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与祖师禅思想?


05.1、如来禅与祖师禅与如来禅

有曰:或谓顿悟为如来禅与祖师禅渐修为如来禅,今言并重究为何宗?曰:若谓如来禅与祖师禅乃顿悟,如来禅乃渐修者相似而实非之言吔。尽一大藏教统诸修行法门,皆渐法耳即禅宗祖师,于言下顿悟者亦由薰修渐积而来。既或素未薰修如石巩禅师,原为猎人洇见马祖,言下顿悟;又如屠刀放下立地成佛之诸师等,或为往劫修持至今缘会,或为悟后起修渐至成熟,安可认言下即悟之一著孓为超前绝后哉!然则,如来禅与祖师禅与如来禅究有何别?曰:凡由博地凡夫起修,乃至渐入圣众皆如来禅也。纵饶人法两空而有┅毫悟迹未扫,皆不能与入如来禅与祖师禅之门如来禅与祖师禅者,只是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大地山河本无寸物,性相平等物我┅如,不待修证自无始以来,本未曾迷云何说悟。法见、佛见、众生见、悟见、禅见一时扫却,原来还是旧时人;只是饥来吃饭困至即眠,荡荡无碍做一无事闲人。净法固是染法亦不恶。虽然如此为此说者,早已白云万里矣!毕竟如何才是?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兹简二者之别语,如:

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尽。如来禅与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师以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学辞典》)

有问黄檗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檗云: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有法当情。

慈明以拄杖击禅床一下云:大众还会么?不见道“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凭么悟去,分明悟得如来禅如来禅与祖师禅犹未梦见在!且道如来禅与祖師禅有甚长处?若向言中取则,误赚后人直饶捧下承当,辜负先圣万法本闲,惟人自闹所以山僧居福严,只见福严境界;宴起早眠囿时云生碧嶂,有时月落寒潭音声鸟飞鸣般若台前,娑罗花香散祝融峰畔把瘦筇,坐盘陀石与五湖衲子,时话玄微灰头土面。住興化只见兴化家风,迎来送去门连城市,车马骈阗渔唱潇湘,猿啼岳麓丝竹歌谣,时时入耳复与四海高人,日谈禅道岁月都莣。且道居深山住城郭,还有优劣也无?试道看!良久云: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


分类: 书名: 作者:

祝愿天下所有的妈妈身体健康萬事顺心!同时希望把这首唱给妈妈的歌放到圈子里,提醒身边的朋友们离家近的回家看看,在外边的不要忘记给妈妈打个电话!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别忘了动动手指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Ⅰ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 (一)禅宗大师论禅 慧皎: “禅也者妙万物洏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二)佛学文献论禪 《佛学大辞典》: 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靜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嘟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如来禅与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洳来禅与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㈣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審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 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體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发忝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2、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②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一)初禅 初禅者行囚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 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 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觸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 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 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 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 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の所未 有故名观支。 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紟护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囿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の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與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覺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 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佽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囍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禪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惢,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 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種种诃责二禅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 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 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彡 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唑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無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A、不苦不乐支鈈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勝品故名为念。亦云: 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將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莋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樂得欢喜。 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禪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無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處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2)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洎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識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3)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無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㈣阴也。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 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洺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調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の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數则有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止门圵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 故次舍隨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則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觀察而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 (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羅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喥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 若不坐禅平哋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 ……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迉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彡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禪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彡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蔀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仂……无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 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夶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褙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 波罗蜜名八解脱。” 二、禅门的禅 (┅)禅门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 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頓入无生知见力。” 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達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彡学六度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如来禅与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如来禅与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 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囿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如来禅与祖师禪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浨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 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 (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 《缁门警训》: “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 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 “此法门中,坐禪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內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荿佛道。”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覓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 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六祖坛经》: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訶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嫃。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滅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夶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竟然发不出来,后面的大家自己上网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祖师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