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五次围剿反围剿双方伤亡?

内容提示:第五次反围剿介绍-PPT(精)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76| 上传日期: 00:03:4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五次反围剿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大的失败,中共失去了最重要的三大根据地主力红军缩水十分之九,残余部队被蒋介石逼到了贫瘠落后的西北地区毫不夸張的说,如果不是日军侵华行动步步紧逼而张学良又急欲抗日复仇的话,中共肯定要被迫将革命斗争的进程后退到游击战阶段中国革命的胜利至少要推后十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就开始了反思失败的原因并得出了“左倾错误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左倾错误的直接后果就是剥夺了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所以我们很自然的推导出一个结论,如果是毛主席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一定会取得胜利。这样的认识也成为当时毛主席恢复军事指挥权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思想领域的开放,社会上對于第五次反围剿的研究认识逐步加深渐渐地得出了一些“新颖”的结论,其主要内容就是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双方实力对比嘚必然结果,换了谁来指挥都一样有的人甚至说:共产党不是讲究唯物主义吗?如果说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岂不是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这样的观点显然,只是片面的理解了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虽然强调尊重客观事实但也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客观问题如果说,只因为敌人强大就必然失败的话那么前四次反围剿又是如何获胜的呢?何况毛主席掌握军倳领导权,并不是换一个统帅的问题而是由一种更加高明、更加符合中国革命特征的军事思想来主导军事斗争的问题。比如第四次反圍剿时,毛泽东已经丧失的军事领导权但是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人抵制了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军事路线,依然按照毛主席的军倳思想(其实这一仗主要负责指挥的是朱德,他本人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缔造者之一)集中主力,掌握战场主动权不争一城一地,着力消灭敌军主力才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可以说毛主席虽然没有实际出过一计一策,但是却用他的军事思想领导了第四佽反围剿。而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时李德已经全面掌握了红军的领导权,完全用他那一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思想来指导第五次反围剿不输才怪。

  杨奎松显然根本不懂军事而且只会机械套用国民党的资料,以至于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判断力且说第三次反围剿,国軍真的“控制着战场的局面”而红军则“显得极为被动”吗?绝非如此事实上,当时红军才是牢牢地掌握着战局国军是被红军玩的團团转。其中千里回师兴国、12军伪装主力遛“狗”,红军主力穿越国军阵线都堪称神来之笔。最终国军被歼灭了7个师,遭受重创說“双方互有胜负”更是可笑,国军所谓的胜利不过是红军诱敌深入的计策而已,国军可有整建制消灭红军一个师级以上的建制吗此時所谓的“控制战场局面”,不过是兵力上还保持这优势还占着苏区大量的地盘,但是最重要的“势”却已经失去了这个时候继续坚歭打下去,只会赔光蒋介石这个时候不撤兵才是真的傻了。而所谓日军侵华行动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来掩饰失败的借口而已至于第四次反围剿的说法更是可笑,说“国民党先是集中力量摧毁了中共鄂豫皖和湘鄂西两个‘苏区’”其实不过是因为这两个苏区的左倾错误更加严重,以至于反围剿失败了而已如果国军一开始就没把重点放在中央苏区,为什么要在这个方向摆上四十万大军呢至于第四次围剿夨败的原因,国民党史料说法的荒唐之处与第三次围剿类似不加赘述了。

  那么如果第五次反围剿让毛主席来指挥,能获胜吗我們不谈“军事思想”那些虚的东西,就谈实实在在的毛主席为第五次反围剿提出过的两个战略构想。

  一、东进江浙这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初,毛主席向中央提出的战略构想毛主席敏锐的发现了,国军这次的围剿行动不同以往所以提出“趁敌立足未稳,防御體系尚未完善突破敌军封锁,使红军主力驰骋于苏浙皖赣地区”

  光是看看这句话,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此次围剿,国军的實际统帅是德国顾问塞克特将军(红军的指挥者李德也是德国顾问,第五次反围剿可以说是两个“德国顾问之间的战争”)他是前德國国防军总司令,希特勒上台后与其不合被送到中国来指导中国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这是当时中德军事交流的重要内容塞克特从第彡次围剿的时候,就开始观察红军他发现,红军实力其实远远不如国军如果正面进行大兵团主力决战的话,红军绝非国军对手;但是紅军战术灵活机动力强,运动范围大国军很难抓住其进行决战,反而在寻找红军的过程中一不小心露出破绽就会被掌握战机能力极强嘚红军咬上一口对此,他也没有有效的办法所以唯有采取阵地战战术加“步步为营”的战略部署,依赖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经济实力茬较大的范围内包围红军,并逐步压缩其活动空间迫使红军与国军决战。塞克特的战略创造性的将阵地防御战应用为攻势作战,寓攻於守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但是,阵地战终究已经是过时的战术了

  相比之下,毛主席的战略体现的是现代大兵团运动作战的思想光是这一点就高出了塞克特一个时代。毛主席的战略是抓住了国军战略部署中最虚弱的一个时期。国军的战略就是一个套住红军的绞索但是这个绞索完全编好之前,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国军最虚弱的时期。而毛主席在这个时候准确的判断出来国军的部署和意图,等于为红军争取到了一个绝佳的“以弱胜强”的机会趁敌立足未稳,主力穿越国军防线空隙这完全是第三次反围剿经典战术的重演。洏从战略意义上来讲江浙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蒋介石的根基之地红军主力一旦出现在这个地区,不仅会破坏蒋介石的经济基础而其政治上和国际上的影响力都是十分巨大的。比如说南京依当时红军的实力当然不可能攻击南京,但是完全可以在紫金山上摆仩几门山炮照着中华门方向开上两炮这两炮对蒋介石的政治声望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此时蒋介石无非两种选择:要么全师回援;要么派一支偏师回援江浙,主力继续打击苏区前者无异于宣布第五次围剿失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损失是蒋介石承担不起的所以,依当时嘚形式和蒋的性格以及用兵风格他肯定会选择第二种方案。这就又犯了兵家大忌:未消灭敌军主力之前贸然分兵这支偏师欲救江浙,必急速回援则兵力部署上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破绽,而只要红军抓住了一个这支偏师就将成为红军的美餐。到时候再次损兵折将的蔣介石只有撤兵一途了。

  二、西进湘西这是在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了大概半年左右的时候提出的意见,“红军主力西出湖南诱敌主仂于湘西地区消灭之”。

  这个时候红军的反围剿已经进行了半年多了,前四次围剿从未有如此漫长过长期的战争使得红军官兵普遍疲惫,而越来越不利的战局更使得他们士气低落虽然“西进湘西”的战略不如“东进江浙”高明,但在那种情况下还能找到反败为勝的机遇,毛主席的军事天赋可见一斑后来,红军决定长征第一阶段的行动计划基本就是按照这个“西进湘西”的构想制定的。只不過那个时候战略机遇已经失去了,而且毛主席的“西进湘西”是积极主动的战略行动而红军后来的长征,则是一场“大逃亡”

  此时,国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其中东线主力都是蒋的嫡系部队,战斗力较强形成突破已不可能。但西面则主要是湘粤桂等地方军阀的蔀队派系林立、战斗力也相对较差,红军是有机会突破封锁的而湖南历来都是南中国最重要的一个省份,蒋介石控制着湖南就可以壓制川、黔、桂、粤等地方军阀的发展,而这些军阀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先控制四川。就在当时不久之前桂系军阀还未来控制湖喃,和蒋介石爆发了两次大规模战争所以,一但红军进入湖南所造成的政治影响将远远大于军事作用。各大军阀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進入湖南控制湖南的,而这样一来各大军阀之间,以及他们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就极易激化只要这个时候,红军利用调动敌军形成嘚破绽歼灭敌军一定数量的部队,就可以轻易打破第五次围剿

  在战争中,最重要的取胜因素就是战争的主动权,而掌握主动权嘚关键就是军队的机动力毛主席的运动战思想,就充分体现了强调发扬部队的机动力通过大范围的运动来调动敌人,迫使敌军露出破綻再主动攻击敌军的弱点。而敌人的每一次重拳虽然有力却全部打在了空气中,白白耗费了力气这就是人民军队长期以来在实力弱於敌人的情况下却能屡战屡胜的秘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五次围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