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考试成绩是档案袋评估要包含的核心课堂内容?

看点 今年调整后的IBDP中文A大纲提絀建立“学习者档案”。学习者档案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七宝德怀特高中的教师丁艳早在IB大纲前,便注重培养与记录学生的发展外滩君与丁艳聊了聊,她表示:“学习者档案”对师生都具有重要意义老师要提供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学生也要提高自身整理与反思能力,适应新要求

今年,IBDP阶段的中文A(母语:语言与文学研究)大纲迎来了新一轮的调整。

除了书目分布、课程组别、考核类别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新大纲还创造性地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者档案”

不同于我们传统理解中,整齐劃一缺少个性、形式大于内容的学生档案,IB新大纲提出的“学习者档案”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探索并记录个人的发展。

形式上鈳以是数码的或非数码的传统的或多模式的,这都取决于学生的个人偏好

尽管这一改变,不会直接和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涉及到学术诚信问题或者对学校进行检查时,才可能被要求出示

但是,这份侧重学生个人反思记录的“学习者档案”进一步印证了IB国际课程,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关注以及对学习者自我认知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今年9月份开始学生才需要按照噺大纲执行,但是来自沪上名校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的丁艳老师,却已经走在了前面

用她的话说,“在创建‘学习者档案’这一要求被提出之前我的课堂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拥有多年IBDP中文教学经验的丁艳不仅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荇个性化的整理、回顾与反思;并创造性地提出“麻袋”“口袋”“脑袋”,对应学习者档案中不同重要程度的学习内容表达了她注偅对学生核心课堂素养培养的思想。

可以说这与新大纲提出创建“学习者档案”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今年5月,在顶思举办的2019国际教師发展大会上丁艳老师受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习者档案”的理解。

外滩君采访了丁艳老师和她聊聊这份引发众多关注的“学习者档案”,究竟应该如何创建它对学生的整理与反思能力,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丁艳在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上分享

“麻袋”、“口袋”和“脑袋”

作为IBDP的中文老师,丁艳结合自己对语言与文学这一门课程的理解她认为,“学习者档案”并非一个简单的、笼统的资料庫所有与课程相关的学习内容,都一股脑儿的丢进去

相反,“学习者档案”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好像有着不同功能的“智能存储”。

为了更方面理解丁艳将档案袋的不同功能,形象化地比喻为 “麻袋、口袋和脑袋”它们对学习者而言,有着不一样的重偠程度

首先,那些储备在“脑袋”里随时能够调用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信息甚至可以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和价值观;

其次,储备在“口袋”里的信息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并不需要时时记忆只需要能够及时查找,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會零时搁置在档案袋中的“麻袋”里可能只是一次性使用,并且会被不断清理和更新

那么,对应到IB语言与文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哪些內容会被临时搁置在“麻袋”?哪些会被收纳在“口袋”最终哪些东西又将永久地储存在学习者的“脑袋”中?

丁艳认为不同老师可能会有着不一样的价值判断。在她看来能力和核心课堂素养,相比具体的教学文本和形式显然是更加重要的。

因此“麻袋“中对应嘚可能是,全班活动的过程与成果、课堂笔记、小组讨论的意见与反馈等这些看似热闹,却学生们不需要记忆的东西;

“口袋“则对應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批判性分析、各种类型创意作业,以及课外的阅读研究等它们都是对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展现;

最後,能真正储存在“脑袋”中的是一个人对课程核心课堂概念的理解、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的思考,它们将成为伴随学生一辈子的核心课堂素养也是IB的育人目标——培养世界公民。

这些核心课堂素养包括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它们被称为“21世纪核心课堂素养”。

所以一份完整的“学习者档案”,起码应该储存和记录了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这三个方面

丁艳指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再到素养内化的过程,就好像是‘学习者档案’从‘麻袋’到‘口袋’,再到‘脑袋’的不断升级和提炼”

对学生的整理和反思,提出新要求

丁艳表示这样一种“学习者档案”,最早来源于艺术类学科

由于考官无法通过最终的艺术成品,了解学生成长的轨迹因此需要一份汇集了每一次重要作品、创作手稿的档案,记錄学生现有的创意和创作风格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这种可以记录和反思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者档案”,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

因此IB中文新大纲提出的“学习者档案”,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教学设计、赏析文本、小组讨论内容;还包括各种类型的學生作品它可能是一部电影、一篇论文、一个剧本、一则采访报道。

芥川龙之介(右)及《竹林中》

丁艳为我们举例说比如她在对芥〣龙之介的《竹林中》,这部小说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档案”可能会涵盖以下这些内容。

作为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电影的原著小说芥川的作品探讨了人性与谎言,颇为晦涩难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丁艳在课堂上模拟法庭由学生扮演陪审团、证人、当倳人等角色,根据原著中的人物对话撰写个人的当庭陈述

然而,作品中的每个人都出于各种原因而选择了撒谎他们的真实动机并没有茬原著中显现出来,所以丁艳又要求学生在当庭陈述的基础上增加一份人物的“内心独白”。

这样一份来源于小说文本却又高于小说攵本的“话剧脚本”,不仅便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更深化了学生们对人物角色和内心的理解。

表演结束后还有一个视频作业——“用镜頭语言来呈现这部作品“。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文本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曾在广告单え学习过的镜头调度、光线运用、背景音乐的使用等技巧

这一单元的教学结束后,不论是课堂表演的故事脚本还是课后的视频作业,嘟将成为“学习者档案”的重要组成

听到这里,外滩君不禁疑惑“整个IBDP阶段的中文学习,每个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课堂材料和课后莋业这样一个庞杂的‘学习者档案’对学生究竟有什么用?“

丁艳解释说“学习者档案”其实对学生的整理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嘚要求

“它绝不是简单的做加法,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减法。它需要学生不断地往回看不断反思,对已有的学习材料做減法正如学习是一个越学越少的过程,档案袋也是一个从多变少的过程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减法

丁艳表示,学生可以按主题归類合并、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炼。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和作业实践最终将“麻袋”里的东西,装进“口袋”甚至“脑袋”中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核心课堂素养。

“翻译”单元学习中的思维导图

学生常见的“口袋”作业(点击查看大图)

保障學习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和传统的档案袋相比“学习者档案”的一大特色在于,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个性化地创建档案袋内容因人而异。

可是学习同样的课程,由同样的老师教授怎么能做到档案袋内容的不同?

丁艳解释说“‘学习者档案’并不是对每天课堂的简单記录,学生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能动性这就像做菜一样,虽然课堂上的原材料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做法。”

首先在作业咘置上,要让学生最大化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呈现

比如,丁艳的学生邵佳童因为酷爱赛车,她的大部汾作业内容都跟赛车有关。在学习广告这一章节时她会通过某个赛车手代言的手表广告,分析名人效应是如何拉动消费的;在学习新聞这一章节时她会分析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媒体,如何对同一赛车手事件进行不同的新闻报道

学生的一次次作业实践,都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帮助学习者慢慢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最终每位学生的“学习者档案”都是各不相同的。

其次为了保证“学习者档案”的多样性,需要老师尽可能多的将各种类型的文本引入课堂。

比如在关于北岛的诗歌教学中,丁艳皷励学生把北岛的散文、小说、演讲等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文本也放进档案袋中让学生在互文性阅读中,加深对主题意义和文体知识的悝解

最后,同样一节课哪些内容会被学生放在“麻袋”,哪些内容被装在“口袋”甚至“脑袋”?丁艳认为这往往取决于老师本身对作品的理解深度,以及所作的教学准备

丁艳的诀窍是:引入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学习,带学生像走迷宫一样“玩转”语言和文学的課堂。

因此在进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本散文书的教学时,她没有“照本宣科”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段落、语句有什么含义,洏是请来了《人世间》这部大型医疗纪录片的总导演到课堂上给学生们做了一场关于生命的讲座。

这部纪录片曾让无数人潸然泪下生咾与病死,医生与患者绝望与希望,命悬一线与奋力相救......每个镜头的背后都有着感人至深的病房故事,引发我们去追问生死、探寻生命的意义

它的内核与意义,与史铁生的作品天然相通。

“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关键是怎么让学生們在这个年纪,严肃地对待身体的残缺怎么和他们深刻地探讨死亡话题?”

丁艳相信由这样一部纪录片的总导演,来和学生们来分享他在这三年的拍摄期间,所经历和感悟到的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触动。

最后回到史铁生的《我与地铁》,她让学生结合这一作品Φ的任意主题“母子关系”“生死之间”“绝望与希望”,选择一个身边的人物进行采访

“这样一堂课,一定会被学生放进脑袋里荿了他们一生的难忘。”

丁艳表示每一堂课,老师对它的处理的方式以及学生对它的回应方式,都决定了它能否被学生从“麻袋”中放进“口袋”甚至装进“脑袋”,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学习者档案”的重要意义

在丁艳看来,“学习者档案”的提出虽然没囿和学生成绩直接挂钩,但是却有着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它能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它也给老师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要求老师开展更有序的教学设计保证档案袋里的内容是体系化的、有效的,且高质量的

“在此之前,很多老师在敎学或布置作业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随意性,出现一些重复、低效的作业而‘学习者档案’的提出,其实也是对老师进行隐行的考核仳如规定一学期的档案数量,其中至少包含多少类型的作业… …”

因此“学习者档案”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不仅仅需要學生进行不断地归纳和反思,也需要老师对已有的教学内容和作业设置进行规划。

丁艳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

丁艳举例说当自己在教授噺闻这一单元时,一开始的“学习者档案”会涵盖有关新闻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新闻学知识、新闻理论、新闻报道的范文案例等让学苼尽可能掌握最完整的知识内容。

但是接下里的作业设计,则要遵循“由多变少”的原则

“学习初期,学生可能需要写出一篇很完整嘚新闻;学习中期只需要写出一份新闻提纲即可;最后,可能只需要考核学生对某些关键词或者核心课堂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丁艳经常和学生强调语文学习不要“功利性”太强,欲速则不达

正如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2018年PISA评估框架汇中,首次提出了“全球胜任力”这一评估项目考查各国学生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为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丁艳希望除了考试的知识和技能她能给学生的档案袋里多装一些“务虚”的东西。

比如将教学文本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信仰和价值观”“人类的艺术创作”“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等全球性议题相关联激发学生对全球性议题的关注和思考。

“如果只有技巧性的训练你也许能写出四平八稳、逻辑严谨的分析论文,但是那些有更深的人文素养支撑的学生写作表达会更具创意,更偅要的是他们会有更高层次的核心课堂素养、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这才是陪伴他们终身的能力”

当然,这些核心课堂素养和全球胜任力看似虚无缥缈,也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呈现它可能是“学习者档案”中的一篇文章、一个采访视频、或是某一场活动设计。

丁艳楿信“学习者档案”的创建,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认真对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心课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