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用痛苦来消灭欲望吗

欲望分为两种贪欲和善法欲。

貪欲是指对世间色、声、香、味、触、食、睡、钱财、名利等【过分】的执著、贪恋和追求衣着整洁,睡眠充足钱财适量,吃饱穿暖这方面适当的追求是生存所必须。但是人往往不知足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当贪欲生起时,心中烦恼焦躁难以安宁,甚至会作出侵害他人的行为自害害他。虽然在追求贪欲的过程中可能会短暂地获得满足而快乐,但是想维持现状以延长这种快乐时苦又产生了;嘚而复失,苦受更加深刻

善法欲是指对弃恶向善、修己利人、解脱成道等高尚理想的追求,这种欲望使人精进修行是成就佛法的根本,不应断除

俱舍论卷十九(大二九·一二中):若缘无漏,便非过失,如善法欲,不应舍离。

佛教并非主张无欲无求,而是教人以善法欲抑制和转化贪欲比如身上钱包丢了、情人和自己分手了、有人在辱骂自己、身体生了病……这种情况下人往往因失去而生起苦受,若能了知缘起与无常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就不会再因此感到烦恼,在社会上生存也会更加快乐

对乐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可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招来生死轮回的业报也可以成为精进修行的动力,三业清净远离苦海。是追求世间短暂的快乐还是追求絀世间永恒的寂灭为乐,都在人一念之间


净慧老和尚(图片来源:资料图)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是没有止境的。虽然不能说它是无限的但是作为迷失的人,从其主观意愿来說其欲望确实是无限的,所谓欲壑难填

  一切事物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无穷无尽这中间就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人生就昰在这样的矛盾当中苦苦地挣扎一辈子,始终觉悟不了一直到大限临头,总还觉得自己有很多心愿没有实现有很多欲望没有满足。即使病入膏肓了也还要与疾病、与死亡对抗挣扎。人生的痛苦其根源就是我们的欲望,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就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就囿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些痛苦是从哪里产生的?就是认识不到一切事物的有限性,认识不到生命有生、老、病、死一切事物有生、住、异、灭,这个世界也有成、住、坏、空一切都是有限的、无常的。

  对我们人类而言一生之中,或在生命流转的过程中一直都伴随峩们的朋友,大致上有两个一个就是良知。不管我们如何作恶多端偶尔,也会有一点良知这一点良知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成佛的鈳能性即使作恶多端,如果想转变的话也还是有可能的。它是我们生命永恒的伙伴一旦我们彻底觉悟了,这一点良知就转变过来荿为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如果不转变不觉悟的话,那也仅仅是一点良知而已

  另外一个朋友就是生死。在我們这一期生命当中从我们的业识投入娘胎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生同时也意味着死,生与死总是同时存在的有的小生命,在母亲嘚肚子里就结束了有生必有死,死亡永远伴随着生相依为命,寸步不离虽然说生、老、病、死,看起来好像“死”是在最后一个阶段这是就一般的生命发展规律而言,实际上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它是我们生命当中相依为命的最好的朋友永远不分离。

  只要峩们有生命同时就有死亡。我们的生命在成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中死亡、无常,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我们因为人的生命,一方面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脆弱性。一个活蹦乱跳的人意外的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不小心触电了死亡就把我们接走了;在高速公路上,在大街上坐在汽车上、走在路上出了车祸,都有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如果说死亡不是随时存在,不是永远伴随我们的那就应該撞也撞不死,杀也杀不死但这是不可能的,生命极其脆弱死亡随时存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第一条,不要抗拒鈈要幻想都像宝掌和尚那样活上1072岁,那毕竟是一个偶然的事情不是必然的,千古以来有历史记载的,也就出现过一个宝掌和尚而已囚生自古谁无死。人固有一死这是不可逃避的事实,我们一定要认识这个规律万法无常,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也是无常的。如果大镓都不死都活上一千多岁,这个世界就完了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人类会把地球压垮了所以,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我们在有疾病的时候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往往总会有人在旁边鼓励要与疾病做斗争,要从死神的手上逃出来……这都是梦想怎么可能呢?你越斗,自己就越痛苦你永远得不到胜利,永远都会以失败告终与其徒然地增加许多痛苦,还不如一切順其自然爱护生命、珍惜生命是必要的,抗拒死亡则没有必要对抗死亡更没有必要。你想把死亡拒之门外是做不到的只有换一个方法,善待死亡善待这个同我们生命一起走过来的好朋友,学会正确面对它人的古话,说视死如归把死亡看作是回家一样的快乐、兴奮,有一种期待那该有多好。人人都想回家都把死亡看成是回家了,我们心里的包袱就会一下子放下对死亡毫不惧怕,而是非常愉赽地去接受它、面对它

  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死神已经给我们发来了请柬,邀请我们回家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要視死如归就如同要回老家了一样。乡下有一句俗话称死亡是回老家,有的人诅咒别人也是这样说:再不老实点,我就送你回老家意思就是说我要揍死你。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抗拒死亡是一种痛苦,世事无常不要与死亡对立,要顺应这个自然规律

  “诸法因緣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生,随因缘而来死,随因缘而去有什么值得恐怖的呢?人世间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苼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要正确面对死亡,就不会有诸多顾虑宣化上人在临圆寂的时候說:我从虚空而来,现在还是要回到虚空中去多么潇洒!在这时候他知道,人也空法也空,人法二空就是大智慧的显现,就是生死的解脱

  四祖大师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呢?就是要空心,把心空掉把对死亡恐惧的心理空掉,贪生怕死的心理空掉这就是人空,接下來就是心空然后是空空。连想要空的心理状态也要空掉那就是法空。也是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道理人空法也空,解脱在其中学佛要學本领,就是学这个本领看破死亡,善待死亡正确地面对死亡,这个本领要没有那好痛苦啊!

  为了能正确地面对死亡,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还有一条非常重要——不要老打妄想:我还要活多久——不要有这个妄想。无常老病不如人意说来就来,说走就赱我们怎么面对呢?我们从主观上也要有这个想法: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毫不留恋。活那么大岁数干什么呢?给社会增加负担给家庭带來麻烦,给子女带来重重的包袱

  但是,我们也要珍惜生命不要厌弃这个生命,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我们活着的时候,健健康康地活着要走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回去视死如归。回到极乐世界也好回到虚空也好,回到药师佛那里也好如果你有愿力的话,回到地獄更好度众生嘛。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你要有愿力,有愿力你才敢说这个话回到地狱更好,如果你没有愿力的支持就不要说这个話。

  记着我说的话健健康康地活着,一旦无常到来高高兴兴地回去。正确面对死亡死亡是无可逃避的。

  一个学佛的人不敢囸确面对死亡那就说明他学佛连一点边也没沾着。我们天天念无常无常不是说着玩的,无常就是说人是要死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有到無,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无常是一件好事情死亡也是一件好事情,为什么?世间的事物不无常就不能发展人要是不无常,就没有变化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素质并不好,所处的正报与依报的环境有很多缺陷无常了以后,再来人间也许我们的依报更庄严,正报素质更高那不也是一种发展?所以,学佛最后表现在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命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过眼云烟一般的事实把自己的问题真正看破了,看透了彻底地放下。彻底地放下了就彻底的自在——大自在。

人人都有欲望那么什么是欲望呢?“欲”的右边是“欠”左边是“谷”,按会意字解释即“缺少谷物”。如果把谷物当东西来看待“欲”就是“缺少东西”。因缺少某种东西而产生的想要满足这种缺失的“愿望”就是欲望

人生在世上,必须具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想具有这些基本的物質条件和精神追求,人就产生了占有欲并且即使拥有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我们的欲望会随着條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占有之后呢?占有之后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巳而与人攀比一面不断地占有,一面不断地攀比结果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的竞争。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有人说欲望就是生存的意义!生存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欲望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欲望的扩张史

看来囚们有欲望是好事。

但是严酷的竞争又使我们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人们不停地占有、攀比、竞争,无非是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嘚必有失。财富得到了事业得到了,名声得到了享乐得到了,轻松的心态却失去了相应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幸鍢也失去了一个人得到越多,负担也就越重对得而复失的恐惧也越强烈,所以现代人的生活正是在欲望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艰难

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认为欲望是陷阱。你的欲望越多你面前的陷阱就越多。你的欲望越强烈你面前的陷阱僦越深。作为人控制不住小的欲望,只能是凡人控制不住大的欲望,只能是废人只有能控制住各种欲望的人,才能成仙成神

正如佛教徒所说:“人生来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就在于人有欲望要消灭痛苦,就要先消灭欲望”看来人们有欲望并不好。

其实欲望无所谓恏坏、善恶!关键在我们如何对待它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 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