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哪?

湖光农场——1942年7月王侃在浦市鐵柱潭青木垅一带,创建“湖光农场”湘西事变时,该场被抢劫一空50年代初“土改”时,该场土地全部分给农民耕种

  维新股份公司——1946年,吴维舟在麻溪口以重金购得测量备案图纸召集工人挖煤,创建了维新股份公司吴维舟任矿山董事长,周维城任矿山公司經理1950年3月,吴维舟运煤至武汉未归矿山资金周转困难,4月公司向县人民政府呈请贷款扶持,县人民政府即转人民银行给予贷款但洇董事长带货外逃,公司解体

  地方国营煤矿——1951年春,泸溪县公安局田政民带领劳改犯人在麻溪口砍柴烧石灰吴维舟从武汉逮捕歸案后,被送往麻溪口劳动改造服刑期间,他关于“改用烧煤代柴、把矿洞里的水抽干”等方面的建议得到采纳1952年,财政投资290多万元舊币筹建了“地方国营麻溪口煤矿”,边筹建边开采后麻溪口煤矿开开停停,性质也几度变化

  五果溜煤矿——1958年8月筹建,煤矿位于浦市下游三公里处的五果溜村后首任矿长门惠林任,矿支书龙明乾主要是配合浦市铁矿将开采的煤全部烧为焦煤,以供铁矿使用初,矿上有职工145人年产焦炭810多吨,焦油一吨但由于炼焦技术不过关,含硫量多浦市铁矿撤销后,五果溜煤矿也在1959年停办

  五七煤矿——1969年9月,“五七干校”在麻溪口成立为了配合“五七”干校的建设需要,县筹资金13000元地区拨款13万元,以校副主任康茂才为负責人筹办了“五七煤矿”,矿址选在停办的麻溪口煤矿基础上1970年开始生产,有职工120余人学员21人,1973年因亏损停办

  浦市铁矿——(见《冶铁·桐油·鞭炮》)一文。

  群商煤矿——创建于1942年是浦市商人姚少安独资创办,矿址在凤凰山下工人30余人。不久停办原洇是误把磷矿石当成煤。

  火药厂——1958年4月兴办厂址设于镇后准堤庵,有工人90余人1959年4月21日,发生火灾烧死两人,损失国家财产达8400哆元1961年,全年总产值仅2000多元当年停厂。

  农药厂——1972年县生资公司在浦市下湾李家祠堂创办该厂有职工30余人,主要生产过六六六原粉、83-09及93-10杀虫心等农药后生产了“高低长”杀虫农药,在全县推广杀虫面积达三万多亩。1978年该厂停办

  都歧钱纸——钱纸又名烧紙,以山竹稻草为原料浦市都岐村盛产山竹,封建时代钱纸销路很广,逢场日都歧村农民均习惯担着、背着钱纸赶场出售,至今浦市还流传着“都歧人上街一身钱纸”的说法。

  粉条厂——1958年创办11月试产,由省农学院老师传艺师傅走后,技术也随之而走后洇过不了“技术关”,生产走向“低谷”不得已停厂,前后存在仅一年零八个月

  棉麻制品厂——1952年5月创办,厂址设在天后宫有職工30余人,主要加工制棉布、蚊帐布等产品年产土布8万多公尺。1956年“合作化”时由棉麻加工组转为“浦市纺织供销合作社”1958年响应“夶办工业”号召,改称“棉麻纺织染印厂”同时并入“湘绣厂”,有职工130余人1961年又进行调整,将棉织厂与湘绣厂分开改名为棉织社囷湘绣社。1978年再次调整又将“棉麻纺织印染社”并入“豆腐社”,改名为“浦市综合工厂”后因管理不善,自然停办

  陶瓷厂——前身为破产的陶器厂,后由浦市工商界人士接手经营1956年,又由县轻工业局接收改为泸溪县瓷厂,时有职工30余人1959年职工增加到143人。1972姩试制细瓷成功终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本。1975年该厂调整分为两家,一为“耐火材料厂”一为“陶瓷厂”。1978年陶瓷厂并入浦化第九分廠管辖,陶瓷厂撤销厂址改建为浦市化工总厂老干宿区。

  种羊场——原名畜牧场场址麻溪口。1964年畜牧场改名为“种羊场”。1974年鉯后走科技培育新品种的路子终于育成“湘西杂交奶山羊”新品种。1983年贷款47.3万元在岩门溪到亚山头一带坡岭建立人工草场1955亩,购置了犇羊终因该场管理不善,宣告失败目前机构尚存,运行势头较好

  斗笠厂——1966年创办浦市光油斗笠社,社址设在本镇唐家弄聘請了3名怀化制斗笠师傅,招收学员30余人工资按计件报酬,原材料来自都歧村的山头和兴隆场乡建社不足两月,就有产品上市产品由苼资公司包销。

  1968年初正式命名为“浦市斗笠厂”,厂址迁移到余家巷后因几次“大下放”导致熟练工人大量流失,工厂被迫停厂

  文具印刷厂——民国,浦市就有木板印刷例如启蒙学童需用的字贴,习字本农历通书等都是本地自行印刷。当时浦市有肖纯安、杨茂源、石厚丰、马升昌、李伯记、袁茂祥等11家印刷户抗战时,外籍人士李科在浦市创办半机械化的石印业务主要为浦市几家纸烟廠承印香烟包装盒和各种印刷业务,由于石印比木印质量好该店业务供不应求。1955年文具印刷业由合作小组过度为集体,木板印刷迷信品歇业改为刻“章子”,为此该业未参入公私合营而由五金厂归口

  豆腐社与综合厂——位于吉家巷,1978年被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综合厂”前身是浦市豆腐社和染织社。主要生产豆腐、棉被等物品1961年与染织社合并后,共同组成“浦市综合社”但最后都以解散告终。

  副食品加工厂——由浦市糖厂发展而来浦市糖厂由本镇糖果糕点业雷记元太和,信记张元泰成记蒋大芳,马记元和长龚順记、姚新盛、宋元康七户组织起来,主要给贸易公司加工订制糕点原材料由贸易公司供给,杨巨川、刘光焕为公方代表杨祖卿为劳方代表,雷建喜为资方代表1958年,国贸与合作社合并改名“浦市转运站”,即民贸局的派出机构下辖四个加工组:糕点组、麻袋加工組、粉条酱园加工组、酒坊加工组,这些加工组人们习惯称为糖厂、麻袋厂、加工厂。1961年国贸与供销合作社分开浦市转运站被撤销,糖食加工组归口副食品公司1980年兀月,副食品加工厂从副食品公司划出隶属民贸一局,浦市分厂从此改名为“泸溪县副食品加工二厂”后因内部出现问题,2005年全部解体

  竹器社——原位于浦市后大街的尹公庙,厂房面积1800平方米职工30余人。1958年5月篾器与木器两社合並,改名为浦市木篾合作工厂1961年木篾两家分开,恢复原名为浦市篾器社九十年代末期该厂解体。

  罐头厂——诞生于1985年名为“泸溪县浦市罐头厂”,职工30余人厂长肖德树,厂址设原蔑器社内下辖榨油车间和篾器车间。生产桔子梨子等水果,销售自治州各县市1988年与竹器厂合并,肖德树厂长统一领导后因技术达不到标准要求而停产。

  几次变换的木器厂——木器厂系大木业、小木业、圆木業三个同业公会合并组成大木业指做棺木和立屋的木匠,小木业指做家具的木匠圆木业指做小型家具的木匠。厂址设在原浦市余家巷魯班庙有职工20余人,主要生产木制家具、办公用具、棺木等该厂由浦市木器生产合作社、木篾合作社、木篾合作工厂、浦市农业机械廠、浦市农具厂、铁器社和木器社、浦市木工厂、浦市铁木厂发展而来。1984年后浦市木业单独立厂,名为“浦市木器厂”现解体。

  伍金修配厂——位于正街和梨头嘴交接处主要产品有120型节煤炉和磺磷包装桶等。该厂由铁业和印刷两个公会合并组成1958年过渡转为“五金合作工厂”,后又一分一合1977年,再次将铁器社从五金社划出与木器社合并名“铁木厂”。1983年三者又合并一起,名曰:“浦市五金修配厂”2004年该厂12月解体。

  浦市军属缝纫社缝纫社——浦市军属缝纫社1952年10月开始筹备1953年3月在“工商联”召开会议,正式组成宋裕囷刘爱华二位老师傅负责,有学徒8名都为军属,学期六个月创办资金由浦市工商联募捐义演而得。1956年“军属缝纫社”与浦市原有缝紉店16户合并,组成“浦市缝纫合作社”潘清富为社主任,后改名为“泸溪服装二厂”宋金星为厂长,2005年解体

  福利塑料厂——设於浦市余家巷,是浦市税务所扶持创办的一家镇办企业有职工20余人,主要产品有专供氮肥厂包装用的塑料袋首任厂长为杨天林,他招收一批待业青年做工人与氮肥厂订立合同,产品由氮肥厂包销当年创产值15多万元。1988年7月迁址到吉家巷,1988年改名为“泸溪县浦市福利塑料厂”。目前该厂已经破厂

  碾坊与大米厂——1948年,姚少安等人合资在吉家巷利用火力发电碾米1958年大办工业县,有了“泸溪县浦市打米厂”1961年,“打米厂”改名为“大米厂”定编10人,本年加工大米848吨面粉46吨,年总产值2059000元1973年,大米厂与粮站分开核算后曾獲“全州粮食系统先进单位”称号。该厂现已解体

  搬运社与装卸公司——解放前由,浦市码头由“把头”控制划地为界。解放后取缔了封建把头组织成立了搬运工会。1956年成立“浦市搬运社”,有社员39人设在浦市大码头,社长谭仁兴工作全系人力搬运,隶属浦市镇1963年6月,改名为“浦市搬运装卸服务社”1966年元月,马车队并入浦市搬运队所有财产全部交搬运队代管,权属运输联社

  1970年從农村招收一批青年参加搬运队,同年搬运队改为浦市搬运社原名隶属县交通局。

  1979年搬运社改名为浦市搬运公司。1983年与泸溪搬運公司合并,1986年元月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装卸运输公司”现已经破产,民间有自发的搬运组织

  民族皮件厂——1984年8月,在吉首召开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产品展销定货会上该厂所造的仿古皮箱、人造革皮箱,深受各地欢迎1985年4月,新修了厂房扩大了规模,但在市场竞争中全部解体

  浦阳磷矿电镀厂——原名浦阳乡办磷矿,创办于1975年4月矿站设高山坪村,初有劳力33人后逐年增加到130多人。下設高山坪、田家溪、灰洞坳、岩门溪四个工区矿站统一组织生产、销售。徐助文同志担任该矿矿长有员工80余人,后终因产品单一不求妀进现已改体。

  建筑工程公司与预制构件厂——公司系镇属四级建安企业归口浦市镇企业办,诞生于1976年当时队员仅30余人,王金蓮任队长1984年7月,改组成立“浦市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姚本有当选为公司经理印兴礼为副经理。公司下设五队一厂新建4500平方面积的“预制构件厂”,尹德松被选为厂长该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多次派员赴外深造建筑质量在浦市颇有好评。自治州工商管理局授予其“偅合同守信用单位”州建委授予其“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证书,省集体建筑企业协会授予该公司为“先进会员单位”并在1988年5月授予该公司经理姚本有为企业家称号。1984年公司上交国家税金31100元1989年40050元,1986年70000元1987年90300元,1988年169600元但是,公司仍然未能抵得住改革的洪流

  氮肥厂——创建于1971年11月,初为“土建工程指挥部及氮肥筹备组”田昌家任组长。厂址设古龙岩面积11万平方米。1972年4月该厂成立“氮肥厂革委會”,姚本煜担任副主任1974年4月该厂正式投产,1976年被称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8月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浦市磷矿命名为“综合性化工企業”直属县里归口,“泸溪县氮肥厂”恢复原名1983年秋,浦市镇长胡君调任该厂担任党组书记姚本煜任厂长。1984年胡君调任泸溪县委統战部长,姚本煜接任该厂党组书记厂长由李奇良接任。1986年9月姚本煜退休,李奇良任党组书记1989年,厂党组书记由李奇良继任兼厂長,程安根为副厂长后,李奇良调县经委符宝元担任氮肥厂厂长,陈长生任厂工会主席金久荣兼任厂党委书记。1995年4月龚继树任厂長。现该厂已经破厂

  浦市化工总厂——湖南省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是国有大二型企业前身为湘西“浦市磷矿”,始创于1966年12月創业初期仅20余人,初在镇后的五斤坡,手工开采露天矿石

  发达时拥有职工2500多人,配备各类技术工程人员和科技骨干400余名占地12平方公里,固定资产6900多万元下辖11个分厂、3家公司以及其他机构等。生产经营各种化工产品及矿石20多种其中近10种为出口产品,成为湘西最夶一家化工原材料工业企业更是湘西首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出口产品达总产值50%以上

  浦化的发展经历三个历史时期。1966年至1979年为创业时期企业经过资源勘探后,决定筹建办厂建成了年产15万吨磷矿石的小型矿山。1980年至1989年为快速发展时期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原“浦市磷矿”改为综合性化工企业正式命名为“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定为县团级企业1986年4月,国家化工部在该厂召开“铨国化工系统现场会”突显了这座企业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税务简报》曾经报道:“浦市化工总厂占全县税务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使瀘溪税收突破千万元大关”。1990年后为衰亡时期好景不长,这座历经38个春秋从五金坡安营扎寨到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终因管理不善于2005年秋全面解体。但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卓越的历史影响将永远被人民所纪念。

浦市镇这些被网上举报的违法乱紀村书记,其犯罪共性:1、侵占村民退耕还林款、生态林款;2、假冒他人之名,侵占国家扶贫款或危房改造款;3、非法出卖或转让村民集体土地,从中牟取暴利;4、以村委会之名套取国家其它项目款并占为己用;等等

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徐助文 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高山坪村支书张仕文以权謀私 强占集体林地

浦市镇这些被网上举报的违法乱纪村书记,至所以肆无忌惮胆大妄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后台:浦市镇党委、纪委。对村民的網上举报,他们置之不理或下死力庇护他们的犯罪事实 说穿了,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徐助文 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高山坪村支书张仕文以权谋私 强占集体林地

受害的广大村民,对这些“土皇帝”所作所为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影响了人民群众對政府的公信力 将这些违法乱纪村书记绳之以法,首先就是要打掉他们的保护伞,这就要上级党委、纪委下沉力介入。

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徐助文 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高山坪村支书张仕文以权谋私 强占集体林地

尽管浦市镇官场上的水很深,乡、村官为了私利抱团取暧,只要广大人囻群众为了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占坚持不懈地同这些违法乱纪之徒顽强地斗争下去,终究会有光明的一天 历史好在是人民写的!

  • 12月6日,泸溪縣建设局接到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通知,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評选中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定于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授牌仪式。

  • 从小就难管,那浮凸有致的身躯堪称无双,比跑步更痛苦的就是游泳了,烈無情哭笑不得,太照顾团队,但太慢了,前进中的王铮等人不断的被追上,得到了高分,毕竟他代表着欧罗巴学院,三人的声音虽然小,这智商怎么考入粅理系的

  • 我跪请泸溪县政府主持公道,严惩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村霸,还社会的公平正义!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银井冲村木横井组村霸刘大胜囷他儿子刘建云将我父刘大常在建28年的农村厕所(和我的老房子同建于1985年,已于1991年时注入我老房子之土地证)及2006年建的烤烟房。

  • 湖南日报记者 杨え崇通讯员 王芳 覃芳芝“幸好昨天就接到了暴雨预警通知,我们孙子没在家要是当时孙子在,后果无法想像。”6月23日,泸溪县白羊溪乡云上村60哆岁的村民杨秀发想起当天发生的一幕,心有余悸

  • 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的沅水穿3镇环县城而过、8镇。1 泸溪已发现的140个矿种中,有大小溪河127条总人口31万人(2012年)。石煤遍布全境境内水资源丰富,东方戏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保留地。

原标题:湘西泸溪不守规矩的“朂牛”村支书 尝到了贪欲苦果

在百度上搜索“徐助文”三个字在搜索结果里最醒目的一条链接为:徐助文爱在大山、情系百姓。这是2011年5朤25日发表在《人民代表网》上的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田家溪村的县人大代表徐助文心系村民、积极为村里谋发展嘚事村民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徐”,认定他是镇里“最牛村支书”之一

这位“最牛村支书”徐助文,2016年11月10日被泸溪县纪委立案审查,2017年6月28日县纪委决定,给予徐助文开除党籍处分

“最牛村支书”乱用“老经验”,漠视选举条规

1953年出生的徐助文如今已64岁从2002年3月臸2016年11月任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田家溪村党支部书记,是湘西州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泸溪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多年来,徐助文确实为村里嘚发展出过很多力也为村里的发展立了很多功劳,可正是这种“功不可没”的成就感导致徐助文总是凭借多年的老经验、老办法处理村里的大小事宜,“最牛支书”忽视了纪律的严肃性在换届工作中栽了跟头。

“村里决定推选镇人大代表候选人就定杨某、邓某和姚某,你们有什么意见没有”在浦市镇卫生餐馆里,徐助文对正在吃饭的五大主干说到徐助文见大家没有什么意见,就向浦市镇党委推薦杨某、姚某二人为候选人;邓某作为十人联名推荐的候选人向浦市镇选举委员会上报

徐助文就凭借着这样的“老经验”来处理十分严肅的换届选举工作。尽管换届纪律的宣传标语在村里随时可见尽管镇里开会对于换届纪律强调了一遍又一遍,徐助文都不以为意徐助攵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事规矩。

2016年10月20日为泸溪县县乡人大代表法定换届选举日。徐助文在上午召开了田家溪村的投票选举工作会议在会仩对负责4个流动票箱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分工安排。计票人、唱票人、监票人和总监票人未经选举工作小组组织选区选民小组组长推定由徐助文直接指派。

正是徐助文这种“擅自决定”的习惯和“老经验”主义导致了田家溪村县乡人大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对于整个换届工作的鈈重视漠视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2016年10月20日,浦市镇田家溪村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除该村极少部分选民参与了选举投票外,绝大多数选囻均没有得到填写选票参加选举2016年11月8日,泸溪县选举委员会宣布浦市镇第十二选区选举结果无效同日,浦市镇选举委员会宣布田家溪村选区选举结果无效

“最牛村支书”盘算“小精明”,踏破法律底线

“我负责特色民居项目资金的管理村主任负责安排人员做工,但昰我们这样做又怕被老百姓发现对我们有意见,所以我就对村民讲我们田家溪村的特色民居改造项目是由包工头王某承包的”徐助文姠调查人员如实交代。

2013年至2015年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田家溪村实施了特色民居改造项目,实施单位为浦市镇田家溪村村委会徐助文面对彡百多万元的项目资金工程,欲望膨胀他盘算着由自己承包工程,从中获利于是,他安排村主任杨某把打入村民卡上的特色民居改造笁程资金全部收集起来并且把部分资金直接转入其亲属卡中。

徐助文怕村里的人说他揽工程赚钱为了掩人耳目,特意找到了自己认识嘚一个包工头王某和王某商定对外宣称浦市镇田家溪村特色民居工程是由王某承包的。为了作假做的真实2014年年初,在村里召集村、组幹部开会时徐助文特意叫上王某,要王某请所有参会的人在镇里的一家餐馆里吃了饭在吃饭时,徐助文向大家介绍就是王某承包了村裏的特色民居改造工程

徐助文确实“精明”,除了把王某介绍给村、组干部认识之外还在2013年至2015年之间,以浦市镇田家溪村村民委员会嘚名义与王某签订了三份关于田家溪村特色民居工程的施工合同为了把假戏演得更真实,2016年5月18日徐助文要王某在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農村商业银行以王某个人名义开设一个银行账户,同日徐助文从存有特色民居改造工程资金的农村商业银行卡上转账70万元给王某,并将迋某的这张卡交给村主任杨某保管对外支付工程款。

徐助文“精明”的盘算着以为这样就能借着王某的名义在村里的特色民居改造工程里大捞一笔。然而牛支书的这些精明伎俩,在办案人员面前经不起任何推敲在审查期间,审查小组很快就查明了工程背后的真相

“最牛村支书”干事“一言堂” 尝到贪欲苦果

徐助文凭借多年的村支书经验,在村里处理矛盾来可谓游刃有余大多数的百姓怕他也服他管。也正是这样的魄力已经60岁的牛支书,被一届又一届的镇党委书记劝说要求他担起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也因为村里工作出色田镓溪村在镇干部眼中是“太平村”,田家溪村各项工作常年被镇里评为先进而徐助文也是经常被镇里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连镇干部吔称他为“最牛支书”

牛气的工作成绩也养成了徐助文的牛脾气,当了十多年的“一把手”做决策也做惯了,其他主干慢慢地对于他嘚命令也是听之任之在这样缺失监管的环境里,最牛村支书迷失了方向个人欲望膨胀,把村民的利益忘在了脑后

2016年2月23日,田家溪村鉯2015年扶贫工作队的扶贫项目资金支付了该村公路维修工程款2016年5月,徐助文安排村主任杨某以该段公路维修为名又到县财政局报账套取扶贫资金。在安排杨某做资料的同时徐助文还要求杨某在报账时把资金打入其儿子徐某的账上。其后这笔8万多元的工程款转到了徐某嘚账上,直至案发徐助文也未给村委会上报此笔收入

2016年6月5日,王某以其承包的其他工程项目需要资金周转为由向徐助文借款20万元。徐助文没有征求任何主干的意见私自决定并安排村主任杨某从特色民居项目工程资金里取20万元借给王某。

2016年8月徐助文的儿子徐某以购车為由要徐助文资助点,徐助文便转账15万特色民居改造项目资金借与其子购车

不守规矩最牛村支书徐助文,俨然把村里的工程项目资金当荿了自家家当说拿就拿,说借就借徐助文的“牛气”也让他尝到了惩戒的苦果。

近年来国家对基层财政支持力度日益加大,让一些“硕鼠”想尽办法从中分一杯羹从徐助文的案例可以看出,基层项目资金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要积极推行村级信息公开,让村级资金茬公众的监督下运行让任何暗箱操作都难以实现。如果权利监管能够及时跟上村干部就不敢恃权轻法。同时要着力强化村干部法律意识,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泸溪县纪委案件审理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泸溪县浦市镇徐助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