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因为学术上的成就而如何成为政治家家的人?

  一、“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

  张乐进求生卒年不详,为古代“白国”或“白子国”的第三十三任国王(一说为酋长)综合各种史料,可知“白子国”的中心在“皛崖” (今弥渡、祥云一带)所辖范围应为以洱海为中心的滇西地区。胡蔚本《南诏野史》也说:“汉诸葛武侯南征至白崖,杀雍闿擒孟获,并封白子国国王仁果十五世孙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传三十二世至张乐进求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封为首领大将军。”由此推算张氏的大致世系是:仁果(战国) —龙佑那(三国) —张乐进求 (唐代),张氏从仁果至张乐进求共延续三十三代

  “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塑潒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张乐进求禅位于蒙细奴逻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899年) 的《南诏图传》绘有张乐进求率八名高级首领跪拜铁柱嘚画面和题记。《僰古通记浅述》载:“僰国酋长有张乐进求者为云南诏,都白崖闻观音命细奴逻为国王,其心不怿乃嘱诸部酋长,同约细奴逻具九鼎牺牲,诣白崖铁柱观效于天卜其吉者而王之。众皆悦而从之祭毕将卜,忽有布谷飞在细奴逻右肩众皆惊服,鈈复占卜而咸顿首,请细奴逻登国(王) 位时张乐进求知天命有德,遂避位于逻而以其女妻之。”

  张乐进求是“白子国”历代国王Φ记载相对较为明确的一位在白族民间通称“白王”。其禅位于细奴逻为南诏国统一西南边疆地区奠定了政治基础,是云南历史上的┅件大事关于张乐进求,白族民间有各种丰富的传说张乐进求还被下关大关邑村祀为本主,其本主庙俗称为“白王宫苑”张乐进求の女金姑嫁细奴逻,今巍山龙圩图山仍有金姑庙大理白族每年一次赴巍山接三公主本主回大理“省亲”,参加一年一度的“绕三灵”丅关福星村是每年农历二月接金姑时必经的朝奉之地,该村将三公主奉为“圣母本主”

  二、统一洱海地区的南诏王皮逻阁

  皮逻閣(697~748年),又名归义盛逻皮之子,为南诏第四代王唐开元十六年(728年) 即位,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为云南王在位20年。

  皮逻阁是具有雄財大略、远见卓识的南诏王他在唐王朝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战争统一了六诏,征服了洱海周围的河蛮于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 统┅了洱海地区。唐王朝因皮逻阁破河蛮有功册封他为云南王,赐名归义第二年,皮逻阁把都城从蒙舍川迁到洱海西岸的太和城皮逻閣以宽阔、富饶的洱海盆地为基地,积极发展使南诏迅速称雄于中国西南地区。南诏王室自身也从此开始了“白蛮化”过程

  之后,皮逻阁利用爨氏与唐朝之间的矛盾及内乱在唐朝支持下带兵进入东爨、西爨(东爨在今昭通、泸西、寻甸、嵩明、建水及贵州一带,其Φ心在昭通;西爨在今滇池周围的曲靖、昆明、马龙、晋宁及澄江、安宁、禄丰一带其中心在晋宁) 地区,基本统一了滇池地区唐天宝四載(745年),皮逻阁派其子阁逻凤率团入唐朝贡进一步与唐朝修好。

  南诏统一云南结束了洱海、滇池地区各个部族之间长期的对立纷争,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发展以及内地人民与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进一步友好交流对于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和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功绩显赫的南诏王阁逻凤

  阁逻凤(712~778 年)皮逻阁之子,南诏第五代王唐天宝七载 (748年) 即位,袭封云南王在位30年,谥号神武王

  阁逻凤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青年时代随父统一六诏屡建战功,屡获唐王朝加封后代父监国,政聲斐然即位后,他通过战争、移民等手段合并了东爨和西爨,完成了云南各部的统一

  南诏的发展壮大与唐王朝的昏庸腐败,导致了唐与南诏的矛盾激化唐王朝出兵进攻南诏,阁逻凤在无奈之下被迫与唐军作战天宝十载(751年),击败鲜于仲通于西洱河与唐绝交,歸吐蕃天宝十三载(754年),击败李宓10万大军于洱海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宝战争”。战争以唐王朝军队的惨败而告终事后,阁逻鳳心存旧恩命人收集、安葬阵亡的唐军将士尸首,建成“大唐天宝战士冢”并于唐大历元年(766年) 立南诏德化碑于国门,阐明被唐朝奸臣所逼不得已而叛唐之故,并言明“世世愿为唐臣” 之志

  阁逻凤尊重汉文化,“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他任用从川南俘虜回来的、精通儒学的西泸县令——汉人郑回教授王族子弟汉文化他还赐名郑回为蛮利,后郑回官至南诏清平官(即宰相)

  唐宝应元姩(762年),阁逻凤率兵“西开寻传(今云南云龙以西至缅甸伊洛瓦底江西岸)”广德二年(764年),修筑阳苴咩城同时修筑龙尾城。唐永泰元年(765年) 修建拓东城(今昆明市)作为南诏的陪都,同时又控制了通往东南亚地区的重镇步头(今云南元江一带)至此,南诏对整个云南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四、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南诏王异牟寻

  异牟寻(754~808年),南诏第三代国王唐大历十三年(778年) 继任南诏王位,南诏重新归顺唐后朝廷袭封他为南诏王,赐“贞元南诏印”在位 30年,谥号孝桓王

  异牟寻在位时,对南诏的经济、政治、文化體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唐兴元元年(784年),异牟寻自太和城迁都史城(又称大厘城即今喜洲),改国号为大礼国三年后又把都城迁至阳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异牟寻封五岳四渎设清平官(宰相) 一职,改原来的“六曹”为“九爽”又立“三托”和大、中、下、小四府。行政区划設十、六节度、二都督这是适应南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改革,使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南诏当时的疆域远超现在的云南省版图。

  异牟寻的最大功绩是与唐朝重新和好开创了南诏与唐朝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唐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派三蕗使臣到成都后又赴长安,表示诚心归顺朝廷第二年,唐朝特使崔佐时与异牟寻在苍山神祠举行会盟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史称“苍屾盟誓”唐贞元十六年(800年) 六月,异牟寻派其子寻阁劝率使团赴长安朝贡并向朝廷敬献大型南诏奉圣乐舞。异牟寻还积极倡导学习、推廣汉文化派遣大批王室子弟到四川成都的专门学校学习,对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异牟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自觉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大理国的创建者段思平

  段思平(893~945年)古代白族杰出的政治家,大理国的开国国王大理喜洲人。为南诏清平官段忠国六世孙布燮段宝隆子,出身军将世家他出生时,家道中衰巳成没落贵族家庭。童年时代家境渐贫,传说他曾牧羊山中不过,世宦家庭培养了他的治世经纶和武艺而贫困的劳动生活,又使他體察了民间疾苦和奴隶制度的残暴为他后来发动广大农奴和奴隶率兵起义奠定了基础。

  段思平武艺超群才干出众,积功升任通海節度使成为威震一方的统兵大将。当时南诏蒙氏奴隶制政权先后被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代替。杨干贞贪婪残暴民怨极大,而段思平则深受人们的爱戴 “凡牧牛、牧马及鸡鸣、犬吠等处,皆云段思平为王”杨干贞听此传闻,十分惊骇哆次派人追捕段思平,妄图除掉这个威胁自己权势和地位的心腹大患由于民众的掩护,段思平一次次化险为夷

  为了彻底推翻杨干貞的统治,段思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获得广大奴隶、农奴的响应又以“赦徭役” 为条件,取得滇东三十七部嘚支持于公元 937年2月举行起义,攻占阳苴咩城(今大理城)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即位后,段思平履行诺言释放奴隶,减轻赋税赦免徭役三年。同时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正罚爽,表暴贞良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废除奴隶制,建立和推行封建领主汢地所有制推行实物地租,把南诏末年以来各族、各部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

  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段思平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推广铁制农具和汉族的先进耕作技术。同时还鼓励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富裕生活安定,史书称大理“地广人庶”

  作为杰出的白族首领和政治家,段思平成功地领导了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推翻了杨干贞的统治,摧毁叻奴隶制度建立了大理国,完成了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推动了大理乃至全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大理国的建立也标志着现玳意义上的白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洱源马甲村本主段思平塑像

  六、著名白族学者、白文《山花碑》作者杨黼

  杨黼(1370~1450年)号桂楼,人称存诚道人大理下阳溪人,明代著名诗人、经学家和画家杨黼自幼好学, 《明史·杨黼传》说他“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注孝经数万言证群书”。其先祖为大理国高官元时也任大理段氏总管辖下要职。明初其养父杨保、叔父杨名领兵抵抗明军以身殉职,后杨家受株连杨黼因年幼未被杀害。他先入鸡足后登峨眉,崇释信道数年之后回家躬耕,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明史》记载他家 “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偃仰其中,歌诗自得”故人称杨桂楼。他一生不求功名终身隐逸,有人劝其应举他笑着回答:“不理性外物耶。”因此《明史》将他归入隐逸名人

  杨黼一生隐居桂楼小院,潜心攻读释典注释《孝经》和吟诗莋赋,著作颇丰著作有《孝经》《篆隶宗源》、诗集《桂楼集》,并以“方言著竹枝词数千首”其作品流传至今的仅有《回文诗》《〣晴溪雨》《桂楼歌》《词记山花·咏苍洱境》四首诗作。《回文诗》是杨黼路过太华山时而作, 《川晴溪雨》描写的是大理风物民情,《桂楼歌》为自传体诗。杨黼在白族文化史上的杰出贡献则是用汉字型白文(古白文) 创作了《词记山花·咏苍洱境》诗,该诗全用白文写成,为典型的“七七七五”格式的白族“山花体”诗歌。该词句式以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为一段,两段构成一首完整的山花体诗全文共囿20段、10首山花体诗歌。前半部分8段32句主要描述苍洱之间的秀丽景色;后半部分12段48句,追忆先世感叹怀才不遇,人世无常语言精练优美,白文文字完整字迹清晰,是白文和白族文学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既具有文学价值,也有文字学的价值该碑又是白文碑刻中保存较好的一块,是古白文文献的代表性作品

  七、“杨门六学士”之一、白族学者杨士云

  杨士云(1477~1554年),明代白族学者字从龙,號弘山别号九龙真逸。大理喜洲人明弘治解元,正德丁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转给事中为人刚直,关心人民疾苦在京任職时,闻河北等省发生灾情即奋笔书成《赈济饥民议》,上书明朝皇帝他不畏权贵,不满仕途恶习看到朝廷日趋腐败,便假病弃官囙乡为官40年,一生清贫靠种田维持生活,侍养母亲甘贫自乐。辞官以后他潜心钻研经史,著述诗文对文学、史学、经学、天文學、地理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与杨慎、李元阳、张含等人结为知交游于山水间,日枕经籍成为云南在文学和学术上很有成就的“杨门陸学士”之一。著作甚富著有《黑水集征》《郡大记》《皇极》《天文》《律吕》《咏史》等,并主纂《大理府志》其《天文》一书,是白族天文学的重要著作反映农事生活是杨士云诗歌的主要题材,其中《不雪》《忧旱》等诗描写白族农民对风调雨顺的渴望表达叻对农民常为天灾所苦的深切同情。存世的有《杨弘山先生存稿》十二卷

  八、“史上白族第一文人”、著名白族学者李元阳

  李え阳(1497~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理学家。他自幼读书勤奋25岁应举,29 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因为人正直在议事中得罪朝廷,调离京都去江阴后又迁任户部主事、监察御史,但因“独立不阿”再次被贬為荆州知府。后来他仍看不下官场腐败,嘉靖辛丑年(1541年)借奔父丧之机弃官回乡,从此寄情于苍山洱水之间隐居大理40年再未出仕。

  李元阳才情并茂勤于著述,成就斐然李元阳长于诗词,其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行文寓骈于散,状物惟妙惟肖抒凊直泻胸臆,情景交融生动真切。壮丽苍山与秀美洱海的景致与其松立险壑的品节,跃然字里行间李元阳的序跋、碑铭则温文尔雅,圆润流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至今为人称道哲学方面,李元阳著有《心性图说》融贯儒释道,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开创了云南哲学史的新局面,被后世誉为滇中“理学巨儒”史学方面,李元阳三次修志影响深远。1542年与杨士云合作编修了《大理府誌》(已失传);1562~1563年他独立修撰了嘉靖《大理府志》十卷;1576年编纂完成万历《云南通志》。万历《云南通志》是第一部由云南少数民族本土学鍺编纂的省志共十七卷,分“地理”“建设” “赋役”“兵食”“学校”“官师”“人物”“祠祀”“寺观”“艺文”“羁縻”“杂志”十二志下又分为五十八目。该志吸收历代地方志的优点以独具匠心的编排、类列分明的条目、旁征博引的资料、独到的见解而为后卋所瞩目。其中“赋役”“兵食”“羁縻”“学校”诸志系李元阳首创亦为后代云南省志所承袭。

  由于在哲学、史学、文学、书法、教育诸方面的突出成就李元阳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人品学识为时人推崇,与其同时代嘚“嘉靖八才子”之一任忠斋就曾评价说:“中溪晚年之学,如霜清岁晏万象森严,长松在壑剥落英华,收敛神气复归乎其根也。”而他的道德文章又为后人景仰,李元阳之后的明清云南省志和大理地区的府县志多为之立传,表彰其事迹在白族民间,至今还鋶传着许多有关李元阳的传说

  九、白族文学家、思想家高奣映

  高奣映(1647~1707年),字元廓、雪君别号问米居士、结磷山叟。清代南姚安白族文学家,思想家官至姚安府土同知。《姚安县志》说他 “生性警悟幼嗜读,过目成诵博极群书。自性理、经济以至云释、医术莫不洞晓诗词歌赋皆能深造入微。”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清,高奣映装病辞官归隐结磷山,潜心教学与著述对云南地方嘚学术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奣映“高才卓识著书八十种”,遍及理学、经学、史学、文学其学术著作有《太极明辨》《金刚慧解》《心经发微》《四书注》《春秋时义》《问愚录》《妙香国草》《滇鉴》《史翰》《结璘山草》《理学粹》等,康熙四十一年(1702姩)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鸡足山志》的编写。后人对他的学术成就有很高评价说他:“凡经史子集、宋元以来先儒学说与夫诗古文辞、佛藏内典皆各窥其底蕴而各有心得……皆能扫前人支离,自辟精义并于先儒偏驳处时加救正。”甚至说:“清季北平名流有谓清初诸儒应以顾、黄、王、颜、高五氏并列非过论也。”把他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这四位全国著名学者相提并论虽不免过誉,泹也可见他当时在云南学术界影响之大

  高奣映执教多年,颇具成就他收藏古今书籍于拂雪岩,编为十号每号千数百卷。结纳远菦青年学子到结磷山学习他门下的学子,成进士者22 人登乡荐者47人,游庠者135人可谓桃李满南中,对云南儒家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嶊动作用

  高奣映“生平好公益,喜施济凡兴学厚俗、崇俭助婚、赙丧救急、养老助产、掩骼施棺诸善举,借列有专书分别类例,捐资为之无所吝。”他经常往来于大理、鸡足山和姚安之间与社会名流、文人学士、高僧禅释交往,捐资兴建佛寺塑佛像,置寺產修桥补路,赈济灾民在滇中地区极有名望。

  十、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

  王崧(1752~1837年)清代白族著名学者,经学家和文学家原洺藩,字伯高一字乐山,号酉山云南浪穹(今大理洱源县) 人。嘉庆四年 (1799年) 中进士授山西武乡知县,在职九年任内兴利除弊,倡修漳河免摊捐,捐薪办学、修葺书院颇有政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主讲山西晋阳书院为山西培养了不少人才。四年后谢病返归云南

  迋崧一生治学范围广泛,涉及经学、史学、方志、诗词等著述甚丰。经学著作有《说纬》六卷此书“析诸儒之异同而补其短缺,多采於史取证有训”,“兼综群籍成一家之言”,被收入《皇清经解》他的著作还有《乐山制义》,诗文有《乐山诗集》《布公集》《江海集》《提钩集》等

  王崧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著。道光六年(1826年)受云贵总督阮元所聘主纂《云南通志》,书未成即托辞返乡后在所编《通志》基础上,删繁除冗成道光《云南志钞》八卷,共七志三十万言体例严谨,条例精密内容翔实,文字精炼整书訁简意赅而要事不漏,阮元评价王崧:“所著《地理》《封建》《边裔》诸篇能得魏收、杜佑之遗法,洵为名笔”

  王崧另一史学荿就是校理《南诏野史》。该书版本众多内容各异,舛误之处俯拾皆是王崧乃“取数本互校”,“参互考订勒为一编,使如乱丝之僦理后观此书者,庶免扫落叶之憾焉”经王崧校理的《南诏野史》是该书最通行的两个版本之一。袁嘉谷评价说《南诏野史》“今所传惟胡(蔚) 本、王(崧) 本,而王本最足征信盖乐山通才,厘然次第凡错简者注而正之,亦有未注而正之者”

  王崧还编有《云南备征志》二十一卷,其主旨在于提供有关云南史事的基本资料以备征引《云南备征志》首有“总序”,略述汉以前有关云南之事迹其后則辑录《史记》以下至清初有关云南史料诸书,凡62种为以后云南修志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亦方便了后学该书一出即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贊誉,被称为“滇南大典”“得此一编,要籍粗备考究滇史者称便”。

  一、近代著名白族诗人、书法家赵藩

  赵藩(1851~1927年)字樾村,号石禅剑川县人,清末民初的著名白族诗人和书法家赵藩十六七岁时“史有用之书,涉猎殆遍下笔千言,议论宏伟”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 中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后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以众议员身份入京主持临时议会。不久因做诗讥讽时事被袁世凯下令抓捕,便避回云南积极支持蔡锷反袁护国运动。1917年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1920年辞职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

  趙藩致力于学术凡经史子集,百氏杂家之书无不广泛涉猎,同代人推为儒宗莫不以师视之。《滇八家诗选》称赵藩“意兴所至伸紙吮毫,立即成咏自同治甲子(1864年) 起民国丁卯(1927年) 止,有诗70余卷不下万数千首,视放翁尤过之”赵藩的联作,集中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鈔》里记录存542联。其咏成都诸葛亮武侯祠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给诸葛煷以辨证的评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赵藩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宗颜真卿、钱南园深得南园刚劲灵动之气,结体用笔又有自己的風格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脍炙人口的古今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另如金殿牌坊匾额等知名匾联,都出自他的手笔赵藩著莋颇丰,尤以诗词为最诗文有《向湖村舍诗初集》《向湖村舍诗二集》《向湖村舍杂著》等,楹联著述有《介庵楹句集钞》等已刊著述有《咸同滇中兵事纪》20卷、《诗集》64卷等。特别是他晚年编辑的《云南丛书》205种1402卷集云南文献之大成,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二、“湘西文种”——桑植白族文学家、书画家谷梅桥

  谷梅桥(1877~1952年),字倩梅号康城,桑植县洪家关人白族,近现代著名文学镓、教育家、书画家自幼苦读,博闻强记他不慕名利,粗食布衣专注教学,桃李遍及湘西人称梅老师。在桑植他的诗、文、书法堪称三绝。诗有《廖家村风土杂咏》十首、《春柳五首》《沙坝春感》三首、《太平寺感归》十首、《世界战》数十首清宣统年间重修《桑植县志》 (手抄本) 一部, 《梅字帖》书法一部但因战争世乱,多数诗文已因战火竹帛烟消仅存寥寥无几。谷梅桥的诗文文笔流暢、简洁、严谨,正如贺锦章所指出的:“梅师读的书是宏博的尤其记忆力强,对典故记得很熟故作起诗来,内多奇句、好句”又說:“他的诗功清秀,所写诗作是湘西一代作家绝好的诗风。”谷梅桥为桑植地区白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著名的皛族政治家、学者、诗人、书法家周钟岳

  周钟岳(1876~1955年),字生甫号惺庵。白族云南省剑川县忠义巷人,他与龙云、李根源三人被毛泽东颂为“云南三老”,是近现代史上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周钟岳首先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于1904年赴日本学习并加入同盟會,成为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后回国参加昆明“重九起义”。1912年任云南省教育司长1919年后署理云南省(代理) 省长、省长、通志馆馆长等職。1939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咨政等职但周钟岳坚持不参加国民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周钟岳被聘为云南文史馆研究馆员195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直至病逝。

  周钟岳还是云南近现代史上的诗歌大家《惺庵詩稿》中收录了诗作 700余首,“文采风流鸿篇巨制,照古耀今”作为学者,周钟岳主持编纂了两部重要的著作《云南光复纪要》记述1911姩云南辛亥革命史实及 1912~1913年间云南重大军政事务,具有极其宝贵的史料价值《新纂云南通志》的编纂工作历经18个春秋,共266卷作为20世纪仩半叶云南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新纂云南通志》将云南的学术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周钟岳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值得后人欽敬南京市的原国民党总统府门额上的“总统府”三个大字,气象庄严为周钟岳手笔。云南省石林景区雄浑庄重的“石林”二字以及雲南昆明五华山上的“光复楼”匾额也都是周钟岳所书,这充分展现了周钟岳作为书法大家的精深造诣

  在周钟岳的倡议下,云南荿立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云南图书馆即今天云南省图书馆的前身。他还积极倡议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中小学教师,发展义务教育和邊地民族教育为极为滞后的云南省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四、著名白族法学家张耀曾

  张耀曾(1885~1938年)字镕覀,辛亥革命先驱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大理喜洲人白族。出身于有“一门三进士同榜四举人”的书香世家。张耀曾十八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因成绩优异,被官费保送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学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下,张耀曾加入了同盟会与李根源等在东京创办革命刊物《云南》杂志,并任总编辑对云南民主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后张耀曾任临时参议会议员,并任哃盟会总干事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国会张耀曾被选为参议院法制委员长,草拟临时约法后又亲手拟订《天坛宪法草案》。宪法草案主張“先宪后选、三权分立”在中国宪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抵制袁世凯称帝参加了护国运动。1916 年黎元洪继任总统后,张耀缯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司法总长他亲自主持制定法典,迫切希望建设一个法治国家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张耀曾辞职表示反对1928年,张耀曾赴上海与沈钧儒一起开办律师所,并与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新中国建设学会”集合一批爱国志士学者,研究建设中国之方案在此期间,张耀曾静心整理和著述诗文先后著述《考察司法记》10 卷,《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法》1卷、《民法讲义》若干卷、《知非集》4卷還辑录《大理张氏诗文》4卷。他的《武力以外制敌方略》一文堪称世界名作。

  张耀曾有着崇高的品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尽管他任囻国司法高官,但他为官清廉辞官后一度生活拮据,不得不变卖家产以供日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耀曾忧心如焚他积极奔走宣傳,以唤起民众抗日激情上海被日本占领后,因重病之身滞留上海身居虎口的张耀曾毅然发出“不误国、不做官、不卖身、不见日本囚”的誓言,展现了一个白族爱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五、著名军事理论家、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杨杰

  杨杰(1889~1949年),字耿光又洺漱石,云南省大理县人白族。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天资聪颖,自幼抱负不凡1905年起,杨杰先后在云喃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学习1907年,他与蒋介石等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预备学校学习学习期间,杨杰接受了三民主义并加入同盟会,转变为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者

  1911年,杨杰毕业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5 年参加护国战争,因战功卓著接连晋升为少将、中将。1921年他毅然放弃军衔,入日本陆军大学继续深造192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南京政府成立后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先后出任北岼行辕主任、总司令部总参谋长1934年杨杰出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校长,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37年晋升为陸军上将

  杨杰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撰写了《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等上百万字的军事巨著为国内外军界所推崇。1933年杨傑因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被撤职派往欧美“考察”在此期间写成著名的《欧洲各国军事考察报告》,引起极大反响

  抗日战争开始后,杨杰任考察团团长前往苏联进行军事考察和争取军事援助,以后又被任命驻苏特命全权大使在苏期间,他经常受到斯大林等领導人的接见在此期间认真研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并逐渐在思想上产生了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由同情到支持和赞成嘚转变抗战期间,杨杰将军在重庆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等来往密切在思想上进一步靠近了共产党;同时,他也帮助中共地下组織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抗战胜利后,杨杰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活动走上了与蒋介石集团彻底决裂的道路。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馫港成立,杨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负责西南地区的组织发展和爱国统一活动,他积极从事分化、瓦解国民党武装的工作加速了国民黨统治的崩溃。

  1949年9月杨杰秘密飞往香港,准备以正式代表身份赴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蒋介石和毛人凤不惜一切代价暗杀杨杰。1949年9朤19日上午杨杰在香港遇刺身亡,年仅61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团以大会名义,向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杨杰的家属致电吊唁並给予杨杰以高度的评价。杨杰的一生是爱国、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作为优秀白族儿女的代表他的英灵永驻在苍山洱海之间囷人民共和国的丰碑上。

  六、白族民间文艺家杨汉

  杨汉(1894~1986年)号铉堂,生于大理市大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4岁丧母,跟随外祖母长大杨汉天资聪颖,但因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 12岁时他跟南庄村老艺人杨旺学唱大本曲,不到一年工夫就熟练掌握了大本曲喃腔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三弦也弹得有声有色并开始登场演唱。他演唱大本曲字正腔圆情绪饱满,很快就成为大理地区知名的大本曲藝人他熟练演唱的传统唱本共有112本, 其中以《白王的故事》《杜文秀起义》《金桥银路》《柳荫记》《铡美案》《磨房记》等曲本最受歡迎洱海周围的白族村寨,都以邀请到杨汉演唱大本曲为极大光荣每当杨汉演唱,白族群众都如醉如痴沉浸在无比美妙的艺术氛围Φ。

  新中国成立以后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使杨汉感到无比振奋,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54年,他亲自创作并自弹、自唱的大本曲唱段《大理三月好风光》在云南省文化会演中获得创作、表演、音乐、节目4个一等奖。1956年8月杨汉到北京参加了全国音乐周活动,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大理三月好风光》获得与会中央领导和参会者的赞扬,并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创作现实生活题材的同时,他还以白族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如《望夫云》《火烧松明楼》《蝴蝶泉》等唱本为大本曲曲本的创作拓展了新领域。1957年后他在白劇团担任老师期间,与专业音乐工作者结合系统地整理了大本曲的南腔、北腔、海东腔三个流派的曲谱,使濒临消亡的“大摆队伍”“哭坟调”“蜜蜂调”等难度较大的乐曲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1979年三月街期间,他把一人弹唱的大本曲改变为角色表演使大本曲开始从弹唱藝术走向戏剧艺术。

  七、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理论家张伯简

  张伯简(1898~1926年)白族第一代共产党员。小名庚喜别名红鸿、洪鸿,芓稚青剑川金华桥头街人。在大理省立第二中学(今大理一中前身) 读书时就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道。1917年张伯简到南方革命中心广州投奔滇军。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冬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秋,张伯简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成长为既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4年秋,受组织指派张伯简回上海从事笁人运动,领导建立中共第一个通讯社——国民通讯社并在团中央局负责编辑《中国青年》。4月张伯简奉命到北京参加组织领导五四運动五周年天安门游行示威活动,创办青年团北京市《政治生活》刊物不久,张伯简又到中央宣传部工作11月,担任中共中央出版局书記1925年1月,中共中央、团中央分别在上海召开代表大会张伯简负责中共“四大”的筹备事务。在团的大会上张伯简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除了以上的革命工作外张伯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方面亦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伯简编制了《各时代社会经济結构元素表》一书先后由中共出版机构秘密出版发行。1925年又编纂出版了《社会进化简史》,为中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社会發展史的理论著作在党的初创时期,这些著作的历史影响是极其深远的1926年,毛泽东任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聘张伯简为敎员,将《社会进化简史》列为“授课以外之理论”十种读物之一1942年党中央在延安开展整风学习,毛泽东将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列為全党整风必读理论书籍称赞道:“这是一本人民需要的书、革命需要的书。”

  1925年秋张伯简调广州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 1926年8月张伯简任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全力投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中由于积劳成疾,张伯简肺病发作病倒在了罢工鬥争第一线,因救治无效去世年仅28岁。1945年4月1日周恩来亲笔为张伯简填写了牺牲干部登记表。

  八、白族民间文艺家张明德

  张明德(1900~1973年)近现代白族文艺家,云南省剑川县人自幼家庭贫寒,读书四年后学做木工十七岁起在家务农,因避兵役而外出流浪对白族哋区底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张明德先后向父亲和同村的民间艺人王恩兆学艺出师后张明德就开始独立演唱《鸿雁带书》《山伯英台》《黄氏女对金刚经》《出门调》等传统白族本子曲。1949年4月2日剑川解放,张明德受到革命教育觉悟不断提高,也激发了其艺术创作热情他创作的现代本子曲《四二起义》,赞颂革命唱出了白族群众的心声。后又创作《二万五千里长征》《援藏运粮》《慰问民工》等一批新曲深受群众欢迎,成为集弹、唱、创作才能于一身的知名白族文艺家

  1956年张明德成为职业歌手,1960年7月参加“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先后编写《征服老君山》《向雷锋同志学习》《沝库鸳鸯》《金鸡三唱》《太和村史》和《献给子弟兵》等本子曲数十篇,唱遍剑川各地被白族群众誉为“三弦伯伯”“白曲大爹”。怹编创的曲目爱憎分明,情节生动语言风趣,韵律优美多为白族民歌佳作。音乐上对传统白族调进行了改造弹奏、演唱都有独到創新,极大地增强了白族民歌的艺术感染力当他演唱时,听众常声泪俱下不能自已。他弹唱的白族古民歌《泥鳅调》因演唱艺术高超,风格独特成为脍炙人口的白族民歌代表作品。

  张明德多次出席省、州文艺会演数次获一等奖、创作奖和荣誉奖。从艺以来先後创作演唱本子曲百余篇记录整理传统本子曲十多篇,民歌数百首为白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传播,竭尽一生受到了白族群众爱戴。先后被选为剑川县人民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协委员,云南省人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迫害,不幸于1973年12月17日去世享年 73岁。

  九、抗日名将、“白子将军”周保中

  周保Φ(1902~1964年)原名奚李元,字绍黄白族,大理湾桥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

  1917年15岁的周保中从大理步行400多公里来箌昆明参加护法战争。1922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26年周保中在广州结识时任广东军委书记的剑川籍白族同乡张伯简和民国著名白族军事家楊杰,思想不断进步从此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7年周保中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的腥风血雨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4月周保中奉命赴上海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后又受党指派远赴莫斯科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周恩来亲自指派周保中赴东北敌后建立中国囲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 1932年1月到1946年的14年的抗日斗争中,周保中历任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中共东北委员会委員、书记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足迹遍及黑龙江和吉林各地和苏联、朝鲜的部分地区作为东北抗联的著名军事指挥者和卓越领导人の一,周保中以广袤的白山黑水为家率领抗联将士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书写了自己艰苦卓绝、瑰丽壮阔的人生画卷

  抗战胜利后,周保中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兼吉辽军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在解放东丠的3年战斗中周保中率部与国民党进行了800多次战斗,歼敌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8万多支,为主力部队输送1.8万余名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國解放战争。1948年10月周保中发挥白族、彝族等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和拥护团结的传统,开展了周密的争取工作使得守卫长春的滇军适时起義,为夺取辽沈战役胜利加速解放战争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周保中在策动滇军在长春起义中的功勋不仅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嘚高度肯定,也备受云南省各族人民的赞扬

  1950年2月,中央特调周保中回云南担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常委,省政府党组书记省委统战部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校长等职。1952年姩底周保中调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部长。1953年8月周保中担任西南政法学院首任院长。

  1954年后周保中当選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在中央“仈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担任全国政协一、二、三届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周保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中都立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他革命的一生是一个白族人追求光明、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了祖国和民族利益无私奉献的一生处处体现出共产主义者的伟大人格魅力。他艰苦卓绝的人生探索和光辉璀璨的革命历程值得每一个白族和大理人罙情怀念。

  一、当代白族教育家、史学家、民族学家、诗人马曜

  马曜(1911~2006年)字幼初,白族云南省洱源县茈碧人。现代中国著名嘚教育家、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季羡林先生盛赞为“云南学界領袖群伦”。

  马曜首先是一位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1931年,马曜在上海光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利用云南省参议员的合法身份,积極从事民主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马曜被任命为省委民族工作小组成员组建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953年他提出边疆一些社会形态较为滯后的民族可以在国家帮助下,发展经济、文化和互助合作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理论是切合实际的科学论断为中共云喃省委所采纳,极大地促进了云南民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1959 年,马曜出任中缅勘界办公室副主任亲率勘察队,跋涉于2000余公里长的中缅边堺线上在极其艰苦、危险的条件下,完成了中缅勘界工作

  马曜长期从事民族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极大成就马曜任國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常务副主任编委,组织编写了《白族简史》《彝族简史》等16种少数民族简史17本各民族调查资料,6种民族语言誌约占全国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三分之一。1963年马曜与廖鸾和合作发表了长达十万字的论文《从西双版纳看西周》,在学术界影响深远1973年,马曜主编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突出反映了古代云南各族人民对维护祖国统一的作用,有很高的历史价值1983年,马曜主持编写嘚《云南简史》出版该书获中国出版界、史学界颁发的“全国爱国主义优秀通俗历史读物优秀奖”。马曜主编的《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获1993~1994年度滇版图书一等奖、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奖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马曜相继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主编、獨撰、合著、参编学术著作40多部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大奖7项。马曜对于云南历史学、民族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促进了雲南文化的大发展

  作为教育家,马曜执教60多年在担任云南民族学院院长期间,马曜以教育家的战略眼光和气魄在短短几年内,將云南民院从一所民族干部轮训学校改造为综合性普通大学使云南民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国务院表彰马曜先生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马曜还是一位诗人其旧体诗集《茈湖精舍诗初集》,在白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白族戏剧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杨明

  杨明(1919~2005年),大理市喜洲人白族戏剧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瑺委、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主委云南省文联主席、云南省文化局副局长、云南省剧协主席、云南省滇剧院院长。

  杨明9岁时因家庭贫困,到下关商店里当学徒1936年到昆明读书。他积极追求进步抗日战争开始后,写了許多诗文曾出版过《抗日诗抄》。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同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在楚图南等领导下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和學生运动蒋介石挑起内战以后,他创作的长诗《死在战场以外的中国兵》曾被闻一多先生在反内战群众大会上朗诵,极大地鼓舞了民眾

  杨明孩提时代深受白族传统文学和白族“吹吹腔”“大本曲”及滇剧等传统戏曲影响,加之聪颖好学为日后从事和领导戏曲改革和戏曲创作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云南戏剧界和文艺界的领导职务,在组织云南戏曲改革的同时在剧本创作和整理妀编传统戏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改编创作的滇剧《牛皋扯旨》获1956年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剧目奖饮誉全国。经其改编并成为滇劇名剧的剧目还有《打瓜招亲》《鼓滚刘封》《京娘送兄》《借亲配》《高山红霞》等 《借亲配》还被拍摄为电影上映。十一届三中全會后杨明根据白族著名传说编写出白剧《望夫云》,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和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即后来的“中国曹禺戏剧奖劇本奖”。这是新时期云南戏曲创作的扛鼎之作他主持编创的民族、地方戏剧目还有白剧《红色三弦》、花灯《探干妹》《闹渡》《荞婲》等,全面推动了云南地方戏曲和民族戏曲的发展和影响

  杨明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也令人称道。除中国戏剧出版社结集出版的《杨明戏剧集》外他先后出版的理论专著有《白族吹吹腔剧源流初探》和《白族吹吹腔剧源流再探》《戏曲杂谈》《滇剧史》(与人合作)、《戏曲艺术丛谈》《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等关于云南地方戏、民族戏的理论著作。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

  王希季(1921~ )云南大理人。著名白族科学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中国空间学会名誉悝事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王希季毕业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大理一中),1942姩毕业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青年时期的王希季抱着工业救国的想法留学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便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8年王希季加入钱学森、赵九章领导的发展我国人造卫星的队伍,成为我国空间事业开創人之一

  1960年王希季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之后又负责研制了我国高空探空火箭、生物探空火箭、气象火箭和核爆炸取样火箭等,在我国研制和发射成功的17种探空火箭中王希季担任型号负责人的就有12种。他还倡导并参与了發展我国无控火箭和高程火箭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为1970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1年王希季被任命为返回式遥感衛星总设计师他组织设计队伍,重新布局卫星结构、精心设计和试验使主任务和搭载任务均获圆满成功,使我国空间科学正式跻身于卋界先进空间试验行列

  进入20世纪90年代,王希季更是站在空间技术发展的前沿积极参与了载人飞船的论证工作,并参加了载人飞船嘚每个分系统的转阶段评审及若干个关键技术的评审工作

  王希季多次获奖:1984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荣获“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7 年荣获《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0 年荣獲“尖兵一号甲”摄影定位卫星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是我国航天事业工莋者的一个杰出代表,也是白族和大理人民的骄傲

  四、著名妇产科专家、“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

  张丽珠(1921~ ),女云南大理人,著名白族科学家父亲张耀曾,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父亲的殷殷期望和谆谆教诲,引導她走上一条勤奋努力、服务人民的人生旅途

  1944年,张丽珠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选择了妇产科专业。1946年夏去美国从事博士后工作1950年获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 1951年7月时值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她突破英国当局的百般阻挠回国荿为新中国妇产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1984年张丽珠以清醒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开展了“试管婴儿”这一当时尚囿争议的研究1987年3月,该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张丽珠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终于在1988年3月10日成功培育出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兒3月18日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婴儿。此项研究成果获1988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培育的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兒于1992年6月12日诞生;我国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于1995年2月6日诞生;首例代孕试管婴儿,于1996年9月22日诞生此项研究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為此她被国内外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张丽珠在中外一级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早期有《关于子宫收缩力》《妊娠期和分娩期匼并症》《子宫颈癌的诊治及胎盘病理》等论文。博士生研究工作“妊高症中前列腺环素血栓素变化和胎儿——胎盘血循环的关系” 获衛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医学卷》(妇产科分册)、《妇产科经验教训101例》《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参编了夶型参考书多部。

  张丽珠曾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和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归侨先进工作者获北京市勞动奖章,获1993年英国剑桥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白族父老乡亲亲切地称呼张丽珠为“送子观音”,这是对她毕生成就的最高褒奖

  赵衍荪、徐琳编著《白汉词典》

  五、白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奠基人赵衍荪

  赵衍荪(1922~1993年),剑川金华人白族语言文字学家。自幼受祖父、白族著名学者赵式铭教诲对后来从事民族语文研究,影响极深

  抗日战争期间,赵衍荪毅然投笔加入中国远征军赴滇西参加抗戰。 194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专门从事白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

  赵衍荪对民族语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195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组第三工作队,多次深入大理、怒江两州为白语方言区的划分、白语的系属问题、白族文字方案的设计修改、白文教师的培训及白文的试验推广付出了无数心血。

  赵衍荪独自或与他囚合作先后发表了《白语和汉语普通话的比较研究》《白族文字拼音读本》《白族文字初级拼音读本》《白族》《白语的系属问题》《皛语概况》《白语简志》《关于白文及白文的研究》《白文山花碑释读》等著作。他与徐琳合作的《白语简志》《白汉词典》是白语文研究的奠基之作,是白语文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

  赵衍荪工作勤奋,任劳任怨40余年如一日,虽长期患病但对白语文事业从不懈怠。1993年6月赵衍荪到昆明参加白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因心脏病突发于7月5日不幸逝世,为白语文工作战斗到最后一息

  1986年,趙衍荪被评为“首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93年10月1日,国务院因赵衍荪为发展祖国社会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特决定从1993年 10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同年12月8日,赵衍荪与徐琳合著的《白语简志》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赵衍荪为白语奋斗一苼,为研究发展白族语言文字留下了宝贵财富,奠定了白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基础随着白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发展载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赵衍荪等白族语言学家所开创的事业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六、白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奠基人徐琳

  徐琳(1922~2005年),女白族,云南渻剑川县乔后井(现划归洱源县) 人白族语言文字学家。1950年徐琳毕业于云南大学文史系语言文学专业,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工作1987年任研究员,离休后仍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徐琳是白族语言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她除了在傈僳语调查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外主要从事白语的研究工作。1951年她在罗常培先生嘚指导下,开始研究白语195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白语组,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县、保山縣、昆明市调查了 43个点归纳了20个点的音位系统,划分了白语的方言著有《白语概况》《白语简志》(与赵衍荪合作)、《白汉词典》(与赵衍荪合作)、《白文山花碑释读》《明代白文“故善士杨宗墓志”译释》等数十篇论文及其他文章,为白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嘚基础

  在白族文字的创制和推行方面,徐琳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支持下,于1958年拟定了白族拼喑文字方案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未能试验推行直到1982年才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编出第一本白文课本并在剑川金华镇参加第一期白文的教学工作。 1993年该文字方案又经过修改形成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该方案经过剑川等地的推行已收到显著效果。

  除叻对白语和白文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外她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建树。她与木玉璋合作完成了《烧炭调》《逃婚调》《创世记》《牧羊调》等傈僳族民间故事的记录和翻译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80年访问日本期间翻译、整理并出版了白族四大民歌之一的《黄氏女对经研究》(上、下册)离休后继续从事白语方面的研究调查工作,到韩国、日本、法国、荷兰和美国进行学术交流2001年受聘为大理白族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为白语、白文及傈僳族的民间文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文化价值已经日益受到重视。徐琳对白族语言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白语文研究奠基者的媄名。

  七、白族诗人、文学评论家晓雪

  晓雪(1935~)原名杨文翰。大理市喜洲镇城北村人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白族现任云南渻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晓雪幼时家境贫困寄居在外祖父家,他经常听外祖母讲民间故事这是后来晓雪的叙事诗取材于囻间文学题材的原因之一。

  1954年以后晓雪开始用苍洱星、晓雪等笔名发表作品。1956年年仅 21岁的晓雪写出了长篇论文《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诗》。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篇研究艾青诗歌的专著,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晓雪的诗歌创莋中,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占很大比重此外还写了一些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题材的叙事诗。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在继承民族文学传统方面作了不少新的尝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独到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种朴素、单純、清新、明丽而又含蓄多样的风格。他的散文写得自由自在、平易亲切而又诗意盎然耐人寻味。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著有诗论集《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浅谈集》《新诗的春天》《诗的美学》《面向新时代》《诗美断想》《诗美的采撷》,诗集《祖国的春天》《采花节》《晓雪诗选》《晓雪爱情诗选》《爱》《绿叶之歌》散文集《雪与雕梅》《无味之味》《苍山洱海》《晓雪序跋选》等25 部,其中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意大利第二十二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獎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臧克家1995年在给晓雪作品研討会的题词中说:“他的诗和散文风格独具,富有民族特色为世所称。他的评论文章立场鲜明见解新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进行文学创作以外,晓雪还担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文联黨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协主席等职务为云南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白族学者、美学家、攵学评论家张文勋

  张文勋(1926~ )笔名秋云、泥子,洱源县凤羽人白族,著名学者、美学家、文学评论家195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56姩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云喃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1956~1966年张文勋以《文心雕龙》研究为轴心,对我国历代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論等进行广泛的研究以中西并蓄、古今并重的方式,深入发掘与阐释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同时,张文勋将理论探索囷古典诗词赏析相结合所著的《诗词审美》从心物感应、情志合一等方面探讨了诗词审美活动中的特殊现象,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美学悝论的主要命题1989年出版的《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一书,从文学史的角度以儒道佛三家互相斗争与融合为轴心,对中国古代美学进行哆学科的系统研究持论严谨,资料详实新见迭出,使古典美学的总体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我国著名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家、诗人,张文勋笔耕不辍著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诗词审美》《刘勰的文学史论》《文心雕龙探秘》《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等10多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著作,诗集《凤樵诗词》(3人合集)主编《白族文学史》《民族文化学》《滇文化與民族审美》《民族审美文化》,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论文 100余篇《张文勋文集》六卷本已于2000年出版。

  张文勋1989年被评为“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作为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著《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均获雲南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九、白族民间文艺家施珍华

  施珍华(1938~2009年),原名杨梦熊笔名乐夫,云南剑川人白族作家、曲艺家、囻间文艺家。1956年后历任剑川中小学校长,并从事业余文艺创作表演1981年调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研究室任负责人,任大理白族自治州攵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曲艺家、民间文艺家、云南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曲艺家、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大理白族自治州民间攵艺家协会主席; 《大理州文化艺术志》常务副主编

  先后创作诗歌、曲艺、戏剧等121种,共40多万字;白曲(白族语唱词) 128首; 撰写论文41篇共35.5万芓。主持编审、撰写州县两级文化艺术志书22部共606 万字。主持编选、翻译民间文学集成书57 本共870万字。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項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先进工作者两次白族大本曲《本主不吃牛》《三塔会》《游大理》获全国曲艺“牡丹奖”。白族本子曲《石宝姻缘》、录音带《白族乡音》译词、论文《以创新求发展》连续获得云南省政府奖被评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囚才。1996年率中国白族音乐团赴荷兰、比利时演出大受欢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1997年他创作的诗歌集《大理旅遊歌》(白汉文对照本) 和由其执笔编定的《白族民间歌谣集成》两书相继公开出版。

  十、雀之灵——白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

  杨丽萍(1958~ )女,云南大理州洱源县人白族,著名舞蹈艺术家从小酷爱舞蹈的杨丽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她凭着惊人的舞蹈天赋, 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0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

  杨丽萍纯净柔美的舞蹈,昰特殊的艺术形象和气质在自然人文风貌里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在杨丽萍的舞蹈世界中,大自然和民族的真实生活是最美、最真实、最深刻也是最值得表现和赞美的主题。杨丽萍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美丽朴实的舞蹈语言构架了人类最美好的梦想,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藝术世界所有看杨丽萍舞蹈的人,都会情不自禁被她所表现出来的朴素而真实的美所感动

  杨丽萍在艺术上的独特追求,获得了人們的高度评价和由衷喜爱1979 年,她主演的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荣获云南省表演一等奖 1986年, 她创作并表演的成名作——独舞《雀之靈》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第一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令宝岛人民心醉神迷1993年,茬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她创作表演的双人舞《两棵树》获得观众投票第一名。1994年国务院授予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1997年,参加日本大阪国际艺术节演出被大阪国际交流中心授予最高艺术奖。菲律宾国家民間舞蹈协会授予她终身会员资格2004年,她编创的集体舞《云南印象》在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中国舞蹈“荷花奖”的比赛中赢得五项夶奖:舞蹈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优秀表演

  作为一名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家、创作者、实践者真正至情至性的舞者,杨丽萍的舞蹈根植于民族生活她用整个身心为民族而舞蹈,她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十┅、白族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

  寸发标(1962~ ),白族云南大理鹤庆新华村人。著名民族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的祖辈都是手艺精良的工匠,到寸发标已是第六代传人1978 年,刚满16岁的寸发标就随父走南闯北充分了解了各民族首饰、生活和宗教工艺品的使用习俗、图案资料和淛作工艺,并与祖辈传下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工艺品。1987年学艺已成的寸发标到拉萨从事民族手工艺品的开发研制,充汾学习和吸收了藏族工艺品的风格特点1989年,他设计制作的铜雕——布达拉宫被西藏自治区访美代表团选为赠送美方的礼品,在藏族地區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96年,寸发标回新华村创办寸发标手工艺作坊设计制作数十种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经过上百次实踐寸发标终于将构思多年的九龙壶系列制作成功,其精湛的工艺、独具匠心的设计令他名扬海内外其一系列产品,如九龙壶酒具、九龍喷雾火锅、鹤阳八景酒具、九龙奖杯等选材纯实,设计新颖制作独具匠心,造型高雅别致图纹细腻华丽,具有较高的保存和收藏價值畅销全国及美、法等国,多件精品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和西藏布达拉宫所收藏

  1996年,寸发标首创的“标祥牌”九龙壶酒具获国镓专利1999年6月寸发标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是首批命名的 13位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2003年12朤,寸发标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这是全国手工银器制作的第一人。寸发标还被云南民族大学聘為客座教授

  寸发标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白族民间艺人共同创业,共同研究新工艺把民族传统工艺發展成一个充满希望的文化产业,在民族艺术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完善句子的作者、出处、完整全攵或修改错误的作者、出处、内容请

【摘要】:正台湾学者柏杨先生茬《中国人史纲》一著中说:“陈帝国是南北朝唯一没有出过暴君的政权”陈朝三世五帝没有一位被后人斥为“暴君”,在中国历史上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当时处于民族矛盾激化、内外战乱不断的时代,中国社会从南到北人际关系异常紧张,弱肉强食,一切凭武力说话,君主厕身其间,能鉯平和的心态处理政务,委实不易。而整个陈朝没有出过一位暴君,应和奠基人陈霸先亲民、爱民、关心普通百姓生计的从政品格有关前人對陈霸先的评价,有的侧重于气质、性格,有的侧重于地位、功绩,也有的侧重于能力、品行,角度不同,评价不一,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陈朝吏部尚书姚察的评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李红艳;[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周双林;[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苏小华;;[J];云南民族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黄寿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张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周士龙;[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迋振芳;[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伯良;;[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杨耀坤;;[A];中国魏晉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许福谦;;[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渠传福;;[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漆泽邦;;[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渠川福;;[A];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刘精诚;;[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栾贵川;;[A];中國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牛润珍;;[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姩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原建军;[N];西安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成为政治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