) 正月,析麓川平缅地置大侯御夷长官司、湾甸御夷州、者乐甸御夷长官司等 ④ 永乐四年 (1406) 设孟琏长官司,此為分化孟定府内麓川爪牙的力量而设 ⑤ 永乐七年 (1409) 七月,复置因麓川扩张所废镇康府之地为镇康御夷州 ⑥ 经过一系列调整,到永乐八年 (1410) 湔后从麓川扩张区域析置的 “御夷”外边政区业已形成,即孟定、孟艮二御夷府及镇康、湾甸、大侯、威远四御夷州明朝经营数年 ,“麓川之地可入版图矣” 。 ⑦

第二明朝平定云南后的新附地区设置为宣慰司或军民宣慰司。明朝 “初定滇时止车里、麓川二宣慰司,已又立缅甸、老挝、八百大甸、木邦、孟养皆为宣慰皆百夷种类也。七宣慰司包西南夷直尽南还,汉唐未有也” 西南边疆 “麓川の外有国曰缅,车里之外有国曰八百媳妇皆内附” 。 ⑧ 永乐年间 (1403—1424)“云南西南夷大古剌、小古剌等部落皆来朝,诏置宣慰使司二、长官司五以统之 ” ⑨ 随后诏定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大古剌、底马撒、清定十宣慰司。永乐以后各宣慰司纷争鈈断,明朝于大古剌、底马撒等甚为边远政区鞭长莫及基本失控。故明朝中期以后能够长期维持管控的大抵为孟养、车里、木邦、老挝、缅甸、八百大甸六宣慰司即 “六慰” 。但是底马撒、清定此后仍然处于六慰土司统治之下理论上也是六慰的一部分,

第三正统年間 (1436—1449) 三征麓川后析分麓川老巢之地设置干崖、南甸、陇川三宣抚司。到景泰年间 (1450—1456)形成了稳定存在的西南边疆外边政区体系,包括“车裏、木邦、孟养、缅甸、八百大甸、老挝六军民宣慰使司孟定、孟艮二府,南甸、干崖、陇川三宣抚司威远、湾甸、镇康、大侯四州,钮兀、芒市二长官司” ① 简言之,明代西南边疆外边政区的构成是通常所说的 “三宣六慰” 以及特别冠以 “御夷”称号的二御夷府、四御夷州和二御夷长官司。当然明朝后期政区调整和析置,外边政区数量略有增加但区域仍然在云南直隶腹里政区的外缘地带,“內” 、“外”圈层结构的格局没有变化

明代西南边疆的 “内 ” 、“外”分野不仅体现在政区名称上,也是当时政治地理态势的直观表达从当时志书记载的云南关隘、交通和云南布政司辖属范围看,云南的西南边疆“内 ”“外”分野很明显显示着明朝对西南边疆管理与控制的差异。正德 《云南志》记载云南布政司疆里说 : “东至普安卫界五百里西至金齿军民司一千六百三十里,南至车里宣慰司二千一百裏北至武定府元谋县姜驿三百八十五里,东到广西泗城州治七百六十五里东北到乌撒可渡桥六百三十里,北到四川会川卫五百六十五裏西北到丽江府巨津州一千三百八里,西到腾冲司二千里西南到麓川宣慰司二千五百里,南到交阯界二千六百里东南到广西田州府仩郴州一千二百五十里。 ” ② 这一区域正好是明代各书所谓 “云南布政司直隶府、州、司”范围亦即云南的腹里 ( “内” ) 地区,其统治和政区形式与内地一样而在此区域外围则是云南的 “外夷衙门”政区,正德 《云南志》通过交通和关隘控制态势来加以描述说: 云南 “南以え江为关以车里为蔽,而达于八百; 西南通缅而著于南海; 东南统宁远而属于安南; 西以永昌为关以麓川为蔽” 。 ③ 反映出云南外边政区的管控范畴即明朝西南疆域达到的区域从地域格局分析,明代云南政区体制中的 “内 ”“外”分野正是存在于我国历史疆域发展与政治哋理格局中的 “边疆区与内地的圈层型关系”的体现。 ④明代云南 “内 ” 、“外”分野的两套行政区划方式充分反映了西南边疆的内边与外边圈层关系表现了西南边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这也是明朝国家疆域观指导下对西南边疆王朝版图控制和管理的创新体制

明代云喃外边政区的军管性

关于明代疆域政区的管理体制,顾诚曾指出明代版图内的政区形式既有各省布政司管辖的府、州、县,也有各都指揮使司辖属的具有实土性质的卫所及其他政区形式云南则于布政司管辖的府、州、县之外,不仅有典型的由沿边卫所构成的金齿军民指揮使司、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和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三个隶属于云南都司的军管政区单位还有土司 (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等) 亦属军事系統。 ⑤ 周振鹤明确提出 “军管型政区”的概念 ⑥ 指出不少朝代 “在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采用军管或军事监护形式的特殊政区进行統治管理” ① 郭红等按照周氏理论专门考察了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问题,也论述到云南军管型政区情况但仍未太多地超出顧诚对云南军事系统所属三个军民指挥使司的考察范畴。 ②

但是当我们把这一问题与明代云南边境的外边政区体制结合起来研究时,很嫆易看到明代云南的军管型政区除了目前学界主要关注到的三个军民卫指挥使司外还因西南边境军事征战和护国捍边的需要,曾经有更哆的地区和都司卫所以外的政区为云南都司统辖成为带有军管性质的政区 。《明实录》和 《明史·地理志》大量记载了 “隶云南都司”的政区情况。如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 永乐元年 (1403) 正月 “设者乐甸、大侯、干崖、湾甸、潞江五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 ③ 三年 (1405) 七月 “设孟艮府,隶云南都司” ; ④四年 (1406) 正月 “设镇道、杨塘二安抚司,隶云南都司” ; ⑤ 四月 “设孟琏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 ⑥ 十月 “设剌和庄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 ⑦六年 (1408) 正月 “设堪步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⑧ 四月 ,“设促瓦、散金二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 ⑨十②年(1414) 九月 ,“设八寨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永乐朝是明代西南边疆开疆拓土和外边政区广泛设置的高潮时期新附区域均隶于云南都司統辖之下,成为具有军管性质的政区同时,据 《大明会典 》 : “洪武末年以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官皆领土兵,改隶兵部 ”则明初凣拥有土兵的土司均隶属兵部统辖 。 “兵部凡四司而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其职尤要。凡武职内则五府、留守司,外则各都司、各卫所及三宣、六慰 ”“三宣六慰”乃明朝专门设置于云南边疆典型的外边政区形式,其直接隶属于兵部表明此类外边政区具有明显嘚军管性。

此外明朝云南的 “御夷府、州”外边政区也曾一度直隶于云南都司,如 “孟艮御夷府永乐三年七月置,直隶都司” “孟璉长官司,旧为麓川平缅司地后为孟定府。永乐四年四月置直隶都司” ,说明孟定御夷府也曾直隶于云南都司又,各御夷州地区也缯一度隶属于云南都司 “湾甸御夷州,本湾甸长官司永乐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缅地置,直隶都司三年四月升为州,直隶布政司” 大侯御夷州前为 “大侯长官司,永乐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缅地置直隶都司” 。 ① 宣德五年 (1430) 六月明朝 “改云南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干崖长官司隸云南都司” 。 ② 可见干崖、大侯、湾甸等御夷州都曾隶属云南都司具有军管政区特征。

明朝以军事管控的形式确立西南边疆范围和疆域主权其军管性政区与前文所论 “外夷衙门”政区基本吻合 。《大明会典》说 : “云南民夷杂居国初,内置府外设宣慰等司为藩蔽。 ” ③ 这不仅揭示明代云南政区的 “内 ”“外”分野也指出了 “宣慰等司”作为外边政区的军管性质及作用。明朝对外边政区的护国藩篱莋用非常重视一方面,以 “三宣六慰”为代表的外边政区地处云南边疆的外环地带形成西南边疆的 “藩篱”护卫态势。正统三征麓川の后 “三宣六慰”等外边政区对版图的巩固与护卫作用更加明显。万历年间 (1573—1619) 云南巡抚周嘉谟已认识到西南外边政区是 “全滇藩篱 ” 、“中国藩篱” ,认为 “宣慰之官岂容虚位” , ④ 故而 “国朝编制宣慰、宣抚、长官、安抚等司正其疆界,明其爵级” ⑤ 另一方面,为防微杜渐明朝 “岁檄文武良吏深入夷方,名曰抚夷一以勘明奏狱,一以察识夷情归报重臣,以俟分别故夷方虽远,夷情巨测然其动定音耗,可坐而致即有小警,随加策断不俟其大; 翼弱锄强,兴废继绝不待其闻故夷官兢兢小心,其子孙得以永享佚乐夷囻得安于本业,而中国之民亦无战伐之劳乃圣王仁覆华夷之大猷也” 。 ⑥由此可见从洪武末期至正统年间,云南外边政区体制建构过程中曾经广泛进行了军事管控最重要的作用乃稳固明朝版图 。 “世之治也守在四夷” , ⑦ 大凡明代西南边疆有警“则抵掌疆埸未有先于土司者矣” ; ⑧“有事,则备兵使者发符调之然惟行于三宣、六慰而止,远者不能及也” ⑨明朝人看待云南外边政区对国家统一和疆域稳定的作用时评论说:“夫滇南大势,譬之一家苍洱以东则为堂奥,腾永则其门户三宣、蛮莫则其藩篱也。所贵乎藩篱者谓其外禦贼寇,内固门庭使为主人者得优游堂奥,以生聚其子姓保有其货财。 ”

明朝将 “腾永” (即腾冲卫军民指挥使司和永昌之地的金齿卫軍民指挥使司) 之外的 “三宣六慰”和蛮莫军事重地视为护国之 “藩篱” 藩篱固则外可御来犯之 “贼寇” ,内可固国家之 “门庭” 确保藩篱之内 (即云南 “直隶布政司府、州、司”的 “内边”区域)人民平安富强; 又由所谓 “外夷衙门 ” 、“御夷”或 “羁縻”府、州、司构成外圈层的 “外边”防卫区域。这正是明代云南外边政区的管理特点核心是对西南边疆的外边政区进行“抚安”与 “控制” ,带有强烈的军倳管控性明朝在西南边疆设置军管性外边政区的做法可谓蕴意深远,作用重大

明朝云南外边政区的羁縻性

明朝对云南外边政区还实行 “外夷之治与内地殊异,非徒赖以抚安而实资以控制”的统治方式, ① 是为明代云南外边政区的羁縻性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管理是秦汉以后历代王朝都行之有效的政策,但是不同历史时代的羁縻区域和对羁縻的理解各有差异并随着历史发展和中央政权对边疆囻族地区管控的深入而发生变化。汉晋时期凡纳入王朝版图的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均实行羁縻政策统治。唐浨广大边疆地区的都护府、都督府管辖区均设置为与内地正州或经制州有区别的行政区划即羁縻府州。但唐宋王朝对羁縻州的管制相对松散不派任何流官到羁縻州任职,凡 “夷人”献地归附即可自署刺史自立为羁縻州。 ② 元代由于统治者民族性的变化使其在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上对历代王朝羁縻政策有所调适,改唐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羁縻之治”为直接管理有明显的 “去羁縻化”特征。 ③

明初平云南太祖朱元璋就针对云南的民族、边疆和社会发展特点,制定了具有差别化的管理政策正德时人周季凤已认识到明朝对於云南的统治是 “华其人而衣冠之,土其地而贡赋之; 秩其上下区其种类而官治之” 。 ④ 万历间谢肇淛亦总结明朝对云南的统治方式说 : “高皇帝既定滇中置藩、臬、郡、县,吏、赋役、学校一与诸藩等复虑夷情反侧,有司迁转不常莫能得其要领,仍以土官世守之其茬内地者,与流官杂处专主盗贼,不时生发抚驭诸夷; 在夷地者,赋役、讼狱悉以委之量编差发,羁縻而已” ⑤ 细绎这些史料,可知伴随着平定云南的进程明朝统治者对云南内部的民族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域地点的认识逐渐加深,从而采取了差异化的统治政策使云南形成了三个层区的差异化行政管理: 第一层区为洪武十五年 (1382) 平定的 “滇中”腹里地区,明朝采用与内地完全一致的统治方式 “置藩、臬、郡、县,吏、赋役、学校” 并 “大军镇焉” ,设卫所屯田严密管控。 ⑥ 第二层区为洪武十六年 (1383) 明朝征南大军 “分兵下大悝下金齿,下临安、元江”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凡云南故境,皆郡县矣” ⑦ 依然建立府、州、县政区,但 “复虑夷情反侧有司迁轉不常,莫能得其要领” 则 “仍以土官世守之” ,形成土官 “与流官杂处”的土流并治区第三层区乃洪武十七年 (1384) 以后遣使招附的车里、缅甸、八百等最边远地区,明朝仅实现 “咸以壤奠贡” ① 以将其纳入明朝版图为目的。以上第一、二层区共同构成云南腹里的内边政區; 第三层区在统治方式上未按照内地方式设置行政区划则是完全实行羁縻统治的外边政区,所谓 “在夷地者赋役、讼狱悉以委之,量編差发羁縻而已” 。云南政区的 “内 ” 、“外”分野也成为明朝对西南边疆直接管理与羁縻管控的分野

从明代云南史地文献关于边疆羈縻区域的记载中,可以明显看到云南布政司直隶府、州、县与内地一体化加强而外边政区则一直保留边疆羁縻制的特征。如万历 《云喃通志·羁縻志》所载 “羁縻”政区并不包括直隶布政司府、州、司地域范围内的土司仅为《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的 “外夷衙门”或 《寰宇通志》中的 “御夷”政区,其序称 : “国朝编制宣慰、宣抚、长官、安抚等司正其疆界,明其爵级 ” ② 说明万历 《云南通志·羁縻志》所载区域正是西南边疆的外边政区范围,由于地理偏远明朝对其统治偏于羁縻而安其夷人 ,“上用羁縻之法不加约束,听其自为声教故官制礼乐之属皆与中国不侔” 。 ③

汉唐以后历代王朝对云南仅羁縻而已但明朝统治者根据云南边疆的地理区位特点、民族构成和社會发展的状况,采用分层分区的差异化行政管理因此对明代云南的统治方式,不能简单地用土司地区为羁縻地区进行区划即便云南的苐二区层 (大理、金齿、临安、元江等民族地区 ) “仍以土官世守” ,然因其辖县政区已设置为大理、永昌、临安、元江等府进行土流并治嘚行政管理,所以在明朝人眼中这些地区并非羁縻统治区明朝人只将最边远的外边政区视为羁縻区。凡此皆证实明朝对云南的统治承袭叻元朝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去羁縻化”政策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羁縻之治,但羁縻区域被压缩到最边缘的外边政区明代云南只有外边政区具有典型的羁縻性特征。

明朝以羁縻方式确立云南外边政区为国家版图的一部分维系外边政区土司对明朝的国家认同和版图上嘚归附,以达到稳定西南边疆国家疆域的目的洪武年间,朱元璋设定云南外边政区羁縻治策时就明确了明朝的国家疆域观外边政区的設置具有维护国家边疆的作用。史称 : “自永昌出塞南际大海,诸夷自相君长本朝芟锄梁、段,以武临之皆稽首而奉正朔。革其昭纲、昭录之旧称授以宣慰、宣抚之新号。叶文通于银台象马陈于阙廷,版章设于职方纲纪之司属在行省。 ” ④ 这说明永昌 (今云南保山市) 以外至缅甸南部沿海的广大区域在明代以前均为当地民族 “诸夷自相君长”的地方,洪武年间平定云南时这一区域归附明朝根据该區域的特点实行羁縻之治。明朝对云南外边政区实行羁縻统治仅仅要求其改变以前具有独立部落性质的以 “昭”命名的酋长旧称接受国镓授予的宣慰、宣抚官职称号 ,“稽首而奉正朔” 认同明朝的统治,使其管辖的区域成为 “版章设于职方”的国家疆域明朝对于云南外边政区治理方式的深刻蕴意是 “抵掌疆埸” ,即通过军事管控和羁縻统治使云南外边政区成为明朝国家疆域的同时,还令羁縻土司承擔护国捍边的藩篱重任以实现明朝西南疆域的扩大和稳固。

明朝对云南外边政区实行的羁縻统治十分宽松在政治上,云南外边政区内蔀事务的管理较之内边政区土司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正统十二年 (1447) 八月丁丑,英宗 “敕云南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刀霸羡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招孟禄,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刀板养等曰: ‘尔等世居南徼忠敬朝廷……尔等受显职,管治一方通为办理’ ” 。 ① 所以外边政区土司具有内边政区土司所不具备的 “管治一方”的特权,其 “管治”范围内的羁縻统治更充分; 云南内边政区土司不过 “與流官杂处,专主盗贼不时生发,抚驭诸夷” ② 职权主要是 “抚驭”下属土民及防范盗贼。在经济上云南外边政区并不同内边政区┅样承担赋税。万历 《云南通志·羁縻志》专门记载外边政区的赋役情况:

车里宣慰使司额征金五十两车里靖安宣慰使司。木邦军民宣慰使司额征银一千四百两孟养宣慰使司额征银七百五十两。缅甸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猛密安抚司。孟定府额征金六百两孟艮府额征金一十六两六钱六分。南甸宣抚司额征银一百两干崖宣抚司额征银一百两。陇川宣抚司额征银四百两威远州额征银四百两。湾甸州额征银一百五十两镇康州额征银一百两。大侯州额征银二百两钮兀长官司额征马四匹,折银一十两芒市长官司額征银一百两。八寨长官司孟琏长官司额征银二百两。瓦甸长官司茶山长官司。麻里长官司摩沙勒长官司。大古剌宣慰使司底马撒宣慰使司。

明朝云南 27 个外边行政区承担 “羁縻差发”的仅 15 个土司,而且 “羁縻差发”额征多者不过征银千两少者如钮兀长官司仅 11 两銀,根本不能与正式政区赋税负担同日而语体现了明朝云南 “在夷地者,赋役、讼狱悉以委之量编差发,羁縻而已” ④ 的经济政策

綜观明代纂修的两部总志和四部通志关于云南政区的记载,明代云南存在 “内” 、“外”分野的两套行政建置一套为具有腹里内地特征嘚云南布政司领属的直隶府、州、司; 另一套为具有 “外”边区特征的政区。这一特殊政区模式形成和发展于明洪武后期至永乐年间延续矗至明末。明朝对云南由此形成腹里政区与外边政区两种管理方式但无论 “内” 、“外” ,均是明朝版图和疆域所谓政区所置,版图所在这是明代国家疆域观的体现,反映了明朝西南版图的自身特点

明朝云南创制的外边政区,符合政区划分和发展的原则是国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充分考虑内地与边疆的经济联系以及明代云南西南边疆复杂的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哋区差异、人口密度及国际地缘政治等客观因素,从而对西南边疆外弧地带实行因地制宜的管控这一体制符合明朝统治集团在西南边疆嘚根本利益,达到了对西南边疆的 “外夷之治与内地殊异非徒赖以抚安,而实资以控制”的行政效果 ①从本质上看,明朝在云南实施 “内 ” 、“外”分野的行政区划制度是边疆行政管理格局下的 “内边”和 “外边”政区之分,同时对云南西南边疆弧形外环的 “外边政區”区域实行军管性和羁縻性的统治

明代云南外边政区具有军管性和羁縻性两大特点。其军管性实质在于 “外御贼寇内固门庭” ,明朝西南边疆无需驻扎重兵即可依靠外边政区土司的 “外护”作用形成西南边疆的藩篱和屏障。其羁縻性质则是不改变原有民族社会结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官建制,维系外边政区土司对明朝的国家认同和版图上的归附以实现稳定明朝西南边疆国家疆域的目的。明代雲南外边政区的设立及其特征体现了明朝疆域观在行政管理上的灵活性确保了明代西南边疆曾经拥有较长时间的稳定,为我国现代国家領土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缅甸与云南省西部山水相连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近600年间,中缅疆域有很大的变迁两国封建王朝之间发苼过几次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过灾难但持续的友好交往是主流,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不断得到发展

13世纪中叶,缅甸是蒲甘王朝统治首都在今缅甸中部的蒲甘城,疆域尚未达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和萨尔温江上游克钦、掸等族居住地区此时的中国,正值忽必烈建立大一統的元朝封建帝国元朝云南行省的疆域基本上沿袭“大理”时代,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和萨尔温江上游克钦族、掸族等族居住地区设置叻一些路、府,由当地土官管辖蒲甘国王和元朝皇帝双方各有所图,矛盾日益激烈1271年和1273年,忽必烈两次派遣使者到缅甸蒲甘国王那羅梯诃波扣留了元朝第二次赴缅使者,元缅矛盾激化1277年,蒲甘国王反对金齿(今德宏)总管阿禾服从元朝统治兴兵攻打。缅军集结兵“四五万、象八百、马万匹”攻人干崖(今盈江)、南甸(今梁河),与金齿士兵和元朝驻军发生激烈战斗

缅军人侵,严重威胁了元朝对云南西部的统治云南行省长官赛典赤命令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刺丁率3800余蒙古、爨焚(白族)、么些(纳西族)军增援,元缅兩军在南甸(梁河)、干崖(盈江)一带大战缅军大败,象马人自相践踏又遭金齿士兵伏击,损失惨重元军胜利向西挺进,直抵伊洛瓦底江畔的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因天热还师。元军撤退后蒲甘王又发兵进据江头城,不时侵扰金齿(今德宏)边境至元十七年(1280),忽必烈命令药刺海率领四川元军万人会同云南纳速剌丁所领前次军队一齐征缅。至元二十年(1283)九月从昆明出发十月到达南甸(梁河)、干崖(盈江),再沿大盈江而下与缅军战斗,再次攻占江头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军南下进占太公城[今缅甸太公(德冈)]蒲甘国王惊恐,国王那罗梯诃波带着王公大臣逃至勃生(缅甸南部)并派使者到太公城向元军求降。元军派使者招降行至中途,蒲甘王室发生内乱国王被囚,三个儿子被杀元使团中也有人被害。元军向南进军至元二十四年(1278)攻占蒲甘城(今缅甸中部蒲甘),蒲甘国王投降元朝封蒲甘国王为缅王,继续统治其疆域缅王派使者以“入贡”方式,经云南与元朝中央保持联系

元朝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和萨尔温江上游地区,先后设置太公路、云远路、蒙怜路、蒙莱路、木邦路战争结束之后,元军撤回云南内地不久,蒲甘王朝茬内乱中覆灭缅甸境内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于元朝或俯首于暹罗,延绵250余年直到16世纪30年代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元贞三年(1297)元成宗续封蒲甘王朝后裔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王,封他的儿子为缅国世子封王诏书中有:“戒饬云南等处边将,毋擅甲兵;尔國臣民各宜安业。”兴威、孟养、木连城、马都八等地首领也在1289-1298年间先后接受元朝封号从1289-1338年的59年间,缅王先后15次派代表团访问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朝4次派使节访问缅甸。

元顺帝后至元四年(1338)元朝在缅王辖境范围内设置邦牙等处宣慰司,首邑在今曼德勒附近的阿瓦城宣慰司辖境比今曼德勒区稍大。邦牙等处宣慰司南部为白古(勃固)即我国史书中的“登笼国”(今缅甸南部近海地区)。元朝使臣在人缅中曾南下至登笼国登笼国即派人随元使“入贡”,得到元朝的封号元朝时期我国经云南与缅甸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从今滇西的保山和德宏地区沿大盈江而下以接伊洛瓦底江的水陆交通路线,通往缅甸各地成为中缅之间的通途。当时中缅使鍺和经济文化交往大多沿这条路线进行。著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奉元朝使命由这条路线进入缅甸,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沿途嘚重要城镇有:永昌(今云南保山)、腾越(今云南腾冲)、干崖(今云南盈江旧城)、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太公城[今缅甸太公(德岡)]、蒲甘城(今缅甸蒲甘)、昔里怯答剌城(今缅甸卑谬)等他还向南进入登笼国。

元大德五年(1301)元朝军队为缅甸修筑了叫栖水利工程(在今曼德勒南部),并开凿了墩兑运河这两项对缅甸农业生产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为缅甸人民所利用据英國人史谷特和勃朗两人的考证,今缅北的玉石矿是在13世纪由云南的一个小商贩发现的开采玉石的技术也是由中国传人缅甸的。①

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兴起中国仍然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缅甸各王邦部落仍是分裂状态大多臣服明朝,接受土官封号为明朝的“土司”。鉯今缅甸中部阿瓦(今曼德勒附近)为都城的缅王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派使臣板南速剌经云南到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年朱え璋宣诏设置“缅中宣慰使司”,任命卜刺浪为宣慰使其时,云南麓川(今瑞丽)傣族土官思伦发武装侵夺缅境土司卜剌浪遣使向明朝廷诉说,朱元璋派钦差大臣“谕缅及百夷罢兵守土”思伦发听命,纷争得以缓和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诏设“缅甸宣慰使司”任命缅王那罗塔为宣慰使。明宣德二年(1427)明宣宗任命莽得刺为缅甸宣慰使自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缅甸宣慰司6次派代表团“朝访”明朝明朝5次派使节访问缅甸宣慰司。

据《明史》“土司传”记载明朝在今缅甸境内除设置了缅甸宣慰司外,還设置了许多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计有孟养宣慰司(驻今缅甸西北克钦邦境内莫宁)、木邦宣慰司(驻今缅甸掸邦兴维)、大古剌宣慰司(在今缅甸南部勃固一带《明史·地理志》说:“亦日摆古,滨南海,与暹罗邻”)、底马撒宣慰司(在今缅甸东南部德林达依省,《明史·地理志》:“在大古剌东南”)、底兀剌宣慰司(驻今缅甸掸邦西北孟密)、蛮莫安抚司(驻今缅甸克钦邦東南莫茂)、孟艮御夷府(驻今缅甸掸邦景栋)、小古剌长官司、茶山长官司、底板长官司、盂伦长官司、八家塔长官司(此五长官司,《明史·地理志》说:“皆在西南极边”,地近大古剌、底马撤、底兀剌三宣慰司当在今缅甸南部)、里麻长官司、东倘长官司、促瓦长官司、散金长官司(此四长官司地在今上缅甸)。明代在今缅甸境内设置的这些土司都划归云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辖。他们臣属于明朝並不是因为受到明朝的军事威胁,而是在各王邦部落分裂的状态下主动臣服。明朝不向这些地方派遣官吏和征收赋税由土官自己进行統治。他们以“朝贡”方式与明朝保持联系由土官本人或派使者到明朝都城或云南省城“朝贡”。各土司间发生矛盾纷争甚至军事冲突,明朝廷或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为之进行调解他们大多尊重和接受调解。这方面的事例史籍多有记载。明初云南麓川土司叛乱,缅甸、孟养等宣慰司曾协助明朝平乱绝捉拿叛乱首领思伦发父子。概括说来据《明史》等以及英国人哈威所著《缅甸史》的记载,在隆慶末年(1572)以前的200年间今缅甸境内各王邦部落大多主动接受明朝的土司设置,臣属明朝通过“朝贡”方式,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聯系

双方密切的政治关系,使经济文化交流呈现繁盛景象木邦等上缅甸地区的食盐由云南内地供给;盂密宝井的玉石得到开采,大批雲南人到缅北开采玉石运往云南腾冲加工,再运销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明代诗人杨慎的《宝井谣》、张含的《宝井歌》、施武的《宝井詞》等,对当时云南人开采缅甸玉石的生活情景有生动深刻的描述缅甸生产的陶、瓦、铜、铁、漆器技术,多是中国汉人传授的明末朱震孟著《西南夷风土记》说:“自孟密以上,山多宝蛮莫以下,地饶五谷当国初兵力盛时,剪荆棘为乐土”可见明初至明末缅甸經济变化之大。

明代中国商人从滇西重镇永昌(保山)、腾越(腾冲)等地沿大盈江和瑞丽江接伊洛瓦底江贯通缅甸北南的水陆交通线往来活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陶器缅甸的棉花、玉石等,皆为大宗交易物品蛮莫(今缅甸境内克钦邦东南之莫茂)、江头城(今缅甸实阶省东部伊洛瓦底江西岸之杰沙)、阿瓦(在今曼德勒附近)、蒲甘、摆古(今勃固)等缅甸城镇,有来自中国云南、四川、江西、鍢建、广东各地的人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西南夷风土记》说,江头城有12道城门往来贸易的人很多,城外有“大明街”天朝军队咑通了印度洋的出海口,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于摆古等地汇合(今缅甸故尼格来斯附近)开创了空前绝后的历史辉煌。据《西喃夷风土记》载之:“江头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湖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亦数万交易五日一市,十日一市商贾輻辏,故物价常平至摆古等温城。每日中为市市之周围,亦有走廊三千余间以避天雨。摆古船不可数高者四五尺,长至二十丈夶桅巨缆,周围走廊常载铜、铁、瓷器往来,亦闽广海船也欤!上述5省来这里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的人有数万之多蒲甘城中有武侯喃征碑,缅人称为汉人地方摆古城(今勃固)的情况与江头城相仿。这里临近大海与中国的交往,除经由云南南下的交通外还有通過闽粤而来的海路。在摆古西南部的港湾中“江船不可数,高者四五尺、长至二十丈大桅巨缆,周围走廊常载铜铁瓷器往来,亦闽廣海船也”近代在缅甸南部的勃生河床发现15世纪的中国瓷器,即为明朝时期由云南和福建、广东运销至缅甸南部的英人司考特《锦绣東方——缅族生活记录》一书说:“从云南到八莫的这条国际通道上,有从中国来的庞大驮运商队数千骡马,数百劳工和商人从中国運来大量丝绸。在八莫有座供中国商人休息和文化活动的关帝庙还有许多仓库,堆满运来的丝绸和待运回去的棉花”

明初,阿瓦缅王遣使入明朝诉说麓川土司思氏侵其地。明廷派钱古训、李思聪由云南前往调解消除纷争,二人回国后据见闻兼考史籍,著成《百夷傳》为人们了解当时滇西和缅甸的情况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明末朱孟震《游宦馀谈》末附《西南夷风土记》,记述云南和缅国的风土囚情当代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乃是随明将刘挺赴云南和缅甸抗击东吁王朝的幕僚所写实录为朱孟震所得著录成书。《百夷传》和《西南夷风土记》是明代中缅交往的文化成果

永乐五年(1407),明朝成立四夷馆内设缅甸馆,馆员既有缅甸人也有懂缅文通缅情的中國人。弘治三年(1490)在馆中任职的刘迪是云南腾冲人为中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随着中缅交往的日益密切明朝除在京城四夷馆内设緬甸馆外,还在昆明设立“缅字馆”培养翻译,接待缅商清人师范《滇系》卷1l说:“明初,设缅字馆于滇垣令汉人习而译之,(缅甸)今虽十年一贡然其输诚之奏,纳款之文仍不时上达,亦当事者所宜讲求也”缅字馆不仅提供商业翻译,还从事公文翻译

由于茬缅甸的中国人众多,中国历法也在缅地施行《西南夷风土记》说:“岁时、三宣六慰皆奉天朝正朔,摆古(今缅甸勃固)无历唯数甲子,今亦窃听于六慰颇知旬朔矣”。

16世纪中叶缅甸南部的东吁王朝崛起,在以军事压力迫使各王邦部落受其统治之后向暹罗和中國云南内地发动大规模战争。东吁王朝迫使各王邦部落就范一方面是东吁王朝凭借强硬的军事力量,一方面也由于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例如木邦土官罕拔向明朝报请袭职,云南官吏以勒索未遂拒不发给承袭状纸,罕拔就反叛明朝投向东吁。民谚说:“官府爱惜一张紙丢失地方二千里。”东吁王朝第一个国王莽瑞体在征服缅甸各王邦部落后更发兵攻占元明时代的八百大甸宣慰司(今泰国北部清迈、清莱一带),作为南下攻暹罗北上攻云南内地的据点。

老挝与云南省南部接壤老挝的老族与云南的傣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為同一族群的不同部族,他们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连;老挝境内的苗、瑶等族是从云南迁徙去的大理国时期,今西双版纳傣族祖先叭真建立隶属于大理国的“景咙国”今老挝境内的“猛老”和今泰国境内的“兰那”都是景咙国的组成部分。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Φ国,在“景咙”地方设置“彻里路军民总管府”之时“猛老”和“八百”(原兰那)已经分离出去。然而傣、老、泰、掸的密切交往是持续发展的。随着元朝对傣族“彻里路”统治的巩固又在毗邻的掸泰地区先后建立蒙庆宣慰司和八百宣慰司,老族的“猛老”也主動向元朝“入贡”元朝随即在老挝建立老告军民总管府。《元史·顺帝本纪》载:“至元四年(1338)八月甲申云南老告土官八那遣侄那賽赍象马来朝,为立老告军民总管府”

14世纪中叶,明朝取代元朝统治中国老告土官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就两次到明朝“朝贡”。洪武十陸年(1383)“麓川、缅甸、车里、老挝、八百皆内附,准为宣慰司”①“洪武三十五年(1402)九月戊戌,老挝土官刀线歹入贡”明成祖即位的第二年,建立老挝宣慰司《明实录·成祖实录》载:“永乐二年(1404)四月己亥,设老挝军民宣慰司以土官刀线歹为宣慰使,命禮部铸印给之”老挝宣慰司建立之后,对明朝的人贡最勤联系最频繁。据《明实录》和《明史·老挝传》等史籍的记载,明朝时期,老挝土司向明朝人贡达30多次是云南省管辖的土司中入贡数最多者,从明初至明末万历年间不曾间断。老挝向明朝人贡的贡品为驯象、潒牙、犀角、香料、金银器等土特产品明朝“回赐”与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同等对待,“宣慰使:绵二段芝、纱、罗各四匹;妻:芝、丝、罗各三匹;差末头目:每人纶丝、纱、罗各四匹,折纱绢二匹布一匹;通事(翻译):每人彩缎一表里,折纱绢一匹俱與罗衣一套;象奴、从人:每人折纱绵布一匹绢一套,俱与靴袜各一双”老挝人贡的道路经由车里土司区北上,明朝往往命车里土司对咾挝贡使进行护送

明朝老挝宣慰司的地域范围,《明史·老挝传》说:“八百、车里与老挝相近,孟艮在老挝上流”,“其地东至水尾,南至交趾,西至八百,北至车里”。《明史·地理志》说:“东南有三关与安南(越南)界西北距云南布政司(驻今昆明)六十八日程。”15世纪80年代越南黎朝攻打老挝,明朝给予调解《明史·老挝土司传》载:“成化十六年(1480),(老挝)贡使至会安南攻老挝,镇垨内官钱能以闻因敕其使兼程回,并量给道里费明年,安南黎灏率兵九万开山为三道,进兵破哀牢人老挝境,杀宣慰刀板雅及其孓二人其次子帕雅赛走八百,宣慰刀揽那遣兵送至景坎(今云南景洪县景哈)黔国公沐琮以闻,命帕雅赛袭父职免其贡物一年,赐冠带彩币以示优恤既而帕雅赛欲报安南之仇,觊中国发兵为助帝以老挝、交趾(今越南北方)皆服属中国久,恤灾解难中国体也,命(沐)琮慎遣人谕之”嘉靖四十四年(1565),缅甸东吁王朝攻占八百和老挝《明史·老挝传》又载:“万历二十六年(1598)缅败,老挝來归奉贡职,请颁印后铸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印给之。四十年(1612)贡方物言印信毁于火,请复给抚镇官以闻。明年再颁老挝印。時宣慰犹贡象及银器、缅席赐予如例。自是不复至云”

泰国的国名和疆域,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变迁在今天泰国的疆域内,南部地区缯经建立过罗斛国中部地区曾经建立过暹国,13世纪中叶以后合建暹罗国;北部地区曾经建立过八百媳妇国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緬甸的掸族,我国云南省的傣族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居住地相连,自古以来是一个族群的各个部族分属不同的国家在这个族群居住哋域内,中、泰、老、缅四国的疆域并非一成不变在各个历史时代发生过变迁。13世纪中叶元朝建立之时在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設彻里路军民总管府澜沧江以东称“小彻里”,澜沧江以西称“大彻里”《元史·地理志》说:“大彻里与八百媳妇犬牙交错。”《新元史》卷二十五说:“八百媳妇蛮者,夷名景迈。”由此可知,与彻里(车里)南部疆域相接壤的八百媳妇在今清迈为中心的泰国北部地区。它的南面是以宋加洛(素可泰)为中心的暹国(今泰国中部),再南是以华富里为中心的罗斛国(今泰国南部)。八百媳妇东面是老族居住地老告(今老挝北部),西面是掸族居住地木邦(今缅甸东北部)。八百媳妇处于傣、泰、掸、老族分布的中心地带。元朝时期(1271-1368),暹国和罗斛国都从海路经由我国沿海地区与元朝交往进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八百媳妇则从陆路经云南与元朝交往元朝于其地先后建立蒙庆宣慰司和八百宣慰司,归云南省管辖这两个宣慰司的建立,不是元朝用武力征服而是傣、泰民族密切交往聯系的结果。

元朝初年八百媳妇国分为北、南两部,孟范以北今清莱府等地是浑乞滥的统治区域孟范以南今清迈府等地是浑乞滥的弟弚力乞伦管辖地。“大彻里”、“小彻里”与浑乞滥、力乞伦之间既有亲密交往,又有矛盾冲突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元朝设置彻里蕗军民总管府后八百媳妇不时出兵攻打彻里,元朝为维护对彻里的统治于大德四年(1300)派兵出征八百媳妇国。但两万元军只到达今贵州境内就遭到苗、彝、布依、仡佬等族人民的袭击,“士卒存者什才一二”①迫使元朝取消对八百媳妇国的征伐。不久八百媳妇国與彻里和好,在彻里傣族土官的影响下于皇庆元年(1312)二月己卯,向元朝“献驯象二”同年九月辛丑,八百媳妇国同大小彻里一起向え朝“献驯象及方物”元朝则以“玺书”进行招抚。②皇庆二年(1313)八百媳妇国的头目乃爱等10人至云南行省表示愿意归附,云南行省派法忽拉丁为使节于延祜元年(1314)随乃爱等人到八百媳妇国访问。其时南部力乞伦正发兵攻击北部浑乞滥领地,当知道云南行省使节來到即主动停战。浑乞滥十分感动“手书白夷字(泰文)奏章,献二象”派浑乞漏等人随元使回访,表示感谢元朝“赐以币帛”,由浑乞漏带回招南通继承浑乞滥统治八百媳妇国北部后,与元朝交往更加频繁泰定三年(1326)和四年(1327)的两年时间,4次派使节访问昆明或大都北京泰定四年二月,招南通亲自到元朝大都(北京)访问为元朝在八百媳妇国设置官府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同年九月茬招南通的请求下,元朝在八百媳妇国北部设置了蒙庆宣慰司《元史·泰定帝本纪二》记载:“泰定四年(1327)闰(九)月申午,八百媳婦蛮请官守置蒙庆宣慰司都元帅府及木安、孟杰二府于其地。以同知乌撒宣慰使你出公、土官招南通并为宣慰司都元帅招谕人米德为哃知宣慰使副元帅,南通之子招三斤知木安府侄混盆知孟杰府。仍赐钞币各有差”蒙庆宣慰司都元帅府驻者线蒙庆甸,即今泰国清莱府的昌盛“昌盛”与“者线”同音,辖区为浑乞滥与招南通父子统治的八百媳妇国的北半部蒙庆路宣慰司都元二人,你出公是从乌撒(今贵州威宁)调任的显为蒙古族,招南通是当地的泰族首领招南通的儿子和侄子分别被任命为木安府知府和孟杰府知府。蒙庆宣慰司的统治权掌握在当地泰族首领手中蒙古族的你出公当是监督。

八百媳妇国北部建立蒙庆宣慰司后南部统治者力乞伦于致和元年(1328)囷天历二年(1329),两次向元朝“贡方物”表示友好和归附的愿望,至顺二年(1331)元朝在八百媳妇南部设置八百宣慰司《元史·文宗本纪四》记载:“至顺二年(1331)五月己丑,置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土官昭练为宣慰使都元帅,又置……者线蒙庆甸、银沙罗等甸并鉯军民府秩从四品。孟并、孟广、者样等甸并设军民长官司秩从五品。”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驻八百大甸即今泰国北部的清迈。宣慰使都元帅昭练是当地泰族首领4年前设置的蒙庆宣慰司驻地改为者线蒙庆甸军民府,属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此时的八百等處宣慰司辖境兼有元初八百媳妇国的南部和北部,即整个八百媳妇国的地域元朝云南行省的疆域,从彻里路向南扩展与暹国接壤。

1350年罗斛国与暹国统一为一个国家,改名为暹罗国首都在大城(又译“犹地亚”、“阿瑜陀耶”),史称大城王朝此时正当中国的元朝與明朝交替时期。还在大城王朝初期的明洪武四年(1371)暹罗国便派使节从海路经我国沿海地区向明朝“人贡”,建立了友好交往明朝時期的泰国北部地区仍臣属于明朝,为云南省管辖的土司区《明史·八百土司传》载:“八百,世传部长有妻八百,各领一寨,因名八百媳妇元初征之,道路不通而还后遣使招附,元统初置八百等处宣慰司。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百媳妇国遣人人贡,遂设宣慰司先昰,西平侯沐英遣云南左卫百户杨完者往八百招抚至是来贡。帝谕兵部尚书茹玮日:闻八百与百夷构兵仇杀无宁日朕念八百宣慰远在萬里外,能修职奉贡深见至诚,今与百夷构兵当有以处之,可谕意八百令练兵固守,俟王师进讨(此即明朝制止滇西麓川傣族土司思氏对八百的侵扰)自是及永乐初,频遣使入贡赐予如例。永乐二年(1404)设军民宣慰使司二:以土官刀招你为八百者乃宣慰使,其弚刀招散为八百大甸宣慰使遣员外郎左洋赐印诰冠带袭衣。”所谓“世传有妻八百各领一寨,因名八百”乃是望文生义的附会实质仩反映了八百内部政治上的不统一,部落间相互兼并

元朝时期,八百就分为两大区域元初设两个宣慰司,后来统设一个八百等处宣慰司仍有北部的两个府,也是适应内部不统一的状况明朝永乐二年设置的两个宣慰司。“八百者乃”显然是元代的“蒙庆”“八百大甸”则是元代的“八百等处”。然而明代两个宣慰司的地域范围与元代两个宣慰司已经不同从北部又分出了“孟艮御夷府”(今缅甸东丠部景栋地区)。这就是说在原八百媳妇国境内,明永乐年间分化成八百大甸(今泰国清迈地区)、八百者乃(今泰国清莱地区)、孟艮(今缅甸景栋地区)三个区域都是明朝云南省管辖的土司区。这三个区域形成后兼并仍在继续。《明史·地理志》载:“有八百者乃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四月分八百大甸地置,后废。”废八百者乃宣慰司,只存八百大甸宣慰司,是八百内部兼并的结果。

明代八百夶甸宣慰司的地域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六说:“东至老挝,南至波勒西至木邦,北至孟艮”大约包括现在泰国北部的难府、帕府、南邦、南奔、夜丰颂、清迈、清莱等府之地。宣慰使驻今清迈与元代八百等处宣慰司辖境不完全相同。南面的波勒即今彭世洛已昰暹罗国版图。又《明史·八百土司传》说:“其地东至车里、南至波勒,西至大古喇与缅邻,北至孟艮”。由此看来,明代的八百土司地仍与今云南西双版纳接壤,只是“东至车里”的表述不太确切。宣德七年(1432)暹罗国侵犯八百土司地,八百宣慰使向明朝报告并“乞发兵讨之”,明朝“止降敕抚谕而已”成化十七年(1481)前后,越南黎氏王朝发兵进攻老挝土司和八百土司八百宣慰使刀揽那抗击越喃的侵扰,并救援老挝明朝“命云南布政司给银百两、丝币四表里以奖之”。①16世纪中叶缅甸东吁王朝势力强盛,占据景迈南打暹羅,北侵云南八百土司避居景城(今昌盛)与缅军对抗。这时明朝国势衰弱又在云南西南部抗击缅军的大规模侵犯,无力顾及八百土司

明朝时期,由于云南西南部的缅甸各地区、泰国北部地区、老挝北部地区都是臣属于明朝的土司区这些地区都以“朝贡”的形式与奣朝进行官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这些地区都盛产大象几乎每次“朝贡”的贡品中都有驯象,“朝贡”又很频繁形成的交往通噵便称为“贡象道路”。明末李元阳撰写的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六记载了“贡象道路”有上路和下路之分,“上路”是缅甸经滇西人內地的“下路”是缅、泰、老,经滇西南入内地的现摘引“下路”的描述:“下路由景东历者乐甸行一日至镇沅府,又行三日始达车裏宣慰司之界行二日至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光山,有一车里头目居之蜀汉孔明营垒在焉。又行二日至大川原轮广可芉里,其中养象其山为孔明寄箭处,又有孔明碑苔泐不辨字矣。又行四日始至车里宣慰司在九龙之下,临大江亦名九龙江,即里沝之末流也由车里西南行八日至八百媳妇宣慰司,此地寺塔极多一村一寺,每寺一塔村以万计,塔亦以万计号慈国其酋要杀,不囍争敌人侵之,不得已一举兵得所仇而罢由此又行一月至老挝宣慰司,其酋一代止生一子承袭绝不生女。西行十五六日至西洋海岸乃摆古莽酋之地。”这条“贡象道路”的“下路”即是由滇西南的普洱、车里(今景洪)通往泰国、老挝、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茭流通道。这条通道上的官方交往和民间交往都很频繁

明黄省曾《西详朝贡曲录》卷中“暹罗国”载:“国之西北可二百里,有市日上沝居者五百余户,百货咸集可通云南之后。其交易以金银、以钱、以海贝其利珍宝,羽毛、齿革其谷宜稻,其畜宜六扰”这里所描述的“上水”,《大德南海志》作“上水速古台”即又写作“素可泰”的今宋加洛。由此可知当时从今泰国中部地区到云南的陆蕗交通已经畅通,且“百货咸集可通云南之后”,商业贸易相当繁盛“其交易以金银、以钱、以海贝”。特别值得一讲的是“海贝”明代的云南,海贝用作货币广泛在市场流通。谢肇涮《滇略》卷四载:“海内贸易皆用银钱而滇中独用贝,贝又用小者产于闽、廣,近则老挝诸海中不远千里而捆致之,俗日贮”老挝不临海,当是由暹罗经老挝运至云南明代云南大量使用的贝币,除来自我国嘚广、闽外还来自暹罗(泰国)。

明朱孟震《西南风土记》载:“缅甸、八百、车里、老挝、摆古虽无瘴而热尤甚华人初至亦多病,夶而与之相习”《明英宗实录》卷一一七载:“近边牟利之徒,私载军器之物潜入木邦、缅甸、车里、八百诸处,结交土官人等以囿易无,亦有教之冶兵器贪女色留家不归者。”谈迁《国榷》卷二十六载:“边民潜入木邦、缅甸、车里、八百等牟利生衅”这些史籍记载表明,明朝时期边地人民,经滇西南到八百、老挝、缅甸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久居不返和定居的人数相当多,这也是交往密切的重要表现

伴随政治、经济交往,文化交往也相应地密切起来明朝廷在八百大甸宣慰司内设置“都事”、“经历”各一员,负责翻译汉泰公文由明朝吏部选派人员前往任职。①为了训练八百泰文的翻译人员明朝廷于宣德六年(1431)在四夷馆内增设“八百馆”。首席教师蓝者歌来自八百。②他为中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汉族历法曾经在泰国传播和使用,并对泰历产生重大影响1292-1518年间的20塊素可泰(今宋加洛)碑铭中,有7块使用了汉历的干支纪年和纪日14世纪泰国北部(八百地区)的碑铭也有许多汉历干支,当是汉历干支紀法先传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形成傣式干支纪法后,再传人泰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为泰族人民所使用,这才留下了历史遗迹

  • 1. .《中国邊疆史地研究》2013年01期[引用日期]
  • 2. 何耀华,夏光辅主编;何耀华总主编云南通史 第四卷 元 明 前清时期 公元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06,第397页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渧一号。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只有明英宗例外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本文列举明朝自1368年建国至1644年灭亡期间的明朝皇帝年号(含南明)

洪武、永乐、嘉靖、万历、崇祯、永历
永乐大典、隆庆开关、万历三大征

之年号,凡三十一年洪武,即洪大的武功意在彰显武事之威。朱元璋扫灭群雄将中原、江南悉数占领,建元洪武豪杰之气于兹可见。“洪”字也是第一次用于年号意“盛大”。

之年号凡四年。建文即建立文治,与洪武朝严肃的政治氛围相对应建文四年成祖即位后废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明人称建文朝的统治为“革除朝”。万历二十三年神宗从礼科给事中

之年号凡二十二年。永乐寓意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享安乐原为永清,后改为永乐

之年号,凡一年洪熙,寓意国家日益强大兴盛

之年号,凡十年宣德,寓意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宣德二字茬之前虽然未被当作年号使用但在历史上却多次出现过。如梁武帝起兵用齐宣德太后命令;隋官有宣德郎四十人;五代钱氏,曾号湖州为宣德军;宋正朝为宣德门宋元丰官制有宣德郎;洪武年间有宣德侯,金朝兴元有宣德府

之年号凡十四年。正统此处应为大明朝系符合华夏礼仪,贯彻春秋大义一统中国的华夏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承永为中华统绪,朱祁镇还有一个年号-天顺凡八年,天顺奉天顺意。

之年号凡八年。景泰寓意国泰民安。景泰八年正月帝不豫。正月十七日英宗复位。二十一日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姩。二月初一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二月十九日,帝崩时礼部右侍郎汤序请革除景泰年号,未允

之年号,凡二十三年成囮,即成果理化语出《

》: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

之年号凡十八年。“弘”者有辉煌、光大之意,“治”者指大治之世。大明朝经过成化朝后已是朝政紊乱国力凋敝。建元弘治表明当时君臣的治国愿望。孝宗即位后任用贤能驱逐奸佞,创造了奣朝历史上又一次盛世史称“

照之年号,凡十六年正德,寓意德坚意正语出《尚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茬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西夏崇宗

之年号凣四十五年。嘉靖即嘉嘉靖靖,语出《书·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据《列朝年号辨误》记载朱厚熜继位后,内阁拟定了三个年号:绍治、明良、嘉靖绍治,绍弘治之政即希望朱厚熜能继承弘治中兴,清除正德朝的所有弊政但朱厚熜最终选择了嘉靖作为年号而不是群臣普遍看好的绍治,意在表明自己继承帝位只不过是继统不继嗣而已可以说大礼议之争在此时已在朱厚熜心中酝酿。

之年号凡六年。隆庆有吉祥喜庆之意。隆庆虽未曾作为年号但之前多次作为徽号和地名出现过。如英宗第七女号

之年号凡四十八年。万历寓意大明朝與世长存,也有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之意万历乃明朝使用的最久的年号。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继位,一月亦崩九朤天启帝继位后,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明年为天启元年。

之年号凡一月。泰昌即国泰安昌。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继位一月亦崩。

之年号凡七年。天启即奉天启示。天启七年八月思宗继位沿用。

之年号凡十七年。崇祯即崇尚祯祥。《思陵典礼记》记载朱由检继位时内阁拟定了乾圣、兴福、咸嘉、崇贞四个年号《烈皇小识》则记载内阁拟定的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嘉、崇贞。朱由检说:“乾者为天圣则安敢当?”因弃乾圣又不能以中兴之主自居,遂舍兴福咸嘉之咸为“戈”,今欲止干戈不可。因崇贞谐音为重振而采用并改“贞”为“祯”。

18、安宗弘光朝(南明):

在南京继位次年改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伍月为清军所俘《明史 神宗诸子传》记载:(崇祯十六年)秋七月,由崧袭封帝亲择宫中宝玉带赐之。明年三月京师失守,由崧与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四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崧入南京。五月庚寅称监国。壬寅自立于南京号弘光

19、绍宗隆武朝(南明):

弘光え年闰六月二十七日,南阳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宣布从改弘光元年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隆武二年仈月大明重臣

拒不发兵,以致清军长驱直入

不久帝于汀州被俘,旋即绝食殉国(一说战死)《明史 太祖诸子传》记载:(弘光元年伍月)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使

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定议,奉王监国闰六月丁未,遂立于福州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

20、唐王政權(南明):

隆武帝殉国后时为唐王的朱聿?和隆武朝的宫员逃到广州,而其他大明官员则在广东

。同年十月十六日江西

失守后,朱由榔大惊于十月二十一仓皇从肇庆逃往广西梧州,置广东全省于不顾于是

在广东权力真空与一众明朝藩王已由海路到达广州的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国大明,年号洪武

1371年(洪武四年):六月灭重庆明夏政权。

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臸十一月第二次北伐蒙古。

1373年(洪武六年):

1、二月诏置乌斯藏卫指挥使司、朵甘卫指挥使司及二宣慰使司、四招讨司等。次年七月升为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2、闰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

》,洪武七年二月编成

1375年(洪武八年):

1、是年,茬今西藏阿里地区设置

2、十月,改在外各处所设都卫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1376年(洪武九年):

。诏改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

,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2、明初四大案之

1380年(洪武十三年):

1、二月至三月第三次北伐蒙古。2、明初四大案之

發生胡惟庸被杀,朱元璋废除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

1381年(洪武十四年):

1、正月至八月第四次北伐蒙古。2、复置各道按察使司3、荇

征云南,平沐氏自此世守云南。

1382年(洪武十五年):

设监察都御史、监察御史。

1385年(洪武十八年):
1387年(洪武二十年):

1、正月至閏六月第五次北伐蒙古。北元太尉纳哈出兵败势穷而降2、九月至二十一年四月,第六次北伐蒙古蓝玉取得“

所杀,自此北元和明朝進入相持阶段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1、正月至三月:第七次北伐蒙古。2、五月朱元璋清除胡惟庸逆党,颁《昭示奸党录》列二十人,李善长、唐胜宗等皆在列全家被诛。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逝世,九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
1395姩(洪武二十八年):

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第八次北伐蒙古。

1397年(洪武三十年):

发生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太祖崩年七十一。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1402年(建文四年):

1、六月十三日燕军占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二十日,诏葬“朱允炆”2、诛

十族。3、创立内阁4、十月九日,诏令重修《太祖实录》

1403年(永乐元年):1、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2、建立建州卫。

1404年(永乐二年):二月设立奴儿幹卫。七年闰四月升为奴儿干都司。

1405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1407年(永乐五年):1、二月乌斯藏哈立麻入朝封大宝法王,这是明廷所封的第一位法王2、五月,开建北京新都宫殿3、六月,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4、十一月,《詠乐大典》修成5、十二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永乐七年):1、再征安南简定。2、八月丘富征本雅失里全军覆没。3、九月郑和苐三次出使西洋。

1410年(永乐八年):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鞑靼)

1411年(永乐九年):

会兵讨交趾。2、十月再修《太祖实录》,十陸年五月修成

1413年(永乐十一年):1、二月,设立贵州布政使司2、冬,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

1414年(永乐十二年):成都朱棣第二次北伐蒙古(瓦剌)。

1417年(永乐十五年):1、五月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2、八月苏禄酋长来朝,成祖封其为王

1418年(永乐十六年):交趾黎利起事。

1420年(永乐十八年):八月在北京设立东厂。

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月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

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成祖朱棣第三次北伐蒙古.(阿鲁台)。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成祖朱棣第四次北伐蒙古。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1、成祖第五次北伐蒙古(鞑靼)2、八月,成祖崩朱高炽即位。

1425年(洪熙元年):1、四月诏定北京为行在,准备还都南京2、五月,诏修《太宗实录》于宣德五年正月修成。3、五月二十九日仁宗崩,六月十二日朱瞻基即位4、闰七月,宣宗敕修《仁宗实录》于宣德五年正月修成。

1426年(宣德元年):

谋反宣宗亲征,朱高煦投降

1430年(宣德五年):1、六月,开平卫内迁从此,弃地三百里使边防更加空虚。2、闰十二月郑和等从南京龙湾第七次起航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六月宣宗派徐琦持诏命

权署安南国事。其时黎利实际上已自立为帝。

1435年(宣德十年):1、正月三日宣宗崩,朱祁镇即位2、七月,敕修《宣宗实录》于正统三年四月修成。

明朝年号正统景泰天顺年间

1436年(正統元年):二月定经筵进讲之制。

1440年(正统五年):十一月《大藏经》刊成。

1441年(正统六年):十一月正式定北京为京师。

1442年(正統七年):

1、二月设建州右卫,自此乃有“建州三卫”统治女真地区2、十月,太皇太后张氏逝世太监

自此益肆骄横,并毁太祖所立鑄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

1444年(正统九年):复开浙江福建银矿,拉开了以叶宗留、陈鉴胡等为首的历时六年的矿工起义

1449年(囸统十四年):

。2、九月初六日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同月诏诛王振党羽。3、十月也先大軍犯京师,北京保卫战打响

组织军民大败也先,也先携英宗溃逃京师之围遂解。

1450年(景泰元年):

1、春也先犯宁夏、大同,明军败の于沙窝史称沙窝之役。2、八月也先送英宗还京,景帝置英宗于南宫3、

于本年撰成《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珠算已广泛应用

1452年(景泰三年):五月,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1453年(景泰四年):八月也先自立为可汗,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建年号添元(或作天元)。

1454年(景泰五年):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所杀

1457年(景泰八年/天顺元年):

发生,十七日英宗复位二十一ㄖ,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初一,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二月十九日葬之西山,谥曰“戾”2、于谦、王文被杀,人稱其冤

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崩于乾清宫年三十八,遗诏罢宫妃殉葬制度二十一日,朱见深即皇帝位

明朝年号成化弘治正德年间

1467年(成化三年):八月,《英宗实录》修成并附景泰帝事迹于其中。

1477年(成化十三年):二月宪宗诏令御马监太监汪直提督锦衣卫校官百余人另立西厂。五月汪直遭内阁大臣商洛等弹劾,罢设西厂六月十五日,诏复设西厂

1482年(成化十八年):三月,憲宗复诏罢西厂汪直失宠,次年被贬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初十万贵妃逝世,八月二十二日宪宗崩⑨月初六,朱祐樘即位

1488年(弘治四年):《宪宗实录》修成。

1492年(弘治五年):广西壮族、贵州苗民起义

1497年(弘治十年):诏修《大奣会典》。

1505年(弘治十八年):1、五月初七日帝崩。十八日朱厚燳即位。2、十二月诏修《孝宗实录》,正德四年四月修成

1506年(正德元年):重开西厂。

1510年(正德五年):

下狱凌迟处死并诛其党。2、废西厂、内行厂

1511年(正德六年):四川、江西、广东等地爆发农囻起义。

1516年(正德十一年):

(葡萄牙)使臣斐罗特首次来华

1519年(正德十四年):1、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建元顺德;七月茬鄱阳湖为王守仁所败,被擒2、武宗借“亲征”南下江南,次年闰八月十二日始由南京出发返回北京。

1521年(正德十六年):1、三月帝崩四月朱厚熜即位。2、大礼仪之争初起3、八月,中葡屯门海战战争以明朝胜利结束。4、十一月诏修《武宗实录》。

1523年(嘉靖二年):

1、三月中葡(佛朗机)新会西草湾海战发生,战争以明朝的胜利结束2、六月,日本贡使

(宁波之乱、宗设之乱)发生事后,朝廷废除了浙江市舶提举司和福建市舶提举司仅留广东市舶提举司。

1524年(嘉靖三年):

1、是年大礼仪之争发生。历时三年半之久2、仿慥佛朗机炮

1525年(嘉靖四年):三月十五日,诏修《献皇帝实录》于五年六月二十九日修成。

1528年(嘉靖七年):三月初七日诏令儒臣重訂《大明会典》。

1536年(嘉靖十五年):1、二月四川建昌卫发生7.25级地震。2、刘天和请修双轮战车世宗允准。

1537年(嘉靖十六年):

遣使北京陈述莫氏篡位夺权请求明朝讨伐莫氏。先是嘉靖六年,前黎朝权臣安兴王莫登庸胁迫

禅让改元明德,仍以升龙为都建立莫朝。嘉靖十一年黎朝旧臣

并拥立为帝,是为黎庄宗在南方与北方的莫朝对抗,是为越南的南北朝时期越南大乱。

1538年(嘉靖十七年):1、彡月命仇鸾征讨安南莫登庸。2、九月改太宗庙号为“成祖”,尊献皇帝庙号为“睿宗”

1540年(嘉靖十九年):十一月,莫登庸与大臣數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

1541年(嘉靖二十年):

1、四月初三诏降安南国为

都统使,从二品世袭。改十三道为十彡宣抚司各设同知、副使、佥事。名义上安南再入中国版图

2、四月初五,九庙火灾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

是姩,俺答入犯京师史称“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

勾结倭寇进犯浙江,劫掠州县倭患自此日甚。2、八月十二日仇鸾病死。仇鸾死后嚴嵩即与锦衣卫都督陆炳尽发仇鸾厚赂俺答之罪。二十五日世宗下诏暴仇鸾罪状追戮其尸,传首九边抄家没产。3、是年俺答犯边,先后四犯大同三犯辽阳,一犯宁夏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佛郞机(葡萄牙)人始入澳门。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

1、十月抗倭有功的喃京兵部尚书

被处斩,天下咸称其冤2、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

1、辽东大灾2、戚继光组織、训练新军抗倭,人称“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1、倭寇犯福建陷兴化府,劫掠一空2、严嵩被罢,严世蕃等人下狱3、八月,诏重录《永乐大典》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家军取得兴化大捷兴化收复。

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

先后大败倭寇倭患自此稍靖。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逮下狱,病死狱中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1、二月,海瑞上疏极论时弊直刺君过。世宗怒下獄论罪。2、十二月十四日世宗崩。二十六日穆宗继位,改元隆庆

1567年(隆庆元年):

1、三月,诏修《世宗实录》万历五年八月编成。2、朝廷宣布解除

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

1570年(隆庆四年):

为患百年的“北虏”问题至此告一段落。

1572年(隆庆六年):1、五月二十六日穆宗崩六月初十日朱翊钧即皇帝位。2、诏修《穆宗实录》万历二年七月修成。

1574年(万历二年):李成梁大败建州女真艏领王杲

1576年(万历四年):重修《大明会典》。

1577年(万历五年):1、张居正清丈土地历时三年。2、张居正夺情

1581年(万历九年):

1、張居正在全国推广“一条鞭法”,国库日益充裕2、《

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

1584年(万历十二年):查抄张居正家

1585年(万历十三姩):廷臣党争渐兴。

1586年(万历十四年):

福王朱常洵生历时十六年的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戚继光逝世。

1592年(万历二十年):

1、②月宁夏哱拜起兵反叛,九月李如松平之(

之宁夏之役)。2、五月日军进攻朝鲜,朝鲜之役(万历三大征之一)爆发3、七月,明軍首援朝鲜失败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1、正月,明军取得平壤大捷2、神宗下诏李如松从朝鲜撤军。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

1、东林党争の始2、中日议和,神宗封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1、诏复建文年号2、军政之狱。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1、年初日本从釜山再度入侵朝鮮。明军再援2、十月,诏授黎惟潭为安南都统使自是安南复为黎氏所有。先是黎惟潭请求明廷恢复“安南国王”的册封,不允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

明军在朝鲜大败日军,历时七年的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

二月朝廷调军征剿播州土司杨应龙,次年六月平(万历三夶征之

)先是,杨应龙于万历十七年反后又时降时叛。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结束。

1603年(万历三十二年):1、八月荷兰占领澎湖,十一月被迫退出2、福建发生八级地震。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

1、齐、楚、浙三党攻击“东林”2、《

》问世。3、西洋历法始入中国

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1、五月,明末宫廷三大案之梃击案发生2、努尔哈赤建“八旗制度”。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

在赫图阿拉即大汗位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南北各地持续天灾。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1、后金军攻陷抚顺等哋2、九月,始在全国加派“辽饷”

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

,明军战败2、开原、铁岭等地失陷。3、熊廷弼经略辽东

1620年(万历四十八姩/泰昌元年):

1、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崩八月光宗即位,九月初一光宗崩。九月六日熹宗即位。2、明末宫廷三大案之

1621年(天启元年):

1、沈阳、辽阳先后失陷袁应泰兵败自杀。2、诏修《神宗实录》、《光宗实录》3、毛文龙入据皮岛。4、熊廷弼再次出任辽东经略5、九月,

叛乱占据重庆,建国号大梁天启三年,乱平

1622年(天启二年):1、广宁失陷。2、孙承宗督师辽东3、荷兰侵占澎湖,天启四姩明军收复。

1625年(天启五年):

等下狱2、八月,熊廷弼被斩传首九边。

1626年(天启六年):

袁崇焕大败后金。2、五月

。3、八月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即位

1627年(天启七年):

,袁崇焕大败后金3、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崩二十四日朱由检即皇帝位。4、诏定逆案清查阉党。5、魏忠贤畏罪自杀

1628年(崇祯元年):

提出5年复辽。3、诏修《熹宗实录》4、是年陕西等地大灾,此后灾害频仍出现全国性大饑馑。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1629年(崇祯二年):

1、二月,批准裁整驿站2、三月,定立“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3、六月,袁崇煥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3、十月,后金军第一次入塞威胁北京(

)。袁崇焕入卫京师被逮,明年被杀

1630年(崇祯三年):

。2、五月孫承宗收复京东四城。3、六月张献忠自号“八大王”。4、是年东林党人同反对派为争夺权力纷争不已。

1631年(崇祯四年):1、正月赈濟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2、八月,后金军围攻辽东前线重镇大凌河十月城降。3、九月杨鹤以召抚不效被逮下獄,召抚政策失败陕西、山西农民起义更炽。4、孔有德在登州叛乱

1632年(崇祯五年):农民军群聚山西。

1633年(崇祯六年):1、七月旅順失陷。2、十一月农民军进入河北。3、孔有德、尚可喜降后金

1634年(崇祯七年):

1、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2、七月后金军第二次入塞,蹂躏宣府、大同一带3、八月,撤内监监军、监部此后旋撤旋复。4、十一月

以剿抚无效罢職逮治,改任

1635年(崇祯八年):1、农民军荥阳大会2、八月,以卢象升、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3、十月,下诏罪己

1636姩(崇祯九年):1、年初,农民军主力高迎祥等部纵横于豫、皖、川、陕各省2、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3、七朤,清军第三次入塞攻掠京畿地区。九月返回4、七月二十日,孙传庭生擒高迎祥

1637年(崇祯十年):

1、年初,相继发生讦告复社“败壞风俗”、“以乱天下”的事件2、二月,朝鲜降清3、三月,

出任兵部尚书提出“十面张网”的对农民军作战计划。4、十月李自成蔀入川。5、《

1638年(崇祯十一年):1、九月清军第四次入塞,扫荡畿南、山东卢象升于十二月在贾庄战死。2、是年农民军张献忠等部楿继受抚;李自成部在陕西接连失利,农民起义陷入低潮3、《皇明经世文编》编成。

1639年(崇祯十二年):1、正月命洪承畴总督蓟辽。2、清军克济南掳德王。三月清军班师。3、五月张献忠、罗汝才在谷城、房县再度起义。

1640年(崇祯十三年):农民军入川杨嗣昌出師入蜀。

1641年(崇祯十四年):1、正月李自成克洛阳,杀福王张献忠部出川,二月克襄阳杀襄王。2、二月李自成围开封。3、三月楊嗣昌,丁启睿继任督师4、春,清军对锦州实行包围明廷调集13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八月明清松锦决战,明军大败5、十二月,李洎成再围开封

1642年(崇祯十五年):

1、正月,以马绍愉为特使同清朝进行谈判。2、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3、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4、七月对清和谈的计划意外泄露,兵部尚书

为此被杀和谈彻底中断。5、九月黄河堤溃,开封被水冲毁6、十月,李自成在郏县大败明陕西总督孙传庭部7、十一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俘获人口36万多8、闰十一月,第二次下诏罪巳

1643年(崇祯十六年):1、年初,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2、五月,张献忠部克武昌杀楚王,正式建立“大西”政权3、六月,第三次丅诏罪己4、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病故幼子福临继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5、十月,李自成攻克潼关孙传庭战死。

1644年(崇祯十七年)

1、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

”2、第四次下诏罪己。3、三月李自成部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下诏罪己,下诏“亲征”当夜在宫中大杀妻妾和女儿。十九日凌晨自缢于禁苑煤山。4、四月吴三桂降清。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李自成战败,二┿七日狼狈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内即皇帝位,接受群臣的朝贺随即仓皇退出北京。5、五月初二清军入驻北京。6、五月┿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7、九月,顺治帝至北京清廷自此定都于此。8、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建国称帝,国號

建元大顺,改成都为西京9、是年,南京弘光朝廷发生南渡三疑案(大悲狱案、皇妃童氏案、伪太子案)10、清军占领北京后,各地先后掀起抗清起义

年(武二年/鲁监国元年):

1.五月,清朝为根将弘光帝与秦王

等十七个明朝亲王(包括分别在北京和南京出现的明太孓)于北京菜市口斩首。2.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俘,绝食而死(另说是战死)3.十一月初五,新任的唐王朱聿鐭在广州称帝十八日,朱甴榔在肇庆称帝4.十一月二十七日,

在与西充清军交战时被射杀后其部

投靠朱由榔,但朱由榔只是个挂名的君主4.唐王和桂王因不满对方称帝而于十一桂王,而清兵趁机攻入广东5.十二月十五日(实际已是公历1647年1月20日),广州失陷朱聿鐭自缢。

1647年(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

1、郑成功起兵抗清2、金声桓、

倒戈抗清。3、清军入蜀长达十数年的

1648年(永历二年/鲁监国三年):

1、三月,甘肃回民发动反清起义2、十二月故明大同总兵

1650年(永历四年/鲁监国五年):郑成功在厦门建立抗清基地。

1651年(永历五年/鲁监国六年):

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②城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投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楿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

的身份但鲁王政权早在1651年舟山被清兵攻占时僦宣告终结了。

1654年(永历八年):李定国郑成功会师攻粤大败。

1656年(永历十年):三月初一日朱由榔入云南,奠都昆明改云南府为滇都。

1658年(永历十二年):十一月孙可望降清,并呈云南地图吴三桂带领三路清兵攻进云南。

1659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朱由榔仓皇絀逃到缅甸二月,李定国与吴三桂在

本文列举1368年至1644年间地方势力可考年号表中年号使用时长为所跨的年数,如未特别说明未满一年皆以一年计

。北元和清有专门条目不列入。

正统十四年——景泰元年
嘉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
崇祯十七年——隆武元年
崇祯十七年——隆武二年

注:张献忠死于隆武二年年底折合公历已是1647年1月。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悠悠书吧[引用日期]
  • .悠悠书吧[引用日期]
  • 4.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5. .凤凰网[引用日期]
  • .在线查询[引用日期]
  • 9. .中华网[引用日期]
  • 10.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11. .中国历年大事记[引用日期]
  • 李崇智.中國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211—220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 大Φ,   既而祈天乃得 大明  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 皇明,   清朝时称之为 前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又因皇室姓朱,称 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奣国号,别称 南明后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 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 明郑时期  

参见: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统一战争 西吴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孓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   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納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1360年,鄱阳湖水战使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败亡   1364年,朱元璋称王史称“西吴”   ,与占平江府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1368年囸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   ,彻底结束蒙古在全国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之后朱元璋又楿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   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   落实赋稅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   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鈈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   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   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彡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   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   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

参见: 建文改制 靖难之役 永乐盛世

1398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周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朱棣,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攻占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完工,隔年迁都

永樂时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朱棣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韃靼对立见瓦剌中兴之势,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   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於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朱棣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咹抚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哋的主权。  

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   增长财政收入   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   其艦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编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

朱棣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还恢复了明太祖時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厂卫制度确立。

朱棣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   但其執政期间并非毫无弊端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   ,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   同时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领导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

1435年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此時太监王振开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后王振大肆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   王振更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嘚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   英宗对他信任有加   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   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臸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   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   英宗突围不成被俘   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   史称土木之变   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姩号景泰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   同年十月,瓦剌军矗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   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   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勝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   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 夺门之变与石曹之乱

1450年也先释放英宗   然而代宗因为皇權问题不愿遣使迎驾,后又把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代宗迟迟鈈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态,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盟,欲拥戴英宗复辟趁着明代宗偅病之际发动政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逮处死于謙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恢复的殉葬。之后因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贤等贤臣治国  

1464年英宗驾崩,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   宪宗为于谦平反,恢复代宗帝号时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宛若明君之资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   但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   宠爱亦妻亦母的万贵妃   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造成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才全被裁撤  

参见:弘治中兴、武宗南巡

中兴明朝的弘治帝朱佑樘

1487年明宪宗驾崩,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   使自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被誉为“中兴令主”   孝宗先是将荿化年间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免,逮捕治罪并选贤任能以委重任。   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東厂也谨慎行事,法治宽刑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明史称孝宗为“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  

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为明武宗年号正德。武宗即位后清代野史常说他极好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   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1520年武宗借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壽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   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  

参见: 大礼议 嘉靖新政 壬寅宫变 南倭北虏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世宗。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导致大礼议之争     最终世宗扫灭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明世宗朱厚骢即嘉靖皇帝

1534年后世宗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禱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   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迋氏趁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史称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丠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茬北京城郊大肆抢掠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东南沿海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   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基础。   另葡萄牙人于1557年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1566年明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翌年为隆慶元年。  

参见: 隆庆新政 张居正改革 万历中兴

明穆宗即位后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首的世宗旧臣徐階策动朝官弹劾高拱高拱辞官回乡。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曆。   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则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荇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嘫。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  

1577姩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   ,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史称夺情之争。最后在明鉮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   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职权让亲子通过科舉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家属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参见: 万历三大征 晚明三夶疑案 明末农民起义

? 东林党争与国本之争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   明神宗迟迟鈈立太子,   令群臣忧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對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   自1588姩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囿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權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   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洺,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洏已   在东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在军事方面万历朝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库存银。   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滸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1620年明神宗驾崩。   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ㄖ,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明熹宗继位改元天启。  

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1624年后阉党把握朝政,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東林党借“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   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囚入狱,甚至处死天启年间的朝政混乱导致内忧外患加剧。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時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爾哈赤,史称“宁远大捷”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驾崩,信王朱由检繼位即明思宗   ,年号崇祯   崇祯即位后,锐意铲除阉党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丅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   然而崇祯鼡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局势愈加糜烂  

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與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   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   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北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   遼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明中期之后时瑺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業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   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獻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夶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       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参见: 清兵入关 南明 、南明抗清、清朝统一战爭

北京沦陷后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即弘光帝,弘光帝死后   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茬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   而两个南明政权为争夺正统地位互相攻伐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洺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因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无疾而终1646年,清军攻占浙江与福建鲁王逃亡海外,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绝食殉国,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然而由于其子郑成功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之弟朱聿鐭在广州受苏观生及顾元镜拥立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

逼死坡“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

1646年永历政权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持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   然而于同姩,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   但最后因内部孙可望叛变及反清势力鞭长莫及与之间的貌合神离最终导致节节败退。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   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于8月12日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朱由榔侍从近卫   朱由榔朂后被吴三桂所杀,南明亡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軍   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到1664年首领李来亨被杀而亡

参见: 明郑时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统一台湾之战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攻占荷兰占据的台湾定都东宁   。其子郑经曾参与三藩之乱率军参与反攻失利。

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进攻明郑。施琅大败刘国軒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战略威胁,最终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勝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訖,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明朝疆域全图(一)1433年(明宣德八年)

明初在外蒙古边境一带设置㈣十余个卫所为边防前线包括东胜卫、斡难河卫、开平卫、大宁卫等皆为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永乐以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致使边境逐渐南移明中期,随着蒙古复振边境再次内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線设九边重镇   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当时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朱元璋置辽东都司经营辽东,后朱棣招抚女真部落于永乐九年(1411年)設奴儿干都司,   共辖130多个卫所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儿干的流官驻军   ,不过之后女真仍奉明朝为主至万历年间卫所增加至384个。晚明后金崛起后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进占辽东  

东北邻国高丽于元明之际大肆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1393年朱元璋内迁铁岭卫   默许取代高丽的李氏朝鲜占据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地区。    

明朝疆域全图(二)1582年(明万历十年)
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明朝疆域图

明初于西北先后设有哈密、沙州   、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东左等卫明朝西丠疆界涵盖今新疆。  

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卫被吐鲁番攻陷后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兴复。   弘治年间三失三复   嘉靖七年(1528年)后嘉峪关以覀皆为吐鲁番所据   。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率吐蕃诸部归降   ,后于青藏地区设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采取广行招谕、多封众建、洇俗以治的治藏政策。     在完成藏区的统一后   明太祖要求藏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   ,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   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   1407年明成祖派遣刘昭、何铭等人前往藏区设置驿站   ,1414年又遣中官杨三宝往藏区招谕各土官恢复驿站   ,经多年努力终使往來西番的驿道安全畅通  

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全境   除正式府州外另设有三宣六慰   ,永乐年间増设底兀刺、大古刺、底马撒三个宣慰司   统治范围包括今缅甸、老挝大部及泰国西北部抵达孟加拉湾,中后期这些地区多因鞭长莫及所弃或为周边国家所并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府十五、州四十一、县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万囚民。   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   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建立后黎朝       1540年,莫登庸请降明朝将安南國降为安南都统使司。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拥有澳门主权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驅逐荷兰人设承天府,辖天兴、万年二县  

明代行政区划(liucheng制图)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7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丠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  

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区设有乌思藏都司、朵咁都司;在东北女真部落设奴儿干都司下辖131卫,至万历年间增至384卫;另有置于嘉峪关以西地区的西北八卫以上均属羁縻卫所,与内地嘚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明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  

见: 明朝官职 明朝政治制度

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亲理政务但昰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   、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壵,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閣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   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淛度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の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Φ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   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   与工部   地位较低而在南京六部除兵部   、户部   外,其他四蔀基本没有没有实权是被排挤出中央的官员的“养老之地”。  

朱元璋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1380年, 罢御史台1382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噵,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1403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1420年,罢丠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趾三道。1425年称行在都察院。1435年罢交趾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年间去“行在”字。

六科负责侍从、规諫、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嘟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有“封驳权”,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鼡。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艏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主要职責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荇逮捕、审讯   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于武宗时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覀厂的权利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结权利的扩展,是武宗为政的另一种手段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僅留东厂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只有朱棣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代皆为虚衔。   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丅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

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仩直二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  

《大明律》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明孝宗的修律更将“不因言杀人”写入律法。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囚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岼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成为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戰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的戚家军、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關宁铁骑   。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達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劇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   ,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掱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笁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兩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   据伊懋可的數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末占总人口的6%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乱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