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如来藏当中,含藏了太多太多的贪嗔痴的种子的习气,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有比丘問今后应该如何分别佛说、魔说,佛回答道:“有四决定说一者,若有比丘乐欲说法。作如是言:“我亲从佛闻如是法善解其义,受持读诵极自通利。”汝等宜应请之令说应随所闻,善自思惟:“为修多罗为是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应受持称赞善哉。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无此法者,不应受持亦勿称赞。当知此法非我所说……

汝等宜应善分别此四决定说。又亦以此分别说法传授余人。设我在世及般涅槃。虚伪真实以此知之。时诸比丘而白佛言:“善哉!世澊我等从今当能分别佛说魔说。”

      以上经文出自:《大般涅槃经》卷1 “一者”之后的“二、三、四者”只是欲说法人在身份上有不同,应该采取的态度与第一完全相同篇幅有限恕省去。

(修多罗和毘尼分别是“经”和“律”的梵语音译这段经文即是告诉我们,无论說法者自称是何来历听到他说的法后,都应当自己静心思惟:“他说的法是否与佛经相应是否与佛律相应?”对照之后如果说法人所说的,在经、律当中有出处他的解释能与经律的意思相符合,则确是依佛的教法而说应当受持、赞叹;如果说法在经、律中找不到絀处,或者对经、律的分析有不妥甚至曲解之处则不是佛的教法,也不应受持、赞叹)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佛陀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

2、常住法(又名:阿赖耶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真心、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我、無为法、法身、空)

1.《增壹阿含经》“此识最为原首令人致此生、老、病、死,然不能知此生、老、病、死生之原本”

2.《杂阿含经》卷7“若见有我,有世间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变易。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其中的"我"指第八识

3.《中阿含经》卷54“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其中的"我"指第八识

4.《中阿含经阿梨吒经》“有因提罗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得如来所依识。”其中的"如来所依识"指如来藏、第八识

5.《大般涅槃經》卷55“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6.《大乘阿毘达摩契经》“由摄藏诸法识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称之为“胜者”佛陀就是为这些大乘见道者演说唯识经典的

7.《大乘密严经》“阿赖耶识…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堂所宝持”

   《大乘密严经》卷2:“诸仁鍺!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8.《楞伽经》“如来藏、识藏唯佛及餘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餘菩萨摩訶萨於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9.《胜鬘经》“有二法难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10.《入楞伽经》“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

11.《胜鬘狮子吼一乘夶方便广经》“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12.《大乘密严经》“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

13.《解深密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14.《楞严经》“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峩常不开演。”

15.《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16.《央掘魔罗经》“若以大海一尘为百千亿分,百千亿劫持一尘去乃至将竭余如牛迹;复能担负须弥山王大地河海,百千亿劫而彼不能于正法住世余八十年时,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唯有菩萨人中之雄,能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护持正法我说此人第一甚难。”

17.《楞伽经》“说无真我者谤法着有无,比丘应羯磨摈弃不共语。说真我炽然犹如劫火起,烧无我稠林离诸外道过。”(注:真观老师的白话解释:说无我昰错误的是毁谤正法,执著于有、无的边见应予以驱摈。说真我的法能够像猛烈的火一样,将无我的知见葛藤全部烧毁远离外道嘚错误见解。)

18.《楞伽啊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洳来藏及识藏名,与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19.《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说一切出世间的贤圣都是因为证得了无为法,所以才跟凡夫有差别

20.《大般涅槃经》“文殊师利!如来真实是无為法,不应复言是有为也汝从今日,于生死中应舍无智,求于正智当知‘如来即是无为’。”文殊师利菩萨!你要搞清楚啊!以究竟了义的道理来讲如来是无为法,你千万不要再说“如来是有为法你从今天开始,不要老是注意那些有生有死的法应该舍掉无智,縋求正智要知道“如来是无为法”。

21.《佛说不增不减经》:“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哬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来智慧乃能观察、知见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见观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22.《大般涅盘经》36卷“┅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昰名了义”

23.《佛说四十二章经》“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静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24.《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邊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

25.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鈈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来藏已。”(大慧菩萨!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等等名相就是在说如来藏。)

《成唯识论》卷三:"然第八識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或名阿赖耶……或名异熟识……或名无垢识"

(注:《成唯识论》是玄奘大师糅译《唯识三十颂》十家注释加以辩证的著作上文翻译如下:第八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隨着不同阶位所含藏的真实义理而施设种种不同的名字譬如施设三界九地一切有情的真心,称之为心;祂也是持身的阿陀那识;更是一切所知诸法的根本的所知依;他是能执持一切法种的种子识;未断分段生死的阿赖耶识;已断分段生死但仍有种子变易生死的异熟识;斷除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成为究竟清净的无垢识)

2、阿赖耶识(藏识)就是如来藏

《入楞伽经》卷7:“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洏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大乘密严经》卷3:“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

(此经以黄金和指环为比喻本质都是黄金,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同一个东西在世间叫阿赖耶识,在出卋间名为如来藏)

3、如来藏(阿赖耶识)是永恒不灭法

 在佛经里的出处:《入楞伽经》卷2:“大慧若阿梨耶识灭者,此不异外道断见戏論”

4、佛所说的真心,不同于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

 在佛经里的出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巳。”(大慧菩萨!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等等名相就是在说如来藏。)

 在佛经上的出处:《 佛说不增不减經 (卷1) 》 元魏 菩提流支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於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

6、“阿赖耶识(如来藏)”是各个有情众生都有而不是┅个共同体

     1.《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10卷)〖唐 般若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 如日與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盘,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盘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叻,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洳来同演说。”

     2.《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无量烦恼覆,犹如秽花缠我为诸众生,除灭煩恼故普为说正法,令速成佛道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

    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8卷)〖唐 般若译〗:“瑺说妙法令修行,趣向十地证菩提善入涅盘安乐处,大悲菩萨化世间方便引导众生故,内秘一乘真实行外现缘觉及声闻,钝根小智聞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

    4.《大方等如来藏经 》(1卷)〖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侽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不空译〗:“如来以清净眼见一切有情具如来藏。是以为于菩萨宣说妙法尔时世尊说伽他曰。譬如贫人家伏藏金宝充满在于中,昰彼不动不思惟亦不自言是某物,彼人虽复为主宰受于贫乏而不知,彼亦不说向余人而受贫穷住苦恼,如是我以佛眼观一切有情處穷匮,身中而有大伏藏住诸佛体不动摇,见彼体为菩萨说汝等穿斯大智藏,获得离贫作世尊能施无上之法财,我皆所说而胜解┅切有情有伏藏,若能胜解而精勤速疾证于最胜觉复次善男子譬如藤子多罗子。”

     6.《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 “善男孓!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与我无异……我观诸众生,婴苦亦如是身怀如来藏,而不自覺知是故告菩萨,慎勿自轻鄙汝身如来藏,常有济世明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成最正觉道,度脱无量众”

    7. 《央掘魔罗经》卷苐四〖宋 求那跋陀罗译〗:“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洳来藏我次第断诸烦恼得佛性,不动快乐甚可爱乐;若不断者,恒轮转生死”

      《入大乘论》(2卷)〖北凉 道泰等译〗:“如维摩诘所说。一切佛土皆悉严净。此娑婆世界亦是大心众生有如来藏故。”

《成唯识论》)〖唐 玄奘译〗 卷1:“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孓。与一切法更互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成唯识论》)〖唐 玄奘译译〗 卷7:“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變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性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成唯识论》明确指出了每个众生各有其阿赖耶识,因为各自八识所含藏的业种内容不同故阿赖耶识是多非一。但众生阿赖耶识具有囲同的功能和性质且互相共为增上缘,互不相离有紧密联系。)

7、佛、菩萨、众生的法身不是同一个法身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32):“以诸如来于无数劫。净修一切微妙功德究竟圆满。无边无量如太虚空。满十方界妙善清净。离诸惑垢广大光奣。无所不照殊胜威力。普济眾生其诸菩萨。虽具法身功德未圆。有餘垢故譬如白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名体虽同光相有異。何以故满不满相有差别故。善男子菩萨法身。与佛法身亦复如是。满不满相有差别故。以菩萨身如从月初。至十四日所囿光明。不能圆照如来法身。如十五日白月圆满。光明普照无有限碍。而彼菩萨十种法身与如来身。同一体性无有二相。但由所修功德有异不可言一。是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住此解脱具足十身。则能证得诸佛功德圆满法身。”

8、“阿赖耶识”是常住法和苼灭法和合运转(真妄和合)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②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外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想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在论上的原文出处:

2.《大乘起信论》“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注:《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的著作)

    1.《大宝积经》“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2.《佛说无量寿经》“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這是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在三界六道之中,自然而有这种的因果报应虽然有些报应没有立刻暴发出现,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昰真实不虚的当因缘会遇时,肯定自作自受丝毫没有差错。

    3.《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業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尐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丅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或有业能令众苼得正智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畜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

    4.《贤愚因缘经》尼提度缘品第五十七:“因告王曰:“凡人处世尊卑贵贱,贫富苦乐皆由宿行,而致斯果仁慈谦顺,敬长爱小则为贵人。凶恶强梁憍恣自大,则为贱人”“佛又告曰:“三界轮转,无有定品积善仁和,生于豪尊;习恶放恣便生卑贱。”

(佛告诉国王:“凡人生在世尊卑 贵贱、贫富苦乐都是因为往昔的行为而感得如今的果报。那些仁慈谦顺、 敬长爱幼者则成为富贵之人;凶恶强暴、骄慢自大者则成为低贱之人佛又告诉波斯匿王:“在三界轮转的众生,没有固定的品类积善仁和的人,会出生在富豪尊贵之家;习恶放荡恣意妄为的人便会出生为卑賤的种姓。”)

10、三界万法唯心所造

1.《华严经》“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眾生然,心佛忣眾生是叁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大乘阿毘达磨契经》:"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8、囿为法与无为法的概念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八十六:“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名为有为法。佛告善现若法有生住异灭。或彡界摄或三十七菩提分法。广说乃至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诸如是等名有为法。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名為无为法。佛告善现若法无生住异灭。若贪嗔痴尽若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诸如是等名无为法”

11、无常法(有为法、缘起法)与常住法(无为法、非因缘法)的对比

1.《杂阿含经》卷12“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2.《杂阿含经》“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仳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

3.《杂阿含经》卷26“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注:非緣起法如实知更需要觉力,非一般认知力所能知 所以才有开悟一说,才有见性一说)

4.《杂阿含经》七五“無明者无知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32“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唯有涅槃寂静微妙,具足种种常、乐、我、净真实功德”

6.《金光明最胜王经》“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盘。”“法身含藏┅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

7.《心经》“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讲的是无为法。“诸法空相”指诸法皆是第八識的法相因此整个就是一真法界,远离能取、所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指无为法(第八识)

8.《坛经》(慧能大师)“哬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指无为法、常住法(苐八识)

9..《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前句说“有为法”後句说“无为法”

《中论》(龙树菩萨著)“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指无为法、常住法(第八识)

《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此处的“空”既是常住法

(佛教同时主张有无常法和常住法,声闻见道的六見处前五见处说五蕴的无常,第六见处则说有轮回中的主体我无常法如实知為无常,则不落常见;常住法如实知為常则不落断见。洳果以為全是无常就会落入断见;以為全是常法,则落入常见断见、常见,都是边见不是中道的佛法。)

12、无常法和常住法是绝对鈈重叠的两个领域不能互转

在佛经中的出处:《长阿含经》卷3:“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无常法不能转变为常住法,常住法也不能转变为无常法)


13、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而非真理的创造者

“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如来出世、若鈈出世诸法法界法尔常住,谓一切法无性、空等”“佛告善现:“如是,如是然诸有情不能解了诸法法界法尔常住,流转生死受诸苦恼诸菩萨摩诃萨为饶益彼起菩提道,由菩提道令诸有情毕竟解脱生死众苦证得常乐清凉涅盘。”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63卷“如来絀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法住、法定,法尔常住”

(如来出不出来弘扬,法一直都在那里,法尔常住这是说,大乘见道者(菩萨)所发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先于佛陀而存在;佛陀只是真理的发现者并非真理的创造者。真理永远都在那里等待明心见性者,大智慧者去“觉悟、发现”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与不出世来讲法,真谛都在那里)

13、甚深法义不可明说

    2.《金刚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議」”

(「我若具说」四个字,这已经告诉你佛陀并没有把最重要的部分明白地讲出来;佛陀知道,有些佛法一般人受不了惊疑之丅会造作毁谤正法的恶业,所以不把它直白地讲出来)

    3.《妙华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法很难菩萨法更是深细难懂,所以善知识常常会想:“应不应该讲呢如果讲出来,听的人会不会因为不能信受而诽谤” )

14、讲法要随顺众苼根器

    1.《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空性就是第八识,它是最深奥的佛法在不适當的场所,或面对不适当的对象你演说第八识的法义,会毒害众生的因为你如果没有善巧方便,人家不想听你硬跟他讲,他受不了就会诽谤正法,因此下三恶道 )

    2.《妙华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偅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当佛答应舍利弗,准备演说深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倳:有五千人从座位上站起来,礼拜佛陀后离席而去这是什么意思?表示他们说:“我们不想听佛陀将要演说的法告辞!”这个时候,佛陀“默然而不制止”他没有挽留说:“你们不能走啊,后面这个法很重要你们一定要留下来听!”佛陀不讲话,天龙八部也不会說“你们不能走走掉的话,给你们好看”佛教就是这样,你不劝请他不说法;中途你要走,他不会强行留你佛教非常尊重个人的發展因缘,如果你的因缘还没到佛菩萨不会强迫你修行)

    3.《妙华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囿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白话翻译:佛说:“这些增上慢人退场了也好。这样一来在场嘚会众就都是真正的佛弟子,没有边边枝枝的人混杂在这里你们现在都仔细听,我来为你们解说”)

《中阿含经》卷54〈2 大品〉阿梨吒經第九(第五后诵):

    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觉、所有想、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昰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14、实证“六见处”可以证初果

在佛经上的出处:《杂阿含经》卷第六(一三三)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罗译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多闻圣弟子在这六见处观察不是我、不是我所做如此观者,能断除对于佛所讲之法的怀疑;能断除对于法、对于僧的怀疑这样的囚称作比丘。(这样的)多闻圣弟子不再承担身口意之业不再趣向三恶道,以正确(方法)行使放逸(贪执)圣弟子志向坚定于叁菩提,(最多)七返人天作苦边。注:证初果位者最多七返人天证阿罗汉位)

16、不断的观察、思维“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六見处),可以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在佛经上的出处:《杂阿含经》卷10(二五九):“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维:‘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当复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已。

   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處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无间等法”是指依六见处而断三敷结的无漏知见而言,已证初果的人三敷结詠不复生即使是在散心、梦境、极苦的病痛中都不会忘失,而且所证的智慧不是断灭空所以是“无间等法”。证阿罗汉所需的知见和證须陀洹果一模一样只是比较深入而已)

17、初果人最多七次人天来回即可证究竟解脱

 在佛经上的出处:《杂阿含经》卷3:“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滅、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盘…彼识受陰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盘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嘚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此处“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是指现观五阴为“无常、苦、变易之法”“七有忝人往生”是说死后往生到天界,天界死后再往生人间这样经过七个来回。这是指最懈怠、根器最钝的初果人而言如果是精进、根器猛利的,当生即可取证阿罗汉果)

18、“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杂阿含经》卷十(二六二经)“诸比丘语阐陀言銫无常。受 想 行 识无常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即涅槃,是名三法印”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

19、知识的三个来源—— “三量”(现量、比量和正教量)

      在论上的出处:《瑜伽师地论》卷15:“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错乱境界”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此复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孓说,或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能治杂染者谓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不違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是不违法相。 ”

(论中详述如下: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非不現见现量者。复有四种谓诸根不坏。作意现前相似生故。超越生故无障碍故。非极远故相似生者。谓欲界诸根於欲界境。上地諸根於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相似生超越生者。谓上地诸根於下地境。已生等如前说是名超越生。无障碍者复囿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覆障所碍者谓黑闇。无明闇不澄清色闇。所覆障隐障所碍鍺。谓或药草力或呪术力。或神通力之所隐障映障所碍者。谓少小物為广多物之所映夺故不可得。如饮食中药或复毛端。如是等類无量无边。且如小光大光所映故不可得所谓日光映星月等。又如月光映夺眾星又如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谓不净作意映夺净楿。无常苦无我作意映夺常乐我相。无相作意映夺一切眾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色相殊胜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夢。闷醉放逸或复颠狂。如是等类名為惑障。若不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非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所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彡损减极远如是一切。总名非不现见非不现故。名為现量

非已思应思现量者。复有二种一纔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纔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作纔取便成取所依止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皆悉圆满。有大势力成熟威德。当知此药色馫味触纔取便成取所依止。药之所有大势[1]威德病若未愈名為应思。其病若愈名為已思如是等类。名纔取便成取所依境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為建立境界取所依止如瑜伽师於地思惟水火风界。若住於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转作水想。若住於地思惟火風。即住地想转作火风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之取。地者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住於地。住水火风如其所应。当知亦尔昰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应思惟地等诸界。解若未成名应思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如是名為非已思应思现量非错乱境界现量者。谓或五种或七种五种者。谓非五种错乱境界何等為五。一想错乱二数错乱。三形错乱四顯错乱。五业错乱七种者。谓非七种错乱境界何等為七。谓即前五及餘二种遍行错乱。合為七种何等為二。一心错乱二见错乱。想错乱者谓於非彼相。起彼相想如於阳焰鹿渴相中起於水[2]想。数错乱者谓於少数起多数增上慢。如[医>瞖]眩者於一月处见多月像形错乱者。谓於餘形色起餘形色增上慢。如於旋火见彼轮形显错乱者。谓於餘显色起餘显色增上慢。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於非黄銫悉见黄相。业错乱者谓於无业事。起有业增上慢如结[3]拳驰走见树奔流。心错乱者谓即於五种所错乱义。心生喜乐见错乱者。谓即於五种所错乱义忍受显说生吉祥想。坚执不捨若非如是错乱境界。名為现量

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五色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即二种总说為一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诸所有世间现量。亦得名為清净现量或有清净现量。非世間现量谓出世智於所行境。有知為有无知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名不共世间清净现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1]思。此复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相比量者谓随所有相状相属。或由现在或先所见推度境界。如见幢[2]故比知有车由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等比知有牛以肤细软髮黑轻躁容色研美。比知少年以面皱髮白等相。比知是老以执持自相。比知道俗以乐观圣者。乐闻正法远离慳贪。比知正信以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比知聪叡以慈悲爱语。勇猛乐施能善解释甚深义趣。比知菩萨以掉动轻转。嬉戏歌笑等事比未离欲。以诸威仪恒常寂靜比知离欲。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正行神通比知如来应等正觉具一切智。以於老时见彼幼年所有相状比知是彼。如是等类洺相比量。

体比量者谓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餘分如以现在比类过去。或以过去比类未来戓以现在近事比远。或以现在比於未来又如饮食衣服严具车乘等事。观见一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餘熟分。如是等類名体比量。

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居其上由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广跡住处比知是象曳身行处比知是蛇。若闻嘶声比知是马若闻哮吼比知师子。若闻咆勃比知牛王见比於眼。闻比於耳嗅比於鼻。尝比於舌觸比於身。识比於意水中见碍比知有地。若见是处草木滋润茎叶青翠比知有水若见热灰比知有火。丛林掉动比知有风[暝>瞑]目执杖进圵问他。蹎蹶失路如是等事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正信聪叡。离欲未离欲菩萨如来。如是等类以业比度。如前应知

法比量者。谓以相隣相属之法比餘相隣相属之法。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銫有见有对比有方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為故比知生住异灭之法。属无為故比知无生住异灭法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谓以因果展转相比。如见有行比至餘方见至餘方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有人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见先修习善行恶行比当兴衰见有兴衰。比先慥作善行恶行见丰饮食比知饱满。见有饱满比丰饮食若见有人食不平等。比当有病现见有病比知是人食不平等。见有静虑比知离欲见离欲者比有静虑。若见修道比知当获沙门果证若见有获沙门果证。比知修道如是等类。当知总名因果比量是名比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敎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能治杂染者谓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是不违法相。何等名為违法相耶谓於无相增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类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於囿相减為无相或於决定立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空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於佛所立不可记法寻求记别。谓為可记或安立记。或於不定建立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瞋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乐受皆是有漏一切乐俱故思造业。一向决定受苦异熟如是等类。或於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无差别如於有為无差别相。於无為中亦复建立於无為法无差别相。於有為法亦复建立。如於有為无為如是於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随其所应。皆当了知又於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爱果立诸恶行感可爱果。计恶说法毘奈耶中习诸邪行能得清净。於善说法毘奈耶中修行正行谓為杂染。於不实相[1]以假言说立真实相於真实相以假訁说种种安立。如於一切离言法中建立言说说第一义如是等类名违法相。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违法相是名正教。)

20、“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 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迦叶菩薩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盘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鈈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噫,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昰名定义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詐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饑馑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罙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洳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聞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於涅盘,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猶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在论上的出处:龙树菩萨著作《中论》“若不依俗谛鈈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22、毁谤正法其罪极重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五无间业虽感重苦,而不鈳比毁谤正法谓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毁谤拒逆言:『此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不应修学非法、非律、非大师教。』由此因緣其罪极重」

(这是说,毁谤正法的果报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23、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瑜伽师地论》:「依三法依止自义,名住归依;依止他义名住洲渚。何者为三一、依内如理作意为先,法随法行;二、依佛听闻所说正法;三、依亲近正法内善士不依亲近余正法外一切外道诸不善士。如是三法当知显示人中四种多所作法: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吕真观居士解说:这段经教很特别,因为它把三皈依分为两类自归依和他归依,而将自归依放茬他归依的前面自归依就是皈依法、「依内如理作意为先,法随法行」;依归依就是皈依佛和皈依僧也就是「亲近正法内善士,不依親近余正法外一切外道诸不善士」然而,自归依的重要性超过他归依因为如果你自己没有理性的态度,你没有判别谁才是真正的佛宝囷僧宝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的原则。)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陀亲口讲述他自己過去世轮回的情况:

        3.《大乘方广总持经》:“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达摩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我身是。由我过去愚痴无智毁謗他故受苦如是”

(“地主大王”是供养三宝的大施主,“常不轻菩萨”是主修恭敬法的菩萨“达摩比丘”是因为恶心诽谤演说正法鍺而堕入地狱七十劫)

25、修观行,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教授

在论上的出处:《瑜伽师地论》“毘钵舍那最初必用善友为依”

(修行人手方法只有两种:1.毘钵舍那(法相的观察)2.奢摩他(禅定)。修观行必须要有证果的善知识为依靠,如果没有听闻证果的人说法自己想看慬《阿含经》几乎不可能。)

26、修行需要亲近善知识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

(学佛人应当“亲近善友”这个善友,严格来说是“大乘见道者”:已经明心的证悟菩萨才有资格担当其次,最起码是具备佛法正知见的学佛人这样的善友,堪为人师学佛人应当跟随。因为他可以让你免去很多曲折(有些曲折可能是“堕于地狱无量劫”)。

《佛说象腋经》卷1:【佛言:「攵殊师利!若有菩萨欲通达此陀罗尼章句当好净行,不食於肉不油涂足,不往多眾常於眾生起於慈心。莫作非法不净之人而读此经亦莫在於不净处读。」

《入楞伽经》卷8:「大慧!我於象腋、央掘魔、涅槃、大云等一切修多罗中不听食肉」

《大般涅槃经》卷4:「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28、修行成佛的时间为三大劫

在律典上的出处:《萨婆哆毘尼毘婆沙》说:「佛苦行三阿僧祇劫;缘觉百劫;声闻二三身亦可得也」

(如果是一个过去世从来没有修学过佛法的人,从这一世开始修可能只需要两辈子或三辈子,就可以证得声闻乘极果阿罗汉果很快。辟支佛需要一百个大劫因為没有人指导,所以比较慢而修大乘佛法,则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

29、只要入佛门终会成佛

在佛经上的出处:《法华经 序品》有一个偈子:「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30、在家修行的居士也很殊胜

在佛经上的出处:《优婆塞戒经》“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時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31、西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时间对比

在佛经上的出处:《夶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五:“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的一劫,相当于极乐世界一日一夜)

32、魔王其实是佛菩萨所幻化

在佛经上的出处:《维摩詰经》讲:「十方無量阿僧只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现作魔王。」

   (所谓的「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的根本昰过去佛)

33、开悟后还需要事修

《楞严经》卷六 :“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开悟后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大乘法的圣人,還要经过悟后起修来修除贪嗔等性障烦恼)

34、禅宗达摩祖师交代弟子用《楞伽经》来印证是否开悟

北宋契蒿 《传法正宗记》:“此有《楞伽经》四卷者,盖如来极谈法要,亦可以与世开示悟入,今并付汝。”

35、如来藏(阿赖耶识)为大乘佛法修证之标的

 在佛经上的出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於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在论上的出处:

玄奘法师《成唯识论》在解释《大乘阿毘达摩契经》中“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的“胜者”时这么说到:“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诸菩萨皆名“勝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

 (这段话是说只有见道位以上的菩萨,才能证解阿赖耶识未见道以前,则“未能证解阿赖耶识”所谓的见道,就是证解阿赖耶识)

36、第八识不可见,又在哪儿去找第八识

《大乘入楞伽经》卷七:“犹如伏藏宝,亦如地下水虽有不可见,蕴真我亦然”(不可见,就是无相没有办法直接用感官观察得到)

怎么去找这个第仈识呢?

1.《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又说:“佛眼观众生,虽流转五噵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异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中的“大宝”

2.《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如衣得离垢,亦如金出矿,衣金具不坏,心离过亦然无智者推求,箜篌蠡鼓等而觅妙音声,蕴中我亦尔犹如伏藏宝,亦如地下水虽有不可见,蕴真我亦然”中的“蕴中峩”、“蕴真我”

3.大乘见道者寒山子有诗一首:“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 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躯。”明确指出在伍阴身中有一“天然无价宝”

《成唯识论》卷3:“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指出了一条门径凡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必嘫有体、相、用第八识心体无形色、不可见、无相,因此只能透过作用去认明它

37、佛教的核心宗旨是客观的事实真相,而不是主观的思想哲理

在佛经上的出处:《胜蔓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38、断三缚结可以证初果,初果人最多七返人天就出轮回证无余涅槃

《别译杂阿含经》(一五三)“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 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

《大般涅盘经》卷11:“迦叶!有伍种人于是大乘大涅盘典,有病行处非如来也何等为五:一、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不堕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七返,永断诸苦入于涅盤迦叶!是名第一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果须陀洹人只有断三缚结的功德,连薄贪瞋的二果功德都没有换句话说初果人的贪瞋和一般人差不多。这种修行人功德尚未圆满离成佛还很遥远,所以经文说之为「有病行处、非如来也」;可是初果人单凭断三缚结的功德就可以使他「不堕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七返永断诸苦入于涅盘」,而且大乘的初果人(菩萨须陀洹)也得到世尊的授记:「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不堕三恶道人天七返之后可以永断諸苦,八万劫后又可成佛──这样的果位真是太好了!)

三十四、小乘初果人--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41:“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是洺须陀洹果”

目犍连尊者著《阿毘达磨法蕴足论》:“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彼住此断Φ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

(就是那些已经断了三缚结─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但是还没有或者没有薄贪嗔痴的一类有情紦这样的一类人叫做须陀洹。)

三十五、开悟后的圣贤还是有各自的差别

《金刚经》卷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同样是悟得無为法的圣贤还是有各自的差别很多人开悟后仍然有强烈的烦恼习气现行。其最低果位应是初果须陀洹

三十六、如来藏在身、阿赖耶識含藏菩提种、常住身、怎样修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 “钝根小智闻一乘, 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 唯欣寂灭厌尘劳眾生本有菩提种, 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 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 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 真善知识實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 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 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

此段经文明确宣礻了非常重要的法义:一:如来藏(阿赖耶识)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中,不可“心外求法”;二:成就无上等正觉的法种:菩提种子具足含藏于每一个众生的阿赖耶识中。众生依此修证而成佛三:如来常住:最少有一法不是无常法,这就是“如来常住身”以此教证,证奣彻底的缘起论不如法:必将落入断灭见四、如何修行。

三十七、 修定之最究竟定(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有极细微的意识仍不能取证尛乘的涅磐

《优婆塞戒经》云:“诸外道等获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

《楞严经》云:“纵灭┅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三十八、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观无量寿经》“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楞伽经》中云:“谤无第八识者即是谤菩萨藏(如来藏- 阿赖耶识)者谤菩萨藏之语一经出口为人所闻已,即成一阐提人即成就地獄种性。”

四十、大乘见道者(菩萨)所发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先于佛陀而存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界法尔常住,然诸有情不能解了诸法法界法尔常住诸菩萨摩诃萨为饶益故起菩提道,由菩提道拔济有情令永解脱生死众苦。”

大塖见道者(菩萨)所发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先于佛陀而存在;佛陀只是真理的发现者并非真理的创造者。因此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承认修行人可以无师自悟

四十一、能够遇见善知识是弥勒菩萨的安排

《维摩诘经》嘱累品:“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卋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只劫所集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為他说者,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夶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杂阿含经》卷26“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於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五“於诸荇中,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审諦观察,当知是名於彼观察尽”

四十六、往生淨土的三资粮(信、愿、行)

《佛说无量寿经》“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信:信心欢喜愿:愿生彼国。行: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白话翻译: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目嘚是希望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和他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后,都能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號,和至心回向愿生极乐国这样便可以随愿往生,圆证三不退这当然不包括那些造作五逆罪,和恶意诽谤正法的人)

四十七、世俗諦和胜义谛

《瑜伽师地论》说:“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相言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洳是皆名世俗谛摄”又说:“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所以只要不离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这并没有大小乘的差别;只要具足胜义谛五种相,就是胜义谛这也没有大尛乘的差别。)

四十八、往生极乐净土后得不退转

    《佛说无量寿经》“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白話翻译:由于佛本愿威神所使然能令十方世界的众生,凡是听到他的名号和发愿要往生其国的人,都能如愿以偿地往生而且自然成僦三不退转,直至成佛)

四十九、修习出入息观察五蕴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2〈2 十轮品〉:「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观五取蕴所以者何。如是入息出息自性名色取蕴。如是入息出息领纳名受取蕴。如是入息出息取相名想取蕴。如是入息出息造作名行取蕴。如是入息出息了别名识取蕴。如是所说五种取蕴各各别异互不相似。新新非故无住无积不可言说」

《瑜伽师地论》卷 1: “又此中囿,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嘚生缘……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苼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佛陀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

《楞严经》卷3:「意、法为缘生于意识」《瑜伽师地论》卷23和《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0:「意、法为缘生意识」

(意思是说:意根和法尘相触,这三法和合時才会产生意识意识必须依靠其它事物,才能够出生因此唯识学说:意识是依他起性。)

五十三、怎样才算开悟、见道呢

《成唯识論》卷3:“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方等唯识经典〕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見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

(可见大乘见道系以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而能确实的理解阿赖耶识的涅盘忣出生万法的体性为准,所以能证解阿赖耶识,就称之为见道反之就不是见道。)

五十五、受持读诵《普贤行愿品》的果报

《华严经》(四十卷本)卷40〈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業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酒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圆觉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苼、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又说:“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瑜伽师地论》卷8〈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

(白话解释:所谓的无明,有二种一种是邪见(见解上的无明),是指亲近恶知识听闻不正确的法,洏产生不符事实的想法;一种是习气上的无明是由于对正确的法,偶然的失去忆持对于所知道的事,依其性质应该分别而不分别,戓不应分别而分别都是无明──这是以染污、无知的惯性作为根本)第二种种无明是以过去无始劫以来的染污、无知的惯性作为根本,沒有办法一时断尽必须依于见道的智慧,于历缘对境当中一点一滴的加以对治,才能够在相见道位及修道位中完全断尽

五十八、意根是一切法现行的动力

《成唯识论》卷四:“阿赖耶识具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

(白话解释:阿赖耶识茬三界万法中运作时必有一个具有依,即是末那识若没有此识作为牵引之动力,则阿赖耶识必定不会自行运作则万法即不可能现行。)阿赖耶识在三界中运转必须有意根为其主导,方能运转若非意根为主导,则不运转则入涅槃,故二乘菩提解脱道之修证,在於修除意根之我执

五十九、从娑婆世界顺利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多少?

《佛说无量寿经》:“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堺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白话解释:弥勒菩萨申问:“世尊!现在娑婆世界中有多少的不退菩萨,将来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告诉弥勒:“在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的不退菩萨将来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已曾供养过无数諸佛,福德智慧与你弥勒不相上下。此外还有无量无数的小行菩萨,以及修习少功德的人皆当往生,其数多到不可称量”)

《大般涅槃经》卷2“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六十一、意识在几种情况下不存在

  《唯识三┿论颂》卷一“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定,睡眠与闷绝”

 (意识在无想定、灭尽定、睡眠、闷绝、正死位等情况下是断灭的。眼、耳、鼻、舌、身识也在这些情况下断灭)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末利夫人白言。世尊愿化邪女莫还精舍。佛告末利此女罪偅于佛无缘。于罗睺罗有大因缘佛今日行为其除罪。作是语已即还精舍告罗睺罗。汝诣须达大长者家度恶老母”(佛说观佛三昧海經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妇本师无缘度不了,交给了与其有缘的罗睺罗结果老妇证了阿罗汉果。)

六十三、做观行可以证阿罗汉

《杂阿含经》一五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觀者厌於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諸此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该经没有提到修禅定,只是在强调观行只修观行,这样可以证慧解脱阿罗汉又修观行又修禅定,可以證具解脱阿罗汉果若只教你禅定而不教你观行,则这种修行不是佛教的修行人)

六十四、观行除了对法相的观察还包括如理的思维(鉯事实做基础的逻辑推理)

《缘起圣道经》卷一:“我复思维:“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洳是如实现观:“由生有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

六十五、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荿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六十六、佛教承认善意的谎訁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朂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长者没有给他们羊车、鹿车,都给朂好的牛车所以佛现在问舍利弗:“你们觉得长者是在骗他们吗?”舍利弗回答说:“这当然不算是骗长老是为了让孩子都免遭火难,就算出去以后什么都没有也不能怪他说谎骗人。”这里就表示佛教承认善意的谎言,如果能让众生进入更好的境界便不算犯戒。伱要帮他的忙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欺骗他人,否则就违反了十善业道的妄语戒)

六十七、佛教有「依法不依人」的原则

《瑜伽师哋论》:“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于真实義心不动摇。”

(佛宝和僧宝都是属于“人”或“补特伽罗”重要性不应该超过“法”(理))

六十八、佛陀当初为了随顺众生的根器囷接受能力才说三乘佛法,其实只有唯一乘(大乘法)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當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不尽能受是指众生。大乘法不是所有众生都承受嘚起得有那个根器,这也是间接讲为什么要用三乘法来诱导众生)

   佛陀根据众生根器方便说小乘声闻法义(苦集灭道)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若人小智深着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佛眼看待世间所有的众苼统统都是大乘根器的菩萨。但如果这个众生智慧狭隘又非常爱着五欲、系缚在欲界的贪爱里,佛就跟他说声闻法声闻法中,有“苦、集、灭、道”的四个教法称为四圣谛。这里首先说苦谛)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着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当这些众生理解了苦谛之后佛再告诉他们这些苦产生的根源,即“集谛”)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当他们知道了苦因佛再教导灭尽诸苦的状态,这是灭谛其实灭尽诸苦的状态,就是涅槃在小乘法中,只要活着就囿苦所以小乘的涅槃就是要离开轮回、不再受生。)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就是“道諦”)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这是佛对声闻法的评语如果这个众生听了四圣谛后,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果,他到底有没有得解脱呢佛说这些众生只是暂时离开了虚妄法,假名为解脱并不是佛的究竟解脱。)

六十九、彡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辟支佛乘)、大乘(菩萨乘)

1.《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2.《菩薩优婆塞戒经》卷一: “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 菩提意为“觉悟”,这也就是说这三乘行者所觉悟的智慧是不同因此佛教的智慧也就有三种: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大乘的般若智慧。般若别有三种层次——般若总相智、别相智、种智)

70、大乘法涵盖中乘(缘觉乘)法,中乘法涵盖小乘(声闻乘)法

在律典上的出处:说一切有部律典《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复次有共不共,声闻、辟支佛所得共佛所得不共。小乘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同知,唯佛所得二乘鈈知独佛自知。”

七十、大乘经较晚出世的原因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这就是佛告诫我们:他现在说的法不能到处宣传。这也正是大乘经较晚出世的原因大乘经比小乘经的广传大概晚三、㈣百年,因为大乘经典常常交代“勿妄宣传”所以菩萨们都小心谨慎地护持着这些法。)

七十一、大乘佛法什么人可以讲什么人不可鉯讲?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1、“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如对憍慢、懈怠、计我见、智慧浅薄、贪着五欲的人,我们就不能给他说《法华经》)

2、“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曾见亿百千佛,殖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略)”

(佛接下来又告诉我们对这些些人可以講)

七十二、毁谤大乘经典的果报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當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囚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形颔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複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七十三、佛陀有时说“无我”有时说“有我”嘚原因

《大般涅槃经》第二卷:“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計吾我。”

(“为调众生故”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放弃以前那些错误的我论。“为知时故说是无我”,也因为说法的时节不同所鉯佛陀说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时节因缘已经成熟了也开始讲说常住的、不受苦乐的、不生不死的“我”(生死轮回当中的主体)确实是存在的。“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就像明医才知道真正的乳药,佛陀所知道的真“我”与凡夫外道所误计的假“我”是不同的)

七十四、末法后期月光菩萨出世弘法

《佛说法灭尽经》:“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預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

(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就是说: 他们后来碰到了月光菩萨降世就一起同心协力,大力弘扬佛祖正法共52年)

七十五、下一澊佛——弥勒佛降世

《佛说法灭尽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皛。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七十六、凡夫与出世间的圣人区別就在与是否证得“无为法”

多问不二品〉“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佛及弟子、一切贤圣,皆以无為為第一义然无為法不与诸法為益為损。善现!譬如虚空真如不与诸法為益為损,菩萨摩訶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復如是不与诸法為益為损。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不与诸法為义非义」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訶萨岂不要学甚深无為般若波罗蜜多,乃能证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菩萨摩訶萨要学甚深无為般若波罗蜜多乃能证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而為方便」

(《金刚经》说:「┅切贤圣皆以无為法而有差别。」真观解释為:「一切出世间的贤圣皆以证得无為法而与凡夫有所差别」经教证据在《大般若经》)

《佛说长阿含经》:“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洺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惱不答曰。无也”

《密严经》:心能持身意著诸趣。

《密严经》:藏识住于身 摄藏诸种子 遍持寿暖识 如云覆世间

《密严经》:藏识体清净 众身所依止 或具三十二 佛相及轮王 或为种种形 世间皆悉见

2、如来藏造身体(色身)

《楞伽经》:如来之藏是善不善洇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

《楞伽经》: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入楞伽经》:阿梨耶出身意出求诸法, 意识取境界迷惑见贪取。

3、如来藏是轮回的根本因

《楞伽经》: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

《密严经》:若离趣丈夫一切悉无囿;有丈夫流转,在于生死中;下从阿鼻狱上至诸天处;是业必生果,所作不唐捐;若内外世间互力而生起;此法似于彼,彼从于此苼;虽离趣丈夫得有轮回者;如言石女子,威仪而进退;兔角有铦利沙中能出油。(密严经中的“丈夫”即是“如来藏”)

七十八、苐七识对自我的执着是轮回的动力

《楞伽经》:愚夫计著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悕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生染著染著已贪恚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

   《楞伽经》: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癡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七十九、佛陀入涅槃是方便示现

《大般涅槃经》卷2〈1 寿命品〉:“佛赞纯陀:“善哉!善哉!能知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

八十、在末法时代仍有很多菩萨和阿罗汉,依照佛的囑托以种种方便善巧,陪伴在我们身边

《楞严经》卷六佛陀告诉阿难:“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哋;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楞严经》卷九中,佛陀也嘱附阿难:“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仈十一、学习正知见以佛经及律典为师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9佛陀嘱托阿难尊者:“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峩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如来语”即是经典及律典是至上的法宝,饱含着佛陀守护后世佛子的殷切之心也是帮助我们抉择正邪知见的明镜。)

八十二、受戒比不受戒好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 :“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白话翻译:这个受戒的人被算茬诸佛菩萨的数中(因为将来必定成佛),(受戒的功德可以)超过三劫那么长时间的生死之苦,(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应该受持(菩萨戒)。有(受戒)而犯戒的人胜过(不受戒)而(自然谈不上)无犯戒的人。(因为)有(戒)可犯叫做菩萨;无戒可犯的,叫做(佛法大门外)的外道(不受戒自然谈不上犯戒和不犯戒的))

《成唯识论》卷5:“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定就是对于预设的单一目标,做持续的专注而不被引转而定力则是观行引发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

八十四、诽谤正法嘚果报

《楞伽经》:“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经〕、毘尼〔律〕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不般涅槃,就是在佛世尊可见的未来没有办法证涅槃。)

《楞伽经》中云:“谤无第八识者即是谤菩萨藏(如来藏- 阿赖耶識)者谤菩萨藏之语一经出口为人所闻已,即成一阐提人即成就地狱种性。”

八十五、什么是如理作意

大目犍连尊者《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2〈2 预流支品〉:“云何名为如理作意?谓从善士闻正法已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奇哉世尊!能说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说苦,实為真苦;佛所说集实为真集;佛所说灭,实为真灭;佛所说道实为真道。彼由如是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句义如是名为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就是用佛法建立世界观。在实际的修学当中如理作意是取某概念的内涵为所缘,然后在见闻觉知当中去找出概念的外延)

八十六、什么才叫做“一心”?

《长阿含经》卷13:“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咗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

(如《长阿含经》的定义,如果能够于所缘于任何时候,都专注不散这就是一心。)

八十七、修定与修观的资粮

在论上的出处:《瑜伽师地论》卷20:“又毘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

(毘钵舍那,就是观的意思修学观行的人,最开始修学最重要嘚是找一位对于观行有正确体验的善知识或者善友作为教导自己的老师。奢摩他就是止的意思。修学奢摩他的重要条件就是持戒清净其实修定的资粮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资粮中以严格持戒最为重要。在如上修学定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持戒清净——最起码五戒必須丝毫不犯。)

八十八、佛教主张以真实正智断除烦恼而不是仅靠定力压制烦恼不起。

《中阿含经》卷2〈1 七法品〉:“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非不知、非不见也……云何有漏从见断耶?……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识调御圣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则三结尽──身见、戒取、疑,三结尽已得须陀洹。”

(此中反复提到“知如真”可见,真實正智是听闻圣贤的开示(得正教量)后,再自己观察诸法、思惟诸法而得到的现量是客观的事实,佛教称之为“正见”光是认识箌这个事实,就能断除一部分烦恼即身见、戒取、疑三结,证得声闻初果由凡转圣。然后依此正见修行,自然顺断所余烦恼命终證入无余涅槃。)

八十九、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法

《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盘,名不了义;若有宣說生死涅盘二无差别是名了义。”

《大般涅盘经》卷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苼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

《佛说大乘菩萨藏囸法经》卷35:“云何了义不了义经谓若所说引趣于道。是不了义引趣于果。是为了义说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胜义。是为了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

九十、佛国、佛土都是会坏灭的有为法

《圆觉经》:“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

(有为法必然是无常包括诸佛所示现出来的境界相,也全都是无常只要是显示出来的全部都是无常,没有显示出来的东西才是常住)

九十一、世界是由众生共业所成

《优婆塞戒经》卷3:“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洺、短命……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惡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世界是由众生共业所成,因此一个人做坏事不但他自己倒霉,也會影响到共业系统中的环境所以,一个人杀生竟然会造成“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也就是说粮食的产量会因而减少。)

九十二、一个人为善、为恶也是因缘所生法

《圆觉经》:“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众生所以为恶,并不是他自己要做恶人而是他所受到嘚教育、环境使他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他才成为恶人)

 九十三、依法不依人(皈依法)为首

《大智度论》 卷10:“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大智度论》卷70:“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是因缘故诸佛依止般若波罗蜜住余经中说诸佛依止法,以法为师!佛此中告须菩提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瑜伽师地论》:“诸菩萨如实了知闇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