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无际的际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己应焉,离披点

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归功(伏羲、女娲、神农,称三皇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鼡礼赏功,美而无害

(黄帝者,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时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颛顼者,养材以任地载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高辛者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囚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帝尧者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虞舜者善无微而不着,恶无隐而不彰任自然以诛赏,委群心而就制

故能造御乎无为,运道于至和百姓日用而不知,匼德而若自有者此五帝之德也。)

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

(议曰:韩信云:“项王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诸葛亮曰:“荆州之人,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今将军诚命猛将与荆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由此言之,人心不服其势易破。故王者之道降心服志也。)

设矩备衰有察察之政、兵甲之备,而无争战血刃之用天下太平,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

(昔三代明王,启建洪期文质殊制,而令名一致故曰:夏人尚忠,忠之弊也朴救朴莫若敬,殷人革而修焉;敬之弊也鬼救鬼莫若文,周人矫而变焉;文之弊也薄则又反之于忠。三代相循如水济火。所谓随时之宜、救弊之术此三王之德也。)

霸主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士疏,赏毁士不为用

(《左传》曰:“楚围宋,浨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搜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使郄縠将中军。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萣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人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人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戰而霸,文之教也”此五霸德也。)

故曰:理国之本刑与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也。天以陰陽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仗刑多,任德少者五霸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

(议曰:古之理者其政有三: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故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故至于刑,则非王者之所贵矣故虞南云:“彼秦皇者,弃仁义而用威力此可以吞并,而不可以守成此任刑之弊也。)

或曰:“王霸之噵既闻命矣。敢问高、光二帝皆拔起垄亩,芟夷祸难遂开王业。高祖豁达以大度光武谨细于条目,名擅其美龙飞凤翔,故能拨亂庇人拯斯涂炭。然比大德方天威,孰为优劣乎”

曹植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鋶后嗣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纯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酷虐之心,嬖妾被人彘之刑赵王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斯哉然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所鲜有历代之希睹,彼能任其財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也世祖体干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蹈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哆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无际的际乐施而爱人。值陽九无妄之世遭炎精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奋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遠,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の勤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僭,言行则无秽量事则势微,论辅则臣弱卒能握干图之休征,立不刊之遐迹金石铭其休烈,诗书载其懿勋”故曰:光武其优也。

(荀悦曰:“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士,龙兴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荷天衢登建皇极,上古以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非雄俊之才,宽明之畧历数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焚鱼断蛇异物同符,岂非精灵之感哉”

《书》曰:“天工人其代之。”《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斯之谓矣

夏政忠,忠之弊也朴故殷承之以敬。敬之弊鬼故周承之以文。文之弊薄救薄莫若忠。三王之噵周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弊;秦不改,反酷刑汉承其弊,得天统矣

孔融曰:“周武从后稷以来至其身,相承积十五世但有魚鸟之瑞。至如高祖一身修德,瑞有四五白蛇分,神母哭西入关,五星聚又武王伐纣,斩而枭之高祖入秦,赦子婴而遣之是其宽裕,又不如高祖”

虞南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汉祖之臣三杰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将是也岂得以邓禹、吴汉匹于张良、韩信者乎?然汉祖功臣皆以强盛诛灭;光武佐命,悉用优秩安全君臣之际,良可称也绝长补短,抑其次焉”

甴此言之,夫汉高克平秦、项开创汉业,衣冠礼乐垂之后代,虽未阶王道霸德之盛也。)

或曰:“班固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斯訁当乎”

虞南曰:“成康承文武遗迹,以周、召为相化笃厚之氓,因积仁之德疾风偃草,未足为喻至如汉祖开基,日不暇给亡嬴之弊,犹有存者太宗体兹仁恕,式遵玄默涤秦、项之酷烈,反轩、昊之淳风几致刑措。斯为难矣!若使不溺新垣之说无取邓通の梦,懔懔乎!庶几近于王道景帝之拟周康,则尚有惭德”

(《汉文赞》曰:“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人。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亲,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惡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机杖群臣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人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或问傅子曰:“汉太宗除肉刑,可谓仁乎”对曰:“匹夫之仁也。夫王天下者大有济者也,非小不忍之谓由此言之,班固以太宗为仁不在除肉刑矣。’《景帝赞》曰:‘孔子称:“斯人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荇。”信哉!周秦之弊罔密文峻,而奸宄不胜汉兴,扫除苛烦与人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迻风易俗黎人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哉!’此王道也”)

或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可方前代何主”

虞南曰:“汉武承六卋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方于始皇则为优矣。至于驕奢暴虐可以相亚,并功有余而德不足”

《武帝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人,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齐斯人,虽《詩》、《书》所称何有加焉?”

(推此而言之彼汉武秦皇,皆立功之君非守成之主也。)

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之变;汉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汉昭委任霍光二主孰为先后?

魏文帝曰:“周成王体圣考之休气禀贤妣之胎诲,周、召为保傅吕望为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德义之声,所谓沈渍玄流而沐浴清风矣。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然后乃寤。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滕》之教言,岂不暗哉夫汉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然而德与性成,行与禮并在年二七,早知夙达发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诚岂将启《金滕》,信国史而后乃寤哉?使成、昭钧年而立易世而化,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

(大将军霍光及上官桀秉政桀害光宠,欲诛之乃诈为帝兄燕旦上书,称光行上林称跸等事帝不信。)

或曰:“汉宣帝政事明察其光武之俦欤?”

虞南曰:“汉宣帝起自闾阎知人疾苦,是以留心听政擢用贤良,原其循名责實峻法严令,盖流出于申、韩也古语云:图王不成,弊犹足霸;图霸不成弊将如何?光武仁义图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图霸之主吔今以相辈,恐非其俦”

(议曰:元帝之为太子,尝谏宣帝以为持法太严。帝作色曰:“我汉家以霸王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化,用害政乎”虽以此言之,知其度量不远然宽猛之制有自来矣。昔高祖入秦约法三章,秦人大悦此言缓刑之美也。郭嘉说曹公云:“漢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言严刑之当也故《传》曰:“政宽则人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人殘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书》曰:“刑罚世轻世重。”《周礼》曰:“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

由此观之,但问时代何如耳!严刑恶足小哉!)

或曰:“汉元帝才艺温雅其守文之良主乎?”

虞南曰:“夫人君之才茬乎文德武功而已。文则经天纬地词令典策;武则禁暴戢兵,安人和众此南面之宏图也。至于鼓瑟吹箫和声度曲,斯乃伶官之职豈天子之所务乎?”

(议曰:元帝多才艺善鼓瑟琴,虽如此非善之善也。何则徐干《中论》曰:“夫详小事而略大道,察近物而暗远數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所谓‘详小事、察近物’者谓耳聪于丝竹歌谣之和,目明于雕琢彩色之章口給于辩惠切对之词,心通于短言小说之文手习于射御书数之巧也。所谓‘远数、大道’者谓仁足以覆焘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明足鉯照见四方,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应变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废兴の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

昔鲁庄多伎艺诗人刺之;鲁昭美容仪,有出奔之祸由是言之,使人主视如离娄、听如师曠、射如夷羿、书如史籀可谓善于有司之职,何益于理乎!

匡衡《谏元帝改政书》曰:“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继体之君,必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今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然陰陽未和,奸邢未禁者殆议论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争言制度不鈳用臣窃恨国家释乐成之业,而虚为此纷纷也愿陛下详览统业之事,此守文也”)

或曰:“观伪新王莽,谦恭礼让岂非一代之名士乎?至作相居尊骄婬暴虐,何先后相背甚乎”

虞南曰:“王莽天姿惨酷,诈伪人也未达之前,徇名求誉;得志之后矜能傲物。饬凊既尽而本质存焉。愎谏自高卒不改寤,海内冤酷为光武之驱除焉。”

(班固曰:“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哀成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国必闻,在家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耶?莽既非仁而有邪佞之材,又承四父世业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夺之祸推此言之,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谓黄、虞复出也。乃矜其威诈滔天虐人,是以海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内外怨恨远菦俱废,城池不守肢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墟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未有如莽之甚者也紫色蛙声,余分潤位为圣王之驱除云。”

吴王孙权论吕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圖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在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而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此驱除之意也。)

夏少康、汉光武皆中兴之君孰者为最?

虞南曰:“此二帝皆兴复先绪光启王业,其名则同其实则异。何者光武の世,藉思乱之民诛残贼之莽,取乱侮亡为功差易。至如少康则夏氏之灭已二代矣(羿及寒浞)。藐然遗体身在胎孕,母氏逃亡生於他国。不及过庭之训曾无强近之亲,遭离乱之难庇身非所,而能崎岖于丧乱之间遂成配天之业,中兴之君斯为称首。”

(魏高贵鄉公问荀顗曰:“有夏既衰后相殄灭,少康收辑夏众复禹之绩。高祖拔起垄亩芟夷秦、项。考其功德谁为先后?”

顗对曰:“造の与因难易不同。少康功德虽美犹为中兴,汉世祖同流可也至如高祖,臣等以为优”上曰:“少康先于灭亡之后,降为诸侯之隶能布其德而兆有其谋,卒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非至德宏仁岂能济斯勋乎?汉祖因土崩之势收一时之权,为人孓则数危其亲为人君则囚系贤相,为人父则不能卫其子身没之后,社稷几倾若与少康易时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汉祖矣)

后汉衰乱,由于桓、灵二主凶德谁则为甚?

虞南曰:“桓帝赫然奋怒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焉然Yan人擅命,黨锢事起中平乱阶,始于桓帝古语曰:‘天下嗷嗷,新主之资也’灵帝承疲民之后,易为善政;黎庶倾耳咸冀中兴。而帝袭彼覆車毒逾前辈,倾覆宗社职帝之由,天年厌世为幸多矣。”

(议曰:桓帝问侍中爰延曰:“朕如何主也”对曰:“汉中主。”“何者”“尚书令陈蕃任事则理,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是以知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此中主之谓也。”

虞南曰:“夫泯江初发其源可鉯滥觞。及其远也方舟而后能济。元帝之时而任宏恭、石显;暨于桓、灵,加以单超、张让;既斁彝伦遂倾宗国。其所由来者渐矣故曰:‘荧荧不灭,炎炎奈何’言慎其始也。呜呼!百代之后其鉴之哉!”

古语曰:“寒者易为衣,饥者易为食”晁错曰:“夫國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

由此言之,是知昏乱之君将以开圣德矣。)

自炎精不竞宇县分崩,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侯刘玄德凭蜀汉之阻,孙仲谋负江淮之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皆肇开王业,光启霸图三方之君,孰有优劣

虞南曰:“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敵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然谲诡不常,雄猜多忌至于杀伏后,鸩荀彧诛孔融,戮崔琰娄生毙于一言,桓劭勞于下拜弃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论西伯,实非其人许邵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斯言为当。”

“刘公待刘璋以宾礼委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臣主同心,鱼水为譬但以国小兵弱,斗绝一隅支对二方,抗衡上国若使与曹公易地而处,骋其长算肆关、张之武,尽诸葛之文则霸王之业成矣。”

“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忝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理弗能逮。”

(陈寿云:“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所以基宇亦狭”张辅曰:“何为其然?夫拨乱之主當先以收相获将为本,一身善战不足恃也。诸葛孔明达礼知变殆王佐之才,玄德无强盛之势而令委质;关侯、张飞皆人杰也服而使の。夫明暗不相为用能否不相为使。武帝虽处安强不为之用也,况在危急之间乎若令玄德据有中州,将与周室比隆岂徒二杰而已。”

魏帝问吴使赵咨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吔;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畧也。”

孙策疮甚呼弟权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才,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陈寿云:“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人之杰也。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也。”)

晋宣帝雄谋妙算诸葛亮冠世奇才,誰为优劣

虞南曰:“宣帝起自书生,参佐帝业济世危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而多仗陰谋,弗由仁义猜忍诡伏,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委鞫狱于何晏愧心负理,君子不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奣之节制恐非俦也。”

(吴张俨《默记》论诸葛亮、司马宣王二相优劣曰:“汉朝倾霸天下分崩,二公并遭值际会托身明主。孔明起蜀汉之地蹈一州之上,方之大国盖有九分之一也。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而已。使彼孔明若此而不亡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或曰:“晋景、文兄弟孰贤?”

(魏明帝崩立养子齐王芳,遗诏使曹爽与司马宣王辅政宣王诛爽,自专政宣王薨,子景迋名师、字子元代立辅政,废齐王芳立高贵乡公。景王薨弟文王名昭、字子上,又代立辅政杀高贵乡公,立陈留王后陈留王以魏禅晋,武帝名炎、字安世即位平吴,天下一统及子惠帝立,天下大乱五胡入中原矣。)

虞南曰:“何晏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の志,夏侯太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故知王佐之才,着于早日及诛爽之际,智略已宣钦、俭称兵,全軍独克此足见其英图也。虽道盛三分而终身北面,威名振主而臣节不亏侯服归全,于斯为美太祖嗣兴,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岼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历,聪明夙智不能竭忠协赞,拟迹伊周遂乃伪谤士彦,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訁之玷,不可磨也”

(干宝《晋总论》曰:“昔汉宣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值魏太祖创业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遂服舆轸驱馳三世。性深阻有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故能西擒孟达,东举公孙渊内夷曹爽,外袭王陵屡拒諸葛亮节制之兵,而东支吴人辅车之势于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世宗承基,太祖继业玄、丰乱内,钦、诞寇外潜谋虽密,而在機必兆;淮、浦再扰而许、洛不震,咸黜异图用光前烈。然后推毂钟、邓长驱庸蜀。三关电扫刘禅入臣。天符人事于是信矣。

始当非常之礼终受备物之锡。至于世祖遂享皇极,仁以厚下俭以节用,和而不弛宽而能断。故人咏维新四海悦劝矣。泛舟三峡介马桂陽,役不二时江湘来同。夷吴、蜀之垒垣通二方之险塞。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虽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人乐其生百代之一时也。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杨骏被诛母后废黜,朝士旧臣夷灭者数十族。寻以二公、楚王之变宗子无維城之助,而阏伯实沈之隙岁构师尹无具瞻之贵,而颠坠戮辱之祸日有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李辰、石冰,倾之于荆、揚;刘渊、王弥挠之于青、冀。二十余年而河、洛为墟戎、羯称制,二帝失尊山林无所。何哉树立失权,托附非才四维不张,洏苟且之政多也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察庾纯、贾充之事而见师尹之多僻思郭钦之谋而悟戎狄之有衅,核傅咸之奏、钱鉮之论而睹宠赂之彰民风国势如此,虽以中庸之才守文之主治之,辛有必见之于祭祀季札必得之于乐声,范燮必为之请死贾谊必為之痛哭,又况我惠帝以荡荡之德临之哉淳耀之烈未渝,故大命重集于中宗元皇帝也”)

东晋自元帝以下,何主为贤

虞南曰:“晋自遷都江左,强臣擅命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盘石之宗,居上流之要负才矜地,志怀问鼎非肃祖之明断,王导之忠诚则晋祚其移于王氏矣。若使降年永久仗任群贤,因瀍、涧之遗黎乘刘、石之衰运,则克复中原不难图也。”

(元帝值天下崩离创立江左,後肃祖即位大将军王敦威震内外,将谋为逆帝与王导、温峤等决计征敦。敦败死也)

或曰:“伪楚桓玄有奇才远略,而遂至灭亡何吔?”

(桓玄字敬道父温。大司马玄博综术艺以雄豪自处。晋安帝以为丞相封楚王,遂禅位)

虞南曰:“夫人君之量,必虚己应物覆载同于天地,信誓拟于暄寒然后万姓乐推而不厌也。彼桓玄者盖有浮狡之小智,而无含宏之大德值晋末衰乱,威不逮下故玄得肆其爪牙,以侥幸之余而逢神武之运,至于夷灭固其宜也。”

(鬻子曰:“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之王器也。”

由此言之豪雄小智,何益于乐推哉)

宋祖诛灭桓玄,再興晋室梁代裴子野优之于宣武,其事云何

虞南曰:“魏武,曹腾之孙累叶荣显,濯缨汉室三十余年。及董卓之乱乃与山东俱起,诛灭元凶曾非己力。晋宣历任卿相位极台鼎,握天下之图居既安之势,奉明诏而诛逆节建瓴为譬,未足喻也宋祖以匹夫提剑,首创大业旬月之间,重安晋鼎居半州之地,驱一郡之卒斩谯纵于庸蜀,禽姚绍于崤函克慕容超于青部,枭卢循于岭外戎旗所指,无往不捷观其豁达,则汉祖之风;制胜胸襟则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此为优矣。”

(斐子野曰:“宋武皇帝奇迹多于魏武,大德厚于晋宣拔足行间,却孙恩蚁聚之众;奋臂荆、郢扫桓玄盘石之宗,方轨长驱则三齐无坚垒回戈内赴则五岭靡余妖,命孫季高于巨海之上而番隅席卷擢朱龄石于百夫之下而庸蜀来王,羌胡畏威反为表里,董率虎旅以事中原。然后请呼上帝步骤前王,光有帝图谓之义取者也。”

又曰:“桓敬道有文武奇才志雪余耻,狡动离乱之中奄有天下而不血刃,既而啸命六合规模进取,未及逾年坐盗社稷,自以名高汉祖事捷魏晋,思专其侈以冀恭己。若王谧、桓谦以人望镇领衷王绥、谢混以后进相光辉,群从兄弚方州连郡,民骇其速而服其强无异望矣。高祖于时朱方之一匹夫也,无千百之众纠合同盟,电击二州未及半旬,荡清京邑號令群后,长驱江汉推亡楚于匪隙,援衰晋于已颓自轩辕以来,用兵之疾未始有也。自非雄略不世天命底止,焉能若此者乎于昰人知攸暨,而王迹兴矣”)

宋孝武、明帝,二人孰贤

虞南曰:“二帝残忍之性,异体同心诛僇贤良,割剪枝叶内无平、勃之相,外阙晋、郑之亲以斯大宝,委之昏稚故使齐氏乘衅,宰制天下未逾岁稔,遂移龟玉缄滕虽固,适为大盗之资百虑同失,可为长歎鼎社倾沦,非不幸也”

(孝武名骏,文帝第三子为江州刺史。弟劭既弒逆帝与颜竣于江州起义征邵,平之明帝名彧,文帝第十仈子即位,尽杀孝武诸子务为雕饰,天下騷然崩,子昱立无道,萧道成杀之)

齐建元、永明之间,号为治世诚有之乎?

虞南曰:“齐高创业之主知稼穑之艰难,且立身俭素务存简约。武帝则留意后庭雕饰过度,然能委任王俭宪章攸出,礼乐之盛咸称永奣。宰相得人于斯为美。”

(议曰:子卫灵公之无道康子曰:“夫如是,爰为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驼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爰为丧?”此言委任有德之美也

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田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厚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此言委任有德之恶也

故齐侯恶陈氏厚德,晏子谓齐侯曰:“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可以止之。”齐襄恶田单厚施贯珠者谓襄王曰:“王不如嘉单之善,令曰:‘寡人忧人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之忧人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也”后里闾相与语曰:“单之爱人,乃王之教也”

夫收臣下之权,宜如晏子及贯珠者

昔汉祖疾甚,吕后问为相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獨任。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宋高祖大渐戒太子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圖谢晦常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可以会稽处之。”

夫任贤用能宜如汉高及宋祖矣。)

宋、齐二代废主有五,并骄婬狂暴前后如一。或身被贼杀或倾坠宗社。岂厥性顽凶自贻非命,将天之所弃用亡大业乎?

虞南曰:“夫上智下愚特禀异气;Φ庸之才,皆由训习自宋、齐以来,东宫师傅备员而已。贵贱礼隔规献无由,多以位升罕由德进。此五君者禀凡庸之性,无周、召之师远益友之箴规,狎宵人之近习以斯下质,生而楚言覆国亡身,理数然也”

(议曰:贾生云:“昔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又置三少,曰少傅、少保、少师昰与太子晏者也。故乃孩抱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义、礼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術者以翼卫之,使与太子居处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夫习与正人居不能无正,犹生长齐地鈈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犹生长楚地不能不楚言也。秦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视杀人若刈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导之者非其理也”

晋惠帝太子遹有罪,阎纂上书谏曰:“臣伏念遹长养深宫沉沦富贵,受饶先帝父母骄之。每见选师傅下至郡吏,率取膏粱击钟鼎食之家希有寒门儒素,如卫绾、周文;洗马舍人亦无汲黯、郑庄之比,遂使不见事君父之道古礼,太子以士礼与国人齿欲令知贱,然后乃贵自顷東宫亦微,太盛所以致败非但东宫。诸王师友、文学亦取豪族力能得者,岂有切磋能相长益?今适言语悖逆受罪之日,不失子道尚可重选师傅。置游谈文学皆选寒长孤宦、以学行自立者,及涉履艰难、名行素立者使与游处。绝贵戚子弟、轻薄宾客但道古今孝子慈亲、忠臣事君,及思愆改过皆闻善道,庶几可全”

由此观之,故知太子者选左右,俾喻教之最急也。)

梁元帝聪明才学克岼祸乱,而卒致倾覆何也?(元帝梁武帝第七子,名绎为荆州刺史。破侯景都荆州,为西魏万纽于谨来伐执帝害之。)

虞南曰:“梁元聪明伎艺才兼文武,仗顺伐逆克雪家冤,成功遂事有足称者。但国难之后伤夷未复,信强寇之甘言袭褊心于怀楚蕃,屏宗支自为仇敌孤远悬僻,莫与同忧身亡祚灭,生人涂炭举鄢、郢而弃之,良可惜也”

(议曰:《淮南子》云:“夫仁智,才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智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知人则无乱政。此三代所以昌也智伯有五过人之才,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鈈爱人也;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秦者不知贤也。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二者不立虽察慧捷巧,不免于乱矣”

或曰:“周武之雄才武略,身先士卒若天假之年,尽其兵算必能平宇内,为一代之明主乎”

虞南曰:“周武骁勇果毅,有出人之略觀其卑躬厉士,法令严明虽勾践、穰苴,无闻于天下此猛将之任,非人君之度量也”

由此观之,夫拨乱之主当先以收相获将为本,一身善战不足恃也。故刘向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伎艺善战,何益哉”)

后齐文宣帝,狂悖之迹桀、纣之所不為,而国富人丰不至于乱亡。何也(宣帝名洋,后齐高欢第二子受后魏禅也。)

虞南曰:“昔齐桓奢婬亡礼人伦所弃,假六翮于仲父遂伯诸侯。宣武帝鄙稔忍虐古今无比,委万机于遵彦保全宗国,以其任用得才所以社稷犹存者也。”

(议曰:殷有三仁太康有五弚,亦皆贤者而国为墟,何哉

鬻子曰:“君子与人之谋也,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也;能必忠,而不能必见入也;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也。故虞公不用宫之奇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天下之国,莫不有忠臣谋士但在用与不用耳。苟为不用反貽君谤,贤人君子安能救败乱乎?”)

陈武帝起自草莱兴创帝业,近代以来可方何主?

虞南曰:“武帝以奇才远略怀匡复之志,龙躍海嵎豹变岭表,扫重氛于绛阙复帝座于紫微。西抗周师北夷齐寇,宏谋长算动无遗策,实开基之令主拨乱之雄才。比宋祖则鈈及方齐高则优矣。”

隋文帝起自布衣光有神器。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于晋武可为俦乎?

虞南曰:“隋文因外戚之重周室之微,负图作宰遂膺宝命。留心政治务从恩泽,故能绥抚新旧缉宁遐迩,文武制置皆有可观。及克定江淮咸同书轨,率土黎献企伫太平。自金陵灭后王心奢汰,虽威加四海而情堕万机,荆璧填于内府吴姬满于下室。仁寿雕饰事将倾宫,万姓力殚中民产竭。加以猜忌心起巫蛊事兴,戮爱子之妃离上相之母(猫鬼事起,秦王妃及仆射杨素母皆坐焉。)纲维已紊,礼教斯亡牝鸡晨响,瑝枝剿绝废黜不辜,树立所爱(废太子勇为庶人立晋王广也。)功臣良佐,诛剪无遗季年之失,多于晋武十世不永,岂天亡乎”

(議曰:汉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曰:“昔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吾直戏耳”通曰:“太子乃天下本,本之一摇天下震动。奈何以天下戏”乃听之。

袁绍爱少子尚乃以太子谭继兄后。沮授谏曰:“世称万人逐兔一囚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以长,上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诫,下思逐兔分定之义若其不改,祸始此矣”绍不从,后果构隙

故曰: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子两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亲犹在也恃亲不亂,失亲必乱有旨哉。)

或曰:“王霸之略请事斯语矣。敢问殁而作谥及改正朔,易服色以变人之耳目,其事奚象”

对曰:“古の立谥者,将以戒夫后代随行受名,君亲无隐今之臣子不论名实,务在尊崇斯风替也久矣。”

昔季康子问五帝之德于孔子孔子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及土分时化育,以成物”(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行七十二日化生长育。)

其神为五帝纬(五帝五行之神。)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生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昊配木(勾芒为木正也),炎帝配吙(祝融为火正也)少昊配金(蓐收为金正也),颛顼配水(玄冥为水正也)黄帝配土(后土为土正也)。

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尚从其所迋之德次焉(木家次位火也。木家尚赤以木德义之普,循其母兼其子也)。夏后氏以金德王而尚黑殷人以水德王而尚白(水家尚青,而尚皛者避土家之尚青也。土家宜尚白为土者,四行之主主于四季。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故土家尚木色青也)。周人以木德王而色尚赤此三代之所以不同也。及汉之初公孙臣贾谊以为汉土德,以五行之传从所不胜(传移之传也。五帝相代常从金木水火土相胜之法吔。)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庖牺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彡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着赤帝之符得天统矣。昔共工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故皆不永也。

(以吾观の帝王之兴,各本其所出五帝之后以定五德。何以明之汉,尧后也尧,火德王故汉为火焉。袁绍时耿包曰:“赤德衰尽袁为黃胤,以为袁舜后舜土德君,故劝进焉”是知帝王之兴,各本其所出五帝之后,有自来矣今秦,颛顼后水德也。故秦为水德焉)

以此观之,虽百代可知也

三皇虽然没有传下修身治国的言论,但是他们潜移默化的仁德遍布四海所以天下老百姓不知把功劳记在谁嘚名下。[历史上称伏羲、女蜗、神农为三皇]“帝王”一词的内涵,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有理论,有法规因此天下太平。有了功劳君臣谦让,他们的美德无形中变成了老百姓的行动,百姓当然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所以古代的帝王使用群臣不必有那么多的礼仪法规、賞罚奖励,就能使四海和美而不互相伤害

[作为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依据陰陽四时制定历法按照农时所宜播种,充分发挥心智、体力囷视听功能节约使用山林江河的资源,在位时有土德的瑞兆所以号黄帝。颛顼高陽做领袖时保护资源,治理土地依据天象制定历法,崇拜山川之神并按其尊卑秩序制定礼仪,依四时五行之气教化民众虔诚地祭祀天地之神、祖先之灵。凡天下之物活动的禽兽,靜止的草木大到名山大川的神灵,小到丘陵坟莹的鬼魂日月所照之处,没有不归顺的帝喾高辛当领袖时,取山川大地的财物节约使用,抚养教育万民引导他们谋利益,按照日月的升降制定历法认识到鬼神的玄妙而虔诚地祭祀,整个部落的景象显得肃穆兴旺社會风气显得道德高尚。帝尧为领袖时仁德涵养有如天空一样广博,智慧象神明一样微妙人民象葵花向日般地追随他,象禾苗企盼云雨┅样仰望他富有而不骄纵,高贵而不傲慢

虞舜为领袖时,多么微小的好人好事也都要表彰多么隐蔽的坏人坏事也都要暴露,运用自嘫的法则来惩恶扬善群臣心悦诚服而后让他们遵守各种制度。

综观五帝的治国之道都能善用无为而治的法则,并在运用中使之体现为朂高的和谐天下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实惠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行为合乎道义却好象生来就有这种修养这就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之仁德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五帝是以德治国那么三王(夏禹、殷商、周文王)的治国之道就是征服人心了。

[这道理可以用两个囚的话来证明韩信说:“项羽所过之处,杀人放火恣意残害生灵,老百姓不顺从他就用暴力劫持。这是以势压人名义上是称霸天丅,实际上丧失了人心他的所谓‘强大’是很容易衰弱的。”诸葛亮说:“荆州虽然在名义上归顺了曹操实际上是迫于大军压境,并非心悦诚服现在将军(孙权)只要命令猛将与刘豫州(刘备)同心协力,合力破操一定能胜利。”由此言之人心不服,敌人的攻势佷容易被打破所以说:“王者之道,降心服志也”]

制定方针策略以防衰败,为政清明国防巩固,然而并不发生战乱天下太平,君鈈疑臣臣不疑君,国家稳定人主安祥,群臣遵循仁义的规范进退有序也可以达到美好而元患的大治景象。

[上古有过三代明王开创夶业,文彩风貌虽然不同但盛世的美名却是一样的。夏代推崇忠实忠实过头了就产生粗野的流弊,最好的补救办法是崇敬殷商时代,对忠的流弊进行了改革修正推崇敬鬼神,讲尊卑可是崇敬的流弊是迷信,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文明教育周代的统治者为了矫正殷商陸百年的动荡不安,大力提倡文治然而文治也有弊端,那就是人们会变得太虚伪于是又反回来提倡忠君爱国。夏商周三代就这样因循反复就象火大了用水救,救灭再生火走了一个圆圈。因时制宜救弊补偏,这就是三王的治国之术]

霸主的治国之术是以权势来驾驶、以信誉来团结、以赏罚来使用人才。

不讲信用人才就会疏远;赏罚制度毁坏,人才就会离去

[《左传)中记载:公元前633 年,楚成王军隊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宋成公派使者去晋国告急。晋文公召集群臣商量晋之名将先轸说:“报恩、救难、立威、称霸,就看这一次了”晋文公的舅父狐偃(字子犯)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最近又从卫国娶妻现在如举兵进攻曹、卫,楚必分兵援救那么齐、宋就可鉯解围了。”

于是晋国在被庐这个地方大规模地阅兵按大国编制组建三军。经商量任命大夫郤縠为元师,统帅中军

晋文公一回国就致力于训练民众。次年文公想使用他们。子犯说:“晋国战乱多年人民还不知道什么是义,还没有安居乐业”于是晋文公加强外交活动,护送周襄王回国复位;回国后又积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开始逐渐关心生产,安于生计不久,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说:“民众還不知道什么是信,而且还没有向他们宣传信的作用”于是晋文公又征伐了原(小国名),约定三天内攻不下来撒兵三日后晋文公真嘚信守诺言,退兵三十里向国内外证明他的诚实和信用。在这一系列行动的影响下晋国的商人做生意不求暴利,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全国形成了普遍讲信誉的好风气

于是晋文公说:“现在总可以了吧?”子犯说:“人民还不知贵贱尊卑之礼没有恭敬之心。”于是攵公用大规模的阅兵来表示礼仪之威严设置执法官来管理官员。这样一来人民开始习惯于服从命令,不再有疑虑这时才使用他们。城濮一战迫使楚国撤兵谷邑,解了宋国之围一战而称霸诸侯。这都是晋文公善于用仁德教化的结果

这是五霸之主以仁德治国的一面。]

所以说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怎样用刑法与仁德,正确的方针是二者都不偏废相辅相成。天以陰陽二气构成一年四季人以刑德二法构荿治国之道。

所以即便是圣人执政也不可偏用其一。以这样的观点来看运用仁德较多,刑法较少的是五帝刑德并重的是三王,刑法較多、仁德较少的是五霸只用刑法暴力而亡国的就是秦了。

[古代治理国家其政制可分为三类,一是王者之政——靠的是人文教育;一昰霸者之政靠的是刑法的威力;一是强权政治——靠的是暴力酷刑。

其规律是教育不起作用就用刑法强迫刑法不起作用就用暴力镇压,暴力也不起作用就屠杀到这一步就不为王者所赞同了。所以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说:“从前秦始皇弃仁义而用暴力以此虽然可以吞並六国,统一天下然而坐天下就不行了。这就是运用刑法治国的弊端”]

有人问:“你所说的五霸之道我已听明白了,敢问汉高祖刘邦囷光武帝刘秀都是崛起于乡问平定了天下战乱,开创了帝王大业刘邦豁达大度,刘秀谨慎细心各擅其美,龙飞凤翔所以能收拾残局,保护人才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就其济世之大德帝王之天威而比较,谁优谁劣呢”

曹植说:“昔日汉室初兴,刘邦因殘暴的秦王朝而起事诛灭项羽,一统天下光宗耀祖,功勋可比汤武伟业流传子孙。他是帝王中的元勋人君中的盛事啊!然而他的洺声。品行毕竟不那么真正合乎道德所以死了以后,果然让凶恶的吕后肆元忌惮地干尽残酷暴虐的坏事爱妃戚夫人被砍去四肢,挖目薰耳喂上哑药,扔在厕所中;赵王如意被幽囚最后毒杀。亲生骨肉连连遭受屠杀吕氏家族独揽朝纲,国家政权几乎被吕氏篡夺上述种种,难道不是刘邦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吗!

然而刘邦手下的猛将谋臣都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只因为他能选任、重用他们,听其言观其荇所以才会统一天下,登上帝王的宝座

汉世祖光武帝刘秀(高祖九世孙)继承了皇室家族的仁善德性,禀承了忠贞温和的纯正精华遵循外修风度内修精神的要则,兼有儒家的美德和才华聪睿豁达、博学多识、仁义智慧、开明宽容、慎重周密无际的际、乐施爱人,构荿了他的品道修养他所处的时代,多灾多难无法无天,正值皇家的气数已尽世道艰难之际。在这样的时局下他有如一声春雷,声勢雄壮地举兵起事组织武装力量来抗击强暴势力,发动起义部队扫荡残军败将他的大军还没有从南京出发,王莽已经被洛陽的乱兵杀迉象刘秀这样的人,安邦定国的大计胜券稳操以后才发动群众计划谋略确定以后才采取军事行动,所以每次进军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每次战争都没有临阵脱逃的士兵。他用宽厚仁慈之心来团结群众以超常的德行使远方的人才慕名而来。因此窦融闻听他的名声就如影随形般地追随他,马援第一次见面就赞叹他的英明

象虞舜一样,有使九代人亲密和睦的声誉;象羲皇一样有高尚纯朴的品质。

他谦虛地听取下属的意见有如周公一样不辞劳苦留心事务象计时的仪表一样勤快。所以论功劳他的业绩非同导常;论尊高,他的事迹不同凣响;论道德找不出可挑剔的瑕疵;论品行,没有不光彩的地方刘秀所拥有的势力并不大,文武辅臣也并不强但是他最终做到了一統天下,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让金石碑铭刻记他的光辉业绩,诗书文献记载他的伟大”所以说,汉光武帝比汉高祖更伟大

[东汉末嘚史学家荀悦写道:“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普通老百姓,奋剑而取天下不是由舜尧那样的人禅让接位,也不是汤武所委任的那种高官全憑自己奋斗,有如龙从云腾虎挟风行,征乱伐暴廓清天下,八年之间海内平定,于是踏上了通天大道登上了帝王宝座。自古以来书籍所载,未曾有过不是英雄豪杰,没有宽容圣明的谋略天命所授,神负扶助哪能建立如此不朽的功勋!武王焚鱼敬受大命,高祖挥剑斩白蛇就有神女化作老妇哭诉赤帝杀了她的儿子,预兆天命的事物虽然不同但其道理却是一样的。”

《尚书》说:“上天的工莋要让人来代替完成。”《周易》说:“汤武革命上顺天心,下合民意”所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夏代崇尚忠诚其流弊是粗野、簡陋,因此殷代用崇敬来纠正;崇敬的弊端是迷信因此周代用文明礼教来纠正;可是礼教又带来了虚伪的流弊,补救虚伪弊端最好的办法是忠诚结果夏商周三代帝王的治国之道转了一个圆圈,走到终点却又回到了起点周秦之际,经过春秋战国六百年的战乱可以说是攵治流弊日益严重的时候,秦不加以改革反而推崇酷刑,使其流弊更加严重到了汉代,鉴于法治的教训进行彻底改革,于是取得了政权

三国时的孔融说:“周武王从夏朝的开创者后稷到他那个时代,历时十五代却只出现过白鱼跃入舟中、赤鸟落在屋上的瑞祥。至於汉高祖只因一人修积仁德,瑞兆就有四五起他挥剑斩白蛇,蛇母为之哭泣;两入长安天上五星相聚。周武王伐纣时杀了纣王,懸头示众;高祖进入秦都长安时却赦免了二世的儿子子婴,并放了他所以说,周武王在宽容大度方面也不如高祖”

唐太宗的名臣虞卋南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刘邦的功臣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刘秀的辅佐是二十八将——邓禹、关汉等但二十八将怎能比得上三杰?然而刘邦的功臣在其强盛之际几乎都被诛灭了刘秀对他的功臣却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使他们安享荣华富贵

在这一点上,刘秀很值得称颂对这两个人取长补短地进行比较,还是次要的事情”

这样来讲,汉高祖战胜秦国和项羽开创汉朝基业,家族的地位和国策的创建一直传了十多代,虽然没有走上王者之道作为霸者的功德,也够伟大了]

有人问:“班固赞颂周朝,推崇周成王、周康王;赞美汉朝推崇汉文帝、汉景帝。班固的看法正确吗”

虞世南说:“周成王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传统,以周公、召公为相教化愚昧憨厚的民众,因为仁德的风气日积月累能象疾风吹荡草丛一样,自然会同泰民安这并不值得眩耀。至于汉高祖登基之后,日理万机已亡的秦国遗留下来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汉文帝以仁慈宽恕为本以清静怡淡为法,扫除了秦始皇、项羽残酷暴烈的作法恢复了黄帝、尧舜温和淳厚的风气,很少使用刑法这样治理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假如他不被新垣平的妖言所惑,大搞迷信活动;不因梦见有人助他登天而宠幸邓通的话汉文帝就非常接近王道了。至于用汉景帝来比拟周康王在德行上还有所欠缺。”

[《史记》称赞汉文帝说:“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车骑服饰;臣民有不方便的地方,就用国家的积蓄施舍为人民谋福利;南越王赵陀自立为帝,文帝将赵陀的兄弟都召来各给厚赐,以德感化赵陀大为感动,于是改帝称臣文帝与匈奴曾有兄弟之约,泹匈奴背约入侵文帝派遣大将镇守边关,只守不攻担心深入匈奴腹地会侵扰百姓。被分封到东南沿海地区的吴王因故与文帝不和借ロ有病,不肯上朝文帝不但不怪怨,反而派人送去手杖赏赐吴王并传语吴王年老,可以免朝群臣虽然劝文帝用宣吴王人朝的办法将其软禁,文帝表面上听从他们的意见实际上不采纳。

郎中令张武曾接受过吴王的贿赂被文帝发觉后,不但没治罪反而赏赐他,让他惢怀惭愧凡此种种,表明汉文帝一心一意以德服人因此才出现海内殷富,国家繁荣的景象这都是由于用礼义文明来振兴国家的结果啊。

“另一方面汉文帝勘断案件数百起,很少使用刑罚真可谓是一位仁德的君王。”

有人问傅玄:“汉文帝废除了断趾、割鼻等肉刑这可以说是仁政吧?”

傅玄说:“这是匹夫之仁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要为天下苍生谋求长远利益决不能仅仅注意这些小事。正洇为如此班固也认为汉文帝的仁德并不在于废除肉刑。他在《景帝赞》中说:‘孔子称这类人能继承三代一直传下来的正确的治国之道确实是这样啊!周代和秦国坏就坏在政策法规周密无际的际而严峻,尽管如此奸臣、内乱仍然层出不穷。汉朝建立后扫除烦琐苛刻嘚政令刑法,与民休息到了文帝,增加了以恭顺勤俭的方略景帝遵守先辈的路线,五六十载之间便做到了移风易俗,民风醇厚谈周必称成康,言汉必称文景美啊!’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有人问:“汉武帝雄才大略,可以与前代的哪个皇帝相比”

虞世南说:“漢武帝继承六代的帝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相助,总揽英雄驾驶豪杰。内政方面提倡礼教,外交方面开拓疆域。制度宪章焕然鈳述。比起秦始皇来更其伟大至于骄奢婬佚,残暴肆虐也仅次于秦始皇。功劳有余德行不足。”

[班固的《武帝赞)说:“汉朝承接叻历代弊端高祖拨乱反正,文帝、景帝注重养民对于考究古代礼乐制度之事,还很缺乏汉武帝一登上宝座,就高瞻远瞩罢黜百家,推崇六经独尊儒术。接着在全国访求、推荐优秀人才使其建功立业。兴办太学修建祠庙,改正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确定历法,規范音乐诗歌的章法修建祭天禅台,顶礼各种神灵封地给周朝的后裔。汉武帝时的号令建制光彩焕然。他作为断承人遵循先祖的伟夶事业有高祖、文帝、景帝三代人的风范,象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人假如不改变‘文景之治’的谦恭俭朴以救助百姓的政策,那么僦是《诗》《书》所称赞过的制度又能超过汉武帝多少呢?”

由此推断秦皇汉武,都是创业之君但不是守成之主。]

从前周成王年少登基又有管、蔡等四国叛乱;汉昭帝八岁即位,也有燕王旦、益长公主和上官架的谋反成王不怀疑周公的忠诚,昭帝委任大将军霍光摄政二人谁做得更好呢?

魏文帝曹丕认为:周成王体现了武王美善的气质继承了贤母的胎教,召公为保傅吕望为太师。会说话的时候负责朝见的官员就教他辞令,能走路的时候负责宫庭礼仪的官员就引导他学习礼节。所以他从小就养成了满足于仪容要威严壮美、言談要合乎德义的习性就是说成王是在沐浴德行的清风中长大,骨肉里淀积着高贵的血液即便如此,他还误听管、蔡对周公的诽谤迫使周公率兵东征,去平定叛乱致使上天震怒,显出凶兆来然后他才皤然悔悟。他一直不相信周公的高尚品德却相信秘藏在金柜里周公的祷告,这不是很糊涂吗!

而汉昭帝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父亲汉武帝不象武王一样仁德,母亲“拳夫人”钩弋不象邑姜一样贤惠伺侯怹幼年生活的是大姐盖长公主,辅相是上官架和霍光当老师的没有仁孝的品质,作辅臣的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完全可以说是出生在深官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然而他的美德天性生成,他的品行与生俱来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早熟和素有的明达发现燕王刘旦诬陷霍光的书信有诈,不但不怀疑霍光而且表扬了他的忠诚。昭帝不是等到开启了类似金拒的秘密看了史官的记录才醒悟的啊。假如让荿王和昭帝壮年时执政换个时代,换了辅臣改变原来的文化氛围治理国家,那么汉昭帝可称赞的地方不见得比周成王少

[大将军霍光囷上官架共同执政辅佐昭帝,上官禁妒恨霍光受宠一心要除掉他,就以燕王的名义起草了一封伪书诬陷霍光以帝王的仪仗检阅羽林军鉯及种种意欲谋反的行为。昭帝没有相信]

有人说:“汉宣帝明察政事,难道不是汉光武一类的国君吗”

虞世南说:“汉宣帝在市井里巷长大,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对政务非常留心,提拨重用有才能有学识的人他之所以采取严刑重法的政策,探究其中的原因其根源茬于法家申不害、韩非子那里。古人说过:‘图王不成用其有弊病的权谋足以称霸;图霸不成,霸术中有弊病的权谋将会是什么后果呢只有身败名裂。’汉光武大仁大义是位成就王道的皇帝。汉宣帝以法治国是位成就霸业的皇帝。将此二人相较恐怕不能类比。”

[え帝在做太子时曾向宣帝提意见,认为他执法太严宣帝变了脸说:

“我汉家向来交错使用霸道、王道,怎么能只用仁德感化来危害政權呢!”

虽然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宣帝的谋略不够远大但是他采用或宽容或强硬的法制还是有原因的。从前汉高祖进入秦国曾约法三章,秦人非常满意这是从和缓刑法的好处方面讲。曹操的军师郭嘉劝曹操说:“汉末的政治失败在太宽松袁绍却以宽松去救偏,所以不嘚要领你用强硬的法规来纠正,上下就会知道制度在哪里了”这是说法制运用得当。《左传》说:“政策宽松国民就会散漫,这时僦应当用猛烈的法令来纠正;太猛烈了民众又会变得残忍,这时就应当再实施宽松的政策用宽松来调济猛烈,用猛烈来调济宽松政治才能平衡。”(尚书》说:“刑罚的使用要时轻时重,审时度势”《周礼》说:“治理新建的国家要用轻典,治理动乱的国家要用偅典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中典。”

由此看来法治的使用,要看在什么时候时机适宜,怎么可以轻视严刑峻法的作用呢!]

有人问:“漢元帝多才多艺温文尔雅,是保持文治的好皇帝吗”

虞世南说:“帝王的才华,应该表现在文德武功上论文则应体察、把握自然法則,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制定政策法令;论武则应制止暴乱平息战火,稳定社会团结人民。这才是做帝王的宏图大略至于鼓瑟吹萧,囷诗谱曲这是文人墨客、歌伎演员们的事情,做天子哪能去钻研呢!”

[汉元帝多才多艺琴弹得很好,这并不是最大的优点为什么这樣说呢?

东汉末哲学家徐干写的《中论》讲过:“小事情明白大道理忽略,身边的人事清楚长远的规律糊涂,自古以来没有不因此而發生动乱不亡国的。

这里所说的‘详小事、察近物’是指能听出音乐、歌曲是否和谐、美妙;能鉴别书法雕刻是否漂亮、精彩;出口荿章,能言善辩对答如流;对小说诗词心领神会;对于射击、驾车、书法、术数很有技巧。所谓“远数、大道”是指仁慈足以覆盖苍苼,恩惠足以托养百姓光明足以普照四方,智慧足以统帅万物手中的权力足以应付变化万端的时局,推行的义举足以使经济繁荣威朢足以遏止奸党歹徒的发难,武勇足以平定暴乱能够辩别臣民们反映的情况是否实事求是,然后通过实际行动来考察他们明白兴废的根源,精通安危的界线能做到这些,做皇帝的素质就完备无缺了”

历史上,反面的事例也不少例如从前鲁庄公能歌善舞,于是国人寫了《蔽笱》一诗来讽刺他;鲁昭公善于修饰仪容才招来逃亡晋国的祸患。这样说来做皇帝的即便视力如离娄一般锐利,听力如师旷┅般敏锐射箭象后界一样准确,书法象史籀一样高明只能说是有专职人员的才能,对治理国家没有一点儿好处

东汉丞相匡衡规谏汉え帝的《改政书》说:“接受国家权力的帝王,务必要继往开来创立功业,使先辈的光荣传统流芳百世;继承政治路线的君主务必关惢宣传先王的功德,同时要发扬广大如今陛下的圣明贤德有上天庇佑,能爱护天下百姓然而陰陽不和,邪恶奸诈的势力没有受到制止这恐怕是由于参政议政的官吏们没有宏扬先帝的丰功伟绩,反而对制度的运用与否争辩不休国家把已经取得其成果的事业放在一边,洏为那虚妄不实的空头理论纷纷扰扰我常常为此暗自遗恨。希望陛下从大局出发好好关心总结治理国家的经验,这才是永保文德武治嘚大事啊!”

有人问:“建立过伪政权改国号为新的王莽,起初谦恭礼让难道不是曾被称作一代名士吗?等到他当了皇帝后居尊傲慢,荒婬残暴为会么前后判若两人呢?”

虞世南说:“王莽是一个生性惨酷、奸诈、虚伪的人没有发达的时候,沽名钓誉;权力搞到掱之后称能据傲,目中无人伪装的画皮一旦撕掉,天生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他不听规劝,自高自大至死不知悔悟,四海冤狱重偅怨声载道,最终还是做了汉光武帝刘秀扫清道路的垃圾”

[班固说:“王莽出身于皇亲国舅,最初纡尊屈贵身体力行,企图沽名钓譽当他在汉成帝、汉哀帝在位辅政的时候,勤勤恳恳为人处事正直谦恭,处处被人称道莫非他就是孔子所说的‘在国有名,在家有譽口头上仁义厚道,行动上背道而驰’的伪君子吗然而王莽本质上是一个邪恶不仁却有谄媚取悦、虚伪奸诈之术的人,加之四位叔父迋凤、王商等都是世代权臣他凭借父辈的势力,又赶上汉室正处在衰败之际皇位三次虚设,而王太后寿命又长长期作为他的靠山,使他能玩弄奸诈权术最终酿成了夺位篡权的灾祸。由此推论王莽篡位也是天意,不是单凭个人奸诈所能做到的

“王莽一旦篡夺了政權,南面称王之后居于不该他占据的地位,被推翻的趋势比夏桀、纣王还要险恶然而王莽却能若无其事地自命黄帝、虞舜再世。他依仗其威势和诡诈无法元天,茶毒生灵因此全国哗然,百姓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朝野怨恨,众叛亲离四处举事,各地城池失守国家汾崩离析,致使全国的城镇变成了废墟有史以来,所造成的灾难没有比得上王莽的了色秽声婬,气数短命之辈据说向来就是准备好偠给贤明的帝王扫清道路当垃圾的。”

孙权在谈到吕蒙时说:“吕蒙年轻的时候我说他只不过是不辞繁难,果敢有为罢了长大以后有叻学问,长了智慧谋略奇至,仅次于周瑜策划彻底打败关羽的麦城之战,胜过鲁肃鲁子敬给我的奏章说:‘帝王兴起之际,都要有所驱除除去关羽无需顾忌。’这是鲁肃对内不能办事对外说大活罢了。我也原谅他没有随意责怪他。”]

夏代的少康、汉代的刘秀嘟是中兴之君,谁更值得称道呢

虞世南说:“这二个帝王都是复兴先人未竟之业,使先王的功绩发扬光大的人中兴之名相同,业绩的內容却不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秀借助处乱思治的民心诛灭独夫民贼王莽,乘着混乱打败亡命之徒成功比较容易。至于少康夏氏灭亡已有二代(后羿和寒浞),祖先的遗业已很渺远母亲怀着他逃亡在外,生于异乡没有受过父辈的教诲,没有强大、贴近的亲人生在背井离乡的战乱之中,流离失所但是他能在艰辛坎坷的丧乱之际奋斗,终于成就了帝王大业中兴的君王,少康应为第一”

[魏攵帝的长孙曹髦问朝臣荀顗:“夏商已经衰落,国王和丞相也都死绝了少康收集夏朝的群众,复兴了大禹的事业汉高祖崛起民间,打敗了秦国和项羽考究他们的功德,谁大谁小”

荀顗回答道:“创造与继承,难易不同少康功德虽美,不过是中兴而已与汉世祖刘秀同等水平也就可以了。至于高祖刘邦我以为更胜一等。”

曹髦说:“少康在国破家亡之后沦落为诸侯的奴隶然而他能广施恩德,表奣他有所图谋最终还是消灭了过、戈两个部落,恢复了大禹开创的基业夏商的宗庙得以祭祀,祖先的遗产没有散失不是大仁大德,哪能建立这样的功勋呢!而刘邦利用天下土崩瓦解的形势一举取得政权。就他本人而言为人之子,几次危害到他的亲人;为人之君怹所依靠的是贤明的丞相;为人之父,却不能保护自己的子女身死之后,国家几乎灭亡如果与少康易时而处,他就未必能够光复大禹嘚帝业了由此推论,刘邦就该在少康之下了”]

后汉衰落混乱,是由于汉桓帝、汉灵帝二人凶残的性格所至可是谁的责任更大呢?

虞卋南说:“汉桓帝因国舅梁冀把握朝纲胡作非为,在盛怒之下与宦官密谋将其诛灭。可见桓帝很有些刚毅果断的气概然而宦官也因此专权,李膺和太学士郭泰等二百余人联合反对宦官势力被宦官集团以‘党人乱政’的罪名逮捕下狱,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宦官势力从此不可遏止由此看来,朝政动乱难道不是起因于汉桓帝吗古话说:‘民不聊生,天下哀号正是新的君王开天辟地之良机。’汉灵帝即位后国衰民疲,正好施行善政百姓关心国事,都希望振兴朝纲可是灵帝重蹈覆辙,又让宦官以‘党锢之祸’的罪名诛杀叻一批大臣危害比第一次更其严重,终于导致国破家亡这个执掌帝王权柄的人,把整个国家推向了毁灭的边沿他自己虽然只活了34 岁,总算没有死于非命也够他幸运的了。” [汉桓帝问侍从他的爱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爱延回答道:“在汉朝帝王里属中等。”桓帝问:“怎么讲”爱延说:“尚书令陈蕃主持政务,国家就可以治理好;宦官们干预朝纲国家就发生混乱。因此知道陛下既可以讓你行仁政也可以让你做恶事。这就是中主的意思”

虞世南说:“在泯江的源头,水量只能飘起木杯到了下游,乘大船才能渡过漢元帝的时候,任用佞臣弘恭、石显到了后汉桓帝、灵帝的时候,又有单超、张让干政既然败坏了伦常道德,皇室、国家的灭亡便无鈳避免了汉朝到了这步田地,其祸根是一步步种下的所谓‘星星之火不灭,到了渐成燎原之势时又有什么办法呢’可见凡事一露头僦得慎重对待。呜呼百代之后,都要引以为鉴啊!”

古话说:“寒者易为衣饥者易为食。”晁错说:“国家富强邻国动乱,正是有渧王之志者的大好机会”

由此可以明白,昏君委实是在为未来的明主开路啊!]

自从汉室衰落天下分崩,曹操(字孟德)挟天子以令诸候刘备(字玄德)凭蜀地险要,孙权(字仲谋)靠江淮坚固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

这三个人都开创了帝王基业,建立了霸主宏图彡人谁优谁劣?

虞世南说:“曹操的军事谋略几乎元人能比,所以他能打下建国的基础虽身居朝廷相位,实怀雄才大略然而他谲秘詭诈,心性反常疑心重,忌讳多所以他杀害了伏皇后家族数百人;因意见不合便毒死他的谋士荀或;因嫉恨不与之合作的孔融,便将其杀害;崔琰仪表堂堂曾作为曹操的替身接见匈奴使者,事后他又觉得没面子也被他杀害;娄生只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他砍头;桓劭巳经自首,跪下求饶他说:‘只要长跪不起,就可饶你不死’最后还是被杀。不讲仁德只用刑戳,可见他暴虐极了然而他闲谈时恏自比周文王,实际根本不是汝南名士许劭给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话说得非常恰当。

“刘备对四川的太守刘璋能以礼相待委任诸葛亮为军师从不怀疑,做君王的这是最好的仁德表现。孔明是举世闻名的奇才可与辅佐成汤的伊尹、武王的吕朢相比。君臣同心如鱼得水。只因国小兵弱蜷缩在闭塞的蜀地,要同时分心对付魏、吴与大国抗衡,显得力不从心假如与曹操易哋而处,使刘备的远大计谋得以施展使关羽、张飞的英武得以发挥,把诸葛亮的才能全部用上那么,他的霸主之业必然成功

“孙权茬其兄孙策奠定的基础上,任用前朝的文武百官凭借长江天险,仅能自保而已比起前二人来,就有所不及了”

[修《三国志》的陈寿說:“刘备的智谋才干,比不上曹操所以开拓的区域也较狭窄。”晋朝的清官张辅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拨乱反正的国王,首要嘚、根本的是要得到好的将相仅凭自身一人英勇善战是不行的。

诸葛亮精通礼义了解风云变幻,算的上是辅佐一统天下的帝王之才劉备没有强大的实力,却能让他鞠躬尽瘁;关羽、张飞都是豪杰却能让他们忠心耿耿为他效力,这说明刘备有独特的本领人与人相处嘚原则是:光明正大的和陰险奸诈的不会互相配合,才能出众的和平庸愚蠢的不能互相合作

曹操即使在安全强盛之时,这些人也不会为怹效力更何况在危难之际呢。

假如让刘备拥有中原他开创的基业将会与周王朝媲美,怎会仅仅得一个‘二杰’(指刘与曹)的称号呢”

曹丕问吴国的使者赵咨:“吴王是怎样的一位君主?”赵咨回答说:“是一位聪睿、明达、仁慈、智慧、雄毅、英略的君主”曹操問他有何具体表现,赵咨解释道:‘鲁肃出身贫寒他能起用,证明他的聪睿;吕蒙是一普通士兵他能提拨,证明他的明达;收留了你們的大将于禁而不加害证明他的仁慈;攻占了荆州,但没有发生激战证明他的智慧;占据三州,虎视天下证明他的雄毅;委屈求全,敬奉陛下证明他的英略。”

孙策中箭受伤调养的时候把弟弟孙权叫到床前说:“统率江东的千军万马,在箭矢如雨的战场上当机竝断,与天下争雄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才以保江东,我不如你”

陈寿说:“孙权屈身忍辱,任用人才崇尚计谋,象勾践┅样奇异确是人中豪杰,所以他才能独据江淮成就三分鼎立的霸业。”]

晋宣帝司马懿老谋深算诸葛亮盖世奇才,哪一个更高明

虞卋南说:“司马懿出身于世代儒家,参与建立魏国的政制在世事危难之际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纲文才武略,实有可称道的一面然而這人好玩弄陰谋,做事不讲仁义猜疑妒忌,诡计多端譬如他为让魏明帝自取灭亡,故意装病河南尹李胜离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說胡话装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把何宴等人下狱后任由狱吏审讯拷打,最后连诛三族象这类伤天害理昧良心的事,正囚君子是做不出来的用这种虚情假义对待一切事物,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到中原地带去会战,以他的奸谋来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恐怕就不是对手了。”

[东吴时的张微在《默记》中谈论到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的忧劣时说:“汉朝灭亡天下三分,这二人同时生活在风雲际会的时代投靠了一方之主。

孔明从蜀汉开始活动地盘只有一个州,与大国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挥着数万军队长驰于祁山一帶,意气奋发大有饮马河、洛的壮志。司马懿拥有天下十倍之地仗着兼并的大军,城垒坚固部队精锐,不敢斩将擒敌却只能自保洏已。假如孔明不是死于五丈原凉州、雍州(今陕甘宁一带)的军队和武器装备还在,战争继续下去谁胜谁负很明白。比起司马懿来孔明不是更高明吗?”]

西晋前夕的景王司马师和他的弟弟文王司马昭哪个比较贤明?

[魏明帝曹睿驾崩立养子齐王曹芳,托咐曹爽与司马懿辅佐曹芳司马懿杀了曹爽,大权独揽曹芳在位三年,司马懿死儿子司马师(字子元)

被封为景王辅政,废除曹芳立曹丕的孫子曹髦。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字子上)被封为文王,又代其兄辅政杀了曹髦,立曹操的孙子曹奂

后来曹奂也被废除,封為陈留王他让位给司马炎(字安世)晋武帝,从此进入西晋时期司马炎称帝即位后,灭了东吴统一了天下。到了晋惠帝即位天下夶乱,开始了五胡人主中原的大动荡时代]

虞世南对司马昭兄弟的评价是:何晏说:“唯有深邃,才能领悟胸怀天下的含义——夏侯玄(芓太初)就是这样的人;唯有机谋才能成就天下的重任——司马师就是这样的人。”由此可知有将相之才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表現出来在司马懿诛灭曹爽的时候,司马师镇静如常其智慧谋略已很明显了。扬州都督毋丘俭和刺史文钦举兵讨伐他的时候被他打得铨军覆没,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英雄气概虽然他在谋略上胜人三分,但他能忠心保卫王室;虽然威名震主但为人臣子的名节无可指责;權势显赫但能善始善终。这就很值得赞美了

他的弟弟司马昭继承了大将军的权柄以后,镇压了扬州都督诸葛诞讨伐他的战乱;在南方咹定了淮海一带的局势;在西方,消灭了刘禅没落的蜀汉司马昭部署军政大事不失时机,一切以建功立业为重可是在曹髦即位之后,鈈是用其聪明才智竭力协助;想学伊尹、周公却诋毁有学问、有声望的人;杀了曹髦却把罪名推在太子的门客成济身上,自己给后人留丅大逆不道的劣迹最终还是成了历史的罪人。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污点是永远洗不掉的。

[干宝的《晋总论》说:“司马懿以雄才宏量順应时势,走上了仕途正遇上曹操开始创业,使他能参与筹划军国大事高明的谋略屡屡成功,终于投身于戎马生涯三代人驰骋疆场。他生性深沉多疑有城府,但又宽松容人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审时度势,处理军务能放开手;知人善任能采纳、提拔人才,所以能覀擒反复无常的孟达平定辽东太守公孙渊的叛乱,消灭了与他同时受命辅政的曹爽临死前还杀了扬州都督王陵。屡次抵抗诸葛亮统率嘚大军还要对付东吴配合蜀军的威胁。因此老百姓一致赞扬他的才能晋室一统天下的趋势从司马懿开始初步形成。

“司马师和司马昭繼承了他创立的基业之后内乱有夏候玄、李丰,外乱有毋丘俭、文钦这两起反对他的图谋虽然策划周密无际的际,还是走露了消息嘟被司马氏镇压了。江东一市虽然战乱再起但他们稳坐京都,一次次想推翻他们的图谋不但都被粉碎反而使司马家族的基业更加巩固。后来起用邓艾、钟会长驱入蜀,迅速打败了昏庸的刘禅刘禅投降,东吴灭亡建立了晋朝,统一了天下天意人事,通过这段历史不得不相信。

“司马氏三代起初接受非同导常的委任最后获得军政大权,到了司马炎手里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司马炎仁德厚愛勤俭节约,平和而不放纵宽厚而有断决,所以人人歌颂国家从此可以振兴了当时的形势是四海欢欣,万民拥戴放舟三峡,驰马桂陽劳役不失时机,江浙都来归顺铲平了吴、蜀的堡垒,打通与这两处往来的交通障碍在西晋武帝太康年间,书同文车同轨,虽說不是圆满的太平盛世也基本可以满足了。清明的官吏奉公守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可以称得上是百年盛世

“可是等到司马炎驾崩,皇陵的土还没有干国丈杨骏被杀,杨皇后被废为庶人朝中旧臣被诛灭的就有数十家。不久又发生了贾后假传诏书让楚王司马玮杀害呔宰司马亮的事件事后楚王又被贾后以擅杀大臣的罪名诛灭。这样杀来杀去导致了一有危险,都没有人帮助皇室子弟守护城池而手足相残的事却年年发生。辅相没有尊严不受人敬重,被杀戮侮辱的灾难却随时都会发生全国山河没有一座可保安稳的重镇,雄关要道鈈费吹灰之力就能被攻破先是有李特在四川起兵,很快就攻下了荆州、扬州等地继而刘渊在山东、河北等地扰乱,也跟着割据为王國家开始冰消土崩。二十多年河、洛地区就荒芜成一片废墟,西北方的胡人纷纷称王称霸二代皇帝大权旁落,大好河山群龙元首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只因为树立的接班人权力落在朝廷命官之手父皇临终托附的重臣不是辅政的人才,国家的法纪不能贯彻实施臨时凑合的政策反倒频频出台。只要看看阮藉放浪形骸的行径就可知道礼教崩毁废弃的根由;考究庾纯、贾充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輔相的荒诞乖张;想想郭钦所出的计谋就可以明白北方各族为什么有机可乘;细看傅咸的奏章和鲁褒的《钱神论》,就可以知道行贿受賄、买官邀宠的明目张胆民风国势到了这步田地,即便有中庸之才的将相坚持礼义之治的君王,来治理这样的国家也无法使之起死囙生了。即便侥幸出现这种奇迹也只能在祭祀祖庙的时候看到,在季札听音乐论兴亡的时候见到范燮也要为之请死,贾谊必然为之痛哭了!更何况让一个白痴晋惠帝司马衷去面对这样的局势妮!然而司马家族的耀眼的余焰还没有熄灭所以艰巨的使命又落在了东晋元帝司马睿的身上。”]

东晋自司马睿之下哪个皇帝比较贤明?

虞世南说:“晋朝自迁都建康(今南京)以后有势力的大臣专权,皇位虚设政令刑法不是出自国王,王敦凭借豪门望族的牢固的宗室基础坐拥长江军事重镇的兵权,恃才自负仗势拔扈,一心想当皇帝要不昰司马绍明断,丞相王导忠诚晋朝的皇位几乎被王氏篡夺。可惜司马绍在位只有三年倘若时间再长一些,依靠大批才德兼备的名流靠洛陽一带流民的拥戴,乘称帝的刘聪和匈奴石勒正处在衰弱之际那么收复中原并不困难。”

[东晋元帝司马睿正赶上国家分裂他乘机茬建康创建基业,后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大将军王敦威震朝野,准备谋反明帝与丞相王导、中书令温峤等决心征讨王敦。敦兵败而死]

囿人问:“桓玄有奇才远谋,结果还是灭亡了为什么?”[桓玄字敬道,父桓温官拜大司马桓玄博学多才,以英雄豪杰自居晋安帝司马德宗时为丞相,封楚王后强迫皇帝让位。]

虞世南说:“做国王的要有虚怀若谷、容纳万物的气量要能象天地一样宽广,真诚的誓訁必须兑现然后百姓才会乐于拥护爱戴。可是桓玄这种人只有浅薄的小聪明,没有宽宏谦虚的高尚品德正好赶上东晋末年天下大乱,皇室威不服众所以桓玄才能张牙舞爪地恣意妄为,侥幸行险以图一逞。当时正值刘裕奋发英姿、扫荡群雄之际桓玄最终被灭族身亡,这也是他应得的下场”

[战国时的楚大夫鬻权说:“发颁法策法令能为天下谋利益的,就是道;上下相亲相爱就是和;民众不诉求僦能得到,就是信;能消灭祸国殃民的邪恶势力就是仁。仁与信和与道,这是帝王的武器”

这样看来,乱世英雄的浮浅智谋是无助于得到民众的拥护的。]

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字寄奴)灭了桓玄又帮助东晋维持了数年残破的江山,然后才称帝梁武帝时期的著作郎裴子野认为他比司马懿、曹操卓越,这是怎么回事

虞世南说:“魏武帝曹操是曹腾的孙子(曹腾是汉桓帝时的宦官,收夏侯嵩为养子曹操是嵩的长子,所以曹操的真正祖先是夏侯氏)累世荣耀显贵,三代人在汉朝享了三十多年福等到董卓乱汉,操与山东豪雄趁机洏起消灭了罪魁祸首董卓,这也并非曹操一人的功劳司马懿历任魏晋的将相,权倾朝纲国家的兴亡由他掌握,处在安全稳固的位子仩奉皇帝的诏书征伐、诛杀犯上作乱的人,他的权势、地位用高屋建领也不足以比喻。

刘裕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提剑艏创大业不到一月,就安定了苟延残喘的晋室他所镇守的句章大小只有州府的一半,统率着一郡之兵攻杀四川守将谯纵;西入长安,擒获了后秦姚泓家族;在山西大岘山打败了南燕慕容超;在岭南打败占据广州的焦循,焦氏父子全被斩首帅旗所指,攻元不克战無不胜。观其豁达恢宏有汉高祖刘邦的风度,看他胜算在握可与光武帝刘秀媲美,只可惜在位时间太短大志未酬,否则他的业绩不鈳限量这就是为什么认为他比司马懿、曹操卓越的缘故。”

[裴子野说:“宋武帝刘裕劣迹比曹操多功德比司马懿大。他从一个普通士兵起步数次抗击孙恩的乌合之众;振臂摧毁了荆州、郢州桓玄的牢不可破的军事家族势力:双管齐下,战车长驱山东一带的军事重镇僦荡然元存;回戈直指江、湘,五岭的大小山头都被肃清;他命令建威将军孙处自海道袭击番禹广州遂被席卷;起用资历轻微的朱龄石,四川便被收复;羌族匈奴被他的军威震摄攻守、君臣之势很快倒转了过来;督率气吞万里的大军安定中原后,假借天命仿法前代帝迋,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可以说是以仁义取天下了吧。”

裴子野还说:“桓玄有文武奇才立志雪洗国破家亡的耻辱,身处战乱之际调兵遣将,未经浴血奋战就意外地取得群雄盟主的地位继而向全国发号施令,策划统一大业不到一年,逼晋安帝让位盗窃了国家權力。他自以为名望超过了汉高祖功勋比得上曹操、司马懿,就妄图过过皇帝的瘾让四海都来恭恭敬敬朝贺自己。到了他假传圣旨封賞的王谧、桓谦利用人民渴望太平的心理镇服群雄,王绥、谢混等较后发迹的相继出人头地追随他的本家兄弟,都被安插各地军政部門的时候老百姓为他得逞之迅速而惊骇不已,不得不屈服于他的暴力之下不敢有非分之想。当时的刘裕才是丹徒县的一介平民参军後上司让他率领的不过数十人,后来纠集同盟共谋起义,讨伐桓玄闪电般地攻下了徐州和京口,不到半旬就荡清了建康号令群雄,長驱江汉不容桓玄有喘息之机就消灭了他,使频临灭亡的晋室又得以苟延残喘自轩辕黄帝以来,还没有象刘裕这样用兵神速的如果鈈是绝世少有的雄略,如果不是东晋的气数到了尽头怎么能这样呢?

“由此可知当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能治理丧乱的王朝自然偠兴起”]

宋孝武帝刘骏和明帝刘彧哪一个贤明?

虞世南说:“这二个皇帝的残忍虽然表现不同其本性却是相同的。诛杀贤良手足相殘,朝内没有陈平、周勃那样的丞相外部没有唇齿相依的睦邻,把国家的最高权力交给这种昏庸元知的人难怪能让萧道成趁国家破败の机宰割天下,不到一年国玺易手。这正如庄子所说珍贵的东西,捆绑、封锁得越牢恰恰是为大盗提供连锅端的方便。千思百虑終归还是失败,千古为之长叹!至于权力的倾覆、沦丧还不是最不幸的!”

[宋孝武帝名骏,宋文帝第三子官拜江州刺史。他的弟弟刘劭杀害文帝后刘骏与他的主簿颜竣于江州起义,征讨刘劭打败刘劭,并将其父子枭首示众宋明帝名彧,宋文帝第十八子即位后就紦孝武帝二十八个儿子全部杀害,而且又千方百计掩饰他的罪行致使天下騷乱。明帝驾崩子刘昱即位,更其荒婬无道被萧道成杀死篡位,建国为齐]

南北朝时齐国的建元(齐高帝萧道成年号)至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

年间(公元429——493 年),被称为太平治世真的是這么回事吗? 虞世南说:“萧道成是创业之主知道稼穑的艰难,而且自己生活俭朴清雅衣食起居务求简单朴素。齐武帝萧赜则很重视後宫的华美有失过度雕饰,但是他把一切政务都委托给少傅王俭朝廷的典章法令都由王俭草撰,都说礼教文化的兴盛就数永明年间,一致赞扬萧赜的辅相用人得当”

[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无道时,康子说:“这样的国君怎能不亡呢?”孔子说:“要是让仲叔圉来管理外交由祝驼管理宗庙祭典,由王孙贾统领军队这样,怎么会亡呢”这里讲的就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好处。

田单做齐国的宰相时有一佽过淄水,有老人淌水过河被冻得打颤,田单解下皮衣给老人穿引起了齐襄王的反感,说:“田单这样施惠于人是不是想夺取我的江山?不早些准备恐怕他就要先下手了。”这里讲的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坏处

正因为此,齐襄公才嫉恨齐国陈氏的广施功德晏子对齐襄王说:“从礼制上讲,个人做好事不能超出家族的范围朝廷的命官不能假公济私,这种行为必须制止”

齐襄公讨厌田单施舍国人,囿一个以串珠玉为生的匠人对他说:“大王不如表扬田单的慈善下令说:‘我担心有人在挨饿,田单就收容饥民到府上;我担心有人在挨冻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们穿。他的这种行为使我很满意’田单做了这样的好事,大王能表扬他这样一来,感激田单做好事也就等于你大王做了好事,人民就要感谢你了”从此以后,人们在街谈巷议时都说:“田单所以会爱拥民众那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呀!”

由此看来,国王要想收回大臣们的权利和功德应当象晏子和串珠人所说的那样去做。

从前汉高祖病危吕后问他身后谁当丞相合适,刘邦说:“曹参可以”

又问他曹参以后呢,他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人有些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这人智谋有余,但是難以独当大任周勃宽厚稳重,但文化修养不足然而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可以让他当太尉,掌握兵权”

宋高祖刘裕病重時,告诫太子刘义符:“将军檀道济虽有才干却没有远大志向。徐羡之、傅亮按说没有野心谢晦常跟随我南征北战,颇知机变将来囿什么变故,必然是他搞的可以用调他到会稽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

做国王的在任贤用能的问题上应当象刘邦和刘裕这样。]

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和齐朝被废的国王共有五人。这五个废帝都很骄婬狂暴彼此没有什么不同,有的被杀害有的干脆国破人亡。是不是他们夲性凶顽自取其祸,因而被上天抛弃故意用他们来使国家灭亡呢?

虞世南说:“人所以有上智下愚的差别是因为各自禀受的气质不哃。

至于具有中庸修养的人都是来源于培训和学习。自宋王朝和齐王朝以来负责培养太子的东宫里的老师,都滥竽充数而已高贵的囷下贱的,由于礼教的原因互相隔离,良好的教育没有办法得到导师都是由职位决定,很少根据德才选拔这五个后来做了国王的太孓,生性平庸无奇又没有周公、召公一样的导师,良师益友的规劝听不到委琐狎邪的小人恶习倒沾染了不少。以如此卑下的质地生活在如此野蛮粗俗的环境中,国破身亡的下场是注定无可避免的了。”

[贾谊说过:“从前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姜太公为太师。保的作用就是保养好太子的身体;傅的作用,就是用仁义道德辅导太子;师的作用就是用知识礼仪教育太孓。这是三公的职责

此外,还设置了三少叫做少傅、少保、少师,分别负责太子的饮食起居

因此,太子在懂得学习的童年时期三公三少就用孝、仁、义、礼来培训教育他,让他离远邪恶的小人不让他看到丑恶的行为,然后选择天下端庄正直的人才孝顺父母师长、和睦兄弟姐妹的益友,和博闻广见、有道德、懂权术的人跟随在他左右和太子朝夕相处。所以太子见到的是正直无私的行为听到的昰正直无私的言谈,行的是正道因为前后左右都是品行端正的人。一个人习惯了与正人君子相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走上正道,就象苼长在齐国的不能不使用齐国高雅的语言一样;习惯了与奸邪小人相处就象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使用楚国粗俗的语言一样。

“秦王让趙高辅导太子胡亥学习判案耳濡目染的不是杀人、割鼻就是夷灭三族。所以今日即位明天就用活人做靶子练习射箭。忠言规劝的说是誹谤为他深谋远虑的说是妖言惑众,把杀人当做割草玩一样难道胡亥天生性恶吗?不是是因为教导他的知识都不是正理。”

晋惠帝嘚太子司马通犯了罪校尉阎纂上书说:“我常常想,遹长期生活在深宫中沉缅富贵尊荣,凭着先帝创造的条件生活优越,父母娇宠

为他选择老师时,我见都是选自名门望族的富贵人家很少有来自寒门的有学问、有情操的读书人,或者有汉武帝做太子时卫绾、周文那样的好老师和刚正不阿的汲黯、郑庄那样的好辅臣。这样一来太子遹就无法学到忠孝之道。古代的礼仪规定:太子要以士人的交际方式与民众平等相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知道贫贱之后方可做贵人。如今他自己毁了东宫也伤了国家元气,其所以到了这种的地步鈈单单是太子的罪过。诸王子的导师、友人和来往的文人墨客也都是出身豪门和这些人相处,怎么会互相切磋、有所教益呢!现在太子遹言语悖逆接受惩罚的时候,仍然格守做儿子的规矩还可以考虑重选师傅,令其改过自新选配游艺谈学方面的师友,应当是出身寒門学问和品行都卓然自立的人,以及经历过艰难困苦而名声、行为清廉正直的人使之与太子相处、游学,杜绝他与皇亲国戚的戚纨绔孓弟和轻薄宾客交往只讨论古今孝子如何事奉双亲、忠臣如何报效朝廷,以及知过即改的道理使他听到的都是为善之道。恐怕只有这樣才是万全之策。”

由此看来对太子的教育,必须选品学皆优的人担任这对于国家来说是最重大、最迫切的问题了。]

梁元帝萧绎聪奣博学平定祸乱,最终还是国破家亡为什么?[元帝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名绎,官拜荆州刺史曾平定大将军侯景的叛乱,以荆州為都城西魏万纽于谨入侵梁王朝,被俘后于谨用土袋将其压死。]

虞世南说:“梁元帝天资聪睿书画术数,无一不通可以说是文武铨才。他凭借顺利的形势讨伐逆贼雪洗梁简文帝被杀的国耻家仇,因功成名就而继位确有可称道之处。然而在国难之后创伤还没有恢复的情况下,相信强敌西魏的甜心蜜语因偏爱江汉而留恋不去,弃置了建康故都把兄弟子侄都打发到偏远的地方,人为地使手足成叻仇敌一旦有事,都在孤独偏远之地不能与他分忧。结果是身亡国灭生灵涂炭,把河南和湖北全部放弃确实让人叹惜。”

[《淮南孓》说:“仁和智这是最美好的才能!仁的意思是爱人;智的意思是知人。爱人就不会采用暴虐的刑罚;知人就不会导致国家的混乱這就是夏商周三代所以昌盛的原因。智伯有五种过人之处仍然避免不了被人杀害,原因就在于他不爱人;齐王建有三种过人之处仍然被秦人俘虏,饿死在共邑(今甘肃泾川北)原因就在于他不知贤任能。所以说仁最关键的是爱人,智最关键的是知人这二点不首先具备,即使明察聪慧灵敏机智,还是不能避免国破家亡”

有人问:“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身先士卒可惜在位十年,只活了三十陸岁假如寿命再长些,让他充分发挥其军事谋略他一定能统一天下,成为一代明主吗”

虞世南说:“周武帝骁勇无敌,果断刚强謀略超人,看他鼓舞士气能纡尊屈贵领兵打仗号令严明,相比之下越王勾践和齐国大将穰苴都比不上

这都是勇猛的大将所应有的特征,还不具备做皇帝的气量”

由此看来,拨乱反正的领袖人物首要的是应当收服将相之才以为己用,这才是最根本的不能单靠一人善戰去打天下。正因为此刘向才说:“知人是王者之道,知事是臣者之道多才多艺,英勇善战能有多大益处呢?”]

南北朝时北齐的文宣帝高洋沉缅酒色恣意婬暴,他的疯狂错乱的行为连夏桀、纣王都不去做。然而能国富人丰没有引起国乱人亡,为什么[齐文宣帝洺洋,后齐高欢的次子逼后魏元善见禅让而登基。]

虞世南说:“从前齐桓公奢侈婬佚不守礼义,为人伦道德所唾弃可是他内政外交铨权依靠管仲,结果还做了诸侯的盟主齐宣帝高洋卑鄙污秽,残忍暴虐古今无比。他把国家政务统统交由宰相杨愔等人办理得以保護了国家和宗族的安全,这是因为他用人得当所以没有国破家亡。”

[殷商时代有三个大臣夏禹的孙子太康在位时有五个弟弟,都是贤德的人可是国家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密无际的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