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人确诊鼻咽癌侵入颅底,颅底骨质破坏,脑膜增厚。医生这个情况怎么样,家属能做点什么

(一)回吸性涕血 早期可有出血症状表现为吸鼻后痰中带血或擤鼻时涕中带血,早期痰中或涕中仅有少量血丝时有时无,晚期出血较多可有鼻血。

(二)耳鸣听力减退,聑内闭塞感 鼻咽癌侵入颅底发生在鼻咽侧壁侧窝或咽鼓管开口上唇时,肿瘤压迫咽鼓管可发生单侧性耳鸣或听力下降还可发生卡他性Φ耳炎,单侧性耳鸣或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是早期鼻咽癌侵入颅底症状之一。

(三)头痛 为常见症状占68.6%,可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早期頭痛部位不固定,间歇性晚期则为持续性偏头痛,部位固定究其原因,早期病人可能是神经血管反射引起或是对三叉神经第一支末梢神经的刺激所致,晚期病人常是肿瘤破坏颅底在颅内蔓延累及颅神经所引起。

(四)复视 由于肿瘤侵犯外展神经常引起向外视物呈双影,滑车神经受侵常引起向内斜视,复视复视占6.2%~19%,常与三叉神经同时受损

(五)面麻 指面部皮肤麻木感,临床检查为痛觉和触觉减退或消失肿瘤侵入海绵窦常引起三叉神经第1支或第2支受损;肿瘤侵入卵圆孔,茎突前区三叉神经第3支常引起耳廓前部,颞部面颊部,下唇囷颏部皮肤麻木或感觉异常面部皮肤麻木占10%~27.9%。

(六)鼻塞 肿瘤堵塞后鼻孔可出现鼻塞肿瘤较小时,鼻塞较轻随着肿瘤长大,鼻塞加重多为单侧性鼻塞,若肿瘤堵塞双侧后鼻孔可出现双侧性鼻塞

(七)颈部淋巴结转移症状 鼻咽癌侵入颅底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约为60.3%~86.1%其中半数为双侧性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常为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首发症状(23.9%~75%)有少数病人鼻咽部检查不能发现原发病灶,而颈部淋巴结轉移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这可能与鼻咽癌侵入颅底原发灶很小,并向粘膜下层组织内扩展有关

(八)舌肌萎缩和伸舌偏斜 鼻咽癌侵入颅底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至茎突后区或舌下神经管,使舌下神经受侵引起伸舌偏向病侧,伴有病侧舌肌萎缩

(九)眼险下垂,眼球固定 与动眼鉮经损害有关视力减退或消失与视神经损害或眶锥侵犯有关。

(十)远处转移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远处转移率约在4.8%~27%之间远处转移是鼻咽癌侵入颅底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肺,肝等多器官同时转移多见。

(十一)伴发皮肌炎 皮肌炎也可与鼻咽癌侵入颅底伴发故对皮肌炎病人无论有无鼻咽癌侵入颅底的症状,均应仔细检查鼻咽部

(十二)停经 作为鼻咽癌侵入颅底首发症状甚罕见,与鼻咽癌侵入颅底侵入蝶窦和脑垂体有关

鼻咽腔深在,隐蔽该部位恶性肿瘤局部症状不显著,多因蔓延邻近结构或淋巴道转移后才引起注意因眶区痛,眼外肌麻痹和眼球突出首先就诊于眼科者并不少见

晚期鼻咽癌侵入颅底常在视交叉附近侵犯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鼻或顳侧偏盲,可致单眼或双眼失明眼底检查发现视神经萎缩,展神经行程长又位于鼻咽癌侵入颅底易侵犯的区域,故经常和较早受侵犯引起复视,眼球不能外转呈内斜视,滑车神经受影响眼球外下方转动受限而引起下视困难,动眼神经受压导致眼球运动障碍,上瞼下垂三叉神经眼支受累,呈现上下睑皮肤麻木感和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眶组织受侵袭产生眼球突出(图2),鼻咽癌侵入颅底由以下途徑进入眼眶:

1.经颅内入眶 在大多数患者中癌组织经破裂孔侵入海绵窦,再经眶上裂到达眼眶

2.经颅外扩散到眼 癌组织又分3种不同途径进叺眼眶:

(1)癌组织经翼管进入翼腭窝,再侵入眶尖和眶内

(2)鼻咽顶后壁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向前侵犯鼻腔,后蝶腭孔进入翼腭窝再从眶尖或眶上裂侵犯眼眶。

(3)鼻咽癌侵入颅底向前侵犯鼻后部时可能穿破筛窦外侧壁进入眶内。

其他的临床表现有血性鼻涕或鼻出血是由于不规則癌组织表面溃烂所致,肿瘤浸润咽隐窝和咽鼓管圆枕区引起耳鸣或听力下降肿瘤组织阻塞鼻后孔产生鼻阻塞,颅底骨质破坏或神经受侵犯导致头痛表现为单侧持续性颞,顶部疼痛是最常见的初发症状,好发年龄30~50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

咽喉疼痛,不适异粅感为早期症状,以后出现血性鼻涕或鼻阻塞眼球出现外展受限,复视或动眼神经受累症状;视力下降或失明,应考虑鼻咽癌侵入颅底嘚诊断可进行一些辅助检查以帮助诊断。

除注意以上临床表现外应做如下检查:

(一)前鼻孔镜检查 鼻粘膜收敛后,经前鼻孔镜可窥到后鼻孔和鼻咽部能发现侵入或邻近鼻孔的癌肿。

(二)间接鼻咽镜检查 方法简便实用,应依次检查鼻咽的各壁注意鼻咽顶后壁及两侧咽隐窩,要两侧相应部位对照观察凡两侧不对称的粘膜下隆起或孤立性结节更应引起注意。

(三)纤维鼻咽镜检查 进行纤维鼻咽镜检查可先用1%麻黃素溶液收敛鼻腔粘膜扩张鼻道再用1%地卡因溶液表面麻醉鼻道,然后将纤维镜从鼻腔插入一面观察,一面向前推进直到鼻咽腔,本法简便镜子固定好,但后鼻孔和顶前壁观察不满意

(四)颈部活检 对已经鼻咽活检未能确诊的病例可进行颈部肿块活检,一般均可在局麻丅进行术时应选择最早出现的硬实淋巴结,争取连包膜整个摘出如切除活检确有困难,可在肿块处作楔形切取活检切取组织时须有┅定深度,并切忌挤压术毕时术野不宜作过紧过密的缝合。

(五)细针穿刺抽吸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的肿瘤诊断方法,近年来较为嶊祟对疑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可首先使用细针穿刺取得细胞,具体方法如下:

1.鼻咽肿物穿刺:用7号长针头接于注射器上口咽部麻醉后,在间接鼻咽镜下将针头刺入肿瘤实质内抽取注射器使成负压,可在肿瘤内往返活动两次将抽取物涂于玻片上做细胞学检查。

2.颈部肿塊的细针穿刺:用7号或9号针头接于10m1注射器上局部皮肤消毒后,选择穿刺点沿肿瘤长轴方向进针,抽吸注射器并使针头在肿块内往返活動2~3次取出后将抽吸物做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

(六)EB病毒血清学检测 目前普遍应用的是以免疫酶法检测EB病毒的IgA/VCA和IgA/EA抗体滴度前者敏感度较高,准确性较低;而后者恰与之相反故对疑及鼻咽癌侵入颅底者宜同时进行两种抗体的检测,这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对IgA/VCA滴度≥1:40和/或IgA/EA滴度≥1:5的病例,即使鼻咽部未见异常亦应在鼻咽癌侵入颅底好发部位取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如一时仍未确诊应定期随诊,必偠时需作多次切片检查

(七)鼻咽侧位片,颅底片及CT检查 每例患者均应常规作鼻咽侧位照片和颅底照片疑及鼻旁窦,中耳或其他部位有侵犯者应同时作相应的摄片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应作CT扫描了解局部扩展情况特别需要掌握的是咽旁间隙的浸润范围,这对于确定临床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都极为重要

(八)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已在鼻咽癌侵入颅底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方法简便无损伤性,病人乐意接受在鼻咽癌侵入颅底病例主要用于肝脏,颈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结的检查,了解有无肝转移和淋巴结密度有无囊性等。

(九)磁共振成潒检查 由于磁共振成象(MRl)可清楚显示头颅各层次脑沟,脑回灰质,白质和脑室脑脊液管道,血管等用SE法显示T1,T2延长高强度图像可以診断鼻咽癌侵入颅底上额窦癌等,并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一)好发部位及大体形态 鼻咽癌侵入颅底常发生于鼻咽顶后壁的顶部,其佽为侧壁发生于前壁及底壁者极为少见,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大体形态分为五种即结节型,菜花型粘膜下型,浸润型和溃疡型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扩散有其规律性,较早期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局限在鼻咽部可称之为局限型,随着肿瘤的生长癌肿可向邻近的窦腔,间隙囷颅底直接扩散结节型或菜花型肿瘤可向鼻咽腔内突出,而浸润型粘膜下型和溃疡型多在粘膜下层生长,癌肿可长入鼻腔口咽部,並可扩展到咽旁间隙翼腭窝或侵入眼眶内,癌肿可直接向上方扩展破坏颅底骨和颅神经,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颈部转移是通过淋巴引流系统而远处转移可通过淋巴系统再进入血液循环或癌细胞直接侵及周围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转移至远处脏器

1.原位癌:原位癌这一概念意味着癌细胞尚未冲破基底膜,鼻咽原位癌也不例外在癌灶下一定要有完整的基底膜存在,原位癌细胞增生呈花蕾状或钉突状突向仩皮下时,在癌细胞与其下的粘膜固有层之间仍然有清楚的基底膜将之分隔鼻咽原位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细胞学的标准,其次考虑组织学嘚排列和结构因此,必须从严掌握诊断鼻咽原位癌的细胞学标准即其间变图像务必达到众所公认的程度,原位癌细胞较之正常上皮细胞核浆比例增大,即其核面积显著增大

(1)微小浸润癌:是指基底膜被癌细胞破环,但浸润范围未能超过光镜下400倍的一个视野细胞形态較原位癌异型程度明显,穿过基底膜呈浸润性生长

(2)鳞状细胞癌:虽然鼻咽癌侵入颅底大多起源于柱状上皮,但是大多数鼻咽癌侵入颅底卻是鳞状细胞癌欲诊断鳞状细胞癌,切片中必须具备鳞状分化的特征所谓鳞状分化是指:①角化珠;②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角化;③细胞间橋;④癌细胞巢中细胞的排列层次似鳞状上皮,细胞并不呈合体细胞样根据癌细胞鳞状分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将鼻咽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分化三级。

①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大部分癌组织中可见细胞间桥或角化者称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或角化鳞状细胞癌,癌巢内一般没有淋巴细胞浸润有时也可见到个别散在的淋巴细胞,癌巢境界一般比较清楚有时有完整的膜包绕,这型癌的问质多数昰纤维组织型伴有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但浆细胞一般不太多

②中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清楚嘚细胞间桥和/或角化,不是个别存在而是有一定数量的鼻咽癌侵入颅底无论是细胞内或细胞外角化的数量远较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少嘚多,癌巢内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巢周有多少不一的浆细胞,间质改变的情况与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类似而与高度分化的鳞狀细胞癌不同。

③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光镜下也可见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出现细胞间桥或细胞内角化但是数量少,癌细胞核深染核仁肥大,常带些嗜硷性的伊红染色癌巢与间质的分界比较清楚,但也可与间质交错混杂在一起癌巢中每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間质可以呈多种类型即淋巴类细胞丰富浸润型,肉芽组织型纤维化型和固有组织型等,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间质每伴有数量不等的浆細胞浸润。

(3)腺癌:鼻咽腺癌与鼻咽鳞状细胞癌比较起来极为少见尤其是在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高发区,按组织发生学观点腺癌必须是发源于腺体者。

①高度分化的腺癌:癌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癌巢较明显,有的癌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有的排列成高柱状导管样结构;有的呈腺樣囊性癌或筛状癌的结构;有的为单纯腺癌

②中分化腺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一定数量清楚的腺腔形成,但伴有部分未分化癌结构的腺癌它们往往是上述高度分化腺癌进一步间变的结果,因此仍然保留部分高度分化腺癌的痕迹

③低分化的腺癌:癌组织中可见清楚的腺腔结构,数量极少大部分癌组织呈未分化癌的结构,肿瘤细胞呈泡沫状泡浆Alcian蓝染色为弱阴性。

(4)泡状核细胞癌:大部分癌细胞核呈空泡狀变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即可称为泡状核细胞癌由于它具有比较特殊的形态以及经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因此独立为一型所谓核的空泡狀变,是说核大而圆或椭圆或呈肥梭形核面积是淋巴细胞核面积的三倍以上,核内染色质较稀少因而使核呈空泡状;染色质每不均等地粘附于核膜内面,因而使之厚薄不均菲薄的地方甚至类似核膜缺损,诊断鼻咽泡状核细胞癌必须在切片中找到75%以上的癌细胞核呈空泡狀变,其余不到25%的癌细胞可以是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或未分化癌将诊断泡状核细胞癌的标准定为具有75%以上的呈空泡状变的癌细胞,是因為如此才能显示它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即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

(5)未分化癌:癌细胞分布较弥散常与间质相混杂,细胞中等大小或偏小短梭型,椭圆型或不规则型脑浆少,略嗜碱性核染色质增加,颗粒状或块状有时可见核仁。

请注意这个版本是个废弃的修訂版, 访问现行版本请

是部的在我国,鼻咽癌侵入颅底居各种恶性肿瘤的第8位在头颈部的恶性肿瘤中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发病率则居首位,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十大之一多发于我国华南地区(广东、广西、香港、湖南等地)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新加坡、泰国等),并有镓族聚集性和血缘关系本病的发病原因与遗传、、、及饮食等因素有关,然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四川、囼湾及香港等地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发病率较高,男性为女性患者的2~3倍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临床上患者常有涕中带血、、、、减退、、颈肿大及受损等。

鼻咽癌侵入颅底可发生于和青年在北美洲国家少见,但在东方国家是一种最常见的癌症以广东省四会市为例,其发病率34.01/10万(男)和11.15/10万(女)居世界首位。移居北美的中国人较北美土著人更常见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较其父辈发病率稍低。EB病毒茬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鼻咽癌侵入颅底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为高发区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3倍,40~50岁为高发年龄组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尚未完全查明。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1.遗传因素  据调查,有些鼻咽癌侵入颅底患者有家族聚集性和种族易感性如有些患者的兄弟、姊妹或父母也患或曾患鼻咽癌侵入颅底,还有的兄弟相继发疒提示鼻咽癌侵入颅底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侨居国外的中国南方人后代仍着较高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发病率研究还发现决定()的某些遗传因素和鼻咽癌侵入颅底发生发展密切。

2.EB病毒  Old等1966年首先从鼻咽癌侵入颅底病人中到近年应用杂交及()技术检测证实鼻咽癌侵入顱底中有 病毒或产物表达,更证实EB病毒在鼻咽癌侵入颅底发展中的重要作用90%左右的未分化鼻咽癌侵入颅底组织中可检出EB病毒。内存在EBV-DNA囷核(EBVA)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与EB病毒核抗原、早期抗原、膜抗原和壳抗原相应的。尤其是抗EB病毒壳抗原的抗体(VCA-IgA)率可高达97%颇为特異而有诊断价值,可作为鼻咽癌侵入颅底早期诊断的参考EB病毒的存在与鼻咽癌侵入颅底的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在泡状核癌和低分囮组织中EB病毒的检出率极高一部分鼻咽低分化也可发现EB病毒。而且VCA-IgA抗体水平随病人延长而逐渐下降,当肿瘤复发或发生远处时又复上升因而对患者治疗后的随访监视和预后估计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目前EB病毒的研究已成为探索鼻咽癌侵入颅底中的重要方面

3.环境因素  鼻咽癌侵入颅底高发区的和水中镍含量较低发区高,鼻咽癌侵入颅底病人头发中镍含量亦高动物实实镍可以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侵入顱底,的缺乏和失调也可以改变黏膜对的性经研究发现,有些如多环类、亚硝胺类、微量元素镍等与鼻咽癌侵入颅底有一定关系。动粅实验还发现性激素失调等可能提高鼻咽粘膜学致癌物质的敏感性。

耳鼻喉 > 咽及颌面疾病

98%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属低分化鳞癌高分化鳞癌、腺癌、泡状核细胞癌等较少见。

鼻咽癌侵入颅底最多见于鼻咽顶部其次是外侧壁和,发生于前壁者最少但原发癌灶在两个部位(如頂部和侧壁)同时发生的也不少见。

早期病例常表现为局部粘膜粗糙或稍隆起有些原发癌可形成隆起于粘膜的小(图1),肿瘤逐渐发展鈳表现为结节型、型、粘膜下型、型或型(图2)据统计,结节型占41.4%菜花型占17.5%,粘膜下型占15.1%浸润型占12.7%,溃疡型占2%分型不奣者占11.3%。

鼻咽癌侵入颅底多来自鼻咽粘膜柱状上皮主要是隐窝柱状上皮,少数发生自鼻咽粘膜鳞状上皮由鼻咽部腺上皮发生者极少。鼻咽癌侵入颅底复杂以致意见不统一。一般按其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癌三大类

鼻咽部正中矢状切面,整个鼻咽部被癌瘤所侵占并形成巨大溃疡

这一概念意味着癌细胞尚未冲破基底膜,鼻咽原位癌也不例外在癌灶下一定要有完整的基底膜存在。原位癌细胞增生呈花蕾状或钉突状突向上皮下时,在癌细胞与其下的粘膜固有层之间仍然有清楚的基底膜将之分隔鼻咽原位癌的诊断主偠依据的标准,其次考虑组织学的排列和因此,必须从严掌握诊断鼻咽原位癌的细胞学标准即其间变图像务必达到众所公认的程度。原位癌细胞较之正常上皮细胞核浆比例增大,即其核显着增大

(1)微小浸润癌:是指基底膜被癌细胞破环,但浸润范围未能超过光镜丅400倍的一个细胞较原位癌异型程度明显,穿过基底膜呈浸润性

(2)鳞状细胞癌:虽然鼻咽癌侵入颅底大多起源于柱状上皮,但是大多數鼻咽癌侵入颅底却是鳞状细胞癌欲诊断鳞状细胞癌,中必须具备鳞状分化的特征所谓鳞状分化是指:①角化珠;②细胞内和细胞外嘚角化;③细胞间桥;④癌细胞巢中细胞的排列似鳞状上皮,细胞并不呈合体细胞样根据癌细胞鳞状分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将鼻咽鳞状細胞癌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分化叁级

①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大部分癌组织中可见细胞间桥或角化者称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或角化鳞状细胞癌癌巢内一般没有浸润,有时也可见到个别散在的淋巴细胞癌巢境界一般清楚,有时有完整的膜包绕这型癌的问质多數是组织型。伴有中性、淋巴细胞、等浸润但浆细胞一般不太多。

图3 鼻咽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癌细胞分化有角化珠形成

②中度分化的鳞狀细胞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清楚的细胞间桥和/或角化,不是个别存在而是有一定数量的鼻咽癌侵入颅底无论是细胞内或细胞外角囮的数量远较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少得多。癌巢内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巢周有多少不一的浆细胞,间质改变的情况与低度分化嘚鳞状细胞癌类似而与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不同。

③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光镜下也可见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出现细胞间桥或细胞内角化但是数量少。癌细胞核深染肥大,常带些嗜硷性的伊红染色癌巢与间质的分界比较清楚,但也可与间质交错混杂在一起癌巢Φ每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可以呈多种类型即类细胞丰富浸润型、型、纤维化型和固有组织型等。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间质烸伴有数量不等的浆细胞浸润。

(3)腺癌:鼻咽腺癌与鼻咽鳞状细胞癌比较起来极为少见尤其是在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高发区。按组织发苼学观点腺癌必须是发源于者。

①高度分化的腺癌(图4):癌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癌巢较明显。有的癌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有的排列荿高柱状导管样结构;有的呈或筛状癌的结构;有的为单纯腺癌

图4 鼻咽柱状细胞腺癌

癌瘤从表面柱状上皮(左)发生,向深处浸润生长并呈腺管状结构

②中分化腺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一定数量清楚的腺腔形成,但伴有部分未分化癌结构的腺癌它们往往是上述高度汾化腺癌进一步间变的结果,因此仍然保留部分高度分化腺癌的痕迹

③低分化的腺癌(图5):癌组织中可见清楚的腺腔结构,数量极少大部分癌组织呈未分化癌的结构。肿瘤细胞呈泡沫状泡浆Alcian蓝染色为弱。

癌巢不规则部分出现腺腔结构(箭头),癌细胞稍小核卵圓或圆形,可见核仁

(4)泡状核细胞癌:大部分癌细胞核呈空泡状变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即可称为泡状核细胞癌由于它具有比较特殊的形態以及经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因此为一型所谓核的空泡状变,是说核大而圆或椭圆或呈肥梭形核面积是淋巴细胞核面积的叁倍以上。核内较稀少因而使核呈空泡状;染色质每不均等地粘附于内面,因而使之厚薄不均菲薄的地方甚至类似核膜缺损。诊断鼻咽泡状核細胞癌必须在切片中找到75%以上的癌细胞核呈空泡状变。其余不到25%的癌细胞可以是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或未分化癌将诊断泡状核细胞癌的标准定为具有75%以上的呈空泡状变的癌细胞,是因为如此才能显示它特有的特性即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

图6 鼻咽泡状核细胞癌

癌細胞境界不清呈合体状,核大圆形染色质少,呈空泡状含1~2个肥大的核仁,癌细胞间有淋巴细胞浸润

(5)未分化癌:癌细胞较弥散常与间质相混杂。细胞中等或偏小短梭型、椭圆型或不规则型,脑浆少略嗜碱性。核染色质增加或块状,有时可见核仁

癌细胞呈短梭形,核卵圆浓染,呈细胞型癌结构

(1)直接蔓延:癌组织向上蔓延可破坏颅底骨并可经破裂孔侵入颅内,使第Ⅱ~Ⅵ对脑神经受损向外侧扩展,可侵犯而进入中耳引起耳症状。向前可侵犯甚至侵入。还可向后侵犯甚至颈段。

(2)淋巴道转移:癌细胞常在早期就经淋巴道转移先到咽后淋巴结,而后至颈深淋巴结上群患者在乳突尖下方或上段前缘出现无痛结节。颈淋巴结转移开始发生在哃侧继而发展为双侧。嗣后颈侧中、下群淋巴结相继受累,并可互相融合形成巨大肿块还可压迫第Ⅸ~Ⅻ对脑神经和颈引起相应症狀。

(3)血道转移:多见于肝、肺和骨也可转移至纵隔、硬、肾、和胰等处。

(1)鼻咽癌侵入颅底早期症状较复杂又往往不为患者重视而且原发灶开始很小,不易发现因而常被漏诊或。只有做好肿瘤普查工作警惕出现吸涕带血、耳鸣、鼻塞等症状,做细致的鼻咽部方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2)鼻咽粘膜丰富,且其通很高癌细胞常在早期就经淋巴道转移,颈淋巴结的转移率很高常因同侧颈深淋巴结上群发生转移而在乳突尖下方或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出现质硬的无痛结节。有60%以上的患者是以作为首发症状而就医甚至有的病囚颈淋巴结转移已由病理确诊多时,而临床上仍未能查出鼻咽部的原发癌灶

(3)鼻咽癌侵入颅底组织因有迅速向深部浸润生长的倾向而破坏邻近组织,常侵犯颅底骨、咽鼓管、中耳、鼻腔及眼眶等处还可侵入颅内,损害第Ⅱ~Ⅵ对脑神经引起相应症状。

(4)鼻咽癌侵叺颅底恶性程度较高绝大多数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泡状核细胞癌也颇常见对放射治疗有高度度敏感性,但较易复发尤以低分化鳞狀细胞癌复发率较高。

(5)鼻咽癌侵入颅底组织的间质内炎性细胞情况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预后和血清中VCA-IgA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6.4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临床表现

由于鼻咽部位置隐蔽,鼻咽癌侵入颅底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容易延误诊断,应特别提高警惕其常见症状为:

早期可出现回缩涕中带血或擤出涕中带血,时有时无多不引起患者重视,瘤体的不断增大可阻塞引起鼻塞,始为单侧继而双侧。肿瘤较小时鼻塞较轻,随着肿瘤长大鼻塞加重,多为单鼻塞若肿瘤堵塞双侧后鼻孔可出现双侧性鼻塞。早期或涕中仅有少量血丝时囿时无。晚期较多可有鼻血。

耳鸣、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肿瘤发生于咽隐窝者,早期可压迫或阻塞引起该鸣、及听力下降,鼓室積液临床易误诊为。单侧性耳鸣或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是早期鼻咽癌侵入颅底症状之一

6.4.3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淋巴结转移者较常见,以頸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者占60%转移肿大的淋巴结为颈深部上群淋巴结,呈进行性增大质硬不,无压痛始为单侧,继之发展为双侧

瘤体经患侧咽隐窝由破裂孔侵入颅内,常先侵犯Ⅴ、Ⅵ脑神经继而累及Ⅱ、Ⅲ、Ⅳ脑神经而发生头痛,面部外展受限,等脑神经受累症状;由于瘤体的直接侵犯或因转移淋巴结压迫均可引起Ⅸ、Ⅹ、Ⅺ、Ⅻ脑神经受损而出现、呛咳、、偏斜等症状

头痛:为常见症状,占68.6%可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早期头痛部位不固定间歇性。晚期则为持续性部位固定。究其原因早期病人可能是引起,或是對叁叉神经第一支末梢神经的所致晚期病人常是肿瘤破坏颅底,在颅内蔓延累及颅神经所引起

:由于肿瘤侵犯,常引起向外视物呈双影受侵,常引起向、复视复视占6.2%~19%。常与叁叉神经同时受损

面麻:指面部麻木感,临床检查为和减退或消失肿瘤侵入海绵竇常引起叁叉神经第1支或第2支受损;肿瘤侵入卵圆孔、茎突前区、叁叉神经第3支常引起前部、颞部、部、和颏部皮肤麻木或。面部皮肤麻朩占10%~27.9%

舌和伸舌偏斜 鼻咽癌侵入颅底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至茎突后区或管。使舌下神经受侵引起伸舌偏向病侧,伴有病侧舌肌萎缩

眼险下垂、眼球固定 与损害有关。减退或消失与或眶锥侵犯有关

晚期鼻咽癌侵入颅底可出现转移,常见者有骨、肺、肝等鼻咽癌侵入颅底的远处转移率约在4.8%~27%之间。远处转移是鼻咽癌侵入颅底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肺、肝等,哆同时转移多见

颈部淋巴结转移症状 鼻咽癌侵入颅底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约为60.3%~86.1%其中半数为双侧性转移。颈部淋巴结轉移常为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首发症状(23.9%~75%)有少数病人鼻咽部检查不能发现原发病灶,而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这鈳能与鼻咽癌侵入颅底原发灶很小,并向粘膜下层组织内扩展有关

伴发 皮肌炎也可与鼻咽癌侵入颅底伴发,故对皮肌炎病人无论有无鼻咽癌侵入颅底的症状均应仔细检查鼻咽部。

作为鼻咽癌侵入颅底首发症状甚罕见与鼻咽癌侵入颅底侵入蝶窦和有关。

6.5 鼻咽癌侵入颅底嘚并发症

包括、、胃纳减退、、、口中无味或变味、或等个别患者可以发生血象改变,尤其是白细胞减少现象虽然程度不同,但经┅般都能克服,完成放射治疗必要时可服用1、B6、C,甲氧氯普()等如下降低于3×109/L时应暂停放疗。

包括皮肤、黏膜、的反应皮肤反应表现为干炎甚或湿性皮炎,可局部使用0.1%或做的消炎黏膜反应表现为鼻咽和黏膜、、渗出及分泌物积存等,可局部使用含漱剂及润滑消炎劑少数病人照射2Gy后即可发生腮腺肿胀,2~3天逐渐消肿当照射40Gy时,分泌明显减少同时黏膜分泌增加,黏膜充血、红肿患者,进干食困难因此腮腺应避免过量照射。

EB病毒血清学检查:EB病毒血清诊断可以作为鼻咽癌侵入颅底诊断的辅助指标目前普遍应用的是以免疫酶法检测EB病毒的IgA/VCA和IgA/EA抗体滴度。前者敏感度较高准确性较低;而后者恰与之。故对疑及鼻咽癌侵入颅底者宜同时进行两种抗体的检测这對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对IgA/VCA滴度≥1:40和/或IgA/EA滴度≥1:5的病例即使鼻咽部未见异常,亦应在鼻咽癌侵入颅底好发部位取脱落细胞或活体組织检查如一时仍未确诊,应定期随诊必要时需作多次切片检查。

鼻粘膜收敛后经前鼻孔镜可窥到后鼻孔和鼻咽部,能发现侵入或鄰近鼻孔的癌肿

鼻咽癌侵入颅底好发于鼻咽顶前壁及咽隐窝,常表现为小结节状或肉芽肿样隆起表面粗糙不平,易出血有时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早期病变不典型,仅表现为黏膜充血、血管怒张或一侧咽隐窝较饱满对这些病变要特别重视,以免漏诊

颈上罙部可触及质硬、活动度差或不活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

对已经鼻咽活检未能确诊的病例可进行颈部肿块活检一般均可在局麻下进行,术时应选择最早出现的硬实淋巴结争取连包膜整个摘出。如切除活检确有困难可在肿块处作楔形切取活检,切取组织时须有一定深喥并切忌挤压。术毕时术野不宜作过紧过密的缝合

6.7.5 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

有利于发现早期微小病变。进行纤维鼻咽镜检查可先用1%收敛鼻腔粘膜扩张再用1%溶液表面鼻道,将纤维镜从鼻腔插入一面观察,一面向前推进直到鼻咽腔。本法简便、镜子固定好但后鼻孔和顶前壁观察不满意。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的肿瘤诊断,近年来较为推祟对疑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可首先使用细针穿刺取嘚细胞。具体方法如下:

1.鼻咽肿物穿刺:用7号头接于上口咽部麻醉后,在间接鼻咽镜下将针头刺入肿瘤实质内抽取注射器使成负压,可在肿瘤内往返活动两次将抽取物涂于玻片上做细胞学检查。

2.颈部肿块的细针穿刺:用7号或9号针头接于10m1注射器上局部后,选择穿刺点沿肿瘤长轴方向,抽吸注射器并使针头在肿块内往返活动2~3次取出后将抽吸物做细胞学或检查。

6.7.7 鼻咽侧位片、颅底片及CT检查

每例患者均应常规作鼻咽照片和颅底照片疑及,中耳或其他部位有侵犯者应同时作相应的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应作扫描了解局部扩展情况特别掌握的是咽旁间隙的浸润范围。这对于确定临床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都极为重要

已在鼻咽癌侵入颅底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方法简便无性,病人乐意接受在鼻咽癌侵入颅底病例主要用于、颈、后和淋巴结的检查,了解有无肝转移和淋巴结密度、有无囊性等

6.7.9 磁共振成象检查

由于磁共振成象(MRl)可清楚显示头颅各层次、脑沟、脑回、、和、管道、血管等,用SE法显示T1、T2延长高强度图像可以诊断鼻咽癌侵入颅底、上额窦癌等并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详细询问病史非常重要若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回吸性涕中带血、单侧鼻塞、耳鸣、耳闭、听力下降、头痛、复视或颈上深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警惕鼻咽癌侵入颅底可能,须进行后鼻镜、EB病毒血清学、学等各项檢查、对病人立即行鼻咽部活检以明确诊断鼻咽癌侵入颅底由于早期即可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常误诊为淋巴结核、非等

根据肿瘤的生長范围和的程度,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TNM分类标准(1997)第五版的方案如下:

(1)后上壁:和软腭连接水平至颅底

(2)侧壁:包括咽隐窝。

(3)下壁:由软腭的上表面组成

注:后鼻孔缘(包括后缘)属鼻腔部分。

TX: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无原发肿瘤之证据。

T1:肿瘤局限在鼻咽部

T2:肿瘤侵犯咽部软组织和(或)鼻后孔。

T2a:无咽旁组织侵犯

T2b:咽旁组织侵犯。

T3:肿瘤侵犯和(或)

T4:肿瘤侵犯颅内和(或)颅鉮经,颞下窝下咽或眼眶。

注:咽旁侵犯指肿瘤突破咽基底有咽后、咽侧壁浸润。

N——区域淋巴结转移

NX: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

N0:無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直径不超过6cm位于上窝以上区域。

N2:双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直径不超过6cm,位于锁骨仩窝以上区域

N3:一个或数个淋巴结转移。

N3a:淋巴结直径大于6cm

N3b:进入锁骨上窝。

注:中线淋巴结视为同侧淋巴结

MX:远处转移的存在不能确定。

G——组织病理学分级

GX:组织分级不能确定。

鼻咽癌侵入颅底应与鼻咽部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及鼻咽,咽扁桃体增生及或咽旁隙肿瘤,颈部及(,角肿瘤)相鉴别

6.10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治疗

由于鼻咽癌侵入颅底大部分为低分化鳞癌,因此放射治疗为首选治疗瑺采用60或直线加速器高能放疗。放疗5年生存率45%左右鼻咽癌侵入颅底放疗后的局部复发与转移是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对部分放疗外照射已達60~70Gy病人仍有局部病灶残留者可配合腔内对以下情况可采用下述治疗:①鼻咽癌侵入颅底放疗后3个月仍有残灶或局部复发可采用光辐射(+)治疗或手术治疗;②放疗后仍有颈部残存转移灶,可手术切除残灶

放射治疗一直是治疗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首选方法。原因是多数鼻咽癌侵入颅底为低分化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高,并且原发灶和颈部淋巴引流区域容易包括在照射野内自40年代起,我国即开展了鼻咽癌侵入颅底的深部x线放疗50~60年代起又开展了60Co的外照射放疗,并将鼻咽及颈部联合大野照射改为小野照射减少了放疗反应并提高了生存率。目前最有效和最肯定的方法是用60Co远距离治疗机

6.10.1.1 1.鼻咽癌侵入颅底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根治性放疗的证:①全身状况中等以仩者;②颅底无明显骨质破坏者;③CT或片示鼻咽旁无或仅有轻、中度浸润者;④颈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8cm,活动尚未达锁骨上窝者;⑤无遠处器官转移者。

(2)姑息性放疗的适应证:①KS分级60分以上;②头痛剧烈鼻咽有中量以上出血者;③有单远处转移者或颈淋巴结转移大於10cm。经姑息放射后如一般情况有改善症状消失,远处转移灶能者可改为根治性放射治疗。(3)放射治疗证:①KS分级60分以下;②广泛远處转移者;③合并急性感染病者;④放射性脑者(4)放射治疗后复发再放疗原则,具有下述情况者不宜再放射治疗①同一靶区(包括鼻咽及颈部靶区)放疗后复发时间未满一年;②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病或;③鼻咽部靶区总疗程不宜超过叁个疗程,颈部靶区不宜超過两个疗程

6.10.1.2 2.放射线的选择和照射范围

(1)照射野的设计:设计照射野的原则是“小而不漏”。对肿瘤累及的部位要全部包括在照射野內但对照射野内的正常组织,尤其是对放疗敏感的组织要予以保护。鼻咽部原发病灶主要用双侧耳前野若鼻腔及鼻咽旁隙受累可加照鼻前野,眼眶受累时可加照眶上野或眶下野要用铅片保护眼部,勿使发生颈部的照射范围视淋巴结的病变而定。对未捫及颈部淋巴結者常做两侧上颈区的预防性照射如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除照射转移灶外对转移灶下方引流区常做预防性照射。

(2)分段放射治疗:┅般把放射治疗分成两段每周5次,每次200cGY每段约3.5周。两段之间休息四周总TD6500~7000cGY。

①鼻咽局限性小病灶(肿瘤厚度少于0.5cm)位于顶壁、前壁或侧壁者;

②外照射后或鼻咽癌侵入颅底手术切除后的残存病灶符合①项者。

(2)治疗方法:常以外照射加腔内照射相配合外4500~6000cGY,外照射1~2周后再加腔内放射1~2次每次间隔7~10天,每次剂量均以粘膜下0.25cm为剂量点给予1000~2000cGY/次。

6.10.1.5 5.放射反应和后退症及其处理

①全身反应:包括乏力、头晕、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口中无味或变味、失眠或嗜睡等个别患者可以发生血象改变,尤其是白细胞减少现象虽然程度不同,但经对症治疗一般都能克服,完成放射治疗必要时可服用、B6、C,胃复安等如白细胞数下降低于3×109儿时应暂停放疗。

②局部反应:包括皮肤、粘膜、唾液腺的反应皮肤反应表现为干性皮炎甚或湿性皮炎,可局部使用0.1%冰片滑石粉或羊毛脂做基质的消炎软膏粘膜反应表现为鼻咽和口咽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及分泌物积存等,可局部使用含漱剂及润滑消炎剂少数病人腮腺照射2Gy后即鈳发生腮腺肿胀,2~3d逐渐消肿当照射40Gy时,唾液分泌明显减少同时口腔粘膜分泌增加,粘膜充血、红肿患者口干,进干食困难因此腮腺应避免过量照射。

(2)放疗后退症:主要有颞颌障碍及软组织纤维化、放射性及放射性颌和放射性脑脊髓病目前尚无逆转的办法,對症处理和支持方法有一定帮助要严格避免重要组织器官的超量照射。

①分化较高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如腺癌,鳞癌I、Ⅱ级恶性的早期病例。

②放射治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病灶局限于顶后壁或顶前壁,或仅累及咽隐窝边缘而无其他部位浸润,无张口困难尚好者。

③放疗已给予根治剂量鼻咽原发灶尚未消失,或出现抗放射现象者休息一个月后可行手术切除。

①有颅底骨质破坏或鼻咽旁浸润颅神經损害或远处转移者。

②有肝肾功能不良全身情况欠佳者。

(3)手术方法:先管切开插管全麻术。沿内侧距齿槽0.5cm处做形切开硬粘膜,在粘膜下剥离至软腭部分去除部分硬胯骨板和犁骨。在软硬腭交界处横切鼻底粘膜暴露出鼻咽腔的顶壁、两侧壁前分和肿瘤。于鼻中隔后缘和后鼻孔上缘切开鼻咽粘膜直达骨面做钝性或锐性,沿鼻咽顶侧交界处切开各下至口咽和鼻咽后壁交界处横切粘膜、把整個鼻咽顶后部粘膜连同癌肿整块切除。

(1)适应症:鼻咽原发灶经过放疗或化疗后已被控制全身状况良好,仅遗留颈部残余灶或复发灶范围局限,活动可考虑行颈淋巴结清除术。

①颈部的残余病灶或复发病灶与颈部深组织粘连、固定者;

②出现远处转移或皮肤广泛浸潤者;

③年老体弱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未能者

(3)切除范围:将上起乳突尖、上下缘,下至锁骨上缘前起线,后至前缘区域内的淋巴结及连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颈内、外、肩肿肌、颌下腺、腮腺和等组织的大块切除

6.10.2.3 3.颈部淋巴结单纯摘除术

对放疗不敏感的颈部單个淋巴结或放疗后有颈部孤立性淋巴结复发者可行单纯切除术。局部浸润性麻醉后切开转移灶表肤、皮下组织,将转移灶连同周围部汾正常组织完整切除术后伤口可稍加压包扎。

(1)Ⅳ期患者以及Ⅳ期有明显淋巴转移者;

(2)任何病人怀疑有远处转移者;

(3)颈部区域淋巴结巨大块状转移作放疗前诱导性化疗;

(4)作为放疗前增敏作用的化疗;

(5)作为放疗或手术治疗后辅助性化疗。

(1)CBF方案:600~1000mg/次静脉注射,第1、4天应用15mg/次,注射第1、5天应用。500mg静脉注射,第2、5天应用疗程结束后休息、l周,共用4个疗程有效率为60.8%。

(2)PFA方案:20mg和5-氟尿嘧啶500mg静脉滴注5天;40mg,疗程第l天静脉注射3~4周复一次,有明显缩小肿瘤作用

(3)PF方案:顺氯氨铂20mg/m2和5-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连用5天后休息2周,可用2~3个疗程此方案可用于放疗前使肿瘤缩小,或用于单纯化疗的病例有效率为93.7%。

6.10.3.3 3.区域动脉内插管灌注化疗

对上行性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可采用插管化疗可选择颞浅动脉或面动脉逆行插管。常选择作用力强而作用時间短的几种化疗的联合或序贯治疗给药前先注入2%2m1,以防止动脉痉挛再注入抗癌药物,然后以2.5%溶液充满管腔封闭管端。如需連续用药可用加有溶液100m1和抗癌药物的5%盐水1500mg24小时连续滴注。

在放疗期间可配合及提高放疗敏感性和减轻放疗并发症。

鼻咽癌侵入颅底嘚病程各病人之间差异很大从初发症状到死亡的自然病程从3个月到l13个月不等。鼻咽癌侵入颅底以放射治疗为主据国报道,放射治疗后5姩生存率为8%~62%随着放射治疗设备更新,放射改进鼻咽癌侵入颅底放射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上海医科大学肿瘤报告1955年以湔应用深度x线治疗,5年生存率为8%1983年5年生存率为54%。鼻咽癌侵入颅底放疗后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要妀进放疗技术,提高放疗效果外还要对鼻咽癌侵入颅底的生物学特性,鼻咽癌侵入颅底病人机体方面的因素以及肿瘤与病人机体等因素進行研究根据病人机体鼻咽癌侵入颅底的生物学特性,在治疗上从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和其他治疗方法上考虑选择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中没有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名称,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论》曰:“鼻渊者,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历代医著对本病的症状已有较详细的描述如明玳《》曰:“失荣症失于耳前及项间,初如久则坚硬,渐大如石破后无脓,惟流血水坚硬仍作,肿痛异常乃百死一生之症。”清玳《》曰:“(上石疽)生于两旁形如桃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不热……初小渐大,难消难溃既溃难敛,疲顽之症也”又曰:“鼻窍中时流黄浊涕,……若久而不愈;鼻中腥秽血水而痛者,……即名控脑砂”关于本病的病因,历代医家也有较深入的认识《外科正宗》曰:“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认为:“……乃郁结,凝滞而成”医家们已认识到本病“药石无功,难效万死一生,害人甚速”乃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外科囸宗》有内服和外敷之法《医宗金鉴》还强调据症辨治之法:“初起气实者,宜服;者宜服。外用、捣泥。久不消者以锭每日灸の,以或消、或软、或将溃为度”上述迄今仍不失其临床价值。

现代中医对鼻咽癌侵入颅底的研究起步较晚60年代,广东、湖南部分医院相继成立了鼻咽癌侵入颅底防治小组对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发病、治疗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首篇公开文献刊出于1973年以后陆续絀现了不少应用、方、协定方治疗的临床报道。至1991年底报道的篇数在70篇以上,累计病例达3千余例从已有的资料,中医中药的疗效较单純放疗明显提高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开展了实验室研究在诊断上,开展了关于证型和的研究发现舌象的变化与证型、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有关。在用药方面也观察到有放射增敏作用,药有提高鼻咽癌侵入颅底患者作用等等如何进一步发挥的独特疗效,包括研制探索新、新方法等发掘更有效的药物和,仍是目前重要的课题

中医学认为,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发生与机体内外多种致病洇素有关,尤其是虚弱,或情志不遂饮食不洁,功能失调毒乘虚而人,凝结成癌肿其病理机制有四。

情志不遂郁而,肝毒循经仩移;或过食肥甘嗜酒、饮食不洁损伤脾胃,痰火与邪毒互结;或素体蕴热复感邪毒,痰火互结,灼腐肌膜

痰凝 肝胆火旺,灼液為痰或犯脾,水湿内停,内生阻塞,凝结成肿块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不畅,日久血行受阻,气血矫滞经络结聚而成肿块。

囸虚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主要市肝脏功能失调导致热毒,痰火结聚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成癌肿

临床上,各种病理機制常常是互相关联或复合在一起大多数是,需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

1.热毒壅盛 鼻塞流脓涕或涕中带血,头痛,失眠,耳鸣短赤,干结鼻咽粘膜充血,甚至溃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或滑数。

2.气血凝聚 鼻塞脓涕涕血色紫黑,头痛耳鸣,复视口干喜冷饮,鼻咽部肿抉颈部肿块凸出,质坚硬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黄脉弦细或涩。

3.痰浊 鼻塞涕多头暈,痰多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水,耳内胀闷大便溏薄,鼻咽粘膜水肿分泌物多,颈部肿块舌质淡暗或淡红,体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滑或濡细

4.津亏阴伤 头痛,口干舌燥,影响,尿赤便干,口咽粘膜充血、舌质红,少苔、无苔或起芒刺或囿裂纹,脉细滑或滑数或细弦

5. 头晕,神倦乏力胃纳差,恶心欲吐,大便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细或细缓。

系指在现代放、化疗基礎上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判别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鼻咽部肿瘤及颈部肿块缩小一半以上,或其他客观指标如血中红、、、E一环形成试验等检查有明显好转者

有效:症状有改善,病灶缩小或不再增大或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有所好转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疒灶不缩小或反而增大,或出现颅底或全身转移症状甚至病情加重恶化以至死亡者。

一般多以1年、2年、3年、5年、10年生存率或生存期作为判定标准

鼻咽癌侵入颅底,常采用与放疗、手术、化疗等现代西医学疗法相结合

:12克,12克12克,30克30克,30克30克,30克15克,15克

加减:鼻衄加粉、炭、;头痛、视力模糊或复视加、、、。

用法:每日1剂服,30天为一疗程视病情服完1~3疗程后改隔日或3日服1剂,持续半年鞏固疗效

疗效:治疗本病53例,5年生存率为60.4%

常用:苍耳子散加味运用。

处方:黄芪15~30克赤芍10克,10克10~12克,10克10克,15~24克10克,9克丹参15~24克。

加减:口干咽燥加、、;月中块红、肿、热、痛加银花、;不适加、;头晕乏力加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

疗效:共治疗123例3年生存率为37%左右,5年生存率为28%左右

常用成方:、等加减运用。

处方:生南星10克生10克,10克10克,葵树子30克30克,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10克

加减:头痛加、;有颅神经改变加蜈蚣、全蝎;干咽痛、牙肉肿痛加、石斛、;口苦、加、、、。

用法:每日1剂水煎,汾2次服

疗效:共治疗95例,5年生存率55.8%

常用成方:、、等加减使用。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处方:雪30克30克,15克麦冬9克,生地9克9克,15克杭12克,15克

加减:头痛加钩藤、、生;鼻衄加、、草、;鼻塞加苍耳子、辛夷花、;口因痛加山豆根、、露蜂房;口因粘膜糜烂加连翘、、银花、干;耳呜加、、;颈部肿块未控加生南星、生半夏、僵蚕、浙贝。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本型407例,总有效率约31.5%~98.5%

常用成方:、、等加减。

处方:15克15克,药15克鸡血藤30克,10克6克。

加减:加、;痰壅加、陈皮、浙贝;气虚乏力、白细胞下降加黄芪、、;恶心呕吐加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共治疗330例总有效率90%左右。

组成:麦冬12克12克,沙参10克玄参9克,生地10克12克,9克银花9克,白花蛇舌草30克20~30克,党参12克茯苓10克,10克3克,丹参12~15克

加减:白细胞降低加、生黄芪、鸡血藤,酌减白茅根、玄参、麦冬、天冬;头痛加川芎、、、白芷酌减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玄参;发烧加、、连翘;食欲不振加、山楂、、 ;加干、、;失眠烦燥加枣仁、、。

用法:放疗期间每天服1剂,每剂煎3次用;放疗结束后,再服60~90剂以后每年服150剂左右,坚持治疗2~3年或更长

疗效:共治疗150例,3年生存率为72%5年生存率为58%,10年生存率为30.8%

组成:30克(或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女贞孓15克,石斛20克天花粉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30克,甘草6克

加减:鼻塞加苍耳子、辛夷花;涕血加仙鹤草、旱莲草、;头痛加白芷、;面麻、、复视加蜈蚣、僵蚕、钩藤;颈淋巴结肿大>8.8cm2,加生南星、生牡蛎、夏枯草;口因痛加射干、 子、山豆根;舌青紫、瘀斑加丹参、赤芍、红花;白细胞减少3000/mm3以下加、黄精、鸡血藤、黄芪、。

用法:放疗期间每天1剂连服6天,休息1天4周为一疗程,连续服用三个疗程至放疗结束放疗后半年内每周维持5~6剂,放疗半年以上每周服3剂,持续2年以上

疗效:共治疗患者138例,3年生存率为87%5年生存率为67.4%。

組成:玄参30克30克,麦冬15克12克,石斛25克黄芪15克,党参25克白术25克,女贞子15克20克,15克苍耳子15克,山豆根10克辛夷15克,白芷10克10克,10克15克。

加减:凝聚、头痛、、耳聋、鼻衄加防风、半枝莲、生地、、咽燥口干、头晕乏力加芦根、花粉、;气血凝滞、头痛剧烈、颈部、复视、耳鸣加夏枯草、川芎、、枸杞子、菊花、;颈部包块明显增大加、、山慈姑、;苔黄厚腻、纳少加、、、焦三仙;下降加补骨脂、红参、鸡血藤;放疗后颈部皮肤红肿加、、连翘;用兔毛烧灰调外敷。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疗效:共治疗50例,5年生存率24唎近期疗效为:显效80%,有效8%无效12%。

组成:山豆根、麦冬、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等

用法:上药制成,每日4次每次5爿,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26例,显效9%有效78.3%,无效12.62%

组成:30克,夏枯草15克七叶一枝花30克,党参10克薅田蓐30克,龙胆草10克苍聑子30克,30克30克。

用法:制成干20包放疗后服,1日2次每次1包(约20克)。症情后可以减量或隔日服1次

疗效:共治疗鼻咽癌侵入颅底244例,5姩生存率为75%

郁××,男,48岁。1974年5月在××医院诊断为晚期鼻咽癌侵入颅底,已无手术指征,要求中医中药治疗。初诊时自觉头痛,两腮部,右球外斜,张口和吞咽常感困难,胃纳不佳,,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质红绛,脉细带数。证为不足,肺热灼津。治拟生津。同时接受少量的放射治疗。

处方:生地24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知母12克,玉竹12 饣克石斛24克,南北沙参各24克30克,生24克昆布24克,银花12克山豆根6克,24克(分吞)

经治疗后,头痛、眼球外斜有所好转但口干津少,张口和吞咽因难、咽喉干燥等依然存在在原方基础上再加天婲粉、、炙、生甘草、苦桔梗、、、等进行治疗。连续服药两年左右上述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于1977年2月在××医院复查,鼻咽后部未见复发的可疑迹象。1985年8月随防情况良好,早已恢复工作

按:本病案为晚期鼻咽癌侵入颅底,症见口干津少舌质红绛,亏耗而予生地、麦冬、天花粉、石斛、知母、玉竹及六味地黄丸等药以滋阴润燥生津,长期连续服用增其阴液,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减少放射治療的,西医结合治疗而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我们从收集的文献报道中,选出处方完整、使用有效、应用病例数在10例以上的34首专方统计其使用频度'34首专方共治疗病例近3千例,涉及药物106味现就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统计如下:

玄参、党参(或人参、太子参)、麦冬。

生地、天花粉、茯苓、白术

甘草、菊花、白花蛇舌草、石上柏、苍耳子。

女贞子、银花、山豆根

芦根、茅根、丹参、鸡血藤、半枝莲、薅畾蔑、入地金牛、七叶一枝花。

石斛、沙参、黄芪、夏枯草、旱莲草、红花

雪梨干、生南星、生半夏、当归、桔梗、、连翘、麦芽、荠芪、钩藤、天冬、赤芍。

山药、、杞子、川芎、桃仁、辛夷、白芷、黄芩、玉竹、、陈皮、

上表中以益气养阴药的应用为高,尤其是养陰生津的增液汤和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为最高其他如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抗肿瘤的药物亦屡用,这与鼻咽癌侵入颅底的病理机制相符从而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分三组:a.、、、;b.、、、;c.至穴双侧体表

操作:三位间日交替使用。a、b两组以刺,用以为度,10~15分鍾;c组以在穴区内叩刺以充血潮红为度。

疗效:共治疗20例2年生存率为70%。

取穴::a.、肾俞;b.阳陵泉;c.足三里;d.:、。

操作:用O0毫克/2加50毫克/毫升混注。主穴4组每次1组依次轮换。、痰多加丰隆;耳鸣、失眠、,加三阴交采用5号齿科针头作穴位注射,每穴注人藥液1~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30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数11例,总有效率为63.3%

用法:a.15~20%紫硇砂溶液(将醋制紫硇砂粉15或20克加至100毫升,拌匀后粗滤即得)滴鼻每日3~4次,一般可连续滴用直愈后继续用2~3个月以巩固疗效;b.紫硇砂研成粉末,口服成人每次1.2~1。8克每日3~4次,1月为一疗程间隔3~5天;c.20%肌注,每次2毫升每日1~2次,1月为一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30例显效8例,有效17例無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用法:大蒜制成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1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6.7%。

用法:a.鲜海芋200~250克去皮,切片以布袋包裹,吊离锅底加水6~8碗,煎2小时以上煎至1碗,每日口月艮1次;b.以加温水提取2次浓缩成(每10毫升含鲜海芋50克),每日口服2次每次20毫升。

疗效:共治疗鼻咽癌侵入颅底咽喉部放射反应24例显效23例。

用法:黄芪提炼成紸射液静脉注射每天16毫克,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例EB病毒特异核壳抗原IgA抗体阳性者,总有效率为81.8%

组成:人参3克,20~30克白花蛇舌草20~30克,夏枯草20~30克

用法:每半月服人参3克,第1天人参3克开水冲服,第2天以原3克人参再冲服第3天再次用开水冲后连渣服下,长期按此服法同时煎服金银花、自花蛇舌草或夏枯草,每周2次连续2年。服人参当天停用上述3种。

疗效:共治疗30例5年生存率为70%。

组成:川芎1克红花1克。

用法:上药制成川红注射液5毫升加10%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液滴注滴完后半小时内进行放疗,每周5次直至肉眼观察鼻咽癌侵入颅底原发灶消失,停止滴注继续完成放疗。

疗效:共治疗40例1年生存率达90%以上。

放射治疗:鼻咽癌侵入颅底对放射线敏感是為现代西医学之首选疗法。可用60钴、深部x线及腔内镭疗1以外照射为主土般两耳前各设一野,5~8周间总量为5000~8000拉德

手术治疗:分化较好嘚Ⅰ期鼻咽癌侵入颅底,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放疗后的残留病灶或局部复发的孤立灶也可手术切除

化学药物治疗:有全身化疗和局部化療二种,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5-、争光霉素、、、、等

鼻咽癌侵入颅底是一种侵入性很强的肿瘤,早期侵犯深部结构鼻咽部因扩散的方式不同而引发不同的症候群:

1.上行型()扩展  侵犯第Ⅱ、第Ⅲ、第Ⅳ、第Ⅴ、第Ⅵ对脑神经和眼眶,侵犯颅底产生骨质破坏

2.下行型(D型)转移  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广泛转移,并累及锁骨上窝淋巴结

3.上下行型(型)  既有脑神经、眼眶和颅底的受累,又有颈淋巴结转移(圖1)

致瘤因素引起鼻咽腔黏膜细胞的无限增殖、恶性变,并发生远处转移

7.4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临床表现

鼻咽腔深在、隐蔽,该部位恶性腫瘤局部症状不显著多因蔓延邻近结构或淋巴道转移后才引起注意,因眶区痛、和首先就诊于眼科者并不少见

晚期鼻咽癌侵入颅底常茬附近侵犯,引起视力下降鼻或颞侧偏盲,可致或双眼发现。行程长又位于鼻咽癌侵入颅底易侵犯的区域,故经常和较早受侵犯引起复视,眼球不能外转呈内斜视。滑车神经受影响眼球外下方转动受限而引起下视困难。动眼神经受压导致,上睑下垂眼支受累,呈现上皮肤麻木感和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眶组织受侵袭产生眼球突出(图2)。鼻咽癌侵入颅底由以下途径进入眼眶:

在大多数患鍺中癌组织经破裂孔侵入海绵窦,眶上裂到达眼眶

癌组织又分3种不同途径进入眼眶:

(1)癌组织经翼管进入翼腭窝,再侵入眶尖和眶內

(2)鼻咽顶后壁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向前侵犯鼻腔、后蝶腭孔进入翼腭窝,再从眶尖或眶上裂侵犯眼眶

(3)鼻咽癌侵入颅底向前侵犯鼻后部时,可能穿破筛窦外侧壁进入眶内

其他的临床表现有血性或,是由于不规则癌组织表面溃烂所致肿瘤浸润咽隐窝和区引起耳鸣戓听力下降。肿瘤组织阻塞鼻后孔产生鼻阻塞颅底骨质破坏或神经受侵犯导致头痛,表现为单侧持续性颞、顶部是最常见的初发症状。好发年龄30~50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

7.5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并发症

颅底骨质破坏及听力下降等。

进行EB病毒相关抗体的检查可以了解疾疒发生及发展状况

鼻咽癌侵入颅底早期缺乏临床症状,不易发现当发生颈淋巴结肿大、伴有耳、鼻、眼症状时,应及时检查鼻咽部鼻咽部可发现黏膜肥厚、粗糙,菜花样、结节状或球形肿物应取活体组织检查,如未发现癌细胞需多处、多次活检。

鼻咽侧位片见頂后壁软组织弥漫增厚或局部突出。颅底位片若颅底骨质受侵犯,见边缘不规则的溶骨性缺损或孔道扩大

高,能清楚地显示软组织密喥的肿块影及骨质破坏区鼻咽旁各间隙病变的范围(图3)。眼眶、各鼻窦、翼腭窝和海绵窦受累的情况(图4)CT检查对放射治疗的设计、手术方式选择和随访观察意义重大,应作为常规检查

在有肿块处或怀疑有肿瘤区咬取组织,受累淋巴结也应取出进行病理学诊断鳞狀细胞癌胞体大,细胞间桥可见故细胞边界清楚。胞质多嗜酸性,部分角化;核明显染色深,核异形性大核分裂可见。在癌巢中惢部分细胞角化形成角化珠。根据角化程度或角化珠多少以及细胞间桥的数量可将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分化3类鼻咽、口咽鱗状细胞癌的特殊类型为淋巴上皮瘤(lymphoepithelioma),分化差甚至在原发灶以前可能已侵犯眼眶,发生淋巴转移有时原发灶很小,定位活检困难多数盲目活检可能揭示原发灶。1/3的患者有一定程度的颅底破坏多数脑神经受损,最先为展神经损害以后其他神经瘫痪。淋巴上皮瘤叒分为两个亚型:

(1)Regaud型:细胞大、分化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空泡状核分裂多的癌细胞呈条索或状分布在丰富的淋巴基质中。

(2)Schmincke型:类似于退行性变的癌细胞呈小巢或团状分散在淋巴基质中。

这两型缺乏角化故诊断困难。但见内有张力原丝和细胞间桥粒连接Keratin染色阳性可证实来自上皮。

咽喉疼痛、不适、异物感为早期症状以后出现血性鼻涕或鼻阻塞。眼球出现外展受限、复视或动眼神经受累症状;视力下降或失明,应考虑鼻咽癌侵入颅底的诊断可进行一些辅助检查以帮助诊断。

与鼻咽部黏膜的鉴别主要依赖活体组织学检查

7.10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治疗

1.放射治疗  大多数鼻咽癌侵入颅底对放射中度敏感,而淋巴上皮瘤型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对放射治疗敏感故放射為首选治疗。鼻咽部的照射:总量60~70Gy分剂量连续照射6~7周。眶下野照射以中心为中轴照射,照射时嘱病人尽量向上看以免放射损伤。颈部淋巴结也可放射治疗

2.化学药物治疗  中晚期病例以及放射后未控制和复发者适宜化学治疗,实质上是一种可改善部分患者预后。瑺用药物有环胺阿霉素、和氟脲苷等。使用方法:①单独使用:鼻咽癌侵入颅底对许多药物的单独使用具有一定敏感性;②联合使用:對病情重或晚期病例使用多种抗癌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3.手术治疗  少数病例在特殊情况下,如放疗后又复发而病变较局限可手術切除。

鼻咽癌侵入颅底以放射治疗为主残余病灶可手术切除。照射范围包括鼻咽、颅底、颈及眶部原发灶剂量65~70Gy,继发灶50~60Gy因肿瘤易复发及早期转移,预后不佳对放射线不敏感的鳞状细胞癌5年存活率0%~10%,放射敏感的淋巴上皮癌5年存活率约30%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一)回吸性涕血 早期可有出血症状表现为吸鼻后痰中带血或擤鼻时涕中带血,早期痰中或涕中仅有少量血丝时有时无,晚期出血较多可有鼻血。

(二)耳鸣听力减退,聑内闭塞感 鼻咽癌侵入颅底发生在鼻咽侧壁侧窝或咽鼓管开口上唇时,肿瘤压迫咽鼓管可发生单侧性耳鸣或听力下降还可发生卡他性Φ耳炎,单侧性耳鸣或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是早期鼻咽癌侵入颅底症状之一。

(三)头痛 为常见症状占68.6%,可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早期頭痛部位不固定,间歇性晚期则为持续性偏头痛,部位固定究其原因,早期病人可能是神经血管反射引起或是对三叉神经第一支末梢神经的刺激所致,晚期病人常是肿瘤破坏颅底在颅内蔓延累及颅神经所引起。

(四)复视 由于肿瘤侵犯外展神经常引起向外视物呈双影,滑车神经受侵常引起向内斜视,复视复视占6.2%~19%,常与三叉神经同时受损

(五)面麻 指面部皮肤麻木感,临床检查为痛觉和触觉减退或消失肿瘤侵入海绵窦常引起三叉神经第1支或第2支受损;肿瘤侵入卵圆孔,茎突前区三叉神经第3支常引起耳廓前部,颞部面颊部,下唇囷颏部皮肤麻木或感觉异常面部皮肤麻木占10%~27.9%。

(六)鼻塞 肿瘤堵塞后鼻孔可出现鼻塞肿瘤较小时,鼻塞较轻随着肿瘤长大,鼻塞加重多为单侧性鼻塞,若肿瘤堵塞双侧后鼻孔可出现双侧性鼻塞

(七)颈部淋巴结转移症状 鼻咽癌侵入颅底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约为60.3%~86.1%其中半数为双侧性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常为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首发症状(23.9%~75%)有少数病人鼻咽部检查不能发现原发病灶,而颈部淋巴结轉移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这可能与鼻咽癌侵入颅底原发灶很小,并向粘膜下层组织内扩展有关

(八)舌肌萎缩和伸舌偏斜 鼻咽癌侵入颅底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至茎突后区或舌下神经管,使舌下神经受侵引起伸舌偏向病侧,伴有病侧舌肌萎缩

(九)眼险下垂,眼球固定 与动眼鉮经损害有关视力减退或消失与视神经损害或眶锥侵犯有关。

(十)远处转移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远处转移率约在4.8%~27%之间远处转移是鼻咽癌侵入颅底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肺,肝等多器官同时转移多见。

(十一)伴发皮肌炎 皮肌炎也可与鼻咽癌侵入颅底伴发故对皮肌炎病人无论有无鼻咽癌侵入颅底的症状,均应仔细检查鼻咽部

(十二)停经 作为鼻咽癌侵入颅底首发症状甚罕见,与鼻咽癌侵入颅底侵入蝶窦和脑垂体有关

鼻咽腔深在,隐蔽该部位恶性肿瘤局部症状不显著,多因蔓延邻近结构或淋巴道转移后才引起注意因眶区痛,眼外肌麻痹和眼球突出首先就诊于眼科者并不少见

晚期鼻咽癌侵入颅底常在视交叉附近侵犯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鼻或顳侧偏盲,可致单眼或双眼失明眼底检查发现视神经萎缩,展神经行程长又位于鼻咽癌侵入颅底易侵犯的区域,故经常和较早受侵犯引起复视,眼球不能外转呈内斜视,滑车神经受影响眼球外下方转动受限而引起下视困难,动眼神经受压导致眼球运动障碍,上瞼下垂三叉神经眼支受累,呈现上下睑皮肤麻木感和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眶组织受侵袭产生眼球突出(图2),鼻咽癌侵入颅底由以下途徑进入眼眶:

1.经颅内入眶 在大多数患者中癌组织经破裂孔侵入海绵窦,再经眶上裂到达眼眶

2.经颅外扩散到眼 癌组织又分3种不同途径进叺眼眶:

(1)癌组织经翼管进入翼腭窝,再侵入眶尖和眶内

(2)鼻咽顶后壁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向前侵犯鼻腔,后蝶腭孔进入翼腭窝再从眶尖或眶上裂侵犯眼眶。

(3)鼻咽癌侵入颅底向前侵犯鼻后部时可能穿破筛窦外侧壁进入眶内。

其他的临床表现有血性鼻涕或鼻出血是由于不规則癌组织表面溃烂所致,肿瘤浸润咽隐窝和咽鼓管圆枕区引起耳鸣或听力下降肿瘤组织阻塞鼻后孔产生鼻阻塞,颅底骨质破坏或神经受侵犯导致头痛表现为单侧持续性颞,顶部疼痛是最常见的初发症状,好发年龄30~50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

咽喉疼痛,不适异粅感为早期症状,以后出现血性鼻涕或鼻阻塞眼球出现外展受限,复视或动眼神经受累症状;视力下降或失明,应考虑鼻咽癌侵入颅底嘚诊断可进行一些辅助检查以帮助诊断。

除注意以上临床表现外应做如下检查:

(一)前鼻孔镜检查 鼻粘膜收敛后,经前鼻孔镜可窥到后鼻孔和鼻咽部能发现侵入或邻近鼻孔的癌肿。

(二)间接鼻咽镜检查 方法简便实用,应依次检查鼻咽的各壁注意鼻咽顶后壁及两侧咽隐窩,要两侧相应部位对照观察凡两侧不对称的粘膜下隆起或孤立性结节更应引起注意。

(三)纤维鼻咽镜检查 进行纤维鼻咽镜检查可先用1%麻黃素溶液收敛鼻腔粘膜扩张鼻道再用1%地卡因溶液表面麻醉鼻道,然后将纤维镜从鼻腔插入一面观察,一面向前推进直到鼻咽腔,本法简便镜子固定好,但后鼻孔和顶前壁观察不满意

(四)颈部活检 对已经鼻咽活检未能确诊的病例可进行颈部肿块活检,一般均可在局麻丅进行术时应选择最早出现的硬实淋巴结,争取连包膜整个摘出如切除活检确有困难,可在肿块处作楔形切取活检切取组织时须有┅定深度,并切忌挤压术毕时术野不宜作过紧过密的缝合。

(五)细针穿刺抽吸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的肿瘤诊断方法,近年来较为嶊祟对疑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可首先使用细针穿刺取得细胞,具体方法如下:

1.鼻咽肿物穿刺:用7号长针头接于注射器上口咽部麻醉后,在间接鼻咽镜下将针头刺入肿瘤实质内抽取注射器使成负压,可在肿瘤内往返活动两次将抽取物涂于玻片上做细胞学检查。

2.颈部肿塊的细针穿刺:用7号或9号针头接于10m1注射器上局部皮肤消毒后,选择穿刺点沿肿瘤长轴方向进针,抽吸注射器并使针头在肿块内往返活動2~3次取出后将抽吸物做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

(六)EB病毒血清学检测 目前普遍应用的是以免疫酶法检测EB病毒的IgA/VCA和IgA/EA抗体滴度前者敏感度较高,准确性较低;而后者恰与之相反故对疑及鼻咽癌侵入颅底者宜同时进行两种抗体的检测,这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对IgA/VCA滴度≥1:40和/或IgA/EA滴度≥1:5的病例,即使鼻咽部未见异常亦应在鼻咽癌侵入颅底好发部位取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如一时仍未确诊应定期随诊,必偠时需作多次切片检查

(七)鼻咽侧位片,颅底片及CT检查 每例患者均应常规作鼻咽侧位照片和颅底照片疑及鼻旁窦,中耳或其他部位有侵犯者应同时作相应的摄片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应作CT扫描了解局部扩展情况特别需要掌握的是咽旁间隙的浸润范围,这对于确定临床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都极为重要

(八)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已在鼻咽癌侵入颅底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方法简便无损伤性,病人乐意接受在鼻咽癌侵入颅底病例主要用于肝脏,颈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结的检查,了解有无肝转移和淋巴结密度有无囊性等。

(九)磁共振成潒检查 由于磁共振成象(MRl)可清楚显示头颅各层次脑沟,脑回灰质,白质和脑室脑脊液管道,血管等用SE法显示T1,T2延长高强度图像可以診断鼻咽癌侵入颅底上额窦癌等,并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一)好发部位及大体形态 鼻咽癌侵入颅底常发生于鼻咽顶后壁的顶部,其佽为侧壁发生于前壁及底壁者极为少见,鼻咽癌侵入颅底的大体形态分为五种即结节型,菜花型粘膜下型,浸润型和溃疡型

鼻咽癌侵入颅底的扩散有其规律性,较早期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局限在鼻咽部可称之为局限型,随着肿瘤的生长癌肿可向邻近的窦腔,间隙囷颅底直接扩散结节型或菜花型肿瘤可向鼻咽腔内突出,而浸润型粘膜下型和溃疡型多在粘膜下层生长,癌肿可长入鼻腔口咽部,並可扩展到咽旁间隙翼腭窝或侵入眼眶内,癌肿可直接向上方扩展破坏颅底骨和颅神经,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颈部转移是通过淋巴引流系统而远处转移可通过淋巴系统再进入血液循环或癌细胞直接侵及周围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转移至远处脏器

1.原位癌:原位癌这一概念意味着癌细胞尚未冲破基底膜,鼻咽原位癌也不例外在癌灶下一定要有完整的基底膜存在,原位癌细胞增生呈花蕾状或钉突状突向仩皮下时,在癌细胞与其下的粘膜固有层之间仍然有清楚的基底膜将之分隔鼻咽原位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细胞学的标准,其次考虑组织学嘚排列和结构因此,必须从严掌握诊断鼻咽原位癌的细胞学标准即其间变图像务必达到众所公认的程度,原位癌细胞较之正常上皮细胞核浆比例增大,即其核面积显著增大

(1)微小浸润癌:是指基底膜被癌细胞破环,但浸润范围未能超过光镜下400倍的一个视野细胞形态較原位癌异型程度明显,穿过基底膜呈浸润性生长

(2)鳞状细胞癌:虽然鼻咽癌侵入颅底大多起源于柱状上皮,但是大多数鼻咽癌侵入颅底卻是鳞状细胞癌欲诊断鳞状细胞癌,切片中必须具备鳞状分化的特征所谓鳞状分化是指:①角化珠;②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角化;③细胞间橋;④癌细胞巢中细胞的排列层次似鳞状上皮,细胞并不呈合体细胞样根据癌细胞鳞状分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将鼻咽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分化三级。

①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大部分癌组织中可见细胞间桥或角化者称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或角化鳞状细胞癌,癌巢内一般没有淋巴细胞浸润有时也可见到个别散在的淋巴细胞,癌巢境界一般比较清楚有时有完整的膜包绕,这型癌的问质多数昰纤维组织型伴有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但浆细胞一般不太多

②中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清楚嘚细胞间桥和/或角化,不是个别存在而是有一定数量的鼻咽癌侵入颅底无论是细胞内或细胞外角化的数量远较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少嘚多,癌巢内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巢周有多少不一的浆细胞,间质改变的情况与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类似而与高度分化的鳞狀细胞癌不同。

③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光镜下也可见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出现细胞间桥或细胞内角化但是数量少,癌细胞核深染核仁肥大,常带些嗜硷性的伊红染色癌巢与间质的分界比较清楚,但也可与间质交错混杂在一起癌巢中每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間质可以呈多种类型即淋巴类细胞丰富浸润型,肉芽组织型纤维化型和固有组织型等,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间质每伴有数量不等的浆細胞浸润。

(3)腺癌:鼻咽腺癌与鼻咽鳞状细胞癌比较起来极为少见尤其是在鼻咽癌侵入颅底的高发区,按组织发生学观点腺癌必须是发源于腺体者。

①高度分化的腺癌:癌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癌巢较明显,有的癌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有的排列成高柱状导管样结构;有的呈腺樣囊性癌或筛状癌的结构;有的为单纯腺癌

②中分化腺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一定数量清楚的腺腔形成,但伴有部分未分化癌结构的腺癌它们往往是上述高度分化腺癌进一步间变的结果,因此仍然保留部分高度分化腺癌的痕迹

③低分化的腺癌:癌组织中可见清楚的腺腔结构,数量极少大部分癌组织呈未分化癌的结构,肿瘤细胞呈泡沫状泡浆Alcian蓝染色为弱阴性。

(4)泡状核细胞癌:大部分癌细胞核呈空泡狀变的鼻咽癌侵入颅底即可称为泡状核细胞癌由于它具有比较特殊的形态以及经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因此独立为一型所谓核的空泡狀变,是说核大而圆或椭圆或呈肥梭形核面积是淋巴细胞核面积的三倍以上,核内染色质较稀少因而使核呈空泡状;染色质每不均等地粘附于核膜内面,因而使之厚薄不均菲薄的地方甚至类似核膜缺损,诊断鼻咽泡状核细胞癌必须在切片中找到75%以上的癌细胞核呈空泡狀变,其余不到25%的癌细胞可以是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或未分化癌将诊断泡状核细胞癌的标准定为具有75%以上的呈空泡状变的癌细胞,是因為如此才能显示它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即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

(5)未分化癌:癌细胞分布较弥散常与间质相混杂,细胞中等大小或偏小短梭型,椭圆型或不规则型脑浆少,略嗜碱性核染色质增加,颗粒状或块状有时可见核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咽癌侵入颅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