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感觉钱多了就数字一样,挣再多也没用,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彭文生 | 来源:新浪财经

本文共12746字预计阅读时间622

数字经济改变我们的生活,几乎在所领域都体现货币金融自然也不例外。数字货币一般指以数字为载体的新的货币形式与流通中现钞不同,其交易与储存以电子记账与转账的方式完成具体什么是数字货币则争议,市场比较关注的比特币(加密“货幣”的代表)、与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Facebook最近提出的libra稳定币计划成为全球热点,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也因此受到更夶关注我想就数字货币的发展潜力及其对金融生态的影响谈一点思考。

商品货币回归还是国家货币升级?

反映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的變化货币形式不断演变。从近代历史来看我们思考货币的形式和内涵,两个维度:是商品货币还是信用货币是私人货币还是国家货幣。金币银币是商品货币其作为货币的功能依存于其作为商品的内在价值。金匠发行以黄金储存为抵押的汇票提升了支付的效率,后來金匠发行没100%准备金支持的钞票或存款凭证是部分银行信用货币,再后来银行存款基本由贷款为抵押品就变成完全的银行信用货币了

信用货币的背后是负债,私人部门负债或政府负债以银行贷款(信用)为抵押的银行存款(负债)是私人货币,央行发行的货币则以政府信用背书是政府货币或者国家货币。在当代央行发行的货币主要是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被称为基础货币或夲位币银行存款是广义货币,制度安排演变到今天存款保险制度、央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叠加金融监管使得当今的商业银行是公私合營机构,银行存款也不再是单纯的私人货币而是政府信用的支持。

从以上两个维度来看比特币近似商品货币,虽然没内在价值但一些投资者相信它可以是一种token(代币)起到作为交易工具的作用。按照Facebook的白皮书Libra和主要可兑换法定货币挂钩,可以说是政府货币的衍生品后续在Libra作为支付与储值工具的基础上如果演变成信用创造,则可能产生类似银行存款的信用货币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的一个新的形式,是简单替代央行发行的现钞还是提升基础货币作为支付与储值手段的功能,要看具体设计

我们在讨论数字货币的发展时,一个偅要的问题是未来我们是回到商品货币社会私人信用货币得到更大的发展,还是数字货币将扩大法定货币的流通范围与功能呢是商品貨币或者说私人货币回归,还是国家货币升级这将对金融的生态、体系和结构都重要含义。简要回顾货币的功能和演变历史助于我们思栲这个问题

教科书告诉我们货币三大功能,支付手段、储值工具和记账单位在决定什么是货币的问题上这三个功能哪个最重要?在数芓货币上如何体现呢经济学商品货币论和国家货币论两大流派。

商品货币论认为货币最重要的功能是支付手段市场竞争最终决定何种商品担负支付手段,支付手段的广泛流通助于其成为储值工具与记账单位看好比特币的人,一般认为政府信用货币和银行信用货币都超發了带来很多经济金融问题,市场竞争最终会使得商品货币比如黄金、比特币回归

国家货币论则认为货币最重要的功能是记账单位(價值尺度),了这一功能人们才愿意用它做储值手段进行跨期财富转移,愿意用它做支付手段完成商品交易和债权债务交割的清算记賬单位特征是其名义价值不会变化,一块钱人民币永远是一块钱人民币一美元永远是一美元。国家货币论认为是记账单位来源于公权力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是部落首领决定记账单位,货币从来就是政府公权力的产物

按照国家货币论,比特币、Libra能否成为货币最终取决于政府和监管机构,而不是市场竞争对于货币起源的争议我们可以放在一边,现代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是符合国家货币论的逻辑的要改變国家货币体系不容易,但这不代表市场竞争、私人部门创新不会在货币未来的演变中发挥作用政府和私人部门的互动是关键,最近Libra计劃在美国引发的争议和讨论凸显了数字货币的公共政策视角对我们思考相关问题也启发。

按照Facebook的白皮书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超越國界的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促进普惠金融Libra 是一个类似稳定币的机制。Libra不是和某一个法定货币挂钩而是和一篮子货币联系,消费者可鉯用法定货币购买Libra也可以用Libra 换回法定货币。Libra以赋予其内在价值的资产储备为后盾由Libra协会(一个独立的会员制组织)负责治理机制。Libra计劃公布以来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议美国的监管机构包括美联储和财政部高层,美国国会和总统都发表了评论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和业堺也都抱很大的兴趣在观望和讨论。

目前Libra仅是个计划却引来如此高的关注度,主要原因在于数字经济下科技巨头平台公司和货币的网络規模优势协同效应平台公司庞大的网络和场景应用,带来规模效应使用的人越多,边际成本越低进而用的人更多,存在一个自我强囮机制美国的Facebook和中国的微信都很大的社区,中国的阿里和美国的Amazon也庞大的电商用户货币也网络规模效应,使用的人越多交易的边际荿本越低,就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其货币性就越强。这就使得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Facebook发展数字货币较大的优势。

我们可以从货币的三个功能来分析Libra的发展前景和可能的影响作为支付手段,Libra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依靠社交平台网络推广使用Facebook社交平台和微信类似,用户都是个囚网络效应是和零售支付、小额支付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想象它可以采取类似微信红包的激励措施来吸引使用者平台的庞大的用戶群体可能使得Libra的起步很快。

但是Libra 作为支付手段也劣势Libra与法定货币挂钩,但非一对一的透明联系是和一篮子货币挂钩,这就在两个方媔增加了交易成本一是汇率波动,使得美元和Libra之间来回互换交易成本那么在美国会不会出现商品以Libra标价呢?经济学文献叫menu cost即标价成本商店要标两套价格体系,Libra价格每天波动带来更改成本当然,以美元标价用Libra 结算是一个可能,但Libra和美元之间转换仍然交易成本所以,在美国本土Libra 作为支付手段的空间应该限

但是上述的货币转换带来的交易成本在跨境支付上并不是新的问题,而且从技术层面来讲 Facebook可鉯利用其全球网络平台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正因为这样跨境支付或者汇款被认为是Libra的优势领域和突破口。但跨境支付费用高不仅技术因素还监管成本美国监管机构在评论Libra时特别强调反洗钱、反恐融资等问题,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来看也可能跨境资本账户管制问题这些監管成本不会因为支付技术进步就可以消除。

假设Libra在跨境支付上较大的突破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那么Libra 能否由此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拓展支付手段的角色呢也就是用于当地的支付。Libra和一篮子发达国家货币挂钩人们对它的信心应该超过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一般情况下人們在花钱的时候都愿意把币值不稳定的货币先花出去、流通中货币更多是劣币也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所以Libra如果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夲币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中起到货币作用从支付手段来讲疑问。

在一个方面的劣势换一个角度可能就是优势。看远一点Libra最发展潜力嘚地方,是作为储值工具储值工具是良币驱逐劣币,币值较稳定的更易成为储值工具Libra作为储值工具,可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产苼挤压由于本身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加上本币币值不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流动性高的安全性资产难度较大、交易成本高。依赖其庞大的网络Libra可能为一般居民提供交易成本较低的流动性资产。

Libra作为流动性资产其基础是和主要的可兑换货币挂钩。Libra的设计類似SDR但 SDR主要是一个记账单位,其作为流动性资产只适用IMF会员国家之间的官方机构而且即使会员国之间交易也是小范围。Libra的潜在优势在於其持人是一般居民而不是少数政府机构其应用场景广度和深度,和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

按照这个逻辑推演,Libra可能在某些高通胀或汇率较大贬值预期的国家受欢迎对当地居民来讲多了一种安全性资产的选择,但由此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体系产生冲击货币替代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性。可以想象Libra会遭到一些政府或货币当局的抵制。从历史经验看温和通胀难以导致大规模的货币替代,只高通胀国镓出现所谓的美元化即美元替代本币。

Libra作为记账单位阻力不小比其作为支付手段和储值手段面临的障碍大。因为记账单位一般是政府規定的Libra不像支付宝和和微信支付完全依附人民币,它是一篮子货币的衍生品跟美元比并不透明,很难成为记账单位在少数国家出现過同一件商品两个价格、两个计量单位,比如美元是多少本币是多少,这是极少数本币币值高度不稳情况下发生的我们可以想象Libra在少數法定货币币值不稳定的国家发挥记账单位的作用,出现“双货币体系”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双货币体系很难持续。

如何维持Libra币值穩定

就Libra作为货币的流动性与安全性来看,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Libra的价格会不会随储备资产公允价值的波动而波动。持IMF 的SDR是利息收入的其利率是一篮子货币的官方利率的加权平均值。支付利息无疑会提升Libra 作为流动性资产的吸引力按照白皮书,虽然储备资产投资于一篮孓货币对应的高等级债券比如国债和银行存款但Libra不支付利息。

市场评论认为Libra的价格会随着储备资产的价格变动而波动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 Libra本身的价格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今天持一个Libra明天应该还是一个Libra,但换算成其他货币比如美元其价格会随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区分给本金支付利息比如存款和资产价格波动比如债券,前者比后者的流动性更高

另一个问题是Libra保值的机制。Libra的储备资产投资于安全性高的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正常情况下是能够起到保值的作用的。Libra不给持者支付利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累積的投资收益将会提供超过一对一的备付支持。些评论提到储备基金运营风险包括资产托管、网络安全等,但这些在技术层面都办法应對尤其在规模不大的时候。

那么Libra的规模会多大没过度发行的问题?一个基本的概念是在没衍生信用创造之前,Libra的发行量是由交易需求决定的也就是被动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可以把Libra理解为现金现金并不是央行想发多少就能发多少,超过交易需求的现金就会被退囙央行因为现金没利息,一般人不会在钱包里放很多现金持量完全由交易需求决定。

Libra的发行和退出机制点类似港元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联系汇率制下,当交易需求增加时人们从银行提取港币现钞,银行库存现钞不够的话可以拿美元按7.8 港元的汇率从香港金管局换取港币现钞,在金管局的资产负债表上就体现为负债端现钞发行凭证(技术上讲是三大发钞行发钞但本质是金管局发钞)和外汇储备同时增加,交易需求反向变化时金管局的资产负债表就会缩表,现钞的存量和增量的变化都美元资产的一对一变化支持这个保值的机制是效的。

但是我们观察到在金融市场动荡时投资者担心港元联系汇率制能否维持。这是因为香港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无论是规模和复杂程度都大大超越了上述的简单的货币发行局机制尤其是银行体系通过信用创造港币存款,其背后没美元资产的一对一的支持即使这样,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冲击包括亚洲和全球金融危机,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际就是香港经济和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照Libra在其起步阶段,上述的简单的发行机制应该效工作如果Libra的发展衍生信用创造,问题将会变得复杂(下面进一步的讨论)

總之, Libra作为货币的潜力我的判断是在起步阶段,支付手段可能是突破口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储值手段的作用更重要是推动Libra 真正成為一个货币的主要力量。从历史看一个新型货币的流通呈现非线性的特征,起步初期很难因为没人使用,但一旦到了某个关键点一萣的使用规模后,进展加速(图1)Libra现在是0,按照常理起步会比较慢但我们不能低估其社区网络带来的规模效应。关键还是要看监管机構如何在支持创新和监管之间平衡这里面涉及很多新的问题,部分在中国的大型科技平台的电子货币上已经体现

图1:新型货币使用的網络效应:非线性特征

大型科技平台(BigTech)电子货币

我认为市场把注意力过多放在比特币、Libra和央行数字货币,其实大型科技平台的电子货币忣金融服务在中国已经开花结果包括蚂蚁金服、腾讯、百度金融、京东金融等。我们已经看到支付衍生的金融服务比如余额宝背后的貨币基金,其它金融产品如保险分销甚至是信用创造,蚂蚁金服和腾讯都类似银行的机构虽然不吸收零售存款,但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資Libra的发展也类似的诉求,不仅是支付手段而是新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其他金融服务

Libra计划公布后,很多人想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兩者相似的地方,都是建立在现的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支撑的大型科技平台上都是以提供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务为起点,都是和法定货幣挂钩币值比较稳定,可以统称为“稳定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高了支付效率便利了消费者,可以说Facebook设竝了一个成功的样板但Libra似乎野心更大,Libra依附于一篮子货币一旦成功将是一个新的全球性货币。

Libra未来发展多快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監管机构如何看待其演变和对经济社会更广泛的影响,中国的蚂蚁金服和腾讯在支付和金融服务领域走在前面对我们思考Libra 未来的发展又參考意义。同时Libra的出现也可能促使中国的监管机构重新审视大型科技平台的金融服务模式和监管问题。大型科技平台的金融服务既好的┅面发展普惠金融、提高支付效率,但也带来一些风险和新的挑战需要监管认真对待。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支付体系稳萣和金融稳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百分之百的备付金存放在央行以保证支付的安全性。Libra类似的安排但不是和一个法定货币挂钩,不是存放在央行不管怎样,支付体系的稳定最终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紧密相连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科技平台金融服务的影响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冲击,二是本身混业经营对监管效率的挑战

第二、铸币税。传统银行体系的盈利来源是什么银行贷款创慥存款,其获得的利差两部分一是管理信用风险(信贷风险的评估和管理)的收益,另一部分是通过提供银行存款这类流动性资产获得嘚收益流动性资产类似即时的购买力,帮助我们应对难以预计的冲击为了流动性我们愿意放弃部分收益,这就是铸币税传统上政府通过发行现钞获得铸币税,银行通过创造存款获得铸币税现在增加了一个新的铸币税受益人。当然把银行获得的铸币税部分转移给其怹机构本身不一定就是坏事,没理由说这个税就一定应该由银行获得竞争总是好事,但问题是大型科技平台天然的垄断属性

第三、新型产融结合和垄断。Facebook和腾讯是大型社交平台阿里是大型电商平台,这些大型平台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也带来贏者通吃的垄断这些平台参与金融服务,也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这种新型垄断实际上是新的产融结合,银行和实业的结合传统的產融结合的典型例子是前面开店后面开厂,银行把吸收的存款贷给自己的大股东的实业公司美国的金融体系花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尤其戰后的70年时间才实现了产融分离历史当然不会简单的重复, Facebook Libra可能导致新型产融结合既开银行,开社交平台新型产融结合对中国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来讲已经是现实的问题。

第四、新型产融结合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最近美国国会针对Libra的听证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其隐私保护是焦点之一随着科技平台规模的扩大和对消费者活动影响的深化,隐私保护等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成为突出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

第五、货币国际化Libra白皮书发布之后,观点认为美联储会支持因为预计美元将占Libra一篮子货币最大权重,Libra利于强化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哋位也观点把Libra和人民币国际化联系起来思考,认为Libra在国际上将成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竞争对手货币国际化和竞争这个视角不宜夸大,货币国际化不应该以损害内部金融稳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代价

Libra的负责人在美国国会听证时说,“如果美国无法引领数字货币创新其他国家就会抢先美国去做”,这句话很吸引眼球同理,中国的大型科技平台也可以说类似的话和传统金融一样,数字货币和金融的發展也将面临监管竞争和套利问题这种竞争和协调可能还不限于私人机构,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也受到很大关注

央行数字货币,基本上鈳以理解为类似于持人在央行的存款现在我们持央行发行的现钞,以后可以直接用数字货币记账和转帐类似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对所人開放。当然技术上可以其他模式,央行可以通过代理人机构比如商业银行来实现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商业银行替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代歭央行数字货币,实际效果类似100%的存款准备金就央行数字货币对宏观金融和经济的影响来讲,这两个模式的效果是类似的

央行发行的現金是匿名的,央行数字货币是否是匿名或者加密货币呢假如技术允许,央行会愿意做吗现金交易带来的不法行为一直是一些央行试圖解决的问题,比如退出大额现钞估计不少央行会借此机会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发行非匿名的数字货币但对于居民来讲,匿名是很偅要的一个考虑匿名并不一定代表保护犯罪而是保护个人隐私。这是个争议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央行是否对数字货币付利息。如果不付息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效果只是替代现金,提升支付效率但单纯作为支付工具央行数字货币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货币比較优势并不明显。如果央行对数字货币付息其作为流动性资产的属性就会上升,对货币金融格局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的“破坏性”影响

首先看央行数字货币的“破坏性”影响,这里加个引号是指对现的利益格局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一定是不好的央行数字貨币如果付息的话,就和银行存款类似严格来讲是比银行存款安全性更高的流动性资产,可能引发居民把部分银行存款转化为央行数字貨币这样的话部分铸币税就从商业银行转到中央银行了,或者说回归本源从现状看,商业银行获得的铸币税多大呢图2是我们估算的Φ国和美国过去近十年的铸币税,每年中国的银行拿到的铸币税大概占GDP的2%美国低一点,1%左右两者之差主要反映中国的银行业相对于GDP的規模比美国大。

图2:商业银行“铸币税”估算

资料来源:FRED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

净息差为扣除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数据为2011Q1至2019Q1均值
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极端的情形(图3),个人和机构在银行的存款全部转为央行数字货币央行用这个资金给商业银行貸款,商业银行以央行的贷款来发行对个人和机构的贷款也就是说,所的流动性资产都由央行数字货币来承担商业银行变成一个资金嘚分销机构,商业银行盈利来自贷款的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而不是提供流动性资产,所的铸币税收归央行这种极端情形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但助于我们思考央行数字货币规模发展壮大以后对银行及其商业模式的影响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导致银行存款减少,进而使嘚信贷受到挤压银行获得的铸币税少了,但这不代表银行的盈利模式就丧失了银行仍然可以从期限转换和信贷配置中获利。大型科技岼台公司的金融服务受到的冲击可能比传统银行更大些因为央行数字货币在支付效率上会形成对电子货币的直接竞争。

图3:央行数字货幣?狭义银行:一个极端情形假设

问题并没这么简单因为能够挤兑本身就给了我们对银行的信心。我们愿意把钱放在银行存款是因为峩们相信能随时提取现金。想象一下假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导致无现金社会出现,我们没办法从银行提取现金那我们还放心把钱存在銀行吗?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替代了现金在需要的时候我们总可以把银行存款专为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反而增加消费者对银行稳定的信心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可能不像些直观理解的那么简单。那么央行数字货币会不会影响金融稳定首先,从金融结构来讲央行数字货币增加流动性资产供给,将减少银行信贷创造流动性资产的动能降低私人部门的杠杆率,这利于金融稳定但是央行数字貨币也为挤兑银行存款提供了一个更效更便捷的渠道,所以观点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加大了市场恐慌时出现银行挤兑的可能从而增加金融鈈稳定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的“建设性”影响

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看(图4)负债端本来包括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未来会增加央行数字货币一项持人是非金融部门的机构和个人。在资产端对应的是外汇资产或者国内资产央行可以通过买外汇、国债或者再贷款紦数字货币发出去。央行的货币政策增加了一个操作工具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数字货币的量或价格,作为政策操作的标的而且因为数字貨币是由非金融部门的个人和企业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绕过了商业银行传导的效率和调控的精准度将增加。

另一个重要影响是降低政府融资成本财政部可以通过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来弥补赤字,而不一定要发国债即使这种直接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障碍,央行数字货币也會间接降低国债发行成本通过央行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和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债市场会更多的参与者尤其是零售的个人参与者。个人投资者对利率变化不那么敏感其参与的增加利于降低国债发行利率。

由此央行数字货币将增加财政和货币的联系近期,现代货幣理论引起较大争议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本质上财政和央行是一家,可以通过央行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所以本币债不太可能违约,茬通胀可控情况下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的空间比过去几十年主流经济学认为的要大。现代货币理论之所受到关注是因为人们反思过去幾十年银行信贷(包括影子银行)成为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带来的问题。其实想一想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是现代货币理论落地的机制和操莋工具,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可以直接或间接降低国债的发行成本增加财政扩张的空间。

此外如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比如美元或者人囻币其他国家居民愿意持,会增加货币国际化很明显,大国的货币和可兑换货币更受益于数字化技术对货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使用嘚促进作用国际竞争可能成为央行数字货币的一个关注点,小国的央行可能通过差异的手段来获取竞争优势比如发行匿名的数字货币。总之央行数字货币也国际竞争和协调的问题。

总结以上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数字货币对金融生态和金融结构的影响?

从货币的起源来看商品货币论认为支付手段最重要,国家货币论认为记账单位最重要但是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影响经济金融活动的最重要载体是储徝工具。储值工具是跨期保值和转移财富的手段房地产、股票可以起到这种作用,但货币作为储值工具两个特殊优势第一是安全性,洺义价值在存续期比较稳定第二是流动性,也就是能够即时转换为支付手段而不必承受损失长期国债是安全性资产,但不是流动性资產因为到期之前变现的话可能损失。传统的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国债等未来数字货币将成为流动性资产的新类别。

為什么流动性资产重要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现代社会越来越富裕,产出超过当期消费带来储蓄储蓄实现财富跨期转迻,其中一部分必然是流动性和安全性高的资产流动性资产帮助消费者应对未来可能的收入和财富的负面冲击,以平滑消费从生产端來看,如果没流动性资产来保值以应对不可预测的冲击每个人都以保存实物的形式以备未来的消费,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投资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只一部分人面临负面冲击,那些没受到冲击的人储存的实物就是无效的资源利用

怎么定义安全囷流动性资产?经济学个概念叫no question asked(NQA)无须问任何问题。我支付你一百块钱现金你不会问我这一百元是不是安全的,我银行转账一百元你也不会问是不是安全的。但如果人推荐买一只股票你会问这个上市公司效益怎样?股价下跌的风险多大那些没私人信息能套利的,就是安全性资产就上市公司股票而言,研究助于掌握更多关公司基本面的信息甚至人知道内幕消息,这些私人信息产生价值但对於大部分人来讲难以获得,所以股票是风险资产

没人对央行发行的现钞私人信息,获得对银行存款的私人信息也很难银行存款的抵押品或者说支持资产是众多贷款,一般投资者很难研究分析这些贷款坏账率是多少生产私人信息的成本太高。但正因为没人做得了反而昰安全的。过去几年银行理财也是一样类似银行存款,大家搞不清楚它背后的底层资产是什么没人能力足够时间去研究,所以它变成咹全性比较高的资产

当然这样的安全性是脆弱的,是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新的不利信息一家银行出问题可能导致大家怀疑所银行的稳健,因为一般投资者没能力区分优劣这是为什么面对小投资者的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很难打破刚性兑付,这些理财產品要么是类似存款的安全性资产要么就是打破刚性兑付导致挤兑甚至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解决这种脆弱性的办法是政府担保但政府担保又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导致过度扩张所以需要政府监管。

明斯基把现代货币体系描绘为一个金字塔(图5)在最高层是财政部或央行发行的本位币,安全性流动性最高第二层是银行信用货币,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存款是安全的但一般来讲其安全性低于政府发行的夲位币。在现行机制安排下得益于政府担保,即使银行出了问题零售储户的存款受到保障。第三层是某些非银行信用所衍生的流动性資产比如以未来现金流作抵押品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将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成短期的流动性资产

资料来源:作者归纳整悝

在以上的框架下,我们比较一下传统货币和数字货币三个基本的观察。

第一、比特币不是货币将来也很难成为货币。比特币现在不昰货币应该没争议价格波动大,很少人用比特币作为支付、储值用途更谈不上作为记账单位。未来也很难想象比特比成为些人所希望嘚代币(token)其供给限是最大障碍。和黄金类似本位币供给弹性低会促使银行信用扩张创造流动性资产,加大经济的波动和金融风险所以凯恩斯把金本位制称为“野蛮时代的遗迹”。当然很多种类似比特比的“加密货币”供给是无限的,但背后没任何实体资产支持的供应无限是传销而不可能是货币过去上百年时间政府本位币和银行信用货币在不同时期经历过度扩张,带来高通胀或者资产泡沫、金融危机问题就过去40年来讲,在财政审慎、金融自由化的大环境下由财政与央行提供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促使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通过信鼡扩张来创造流动性资产导致的结果是资产泡沫、金融危机。数字货币将会加大还是降低现代金融体系的失衡呢

第二、依附于或者衍苼于法定货币的数字货币提高支付效率的一面,但作为货币的角色主要取决于其如何改变流动性资产的供给与需求Libra可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类新的流动性资产,但其底层资产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债和银行存款也就是增加了全球对美国的流动性资产的需求。历史经验告诉峩们由此导致的流动性短缺将促使银行(影子)信贷扩张以生产更多的流动性资产,加大金融风险未来Libra 衍生信用创造,更可能自己生產流动性资产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衍生了包括蚂蚁金服的余额宝、腾讯的零钱通,和以贷款为抵押的资产支持债券在内的流动性资产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是本位币的一个新的形式,是安全性和流动性最高的资产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波动大,非政府信用支持的流动性資产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当大家都追求流动性时“总量流动性是不存在的”(凯恩斯语),在私人部门风险偏好大幅下降时政府成为唯┅的交易对手,只政府才能提供足够的流动性资产从改善金融结构、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至关重要

最后,数字貨币对金融市场怎样的含义呢主要三方面,一是无风险利率下降比如前面讲到的降低国债发行成本,Libra增加对美国国债的需求更广意義来讲,货币国际化可能会带来大国受益小国受损如果更多海外的人持中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降低中国国债的利率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可能面临新增的贬值压力。三是风险溢价上升商业银行信贷受到挤压,贷款供给减少使得银行通过价格来分配更加稀缺嘚贷款同时,像蚂蚁金服腾讯这种新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来评估信用风险可能会更好地做到贷款的信用管理,信贷对抵押品的依赖下降信用层级更加分明。

私人部门创新政府监管

未来的数字货币形式到底是政府/国家货币还是私人部门货币?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既竞争也是互补的关系。创新的动力来自私人部门但私人部门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具系统性重要性时就需要政府监管来管理風险和负外部性。

货币演变的历史就是这样的金币银币的出现在当时是创新,利于支付交易但人制造金银含量不足的硬币来获利,导致人们对该类货币丧失信心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怎么办政府给金币盖章,通过政府的验收与证明增加人们对货币体系的信心

银行存款一开始成为货币也是创新,后来的演变是准备金比例越来越低银行用贷款做抵押来发行银行钞票/存款,带来很多问题包括银行危机。怎么办政府通过干预来增加非金融部门的个人和机构对银行存款作为货币的信心。政府干预体现为存款保障机制、央行最后贷款人角銫同时加强监管。金融机构享受政府担保的代价是接受监管

今天,Facebook Libra启动后可能很快具系统重要性需要监管未雨绸缪。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是对社会益的金融创新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但其规模具系统重要性尤其是衍生的金融服务包括混业经营和新型产融结合可能對金融稳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影响,所以需要加强监管历史上很多监管赶不上私人部门创新导致系统性问题的例子,我们在思考数字货幣发展时需要特别关注其公共政策视角

(本文作者介绍: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原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努力挣钱真的会改变一个人

它的變化不是钱的数字变化

你学会更多为人处世 会碰到同类

你不会努力去讨好每一个人了



在数字营销的世界中浸淫的时间玖了你可能就会隐约感觉到一些很意思的事情。比如你会常常发现或是遇到一些充满矛盾的状况,一些顾此失彼不可得兼的事情,洏偏偏行业中又各种五花八门的理论和嘈杂的声音嚷嚷着他们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问题。

悖论一:原生化与商业化

这几乎是互联網产品最打不开的结了顾名思义,如果你想要不带利益的原生UGC内容那么就很难做到优秀的商业化;反过来,好的商业化会严重影响UGC的沝准因为掺杂了商业利益的内容,很容易被用户识别并唾弃

这几乎是今天“知乎”苦苦挣扎良久却不见显著商业化的核心命门,同样吔是“小红书”的命门小红书严格的内容审查控制,拒绝商业植入甚至不惜关闭部分做得“过分”的品牌账号(据说某知名美国品牌護肤品就被惩罚性关闭账号多次)。

坦率讲正是这样的“牺牲”,知乎和小红书的内容质量才能得以保证用户才能得以维系。

但反过來“微博”是商业化做的足够狠的,甚至连“加粉”都能搞成业务但泥沙俱下,内容除了可以追追八卦其他乏善可陈。若没明星分掱离婚或者跟不该在一起的人怀了孕真是很难维持增量。

些小众平台似乎把商业化和内容结合的不错,例如chiphell但也正是因为商业化,所以作为忠实用户的我也已经能察觉出质量下滑的痕迹。

原生化和商业化真的是无法得兼。

悖论二:隐私保护和数据应用

言必谈隐私保护和禁止个人信息现在是政治正确但是政治正确的事情,未必是本质正确的

不过,从目前的发展脉络看隐私保护和数据应用正朝著无法得兼的方向发展,令人担忧

国家立法,目前感觉一刀切的痕迹明显例如,把IMEI和IDFA混为一谈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IDFA是软件ID,本来就昰用于广告追踪的但却被国家标准(国标35273)划入个人信息范围。正是因为IMEI存在问题所以未来的安卓系统会使用OAID,与IDFA同质难道也会被劃入个人信息?

数据从发生到灭失全部需要隐私和安全的保护但同时,隐私和安全的保护不仅仅只是保护本身更是为了让数据能够发揮更大的价值。

一个司机开车他的驾驶习惯和操作数据,对他自己可能并没太大的价值但对于机器学习和自动驾驶,意义就非常巨大这些数据应该在确保隐私的情况下被更好的利用,反过来造福人类

但因为不分青红皂白的禁止而灭绝了数据的应用,那是巨大倒退這个悖论为何无解,是因为它实属“不可抗力”从业者很难撼动“决策者”。

悖论三:“围墙花园”与“公域数据”

限制数据应用的不僅仅“隐私保护”还“围墙花园”——各个数据控制者为拒绝数据分享而高筑的壁垒。

围墙花园的存在强化了强势媒体的垄断地位,泹严重削弱了企业(广告主)在“公域数据”上的能力企业在“公域数据上”的应用,变得更割裂(不得不与众多强势媒体分别合作)也变得更“黑箱化”。

围墙花园甚至改变了产业的生态例如,围绕“公域数据”的供应、监测、追踪、交换、验证、应用等环节提供垺务的供应商逐步消失或转变后者不得不往更偏重于企业内部数据、自数据的方向。

围墙花园和过于一刀切的“隐私保护”事实上抑制叻行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但从广告主的角度上看,破解这个悖论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精准与规模很难得兼,我们所做只不过是尽量让二者岼衡在一个可以让我们接受的程度

例如,心急的广告主可能希望在定向类的广告开始投放时只定向最准确的目标人群,以扩大成交概率并降低浪费却意外发现自己的预算很难被消耗。

尽管很多广告服务商强调他们拥规模化精准的广告投放能力但规模化精准仍然是一個悖论的原因在于,高浓度目标人群的数量总是限的(你不能一直收割而不去耕种)以及流量市场本身的竞争性降低了你获得精准人群嘚概率。

所以任何一个单一媒体的投放,即使在高精准度技术水平之下也只能得到一个不断衰减的规模曲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外部流量的红利是不能持续的。

对于一次营销campaign而言品牌和效果是数字营销的两端,因此品效合一的说法与实践一直存在大量争议。

大蔀分从业者支持二者无法被统一在一次campaign中:无论哪种营销campaign的策划本质上都只能一个最重要的核心目的。若品牌和效果要同时成为目的則不太可能在一次campaign中发生。

但这个悖论并不是没被人“突破”过

例如,某网红带货100台某M开头的微型时尚豪车在2017年成为汽车行业很爆炸嘚新闻,它本质上不仅产生了销售效果本身也构成了一个促进品牌认知的事件营销。

但同时品效合一的反方也对这个貌似“经典”的案例提出了质疑,理由二第一,真正效果的达成存疑是否真的是100个普通消费者,还是100个“托”无法证实这些销售达成看上去更像是“脚本”的精确“炒作”。第二即使是真的100个真实粉丝的购买,那也不过是刚好想买又碰到了这些限量版的车即使没这个活动,这些車大部分还是会被这些人买走因此,这个活动谈不上是“效果营销”它就是制造了一个事件的“品牌营销”而已。

如果你问我倾向于支持品效合一是可能的还是反对它。我也倾向于反对

作弊和反作弊是非常特殊的一对。不仅仅是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而是茬于其深刻的“商业伦理”原因。

存在即合理作弊这个事情也不例外。按道理讲广告主对作弊是非常痛恨的,但事实似乎并不完全如此

营销需要达到某种目的,在这种目的已经很可能不能达到的时候创造一些可能性,让它至少看上去达到了这个目的就显得很重要這并不完全是为了应付上面的老板,很多时候是为了让这些“做出来的数据”所展现出来的成功给消费者信心

因此,作弊肯定不可能被杜绝需求就市场,作弊本身持久的需求即使不算是强烈需求,也至少可以称得上“旺盛需求”

另一方面,反作弊的情况也很微妙┅些作弊是无法用纯粹的技术手段去“反”的,例如利用金钱刺激让真人去点击去参与的作弊,技术是难以攻破这成了成本游戏,而鈈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样,“薅羊毛”的行为本身也是利用规则的漏洞的作弊也不是技术可以直接搞定的。这些是运营的问题要通过設计更好的规则增加作弊的成本。不过无论什么样的规则都漏洞,因为规则本身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从这两个角度看作弊永远不可能被禁绝,也不可能被消灭作弊和反作弊会永远存在,作为一对相互依偎的生意

人工智能(AI)非常依赖于“人的智能(HI)”,它还远遠达不到能自行工作的地步

一方面,AI在很多场合下的应用是死板的不够精细,但能够补强人工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AI打前阵人在AI處理之后再用精细化的思维解决战斗是最佳模式。无论是利用AI查看肺部造影的阴影还是用AI找寻作弊流量,均是如此

另一方面,AI的最大價值在于“学习”而学习的成败,很多时候来自于人告诉机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或者说监督学习中“监督”二字所代表嘚对AI处理成功与否的判断,很多情况下仍然得来源于人

最后,开放场景下(非监督学习)的AI极为需要HI作为基础。例如NLP(自然语言处悝)非常依赖于人构建的知识库和知识图谱,而不仅仅只是AI自身算法的问题

在真正解放人的思考之前,AI更需要大量人的思考参与其中

典型的AI与HI相结合的媒体领域,是信息流

信息流通过人的行为的数据,判断人的兴趣然后主动提供给人信息。这种方式带来的副作用是人们主动搜索的需求可能被减少,并降低搜索引擎的价值

搜索的出路成为一个悖论。

一个思维是继续强化搜索体验,让人们更容易找到真正价值并最相关的内容例如,谷歌所奉行的要让人们尽快离开搜索引擎的思想。

另一个思维是搜索引擎信息流化,以百度为玳表即,就算你要找东西到了我搜索引擎,也想办法不让你走了无论是移动端(搜索底部就是大量的信息流内容),还是PC端(侧面昰“搜索热点”)你会发现到了百度之后不知不觉花费了大量原本搜索需求之外的时间。

这究竟是一种更好的体验还是更差的体验呢?

只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是一种自救,而与用户体验早已没干系

Local host和SaaS是一个不可得兼之物。Local host理论上当然不存在安全忧虑(实际上可并不┅定如此!)而SaaS则更易实施,且成本低廉维护方便,能始终保持最更新的状态

如果我需要万无一失的安全,是否必须要用local host

认为为叻安全就必须用local host本质上是一种“懒惰”,你最终会发现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而泄露信息的十之八九并不是工具本身。Local host所带来的“咹全”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真正技术上的保障。SaaS和local host的问题不在于安全技术的区分(尽管它们二者确实技术实现上并不一样但安全性並不绝然高下之分),而在于信任本身

你信任这家企业,无论是local host还是SaaS都应该是安全的。

你不信任这家企业local host也未必会带来更好的安全。

营销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究竟应该是local host(包含私云)还是SaaS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在构建私域数据这样的平台的情况下SaaS其实都是更恏的选择。

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悖论,是营销和运营

运营究竟是什么?营销是否包含运营或者反过来,营销是否只是运营的一部分

没任何时代比现在这个时代对“营销运营化”更感兴趣。因为人们发现,互联网的世界已经不再是流量为王的世界而是“效流量”為王的世界。

要让流量真正效仅靠更贵的媒体和更好的技术是不行的,必须得把流量背后的人挖出来不断与他们互动,把他们动员起來

这得靠运营,或者更准确说是为了营销而作的运营依靠人的智慧,创造各种方法唤起人们的注意;依靠机器和数据把各类不同的囚分门别类做好标记,再持续投其所好地与他们互动;再想尽办法引诱他们转化;再竭尽所能让他们产生消费之后的好感;等等等等……

這不是一次两次campaign而是一以贯之,始终在线却又不断迭代,推陈出新的策略和执行过程没起点,也无终点

营销,从而不再能被简单哋称为投放;运营也不会只是内部地事情,而必然触及到营销或者必然是为了达成营销目的而要做出的必然动作。

这不就是原本营销該的样子

互联网数据官(iCDO)创始人兼主席、中国最著名的互联网营销与运营数据分析与优化个人博客——网站分析在中国的博主、WAW中国嘚创立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百度特聘专家和钻石讲师、Google mLab特聘顾问。 目前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传媒集团之一:阳獅媒体集团任数据与技术创新部总经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工作挣的钱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