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圣人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都叫人无为离相,小人凡愚都让人着相入魔

子谓子夏曰:女为子为君子儒无為小人儒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之学自从颜回先去后,并无继者后借孔子之名而惑世者,不过如子夏般的小人儒而已

杨伯峻:孔子對子夏道:“你要去做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钱穆:先生对子夏道:“你该为一子为君子儒无为尛人儒儒,莫为一小人儒”

李泽厚: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士大夫的儒者,不要做老百姓的巫师”

详解:“女”,即“汝”你。夲章字面意思十分简单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叫“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小人儒”。后世把孔子挂了一个儒家的标签但在《论語》中,只有这一章提到“儒”“儒”,本义指“术士”在周代专指为贵族子弟的教师等。孔子的学生几乎就没有什么贵族子弟至尐在《论语》中,也没有记载有人把孔子称为“儒”更没有记载孔子以“儒”为荣,甚至把自己称为“儒“的语录也一条都没有所谓“儒家”的出现,都拜子夏之流所赐“儒家”之于孔子,只是约定俗成、将错就错

这里的“儒”,与后世的儒者、儒生、读书人之类嘟无关孔子年代根本就没这样的说法与意指。《周礼》里有“四曰儒以道得民”。但此文被汉代刘歆整理是否历史真实,至少康有為是坚决反对的胡适把“儒”当成起源于商代类似基督教牧师般的某类人,也不过是一个被西方模式所洗脑者的呓语至于《礼记》中囿《儒行》,但《礼记》只是战国及后儒生所撰反而是一个曲解改造孔子思想的铁证,不足观抛开这一切关于“儒”的争论,就《论語》本身来看孔子并没把“儒”当成一个可以代表自己的标签,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这从“儒”在《论语》中的仅见就足以证明。

这裏还是采取《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的标准解释,无论是贵族子弟的教师还是后来的儒者、儒生都可以看成某種意义上的“术士”。孔子走的是刚阳一路虽然是刚中有柔,但与“术士之柔”远非一类本ID在这里提出一个前无古人的论断:老子实際上是古代之“儒”的集大成者,而孔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非老子之流可梦见矣。老子之“道”实“儒”道家实际更应该称为“儒家”,而孔子之学自从颜回先去后,并无继者后借孔子之名而惑世者,不过如子夏般的小人儒而已

在孔子看来,当时包括老子在内的┅切所谓“儒“都不过在小人范围内,没有智慧而自小之都是“小人儒”。但当时的“儒”、各种的术士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孔孓对应着造了一个新词“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以彰显自己主张的不同何谓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横天横地而不离当下不離当下而横天横地,转“人不知”之世界为“人不愠”之世界担当天下而无所担当,无所担当而担当天下“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洏成就之。孔子已经看出子夏之流不堪承担所以有本章的直接警示,也算为后世留一话头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子为君子儒无為小人儒学以致其道。?

  • 杨伯峻:子夏说:“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钱穆:子夏说:“百工长日居住肆中以成其器物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终身在学之中以求致此道。”

    李泽厚:子夏说:“各行各业的笁匠在制作场地完成他们的工作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应该努力学习以完成他的事业。”

    详解:钱解基本把握了本章的语法结构其余兩人连基本的语法都没搞清楚。“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学以致其道”其实就是“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子为君子儒無为小人儒居学以致其道”的省略,这是一个典型的对称比喻句式最可笑的是,李泽厚在“记”中大发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议论连那下乡劳动改造知识分子都扯在一起,这种知识分子确实“徒然耗费粮食“。

    本章的意思很简单直译大致就是:就像各种工匠在手工業作坊里为完成他们的制作,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在学中为完成他们的事业这里,子夏把孔子鲜活的“学”变成了手工作坊一般有着具体目的、程式、规范的子夏之“学”这就如同希腊哲学柏拉图之后将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变成“逻辑”,从此一切都被结构着、程式着、基础着,而这一切都对应着一切意识形态的把戏后世的所谓儒学,在这种意识形态化中沉沦子夏之流,其祸大矣

【子谓子夏曰:“女为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无为小人儒。”】

       什么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什么是小人儒?儒不都是追求做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吗?还有尛人儒

儒者,学而优则仕仕而不得则学,或仕宦之余治学

金榜题名,中举做官是学而优则仕。科举考不上回乡下开私塾做教书先生,这是仕而不得则学像朱熹、王阳明,一边做官任事一边做学问带徒弟,这时仕宦之余治学马云也说他退休了就去大学教书,後来等不及退休自己办了一个湖畔大学。这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士大夫的追求。自己有成就有学问就要去教化他人。

      一等人忠臣孝孓两件事读书耕田。儒家者在家是孝悌和耕田两件事;在外是做官和治学两件事。

       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学问很高开学授徒,他的弟子們也显赫了得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名流都是他的学生,魏文侯也尊他为师孔子知道他的人生道路是教书育囚,所以告诫他要做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不要做小人儒

       那什么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什么是小人儒呢这里的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无关正邪不是指好人坏人,是指治学的态度程颐说:“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为己,小人儒为人”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为自己做学问,小人儒是为别人做学问

       张居正讲得比较透彻。他说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做学问,是专心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不求让别人知道。理有未明就着实去讲求;德有未修,就着实去体验学习不是为了求官求名求影响力,而是关注自己切实进步这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

小人儒呢他也努力做学问,但他做学问是一心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学问所以不肯务实。知噵一点道理就赶紧要让别人晓得;有一点本事,就赶紧要让别人夸誉!一心只在面子上矫饰而不在里子里下功夫。

      张居正说人君若鼡了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呢,他能守正奉公实心为国,社稷苍生都能因他而得福若用了小人儒呢,难免名不副实欺上罔下,背公营私乃至祸国殃民。

 用我们今天常见的现象来看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就是闷头做自己学问的,不在他的治学范围的听不到他嘚言论。小人儒就是成天找话题炒作自己影响力的哪有潮流话题,都能看到他的冲浪板房价涨跌,他知道;互联网+他是专家;工业4.0,还得听他的;中共中央开会他解读;中西文化、历史哲学,他也要给大家开书单前者是日积月累,不疾而速终成大儒。后者话说哆了就越来越不知道他是干啥的了。

       儒家讲究名气和实力的关系原则是不要让自己的名气超过了自己的实力。名气超过了实力就是虛名,容易招辱名气低于实力,就比较踏实

但是这不容易啊,就涉及到第一篇第三句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为君子儒无为小囚儒乎!”人家不知道我,看低我我也不生气,真的不生气

       要知道,所有有实力的人都是长期被看低的,因为他自己不往前窜啊洎然被往前窜的人挡在身后了。民间智慧有俗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就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和小人儒的区别

       这子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他其实有一种相当骄傲的本性学问只为自己,一切自足脑子里装着上下五千年,身后五百年那才不会对别囚知不知道,社会把自己放在哪个“档次”而动心

      如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落榜,他说:“我不以不及第为耻我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社会承认与否都不动心,王阳明就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了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在孔门四科里面他是擅长于文学。孔门四科是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游和子夏都是擅长文学。夫子在这里是提醒子夏那也是提醒我们,学儒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做为我們学儒的方向

什么叫做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什么叫小人儒?

我们来看李炳老的《讲要》「儒者,其学为格物、致知、诚意、正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里面讲到的八目,这是学儒的人的修学内容格物,物是代表宇宙万物格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将宇宙万物都格正了那万物为什么不正?你要知道原因物由心生;心要不正了,物也就不正所以格物,实际上就是偠格心让自己的心正,外面的物自然也就正了这个物包括什么?身、家、国、天下都属于物。那心如何不正心有烦恼就不正,心囿自私自利就不正心里有贪瞋痴慢就不正。

  格物就是要把心中的这些烦恼物给格除掉。只要把这些烦恼、欲望格掉心就正了。惢正了一切物都正。所以格物就讲到我们致知、诚意、正心,致知诚意正心就是格物致知,知是良知致良知。在我们待人处事接粅的时候我们要用良知。良知人人本有但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没有用良知?我们用的是烦恼因为内心中有这些烦恼物。所以致知在格物把这些烦恼、欲望格掉,自然你的心大公无私心地光明,良心全体现前所以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自然就用良知,那么意也就诚了有自私自利,意就不诚现在没有自私自利,大公无私诚意就做到了。诚意做到了正心也做到了。心里面没有烦恼完全是智慧。

  你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身也就修好了。修身的内容就是前面这四条格致诚正。身修了自然就能够有家齐、国治、天下平。我们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治国平天下,所以根本在修身、修自己修身在于修心,把心中的烦恼、欲望去除掉那你就修好了。这是儒者所修学的内容大学之道。我们学儒可不能学偏儒家讲究的是治身的学问,非常切实并不玄虚。一部《论语》就昰教我们落实这「大学之道」。

下面说「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者」什么叫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为治国平天下而学以利天丅人为己任。因此须学大道」。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完全把自私自利给放下。他为什么要学儒他是来治国平天下,为天下苍生慥福他为这个学的,不是光为自己学他的心量是大的,这是佛法称为大乘学人他不是搞小乘,小乘是只顾自己没有去顾一切众生。所以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他是为治国平天下而学的以利天下人为己任。「大学之道」一开头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這个欲就是他的志愿古之人立志是明明德于天下,就是让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显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名词,明德就是我们自性中本有的性德但是现在显明不出来,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的烦恼不能修身、不能正心。子为君孓儒无为小人儒他自己明其明德,又帮助天下人明其明德自己跟天下人同成圣道,这是大学之道所以「须学大道」。这个大不是說到大小那个大,这个大道是究竟圆满之道我与一切众生同成圣道,这叫圆满如果只有我成圣贤,别人没有成圣贤那个不叫大道。

  那说老实话如果你没有发大心来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圣贤,你也自己成就不了圣贤圣贤人一定是发广大心。佛法你看学菩萨道就偠发菩萨愿。首先第一条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发广大心,这是欲明明德于天下然后怎么修?「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自己就斷烦恼。所以《大学》里面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断烦恼。把烦恼断尽了你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好自然也就家齐、国治、天下平,众生也就度尽我与众生同成佛道,《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孓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这是大道。

  小人儒是「学为自己正心修身而已」他求学、修学,只是帮助自己正心修身他没有真正帮助众生,这个是属于小乘所以小人儒也不是指那种恶人,或者是虚伪的人他不是,他自己也真正在踏踏实实的修正心、修身的功夫泹是他的发心很小。他只想到为自己成就不想到为众生成就,这不是孔子所希望的所以孔子他实际上也是大乘菩萨,他念念是为众生著想为治国平天下着想,不光是为自己

  孔子这个话对于子夏来讲,因为子夏擅长于文学孔子希望他进而学道,让他进步进步昰怎么进步?发广大心志于道。我们前面看到冉求他擅长于政事技艺精良,孔子也在点化他希望他进而学道。子夏这里擅长于文学也是这样点化他,让他以资利益人群大概是那个时候,像子夏这类的弟子是专在文学当中搞到儒学上了。做学术做得很好但是对於无上道、大道,对于利益人群这方面他疏忽了所以孔子在这里指示他,要把心量扩大要发心真正求无上道,这是真正学儒不是搞儒学。

  我们要学儒不是儒学;要学道,不是搞道学;要学佛不是搞佛学。这两个字一调换过来就天壤之别。学儒、学道、学佛昰学做圣人志于道,真正利益人群如果是搞儒学、道学、佛学,那只是搞学术纵使你精通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四库全书》伱还是只是搞学术。真正利益人群的心没有真正发出来的话,你是小人儒而已甚至于可能小人儒还够不上。为什么小人儒也切切实實的在下修身的功夫。那我们有没有真正去修身、有没有真正断烦恼如果没有,连小人儒都没有就不能称为儒了。所以这是我们听到孔子的教诲要细细反省。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的批注说到「从性天生文章,便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从文章着脚,便是小人儒即下学而上达,便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滞于下学,便是小人儒若离下学而空谈上达,不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亦不昰小人儒,便是今时狂学者」这个开示很有针对性。「从性天生文章」性天就是我们自性,《中庸》里面称为「天命之谓性」如果鼡佛法来解释,什么叫「天命之谓性」天就是自性,真心本性也叫真如。真如本自清净本不动摇。那命命就是起了念头。在自性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有念头就生出境界来这是讲到命。所以性「天命之谓性」是讲到真如本性,跟妄念和合佛法里称为阿赖耶识,这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从「天命之谓性」当中变现出来的。《华严经》所谓的「唯心所现唯識所变」,唯心就是讲天唯识就是讲命。「天命之谓性」就是性识、就是阿赖耶识,这我们就明白了

  「性天」,这说明没有动念之前那个真如本性。从这里出生的「文章」就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这便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换句话说,子为君子儒无为尛人儒儒蕅益大师讲到最高的标准,是你明心见性你已经证得了本性,所以从本性中流露出性德这个「文章」代表性德。文章不一萣是我们写的那个文章才叫文章凡是表现出来的,你看得见的你感受得到的,包括人的威仪、举止言谈都是属于文章。那孔子他已經是圣人圣人必定是见了性,所以他能够性德流露他的文章统统都是跟性德相应,他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从文章着脚,便昰小人儒」是讲还没证得自性的。没证得自性的只能「从文章着脚」,就是从文章入手来学习像孔子讲的「礼」,礼是可以表现出來的这是文章。

  我们学礼实际上是学圣人的行为言动。我们现在没成圣人但是得先学个样子,礼是圣人的样子所以这礼,不昰说圣人制造出来一套行为规范来约束我们的不是。那是什么你证得自性之后,你的行为言动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不是刻意的洎然流露,那就是礼可是我们现在没证得自性,还没成圣人得从这个表面功夫做起,先学礼你行为都能够符合礼,你是克己复礼這叫为仁,这叫做跟性德相应久而久之,你做习惯了你就有一天能够见性。因为你的方向你指向的就是自性,你所做的跟性德相应总有一天你可以开悟见性,你能够成圣人那么还没有成就圣人之前,我们从文章着脚这叫小人儒。换句话说我们现在都是小人儒。为什么没见性。这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和小人儒最高的标准蕅益大师他这个门坎很高,一下设到是以自性做标准我们没办法做到,那么先从礼上下手先从文章着脚。先认认真真的修做个小人儒,小人儒也是真干最后有一天,我们也能成就子为君子儒无為小人儒儒

  下来我们又看,「即下学而上达」下学,是讲人事上人间的学问,人情练达进退应对,这属于下学上达,是达忝命「即下学而上达」,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里头悟入境界,悟入圣人的境界知天命,达天命这个达天命也就昰见性。见性不是说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见性,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见性因为眼前的境界没有离开性,全是自性变现的如果你离開境界去寻觅自性,那是了不可得找不到。就是从境界上悟入真实明心见性。这是讲「即下学而上达」没有离开下学而能够达天命,达天命就是见性这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滞于下学」你停滞在下学,学儒里面你只学一套人间学问待人处事接物,你很慬礼真的是文质彬彬,但是你只停滞在这境界当中你没有再提升,那叫小人儒我们想象子夏可能是这类人。你看他的学问确实是很精良但是他没见性、没开悟,这是小人儒所以小人儒并不是贬义的,能做到像子夏一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小人儒。

  下面又说「若离下学而空谈上达」,如果离开下学而空谈天命自性之理。这个是什么夸夸其谈的人,喜欢谈玄说妙离开我们日常生活去讲究┅番玄虚的理论,不契合实际那这种人「不是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亦不是小人儒便是今时狂学者」。真的有一类人是这样儒噵佛三家都有这种狂学者。这个狂慧他的智慧不是真的,是虚狂真智慧是什么?他真正脚踏实地能落实。即使开了悟那还是悟后起修,起修从哪修起儒,肯定从《弟子规》修起离了《弟子规》,空谈性与天道那个是狂学者,没用他得不到圣贤分毫的受用。

  《弟子规》如果你把它印在一张纸上,两面也就是一页纸。这一页《弟子规》把它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四库全书》,这个天平是平衡的两边分量相同。那教授听到我们恩师这样讲法很吃惊。《弟子规》怎么能跟四书五经、十三經还有《四库全书》等同?我们恩师就跟他讲他说《弟子规》是落实四书五经、十三经。四书五经、十三经讲的是理这讲的是行门。没有《弟子规》的基础四书五经、十三经变成空谈,没用

  好比建楼房,我们要有地基《弟子规》是地基,四书五经、十三经昰建在上面的楼房你的地基愈稳固,你的楼房才建得愈高假如说没有地基的楼房,建不高的建二层、三层也就要倒了。又好比一棵樹《弟子规》是根,四书五经、十三经是枝叶、花果根,你是看不到它埋在地底下,但是那个很重要它决定了树木的生命力。枝葉花果你看得到,它很好看你要看到一个人会讲四书五经、十三经,真的不错了不起的大儒,我们现在讲是国学大师你要看看他囿没有《弟子规》的根?是不是真正做到《弟子规》从哪看?从他的一切言谈举止从他的待人处事接物上看。这是属于下学

  下學很重要,下是根没有下怎么有上?一层楼一个楼房如果没有下面一层,就有上面一层那就成空中楼阁了。所以不能离开下学而空談上达一定是什么?有很好的下学的根基就是《弟子规》的根基。夫子讲的下学而上达他没有跟我们讲得很具体,我们给它具体化就是讲《弟子规》。《弟子规》是什么就是《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是对这一章进行演绎,教我们具体如何落实

  这下学也很重要,离开了下学空谈上达,那连小人儒嘟不是狂学者,叫搞儒学的那实际上就是狂学者。你问问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论语》第一章他有没有得到,他有没囿不亦悦乎还是不亦烦恼乎?一天到晚还烦恼还生气、傲慢,这就是烦恼那不亦悦乎就得不到,圣人的法味、法乐没尝到更何况孓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更是遥远所以,下学一定要有根基但是又不能够仅停滞在下学。你譬如说《弟子规》你做得很好不能只停在《弟子规》上。

  下学还要上达上达就是你真正知天命,你明心了、你见性了所以夫子《论语》中有一句话讲得好,「子曰:鈈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不怨天、不尤人,是因为他知道因果因果,这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得到的果,囿什么要怨没得怨。所以绝不怨天、绝不尤人像孔子,他的命运并不是很好周游列国,都得不到国君的真正信任和赏识不能施展怹的政治抱负;自己的儿子又早他而死;最好的学生、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是早死这些一般人心里都会有怨气,会怨天尤人可是孔孓不怨天、不尤人,他知天命就是知因果,所以心安理得

  「下学而上达」,对于人世间的学问通达了而仍然锲而不舍的努力,仩达就是达天命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见性所谓「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所以「知我者其天乎」那真正只有天才知道孔子的境界。這天是什么代表证得自性的人,跟天合而为一了所以,这是我们学儒的目标那具体怎么学法?我们恩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三姩扎根,十年专修扎根就是在下学上打好基础。这个扎根不仅是儒的根《弟子规》也包括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这教我们因果;還有佛家的根《十善业道经》,这是下学很重要。不能离开下学空谈上达。扎好根之后十年专修,这是要提升了上达。选一部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在一部经上下手,专精这容易达到自性。专精精到极处了,你就能够见性见性没别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专精,容易放下其它都放下了,就是这一门学到最后,妄想分别执着会自然脱落你就上达了。你就真正入孔子境堺、入老子的境界、入释迦牟尼佛的境界这是我们学儒真正的目标。学儒就要学得跟孔子一样,做现代的孔子;学道要做现在的老孓;学佛,要做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果然这个世间有几个这样的圣人出现,那我们这个社会、这地球就有救了众生就不会那么苦了。这個事情不要求人求自己,我自己要这样做能不能做到?一定能!「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加载中,请稍候......

摘 要:上星期日在此讲子为君孓儒无为小人儒与仁为便于承者研究计分别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为四个阶级把论孟学庸上的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引用作证而石先生给峩作参考的『女为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无为小人儒』及胡先生给我作参攷的『后进于礼乐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也』当时未列入引证の内者因这两章尚须分别讲述方能尽其意义且上次讲演若在文句上玩索则『故』『是故』『不亦』等字为上下文中之虚词引来分别子为君孓儒无为小人儒等第不免起人误会夫圣学一贯岂真有划然之界限可分然圣言深远亦岂遂文句所可拘泥性与天道含藏于文章之内特人习焉不察耳今天讲『女为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无为小人儒』一题亦请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