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关系

郑惠元 刘 琪: 如何处理族群身份的杂糅性

三、“把自己定位好了”:藏回的故事譹訛 多岁离开家以后,我就开始吃猪肉了所以再让我


在吾竹, 人们对于自己的民族身份似乎并不 回头当回族来学习的话,可能行不通 汉族我可
是那么关心, 而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定位自己的 能更进不去,我本来就不昰汉族大民族,我肯定
民族” 却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 在德钦县城升平 更不可能是一个汉族, 那我就先把我自己的民族
镇居住着 30 余户洎称为“藏回”的人群。 他们的 定位好了我就觉得,我生来就是一个藏族我就
祖上是清朝雍正年间迁来当地的回民, 在长期的 适合做藏族人我就只能是藏族人。
相处过程中已经与当地的藏族相互通婚,生活方
式也受到了藏族很大的影响 在民族识别以前,当 这次思索之后 这位姑娘终于安顿了自己的
地人把这群人称为“古格”,意思是“戴白 帽子的 心灵 她不仅将自己定位为了藏族人,还积极的投
囚” 时至今日,这群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戴 身进了藏族文化的复兴运动之中 但同时,在回到
白帽讲藏语,看不出来和其他居民囿什么区别 家里的时候,她仍旧持守家中不吃猪肉的习俗 后
从血统上来看, 这群人的血统中基本同时具 来 她跟一个藏族男人结了婚, 她老公上门到她
有藏与回的元素 例如,一位世居升平镇的老人告 家尊重她家里不吃猪肉的传统,伊斯兰三大节日
诉笔者他的爷爷昰藏族,奶奶是回族两人结婚 的时候,两人也都积极去清真寺参加 内心认同藏
之后自立门户,生出了他的父亲 后来,他的父亲 族镓里保留回族传统,成为了她生活的日常
又娶了一位藏族媳妇, 但在家里始终保留了不吃
猪肉的习俗 与这位姑娘类似, 前面那位世居升平镇的老
与吾竹村的“民族大融合”不同对于这些藏 人,也将自己定位为了藏族 在办理第一代身份证
回而言,他们可供选择的民族身份只有两种:藏或 的时候需要填报民族身份,他自己填成了藏族
回。 然而即使是二选一,也未必不是一个难题 前 笔者问他为什麼, 他说 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个地
文那位 30 余岁的姑娘告诉笔者, 她小的时候家 方,总的来说还是一个藏族就这么填了。 有趣的
里是不吃猪肉的但她也有很多藏族朋友,平时还 是办理第二代身份证的时候,当地派出所对他的
会跟藏族朋友一起去转山、去寺庙并不觉嘚有什 身份进行了核查, 或许是因为找到了当年他父亲
么问题 后来,她考上了昆明的一所中专到了那 是回族的记录, 就又强制性的把怹的民族身份改
里之后面临了民族身份的挑战。 一方面学校没 成了回族。
有单独的清真食堂 她很难再继续做一名守规矩
的回民;另┅方面,当同学问到她的民族身份的时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位“藏回”的案例,都是藏
候她发现自己很难讲清。 她说道: 化程度比较高嘚回民 他们并没有经过正式的入
中专毕业之后, 这位姑娘回到德钦落户身 教仪式,仅在伊斯兰三大节日的时候前往清真寺
份证上的族别写为了藏族。 然而在她的心中, 平时也并不遵守“五功” 然而,在德钦当地还有
仍旧没有形成清楚的身份认同。 2004 年一个当 一些严格遵守伊斯兰传统的家庭, 他们又会做出
地藏族人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请了一位藏族老 怎样的选择呢
师来讲课,她也前去听了 那節课里,那位老师
讲到了藏族的历史 也讲到了当代藏族文化日 海家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在调查过程中笔
益 消 失 的 危 机 , 并 倡 导“有 覺 悟 ” 的 藏 族 人 都 来 者遇到了海家现在的当家人 这是一位 40 余岁的
传承自己的文化。 这位姑娘说那次讲座之后, 男子小时候,他和他毋亲也会跟当地其他藏族一
她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并再一次认同开始思考 起去转山,去寺庙 他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德钦本
自己的身份问題: 地上学,学校里没有清真食堂他就在家里吃饭,
所以那天以后 我就在思索, 我到底算什么 没有遇到过如何维持回民习俗的困扰 吔没有人
人。 回族是算不上的因为离我太遥远了,而且十 问过他民族身份的问题 1992 年,他在父母的建议
下前去德钦清真寺,跟着当地囙民从巍山请来的
阿訇学经 在填报自己民族身份的时候,他很自然
的填成了回族但在访谈中,他又提到回族这个
民族其实是不存在嘚, 他对自己更准确的定位是

訛譹关于“藏回”的案例可参见刘琪.民族交融视域中的“藏回”———基于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的实地考察[J].民族研究,2018(02):63-70+

郑惠元 刘 琪: 如何处理族群身份的杂糅性

“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 在访谈中他告诉笔者, 了《中心属卡汉藏公约》里面详细规定了各项条


他理解的伊斯兰教,是一种“生活中的宗教”一边 例,如房屋建造的规定、值夜的规定、收留外人的
要做宗敎活动一边要在社会中生活,两者并没有 规定等 譹訛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本寨老中青公
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跟周围的藏族、汉族 民应遵守的公判布卷》 中也写道:“应严守‘十不
朋友交往,他们也都会尊重他回族的身份与习俗 善’之诫训,诺遵处世三行为……三行为:不嫉妒
事实上,他还有一位笃信藏传佛教的亲哥哥这位 不害人, 容忍不同观点和不将己见强加于人之行
哥哥的身份证上報的是藏族平时很少在家,但在 为譺訛 ”“属卡”,是当地的地域行政单位独肯宗属
回到家里的时候,仍旧要遵从家里回族的习俗 当 卡,也是一个多族群聚居的市镇 然而,翻看从清
笔者问他会不会和哥哥吵架 或者劝他改信伊斯 朝到民国年间的属卡条例, 我们看鈈到任何对特
兰教的时候 他笑了, 说各个宗教都是教人做好 定族群身份的强调 任何一个人,只要是属卡的成
事修身养性,彼此都会澊重对方 员,便需要遵守相应的规范这些规范既包括日常
两个兄弟,两种民族两种宗教,海家的案例 生活中具体的细则,也包括倫理性的教导
在升平镇既是特殊,又是平常 事实上,在这里我
们经常可以看到民族、宗教元素的杂糅。 2016 年 如果说, 共同规范的制萣将族群身份包容在
升平镇重建了清真寺 由于拆除了一些原有的建 其中,那么非排他性的仪式体系,则进一步体现
筑在清真寺前面囿了一块空地。 这块空地应该用 了族群身份的杂糅性和族群边界的灵活性 笔者
作怎样的用途? 当地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据说, 在调查過程中发现在多族群杂处的村镇中,每个
最早的提议是塑一座当地山神卡瓦格博的塑像 特定的族群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节日,但有趣的昰
但后来人们又觉得, 卡瓦格博的塑像应该放在更 在这些节日中也只有核心的仪式场景是排他的,
为庄重的地方因此,最终在这块涳地上塑了一座 在其它时候 同样可以容纳其它族群的参与。 例
白塔藏与回、内与外、传统与现代,就这样交织在 如三坝乡传统上是納西族的聚居区,每年“二月
同一片空间之中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日常。 八”的时候当地的纳西族都会聚集在圣地白水台
四、结论与探讨:地方经验的价值 上,举行祭祀等仪式活动 然而,这个节日从未排
迪庆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州 民族的元素随处 斥过其它人的参与,村子里的其它族群、甚至其它
可见 然而, 这里的人们在谈起自己的民族身份 村子的人都会来到这里在主要的仪式结束之后,
时几乎沒有一个人可以用一句话简单说清,要么 大家便会一起唱歌跳舞交换物品。 再如每年的
吞吞吐吐,要么长篇大论 那么,对于他们而訁民 农历七月半,是德钦县城里汉人祭祖的日子 从七
族究竟意味着什么? 月初开始祖籍是汉人的家庭,就要在家里设立神
实际上 這里的民族生态和这里的历史有着 龛,把祖先迎接回来到了七月半那天,再烧纸巡
密切的关联 迪庆自古以来便处于一个通道地带, 游把祖先送走。 这虽然是属于汉人的节日但如
各式各样的人群出于各种原因, 从四面八方来到 果他们有其他族群的亲戚 也都会给他们送过去
这里,安家置业 在历史上,没有一个族群可以在 三根香和一盏酥油灯 在笔者的访谈过程中,曾有
迪庆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如哬与不同族群的人 一位被访人用“蹭节”来形容这种风俗,意思是不
相处,如何包容差异建构差异之上的社会生活, 管哪个族群的节ㄖ其它人都可以去“蹭”,大家一
成为了当地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长期的共同生 起热闹,一起开心 在这种热闹与开心中,族群的
活Φ族群与族群之间相互通婚,以至于到今天 边界便化为无形。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混杂的族群血统 这种混杂的
族群血统,使得每个人嘚族群认同都是多样的也 显然,迪庆地区各个族群在长期相处过程中
使得族群与族群之间难以形成清晰的边界。 自发形成了族群之间楿处的规则 既承认彼此差
乾隆十二年, 中甸独肯宗中心属卡曾经制定 异的存在 又在差异之上构建起了共同的社会生
活。 然而在民族識别之后,这种多样的、灵活的族
群身份却被国家化的、单一的、确定的民族身份取

訛譹藏 苏郎甲楚翻译.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13-217。


譺訛藏 苏郎甲楚翻译.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44。

郑惠元 刘 琪: 如何处理族群身份嘚杂糅性

代,这便造成了前文案例中的那些困惑 的具体情况, 只是熟知官方定义的民族体系因


从前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很多迪慶人 此便迫使迪庆人用新的这套语言来表述自身,并
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自己
都是在少不经事的时候,被老师或者父母“安”上
了┅个民族身份等到他们逐渐长大,他们或是习 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到
惯了这个民族身份与内心认同的不符 或是茬遇 当地人的能动性与主动应对。 在面对这套新的分
到身份危机的时候被迫重新定义自身 在前一种 类体系的时候,他们并非是消极的接收者而是在
情况下,经常导致“有身份无认同”的出现即身份 现实情境中主动积极的斡旋, 一方面在现有体系
证上的民族身份与实際的身份认同并不相符。 当 中争取最大化的利益 一方面努力维持原有的社
地人应对这种困境的方式, 是对自己的民族身份 会生活 单一洏确定的民族成分,给他们的生活带
避而不谈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定义 来了困扰但他们并未就此放弃自己的地方传统,
為××族,完全是因为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这个族 而是努力在二者之间进行调和。 从前文的叙述中
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 这个表面仩的民族身 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杂糅的民族身份始终得
份,并不构成他们实际的民族认同 相较而言,在 以保留正是这种事实上嘚杂糅,才使得“民族大
后一种情况下个体反思性的成分更多,甚至可以 团结”的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续写
被视为某种意义上嘚自我重塑。 在前文中我们也
可以看到这种反思,更多的是在遭遇“外人”的时 (责任编辑:陈文兴)
候出现的 对于那些外人而言,怹们并不清楚迪庆

丁国峰: 论我国实施行政审批“权力清单” 的困境及其出路

四、完善我国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的建议 保障权力清單的制定和实施程序 权力清单


(一)确保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设定的合法性 这种抽象行政行为,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由政府
创新权仂清单制作主体。 目前规范行政审批 部门制定的行政行为 譹訛权力清单由上级政府部门
权、 简政放权的基本前提是划清行政与市场的边 依法制定,下级政府部门都应遵守它具有普遍约
界。 行政与市场边界的明确界定是一项庞大工程 束力,亦具有准行政立法的性质 首先,权力清单
会牵涉许多既得利益遭遇诸多障碍。 厘清政府权 的制定是准行政立法行为 需严格的制定程序来
力的边界,应从“职权法萣化”出发即“法定职责 保障公平公正,防止权力滥用 如果说不公正的裁
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 但仅依靠“职权法定 判比實施犯罪更可怕 那么, 不公正的立法更甚
化”不足以改变行政与市场间混淆不清的状况 从 之。 譺訛程序正当是产生良法的前提条件哽应保证
源头上杜绝权力寻租,改变“由政府自身制定权力 在权力清单的制定过程中做到程序正当 其次,在
清单”的局面须由全国或哋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 权力清单执行过程中还应做到程序的公开透明,
定权力清单 当然也可借助第三方中立机构制定 在权力清单中规定清晰、详细的权力运行流程,以
权力清单 避免行政力量的干预。 因为通常情况 便公众对政府实施权力清单的执政过程进行监
下 法律的淛定者比执行者更清楚法律赋予行政 督,同时制定实施权力清单的责任追究程序为公
机关的权力种类及范围。 同时权力清单的制定、实 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合法途径
施还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监督政府的行为摒弃
部门利益思想,减少前置审批限制政府滥权空间。 实现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在我国行
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权力清单制度内容。 我 政审批中像“证明你爸是你爸”、“证明你未逝卋”
国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 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以 等各种贻笑大方的事件层出不穷, 归根结底这是
“行政命令”方式自上而下执行的 铨国人大及常 由行政部门间信息不畅、缺乏交流造成的。 行政机
委会制定的法律并没有涉及权力清单的内容权 关代表民众行使权力,作為服务人民的机关它有
力清单的制定与实施与否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 义务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为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
任 法律是国家朂重要的制度,权力清单应通过法 服务 像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证明都应由政府部
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鉴于目前权力清单制度处于 门依民眾申请积极为民众提供证明 而不应使公
发展期,可先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实 共资源浪费在行政机关手中 反而增加民众的辦
施,待到完善后以法律形式形成权力清单制度, 事成本 在网络信息年代,建立一个各级政府职能
甚而可写进《宪法》 权力清单制喥尚无需制定独 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是时代所需,这能有效
立的单行法只需在《行政程序法》中增加规定即 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 为民众提供高效便捷
可 公权力部门的职权,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均应 的行政服务
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民众监督 在实施过程Φ,
国务院通过行政法规予以明确 主要涉及以下要 (三)增强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后续机制的实
素:第一,明确制作、公布权力清单昰政府的职责; 用性
第二确定权力清单的制定标准及内容,如行政权
力的分类、范围、每项权力的实施流程图、公民维 若要发挥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的综合效
权途径等 第三,指明权力清单应随政府职权变化 率还应激活行政审批的评价机制。 行政审批的评
而修订、动态管理同时根据法律的修订,及时对 价机制可分为定期评价和适时评价两类 而具体
清单内容进行更新、完善。 第四建立惩戒制喥。 对 评价机构的不同会导致评价性质的不同 设定机
不实施或不遵守权力清单的公职人员进行惩戒, 关的评价属于立法评估 实施机关嘚评价属于法
明确法律责任。 律法规执行评价 激活行政审批评价机制必须要
(二)加强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实施的有效性 明确评价的標准和内容, 而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应
包括必要性、有效性、符合比例性和合理性等基本
要求和原则 必要性是指行政审批是否符合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效性是指行政审批是否达

訛譹叶必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訛譺江必新.程序法制的制度逻辑与悝性建构[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13。

丁国峰: 论我国实施行政审批“权力清单” 的困境及其出路

到审批管制的目的 符合比例性是指行政审批所 善, 应由事前监管向事后监督转移 做到有的放


达成的效益是否大于行政审批的成本, 合理性是 矢 訛譺同时,应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公众质疑
指行政审批是否符合社会日常生活的情理。 訛譹 通 的回应 公众或媒体对政府行为产生质疑时,政府
过明确行政审批评價的标准和内容 最终激活并 应尽快回应,如“山东招远血案”、“庆安枪案”等
推动行政审批评价机制的有效实施。 政府第一时间回應公众质疑、 澄清事件促进了事
件的解决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公开回应制度的
完善权力清单的回应和监督机制 完善的监 完善,政府權力得以有效监督回应机制成为一种
督机制是权力清单制度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 权 新常态 譻訛
力失去约束与监督,就会被滥用 权仂清单的监管
需要立法、行政、司法各司其职。 在当今大数据与 (责任编辑:马光选)
自媒体崛起的时代公众监督尤为重要,成为监督
政府权力、 追堵腐败的重要力量 监督机制的完

訛譹王克稳.行政审批(许可)权力清单建构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法学,2017(01):89-108


譺訛李强.用权仂清单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笼子[J].今日浙江,2014(04):8-9
譻訛丁国峰,毛豪乾.权利清单困境:事关权利的进退两难[N].社会科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學报 2018 年第 6 期

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 *

(铁道警察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3)

摘 要: 社区政治参与对于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 大

众媒体的转型和发展带来媒体使用的变化 并对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产生影响。 基于传播

效果理论 本文對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对社区政治参与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

明: 传统媒体使用促进社区政治参与 网络媒体使用减小社区政治参与; 而政治心理作为

中介变量弱化了传统媒体使用的促进作用, 并强化了网络媒体使用的抑制作用 对上述作

用机制的解释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差异; 二是线上政治参

与对社区政治参与的替代; 三是媒体使用差异的逆向选择效应。

关键词: 传统媒体使用; 网络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 社区政治参与

作者简介: 周琦 法学博士, 铁道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讲师 研究方向為政治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媒体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是传播学和 是政治心理如何影响社区政治参与; 第三是媒体


政治学关注的经典问题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 使用如何影响社区政治参与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促使大众媒体的转型和发展,
进而影响公众的媒体使用 这种变化对公众的政 (一)媒体使用与政治心理
治参与产生何种影响,其作用机制如何呢 不同于 媒体使用通常指特定受众对特定媒体嘚使用
非制度性的抗争性政治参与, 社区政治参与在参 频率、内容偏好、内容接受程度、媒体期待等 訛譺网
与形式、参与途径和参与效果上具有制度性、合理 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包括
性和秩序性特征 能够更好的推进我国城乡基层 议程设置的差异, 互动模式的差异以及受众对信
民主建设与发展 因此研究媒体使用对社区政治 息的自主选择性差异。 政治心理是公众对政治的
参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认知、 情感和态度, 是一种观念性和价值性的因
素 政治心理包括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政治价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值观、政治知识认知等方面。 我们选择了政治信任
依据传播效果理论 媒体使用通过改变公众 和政治效能感两个主要因素來考察公众的政治心
政治认知来影响其政治心理, 进而通过政治心理 理 政治信任是公众对政治系统的合理预期以及
来改变其社区政治参與行为。 譹訛因而我们依据先 系统回应基础之上的一种互动、合作关系,訛譻体现
后逻辑顺序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论回顾并提出研 政府施政绩效与公民期望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譼訛政
究假设:第一是媒体使用如何影响政治心理;第二 治信任包含对政治制度的信任、 对政府忣政策的

周 琦: 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

信任以及对公职人员的信任。 訛譹政治效能感是公众 任对于政治参与具有显著预测作鼡 譽訛依据政治参


认为自己对于政府所具有的影响的信念, 是一种 与行为类型的差异 政治信任对于政治参与的影
“政治和社会变迁史鈳能的以及公民个体能够促 响机制不同。 对于基层选举参与政府信任能够显
使这一变迁发生的感觉”。 訛譺 著促进公众的选举参与 訛譾对于请愿和抵制等非传
统政治参与,政治信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譿訛政
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具有多元性、异质性、娱乐 治信任与非制喥性政治参与行为具有负相关关
化和问题化等特征, 公众通过对网络媒体的使用 系 訛讀总结以往研究,政治信任对于基层选举和社
和接觸相比于使用传统媒体,更多的接触到社会 区参与等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
问题和社会的黑暗面 因此对于政府更多的歭有 响。 本文中的社区政治参与属于制度性的、非抗争
批判和监督的态度 因而网络媒体使用减小公众 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因此政治信任对社区政治参
的政治信任。 与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政治效能感方面, 传统媒体传播积极向上的 第二政治效能感如何影响社区政治参与。 政


内容更多的体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因 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一个个
此能够对公众的外在效能感进行有效提升, 即公 体的政治效能感高政治参与水平也高。 訛讁内在效
众更多的认为政府能够满足其需要; 网络媒体传 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效力学
播异质化和问题化的内容, 因而认为政府在社会 者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艾布拉姆森(Abramson)
治理上还需要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 故需要公众 认为外在效能感降低导致了政治参与率的下降 訛輮輥
更多的参与到政府的运作和治理中来, 所以对于 总结以上研究 总体而言外在效能感和内在效能
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够提升公众的内在效能感。 以 感对于制度性的选举参与行为和非制度性的集体
往研究也证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使用将会促进 行动都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政治效能感对于
内在效能感 訛譻总结起来,传统媒体使鼡和网络媒 社区政治参与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体使用对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具有促进作用。
依据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2:
依据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1: H2.1:政治信任促进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
H1.1:传统媒体使用促进公众的政治信任,而 H2.2:政治效能感促进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
网络媒体使用减小公众的政治信任。 (三)媒体使用与社区政治参与
H1.2: 传统媒体使用和网络媒体使用都促进 在分析媒体使用影响政治心理以及政治心理
公众的政治效能感 影响社区政治参与的机制后, 我们将对本文研究
(二)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 的核心问题 ———媒体使 用 洳 何 影 响 社 区 政治 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体心理感知状况是影 与———进行分析 首先,依据上文分析的观点传
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偠因素,譼訛因而政治心理因素 统媒体使用促进公众政治信任 网络媒体使用减
对于公众的政治参与产生影响。 第一政治信任如 小公众政治信任, 同时政治信任有促进公众的社
何影响社区政治参与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政治信

訛譹刘昀献.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及其培育[J].Φ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26(04):10-12

周 琦: 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

区政治参与,那么可以推理出传统媒体使用促进 性别、姩龄、教育水平等。 当我们考察不同媒体使


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 网络媒体使用减小公众的 用对社区政治参与的影响时, 实质上是考察了具
社区政治参与 第二,上文分析可知传统媒体使 有某种个体特征的特定群体的社区政治参与,形
用和网络媒体使用都促进公众的政治效能感而 成了一种逆向选择效应。 因此需要在分析中对个
政治效能感促进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 可以推理 体特征因素进行控制,并在分析中予以特别关注
出,传统媒体使用促进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网络 总体而言, 我们认为网络媒体使用对公众的社区
媒体使用促进公众嘚社区政治参与 上述分析得 政治参与产生显著负向作用。
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和一个竞争性观点 明确的观
点是传统媒体使用促进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而 依据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3:
竞争性观点则是网络媒体使用对于社区政治参与 H3.1:传统媒体使用促进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
究竟是促进还是减小 H3.2:网络媒体使用减小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研究框架如图 1 所示。
媒体使用不仅仅通过政治心悝的中介效应对 三、数据、变量与方法
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产生影响 也可以直接对公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总样本量约为 12000,共
众的社区政治参与产生影响 我们认为媒体使用 完成 11785 份有效调查问卷。 排除缺失值和异常
对公众社区政治参与的直接作用依赖于两种机 值后共有 9141 个囿效样本进入分析。
制线上参与替代和逆向选择效应。 第一线上参 1.因变量。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媒体使用和
与替代 媒体使用状况嘚差异可能直接导致政治 政治心理如何影响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 那么因
参与行为的变化 传统媒体使用是一种线下的接 变量是公众的社區政治参与。 本文中的社区政治
触作用于政治参与时更多的也是一种线下参与。 参与指的是城乡社区中的制度化的、 非抗争性的
网络媒體使用则是一种线上接触 可能导致工作 政治参与行为,既包括基层选举参与也包括一般
的政治参与行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更多的通過 性的社区政治参与行为例如参与村/居委会工作、
网络来进行政治参与。 本文中的社区政治参与是 给村/居委会提建议或意见等 对于公眾的社区选
一种典型的线下政治参与行为, 一个人的时间和 举参与、 参与社区工作以及向社区提建议三种行
精力有限 线下政治参与和线仩政治参与产生竞 为,参与该行为则赋值为“1”没有参与该行为则
争性,并且线上政治参与还具有网络化、便利性和 赋值为“0” 然后將三种社区内部的政治参与行为
即时性等优势, 网络媒体使用会使得公众的线上 得分求和后就得到了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 社区
政治参与荇为替代了线下的社区政治参与,因此 政治参与是一个范围从 0 到 3 的定距变量。
网络媒体使用对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产生减小作 2.自变量及Φ介变量 媒体使用是本文的核心
用。 第二逆向选择效应。 网络媒体使用和传统媒 自变量 借鉴以往研究经验我们利用过去一年媒
体使鼡的对象本身的个体特征存在差异性, 包括 体接触的频率来测量公众的媒体使用状况 我们

周 琦: 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

分別对公众在过去一年内对报纸、杂志、广播、电 β_i1、β_i2 和 β_i3 分别表示自变量、 中介变量和


视、互联网、手机六类主要媒体的接触频率进行栲 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状况, 如果为负值则为
察利用李克特五度量表具体测量。 在得出六类主 负向影响正值则为正向影响。 ε_i 为隨机误差
要媒体使用状况后,我们将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电
视四种传统媒体的使用得分求均值代表公众的传 四、结果分析
统媒体使用狀况;将互联网和手机两种网络媒体的 (一)媒体使用对政治心理的影响作用分析
使用得分求均值代表公众的网络媒体使用状况 将政治信任作为因变量, 媒体使用作为自变
量同时控制个体特征变量,进入 OLS 回归分析得
政治心理是本文重要的中介变量 我们选取 到模型 1。 模型显著R2 为 0.078,表明该模型解释
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感两个因素来测量公众的政 力为 7.8% 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控制变量中民
治心理。 第一政治信任。 借鉴以往研究方法我们 族、教育、年龄、政治面貌、健康状况、城乡、婚姻七
将公众对法院及司法系统、中央政府、本地政府、 个变量对政治信任产生显著影响, 性别、 宗教信
军队、公安部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六类机构的 仰、个人收入三个变量对政治信任没有显著影响
信任程度求均值后表示政治信任。 譹訛各类机构的信 其具体影响机制是: 汉族比少数民族的政治信任
任程度直接利用李克特五度量表进行测量 第二, 低;教育年限越高政治信任越低;年龄越大政治信
政治效能感 借鉴以往的测量方式, 我们利用对 任越高;党员比非党员的政治信任高;身体越健康
“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参与政治”、“如果让我当政府 政治信任越高;城市人比农村人的政治信任更低;
干部我也完全能胜任”、“我向政府机构提出建议 未婚的比已婚的政治信任更高。 第二媒体使用方
时,会被有关部门采纳”、“政府官员会重视我们对 面网络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政府的态度和看法”、“我对于政府部门的建议/意 其系数值為-0.065表示网络媒体使用每提高 1 个
见可以有办法让领导知道” 五个问题的同意程度 单位,则公众的政治信任降低 0.065 个单位 传统
考察公众的政治效能感。 譺訛具体则采取李克特五度 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没有显著影响 假设 H1.1 得
量表进行测量。 将上述五个问题得分求均值后得 到部分驗证
到公众的政治效能感, 分值越高表示政治效能感 将政治效能感作为因变量 媒体使用作为自
越高。 变量同时控制个体特征变量,進入 OLS 回归分析
得到模型 2 模型显著,R2 为 0.133表明该模型解
3.控制变量。 既有研究显示个体特征对于公众 释力为 13.3% 模型结果显示,第一控制变量中,
的政治参与会产生影响 同时为了防止媒体使用 性别、民族、教育、政治面貌、健康、城乡六个变量
对政治参与影响中的逆向选择效应,我们将性别、 对公众的政治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而宗教信仰、
民族、宗教信仰、教育、年龄、政治面貌、健康状况、 年龄、 婚姻狀况和个人收入四个变量对公众的政
城乡区域、婚姻、个人收入共计十个个体特征变量 治效能感不产生显著影响。 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莋为控制变量纳入分析之中 男性比女性政治效能感更高; 汉族比少数民族政
治效能感低;教育年限越高则政治效能感越高;党
本文的因變量社区政治参与是定距变量,因 员比非党员的政治效能感更高; 健康状况越好政
此可以直接利用 OLS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具 治效能感越高; 城市人比农村人的政治效能感更
体如下: 低。 第二自变量中,网络媒体使用和传统媒体使
用都对公众的政治效能感产生显著的促进莋用
其 中 y_i 是 因 变 量 公 众 的 社 区 政 治 参 与 ,; 体使用提高 1 单位 则公众的政治效能感提升
x_i1 是自变量媒体使用, 包括传统媒体使用和网 0.034 单位;传统媒体使用的系数值为 0.117说明
络媒体使用两个变量;x_i2 是中介变量政治心理, 传统媒体使用提高 1 单位 则公众的政治效能感
包括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感两个变量;x_i3 是控
制变量,包括个体及家庭的相关特征 α_i0、β_i1、
β_i2 和 β_i3 是待估参数,其中 α_i0 表示常数项

訛譹池上新.市场囮、政治价值观与中国居民的政府信任[J].社会,201535(02):166-191。


譺訛胡荣沈珊.社会信任、政治参与和公众的政治效能感[J].东南学术,2015(03):23-33

周 琦: 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

提高 0.117 个单位。 传统媒体使用对公众政治效能 能感两种政治心理因素作为自变量 同时控淛个


感的影响作用大于网络媒体对公众增值效能感的 体特征变量,进入 OLS 回归分析可到模型 3。 模
影响 假设 H1.2 得到完全证实。 型 R2 为 0.107且模型顯著,表明该模型解释力为
10.7%模型可接受。 自变量中政治信任和政治效
(二)媒体使用、政治心理对社区政治参与的 能感都对公众的社區政治参与产生显著促进作
影响作用分析 用。 政治信任的系数值为 0.030表明政治信任每
提高 1 单位, 则社区政治参与提高 0.030 个单位;
为了分析政治心理对社区政治参与的作用
将社区政治参与作为因变量, 政治信任和政治效

表 1 媒体使用对政治心理影响的 OLS 回归分析

模型 1:政治信任 模型 2:政治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的系数值为 0.133说明公众的政治效 析,得到模型 4 模型 R2 为 0.105,且模型显著表


能感每提高 1 单位,则社区政治参与提高 0.133 个 明该模型解释力为 10.5%模型可接受。 传统媒体
单位 横向比较两种政治心理因素,政治效能感对 使用对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产生显著的促进作
社区政治参与的促进作用高于政治信任对社区政 用其系数值为 0.153,表明传统媒体使用提高 1 个
治参与的促进作用 假设 H2.1 和假设 H2.2 均得 单位,则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增加 0.153 单位假设
以证实。 H3.1 得以证实 网络媒体使用对公众的社区政治
参与产生显著的减小作用, 其系数值为-0.038表
为了考察媒体使用如何影响公众的社区政治 明网络媒体使用每提高 1 个单位, 公众的社区政
参与将社区政治参与作为因变量,媒体使用莋为 治参与减小 0.038 单位假设 H3.2 得以证实。
自变量同时控制个体特征变量,进入 OLS 回归分

周 琦: 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

最后同时將媒体使用和政治心理变量作为自 治参与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传统媒体使用每提高 1


变量,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作为因变量控制个体 个单位,社区政治参与提升 0.140 个单位;网络媒
特征变量后进入 OLS 回归分析,得到模型 5 模 体使用对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产生显著减小作
型 R2 为 0.119,且模型显著表明该模型解释力为 用,网络媒体使用每提高 1 个单位社区政治参与
11.9%,模型较好 首先,个体特征因素对社区政治 减小 0.042 个单位
参与的影响在模型 3、模型 4 和模型 5 中的作用方
向和显著性具有一致性,说明统计结果较为稳健 五、基本结论
第二,政治心理变量方面政治信任对公众的政治 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使得报纸、
参与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政治信任每提高 1 个单 电视等传统媒体逐步式微 並促使互联网和手机
位,则社区政治参与提高 0.027 个单位;政治效能 等网络媒体兴起 大众传媒的新发展和新变化给
感对公众的社区政治参与產生显著促进作用,政 社区政治参与带来何种影响呢 这就是本文研究
治效能感提高 1 个单位,社区政治参与提高 0.121 的核心问题:媒体使用如哬影响社区政治参与 依
个单位。 横向比较两者的影响效力政治效能感对 据传播效果理论,媒体信息传播依据逻辑顺序先
社区政治参與的促进作用大于政治信任。 第三媒 改变其认知,再改变其态度最终影响其行为。 所
体使用变量方面 传统媒体使用对公众的社区政 鉯我们引入政治心理作为中介变量, 研究媒体使
用、政治心理对社区政治参与的作用机制

表 2 媒体使用、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的 OLS 回归汾析

周 琦: 媒体使用、 政治心理与社区政治参与

基于全国性微观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本 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傳播方


文研究了传统媒体使用和网络媒体使用, 通过政 式以及政府监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其议
治信任、 政治效能感两个政治心理洇素的中介效 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前者更倾向与积极
应对社区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 研究得出的主要 向上和政治正确后者则呈现出问题化、娱乐化和
结论如下: 碎片化特征。 不同的议程设置促使媒体使用受众
在认知上的差异 进而影响其政治心理和政治态
第一,媒体使用对政治心理的影响 传统媒体 度,并最终作用于政治参与行为 第二,线上参与
使用与政治信任间不存在显著关联 而网络媒體 替代。 政治参与即包括线下的社区政治参与也包
使用显著减小政治信任 传统媒体使用和网络媒 括线上的网络政治参与。 较多的网络媒體使用带
体使用都对政治效能感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并且 来了更多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由于个体时间、
传统媒体使用的促进效力大于網络媒体使用 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 线上的网络政治参与进
而替代了线下的社区政治参与 第三,逆向选择效
第二媒体使用、政治惢理对社区政治参与的 应。 个体特征对于社区政治参与产生显著的重要
影响 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感都显著促进社区政 影响。 而传统媒体使用和网络媒体使用的差异本
治参与传统媒体使用显著促进社区政治参与,而 身就是个体特征造成的 进而形成对分析对象的
网络媒体使用显著减小社区政治参与。 政治信任 逆向选择 个体特征造成社区政治参与的差异,而
和政治效能感两个政治心理因素具有中介效用 媒体使用和社区政治参与可能是共变关系, 而非
促进了网络媒体使用对社区政治参与的抑制作 因果关联 要明确以上那种解释更为合理和囿效,
用 同时减小了传统媒体使用对社区政治参与的 需要我们选择恰当的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促进作用 此外,个体特征是影响公众社区政治参
与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陈文兴)

对于媒体使用影响社区政治参与的作用机


制,我们认为有以下解释:第一议程设置差异。 传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 年第 6 期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民主: 技术赋权与传播偏向 *

谭昌勇 1 廖洪兰 2

(1 绵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綿阳 621000; 2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 民众表达自由是民主社会的根基, 更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新媒体恰恏为民

众创造了一个自由表达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通过技术赋权新媒体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

进程 在克服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偏向局限性的同时, 新媒体又不可避免的表现出政治

化、 冲突对立、 商业化、 竞争化等传播偏向 这些偏向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为

此 社会主义民主之路还需要消解新媒体传播偏向的制约, 通过建立数字型与服务型政

府、 强化政府审查机制以及提升民众新媒体素养等有效蕗径来增强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民主

关键词: 新媒体; 社会主义民主; 技术赋权; 传播偏向

作者简介: 谭昌勇 四川武胜人, 绵阳师范学院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党建; 廖洪

兰,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给社会主义民主带来系列挑战 运用相关理论具


新媒体急剧兴起的现代社会, 由于信息资源 体而细致地汾析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促进机
创造者与占有者、使用者角色的同一性致使信息 制和抑制机制,对于理性引导新媒体、积极推行我
權力上具有分散性 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权力结 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构的设置与安排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权力中心”
的控淛“, 独裁不复存在信息成了拯救之源”。 譹訛 综合近年来相关研究 关于新媒体与民主政
为此, 新媒体技术也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 治建设的文献并不是很多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
主制度的有利工具和手段。 新媒体不仅能够保障 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极影响。 网络新媒体是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和完
国”的统一而且还有助於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力量, 它提供了一种自下
的践行 良好、健康、有序的民主进步和政治发展 而上的参与机淛和压力机制, 既可以在政治参与
需要舆论媒体的理性引导和广大民众的稳健参 的横向制度发挥建设性作用 也可以在政治参与
与,而新媒体在实现信息传播、政治参与和民主互 的纵向制度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訛譻新媒体的产生和
动过程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可鉯说 发展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为民众参政议
新媒体是“舆论监督”“民主参与”和“权益表达”最 政、 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新手段和更加便利的条
有效的途径之一。 譺訛然而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 件,因而是当代民主政治的推进器推动着当代民
剑”,既对社會主义民主进程具有推进作用又会 主政治的功能结构、形态模式、运行机制的巨大变
革。 訛譼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公民的政治參
* 基金项目:绵阳市社科联项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YS2014SZ04)。
訛譹凯文·罗宾斯,弗兰克?韦伯斯特著.技术文化的时代:从信息社会到虚拟生活[M]何朝阳,王希华译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4:148
②赵春丽,卢君仪.网络新媒体与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設—可能性、风险与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报2016(02):49-55。
③赵春丽卢君仪.网络新媒体与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可能性、風险与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报,2016(02):49-55
④李晓红.新媒体:民主政治发展的双刃剑[J].湖北社会科学,2012(09):184-186

谭昌勇, 廖洪兰: 噺媒体与社会主义民主: 技术赋权与传播偏向

与获得了更好的技术平台和更为宽松的政治氛 主义风险 讀訛


围,公民获取政治信息、进行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 目前国内学者对新媒体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研
决策获得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网络政治参与已经
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 譹訛新媒体扩宽了人 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学理上的推断 得出的
们的政治参与渠道,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都是一般性嘚结论性,且针对性和系统性欠佳;其
有效地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 同时汇集舆情有利 次,研究大多停留在提出问题的层面对在新媒体
於推动政治行政变革。 譺訛 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政治认同、 优化执政方式
的具体性可行性研究不多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
第二,新媒体對民主政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凯 研究还有待加强; 最后, 目前研究多局限于政治
斯·桑斯坦深刻地意识到新媒体对民主政治所带 学政治學、管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和宏观、
来的风险, 新媒体有可能造成一个分裂的传播世 微观等多方法运用还需深化 本文即运用政治學
界, 尤其是互联网无限过滤的功能会带来群体极 中的技术赋权理论和传播学中的传播偏向理论对
化、社会撕裂的民主风险 譻訛国内学鍺认为,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分
政治参与背景下民主政治建设存在四种风险:是 析技术赋权能够促进社會主义民主的进程,但同
性质风险、进程风险、价值风险以及结果风险 訛譼新 时也需要看到, 它还存在偏向的问题 需要去解
媒体由于其传播特性, 会产生诸如无序的网络政 决 以期能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与民主政治建设之
治参与、数字鸿沟、冲击政治认同等现象,对民主 關系的研究
政治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譽訛新媒体对我国民主政
治建设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数字鸿沟阻碍公民更广 二、 新媒体通过技术赋權有效推进社会主义
泛的政治参与、 无序的网络环境可能降低人们的 民主进程
政治参与意愿、警惕“媒介审判”等的“多数人的暴
政” 譾訛 技术赋权, 是指某种技术的出现使某类社会
主体的权力、能力等得到了提升 訛讁由于新媒体的
第三, 新媒体背景下民主政治建设的筞略应 发展 公众被赋予了在现实社会中未曾有的话语
对。 利用新媒体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前提是 权力 人们开始运用微博、 微信等傳播自己的看
维护政治稳定; 推进网络新媒体政治参与的现实 法, 在网络空间中根据自己的偏好建立自己的舆
制度对接是基本出路; 促进網络新媒体政治参与 论场域 也就是说,新媒体通过技术赋权为普通
的法制化是基本保障; 增进社会公平是规避网络 民众参与政治生活創造了可能, 提升了民众参与
新媒体参与风险的根本基础;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生活的自为意识 新媒体的包容性又极大提
制度是解决網络新媒体与政治参与、 民主建设张 高了民众参与利用媒介的机会和能力。 正如学者
力的根本出路 譿訛在现实语境下,首先要加大网络 所 言 :“新 媒 体 令 人 激 动 的 原 因 在 于 它 的 参 与
新媒体的综合治理确保政治参与的人民性;其次 性。 ”輮訛輥普通民众运用新媒体这一平囼进行政治信
要建立网络政治发展中重大事件的分析、研判、预 息发布、利益诉求表达、对公共权力监督等一系列
警机制以规避民主建設中的政治动荡;再次要强 政治参与活动,从而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扩
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传播,以防范价值风险; 大了民主程度
最后应利用新媒体优化社会治理, 防范网络民粹
(一)新媒体使得政治信息传播中层级不对称

訛譹贾亚君.新媒体环境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风险及策略应对[J].经济研究导刊2014(06):198-199。


訛譺周家旺金梦玉.浅析新媒体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双重影响[J].新闻世界,2014(08):159-161
譻訛凯斯·桑斯坦著.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0-141
譼訛赵春丽,张申悦.噺媒体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民主风险及其防范[J].社会主义研究2016(02):7-14。
訛譽李晓红.新媒体:民主政治发展的双刃剑[J].湖北社会科学2012(09):184-186。
譾訛周家旺金梦玉.浅析新媒体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双重影响[J].新闻世界,2014(08):159-161
訛譿赵春丽,卢君仪.网络新媒体与政治参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可能性、风险与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报2016(02):49-55。
讀訛赵春丽张申悦.新媒体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民主风險及其防范[J].社会主义研究,2016(02):7-14
讁訛季乃礼,吕文增李鹏琳.互联网治理视角下的基层政府技术赋权问题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学报,2018(01):71-77
輥輮訛戴维·冈特利特主编.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M],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52

谭昌勇, 廖洪兰: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民主: 技术赋权与传播偏向

由于技术、 条件限制和严格的资格管理与审 好设想成为国家和社会活动两个圈孓相互渗透的


查大众很难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发 巨大交叠, 而不是国家和个人两极之间的一条界
声政治信息的制造、发咘和传播是由专业从业者 限。 ” 譻訛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提供了一种隐匿、平
完成的 新媒体为信息制造、发布和传播提供了一 等、开放、自由的政治活动空间,每个个体都平等
个平台和入口 使得普通民众不受时间、 空间约 地参与讨论,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網的
束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就可以简单、便捷、 “发展论坛”等开辟出官方与普通民众新的对话
随时随地发布自己个性化的政治观点, 表达自己 通道搭建起商讨政治观点、参与政治活动的新平
的政治意愿,争取个体的相关利益 新媒体通过技 台,延展出政治活動更为宽广的公共空间 同时,
术赋权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门槛,打破了 新媒体还具有不分国界、全球交互的技术特点这
政治信息传播的科层制, 使得那些远在传播权力 使得政治讨论、政治参与、政治监督等活动轻易便
之外的“沉默的大多数”成为政治信息的淛造者、 突破了国界、地域的限制,从而促使公共政治空间
发布者和传播者 使得大众政治在新媒体中得以 进一步延展开来。
三、 新媒体嶊进社会主义民主中的传播偏向
(二)新媒体使得政治生活呈交互性展开 风险
政治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其主
要内容主要包括荇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 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 伊尼斯最早提出了
与民主监督等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方面的问 传播偏向的理論。 所谓的偏向即是指媒介传播中
题。 受成本高、诉求表达效果不佳等因素制约传 倾向于或侧重于某一方面, 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偏
统媒体下往往是政治冷漠即消极的政治参与加 重。 伊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存在偏向其考量的是传
之普通民众政治参与入口受限, 导致传统媒体下 统媒介是否笨重与耐久、是否易于运输等特性在
政治生活的互动稀缺。 在受到互动面窄以及“精英 此基础上形成了媒介的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
参与”模式制约的同时还存在互动程度不深,形 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理论 譼訛数字
式单一的问题, 洳实现政治参与的主要路径是选 化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特
举、被选举等传统形式 新媒体依托其便捷、高效、 性,消解了传播的时间、空间偏向但同时也形成
互动性强等优势,形成了参与活跃的政治生态政 了新媒体自有的传播偏向及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治参与群体被空前激活。 普通民众利用网站、微 的不利影响
信、微博、留言板等就能很容易的参与政治生活,
实现与上层的互动对話 如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 (一)新媒体的政治偏向易导致境外势力渗透
己的意愿,通过网络影响政府决策运用网络监督 下主流意识形態混乱
党政机关的运行,运用网络进行政治投票等 訛譺新
媒体不仅拓宽了互动的广度, 更加深了互动的程 新媒体容易被境外势力渗透、控制在进行信
度,实现了政治生活的交互性展开 息传播时带上明显的政治偏向, 造成社会主流意
(三)新媒体使得公共政治空间呈多維度延展 识形态混乱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安全。 马克思早就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政治空间并不单纯是一种 警告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
外化存在的、与官方对立的批判力量,而应该是一 形式(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一种制度
种由官方和普通民众囲同承担的、公开的、公众主 如果其自己的思想辩护不居支配地位, 那么这种
动参与政治生活的中间舞台的概念 正如玛丽·兰 制度就不能存在下去。 ”訛譽首先新媒体中政治参与
金所定义的:“公共领域的舞台往往十分狭窄,最 主体以虚拟的符号出现国籍属性、法律哋位、政
治权利不明, 这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符
微博等新媒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

譹訛丁未.新媒体赋权:理论建构與个案分析———以中国稀有血型群体网络自组织为例[J].开放时代2011(01):124-145。


譺訛何华征.论新媒体与民主技术———关于数字化民主进程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05):13-19。
訛譻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8-199
譼訛哈罗德?伊尼斯著.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
訛譽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囚民出版社2009:170。

谭昌勇 廖洪兰: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民主: 技术赋权与传播偏向

义民主指手画脚,直接或间接向中国施加压力煽 真正表达和保障。 现实中 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


风点火地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导致舆 逐 新媒体容易被商业力量和各种资本力量所操
论失控、主流意识混乱。 第三西方民主政治在网 控。 各种商业力量、资本力量甚至跨国资本经济
络上隐秘却强势渗透,培植其所謂的“第五纵队” 势力不断渗入我国网络空间, 利用他们的政治影
冲击着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网民难以对中西方 响力获取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控制, 严重侵蚀了
民主价值观及其发展历程做出理性判断 往往对 互联网的公共话语空间功能。 网络公关公司、网络
西方民主产苼美好想象 否定社会主义民主及中 水军、有偿删帖、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网络“大 V”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等以政治议题和社会事件为依托进行传播营销,
制造和操控舆论 民众所参与的各种政治讨论和
(二)新媒体的冲突对立偏向易导致群体极化 政治表达,被裹挟着夶量的经济和商业利益 而这
下的网络民粹主义 一切,大多数网民却浑然不知最终导致新媒体语
境中的民主参与滑向商业资本操控下的虛假民
新媒体在克服了传播媒介时空偏向缺点的同 主。 訛譺
时却带来传播信息冗余、无用的困扰,吸引注意
力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首要追求 为了吸引公众眼 (四)新媒体的竞争化偏向易导致话语强权下
球,获得高点击率新媒体往往使用二元对立的冲 普通民众话语权被消解
突范式来设置议题。 这种冲突对立的传播偏向将
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聚合在一起, 极易造成群体动 新媒体使得政治信息传播中层级不对稱现象
力理论中群体决定往往比个体更极端的结果亦即 得到一定程度克服普通民众通过新媒体发声,草
“群体极化”从而导致网络民粹主义。 网络民粹主 根群体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不容忽
义以一种极端化的形式彰显所谓的“民主”,同人 视的是新媒体存茬着竞争偏向。 技术运用上的接
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价 入沟、使用沟以及知识获得、传播、使用上的知识
值追求相悖。 具体而言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民粹主 沟,容易形成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不平等 当前,随
义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訛譹:一是以“娱乐至上” 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愈发明显的阶层固化新
的围观戏谑。 如早前的“罗玉凤(凤姐)”、“干露露” 媒介在配置话语权時“身份” 的权重被带入话语
事件;现今的“王宝强、马蓉”离婚案和“林丹婚内 权的分配中, 逐步分化出精英阶层的话语强权与
出轨”事件民众以标志性的网络事件为乐趣,多 普通民众话语权的被消解 如城市人口、年轻人、
以调侃态度来参与评价,营造一种舆论娱樂氛围 接受良好教育的人群,比农村人口、老年人、文化
二是采取“不合法的人肉搜索” 如“咸猪手事件”、 水平低的人群更容易掌握、使用新媒体。 譻訛换言之
“成都女司机别车案”等,通过人肉搜索在短时间 新媒体的技术赋权 仍然挣脱不了阶层竞争的制
引发大規模的网民参与和共享, 不仅网络真假信 约
息难辨,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 三
是“民粹主义”的网络暴力与话语垄断。 洳“药家鑫 四、小结
驾车撞人杀人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 等 新媒体时代, 通过技术赋权公众获得了话语
部分网民不以事件合法性为价值评判依据 而以 表达权,扩宽了政治参与渠道搭建了公众与政府
主观臆断来批判、 威胁和攻击事件责任人, 引发 之间的沟通橋梁 同时也由于其自有的传播偏向
“以暴制暴”的社会现象。 性也有可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带来诸如主流意
识形态混乱、网络民粹主義、商业资本操控下的虚
(三)新媒体的商业化偏向易导致网络民意被 假民主等风险 在技术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
操控下的虚假民主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进一步深
化政治认同推进民主进程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嘚, 题 本文从技术赋权和传播偏向的角度分析新媒
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框架中展开的, 是对民意的

譹訛林青.新媒体时代“民粹主义”的群体极化现象与应对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9):5-6。


訛譺郑恩王昊轩.新媒体传播权利运动—基于“国家-市场-社会”的视角[J].海南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08-114
譻訛陈刚.意见的公共表达:公共争议的传播偏向与话语民主化[J].南京社会科学,2011(08):118-125

谭昌勇, 廖洪兰: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民主: 技术赋权与传播偏向

体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影响 对于防范民主政治建 制,政府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过滤防范主流意识形


设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政府需积极转 态危机。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运用自媒体
变角色,建立起信息共享与服务型政府 政府要从 自律意识和政治素养。 加强新媒体运用、新媒体传
“善待、善管”走向“善用”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创 播特點与机制等内容的宣传教育, 培育文明使用
造性地建设数字政府、实施电子治理搭建好官民 新媒体的文化氛围, 增强新媒体主客体的理性观
沟通桥梁缩小数字鸿沟,消解网络非理性力量 念,唤醒自媒体语境下自我审查把关的意识强化
二是强化政府对网络空间的监管, 建立完善网络 公众自律和规则意识提升运用新媒体素养。
审查机制 加强对新媒体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
播内容的日常监管, 对于噺媒体中出现的一些政 (责任编辑:陈文兴)
治偏向、对立偏向、商业化偏向等信息建立筛查机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 年第 6 期

从葛兰西文化领導权理论看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17)

摘 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新时玳提升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现

代化水平, 应当巩固无产阶级领导地位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

权建设 根据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质及实现, 主要通过“阵地战” “运动战” 等方

式 培养有机知识分子, 以削弱或“蚕食” 资产阶级文化在意識形态的领导权 进而实现

无产阶级掌握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

平 理应梳理葛兰西文囮领导权理论及其国内研究状况, 深刻认识我国文化领导权的现状

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质及实现 提出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沝平的合理化建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 郝儒杰, 山西左权人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讲师、 《党政研究》 编辑,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对文化治 茬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导权 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


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 前社会文化需求日益突显、文化公共倳务日益繁
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 多、文化产业日益兴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治
更持久的力量 必须坚持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 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关系着人类对未来生活和整
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现代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 不断增强意识 化水平,巩固党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如何实现 在
形態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①这表明现阶段,党 葛兰西看来“一方面依靠政治组织和军事机构等
除了领导人民群众决胜“三大攻坚战”②外,比以往 暴力性机构来维持另一方面也是依靠宗教团体、
任何时期都更加注重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学派和传媒等其他组织建立起与其统治秩序相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 致的社会秩序支配权或意识形态统治地位。 ”④只
领导权、管悝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 有积极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当中出现的危机与挑
候都不能旁落, 否则就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 战培养和依靠有机知识分子,才能不断巩固党在
误”③ 为党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党 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为人民群众提供符匼时代需
*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项目《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以

四川藏区为例》(批准号:WHCY2015B31);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2018 年重点课题《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选择与实践


推进》(批准号:SCJD2018ZD04?);2018 年四川省党校系统调研课题 《更好发挥青年一代脱贫攻坚积极作用的对策研究》(批准号: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北

②“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


③中宣部理论局.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23
④王前.理解“文化治理”:理論渊源与概念流变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6);20-25。

郝儒杰: 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看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

求的新文化、新思想 一萣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资产阶


一、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国内研究文 级独立和商品经济相对发达而产生的 葛兰西認
为, 在政治社会层面的国家通过暴力镇压或武力
献回顾 威胁被统治者 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领 位;而国家则承担着施行教化功能,维持统治阶级
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获取其政治认同与
导人,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在其短暂的 合法性。 资产阶级通过教会、新闻机构、文艺团体、
一生 结合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以及无产阶级革 学校等民间機构, 向市民社会传播一定的价值体
命的实践提出了著名的文化理论,即文化领导权 系和伦理观念、行为准则使被统治阶级自发地同
思想。 这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市民社会理 意统治集团对社会生活的总指导, 使广大民众将
论、阵地战理论和知识分子理论 资产階级的世界观当作自己的世界观, 把社会的
压迫和剥削当作常识来信奉不再血腥镇压工会,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 而是在不危及夲集团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借助工
文化领导权是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在 会等组织与工人谈判,做出适当的妥协让工人阶
《狱中札记》中提出的革命理论。 他认为自由资本 级感觉到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和自由 认同其政治
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后, 工人的反抗运动之 统治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反过来使“市民社
所以失败并且变得缓和, 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经 会演变为更加复杂的机构 可以抵制直接經济因
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 资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已 素(如危机、萧条等等)的灾难性后果”訛譹
经渗透到工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资产阶级用
消费的观念和消费所产生的虚假快感蒙蔽了工人 据此葛兰西判断在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市民
的反抗, 工人从心理层面接受叻资产阶级的意识 社会之间存在着调整了的相互关系 假使国家开
形态灌输,资产阶级掌握着意识形态领导权 葛兰 始动摇,市民社会这個坚固的结构立即出面 ”訛譺。
西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 他认为“市民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像现代战争中的
本主义國家及其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 事实上,从 堑壕配系 在战争中,猛烈的炮火有时看似可以破
19 世纪后半叶开始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其 坏敌人的全部防御体系, 其实不过损坏了他们的
统治方式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都进 外部掩蔽工事;而到进军和出击的时候才发觉自
行了多次调整,尤其在文化意识方面作为西方国 己面临仍然有效的防御工事”譻訛。 无产阶级革命要
家的主流政治思潮和政治思想观念的传统自由主 在西欧一些国家取得胜利 就不能采取像苏联那
义开始向新自由主义转变, 其早期代表人物密尔 样的“运动战”而应该以“阵地战”的方式在市民
明确提出应实行有限度的放任主义, 国家必须发 社会这一领域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悄悄地、毛
挥莋用对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干涉, 这些都对后 细血管似地渗透到资产阶级的文化之中”訛譼以瓦解
来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产苼了影响资 资产阶级的文化,从而夺得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
产阶级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改革使其调节生产力 建立无产阶级国家。
与生產关系间矛盾的能力得到增强缓和了其与无
产阶级之间的冲突。 对此 我们可认为文化领导权从根本上说是
在此背景下, 葛兰西发展了無产阶级的革命 意识形态领导权 按照葛兰西的观点不能将意识
学说,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 形态单纯地视为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东西, 他认
基础建立在葛兰西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发展之 为“历史的、有机的意识形态(organic ideology)(这
上 他认为国家是政治社会囷市民社会的统一体, 也是均有存在必要性的社会形式)拥有一种‘心理
国家不仅指政府机构 而且还包括民间社会组织 学上的有效性’,因为它们为人类活动、获取其地
所代表的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譹訛葛兰西.狱中札记 [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訛譺葛兰西.狱中札记 [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譻訛葛兰西.狱中札记 [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譼訛葛兰西.狱中札记 [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蝂社,

郝儒杰: 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看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

位意识以及进行斗争提供了平台和领域。 ”譹訛这句 究的资源储备鈈足 第二,解释框架单一 国内学


话的真正含义在于说明意识形态并非仅仅是一种 者们着重从文化领导权的实施场所、责任主体、实
虚假的斗争宣传,对于“它的虚假性或科学性的判 现策略等维度阐释其内容构成 从社会主义意识
断应该‘历史地’进行”。 也就是说要重視意识形态 形态领导权、大众文化发展等视角进行现代诠释
或思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作用力, 重视无产 而缺少鞭辟入里的文本解读與价值向度 这对于
阶级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及其指导人们过 理论自身的发展构成了束缚。 ”訛譻也有学者把葛兰
有较高精神追求嘚世俗生活的作用 西文化领导权思想放在无产阶级与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历史长河中,将与葛兰西的政治、思想、价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權理论除了对当时一些西 值观等有较大相关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
欧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指导意义之外 也要 了比较研究,比洳杨忠文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遗
求已经掌握了政权的无产阶级警惕资产阶级重新 产与葛兰西的“完整国家”思想》包毅的《列宁与
回潮。 当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全球化的浪潮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及其启示》,黄卫星和李
中不断得到宣扬其中福山的“历史终結论”和亨 彬 的《葛 兰 西 与 毛 泽 东“文 化 领 导 权 ” 思 想 比 较》
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具有广泛影响。 普世价值、意 等 此外,还有学者直接将近年来学界关于葛兰西
识形态终结论、 多元文化主义等思想都对我国的 文化领导权思想比较研究进行了梳理 魏晓军和
意识形态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胁。“意识形态并非 张思军认为:“国内学界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
只是一个脱离日常生活的抽象的思想领域 作为 的仳较研究有两个特点: 一是将其作为一个有机
一种媒介物, 它通过不同的社会形式可以体现为 整体 将葛兰西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Φ去
一种道德和哲学的领导权力。 它往往会转化为像 研究和挖掘其思想理论的内在逻辑演进; 二是以
物质力量那样大的能量并发挥作用”訛譺,也就是说 文化领导权理论为切入点 重点结合我国现今社
如果它与不同阶级的政治、 经济斗争相结合就能 会发展实际进行研究。 ”譼訛总体上看学界在这方面
形成非常强大的革命力量。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主 的研究梳理 更突出地展现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
义阵营的瓦解、苏联解体警示我们:无产阶级必须 思想的现实性, 学界更青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
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 否则难以维护国家的意识 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和功能。 李晨认为加强我国
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 为此必须提升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建设,应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引領作用
的文化治理能力。 重视意识形态对民众价值观的影响 遗憾的是,从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研究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
(二)近年來国内关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研 的文化治理能力就显得十分缺乏。
二、当下我国文化领导权的现状梳理
近年来 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在意識形态的领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建设事业面
导权建设, 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 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艏先与经济建
性。 同时社会各界关于领导权的研究也进入了一 设、政治建设相比较我国的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其
个高峰 从研究的总體情况来看,国内关于葛兰西 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
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研究已不再延续以往的范式, 阵地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部分党员偏离了社会
梳理和阐释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涵义, 而是从 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社会秩序的普遍规范受箌
学界关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研究范式、研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 道德丧失和信仰危机成
究成果状况、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对葛蘭西文化领 为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问题。 同时社会主义的现
导权思想研究加以评析。 徐洁认为“葛兰西的研 代文化体系尚不成熟, 文囮创新体制机制缺乏竞
究依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第一对国外成果关注 争力,文化产品内容刻板僵化与大众趣味存在较
度较少。 如今國外的研究成果已相对成熟但我国
尚未实现这些作品的翻译引介, 因而使得国内研

訛譹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 [M].丠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譺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訛譻徐洁.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近 40 年研究综述 [J].理论视野2017,(01):26-31
譼訛魏晓军,张思军.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比较研究综述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3):46-49

郝儒杰: 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看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

大的落差,人文关怀的意蕴不够充分 而且意识形 而影响着我们党的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


态传播方法滞後、形式简单、覆盖面不足,不能适 提升
应新的时代要求, 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有丢失网络
新媒体“阵地”的危险 例如,文化领导权在網络上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一方面是马克
和新媒体上乏力,出现了一些微博、微信上、短视 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現实生活
频、抖音等新媒体特别是像日常的朋友等等,由 相融合的历史时间尚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
于利益驱使, 他们大部分通过哆种途径来增强社 中所构建起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
会吸引力比如通过做脱口秀、搞笑视频翻唱或者 内容仍然是以指导宏观嘚国家发展与建设为主,
当主播树立 IP 形象 展示自我以及传播自己特 而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
质。 扩大对意识形态嘚影响 观的微观层面,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实现与中国的
传统优秀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所逐渐生发的
另外文化领导权在农村也比较薄弱,一些文 新文化有机融合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中国化
化阵地被宗教迷信思想占据, 拜金主义等不良风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伦理学体系从而良好地指导
气盛行 比如,有的农村由于近年来受外出打工就 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解决民众关心的安身立命
业等因素的影响,青姩人大量外流城乡教育等基 的根本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础设施差距逐渐越发明显, 有些农村出现了大摆 尚不能在深層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植根稳固并产
宴席“万紫千红一片绿”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不 生效应 另一方面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
同程度地削弱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领导 义政治制度建立的时间也比较短, 而理论界对
权 文化领导权在企业被大幅削弱,由于经济利益 于我们自己的政治、 经济制度的阐释和总结尚
的追逐 和市场监管、 社会道德等约束制度不健 显不足。
全出现了“地沟油”“毒奶粉”“假疫苗”等恶劣事
件,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严重侵蚀着社会主义 除了我国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本身存在的
文化领导权的有效阵哋 在学校文化领导权也被 不足之外, 另一个挑战主要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
不同程度地削弱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诸如 意识形态朂主要的就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传入
色情思想、色情游戏、“流氓”软件等低劣文化在相 我国的时间较长 自鸦片战争之后就不断有先進
对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更多的表现是“失声”或 人士提倡学习西方 主张中国按照自由主义共和
者不同程度的“失声”,这样产生的後果就可能是 方案走资本主义道路 自由主义之所以能够适应
局部的“失控“” 失范”。 所以从葛兰西提出的文化 资产阶级的要求成为其主流意识形态, 原因在于
领导权理论来看 其本质上是属于政治哲学的范 自由主义主张国家的根本作用在于为资产阶级自
畴, 葛兰西文囮领导权的实现是培养有机知识分 由致富和为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随着自由资本主
子,主要通过“阵地战”“运动战”的方式来向群众 義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 主张国家适度干预经
传达无产阶级文化的意识形态思想 进而实现无 济的新自由主义兴起, 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級矛盾
产阶级掌握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这对 得到缓解,其国家形态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社会
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着 民主主义、社群主义、绿色和平主义等一些新的社
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问题和现象的分 会思潮开始兴起并发挥影响 受此影响,自由主义
析 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在意 进一步调整变化突显出一些新的特征, 比如一方
识形态领导权領域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马克思主 面宣扬价值多元论、文化宽容,另一方面仍然将资
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同一些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 产阶級的自由、民主、平等作为最高的普世价值推
主义的、低俗的意识形态思想的矛盾和斗争 如果 行全球。 应当看到资产阶级的自由宣言使人从封
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认同或者认可那些在广大农 建专制统治和神权下解放了出来并以人的眼光看
村、企业、网络上不同程度存在著的形形色色的非 待国家和政治, 而与之相契合的自由主义对于调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者“凤姐”“伪娘”“色情”等 动个人的积极性 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具有极大
低俗文化, 那么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 的促进作用
导权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阵地就会丧夨进
结合我国自身的思想文化情况来看, 我国的
封建社会时期比较长 在近代又经历了半殖民地

郝儒杰: 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看中國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

半封建社会, 长期的专制统治阻碍了公民文化的 得是无产阶级确立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保障 只有


形成与发展。 建国後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才能为无产阶级政
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个人的自由。 因此改革 权合法性嘚巩固提供持续的、 深层次的文化道德
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治民主化进程使得 的合法性支持。 因此大众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
個体意识从以往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加之经济、文 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环节 文化领导权建设从根
化的全球化浪潮日益涌动, 自由主义的思想既为 本上说就是要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得到人民大众
我国公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 自愿地赞同 使之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主导文化
源, 同时其中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对社会主义的 观念成为葛兰西所称之为“常识”的被人们自觉
价值理想亦构成了挑战。 垺从的大众文化

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与挑战, 我们必须 应当看到 虽然文化领导权建设面临着如何


要考虑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文化来建立自己的文化 应对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迅速变化人口
领导权。 只有能够与本土的文化心理结构相结合 密集且流动加快所带来嘚思想多元化等问题以
相适应并通过缓慢的濡化作用改造人们的思想观 及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包括政治、经济、
念, 理论才能夠上升到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而占据 文化和信仰等多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但随着网络
核心领导地位。 因此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 等传播媒介越来越便捷、高速,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心 在注重 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在与各种思想意識碰
改造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 构建 撞融合的过程中也在通过新媒体走向大众 与此
宽容并包而又旗帜鲜明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现代 同时,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治理体制机制等方
文化体系 具体而言,文化领导权建设需要从世界 面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倳业奠定了更加坚实
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的哲学问题入手以历 的政治基础, 特别是当前方兴未艾的基层党建与
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構建起完整的哲学、 伦理学体 社区治理使得“红色文化的种子”有了成长的“沃
系 同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注 土”社会组织的培育、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共享经
意的是文化自身具有大众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 济的发展为居民自治和道德文化素质的提升提供
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新文化不可 了精神与物质“载体” 党在基层的组织力量成为
能是体系封闭的和内容单一的, 这意菋着对于和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继续深入地推进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根本价值冲突的多元 义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的治理资源。
文化应当给予宽容 特别应当看到,“文化命运的
沉浮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现象学’而是多种因 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質及实现
素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关系生产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就是其意识形态领
方式的内在矛盾, 以及在此基础上產生的文化系 导权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质是一种文化或者说
统的内部矛盾和文化主体的参与作用,等等”譹訛文 精神与道德方面的领导權 文化领导权的建设需
化发展的根本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取决于 要面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 因此,“工人阶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中的参与主体 (人 级要确立自己的文化领导权 就必须超出只为自
民群众),因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传统与现 己狭隘的宗派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必须使自身表
代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 积极构建既有时代特色 现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 没有工人阶级知识汾
又传承传统情感和动力的“新文化”是当前中华民 子的积极参与无产阶级反向(counter-hegemony)
族共同的历史使命。 领导权的建立是不可能的 ”譻訛为此,葛兰西区分了
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他认为传统知识
不宁唯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 分子产生于历史之Φ, 其所赖以存在的生存方式
质力量 ”譺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领导地位的获 已经不存在了, 而有机知识分子的特点在于他们

譹訛唐凱麟曹刚.儒学的再生是否可能———论儒学的当代命运 [J].社会科学辑刊,2000(01):4-11。


譺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譻訛大衛·麦克里兰.意识形态 [M].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1。

郝儒杰: 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看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

明确拥護自己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 高水平的品格。 这种形式的关系存在于整个社会


任何拥护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信仰马克思主义 Φ,适用于每一个个人同其他个人的关系 它存在
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员都有可能成为有机知识分 于知识分子阶层和非知识分子阶层之间, 统治者
子“在葛兰西看来,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知识分 和被统治者之间,精英和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领导
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訛譹“任何在争取统治地位 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先锋队和军队的主力之间”訛譼。
的集团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就是它为同
化和‘在意识形态上’ 征服传统知识分子在作斗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 继续培养有机知
争该集团越是同时成功地构造其有机知识分子, 識分子 通过其发挥教育引导的功能加强对文化
这种同化和征服便越快捷、越有效。 ”訛譺 领导权的建设是符合葛兰西“总体革命观”訛譽的要
求的即“共产党人不仅在人的外部,使客观的条
这就是说无产阶级要夺取文化领导权 首要 件发生革命,而且要在人的内部在怹们的交往方
任务就是要在革命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有机知识分 式、生活方式、在他们的文化结构和对社会所起的
子,并争取传统的知识分孓通过他们去宣传无产 作用中发生革命。 实质上这是人的主观方面的革
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命 ”这就偠求加强对有机知识分子本身的培养,
虚伪性并打破其领导权地位启发、教育、动员、组 进而依靠有机知识分子提高无产阶级的理论水岼
织广大无产阶级群众,把局限于精英圈子的、不能 与思想觉悟 他指出,“要不断地提高人民中越来
把影响扩展到广大群众中的内在哲學 通过将自 越广泛的阶层的智力水平,换言之要赋予群众中
己的革命实践活动与大众结合在一起, 使之成为 无定向分子以个性 这意菋着要努力培养出一种
人民的哲学。 所以有机的实质是指知识分子与人 新型的知识分子的精英, 这种
陈士榘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京舉行

2019年04月26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钟义见

关键词:陈士榘;开国上将;渡江战役;二弹一星

  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仈路军研究会副会长(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大会致开幕词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1909年(清·宣统元年)4月14日,陈士榘生于湖北武昌黄土陂。少年时期缯就读于荆门县高等中心小学,当过徒工,组织过农民协会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在武汉进入董必武领导的湖北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并加叺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即秋收起义第一团)。

1927年9月陈士榘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編后随部队到达井冈山。毛泽东发现在党员多的地方部队战斗力就强,因而强调从基层发展党员1927年10月15日,陈士榘在湖南酃县水口镇被毛泽东亲自发展入党从此,陈士榘便一生紧随毛泽东,一直到弥留之际,将军念念不忘的是“毛泽东”。

  在红军时期,陈士榘历任中国工農红军第4军排长、第3纵队副大队长、纵队司令部参谋,红1军团第12军1纵队参谋处处长、第34师参谋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侦察科、教育科科长,軍团教导营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参与指挥温坊战斗,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取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一次重要胜利

  陈毅元帅之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大会致辞。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离退休分党委组织集体学习会2014年5朤8日上午离退休分党委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会议室举行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管理组长和老党员集体学习会,学习了《王安顺向全市离退休幹部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视频资料离退休工作处处长李金山主持会议,离退休分党委书记赵永兵出席会议学习结束后,离退休工莋处副处长兼离退休分党委副书记张胜军通报了本学期组织退休老同志到平谷教工休养院休养、组织退休老同志健康体检、组织退休党支蔀书记参加北京教育系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事宜离退休分党委“五四”表彰大会暨优秀团支部展示活动举行5月15日晚,我校在学生服务樓多功能厅举行五四评优表彰大会暨优秀团支部展示活动表彰2013~2014学年校级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团支部。校长王晓纯、党委副书記郭玉良莅临现场为获奖代表颁奖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应邀出席。大会采取表彰奖励和团支部展示交替进行的方式举行优秀团支部代表通过短剧和微电影的形式展示了团支部建设的成果。通信13-1班团支部的微电影《一棵树》通过树的成长诠释了一個团支部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环艺12-2班团支部的短剧《你不知道的事》和交通13-1班团支部的微电影《镓就在这里》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京外学生的视角表现了团支部——这个大家相互关爱的大家庭给同学们带来的温暖。中文12-1班团支蔀的微电影《爱之印》通过一次集体支教活动点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奉献之光地空12-2班团支部的短剧《变》则表现了团支部在一洺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会11-1班团支部的《我们在一起》以短剧与微电影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一次奇妙的梦境之旅与同学们分享叻他们对友谊的珍视。 上述展示内容均是各团支部原创制作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在颁奖环节学校领导依次为獲奖代表颁奖,使同学们倍受鼓舞最后,郭玉良副书记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95年前不怕牺牲的19世纪的“90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運动。对今天的“90后”青年人来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仍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他代表学校向广大团员青年提出兩点希望:一是要把弘扬五四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结合起来坚定理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是要把弘扬五四精神與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过程结合起来善于把“工大梦”和青春梦、中国梦连接起来。各学院代表三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分享了团支部建设的经验。校团委北京市委任命谢辉同志担任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记5月16日北方工业大学在一教342会议室召开干部任职宣布大会。市委组織部副部长闫成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宣教政法干部处处长张彤军市委教育工委干部处处长陈江华,市委教育工委干部处副处长高小军等领导出席会议北方工业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中层干部教授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等参加了夶会会议由校长王晓纯主持。闫成同志宣布了北京市委关于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职务任免的决定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决定谢辉同志任Φ共北方工业大学委员会书记,免去吴晚云同志中共北方工业大学委员会书记职务刘建同志在会上讲话。她指出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記的任免决定是市委根据北方工业大学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由于年龄原因吴晚云同志不再担任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記,吴晚云在学校工作三十年熟悉学校情况,对学校充满感情吴晚云任党委书记以来,善于谋全局、抓大事工作投入、求真务实,團结带领全校师生积极推进学校向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坚实迈进吴晚云同志知人善任,作风民主为人正直,以身作则清正廉潔,在全校师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吴晚云同志任党委书记期间正值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刘建代表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向吴晚云长期以来对首嘟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刘建同志指出,谢辉同志是一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领导干部在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期间,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她希望谢辉同誌到北方工业大学任职后继续保持勇于奋进、敢于担当的精神,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团结带领全校师生求真务实、锐意改革推动學校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刘建同志对北方工业大学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学校党委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中国梦”主題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二是把握首都高等教育重大改革的契机加快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夶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