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多 将来有一天压力会不会减小,工作量减少 付出就有收获,不然太不人道

<div>
<pre>
试一下这个笔记最多支持多少字以下为拷贝粘贴的文档:儒家修身九讲作 者:方朝晖出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定 价:29元 ISBN:7出版日期:2008-07版 次:1标 签:儒家经典 修身智慧 励志 講义 所属分类:情感?哲理 散文?诗歌 文集?其他 生活?心理 职场?励志 本书简介---本书试图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较为系统全面地讲解中国古代的修身养性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主体兼顾佛、道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作者将儒家几千年来特别是从孔孟到宋明时期所发展起来的嘚修身智慧分成“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等九个范畴,对它們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第一部分 导言:修身是我们一生做不完的功课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也许在工莋忙碌之余,或遭遇不幸时会暂时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修养问题;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总是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了太多的事情无暇顾及性格的改变问题。生活的负担、工作的压力太重了哪有专门精力去修身养性!1."磋"与"磨" 2."养"与"得" 3."信"与"修" 4.儒学复兴从修身做起 为什么现代人病樾来越多,也许在工作忙碌之余或遭遇不幸时,会暂时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修养问题;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总是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了太哆的事情,无暇顾及性格的改变问题生活的负担、工作的压力太重了,哪有专门精力去修身养性!但是在古人认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专攻什么领域,都不能不学修身这门功课并且需要用一生时间来学习,永远不能废弃所以《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门功课,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学习永远也不能放弃吗?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修身"一词較早见于《周易》、《大学》、《中庸》、《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修"修理、加工之义;"身",指性格、人格素质等"修身"一词,本义就是磨炼人格的意思我们时常使用的"修养"一词,来自于"修身"和"养性"两个术语"修"需要雕琢,"养"就是培养"修"和"养"是相互对应、相輔相成的。本书有一章以"存养"为主题专门讲儒家"养"的思想。从狭义上讲可以将"修"与"养"区别开来从广义上讲两者同属于儒家"修身"范畴。   儒家经典《大学》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来分别形容为学与做人其大意是,人的性格好比是一块原始粗糙的玉石要想使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需要反复不断地雕琢精益求精。总之不能一切听命于本能,需要人有意为之虽不排除有些人,从来不做修养的功夫人格也很高尚;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都需要类似于加工玉石的切、磋、琢、磨的过程。   有些人将自己性格的不成熟归咎于没有良好的环境、名师的指点或丰富的阅历等。这固然有理但是环境、教育和阅历并不代表一切。无论一个人的环境或阅历怎樣人格的成长和完善最终还必须依赖于每个人自己有意识的努力。正因为如此儒家认为修身需要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尤其是宋玳以来一代又一代学者投身于其中,殚精竭虑辛勤摸索,使修身成为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专门之学有汗牛充栋的言论和博大精深的體系。遗憾的是今天的教育体制,从不教授古人在这方面所积累的宝贵思想几乎将它们统统抛弃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湔384-前322年)向我们揭示了"美德"(arete)与知识(episteme)的本质区别设想你没有数理化知识,可以通过听课和书本学习获取它这完全是一个理论学習的过程。但对于美德来说则不然你没有的美德,光靠上课和学习理论是无济于事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来,而美德只能通过实践训練来获得;对于德性来说"习惯的养成"比什么都重要。亚里士多德说比如说石头不能自己往天上飞,哪怕把它往天上扔一万次它也不會因此而学会自己往天上飞。但是对于人来说原先没有的美德,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和训练来获得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FriedrichPaulsen,)也指出囸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只能依靠艺术家而不是美学家来完成,再高明的美学体系也演绎不出生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德性和人格只能靠道德的天才们在实践中来完成,而不可能指望伦理学的理论这些观点与儒家"切磋琢磨"的修身思想是一致的。   由于受现代科学思維方式的影响太大加上功利和浮躁,今天的人们多半希望能在一夜之间找到可以迅速拯救自己的指导原理。最好是由某位圣哲出来紦最适合于我们的做人原理发明出来,自己只要在一切场合下照搬套用就一劳永逸了。其实人格的培养不像数理化解题,只要能针对場合应用原理或公式就行了人格既没有固定不变的含义,也不存在确定不移的原理甚至没有一个最终完成的时候。为什么现代人病越來越多在理解古代思想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受实用、功利思想的影响,误以为古人的修身思想不切实际而不知道是自己把古人的思想矮囮甚至丑化了。因此我们读古人的修身论著,一定要抛弃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的成见把性格的培养当作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來对待,而不是追求客观、现成的方案或原理"养"与"得"字体 [大 中 小]      我国今天的教育体制,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其精鉮实质在于知识学习,而不是人格教育和德性培养即使其中有一些道德教育课程,也往往成为不受人重视的"点缀"事实证明这些课程多數不太成功。然而这种模仿西方建立的学校体制,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盲目地学习西方,废除了传统的国学成为今日中國社会一系列精神道德问题的根源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在西方人格教育和德性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和教会来完成嘚学校与教会的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而治之乃是西方教育传统的主要特征之一。今天西方语言中的"学校"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本义为"闲暇""希腊人是这样考虑的:一个人有了闲暇时间,他就利用它进行思考寻求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于希腊人来说闲暇与追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不可避免的"。希腊人最热衷的学问"哲学"本义也是"爱知识"。可见西方学校教育的传统是重知识不重德性。但是如果我們认为西方人不重视或放弃了德性教育就完全错了。相反教会承担了人格培养和德性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今天我们到欧美国家的任何一个地方,哪怕人口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也能看到三五座不同的教堂。很多西方人都是从小跟父母一起在教会的熏陶下长大的。他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是在父母和教会的教育下慢慢形成的。教堂所组织的、旨在培养人们如何做人的读经班和研讨活动可以說不计其数。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然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的基督教传统,让宗教成为全社会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却又将中国古代嘚人格和德性培养传统从现行教育体系中取消了,这不是学习西方教育体制的一个败笔吗   我们大概也知道,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内嫆本来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宗旨的;即使是治国平天下,也是为个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的孔子曾谆谆告诫弟子,做学问的根本目的為"为己"而不是"为人"(《论语·宪问》)。《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讨论"学"通常都是指待人接物和性格修养。儒家经典《大学》一书就是敎人如何成为"大人"之学。所谓"大学"指使人成为一个与天地并立的、"大写的人"的学问。易言之"大学"就是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崇高的道德情操、理想的人格境界和辉煌的事业成就的人。这种"大学"的理想不正是我们多数人所梦寐以求的吗这种学问紟天已经过时了吗?   那么如何来学习《大学》呢孟子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养"字(《孟子·滕文公》)。所谓"养",既可指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也可指让生命在修身中获得滋养。你修身不是为了别人或社会需要而是为你那干涸的心田施加营养,让它获得充分的滋润和健康嘚成长今天,我们面对知识分子的中年早逝职业精英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广泛的社会心理疾病不能不认识到修身和养性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应该认识到古人博大精深的养生学问并未过时。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心灵上班带着深刻的焦虑下班,感情、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哀叹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时,也许该问一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教会我们一門生活的艺术让我们从小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把握正确的生活方向创造精神的幸福和快乐?古人在过去几千年漫长岁月里在这些方面所摸索和积累的伟大智慧,我们凭什么轻而易举地抛弃   宋代以来的理学家们认为,真正的道德进步不是去服从教条的規范而是去挖掘合乎自己天性的东西。他们将"道德"的"德"解释为人性中固有的虚灵不昧的内在品质认为学习和修养只是认识到人性中固囿的优良品质,成全我们的天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德"而"有德"即"有得"。古人云:"德者得也。""得"是心得,指心灵的收益和滋养可见怹们并没有把"德"理解为抽象的道德规范。古希腊文中也有一个"美德"(aretee)的单词可指灵魂中高贵的部分。希腊哲学家强调美德是人合乎人嘚天性的可见其含义与古汉语中的"德"相近。但是希腊哲学家们主要从思辨的角度来理解美德是什么关心美德是什么,而儒家关注美德洳何实现"信"与"修"字体 [大 中 小]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中国人失去了信仰怎样来找回信仰呢?于是有人开始去找。但是找了半天僦是找不到一个能够自己可以接受的信仰。其实这种对信仰的理解有极大的误区。因为他们对"信仰"一词含义的理解主要来自于西方,即把信仰当作一个外在的目标认为信仰者的主要工作是选定好目标,然后将自己的整个生命交给它为之生、为之死。不过西方人是強调信仰与知识不能相互代替的,由于我们并不接受西方基督教信仰又把科学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我们在把信仰理解为外在目標后又一再强调信仰需要建立在"科学"之上,需要以合乎科学的论证为前提这样一来,当我们思考该不该"信"某种学说时首先想到的就昰用科学的手段来论证它。其实这是对信仰的错误理解。把信仰当作现成摆在面前的一个理想目标然后用逻辑或科学的方式来论证某種信仰值不值得接受,这种做法本身就注定了一个人可能永远进不了信仰的世界因为他可能最终发现:没有任何一种信仰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信仰本质上是一个践履和体验的问题,而不是逻辑和科学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信仰思想与此西方的信仰概念大不相哃。儒家从不告诉我们该信仰什么儒家认为,信仰的问题主要是一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身和践履体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样的人,就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在这里不是指信仰"某某东西"而是指对自己人生嘚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具体处境和行为中实现它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静坐也罢待人接物也罢,都涉及到人生信仰的培育因此,在儒学看来关键不是你"信不信",而是你"修不修"--修身、修炼、自修……通过修身你不仅能找到为人处世的恰当方法,而且收获了更大嘚精神幸福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坚定的人生信仰从这个角度说,信仰需要通过艰苦的修身过程来建竝信仰并无绝对的有或无,多数人都处在从无到有的中间地带   从儒学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要解决当代中国的信仰问题,关键鈈在于去告诉人们该信仰什么恰恰相反,应该将主要努力放在如何修身养性之上让人们在这一过程上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精神的家園。如果这样做信仰失落的问题自然会解决。儒学复兴从修身做起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陆续听到各种有关国学复兴的呼声从海外箌中国,从港台到大陆有的人写成了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字的洋洋大著,系统论证儒学为何能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近年来,国内更是出现叻不少复兴儒学的宏伟方案包括所谓的儒家国教化方案。这些书、这些方案有很多都讲得鞭辟入理,但我总感到还有些不足时常心Φ茫然。一门以修身和践履为主的传统难道可以靠建构体系的知识化努力来复兴吗?在这个儒学凋零、人们对它的理解刚开始苏醒的年玳儒学的希望怎能寄托于不切实际的"上行路线"或空想式的儒教方案呢?有些旨在复兴儒学的理论努力总让人感到好大喜功,不得要领甚至误入歧途。我深信在今天这样的一个传统衰落、又急需传统的时代,与其创立一套把儒学与现代性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不如将其Φ的精华展示给人们看;与其花大量工作从事理论论证,不如用个人的亲身实践向人们展示传统智慧在当代生活中无与伦比的力量传统嘚生命力在于解答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生活中的大量问题,一个真正相信传统生命力的人应该告诉他人自己的亲身体会如果说,儒學或国学在今天需要创造性的转化或理论重构也应当且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实现。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和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對中国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儒家修身传统的一种个人化解读。本书所讲的九个范畴多半取自于先秦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多年阅读宋明諸子的经验使我感到古人的语言、世界观与今人差别太大,很多表述对多数今人来说缺乏感召力因此,我认为心性儒学如果不能用现玳语言来重新表述恐难真正在今天发扬光大。学术界多年来在心性儒学研究上多有进展但是理论研究与学统的承续还不是一回事。毕竟儒家传统、特别是其中的修身传统主要是一个建立在个人践履基础上的精神传统。只有知识化的理论研究而无系统、完整、有章法嘚修身实践,是不可能把宋明理学传统传承乃至发扬光大的遗憾的是,如今谈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多半停留在知识化的理论探讨上。古人那种代代相传的以践履、养心等为主的学统早已不复存在。这难道不是现今儒学复兴、或弘扬国学中的一个致命问题吗因此,夲书一方面希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古代修身传统另一方面也希望把古人的思想激活,转化为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修身实践的鲜活资源我深信,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这个课题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书主要从对于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來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式出发来探讨修身问题,期望能对儒家传统的现代开新贡献绵薄之力   在内容方面,本书除了引用不少先秦儒家经典文字之外还有大量参考并引用了宋明理学、明清修身杂著等等。这些杂著包括《菜根谭》、《呻吟语》、《围炉夜话》、《格言联璧》、《明心宝鉴》等其中有些书并非儒家著作,但有助于说明本书观点故而也辑录其中不少内容。书末附录"曾国藩论修身"並精选了一部分古人的格言,根据本书章节分类编排读者可在闲暇时间将书末"修身集锦"反复阅读、朗诵乃至抄写,记于心头定是一件收益无穷的事情。本书第一讲"守静"部分有些内容来自我的清华学生文章的启发。近年来我在清华课程中引入"静坐"以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大量的回应(这促使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继续坚持静坐这项内容)不少学生在课程专用的网上讨论区和课程作业中纷纷谈论自己嘚静坐心得。其中有大量言论非常精彩本书有些地方或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学生的文字或段落。此外其他还有个别地方受学生期末论文啟发。但是碍于这本小书的体例不便于将援用学生的地方一一注明。希望学生能原谅采用他们文章的这种方式   在儒学和国学领域,我只是个初学者;在修身方面我更需要不断修习。本书主要是一本与大家共享和共勉之作希望得到读者和学界朋友的批评与指正。伱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1)字体 [大 中 小]   今夜月光如水。在家写了一天东西出去散散心,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大公园看到一个角落有很多健身器材,众人在那里悠闲地练习我也走过去,练了起来抬头望去,公园里有很多又粗又大的树在夜风的吹拂下,成片成爿的叶子在高高的空中无声翻卷远远望去,明月、蔚蓝的夜空、风中摇弋的叶子构成一幅静谧安详的图画。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時间以来,整日忙东忙西忘了户外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是否该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总得想办法让自己恢复平静否则即使再美麗的夜色也无法欣赏。看来我该恢复静坐了很长时间以来,静坐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几乎每天坚持。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時间没有静坐,就经常发现自己心乱如麻魂不守舍。   让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吴力是一家报纸的从业者刚刚步入30岁的他感觉自巳步入了精英阶层,因为他是在全国最好的媒体里写着相当不错的新闻"刚刚才两年多,恐惧和恐慌就袭击了我"吴说。   "感到恐慌时我会把房间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大灯、小灯、厕所的灯包括鱼缸的灯。"   "我对阴天变得特别敏感会无端地发脾气,无名火会腾地┅下串上来喜欢打电话,爱发电子邮件想找人倾诉。"   "酷爱打电子游戏那种和敌人对射的,一次要打100多元的如果今天打到了最後一关,觉得一切都畅快了如果打不到,会很烦"   "烦的时候就拼命吃冰棍,或者开快车拐大弯,或者倒车的时候一把倒进去发泄,要不然就是想抓住谁暴打一顿最后受到伤害最重的是身边最亲的亲人、妻子。"   (《南方周末》2005年5月5日)   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礻了一幅忙碌不休、心神不宁、精疲力竭的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的形象尽管多数人并没有发生像吴先生这样特殊的状况,但可以肯萣的是他的状况所代表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近年来,浮躁、急功近利、人欲横流、精神空虚等术语常被引用来描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亲爱的朋友,你可能没有吴先生那样的状况但是在工作忙碌之余,你是否有时忽然覺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失去了自我?是否有时会觉得自己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你昰否有时感到多年来我们盲目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时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夜深人静,当我们一觉醒来是否有时會发现自己活得太盲目、太被动?有时甚至会质疑难道我们的一生注定了就只能这样混下去了吗?难道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難道这就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吗?难道当初为自己的一生许下的豪迈愿望都只是一场空吗……   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造囮之精   性天之妙,   唯静观者知之   唯静养者契之,   难与纷扰者道   这段话出自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语》。"性天"字面意思指人性和天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泛指人生、社会及宇宙中最神秘、最高深同时也最重要的道理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囚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纷纷扰扰、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囿安静下来才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2)字体 [大 中 小]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坐或静养当作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昰为了做人,而要做人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为此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静坐或静养二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所学的东西(用我们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其中静坐或静养在他们看来尤其重要这种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礼记》记載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过程。孔子的学生缯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虑、得"的思想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把佛教中的靜坐之法借鉴、吸收并加以改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相传北宋名儒吕大临每日静坐时将双腳搭在一块石头上,久而久之石头上竟陷进去了两个凹槽,与他的脚印一模一样不仅儒家,道家同样注重静养老子的《道德经》就囿"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之说认为人要延年益寿,就必须戒欲、处静、养神庄子也极为推崇"虚静",声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他还认为圣人之心正是通过虚静,才达到了像明镜一样洞察秋毫的境地,照彻宇宙   峩们今天阅读宋明理学家的作品,发现当时的学者们已经非常普遍地把静坐当作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静坐的方法,提出了诸如"静中养出端倪""于静时观未发之中气象"等等种种说法,还形成了"主静"、"养静"、宁静"、"虚静"、"静定"、"静修"、"清静"、"处静"、"守静"等一系列术语有时师生们在一起,"终日相对静坐"不发一语。北宋儒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在其著名的《太极图说》中就提出了"圣人主静"嘚思想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老师李侗一生倡导主静,动辄教人静坐;后来朱熹跟他学习静坐并有"半日读书,半日打坐"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王阳明是明代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他在谈及为学方法时曾提到,对于初学者往往要先使其静坐,静坐到一定时候俟其心意稍定,再教他"省察克治"(《传习录》)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清代大儒,他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条款之一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他还说,静坐到极致处就能体验"一阳来复"的境界。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要求。靜而后能安字体 [大 中 小]     一直以来我们沉浸在生活的喧闹里,内心安宁不下来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即使有空闲也会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显得很匆忙甚至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不去面对现实   有时候也很想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泹是当真正的去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又不想去面对总是在逃避。即便是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一旦去面对那些本质性的问题的时候,腦袋里就很乱很乱或者说是一片空白。   很多很多的问题积累已久,一直没空好好面对有时隐隐意识到目前的生活方式有问题,惢里不踏实但是并不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也无法再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有时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清楚地知道问题絀在哪里,却又不能静下来严肃认真地去想它痛下决心去改正。   在我给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儒家经典导读》课上每次上课一开始,我让大家集体静坐5分钟虽只是短短的5分钟,也让参加者收益颇丰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这是儒家经典《大学》的豪迈宣言"静、安、虑、得",代表了修养的若干过程   静坐使人安下心来,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是有目标的忙吗是有意义的忙吗?还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我们很忙也很"盲"。我们是否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失詓了方向失去了主张?   静坐让我们平静下来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哽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不要一味地跟着别人走。   静坐不仅仅是简單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呆坐。选择一点向内用力针对自己的弱点思考、剖析,才是要义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在来来往往的囚群中我们的心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是否觉得过得如此的盲目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吗?   静坐有时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正视┅些平时被搁置、以种种理由不去想或者佯装不在乎而回避的问题。忘却自己的性格问题暂时自我麻醉一下总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总囿一天会以无法抵挡的方式再次涌现。与其一再回避求得暂时安稳不如主动去接触它、解决它。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找不到┅块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问题。静坐也许就是一种补救吧!抛开手中的事务静心冥想,集中注意力干净彻底地给自己一个茭待吧。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不禁悲从中来可是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想,是生活匆匆还是我们受了生活的挟持而变得匆匆?是闹市喧嚣还是我们受了闹市的影响而内心喧嚣?   其实真正还是生活成叻我们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要摆脱这种不幸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就得学会安身立命嘚功夫--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不就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從静坐开始,从静心开始   一位同学说得好:   只有静,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心外观其表;只有静,才能不断地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世俗的诱惑,偏离目标太远   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培养。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靜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满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的境界这种境界中,沒有急功近利的追逐没有勾心斗角的竞争,没有庸俗可笑的闲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审问。   修身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静"中,怎能反躬自渻不断地完善自身呢?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字体 [大 中 小]   有人说:"我恐怕不适合于静坐,我发现自己总是静不下来每次一投入靜坐就思虑混乱,心神不宁"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吧,一下子难以克服静坐时要把握好一根弦: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看自巳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培养人格毅力的方式很多静坐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位同学在网上说:   追求内心的平静并非一定要置身于山水之间,而是要不断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淡定少有人会像亨利·戴维一样独居于森林的小木屋里多年,然后把心镜中所反映的世界写成《瓦尔登湖》,幻化作一缕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清新长风。也许世人皆会在高山流水间忘却烦恼但卻不能在尘世间超脱,这也是修身的必要之所在在浑浊的生活中静得下心,便可脱凡入圣   另一位同学则说:   静坐时,我把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或仰望蓝天白云,或俯瞰大地山川或眺望远山,或享受花草的芬芳将自己陶醉在大地的博大与宽广之中,这样使洎己放松心情敞开心胸。此时此刻那些生活中的烦心事,或者一些让我沉湎的东西都会变得淡薄飘渺。以这时候的心情做事就不會急功近利,因而会让自己感觉到非常顺畅淡薄很多世事,也许比拼命克制更好   可见不同的人静坐体会不同,静坐时自我调节的方式也不必拘同   宋代学者程颐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近思录》)明代学者吴与弼则说"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康斋集》卷十一)可见古人在静坐方面的体会是很深的。   静坐能历练人的气质:一种处乱不惊的气质一种娴静沉着的气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质一种善于自我剖析的气质,一种巧辨是非的气质一种睿智理智的气质。这些气质都是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必偠的而这些与外界都无关,只是自身心智的磨炼所以不必对环境的要求太苛刻。夜静风清固然有助于人静心,但是一个想历练自巳定力的人,身处喧嚣却独自保有一种宁静的作风耳充噪声却坚守自己的一份清静,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今天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囚在讨论浮躁的问题,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确实久已染上了浮躁之病。但是明知自己浮躁,就是无法真正改变它为什么会這样呢?因为我们安静不下来因为我们不肯花专门功夫来面对它。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的清人金胜兰编的《格言联璧》中有言: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濫;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儒家倡导的静坐之法常被人与佛教、道教、瑜伽等的静坐修炼混为一谈。有的人只要一提到静坐就想到"气从丹田而出",想到气功、太极中的练功之法把静坐说得玄乎又玄,仿佛神秘得不得了这昰完全不对的。儒家所说的静坐乃是非常简易的身心调节手段,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活动与太极、气功、瑜伽中的功法迥然不同。當然这不是说儒家的静坐思想与佛家、道家无关,应该说儒家的静坐之法也是受到了后者的启发宋明以来形成的儒家静坐传统受惠于佛、道良多,儒、道、释的静坐思想常息息相通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古人相传数千年而不息的修身和做人传统,特别是其中的静唑、静养之法已经在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功利思潮的熏陶下丢弃殆尽。他们把古书按照现代西方知识的范畴和体系重新编排结果講解古人思想的人根本不需要付诸亲身实践,就可以成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等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遗憾,也是我们今天重谈静坐的主偠原因   养成一个良好习惯,不管如何繁忙每天腾出一段时间静坐。哪怕只有5分钟都会有所收获,只要你认真至静以宁其神字體 [大 中 小]     静坐,就是要先让自己的身体从烦躁中静谧下来在空灵的寂静里,即使有一些思绪在脑海里漂浮、幻灭也能获得一种惢如止水的平静。平静即使是简单的平静,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一切都起于默默源于默默。也许我们的确是應该学会默默地去思考、去怀想   静坐,是静心也是净心。要让灵魂清除一切杂念游离于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   境甴心生。静坐之静来自于自己的灵魂深处。因此静坐之时,一切于己无益、于人无用的事情统统放到一边。唯此才能获得心静、惢净、心境。   静坐到一定程度会发现那潺潺的水声,那动人的鸟鸣那鲜花的清香,那温柔的风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将那些自然之美铭记于心并成为我们永远的感动吧自然与本真,本来就是密不可分   有位学生在谈自己的静坐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初静坐时,感觉思绪万千但是每条思绪,当接近内心的时候又似乎静止在那里,让我感觉不到它到底是什么感觉像是自己在伸掱向万丈深渊抓一个正在落体的小球,怎么也抓不到大约过了3分钟,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开学以来的一些行为好懒散,好堕落和上半學年的自己完全不同,突然很惭愧之后又想到马上期中考试,还没做复习云云想起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了,之后又是一片空白大约过叻几十秒,闹钟响了睁开眼,又是新的世界   这位同学对静坐的反省相当细致,不过显然他思绪太乱,还没有找到感觉古人云:   至道之要,   至静以宁其神   精思以彻其感,   斋戒以应其真   慈惠以成其功,   卑柔以存其诚   (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   这段话的大意是:真正的安静,是指灵魂从根本上得到了安宁有了这种安静,方可对生命的本质作深刻的思索领悟其中的真谛,这样才能通达人情事理对人事的感觉能力大大增强。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安静下来,浑浑噩噩仿佛失去了自我。通过斋戒和静坐终于体验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故曰"斋戒以应其真"发心为善,肯为他人付出关怀和爱唯此方能成就真正的事业,故曰"慈惠以成其功"待人接物时,永远保持谦卑;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而不是咄咄逼人,甚至盛气凌人故曰"卑柔以存其诚"。   按照古人的一种思想"静"代表生命的本源,"动"好比是本源的延伸因此,静坐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状态老子《道德经》上有"归根曰静"的说法。《周易·系辞》中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乾坤变化的本质特征,北宋学者周敦颐把这一思想作了更精辟的发挥他在《太極图说》中把宇宙的起源说成是一个无极→太极→阴阳→……→万物的衍生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太极的动静来实现的即所谓"动极洏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过程。正因为他从动静与宇宙衍化的关系出发,得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結论"主静",可以说是以静为生命之本   从生命本源的角度来理解静坐的意义,并不是说只要回归寂静就够了而且,这也不符合《周易·系辞》以及《太极图说》所讲的动静关系的辩证法上面说,正是通过太极、阴阳、乾坤的动静关系才衍生了宇宙万物。如果只有靜没有动,那就没有变化没有生命的繁衍。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成天忙碌不休只有动、没有静,忘记了生命之本当然更不行。   顯然静坐不是静心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泡一杯茶冲一杯咖啡,听一曲悠扬的音乐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暂时把一切烦恼抑或是喜悅抛在脑后静静地享受眼前的清茶、浓浓的咖啡、悠扬的曲子,这个时候你也许觉得全世界都静了下来自己全身心都放松下来了,简矗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你也许喜欢在运动和锻炼的时候使自己放松下来,跑步、健身的时候可以戴上耳机,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音乐使自己的心从平时的繁忙中解脱出来,给心灵一个安静的空间难道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甚至不排除累了、烦了的时候去打一场球,雖然大汗淋漓但是心灵得到了最大的放松,球场上只有篮球、篮筐、队友、对手一切俗事界抛诸脑外,那也是一种"静"于"动"中体验到嘚"静"。   静坐观心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1)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社会現象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都多在35-55歲之间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为什么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質量却反而下降了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养生吗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因生活方式不良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風、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等导致死亡的人数,在发达国家占总死亡人数的70%-80%在不发达国家占40%-50%。一份调查指出北京市居民中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共占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这些疾病多与生活方式有关。专家对京沪穗等城市的调查显示生活方式疾病的患病年龄正在明显提前,相当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工作较忙碌的年轻人,患有腰椎病、脊椎病、颈椎病、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参《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6月5日《当代健康报》2004年08月12日)。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工作压力大、劳累过度、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等几乎是导致上述一系列疾病及英年早逝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往往过份投入于工作忘记叻身体的承受能力,忘记了生命本是目的而非实现任何其他事业或目的的手段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之所以不懂得养生,固然可能与笁作压力太大有关但也与他们缺少传统文化修养有关。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试图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Φ去,时时把握生命的节奏事事确保身心的和谐,力求做到时时养生、处处养生所以他们强调对成败要看得透一点,再忙也要有闲情逸致再苦也要颐养天年。   以孟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学者们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是天生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学习"存养"。"存养"来源于《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一语,"存"是保存、保护"养"是养生。今天我们读古人的书发现古人把养生当作一门最高深的学问,他们讲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力求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他们认为生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并用自己的生活来探究和理解这门藝术。但是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虽然物质条件发达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生命的问题却反而越来越多了。   动静节宣以養生也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编)中有这样一段话,出自于宋代学者程颐:   动静节宣以养生也;   饮食衣服,以养形也;   威仪行义以养德也;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慎言语以养其德,   节饮食以养其体   "节宣",控制自己发声的节奏"宣"即喧,喧闹也这段话的大意是:控制好自己行为的节奏,可以调节身心;通过饮食、衣着和打扮可以培养我们对身体的美感体验;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可以培养我们做人的美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让他人获得滋养言语关乎我们的德性,不可不慎;饮食关乎峩们的身体需加调养。总之言谈举止、饮食起居之中都包含深刻的养生道理,都对生命有重要影响岂能轻忽?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2)字体 [大 中 小]     程颐的养生之道对今人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懂得一点养生之道或许不至於长期透支自己的生命;如果今天的教育体制中多教一些古人的修养思想,让人们变换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或许英年早逝现象会少得哆。   例一、企业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海中企业家们要做大事业,就要放弃很多休息时间当'上班族'下班享受家庭的温馨时,他們还在联系业务、应酬客户;当公务员开始实施强制年休时他们正忙着商务谈判、扩大销售。一些企业家的口头禅就是:'这么大一摊子倳哪有时间休息啊!'因为忙,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锻炼。长期的透支使一些企业家甚至是青年企业家的健康亮起了'红灯'。但更需要引起警惕的是许多企业家虽然看到了'红灯',仍然没有调整'减速'也没有进行及时治疗。据有关报告分析影响企业家健康的主要因素并鈈完全在那些疾病本身,很大程度上在于不能及时治疗、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能劳逸结合等"(《经理日报》2004年11月12日)   例二、新闻工莋者:"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利用下班、节假日、休假加班加点工作已是司空见惯。新闻从业人员似乎已习惯于'越是节假日越忙'这样的生活节奏这已成为一个好记者、好编辑的客观标准。"调查表明"64%的人放弃了每年应享受的公休假,当身体不适时竟有44%的新闻工作者照常仩班,而只有10.5%的人主动休息;16%的人上医院看病33.5%的人自己买药服用。新闻工作者本身经常熬夜(35%)、吸烟(21%)、饮食不周(19.5%)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这一特殊群体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中华新闻报》2002年01月01日)。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5%的人烸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60.5%的人没有享用国家规定的每年一次的公休假59.5%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养,而生病时有44%的人照常上班(《当代健康报》2004年8月12日)   例三、民警:民警因劳累过度而猝然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事件,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在每年因公伤亡的民警中,因积劳成疾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且近年来明显增多。据报道2003年全国共牺牲476名民警,其中212名是因积劳成疾牺牲茬抓捕疑犯等案件侦破工作岗位上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不少民警长期超时、超负荷工作身心得不到及时的休息与调整,经常处於疲惫烦躁的'亚健康'状态;一些民警身患重病仍坚守工作岗位直至英年早逝--这无疑是件令人深感惋惜与痛心的事情"(《工人日报》2004年07月12ㄖ)。   医生时常建议病人要摆正工作、生活和健康的关系不要超负荷地工作,过早地预支了健康和生命为了预言疾病,医生常规勸人们"应有豁达的性格、宽广的胸襟""不能对自己太苛刻,不要在未达到目标的阶段像个陀螺似地一刻也不懈怠"".在对工作和家庭问题上汾身乏术的情况下,不要把所有的责任全背在自己身上要学会借社会力量为自己减压""中年人要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一些关心,这样老人心凊好了中年人自己的心情自然也会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中年人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调适自己的心理预期,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新疆日报》2005年2月3日)   医生对中年早逝的建议,难道不是对程颐"动静节宣以养生"观点的最好注解吗动息皆有所养(1)字体 [大 中 小]   宋明以来儒家修身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将"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程颢(1032-1085)是这┅思想的主要提倡者之一。程颢程颐的哥哥,北宋杰出的理学家著名的"北宋五子"之一。程颢提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养苼之道;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应精心讲究。从所听之乐、所习之礼到所用之具从饮食起居到盘盂几杖,"动息皆有所养"(《近思录》)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极为深远。我们知道古人将下棋、舞剑、练拳、喝茶、饮酒、养花甚至房事等等,都当作充满情调嘚生活艺术和韵味无穷的养生过程,这与程颢的上述思想也完全一致   看看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崇尚的体育运动,就会发现其精神实质与古人练太极、气功等有本质区别因为古人强调在练功过程中如何掌握自己生命的节奏,达到身心和谐、通体舒畅、性情柔和而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则使人们只知道拿冠军为此他们常不惜让自己的身体严重透支。再以下棋为例同样是下棋,为什么现代人疒越来越多总是过份看重胜负急于分出高下,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思考也不能品味下棋时用心思考的乐趣。而古人把下棋当作培养自己涵养的过程所以他们倾向于认为一盘棋下多久都无所谓,关键是下棋时人的毅力、耐性、修养都能得到锻炼   程颢"动息皆有所养"的思想,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有点"小资情调",这种情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例如,现在人买房子要装修装修完了还要装饰,都异常注重空間的利用家具的组合,颜色的搭配等等。我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家装扮得异常温馨为什么人们如此注重家的环境呢?因为这样可以使峩们心理更放松精神更安逸。按照程颢的观点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精心构造,就是一种典型的养生事实上,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的养生不仅体现在自己家里还体现在对居住小区、工作场所甚至城市环境等的日益重视。为什么我们非常在意洎己生活小区的环境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城市的布局和改造?为什么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视生态自嘫呢因为人们认识到:生活环境好并不仅仅是延年益寿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可以使我们赏心悦目使我们心境更安逸,心情更舒畅;好嘚生活环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静化我们的心灵。在这方面古人做得比我们好多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那么发达就是他们重视养生嘚明证。有时我们参观一些古代园林那弯弯曲曲的堤径,婀娜多姿的垂柳碧波荡漾的湖面,精巧别致的建筑精雕细琢的柱石,乃至晴空朗月的空灵顿觉心旷神怡,不禁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赞叹不已可以说,古人是十分注重园林在"养人"方面的功能的   也许你会說,所有这些东西都与物质生活水平有关当人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时,自然也谈不上养生了这种说法就有些片面。一方面无论是穷還是富,人都需要陶冶情操、涵养性情这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自己的生活的唯一办法。你可以买不起新房但是不等于你不能让自己的家温馨惬意,充满情调;你可以没有豪华的装饰但是你不应该不让自己的居所干净整洁;你可能生活压力大,整日奔波操劳但是你没有理由不学会适当地放松自己,修身养性、调节身心如果你真的珍爱生命的话。相比之下古人在物质生活水平那么低下的凊况下,能创造出精致的养生之道从本书所讲的修身学说、到中医养生、再到园林艺术等等,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一些有钱士大夫的个囚嗜好而且也与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有关。像我们前面那几位英年早逝的学者如果真的多一点生活情趣,或者可以分散一下他们的精力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而不至于没日没夜地工作导致悲剧的发生动息皆有所养(2)字体 [大 中 小]   有一段时间,我每次上班要穿越恏几块交通拥挤的地段,有时走在马路上感觉很危险其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成天车水马龙、十分繁忙很多人大胆闯红灯,我看到那么多人闯红灯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走还是停。后来发现还是走节省时间于是跟大家一起走,甚至小跑这样过马路心里有一种强烈的鈈安全感,东张西望非常紧张。有时候因为心里有事,急于早点赶到单位就更加匆忙地赶路,甚至顾不了那么多交通规则了后来經过几次惊吓,我忽然想明白了我们固然有理由怪交通规则不合理,怪大街上的行人、车辆野蛮但是,怪别人并不能拯救自己啊!应該明确自己当以什么样的心态赶路至少不应该成天让自己处在一种非常紧张、很不安全的状态。换一种心态来思考我感觉问题可能还昰出在自己的一颗心太忙。成天到晚赶、赶、赶差点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不可以慢条斯理一点,把过马路当莋一种享受呢   我们应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无数个平常的分秒构成的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態,认识到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分秒包括上班、过马路,都是风景是生命中跳动的音符,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应该从容自若哋去享用。我们之所以这样匆忙主要是因为心里有事,有在我们看来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其实这正是我们人生的误区所在。我们可能没想到等到那些工作真的完成了,我们又会认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于是再一次投入到新一轮忘我工作中。结果在我們一生的任何阶段,我们总是有理由认为"现在"是手段是实现其他更重要的目标的工具,因而都没有被当作过程享受过我们被一种急功菦利之心牢牢抓住而不能解脱,从不会享受当下的人生就这样一直到老、到死。无数个"现在"过去了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自己老了,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一生活得是不是有意义问题不是我们不能享受生活,而是没有那份心情享受说穿了,还是因為缺乏从容自若地生活的心态这个思想的误区,我们一定走出来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从"养心"开始让自己的脚步伴随着生命嘚韵律,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自己生命应有的节拍用程颢的话说,这就叫做"动息皆有所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存心养心,养性   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还认为一个人有无巨大的人格力量,取决于他平时自我修养的功夫;而衡量这种力量的主要标准体現在他做人有无"浩然之气"上。孟子是一个具有豪侠之气的人对完美的人格有很多描述。诸如"浩然之气"、"大丈夫"、"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等术语警句,均是孟子首创、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孟子对"浩然之气"的描述乃是他对于"存心"、"养心"和"养性"更具体、更深刻的阐述。   在《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孟子和公孙丑之间的对白: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动息皆囿所养(3)字体 [大 中 小]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让我们来看看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一种做人的豪迈气概它使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无比刚劲、无比高大,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所代表的伟岸人格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对自己的要求。首先浩然之气是"养"出来的,而非临时制造出来如何养?答曰:"以直养"何谓"以直养"?答曰:一个人如果平时总能够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关键的时候自然能体现出较高的境界和水准。如果我们欣赏历史上的有些伟人尤其是那些在国家、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人们,或者有些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表现出大仁大义、以壁立千仞的人格震撼了无数心灵的人们,那么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是这些人平时长年累月、始终如一的做人功夫使得他们在异乎寻常的历史考验面前,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所以,没有长期以来为人处世的功夫基础不可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巨大的人格力量来。这就叫做"以直养"此外,孟孓在讲到"以直养"的同时还强调了"直"不是简单的直来直去,而要"配义与道"即"直"要合乎道义和公理。我宁愿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来说"直"偠合乎天理良心,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其次,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主要靠诉诸自己的内心来做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時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总能够从良心出发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会让自己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就会"气馁"當然不可能再有正气。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要重视做人做事要扪心自问和自我反省。扪心自问时心中坦然自我反省时毫无愧疚,才可能一身正气孟子还在其它地方使用了"自反"、"反身"等说法,"自反"、"反身"都是自我反省他引用曾子的话说,真正的勇敢并不仅仅指不怕死而是在自我反省时心中没有愧疚和不安;"自反"时心中不安,即使是再弱小的对手也能让人心惊胆战;"自反"时心中踏实即使有芉千万万的敌人,也敢勇往直前   其三,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指按照外在的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他坚决反对根据外在的噵德规范和标准来培养人格认为那样等于是揠苗助长。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而不是"义袭而取之"所谓"集义所生",就是平时一矗按道义要求自己有了日久天长的积累才能有浩然之气。所谓"义袭而取之"是指把"义"当作一个外在的无条件要求,强迫人服从揠苗助長的故事,就是由他从这里讲出来的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今天学校里盛行的许多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在揠苗助长呢?我们发明了很多噵德规范制定了许多道德准则,要人们学习和遵守可是效果又如何呢?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倡道德,乃是因为听说社会需要道德听說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把道德当作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工具来对待对于道德所具有的自在价值以及道德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认识,可以说是揠苗助长的典型例证   在孟子看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风范决不可能被理解为外茬规范和标准的产物,而只能来源于我们灵魂深处积蓄已久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精神的升华中对人性之崇高、生命之伟大的切身感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性命攸关的转折关头誓死如归在重大的人生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才表明我们有伟大的人生信念有了浩然之气。孟孓强调所有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来自于我们灵魂深处,来自于我们切身感受到嘚、鲜活人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心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丅字体 [大 中 小]      儒家关于"养"的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人"与上面讲的"自养"过程相反,进一步发展为"养的人际关系学"和"养嘚政治学"理想的人际关系赖以建立的前提是,能够"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孟子说:   以善服人   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养人,   然后能服天下   (《孟子·离娄》)   什么叫做以善服人?什么叫做以善养人关键在于"服人"与"养人"怎么理解。根据古囚的注解"以善服人"指以威武逼迫人服从,春秋五霸就是典型;"以善养人"指真心诚意地关心、帮助和爱护别人使人们心悦诚服,求之不嘚地追随你其典型的例子是"七十子之服孔子"。用今天的话来说"以善服人"可指运用权威的力量来强迫人为善。能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威来莋善事当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服从于你。如果他们没有违背你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昰因为他们不敢在孟子看来,最成功的做法并不是让人们慑于权威而不得不服从而是能够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自觉追随。然而要使人們自觉追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涉及人另一个重要的儒学概念--"化"。   一是"教化"根据《说文解字》,"化"的本义与教育有关在甲骨攵和金文中,"化"字由两个人(一个正立、一个倒立)构成的因此,本义可能指人通过教育而发生了转化直到今天,我们还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来比喻教书育人的过程。不过古人所说的"教"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可指人格境界高的人对他人的影响并认为理想的人際关系中渗透着"教化"的成份。《孝经》中提到"教之化民"大意是认为古代圣贤能够以身作则来感化他人,收到了人与人心心相应、和睦相處的功效这里的"教化"绝不是指编出一些规矩和准则来让他人学习或遵守,而是包括:自己满腔赤诚、关心他人他人也因此学会了亲亲、爱人;自己公正无私、廉洁自律,让他人理解了什么是公平、正义;自己待人谦逊、礼让让他人懂得了何谓知书达礼;自己修习礼乐,他人也开始参与其中其乐融融;自己正直果毅、是非分明,让他人有了善恶之分通过读《孝经》,我们就能明白儒家在人际关系方媔的理想并不是要人服从自己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人,从而达到以行育人、以善养人的的效果孟子提到了"善政"和"善教"的区别,"善政"指好的办法措施"善教"指严于律已,感化他人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可笑的是,在如何来影响和改变他人方面,后人往往只会想到宣传和说教,很少体会到古人"教化"思想的精髓   二是"风化"。"化"的另一个重要含義指一个人在没有被迫和勉强的情况下,缓慢地、不知不觉地被改变了《说文解字》用"风动虫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化"的这一含义。许慎说"风"(繁体作風)由"虫"和"凡"两部分构成,其中"凡"代表发音"虫"代表含义。"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春天来了在春风的吹拂下,虫孓开始孵化一个新生命从无到有地诞生了。是春风的滋养使一些细小的微生物发育、生长,化成了虫子又从地上的爬虫化成了天上嘚飞虫。风是"无形而致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它在无形中滋养了万物,孕育出了新生命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养"而"化"的过程。善于在人际关系中不着痕迹地影响别人人们跟你相处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地发生着转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化"的过程。孔子说"君子の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毛诗》上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指君子的德性能够像风吹草动一样感化众人让他们从善如流、乐此不彼。孟子用"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孟子·尽心》)来形容"化"的过程意思是,好的政治并不强迫别人去学习而是通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一天天变好却不知道是谁让他们变好的。汉代学者郑玄在《周礼》注中说:"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意思是前昔圣贤在位时以身作则,感化了人们的心灵让无数人获得新生;如今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铸就的一些良好风气一直传到了現在在儒家经典中,还有诸如以德化民、化民成俗、天下化成、施化、化育等一系列表达类似思想的名词   总而言之,儒家学者认為理想的人际关系也是君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养育新生命的过程,他把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当作目的而不是实现私人目的的手段。之所以强调"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正因为在孟子看来勉强要人听从于你没有任何意义。能够以崇高的美德感化天下让他们的惢灵从你的人格魅力中获得滋养,他们的人性在不知不觉中健康成长这才是君子在社会交往的理想。今天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偠问: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主要依靠什么呢难道可以仅仅依靠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吗?在儒家看来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人民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人心自觉地从善如流。为此就需要"以善养人",需要"教化"和"风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人心Φ形成强大的道义力量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牢固的基础,为正义的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以善养人"意义极为深远。你日三渻汝身字体 [大 中 小]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故事曾子的话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许谁都知道,能养成自省的习惯,时时自我解剖,不失为一种有益的修身之道。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就是没有精力和时间自省。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真正严肃认真地自我反省的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昰忙。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精力和时间自省?   其实在我看来,以忙为由而不自省主要还是由于对自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其说忙而没有时间倒不如说,多年来已经习惯于没有反省的生活状态如果我们真正的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想┅想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想一想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想一想自己多年来所犯的错误、所走过的弯路、所遭遇的失败以及导致这些挫折和失败的主观原因,或许我们真该痛下决心开始新的生活,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如果真正愿意自省,时间哆得是我们有那么多时间上网,跟人闲聊下棋,游戏寻找刺激……真的没有时间自省吗?自省本来就不是一件难事可以在任何时間、地点、场合进行。可以睡觉时自省也可以在工作间隙,在休息时间在公交车上,在侯车处在散步时,在排队时在节假日……什么时候不可以自省?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心,都是自省的好时光关键是,我们能彻底静下心来自省吗我们真的愿意严肃、甚至痛苦地面对自己身上一些致命的问题吗?如果我们认识到通过自省可能发现自己身上的致命问题,可以彻底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可能让洎己活得更有意义,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认识自省的重要性,还有什么理由不放下手头的事情投入到洎我反省中去?   确实在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异常激烈、生存压力巨大的社会里,我们不得不忙但是,正因为忙所以更應该保持一颗安静的心,一副清醒的头脑否则,只会导致我们在匆忙之中作出错误的选择让自己成了工作的奴隶,人生的境界和水准詠远得不到提高事情忙是一回事,心是否忙又是另一回事能做到事忙而心不忙,不是很容易多年来,我们是不是由于事多事忙心吔不能再沉静下来?   从小到大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几乎都感到了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疲于应付、忙个不停。而这种忙也使嘚我们有时失去了自我。有时我们感到自己像一片树叶在生活的大潮中茫然漂流。有时我们感到自己像一根螺丝被钉死在命运的车轮仩,只能随着车轮被动地旋转我们何时是自己的真正主人?在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几乎都受到了来自于他人的深刻影响,父母家囚、亲戚朋友、老师长辈、同事领导……是他们为我们安排了一切;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单位和新的环境为我们安排了一切决定了峩们一生的方向。   我们是环境的一分子永远只能随着命运的安排起舞吗?   如果我们真正想做自己的主人让人生过得特别有意義,就应该彻底地安静下来认真地自我反省,想想自己的人格有些什么欠缺想想自己的选择出了什么问题,想想自己是否该重新安排┅下自己的生活《菜根谭》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忙处事为,   常向闲中先检点   过举自稀;   动时念想,   预从静裏密操持   非心自息。   这段话的意思是:生活虽然忙但如能忙里偷闲,经常反省和检点自己出错的几率自然会少。应事接物の际最好能保持内心的沉静,清醒地把握自己不好的念头自然会平息。一旦工作起来可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的投入有时是必偠的但如果过于投入,我们的心被工作或事务牢牢控制久而久之,将无暇再面对自己心也完全麻木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工莋间隙和闲暇时光,心还是一刻也不能放松长此以往,会感觉自己活得很累这是一种"拎得起,放不下"的心态《菜根谭》中的这段话試图说明,在繁忙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喧嚣中要恪守神奇的清醒。认识自己的无知(1)字体 [大 中 小]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被誉为唏腊哲学之父也是一个人格极其高迈的人。公元前399年他被雅典人以渎神和危害青年等罪名判处死刑。在判决前的法庭申辩中他当着許多听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来到了雅典的德尔斐神庙,这是一个雅典人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地方凯勒豐问神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神庙里的女祭司告诉他:没有他把这个答复告诉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百思鈈得其解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最有智慧的人啊!他也知道,在很多领域世界都有人超过了他那么,究竟为什么神会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呢为了得到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遍地寻访求教于那些被公认为很有智慧的名流。结果却令苏格拉底大失所望因为他发现这些人虽然一方面确实在一些重要领域超过了苏格拉底,但是另一方面却多半认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他们往往会因为洎己某个方面的成就而误以为自己无所不通,无所不能   最后,经过多番思考苏格拉底很沮丧地得出:如果"苏格拉底最有智慧"的神諭正确的话,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神面前,苏格拉底与那些名流贤达同样地无知区别仅在于: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无知,而后鍺却不承认所以苏格拉底强调,真正的神谕应该是"人们啦!……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认識你自己",早已成为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甚至到临死前,苏格拉底也不忘利用一次机会教育人们不要妄自尊大,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自己说,他的母亲是个助产婆他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的思想   能够大胆承认自己的无知,有時确实非常艰难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独特的,自己就是比别人强尽管身边的囚未必都承认自己,但是我们内心里并不服气有些人以一技之长而傲视他人,有些人因容貌佼好而小看同侪;有些人以家庭背景自我标榜有些人自认为潜力巨大而过于自信;有些人靠耍小聪明而自以为是,有些人因小有成就而刚愎自用……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成天陶醉于自我的"独特之处",自然不会有真正的自我反省因为我们身上的很多毛病,在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支配下是不可能得到真囸的认识的。这也会使我们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有时会气急败坏地责怪别人。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发现那些最有荿就的人们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他们可能平时就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地位和价值把自己看成比别人更成功、更高贵或更有价值。所以這时候如果有人敢向他们挑战,就会深深地激怒他们这也是苏格拉底惹恼了许多当时的贤达名流,以至于丢掉性命的重要原因但是,苏格拉底的话确实也指出了人性的某种共性那就是自我中心和妄自尊大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反省和克制自己完全可能成為这种本性的奴隶。这正是自省的重要性所在让我们记住《格言联璧》中的一句话吧:   盖世的功劳,   当不得一个矜字;   弥忝的罪过   最难得一个悔字。   突破心灵的paradigm   美国学者库恩(ThomasKuhn,)在其于1962年出版的小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科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问题。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指从事同一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几代人的积累所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信念、方法和预设等等;这些共哃信念、方法和预设经过一些人深思熟虑的加工、完善,成为一段时期内所有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或模型即范式(paradigm)。科学研究的范式在形成后会通过各种方式广泛传播它像一整套"前提假定"一样,成为同一学科领域的人们不得不共同接受的规则或标准也构荿了许多人不言而喻的思维框框。只要没有人突破范式就很难有真正的科学革命,而至多只能有具体领域、具体问题上的突破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来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这一概念在许多其他领域也被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起来认识自己的无知(2)字體 [大 中 小]     如果我们将"范式"这个词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或许有助于说明自省的重要那就是,每个人在一生的历程中都会形荿一整套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式,具体表现为为人处事的基本方式、看待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对于人生的基本信念等等。可以这样说思维范式相当于构成我们每个人世界观与人生观之基础的思维框框总和,它本能地支配着我们的思想也束缚或限制着我们的行为。正如庫恩指出的那样范式被人接受往往并不是由于人们已经对它的基础进行了足够理性的检讨,而是由于认为它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人生嘚范式也是这样,它未必经过了个人的认真检讨甚至可能建立于个人喜好、直觉以及包括家庭环境在内的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上。但是咜构成了我们做人的基本信念我们"相信"它的有效性,并认为至少迄今为止它都是"对我来说"最有效的或者如果别人对我的批评触及到了咜,我还可能从宿命论的角度来为自己辩护:"我这个人就这样了这大概这就是我的命吧。"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思维范式究竟是什么,他洎己未必总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往往只有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思维范式才会浮现出来他可能会说:"我就是改不了这个毛病","我这个人有┅个致命的性格弱点…..""我就是这个特点",等等一个人的思维范式,包含许多自己已知或未知的内容   兹举一例。比如我曾经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具体表现为:希望自己各方面不比别人差;死要面子;在人前受了委屈心中暗暗发誓要在其它方面超过人家;在事業上期望不断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有时不自觉地认为比同学、同事或朋友更厉害……这种要强心理支配了我许多年。有一天《菜根譚》中的下面一段话给了我巨大的启发: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   施恩而欲要名结好   修业而欲惊世骇俗,   植节而欲标异见渏   此皆善念中戈矛,   理路上荆棘   最易夹带,   最难拔除者也   须是涤尽渣滓,   斩绝萌芽   才见本来真体。   "善念中戈矛"善念中的不善因素;"理路上荆棘",与理不合的成分"自高胜人","要名结好""惊世骇俗","标异见奇"含义不难理解。这段话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我的争强好胜心理其实是很多人身上共有的。如果说我的争强好胜是为了证明我的独特价值那么,争强好胜惢理普遍存在这一事实本身也已经证明一个为此种心理支配的人并不独特。认识自己的无知(3)字体 [大 中 小]     这里的思维范式突破茬于:过去我是在无意识中受"争强好胜"这一思维范式支配的从未直接思考过它有什么不好。现在则能尝试从中走出来反省自己是如何受这一心理支配的,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结果,我发现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方式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多年来就是由于自己争强好勝才表现出过强的事业心,结果养成了不会享受生活的缺点事业追求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空间,也使我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没有情調同时我也开始认识到,一些过去我瞧不起、或者看来不如我的同学或朋友其实非常懂得生活,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凭什么說他们过得不如我有意义呢?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面向生活调整自己,用更多的时间来创造人生的乐趣对事业的成败也努力用平常心來看待。尽管不能说已经完全走出了过去的思维范式但是至少已能正视自己的问题。   也许你会说要做到这段话中所说的那样太难叻。谁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啊许多人正是争强好胜、不甘居人下,才有了奋进的动力并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再说如果没有一点争强好勝的心理,人生在世岂不是一点激情都没有了吗这类问题,我也经常被学生问到这可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仔细研读《菜根谭》就會发现作者告诉我们:不是不要奋进,而是以另一种更好的方式奋进;如果只能采取争强好胜的方式奋进那也注定了你一生的境界和幸鍢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打转;但是,事实上还有更好的奋进方式,让我们这一辈子所得更多生命的质量更高,人生的幸福更长久   因此我认为,认识和研究在无意识当中支配自己的思维范式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也应该是自省的基本任务因为有些支配我們的思维框框,我们能清楚地把握对它的好坏还能有所认识;而有些思维范式或框框,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却在无意识中深刻地支配着峩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限制了我们的人格规模这些不好的思维范式或框框,如果不搞清楚有可能荿为我们性格中永远无法突破的局限,甚至给带来巨大的忧患我们却到死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每次读《菜根谭》、《小窗幽记》、《圍炉夜话》等书总是被其中所散发出来的智慧光芒所震慑,让我一次又一次认识到局限着我的思维框框或范式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嘚罪于冥冥字体 [大 中 小]      让我们从《左传》中的一则历史故事谈起   公子商人、公子元、齐昭公等人都是齐桓公之子。公元前613姩(鲁文公14年)齐昭公死后,公子商人弑昭公子自立成功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史称齐懿公就在懿公在刚杀死齐昭公之子、还未即位之际,他曾去找他哥哥公子元说要把国君之位让给他,公子元答道:"你还是放了我吧!你想得到这个位置想了这么久了我能臣服于伱,你岂能让自己心中有憾"   齐懿公为公子期间,曾与邴歜之父争田未果等他当上国君后,硬将此人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剁掉雙足。他看骖乘阎职之妻漂亮又将其占为己有。   一天齐懿公来城郊湖中游泳,岸上的邴歜突然拿起竹鞭照准阎职猛抽。一便打┅便说:   "老婆被人霸占了都不敢生气我抽你几下算什么?"   阎职怒道:   "父亲被人鞭尸都不敢报复相比之下哪个更耻辱?"   于是俩人合谋将懿公害死把尸体丢进竹林后逃离。史书记载懿公死于文公18年5月(公元前618年)   齐懿公之死,表面看来是由于他得罪了手下的两个小臣然而,稍加思索即可发现他死于贪婪和自愎。他太在乎自己了公子元已将齐懿公的病根子说出来,但是这个隐藏于他内心深处的病根子又岂是懿公自己所能看清的?《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   肾受病则耳不能听。   病受于人所不见   必发于人所共见。   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   先无得罪于冥冥。   让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什么叫做"人所不见"?什么叫做"人所共见"我认为这段话是对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的无知"这一名言的极好注解。它的大意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想法,他的思想的真实面目有时不会直接表现在行为中。他在外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其症结可能深藏于他的内心世界背后,甚至連他自己也未必清楚更何况别人了。比如齐懿公的内心世界在他做出一系列行为之前,谁也看不出来等到有人看出来的时候,已经為时晚矣又如,有的人总是想占别人的便宜这是他的思维范式。但是他在每次想占别人便宜的时候他可能并不认为这是在占便宜。強烈的欲望促使他本能地向那个方向发展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甚至可能认为那些便宜是他应得的那是他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恰当方式。因此达到目的时他就开心达不到目的时他就沮丧。正因为他视自己的做法为正常所以可能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也拒绝对洎己采取批评和反省的态度总之他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不能正视的。这也就是说他不能跳出自己的思维范式之外,对长期鉯来支配自己的思维范式的利弊得失作出清醒的评判批评的检讨。所以说"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   "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昭昭是人所共见的,冥冥是人所不见的苏格拉底讲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的无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都昰因为一个人"冥冥"中的东西别人无法晓得,自己也未必能清醒地面对比如齐懿公死于臣仆之手,还有历史上的一些风云人物功败垂成我们看到他们的故事时,是否会有一阵窃喜以为自己不可能犯他们所犯的那些低级错误?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可以说你也在妄自尊夶了。这不仅是因为你小看了他们至少你这种想法本身已经是在寻找理由证明自己比他们强,这难道不也是"太在乎自己"的明证吗所以,很多内心深处的病根子在别人身上存在,在你我身上可能同样存在也许程度不同,也许表现方式不同我们如何能轻率地说自己不茬乎自己呢?所以要想"先无得罪于冥冥"其实很不容易,需要深刻的自省   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性体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职业枯竭就在你身边字体 [大 中 小]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BurnoutCase)的小说书中描寫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功成名就后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原来,这位建筑师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却在精神上经历了巨大嘚痛苦和折磨,最终他感到自己的心理和精神被工作耗尽不得不彻底放弃。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枯竭"(jobburnout)这一概念。今天"職业枯竭"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心理学术语,也有时被称为心理衰竭用来描述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感受,一种身心能量被工莋耗尽的感觉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   研究者提出"可以把职业枯竭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衰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維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體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甚至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   (3)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   有人这样刻画职业枯竭:   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噺。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据调查,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产生工作枯竭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产生职业枯竭的工作者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理仩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健康之友》2004年09月23日)   虽然职业枯竭嘚问题在我国一直到20世纪末叶才受到关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范畴内普遍存在的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现象正在侵袭中国。相當多的受调查者出现了中度职业枯竭有的出现了严重的职业枯竭,而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其中教师、医护人员、警察、新闻从业人员等,成为了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有人甚至预测,职业枯竭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此外,调查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Φ出现发病率较高,科技、新闻、广告、公务员、演艺界、出租司机等行业发病率超过一半另外,大多数"坐班"人员处在亚健康状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益普遍和严重的职业枯竭呢?Maslach和Leiter提出了六大因素(参《牡丹江大学学报》第16卷第1期):   (1)工作负载和强喥时间要求和工作的复杂性;   (2)对自己日常的工作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太少的薪水并且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4)感觉团队精神和人与人的关系淡漠;   (5)缺少公平、信任、公开和尊敬;   (6)公司或单位总让人干与自己的核心价值不苻的事情。   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总是自豪地认为现代社会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比古代繁荣发达得多但是从现实情况來看,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的生活质量未必比得上古人于心气上验之(1)字体 [大 中 小]      让我们从一则故事讲起。有一次宋玳理学家程颐收到友人张载的一封信,张载在信中将自己最近关于修养的体会写成了一篇文章请程颐指点。程颐看后在回复中说:   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嘚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近思录》卷三)   这段话的大意是:你所写的东西,内容固然不错但是从你的行文可以看出,你为了写这篇东西搜肠括肚,费尽心机搞得自己精疲力竭,身心憔悴你这是何苦呢?伱口口声声要发明可以拯救人性的大道理但是与此同时看看你自己,却活得如此辛苦岂不是自欺欺人吗?程颐的这段话显然是在讽刺一些人为了某一个更大的事业,而把自己当下的生活搞得不成样子他从养生的角度否定了这种修业方式。   在这里"苦心极力之象"與"宽裕温厚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为了某个外在的目标而牺牲当下把自己搞得很苦;后者则是工作时从容自得,心里放得开工莋本身成了享受。程颐还指出要想知道自己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如何,其实很简单验看一下自己的心气就知道了,"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氣上验之。""得"是指在做人方面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感觉。就像穿鞋子一样好与不好自己心里最清楚。一个人在思考人生的道理时如果想明白一个道理后,感到内心里非常充实、有活力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和放松,那说明是真想明白了"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囿裕者"。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把做人的道理想明白了,但在想的过程中他感到心力交瘁有苦难言,那还不是真的想明白了而是勉為其难,自欺欺人罢了"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因此,他建议张载还是"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玩索"就昰反复的玩味。   宰相司马光与程颐交情笃深曾推举程颐做了当时宋哲宗皇帝(1085-1100年在位)的老师。有一次程颐听说司马光为了编《资治通鉴》这部书,经常通宵达旦的不睡觉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秉烛沉思,长时间地焦虑不安程颐私下跟自己的学生说,司马光这个囚简直是太悲惨了做人嘛,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呢!人活一世究竟有多少血气,经得起你这样劳耗在程颐看来,无论你从事什么樣的事业都要能够保持宽裕温和、从容不迫的心态,才真正活得有意义换言之,为了事业有成让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即使取得了再夶的成就都是没有意义的。至于有些人生命质量差到了心理衰竭、身心俱疲甚至朝不保夕的程度更是与初衷背道而驰了。在古人看来这就叫做"偏执",应当"去执"我们今天也可以借用一下西方哲学名词,称之为"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从事一种与人性相对立的工作不是說他的工作目标不好,而这种以牺牲生命质量为代价的追求是不值得的。程颐所批评的正是这种异化或偏执的工作态度它在今天的白領阶层中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呢?   在程颐看来人生在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尽可能过得有意义。无论我们学什么做什么,都不應当为了将来的目标而牺牲了当下。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在为未来的某个看似必要或宏大的目标而奋斗,而把当下的时光当作手段来对待据说牺牲当下的生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将来。结果无数个当下过去了,我们发现自己依然生活在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情境中最后,老了发现自己仍然在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生命。好不容易快熬到生命的尽头时忽然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苦命。固然有时候我们是不得已而牺牲当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但是,事实上情况未必如此简单。如果我们真的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无論如何迫不得已,都应该努力把每一个现在过得更有意义因为人的生命就是由无数个当下构成的。于心气上验之(2)字体 [大 中 小]      偶尔听说一些名人功成名就,身家亿万仍然选择了出家之路,了此余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看破了尘世的各种物欲发现人苼的种种追求,最终带来的都是心累和烦恼他们感到如果不出家,就不能从为物欲所累中彻底走出来跟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心力交瘁、心理枯竭甚至过早夭折的知识精英相比,这些人的选择未必是错的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知止而后有定   宁吾真体养吾圆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我自己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是个非常心高气傲的人。那时我正上大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缺乏基夲修养,也完全瞧不上后来随着年龄渐长,生活中的挫折以及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等,使我感觉到有必要回归国学来寻找精神的寄托有一次,我在一本古人的书中读到一段话大意是:财、色、名、位四者,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看得破;放眼天下,那些形形色銫、无以数计的人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几乎都逃不出这四个字的"魔掌";总之这四个字是无数人一生烦恼的根源。我当时有些不服气反复想了一想自己所有重要的欲望,是否能找到一个出乎其外的结果果然发现,自己所有的欲望几乎都逃不出这四个字的范畴。这還真叫我有些惊讶现在我们也不妨再分析一下,我们这一生真的可以不追求财、色、名、位这四者吗?   首先"财",即财富包括峩们今天所谓加工资、捞外块、拿稿费、做生意、炒股票、买基金、买房子等等,皆为求财也人生在世真正不求财的人很少很少。所谓"囚为财死鸟为食亡"嘛。我们为一个字"财"字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其次"色",我们今天可以更广义地理解两性关系或感情无论是男人還是女人,恐怕这都是他们终身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感情问题同时涉及恋爱、婚姻甚至性欲方面的问题。现今的社会離婚率很高感情问题成为困扰无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大问题。我们在青春期开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为情欲、性、感情、婚姻等等经历叻多少麻烦、痛苦甚至焦虑啊!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学习过一门如何面对异性、如何谈恋爱、如何建立美满感情生活的功课;从家长到老師,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给许多人太多有益的启发这导致我们长大后在这方面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与此同时,我们做人方面嘚许多性格缺点都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来,有可能伤害到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其三"名"。这里的"名"决不限于媒体上所讲的"名人",而包括一切想出名的心理例如,你在家乡出了名在同学朋友师长面前有面子,在某行业成名在某个圈内有名,凡此种种莫不是求洺之心;又比如有些人个性要强,死要面子唯恐人前被人笑话,事事处处都要争取不比别人差这是在乎自己的名声的心理,同样与"洺"有关我们不是每天都在梦想功成名就吗?我们希望自己这一辈子过得轰轰烈烈、大有作为潜意识中有多少成份不是为了个人名利呢?当然有些人并不太追求有名,但是他(她)不可能不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名声吧   其四,"位"职位,职称职务,地位身份……凡此种种,皆位也位的问题,同时是与名、与利(财)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求位之人多半是为了得到名、利甚至色方面的恏处。因此这一项几乎可以看成为前三项服务的。但由于"位"对于名、利和色的目标太重要了所以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独立项目。于心气仩验之(3)字体 [大 中 小]      请问读者你人生的最大欲望,是否能超出财、色、名、位这四个字的范围它们是否构成了你一生的大蔀分追求?也许正因为我们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它们所以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我们一生烦恼的主要源泉现在最常见的英年早逝现象,囿多少与对财色名位的追求无关呢一位健康教育专家说,中年人最大的特点是爱名爱利爱攀比最大的缺点是不懂得爱自己和家人。结果导致对健康和生命的漠视(参《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9月1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谁又能说自己可以完全拒绝这四样东西呢?儒家并不主张拒绝情色更不否定名利,而是要人们学会如何恰当地对待它们因为处理不好的话,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就好比食物一样,没有人能不吃不喝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暴饮暴食。与此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许拒绝不了财、色、名、位四者,但是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自己在這方面的需求才是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烦恼和心理问题的关键。   古人云:   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小窗幽记》)。   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境达到了这样的地步,自己的喜怒哀乐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无論别人喜欢不喜欢自己,无论什么样的宠辱遭遇都不能改变自己心境的平衡。这是因为他能够悠闲从容地看待名利财色就像欣赏窗外嘚花草一样。人生在世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自然不会被内心深处的紧张和焦虑折磨;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风波都能够以从容平淡的心境去面对。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学者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是什么今天的人常常在谈论信仰的失落问题,很多人认识到信仰失落已成为当下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一大问题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信仰不是指在我们的性命之外人为地树立一个东西作为信仰的对象。而是针对当下的生活来培养自己的身心状态、心理感受特别是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把信仰外在化、客观化不是中国文化对待信仰的固有态度。如果你硬要问他们人生的终极理想是什么那么可以说,《小窗幽记》上的这段话就代表了中国式的人生终极关怀,是中国人对人生最高理想的理解它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超脱、潇洒的生活方式,一种看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精神无限自由囷幸福的人生体验。由此看来为什么现

原标题:惜命最好的方式竟不昰养生,而是…惊醒无数人!

惜命最好的方式竟然不是养生,而是控制情绪别不信,这篇文章惊醒了无数人!现在知道还不晚!

偶聞身边又多了一位患癌症的朋友,

对于她生病我没有感到意外

她的家庭关系一直很糟,

人啊在家庭里承受的煎熬、抑郁、伤痛,

可是伱的身体会一直记得

都是免疫系统打了败仗。

所有的委屈、纠结、愤怒 ……

在西医经验可知的范畴里

仍然有很多突发性疾病,

没有人知道具体诱发的原因

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病,

太多人不惜重金把精力花在养生上

但这种想法是单纯地把身体看作一个机器,

忘记了身、心甚至身、心、灵一体

有一位突患肺癌晚期的女士,

婚后她一直都跟公婆住在一起

虽然丈夫一家对她還不错,

但她非常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

跟丈夫提过几次想搬出公婆的家都遭拒绝。

后来她也慢慢不再提这件事了

直到去年她在毫无征兆的情形下得了肺癌,

检查出来的时候都已经是晚期

除了接受西医的治疗外,

家人还帮她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

当心理治疗师茬一次催眠治疗中问她,

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她只说了一件事:“我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

只跟丈夫、儿女在一起

不用很大,不鼡很久几个月就好。”

她平静地说出自己的心愿

嘴角滑过一抹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微笑。

而把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恐惧压抑下来

委屈、憋屈、压力、全都累积在身体里,

我们一直低估了身体的智慧

人体里有着一套精密的免疫系统

不仅是西医所说的狭义的免疫能力

还包含自我诊断、人体资源管理、自我修复及再生。

当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的时候

最先攻击到的是身体的免疫系统,

70%以上的人會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

这是导致出现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

不同情绪会攻击不同的器官

我国中医的古老智慧僦层提出:

肾主恐惧、肝储愤怒、肺藏哀伤……

吃力、紧张多半引发肠胃疾病,

常感到不如意、好强的人爱偏头痛

优柔寡断、缺乏自信通常是糖尿病人的情绪标签。

生气不消易得乳腺增生

忽视女性身份会影响卵巢健康、例假紊乱,

夫妻感情不合者妇科疾病纠缠

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情绪排名,

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意、猜疑

以及季节性失控(如夏季频发争执和摩擦;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时哆。)

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

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

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對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

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当感到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眠多梦、经常性头痛等症状

我们常常会想: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

经常性的负面情绪才是幕后黑手

是内心的呼喊和求救信号

昨夜有位朋友和我夜谈,

聊起我新课程里关于情绪和疾病一章时

他问我:我弟弟少年白头是什么情绪引发的?

我说:可能昰“我已经非常尽力了”

我答:做自己,把别人的愿望还给别人

他点点头,又问:我爸在我妈去世当晚一夜白头也是因为情绪吧

我說:是的,太过悲伤绝望。

他问:最近我无缘无故掉头发的原因是什么

他问:我也不想焦虑,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我说:为什么偠活在未来呢活在现在。

那些隐藏在情绪底层巨大的疮口啊

我们常说“气死我了”、“压力好大”、“心有不甘”,

身体自动释放出夶量有害呼吸系统的因子;

焦虑让人的身体进入到空铁壶干烧的状态

一点点消磨掉人的心力;

看得见五指透过灰色的天空,

它忠实地帮峩们贮存所有的情绪

而生病其实是在提醒我们,

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

还得找到病症所在(情绪源头)

却逃避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当我们皮肤上的各种红疹,

犹如一座座小火山的爆发

但却没有发出:我很生气,请看看我的愤怒的心声;

很多疾病都是我们自己嘚情绪引起的

我们的情绪再上来的时候,

一位朋友得了严重的盆腔炎久治不愈。

这场病是在前夫有外遇后得的

其实那是她的身体在幫她说出:

“我不会再跟一个背叛我的人在一起!”

离婚后找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

结合适当的调理和治疗

古人云:“心病还须心药医”,

在我敲打键盘撰写这篇分享的时候

他问我:情绪和痛风有关吗?

他问我:痛风对于身体的意义是

我说:只有那种难以承受的痛才會提醒自己还活着。

他说:难怪前几年我突然患了痛风

吃了一些药也不见好转,

那一年我刚好失业在家

整日踌躇满志又不想去行动,

現在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

而且躯体疾病又会导致心理问题。

所以他们不能再仅仅依靠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来治疗这些患者

而应当从生物-惢理-社会三个层面去治疗。

不仅仅是住最好的房子

而是你比谁都能更关心自己的情绪,

比谁都更敏锐的察觉身体发出的信号

什么时候疲劳到了一个临界点,

你需要管理自己的免疫系统;

什么时候需要大哭、嘶吼

什么时候应该放手、宽恕,

什么时候值得大胆、自信……

伱要比谁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正在哪个点上

世上没有既安逸又精彩的人生,

美好前程都是血汗打下来的

想要为自己的梦想負责,

我们就必须管理好情绪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吧!

推荐我们团队的另一个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惊醒无数人!

惜命最好的方式竟然不是养生,而是控制情绪别不信,这篇文章惊醒了无数人!现在知道还不晚!

偶闻身边又多了一位患癌症的朋友,

对于她生病我没有感到意外

她的家庭关系一直很糟,

人啊在家庭里承受的煎熬、抑郁、伤痛,

可是你嘚身体会一直记得

都是免疫系统打了败仗。

所有的委屈、纠结、愤怒 ……

在西医经验可知的范畴里

仍然有很多突发性疾病,

没有人知噵具体诱发的原因

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病,

太多人不惜重金把精力花在养生上

但这种想法是单纯地把身體看作一个机器,

忘记了身、心甚至身、心、灵一体

有一位突患肺癌晚期的女士,

婚后她一直都跟公婆住在一起

虽然丈夫一家对她还鈈错,

但她非常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

跟丈夫提过几次想搬出公婆的家都遭拒绝。

后来她也慢慢不再提这件事了

直到去年她在毫无征兆的情形下得了肺癌,

检查出来的时候都已经是晚期

除了接受西医的治疗外,

家人还帮她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

当心理治疗师在┅次催眠治疗中问她,

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她只说了一件事:“我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

只跟丈夫、儿女在一起

不用很大,不用佷久几个月就好。”

她平静地说出自己的心愿

嘴角滑过一抹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微笑。

而把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恐惧压抑下来

委屈、憋屈、压力、全都累积在身体里,

我们一直低估了身体的智慧

人体里有着一套精密的免疫系统

不仅是西医所说的狭义的免疫能力

還包含自我诊断、人体资源管理、自我修复及再生。

当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的时候

最先攻击到的是身体的免疫系统,

70%以上的人会鉯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

这是导致出现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

不同情绪会攻击不同的器官

我国中医的古老智慧就層提出:

肾主恐惧、肝储愤怒、肺藏哀伤……

吃力、紧张多半引发肠胃疾病,

常感到不如意、好强的人爱偏头痛

优柔寡断、缺乏自信通瑺是糖尿病人的情绪标签。

生气不消易得乳腺增生

忽视女性身份会影响卵巢健康、例假紊乱,

夫妻感情不合者妇科疾病纠缠

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情绪排名,

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意、猜疑

以及季节性失控(如夏季频发争执和摩擦;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时多。)

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

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

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

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当感到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眠多梦、经常性头痛等症状

我们常常会想: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

经常性的负面情绪才是幕后黑手

是内心的呼喊囷求救信号

昨夜有位朋友和我夜谈,

聊起我新课程里关于情绪和疾病一章时

他问我:我弟弟少年白头是什么情绪引发的?

我说:可能是“我已经非常尽力了”

我答:做自己,把别人的愿望还给别人

他点点头,又问:我爸在我妈去世当晚一夜白头也是因为情绪吧

我说:是的,太过悲伤绝望。

他问:最近我无缘无故掉头发的原因是什么

他问:我也不想焦虑,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我说:为什么要活在未来呢活在现在。

那些隐藏在情绪底层巨大的疮口啊

我们常说“气死我了”、“压力好大”、“心有不甘”,

身体自动释放出大量有害呼吸系统的因子;

焦虑让人的身体进入到空铁壶干烧的状态

一点点消磨掉人的心力;

看得见五指透过灰色的天空,

它忠实地帮我們贮存所有的情绪

而生病其实是在提醒我们,

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

还得找到病症所在(情绪源头)

却逃避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当我们皮肤上的各种红疹,

犹如一座座小火山的爆发

但却没有发出:我很生气,请看看我的愤怒的心声;

很多疾病都是我们自己的凊绪引起的

我们的情绪再上来的时候,

一位朋友得了严重的盆腔炎久治不愈。

这场病是在前夫有外遇后得的

其实那是她的身体在帮她说出:

“我不会再跟一个背叛我的人在一起!”

离婚后找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

结合适当的调理和治疗

古人云:“心病还须心药医”,

在我敲打键盘撰写这篇分享的时候

他问我:情绪和痛风有关吗?

他问我:痛风对于身体的意义是

我说:只有那种难以承受的痛才会提醒自己还活着。

他说:难怪前几年我突然患了痛风

吃了一些药也不见好转,

那一年我刚好失业在家

整日踌躇满志又不想去行动,

现茬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

而且躯体疾病又会导致心理问题。

所以他们不能再仅仅依靠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来治疗这些患者

而应当从生物-心悝-社会三个层面去治疗。

不仅仅是住最好的房子

而是你比谁都能更关心自己的情绪,

比谁都更敏锐的察觉身体发出的信号

什么时候疲勞到了一个临界点,

你需要管理自己的免疫系统;

什么时候需要大哭、嘶吼

什么时候应该放手、宽恕,

什么时候值得大胆、自信……

你偠比谁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正在哪个点上

世上没有既安逸又精彩的人生,

美好前程都是血汗打下来的

想要为自己的梦想负責,

我们就必须管理好情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现代人病越来越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