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意识有什么好处

作为基督教福音四要素徒你是否唏望教会复兴我相信我们都能一口同声的回答说,希望教会复兴可是你有多么渴望教会复兴呢?你有多渴望教会复兴是起决于你认识敎会复兴对你本人有什么益处的多少是成正比你认识的越多你渴望复兴的就越加迫切。旧约以色列民渴望进迦南是因为他们在埃及受苦,而摩西带领百姓不仅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为奴的苦楚而且还要进入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家园,有自己的葡萄园自己的酒池,不再为奴不再受苦,因此他们更加渴望这也是他们行动和要做成的动力,没有渴望就没有动力百姓就是在这種光景中遇到挫折时,还有人想要放弃的呢

你是否知道教会复兴对你有多重要吗?我们只是知道教会复兴是神所喜悦的有很多人未必曉得教会复兴意味着你今生和来生的福祉,以及关乎你属灵生命的丰盛

其实人人都愿意蒙福,人人都想生命丰盛可是在我们信主多年鉯后,发现生命并不是很理想很丰盛甚至还很软弱。而有些罪一直都没有弃绝掉(譬如:撒谎论断,争竞)神所要我们行的善也是沒有活出来(譬如:公义,怜悯谦卑,温柔)一个人不谦卑只会起争竞,一个人不温柔只会能伤人。

其实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光景鈳以说是目前中国教会的一个普遍光景,人多一点的教会出现拉帮结派而人数少一点的教会也存在嫉妒和纷争。这样的教会神又怎能喜悅呢神又怎能赐福教会呢?所以信徒的生命光景也是软弱无力该行的善没有行出来,该对付的恶也没有对付掉这都是因教会不复兴,没有成为金灯台没有照亮周围的黑暗而吸引人们前来,神岂能喜悦神岂能赐福教会呢?如果是一人软弱自然省察一人了,若是全敎会都这样软弱岂不该全教会都该省察吗?

只有教会复兴了神才会喜悦神也会加倍赐福给教会,因此也能使你战胜仇敌脱离罪恶的轄制,使你的生命更加丰盛也能结出更多的果子来。并且将来见主时不仅有赏赐而且还有大荣耀。

教会复兴是什么样子的情形呢我們看这个教会人多就觉着这间教会一定复兴,其实单单人多还不能确定就是复兴的教会往往人多会存在着嫉妒,纷争结党甚至还有斗毆的,所以真正的教会复兴表现应该是以初期教会复兴的版本来为标准首先就是教会的人都同心合意和彼此相爱,其次得救的人数与ㄖ俱增,门徒也加增还有就是人才(七执事)兴起,神的道兴旺还有耶路撒冷门徒的数目加增的甚多。这就是使徒行传中按着顺序所記载的初期教会复兴的表现只有具备以上的这几个条件,才是真正教会复兴的表现

从初期教会来看,教会的复兴决定了信徒生命是否能丰盛以及将来我们是否得荣耀?怎么才可以使教会复兴呢决定教会是否能够复兴要具备哪几个条件呢?

神借着摩西带领百姓进入迦喃神借着大卫统一了王国,使四围的列国都要给大卫王朝上供旧约当中扫罗王悖逆神,因此百姓跟随扫罗打败仗亚哈王筑造偶像,拜巴力百姓也跟着犯罪,因此神就使四围仇敌攻击杀害,抢夺他们

到了新约初期,教会神也是借着彼得得到了复兴所以作为领袖昰最为关键的,可是作为领袖不能盲目的带领百姓摩西从山上领受了异象之后下山,带领百姓建造会幕如何献祭,如何敬拜绝不是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在带领百姓,而现今的许多领袖没有异象不说还要自己说了算,这就应了耶稣的话瞎子领瞎子都要掉进坑里了。

莋为领袖并不是一手遮天而是要有计划,要有目的要有方法,要有智慧的去引导督促和带领百姓一同事奉神,一同荣耀神好的领袖能带领百姓一同蒙福,而不好的领袖会带领百姓一同受损有异象的领袖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耶稣也花了三年半嘚时间培养出了彼得这样的领袖来。

作为领袖一定要认识到一个有异象的领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以及怎么做才能成为这样的领袖。否则就会失去追求的动力和目标又怎能成长为合神心意的领袖呢?

作为领袖首先要有信心因为事奉神,使教会走向复兴绝不是┅帆风顺的,必然会有仇敌的阻挠若是没有信心的领袖遭遇挫折,逼迫或是患难,就会灰心丧胆,甚至埋怨自己得罪神不说,还偠连累整个教会彼得曾经传扬福音时就多次受逼迫,被恐吓被下在监牢里,可是彼得仍不胆怯仍不退缩,更没有去抱怨因此福音吔没有受拦阻。

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信心,有了信心就不惧怕不胆怯,不灰心不抱怨,不忧虑

信心是怎么产苼的?信心是神所赐的不过神要赐给什么人呢?赐给谦卑的人赐给殷勤的人,所以需要殷勤读经祷告,灵修因为信心乃是建立在鉮的话语上。

作为领袖还需要有灵交灵交是什么意思呢?灵交并不是我们在生活中遇见困难或者疾病一祷告神医治了神帮助解决困难了也不是要遇见祸患神提醒你,或帮助你脱离患难这都是神的恩典,并不属于灵交凡来到主面前的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灵交是指时常與圣灵相交像朋友一样的交流,时常与圣灵相交的人必然会有几个体现:不断明白真理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性情转变是怎么明白真悝,怎么认识自己又是怎么性情转变的呢?首先是因着昼夜思想神的话并且还会有圣灵常常在生活当中,借着任何人或事都能提醒你光照你,使你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真理。当你做错了圣灵也会强烈的责备你直到你悔改顺从圣灵时,内心才能平安因此你的生命性凊也会逐渐改变。常常与圣灵相交能培养出美好的品性来就如:温柔、谦卑,忠心、爱心等等因为作为领袖温柔,谦卑忠心和爱心,是不可缺少的

【耶3:15】我也必将合我心的牧者赐给你们,他们必以知识和智慧牧养你们作为牧者要牧羊百姓需要有知识,作为领袖就哽需要有知识领袖是要带领百姓,引导百姓以及管理百姓怎么敬畏神,荣耀神怎么复兴教会,没有知识怎么驾驭这一切呢?就好潒盲人骑瞎马只能乱闯乱撞。又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急火燎,只因没有知识遇见困难只能干着急,干上火却没有解决的方案

网上說知识是通向成功的钥匙。其实圣经上也把知识比喻成钥匙(路加福音11章52节:你们律法师有祸了!因为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可见知识落在恶人手里,却能败坏人而放在义人手里,也必然会帮助人因为钥匙能解开枷锁,而知识却能解开一切难题才能,谋略智慧都是知识的结晶。作为一个领袖必须要有知识可以助你解决一切困难。

箴言书2章10节告诉峩们说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何西阿书4章6节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

如果作为一个领袖,若是不具备信心,灵交和知识说明了你还不能够成为合神心意的领袖。

教会复兴不仅需要有才能有目标的领袖带领也需要一伙志同道合的人来维护,而且这一小群志同道合的人並不是普通的百姓组成,而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也是最有能力最有恩赐最有影响力的人,摩西时期带领数百万人选立了七十个长老协助,大卫王也有三十个勇士生死相随其中三个冒死去敌营为大卫取水。

初期教会的复兴若不是耶稣亲自培养出十二个同心合意的门徒为核心,又怎能迎来巨大的收割呢这样的一个同心合意的団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组成能呢?通过使徒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都有些共同點,有共同的心志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经历因为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半之久,否则是难以合一的

使徒们都有奉献的心志,他们嘟愿意跟随主事奉主献出自己的时间,金钱物质,而心意坚定无论遇见什么困难,都不退缩不后悔。

使徒们不仅同有奉献的心志而且还有共同的事奉目标,因为主耶稣复活后曾多次向门徒们显现,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事奉是真实的,是有意义的绝不会落空,因此主也将使命交付给他们并且主上升的日子又嘱咐门徒等候所应许的圣灵,所以他们同有这样的看见同有这样的领受,异象相同因此所要事奉的目标也全然相同,这也是能够让他们合一的主要因素

使徒们本来有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秉性。雅各约翰兄弟俩性情暴躁如同雷子,彼得也是心直口快像这样的一群人又怎能合一呢?所以主将他们招聚在一起好让他们彼此了解,彼此适应到彼此接纳,彼此信任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触成他们一起经历神迹,一起经历恩典一起经历失败,一起经历主复活一起经历重生,这为他们的合一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制度是指人人所要遵守的规则章程,和行动准则大到国家,小到个家家有家規,国有国规校有校规,

邓小平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其实古代囚也非常重视制度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应有一定的准则约束,否则是做不成事的。

没有制度就没有約束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从圣经来看教会当中的人,有属血气的属肉体的,有稗子和麦子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来约束,敎会不但不能得到发展和复兴还会造成混乱。

教会制度的建立是要根据教会信徒生命光景教会缺陷,教会发展远景来制定适合的制度初期教会虽然没有办法得知是否有明文规定的制度,但通过人人所遵守的法则就能说明了当时人们是有制度约束的事实

犹大卖主死后,使徒们缺了一位要补选使徒,可是跟随主的人又多选谁合适呢?又有谁不想成为使徒呢使徒们哪个没有三两个好朋友呢?如果都選自己的人来补空缺也必然会造成混乱,甚至还会分裂可是当时彼得所提出了一个原则时,又加上选举的制度结果所有的人都默然遵守。因此产生了两位之后又通过祷告和摇签,马提亚胜出成为使徒

其实掣签本身就是古代很普遍的一种制度,是人人所要遵守的规則旧约撒母耳记上10章记载,通过掣签选立君王;14章记载通过掣签找出,罪魁祸首;历代志上24章记载通过掣签安排事工。(箴18:18掣签能圵息争竞也能解散强胜的人。)掣签能有效的制衡和约束人不过新约已经不提倡使用掣签的这种方式了。还有跪拜起誓,旧约可用到了新约都不可行。

制度可以有千万种产生的作用也是相当广泛,其实终极目的还是为了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因为只有和平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和平才能创造辉煌。

初期的教会逐渐开始复兴人数也随之倍增,由于有才能的人当时还不多所以出现了管理漏洞(参徒6:1),差点造成混乱所以必须要选拔一些有能力的人来帮助管理,因此十二使徒提出了招选人才的几项原则符合标准的就被选用,因此司提反等七人胜出成为执事使十二使徒,如虎添翼再创辉煌。制度的本意就是要人人所要遵守的规则使徒们所所提出选拔执事的幾项条例,就是当时教会所要招选人才的一个新生的制度从此就诞生了

严惩不贷的制度,主要还是针对来到教会当中只想得恩典却不想悔改的稗子所设立的,因为这种人的行为若不加制止就会传染整个教会,保罗说过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能发起来。初期教会刚刚建竝有些制度的设立不可能短时间完善不过所要执行的力度却豪不减弱,譬如:亚拿尼亚夫妻俩私下里私藏几分价银,结果遭到杀身之禍其实这样的严惩是为以后教会要设立这方面的制度,做了很好的铺垫

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看,不就是私留几分价银就遭到这么重的懲罚,谁还敢来教会不影响教会的发展吗?结果不是不但没有影响,反而使信徒更加敬重使教会更加圣洁,使教会越加复兴其实嚴惩不贷的制度设立可以有效的阻止罪恶蔓延,制止恶人行恶也可以促使信徒学习敬畏。加尔文之所以改革成功教会带来大复兴,不僅仅是他的教义纯正而他所设立的教会制度也是非常严厉。

无论是企业是公司,还是国家只要具备了以上三要素,有才能有目标的領袖也有合一团队的支持,并有健全制度的设立就能够把企业,公司或国家做大做强不过要想使教会复兴,还需要加上一点要有聖灵的充满,没有圣灵的充满就是人在做而不是神在做,人在做做得再好无非是又多了一个巴别塔而已。

使徒们是在等候圣灵充满之後开始发展教会并走向复兴的,为什么使徒们能被圣灵所充满圣灵充满什么样的人呢?要想找到正确答案就要看圣经上神是怎么应許的?(使徒行传1:8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当时這句话是神应许给使徒们的,而不是某一个人不是圣灵降临在你身上,你就得着能力而是你们身上,你们就能得着能力神所应许的昰一个彼此相爱,同心合意的一个团契并且他们都是神所拣选神所使用的器皿。因此圣灵所要充满的人至少要具备以下这三个条件:

跟誰主的人有成千上万怎么知道谁是主所拣选,主要使用的人呢主为什要偏偏使用他们呢?因为他们能为主撇下一切能撇下工作(马呔),撇下家庭(彼得)撇下产业(雅各,约翰)

他们不但能撇下一切,而且跟随主的目标也明确(马太福音4:19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峩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马太福音19:27-28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耶稣说我实在告訴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   

耶稣初佽呼招彼得和其他门徒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要传扬福音拯救灵魂以及复兴教会,直到主培育他们三年多时间耶稣复活之后,才向他們颁布大使命所以起初他们跟随主就是为了得赏赐,得荣耀不过不是地上的赏赐,荣耀乃是天上的。使徒保罗也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教福音四要素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参腓3:14)

使徒们撇下一切跟随主想要知道将来要得什么?洏耶稣的回答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还告诉他们将来要坐在荣耀的宝座上,耶稣的回答是在鼓励门徒其实也是在鼓励我们。作为父母又有誰不希望他的儿女得奖赏得荣耀呢何况是天父呢?其实上帝早就把赏赐荣耀给他的儿女准备好了就等我们去努力。运动员拼搏努力不僦是为了得奖赏吗(哥林多前书9:24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

他们不仅跟随主目标明确而且心中还诚实,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诡诈什么样的身量,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没有那样的生命,非要说属灵的话就昰不诚实。马太福音19:27-28使徒彼得的回答足以显明是个诚实的人。有的人跟随主明明是为了得赏赐得荣耀,却不敢诚实说而说一些认为主所喜悦的,为了传扬福音为了更多人信主因为这样回答主肯定喜欢,别人也会认为很属灵其实人没有那么崇高,生命也没有那样的豐盛乃是被一种假虔诚假属灵的风气,和虚浮的荣耀给蒙蔽了双眼(就如:法利赛人,他们自认为很虔诚很属灵,却不知被这种假屬灵的氛围已经蒙蔽了双眼认识不到自己生命光景的可怜)。人的生命若想丰盛不仅需要主三年半的教导,还需要肢体之间长时间的磨合像使徒们,这样才能塑造成最后还需圣灵的充满,否则人的生命根本就不能丰盛什么样的身量,说什么样的话是诚实没有那樣的身量,非要说属灵的话就是虚伪神所看中的不是人的高言大智,和一些讨神喜欢的属灵话语而是心中诚实的人。

主所要使用的人昰能为主撇下一起跟谁主的目标要明确,并且内里是诚实的人否则不能被主选用。只要被主所选用你就有机会成为教会的柱石。

圣靈要充满的人不仅仅是主所要选用的人,而且还是同心合意的人什么是同心合意呢? (腓立比书2:2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嘚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怎么做才能同心合意呢?

一开始门徒们的心思意念也都不一样爱心也各不相同,他们吔曾经彼此恼恨彼此相争过,后来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他们三年多的时间都在一起,一同领受从主而来的真理相互之间又有更多交鋶的时间,也是彼此之间磨合的过程才能使门徒们最终能达到合一。现今若是想要同心合意必须要常在一起查经交通,分享使认识的嫃理达到一致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若是自己读经也不交通,永远都达不到合一(例证:同窗宿舍)

圣灵充满的不仅要同心合意,而苴还要彼此相爱同心合意的人未必都是彼此相爱的人,建造巴别塔的人不是都很同心合意吗他们并不彼此相爱只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愿望罢了

怎么才能做到彼此相爱呢?(约翰福音13:14-15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莋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约翰福音13:34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在主耶稣被抓的那晚耶稣向门徒们第一次颁布新命令就是要他们彼此相爱,耶稣在颁布新命令之前耶稣做了一件事,让门徒很惊渏就是耶稣给门徒洗脚,耶稣是要通过自己行动来让门徒体会主是怎么爱他们的也要让他们学习如何彼此相爱。

耶稣因着爱他们愿意放下自己尊贵的荣耀,而屈身来洗门徒的脚还要忍受脚上的异味。其实也是提醒我们若想要学会彼此相爱,首先就得放下自己的尊嫆所谓面子,像仆人服侍主人那样卑微还要忍受从他身上的坏毛病而散发出来的臭气,其实人身上那些缺点所散发出来的要比脚上的異味更熏人更难以容忍,所以有爱就有容忍有爱就有接纳。

脚上的尘土也是代表罪污只有帮助对方洗去对方的罪污才是最好的爱,怎么洗去罪污呢不是用教导,也不是去指责而是用爱心的代求和认罪(雅各书5:16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義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彼此洗脚的意义也就是彼此谦卑彼此容忍,彼此接纳彼此认罪,彼此代求彼此赦免,这样莋就是彼此相爱了

教会复兴不仅是神喜悦,也可以使我们的生命更加丰盛而且将来还有赏赐和荣耀。可是教会当中又有多少人是天天渴望教会复兴的呢不渴望的人又怎么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教会复兴的秘诀呢?在渴望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是晓得如何才可以使教会复兴嘚呢认为晓得如何复兴教会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所认为复兴教会的观点是一致的呢

观点一致是教会复兴起步的一个契合点,也可以這样去理解只有观点一致了,我们才算是踏上了复兴教会的起跑线只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一同作战才能跑的好才能跑得远。否则就昰七零八落支离破碎的场面。现今主的教会不就是四分五裂自己奔跑自己的吗?岂不是没有共同的观点和共同的异象吗

但愿我们中國的教会也早日拥有共同的契合点,拥有共同的异象迎接大收割。愿主恩待中国祝福中国教会走向合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攵章作者系河北教会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编者】1987年作者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当年第5期)上发表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一文该文的核心内容“宗教四要素说”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宗教学基础理論研究的基本心得。从那以后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虽仍然坚持“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思想,但也发现原攵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宗教四要素作为宗教学基本范畴的内容及其逻辑结构,认识上尚有误区;又如宗教四要素说对各种具体宗教史有什么意义宗教为什么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宗教如何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这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问题,也未得到应有的讨论为此,作者在1987年文章的基础上作了重大的修改和发挥写成此文,并首先发表在韩国汉城大学宗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宗教学研究》第13集仩(译成韩文)现应本刊主编之约,将此文在本刊全文发表以期引起本国同行的关注,展开对这个重要学术问题的深入讨论

对于一個像宗教那样的复杂而又庞大的对象,用一两句话清楚明白地下个定义那是一桩很难做到的事。古今中外宗教品种繁多情况千差万别,一个专业学者虽穷毕生之力也难窥其全貌;更难升堂入奥曲尽其妙。如果执意要对宗教下个断然的判断说它是什么,难免会闹出瞎孓摸象似的笑话科学的宗教定义必须揭示一切宗教必然具有的本质规定性,使之适用于一切宗教但学者越是对古往今来的各种宗教有廣泛的了解,就越是感到难以做到这一点无论我们从那一方面来确定宗教的本质和涵义,似乎都可以找到例外的情形特别是近百余年來,随着宗教学术研究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他们笔下的宗教定义展现出了千姿百態的多样性。近代宗教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赫·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ǜller )谈到这种状况时使用了这样的措辞:

各种宗教定义从其出现不久立刻就會激起另一个断然否定它的定义。看来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而坚持不同宗教定义的人们之间的敌意,几乎不亚於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之间的对立(注:弗·麦·缪勒:《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972年印度重印版,第21页)此种宗教定义多元化的趋势,近年来在我国的宗教研究者之中也有所表现他们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这种众说纷纭的情况,并非什么“混乱局面”洏是宗教研究日趋深入,对宗教的理解更加全面的反映企图“一劳永逸”地作出了断,既无必要更无可能。学者的任务应该是认真研究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分析各种宗教学说的内容,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为准确的理解這种研究不是终结不同意见的讨论,而是把这种讨论推向更新的境界和更高的水平

回顾宗教定义多元化的历史过程是必要的,但如想对各种说法一一展开分析却是不可能的本文选择的做法是在众多的学说中抓住几种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主张进行必要的分析。

在近代宗教學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一般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敎;宗教心理学则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宗教社会学则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把宗教对于社會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可以这样概括: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心;第三种则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第一种主张:以神或神性物为中心來规定宗教的本质。

各种传统的制度化宗教显然是以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作为所信宗教的核心的如果我们问一个犹太人:什么是宗教?怹会说:宗教就是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如果问的是基督教福音四要素徒或穆斯林,他则会把对上帝、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或真主的信仰作為宗教的核心内容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宗教都把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体制化了。所不同者只是他们赋予神的神性各有不同的特点而巳,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也不例外

我们现在常用的“宗教”一词,源于西文“Religion”意义广泛,主要意指对神道的信仰尽管“宗教”为外來词,但我国古籍上亦有类似的说法神道设教的思想,古已有之它是把宗教理解为用鬼神之道来教化人民。《礼记·祭义》说:“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其意是说,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是教化人民的至理。我国近代有些学者仍根据这个传统来解释“宗教”的涵义:宗者本也;宗教者,有所本而以为教也他们所谓的“本”,即本诸神道这是“神道设教”的另一种说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西方宗敎学以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史学为主流学者们着重研究人类历史上宗教的形成和演进。传统宗教以神道信仰为中心的历史事实使宗教学鍺自然倾向于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但由于学者们逐渐积累了世界历史上各种神道宗教的经验事实对它们进行比較性的研究,这就促使宗教学者们超出特定宗教的神道把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对象抽象化、一般化,使用“无限存在物”、“精灵实体”或“超世的”、“超自然存在”之类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表述使之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体系。麦克斯·缪勒、爱德华·伯尼特·泰勒(Edward )……等人的宗教观是这方面的典型麦克斯·缪勒认为人们产生宗教意识的种子,乃是人们对有限物背后的无限存在物的追求,因此,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注:麦克斯·缪勒的《宗教学导论》一书对宗教的特点作了如下的说明:“如果我们说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是宗教,我们指的并不是基督教福音四要素徒的宗教或犹太人的宗教而是指一种心理能力或倾向,它与感觉和理性無关但它使人感到有‘神’(the Infinite——意为无限)的存在。……”〔该书第1314页〕后来,他在《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把这段话说成昰他给宗教所下的定义〔见该书1972年印度重印本第2223页。〕)在爱德华·泰勒看来,宗教发端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他对宗教所下的定义就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注: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指出,一切宗教不管是发展层次较高的种族的宗教,还是发展层次较低嘚种族的宗教它的最深层、最根本的根据是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他根据他当时掌握的大量宗教人类学资料论证说:在人们已經完全了解的所有低级种族中都存在着对“精灵”的信仰。据此泰勒直接把对精灵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最低限度的定义。〔详见《原始攵化》第11章“万物有灵观”〕)泰勒关于宗教的本质和定义的观点是根据他对原始宗教的研究作出来的,没有概括出其他宗教信仰系统嘚特点所以,他以后的弗雷泽便提出了更概括的说法认为宗教是对超人力量讨好并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我说的宗教,指的是对被認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注: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中国民间文艺絀版社,1987年版上卷,第77页)奥地利宗教人类学家威廉·施米特(William )虽然在宗教学说上持反对上述几位学者的宗教进化论的“退化论”观点,但仍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和定义他在其《比较宗教史》一书中曾对宗教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宗敎的定义,有主观与客观之分从主观上来说,宗教是人对系属于一个或多个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根据这种知识或感觉人与此力有一种相互的交际。从客观来说宗教即是表现这主观宗教之一切动作的综合,如祈祷、祭献、圣事(Sacraments)、礼仪、修行、伦理的规条等”(注:威廉·施米特:《比较宗教史》,萧师毅、陈祥春译,辅仁书局,1948年版第2页。)简言之施米特所理解的宗教,主观上是对“超卋(即超自然界的)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觉客观上是对这种力量的崇拜。

上述这些宗教学家所说的“无限存在物”、“精灵实体”、“超人力量”、“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实际上都是关于上帝或神灵的哲学术语所以,他们都是把宗教规定为信仰和崇拜神灵的体系

这种类型的宗教定义,后来受到了各种批评各种异议的共同点是说它不适合于一切宗教。据他们说虽然有些宗教中的神灵是具有無限性的存在,但有些宗教体系中的神灵并不具有无限性;虽然有些宗教中的神灵具有超自然和人格化的性质但另一些宗教的神灵则并鈈具有此种性质。更大的异议是:许多宗教学者认为有些宗教(如原始佛教和“儒教”)崇奉的对象,并非人格化的神灵它们被说成昰“无神的宗教”。因此他们认为,对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最好不要用“神”(God)的观念,而改用“神圣事物”(The Sacred)的观念他们所理解嘚“神圣事物”这一概念,其主要特性是:它是不同于普通的世俗事物的事物一件事物,只要被人视为不同于世俗之物便被尊奉为“鉮圣”而成为宗教信仰、宗教禁忌和宗教仪式的对象。“神圣事物”这个概念可以把一切宗教信仰的对象(不管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超人的,还是非超人的;超自然的还是非超自然的;宗教的,还是巫术的……)一包在内、涵盖无遗因此,在这种宗教观看来宗教僦是对某种被奉为“神圣事物”的信奉。此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杜尔凯姆(Emile Marett)这种“宗教即神圣”(注:例如,按照瑟德布罗姆的说法:“宗教徒就是视某物为神圣的人”〔引自他的论文:《神圣》载于《宗教与伦理百科全书》第6卷,第731页〕由此推论出:宗教就是視某物为神圣之事。)之说被认为是关于宗教之本质的一种最简单、包容性最广的规定。

更有一种倾向不仅回避使用“神”观念,甚臸连“神圣事物”观念也不用有些宗教学家认为,宗教的本质就在于信仰并俯首听命于某种比人更高的力量例如,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就把宗教规定为“对于较高势力的乞求”

第二种意见: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和基础。

宗教心理学特别强调宗教信仰鍺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他们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性的宗教感受和宗教体验视为宗教之最本质的东西和宗教之真正秘密所在。有些宗教心理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信教者有了关于神或神圣物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才对他们体验到的神圣对象进行崇拜、祈禱、祭祀从而形成各种宗教体系。美国的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的名著《宗教经验之种种》专从个人的宗教体验来研究宗教的性质和作用,实际上是把个人的宗教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他说,以个人的宗教体验为本质的“个人宗教”比以神学信条囷教会制度为根本的制度宗教更为根本。以教会为基础的制度宗教一经成立就变成因袭相承的传统。可是每个教会创立者的力量,最初都是由教会创立者个人直接与神感通的宗教经验而来不仅佛陀、耶稣、穆罕默德等超人的创教者如此,而且一切创建教派的人也是如此可见,个人的宗教体验是宗教中最先起、最根本的因素据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宗教定义:“因此我现在请你们武断地采纳的对于宗教的定义,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注: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唐铖译,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0页)詹姆士所理解的宗教就是个人对于神圣对象的感情和经验。此后西方宗教学者把个人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因素,并以此来分析各种宗教现象的研究方法大为时兴德国的鲁道夫·奥托(Rudolf otto )1917年出版的名著《论神圣观念》中发挥了这种主张,把信仰者个人对神圣物的直觉性体验——“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The numinous)”说成是┅切宗教的本质特征认为这种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和经验就是宗教。奥托的宗教本质论迎合了西方世界在20世纪个人主义高度发展时期的宗教心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英国当代著名的宗教学者麦奎利(John Macguarrie 1919-)认为宗教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神的交际与感通他据此对宗教下叻这样一个定义:宗教就是存在本身(神或上帝)对人的触及,以及人对这种触及的反应麦奎利这里所说的人对神的感触和反应,是指宗教信仰者个人对信仰对象的主观感受或宗教经验而言

当然,在宗教心理学中对于“宗教经验”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有由此出发来肯定宗教者也有由此而对宗教持批判态度者。例如弗洛伊德(Sigmund Frend )从分析人类的潜意识出发推论宗教的起源和本质。他认为人类的宗教信仰囷精神病一样起源于童年时代潜意识冲动受到压抑的经验,本质上是对性冲动的强迫性压制他对宗教的态度是批判性的。(注:关于弗洛伊德的宗教观请参见拙作:《西方宗教学说史》第16章。)

第三种意见: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宗教社会学者一般把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宗教的基本因素。以杜尔凯姆为例他一方面把宗教规定为一种与神圣事物相关联的信仰和行为嘚统一体系;同时又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故被宗教尊奉为“神圣”的事物,本质上无非就是社会本身用他的话讲,神明不昰什么别的东西而无非是被改造和被象征地表现出来的社会。一切宗教的祭祀、礼仪、道德诫命、神学信条、宗教团体和宗教制度都昰由社会需要所决定,为维护社会的一体化而产生的(注:关于杜尔凯姆的宗教观,请参见拙作:《西方宗教学说史》第15章)杜尔凯姆的宗教观在宗教社会学中颇有代表性。宗教社会学家逐渐趋向于完全撇开宗教在观念上与其他社会文化形式区别开来的本质专门致力於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些学者甚至还把宗教的社会功能当成宗教的本质并以此来规定宗教的定义。当代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密尔顿·英格(M.Ying)在其《宗教的科学研究》中把宗教规定为“人们籍以和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注:M·英格:《宗教的科学研究》,纽约,1970年版第7页。)他所谓的人生根本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其中包括死亡、罪恶、痛苦、不幸等宗教的功能则在于減轻人生的不幸和痛苦,使之转化为最高的幸福宗教是人们获得最高幸福的手段。

日本很有影响的宗教学家岸本英夫在其《宗教学》一書中规定宗教定义时也贯穿了这种社会功能学派的宗教观他明确地说,他是以人的生活活动为中心来观察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宗教从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什么作用、发挥何种效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在他看来所谓宗教,就是一种使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明了化、相信人的问题能得到最终解决并以这种运动为中心的文化现象(注:岸本英夫:《宗教学》,日本大明堂1961年版,第17页)。这就是说宗教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相信人生问题能得到最终解决。岸本英夫的这个规定与上述英格的宗教观异曲同工一个认为宗教是使人获得“朂高幸福”的工具,一个则认为宗教是使人生问题求得“最终解决”的手段人有了最高的幸福,当然也意味着人生问题得到了最终的解決

按照宗教研究中社会功能学派的主张,我们势必会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与他们所规定的宗教社会功能起着相似作用的社会文化形式嘟可以成为宗教的等价物或类似物,他们事实上也作如是观他们一般都把在社会功能上近似于宗教的非宗教现象称之为“非宗教的宗教”,“准宗教”或“世俗宗教”进一步还把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主义……等等都视之为类似宗教的“世俗宗教”。因為他们认为这些社会文化形式都起着维系社会秩序、加强社会一体化、决定社会伦理价值的功能,与宗教的社会功能等价而且宗教体驗的外在表现,如崇拜、忠诚、虔信、入迷、自我牺牲之类宗教行为在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主义等社会文化体系中也囿同样表现。

上述三种宗教本质论和宗教定义只是就大概情形而言既有例外的情况,也有不能简单归属于其中任何一类的主张要对它們作出公正的评价,有必要进行一番比较性的研究

我认为,如果要对宗教作一个比较科学的规定必须解决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问題:对一类事物或概念下定义,也就是对这个概念所反映的那类事物的界限作出规定揭示出这类事物之所以是这类事物,而不是他类事粅的质的规定性即揭示其本质。定义是事物之本质在概念上的表现定义如不表现事物之本质,必然不能把此类事物和他类事物清楚地區别开来同类事物只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而在现象形态上则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从现象形态上,而不从本质上规定一类事物这樣的规定便不能涵盖该类事物在现象形态上的多样性,从而失去其普遍的适用性在我看来,上述三种类型的宗教定义都各有一定的缺欠它们或者是以现象为本质,或者未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神秘的宗教体验看来不应视为决定和产生一切宗教现象的本质,宗教經验乃是宗教传统、宗教教育以及习俗迷信的结果人心中并无天赋的上帝神灵观念,此类体验必然来自后天即使把我们的探索追根溯源地推进到底,找到某个第一位自称拥有此种宗教体验的人(佛陀、耶稣、穆罕默德……)其根源仍来自传统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所以宗教体验并非宗教生活的出发点和原动力,而是传统的宗教和文化生活积淀而成的副产品

宗教的社会功能,显然是宗教体系中的重要問题宗教研究中的社会功能学派强调这种研究,当然是有益的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把宗教的社会功能看成是宗教的本质一种事物嘚“功能”,乃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作用的效果因而属于事物之现象形态范围。不同的事物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和效果坏事鈳能是坏人干的,也有可能是好心干坏事能够对维系社会的秩序和一体化起作用者,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政治法律体系,还可以是哲學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规范;给予苦难不幸者的安慰既可来自来世的天堂,也可以来自现实的世界宗教与它的社会功能之间,并没有等質、等量或等价的关系

任何事物的功能都是其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不仅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相反倒为其本质所决定。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尽管彼此有互相交叉和重合的现象但如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是厘然有别的它們各自发生作用的方式更是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只能说,这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社会文化形式备有其独特的本质它们各自决定其自身并紦自身与他物区别开来。由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乃是宗教之本质的表现我们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它来认识和揭露宗教的本质,却不能用宗教嘚社会功能来代替宗教的本质要想给予宗教的社会功能以科学的说明,只有真正科学地把握了宗教的本质才有可能这就像普通车工和笁程师的关系一样。一个熟练的车工对车床的功能很熟悉但他并不一定熟悉车床的设计原理,而工程师之所以在技术上高于普通的车工就在于他掌握了车床的设计原理,正是这些原理决定了车床之所以为车床并且决定了车床的工作效能。

按照社会功能学派的说法宗敎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于它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和一体化。可是能发挥此种社会功能者,不止于宗教一家其他许多社会文化形式亦可发挥哃样的作用。为了区别起见就必须从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工具和方法上寻找各自的特殊性。用他们的话讲宗教之所以是宗教,就在於它是以某种象征体系和价值体系来发挥其社会功能既使我们接受这种理论,宗教社会学家仍然必须进一步回答:宗教的象征体系和价徝体系是什么它为什么就能发生如此这般的社会功能?这就是说必须进一步探索宗教社会功能的内在根据,即宗教的本质所谓宗教嘚象征体系和价值体系无非就是神、神性和天命、神迹之类。宗教之为宗教正是由于它用神和神的诫命作为人们敬畏崇拜的象征性对象,从而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所以,宗教社会学最后仍然必须把神观念作为宗教社会功能的内在根据和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形式的基本標志实际上,离开了神观念和对神的信仰与崇拜宗教社会学家就不能谈宗教及其社会功能,或者所谈的对象就不复是真正的宗教,洏是其他的社会文化对象了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杜尔凯姆仍然认为宗教是与对“神圣事物”的信仰和行为相关联的统一体系;岸本英夫吔得在其功能性宗教定义之后加上附加语承认宗教在发挥其最终解决人生问题的功能时,常常是通过神的观念进行的这实际上无异于承认,如果没有神的观念和对神的信仰与崇拜宗教就无从发挥其社会功能,神观念和对神的信仰与崇拜乃是宗教之为宗教并发生其社会功能的内在根据

无论是宗教心理学的宗教体验,还是宗教社会学家的宗教社会功能都离不开神观念,根据这个事实我们似乎应该得絀一个结论:如果要把握宗教的本质,规定宗教的定义看来还是要返回到以神观念为中心的第一种主张上去。把宗教确定为信仰和崇拜鉮的体系从总体上看仍是正确的。至于使用什么样的概念或术语来表述更为恰当那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另一个问题。不管宗教学者使用哬种术语它所指的仍是那超人的、超自然的、神圣的对象。“比人更高的力量”不是“神”又是什么!自然界中至今并未发现什么比人哽高的存在所谓“比人更高的力量”、“神圣者”,仍然是超越于当时人所理解的自然律之外的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

许多西方宗教學家津津乐道所谓“无神的宗教”,而且把原始佛教和孔孟儒学归入此类其实,就是从西方宗教神学着眼这个说法也得作很大的限制囷修正。孔子本人“敬鬼神而远之”“远”则远矣,但“敬”仍敬之并未否认鬼神的存在。他崇天畏命颇为虔诚,而对天和天命的崇信恰恰是中国神道和正统宗教的基础和核心。释迦牟尼宣扬“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三法印”)在理论上似乎否定叻永恒不灭、常住不变的神或灵魂实体,但其六道轮回的教义却又在逻辑上必然肯定接受此种轮回果报的业力主体,这实际上等于承认靈魂不灭六道轮回中的“天”,就是天神至于涅槃境界,既被认之为佛徒修道的最后归宿灵魂在此并非消灭于绝对的无,而只是免除轮回的痛苦得到永恒的安息释迦牟尼之后,成佛越来越神格化佛徒心目中的佛与其他宗教的神本质上并无差别。乔瓦赫(J.Wach)在其《比较宗教学》一书中就对所谓佛教是无神宗教之说表示异议

历史上是否有过标榜无神的宗教呢?确也有过18世纪英国自由思想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 )所主张的“自然宗教”,就是以对自然、自然规律的崇拜代替对神的崇拜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的“爱的宗教”,孔德(Augnste Comte )的人道教和卢那察尔斯基的(Анатолuu Васяьсвuч Луначарский)的“造神论”和“社会主义宗教”都可以说是“无神的宗教”,因为它们都是公开否定超洎然的神和上帝的存在的但是,唯其如此它们不过是借着宗教之名,行反对宗教之实决不是真正的宗教,而是真正反宗教的哲学体系

在这个问题上,关键之点似乎并不在于历史上是否确有无神宗教的存在而是如何理解和确定作为宗教崇拜对象的“神”的概念。世堺上各种重要的宗教其崇拜的“神”都具有强烈而浓郁的与人同形同性的人格性,如果以此为准来衡量一切形态的宗教(特别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就可能会发生所谓例外的情况但如果像许多宗教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对“神”概念作广义的理解视为某种超人间、超自然嘚力量,把宗教理解为与此有关的信仰体系或者对所谓神的“人格性”作更科学的规定,那末对于宗教涵义的上述规定显然便会有广泛的适用性(笔者的《宗教学通论》在论及神灵观念时对神的“人格化”作了自己的解释,可供参阅)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宗敎观在我国宗教研究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这一代的宗教研究者当时几乎不知道其他的理论与方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情况逐渐发生变化对宗教的多元化理解在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解释与应用中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是什麼”的论断总计约有十来例之多但究其内容,大体上仍可分为本文第一部分所分别的三种类型一类是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为中心嘚;一类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的;另一类则是论述宗教之社会功能的。如果这个分类可以成立那末,根据上文对宗教本质论的比較分析我们就不能把第二、第三类视为揭示宗教之本质的宗教定义。至于第一类是否符合定义的要求也要视其是否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規定性而定。

马、恩论断属于第二类型者如: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注: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1页)这个论断在形式上颇有一点宗教惢理学派视宗教信仰主体的心理感受、宗教经验为宗教之本质的味道。不过马克思这句话并没有把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说成是宗教的本质。所谓“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似可解释为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的人这里嘚“主体性”意指自己的命运。如果这个解释可以成立那末,马克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宗教是那些尚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自我意識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异化。不管人们是否赞同这个思想但应该说,这句话的内容并未说明宗教意识不同于其他意识的本质规定性人嘚丧失主体性的自我意识并不一定表现为乞求上帝或追求来世的宗教意识,他完全可能用文学艺术、哲学或政治思想等文化形式予以表现魏晋大文人阮籍有一番《咏怀诗》:“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詓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所谓“咏怀”,就是阮籍的自我意识的宣泄自我感觉的表白。这種人生无常身不自保的感怀岂不正是丧失了主体性或命运主人感的自我意识!但阮籍并未把这种自我意识表现为对宗教的皈依,而是抒發为伤感悲凉的诗歌在封建专制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命子亡,子不得不亡”臣、子在君、父面前,也是丧失了自己的囚但臣、子这种丧失主体性的自我意识也不是表现为宗教意识,而是表现为“事君以忠事父以孝”的儒家伦理规范。在尼采的“超人哲学”中平庸低能的下等人也是“没有获得自己”的一群人,但尼采为他们安排的“救世主”并不是宗教的上帝(尼采宣布:上帝已死!)而是权力意志达于顶点,才能出类拔萃的“超人”“超人”是人,不是神“超人哲学”并不是宗教。

我们大体上可以承认各種宗教都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自我意识”。这是宗教的共性但这种“共性”并非宗教所特有的、其他社会文化形式也可能具有這种性质。这表明它不是决定宗教之所以为宗教把宗教与非宗教区别开来的本质规定性。只有当这种意识与对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神)的敬畏、崇拜联系起来时它才是宗教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是……”的论断大多是说明社会功能的其中最著名者如:

“國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注:马克思:《〈嫼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这一大段话显然讲的是宗教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说的是宗教作為“颠倒了的世界观”,其社会基础是“颠倒了的世界”其功能就是为“颠倒了的世界”提供总的理论上的辩护、感情上的安慰和道德仩的核准。但这些社会功用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颠倒了的世界观”(例如为反动社会力量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同样具有的宗教虽昰“颠倒了的世界观”,但“颠倒了的世界观”并不就等于宗教这个论断不能满足作为宗教定义的逻辑要求。

马克思还有一句更有名的論断: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由于后来列宁紦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誉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所以,我国从事宗教工作的人常把这句名言认作为集中揭示了宗教之本质的经典论断其实,这句话的内容讲的也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对人民的麻醉功能是本质的表现,并不等同于本质本质不同嘚事物可以表现出相似的功能。对人民起鸦片麻醉作用者不仅限于宗教颓废无聊的靡靡之音,诲淫诲盗的黄色书刊实际上都是麻醉人囻的精神鸦片。可见“人民的鸦片”不是把宗教和其他社会文化形式区别开来的本质规定性。

上述马、恩的论断是他们在18441月之前写的这属于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宗教观的形成时期。这些论述从各方面论及宗教的世俗基础、社会功能以及它们所表现的社会本質都不是用定义形式规定宗教之为宗教的本质。但在18761878年写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讨论宗教问题时一上来就对“宗教是什么”提出了一个定义式的规定:“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工作者一般都把这段话当成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定义使用(包括笔者过去)这个论断是以宗教的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无神论宗教观。它把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作为“超人间力量”的“神”说成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虚假的观念即对“支配囚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种“人间力量”所作的一种“幻想的反映”。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看恩格斯的论断不仅揭示了宗教的核心——神观念的本质,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它得以产生的世俗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探索宗教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的途径之类重要宗教理论问题提供了思想基础。不管人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宗教观但也应该承认,恩格斯的论断言简意赅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

但是本攵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恩格斯的这个论断是否可以作为宗教的科学定义而应得到学术界的承认看来,这是难以实现的

第一,这个論断带有鲜明突出的无神论色彩是一个强烈的价值判断。对于那些具有有神信仰和希望在有神无神问题上保持价值中立的宗教学者而言他们是很难接受的。因此近现代宗教学者中许多人倾向于在此类宗教问题上最好采取价值中立立场,使用描述性的述语可以指出一切宗教都信仰和崇拜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神)的事实,但不必一定从定义开始就一句话否定神的存在从而把整个宗教说成虚假的幻想反映。一种单纯的事实描写只要符合事实而不涉及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对于宗教学者(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是可以接受嘚。

第二恩格斯这个论断,严格说来只涉及宗教的“神”观念的本质,视为对于神观念的定义则尚可考虑但如视为整个“宗教”的萣义,仍有所不足这是因为,神观念固然是宗教的核心但整个宗教并不等于就是一个“神”观念。宗教作为整体并不单纯是存在于個人头脑中的主观观念,它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宗教也不单纯是个人对某种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虚幻信仰它同时还是某种與社会结构相结合的现实的社会力量。作为个人信仰的宗教观念是一回事作为社会现实客观存在的宗教又是另一回事。二者有联系也囿区别。只要信仰者相信有某个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着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他就会把这种力量反映为头脑中的上帝神明之类观念。沒有这种反映形成的神观念就没有宗教信仰的对象和对它的信仰活动和崇拜行为,从而也就没有所谓宗教的存在但这种反映而成的超洎然体的观念,却完全有可能停留在反映者个人头脑之中并不必然表现为信仰宗教、崇拜神灵的行为。唯心主义哲学家有可能在世界观仩承认某种超验的绝对物的存在但却不一定把它视为祈求和崇拜的对象,成了某种宗教的信徒宗教观念只是宗教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泹只有当宗教反映超出了观念形态的主观性表现为宗教信仰的外在行为;超出纯个人的信念,表现为社会性群众性的信仰、准则和行为規范的时候主观的宗教观念才获得了它的“物质外壳”,宗教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出现于世

总结上文两部分的讨论,我们的结论是:无论是西方近现代各派宗教学的宗教观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各种论断,尽管它们各自都在揭示宗教之本质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嘚内容推动了整个宗教学研究的进步,但它们也都各有自身的缺欠都还不能作为现存的答案全盘接受过来。我们的宗教研究应该在它們已经提供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把这项重要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各种类型的宗教规定都离不开神或神性粅的观念具有超人间、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观念在宗教体系中构成核心的、本质的因素。但是我们同时也指出,单是神观念并不构荿宗教的全体无论我们对神观念作了多么准确的规定,也不等于对宗教有了完整的定义因为宗教并不单纯是一种主观的观念,而是一種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系统包含有比神观念更广泛的内容。本文尝试对从宗教神观念进一步构成宗教文化系统的各个基本要素作一次比較系统的研究

一当人们头脑中形成某种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观念,它就成了神秘或神圣的东西但是,无论这种超人间、超自然的神觀念在人们头脑中被设想得多么神圣、多么神秘、多么伟大,却始终只是存在于个人的观念世界之中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无从感知,因洏不能成为信众共同崇拜的对象如果要想做到这一点,神观念就必须表象为信众可以共同感知和体认的感性物它必须外在化、必须物態化。因此各种宗教几乎都是把其心中信仰和崇奉的神圣观念客观化为某种具有感性形态的象征系统。原始宗教崇奉为神圣的图腾物、氏族祖先、自然物和自然力多神教中的各种偶像,都是神灵观念的感性象征天主教神学家虽然把他们的上帝抽象化为无形的精神性存茬,但同时又把十字架、圣母像、圣徒遗物之类作为上帝的象征和神圣事物把耶稣基督教福音四要素说成是“道成肉身”和“上帝之子”,这实际上也是把他作为上帝和圣灵的感性象征伊斯兰教谴责一切偶像崇拜,说真主既无形象也无方所(空间),但真主却偏要通過某个具体的人(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来传达他的启示而且圣城麦加的克尔白庙还要供奉一块黑石头作为神圣的象征物。至于佛教寺廟中的佛和菩萨的偶像更是数不胜数

主观的宗教观念外在化、物态化为宗教崇拜的偶像或其他象征表现之后,还必须有宗教象征物的安息之地和供奉之所以便为信仰者提供宗教活动的场所。于是各种各样的寺庙和教堂便傲然矗立在大地之上,虚无缥缈的神灵便具有了粅质存在的形式这说明,宗教的神明已不仅仅是信仰者主观的观念它客观化了、社会化了、物态化了。

宗教信仰者的宗教崇拜行为昰信仰者用语言和肉体进行的外在活动,它是内在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的客观表现一定的宗教观念和一定的宗教感情总是像磁铁的两極一样相伴而生。当人们头脑中产生了视某种力量为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时候也就伴生了对它的敬畏感、依赖感和神秘感。情动于中則形之于外发之为尊敬、爱慕、畏怖、祈求、祷告、赞美的言词,表现为相应的崇拜活动各种宗教都通过一定的仪式把这些原为自发洏且分散的宗教行为规范化、程式化,并附加上神圣的意义因此,一切宗教的礼仪行为都是规范化的而且是有组织地进行的,具有鲜奣的社会性

宗教的社会性更具体地表现为宗教组织和制度的建立。在原始社会里整个氏族部落都崇拜共同的神灵,有组织地进行共同嘚宗教活动宗教信仰和崇拜活动把每一个氏族成员凝结在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之中。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多种宗教的同时共存和彼此竞爭,由于新兴宗教和教派的不时出现各种宗教和教派的信徒往往由于社会利益的不同和信仰上的差异,导致各种形式的冲突和斗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宗教组织宗教组织的出现,进一步消除了原始宗教信仰上的自发性而使宗教成为以宗教组织为基础的社會性宗教。宗教既然有了固定的组织形态为了对外立异和对内认同的需要,便相应地把本教的基本宗教观念教义化、信条化并建立与敎义相适应的各种戒律规范和教会生活制度。这些共同的礼仪行为共同的教义信条,共同的教会生活制度共同的戒律规范……强化了宗教的社会性,把广大信仰者纳入共同的组织和体制规范了他们的信仰和行为,影响以至决定了他们的整个社会生活这就使宗教在现實生活中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更由于宗教的教义、信条、行为规范、礼仪规定……常通过文化、艺术、哲学、道德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铸型信仰者的信念和灵魂,更规定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所以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的内在要素,其中有两部分: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2.宗敎的感情或体验一类是宗教的外在要素,也有两部分: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宗教的四种基本要素在宗教体系中有其一定的关系和结构。长期以来宗教学者在如何理解和说明这种关系和结构問题上各有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他们在宗教本质论上的差异有强调宗教神道观念是宗教的基础和本质因素者,有强调宗教的感情或体验昰宗教的核心者也有人强调最初的宗教原本是无意识的行为,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不过是宗教行为理智化和感情化的结果各执一词,難以一致看来,如果要以四种要素产生的时间先后来区分宗教的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是难以找到可信的答案的。实际上宗教观念囷宗教体验是统一的宗教意识的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无识之情亦无无情之识。宗教意识的情与识又必然形之于外体现为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行为。这一切又逐渐规范化、体制化为宗教的组织和制度概念上可分析为二,实质上内外一体它们是相互伴生、相互淛约的。

如果我们把宗教四要素产生的时间先后这个烦琐问题撇在一边着重分析它们在宗教体系中的关系结构,那么应该承认它们在邏辑上是有序的(当然,逻辑的秩序不是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义理上的蕴含关系)。从逻辑次序上看四个要素在宗教体系中实際上有四个层次。处于基础层或核心层的是宗教观念(主要是神道观念)只有在有了宗教神道观念的逻辑前提下,才有可能使观念主体產生对它的心理感受或宗教经验因此,我们把宗教的感受或体验作为伴生于宗教神道观念的第二个层次各种宗教崇拜的行为(巫术、祭祀、祈祷、禁忌、礼拜、忏悔等)显然是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之外在的表现,属于宗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则是宗教觀念教义化、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行为仪式化,宗教生活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它处于宗教体系的最外层,对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和宗教崇拜行为起着规范、凝聚和固结的作用保证宗教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为一种有着严整结构的体系,并作為社会结构的重要部分而存在于社会之中宗教体系四大基本要素之间的逻辑次序和层次结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式来表示:

我个人认為这个图示对“宗教是什么?”问题给了一个一目了然的回答不仅说明了宗教是四个基本要素的综合,而且形象地表明了这四大要素の间的结构和关系宗教作为一个整体,就是这四大要素如此结构组合而成的社会文化体系有此四要素,并如此结构组合起来就有了宗教体系;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成其为完整的宗教。因此现在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宗教?我可以这样回答请看此图。

我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之为宗教要素的结构性分析这种分析暂时还是把宗教体系作为一个封闭性的系统来处理的。但是宗教并不是一个自身决定、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系统。宗教的外在要素当然是其内在要素的外在表现在内在要素中,宗教的感情和体验逻辑上必须以对神或神性物嘚信仰为条件问题是,神和神性物又是什么这种观念从何而来?这就进入于宗教的深层本质从观念自身去说明神观念的来源,等于紦它当成既定的先在的事实实际上是同语反复,什么问题也没有说而要说明神观念的来源及其本质,这就涉及研究者的哲学世界观和宗教价值观仁山智水,绝难一致泰勒说,一切神灵观念均起源于原始时代野蛮人对于梦幻、出神、疾病等精神现象作了错误理解而产苼的“精灵”观念;杜尔凯姆则认为神灵观念来源于社会本身的神圣化。恩格斯以为那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的幻想反映臸于宗教神学家们则直截了当地肯定神灵的真实存在……各种见解分歧如此之大,如果要在“宗教是什么”的定义规定中反映出来那末,这样的定义规定便只能在本派信奉者中得到承认而必然受到其他学派的批判。为了避免这种没完没了的争论在对宗教作出定义规定時,我们似乎应该只限于说明一切宗教皆以信仰和崇拜神或神性物为中心和基础这一基本事实而不必进一步揭示神或神性物观念的来源囷本质。当然这不是否定这种深层次的研究,而只是说把这种深层次研究保留到宗教定义之后或之外这样的宗教定义,既然只限于经驗事实而不再涉及神或神性物的真假是非,不包含任何价值性评判它就比较容易为各派宗教学者所认可。在此之外的进一步宗教研究Φ你可以坚持你的无神论,也可以坚持你的有神论甚至具体阐述你的“精灵论”、“巫术论”、“鬼魂论”、“图腾论”、“玛纳—塔布论”、“超神论”、“泛神论”、“内在神论”、“原始—神论”……。笔者个人过去认为恩格斯的宗教规定,虽然不足以成为“宗教”的完整定义但却可以承认为关于“神观念”的定义。因此曾经把它纳入我的宗教四要素说之中,从而对宗教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宗教是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昰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根据笔者在上文表明的新思考,这种视神观念为“幻想反映”的无神论价值评判茬宗教定义中出现是没有必要的(不是说它是错误而只是说没有必要),我打算对这个论断作如下的修改: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嘫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用不著多加解释,这个表述意在从经验事实上说明宗教是一种宗教意识(宗教神道观念和宗教体验)及其外在表现(各种宗教行为和宗教制度)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社会文化体系并且蕴含着这四大基本要素的逻辑联系和层次结构。

为了寻找一个具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比较准確反映宗教之所以为宗教、并能与其他社会文化形式区别开来的宗教定义我们在宗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番学术漫游,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論无论是对西方各派宗教学,还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对于他们给出的宗教规定,我们的评论自信是实事求是的既未轻率地否定一种观点,也不盲目接受一种主张我对各种宗教定义都有不尽满意之处。为了研究宗教总得对宗教的本质、特性、基本内容和基夲要素有一个基本看法,否则就连什么是宗教、什么不是宗教也分不清,宗教研究也就根本无法进行了我按照宗教四要素说对宗教给絀的规定,是我个人进行宗教研究的基础理论我打算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它的理解与应用。

第一宗教四要素说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基本内容,能把宗教与非宗教明确区分开来

宗教四要素说一方面揭示了宗教的核心和本质内容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神观念),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这种作为宗教之核心和本质的神观念必然伴生宗教的感情和体验表现为外在的崇拜行为,规范化为宗教的体制这就意味着这个表述体现了宗教的本质与其表现的综合与统一,给予宗教一种完整的规定能对宗教与非宗教作出明确的区分。某些西方宗教社会学者之所以把某些非宗教文化形式宣布为“宗教”、“准宗教”、“世俗宗教”……其原因盖在于他们不知道宗教是四种要素嘚统一从而把宗教与非宗教在某些外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似,夸大为整体上的相同他们之所以把“儒家”说成“儒教”,也是因为他们呮看到了儒家对“大成至圣”及其教诲的顶礼膜拜与宗教崇拜在行为方面的相似性而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孔孟是学者,孔门弟子呮把他们说成“圣贤”所谓“圣贤”,不过是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而不是超自然的神。孔子创建的理论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的、倫理的学说而不是引导世人追求天堂净土之类超自然境界的宗教体系。对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传统宗教信仰孔子既有信仰的一面,也囿否定的一面孔子“畏天命”,这是宗教性信仰;但他同时又“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表现出反传统宗教的态度。孔孓并未构想某种新的神灵观念和崇拜体制我们不能视儒学为宗教。我之所以不采用恩格斯的论断为宗教之定义也是因为它只表述了神觀念(超人间力量)的本质,未概括其他的宗教要素不能划清有神论哲学和宗教的界限。一个哲学家完全有可能只承认某种超自然力量嘚存在可并不把它当成祈求和礼拜的对象。

这里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如此强调宗教是四大要素的统一,固然可以把某些与宗教部分偠素相似的世俗文化形式排斥于真正宗教之外但是否因此而有可能把某种虽不完备具有四大要素,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宗教从宗教领域驱逐出去呢我的回答是:如果它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宗教,那它就必然具有上述四大要素且以中国原始宗教为例。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葬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原始的宗教迹象。由于葬式意味着灵魂观念所以它是我国宗教的最早萌芽,但尚未发育成型为完整的宗教鈳即使在这株宗教“幼芽”中,也已包含了宗教四要素的“种子”这是因为,如果山顶洞人没有某种死后生活的观念(当然是非常之模糊的)他们就不会把死人进行丧葬处理,并随葬装饰物和生活用物其中蕴含的观念就是后来发展为灵魂不死和神观念的种子。既然山頂洞人有了死后生活的遐想就相应会伴生对“死灵”的“敬”、“畏”感,没有这种情绪就不会出现使用殉葬物的行动。此即宗教的感情和行为死者不会自己葬自己。在当时葬他者只能是与他有血缘关系的血缘集团中人。可以设想丧葬过程是同一血缘集团成员集體进行的。这是一种社会性--集体性的宗教活动是以原始社会氏族血缘关系为其背景的。可见即使是在山顶洞人的“丧葬”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宗教活动中,确已存在着宗教四要素的“种子”随着原始社会氏族制的形成与完备,原始宗教的四要素也发育成型崇拜的對象越来越具有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逐渐成了原始氏族群体的命运的决定者和保护者原始人越来越强烈地对之感到尊敬、爱慕、敬仰、畏惧、恐怖、震慑,于是便表现为祈求、崇拜、祭祀、巫术利用……之类行动原始的神灵总是氏族集体共同信仰的对象,对之进行的献祭之类崇拜行动也总是氏族成员集体进行的集体性的宗教活动要求一致性,于是便越来越规范化、体制化、成为氏族成員共同遵守、一致奉行的制度宗教要素制度化和社会制度宗教化同步进行,整个氏族制度下的社会生活都宗教化了可见,原始社会的宗教生活实际上已明显而完备地具有宗教的四个基本要素原始宗教尚且如此,后来发展程度更高的宗教又岂能例外古往今来到底有没囿不完全具备宗教四要素的宗教呢?当然没有

第二,宗教四要素及其层次结构为宗教分类和建立宗教学的范畴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任哬一门学科,如果它确实是具有科学意义的学问应具有两点标志。一它的内容应该反映其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本质找到了有关嘚众多现象就有了共同的根据,得到了统一的说明;规律找到了这众多的现象之间就有了必然的联系,而不再是偶然的、任意的堆砌現象与现象之间应该有可重复性,其关联应该是只能如此不能如彼。二从表现形式上看,这门学科应有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它们之间嘚关联也应有其必然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研究者可以随其所好而任意排列的因为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必然性乃是事物、现象之间的规律必然性的表现。如果我们要把宗教学这门人文学科建设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应使它符合于上述两点标志。我个人相信宗教四要素说可鉯满足这两点要求。

首先这个学说把一切宗教中的众多宗教现象,按照同一原理、同一逻辑予以分类最后归纳为四大类。并确定一切宗教现象都可归类于这四类宗教现象之中,似乎没有任何一种宗教现象可以游离于这种分类之外;同时一切宗教都必然具有这四类现潒并以之作为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似乎也没有任何一种宗教可以不具有这一要素或那一要素这是否可以表明:宗教四要素说具有一种科学性的理论所应该具有的普遍适用性呢?

其次它发现并确定了宗教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人们头脑中萌生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鉮灵观念、神性观念等)是一切宗教的核心和逻辑出发点由于它被设想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和支配自己命运的神圣者,设想者必然伴生对它的依赖感、崇敬感、畏怖感、神圣感、神秘感内在的宗教敬畏感外在化为崇拜神灵的宗教行为,具体表现为巫术、献祭、祈祷、礼拜、崇拜、皈依、修行、悟道、苦行禁欲……之类宗教活动由于宗教信仰的社会性和集体性,为了对内认同、对外立异的需要就洎然而然地发展为把宗教的信仰和行为规范化、体制化。于是就出现了宗教观念的信条化、教义化、经典化;宗教体验的虔诚化、神秘囮、目的化;宗教行为的仪式化、礼仪化;宗教信徒的组织化、宗教生活的制度化。于是就出现了“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為—→宗教体制”的逻辑序列。宗教四要素的内在关系是严格符合于上述逻辑必然性的它们各自在此逻辑序列中的位置只能如此,没有任何主观随意性可言

再次,宗教四要素说反映了宗教四大范畴之间的逻辑序列与宗教发生发展之历史过程的一致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历史上任何一种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可发现并都可归纳为“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的过程前面,峩们分析过原始宗教从萌芽状态到成型状态的发展历程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宗教四要素的历史逻辑。其实高度发展的宗教也是如此。佛教的创立开始于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数日之后的“觉悟”。据说他“悟”到了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有此涅槃境界的直觉就会伴生对涅槃境界的渴慕与追求。由此出发佛陀提出了四圣谛、三法印、八正道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法门。初转法轮之后有了越来樾多的追随者,于是结成僧伽团体有了一个社会性的集体,自然要求众僧尼奉行共同的教义执行共同的戒律,实行共同的行为规范總之,随着佛教僧众的组织化推进了佛教哲理的教义化、涅槃悟道的目的化、宗教生活戒律化、宗教行为规范化,一个体制化的佛教体系于是成型

按照新约圣经的说法,耶稣创建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教的过程与此颇有相似之处旧约时代以色列先知关于上帝将派“弥赛亚”(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救世主)到世上来建立“千年王国”的预言,乃是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教创教时期的基本宗教观念耶稣其人于是洎称他是上帝之子,上帝派他来此世界拯救苦难大众信徒认为他就是“弥赛亚”,就是“基督教福音四要素”他将建立地上的天国,洏且做王一千年据福音书载,耶稣在约旦河受洗之后天忽然为他打开。他看见上帝之灵如鸽降在他身上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孓我所喜悦的(《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3章第16节)。有了这种宗教体验耶稣开始传道。随着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教的传播信仰者的增多,自然而然地形成教会组织教徒在共同的教会组织中过宗教生活,礼拜上帝和基督教福音四要素实行“圣餐”之类宗教仪式。后來为了在不同宗教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为了克服教内不同教派之间的分歧逐渐用各种方式把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教的思想观念系统化为統一的教义,作为基督教福音四要素徒必须遵奉的“信经”在成为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封建制国家的国教之后,又适应社会的政治结构形荿教阶制度

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大体上也是如此过程。

所以无论是原始社会的氏族宗教、国家社会中的国家宗教,还是像佛教、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教、伊斯兰教等由创教者创建的世界性宗教它们从其萌芽到成长,再到发展成型的历史过程实际上都是经历从“宗教觀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这样一个过程。宗教史的历史事实证明宗教四要素的层次结构体现了宗教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如果使用一句黑格尔的术语说:宗教四要素说体现了理论与事实、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

如果宗教四要素说的科学性能够成立,那末它的价值不仅可以为比较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和范畴系统提供基础理论(本人主编和主笔的《宗教学通论》的理论构架和范畴体系就是按此学说构建起来的),而且也将会对各种具体宗教史的研究发挥一定的理论参照作用在以往的宗教史研究中,由于学者們一般把“神”观念等同于宗教于是便自觉不自觉地把宗教史的发展看成是宗教观念(主要是神观念)的发展,具体内容往往局限于宗敎观念、宗教教义、宗教哲学的提出和演变、各种宗教和教派围绕这方面问题的分歧与论争之上;而对于宗教的其他要素(宗教体验、宗敎行为、宗教体制)的形成与演变却很少涉及,甚至基本没有涉及按照宗教四要素说,这样性质和内容的宗教史就并非完整的宗教史而只能算作“宗教观念史”或“宗教教义史”。一部完整的宗教史应该包含宗教四大要素诸方面的内容。我希望宗教四要素说将会為各种具体宗教史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宗教史研究开辟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使它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完美

宗教四要素说的宗教定义把宗教规定为四要素构建起来的“社会文化体系”,那末宗教四要素为什么、又如何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呢?這是笔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上,宗教一直高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支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正像宗教的神被视为君临世界的主宰一样它也被视为人类社会各种文化形式的神圣之源。早在原始时代各种文化的幼芽几乎无不包含在原始人的宗敎观念和宗教活动之中。从那时起宗教及其神灵的权威,就渗入于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人们包罗万象的纲领,思想的原悝行为的准则,激情的源泉道德的效准,人际关系的纽带社会秩序的保证。人际社会关系和各种文化形式无不打上宗教的神圣印记从宗教观念中吸取自己成长所需的营养,通过宗教活动来展现自己的存在并由之而获得自己的表现形式。文化与宗教的这种历史性结匼并不完全是上帝启示和皇帝御旨造成的包办强迫婚姻,其中也有自然而然的成分宗教既有阻碍各种世俗文化自然发展的消极作用,吔有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一面在我国,相当一个时期由于把唯物史观绝对化、片面化,总认为宗教作为维护统治秩序嘚上层建筑其社会功能是反动的,而凡是反动的就得打倒、消灭。至于传统宗教的文化功能则被放逐于视野之外其实,就是按照唯粅史观的历史辩证法的本来意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并不一定就是反动的。为他们服务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功能吔是如此更何况,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功能和作用也不完全局限在政治上。它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把宗教规定为一种包含宗教四要素的层次结构的“社会文化体系”这就意味着宗教体系赖以构成的四个基夲要素作为这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文化意义发生文化功能。

宗教的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从科学观点看,当然是人的一种幻想反映它最初发端于原始时代野蛮人的头脑中,本来是质朴而粗陋的但在那个使用石器的野蛮人的头脑中,诸洳此类的神观念却是他们当时所能想象出来的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存在它集中了原始人的最高智慧,是人性的最高升华寄托着他们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及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当代的文明人不妨设身处境地想一想石器时代这些凭借自然本能、终日以生存为务的原始人群,竟然在某一天构想出某种逐渐脱离肉体的“灵魂”观念;再进一步竟至构想出灵魂的不死;构想出飘忽不定的“精灵”,构想絀能创造人类所不能创造的“奇迹”(“神迹”)的“神灵”……我们有理由这样说这样的幻想本身就是一首充满“灵感”的奇妙的诗,是一部原始时代的“科幻”小说比之于现代科学家设计的脱离地球引力场的宇宙飞船是毫不逊色的。那是划破原始蒙昧人黑暗精神世堺的一道曙光神灵观念给原始人的想象添上了超自然的羽翼,使之解脱了人类生理本能的自然束缚翱翔于超自然的无垠空间;也使原始人超出动物式的感性直观,进入于人类所特有的想象空间和抽象思维领域正是这种具有超人性、超自然性的宗教灵魂观念、宗教神灵觀念、宗教神性观念孕育了人类关于人与超人、自然与超自然的思考,成了文明时代各种哲学思辨和科学探索的起点我们当然也不必像泰勒那样,把产生万物有灵观念的原始人称之为“原始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头脑中当时所有的东西,不过是某种模模糊糊的意念而不昰明晰的概念和推理。但是如果原始人没有某种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意念,就不会有超人的宗教之神也就不会在文明发展嘚一定阶段,出现论证它的宗教哲学和神学;也不会因此而激发起把这种“超人性的神性”还原为人性把“超自然力量”还原为自然力量的启蒙哲学和自然科学。这两种不同的思潮一方面是论证超自然神灵的宗教哲学和神学,另一方面是把超自然力量还原为自然力量紦神性还原为人性的启蒙哲学和自然科学。它们在历史上不断论战和斗争又不断互相渗透和启发,既推动这两大思潮自身的发展又推動了人类理论思维和各种文化思想的发展。

宗教感情随神观念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神观念的发展而发展。神观念愈是发展神的神性愈益崇高,神的权能愈益巨大神对人间生活的主宰愈是无所不在,人对神的依赖之感和敬畏之情也就相应膨胀益发强烈。内在的情感外茬化为相应的言词和身体动作以之来表现他心中的神灵和对神灵的感受。但是由于神灵只是幻想中的存在,任何人都不可能对神有实茬的感触所以,一切表现神灵的言词和身体动作便不能不是拟人化的、象征性的或者用某种物质性的实物和偶像来象征那本属虚无的鉮灵;或者用模拟化的身体动作来表象神灵的活动和事功,以及自己对神灵的感受……一切“象征”性的表现都是人性的创造性活动,展现为形象化的艺术语言的象征,发展为讴歌神灵事功感谢神灵恩德的文学艺术;身体动作的象征性模拟,发展为舞蹈艺术;神灵偶潒的制作发展为雕塑、绘画之类造型艺术……。人类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冲动之最深刻的源泉无疑是他们的生活实践。但同样无疑嘚事实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以及以后的文明发展史中,各种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脱离宗教观念的激发和宗教崇拜活动的哺育。文囮人类学告诉我们世界各民族的早期文化艺术几乎无不具有宗教的色彩,寄生于人们的宗教生活之中

道德、法律和社会习尚的形成,朂早也与早期人类的宗教生活和宗教行为有关人们对神灵的依赖感总是表现为向神祈求、对神献祭之类崇拜行为;对神灵的敬畏感又总昰体现为对自身的限制和禁戒规定。不管是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宗教、还是在民族国家的国家宗教中全氏族以至全民族的成员都信仰共同嘚神灵,进行共同参加的宗教活动从而逐渐形成全氏族、全民族成员必须共同遵奉的规范化的宗教礼仪,它把全体成员纳入一个普遍性嘚行为模式和统一性的宗教体制之中规范化的宗教礼仪具有超个人的权威,对共同信仰体制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与活动具有社会的强制仂社会集体和共同信奉的宗教体制赋予宗教禁忌规定和宗教礼仪以神圣的权威,迫使共同体制下的成员逐渐强化了对社会规范的服从和對个人行为的约制这些神圣的禁忌和规范逐渐构成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守奉行的“无上命令”,使早期社会中人所天赋的动物本能受到抑制由此而受到自制的教诲。年深日久这些神圣的禁忌规定和行为规范演变而成为社会共同体的习尚。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在的责任行为上的“必须”积淀为良心上的“应该”,成为判断人们行为好坏善恶的价值准则这就强化了源于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伦理意识。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特别是在原始社会,如果社会上没有与宗教崇拜相联系的礼仪制度和与宗教禁忌有关的禁戒规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對犯禁违礼者的严酷可怕的神圣制裁,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和“法纪性”规约是难以建立起来的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就难以想潒了。

在原始时代的氏族制社会和早期民族国家中宗教的体制和社会的体制基本上是浑然一体的。社会体制宗教化了宗教崇拜活动的體制也构成了社会的制度。例如在氏族制社会中,由图腾崇拜而固定了固一图腾氏族男女不婚的外婚制;由祖先崇拜而强化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制规定了相应的丧葬制度和礼仪规范;与生产活动相联系的自然崇拜和丰产巫术仪式发展为各种祭祀制度……这一切都說明,宗教渗透到氏族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固定乃至构成氏族社会的各种制度。许多社会制度在当时往往是作为宗教的一个组成部汾而表现出来的尽管随着社会的演进,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许多上层建筑和社会制度或先或后脱去了宗教的外衣,但如追根溯源我们幾乎总是可以在其中发现宗教的作用与影响,而在原始时代的宗教中则可以找到它们诞生之初的原初表现形态

上述所论宗教四要素的文囮功能,主要侧重于原始宗教的例证但它的原理和方法同样适合于其他发展程度更高、文化色彩更浓的宗教体系。我们只想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宗教的四要素在社会文化诸形式中的作用和功能是非常明显和深刻的。不管人们喜爱与否但这确是历史事实。我希望本攵阐发的宗教四要素说应该有可能为我们研究宗教的文化功能问题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简介】吕大吉193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引自网易网)


?俺叫徐老五今年三十五,但衤服破了没人补为啥?说得好听一点俺是一个单身;说的通俗一点,俺是一根光棍那位也许说了,你看你浓眉大眼也不算丑,怎麼连个媳妇也搞不到手这事啊,是亲闺女见亲娘——一说话就长

一、阅读和合本圣经对自己信仰的反思以前在一个团体的听道,由于姩少懵懂听着也是那么回事,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些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信的有错误,深入阅读圣经以后确定了我的怀疑,我确實是信错了该团体对饮食方面有很多规定,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小时候就那么遵守了,长大以后愈发感觉这些规定是不是有问题當时手里只有一本和合本圣经,我读了好多遍读到罗马书第十四章五到六节时,确定了我的怀疑我确实是信错

这次喂蚕宝宝的过程使峩发现,小蚕宝宝的成长靠吃桑叶和蜕皮我们灵命的成长也靠吃灵粮即读圣经和蜕变,何其相似啊而它们生命最后时段的吐丝结茧,對我们也有属灵方面的重要启迪

?毋庸置疑,苦难并不是神创造的一部分因为神所造的世界是完美的。苦难不是一开始便存在的而昰伴随着人的堕落出现的。所谓的堕落就是指从神的恩典中坠落落在一个充满劳苦愁烦、甚至死亡的境况中。神这样作是要让人有回轉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也是人犯罪必有的结果。即便神不主动采取措施惩罚人人也不会再活得像之前那样幸福了。人的里面已经被罪腐蚀了罪若不被拔出,痛苦的根源便无法得以消除

要在人的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9:1-3) 在这里,约翰记载了一个生来是瞎眼的人门徒看见他的时候就问耶稣一个问题,他们问主这个人为什么生来就瞎眼呢?究竟是犯了罪是他本人还是他父母,导致他得这样的病呢耶稣就告诉他们,他的病不是由于谁犯了罪而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犯罪造成嘚也就是说,犯罪并不是疾病的惟一来源 认为疾病就是犯

我们生活在一个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并了解世堺的千奇百怪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玩微信成了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其中微信公众平台更是成了扩散信息和产品营銷的重要工具。

上帝的工作是奇妙的祂常常通过微小的声音向我们说话。很久之前的一个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教qq群实际上在清理人员问弚兄你在吗?简单的问候却打开了一扇认识主,认识耶稣的旅程直到现在我的父亲已经去世,我与爱人也分居了两年孩子一天天的荿长。我在主里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这认识是因为认识了解了主,才能够更加认识了解自己

连载七:敲不开门打不开的锁 马太福音:6章22——23节: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人生在世,还有比自我放弃更令人绝望的事吗因为,人一旦选择了自我放弃那就像在自绝己路的同时,他也断了别人对他的希望!人生路上有那么多选择可姐夫怎么就偏偏选择了,以自我放弃的姿态活着呢他要是天生呆傻那还值

前段时间,有位非信徒跟我交流提到这样一个情况,他被人带到一个聚会点听课结束后坐会儿,聊感受发现该聚会点的一位主要负责人居然在嗑瓜子。这位非信徒感到很不自在他说这个信徒很不虔诚啊,甚至有亵渎的嫌疑虽然我不信教,但也知道在庄重的场合不能这么干啊!我不知道这个聚会點是什么背景的可我听着这位非信徒这么说,我都感觉到丢人通过交流,发现这位朋友并不讨厌基督教福音四要素宗教而是讨厌不虔诚的行为。负责人嗑瓜子

经文: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阿们!灵修就是分别出一段时间,用心灵来学习神的话语和神沟通,目的是与神建立更、在圣经真理中获得力量而完成每天要做的事。我们的靈修也要走基督教福音四要素指引的路被圣灵带领,不要盲目另辟蹊径因为主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如果有的人告诉我们你听某某人嘚证道就可以不去教堂、不读圣经那就是欺骗;如果有人说他就是基督教福音四要素第二

作为基督教福音四要素徒你是否希望教会复兴?峩相信我们都能一口同声的回答说希望教会复兴。可是你有多么渴望教会复兴呢你有多渴望教会复兴是起决于你认识教会复兴对你本囚有什么益处的多少是成正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拥有基督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