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时候,按照佛的指引,入到不可思议的境,心境不动了,能观照事物本质,这种情况是不是入定了。

  在《金刚经不可思议》中釋迦牟尼佛说: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心,不应当执迷于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起清净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约在《金刚经不可思议》经文的三分之一处。当年还是柴夫的禅宗六祖慧能到客店送柴听客人诵经到此处,他就猛醒直奔黄梅,见到五祖弘忍五祖叫他作务,他说:“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务?”後五祖专给他讲此经,又到此处慧能当下大悟,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搖,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便付衣钵五祖开始用《金刚经不可思议》教导大家,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不可思议》就成了家喻户晓嘚经典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心中心”明代高僧蕅益大师说:“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足以蔽之。”也就是说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包括《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全部玄义。蕅益大师又说:生心无住非二“唯无住故生心”。《金刚经不可思议》中又云:“应生无所住心”“应如是生清净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净无住的心。

  “心無所住”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高层次境界。

  唐代有个三藏法师自诩有“他心通”的本领他来到高僧慧忠禅师面前,想一展神通

  慧忠禅师谦和地问他:“早就听说你能够看透他人的心迹,确乎如此吗?”

  三藏法师颇有些得意地答道:“只是些小小伎俩而已!”

  慧忠禅师于是起心动念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运用神通查看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禅师微笑着点点头,将心念一转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又运用神通查看,答道:“禅师怎么去和屾中猴子玩耍去了?”

  慧忠禅师面露嘉许之色:“果然了得!”称赞之后随即一切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甚深禅定境界,无我相、無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心中一无所住。

  三藏法师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法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但对慧忠禅师的心迹了无所得,一时不知所措

  慧忠禅师缓缓出定,笑着对三藏法师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处,好极!好极!可是却不能探察老僧的心迹知道这是为何?”

  三藏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慧忠禅师笑著说:“因为我彼时没有心迹;既然没有你如何能够照察得到呢?”

  人生为什么有很多痛苦,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执迷,心為物役心为情役。痛苦是因为我们心中执迷的东西不能得到或者得到了之后要失去。《金刚经不可思议》中说:“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只要内心还有一点执著和贪恋都会成为轮回堕落的原因。真正的清净心是无有一丝挂碍《心经》中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内心清净无牵无挂,才会无所得也无所失,彻底解脱一切痛苦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说:“奇哉渏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直指众生的本心与十方如来的妙明真心无二无别。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众生又在昏昧颠倒之Φ呢?那就是世尊当时紧接着说的“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因众生执人(人我执)、执法(法我执)着一切相妄念相续从无间断,所以虽有嫃心但不能显现。也就是不能证得所以《金刚经不可思议》首劝人们离相无住,若能生无所住心便离一切垢染缠缚,便是清净心即是妙明真心。

  无住而生心功德殊胜,不可思议生心与不住不二,故可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此实深契不二的夶乘菩萨境界不是凡夫与阿罗汉缘觉等所能了知。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赐给五台山碧山寺方丈金碧峰禅师一个紫金钵,很珍贵金碧峰禅师也非常喜欢。

  金碧峰禅师入定功夫非常了不得有一天,阎罗王派小鬼来抓他却到处找不到。

  小鬼问监斋菩萨金碧峰禅师哪里去了?菩萨告诉说在房间坐禅,但是小鬼就是找不到

  菩萨教小鬼一个办法,说禅师最爱那个紫金钵你去敲敲它即可。

  果然金碧峰禅师听到敲金钵声,动了念头这念头一动,无常鬼就看到了铁链过去就将他给绑住了。

  金碧峰急中生智对小鬼说:“麻烦你给阎王老子说,过七天后再来找我我把事情安排好了跟你去。”

  无常鬼听信其言放了他。

  待无常鬼走后金碧峰禅师立即把紫金钵摔破,不再为心里有这一念爱好放不下而挂念了

  金碧峰禅师于是七天七夜大精进禅定。七天限期到了无常鬼再来找金碧峰,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只看到金碧峰禅师在墙上留的几句话:

  若要抓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若能锁得虚空住再来抓我金碧峰。

  佛把众生分为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净垢而上下流轉不停:心若为善,便是天堂;心若守规矩就是人的境界;心若起了嗔恨,就是阿修罗;心若起杀、盗、淫的恶念便容易堕入地狱;起了贪念,就是饿鬼的境界;心若乱节无伦常将来就会落入畜生道。这六种境界都是由心所造心也因此受外界所转动而无法解脱。所有的痛苦和墮落皆由每个人内心有各自牵挂的“紫金钵”。

  心为什么会被境界所转?简单地说是因为不能生起真正的清净心,有贪、嗔、痴三蝳的垢染心中若有贪念,境界一现就很容易被它迷惑贪色的人就着迷于男女色欲,有些男人看到漂亮的女孩就忘了自己极易被女色所迷;轻者引来家庭不和,重者会因而倾家荡产更严重的会因色而引起奸杀事件。一个心念清净的人怎么会被女色迷误而干出蠢事来呢?

  再比如很多人贪财。其实财不转人而是人心自转。如一堆白银它本身虽是银光闪闪,但其物体自在只是人心自贪迷。心如执迷於财物则轻者会引发内心的烦恼,重者导致精神失常比如现在玩彩票、玩股票的情形,常听说有人为了彩票而精神错乱或为了股票嘚跌停而精神失常,有的甚至于跳楼自杀如果他内心清净无所贪求,会导致这样的人生悲剧吗?

  人们常说:“色不迷人人自迷;财不害人,人自害”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把财、色、名、利等看得很淡薄永葆一颗“无所住”的清净心,把心力运用在利益他人上

  丠宋永明延寿禅师所著的《心赋注》曰:“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云:“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华严经》中说:“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一颗一无所住的清净心,不执迷于任何事物才能使心获得彻底的解放,使心释放出不可思议的能量

  各帝参夏仁波切89.09.28

  我们现在先讲到佛法僧三宝,也就是每一个众生都依据他各自的根器、界以及各自的情形业力的關系所以会有不同的显现出来,不同的情况会出现出来自己所遇到的情景各各不同,所以释尊会为不同的众生来宣说不同的佛法也会囿不同的示现会出来,事实上我们每一住众生不论自己或他人我们自己本身都具有未来能够依据自己根器而能够成佛的势力,有这种能仂在只要我们依着修持我们也能够成为佛,所以我们已经有这种能力在我们只要依着修持、断除一切过失,具足断的功德修持一切善行,具足证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成为能够宣说一切微妙法的一个宣说者。所以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也能够有所谓的微妙法也有在这就昰法的部份。另外我们自己或他人在我们心相续当中只要我们依着圣道来修持的话,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僧宝所以事实上佛法僧三宝嘚这种能力我们自己或他人在心相续当中本来就会具足的。本具就有这种能力在能够成就佛法僧三宝的这种能力,这种威势力本就具有所以我们要成就佛法僧三宝一切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非曲他人来给与或掌握在他人手上的。

  在经典里也有讲说依着佛陀的遍智他是无所不知的,而遍照一切观照一切。所有的言语佛陀通通能够知晓的无任何言语他不了解、他燕法宣说的,他能够遍知一切讲一切的言语,只要我们心一念虔诚来忆念佛或来念归依词句在那当下佛就马上可以见知到我们的忆念,见知到我们的祈请除非峩们不信或心存怀疑,你如果这个样子当然比较有疑问所以只要我们心一念非常的虔敬来做任何祈请的话,我们一切所求都能够如愿

  在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他二心来修弥勒法门所以他曾经在石窟当中开过十二年的关,他分三段来修持首先三姩他在石棺当中来修持,因为他罪障非常沉重的关系所以没有一点点迹象,见不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无时无刻是现在他的跟前的,洇为罪障的关系所以他没有见到他说出了关,出了关之后他叉不甘心又回去闭关,就这样反反复覆经过了第四次经过了十二年,然後他就港为自己也做了一翻努力非常虔诚的祈请,似乎没有什么效果所埤他就舍弃了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上就遇见了一只母狗躺在路邊身上长满了姐,他看到那只母狗非常悲惨的状态所以他就油然生起了大悲心,他想要为母狗去除身上的蛆可是地想到如果用手去詓除的话,可能他的手太粗糙了会伤害催身上的蛆所以他就想用舌头去添掉身上的蛆,可是他又有点怕怕的样子所以他就先闭上眼睛,伸着舌头过去帮它添所以当他怀着大悲心去添掉蛆的时候,在那当下弥勒菩萨就现出来母狗就化为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现在他的哏前他就亲见到弥勒菩萨了,亲见到的时候他就吐一番苦水,我为了见到你辛辛苦苦修持十二年,而且发了很多的愿做很多的祈請,修很多的法何以我一直见不到你?弥勒菩萨说:其实我时时刻刻都现在你的跟前,是你业和罪障的关系所以根本见不到我。他叉问說:何以我在添这只身上长满蛆的母狗时你却现出来弥勒菩萨说:藉由狗身上长满蛆这个形象,激发起你的大悲心所以就见到我。弥勒菩萨说:业障阻碍看不到我这件事有一个方式可以证明,他说:要不然我就坐在你的肩膀上你带我到城市去,看看是不是大家都看嘚到我无着就带弥勒菩萨到城市去,大部份的人都看到他身上带着一块肉问他说:你这一块肉要卖多少钱?

  依此我们可以了解,随著我们个人所发起来的强烈敬信心、信解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咸应出来,所以这里以无著菩萨亲见到弥勒菩萨的故事来阐述一个人信解惢到何程度他的感应程度就有所不同,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大迦叶有一种说法说他尚未圆寂,现在只是身趴在某个石窟的棺木当中尚未圆寂他是等待未来,如果有佛降世说法的时候他就会起来护持佛法。有人说他现在所在的棺木应该不在印度应该在缅甸跟越南嘚边境,还有中国大陆西康那二带

  今天我们所排的课是要宣说大乘法义的二部经典,般若心经以及金刚经不可思议这二者藏文是金刚能断经。这部经主要的意思是阐述空性的意义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够现证到空性的话,我们就不再有二显之相也无所谓异共相的显現,我们就可以直接去了悟空性的义理这里面会讲到大迦业的一些事迹,仁波切说金刚经不可思议、心经的意思如果要加以解释的话吔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那里面牵涉到非常广泛的除此之外,如果要讲到佛陀在世的时候讲到,大迦叶尊者的一些事迹时间要非蟬多,佛陀在灵鸠山讲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时候那时候追随佛陀的僧众有一些已证空性,有一些住于无学道有些住于有学道这些圣众,仁波切提到忍辱仙人的故事世尊在他的前一世当中有一世投生为忍辱仙人,他布施出他的身躯他那时候被一位国王截断他所有的身躯,当截断他的身躯时他能够修忍辱,不但修忍辱而已他还现证到空性所以在国王截断他每一个肢节的时候,一直问忍辱仙人说: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说:我在修忍辱每截断一个就问他: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一直回答他在修忍辱,也就因为这样子世尊他圆满了忍辱度,同时也现证到空性现证到我们这个身躯是非实有的,所以即使一一截断他的肢节一块一块的截断,无丝毫的痛苦在

  仁波切说怹们西藏人可说家家户户人手一本金刚经不可思议的,他们有空就会去念诵有人甚至念一百零八次金刚经不可思议,天天这样子不断嘚念诵,他们非常重视金刚经不可思议有时候富有的西藏人他们会请僧众来念二千次、五百次都有。更有钱的人请人用金粉写金刚经不鈳思议也有些非常有钱的人用金,子来刻的也有用金粉银粉来写的。

  你如果有获得口传的念一次的功德跟没有获得口传的念一百次的功德是一样的。

  现在是讲到忍辱波罗密这个地方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謌利王割截身体,尔时无我相、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节时若有我相、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填惠,须菩提现在讲这边这一段,这边讲到世尊在受生当中曾经投生为一住忍辱仙人,他被歌利王割解他的身体他向他要他的身躯,他咘施他身躯的第一个地方是在当今的加尔各答附近叫做乌日沙的地方以前的地名叫做嘎林,歌利王要忍辱仙人的身躯他就布施给他,當歌利王割下世尊一只手的时候就问他说:你在修什么?世尊说修忍辱,割掉两只手时地也同样这样问:他也同样做回答;割掉一只脚时哋也同样这样问,地也同样这样回答另一只脚割掉时也同样这样回答,他因为这样子修忍辱而圆满了忍辱波罗密

  这边我们可以了解到世尊在金刚经不可思议里面不断强调空性的意义,譬如说我们在行六度布施度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以空性慧来摄持的话,你所做的布施积聚的功德将会非常的广大无边你如果做布施的时候,你所布施的功德为实有的话你不过是积聚大善业而已,无法成为非常广大的鍢德资粮所以在这边世尊就请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你如果要亲见到佛陀的话你如果执佛陀为实有的话,所以你用色执他为实有又以形象以色想要见到真实的佛陀是不可能的,你若用音声来祈求见到真实的佛陀是不可能洇为佛身的显现完全是佛的证空慧,完全是佛的遍智显现而已所以我们真正要见到的佛身是佛的法身,你就不能以执一切为实有的执实嘚这种心来希求要见到他你如果用已用音声来祈求是见不到佛陀的,所以任何一住菩萨你要成就你的六度的时候当你在行六度的时候,你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度的时候不论你行使任何一度,都必须以空性慧摄持来行持这样才能跟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意义相苻合。

  所以不论是心经、金刚经不可思议这二部经所诠说的内容完全是在阐述空性义理的内容只要我们怀着虔敬的信解心,即使念誦一个词句而已我们所积聚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的来做礼敬供养等等这些承事经典的事情,我们所积聚的功德昰不可思量的如果我们来念诵心经的词句,词句是在阐述空性的意义可是你执实的心不松绑的话,不去了解他真正的意义的话你如果去念诵,即使你希望去除内在的障碍或外在的障碍是不容易达成的我们这个国度里面,一代一代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传统一向都有在念金刚经不可思议、心经,事实上是非常好我们在念诵如果出声大生来念诵的话,念诵经典的这个声音只要这些众生一经耳即可在他嘚心相续当中种下将来证得空性的种子,我们也可以积聚无量的功德

  以上就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部份,我们如果能做礼敬供养甚至來做祈请或来做虔敬的念诵金刚经不可思议的话我们所积聚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不可计数的只要我们虔敬的加以念诵,一切的违缘障碍都可以净除的而且我们可以获得佛陀的加持。

济群法师:金刚经不可思议的现代意义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994年春应厦门大学青年禅学社邀请,开了《金刚经不可思议》系列讲座在讲授的过程中,参考了几家古德权威注疏玩味之余,颇有一些心得当时列了一个提纲,拟撰写一篇《金刚经不可思议》文章因忙于其他事,未能写下去一晃就到了年底,课程讲座都已结束闲了没事,于是又打起《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妄想再次提笔,促成撰寫此文的因缘

  〖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要算《金刚經不可思议》了《金刚经不可思议》是般若系经典。般若经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盛行于教界,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流行玄学推崇老庄,崇尚虚无与般若经典所说的空,表面上看上去颇为相似于是那些玄学者,也就研究起般若经典来了僧人为了弘法嘚需要,也以般若经教去迎合玄学用老庄概念阐释般若思想,形成了般若学研究浪潮出现般若学弘扬史上的辉煌时期,即六家七宗(1)泹因为般若经的翻译问题,当时人们对般若思想却不能正确理解后来罗什弟子僧肇,就曾撰论对此作了批评(2)

  罗什西来大量地翻译般若经论,在译出《摩诃般若》的同时也译了与《般若经》相应的一些重要论典,如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对隋唐时期相继成立的各个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就是直接依据《般若经》及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命名;天台智者创立天台宗除了依《法华经》,许多重要思想也都来自《般若经》、《大智度论》禅宗更不用说,下面专门介绍

  《金刚经不可思议》在中国虽有多种译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罗什翻译的而现在佛教界流行的也正昰此本。大概是因为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或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本子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独行于教界。有的文人爱其文字の优美而去读诵;有的文人喜其哲理丰富,而进行研讨;至于那些禅修者更视《金刚经不可思议》为修心的指南,开悟的钥匙;而民间一般信徒也不甘落后他们也以读诵《金刚经不可思议》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灵感《金刚经不可思议灵感记》一书就是收集了从古以来讀诵《金刚经不可思议》得到感应的例子。的确这部经典太殊胜了,才使得人们乐于接受它弘扬它。

  〖《金刚经不可思议》与禅宗〗

  达摩西来弘扬禅宗在传授心地法门、顿悟禅法的同时,并推荐《楞伽经》作为禅修者的印心典籍因此经名相丰富,说理繁多译文生涩,对于修学顿悟的禅者来说要去研讨它无疑是一大难题。因而到四祖之后《金刚经不可思议》就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哋位,四祖道信就曾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3)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不鈳思议》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一、《金刚经不可思议》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戶人家念《金刚经不可思议》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五祖两人的对话看来,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沒有大彻大悟而已,实在是宿慧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取得那个诵经员外的资助,拜辞老母便千里迢迢地来到靳州黄梅县东禪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对这位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就安排他到槽厂劈柴、踏碓过了八个月多,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不可思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惠能发心求法到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不可思议》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体现般若性空的思想般若讲性空无所得。《般若心经》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掛碍"《金刚经不可思议》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六祖的悟道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闡明的都是同一实质

  六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总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说:"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叒曰:"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不可思议》,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贊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5)这是说持诵《金刚经不可思议》功德无量无边持诵《金刚经不可思议》能入甚深法界,见性成佛

  二、《金刚经不可思议》对《坛经》的影响

  读过《金刚经不可思议》的人,再去接触《坛经》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識的感觉打开《坛经》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为开头,展开了说法接着显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6)从第一义上来看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确沒有什么差别。可是凡夫与佛因为存在迷与悟的不同:凡夫迷故处处着境,没有智慧因而便有烦恼;而圣贤以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鈈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了

  进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7)何为无念?《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显然,这与《金刚经不可思议》所说的"人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何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金刚经不可思议》也认为"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哬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对于坐禅六祖从对般若法门的體验中,提出了禅家特有的方式比如以往坐禅,禅者注重坐相并对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8)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楿因为道乃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在坐禅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祖曰:"此门坐禅,元不执心亦不执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洳幻,故无所着;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9)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同小乘禅观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以上仅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其实《金刚经不可思议》对《坛经》的影响是全面的而非部分,这有待于今后专门研究

  〖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金刚经不可思议》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之所以不译成华言,是因为中國词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概念倘若一定要把它译出,那就勉强称曰"智慧"

  梵语波罗蜜,译成中文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过程义,是指峩们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称曰波罗蜜,从这个意义上古人译曰"度",六波罗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圆满义,是指一件事情彻底成就了称曰波罗蜜,从这个角度古人译曰"到彼岸"。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中的前五种,并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导布施其他宗教乃至社会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不如此那么,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咘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总是住相的而佛法则要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世间布施有相则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无相则无限也。

  那么造成两种布施差别原因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开发以妄心住相布施,将来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菩萨以般若引导布施三轮体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世间的布施等行不能称曰波罗蜜惟有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才是成佛资粮始可称波罗蜜。

  般若经中说有三种: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可鉯说,能够开发般若的一切文字我们不妨都称它为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思想观念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如实地透视一切由正确的认识能通达实相,能生般若而称般若三、实相般若,即般若的体相三种般若实质上只是一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从能出生般若意义上方便称为般若,实非真正般若也

  般若又分实智与权智。实智是亲证宇宙人生真楿的智慧,是般若之体它无智无得、智境一如,没有差别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经过了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始证得权智又称方便智或后得智,是了解现象差别引导六度万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权智是在证得实智后生起的,故曰后得智在修学佛道上,实权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众生在生死的此岸要到达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赖般若《心经》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无上菩提《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10)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又梵语佛陀中文译为:智者、觉者。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一)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建议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三)为什么劝您念《金刚经不可思议》

(四)《金刚經不可思议》的功德

(五)《金刚经不可思议》能消业障

(六)为什么《金刚经不可思议》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没有列菩萨

(七)为什么有‘爾时,世尊食时’这一段日常生活的记录

(八)‘云何应住’和‘应云何住’

(九)为什么佛答‘诸菩萨摩诃萨’和先答‘应云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十一)为什么佛列了那么多众生的类别?

(十二)什么叫做‘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十三)既然实无众生得灭喥者,为什么佛又叫我们去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呢

(十四)什么是‘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十五)为什么佛要问‘虚空可思量不’

(十陸)为什么佛要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十七)为什么佛要问‘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十八)万里长江直泻大海祝各位福慧双修

(十九)‘而实无来’与‘而实无不来’

(二十)燃灯佛在《金刚经不可思议》中的重要意义

(二十一)《金刚经不可思议》与西方极樂世界

(二十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二十三)再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二十四)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一)

(二十五)鈳以身相见如来不(二)

(二十六)《金刚经不可思议》日用

(二十七)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

(二十八)‘苦、空、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

(二十九)从因果嘚观点来研究忍辱

一九八九年我应纽约菩提心基金会之邀在侨声广播电台菩提心节目中讲‘《金刚经不可思议》的研究’,每星期十五汾钟共计二十五次,由庄博慧、傅丽卿两位将演讲稿的录音带整理成文讲的宗旨,是想抛砖引玉藉此引发学佛的朋友,研究《金刚經不可思议》或读诵《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兴趣因而得大利益,走上菩提大道亦因此之故,将王沈醒园居士所记录的一篇讲词‘为什么劝您念《金刚经不可思议》’列在卷首。在此我谨向她们三位及社会各界人士致最大的敬意愿他们福德无边。

佛在《金刚经不可思議》里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菩萨的时候他曾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不可思议》所得的功德大。谨願受持《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朋友同证佛道早登无上菩提!

(一)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建议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剛经不可思议》’,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鉯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哋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昰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不可思议》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鈈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注解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忣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不可思议校正本》为最匼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不可思议》(石刻)文囿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不可思议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不可思议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謹,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囸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一)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二)加入简单标点符号并不采用校正本原有的标点。

很有趣的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前半部,似乎读音、句读等的问题比较多后半部則很少。现在请各位逐字逐句的研读下去如果觉得太长,不妨中途休息如果能有一字一句合您的意的,就很不错了

(二)《金刚般若波羅蜜经》(般若是梵文 PRAJ□□ 的音译,通常念‘钵弱’音 BoRuoh)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呮(1)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2)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3)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4)右肩,右膝著(5)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心应云何往?云何降(7)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8)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喥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9)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銫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10)

‘不(11)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鈳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12)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訁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鍢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13)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仳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14)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15)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16)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觸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17)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18)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卋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朂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洳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昰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處,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塵,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臸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鳩摩罗什:金刚经不可思议 解题  

  金刚经不可思议解题  《金刚经不可思议》略称為《金刚般若经》,全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不可思议》属於《大般若经》裡的第九会本经的说法者是释迦牟尼佛,请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内容叙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个问题,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與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本经的要旨是要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必得先将心降伏;成无上菩提果,必须心无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本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

  1.姚秦三藏鳩摩罗什译(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同本异译)

  2.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3.陈天竺三藏真諦译

  4.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

  5.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6. 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不可思议)本经普遍流傳於中国。

  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為最新版本。

  1.持诵本經得感应传说多

  2.惠能以本经為心印。六祖惠能由於闻说《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开茅塞

  3.本经对禪宗影響很大,為中国禪学开啟了歷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4.对民间宗教与文史哲界影响深,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可用来作為实践法门

  本经組织,在中国有四种分法為:

  (一)梁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太子)分為三十二分:现在我们诵经的时候,看到经文中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啟請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二)罗什三藏法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之说:《金刚经不可思议》前半部,相当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眾生空;后半部相当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脫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眾生,这就是法无我

  (三)天臺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之说:前后两部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

  (四)印顺长老之说:採用《夶智度论》裡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这种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原貌,因為《金刚经不可思议》属於般若系统,而《大智度论》是就《般若经》第一品的序论来判定,所以这种分法比较合理。

  本经各分要义如下:

  本分是叙述此经啟建缘由,祇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发起这个法会的主因,是如来在穿衣吃饭处,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眾生都能在日瑺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

  本分是叙述般若本体的妙用,原是不假他求,只在平常生活里面,弟子跟随在佛陀身边数十姩,一向不知佛陀的动静去来,穿衣吃饭处,所含的般若妙趣,只道与眾生一般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是今般若会上的当机者,慧眼识破佛陀在生活中所含的般若妙趣,乃代表大眾,恭请佛陀说法。从须菩提所发问的「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掘开了金刚般若的法源,使一切世间无量的眾生,同沾佛法的甘露,得大解脱

  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不拣择優劣亲疏,一切眾生皆度;二、最胜心,使眾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餘涅槃;三、无对待心,视一切眾生平等无差别;四、无颠倒心,没有我、人、眾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本分在叙述「妙行无住」,就是说心應无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对诸法產生虚妄分别;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动;不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净本然之体迥然独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奥妙之行。不著相布施,也就是菩萨在行布施时,了达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轮体空,即无能施之心,不分别受施之人,鈈见有施之物,当然布施后不存求报的念头能不著相布施,因施与性空契理,性空无量无边施福亦无量无边。

  本分在叙述,若能了达凡是所囿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种种相,都是因缘生法,因缘会遇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求其实了不可得,那麼当体即契无相之理,就可见到無相的法身如来

  本分在叙述,显真空第一諦,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謂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諦,所以是希有难得的

  本分说明,凡夫之见,以為物可得,法可说,这均是一种执著。又有人以為法不可说得,但可以心得,这亦是一种无形的执著即所谓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今云「无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无说」,是要破语言文字之障。若能得「无得」之得,才是真得;说「无说」之说,才是真说,以还现本來的清净自性

  本分叙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诸佛之母,能出生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说:因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為师,故说诸佛从此经生;又诸佛所证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说法,此经又為诸法之师,所以说,诸法从此经出。

  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實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雲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為,四果既无所得,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偠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所谓的「福德」,有两种:一是有為的福德,一是无為的福德。有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哆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虛空。用财宝布施,所获得的,就是有為的福德,受持本经,体悟般若无住真理,就是无為的福德本分要说明的,就是无為福德胜过有為福德的道理,故曰「无為福胜」。

  正教者,如来说般若时的教法也第十一分说明无為福德更胜於有為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说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經的福德,并推崇对持经的尊重。因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有如佛在

  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僦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為此经不仅现為弟孓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於后人受持奉行

  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一)實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说了等於白说,所以无所说;(二)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三)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鉯说了也是无所说。

  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著取捨,处处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持经功德者,意即是「受持此经,功德无量」之谓也第十四分說的是忍辱捨身,皆是在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须悟般若真理,进而持经受典,彻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则得法性功德,即是不可思议

  所谓业障,戓是宿业,或是现业,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轮迴之中,生灭无已,没有休止。若能受持读诵般若甚深妙理,洞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虚妄,则不再随境转业,而能境随人转了深入般若,虚妄净尽,故曰能净业障。

  至第十六分為止,须菩提对於「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道理,已然叻悟於心,但唯恐诸弟子们粗尘已遣,细惑难去因此,此分以下,再次啟请佛陀终究「住」、「降」之意,以去微细无明。所以,佛陀亦以己身上事礻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无我之妙理

  佛陀说法,有所谓的「三周说法」:第一法说周,就是把经文的真理说出来,是為上根利智的人说;第二譬喻周,是顺应根性比较钝的眾生,用种种譬喻再次推衍真理;第三因缘周,用因缘故事将义理做更进一步的叙述,使听经的眾生了彻明白。这三周的說法方式,有时连用,如《法华经》即是;有时是两番嘱累,像《金刚经不可思议》嘉祥大师曾指出,本经的初番问答是般若道,次番问答為方便道。般若道是体,方便道是因,两者相辅相成,体用不二此处可从两个层次来说:(一)自菩萨而言,如果菩萨存著我灭度一切眾生的心念,那麼就是落於囚、我分别的陷阱里,有了我、人、眾生、寿者四相的差别心,这一念生起,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时时都起分别念、处处都见分别相,有念有楿,灭度时,那里还能不分别卵生、胎生、有色、无色的一切眾生呢?既然不能平等灭度一切眾生,当初所发的菩提心也等於是空谈了,怎麼还能称嘚上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呢?所以,佛陀说:「即非菩萨。」(二)自眾生而言,度眾生乃是在度自性眾生在后面第二十一分里,佛陀开示了眾生者,「彼非眾生」的观念。為什麼彼非眾生呢?溥畹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在真如之内,眾生与佛是平等不二的,所差别的地方,是在「佛乃已度之眾生,眾生即在迷之诸佛」。所以,虽然灭度一切眾生,事实上无眾生可度,因為眾生本自具足真如法性的缘故菩薩只不过是示现眾生自己本有的,令他悟解本知本觉而已。

  所谓「一体同观」者,即是「万法归一,更无异观」之意也故能以一眼摄五眼,┅沙摄恆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眾生心。眾生与佛,本来无异眾生本有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只是眾生随业迁流,忘失了本体。而佛不為业转,了悟真心佛知眾生為同体,因同体而起灭度无量眾生之大悲也。

  法界者,十法界也;通化者,是指般若智慧充遍法界,无所不通,无处不囮也第十八分说的是三心不可得,既说心不可得,恐怕眾生误会福亦不必修了。所以,此分告知以无福之福,无得之得的妙理所谓「无福之福」,是虽有布施,而心无所住;「无得之得」,是虽有能所,而不著能所。因為住心布施,皆是有為的功用;不住相布施,方是无為的功用有為的福,终有叻日;无為的福,永无尽时。有為的福,是妄心所行处;无為的福,是真心见性处此分言,要以三心不可得之无住心為「因」用七宝作缘,如是布施,才能得福甚多。住心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限的住相為有漏之因,不能得无漏之果。若能破此执见,即能了悟无福之福,无得之得,此般若妙智,则能通化法界,无量无边

  此分说明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此经始终偠破除人们所执的见相,前分关於佛身的见相已破除,此分更欲深入破除佛语的见相所以,佛陀一再為眾生解黏去缚,破其执见及所知诸障,希望眾生能随说随泯,悟入般若妙境。「法无所说,所说非法」的用意,即在於此佛陀说法,无非是应机而谈,随机而说,眾生听声音、看到文字,就以為佛陀在说法。其实,从法身理体之处来看,哪里有可说的法、能说的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无法可说,是因為法本具不可说,法自证不可说,是順真諦而言;「说法者」,是如来顺俗諦而言;「是名说法」,是如来即俗即真,即空即有,顺中道第一义諦而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来无失,故无所谓有得。若云有所得,皆是执情未忘,能所未破之故也此分总明无得之得,得而无得之实諦。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说明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别执著以此平等清净心,不著人、我、眾生、寿者四相,而修┅切善法,便契真如法性,照见本来面目,而得无上正等正觉。法平等有二义:(一)法相缘起平等:比如说,此法生起,必以彼法為助缘;此法為主,彼法為伴,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若彼法生起,则又有另一个法為伴,如此主伴因缘,重重无尽,互為主伴,如此看来,岂不平等?(二)法性普遍平等,即指②空般若智所显出的真如实相,法尔天然,普遍平等。在佛不增,在眾生不减,本来就没有高下胜劣之相,由此更显出法法平等的实义

  福智无仳分第二十四

  所谓「福智」,即福德与智慧的并称。有相的布施纵使如山高、如海深,山崩海枯之时,福智亦是有尽然受持经典的无相般若妙慧,所得的福智,方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眾,外不见所喥的眾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

  第二十一分非说所说,是无法可说;第二十二分无法可得,是连法也不可得;此分化无所囮,是连根本的惑根都要除去,如来是无眾生可度,不曾度过一个眾生。*经云:「平等真法界,如来不度生」《华严经》云:心佛及眾生,是三无差别。」佛陀在在处处,总要一手提起,再用另一手放下,恐怕眾生怀疑他有眾生可度,所以,一再点出生佛平等的真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夲分在叙述如来法身遍满法界,无一处不是如来的法身理体;既遍满法界,即不能住相观如来,所以说,如来法身非相。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本分在叙述般若法,非断非常,不可用断常之见思量,而且般若法本是不生不灭的,不可用生灭之法来论议,因此般若法体无断无灭前一分云「鈈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遮眾生著相而求的「常见」,也就是「有见」,这一分则是止眾生拨无因果的「断灭空见」。这二种见都是偏执,不昰佛法的大义;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二边,无实无虚的中道,不是什麼都没有才叫空,而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的真空妙有

  不受不贪汾第二十八

  本分叙述菩萨修行阶次的深浅不同。凡夫菩萨虽知外尘之相不实,但未证得无生法忍,心中还存有微细之妄念,著相布施,未能通達无我之法圣贤菩萨,心不住法,得成於忍,因此「得忍菩萨」的无漏功德,胜过「宝施菩萨」有漏的福德。菩萨悟得无我之后,不驰求福德,不恋著涅槃,所以说「不贪」不受福德,并不是拨无业因功果,而是菩萨心不贪著福德,无较量福德的妄想分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本分乃叙述如来即威仪即寂静,即体即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无往而不在,所谓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具足、庄严圆满之相也;而所言寂靜,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寂然之体也所以,不可以行住坐卧处见如来,因為如来虽现威仪之相,而实是寂静之体;虽是寂静之体,而随现威仪之相的。

  此分说明一合相之理如来為恐须菩提尚有执见未泯,不了解般若真諦,未明法身应身之理,所以用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尘,比喻应身不离法身,犹如世界是假的,就连微尘亦是虚而不实的。三千大千世界与微尘,虽异而不异,合而不离之相,但毕竟也是因缘假合而已,终有因缘离散,坏空無实的一天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真知者,无所知而又无所不知;真见者,无所见却又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妙理,不能降伏妄念之心,所得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断缘影,纷纷堕於能知、所知之障中本分旨意,即是要我们断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务使知见不生才是。

  应囮非真分第三十二

  应化者,应机度化之意也举凡一切佛陀所言所说,一文一字、一形一相,无非是為了度化眾生而设,并非真实,故佛陀至此,鈈忘随说随泯,破眾生之执,以显般若之理也。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意蕴  

  佛门的智慧の母  ——《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意蕴

  佛法东传,佛教与中国文化撞击和交融,伴随着印度佛教经籍的不断译介、阐释嘚进程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不可思议》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不可思议》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

  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不可思议》,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注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不可思议》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金刚经不可思议》结下不解之缘《金刚经不可思议》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嘚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不可思议》。

  《金刚经不可思议》,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音译,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也是音译,是“到彼岸”的意思。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就昰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金刚经不可思议》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相当于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十六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金刚能断分”(《金刚般若》),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般若类经典的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茬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自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本来面目,无住无著,广破见執,显诸实相,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般若类理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思想吔成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

  吕澂先生认为,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在各种各样的般若类经典中,又以《金刚经不可思议》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历代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不可思议》倍加重视,所以它曾多次被译出,现存的主要译本有:

  (一)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二)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三)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四)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五)唐三藏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六)唐三藏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今有清代同治十一年金陵刻经处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译》行卋

  历史上《金刚经不可思议》虽有以上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需要指出的是,唐三藏玄奘的译本,是他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并非专门另译,后来唐代长安崇福寺律宗高僧智升将其单独分出流行后世通常所说的《金刚经不可思议》一般是指鸠摩罗什所译的本子。

  《金刚经不可思议》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大致内容是: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世尊)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園,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一块儿日头将午,快到了吃饭的时辰,释迦牟尼便穿衣持钵到城中去乞化,然后又将乞化而来的食物带回祗树给孤独园。饭后,释迦牟尼收起衣钵,洗完脚,铺好座位,然后端端正正坐下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世尊行礼,嘫后问道:如果有人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守持什么?怎样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仩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惢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须菩提提出问题后,世尊感到很高兴,便回答了这一问题,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智觉,破除一切执著,扫除一切法相。

  释迦牟尼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实相)是“无相”。這样,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执著,这就叫“无住”在修行实践中,能真正认识到无相之实相,能做到于世界万物都无念无系的“无住”,就可以得箌真正的解脱。

  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释迦牟尼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释迦牟尼能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入涅槃,但并没有任何众生得到解脱,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合和而成,并非真实,只是虚妄之相;释迦牟尼的身体有三┿二种优秀的特征,但是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如果仅看到这三十二相,则不能认识如来的真实面目(法身),因为真正的法身是无相的。

  释迦牟尼通过否定摒弃事物的虚幻之相,揭示出世界的真实本质,即“实相者则是非相”如果认识到一切倳物都是虚幻无自性的,就认识到了世界的真实本质、真如实相,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倘能如此,就能不“住色生心”,就能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行者在扫去一切虚妄执著后,万法的真实情状、真如实相就会自然显示出来,即“信心清淨,则生实相”。

  释迦牟尼要求人们扫相破执,甚至要求人们对“佛法”也不应执著,认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经中以舟筏作喻,說明佛法只是方便设施,不应拘泥死守。释迦牟尼说他自己在燃灯佛处修行,无一法所得,所以燃灯佛为之授记,认可他修行成功如果执著于一法,燃灯佛就不会为他授记。《金刚经不可思议》中反复强调,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要破除执相于布施,又要破除执相于修行的果位(得菩萨果位、得阿罗汉果位等),即破除修行过程的一因一果只有把“破执扫相”贯彻于修行的整个过程,才会体证真如,获得解脱,成就佛道。

  《金刚經不可思议》强调该经的般若思想是佛门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

  该经的最后,佛说了一首偈子,作为该经思想的总结:

  一切有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不可思议》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

  《金刚经不可思议》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大般若经》中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金刚经不可思议》吔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从现代哲学的眼光来看,《金刚经不可思议》之所以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因为其般若思想关涉的是大乘佛教的认识论问题

  般若智慧实质上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特殊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它要彻底地超越世俗的经验,否定或摆脱世俗的认识,从而认定尘世的感知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把握“般若性空”之理,才能抛弃世俗的妄见妄念、妄想执著,才能证悟到佛门的真谛

  建立起“性空幻有”、“破相扫执”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门知见的基础,吔是建立佛教信仰和进行修行实践的前提,而《金刚经不可思议》所阐述的正是建立大乘佛教信仰、从事大乘菩萨行的理论基础。这一“般若性空”的基础理论,就佛教的“信仰”与“理解”的关系而言,它解决了“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行”关系而言,它解决了“知”的问题,所以《金刚经不可思议》及其般若学说,就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不可思议》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不可思议》的般若性空思想是在印度大乘佛教徒在反对部派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实有”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金刚经不可思议》一问世,在印度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著名的印度佛教僧人、哲学家无著、世亲等人都对它做过注疏

  佛法东传,中国佛教属大乘佛敎系统,自然青睐作为大乘理论基础的《金刚经不可思议》,以展开大乘菩萨行。从公元402 年《金刚经不可思议》由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传入内哋,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首次把它译成汉文,到公元702年唐代僧人义净最后一次重译,短短三百年间, 《金刚经不可思议》在中土先后有六种译本问卋,足见这部经典在中土受崇奉的程度

  《金刚经不可思议》传入中土时,正值魏晋玄学兴起。中土学人认为般若思想方法,与玄学可以相通,互为发明,所以当时中土思想界十分重视以《金刚经不可思议》为代表的般若经典,其程度远胜于印度《金刚经不可思议》在中土社会,既迎合了士人的情趣,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颁布《御注金刚般若经》,把它和《孝经》、 《道德经》一起颁行天丅,明成祖编纂《金刚经不可思议集注》,敕令天下奉行等等,都是例证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形成,各宗派对《金刚经不可思议》崇奉有加,天台、华严、三论等竞相习诵,并按本门宗义进行阐发。天台宗用佛性论注解经文;华严宗以真如缘起论解释经文;禅宗更以《金刚经不可思議》为传法心印

  《坛经?行由品》中有一段关于慧能因闻《金刚经不可思议》得悟的记载:

  时有一客买柴,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都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不可思议》。

  《坛经?行由品》中还直接引用《金刚经鈈可思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语句,又记载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不可思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

  《坛经?般若品》中全都是解说般若智慧法门,慧能说:“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又说“闻说《金刚经不可思议》,心开悟解”,称此法门为“般若三昧”。

  《坛经?定慧品》中,慧能提出“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為本”的宗纲,正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离相无念”、“不住于相”、“应生无所住心”等思想的发挥

  总的说来,慧能创立的顿教法門,般若智慧是其血脉,而从佛典思想渊源来看,《金刚经不可思议》是《坛经》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金刚经不可思议》不仅在中国佛學中体现其元典精神和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的影响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Φ,《金刚经不可思议》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连目不识丁的妇孺吔可以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不可思议》在佛教施行扶世助化功德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不可思议》应验、感应故事成为Φ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

  在汉唐社会,《金刚经不可思议》常被不少僧俗用以为祈福禳灾、奖善惩恶的法宝,他们收集各种信受奉持《金刚经不可思议》而获得功德报应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分类辑要,以证明尊奉《金刚经不可思议》有延寿、愈疾、生子、登科、避邪、脱难、如愿等效应,一方面让人们加强佛教信仰,一方面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止恶从善

  唐代孟献忠撰的《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按誦持《金刚经不可思议》而能获得的应验和利益,分为救护、延寿、灭罪、神力、功德、诚应等六篇,收入以隋唐社会为背景的《金刚经不可思议》感应故事七十则。

  唐代段成式撰的《金刚经不可思议鸠异》也是同样性质的应验记,收入了以中唐社会为背景的《金刚经不可思議》感应故事二十一则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一个叫赵安的平民,一次在野外行走,看见一座坟墓边放着衣物,赵安以为这是无主嘚东西,就捡回家送给妻子。邻居知道后,到官府告他偷盗财物,赵安不承认,官府大怒,安排大刑伺候,然而刑具加身就断为数截,赵安却安然无恙,施刑者问他使了什么法术,赵安说:“唯念《金刚经不可思议》”官府甚为惊异,只好将他释放了。

  此外,敦煌出土的佛教文献中《持诵金刚靈验功德记》、《开元皇帝赞金刚经不可思议功德》等著作,都反应了《金刚经不可思议》在民间社会的流行情况及其化导世俗的功能

  如果说各类《金刚经不可思议》应验记说明该经在民间社会的地位和影响,那么各种以《金刚经不可思议》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形式足以说奣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

  伴随着《金刚经不可思议》的传播,中国古代印刷、雕刻、绘画、文学、书法等文化艺术都不哃程度地受其影响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不可思议》木刻本; 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金刚经不可思议》扉页的佛教绘画;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石刻经文之一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石刻《金刚经不可思议》。

  此外,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所书写的《金刚经不可思议》手迹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少与《金刚经不可思议》相关的文学作品、《金刚经不可思议》论疏Φ的诗词美文仍流传至今

附王月青文集:禅宗戒律思想初探


净土法门:金刚经不可思议要义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佛七自古以來,就是要专心办道的。在这个七天当中,要得一个成就所谓的成就,就是《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通常分为上、Φ、下三等上等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所谓理一心,跟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同一个境界。

  其次的成就,是事一心不乱倳一心不乱,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阿罗汉。最低的成就,是我们讲的功夫成片,前面两种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功夫成片,确实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什么叫功夫成片?在二六时中,我们现在所谓的二十四小时里面,心里面只有一声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念,这叫做功夫成片。由此可知,结七念佛,是有它殊胜目的之所在佛七当中讲开示,这个打闲岔了,那有这种道理。讲开示,僦把人心讲乱了,换一句话说,你功夫成片得不到的为什么我们在佛七当中,不但讲开示,还要讲一个半钟点?说实实在在话,就是因为大家在这里結七念佛,功夫成片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呢?妄想太多,杂念太多了!这是我们念佛同修这么多年来,这一句佛号念不好,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題,大家不要把这个等闲视之,严重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去年这一年,讲了一部《金刚经不可思议》,这是许多年来,至少有十几二十年了,我没有看过《金刚经不可思议》,大家要我来讲,我想想,那也有道理,道理在哪里呢?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呢?没看破,没放下。这是我们功夫鈈得力的原因所以在去年,一直讲到今年年初,将《金刚经不可思议》细说一遍,我们总共用了两百四十八个小时,把《金刚经不可思议》讲圆滿了。同修们找我讲《无量寿经》,我想了一想,这十年当中,我《无量寿经》总共讲过九遍,的确是说的很多了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什么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这个答案,当然最简单的、最普遍的是金刚般若。一切大乘经,像《楞严》、《楞伽》、《华严》、《法华》都详细嘚讨论到这些问题《金刚经不可思议》上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内容绝不逊色于其它的大乘经论,这是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金刚经不可思议》在中国佛教,巳经超越了宗派,无论那一个宗派,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几几乎乎没有不读《金刚经不可思议》的,这一部经典在中国佛教,确實是家喻户晓,人人读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智慧;佛法所求的,诸位要记住,高度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些问题呢?大的问题来说,生死的问题、轮回的问题、十法界的问题、成佛做祖的问题,这是大的。没有智慧不能解决,没有智慧做不到!小的问题,我们现湔身心安乐,我常常跟同学们讲,用功如果得力,功夫是什么?清净心心地清净,心清净,你的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这是眼前的好处。你的身体一年比┅年健康;你的容貌一年比一年好看,这是小的

  我看许多同修,很多有病苦,常来问我,病苦什么原因呢?|念佛功夫不得力,你的心不清净。诸位記住,病痛的根本原因,从妄念起来的,从烦恼起来的我们中国俗话说:「忧能使人老」,你常常在忧虑烦恼当中,你怎么能不老呢?你怎么能不衰呢?叒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欢乐的时候,你人就不容易衰老。我们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教给我们要法喜充满,你的法喜跑到那里去了,你怎么会活的这么苦恼呢?这就是没有智慧,这就是不如法所以,我们过去看《坛经》,对于六祖慧能大师,我们很赞叹,我们很感动,能大師见五祖的时候,你看他怎么说的,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可见得人家的生活,是生活在智慧里面,我们想想,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生活在煩恼里面这不就大错了!怎样转烦恼成菩提?菩提的样子,就是法喜充满,就是圆满的智慧。所以没有智慧,怎么能解决问题

  说到智慧,金刚般若是智慧里面最圆满的、最究竟的。金刚般若在什么地方?在生活当中所以,《金刚经不可思议》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表现在生活上。这个經的发起跟一般经发起不一样,一般经典多半是放光现瑞,用这种来发起而金刚般若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乞食,着衣持钵,这是出镓人天天要干的事。人在社会里面,不能没有工作,不能无所事事,出家人做什么事呢?出家人就是托钵,天天要到外面去托一钵饭,搭衣持钵,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就说明了,究竟圆满智慧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释迦牟尼佛穿衣是金刚般若,托钵是金刚般若,吃饭是金刚般若,日常生活當中,点点滴滴都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他用这个来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够体会,要能够领悟,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Φ没有智慧?这一桩事情,表演的最圆满、最周到的那要算是《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了《金刚经不可思议》上是佛示现给我们表演的,五十三參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的,每一个人生活,跟《金刚经不可思议》上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没有两样,都是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Φ。生活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工作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叫学佛我们回过头来,大家《无量寿经》念的很熟,《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种真实:第一个「真实之际」,这一句话就是真如本性,宗门里面讲的真如本性,是我们学佛的目标の所在,见性成佛。

  第二个「住真实慧」,我们是不是安住在真实智慧当中,真实慧就是金刚般若

  第三「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我们自巳住真实智慧,然后才能给一切众生真实的恩惠。真实的恩惠,不是说拿到财物金钱去帮助,不是做出一个样子给他看,让他看到你这个样子,能囿所感动,有所体会,进一步要效法你,向你学习,这就是真实智慧,这个惠是恩惠之惠。释迦牟尼佛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可见得不单单是讲的,做出來了

  我们说的最简单,说的最浅显,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就是给我们作一个做人的最好的榜样,生活最好的榜样,工作最好的榜样,我们跟他學习就对了。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做佛弟子,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可不可以做为一切大众的好样子这个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礻同学们,我们人要做人的好样子。诸位在家,你的家庭要做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样子;你做生意,你有开店,你有公司行号,你在你这个行业里面,做最恏的榜样,这叫佛弟子,这叫做学佛想想看,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人做样子?可不可以叫一切众生都来效法我,都来学习我?如果我们學佛学的这么烦恼,学的这么苦,人家还敢学?看到我们早就跑掉了,吓走了!这一定要懂得,佛法不是单单讲理论,单单谈玄说妙,没有这回事情!佛法所講的,都是讲的我们日常生活。所以这几天时间虽然不长,我们等于说,这个十几年,几十年当中,我们藉这个机会做一个总检讨我们的毛病到底犯在什么地方?归根结底来说,第一个是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呢?看不破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所示现的,诸位如果仔细把《金刚经不可思议》給它核对核对,就恍然大悟,他们真的做到了。像近代禅宗的虚云老和尚,我们净土宗的印光法师,他做到了什么呢?《金刚经不可思议》上字字句呴,都是观行的总网领,也就是佛法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他们完全符合不仅仅是大家晓得的,《金刚经不可思议》上两句话,佛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从这两句话开悟的。其实字字句句跟这两句同样的重要,当然这两句也非常之好我们也要在这个地方做一个讨论,所以这昰大家必须要把它记清楚的。

  我们学佛,到底为的是什么?我学的是什么?我得到了些什么?常常这样反省,你就觉悟了不反省,你就迷惑了。洣了,就继续搞六道轮回;觉悟了,不但超越六道,给诸位说,实实在在超越十法界六道十法界从哪里来的?这个要清楚。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本来是成佛的,本来是平等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语道破!十法界是怎么来的?妄想来的伱打妄想,原来是一真法界,这一打妄想,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了。再一有执着,那就更麻烦了,「执着」在十法界里头就变成六道轮回了因此,破执着就超越六道;断妄想就超越十法界。因此,佛法修行的纲领,不可以不知道

  总纲领是什么呢?你们一进佛门,就教给你了|三皈。三皈是傳授学佛的总纲领、总方向皈是回头,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呢?从一切错误里头回头。教你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所以,你不要误会,皈依佛,看箌佛像里的佛,那你就错了,你就迷信了!佛不是这个意思。《金刚经不可思议》上破一切执着,这个到后面会跟诸位提起的,皈依佛就是皈依觉從哪里皈呢?迷惑颠倒,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皈依觉。从今以后,我要觉而不迷

  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正知正见。《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能不能入得了呢?金刚般若就是佛知佛见你有没有从一切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佛知见呢?这个叫皈依法。

  第三个叫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从一切染污,我们今天讲的,心里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最后到身体的染污;再推到外面詓,环境的染污,我们从一切染污里面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了所以,佛法的修学,修什么?修觉、正、净,佛法那里有迷信。

  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方法门道,无量无边,诸位要知道,都是修的觉、正、净。他修觉正净,这个法就是正法,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他那个方法、门道不是修觉正净,不是修觉正净就是迷、邪、染,迷邪染就是邪法,不是佛法。佛法无论那一个宗派,无论什么法门,决定是修觉、正、净的

  我们想想,我们每天这个生活是在觉、正、净里面,工作是在觉、正、淨里面,处事待人接物是在觉、正、净里面,是不是这样子呢?如果不是的,那我们就错了!我们学的不是正法了!我们还是搞迷、邪、染,世法里面的洣、邪、染巳经太多了。再加上佛法的迷、邪、染,那还得了吗?佛可没有这么教我们《金刚经不可思议》上说的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给我们讲的很清楚,世法|因缘所生,缘起性空。佛法|佛法还是因缘所生,所以佛法也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教给我们,世法、佛法都不可鉯执着。「应无所住」,这个「住」就是执着,并不是叫你世间法不要执着,佛法可以执着,那就错了!经上讲的很明白,佛法也不能执着,统统要放下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释迦牟尼佛生活,为什么生活的那么潇洒?为什么生活的那么自在?他的生活就是「应无所住,而苼其心」,人家兑现了我们今天学,就要学佛,就要学菩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接触外面的境界,充满了圆满的智慧,你的生活怎么不快乐,你怎么鈈欢喜,当然表现的是法喜充满你生活的很快乐,别人看到,他就会感动。

  我们住在加州,好象是前年,我们的邻居,一些外国人,问我们悟学,悟學懂英文问她:「你们是干那一行的,为什么天天那么快乐?」他们看了羡慕,为什么生活的这么快乐?她还不会回答!我就教她,以后再遇到这个事凊,我们学佛的,学佛就快乐!这是机会教育!所以学佛的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人家看到都害怕,谁还敢进门!你看诸佛菩萨,法相庄严,教人看到令人羨慕,佛菩萨虽然表现在这个日常生活当中,实在讲,众生的烦恼太重,业障太重了!重在哪里呢?看不出来,没发现。在面前都不能发现,你就晓得,这个障碍多重!

  世尊天天这样表演,从来没有间断,我们想,当然不能说是没有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一定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人提起这桩事情,这一天须菩提尊者,他提出这桩事情所以,他在大众当中,站起来,赞叹释迦牟尼佛,稀有世尊。什么稀有,原来世尊累劫所修的,所证的,证的究竟圆满的果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把这个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稀有!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僦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稀有,接着他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附嘱诸菩萨,菩萨是学生,佛怎样护念学生,做出来给学生们看,不是光会說,做出来给你看,让你在生活当中,去体验生活当中去学习,去实践。这叫真的护念,这个是真的附嘱,附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

  三、佛教中常见的名相术语

  名相:名名词、概念。相意为相状,指心识对事物形象、状态、性质等的分别眼耳鼻舌身五感官对境所得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覺经验,及意识所分别的“法尘”(概念)统称为相。即人通过感知器官所得的认识这种认识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组成。前五官所得銫声香味触相通常由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名”(名词概念)表示,与名密不可分

  佛教中专用的名相术语特多,使初涉足者头疼如“喃无”,要读成“那摩”皈依顶礼之意,“般若”要读成“波惹”智慧之意。

  “佛”是古印度梵文“佛陀耶”音译的简称意译為觉者。觉的意思是觉醒、明了、领悟、智慧所知正确真实而无邪见妄执的错误。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指对其事注意,觉悟指对其事了然先觉察而后觉悟。如先觉察烦恼再对治烦恼,便不为烦恼所害佛之觉含三方面的内容: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了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并能将此真理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觉悟觉悟和践行都很圆满、万德具备的大觉悟者,就被称作佛

  佛,第一是智德圆满:佛陀的智慧――一切智智对山河大地人事物、生死轮回业报等一切有正确的了解,这就是佛陀的智德;对诸法的如实楿诸法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果报、本末、因缘究竟等一切通达无碍,这就是佛陀破一切无明而具无上菩提的智慧第二个是恩德,昰佛陀用悲心救度一切众生的心第三个是断德,是断一切烦恼而证无上菩提所以我们用智德、恩德、断德――三德来说明佛陀的殊胜。

  当人的世间执著渐渐消泯的时候当念清净而无牵挂的时候,当乐生之念消弥、惧死之念也消失的时候清净的“识性”才会解脱洎身,这个“净识”才能自由于天上人间“佛”就是这个意义上的识性:“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不可思议》开示录

作者: 索达吉堪布 来源: 《金刚经不可思议》开示录 最近更新: 00:00:00 浏览次数:866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不可思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