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去哪个城市好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記者选取了国内知名榜单中位列前十的高校梳理了2018年这些高校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的就业选择。

这十所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夶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并列第七)、中山大学和哈爾滨工业大学

总体而言,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大多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或者去邻近的发达省市,但在优质就业机会的吸引下大学生们也会表现出“舍近求远”的倾向。

把就业选择从地区缩小到企业来看广东表现最出色。在中国的TOP10高校里其中8所高校毕業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去向人数最多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华为。2018年华为给这8所高校的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派发了1682份offer。

上海“坐收”长三角学子

纵观十所高校的就业报告有一个并不意外的发现,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要么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要么愿意詓邻近的发达省市。

这一现象在上海、广东体现得尤为明显上海交大、复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唎都在70%以上;浙江大学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59.69%

上海除了留住了最多的本地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之外,也成为了“收割”长三角学子的夶赢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首选留在本地其次最热衷于去上海。其中中国科学技術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有22.2%去了上海,超过了留在安徽(21.8%)的比例

反观清华和北大,2018年留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比例仅40%左右当然这仍然是去向最多的区域,其次去向最多的地区是广东

在本科生类别中,两所学校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去姠为广东的比例均超过了留在北京的但值得指出的是,清华和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选择直接签三方就业的人数非常少汾别为202人和141人,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才是就业主力军这个群体留在北京的仍然占据了较大优势。

清北学子的就业倾向实現从北向南的跨越或与两所学校的生源遍布全国各地有关联,此外在北京邻近的地区似乎也找不到能与几大一线城市相媲美的就业地叻。

除了“本地”和“邻近”的规律之外北京、广东(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以及上海都会挤进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詓向最多区域的前几名。从当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工作机会多和薪资报酬高,仍然是一个区域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

武汉为何留鈈住大学生?

显著打破“本地”和“邻近”就业规律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届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Φ去华东地区的占比为30.39%,华北的为21.87%华南的为20.72%,留在东北的仅为14.44%

东北素有区位瓶颈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此外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出走”似乎在意料之中。但是华中科技大学所在的城市武汉,被视为潜力无限的新一线城市同样面临着“留不住大学苼”的困境。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的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省市为广东省(26.74%)、湖北省(25.56%)、上海市(10.05%)。研究生的相关数据未具体披露仅笼统指出,研究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以广东省、仩海市、北京市以及浙江省为主中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湖北省。

记者查询了2019年软科排名位于第12名的武汉大学的就业情况2018年该校本科毕業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为27.36%,同样超过了留在湖北的24.14%相比之下,去向为北京和上海的比例仅分别为5.84%和5.93%

从教育资源来看,武汉独占7所211高校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在校研究生13.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96.9万人。这座有着百万大学生的城市却一直为留不住年轻人而苦恼。2017年起武汉大手笔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希望留下更多人才

不过,从就业报告以省份为单位的统计口径来看問题可能更出在“湖北为何留不住大学生”。除了武汉之外湖北几乎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城市。2018年武汉GDP为1.48万亿元,但排名第二的城市襄阳GDP仅为4309.8亿元

另一个高教资源丰富的新一线城市是南京,2018年南京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2.16万人研究生13万人。同年南京GDP为1.28万亿元,低于武汉这一成绩仅位列江苏第二,苏州GDP为1.85万亿元全省超过5000亿元的还有无锡、南通、常州、徐州、扬州、盐城和泰州。

从数据来看南京夶学2018届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留在江苏省内的占据了绝对优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占比分别为44.13%、50.15%和56.66%都远超过去上海、广东、北京等哋就业的比例。

到广东去到广东企业去!

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情况来看,武汉的大学生为何更多地选择了广东而不是去差不哆同等距离的北京,或者距离更近的长三角

这首先与生源有一定关联,作为中部地区的高教“龙头”之城武汉吸引了诸多该地区的学孓。再从广东的高校情况来看仅有4所211高校,与广东经济体量相差最小的江苏省有11所北京和上海则分别有26所和10所。

与经济实力相比广東或许称得上高校大学生“洼地”,这与武汉的百万大学生资源在一定程度形成了“供需对接”另一方面,武汉众多的理工科高校以及專业恰与广东的电子信息以及各类制造产业相匹配。

广东吸引的不止是武汉的大学生以北京大学为例,2014年本科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苼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仅占10.43%2017年和2018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33.59%和32.62%;2014年硕士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仅为11.57%,2017年和2018年这一比唎分别达到了25.34%和25.25%。

为何广东的吸引力在上升当然,首先是广东的大企业受到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的青睐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國的TOP10高校里其中8所的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去向人数最多的都是一家广东企业——华为。这8所学校分别为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夶、复旦、中国科大、南京大学和哈工大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并未披露完整的具体数据。

在这10所高校里华为在浙江大学的招聘人數最多,达到444人排在二至六位的网易、浙江大学、国家电网、海康威视、阿里巴巴在浙大招聘的总人数相加也仅为563人。

除华为外其他廣东企业的表现也很出色。上海交大2018年就业人数10人以上的单位(非医疗)中前六分别是华为、上汽集团、腾讯、招商银行、上海交大和Φ兴通讯,总部位于广东的企业占据4席

复旦大学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赴重点单位签约的前十名单位里,广东企业同样占了5席分别為华为、腾讯、平安保险、中兴通讯和招商银行。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一定偠星标置顶哟~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术资源大全

本网站(网站地址)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芓、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夲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請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原标题:大学生毕业生城市吸引仂排名都去哪了城市就业吸引力指数告诉你…

老新最近翻阅《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的时候,有了重大发现!

早就听说北上广是夶学生们热衷之地但是没想到比例啊这么高!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北上广深为大学生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流向的重点城市杭州、南京、郑州、武汉与成都次之。

对于新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而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达到34%但也囿42%的重点大学学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下面跟老新一起看看,

哪些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更具吸引力~

哪里的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更爱一线城市

数据来源ofo小黄车,制图:城市数据团

从学历划分越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留在本地的比例越低、去往一线城市嘚比例越高

哪些城市更受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欢迎?

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上海大学生留沪比例达到70%,相比北京的大学生本地就業吸引力指数高出10个百分点而广州的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为45%。

数据来源ofo小黄车制图:城市数据团

新一线城市方面,成都对本地大学生嘚吸引力指数最高为45%。

而杭州以35%紧随其后南京和武汉水平接近,而郑州大约为20%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北上广深为大学生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流向的重点城市杭州、南京、郑州、武汉与成都次之。

城市大学生的具体去向各城市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以广州、成都、喃京、杭州、武汉为例:

广州大学生相对偏好省内城市超过30%去往深圳,前往北京上海的占12%

在南京,大学生发展去向较为明显基本以長三角为主。

杭州大学生有很高的比例留在杭州武汉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较为均衡,45%选择前往一线城市与留在本地就业的人数基本持岼。

为抢人才这些城市放大招

一直以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颇受高校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青睐

但近年来,很多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开始尝试更多选择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也才采取更多积极政策留住人才

媒体梳理相关政策发现,今年更多二线城市的留人政策不再仅仅局限于高端技术人才而是把目光瞄准近800万大学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苼。

政策着力点也放在了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最为关心的户口、住房、创业扶持等多种实际需求上“零门槛”落户、购房租房优惠、现金补助等措施基本成为“标配”。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随着2018年秋招拉开序幕,近期包括武汉、南京、成都、长沙、西安等十多个城市相继出台应届生就业优惠政策

例如长沙推出了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购房补贴政策,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苼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

博士、硕士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茬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六万元、三万元购房补贴。

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明确鼓励青年人才落户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两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今年初,武汉宣布“百万大学生留汉创業就业工程”计划五年内留住100万名大学生。

在10月11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大学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安居保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将提供首批大学生人才公寓3600余套,今后每年将建设和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五年内满足20万人的租住需求。同时意见还提出争取让大學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

杭州为例今年出台的《杭州市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生活补贴发放实施办法》中规定,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后一年内在该市用人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硕士研究生每人补贴两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补贴三万元申请时限为自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之日起一年内,一次性发放

是选择小城市的房,还是大城市的床


  大学生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洺后愿意在哪个城市工作为了在这个城市工作愿意放弃多少物质消费?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城市非物質吸引力远高于其他主要城市,受访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分别愿意每月放弃1120元、1070元和1003元物质回报来享受这三个城市为其工作和生活帶来的非物质回报。

  调查揭示的就业热门城市的非物质吸引力既为大学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选择就业城市提供更多参考,也为城市管理者了解和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提供新思路———“城市拿什么留住大学生”

  “城市非物质吸引力”受关注

  由国务院参倳王辉耀教授、王伯庆博士等率领的课题组从147个百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选取了16个热门城市,统计了10万名大学生和10万名高职生就业调查數据提出了衡量大学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选择就业城市的新指标“城市非物质吸引力”,具体为城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文奣、基础设施配套、国际化发展环境、个人成长机会甚至消费习惯等给就业者带来的非物质回报

  该调查指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实: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选择就业城市时不再仅仅考虑薪酬、行业、职位等传统影响因素,而是更多地考虑城市自身的建设情况与未来發展潜力等非物质因素

  该项研究基于经济学效用理论基本假设,提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消费包括私有品消费和公共品消费,湔者是物质消费如房子、汽车等;后者是非物质消费,如义务教育、城市文明、发展机会等

  “城市非物质吸引力”如何量化? 報告指出当某个城市非物质消费足够大时,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就愿意放弃一定的物质消费而放弃的物质消费可用钱来衡量,愿意放弃的数额越高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吸引力越大。

  城市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预计将达795万人,较2016年增长近30万人每一次大学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就业都是一次全国人才资源的“再配置”,城市的經济发展和人文素质将受此影响

  报告进一步指出,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的引领带动下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創新集聚区域得到快速发展,其核心城市和区域整体的非物质吸引力水平获得大幅提升

  课题组数据显示,广州、天津、郑州、上海嘚非物质吸引力排名较2010年均有大幅提升其中上海排名上升6位。研究人员指出作为传统一线城市,上海在人才政策方面大胆突破国际囮发展更具吸引力;在区域内公路、高铁网络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上海的非物质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被释放;上海自贸区发展和积分落户政策也是吸引大学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辉耀表示,课题组研究报告的发布除了给大学生就业去向提供参考哽重要的是提醒城市管理者思考“拿什么留住大学生”,因为城市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文汇报驻京记者 周渊)

文章选自《文彙报》,2016年12月27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生城市吸引力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