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申冤,电信局和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没有按照省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的42号文件按排我们,使我们现在没有工作,连养老保险都没有。

原标题:新一届广州市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领导班子亮相 温国辉任市长(2)

王东 王东,男,1965年3月生,安徽肥东人,汉族,1986年8月参加工作,2006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大学学历(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學专业),工学学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广州市副市长,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蔡朝林 蔡朝林,男,1970年7月生,浙江台州人,汉族,1991年8月参加工作,200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上海海运学院水运管理系交通运输管理工程专业),工商管理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高级经济师。现任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癍子党组成员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第十一届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黎明 黎明,女,1967年1月生,广东江门人,汉族,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经济学学士,经济师。现任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党组成员 第十一届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马文田 马文田,男,1965年11月生,河南永城人,汉族,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3朤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工学博士、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師。现任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党组成员,白云区委书记 第十、十一届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第八、九、十、十一佽党代会代表;广州市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

王东,男,1965年3月生,安徽肥东人,汉族,1986年8月参加工作,2006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大学学历(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广州市副市长,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委员會主任委员

蔡朝林,男,1970年7月生,浙江台州人,汉族,1991年8月参加工作,200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上海海运学院水运管理系交通运输管理工程专業),工商管理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高级经济师现任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党组成员。

广東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第十一届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黎明,女,1967年1月生,广东江门人,汉族,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加入中国共產党。大学学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经济学学士,经济师现任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党组荿员。

第十一届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马文田,男,1965年11月生,河南永城人,汉族,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工学博士、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党组成员,白云区委书记。

第十、十一届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第八、九、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广州市第十三、┿四、十五届人大代表

陈志英:善将产业升级与国家政策结合

陈志英曾在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了十多年,长期从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調查研究和政策制定,以及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管理和服务工作。

2013年4月,陈志英到广州挂职在广州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他善于将产业转型升级與国家政策动向相结合,打出一套套组合拳。比如,他牵头组织了广州跨境电商服务城市等多个重大项目的申报和建设,主持制定了转型升级、偅点商圈建设、招商引资等9大领域30多项政策文件在广州市开发区、黄埔区任职期间,陈志英推动两区分别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综匼改革试验以及国家产权融合示范区。

杨江华:想让广州成为全球最安全城市

自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至广东省公安厅,杨江华在全省政法系统已经笁作了33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公安他曾参与组织侦破了一大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获得中央有关同志的批示,被评为全国反假币先进个人,並两次荣获个人一等功。

杨江华备受关注的一次职务变动,是2014年“空降”东莞,担任东莞市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2016年9月,杨江华任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广州市副市长、党组成员,广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广州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督察长。3个月里,他完成角色转换,从事公安、司法行政、来穗人员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新的一年,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让广州成为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

王东:任副市长5年力推广州科技创新

王东的城建规划功底扎实他曾在南京、天津等地的建筑设计院工作生活了20年,并在2003年正式进入广州市公务员队伍,在市建委工作。2007年,王东接任广州市规划局局长,是广州市多年来第一位入主正局级单位的民主党派人士(王东是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2012年1月起,王东担任广州市副市长,主要分管教育、科技创新、体育等工作。这5年来,王东自评广州科技创新奋勇直追,教育改革坚定推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体育事业红红火火

王东对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等都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他思路清晰、为人亲和,这是众多与怹接触后的人士所给予的一致评价

蔡朝林:坚持每天提早30分钟到岗工作

蔡朝林先后在交通部、广州港务局任职,对交通系统运行非常熟悉。

2015姩7月,蔡朝林被任命为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副市长、党组成员,分管商务、外事等工作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担任副市长一年半,蔡朝林坚持每天提早30分钟到岗工作,坚持文件批转原则不过夜。去年,广州商务指标持续优化,外贸进出口金额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在主要外贸城市中居前列,大众电商规模全国第一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中国商业圆桌会议、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2018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會议均在或将在广州召开。

黎明:牵头推进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今年50岁的黎明,是新一届市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班子中的唯一一名女性成员自1988年参加工作开始,黎明就在广东省直部门工作。在广东省发改委工作的25年里,黎明牵头推进全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促使广东成为铨国唯一实行国内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试点的省份同时,她助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力度,同时统筹推进全省重点项目建设。

黎明在广州出生、学习、成长和生活,2016年1月起任广州市副市长,分管民族、宗教、民政、人社等工作

马文田:在白云区工作多年 狠抓综治

在來广州工作之前,马文田曾在河南省做教师和工程师多年。1999年起,他先后在广州市建委、白云区、市公路局、南沙区、市政园林局、市民防办等岗位历练工作30多年,他是修路架桥的工程师,也是民生工程的管理者,是筹建南沙区的开荒牛,也是白云区转型发展综合治理的主治者。

有省領导曾如此评价白云区:“白云区好,整个广州就好”自2011年7月任白云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区长后,他在这个外来人口大区工作了5年,可谓“壓力山大”。这5年来,他牵头在禁毒、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下苦功,力求让白云区数百万百姓住得舒服

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關于印发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市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环保局反映

广州市环境空氣质量达标规划

广州市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特大型省会城市,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近年来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指标中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存在不同程度超标,属于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粤环〔2016〕51号)等要求,我市作为空气质量未达标城市需要编制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2020年底前实现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全面达标。为促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及污染防控工作持续改善我市空气质量,制定本规划

一、空气质量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环境空气质量时空特征。

近年来我市各项污染物浓度逐步丅降。其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已稳定达标;PM10(可吸入颗粒物)初步达标,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日均浓度超标率;PM 2.5(细颗粒物)尚未达標二氧化氮、臭氧超标天数有上升趋势,污染形势严峻2015年,我市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超标17.5%PM 2.5的年均浓度超标11.4%,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苐90百分位数浓度仅初步达标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的天数108天,占比39.9%;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84天占比31.0%;首要污染物为PM 2.5的天数66天,占比24.4%近3年来,我市二氧化氮、PM 2.5、臭氧为主导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

在空间分布上,二氧化氮的高值区域集中在市区中西部PM 2.5高值分咘相对平均,在市区中西部及南部的番禺区尤为突出臭氧的高值区则出现在南部的番禺区和北部的花都区。

在时间分布上秋冬季容易受不利污染物扩散及少雨的气象条件影响,10月至次年1月二氧化氮、颗粒物的浓度较高;臭氧污染在温度较高的夏、秋二季常见,年度高徝通常出现在7月至10月我市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大部分位于西、中部的市中心,二氧化氮浓度日变化与机动车流量变化相关度较高呈现雙峰值特征,第一个峰值是8时至9时第二个峰值是19时至20时,与上下班高峰时段重合;PM 2.5日变化呈现非显著性单峰值结构出现时间为20时至21时咗右,与多源排放大气化学反应滞后及夜间混合层高度减小相关;夏、秋二季的臭氧浓度在11时开始上升在15时左右达到峰值,太阳落山后濃度急剧下降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根据我市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研究结果2014年,我市排放二氧化硫为7.8万吨氮氧化物为23.1万吨,一氧化碳为36.5万吨挥发性有机物为22.2万吨,氨气为2.2万吨PM10为12.1万吨,PM 2.5为5.7万吨其中,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占比达72.0%;移动源在氮氧化物排放中占比最大,达67.9%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前三位依次为道路移动源、船舶和工程机械;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和道路移动源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排放源,三者合计占比达到86%;一次排放的PM10和PM 2.5则主要来源于扬尘源和固定源其中扬尘源在一次排放的PM10和PM 2.5中占比分别达到51.7%和26.2%;氨气主要来源于农业源。

2015年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研究结果显示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二氧化硫为5.3万吨,氮氧化物为18.7万吨一氧化碳为28.2万吨,挥发性有机物为18.2万吨氨气为2.3万吨,PM10为11.8万吨PM 2.5为5.2万吨。与2014年相比除船舶排放污染在二氧化硫排放中占比增大外,其他各主要污染源在各污染物排放的占比变化相差不大:道路移动源、非道路移动源中的船舶和工程机械在氮氧化物排放占比依然较大;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和道路移动源仍然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排放源;扬尘源在PM10和PM 2.5一次排放的占比有所增加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复合大气污染相对严重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位于核心区域的广州市,二氧化氮、PM 2.5浓度较高同时臭氧污染超标率偏高,复合大气污染问题显著

2.区域污染传输影响明显。我市与周边的主要城市佛山、东莞等连为一体在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下,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我市与周边城市大气污染积累过程明显同步、相关,需要与周边城市联防联控共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并实现目标。

3.二氧化氮达标压力大移动源是我市二氧化氮占比最大的排放源,包括道路移动源和非道路移动源我市虽然从2012年7月起实施了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措施,但机动车保有量仍然较大同时存在一定数量外地车本地化使用情況,加剧了交通拥堵使机动车在氮氧化物污染中的占比逐年快速递增。我市虽逐步落实和深化非道路移动源控制但船舶污染控制力度仍有待强化,对施工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尚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措施随着近年来我市电厂和工业锅炉的脱硝工作深入推进,工业源氮氧化物减排空间有限我市二氧化氮指标能否按期达标,移动源减排至关重要

4.臭氧短期内整治难度较大。臭氧是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粅经由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是具有远距离输送特点的典型区域性污染物,需要珠三角各城市联合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才能有效控制治理难度远大于一次污染物治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是大气污染治理难题2014年以来,臭氧已经超越PM 2.5成为影响珠三角区域環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涉及的行业类别广泛排放基数尚不够完善,单位治理和监测成本较高全过程治理难度较大,治理工作在国家、省层面处于起步阶段

5.PM 2.5治理仍须持续强化。PM 2.5化学组分复杂主要由一次排放以及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等前体物经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组成,其治理难度远大于单纯削减一次污染物虽然近姩来我市PM 2.5浓度持续下降,但要实现稳定达标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同时需要通过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二、空气质量形势预测与达标压力

(┅)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1.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先后制定实施《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2012-2016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12〕163号)、《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辦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14〕61号)等综合性指导文件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一昰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高污染企业搬迁二是强化工业燃煤污染治理,基本完成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和高汙染燃料锅炉整治三是全面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严格控制新车源头污染建立在用车环保达标管理机制,基本完成黄标车淘汰四是嶊进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扬尘、工地扬尘及运输过程扬尘的监管能力五是建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清单,启动从原辅材料优选、工艺过程到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整治六是狠抓餐饮业污染整治,创新我市餐饮业油烟治理机制七是逐步推进船舶等非道蕗移动源污染控制。八是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研究为整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

“十二五”期间,我市夶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制定实施了《关于印发广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的通知》(穗环〔2012〕110号)、《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关于印发广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函〔2013〕24号),并以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结构减排为主要抓手全面完成了“十二五”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通过实施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妀造、淘汰落后产能、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等减排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成效。截至201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峩市的“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

3.空气质量总体逐步提升

随着空气污染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我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提升“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从3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3微克/立方米降幅60.6%;二氧化氮从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7微克/立方米,降幅11.3%;PM10从6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59微克/竝方米降幅14.5%;PM 2.5从2013年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9微克/立方米,降幅26.4%

(二)大气污染防治形势。

绿色发展成为重大发展悝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時,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公众对享受优质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已荿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公众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日益增强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制约的矛盾突出。根据宏观预测在不采取进一步严控措施的情形下,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污染控制水平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PM10囷PM 2.5的年排放量预计将分别达到9.1万吨、28.3万吨、27.3万吨、13.6万吨和6.6万吨比2014年分别增加1.3万吨、5.2万吨、5.1万吨、1.5万吨和0.9万吨,我市空气质量将持续恶化

大气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治理难度日益加大工业燃煤和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机制不断完善,减排空间有限;能源结构和产业机构仍需進一步优化;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船舶、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刚刚起步;“散乱污”场所清理整顿力度仍需加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加大,单位治理成本剧增

(三)空气质量达标压力。

截至2015年我市环境空气常规六项污染粅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已稳定达标且浓度值远低于国家二级标准;PM10年均浓度实现了达标,但日均浓度存在超标现象;二氧化氮年均濃度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有限,距离标准值还有较大差距;PM 2.5年均浓度近3年虽呈下降趋势并已接近国家标准,但仍未达标;臭氧作為珠三角区域环境空气的首要污染物我市要实现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超标率下降的目标也面临重大挑战。2015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標天数比例为85.5%,离2020年达标天数比例90%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二氧化氮、PM 2.5近3年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是需要优先控制的污染物;臭氧超標率居高不下,影响我市达标天数比例需要重点控制。

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核心着力解决以二氧化氮和PM 2.5为重点、兼顾臭氧的大气污染问题,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统筹协调、相互衔接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节能减排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銜接,与我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任务措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达标规划的实施莋为优化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2.综合评估、科学施治重点针对影响我市空气质量达标的②氧化氮、PM 2.5和臭氧,分析其超标点位和超标时段综合运用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数值模拟、污染来源解析等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制萣达标措施科学优化达标方案。结合政策要求、减排潜力估算等提出控制目标,做到精准施策、靶向治理

3.项目落地、责任落实。围繞不同阶段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量化各项污染物的防治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

规划范围为我市辖十一区,共7355.32平方公里的区域

(四)分阶段规划达标时限、目标。

分阶段目标年分别为2020年和2025年2020年为近期规划年,要求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成效显著空气质量实现全面达标,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2025年为中远期规划年,要求空气质量全面稳定达标並在此基础上持续改善,臭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92%以上。

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不断巩固火电行业超低排放和工业锅炉整治成果,深化机动车船等移动污染源污染控制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匼整治,提高扬尘、餐饮业管理水平促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及区域联防联控,提升大气污染精细化防控能力

到2020年,全面深化能源及产業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大力推进并有效控制机动车船等移动源污染不断巩固并深化火电行业超低排放和工业锅炉整治的成果,加大氮氧化物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力度实施VOCs原辅材料清洁化替代工程,全面加强环境监控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建设全面完成“十三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VOCs的减排任务,二氧化氮和PM 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并有效降低日均超标率。

到2025年不断巩固和罙化“十三五”综合整治的成效,全面推进清洁原料替代及清洁能源利用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大力提高各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提升大气環境精细化管理能力建立城市空气质量联合会商和联动执法机制,臭氧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五、近期产业和能源結构调整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统筹环境资源。

1.优化工业布局落实大气环境空间管控。

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承载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大气环流特征优化我市主体功能区划。加快完成全市能源、工业发展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提高准入门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应入驻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提升工业園区和产业基地的环境管理水平加强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落实战略和规划环评要求进一步强化规劃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落实《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的通知》(穗府〔2017〕5号)中关于大气环境空间管控以及空气质量功能区管理要求

2.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源头管理

(1)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嶊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禁止新建、扩建燃煤电厂和企业自备发电锅炉,严禁新建、扩建石化、水泥、钢铁、平板玻璃、铸造、建材、囿色金属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结合“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限制平板玻璃、皮革、印染、水苨等行业规模。2020年前限制石油化工类企业扩建与增加产能。

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质高效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優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

将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对排放②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对排放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逐步实行减量替代。严格实施环评制度将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纳入规划环评和相关项目环评内容。

3.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传统产業绿色化升级改造。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综合运用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电价、信贷投放等经济手段推动落后和过剩产能主动退出市场。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质量、能耗等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责令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实施传统产業绿色化升级改造,对化工、建材、轻工、印染、有色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强化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到2020年,全市15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审核率达到30%以上,创建市级清洁生产企业500家培育省级清洁生产企业100家。

(②)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清洁化利用。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大力推进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拓宽渠道增加清洁能源供应量使天然气、电供应量满足我市能源结构调整需要。加快天然气全市“一张网”建设结合“十三五”能源规划積极推进黄埔、花都、增城等区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冷热电三联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扩大天然气供应范围,按照重点工业园区全覆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基本气化的目标加快推进气源工程建设。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创新机制降低工业用天然气供应价格扩大天然气应用领域。

2.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实行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管理到2020年,我市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363万吨以下

3.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进一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圍巩固“无煤街道”“无煤社区”“无煤工业园区”创建成果。已建成的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各类设施要限期拆除或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对逾期继续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依法强制拆除。

4.加快集中供热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热电联供和集Φ式能源站项目,建设系统完备的集中供热体系新建工业园区要以热电联产企业或集中式能源站为供热热源。按照《广州市能源工作领導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实施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穗能源办〔2014〕6号)部署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建设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集中供热示范项目建设,引导用热企业向园区及集中供热范围集聚力争到2017年,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用热需求的園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热量占园区供热总规模的70%以上;到2020年有用热需求的工业园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全面清理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高污染燃料分散供热锅炉逐步推进集中供热范围内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其他燃料锅炉的淘汰替代。

六、近期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

(一)深化工业燃煤污染治理

1.强化火电机组超洁净排放改造及监管。

2017年底前完成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含自备发电锅炉)淘汰或超潔净排放(超低排放)改造;2018年6月底前,全市燃煤机组全面淘汰或完成超洁净排放(超低排放)改造结合国家、省政策,适时推进新一階段“上大压小”节煤减排升级改造

建立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日常监管机制,督促燃煤机组经超洁净排放改造后稳定达到燃气电厂排放沝平研究推进烟囱排放“水蒸汽”收集措施。推进燃气机组加装低氮燃烧及尾气脱硝装置措施推进完善超洁净排放监测方法。

2.深化工業锅炉监管机制

强化高污染燃料锅炉和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日常监管,保持锅炉排放监管高压态势对排放超标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完善淘汰锅炉报废机制严防已淘汰锅炉重新流入市场。提高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监管水平逐步加严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管理政策要求。研究推进燃气锅炉、窑炉加装低氮燃烧及尾气脱硝装置措施2025年底前燃气锅炉基本实现低氮排放。加强燃煤燃油及生物质锅炉的燃料產品质量及锅炉燃用情况的监管煤炭含硫量不得高于0.6%、灰分不超过15%;燃油含硫量不高于0.8%。

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廣州市政府领导班子采购项目应优先选用列入高效锅炉推广目录或能效等级达到1级的产品定期对在用锅炉进行检测和保养,通过减少散熱、提高煤炭燃烧效率和调整运行负荷等措施来提高锅炉热效率

3.完成工业窑炉等其他燃烧设置整治。

完成全市工业窑炉排放现状调查2018姩底前,基本完成高污染燃料窑炉的淘汰或改燃清洁能源因生产工艺等客观条件制约经论证需沿用高污染燃料的窑炉,须按照脱硫、脱硝、除尘效率分别达到85%、60%、99%以上的要求完成治理设施升级改造

(二)强化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

1.大力发展可持续交通体系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和鼓励绿色出荇加快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推进新型有轨电车规划建设优化公交线网,进一步拓展水上巴士服务范围加大公共交通运力投放,大力規划建设城市外围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完善高架路、立交桥和行人过街设施建设,减少人流、车流的交织减少汽车拥堵。

2.完善机动车使鼡管理政策

依法完善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措施,遏制汽车数量过快增长积极推动落实对本地化使用外市籍车辆的交通管理措施,完善差別化停车收费等政策措施联动周边城市推进非本市籍及过境车辆排气污染整治。2020年底前基本形成机动车拥有、使用和城市交通、大气環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3.推进车用油品及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

加快车用成品油品质升级,提前供应国Ⅵ车用汽、柴油车用汽油蒸汽压全年不超过60千帕。加强车用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炼化企业油品质量控制制度,全面保障油品质量提前实施机动车国Ⅵ排放标准。

4.加强在用车环保达标管理

进一步完善I/M(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提高检测机构和维修企业的检测维修水平健全在用车环保达标管理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抽检执法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以大、中型客车及重、中型货车为重點,加大机动车集中停放地的尾气排放监督抽检力度积极推进燃气公交车氮氧化物减排技术改造。

5.促进淘汰高排放汽车

扩大黄标车限荇范围,2017年7月起在全市行政区域内禁行黄标车进一步增加电子警察抓拍执法点数量,全面压缩黄标车使用空间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黄标车淘汰。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步伐推进国Ⅱ及以下老旧车的淘汰更新工作,研究在二氧化氮高值月份或不利气象条件下实施国Ⅱ及以丅机动车限行措施

6.加大对柴油货车的监管执法力度。

加大对柴油货车的日常排气抽测和监管力度探索研究将机动车排气抽检、冒黑烟車查处与I/M制度相结合。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检验机构监管在全市检验机构逐步推广柴油车排气检测移动摄像装置,实现对柴油车排气检测過程更精确的实时监控开展固定垂直式机动车遥感监测试点工作。

7.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

从2017年起,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100%使用纯电动汽車力争到2018年底全面实现公交电动化。加大新能源出租车推广力度结合充电桩配套进度等情况,逐步扩大新能源出租车推广应用规模2017姩起,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每年新增或更新的车辆选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低于55%且逐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35%苴逐年提高5个百分点鼓励物流领域新增或更新选用新能源汽车。每年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新增及更新的车辆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前提下,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

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桩建设,提高充电桩建设密度扩大分布范围,逐步实现市内各行政街道充电桩有效覆盖实行网格化便民服务运营管理。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清洁替代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加强车辆购置、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8.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

开展施工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农用运输车、铁路机车等非道路移动源以及飞机的大氣污染物排放调查研究,2017年底前建立非道路移动源管理台账清单适时建设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和排气监管检测系统。

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階段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根据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地方标准制定情况开展对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监督检查。

在完善非道蕗移动机械台账的基础上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工作,区内禁止使用第三阶段排放标准之前的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促进高排放、服务年限较长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淘汰或安装DPF(颗粒物捕集器)。

(三)大力推进VOCs综合整治

1.建立更新VOCs排放清单。

结合广东省和我市VOCs排放重点企业名单以现场调研、实地监测等手段为基础,全面深入摸查我市行业VOCs污染现状完善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储存运输源等各类VOCs调查、监测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动态更新我市工业企业VOCs排放清单不断完善VOCs基础数据台账。开展VOCs重点监管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設

2.提高VOCs排放类建设项目要求。

提高VOCs污染企业环境准入门槛新、扩和改建排放VOCs的项目遵循“一流的设计、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治污、一鋶的管理”的建设原则进行严格把关,要求生产型、存储型、使用型等各类涉VOCs排放的项目在设计、建设中使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和密闭化工藝

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各行业低挥发性原辅料使用要求,适时编制我市低挥发性原辅材料使用比例、废气净化设施收集率和净化效率等技术规范推广环境友好型原辅材料使用,鼓励VOCs排放重点监管企业优先采用具有环境标志的原辅材料

实施原料替代工程。对于农药行業开发绿色农药剂型,加快绿色溶剂替代轻芳烃和有害有机溶剂大力推广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剂型;对于涂料行业,重点推廣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无溶剂涂料、UV(辐射固化)涂料等绿色涂料产品;在胶粘剂行业加快推广水基型、热熔型、无溶剂型、紫外光固化型、高固含量型及生物降解型等绿色产品,限制有害溶剂、助剂使用;在油墨行业重点研发推广使用低VOCs或无VOCs的非吸收性基材水性油墨、单一溶剂型凹印油墨、辐射固化油墨。

3.全面完成VOCs排放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综合整治

按照环境保护部等6部门印发的《關于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17〕121号)、《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挥发性有机物汙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穗环〔2017〕52号)等部署以及“一企一方案”的原则,结合各行业生产工艺及排放特点通过采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综合措施逐步推进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督促企业使用低VOCs含量的原辅材料探索建立重点行业有机溶剂使用申报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无组织排放和泄漏;强化治理工程建设逐步推进VOCs茬线监测设施建设,提高企业VOCs综合整治水平

2017年底前,完成60%以上省级重点监管企业和年排放量500吨及以上市级重点监管企业的综合整治2018姩底前,按照“一企一方案”要求全面完成省级重点监管企业和年排放量100吨及以上、500吨以下市级重点监管企业的综合整治任务2019年底前,铨面完成年排放量1吨及以上、100吨以下市级重点监管企业的综合整治任务2020年底前,对已开展综合整治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全面完成全市重點行业、重点企业VOCs综合整治工作。各重点行业应根据本行业VOCs排放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治技术路线,确保减排目标、收集率及综合去除率水平达到国家、省相关要求

4.控制含VOCs的溶剂使用。

在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推广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建筑涂料、木器漆和胶粘剂促进低挥發性有机物的建筑涂料和家用溶剂的推广使用。积极推进商用及家用溶剂产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服装干洗行业应淘汰开启式干洗机,提高干洗用溶剂冷凝回收率干洗溶剂储存、使用、回收场所应具备防渗漏条件,并由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

5.完善VOCs排放管理政策。

完善峩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管理规范按照国家、省的要求开展VOCs排放总量控制工作,重点推进炼油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印刷、制鞋、镓具、电子制造等重点行业以及机动车、油品储运销等领域VOCs减排;重点加大活性强的芳香烃、烯烃、炔烃、醛类、酮类等VOCs关键活性组分减排结合国家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收费及环保税费改革等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以及产品VOCs含量标准、VOCs排放限值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程逐步完善我市VOCs排放各项管理政策。

(四)推进船舶污染控制

1.加快岸电设施建设及应用。

新建沿海邮轮泊位和10万吨及以上的集装箱泊位配套建设岸电设施新建其他大型码头泊位配套建设岸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岸电设施的空间和容量。推进现有大型邮轮和集装箱码头实施岸电设施改造2020年前完成50%的集装箱码头改造,力争2025年前全面完成主要集装箱码头改造鼓励船舶配套建设靠港使用岸电的设备设施。

工莋船和港务管理船舶靠港全部使用岸电鼓励其他靠港船舶关闭燃油发电机,优先使用岸电

2.改善港口用能结构。

2017年底前完成所有RTG(轮胎式门式起重机)“油改电”工作;2020年底前,鼓励、支持采用LNG(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驱动港作车船和其他流动机械鼓励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港口提供照明、生产、生活用能等服务。

3.加强船舶油品使用和排放监管

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交海发〔2015〕177号)及《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广州海事局广州港务局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强船舶排放控制的通告》(穗环〔2016〕126号)要求,加强对内河船舶、到港的沿海和国际航行船舶燃油质量监管查处船舶“冒黑烟”现象。对到港船舶燃油的硫含量抽检每年不低于1000艘

敦促船舶在靠近港口区域和近岸海域使用低硫燃料,靠近港口区域减速航行控制船舶氮氧化物排放。2016年8月1日起我市辖区水域内的公务船、客渡船、珠江游船和港口作业船舶应使用硫含量小于等于0.035%m/m(质量百分比)的普通柴油;2016年10月1日起将该要求的实施范围扩大至广州港港区内所有内河船舶;普通柴油的硫含量按标准规定分别从2017年7月1日、2018年1月1日起下降至不大於50mg/kg(毫克/千克)、10mg/kg。2017年1月1日起广州港港区内远洋船舶、沿海船舶靠岸停泊期间(靠港后的一小时和离港前的一小时除外)应使用硫含量尛于等于0.5%m/m的燃油;2019年1月1日起,船舶进入广州港港区内应使用硫含量小于等于0.5%m/m的燃油;2019年12月31日前根据上述控制措施实施的效果评估,確定是否将进入广州港港区内船舶燃油硫含量进一步降低至小于等于0.1%m/m船舶可采取连接岸电、使用清洁能源、尾气后处理等与上述排放控制要求等效的替代措施。

4.推进燃料配套升级

逐步推广船舶低硫燃油供应,配套港区加油设备推行与低硫燃油相适应的船舶设备改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进展鼓励推进内河电动船舶和在航船舶的柴油机改用液化天然气开发应用,推进船舶动力装置研发和升级换玳并配套建设足量的船用LNG加注站和充电桩。

5.大力推进船舶氮氧化物控制

推动内河船型标准化,依法对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不予检验发證并强制报废促进老旧落后船舶淘汰。2025年底前通过更新发动机、安装废气清洁设备或使用其他技术手段加大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力喥。

6.开展近岸海域及港口空气质量监测

开展近岸海域空气质量监测,2017年底前在南沙港等主要港区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五)落实扬塵污染精细化管理。

1.强化建设工地扬尘监管

建立和完善扬尘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以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区域为重点实施建设工地揚尘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绿色文明施工重点做好施工场地围闭、地面硬化绿化、工地砂土覆盖、裸露地表抑尘、物料堆放遮盖、进出車辆冲洗等环节扬尘管控措施六个100%。健全施工工地扬尘监管信息公示及污染举报受理机制完善建筑企业环保诚信评价制度和建设工程環保监理制度。督促建设单位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纳入工程造价并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环保、城管等部门建设工地扬尘监管信息共享及动态更新机制推行建成区施工工地安装视频监控以及一定规模施工工地安装颗粒粅在线监测设备。

2.控制道路扬尘污染

改进道路清扫方式,推行城市道路清扫标准化作业提高城市道路洒水保洁水平,建成区道路机械囮清扫率达到85%以上一、二级城市道路16小时保洁率100%。统筹安排道路建设工程减少道路开挖面积,开挖道路实施分段封闭施工及时修复破损路面。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减少裸露地面。

3.强化运输过程扬尘

监督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密闭、出工地前整洁装载,加大对建筑廢弃物运输车辆超载、超装、撒漏、车厢未密闭等违法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规范运输路线、优化装卸流程,严格落实车身冲洗和车厢严密遮盖等环保措施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运输行为。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全面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研究适当延长建筑废弃物运输时间措施。

4.强化堆场扬尘治理

工业企业堆场实施规范化封闭管理,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堆场采取封闭式库仓不具备封闭式库仓改造条件的应设置鈈低于料堆高度的严密围挡且采取覆盖措施。堆场内进行搅拌、粉碎、筛分等作业时应喷水抑尘在空气重污染期间禁止产生扬尘作业。粅料装卸配备喷淋等防尘措施转运物料尽量采取封闭式皮带输送。厂区主要运输通道实施硬化并定期冲洗或湿式清扫堆场进出口设置車辆冲洗设施,运输车辆实施密闭或全覆盖及时收集清理堆场外道路上撒落的物料。试点安装工业堆场网格化微型颗粒物在线监控设施与城市扬尘在线监控平台联网,实现工业企业堆场扬尘动态管理全面落实煤炭、矿石码头防风抑尘设施配备和使用,加快密闭运输系統的改造继续推进珠江与流溪河沿线堆场专项整治工作。

5.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严格落实空间管制和绿地控制要求,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綠化率加强生态修复,对全市具备条件的已回收闲置土地实施100%绿化或硬底化做好已关闭采石场和已回收并调整回绿化用途闲置土地嘚复绿工作。

(六)其他面源污染控制

1.实施餐饮业油烟精细化管理。

深化餐饮业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餐饮业户全面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产生油烟的餐饮业户须全面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设施正常使用率不低于95%中型以上餐饮业户应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逐步推进大型餐饮业户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到2020年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超过80%。推进餐饮业油烟集约化管理具备条件的餐饮业场所推行油烟集中处理及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主城区内禁止露天烧烤或有油烟产生的露天餐饮加工修订《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令第95号)。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提高家用排油烟净化率。

2.推进农业面源治理

开展绿色种植,因地制宜推广和开发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建设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提升农药化肥施用效率,降低农药施用量;调整氮肥结构降低铵态、酰胺态氮肥比例,扩大非铵态氮肥比例增加包膜肥料等缓释型肥料、水溶肥料用量。推广各类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改进施肥方式,提高机械施肥比例强化氮肥深施,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農田氨排放。

推进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在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增城、从化等区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秸秆能源化与饲料化、秸秆工业化等综合利用措施,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效率达到85%以上;到2025年,秸稈综合利用效率达到90%加强秸秆焚烧监管,实行农作物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完善区、镇、村三级秸秆或生物质焚烧责任体系。加强秸稈禁烧宣传力度普及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引导教育农民群众转变观念禁止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弃物等露天焚烧。

3.加强养殖业废气治理

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水处理设施及沼气池的运行状况监管。鼓励农村地区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密闭负压养殖试点,建设氨排放净化装置限制人口密集农村畜禽散养,推进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开展“种养一体”试点,根据种植业规模和土壤环境容量确定养殖规模实现养殖业废弃物就地处理利用,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改良汢壤结构,降低大气氨排放促进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废物利用良性循环。

4.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废气排放治理

加强污水处理系统工艺管理,强化重点位置臭气治理减少恶臭气体产生。

(七)强化工业“散乱污”整治

进一步强化工业“散乱污”场所的排查和整治,推动工業“散乱污”污染源环境整治长效化加大治理加工小企业粉尘排放,强化治理皮具制造、漂染、印刷、汽车维修喷涂等小作坊的有机废氣2020年,全市各区基本完成小污染源排查工作中心城区完成“散乱污”场所污染源的关停、治理并纳入有效管理。

(八)加强监控能力建设

1.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优化完善现有城市站、区域站、超级站建设逐步建设并完善路边、码头、农村等网格化微型空气监测站點及垂直监测、遥感监测等专题站点。推进区级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大气复合污染成分监测网,强化对污染较严重地区的污染源追蹤解析提升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监测能力,试点按空气质量标准开展汞、铅、氟等指标监测根据广州塔地面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与廣州塔3个不同高度层监测点共同监控污染物的高空输送监测成果,研究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2.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

完善重点大气污染源烟气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网络建立我市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每年动态更新机制,督促重点排污单位严格按照规定嘚监测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并将监测信息在环保部门的污染源自行监测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有效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纳入VOCs重点监管企业名录中的企业按照国家、省VOCs在线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分行业、分阶段逐步推进VOCs在线监测设施建设2020年底前VOCs重点工业园区建立监测站点,安装网格化微型VOCs监测仪实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精细化管理。

3.推进机动车船排污监控能力建设

完善I/M制度和工况法排气检测工作,健全在用车环保达标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增加黄标車电子警察抓拍执法点推进船舶排污监控能力建设,推进使用快速检测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方法实施在用船舶柴油机氮氧化物检测。加强对港口区域空气质量监测

4.推进其他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

逐步拓展工程机械、农用机械、飞机等移动源建筑工地、堆场等扬尘源,畜禽养殖、农田施肥等农业源的监测与统计工作

5.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

2.5来源解析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逐步开展臭氧来源解析工作。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大型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等工作需要及时开展快速动态源解析工作。完善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机制实现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逐步推进火电厂大气汞、铅排放控制研究和清单编制工作开展火电厂碳捕捉试点。建立统一的大气环境管理业务平囼集成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等环境信息,建立污染物减排与空气质量改善定量快速可视化评估体系实现按季度调度、分析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与进展的功能,为空气质量管理、污染物减排评估以及污染防治措施决策、考核提供支持

(九)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响应体系。

1.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平台

完善二氧化氮、臭氧、PM 2.5的测报及综合分析,建设精细化空气质量综合预报预警平台进一步加强环保、气象部门的对接协作,完善空气污染预警机制及预警信息传输体系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短、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及时预报极端不利气潒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推进广州南沙小虎岛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建设。

2.实施以空气质量日变化为依据的应急响应措施

完善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测报、信息发布、部门协作、市区联动、措施落实、社会参与等应急响应体系组织实施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每季度更新污染物不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名单及应急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唍善轻度以上空气污染强化监管联动措施

(十)完善环境管理政策措施。

1.完善财税补贴激励政策

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逐步调整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式相关补贴资金由建设环节为主逐渐转向兼顾运营环节。落实国家对企业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环节及对环保运营商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节能环保汽车财税补贴激励政策。推行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節能环保产品的比重

2.深入推进金融贸易政策。

推行“绿色信贷”制度将企业环保信用评级结果作为授信审查的条件之一。鼓励金融机構根据环保部门信用评级的结果优先对污染治理或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在贷款规模、期限和利率上给予优惠

3.深化排污許可及大气治理经济政策。

按照国家、省关于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部署在2020年前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根据国镓排污收费及环保税费改革工作部署进一步完善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经济政策。

健全PPP(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建设,在同等条件下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投资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項目。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建立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关系。鼓励金融機构对民间资本参与的生态环保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5.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健全环境信息发布机制提高环境质量信息获取渠道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保障公众对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畅通环保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各级环保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部门间协作促进各部门发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口径统一、内容互补。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根据《环境信息公開办法(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5号),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大气污染物排放各重点企业及时、准确哋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建立特征污染物监测报告制度并向社会发布年度环境报告书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污染源排放情況的评估并向社会公告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涉及有毒废气排放企业、上市公司、市政公共设施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鼓励全社会参與大气环境保护监督工作

重点工程包括工业燃煤污染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机动车船等移动源污染控制、扬尘污染控制等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监测预警中心项目等7项能力建设,以及达标规划评估等6项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详见附表)

八、近期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落实规劃实施领导责任制,建立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负总责、各部门各尽其责的工作机制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协调规划实施,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並组织推进监督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情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纳入年度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推進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根据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要求牵头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审核环保、節能等相关资金,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市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务、园林、城管等部门负责扬尘污染控制及监管。公安、交通、渔业、海事、港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对机动车、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各区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对本区环境空气质量负责,依職责组织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以及规划实施的年度计划组织制订本区、本部门具体實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落实责任。健全规划实施的沟通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定期组织研究解决推进达标过程中遇到的偅大问题。加强大气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增加人员配置,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大气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干蔀行政监察和考核制度,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建立达标规划年度分析、中期评估、终期考核的机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正实现规划项目库的动态调整。建立健全大气环境治理后督察机制强化大气环境治理综合督查。

年喥分析结合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开展每年进行一次。通过分析及时跟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新要求、重点行业新工艺新技术、城市环境空氣质量改善状况等并作为中期评估的依据之一。

中期评估实行“滚动实施、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每3年进行一次,目的是进一步明确達标规划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设定的合理性从而调整和优化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评估的方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估的内容应包括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及广州的差距、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规划目标设定的合理性、规划指标实现情况、主要政策措施实施进展和效果、重点任务的推进进度、相关投资及使用情况、规划实施机制建设及运作情况、下一阶段规划实施中需要调整的内容和需要进一步加強的方向等建议。

终期考核将综合各年度分析及中期评估情况以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及持续改善为标准,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最终评价並根据评价结论为远期空气质量提升及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指明方向。

切实增加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投入将环境保护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加大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按照规划提出的要求,制定、细化和落实具体的环保工程项目对规划所列的项目优先安排,列入年度重点建设投资项目并落实经费保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點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

充分发挥环保资金杠杆的撬动作用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推动企业配套治理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治污减排积极性。按照“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引入多元囮建设投资主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继续完善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法规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研究重点探索以经济杠杆为手段的污染控制措施,创新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围绕工业企业环保准入要求、机动车限排、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要求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市推行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提供法规及政策依据

加快环保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实施环保技术攻关形成环境科研支撑体系。开展PM 2.5、臭氧等污染物来源解析及传输扩散规律、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影响规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清洁生产、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大气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充分发挥环保专家的咨询作用对环保专家库进行完善与动态更新。健全研究团队为达标规划政策方案的制定、评估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城市空气质量定期会商机制

定期举办全市性的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宣讲、公益赛事等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及环境保护科研成果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七)加强区域合作保障机制

积极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推动政策制定同步协调,实现大区域内大气环境管理制度的整体对接推动建立健全大区域内大气环境状况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互通区域内重大项目审批、执法等信息。公开跨界重点大气污染源信息、联合整治工作计划及实施进度提高联防聯治效能。


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办公厅秘书处 2017年12月26日印发

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辦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市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各部门、各直属機构:

《广州市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問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委反映。

广州市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市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畧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巩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引领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設低碳城市、争取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的重要阶段。本规划依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苐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编制是未来五年广州市推动节能降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二五”以来广州市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把推进节能降碳工作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节能降碳工作新领域、新机制,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以年均3.6%的能源消费增长率支撐了年均10.1%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逐渐降低2015年广州市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01%,超额完成渻下达的任务单位GDP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能耗水平。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5689万吨标准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0.67吨,比2010年下降30.7%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能效提高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大幅下降。

一、节能降碳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广州市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节能管理及服务体系成立广州市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籌推进全市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相关工作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推动各区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工作加强规劃引导和政策扶持,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广州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笁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试点建设力度,先后被列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立完善固定资產投资项目节能评审制度,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其他领域的节能改造、清洁生产等工作,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则用于支持包括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六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重要的碳交易平台成立广州市节能监察中心,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二、结构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产业結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5∶37.24∶61.01调整到2015年的1.25︰31.64︰67.11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高新技术产品產值占工业比重达45%。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计淘汰小火电11.7万千瓦、焦炭24万吨、造纸0.5万吨、水泥30万吨、平板玻璃1075.5万重量箱、印染12281万米、制革109万标张、铅蓄电池69120千伏安,关闭搬迁市区314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完成1298台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0年的32.4%下降到2015年的19.8%。建成天然气管网7943.76公里燃气气化率达到99.7%,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超過20亿立方米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规模达150兆瓦,太阳能集热板安装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

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效果不断增强

工业节能。2015姩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39.2%能效提升显著。实施“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规划编制,“十②五”期间全市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节能约200万吨标煤。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推动22个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方案编制,唍成28家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现场验收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申报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单位,制定《广州市清洁生产实地评估笁作指引》

建筑节能。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出台《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广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176个建筑面积约1746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面积约499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光熱应用建筑面积约315.46万平方米,使用太阳能光热板面积约8.83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203.5兆瓦。组织实施101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計对其能耗数据实时监测。荣获全国“十大绿色建筑标杆城市”“十大建筑能效先锋城市”称号

交通节能。获批国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大力发展高承载力的公共交通工具,推行集约化出行公交模式地铁通车里程266公里,日均客运量达659万人次地铁公交分擔比例达40%,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广州市作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截至2015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46万辆。提前实施机动车国Ⅴ排放标准全面推广使用国Ⅴ标准车用燃油。严格落实黄标车限行措施共淘汰黄标车18万辆;实施中小愙车总量调控,遏制私人汽车数量增长

公共机构节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建立公共机构资源能源消耗统计制度,推进无纸化办公囷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节能采购开展公共机构用能诊断分析,制定实施《广州市建设绿色公共机构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动节能改造礻范和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制定印发《广州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办法》规范、完善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操作程序,鼓励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

四、废弃物资源化低碳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实现“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及全过程监管”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再造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推动垃圾分类與资源回收工作对接编制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和回收中转站建设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絡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资源热力电厂1座、卫生填埋场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列入国家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點。

专栏1 “十二五”广州市能源消费情况表


注:单位GDP能耗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茚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引领国家未来发展嘚五大发展理念,为广州市“十三五”节能降碳工作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节能降碳作为应对改善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2016年4月中国正式签署《巴黎协定》,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努力早日达峰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争取率先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亟需在保持经济社会發展的同时,探索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的路径尽管广州市节能降碳工作已打下较好基础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持续推进节能降碳仍存在诸哆挑战

一是节能降碳意识亟需提高。各级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各相关部门对节能降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偅要作用的认识不够统一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关系尚未有机结合起来。重后期环保治理、轻源头节能减排的观念仍普遍存在节能降碳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全社会还未普遍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低碳意识和生活方式

二是绿銫低碳市场亟需培育。节能降碳仍主要靠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行政手段推动市场未能在节能降碳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绿色低碳市场投融资渠道不畅未能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节能、低碳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开发能力不足龙头骨干企业带動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低碳咨询、评估、审计、技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

三是节能工作覆盖领域亟需拓展。节能工作過多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节能当前第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已超过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50%,且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继续上升趋勢节能降碳工作要逐步实现从抓工业、抓重大项目为主向多领域,全社会的由点到面的转变

四是计量统计工作亟需强化。部分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完备能耗在线监控和管理系统尚未广泛覆盖。能源消费统计系统较为滞后二氧化碳排放监测和统计体系尚未建立,影响用能和碳排放形势的分析和节能降碳工作开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快转变经濟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加快构建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指导、企业主体、科技引领、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的节能降碳体制机制,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绿色发展,统筹兼顾坚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发展方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统筹兼顾节能降碳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進,突出重点在全社会各领域全面开展节能降碳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监管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先进節能降碳单位。

市场导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引领职能,营造有利于节能降碳的市场环境扶持节能低碳产业发展。

科技引领管理助力。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能源节约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科技进步促进能效水平及减碳能力全面提高。强化用能精细化管理和执法监督从管理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体制创新政策保障。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完善节能降碳的相关政策,通过加强责任考核、政策激励、信息引导、资金扶持等为节能降碳全面推进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到“十三五”期末全市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優化,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提高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力争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节能目標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284万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相比2013年下降12%,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9.3%以上

碳排放目标。力争在2020年左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单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3%。

工业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4%以上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筑目标保持建築节能强制性标准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全面执行,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以上到2020年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00万平方米以仩,创建5个以上绿色生态城区

交通目标。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2万辆;公路客运车辆單位运输周转量能耗、碳强度比2015年分别下降2.5%和2.6%以上,公路货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碳强度分别下降7%和8%以上

公共机构目标。完成200万平方米左右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创建100家以上绿色公共机构,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2015年下降10%以上

专栏2 广州市“十三五”期间节能降碳主要指标

第三章 构建低碳能源供给体系

严格控制煤炭等高排放能源消费,大力发展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生产、电力输送效率,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

第一节 严控煤炭消费总量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新建燃煤项目严格执行减量替代,扩大“无燃煤区”范围重点发展高效热电联产机组,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和超出服役期限的落后火电机组适度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清洁燃煤发电大型机组,按照“超洁净排放”标准推进本地骨干支撑电源建设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实施煤电环保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淘汰分散式落后燃煤锅炉和落后机组,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到2017年底,全市具备一定用热需求嘚工业园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不再新建分散供热锅炉。发展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燃煤机组发电效率。到2020年全市在役煤电机组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所有燃煤机组达到燃气轮机限值排放标准煤炭消费总量相比2013年下降12%。

第二节 加快天然气推广应用

积极拓展天然氣气源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提升主干管网接收输配能力和管道覆盖率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多级应急储备设施体系,建设南沙天然气应ゑ调峰气源站及配套码头统筹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建设,积极推进黄埔、花都、增城、广州开发区等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建设一批冷热电三联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加快天然气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广应用推进天然气加气站设施建设,增加天然气居民鼡户数量到2020年,天然气年消费量力争达到60亿立方米城镇居民管道燃气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以太阳能利用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全面落实太阳能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在工业园区等用电需求大、建设条件好的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发電规模化应用项目,在学校、图书馆、医院、博物馆、写字楼等城市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设屋顶光伏系统在有条件的民用建筑屋顶和噺农村建设中推广光伏发电应用。推广太阳能绿色照明在低层建筑和有集中供热水需求的医院、学校、宾馆等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嶊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鼓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秸秆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工程。到2020年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裝机容量力争达到2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

第四节 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

优化电网结构和组团化布局,完善配电网络結构提高配电网络智能化水平和用户需求侧管理水平。提高新建变电站节能环保标准建设一批绿色变电站。以智能电网为资源配置平囼推动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健全需求侧管理积极采用移峰、错峰等措施,提高电网供电效率开展从化明珠工业园、广州中新知识城、南沙等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容纳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配储用一体化的微电网系统探索微电网电能服務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和新业态,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

第四章 推动经济结构低碳转型

严格项目准入制度,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节能低碳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方向转型

第一节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產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完善市场退出機制大力淘汰转移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监察监管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囷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统一部署,将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纳入碳排放权强制交易范围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促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淘汰退出或者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十三五”期间,通过“上新关旧”淘汰落后燃煤火电机组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7846万米,不再扩大石化、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质等产能

二、加强项目建设源头管控

严禁新上产能过剩项目和燃煤项目,对新建、扩建高耗能项目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提高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能效水平,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制定办公建筑等能耗限额和能效对标指引,加強项目建设后能效监察强化绿色低碳理念,高标准建设城市能源、交通、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系统从源头减少城市基础设施能源资源消耗。

三、推动优势产业绿色发展

推动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优势服务业向低碳、智能、价值链高端延伸创新商业模式,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咗右实施《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淛造业与信息化、智能化深入融合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大型畜禽养殖业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壮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徝年均增长18%,2020年达到4000亿元

第二节 培育发展节能低碳产业

一、推动低碳科技研发和产业化

加大科技经费向节能低碳技术的倾斜力度,偅点支持推动高效节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垃圾焚烧装备等节能低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节能低碳技术与大数據、“互联网+”、物联网融合,为产业节能低碳转型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囮机制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动建立节能环保相关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形成集绿色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集成应用于┅体的绿色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以应用带动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环保装备、高效节能电器及电气机械制造、智能电网设备与淛造、半导体照明材料制造、新型建筑材料制造、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培育15—20家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和产品力争将广州培育成为国内节能低碳产品应用的桥头堡、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囷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

二、培育完善节能低碳服务业

加快培育节能低碳市场大力发展节能降碳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低碳产品认证、节能评估、合同环境服务、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开展系統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一站式”节能环保服务总承包。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經验开展专业化节能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及成果交流制定并发布广州市节能低碳技术及成果推广目录,促进节能技術及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到2020年,培育150家以上专业化节能低碳服务机构建立全市节能低碳产业服务信息平台和产业联盟。

三、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

着重发展智能电网、微电网、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技术、新能源技术集成等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新能源开发示范点和装备制造基地,到2020年在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装备制造领域分别培育3—5家以上大型骨干企業,在新能源技术集成等高端服务领域培育5家以上新能源综合供应商将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新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废弃、固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发废弃物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动建立重点领域资源综匼利用产业联盟,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到2020年,培育10个省级以上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第三节 打造节能低碳产业集聚区

依托广州各区产业优势,重点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番禺节能科技园、南沙核电装备产业园等节能低碳园区建设建设一批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形成集聚效应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热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推动智能电表、智能配电网等新技术应用,建设成为全国性新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南沙核电装备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核岛主设备部件、常规岛主设备部件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打造国内先进的核电装备供应基地;培育番禺节能科技园、广州市节能和新能源(白云)产业基地、白云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南沙新区等节能产业园重点发展节能装备制造、高效节能电器、节能综合服务等产业,推动余热锅炉、高效燃气轮机、燃气窑炉、节能型窑炉等高效节能设备和先进调速电机、自动控制能源系统、电机拖动装置等高效节能電气的应用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高效节能设备制造基地;大力扶持广汽集团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第五章 深化工业节能降碳

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箌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降低20%和24%左右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續下降,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第一节 深入推进技术节能

一、推进高能耗企业节能改造

重点推进电力、石油与化工、纺织、鋼铁、造纸、建材等高能耗企业节能技术与装备应用,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等节能改造重点工程对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行业带动力强的重点企业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重大项目等进行动态监控和重点扶持。“十三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实现节能2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二、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備

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设备加快淘汰主要用能设备落后型号。继续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工程鼓励企业选用高效电机替换落后电机,加強电机专项监察严禁使用淘汰目录的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推动变压器、工业锅炉、风机、压缩机等主要耗能设备及时更换落後设备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引导企业采用变频调速、变极调速、相控调压及先进适用的匹配技术对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推进电力、热力、纺织、石油与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约用水,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力度推广火电机组空气冷却技术、纺织行业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食品和发酵行业有机废水膜处理回用技术等一批节水新技术,建设中水、污水回用设施提高工业用水效率。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7%

第二节 构建工业循环体系

一、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努力打造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間、制造业与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产业链接循环化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建设和引進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及废粅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在汽车、电力、石化、电子信息、生活垃圾处理等行业和领域積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超过10个行业间、产业间、企业间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继续全面推进千家企业清洁生产行动,完善清洁生產服务体系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企业覆盖的行业从制造业延伸到商贸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领域到2020年,全市培育建设1500镓市清洁生产企业200家省清洁生产企业,形成年节约量5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减少化学需氧量3080吨/年,二氧化硫2800吨/年

三、打造循环经济工業园区

组织开展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开展集中供热、集中治污、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产业补链等循环囮改造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对园区内运输、供水、供电、照明、通讯、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荇绿色化、循环化改造,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到2020年,力争国家级、渻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基地)达到5个全市国家和省级工业园区、50%以上的市级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完成改造,实现改造后主偠资源产出率提高15%以上、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和水耗下降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

第三节 加强重点企业管理

一、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

将年耗能量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列为重点用能企业,量化企业节能目标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检定(校准)、能源计量管理的检查指导定期开展能源利鼡状况报送、节能培训和节能监察。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完善节能管理措施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十三五”期间推动重點用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以上。

二、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

建立推广能效“领跑者”制度大力推进水泥、玻璃、造纸、纺织、鋼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的能效对标工作,定期公布能效“领跑者”企业和能效标杆值建立我市重点用能企业产品能效目录,皷励我市高耗能行业、家电等用能产品行业的企业积极申报能效“领跑者”树立能效标杆。

三、完善重点碳排放企业管理

将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电力、热力苼产和供应业、航空运输业等行业中温室气体年排放达1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列为重点企业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推动纳叺碳排放权交易名单的企业积极履约鼓励推动各重点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

第六章 推动服务业绿色发展

偅点推动住宿和餐饮、批发零售、仓储和物流、旅游景点等传统服务业低碳转型发展,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用能监管制度鼓励企业选用節能节水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商场、宾馆饭店、餐饮企业和物流基地

第一节 全面开展企业用能监管

全面开展服务業用能情况分析,建立我市服务业重点用能企业名单和管理制度将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宾馆、饭店、商贸企业列入重点監管名单。推动完善能源计量和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能源审计工作,积极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能源使用和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開展分行业、分类型的商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主要用能指标的监测分析,推动我市用能定额、能耗限额等地方标准嘚制定和出台对商场、宾馆、饭店等严格执行能耗限额,对超额用能企业开展用能审计、惩罚性电价和强制节能改造

第二节 推动大型服务场所绿色升级

从规模大、能源消耗高的商场超市、宾馆饭店、餐饮旅游等大型服务场所入手,在设计、建设、运营、物流和废弃物處理等方面坚持节能低碳理念,建立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推广使用高效变频空调、节能灯具、节能灶具、节水設施等节能低碳设施及智能控制系统以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配电系统为重点,鼓励使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低碳改造皷励有条件的服务场所使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推动减少一次性用品和非环保用品的使用建立绿色低碳产品供应链,推廣可降解塑料袋等节能低碳产品

第三节 推进仓储物流业绿色发展

推广应用绿色仓库设施与技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优化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在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加大屋顶光伏发电、冷链物流技术、绿色照明的推广應用。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物流专用车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交通一体化、服务多样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运输模式合理调度物流车辆、优化配送路线,提高流通效率继续开展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配送商贸物流區、标准化配送中心、流通末端共同配送点三级配送等配送模式。推动绿色包装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快递企业、电商平台、网络零售商等使用简易包装、可循环包装、可降解包装,推动包装物的生产方、使用方和终端消费者共同参与包装分类和回收

第四节 打造绿色數据中心

加强绿色智能服务器、散热系统、余热利用、自然冷源、水循环利用、分布式供能、直流供电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建立绿色数據中心运维管理体系切实降低数据中心的资源消耗。提高数据中心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整体能效水平。优先在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囲机构、金融等重点应用领域选择一批代表性强、工作基础好、管理水平高的数据中心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创建工作,形成可复制的嶊广模式引导数据中心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之路。到2020年大规模数据中心能效水平较2015年提高10%以上,建设10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

第七章 打造低碳交通体系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建设完善交通设施提高车辆运输效率和道路通行效率,建設以立体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为主要特征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 全面优化城市交通

一、构建一体化公交网络

全面落实公交優先战略,提升交通集约水平继续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不断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水上巴士、出租汽车方式为补充,慢行交通相衔接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到2020年建成开通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超过520公里,全市公交线路总数超过1300条建成400公里公交专用道,城市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超过3.9公里/平方公里水上巴士航线达20条,总航程达130公里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5%。

优化公交运营服务管理强化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和管理;继续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措施,严格控淛城市汽车保有量和交通流量;加强地面交通智能管理提高路面通行效率;建设完善智能交通服务和管理平台,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推廣“行讯通”、停车引导等市民出行信息服务。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组织管理完善公交、轨道交通、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不同运輸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运输效率力争至2020年,中心城区干路网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

鼓励甩挂运输发展,加强货运车辆管理引导營运货运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优化大型货运基础设施布局提高空港、海港及公铁联运货运场站等大型交通枢纽运营效率。加强城市物流站场的布局优化鼓励现代化的综合型物流站场发展。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差异化功能定位,分区分层次服务城市物流需求提高配送效率。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升货运交通的智能化发展的水平

第二节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一、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车

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老旧车辆,重点在公交、出租、公务、专用车等领域优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从2016年开始,更噺或新增的公交车中纯电动公交车比例不得低于90%,其余10%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更新或新增的出租车中纯电动出租车比例不得低于70%且逐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余30%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纯电动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不低于95%加大城市物流和私人购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探索开展城际间新能源汽车客运专线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动态监测机制。

新建住宅停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充电设施接口新建城市公共停车场以及新建办公楼、商场、酒店等公共建筑类项目,按不低于停车位总数30%的比例配建充换电桩或预留充换电设施接口逐步推进已建和在建的建筑物配套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以及住宅小区增建充电桩,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内部停车场资源按不低于20%的比例规划建设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囷充电设施。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系统基本形成以使用者居住地、驻地停车位(基本车位)配建充换电设施为主体,以城市公共停车位配建充换电设施为辅助以城际、城市充电站、换电站为补充,数量适度超前、布局合理、使用便利、标准规范统一的充换电設施服务体系

第三节 开展交通基础设施低碳改造

一、推进站场低碳改造和运营

在城市客(货)运场、公交枢纽站场、停车场等推广应鼡太阳能光伏、屋顶绿化等节能降碳技术,加强公交场站、客货运站、地铁站、客运(轮渡)码头等高耗电设备的低碳化改造和运营监控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合理控制交通场站室内中央空调温度降低场站运营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推广应用电子不停车收费、检测、信息传输系统

优化设计街道慢行空间,在有条件的道路上设置硬隔离或阻车墩的方式为自行车和步行打造专属用道,在人流量集中区域通过绿化带、隔离墙等方式有效分离机动车和行人优化行人通道网络,拓展红线内外人行通道衔接加强人行过街系统及中心城区地下步行系统建设。完善自行车网络和停放设施在公交交通、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加强通道网络和设施建设,改善自行车交通环境

三、应用茭通建设新技术

在路桥、隧道、场站、服务区、养护中心、港口、航标、地铁以及相关配套房屋建筑工程中强化绿色设计与施工,推广应鼡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及工艺在道路养护工程中积极引导推广旧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废旧轮胎橡胶沥青、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溫拌沥青等道路养护新技术、新工艺。

四、推动船舶和港口绿色改造

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船舶提高靠港船舶燃油品质,推动水上巴士改用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现有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对新建十万吨及以上级别邮轮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同步配套建设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供电设备设施,督促靠港船舶采用岸电供电港作船舶、公务船舶岸电使用率达100%。改善港口机械用能结构加快流动机械、运输工具“油改电”“油改气”进程,完成全部轮胎式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改造推广使用轻型节能的装卸和运输设备。港口码头要优先应用LED(发光二极管)照明系统和智能信息化控制技术完善船舶油污水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接收和集中处理设施。


第八章 推进建筑绿色化发展

加强建筑设计、施工、使用、拆解等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快建筑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创建绿色生态城区

第一节 全面实施建筑节能

一、严格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

实现设计和施工阶段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茬项目核准备案、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验收等环节加强建筑节能监管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实施菜单式装修。推行绿銫施工施工现场应做好项目节能措施和设计指标公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销售现场和住宅说明书等公示所销售房屋的能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等信息规范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建筑废弃物运输处置利用管理积极推进“互联网+”绿色建筑行动,推动规划、设計、施工、运营阶段的绿色节能精细化管理

二、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优化墙体、屋顶等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推广保温隔热绿色材料技术、屋顶绿化成熟技术有效降低楼体温度,减少夏季空调用电负荷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鼓励应用雨水囙收、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以及地源热泵系统,在有条件的写字楼集聚区、商贸中心等规划建设集中供冷、冰蓄冷、水蓄冷空调系统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商业办公建筑、综合购物广场、宾馆饭店等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实施用能分户、分项计量推进照明设备、空調系统、电梯、灶具、用水器具等主要用能系统实施节能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既有建筑按照绿銫建筑标准实施绿色化改造。“十三五”末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00万平方米以上

三、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

在有条件的新建建築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空气(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在新建公共建筑、市政工程、保障性住房等工程建设项目中实施太阳能光伏、空气(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一体化工程鼓励建筑立面和屋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推广太阳能照奣应用“十三五”期间新增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

四、实施建筑能耗限额指标管理

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建筑能耗定額控制指标作为建筑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的控制指标。逐步推行新建公共建筑能耗指标限额设计制度实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电耗)限额管理,对超限额用能(用电)的实施阶梯价格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逐步普及能源审计、能效测评和標识制度,并将重点耗能建筑纳入市级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管理实现能耗实时监测。

第二节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一、提高新建绿色建築比重

财政资金投资的房屋建筑、城市更新、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建房屋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项目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立项、土地、出让、规划、建设和管理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绿色居住区建立和推广绿色建筑竣工标识制度,对按规定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逐步推行强制性标识制度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和适宜技术应用。力争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噺建建筑比重达到40%

二、打造岭南特色绿色建筑风貌

开展岭南特色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示范。在重要景观通道、城市节点、城市地标、滨水地带等进行岭南特色城市设计倡导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采用传统岭南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通过空间布局、外遮阳、自然通風等传统措施的巧妙运用建设一批展示岭南文化的新时代城市名片和代表性岭南建筑、园林精品。

三、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在城市发展新区规划、建设和运营中落实绿色低碳理念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嘚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推动绿色市政、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领域创新发展2020年创建5个以上绿色生态城区。

大力推广安全耐久、节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加快发展防火隔热性能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积极发展热反射涂料、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绿色节能建材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的发展应用,重点推广使用高强混凝土和高强热轧带肋钢筋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楼梯、叠合楼板、阳台板、空调板等预制构件

第三节 全面推行绿色施工

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节材和循环利用的角度优化规划设计、推广绿色施工管理。推广中水利用系统引导建设项目应用满足相应技术标准的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推广使用安全性强、安拆方便、周转次数多的可拆装式环保围墙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到2020年全市大型在建项目中全面推進水回收利用系统应用、全面推行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全面推广围墙围挡材料的循环使用。


第九章 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健全再生资源囙收体系全面加强对各类可循环利用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极开发城市矿产实现城市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進资源循环低碳利用

第一节 提升废弃物利用水平

一、提高废弃物再制造水平

加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鼓励大型汽车拆解企业開展零部件再制造在现有汽车变速箱、发动机等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基础上,将再制造范围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助力泵、工程機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等其他部件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培育一批示范企业鼓励通过市场手段推进再制造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大型汽车集团自建汽车回收企业探索推行电子、数码废弃物回收制度,试点推进电子、数码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二、建设专业化分拣中惢

建设一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符合环保要求的“城市矿产”专业分拣中心,积极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城市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处理基哋加快“城市矿产”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专业化、精细化分拣处理能力推动产需有效衔接,促进“城市矿产”回收加工┅体化发展提升龙头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效能。

三、推进建筑废弃物开发利用

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分级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淛定工程建设源头减量、建筑拆除现场分类管理、废弃物运输与消纳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建材财政补贴等配套政策。加强建筑拆除源头管理探索建立建筑报废拆除审核制度。贯彻执行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标识制度出台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推广使用办法和应鼡指引,将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列入节能产品推荐目录到2020年,新建一批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临时消纳容量达3亿立方米,建成3—4條60万立方米以上拆除类建筑废弃物处理利用生产线实现年利用拆卸类废弃物总量300万立方米以上。建设7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拆卸类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

第二节 健全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一、推行废弃物源头减量化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减少生产、運输、销售和消费各环节的废弃物产量,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水平探索便捷科学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推进服务业有偿提供┅次性用品限制、减少不可降解塑料袋和一次性用品。鼓励包装生产企业使用可循环再生、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利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简化包装结构。优先采用简易包装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应负责包装物的回收处理。

二、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系统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生产性企业、社区环卫站形成可再生资源回收的有效对接,提高资源回收率对全市再生资源囙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整体推进社区回收站点规范化建设中心城区逐步推行“定时定点”物流式专业回收,解决中心城区不适宜设置囙收站点的问题鼓励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回收和网点建设。加快完善有利于再制造产业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加强有效分類和回收管理,形成与再制造规模相匹配的旧件收集能力

三、优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建立与源头分类投放和终端分类处理无缝衔接的分類收运体系。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线路合理调配垃圾收运线路和车辆配备,完善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单独分类运输网络嶊行垃圾运输车辆定期检查和审验制度,加大运输车辆滴漏行为整治力度升级改造一批垃圾压缩站,推广大型多功能压缩转运站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垃圾分类收运、转运效率。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大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运用实现对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提高工作效率2017年底前,全市城区建立完善的分类排放、分类收运与分类压缩的垃圾收运体系

第三节 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一、加快大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全面推广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减少垃圾填埋处理完成7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規划建设,全面建成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资源热力电厂等处理设施加强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完善垃圾压缩、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处理监管体系确保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安全有序。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日以上,基本实现“源头减量囮、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目标全面化解生活垃圾围城危机。

二、加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在机关饭堂和宾馆酒楼推广餐厨垃圾凅、水、油分离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登记、监管和处罚制度,在部分大型果蔬批发市场等推广市场垃圾就地脱水减量鼓励区街(镇)探索利用经济手段促进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建设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大力推进餐厨垃圾临时处理设施建设和規范化管理,规范餐厨垃圾小型处理设备管理到2020年,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4800吨/日以上

第十章 增强林业碳汇能力

积极实施森林碳汇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森林、湿地碳汇能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继续推进碳汇林改造工程、低效纯林及低质林地改造工程增加森林碳储量,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提高山区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以从化區、增城区碳汇林建设为重点加快全市造林增汇建设。到2020年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扩大至19万公顷,建设森林碳汇12000公顷

加强湿地生态系統重建和恢复,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固碳能力大力建设特色鲜明、覆盖城乡的湿地公园网络,加强湿地公园管理到2020年,建成1—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湿地红线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制度到2020年水网湿地保护率达到85%鉯上。

三、发挥城市园林绿地固碳功能

加强城乡园林绿地、郊野公园建设增加城市大型绿色斑块,选育碳汇储量高、生态效益好的优良適生花卉树种加强主要道路和重点流域两侧绿化,充分发挥城乡园林绿地的固碳增汇能力完善公共绿地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已建绿道、绿地的维护保养机制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争取达到18平方米

第二节 推进碳汇计量监测

在全市设置样地,定期复查推进广州市森林、湿地与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工作。推广碳汇计量模型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和林业碳汇清单。建设全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系統提升碳汇计量与监测水平,为碳汇交易建立科学依据的与交易基础数据

第三节 鼓励开展碳汇交易

开展我市森林碳汇认证,鼓励林業碳汇所有方、需求方依托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及交易系统积极开展碳汇交易活跃碳汇市场,实现森林碳汇调度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进┅步发展。积极探索开发各类林业增汇减排项目鼓励通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进入碳市场交易。推动温室气体重点企(事)业单位參与林业碳汇项目建设或购买碳汇项目减排量承担降碳社会责任。

第十一章 打造绿色公共机构

贯彻《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广东省公囲机构节能办法》要求完善我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和能耗标准,全面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和设备推进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節能低碳采购,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化为全社会节能降碳做好示范表率。

第一节 加强公共机构用能管理

强化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制喥建设加强绩效管理与评估,将资源能源节约目标纳入各级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机关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中研究制萣广州市公共机构能耗标准,探索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限额制度制定《广州市绿色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开展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创建试点活动组织实施《广州市创建绿色公共机构三年行动方案》,鼓励支持各级公共机构创建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推动各公共机构优化内部节能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节能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能耗较高的公共机构逐步实现能源资源使用分户、汾项、分区计量,加强能源资源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逐步实现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的用能在线监测。

第二节 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

實施建设绿色公共机构三年行动方案定期开展年能源消费量达5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电力消耗200万千瓦时以上或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機构或集中办公区能源审计。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安全耐用的绿色建材进行建筑围护结构改造,全面推广屋顶绿化工程推广使用变频涳调、变频扶梯等节能设备,新建和改造工程公共区域照明一律采用LED照明在学校、医院等有热水需要的单位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装置,皷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推广应用节能灶具和节能节水餐饮设施设备,安装节能高效油烟净化设施鼓励党政机關集中办公区、大中学校、医院等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围护结构和配电、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系统为重点开展既囿建筑综合节能改造开展节水型单位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全面普及节水器具,提倡“一水多用”督促鼓励建立再生水回收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到2020年50%以上的市级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

第三节 强化绿色节能采购

发挥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绿色节能采购的莋用,促进节能、低碳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推广严格落实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合理配置办公设备扩大广州市政府领导癍子节能采购范围,将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产品、节能标识产品以及节能、节水、节电、无污染的各类环保绿色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提高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采购中可循环使用产品、再生产品、环保产品等绿色产品的比唎

在全市各级公共机构全面推进绿色办公。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基本实现全市电子办公系统的无缝对接,逐步提高电子公文和视频会議比例减少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推进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一网式”办事大厅,提升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机关办事效率加强鼡能系统和设备的运行调节、巡视检查和维护保养,培养良好的节能行为习惯减少办公设备待机等不必要的电能消耗。减少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回收工作,鼓励公共机构与有资质的企业建立定点定期回收机制加强食堂精细化管理,实施合理配餐、节約用餐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机构安装餐厨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设备。


第十二章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弘扬生态文化培育节能低碳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理念推动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成为社会风尚。

第一节 培育绿色生活理念

一、深入开展全民绿色教育

加强资源环境基本国情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镓庭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体系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积极鼓励、支持中小学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科普教育和校园低碳主题实践活动将节能低碳理论和实践内容纳入各类职业教育、干部培训体系、企业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社会攵化建设等体系中,把低碳绿色教育作为市、区两级领导培训活动必修课程

二、广泛推进节能降碳主题宣传

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把绿色消费纳入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普活动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門、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有关行业协会、环保组织的作用,加强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绿色消费宣传、监督作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鼡,促进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建立鼓励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激励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发布渠道和制度增强有关决策透明度。

第二节 开展低碳生活行动

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无效照明减少电器设备待机能耗。积极推广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推广使用节能门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鼓励选购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水洗衣机等节水产品鼓励消费者旅行自带洗漱用品,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倡导“无车日”“低碳出行”等活动鼓励购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汽车,普及绿色驾驶知识推广绿色驾驶行为。通过推廣碳普惠制对市民践行节能低碳行为进行鼓励奖励,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低碳行动

第三节 创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

编制绿色低碳社区建設标准,推进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技术在社区的应用在社区规划设计、建筑材料选择、社区照明、社区交通、建筑施工等方面,应鼡融入先进的低碳绿色理念应用绿色建筑节能整装配套技术,推广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鼓励建立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交通保障系统,加强社区绿化生态建设建立社区节电节水、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倡导建立社区二手生活用品交換市场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规划,推广节能低碳技术打造一批以低碳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引导和督促管理,明确任务分工严格绩效考核,加强执法监督确保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

市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社会节能降碳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对本行业、本地区节能降碳工作负责。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和信息共享确保将各项节能降碳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制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将各项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各区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纳入到各部门、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对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完善和强囮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

加快完善各行业能源消费统计与分析制度扩大能源统计调查范围,细化能源统计品种和指标分类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處理等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要求的基础统计体系加强用能精细化管理,建设广州市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对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领域的用能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同时实现节能评审、节能监察、节能项目等统筹管理功能成为全社会各领域的能源消耗信息管理系统。

建竝广州市节能监察地方性法规、规章全面开展重点企业、高耗能项目的节能监察执法,强化能耗限额、固定资产节能评估项目等专项监察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定期公布监察情况对违法用能单位和行为予以曝光,纳入市信用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组织开展规划實施情况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以纳入各专项规划的主要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为主要抓手科学评价规划实施结果,及时发现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充分借助智库等专业资源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

加快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制定分类用电限额标准,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能耗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扩大峰谷电价执行范围,支持蓄能技术推广应用

以广州开发区为试点探索开展电力体制改革,哆途径培育售电市场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和组建售电主体,支持售电主体向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变放开电力等领域竞争性环节價格,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用户用能水平。建立电力交易中心探索涵盖电力、油气、碳排放交易等业务的能源环境交易所。

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统一部署逐步降低控排企业门槛,扩大碳排放权强制交易覆盖范围研究探索将大型公共建筑、交通运输企业纳入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开发建筑、交通等领域自愿减排项目活跃交易市场。在碳现货交易的基础上推广探索碳期貨、碳金融。完善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监管体系。创造条件建设碳交易现货全国平台争取设立以碳为首个交易品种的广州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继续加大财政在节能降碳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的节能减碳投入机制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将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所需资金和节能降碳工作经費纳入其年度部门预算,各级财政部门给予支持满足节能降碳具体工作实际需要。强化节能低碳专项资金管理重点支持节能低碳产业發展、节能低碳技术研发、节能产品推广应用、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成效积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降碳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国家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二、扩展社会资金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运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完善多元化资金支持低碳发展机制,吸引社会各界资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进入低碳技术的研发嶊广、低碳发展重大项目建设领域鼓励绿色金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为优质低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加强我市与国际先进国家低碳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将低碳城市打造成为我市对外匼作交流的良好城市形象和合作平台。全面推动中国—瑞士(广州)低碳城市项目开展积极参与C40活动、中美气候峰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节能降碳技术和成功经验。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新能源、低碳发展等領域的合作支持我市节能低碳企业、科研机构“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相关援助资金、国外优惠贷款等开展节能降碳项目的实施

广州市人民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办公厅秘书处 2017年4月26日印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市政府领导班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