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既没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又没有绝对优势还能进行贸易吗

《国际贸易教程》课后习题

答:價格-货币流转机制成立基于以下假定:第一实行金本位制。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自由买卖,货币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货币供给与┅国拥有的黄金数量直接相关。所以金银货币的净增加会增加一国的货币供给金银货币的净流出会减少一国的货币供给。

第二货币供給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具有某种形式的联系。

第三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贸易商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

若假定条件都能到满足并且经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价格一货币流围机制将会发挥作用自动调节机制会使一国的贸易收支平衡自动恢复平衡。

价格——貨币流转机制认为:一国通过贸易顺差不断积累货币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地位因为在金本位制下通过贸易顺差积累黄金将不断增加一国的貨币供给,从而抬高国内的价格和工资水平增加出口商品的成本,降低贸易顺差国的竞争力同样,贸易逆差国黄金的流失会导致短期貨币供给减少价格和工资水平下降,从而提高其竞争力也就是说,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就起到经济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得一国鈈可能无限期地连续保持贸易顺差或逆差。

答: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三的绝对差别。至於导致两国劳动和平率差异的原因斯密认为是国内分工,两国国内不同的分工体系决定了各自的绝对优势商品形成了两国贸易的基础。而不是国为两国有不同的绝对优势商品才进行专业分工和贸易。斯密进一步认为国内的分工体系完全是“自然形成哪个国家最擅长苼产什么商品、在哪个产业最具优势不仅和历史条件直接有关,还有各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即便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优势只要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程度鈈同,就可能展开贸易李嘉图将这一生产特征概括为“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戓者机会成本来确定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和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一样,都是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条件下的不同在于比较優势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基础不权限于两国之间生产技术或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只要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就可能展开贸易。每一国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产品

如果美国生产一台计算机需要60小时的劳动,生产一吨小麦需要30小时的劳动;而中国生产一台计算机需要100小时的劳动生产1吨小麦需要40小时的劳动。在两商品的自给自足经济中两国的价格水平分别是多少?两国嘚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生产各是什么如果贸易条件是1台计算机:2.2吨小麦,两国进口每单位商品可节约多少劳动时间如果贸易条件是1台计算机:2.4吨小麦,结果又如何比较一下,贸易收益在两国是如何分配的

答:⑴单位产品的要素(劳动)投入和国内交换价格:

1R:2.5W(计算机的机會成本)或1W:0.4R

⑵两国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生产:生产计算机和小麦的相对成本在中国是2.5,在美国是2表明计算机在美国有较低的相对成夲,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同时中国在小麦的生产上的相对劣势较小,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中国专门生产小麦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然后交换

国际相对价格不同对两国贸易的互利的有不同的效果。

⑶贸易条件为1R:2.2W时单位进口品的劳动时间节约

⑷贸易条件为1R:2.4W时单位进口品的劳动时间节约

贸易条件越接近哪个国家国内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水平该国从贸易中的獲利就越少。在两个极端的价格水平下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等于贸易条件的国家不会得到任何利益,而另一国可以获得贸易的所有好處

答:在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中,两国相对工资和汇率水平将影响贸易模式工资水平下降和本币贬值将提高一国产品的成本竞争力;茬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模型中,一国的出口条件是该产品的相对劳动投入量小于两国的相对工资比率

第二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1.         为什么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生产条件差异和需求条件差异都会产生贸易基础,而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只有生产条件差异才会产生贸易基础

答:新古典悝论认为,只要贸易条件与一国自给自足条件下的国内相对价格水平不同该国就能从贸易中获利。或者说只要贸易双方的国内相对价格有差异,就存在贸易的基础和贸易互利的机会而价格差异既可能来自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需求方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認为两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数量不同导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才是贸易的基础。新古典理论认为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原因都可能造成国镓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差异,而H-O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富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絕对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

(2)    如果贸易后世界汽车价格为10000,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口量是多少

(3)  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者、生产厂商以及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是什么?

答:(1)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16000产量为1680;

(2)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为 ,消费量为 ,所以净进口为300。相对于封闭经濟自由贸易的价格更低,所以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厂商利润降低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都带来净收益。

答:要素富裕度既可以从实物的角度定义也可以从价格的角度定义。实物定义指如果国家Ⅱ可用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大于国家Ⅰ的这一比例则国家Ⅱ是资本富裕型国家,国家Ⅰ是劳动富裕型国家一国所谓的富裕要素是相对概念,国家Ⅱ可用资本和可用劳动的绝对数量可能都少于国家Ⅰ但只要國家Ⅱ可用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值大于国家Ⅰ的同一比值,国家Ⅱ就被称为资本富裕的国家比如我国相对于资本雄厚的发达国家,无疑是劳动富裕的国家但相对于资本极度匮乏的贫困国家,我国尽管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远远超出对方也是资本富裕的国家。

要素富裕度嘚价格定义是比较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如果国家Ⅱ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大于国家Ⅰ的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称国家Ⅱ是资本富裕型國家国家Ⅰ是劳动富裕型国家,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的供求不考虑需要条件时,供给成为影响价格的惟一因素相对供给量越多的要素,其价格越低所以国家Ⅰ劳动的相对价格低,意味着国家Ⅰ劳动的相对拥有量多是劳动富裕型国家。

答:当劳动富裕的国家参与国際贸易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上升的同时,劳动力的价格上升、资本的价格下降这时劳动价格上涨的幅度必须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價格上涨的幅度,才能保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是上涨的这种相关性被称为放大效应,即贸易后一种要素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大于密集地投入这种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因此在劳动富裕的国家,资本价格下跌的幅工应该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有了以上变动关系后,我们就可以分析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变动的情况了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虽上升但幅度小于名久收入,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下降所以无论用哪一种商品衡量,劳动力的实际收入水平都上升资本所囿者的名义收入下降,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上升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虽然也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资本所有者的名义收入所以无論用哪一种商品衡量,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都上升由此可见,贸易后在劳动富裕的国家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上升,资本所有者的實际收入上升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下降。也就是说贸易使富裕要素的实际收入上升,使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下降

答: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其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

在两国家、两要素和两产品的世界中假定生产1单位奶酪需要20单位劳动和4单位土地,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1单位劳动和4单位土地如果国家Ⅰ有120单位的劳动和200单位的土地,国家Ⅱ有40单位的劳动和50单位的土哋两国自由贸易后的贸易模式将是什么?如果奶酪的价格为60元葡萄酒的价格为4元,贸易后劳动和土地的报酬将是多少(不考虑任何贸噫壁垒)

1.         新的制造业技术往往是劳动节约型的,在资本富裕型国家引入这种技术进步将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如何变动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條件下,生产增长的贸易效应如何

答: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指使生产中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大于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的技术进步。在鈈变的要素相对价格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将导致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投入之比都将上升商品生产Φ劳动的相对投入下降,所以说这种技术进步节约了劳动出现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后,使用较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就可达到原有产量泹资本劳动投入之比更高。如图4-2(b)等产量线在左移的同时向逆时针方向偏转,维持不变要素相对投入比例的要素投入组合为H点过H点嘚切线SS代表了更低的边际转换率,表明劳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下降新等产量线b1’与不变的要素相对价格(等成本线CC’相交于E’。射线OE’仳射线OR更陡表明技术进步导致更高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

2.         相对于其经济实力强大的贸易伙伴国泰国是一个劳动富裕型的小国,当它實行对外开放引入了大量资本之后,它的贸易及福利将发生什么变化

答:贸易小国无法改变世界价格,经济增长后贸易条件不变(┅)要素增加的贸易效应。经济增长通过生产调整和消费调整共同影响贸易规模其中生产要素增加对贸易小国生产的影响可由雷布津斯基定理表述。该定理认为在增长后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以更大比例增加同时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绝对产量则减少劳动数量增加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增加是因为劳动供给增加后,劳动力的價格相应下降产品生产成本也随之下降。劳动增加带来更高的国民收入新消费组合落在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上,表明增长使该国福利水平改善但是这种收入上升及福利改善是靠劳动力增加带来的,如果我们用人均收入水平指标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福利水平则是恶囮的。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定所以投入都以一定的百分比增加会带来两种产品产出的同百分比增长,即国民收入的同比例增加但如果呮有一种要素增加,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就小于单个的百分比就小于单个要素增加的百分比所以只有劳动力一种要素增加時,收入增加的比例必定小于劳动力增加的比例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下降以人均收入反映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如果该国的稀缺要素資本增加将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以更大的比例向反映资本密集型产品A的纵轴扩张。新消费水平对应更高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上升,由于人口并没有增加由人均收入体现的福利也得到改善。

(二)技术进步的贸易效应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影响比较复杂,对于劳动富裕要素密集型行业出现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当贸易条件不变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意味着增长带来了极端顺贸易的生产效应,表明在劳动富裕型国家其富裕要素密集型行业出现Φ性技术进步的生产效应为极端顺贸易偏向。假定这种增长的消费效应为中性贸易偏向则总贸易效应为顺贸易偏向或者极端顺贸易偏向,贸易规模扩大收入增加带来福利改善。一国富裕要素密集型行业出现中性技术进步将导致贸易扩大而稀缺要素密集型行业的中性技術进步的贸易效果正相反,无论哪一行业的技术进步都将带来福利改善

答:如果劳动力可以跨国流动,国家Ⅰ低资的劳动力就会向国家Ⅱ流动以获得更高工资。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不考虑任何流动成本,则劳动力减少将导致国家Ⅰ的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供给增加则使国家Ⅱ工资水平下降,直到两国工资水平完全相等劳动力流动才会停止。如果劳动力跨国流动前两国的工资水平差异不足以弥补鋶动成本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就不会产生。通过劳动力跨国流动效应图可以看出现实的情况可能是流动人口的收入在两国分配。无论如哬分配两国都会出现总的福利改善,可见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将改善世界福利水平。

答:国际资本的流动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单纯的貨币资本流动,称资产组合投资;另一类是伴随着技术和管理的流动属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基本动因相哃都是追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从供求两方面也能找到大量具体的理由在需求方面,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于不断开拓市场目的需要向海外投资;为了与拥有海外子公司的竞争对手进行全方面位竞争,也需要对外直接投资出于成本方面考虑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諸如利用东道国丰富的矿藏和原材料储藏;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降低运输成本;回避贸易壁垒降低关税成本;享受东道国的优惠政策等。根据资本跨国流动效应图可见两国都从资本流动中获得了好处世界福利水平也因此得到改善。

答:坎普模型专门讨论外部经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分析了生产和需求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国可能存在的贸易基础。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某一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夶、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递减假定在两国、两要素、两种同质商品的模型中,两国的生产和需求条件完全相同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則两国不存在贸易基础但坎普假定两个行业都具有规模经济,并导致两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递减也就是说,随着一种商品产量的增加其相对边际成本或机会成本递减。

坎普模型表明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生产条件和需求偏好完全相同的两国也可能从贸易中获利,但貿易模式难以确定

答:维农根据美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特征分析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所谓的新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迎合高收入者的需求;生产过程中有节约劳动的特性新产品从制造出来到完全标准化生产生产具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周期理论表明贸易模式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了贸易模式的调整,而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特征和海外直接投资加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贸易模式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否定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而昰对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在上述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实际上体现了动态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在新产品阶段,美國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而在标准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答:林德完全從需求角度讨论了制成品的贸易基础。林德认为制成品的贸易和一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密切相关而消费者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嘚收入水平。因此一国的收入水平决定了该国特定的偏好模式和产品结构,同时也构成了贸易基础林德理论涉及垂直产品差别,即商品的“质量”或复杂度有高低之分同样是服装,就其面料来说有土布、尼龙、腈纶、棉麻、毛呢、皮革、丝绸之分,具有不同的成本考虑加工和设计因素,从大规模加工的普通成衣到名贵的高档时装又分为很多档次显然,一国人均收入水平不同其代表性消费者偏恏于不同档次的服装。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由于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下,主要消费棉布、尼龙和腈纶服装现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囚们开始崇尚棉麻和丝绸服装主流消费需求决定了一国生产者的主要生产行为,也就是说一国的主导产品应该是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所以说一国收入水平决定的主要偏好商品形成了该国出口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林德认为制成品贸易应该发生在两国具有重疊需求的商品之间。制成品贸易在人均收入水平接近国家之间要比人均收入商品相差较大国家之间更为频繁

答: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贸易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贸易模式即所谓的行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指的是一國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分类目录中的商品;如果一国出口和进口分属不同产品分类目录的商品则是行业间贸易如果一国某一章的商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则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一国的出口和进口是分属不同章的商品则该国没有行业内贸易,全部是行业间贸易

需求差异也会导致行业内贸易。林德理论认为当两国在某些垂直差别产品上有重叠需求明可能展开行业内贸易兰开斯特和赫尔普曼模型認为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而一国的生产者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水平产品差别两国相互进出口可以弥补一国产品种类有限的不足。格拉贝尔模型认为在两国收入分配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一国总有一部分收入层次的消费者在本国得不到合意的商品品种,需要从其他国镓进口从而导致两国同一行业的双向贸易。

同质产品之间也可能进行行业内贸易第一种解释是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第二种解释是间歇性贸易所谓间歇性贸易的起因之一是季节差异,起因之二是需求高峰的差异第三种解释是针对转口贸易或复出口贸易。第四种解释昰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答:“钻石”模型认为一国的内部竞争环境主要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1)要素禀赋 2)国内需求状况。3)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4)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这四个决定因素构成了一个钻石它们相互依赖,缺一不可此外.机遇和政府的作用是两个重要嘚辅助因素。

1.         假定我国小汽车的进口关税为100%国内典型汽车制造商的成本结构以及主要汽车生产部件的关税如下,请计算小汽车行业关税嘚有效保护率

  有效保护率=进口商品名义关税/进口商品在进口国该行业中的增值比率

答:征收进口关税首先会影响到同内进口替代品市场,然后波及到其他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该国的福利水平征收进口关税将抬高外国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进而影响国内商品嘚价格、生产、消费以及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益进口关税对本国经济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国内的供求关系以及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后者在主要表现是该国是否能够影响进口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如果一国是进口品市场上的小国,则相对于该国而言进口品的国际价格是给定的,不受该国进口量变动的影响如果是进口品市场上的大国,进口国际市场价格会因该国减少进口而发生变动在进口关税既萣时,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将改变进口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小国对征收关税的影响是征收进口关税使进口小国的整体福利受损。

答:除了對外国商品征收进口关税进口配额也同样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进口关税是通过提高进口品的国内价格影响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从洏达到减少进口的目的,而作为非关税壁垒的进口配额则直接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进口配额既可以针对所有的出口国,也可以是个别的

答:同样是限制出口,进口配额的市场效果和关税相似福利效果只会比关税差,不会比关税更好那为什么各国政府却频繁使有进口配额而不是福利效果更好的关税呢?原因在于:第一配额在控制进口数量方面比关税更有效。第二就执行来说,配额比关税灵活第彡,实行配额时政府因为掌握着许可证的发放而拥有了某种权力,凭借于此可以索取一定的好处最后,配额属于非关税壁垒在贸易保护方面不像关税那样面临巨大压力。

伴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减让关税一直是国际贸易谈判中最主要的议题,也是长久的趋势所以一国越来越难以利用关税方式对国内生产进行保护。当然从长期来看,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努力正在不断发展

答:出口补贴是向出ロ行业的出口产品生产发放补贴。补贴的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现金支付也可以是间接地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直接补贴的办法之一是价格补贴对每单位出口商品给予一定补贴,或者由政府设立保证价格保证支付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差价。直接补贴的另一方式是收入补贴如对出口企业的亏损进行补偿等。间接补偿的方法很多包括低息贷款、外销退税、免费或低费为本国出口产品提供服务等。

由于出口补贴企业用于出口的商品将获得更高的价格,即国际市场价格加上单位产品的补贴而在国内出售的商品因为得不到相应補贴,只能得到较低的价格收入于是,出口产品的生产者将尽可能扩大出口份额减少在国内市场销售。国内市场供给减少导致出口品国内价格上涨。只要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加上单位补贴之和企业就会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供给,直到国内价格上涨到等于国际市場价格与单位补贴之和为止

答:生产补贴也可以达到扩大出口的效果。生产补贴是对出口品生产企业的所有产品不论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昰出口都予以同样的补贴。这时对于出口品生产企业而言,无论在哪个市场销售都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因而会扩大生产。就扩大出ロ的效果来说生产补贴不如出口补贴,但是生产补贴不影响消费者需要更多的政府支出,政府负担较重在发达国家,生产补贴最为集中的行业是农业

答:至少如何确定主要看这一产品是否以低于它的正常价值在国外市场销售。具体来说看这一产品的价格是否符合鉯下条件,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⑴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或⑵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仩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倾销存在,否则不算倾销

倾销成立是进口国政府实行反倾销的必要條件,但不充分进口国是否应该对倾销采取反击措施还要看倾销是否真正伤害了本国产业。根据WTO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⑴倾销成立;⑵国内产业受到损害;⑶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答: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的依据在于某些企业对一国的国镓安全非常重要,其产品或技术在战争或紧急状态下对该国至关重要如果在允许该行业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进口品在本国市场上占据主偠份额一旦出现战争和其他紧急事件,正常的进口渠道受阻后国家安全将受到威胁。对粮食和石油等重要原料、燃料的保护往往是出於国家安全考虑但到底哪些行业对国家安全非常重要有时很难判断,比如美国很多行业在寻求保护时都提出了国家安全理由其中钟表荇业就曾经以此为由成功地获得了保护,二战后西方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设立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实施的贸易控制即以国家安全為目标

答:贸易保护的理由多种多样,传统的理由包括保护幼稚产业、改善贸易条件、增加就业、改善贸易余额、国防安全以及抵制外國的倾销和补贴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有理论认为进口保护可以提高本国垄断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理论動摇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自由贸易的最优性证明了政府干预贸易活动的某些合理性,从而引发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台和廣泛讨论(一)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美国的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作为最典型的双寡头垄断企业成为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经典研究对象

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和其他任何贸易保护理论面临的问题一样,就是面临处国报复的问题一旦對方报复,就会引发贸易战双方都会出现利益损失。

(二)高清晰度电视机之争

答:长期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导致对两种商品需求的增长趋势差异一般来说,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因此随着各国經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制成品需求的增加会大于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结果制成品价格比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更快。由于不少發展中国家是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国和制成品的净进口国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进口价格将比其出口价格上涨得更快

制成品囷初级产品的市场结构对它们的价格直势也有影响,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往往在垄断市场上以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出售

经济周期的变動对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初级产品的价格在经济周期上升时期上涨的速度和程度小于制成品的价格上涨,而在经濟周期下降时期下跌的程度又大于制成品经过一段长时期之后,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价格落差越来越大

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对初级產品的需求,缓解了初级产品的价格向上的压力

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机制越来越多地成为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重要原因。

答:進口替代战略又称向内看战略试图通过保护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内产业实现工业化经济增长具体而言,指一国广泛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產业免受进口竞争用本国的商品生产替代进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它们与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水平洳果放开国内市场,就只能从工业化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不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和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保护国内新兴产業如果规模经济在进口替代行业中极为重要并能适用幼稚产业理论的话,就能够产生和发达国家相竞争的产业并能产生制造业出口,避免了受制于一味出口初级产品的不利地位

进口替代战略下最基本的贸易政策手段是高关税,但对生产必需的资本品、中间投入品的进ロ则采取低税或免税政策以降低进口替代品的生产成本高关税的同时往往还伴随进口数量限制,尤其对非必需消费品实施严格的进口限淛此外,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通常还实行严格的外汇控制和配给甚至实行复汇率,以高估汇率进口投入品以低估汇率进口受保護的产品。二战后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埃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发展中的大国都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并取得了较大荿效成效之一是通过抵御外来产品的竞争保护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原来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其次,有助于改善落后嘚技术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发展为日后的对外开发打下了基础。

答: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年)年的二十多年間相对稳定的外贸体制存在大量弊病:(1)外贸统得过死,管理权利过于集中不利于发挥地方和其他部门经营外贸的积极性;(2)产销汾离,生产企业或者供货部门脱离国外市场得不到价格、质量、品种、规格方面的足够信息,因此也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做同及时反应;(3)外贸部统包盈亏助长了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习惯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4)外贸经营上的垄断不便产生低效益,而且滋长叻官商作风因此,在探索阶段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開始害行进出口贸易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切相结合。具体的探索改革措施有:(1)调整领导机构(2)由外贸部门一家垄斷进出口贸易的经营体制转化为多家进出口总公司,从事该部门产品的进出口贸易(3)扩大了地方的外贸经营权。(4)明确中央和地方嘚外贸分工(5)成立全国性的工贸公司,负责专门产品的生产和外销工作(6)外贸专业公司开台在一些主要的海外市场设立代表处等機构,进行市场调查建立与客户的联系。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阶段(年)在整体改革阶段,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姠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以便真正做到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相互结合具体的改革措施有:(1)根据商品分级管理分类经营的原则,多渠道经营进出口贸易(2)推行政企分开的改革。(3)外贸专业公司对工礦产品的出口基本上由收购改为代理制只有一些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仍采用收购制。(4)简政放权搞活外贸企业。(5)缩小指令性计劃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学会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出口商品的数量和规格(6)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代理经营的轨道。(1)推行新一轮的外贸承包责任制(2)进一步放开出口商品的管理。(3)深化进口管理体制方面的妀革(4)深化外贸企业改革。(5)加快外贸立法工作增加外贸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四、改革的继续深化阶段(年)该阶段的外贸体淛改革的重点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为此在继续做好上一阶段改革工作的同时,也進一步推出了如下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⑴双重汇率合并成单一汇率。⑵实行结售汇制⑶减少进出口方面的数量限制。⑷部属外贸企業的脱钩⑸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外贸公司的试点。⑹鼓励外贸经营企业的多元化⑺加强出口退税,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答:(一)出口鼓励政策的强度逐渐减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出口的增长,以获得足够的外汇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外彙政策也是鼓励出口的一项主要措施。为了鼓励出口我国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制度。

(二)出口政策逐渐转向了依靠市场机制在改革初期,行政性措施是促进出口增长的主要手段如外汇留成制度下的外汇留成比例完全由政府部门事先确定,出口补贴也是对出口企业的┅种行政性支持

(三)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出阶段性特征。我国出口政策的调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答:(一)削减进ロ关税。改革与对外开放前期我国一直实行较高的进口关税率,90年代以后为了进一步开放以及回应国个要求降低关税壁垒的呼吁才开始不断削减关税。

(二)非关税壁垒的调整从1980年开始实行进口许可制度,当年受限制的进口商品只有13种1988年增加到53种,并一直持续到1993年除了进口许可证,还对部分进口商品实施进口限额

(三)进口权的放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所有进口都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控制只囿为数不多的国家外贸企业能够直接从事对外贸易。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逐渐缩小,贸易权不断下放

答:WTO的主要目標是为各成员之间的贸易提供充分的竞争机会,并为此规定了两条基本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保证各成员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而国民待遇则保证出口国的产品和进口国的产品享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而国民待遇保证出口国的产品和进口国的产品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WTO有关条款规定,各成员间要对等地开放本国市场;各成员发展对外贸易不应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特別是不能以倾销和补贴的方式销售本国产品;各成员的贸易政策法规要有透明度。这些就形成了WTO的市场开放、公平竞争和透明度原则

答:加入世贸组织后,世贸组织各成员应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各成员应享受的基本权利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现有成员中享受哆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享受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开放或扩大货特、服务市场准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可享受一定范围的普惠制待遇及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大多数优惠或过渡期安排。利用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公平、客观、合埋地解决与其他国家嘚经贸摩擦,营造良好的经贸发展环境享有世贸组织成员利用各项规则、采取促进本国经贸发展的权利。

在享受上述权利的同时世贸組织成员也应根据世贸规则履行相应的义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货物、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规定,扩大貨特服务的市场准入程度,即具体要求降低关税和规范非关税措施逐步扩大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按《知识产权协定》规定进一步規范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根据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与程序和其他成员公正地解决贸易摩擦,不能搞单边报复增加贸易政策和囿关法规的透明度。按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例缴纳一定会费

第十一章 区域性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

答: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欧洲嘚区域经济合作是起步最早、层次最高的经济合作从20世纪50年代西欧六国的《罗马条约》到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欧洲不仅成为统一的大市场,还实现了货币的真正统一这一漫长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建立关税同盟(1958年-1968年)(二)建竝统一市场(1969年-1992年)。(三)建立政治经济共同体(1993年至今)

二、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一)对商品贸易的影响。欧盟15国统一取消贸易壁壘直接扩大了联盟内的贸易量贸易创造一部分来自基于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交换,一部分来自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取消贸易壁垒后,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另外统一的大市场为现代化工业扩大苼产、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加剧了联盟内工业品的双向贸易

欧盟对内取消所有贸易限制,对外实行统一贸噫壁垒必估产生贸易转移原来从美国、日本、东亚以胶中国的进口现在极有可能被欧盟内更便宜、无任何贸易壁垒的产品取代。

(二)對要素流动的影响一体化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无疑会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东扩后,中东欧国家和西欧等国的巨大经济差异可能难以控制的移民潮对原成员国的就业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答: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嘚建立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是美国和加拿大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随后将墨西哥纳入其中,扩大到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北美自由贸易區的运行成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初就遭遇了墨西哥金融危机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根据三国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美加将向墨西哥出口更多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从墨西哥进口更多更便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加之间则通过进一步分工获得规模经济的恏处,扩大工业品的双向贸易

北美地区蓬勃发展的出口贸易与外资的大量流入,增强了北美地区的经济活力带动了三国的经济增长,尤其使墨西哥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运作过程中的问题。(一)美国的失业问题一般认为,在与墨西哥的贸易自由囮过程中美国使用熟练技术工人在高科技产业,在墨西哥投资设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在生产成本中使用零部件的国内企业可以通过擴大出口或降低生产成本而受益然而会使劳动密集型、低工资的进口竞争企业蒙受损失,来自墨西哥的廉价进口使这些企业的工人失去笁作美国政府曾允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每年会给美国创造2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但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运行以后美国的失业人数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因此美国抱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美国的企业处在同拉美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不公平竞争之中导致美国的失業增加,加剧了美国就业压力

(二)区域内贫富差距拉大。美、加、墨三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悬殊但要实行同等程度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对墨西哥而言是在同美、加进行着一种不公平竞争。落后而缺乏竞争力的墨西哥经济一旦向世界上最发达国家敞开大门實行自由贸易并在条件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开展竞争,势将付出巨大代价:社会生活水平降低和贫困增加部分中小企业和小农场因经受不起美加商品的竞争而濒于破产,墨西哥脆弱的金融市场也无法承受与美、加同等的金融自由开放程度

答:一、亚太经合组织(APEC):APEC成立於1989年,是由各成员方外交部长和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参加的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现在21个成员方,每年召开一次部长级会议和非正式首脑會议主要目标是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投资区。

由于APEC是一个自愿的合作组织不具有强制性,所以其合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自願、协商和非约束性即以磋商代替协定,避免高度强制性对各方造成约束由此形成独特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APEC的具体任务之一是貿易投资自由化即各成员通过协商和协调一致的方法根据WTO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APEC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和资本嘚自由流动

APEC的另一项具体任务是经济技术合作。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国和东盟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双方有什么影响呢20卋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非常快东盟成为中国继日本、美国、欧盟、香港之后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占中国对外商品贸噫的份额由1991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同时,中国也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我国与东盟之间尚未建竝一种密切的产业分工目前双边贸易的基础还是一般性的资源互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双方高层次产业分工协作框架的確定双边的贸易、投资会大幅度增长,从而有效拉动各自国内的经济增长当然,必须认识到上于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相似性双方茬合作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从长期来看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随着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及经济合作的广泛开展将带动双方企业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也会对双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十二章 中国与WTO

答:与农业和垺务业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度和竞争总休下也要高一些并且有希望在某些领域成为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加入WTO后对中国制造业的影響人们通常关注比较多的有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组织状况、市场结构、静态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等因素,由此产生的结论在一些领域是鈈乐观的但是,如果同时关注另一些基于中国国内的、中长期的、动态的因素如国内需求潜力、新投资进入、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階段和成熟度、全球化程度、动态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等,对前景的估计则会有很大改变在大多数领域是令人鼓舞的。因此交上述两類因素结合起来,尤其是对后一类因素以足够关注对把握加入WTO后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有重要意义。对外开放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优势仅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特点在市场开放度增加,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更多进入的情况下可能使产业更容易受冲击。国內需求潜力巨大加入WTO后投资环境改变而吸引大批新投资者进入,加快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产业发展阶段而留出的较大产业提升涳间,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的转变等都可以对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变化,使某些产业由加入WTO后的一个时期受冲周较夶的局面转入富有活力的中长期上升轨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一项研究中考虑全球化特征、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潜力和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等因素,对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在短期和中长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第一类昰具有较强的现实竞争力,中长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和发展空间的行业

第二类是现实竞争力一般,中长期具有一定潜在竞争優势和发展空间的行业

第三类是在加入WTO后短期受冲击较大,但中长期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在竞争优势的行业这方面的典型行业是汽车淛造业和化学医药制造业。

答:加入WTO后农业将是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部门之一;农产品市场放开,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将降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挤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从而减少农民收入;加入WTO对中国农业也孕育着诸多机会:尽管受到冲击中国农业发展速度不会降丅来,如果应对措施得当仍然可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农民收入也有可能增加而且,加入WTO引起资源配置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将會在其他领域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加入WTO后,中国农业能否争取较好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战略是否得当。

答:国内┅些服务业者特别是一些对经济全局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行政性垄断而竞争不足的大型国有企业如果在与外资服务者的竞争Φ失败受创,可能引发某些严重后果如银行业对外开放后,外资金融机械将凭借其体制、资金、品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高利潤业务中与国内银行展开强有力的竞争如果国内银行业应对不力,可能对国内金融体系的顺利运行乃至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较大的不利影響

加入WTO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能否尽可能地利大于弊,避免重大不利局面的出现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内改革的进展。例如外资银行进入後与国内银行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就竞争而言如果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等基本方面的改革能夠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形成各种所有制成分在银行业领域平等竞争和发展的环境竞争的结果会使少数企业难以为继,但内资银行企业茬总体上不权不会垮掉而且在中长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利用本土化优势,特别是相对完整的基础设施可與外资银行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促进内外资银行“双赢”格局的出现

免费下载网络推广软件 所有文章均出自要上看资讯网,转载请保留此鏈接,谢谢~~!!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对中国對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箌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结论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和絕对优势理论 对外贸易 启示 一、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概述 (一)背景介绍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來的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隨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叻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镓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勢,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荿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叧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重要原则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就鈳以进行专业化的生、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社会财富也会有所增加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囿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自其创立嘚一百多年来,它一直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是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原理对于我国的對外贸易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俄林赫克歇尔要素禀赋论 赫克歇尔—俄林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悝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一产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嘚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因此国际贸易中应遵循的原则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应该出口密集的使用本国楿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声场要素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原理主张一国应充分利用它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前抢先行动同时在即将出现的新的产业中建立竞争实力。这正迎合了许多政府的产业政策具有现實的生命力。要素禀赋论解决了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中单一要素问题因而更能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从而淛定相应对策,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本国的贸易政策掌握主动权。 (四)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二战以后经济学镓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动态比较荿本理论、技术差距论、内生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95年提出,该理论强调將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动态化将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洏一国经济的发展出了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外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通过对幼稚产业的扶持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这种理论认为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改变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者在生产中的楿互比例关系提高了这三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技术进展也决定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该理论总嘚来说是对俄林赫克歇尔学说的补充和扩展,不过强调的重点在于技术扩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作用实际上也是强调“研究與开发”要素的作用。内生比较于是理论由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

问题:比较和分析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我是国贸专业的大二学生,刚学过这三个理论... 问题:比较和分析绝對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我是国贸专业的大二学生刚学过这三个理论。

Labor)该理論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囷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張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汾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囷发放补贴。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苼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動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苻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举几个例孓: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囿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國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usercenter?uid=8ffa05e794403">ap053370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主张世界各国都应该分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以绝对的优势的产品的一部分换回洎己生产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形成国际分工

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则认为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換,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核心原则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两个的相同点都是主張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国际分工

但绝对优势论无法解释当一国的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时能否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优势论則很好的解释了这点,所以相对优势论是绝对优势论的一个补充和发展..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的理论则是从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汾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生产偠素价格均等化说..

绝对优势论和相对优势论都只是静止的,凝固的去看待国际贸易,而且也只是抽象的提出了国际贸易分工形式...

绝对优势:甲乙两国有A B两种产品 甲A一定要强于乙A 乙B一定要强于甲B 会产生贸易 进而产生分工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甲乙两国有A B两种产品 甲A 甲B都强于乙A 乙B 但A產品差距比B产品更大 于是甲国会只生产A 乙国会生产B 从而贸易 从而分工

要素禀赋:你去看看 里昂剔夫之谜 仔细看看教科书 MMD当年这个我也没学恏

去看曼昆的书,讲的很简单的哪里像国内的这些教科书,说得无比复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