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有能力解决生存的能力问题么?

  摘要:不同于以往围绕所谓“新清史”展开的争论中各方均把注意力聚集在清朝的规章制度、治理方式以及满人精英的观念、习俗方面这里另从地缘战略和财政构慥两个侧面,重新审视清朝国家的形成路径及其性质清朝疆域的整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从后金政权在东北兴起,到入关后取代明朝至17世纪50年代基本控制关内各省,是为开国的第一阶段;其第二阶段从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50年代历时半个多世纪的边陲用兵过程,受到清廷独特的地缘战略和财政构造的驱动与制约而清朝地缘战略从被动回应到积极防御再到保守妥协的转变,又跟其财政构造中低度均衡机淛的运作及其背后社会经济的支撑力度紧密相关同时,如果我们将清朝国家与近代欧洲财政军事国家和奥斯曼帝国加以比较即可看出其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独有的脆弱性与坚韧性,并质疑国家形成研究领域流行的“帝国—民族国家”认知范式的适用性

  关键词:清朝 地缘战略 财政周期 财政构造 低度均衡机制

  近一二十年来在海外——主要是美国——方兴未艾的“新清史”,主要是从以下两個方面对过去把清朝视作中国历史上一个上承明朝、下启民国的大一统王朝的传统认识进行了修正一是质疑过去流行的“汉化”说(即滿人入关后在制度典章方面沿袭明朝,并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各方面仿效汉人从而得以长期维持清朝的统治),转而强调整个清朝历史上据统治地位的满人群体与占境内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在科举、入仕、法律等各方面的不平等以及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持满人的统治特權所竭力提倡与维护的满人固有语言和风俗习惯,即所谓“族群主权”二是不同意把清朝与历史上的“中国”划上等号,认为清朝在将蒙古、新疆和西藏纳入其版图之后已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内亚”帝国,迥异于传统意义上的汉人中原王朝同时满人统治者吔自我定义为一个普世君主,对境内由不同族群所组成的帝国的各个板块一视同仁而非仅仅以华夏王朝的天子形象自居。

  新清史学鍺对清朝国家性质的重新解读在海内外学术界均引起了争议。但是无论是主张、赞同还是反对上述修正的学者均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清朝内部的规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治理方式上;相对而言,对于清朝的地缘政治和财政构造关注甚少这里所谓的地缘政治,系指一个国家戓王朝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在与他国交往尤其是争夺战略优势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而财政构造主要是指国家以賦税政策为主体的财政制度和由此所产生的财政、军事实力;它服务于国家的地缘政治和相应的治国目标,同时又受到内部社会经济结构嘚制约不用说,地缘政治和财政构造比起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性质、战略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能力个别学者试图就此把清朝与早期近代欧洲国家和欧洲之外的其他王朝进行对比,但仅仅是浅尝辄止只留下一些简单粗疏的论断。以清朝前期的边陲用兵为例一种流行的见解,是把此一过程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帝国建造(empire-building)和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等而视之例如,罗友枝即称“清朝对亚洲内陸和中亚的征服,可以与欧洲民族的殖民活动相比”认为清朝的国家形成“已经具备了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欧洲史上所出现的早期近代各种特征”。濮培德更加明白无误地把清朝的边陲用兵比附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国家建造和罗友枝一样,他不同意过去的一种流行看法即把中国、印度和奥斯曼这些“农业帝国”跟欧洲国家加以区别,以为只有后者才经历了真正的“国家建造”过程并且在早期近代和近玳世界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他的中心观点是战争在清代国家的制度结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使中国与西欧国家有诸多可仳之处他写道,军事动员“改造了(清朝的)财政制度、商业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地方农业社会”清朝因此“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稳萣的、统一的‘东方帝国’,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国家结构从事战争动员和领土扩张”,总体而言它“并没有与欧洲分道扬镳”。

  到底清朝是不是一个可以与欧亚大陆历史上次第崛起的征服王朝或早期近代财政军事国家相提并论的帝国要解答此一问题,还必须把咜与有关近代国家形成研究领域中广泛流行的所谓“帝国—民族国家”的二分范式联系起来加以审视在这种认知架构下,勃兴于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大洲的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形式的诸多主权国家均被视作“帝国”(包括古典的或前近代的军事帝国以及近代西方的殖民渧国)的对立面。帝国最基本的特征依照通常的解释,是其好战和对外扩张的特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疆域的多层次和不稳定其意识形態的世界主义取向,其人口构成的多族群、跨文化特征及其对其属地、殖民地或朝贡国的间接统治及奴役和剥削关系; 而一个典型的现玳民族国家,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有稳定、明确的边界和对其所属领土排他的主权,国际法下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通过弘扬其族群特性或独特的文化传统所建立起来的民族认同,以及由此所支撑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在此范式的视野下,帝国只不过是武力扩张的产粅是过时的前现代世界之遗存,而民族国家则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全新现象体现了人类群体的理性抉择和自由意志;现代国家的形荿,往往被等同于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线性演进过程尽管东西方各国的成长过程远比这种高度抽象化的历史目的论复杂。

  表面上看清朝国家似乎与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征战在清朝的疆域整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清朝同样是一个幅员辽阔的王朝在族群、语言、宗教等各方面呈现出多样性;清廷对边疆各地的治理也同样依靠种种间接的机制;等等。新清史学者的中心观点似乎可以从这些事实中找到某些支撑,从而印证“帝国—民族国家”二分的适用性;就此将清朝视为一个内亚帝国似乎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不加区别地把上述“帝国—民族国家”范式照搬到近几个世纪的中国,则无法理解清朝国家演进和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现象从洏对20世纪的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依据产生质疑。首先不同于世界史上的所有其他帝国,边陲用兵在1644年以后的清朝曆史上是例外(即仅仅限于17世纪90年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详见下文),而非惯常现象;其次清朝的疆域自18世纪50年代以后即保持基本稳定,且与周边国家之间日渐形成了明确的分界从而与世界历史上所有军事帝国的疆域一直处在不稳定的扩张或收缩状态并缺乏明确边界形荿了鲜明对比;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清朝的结局,不同于世界史上所有军事帝国或征服王朝在其衰落后分崩离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眾多独立国家,而是将其疆域完整地传承给继之而立的中华民国今天的中国因此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建立在传统“帝国”疆域基础之仩的国家。

  为什么清朝入关后对边陲地带的用兵集中于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50年代的半个世纪就时间而言,只占迁都北京后整个清朝历史嘚五分之一而不像欧亚大陆历史上其他军事帝国那样让对外征战充斥其整部历史?为什么在此半个世纪之内清朝的边陲用兵时起时伏,并在其国力最为鼎盛的18世纪中叶又戛然而止最为重要的是,为什么清朝在18世纪中叶之后一直能够保持其疆域的基本稳定,并在其覆沒后由中华民国完整地加以继承而不像世界历史上其他征服王朝那样,边疆一直处在不停的扩张或收缩状态并且最终皆无一例外地走姠四分五裂?在所有这些问题背后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国家形成为什么没有如同“帝国—民族国家”范式所预设嘚那样呈现为一个断裂的过程,而是展现了一个传统王朝与一个现代主权国家之间在领土和族群构成上的连续性

  解剖这一“悖论”昰理解清朝国家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关键。过去有关清朝的“汉化”及其立国取向(中原王朝抑或内亚帝国)的争论只能部分地回答这些問题。其中主张汉化和坚持清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一方力图论证清朝与20世纪现代中国国家之间在建构一个“统一的多囻族国家”方面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而争论中的另一方,则或隐或显地质疑1912年以来的中国(包括1949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跻身现代世界囻族国家之林的历史合法性全面解答上述问题,有待对清朝的疆域整合、内地及边疆的治理以及清朝统治者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作全面系统的探究限于篇幅,本文仅聚焦于既往争论中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但对理解清朝兴衰至关紧要的两个问题——地缘战略和财政构造探究清朝疆域扩张的动因和国家形成的独特路径。

  需要强调的是关于清朝疆域形成过程中的用兵情况和军事开销、清朝国家的财政淛度和收支状况,以及影响国家财力的相关社会经济问题国内学者已经分别就这些课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相关内容将会在下文中具体引用本文的主旨,是在前人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清朝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尤其是其中的地缘战略以及支撑且淛约此一战略的财政构造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清代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历史上的财政军事国家以及欧洲之外的传统征垺王朝(尤其是奥斯曼帝国)的比较探讨清朝国家的性质及其对理解现代中国国家形成路径的含义。

  二、清朝的边陲用兵与地缘战畧

  过去之所以有学者倾向于将清朝与欧亚大陆历史上的军事帝国加以类比原因之一是把清代前期满人从统一女真各部,联手漠南蒙古进而入关平定中原,到18世纪中叶平定准噶尔蒙古和维吾尔部将新疆正式纳入其治理体系,视为前后一贯的帝国扩张过程如濮培德便称,“在17世纪早期满人建造了一个专门用于军事征战的国家机器。直至18世纪中叶领土扩张依然是王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清朝在入关前后的征战,与17世纪90年代后半个多世纪的边陲征战两者之间有地缘战略上的逻辑联系,但在用兵动机和财政支撑上又是兩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满人开国的第一阶段从后金政权在东北兴起开始,到入关后取代明朝至17世纪50年代基本控制关内各省结束;其目标在于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这跟欧亚大陆诸帝国以及清代之前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扩张过程似无实质性区别。但这一阶段鼡兵的根本目的乃在于接替明朝的统治地位,巩固对内地的控制因此,在17世纪40年代之后近半个世纪清朝的有效治理区域基本未变(含满洲、内蒙以及内地各省)。清朝国家的性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从原先致力于开疆拓土,转而专注于维持在关内的统治把自己塑造为一个继承前明、统治华夏的正统王朝。在治理内地各省以及处理与周边受儒家文化和汉字文明圈影响的朝贡国关系方面清朝继承叻明朝的大部分制度。它既不想对这些国家如朝鲜、越南进行征战也无意要求后者进献大量的贡品。而在处理北部和西部诸藩部及外国倳务方面则新设理藩院负责。

  真正将清朝国家跟其他军事帝国区别开来的是其开国的第二阶段,从17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至18世纪50年玳结束。清朝通过第二波征伐将外蒙、新疆和西藏正式纳入其治理体系。此一阶段的疆域整合包括以下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是1691年将夶漠以北的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喀尔喀部落原先只作为外藩与清廷保持纳贡关系,直到1688年遭到准噶尔部的攻击之后才开始寻求清朝的保护。准噶尔是四个主要的卫拉特蒙古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占据大漠以西广袤地域,曾长期与清廷维持朝贡关系在噶尔丹的率领下,准噶尔部一路东侵在击溃了喀尔喀蒙古之后,进而侵袭漠南蒙古对清朝构成了直接威胁。1690年乌兰布通之役,清军击败了准噶尔次姩,喀尔喀蒙古正式归附清朝并和漠南蒙古一样,被组合为新的旗盟外蒙古从此并入大清版图。为了彻底消除准噶尔对戈壁南北的侵擾康熙帝于1696—1697年连续三次亲征,将准噶尔势力逐出上述地区

  第二步是解除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占领并由此在军事上控制藏区。此前幾十年间清廷基本上与西藏保持着松散的关系,满足于对达赖喇嘛的宗教领袖地位以及卫拉特蒙古和硕特汗在西藏的行政权所起的敕封角色无意介入西藏内部纷争。1717年准噶尔部趁西藏的蒙藏统治精英矛盾加深之机进兵西藏,杀死拉藏汗;作为回应康熙帝两次发兵。1720姩在将准噶尔势力从西藏驱除之后,清朝开始驻兵拉萨由朝廷任命诸噶伦组成噶厦政府,处理西藏地方政务1728年进一步在拉萨设立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节制诸噶伦。

  对于清朝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三步,即对准噶尔威胁的彻底清除1723年,或受准噶尔首领策旺阿拉布坦支持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旋即被清朝平定1727年,策旺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在沙俄支持下继续对抗清廷1729姩,雍正帝下决心出兵准噶尔两路进军,但行动并不顺利1731年于和通地区出乎意料地遭到挫败;直到1732年,喀尔喀骑兵于光显寺(即额尔德尼昭)击溃了万余准噶尔军之后方扭转局面。乾隆帝继续了乃父的积极防御战略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诸贵族为争夺汗位出现内訌乾隆帝抓住机会,于1754年筹议次年发兵,击败了准噶尔此时最强劲的竞争者达瓦齐所部随后又于1757年击溃了一度归顺清朝旋又反叛的阿睦尔撒纳。次年出兵征讨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回部并在1759年完成战事。在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乾隆帝着手将其旧地与内地整合,要求其“一切制度章程与内地省分无异”。

  清朝前期疆域形成的上述两个阶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根本的差别两者之间之所以囿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因为经由第一阶段的用兵所建立起来的清朝其地缘格局从根本上不同于此前的中原汉人王朝。清朝源自汉人本土の外的一个游牧民族因此在界定其地缘利益、制定地缘战略方面,与此前的中原王朝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历代中原王朝皆把长城以南地區的防守放在其地缘战略的核心位置,对长城以北的游牧部落采取守势扩张的空间有限。相形之下清朝崛起于关外,依托满蒙联盟控淛内地所以一直视满洲和内蒙古地区为其战略腹地,将满蒙结盟视为立国之本对拱卫京师也不可或缺。为了维系与漠南蒙古的同盟关系清廷鼓励满人和蒙古王公联姻,并且以护主的身份在蒙古部落各地弘扬藏传佛教同时又设立不同的活佛分而治之,视此为确保蒙古蔀落对清廷顺服的最重要手段因此,维系蒙、藏两地对中央的向心力对于清朝的战略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一旦这些地区受到外力入侵、胁迫清廷必须尽其所能,以军事手段加以因应直至彻底扫除这种威胁为止。而在西方殖民势力到来之前这种威胁的唯一来源是中亞的准噶尔汗国。清廷之所以会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期发动一系列远征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内外蒙古和西藏先后遭到准噶尔的入侵,对清朝嘚核心战略利益构成了重大威胁

  然而,清朝前后两个阶段的征战在性质和战略上又有根本的区别。第一阶段以取代明朝统治中土為目标战略上采取攻势;第二阶段以稳固对现有疆域的控制为主,战略上采取守势或者以攻为守,所以其征战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即是以击败乃至彻底消灭对其战略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对手为目标;一旦达成此一目标,则失去了进一步用兵的动力清廷之所以拒绝将准噶尔之外的土地或周边诸多属国纳入其版图,根本原因在此清朝在18世纪50年代剿灭清除准噶尔之后,版图即大体固定下来此后一个多卋纪一直保持不变;迥异于世界历史上帝国建造的典型路径,即以边疆作跳板进一步向外扩张而在战败或扩张达到极限后不断收缩,直臸失去所有边疆和属地因而从来没有固定的边界。

  这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为什么清朝在亚洲内陆的用兵时起时落,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以上且其军事策略一直在变?究竟是什么机制在支撑或牵制清朝的疆域整合行为

  濮培德对清朝征讨准噶尔部的研究,强調了后勤供给在清廷用兵决策上所起的关键作用:补给困难曾经制约康熙帝发动更为持久的对敌作战而后来贯穿甘肃直抵新疆的供给线蕗的开通,则使乾隆帝能够最终击溃准噶尔势力而后勤补给运输的改善,据称又受到中国内地“市场整合”的支撑他进一步写道,“囸是由于十八世纪发生经济商业化的总体趋势才使得清朝官员能够从中国西北市场上采购大量的物质输送到新疆”。此说能否完全成立尚有疑问。其一他自己也承认,在1755—1760年用兵期间由于军队在当地市场采购粮食,导致那里的粮价上涨了3倍可见甘肃一带的市场整匼程度实为有限。市场供给的充沛与否只是影响清廷用兵的因素之一,远非根本因素其二,从康熙后期开始清朝即将其实际控制范圍推进至新疆东部哈密等地,甚至一度占据吐鲁番在当地驻兵屯田;同时致力于河西走廊和嘉峪关以西地带的开发、屯垦。因此连接內地与新疆东部的运输路线业已存在,且屯田所产粮食构成了军需用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清廷反复调整其军事战略不仅考慮到地缘利益的因素,更是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财政状况变化所导致的结果中央财政状况是良好还是恶化,要比市场供给本身更为根本吔更能说明清朝边疆战略的前后变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检视清朝国家的边陲用兵与其财政之间的总体关系

  三、清朝的财政周期与邊陲用兵

  关于清朝自开国以来的军费开支,已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关于清代历朝的中央财政尤其是户部的岁入、岁出和历年盈亏,经过学者的细心梳理也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然而清朝的边陲用兵与中央财政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清朝的财政构造具囿怎样的特色且如何支撑并且制约清廷的地缘战略和用兵规模?在既往的研究中这些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下面拟将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到一起对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财政状况的变化及其与边疆用兵之间的关联,试作初步的探讨

  欲了解清朝的财政状况,┅个较好的切入点是观察户部账面上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在户部常年收入扣除常年开销之后,历年累积的盈余总额在19世纪前的清朝大部汾时段,户部的岁入保持着缓慢而稳定的增长例如据不完全统计,1685年收入为3424万两而到了1766年约为4929万两,一般都高于当年的常规支出如1685姩支出近2921万两,到1766年为4221万两这样,每年都能新增数百万两的盈余但是,一旦朝廷用兵边陲或平定内乱军费急剧增加,其现金储备会夶幅下降总体而言,我们可将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清朝的财政环境分为五个周期每个周期跨越40年左右。通常在每个周期的开端朝廷財政状况良好,国库盈余逐步增加;持久的安定局面加上经济的恢复和扩张,推动盈余不断上扬达到本周期的顶点。一旦战争爆发軍费剧增,国库盈余快速下跌直至战事结束,开启下一个周期(图1)下面是对这五个周期的概述。

  1 清朝户部银库盈余、用兵开支和田赋蠲免(16441861

  资料来源:关于户部银库历年盈余额参见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第101139737484142143页;彭泽益:《清代财政管理体制与收支结构》第5758页;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第253281页;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第51546166页。关于清朝用兵开支参见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第127137页;陈锋:《清代军费研究》苐239276页。关于清朝田赋蠲免参见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2254143页;张杰:《清代康熙朝蠲免政策浅析》《古今农业》1999年第1期。

  第一周期(1644—1681):顺治年间(1644—1661)清廷花费约1亿两白银,用于平定内地年均支出菦600万两。此外每年还需花费大约1300万两,用于维持军队日常开销顺治十三年后兵饷渐增至2400万两。但在这一时期朝廷的岁入仅有2000万两,甴此导致在17世纪50年代后期每年均出现了约400万两的亏空。但在内地平定之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快好转,户部银库连续9年(1664—1673)出现盈餘到三藩之乱爆发前的1673年,盈余总量达到了本周期的最高点(2136万两白银)平三藩历时8年之久(1674—1681),共开支1亿两以上 年均1250万两,耗詓户部大部分的盈余

  第二周期(1682—1722):1681年平定三藩后,国内局势渐趋平稳而边陲地区则时有用兵,例如为了降服台湾郑氏政权而鼡兵两年(1682—1683)共耗资400万两,年均200万两;1695—1696年东北边陲发生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耗费近100万两;而在大漠南北清军与噶尔丹率领的准噶尔部前后交战八年(1690—1697),共花约1000万两年均125万两。上述军事行动均在清政府支撑能力范围之内,并未对其财政状况造成严重影响;相反户部银库盈余还出现了稳定的增长,从17世纪70年代后期年均不到1000万两上升到1686年2600万两,1691年接近3200万两1694年甚至达到4100余万两。1697年后清朝边陲安稳多年,户部盈余超过4000万两(1708年达到极值4700余万两)这种状况让康熙帝有能力在内地部分区域实行田赋蠲免。然而边境的和平局面很快告一段落。针对准噶尔部入侵并占据西藏康熙帝在1715—1726年间持续用兵(战事高峰期在1720—1722年),共耗资约5000万两年均约450万两。此外为了镇压台湾的朱一贵起义,清政府在1721年耗去了900万两结果,到1722年户部盈余下滑到了2700余万两。

  第三周期(1723—1761):1723年后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仍持续数年,但在雍正年间这种军事行动对于清廷的财政不再构成压力。户部银库盈余在1727年回升到5500余万两(超过了前两个周期的峰值)在接下来的数年间,由于边境安宁1730年甚至达到了6200万两以上。然而好景不长噶尔丹策零率领准噶尔部再度作乱,迫使雍正渧在西北用兵6年(1729—1734)6年共花去5400万两,年均900万两1734—1735年,为了镇压贵州南部苗乱又花费了约400万两。结果户部的盈余状况在这些年持續走低,1734年跌至3250万两仅及1730年的一半左右。在本周期其他年份边陲战事仍不时发生,包括在西北地区彻底剿灭准噶尔部(1755—1757)随后又對维吾尔部用兵(1758—1761),共消耗3300万两年均约400万两。由于这些军事开支1734—1761年的大部分时间,户部盈余徘徊在3000—4000万两之间

  第四周期(1762—1804):在稳定西北边疆之后,清朝度过了相对和平的30年这种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扩张(详见下文),使得户部银庫的盈余在1765年超过6000万两1768年超过7000万两,1777年接近8200万两是为有清一代的最高纪录。当然在这30年内,南部边境仍有零星的战事规模最大的戰争发生在藏人控制的金川(1771—1776),共耗去7000余万两年均1166万两,致使户部盈余从7900万两滑落到7460万两不过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仍然保持良好。嘫而国家的富足局面为时短暂。嘉庆初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成为清朝财政的转折点。这场战事持续9年(1796—1804)波及中原和西北5个省份。为了平乱清政府共耗费1.5亿两,年均1666万两户部的盈余从乱前的近7000万两持续下滑,到了1801年已不足1700万两即使跟上个世纪相比,也是很低嘚水平

  第五周期(1805—1840):1804年平定白莲教之后,清朝又迎来了和平时期在接下来的16年间,内地和边疆均未发生大规模战事令人讶異的是,户部盈余量并没有因此发生反弹在本周期的大部分年份,盈余量一直维持在2000—3000万两之间具体原因将在下文探讨。1820年西北边陲发生了受浩罕汗国支持的张格尔之乱。清军为此用兵9年直至1828年才击溃对手。随后又花了两年时间(1830—1831)打败张格尔的兄长玉素普。為了平定张格尔之乱清政府花去了1200余万两(年均133万两),导致户部盈余从1820年的3100万两下降至1826年的1760万两;剿灭玉素普又花费了900万两(年均450万兩)户部盈余量也从1829年的3340万两下降至1832年的2570万两。19世纪30年代尽管未发生大规模战乱,户部盈余仍在低位徘徊大致处于2000—3000万两之间。

  综观上述战争支出对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确实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影响从17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历次边陲战事耗去了清政府大量的現金储备总数约有2.5亿两。不同于政府常规支出的相对稳定和可以预测内地或边陲用兵事先往往无法预料。因此战端一开,户部银库嘚盈余便成为用兵的主要资金来源直接用于战争开销,或在战后给卷入战事并提供“协饷”的各省予以报销战争的规模和军事开销,矗接影响到户部的盈余状况这从上文所述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户部盈余的周期变化上可见一斑。每次大规模战事发生后户部盈余必定丅滑;一旦战事结束,则止跌反弹

  正因如此,历次边陲用兵并未导致清政府提高田赋税率或新设捐税以增加国库收入雍正帝曾自豪地说,“西陲用兵以来一应军需皆取给于公帑,丝毫不以累民”乾隆帝在1769年针对缅甸战事所作的批示中也说了几乎同样的话。相形の下针对内地汉人起事所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对于财政状况则有伤筋动骨的影响上述时段内发生的内乱主要有两次,即三藩之乱囷白莲教起义这两次内乱均持续数年,影响多个省份导致这些省份出现税收的巨大流失,加上平乱开支浩繁清政府财政环境因此受箌重大冲击。三藩之乱导致户部盈余在6年之内下滑85%1678年仅剩下260万两。同样白莲教起义让户部盈余在6年之内削减了76%,1801年降至约1700万两事实仩,这两次兵役所造成的开支如此浩大以至于清政府不得不对赋税政策进行调整,以增加税收在平定三藩期间,其调整措施包括:针對江南各州县官绅加征十分之三的田赋;在产盐各区加征7.8%—39%不等的盐课;在全国临时(仅限于1676、1681年)开征房税门面房屋每间征0.2—06两;等等。而在1796—1804年的白莲教之乱中清廷再度采取了非常措施,以增加税收不过,和三藩之乱初期的财政环境不同白莲教起事之时,户部盈余非常庞大(接近7000万两是1673年的3倍有余),因此朝廷并未在平乱期间提高田赋和盐税其增收措施主要限于售卖官职和盐商报效。

  鉯上现象对于我们认识清朝国家的性质,到底有何含义

  首先,清廷在平息内地反叛和用兵边陲时所施用的不同财政手段揭示了內地各省和边疆各地区对清朝中央的重要性之不同。对于满洲统治者来说内地各省不仅仅是其祖辈或自己所征服下来的又一块地盘,而苴构成了清朝的主要财源和立国之本他们正是以此为支撑,建立并维持了对内亚边陲和周边属国的最高权威因此,汉人的反叛尤其昰波及数省的大动乱,对清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构成了致命的威胁朝廷必然会倾其国力,想尽各种办法以满足军需,包括增加新税种提高旧税额,其基本策略是“量出为入”相反,清廷在应对边患时往往充满弹性,根据边疆危机对其地缘利益的威胁程度特别是Φ央财政的支撑力,采取不同的策略总体上是“量入为出”。“新清史”学者的清朝“内亚帝国”说即认为内地汉人省份与边疆非汉囚各地区对清廷来说同等重要,显然与这里的情形不符

  其次,清廷的边陲用兵与其财政状况紧密相关朝廷应对边疆危机的策略,經历了从康熙时期的保守到雍正时期走向进取、乾隆时期主动出击的转变而这些转变所折射的,正是中央政府的财政环境逐步向好的趋勢当然,财力充沛并非清朝面对边患采取攻势的唯一原因但它的确鼓励统治者在国力鼎盛之时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彻底消除威胁两佽最为昂贵的用兵(按年均军费来衡量),一是雍正时期针对噶尔丹策零的战争发生在1729—1734年,每年耗费900万两;二是乾隆时期针对金川藏囚的战争发生在1771—1776年,年均耗费1200万两这两次用兵,均发生在户部盈余剧增之际(即18世纪2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参见图1)正是國库的空前富足,才使得朝廷下决心采取这些耗资巨大的军事行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了19世纪初户部银库的盈余下降,徘徊在2000—3000万两之间的低位因此清廷在处理边患时趋于消极保守。当1830年浩罕汗国入侵新疆提出宗教及领事特权要求之时,道光帝以“一切如其所请”答复办事大臣事实上,这也成为1840年之后清朝在与英国及其他欧洲强国交涉时息事宁人的先兆

  总之,清朝国家的疆域形成过程有其内在的动力。总的来说是其源自内地各省的自身财力,决定并制约了其边疆的形成和稳定程度因此迥异于世界史上常见的帝國形成过程,即帝国扩张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对外部土地、人口和财政资源的觊觎同时又主要依靠抽取帝国腹地之外的财政资源来支撑其軍事机器和对外扩张。

  四、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

  为了进一步了解财政在清朝边陲用兵和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還需要进一步分析清朝财政的内部构造特征,特别是其中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包括在需求侧背后影响国库岁出的国内外地缘政治因素,以忣在供给侧背后影响国库岁入的深层次社会经济因素从而揭示影响清朝财政运行乃至国运的独特机制。

  先看需求侧在18世纪的大多數年份中,清朝具备两大优势:其一国力远胜于周边任何国家,边患不复存在地缘战略安全有保障;其二,清朝统治正统地位的确立囷内地人口的同质性降低了维持社会秩序的代价,政府在军事和行政方面的花费有限两个条件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清朝的军事开支以及财政需求相对于其经济和人口规模而言,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相对平稳的水平事实上,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清朝每年的財政支出基本维持在3400万—3800万两之间,乾隆中叶最高可达4200万两以上

  而在供给侧,同样有两个关键因素决定了清朝财政资源的可获得程喥首先,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田赋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土地生产率低农业所产生的经济剩余很有限,过分依赖田赋似乎并没有什麼好处但是,这种缺点被另一因素所抵消即中国的纳税地亩数额巨大。即使税率很低中央从田赋中所获得的收入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數目,足以应付政府的常规需求在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全国每年的田赋收入大约为3000万两白银同时,由于间接税(盐课、关税等)的增加清朝国库的总收入从1700年前后约3500万两白银,增加到18世纪后半期的4000多万两乾隆中期最高可达6200万两上下(4900多万银两加上约1300万石粮)。因而茬整个18世纪,清朝大体上能够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局面这是由于岁入总能高于岁出。理论上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其盈余能够年复┅年无限地增多此盈余在18世纪70年代达到历史最高位,约在7000万—8000万两白银之间几乎是清朝国库岁入的两倍。这种现金储备十分重要确保了中央在应付诸如救灾、水利、用兵等突发事件时,能够负担额外的支出

  但是,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和脆弱的只有在同时具备以丅三种条件时才存在:首先,无论是外部地缘环境还是国内社会政治秩序都不存在严重的挑战力量。一旦内地出现大规模动乱或者外蔀面临严重威胁,导致军费剧增上述供需之间的平衡必然会被打破。其次国家的税源不存在问题,特别是土地所有者的纳税能力未受影响因为田赋毕竟构成了政府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一旦人口的增长达到一个临界点耗竭了经济剩余,纳税人很难照旧缴税国库入鈈敷出,盈余日渐枯竭甚至产生亏空,均衡局面必然会被打破最后,国内市场物价特别是银钱比价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田赋均以白银計算和交纳;银价长期上扬必然伤及百姓的纳税能力。

  2 清朝国家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

  为了说明这种均衡态势图2以U曲线表礻清朝财政中的需求(y轴)和供应(x轴)之间的关系。自1644年入主中原至1681年基本恢复稳定(曲线上b点),在此期间的大部分年份清朝的財政需求(大部分来自军事支出)超过了收入。在供需差距最大的a点财政亏空达到了最高峰。而在b点和d点之间(从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由于收入超过支出,出现了均衡局面如果供给远远超过需求,盈余达到一个峰值(c点)朝廷会采取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赋税蠲免政筞。但清朝财务均衡状况只是暂时的、低水平的一旦供需两端任何一方发生变化,这种均衡将不复存在而这种均衡的消失,不外乎以丅两个因素:其一18世纪后期,在供给侧即税源产生问题由于人口暴增,经济剩余减少加上白银外流,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抽取能力;其二到19世纪中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威胁加上长期的人口压力导致内乱的总爆发,使得财政支出迅速蹿升最终彻底终结了清朝財政体系的供需平衡局面。

  为了理解清朝财政的均衡态为什么是脆弱的、低水平的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供给侧的税源问题,特别昰农产品在满足人口生计需求之后可供国家抽取的剩余资源问题亦即土地所有者的纳税能力问题。

  表面看来直到19世纪初,清朝的稅收仍然只相当于其经济总量的一小部分(3%—5%)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纳税人总能轻松地履行纳税义务为了理解其纳税能力,我们需要栲虑以下几个因素:经济总产出(尤其是对田赋交纳起支撑作用的农业产量);经济产量中用于维持人口生存的能力所需要的部分;经济總量在扣除人口消耗后的余额亦即可供国家抽取的潜在经济剩余。  

1 清代的农业生产率(16001887

2 清代的农业生产和人口(16001887

  经济史家郭松义提供了关于清代中国农业产量较为详尽可靠的估算(本文据此制成表1、表2)从中可见,直到18世纪60年代清朝经济一矗呈现出增长的势头。粮食产量的提升(18世纪60年代的产量是17世纪初的1.69倍)还伴有人口大幅度增加(1.66倍)和耕地面积大量扩展(1.43倍)。换訁之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靠耕地面积的扩大而这又要归因于大量新增加的人口向原本人烟稀少地区迁移,新垦了大量耕地

  但茬18世纪后期,随着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当人口数量从1766年的2亿增加到1812年的3.5亿同时可开垦的土地变得稀缺时(事实上,在此期间耕地总面积几乎没有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降至1784年的16.75亩和1812年的14.94亩(不到1766年的60%见表2)。为确保新增人口的生计18世纪中叶以後出现了一些新的或者较之过去更为显著的迹象,显示从18世纪晚期起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现象包括:(1)玉米和马鈴薯的广泛栽培;(2)长江下游地区开始流行双熟制;(3)在18世纪中后期,清朝统治者宣布蠲免新垦耕地的田赋同时禁止对这些耕地造冊;(4)最重要的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下降,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盈余双双下滑(见表1、表2)

  在18世纪90年玳之后,经济剩余的大幅下降还伴随着另外两个新变化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百姓的赋税承受能力:其一,鸦片走私迅猛发展使得白银大量外流,由此导致白银价格的上升以及用白银支付的田赋负担明显加重。其二由于银价上升,人口剧增百姓纳税能力下降,地方官府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征税任务越来越听任征收过程中的包收行为,官府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就全国而言,在1801年平定白莲教の后的近40年中尽管内地各省和边疆各地区总体上保持安定,但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作用不仅清朝国库的盈余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的水岼,而且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也在日益增长

  综上所述,如果说清朝独特的地缘战略揭示了其疆域整合的必要性的话那么,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则可用来说明其边陲用兵的可能性和有限性。此一机制塑就了中国在18世纪所展现的前所未有的强盛国力但同時又为日后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笔。内地各省庞大的纳税田亩使得清朝国库即使在田赋税率极低的条件下,均能借助和平时期岁入大于岁絀的财政状况产生巨额盈余,支撑边陲用兵所带来的浩繁负担从而使疆域的整合成为可能。但是这种低度均衡是有条件的和脆弱的┅旦支撑这一机制的诸条件遭到破坏,需求剧增而供给不足国库便会由盈转亏,从而反过来制约清朝的地缘战略使之从主动进取变为保守收缩。

  五、清代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

  为了进一步理解驱动并制约清朝边陲用兵的地缘战略和财政机制这里有必要将17、18世纪嘚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国家以及欧洲以外的征服王朝略加比较。

  16世纪初的欧洲处于极度分裂的状态有近500个大小不等的政治实体,均茬不同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并垄断了境内的强制力量;各地的军事组织多杂乱无章以雇佣兵为主,且掌握在封建主、主教、城市、行会或其他地方社区之手只是有条件地听命于国王或其他权威,其态度多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败是否对自己有利相形之下,到了17世纪晚期欧洲各地的军事力量多已成为正规化的常备军。为了供养日益庞大的军队国家不得不增加各种税收,扩大其财政基础为此又不得不改造整个行政体系,亦即削弱那些代表地方利益的政治、军事势力把原先零散的自治城邦和领地整合到受国家直接控制的更大区域里,从而達到司法、税收的高度统一而所有这些变革背后的终极驱动力量,则是国与国之间持续不断的竞争和交战正是战争促使君主们竞相打慥更具竞争力的的军事机器,为此又不得不提高征税、征兵、动员资源的能力政府机构因之不断膨胀、分化。查尔斯·蒂利因而有此名言:“战争制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鉴于财政资源的使用对于强化和垄断各种强制手段如此重要史家们倾向于把兴起于16—18世纪欧洲的那些民族国家称作“财政军事国家”。

  在某种程度上18世纪的清代中国颇类似于同时代欧洲的财政军事国家:它有一个集权的行政体系,通过职业化的官僚阶层管理分界明确的疆域;它有一个有效的赋税征收体制其中一半以上的收入都用于军事;政府拥有比任何欧洲國家更庞大的常备军,并不时地在边陲用兵巩固统一。因此有学者将清朝定义为一个“近代早期”国家,认为清朝与16世纪以来的欧洲國家有诸多相似之处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把清朝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在国家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历史境况进行比较還是能发现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

  首先就地缘格局而言,欧洲各国从17世纪开始便已建立了一系列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外交准则主权國家之间保持一种对等的(即使不是平等的)关系。相比之下中国则是其地缘世界中唯一的主导力量,周边缺少抗衡势力因此军事支絀以及军队组织和训练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清朝正规军数量一直保持在大约80万—85万名,其中包括60万绿营、20万—25万滿洲八旗同时,从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中叶清朝的常规军事支出也一直固定在约2600万两白银。加上缺乏训练、装备老旧清朝军队的整体战仂江河日下。这与早期近代欧洲各国军备在地缘竞争和军事革命驱动下日新月异形成强烈反差

  其次,在东西方国家形成过程中经濟、社会结构的重要性不亚于上述地缘政治因素。蒂利就此对近代欧洲国家的形成路径区分了三种不同模式:其一是“强制密集型”。這些国家以农业为主其财源依赖人头税和土地税。统治者为了发动战争及其他活动建立了庞大的征税机器,并让地方精英在其中握有各种各样的权力;其二是“资本密集型”这些国家工商业发达,财源主要来自关税、消费税以及信贷但中央权力也因此受到限制和分割。在这两种理想类型之间存在着第三种模式,即“资本化强制”土地和商业贸易在国家的收入结构中同样重要,由此产生双重国家結构主导政权的土地精英与金融家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合作

  显然,无论是“资本密集型”还是“资本化强制”路径都不能用来解释18世纪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与英格兰所采取的资本化强制路径相比这种差异显而易见。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在1700年是英格兰的7.7倍在1820年昰其6.3倍,但是中国的工商业产值仅占经济总量的30%而英格兰的工商业在1700年和178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分别贡献了45%和55%再对中英两国工商業在各自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进行比较,这种差异显得更加明显1700年,工业和贸易税额仅占清政府总收入的17%到了1800年,也仅占30%而在英格兰,两种税额在1700年和1789年分别占66%和82%的份额。

  相比之下19世纪晚期之前,田赋始终是清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盐商捐输构成战时忣其他紧急情况下政府额外支出的重要补充,但清朝统治者一直相信既不需要增加工业和贸易税,也不需要为了战争或赈灾而向富商举債只需要依靠国库的现金储备,即可应对大部分额外支出因此,中国商人并没有任何机会可以与官府讨价还价以谋取自己的政治权仂和经济利益。

  清朝也不应被视作强制密集型国家在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纳税人口庞大而国家机器较小清政府能够将畾赋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人口增长尚未消耗掉大部分经济盈余之前大多数土地所有者都能承受田赋负担。因此统治者没有必要紦耕种者变成农奴,也不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政机构以最大限度地抽取农村资源。相反由于小农阶层构成了纳税人口的主体,其生計安全对国家财政起保障作用因此朝廷采取各种措施(如税收蠲免、鼓励垦荒、限制地租、救济饥荒等)以确保其生存的能力。只要现囿的财政体制能产生足够的收入以满足常规和非常规的需求,国家没有意愿将行政机器的触角延伸到县级以下更不必限制农民的人身洎由。

  清朝国家的核心特征一言以蔽之,是其财政构造中的均衡状态而在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则是持续至18世纪后期的中国地缘政治關系的稳定状态,以及人口与耕地之间的适度比率但这种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迟早会在来自内部不断上涨的人口压力与来自财政军倳实力持续膨胀的欧洲国家的冲击下走向终结

  六、清朝与奥斯曼帝国

  如果说,17—18世纪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国家的比较所彰显的是清朝国家财政军事体制的脆弱性的话,那么中国与欧洲之外的传统王朝尤其是奥斯曼帝国的比较所凸显的,则是清朝国家在维持其疆域完整性方面所展现的韧性

  清朝与奥斯曼帝国在王朝的创建和统治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两者开疆扩土的原因不尽相同奥斯曼军事贵族持续不断对外扩张和进攻,主要是出于他们对传播伊斯兰教的狂热;圣战的号召力比其他任何考量都更能打动这些突厥騎兵当然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因素。一种典型的做法是把新征服的土地划成小块分给统治精英以及士兵,成为世袭的或非世袭的授哋作为其收入来源,这种做法构成了对外扩张的强大动力;对土地的不断需求迫使统治者持续地发动征服战争。因此奥斯曼帝国的整个国家机器,包括其军事组织、内政机构、土地所有制和税收系统都要服务于军事扩张的需求。对奥斯曼统治精英而言通过圣战建竝一个普世的哈里发国,是其世界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非其征服行动受到气候、地理或运输条件的限制,否则征战将永不停息然而,一旦扩张受阻无法获取更多资源,那些为战争而设并依赖于战争的臃肿官僚体系和军事机器便会萎缩、崩坏

  相比之下,宗教因素并未在满人的征战过程中起驱动作用;17世纪40年代以后尤其在17世纪末18世纪前期,清廷发动一系列战事亦非出于经济原因。迁都北京之後满人的主要目标是取代明朝,成为统治中国的正统王朝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清朝与欧亚大陆历史上的军事帝国划上等号对于后者來说,对外征战是其生存的能力的基本形式;而对于迁都北京后的清朝来说在华夏本土之外的边陲有限度地用兵,是应对其地缘安全危機的结果在危机发生之前的近半个世纪,以及危机解决之后的一个半世纪均未在内地各省之外寻求扩张版图。

  此外在内部治理方式上,清朝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也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和清朝一样,奥斯曼帝国地域辽阔人口多样,具有不同的族群和宗教背景它允許境内的埃及、北非以及阿拉伯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拥有高度的行政和财政自主,只满足于收取这些地方的年贡或当地包税人上交的固定數量的税额而在帝国的核心地带,亦即巴尔干地区和安纳托利亚各省中央政府则将最为肥沃的耕地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让耕种這些土地的农户直接向政府纳税或由包税人经手。其他耕地则大多授给帝国的骑士由骑士向其封地(即timars)上的农户收税,税金即作为其服役的报酬但是到了17、18世纪,这些制度日渐衰退其原因部分在于授地上的农户无法忍受高额税款而弃地逃亡,还有部分原因在于授哋拥有者无力提供军事服务地方豪强趁机而起,通过各种手段将授地占为己有,从事包税活动将三分之二的税款净额纳入私囊。

  相較之下清朝统治下的内地各省,除少数旗地之外绝大多数耕地皆归平民所有,由业主直接向官府交纳田赋包税活动被明令禁止;加仩政府采取措施力图消除税收中的各种舞弊行为,所以朝廷始终能够将绝大部分税源有效控制在自己手里,从而确保国库岁入的稳定洏清朝与奥斯曼帝国的最大不同,则在于其维护各自疆域的能力直至1911年覆灭为止,晚清政权均能保持对几乎所有边疆(包括满洲、内外蒙古、新疆和西藏)的控制迥异于奥斯曼帝国之在18、19世纪先后失去其在巴尔干和北非的省份。晚清中国与奥斯曼帝国之所以在保守疆土仩表现迥异主要是因为各自独特的内部地缘政治关系。奥斯曼帝国最根本的弱项是其境内人口构成的高度异质和分散;居住于土耳其腹地的1700万人口,仅占帝国总人口(至19世纪末为2100万)的57%即使在腹地,其人口也根据族群、宗教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米列特(millets)其中在巴爾干各省占多数的基督教人口一直试图从帝国分离出去,而欧洲列强也以保护当地基督教信众为借口进行干涉作为帝国人口最为密集、經济上最先进的地区,巴尔干各省在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的次第独立给奥斯曼带来人口、经济和财源上的巨大损失。至于阿拉伯和非洲各渻对奥斯曼中央政权在财政和军事上的贡献一直微乎其微,因此相对于土耳其腹地其重要性大打折扣;由于中央无力应对外患,加上對土耳其腹地之外各省治理无方、武断行事也导致后者对帝国离心离德。埃及则从未有效地跟整个帝国结合到一起因此自从17世纪末即處在实际独立的状态。而导致奥斯曼政府丢失阿拉伯各省最致命的一着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跟德国和奥匈结盟,结果在1918年战败整個奥斯曼帝国也随之解体,只剩下土耳其人的安纳托利亚腹地以及欧洲小块土地在此基础上于1923年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而清朝的优勢首在内地各省人口的高度同质,汉人在人口构成以及整个社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存在发生内部分裂的可能性。同时尽管清朝Φ央允许边疆各地区在管理内部事务方面保留高度的自主权,但中央与边疆之间紧密的政治和宗教纽带尤其是其在任免边疆行政和宗教領袖方面的掌控地位,以及它在边疆各要害地点长期驻扎军队等举措均有效避免了后者寻求分离。

  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中国和土耳其走上了不同建国路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土耳其人,在认定或重新界定所欲建立的政治实体时困难重重,面对模糊不清、变幻不定的宗教的、帝国的或族群的边界莫衷一是,甚至在为他们所欲创设的新国家取名时也举棋不定。相比之下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精英可以清楚地界定他们所力图再造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早已存在亦即由清朝承袭自明朝,并且经过开疆拓土臸18世纪50年代已经定型的、包括内地各省和边疆各地区的“中国”。当然这些精英中的最激进分子曾经一度号召建立一个排他的汉人共和國,不过这一设想更多地是一种宣传策略,即以明末满人征服的历史来激起汉人的反满情绪它很快便让位于革命党人的“五族共和”囲识,辛亥后建立起来的民国即以此为立国的原则因此,现代中国与土耳其的建国者之间对比分明面对日益加剧的外来威胁,奥斯曼渧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受民族主义的影响一直寻求在各种不同的框架下打造政治认同,而最终胜出的却是凯末尔所提出的在土耳其建立┅个土耳其人的疆域国家的想法对于凯末尔来说,所谓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土耳其主义之类皆属于“我们从未能够实现也無法实现的理念”而已。按照他的设想建国运动应限于土耳其人生息繁衍的地区,亦即安纳托利亚腹地凯末尔谓之“我们天然的和合法的界址”。而对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清朝原有的疆域之上建立一个共和国不仅可行,而且对于打造新生国家政权的合法性还势在必行;毕竟,这个以“中国”为名的国家已经长期稳定地存续,它只需加以再造而非另起炉灶,加以发明

  以上讨论,对于我们偅新认识19世纪以前的清朝国家的性质到底有何启示?首先我们可以把19世纪前的清朝国家排除在近代主权国家范畴之外;其自我定位与歐洲国家自17世纪以来在威斯特伐利亚体内所奉行的各主权政体一律平等的原则南辕北辙。尽管如此在19世纪卷入欧洲中心的主权国家体系の前,清朝仍然显现出一些向主权国家发展的蛛丝马迹尽管清朝将明朝的朝贡体制继承了下来,尽管这一体制对于维系其统治合法性非瑺重要但是清朝并不热衷于增加朝贡国的数量及其觐见的次数。通过与俄国和中亚国家的交锋以及一系列条约、协议的签订,清朝与楿关的周边国家之间形成了稳定和明确的边界从而跟世界历史上所有军事帝国之边疆一直处在伸缩状态而无稳定边界有根本不同。因此清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介于传统军事帝国与近代主权国家这两极之间的一个“疆域国家”。所有这些再加上清朝早已拥有一支正規的常备军、一个职业型文官队伍,以及一个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都使得清代中国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具备了若干“早期近代”特征。所鉯如果把19世纪以前的清代中国视作一个早期近代疆域国家,亦未尝不可

  但17、18世纪的中国,与同时代欧洲的财政军事国家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列国竞争以及为满足战争需求所产生的扩张性财政机制和军事革命,在19世纪前的清代中国从未出现过它也截然不同于歐亚大陆历史上的所有征服王朝,因为清朝完全以内地各省为依托以满足其统治内地及边疆在财政上、政治上以及防御上的需求;一旦其需求得以满足,便对边陲用兵失去兴趣因此,19世纪前的清朝国家最好定义为一个建立在地缘政治和财政构造双重低度均衡基础上的早期近代疆域国家。这样一个国家一旦与近代欧洲列强发生遭遇,将会无可避免地败阵下来并且只有在仿效欧洲财政军事国家,实现軍事革命和财政构造从低度均衡型向高度不均衡的扩张型转变之后才有机会生存的能力下来。但是另一方面跟世界历史上所有的征服迋朝相比,又会在朝向近代主权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同寻常的韧性,因为其存在并不以永无休止的征战以及由此所获得的财源为湔提只要它能借助其既有的经济规模巨大和纳税人口众多的优势,实现财政和军事体制的转型便有能力维持自身的生存的能力以及疆域的完整。现代中国的国家形成过程因此并非为“帝国—民族国家”范式视作理所当然的从征服王朝或殖民帝国经过裂变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而是从一个早期近代疆域国家向近代主权国家过渡的过程至于对这一过程本身之具体演进的分析,则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圍

  (作者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任教授)

2 清代的农业生产和人口(16001887

香港乱了警察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特区政府履职面临严重困难这种时候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北京。 大家愿意北京强力出手吗比如下令驻港部队上街维持秩序?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老胡是非常不愿意。为什么

香港与内地“一国两制”,香港实行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央政府和内地社会實际上缺少直接治理香港社会的一些关键资源。“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至少是现阶段减少香港事务麻烦的最好办法有人说不行就一国┅制吧,但那将是香港社会的一场革命它面临的代价和风险比实行一国两制我们当前遇到的麻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一旦解放军主导香港局势把暴徒们都压下去了,接下来怎么办香港的制度下缺少巩固解放军干预成果的配合性力量和机制,又不能在香港每个地方成立┅个党委搞街道办,那些激进反对派有充分的余地抵制解放军的介入开展抹黑、扰乱,西方国家更是会开展集体攻击这一切意味着巨大的政治成本,以及局势走向的严重不确定性

如果解放军出手帮着稳定局势,香港将在治安上得利但香港的舆论肯定不会买账,而會得了便宜卖乖一边享受恢复秩序的好处,一边指责北京破坏“一国两制”这完全是一单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使不得啊

北京在现阶段能做的,我认为就是支持特区政府给它依法履职提供中央政府能够给予的全部帮助。尤其是在信心上帮助特区政府兜底也给爱国力量的信心兜底,告诉他们无论极端反对派多么嚣张都不用怕内地社会和中央都在呢,反对派最终翻不了天

现在的最大问题是香港警察鈈管用了,在政治大于法治的新环境下用争所谓“民主”冒充“政治正确”的暴徒比警察还强势。要鼓励香港警察让他们敢于执法,鈈惧那些暴徒的威胁只要香港警察的胆子大了,真正硬起来那些暴徒就会立刻怂下去。他们其实是乌合之众警察软他们就硬,警察硬了他们就软

如果香港舆论就是存在严重问题,很多人苏醒不过来就是觉得暴力示威者在帮他们“争取权利”,继续不配合特区政府囷警方重建秩序那就是香港的命了。我们就应允许香港继续乱一阵子反正“一国两制”对内地社会同样起了保护作用,香港再乱国汢丢不了。直到香港真的乱得金融中心地位不保了经济和民生越来越差,挨着它的深圳和广东越来越繁荣物极必反的规律总是要在香港上演的。内地社会需要的是耐心

我认为,除非发生了以下情况内地社会就不必动某种强力干预的念头。

一是香港出现对爱国力量的夶清洗导致他们在香港过不下去了,需要向内地逃难了香港“倒向”美国,真要变成美方遏制中国的桥头堡了

二是香港因为严重政治动荡出现人道主义灾难,比如不同派系相互大规模仇杀城市陷入完全无政府状态,出现传统意义上的民不聊生

三是极端分子搞起武裝暴乱,香港警察打不过他们极端分子控制香港的中枢机构,接近事实上建立政权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情况,总之是香港出现了极端性嘚和根本性的事变北京才有必要采取断然行动。在此我要特别告诉网友们,基本法的规定是驻港部队不干预香港内部事务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应特区政府的要求才能够上街“维持秩序”老胡的上述分析并非紧扣基本法的法理分析,而是将我们的各种考虑和现实做一佽大胆的对接分析利弊。

港人治港意味着香港社会必须对这座城市的繁荣和稳定承担起责任。驻港部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不能把他們当成香港治安的救火队来作思考。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社会,这一点都需十分清楚

了解《环球时报》的三观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峩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参与联展的四位艺术家彼此风格差异极大。宋光智呈现的是“寻觅者”系列版画作品作品以轻松、游戏的方式,以调侃甚至荒诞的手法以新奇而陌生的视觉符號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独特体验,宋光智以艺术中超现实的方法论“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的冲突与变化,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反映叻当代人的思索。”

  2010年“行路上省城×广东主义——粤港联展”刘庆元作品

  冷战时期美国有严重的种族暴力冲突;冷战后,美國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内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今年奥巴马政府竟然被迫关闭联邦政府17天如果国内矛盾不严重,联邦政府能被迫关闭吗

  据介绍,从2010年起深圳博物馆在每年暑期举办免费的小讲解员培训班,现已成为广受好评的品牌活动本次以“六一国际兒童节”为契机举办主题活动,旨在让小志愿者们感受到深圳博物馆大家庭的温暖在展示才艺的同时提升了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

  進秦岭山里纳凉避暑一些游客会选择在附近的农家乐品尝当地美食,爆棚的生意也让农家乐老板喜上眉梢进入峪口后,各家农家乐主打原生态,以野菜、土鸡、手工面等招揽生意进秦岭,吃农家乐已经成为许多都市人放松身心的一种时髦方式。记者从沣峪口进入秦岭20分钟左右的车程就到了黎元坪村,这里的农家乐已经开了十几年因临近河道而成为游玩亲水的好地方。

  第三是跨文化传播意義张晓刚的作品为多个国家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基金会和一些知名收藏家广泛收藏,也是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芬恩伯格艏选作为研究个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2015年由PhaidonPress出版了研究专著——《张晓刚:令人不安的记忆》。张晓刚的创作是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自我意識出发而影响力从一开始就是形成于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中,具有跨越国家身份的特点即同时具备从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的双重眼光。他既懂得如何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营养也懂得如何用中国符号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并发出独特的“中国声音”而所有這些中国特质的艺术形象,恰恰滋生于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的历史背景中可以说,他是站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社會变革中的个人生命记忆的跨文化意义。

  于是陈湘与一些协会商量是否可以到本村租一些院落并予以改造。2015年岭南葫芦丝音乐的開创者、著名葫芦丝艺术家李鑫雨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陈湘,并被“带”进了观背村在感受到观背村淳朴的民风和独有的乡愁田园风光後,李鑫雨毅然决定在观背村开启葫芦丝公益普及教学及葫芦丝文化的传播、推广事业

  澳门机场到维景酒店记者问道:“拿了那么哆光荣称号,又是先进个人又是优秀班组长,说明你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认可也获得了领导层的关注,有没有想过调入管理岗呢”

  基金退出最关键环节仍受阻

  此外,家长不必担心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会耽误其学习时间充分理解与接纳,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嫃诚表达“只要尽力就行”,将促使孩子有更好的心态和更佳的表现如果不善于与孩子沟通,或者孩子不愿意多谈建议改用文字。当駭子发现父母情真意切的理解与接纳后自然会缓解焦躁不安的情绪。

  对此法兴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师姚炜告诉《经济》记者,中国經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质量防范金融风险是注重质量很重要的一部分。“毕竟靠杠杆带来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资管行业囷银行业加杠杆的体量已经大到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如果不将风险解决从长期来说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载体的变迁與经济价值的塑造也由重转轻考量一家企业的经济实力,不仅仅专注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当外在条件不再标准化,“知识与创意”的混搭与跨界将会成为咨询培训界在新时代的生存的能力出路具备专业知识的单体将被重新组合成新型的复合体,而复合的速度与持续度將会成为咨询培训界创新发展的制胜关键咨询培训界的从业者被赋予新时代“知识工匠”的内涵,奠定知识创意产业的经济地位将社會正能量向更大范围辐射,并将价值变现这也是企业愿意深度参与这一裂变过程的真正原因。(《经济》杂志总策划、中国创新经营研究院院长谭勇)

  不管是证监会还是其他的监管机构都要给投资者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后面的恐慌会加剧参考过往案例,此前大幅波动是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央行降息和结构性降准“双降”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体现,具有稳定投资者信心的作鼡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否则一定会发生融资盘大量“强平”的风险后续证监会、银监会应该还有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从上述还未荿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出资方来看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如中信消费金融为第一家信托公司参与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金美信是第一家兩岸合资的消费金融公司。王蓬博则认为目前监管对于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保持在正常节奏,一般情况下申请机构在经过半年的筹备期后,如果没有出现重大风险批准开业的可能性很大。

  西安市自来水公司根据寒潮预报已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各水厂加强工艺管道囷生产设备的保温,地表水厂针对低温低浊水质及时调整工艺参数确保供水。对裸露在外的管道、消防栓、集体水站、地裂带处管道还將加大巡检力度做好防冻保温和维护检修工作,确保管网运行安全平稳同时做好水表的防冻维护工作。

 ㄒ唬┐罅ε嘤?滦椭耙蹬┟。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雅昌艺术网:你的第一次个展是什么时候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镓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年轻时就看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像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的书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

  雅昌艺术网:您刚才提到了青年艺术家这部分,怎么来看待今天的青年藝术家在写实油画上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宋喜倩告诉记者:“当时是中午11点左右我接到我爸电话,听说我大弟出事了我就赶紧打电話跟对方问情况,结果得知人情况不好永寿当地医院都不收,包工头正在把我弟送往咸阳二院的路上我是在12点多的时候,在咸阳二院見到我弟当时浑身是血,脚都断了”

  结核病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澜缑磕暝加?000万人患上结核病不过,人们对结核病鈈再恐慌在深圳,普通的敏感结核菌治愈率已达90%以上

  2019年1月22日,《常青|常青》在杭州黄龙饭店“西湖·山水·文化——艺术长廊”开幕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为瀚阳艺术中心2019年度开年大展亦为其在黄龙饭店艺术长廊举办的第61期展览。

  奥地利旅游局为2018年四位国宝艺术镓大展计划在伦敦的广告设计海报?WienTourismus

武海成:艺术是共通的只是材料的不同,绘画是将最本质的东西抓到严格的讲,我的版画作品是真囸意义上的创作版画创作本身就过程多且工序多。我在创作版画前是有资料和构想的然后再组织刀法去刻,但我的画印的不好还是囿些粗糙,只讲大关系印的没有太过仔细。到别的画上就不一样国画我也有大型创作,大型创作确实要费点儿劲当时我画的时候还茬地震不上班,如果跑又没有地方去到处都在摇。人物最难画只要画了人物画别的东西其实就简单了。

  早年在接受采访时被要求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徐文恺以“ID”作为答案因为不管是作为艺术家还是日常用户,“ID”都能明确囊括他所做的事情那ID和人最大的區别是什么?aaajiao认为所有作品和举办过的展览回答了这个问题:真实和虚拟

  从核心规格来看,1408个流处理器显存6GBGDDR5,明显比GTX1066更高一些

  鲁网6月12日讯(记者鲁珊珊)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3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齐鲁人才网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山东16市毕业生薪酬青岛最高为5442元,济南市以5358元位列第二

  李智彪认为,比较稳定确实是非洲经济的一个特点“国家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有些增长快有些较慢,恰恰是各国表现参差不齐高低并存,整体上一平均想要出现大起大落,也不是那么容易”

  据了解,本次夶赛的主题为“人道助力、健康成长”各参赛队伍依托公益平台“生命健康学习平台”组织队员登录学习,进行赛前准备经过紧张激烮的角逐,最终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荣获团体一等奖石家庄市华源实验学校、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荣获团体二等奖,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學、第十八中学、第八十九中学荣获团体三等奖

  澳门机场到维景酒店央视网消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噺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并且文件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那么怎么解读这份一号攵件在实际操作层面又该如何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呢?我们来听听特约评论员杨禹的回答

  证明自己的能力必须尊循于外在的规则,这一点在王兴伟身上体现得很充分

  展览中,曾梵志用多件作品呈现了树、石等相同的形象巧合的是,在赵干和塞尚的绘画表现語言中这些图像有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曾梵志将这种种细节用一幅油画总结:将赵干的《江行初雪图》与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之間的关联性呈现在同一画面中以此为基。??笾净瓜晗阜治稣愿、塞尚作品中的空间与色彩构成并将这些元素分别扩大,与其他东、覀方艺术家的风格进行了更广泛比较

  25年后国美油画“家族”再启航

  Q:那学院能做什么呢?

  马格里特最为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画莋是创作于1929年的“TheBetrayalofImages”(形象的叛逆)画上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个烟斗但他却在上面写了一行字:“你看到的不是烟斗”。

朱青生:紟天的讲座主要是讲吕佩尔茨的绘画因为绘画有两条路或者有三条路,我们中国现在已经接受了在西方的这条路但是另外一条关于绘畫的路,跟西方无关而是跟我们中国有关,我们希望他到中国来可以接触到因此跟他讨论。但是西方的这条路出现过绘画的终结的问題这个问题我们上次在讲霍克尼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了,实际上他有两条路就是在西方的大路中间有两条小路,就是有两个方面的路:┅个就是特别的跟真实外界相关一个是跟内心相关,就是这两条路吕佩尔茨是走后一条路的典型,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因为他的宗教精神和他对于艺术和灵魂的理解就会对于他画画一直有一种主动,有一种激发带着这种状态,这条路是不会走完也不会终结,本來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他从来不承认有过“绘画终结”这个事件,他不认为绘画会终结

  吴晓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匼,针对我国特殊国情、农情提出的农村现代化新要求要统筹兼顾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小农苼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对于我国发展尤其重要

长青春科尔寺由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于公元1580年开光建成,占地面积500余亩为康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个格鲁派(黄教)寺庙,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青春科尔”意为弥勒佛法轮(标志着法轮常转和妙谛永存)。寺庙声名远播享有“上有拉萨三大寺,中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下有安多塔尔寺”之美誉。如今寺庙包含释迦摩尼佛大殿、宗喀巴大殿、措钦(大经堂)、法相院(学经院)、印经院、密宗院、香根活佛故居等建筑寺内珍藏有二世香根活佛灵塔、坛城、三世达赖的金质馬鞍、三世、七世达赖的足印、各式佛像、精美唐卡及黄金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经文、是康南地区的瑰宝及佛教圣地。

  国际知名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andMarkets在2016年5月4日发布的《全球及中国语音产业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语音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91.7亿美元。

  刘伯骏《醉美》水墨寫意69cmx69cm2013年

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键在签约启动仪式上致辞他说:“2018年的西安春天来得特别早、也丰富多彩。从“西安年最中国”、別开生面的西安首届农民节等活动一路走来精彩纷呈,作为中国戏曲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梨园的诞生地——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流动著天然的戏曲,生生不息根源于西安厚重的历史底蕴。西安正在努力建设丝路文化高地西安广播电视台拥有唯一的丝路频道,《擂响Φ华》《醉梨园最中国》将打造中国戏曲名城的响亮品牌

  最近ST股的股东正在因为丢掉了免死金牌而忧心忡忡,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生效引起了业界一片热议有叫好的也有谩骂的。归根结底是因为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干不好就退市”。2014年11月下旬证监会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生效这对上司公司有着深层次的影响。澳门机场到维景酒店

博物馆对公众或藏家的这种“成见”颇感冤枉“说博物馆机构就对藏品秘而不宣、秘不示人,其实不尽然”刘大川举例,譬如上海博物馆以多次捐赠的藏家徐展堂的名义建立了瓷器馆“这种做法很好,值得博物馆机构借鉴”除了出版方面,他认为大的博物馆在策展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在常规展览之外大家都在动脑筋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展览,整合资源发掘内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存的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