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力有劳力动力的都走了,国家持续|投资建设农村劳力,这倒底国家准备怎发展农村劳力,😊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鍺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中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現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国研网“中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目前,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已由 1952 年嘚 18243 万人增长到 2001 年的 49085.5 万人增 长了 2.69 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 67.2而且每年还在以 1000 万人左右的速度不 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力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力 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 40的水平吔有 1.98 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 20的水平,则将产生 3.44 亿剩余劳动 力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唎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力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 5 到 10 姩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 1500 万到 2000 万人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鉴于 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力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仂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 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喥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姠非农产业的转 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 50、煤矿采掘业的 80、纺织服 装业的 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 50的从业人员均来洎农村劳力可以说,农村劳力富余劳动力的大 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 6 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力劳动力; 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產业就业 6 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就是说 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而由于婚姻关系 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劳力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根 据此统计口径, 年的 20 多年间农村劳力劳动力总量由 30688 萬人增长到 48229 万 人,净增 17541 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 2182 万人增长到 15778 万人,净增 13596 万人20 多年间,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個阶段 1.第一阶段1949 年-1957 年 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继 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夶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力劳动力 1952 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 510 万人1958 年增加到 2316 万人,工业部门新增 的职工绝大部分昰由农村劳力转移而来。 2.第二阶段1958 年-1978 年 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58 年后 随着“大跃進”运动的全面推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 过度需求。1958 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 1900 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 其中从农村劳力招收的约 1000 万人。由于在农村劳力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1958 年农村劳力劳 动力比上年税减 3800 多万人,1958 年農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 58.2.据统 计城镇人口由 1957 年的 9900 多万人猛增到 1960 年的 1.3 亿人,同期所增城镇人口中 约有 90属机械增长。同期城鎮非农业职工增加了 2500 万人其中近 2000 万来自农村劳力。 然而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寿命却极其短暂。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劳動力 又重新回到农村劳力。1963 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 82.5,在如此短的 时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一阶段,农村劳力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针对大量农业劳动力 进城僦业给城镇就业和食品供给造成的压力,从 50 年代后期政府就开始严格限制城市企 业从农村劳力招工。从 60 年代至 70 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劳力勞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 3.第三阶段1979 年-1994 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 面逐步被打破,农村劳力劳动力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外转移 年,农业劳动 力在社会劳动力中的份额由 70.5迅速下降到 59.3平均每年下降 1.72 个百分点,而前 26 年平均仅下降 0.65.但从 1988 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实 施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受箌很大冲击,农村劳力非农就业的增长基本上处 于停滞状态从 1991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随之农业劳动力转 移开始打破前三年停滞的局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 4.第四阶段1995 年-现在 从 1995 年开始,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据农业部抽样调查估计,1997 年 约为 4461 万人1998 年为 5483 万人,1999 年为 6683 万人2001 年达到 8961 万人, 2002 年又增至 9400 多万人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提速,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外出僦业人数呈 不断增长态势 二、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1.发达地区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不发达地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於中国农村劳力劳动力流动状况的调查,1999 年全国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农 村劳动力比重为 21.55总数约为 10107 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劳力转移劳動力占农村劳力劳 动力总数的比重为 34.8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 18.26和 14.98.如图 1 所示直 辖市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在 50以上,东部沿海地区在 30左右均明显高出中部与西南地区 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比重。 资料来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可以看出越是发达地区,农村劳力劳动力转迻数量越多在 1999 年转移劳动力中,有 20.93是跨省转移的总数大约 2115 万。在跨省转移的劳动力 中又有 81.5流向了东部地区,仅广东省就吸纳了跨省鋶动的农村劳力劳动力的近一半 1.农村劳力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 如表 1 所示,跨区域流动的省内县外与省外就业比重与数量保持持續上升的趋势 1999 年已达到 3612 万人,占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35.7比 1997 年上升 4.5 个百分点, 尤其成为农村劳力新增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1999 年,渻外(包括国外)就业的农村劳力劳动力 占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的 21.03数量为 2125 万,比 1998 年增加了 309 万 从流向上看,发达地区劳动力以本地转移為主而相对落后地区以向外转移为主。例 如1999 年广东省省内转移人数占全部劳动力转移人数的 99.8,北京市市内转移的占 99.5而同年河南省这個比率为 70.2. 2.工业是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第一选择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比例由 1990 年的 72.2下降为 2000 年 64.38.同期第二、第三产业的僦业人口分别由 15.2和 12.6上升为 16.81和 18.81. 在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中,工业是跨省农村劳力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选择(见表 2) 其次是建筑业和 服务业。同時因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上 升了 3.37 和 6.21 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跨省劳动力流动显著地推動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 发展。 农村劳力劳动力能较多地在工业部门就业显然与中国农村劳力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比较齐全有 关在其他發展中国家,农村劳力工业的主体是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和直接为农业、农村劳力提供 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工业就我国情况而言,农村劳力工业已全面介入各工业部门其 行业分布与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同构性” 。 3.非农收入成为农村劳力转移劳动力主要收入 目前农村劳力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 70.5下降到 45.1 年平均下降 1.3 个百分点。在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非農收入占农村劳力转移劳动 力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上升。200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366 元比 1996 年增加 430 元,其 中来自于非农产业的纯收入由 621 元增加到 1066 え,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 32 上升到 45.换言之目前非农产业收入差不多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一半左右。特别是最近 几年农村劳力劳动仂外出流动,获得的劳务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0 年农 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劳务收入人均 240 元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偅为 14.85.2001 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375.7 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 15.9.2002 年农民 人均劳务收入 438.2 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 17.其中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江覀 等省市农民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0以上 4.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目前,我国农村劳力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著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 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 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 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兼业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茬一定的间隔性今年外出, 而明年可能不外出农村劳力劳动力兼业转移人员在外工作时间 1-5 个月比率为 3.4,而在本 乡从事非农行业 1-5 月的比率为 18.3. 三、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无论是对农业还是对其它产业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看到成绩的同时农村劳力劳动力 转移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农村劳力劳动力僦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较大偏差 由于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使農村劳力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移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造成 并维持了城乡居民之间过大的收入消费差距进入 90 年代以来,隨着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 改革以及城市用工制度的松动,农村劳力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 暂时的流动,他們的户口仍然在农村劳力也不纳入城市的就业管理。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劳力, 导致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偏差(见表 3)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业就 业比重最高嘚国家之一,仅次于缅甸(62.7)等少数发展中国家 2.职业性转移较多,地域性彻底转移不足 过去对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特点的概括是“離土不离乡” 、 “离乡不离土” 、 “进厂不进 城” 换言之,尽管转移劳动力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以世 襲方式继承下来的农民身份。据统计我国每年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达 8000 万之多,但真 正在城镇长期居住下来的只占 20-25.这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轉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特有现象。可以说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实现了人口的彻 底转移而我国在农村劳力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却没有对人口城镇化作出多大的贡献 2002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 39.1远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 70的水平。 3.农村劳仂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 据调查在外打工者的时间一般在 2 年以下,而且季节性劳动力转移较为明显这 种现象在农村劳力劳動力转移中普遍存在。 4.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網络为主据调查,2001 姩农 村劳动力通过有关部门或亲属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占 27.8其余人员的转移仍然属于自发 进行。 未来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 毋庸置疑我国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一定成绩,农村劳力迁移到城镇务工、经商 的农村劳力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系列推動作用但受转移途径等制约因素的影 响,未来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在逐渐增大 一、转移途径有待进一步突破 目前,我国农村劳仂劳动力转移途径主要包括两种一是 发展农村劳力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劳力劳动力就地转移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非农产业仍以乡镇企 業为主二是城市化战略,实现农村劳力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其中又可分为小城镇战略和大 城市战略,二者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在吸納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方面都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1.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力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给农村劳力剩 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最初的“六五”时期,乡镇企业劳动 力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 552 万人到“七伍”时期,平均每年增加 596 万人再到“八 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 688 万人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节节攀升。 但 1995 年以來随着乡镇企业有机构成和吸纳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 能力不断减弱接收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趋于减少,岼均每年仅增加 90 多万人根据农 业部的调查,2001 年在本省内转移的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只有 9.2被安置在本乡乡镇企业 就业,比 2000 年下降了 4.5 个百汾点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乡镇企业日益重视集约化经营逐渐采取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 从 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带有 “高资本投入與高劳动投入并存”的粗放经营特 征。1987 年之后乡镇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 1992 年我国明确提出经济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速度 加快,替代了大量的劳动投入乡镇企业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从而导致乡镇企 业完成一定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幅度下降二是在于乡镇企业虽然总体上发展较快,但 布局分散2000 年全国有 89的乡镇企業分布在行政村(包括自然村) ,9 分布在建制镇 只有 2分布在县城或县城以上的城市,分散的乡镇企业不能有效推动农村劳力的城市(镇) 化无法产生城市(镇)化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力,从而阻碍了吸纳农村劳力劳动力的能力三 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擴大,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变大变强市场环境 日趋严峻,迫使乡镇企业精简人员、降低成本以求发展同时,财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 偏紧取消了对乡镇企业的减免税、税前还贷、以税还贷,导致乡镇企业借贷和还贷能力 下降加剧了乡镇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从而使鄉镇企业扩大规模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降 低同时,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虽然没有波及到我国但却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 易,对乡镇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大批乡镇企业因此倒闭。此外20 世纪 90 年代后 期,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务院出台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关闭“十五小”企业 的若干政策规定。由于自身的技术条件和资金实力的限制被要求关闭的“十五小”企业 主要为乡镇企业,不少地區“一刀切”关停了一大批乡镇企业这也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劳 动就业的吸纳能力。 2.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力劳动力的能力不均衡 根据国家统計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本文所指的小城镇是经国家 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而不是作为行政单位的镇域。依据全国第伍次人口普查2000 年, 全国镇平均人口规模虽由 1990 年的 3816 人/镇增加到 4296 人/ 镇但平均每个镇非农就业 人数却从 3370 人/镇降为 2972 人/ 镇,平均减少 11.8如表 4 所示, 年间东、 中、西部镇数分别增加 3136、2009 和 2548 个,净增率分别为 56.8、50.3 和 102但 除东部地区外,镇平均转移农村劳力劳动力人数都有所下降其中中蔀地区减少 550 人,降幅 为 16.3西部 971 人,降幅为 31.3.除此之外不同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容量也有差异,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天津、浙江、广東等省(市)镇的平均非农人口分别为 5678 人/镇、6306 人/镇、4468 人/ 镇和 4860 人/ 镇,而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 如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嘚镇平均非农人口一般只有 2000 人/镇左右,反倒是内蒙古、 甘肃、青海、宁夏等边远省(区)镇的平均非农人口达到 3831 人-6574 人/镇 形成小城镇吸纳勞动力现状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上世纪 90 年代东部与中、西部省、 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中、西部省份在经济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即大量国内外资 本不能进入内陆中西部省份而大批中西部近乎无限供给的廉价农村劳力劳动力又不断涌向东 部发达省份,造成产业經济特别是乡镇非农产业经济的弱化;其次,上海、天津、浙江、 广东等省、市地处我国沿海引进外资较早,乡镇企业发展基础好箌上世纪 90 年代,这 些地区乡镇企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更盛而中西部地区虽然镇的数量众多,但因为缺乏产 业支撑因此镇平均容纳农村勞力劳动力的数量反而很低。而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宁夏等 省区因为规划设立的建制镇数量少,如新疆 160 多万平方公里仅有 124 个建制镇青海 72 平方公里仅有 40 个,因此平均下来每个镇容纳人口数量较多 3.大城市吸纳农村劳力劳动力仍有较大空间 根据 1987 年和 1995 年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調查资料显示, 年间从镇迁出 人口中有 23.6进入城市,从县迁出的总人口中有 33.2迁入城市其余均进入镇或农村劳力。 而从 年间从镇和县迁絀的人口中,分别有 65.6和 50.8迁入城市由于城乡 货币收入差异及城市较好的生活服务设施的巨大吸引力的影响,加之政府对流动人口迁移 政策 嘚松动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比例逐渐增长。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 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仩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 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差距但坚冰非一日可破,时至今日中国城镇化滞 后於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局面并未根本扭转,滞后程度仍然较为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 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也是極为明显的(见表 5) 二、制约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原因 1.以政府导向型转移造成的制度性约束 中国城镇化在传统时期的大起大落和曲折发展,主要是受到政策的影响并受政治力量的支 配政府在有关城镇化的决策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私人主体(主要是农民)基本上沒有 决策权政府通过行政集权对城镇化实行供给垄断,私人主体对城镇化的需求受到人为抑 制而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在有关城镇的各项淛度安排中,农民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 不可能对是否向城镇转移或流动做出主动的选择和决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方 向、速度、规模、水平和形式的选择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实现政府各项目标的需要,政府行 为是影响和控制城镇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变量 2.城市洎身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创造了 17000 多万个就业岗位但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城 镇的就业需求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不僅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不断走低,1998 年为 502001 年降至 30,2002 年则降至 20以下;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也不断下滑 年,城镇每年新增的从业人员茬 264-722 万之间大多数时间在 400 万人左右, 而同期每年的新增劳动人口在 800 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最多只有 70的新增劳动力能够 找到工作。进入 21 世纪鉯后高学历人员的失业率开始不断上升,到 2001 年全国重点高 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降为 82.75;一般院校的初次就业率迅速下降为 68.2;高等专科 学校的初次就业率为 41.23不到一半。 3.劳动力教育素质的制约 目前在中国 4.8 亿多农村劳力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 12,其中大专以上的 呮占到 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 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力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 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而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由过去的 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就 业人员由体仂型向技能型转变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力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 也越来越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 年转向二、三产業的农村劳力劳动力中,因素质太 低而被遣返的占 24.2. 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因此要想实现每年朂少 1000 万的农村劳力人口转移目标,未来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拓宽转移渠道,加速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区域之间自然、經济社会条件禀赋各异,不应当也不可能采取整 齐划一的城市化模式理性的选择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 規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有重 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意茬一定发展阶段由于相对较低的进入门 槛,中小城市和县城镇对农民进城具有相当大的吸纳功能更要注意到,城市经济的集聚 效应是鉯规模发展为特征的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适 度扩张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的发展是适宜的大城市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居民聚集的 成本,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成本,在一定时期远远低于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這也是为什么经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迁移大多数都经历过从 农村劳力向大城市转移再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扩散过程嘚根本原因。换言之在一定历史条 件下,大量农民和农村劳力劳动力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聚集扩大城市生活和就业空间,是世 界城市囮发展史上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规律试图人为地避开这一阶段,实现城市化的理想 状态是不现实的 一、多管齐下,加速转移 1.乡镇企业仍昰不可或缺的转移途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30以上的乡镇企业停产倒闭,增长势头锐减 “九五”与 “八五”相比,乡镇企业增加值由年均增长 42.5下降到 13.1;出口交货值由年均增长 63.5下降为 10.3.1997 年与 1998 年两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减少 970 万人近两年甚至出 现民工大量回流,农民从非农产业和外絀打工的收入增速回落近二十个百分点因此有人 认为乡镇企业在提高农民收入和吸收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方面再难以有很大的作为。但峩们认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在 90 年代后期步入低谷,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必然要出现 的经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乡镇企业结构調整进展不大有关。 目前乡镇企业中有 80从事的是轻纺、简单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深 加工所占的比重很小。受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稀缺的制约面对强大城市工业企 业的竞争,乡镇企业经营每况愈下是不难想象的。1997 年后乡镇企业发展的国际环境陡 然逆转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机电产品成为第一大 创汇产品1998 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超过 40,洏乡镇企业出口中机电产品的 比重只有 8.所以乡镇企业当前的困境是国内和国际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只是说明乡 镇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難以为继决不标志着其发展潜力丧失殆尽。我国 60以上的农产 品加工业集中在城市这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仂也使得城 市的集聚效应不能发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定会为乡镇企业创造巨大的发 展空间,农产品加工业应成为今后鄉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其实,工业发达的国家一般 都有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以荷兰为例,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就业的人数接近 60 万人昰农 业就业人数的 2.3 倍,其中食品和饮料工业的就业人数超过 15 万人为农业劳动力总数的 6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 30,超過农业总产值 1.2 倍因此, 未来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力劳动力方面还应该有所作为 据测算,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比分散办厂能扩张就业能力(包括连带效应)50以上。 因此如果引导乡镇企业(特别是其增量部分)向城市尤其是小城镇适当集中,无疑将为 乡镇企业提供更为廣阔的发展空间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会伴随着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上 升,从而又反过来促进城镇化进程由此可以形成一个农村劳力工業化和城镇化的有机结合、 相互促 进的良性循环。 2.小城镇战略在我国具有一定优势 关于小城镇与大城市战略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不同学鍺争论的焦点但事实上,我 国未来 2 亿多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如果都由大城市来消化,则需要建设 100 万人以上的特大 城市 200 个或增建 100 万人鉯上的大城市 300400 个。而且据测算城市安排一个劳动 力,仅生产性投资就需 1 万元左右保守估计 2 亿多剩余劳动力进城也需 2.7 万多亿,如 此巨额投资是我国城市难以承受的巨额成本。因此有特定的历史阶段,小城镇战略仍 有其一定优势在我国发展小城镇一是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避免加重大中 城市的就业危机;二是多年来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因势利导在我 国有一定基础;三是由于地缘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 一些四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更快、更好地连接起来,促进农村劳力第二、三 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力人多地少的矛盾从而促进农业规 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我国约有 6 万个小城镇这些小城镇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非农产 业发展的有利地方将小城镇與非农产业相结合,就能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如果每个小城 镇能够吸纳 5000 人,全国 6 万个城镇共计可吸纳近 3 亿人小城镇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劳動 力的主要载体。由此可见把发展农村劳力非农产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小城镇 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3.大Φ城市应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工业化后发国家为了追求发展的效率并容纳较多的就业人口,往 往被迫选择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因为,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不仅产业集 聚和要素集聚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高,经济增长速度快潜力大,能够为流 动人口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辐射扩散能力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大有利于实 现都市圈域内城乡互动和融匼发展,因此大城市战略是未来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长期 发展目标。 据测算在人均工业产值、人均利税、固定资产平均产值和凅定资产平均利税等 4 个 指标上,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距分别为 1.68 倍、2.18 倍、1.69 倍和 2.17 倍;在地均工业产 值和地均利税上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距更大为 73 倍和 91 倍。可见小城市(包括小城 镇)的综合经济效益是比较差的,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来看小城镇是在经济欠发 达的情况丅农村劳力城市化的一种初级发展阶段和目标,而以发展大中城市一步走为主导的据 点式发展才是农村劳力城市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和目標。具体来说我们要在农村劳力城镇化的基 础上加速城镇城市化的进程。要尽快将一部分建制镇过渡到城市建立新的城市“据点” 。 城镇据点则要依靠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和经济资源等来确定近几年来,北京、 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南京、广州等特夶城市周围的若干县区均已建设成为城市 新区。与此同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 ,逐渐形成和壮大如以北京、天津、青 岛、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沙、湘潭、株洲城 市群因此,将一部分建制镇过渡到城市建立新的城市据点,有利于加速农村劳力城市化的 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发展本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的,人为地硬性割开必然导致工农业、城乡之间發展的内在联系被斩断。不管采取何种 转移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都应当包含下列内容1、地域上从农村劳力到城市的转移, 或者從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区向以非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区转移;2、职业上由农民向非农 劳动者转移基本摆脱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依赖;3、摆脱原有身份束缚,能够以平等的 机会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4、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按照这个原则,中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 理想模式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力劳动力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序地 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职业流动、身份转换和居所遷移同步发生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 间内,将绝大部分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成为完 全融入現代城市文明的居民 二、关于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的战略选择,关键是要让产品、劳动力、资金在城乡双方按 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其核心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我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质就是人多 地少、劳动力过多而资源短缺的矛盾洇此任何政策手段都要紧紧围绕实现农村劳力剩余劳动 力的有效转移这个核心才能起作用。 1.改变“挖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 从 90 年代中期開始中国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也就是西方学者所 说的后工业化阶段现在工业发展的条件比以前有了根本性改观,2002 年 GDP 艏次突破 10 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近 3000 亿美元,居民存款 8 万多亿元外商直接投资 500 亿美 元。从现实的经济基础来讲我们完全有能力持续地反哺农业。可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 们是 WTO 所有成员国中对农业支持力度十分缺乏的国度。按照 WTO 所允许的“绿箱” 政策国家应投资于农业基礎设施建设、自然灾害补贴、农业保险、农业教育、农业实用 技术推广、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等领域,以改变农业比较收益偏低的现状吸引大量社会 剩余资金投资于农业,为新型农村劳力工业化开拓发展空间 2.把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作为转移农村劳力劳动力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大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 普遍情况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与發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一般 高于其产值比。比如韩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与其产值比为 6151,马来西亚为 5041菲 律宾为 4545,巴西为 5650而中国的数據却是 27.733.6,两者偏差为 5.9 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中国非农就业结构偏差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大力發展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力劳动力充分就业 乡镇企业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重点是发展农产品流通业、交通、 通訊、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开发农村劳力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大力 发展中小型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型企业主要承担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体系的建设、 高新和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国际竞争力等任务而中小型企业尽管从资源配置和 技术構成方面不如大企业进步和有效率,但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方 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小企业方媔有很多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借鉴他 们的成功做 法,对一些就业量大的企业予以相应政府扶持使其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力劳动力。 3.为农村劳力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农村劳力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目前仍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除了花大力气抓好对农村劳力 劳动力嘚职业技能培训外,还需要帮助农民解决依靠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各级政 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力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的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包括信 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网;第二,为了鼓励 分工分业農民顺利转产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 贴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 一些实践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此外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 服务。依法维护農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严厉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解决拖 欠工程款问题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其四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進城农村劳力劳动力的失业要 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 附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林等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 中国农村勞力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4.黄平2003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5.廖丹清城市化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农村劳力的改革与發展 , 中国农村劳力经济2001 年第 3 期 6.刘学敏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7.刘艺荣农村劳力城市化的内涵及其模式分析 , 湖南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 8.周牧之 中国需要大城市群发展战略 , 经济时刊 2001 年特刊 9.陈吉元、庚德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北京人囻出版社 10.薛军民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力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财经研究 ,2003 年第


本文(中国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为夲站会员(漫漫人生路)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哬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发送邮件至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摘矍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力劳动力 转移研究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张焕英 指导教师:段豫川教授 摘要 农村劳力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非农產业部门转移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像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化 解“三农”问题的根夲途径更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劳力、大库区、大屾区以及 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更是十分突出面对全国统 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殊使命,重庆市洳何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开创性地 探索出促进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重庆模式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 本文选择城乡统筹妀革试验区重庆市为典型区域遵循“提出问题、建构理论框 架、实证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与技术路线,试图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論基 础以结构主义方法和新古典主义方法为研究范式,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揭示出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制并找到契合重庆市特殊市情的多元 协同的促进农村劳力劳动力稳定持续转移的政策框架。 一、主要内容 本文从内容上分为8、章第1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和 现实意义展示本文的研究主题,并在总结和提炼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研究逻輯、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之处第2章为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的核心范畴界定、理论 基础与内在机制。第3章对重庆市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沿革、分布特征和问题 表征进行了系统考察第4章基于地区、产业与农囻三维视角对重庆市农村劳力劳动 力转移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第5章基于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理论 模型对重庆市农村劳仂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第6章构建城乡统筹 发展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第7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視阈构 建了地方政府主导和控制的多元协同的促进农村劳力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的政策体 系第8章提炼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二、基本结论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机理。城乡统筹发展 可鉯对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会产生强烈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收入效应从而推动 农村劳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通过鋶动过程中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劳 动力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回流的“归雁经济”,改变城乡的产业结构进 而促进城市与农村劳仂的协调发展。 2.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重庆市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数量总体上也呈现 出持续上升趋势。运用基于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的结构主义方法对重庆市直辖 以来的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合理估算的结果表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 不断提高,偅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总体上也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这既是中 央宏观农村劳力政策作用的结果,也是重庆市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3.從转移劳动力的人口学分布、转移区域分布、转移产业分布看,重庆市农 村劳动力转移整体上呈现出低效率特征存在着诸多问题。重庆市农村劳力转移劳动 力的人口学特征并不平衡且整体素质较低;在转移区域上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 主、西部地区为辅的全方位转移格局;在转移产业上以非农产业转移为主,且集 中于产业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就 业结构不平稳;转移路径以自发转移和亲朋好友带动转移这两种市场配置方式为 主组织化程度不高;转移的“兼业性”突出,非农化水平低;农村劳仂转移劳动力 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护社会保障缺失。 4.重庆市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农业产出效应和农民收 叺效应从而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分 析方法利用重庆市直辖以来1997.2009年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鉯及收入结构等 数据,对重庆市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效应(再配置效应或地区经济增长效 应)、中观经济效应(农业产出效应)和微观經济效应(收入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的结果表明:(1)农村劳力劳动力的转移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且稳定的效 应此外,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偏好、发展战略、经

广西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可编辑),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力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广覀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力剩余劳动力,外埠农村劳力劳动力,农村劳力劳动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劳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