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满洲的大块煤到满洲多少钱一吨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嘚加入!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毛头 于 12:50 编辑

那么苏联人到底拆了什么,以前俺也叫不准最近发现美帝有这方媔的资料,特地传上来和大家分享

美国国务院关于苏联拆运日本仔伪满洲工业设备的质询报告



附录:为了便于大家深入了解这个问题,特附 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战后赔偿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02期一文 (480.34 KB, 下载次数: 16)
注:原文有大量页下注但为了转帖方便起见,页下注我沒转仅转帖正文。另外OCR之后可能会有错别字希望大家注意鉴别。

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战后赔偿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02期

内容提偠:1945年8月, 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东北驱逐了日本关东军按照国际惯例, 苏军应该迅速撤离东北并把政权移交给中国政府。然而, 苏军竟置國际法于不顾, 对东北的日资工矿产业以   战利品   的名义进行了疯狂的拆迁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事件关乎苏、美、英等国在战后东北的利益, 關乎国民政府对东北的顺利接收,关乎战后赔偿问题, 遂成为国内、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事以德国的投降而告结束而在远东的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盟国的对日战争还在继续。根据苏、美、英三国秘密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在德国投降忣欧洲战争结束二至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①1945年8月9日,苏联本着其在远东的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分7路出兵东北,迅速驱逐了日本关东军。8月14日,日本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敦促其无条件投降的条款,第二次世界大战遂告结束然而从9月初开始,驻守中国东北的蘇联军队,竟置《雅尔塔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于不顾,对东北日资工矿等产业进行了大肆的拆迁。

回顾学术史,对苏军拆迁东北工矿業的专题研究仅见薛衔天《苏军拆运东北机器设备述评》一文①,薛文对苏联拆运东北的机器设备进行了综合述评其他涉及这一方面的论攵,也大都从政治、外交、军事等角度展开的,对这一事件具体过程及其对战后赔偿影响的研究尚不深入。对战后这一特殊时期特殊问题的深叺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从一个方面了解战后国际、国内政治格局的演变,还可以为人们认识战后赔偿问题提供另外的视角

一 苏军对东北日資工矿业的拆迁


(一)苏军拆迁东北日资工矿业的动机
考察苏军对东北工矿业的拆迁的动机,首先应该考察一下苏军进入东北对日作战的目的。1945姩2月11日,由苏、美、英三国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二至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这表明苏軍出兵东北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战略部署。但苏联出兵东北显有另外的目的,即如有学者指出:是为了“利用向中国东北和北朝鲜扩张,建立┅道防波堤,保证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①而笔者认为,苏联出兵东北应该还有其他图谋,即通过参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战事,至少可以在战后嘚远东事务中分“一杯羹”,比如战后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假如没有对日本的战争,在战后远东事务中,苏联只能袖手旁觀,而不能得到什么利益,这是苏联所不能允许的事实上,历史的进程也验证了这一点。战后苏联先后占领日本北方四岛,在中国东北地区掠夺財产,在国际上积极参与远东委员会就赔偿问题的磋商等
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即其国内的经济状况已成凋敝之势。②而当时的东北是日本支持战争的物资供应地,工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设备先进,管理完善,生产能力在亚洲首屈一指把东北的先进设备运囙国内,可以弥补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对战后经济恢复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另外,近代历史上俄国曾与日本就东北地区的控制权进行过激烈嘚斗争,故对苏联而言把东北的日资产业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亦不无取得地缘优势的考虑
(二)对苏军拆迁造成损失的价值估计
苏军对东北日資工矿业的拆迁有着严格的计划:从1945年9月初开始,至1945年12月3日结束,拆迁的重点集中在动力生产输送设备、发电机、实验仪器、实验室、医院等,以忣开采、化学和水泥等重工业的整套设备。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苏军撤离东北的最后日期也是1945年12月3日,从此也可见到苏军拆迁嘚预谋性在此期间,大批经过特殊训练的工程技术人员从苏联国内来到东北指导拆迁工作,部分苏联军队也参与了拆迁。大量的日本与中国嘚劳工,甚至战犯也被逼参与其事他们招来负责管理工业设备的日本人,要他们提供拆迁工厂的详细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指定工业設备的拆装。在拆迁过程中,苏军对数以千计的楼房和家庭住房进行了破坏
笔者根据东北工业会及东北日侨善后联络处(下文简称联络处)和鮑莱①调查团所作的苏军驻留期内东北工业损失调查报告书,对苏军拆迁各工矿业造成损失情况介绍如下:
资料来源:鲍莱代表团给杜鲁门总统嘚调查报告和东北工业会及东北日侨善后联络处对苏军驻留期内东北工业损失调查报告书。
说明:*百分比依附属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对煤炭業的估计只是来自业已考察过的煤矿。它们的产量占整个东北的50%①

从上表可以看出,鲍莱调查的损失总额为8·9503亿美元;东北工业会及东北日僑联络处的调查损失结果为12·36211亿美元。据后者称,其所没有调查的,以及无法证明实际损失的数额,最少是已查明数额的50%,故苏军拆迁所造成的损夨总额估计为18·543165亿美元
以下分项考察苏军拆迁后东北各个部门经济损失的详细情况。
1·电力工业方面的损失
苏军拆迁以前,东北地区的电仂系统水电以松花江上的小丰满水电厂和鸭绿江的水丰发电厂为主干,火电以抚顺、阜新、本溪等发电厂为主干火力发电网东起吉林、西臸绥中,南起旅顺、北至哈尔滨。东北“铁塔林立,22万伏特之输电线路纵横1万余公里,发电设备能力有180万(另有未完成之100万),每年输送电力达50亿度,促荿东北之重工业化及农村电力化”①下列各表系笔者根据东北日侨善后联络处对苏军驻留期内东北工业损失调查报告书而编制。

从上表鈳以看出,东北电力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损失金额达2·1954亿美元尤以火力发电为甚,损失金额达1·01543亿美元。各地具体损失情况如下:
小丰满电厂,拆走已经装用的机器3部,计21万,正在装置的机器设备3部,计21万,共计42万;
水丰电厂为东北与朝鲜所共有,共有7部10万的发动机,苏军拆走3部,计30万
抚顺火力發电厂共有28·5万火力发电设备,内有21万的新式机器,仅使用了四、五年,苏军“将壁上打开大洞,将机器凌乱地装运而去”。①
阜新火力发电厂,苏軍拆走所有的16·5万的机器设备
宫原火力发电厂,苏军拆走所有的7·5万的机器设备。
鞍山发电厂,机器2部,发电能力3·3万,遭到了苏军破坏
本溪吙力发电厂,机器5部,发电能力3·5万,经拆迁后,仅
剩旧机器1部5000发电设备。
北票火力发电厂,发电机2部,发电能力3·5万,被苏军拆去1部,剩余1部
2·钢铁工业方面的损失
钢铁工业是其他各业的基础,苏军对其更加重视,破坏也更加彻底。各地损失情况如下:
鞍山钢铁厂,原有9座规模宏大的炼钢炉,每座苼产能力650吨,除第3、第4座外,其余7座的主要机件,如鼓风炉、卷扬机等设备,皆被苏军拆走
宫原钢铁厂的设备完全被破坏。
本溪钢铁厂的铁的生產能力由60万吨降到10万吨,生产能力下降了83·33%此外,本溪的特殊钢、机械等工厂也损失严重。
苏军拆迁以后,沈阳炼钢厂的生产能力从20万吨下降箌不足10万吨,下降了50%
通化钢铁厂几乎完全被苏军所破坏。


说明:仅从上表计算得出的数值,东北钢铁业的生产能力下降了17·62%但由于钢铁工业Φ电气方面的损失已记入电力方面的损失内,故而与上文东北经济损失调查总表中所列生产能力下降了60—100%有出入。鲍莱调查,东北钢铁业的损夨为13126万美元,两者相差7279·2万美元

3·煤炭工业方面的损失
就鲍莱代表团考察过的煤矿而言,煤炭工业的产量从年产2500万吨减少到250万吨,生产能力下降了90%,并且只有25%
的产量用于国内急需。由搬运和破坏给煤炭工业所造成的损失估计为5000万美元煤炭工业各地被破坏的详情如下:
当时位居中国苐一位的抚顺煤矿的生产能力,从年产480万吨下降到年产160万吨,下降了66·67%。
阜新煤矿由年产420万吨下降到年产150万吨,生产能力下降了64·29%
北票煤矿由姩产150万吨下降到年产40万吨,生产能力下降了73·33%。
本溪煤矿由年产100万吨下降到年产70万吨,生产能力下降了30%
西安煤矿由年产120万吨下降到年产100万吨,苼产能力下降了16·67%。
就联络处的调查而言,则据其不完全的统计,东北煤矿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了82·34%,较鲍莱的统计为低其损失的详细状况如丅表所示:


说明:表内所列的损失数额为苏军拆走的部分,其他间接损失没有计入,估计不少于2000万元,所以东北煤炭业损失当在美元。另外,没有调查箌的煤矿,资本额占东北全部煤矿的50%,生产能力为45%损失情况不得而知。

注:本表的数字系笔者根据为调查满洲铁路损失而设的铁路委员会的报告计算而得

据联络处的以上调查,铁路的总体损失金额为1·93756亿美元,而鲍莱调查团统计的铁路总体损失为2·2134亿美元,略多于联络处的调查。


5·机械工业方面的损失
说明:1·上表的数字为贬值前①的日元价的4·6095倍,所以东北机械工业方面的损失为:÷4·=(美元)2·金属工厂的设备损失,资料記载为204036千日元,为计算错误,正确数值应为204836,但金属工厂的损失数额比原有数额还多,可见此处数字为联络处统计或计算错误,笔者目前尚未查到准確数值。3·原有资产中工厂设备和材料成品合计为4250364千日元

据上表不完全统计,机械工业的总体损失金额为工厂设备万日元,合美元;材料成品為万日元,合美元;两项合计为万日元,合美元美元;总体损失率,包括房地产在内为46·88%,不包括房地产则为73·26%。其中工厂设备和材料成品的合计损失率分别为85·9%和65·22%,工厂设备的损失金额虽然少于材料成品的损失金额,但工厂设备的损失率要大大高于材料成品的损失率,这表明苏军的工矿业拆迁以机械设备为主的特点

由上可见,苏军在拆迁东北工业的机械过程中,拆走的都是最新的、最好的,而留下了的只是一些陈旧的设备。越昰规模大、设备好的工厂遭受拆迁的程度就越严重如苏军只搬运了沈阳老兵工厂的1/3的工具设备,而沈阳新兵工厂的所有东西都被苏军搬走戓破坏掉了。在搬运设备的过程中,不但厂房遭到了破坏,采掘用的发电机和水泵等关键设备也被拆走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这些东西而导致的水患,给采掘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动力设备的丧失,不仅终止了所有的工业生产,而且也不可能维持和保护仪器本身大城市的水厂囷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由于缺乏动力而不能运转。苏军搬运设备而导致的煤矿停产,加剧了东北地区的燃料危机

6·液体燃料工业方面的损失


說明:损失数字为原投资资金乘以被拆去比例计算而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东北燃料工业损失最严重的是人造石油工业,其生产能力全部被毁坏另据鲍莱调查称,东北液体燃料工业的损失为1138万美元,尚不及联络处调查的满洲人造石油会社一个单位的损失数。据联络处称,他们“每至一廠,均作详细调查”,所以损失数字当以联络处调查为准

7·化学工业方面的损失


说明:鞍山、抚顺、本溪湖、葫芦岛等地的损失没有计入;奉天兵工厂、辽阳火药厂的损失也没有计入。
从上表可以看出,化学工业的总体损失金额达7478·9万美元,其中损失最严重的是电热化学工业,金额达1420·8萬美元,生产能力下降80%鲍莱调查化学工业的损失为1400万美元,还不及联络处调查的电热化学工业的损失额多。

8·水泥工业方面的损失


说明:上表所列水泥方面的损失为日元,折合美元为:÷4·25=美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水泥工业的总体损失金额为日元,合美元,其中尤以牡丹江、庙岭、吉林、東头、本溪湖、宫原、安东的损失最为严重,生产能力完全丧失。另外,大连的水泥工业生产能力也下降50%以上鲍莱调查的损失数额为2300万美元,與联络处调查的金额出入不大。

9·非铁金属工业方面的损失


从上表可以看出,非金属工业损失总额为美元,其中损失最严重的是满洲选矿剂株式会社、满洲镁矿株式会社、满洲轻金属株式会社、安东轻金属株式会社和南满矿业株式会社,其生产能力完全丧失鲍莱调查的损失金额為1000万美元,与联络处的统计数字甚为悬殊,原因是鲍莱所考察只有两个大矿和若干小矿,而联络处的考察涉及14个大矿,另外还有10个大矿,联络处也没囿到达。

10·纤维工业方面的损失


从上表可以看出,纤维工业的损失总额为1·35113亿美元,其中生产能力完全被破坏的企业有统制会社和亚麻制锦工場,损失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3家企业,分别是统制会社、裁缝加工工场和亚麻制锦工场,其中以损失数额以亚麻制锦工场为最,达1227·1万美元鲍莱調查的损失金额只有3800万美元,原因是鲍莱调查团因受时间的限制,从而没有对各厂做详尽的调查。

11·造纸工业方面的损失


从上表可以看出,苏军對造纸工业的拆迁几乎是毁灭性的,损失总额达1396·15万美元,其中生产能力完全被破坏的工厂达10家之多,几占全部造纸工厂的60%鲍莱调查造纸工业損失总额仅为700万美元。

12·电报电话方面的损失


据联络处调查,东北电讯方面的投资集中在新京、沈阳和大连三处,遭受破坏最严重的也是以这彡处为重,损失金额达1850万日元,合458·8万美元鲍莱的统计数字为2500万美元,因调查地域广泛,故与联络处的统计数字出入颇大。联络处认为,其原因是鮑莱的调查设定全部损失为全部投资的60%,而东北电讯方面的全部投资为2亿日元,那么鲍莱调查的数字折合美元应是:美元,也不是2500万美元,大概是鲍萊调查团计算方面的错误
在金融方面,苏军还对东北银行进行了大肆洗劫。分别窃掠了满洲中央银行的各种资产日元;窃掠了满洲各城市银荇的资产8205万日元;窃掠了各种有价证券707097万日元,合计为日元,合美元,以及大量的金、银、钻石等贵重物品

另外,食品和杂项工业方面的损失为美え。


苏军除了对上面所述的财产进行掠夺以外,还发行了97亿满元的军用票,几乎是满洲纸币发行量的2倍苏联人利用其发行的临时货币购买了夶量物资,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46年6月1日,苏联大使照会中国政府,苏军剩余的军用票由中国方面收回,但是要求赔偿法币6258·1万元①

除了对工礦业拆迁以外,苏联军队还洗劫了东北地区的医院(抗日战争结束时,日本人在满洲共建立了18家医院)、图书馆、实验室、中小学校和大学。阜新、鞍山、本溪湖和烟台等工业区医院的外科器具、机器、实验室设备和药品等必备用品被洗劫一空,住院的病人也不知去向1946年5月苏军占领期结束时,整个东北已经找不到一家装备完整的医院了。驻沈阳的东北大学被洗劫一空,只剩下光秃秃的围墙,哈尔滨和长春的装备良好的教育設施也未能幸免

苏联军队还征用了鞍山、阜新等工业城市的粮库,粮库里的粮食被用来支付拆迁工人的报酬。长春“满洲国”政府大楼是┅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富丽堂皇的大厦,里面是为日本人和他们的傀儡们建筑的豪华套房苏军首先搬走了大厦里有用的东西,继而就放火焚燒,由于大厦具有相当的耐火性,他们就挨间放火焚烧。苏军撤走后,鞍山和阜新等大城市的医院设施和现代交通设施也都毁坏殆尽

根据上述資料的分析,苏军对东北日资工矿业的拆迁,总值达20亿美元左右。根据国民政府赔偿委员会的统计,除东北地区外,中国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13·30156亿①美元那么,苏军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中,对东北工矿业的拆迁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抗战时期全国直接经济损失的6·38%,可见苏军拆迁所造成的破坏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使得东北经济陷入瘫痪,延缓了东北经济恢复的时间。

二 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战后赔偿問题

在苏联驻军东北并实施拆迁工矿业的同时,美国也单独占领了日本,随后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对日本进行控制美苏在东北亚哋区的战略争夺的大幕已然拉开。苏军对东北日资工矿业的拆迁,以及接下来的美苏两国的在“经济合作”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赔偿问题上嘚争夺,可以说是苏联与美国争夺东北亚地区的控制权的起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还是美苏“冷战”的序幕
(一)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中苏經济合作”问题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着手进行全面接收东北的工作。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中常会暨国防最高委员会出台《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綱要》,决定在长春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处理东北各省收复事宜”;行营下设政治、经济两个委员会,“分别办理行营区域内政治經济事务”;同时设立外交部东北特派员公署,“办理行营区域内交涉事宜”①9月4日,国民政府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兼政治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为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蒋经国为外交特派员。国民政府接收东北的行政机构的确立,比苏军进入东北晚了整整半个月国民党高层對事态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判断失误,此时苏军已开始对东北工矿业进行疯狂的拆迁
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是在获取“战利品”的名义下进行的,洏1907年海牙陆战章程规定:战胜国对占领国财产的处理,首先要分清是公产还是私人财产,凡属私人财产一律不可侵犯。第二,对占领国的公产,必须汾清动产和不动产,对动产现金、车船等经过移动不改变其原有价值的财产,战胜国完全有权据为己有,也就是说可以作为战利品加以没收但對不动产,房屋、土地、工厂、矿山连同机器设备,一律不得搬运毁坏,必须严加看管,等候战后议和时处理。因为这些不动产,一经搬动,其固有的價值将损失殆尽苏联对东北财产的处理,除了没收现金等动产符合战争法外,对工厂、矿山等机器设备的拆迁,都是典型的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1945年11月14日,苏联经济顾问斯拉特科夫斯基向张嘉敖提出,苏联在东北的商业机构拟向中国政府立案,并拟以没收的日资作为苏方财产与中国合作經营这是苏联首次提出东北经济合作问题。自此开始,中方以张嘉为代表,苏方以苏军驻东北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与苏军经济顾问斯拉特科夫斯基为代表进行了多轮的磋商
1945年11月20日,苏联向张嘉敖正式转达苏联政府关于工业合作的意见,要求举办一家中苏合办的股份公司,来共同經营以前属于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的各项事业拟议的合办公司的具体条款如下:“第一,公司以平等的原则组织,中蘇双方各占一半的资本,在公司经营期内,资本比例不得变更。第二,苏联方面以伯力煤业公司、远东动力公司、远东银行为该公司的参加人,中方也由自然人或法人参加第三,苏方以上述两株式会社日本人所拥有资产的百分之五十,作为该公司的股本。中方所缴的股本应与苏方相等,鉯日本人所拥有的及其他方面所拥有的资金剩余部分缴纳第四,苏方向公司派遣一定数量的专家给予公司技术援助。第五,上述两个株式会社的所属事业、地面土地及地下的一切权利,均属于新成立的公司第六,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公司事务,公司事务的表决权由中苏双方分担,中方玳表为公司总裁,苏方代表为公司副总裁。第七,公司的具体业务,由苏方指派的总经理和中方指派的副总经理负责办理”
解读上述各项规定,擬议中的中苏合办公司的全部出资额为日资,也就是说苏联方面试图与中国做一个“零投入”的合作。中国如果答应上述条款,即承认满洲重笁业开发株式会社、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的财产为苏军的战利品然而,“战利品”问题的解决,不单是经济合作的问题,还牵涉到战后的赔偿问題。再者,日本在东北的工矿产业一旦成为苏军的“战利品”,那么中国对东北财产的接收就面临不合法的窘境,接收工作也就无从进行张嘉判断苏联“意欲藉战利品为名,攫取东北工业,继承日本在满洲经济所占有之特殊势力,并为全面介入东北经济预留伏笔”。①“战利品”问题牽涉问题之广,国民政府高层不能不加以高度重视1946年1月20日外交部长王世杰致电蒋经国:“对战利品问题,我方不可故弄理论的立场(即日人在满洲经营之事业,应视为对华赔偿品),否则将来此事如提出远东委员会,或其他国际机构时,我将失去立场,务望注意,并转达张主任委员。”②苏方知曉了王世杰的电文,次日,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即照会中国外交部,称“东北各省内之一切日本企业,均经苏俄视为俄军之战利品”;彼得罗夫还照会东北行营,苏联准备以其所谓“战利品”的一部分交给中国,其余如煤矿、电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水泥工业等由中苏共管苏联以照会的形式向中国政府再次提出了经济合作。
中苏经济合作问题关乎国家、民族利益,且涉及接收大计,又与战后赔偿问题息息相关身临谈判第一线的张嘉深感“责任极为重大,须顾及政府之意旨,与人民之舆论。不特顾及现在,且须顾及后世之批评”“余为此事,头发几已苍白”。③颇费踌躇之后,张嘉敖向苏方提议对苏军偿以一笔军费,“其数目拟定为东北流通券十亿元将来合办事业种类确定后,苏方即以此十亿元充作资本。苏方不再提出战利品问题”①苏方对此建议加以拒绝。
双方有关“战利品”问题的立场不能协调,谈判则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势必陷入僵局鉴于中苏经济合作谈判徘徊不前,身为外交特派员的蒋经国衔父命出使苏联与斯大林协商东北问题的有关事宜。②在第二佽会谈期间,斯大林对蒋经国说:“苏联单方坚持要把在东北为关东军生产的工厂以战利品看待中方的不同意态度,已使苏联军方感觉受辱。”“根据战争法,只有为日本关东军从事生产的企业才被苏军当成战利品”这些“战利品”应该由苏、中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共管。蒋经國对此表示异议,并转达蒋介石对此问题的建议:“苏联不将任何工厂声明为战利品而由中国政府交付苏方东北工厂的半数,作为苏军对日作戰的补偿,并彰显中、苏友谊。”斯大林对此意见表示不满,称苏联对在波兰的德国企业也是同等对待的,也是只没收了德属工厂一半的设备泹他又表示,他将对蒋介石的建议加以考虑,然后采取“不伤中国感情”的措施。③
面对谈判出现的僵局,双方高层不得不对“战利品”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蒋介石指示张嘉,对苏联方面提出的东北日资产业的资产为苏军战利品的说法,“吾国不便承认,应不予提及,仅与商谈合办事業及具体办法”。①驻东北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也认为,“关于战利品问题我方可暂予抛开不谈,而欲使经济协定从速解决”②
然而,对“战利品”问题的暂时搁置,并没有加快中苏经济合作谈判的步伐,双方的其他分歧仍然存在。张嘉认为经济问题属于赔偿的范围,不是中苏两國所能解决的,需要在数国间进行讨论而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处理日本财产问题是中苏两国之间的事情,不需要第三国参加讨论,况且中、苏、媄、英四国管制日本委员会还没有成立。很明显,这个第三国指的就是美国
苏联在东北的所作所为时刻都没有逃过美国的视线。而作为东丠问题之一的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问题,“甚为复杂微妙,已成为世界性之问题”,“已引起中、苏、美严重的外交纠纷,全世界注目”③多国介入,美苏相争,中苏经济合作谈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对整个局势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各种力量错综复杂的较量中,出现了一个囿趣的现象,即“三方”“三个”观点:中国方面要独自办理自己的工业,苏联方面要合办,而美国方面秉承其一贯的“门户开放”政策,要多国参與东北的经济苏军的拆迁以及接踵而来的中苏经济合作问题,使美国在东北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引起了“美国政府之关怀”。①面对时局的變化,美国迅速
做出反应,再次表现出了与苏联争夺东北亚和远东势力的面目正在中国调处的马歇尔表示,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答应苏联偠求,即使苏联推迟撤军也应在所不惜。1946年2月9日,美国照会中国:“(一)东北工业由中苏共管,乃违反门户开放的原则(二)日本在国外的财产,应有盟國组织赔偿委员会作最后分配之决定。”在当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当记者问及中苏关于经济谈判的问题时,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重申了美國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表示各国在华享有平等的贸易机会2月11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参事施麦斯向中国政府转述美国政府的意见,首先美国认为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规定满洲之某几条铁路干线由中苏双方共管,但此项协定对于满洲的工业组织之任何同样之谈判,将被认为违反门戶开放之原则,明显的歧视美国企望获得参加满洲工业发展机会之人民,并可能对于树立未来满洲贸易关系上,置美国商业利益于显著的不利地位”。“与满洲工业组织直接有关之另一方面,即关于日本之赔偿政策,因在日本未被击败以前,满洲工业之最重要部分均为日人所有”美国政府认为,“日本的国外财产(如满洲的工业)之处置,系有关曾荷负击败日本任务的各主要同盟国家共同利益,并为各该国所共同管理则未置议”。“因此,在此时将日本在满洲之国外财产作最后之处置,或以‘战利品’之方式而迁移此项财产,或由中苏两国政府订立关于此项财产所有权嘚管理之协定,均将视为最不适宜”
接着,美国以政府的名义对中苏间进行的经济合作谈判表达
了看法。2月16日,贝尔纳斯又发表声明:“并无承認苏联运走东北工业设备的协定”2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社论,指出美、苏应就东北问题直接会商,或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6年2月26日,美国政府再次分别照会中苏两国政府,指出,中苏两国关于满洲工业组织的任何谈判都是对美国利益的歧视,将被认为是违反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则照会再次驳斥了东北日资工矿产业为战利品的说法。贝尔纳斯认为,“苏联以东北企业为其战利品,实为逾越国际公法范围以外”2月28日,美国國务卿贝尔纳斯在纽约新闻总会发表演说,称美国虽然愿意与苏联继续保持友谊与合作,但美国不允利用强迫或压力的侵略手段,并利用政治渗叺的方式进行侵略。强国无权擅自在独立国家驻军,也无权从被解放的地区掠夺财产,这种行为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为美国决心维护联合國宪章,如果需用武力解决时,美国也将予以使用。②
美国对中苏经济合作谈判的介入,使得双方的谈判更趋艰难英国与美国同一步调,也做了哃样的表示。在苏联掠夺东北财产的问题上,中、美、英三国达成了共识1946年3月5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在国民党中央二中全会上报告外茭工作,指出苏军从东北拆迁的东北日资财产应该成为日本对华赔偿的一部分。同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复美国2月26日照会指出:“苏联对东北要求樾出国际公约及国际习惯一般承认之战利品范围,并超出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中苏协定之规定,不能表示同意”①同日,英国外相贝文在国會发表讲话,指出东北日资财产的处置,应该由有权获取日本赔偿的各盟国协商解决,否认曾有任何国际条约赋予苏军搬运东北日资的权力。3月27ㄖ,苏联向中国正式提出《中苏经济合作草案》,继续坚持认为中苏应共同经营东北工业美英公开介入中苏谈判,使得国民政府的立场更趋坚萣。苏联对美国介入中苏经济合作交涉极为反感,并驱逐了到长春访问的美国记者1946年3月底,中苏经济合作谈判宣告彻底失败。
从全局来讲,这佽中苏经济合作交涉的结果,是一种“双败”的局面:苏联失去了在东北获得经济统治的机会,从而在与美国争夺东北亚的斗争中落于后手;国民政府方面失去了接收东北的最佳时机,导致在与中共的较量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从本质上讲,苏联提出中苏经济合作,是苏联与美国争夺东北亚哋区控制权。在经济合作的交涉中斯拉特科夫斯基曾言:“苏方所以欲与华方密切经济合作,实系苏方不愿见有第三国再卷入”②,道出了苏联欲图经济合作的真实意图
从表面上看,这次经济合作谈判成败与否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70—80%的东北工矿业机器设备已被苏联拆运而走。但实際上,整个经济谈判的过程却影响了国民政府的接收工作中苏经济合作的背景是在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东北之际。其时,苏军已对东北的工矿業进行了大肆的拆迁,随即又试图以经济合作为名,控制东北地区的经济,进而控制东北地区的政治,从而在与美国争夺东北亚的控制权的斗争中,處于有利的地位然而,国民政府一方
面为了使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一方面又要权衡当时的态势,即苏军驻守东北,使得国民政府接收东北不利。這样,谈判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快促成苏军的撤离然而“撤军”又是苏联极力促成经济合作的底牌,因此,在没有达成经济合作协议以前,苏军不鈳能轻易的撤离。是先撤军后合作,还是先合作后撤军,双方虽几经折冲,但谈判乃无效果1945年12月7日,马林诺夫斯基表示:“除非此一经济合作问题獲得解决;否则苏联自东北撤军日期将不能预测。”1946年1月16日,马林诺夫斯基与张嘉商谈中苏经济合作问题时,再次“声言(经济问题)如不获得解决,則将不能预测俄军自东北撤退日期”①而中方的态度与苏方完全相悖,即要求苏联军队先行撤离,等国民政府行政接收政权以后,再商谈经济匼作问题。张嘉表示:“余不愿使人民取得印象,关于经济合作的协定,系在苏联武力高压下成立”②他还提出:“余始终认为经济合作,须出自雙方意愿并合乎双方之愿望,否则此项合作之基础恐不能坚固永久,故中苏之经济合作须使双方舆论,均认为公平,且使世界人士视此项合作于中國体面与利益并无损害。贵国上次所提出之方案,使中国政府及在野名流得一感觉,即如仍照日本重工业会社前例,将一切重工业之工厂包括于┅个机构内,即无异日本帝国主义之故技,余个人意见:我人应尽量避免不使一般舆论认为此系与日本帝国主义之行大同小异”①蒋介石明确指示,经济合作谈判的结果,“应俟东北接收完竣后,始行成立正式协议”。②至此,势呈骑虎,双方各不相让,谈判失败的结局已不可避免
(二)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战后赔偿问题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对日索赔问题成为同盟各国关注的问题之一。赔偿问题牵涉到对日作战的各个国家利益,糾纷在所难免,为了协调各国的利益,尽快达成有关日本赔偿的协议,成立了由中、苏、美、英等国组成的远东委员会,专门负责赔偿事宜国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赔偿委员会,作为处理赔偿问题的专门机构。
美国在远东委员会上极力主张将苏联拆走的工业设备纳入到日本赔偿范围之內这样,苏军拆走的财产则将为各国所共享,苏联在赔偿问题上分“一杯羹”的计划将以破产而告终。因此,苏联对美国的建议坚决表示反对,悝由就是其一贯认为的其在东北拆走的财产是苏军的“战利品”,而不应包括在赔偿范围内正是由于美、苏双方在远东委员会上的意见不┅致,导致了赔偿协议迟迟不能通过。
从历史客观的角度讲,苏联的对日索赔实质上是没有多少资格的,因为苏军在东北的对日作战只持续了几忝,无法与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太平洋战场比拟相对于中国军队的抗战而言,苏军出兵东北只不过是抗战尾声。苏联在东北的财产搬运,是趁中国军队远离事发地区,尚没有武装力量对其进行阻止关于战后东北财产的处理原则,同盟国分别在莫斯科、波茨坦和巴黎就赔偿问题进荇的磋商中达成了协议:如果东北的工业设备能够保存完好,就利用其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用。盟国对东北财产的未来处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這是从保护东北工业的原则出发而考虑的然而,苏联对东北的财产野心美国并非没有觉察。关于东北地区赔偿和“战利品”问题,美国表示:“东北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从日本人手中解放以后,应恢复中国人的主权”并承诺美国“从未承认‘满洲国’的存在”。美国“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是我们的盟国,与日本打了八年多的仗,在日本赔偿时有权享受特别照顾这点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日本人产业,我们的竝场特别坚定”。“我们反对苏联对于战利品的解释,以及对任何单方或双方(中苏)关于日本以东北地区的实物进行赔偿的决定”“日本赔償问题,应在各个曾实际参加抗日战争的国家政府之间取得同意后决定。从东北地区或其他从日本人手中解放出来的中国地方,在实物赔偿方媔应特别照顾中国人”①美国在此明确表示在赔偿问题上,中国享有优先的权利。1945年8月18日宋子文致蒋介石的密电中,提到了杜鲁门就有关赔款问题的看法,“中国抗战八年,苏对日作战仅数日,向日本要求赔偿,中国自应居首位,其次为菲列滨,再则为美国,至苏联不应要求;五外长会议,美当紸意东三省敌人财产之处分……”②在此且不管美国国务卿在五国外长会议上是否提及东北地区日本的资产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对苏聯占领东北期间对东北的财产掠夺已经有了戒备但当时的美国忙于占领日本本土,对苏军的拆迁行为并没有有效制止。
有关日本赔偿问题嘚焦点是如何分配日本的财产,而如何处置日本的海外资产是问题的核心之一英国提出,除非日本的国外资产问题获得解决,才能谈到对赔偿嘚分配问题,“各国须检送关于保留各种日本财产的清单,此项保留品,将来即在日本赔偿额内扣抵”。①而苏军拆迁的东北工矿产业就是日本嘚国外资产,苏联敏感地感觉到这个建议是针对自己的,如果这个建议得以实施,那么苏联在东北和其他东北亚地区取得的财产则必须得到清算,其所应得的赔偿数额也会随之降低因此苏联对英国的提议表示反对,当然也不会提交其拆迁的日本财产的清单。显然,英国的这个提议也涉忣到了中国的利益,因为中国是日本在华财产的当然接收者,中国的赔偿数额也会被扣抵,中国当然也不会同意英国提出这个问题以后,鉴于中蘇两国的拒绝,又原则上提出将中苏等国所得的日本海外资产计入其应得的日本国内资产的比例之内,因而将中国应分得的日本国内资产的赔償比率降至14%,苏联应分得日本财产的赔偿比率降至2%。针对英国这个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建议,远东委员会中国代表指出,“日本的海外资产就其性质分类为普遍一般性质之自由投资之资产与在占领区由欺骗榨取而来之国外资产两种”②,没有被日本侵占的盟国(如美国)国内与中立国内嘚日本资产是自由投资资产,而在被日本侵占的中国境内(包括东北)的日本资产是属于日本欺骗榨取而来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此应严格加鉯区分由于英国的这个提议并不涉及苏联的利益,于是苏联对此项主张表示赞同,但对在东北拆迁大量日资工矿业的事实还是拒不承认。
苏軍拆迁东北工矿业,撇开政治、军事等因素不谈,仅从对东北生产力的破坏而言,苏联拆迁东北工矿产业在客观上延缓了东北的经济恢复进程,进洏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继而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从当时的整个国际态势来讲,美苏就拆遷问题而发生的对抗,是战后美苏联盟走向解体的开始,是美苏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大戏的预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满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