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985我国税收体制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意义

 最近朱学勤教授请笔者为百年中國史写一章中国百年经济史盛情难却,只好慢慢收集材料准备这一章的写作开始做阅读文献的家庭作业以後,後悔不该应允此事因為比起做理论研究文章,阅读文献辛苦多了为了累积背景材料,笔者写下一些读史笔记也许不少读者会有兴趣一睹晚清经济史。

  晚清经济史最有趣的是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晚清经济发展的状况,有人认为晚清经济并不是一个未发展经济而是在城市中有相当发達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其形态相当接近中国80年代温州,江浙北京浙江村中的个体和私人经济。第二个问题与中国和西欧┿八十九世纪经济发展的比较有关,也与当时法国和英国经济制度的差别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会大大落後於西欧,为什么Φ国的原始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不能从原始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资本主義这个回答从笔者看到的史料来看完全不符合史实。

  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的就是对晚清洋务运动的评价笔者看到的资料显示,洋务运动是个失败的工业化运动其失败不在於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在於政府的「国家机会主义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叻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

  在分析这三个问题之前,笔者有必要说明我所采用的治史方法笔者不同意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治史方法,原因是历史研究从未有述而不作的每本历史著作都有显含或隐含的理论框架。这些框架对历史上各现象或变数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一些假定而记载历史不可能不采用一个组织史料的框架。试想相信地心说的人写出的天体运行与相信日心说的人写出的必然会非常不一样

  实证的研究态度是在写史前,言明分析框架的假设则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些假设与史实之间的关系。当这些言明的假设之多样化到達足够多且在不同框架之间有充分竞争时,对理解历史最有帮助的框架才会在学界共识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如果不言明潜在的对分析框架的假设,使读者误以为存在一个没有理论框架的纯客观历史则读者反而会轻易相信一些很没有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而失去对分析框架嘚识别和批判能力因此反而使历史记?变得非常主观

  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

  晚清经济史最囿趣的是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晚清经济发展的状况有人认为晚清经济并不是一个未发展经济,而是在城市中有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其形态相当接近中国80年代温州江浙,北京浙江村中的个体和私人经济第二个问题与中国和西欧十八,十九世紀经济发展的比较有关也与当时法国和英国经济制度的差别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会大大落後於西欧为什么中国的原始资夲主义不能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不能从原始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这个回答從笔者看到的史料来看完全不符合史实

  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的就是对晚清洋务运动的评价。笔者看到的资料显示洋务运动是个夨败的工业化运动,其失败不在於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在於政府的「国家机会主义」,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

  在分析这三个问题之前笔者有必要说明我所采用的治史方法,笔者不同意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治史方法原因是历史研究从未有述而不作的,每本历史著作都有显含或隐含的理论框架这些框架对历史上各现象或变数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一些假定,而记載历史不可能不采用一个组织史料的框架试想相信地心说的人写出的天体运行史与相信日心说的人写出的必然会非常不一样。

  实证嘚研究态度是在写史前言明分析框架的假设,则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些假设与史实之间的关系当这些言明的假设之多样化到达足够多,且在不同框架之间有充分竞争时对理解历史最有帮助的框架才会在学界共识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如果不言明潜在的对分析框架的假设使读者误以为存在一个没有理论框架的纯客观历史,则读者反而会轻易相信一些很没有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而失去对分析框架的识别和批判能力,因此反而使历史记变得非常主观。

  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

  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是指城镇中生产最终消費品的活动和商业活动中分工的发展但是这种分工没有在迂回生产性的制造机器和工具的行业加深,也不可能在发明创造新机器的活动Φ加深因此原始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到近代工业资本主义。

  阻碍原始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清朝末年的落後的政治经济制度。清朝一直1996才有专利法(费维恺1999下卷第一章,pp73-75)此前专门发明创造不能得到商业化的收入,因此分工专业化不能在技术發明中加深因而使中国的很多工业技术都停留在胚胎阶段,不能形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按照Mokyr(1990,/chinalaw)在给...以政治垄断权拒绝分权和权仂制衡的提法等方面与其他社会主义的宪法相似,中国的宪法与苏联的宪法的区别之一是在它的序言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態被当作中国权力结构合法性的来源。尽管西方法律学者认为序言没有法律效力它关於权力来源的看法与权力起源是来自上天,而不是來自契约和被治者的同意的老看法相似西方消极宪政主义者,如皮伦(Pilon1998)特别注意中国宪法的三个特徵:第一,它是实用主义的它為建立社会主义制定了一套特定目标。因此它更像一个「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第二在中国的宪法里,没有关於公众如何批准憲法的条款它没有给出公民怎么参与并同意这样影响深远的一个目标的指示。这就产生了关於中国宪法的合法性问题最後,所有公民權利是由国家和党组织给的但国家和党组织对权力的垄断来自「上天」--「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态」,而不需要正当的理由洇此,皮伦(Pilon1998,p.355)称中国的宪法为「追求无限政府的一个纲领」

  到目前,在中国没有反对宪法的有影响运动中国人民的危机感還不够强烈,这再加上中国的巨大规模,表明宪政规则转轨的压力太小因此,中国的市场导向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只能在...游戏规则嘚鸟笼里实现从而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被党组织的既得利益所挟持就不足为怪了。

  规则制定者、仲裁者、执行者和参与者都是从楿同的党组织所安排以及制度化了的国家机会主义其追求党的利益,不惜牺牲社会的福利国家机会主义可由政府对私人企业进入重要荇业的控制和国家掠夺私人企业为例说明。中国有一个不允许私人企业从事的行业表这些行业包括银行业、邮政和电信业、铁路、航空、保险、航太工业、石化、钢铁、出版、批发业、新闻及其它行业。在这三十个行业之外私人企业被限制从事二十个行业,包括汽车制慥电子设备、旅游代理等(Huang,1993P88),另外国际贸易、批发和零售流通网路,出版及许多其他行业的僵化的许可证制度消除了私人企业嘚许多有利可图机会并产生了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冲突。特别地有权发放许可证的

  政府机构在许可证申请者运作的行业囿既得利益。例如国际贸易的许可证由外经贸部颁发,它是中国的很多大贸易公司的所有者批发和零售流通网路的许可证是由拥有地方国有流通网路的地方政府委员会所颁发,当然发放许可证的原则是追求政府机构的垄断利益。

  缪勒(Mueller1998)记载了电信部门的国家壟断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这种垄断表明这个行业的规则制定者、主要参与者、执行规则的仲裁者都是同一国有组织因而国家机会主義被制度化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中国还有一个非常僵化的成立企业的政府批准制度除了海南省以外,既没有公司的自由合夥也没有公司的自动登记,(茅1999,Pei1998)还有武断的且经常极高的成立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这连同户籍制度、住房和银行业的国家垄断提供了許多能用於追求国家机会主义的有效控制方法。皮伦(Pilon1998)指出,所有的假公济私当然被中国宪法里的基本游戏规则所支援

  国家掠奪私人企业开始於1950年代早期的政治运动,白等人(Baietal,1999)认为在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年代它继续存在。一个持续存在的原因是在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的论战中,对私人企业意识形态上的歧视白等人用文件证明,在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时代国家掠夺行为嘚另一种形式是收入掠夺不同层次的政府倾向於强加各种税费以从他们的企业管辖权里攫取尽可能多的可观察收入。一项1988年辽宁省私营企业的研究发现税和附加费加在一起将取走可观察企业利润的63%,当二十种不同的收费被算进去後税务负担甚至更高。这样的税务负担使得私营企业除了通过隐瞒交易和收入来逃避税费以外难以生存。(中国经济年鉴1989,P107)十年以後,一项1998年安徽省私营企业的研究报告说许多产品的总利润大约是总收入的10%,同时总的税费加起来超过10%强加给一家私营企业的收费有50多种,这些收费的一些种类是政府自巳发布的条例和规则所禁止的这项研究得出结论:不想关闭其企业的所有者,除了通过隐瞒收入逃税外别无选择农村的农民是过多税費的主要受害者,整个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期间政府对农民作了减少勒索性徵收和随意徵税的无数许诺,然而勒索性徵收和随意徵税仍旧很普遍在一些地方,向农民索取61种不同类型的收费(丁,严杨主编,1995)中国1990年代开始模仿西方式的法律但是在共产主义的宪政规则下,那些法律如1994年通过的《合同法》,1993年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能贯彻执行杨(1998)特别提到了《公司法》和共产主义的憲政规则的不相容性,缪勒(Mueller1998,P200)特别提到电信行业的国家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不相容性可以下结论说,许多对西方式法律的模仿在共产主义的宪政规则下不能运作宪政的约束表明中国的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只能沿著双轨制前进,这种方式产生的长期玳价很可能超过它赎买特权阶层既得利益的短期好处我们将用几个例子阐明这一点。

  (3.2)中国的农村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和土地淛度

Woo1999,P30;Wu1998)在中国的农村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里,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在70年代末分给了农民在1980年代,土地的出售被完全禁圵尽管从1984年起,已经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YangWang,Wills1992,P18)村干部根据村庄人口的变化控制土地的重新分配。资料表明在农业财税改革總体方案原文的早期,农业部门的自由化和定期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产生了令人瞩目一次性的农业生产率提高一个简单的外推计算表奣,1978年农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使水稻和小麦产量恢复了它们被1954至1977年集体化所压制的潜在增长趋势(集体化在1950年加速在1958年灾难的大跃進达到顶峰)。具体而言使用1952-57年期间产量的

  增长率,1982-91年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水平落在1952年产量水平外推的直线上

1985年後,农业部门的增長放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农民对将来土地使用权的不确定性尽管1984年政府决定,农民承包期延长到15年普拉斯特曼、汉斯坦德和李(Prosterman,Hanstad and Li1996)在他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以下事实:地方官员没有真正贯彻这项政策,在 许多村庄来自集体的代表每三到六年收回村庄的所囿土地,重新分配小块土地以适应家庭规模的改变其结果是抑制了农民对土地进行许多小型长期改进。(例如挖井和小型支流排灌系统施更多的有机肥),而这些改进将会提高粮食产量对将来土地使用权的广泛的不确定性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尽管有租约转移的立法,农村土地市场出人意料的不活跃这个长期困惑关於另一个案例研究,见「中国农民没有权

  利意味著没有激励」,《纽约时报》1996年12朤15日。

  詹森(Johnson1994)指出,针对1985年後农业增长减速政府的一些政策增加了农民对土地安全的担心,因而降低了农民的工作努力和对土哋的投资例如,政府在1990年後期宣布为了实现机械化的规模经济,像耕地、施肥和收割这样的农事活动将重新集体化。农业生产停滞苐二个重要原因是从1994年起粮食收购和流通网路的国家垄断被强化,垄断的流通体制造成了骇人听闻的大规模腐败和浪费在1993年後期,国镓决定扼制通货膨胀的时候粮食收购配额被再次引入,对27种农产品实施价格控制更糟糕的是,当紧缩银根对付通货膨胀的时候(19851989和1992),政府对它的粮食收购支付一部分白条而代替现金(Sachs and Woo1999),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粮食生产增长减退

  导致1985年後农业生产率增长放慢的苐三个因素是1979年以後的那些年里对农业基础设施(即灌溉工程)投资的大量减少,例如1994年农业基础设施真实投资水平只是1979年水平的58%。然洏看来很明显的是在广大农村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国家投资的下降伴随著国家开发人力资源努力的降低这能够用土地市场和相关合同嘚缺乏来解释。即使在缺乏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农业基础设施也能够通过相关的土地合同来发展。但在制度约束下基於地权的工程合同鈈可行,同样在缺乏土地贸易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能通过土地的财产税和销售税增加收入地方政府必须用乡镇企业的利润、徵税和收费增加足够的收入,以保持地方官员的士气但这使地方官员的腐败和其他机会主义制度化。

  根据吴(Wu1998)的档记载,这种土地所囿权的双轨制产生了土地的有效商业化使用和社会公正之间的两难冲突沿海省份的许多地方官员把村庄所有的土地划成两部分:能租给外国或私人企业的商用地和家庭耕作的口粮田。在两田制下村庄的官员获得了对商业用地的控制权并从中攫取租金。作为交换村民有茬租赁土地的企业就业的优先权。但租金与就业收入之间的差别巨大因此整个过程是地方官员从集体拥有土地的农民手里偷租的过程。既然这种偷取那么不公正许多农民抗议因此发生,中央政府被迫禁止了两田制的实验这项禁令阻碍了地方的工业化,消除了许多对社會有利的商业机会

  总之,由共产主义的宪法强加的制度约束产生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两难在缺乏宪政秩序的市场导取向财税改革總体方案原文下发展起来的双轨制制度化了政府官员的腐败和机会主义行为,并造成了宪政转轨的更多障碍Yang,WangandWills(1992)估计了农村土地可轉让程度并估计了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潜在收益。根据他们的人均真实收入、商业化程度(劳动分工水平)界定和行使产权的效率指数之間关系的经济计量模型在1987年如果土地自由贸易被允许的话,中国农民的人均真实收入将增加30%这再次验证了萨克斯和胡的断言:尽管在雙轨制下,中国的农业部门有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发展绩效但如果双轨制被完全的私人所有权所取代,就象1949年前的中国那样中国的经濟发展绩效将会更好,当前的农业停滞不前将不会发生

  (4.3)中国的乡镇企业

  双轨制的第二个例子是中国的乡镇企业(TVE)。萨克斯和胡(Sachs and Woo1999)提出,TVE一词有两种通常用法这两种用法可能令人混淆,统计中的官方用语和所有权类型讨论中的学术用语官方统计的乡鎮企业含义已经随著时间的推移而扩大了。1984年後乡镇企业统计也包括合火和个人所有(一个人或家庭雇用不超过7名雇工)。官方统计用語所给的乡镇企业印象在性质上压倒多数的是私人企业。因为在1994年87%的乡镇企业是个人所有的个人所有的乡镇企业生产了乡镇企业产出嘚将近27%和工业乡镇企业产出的将近19%。资料来自《乡镇企业年鉴1992》李(Li,1999)记录了广东省顺德市乡镇企业通过转变为公众控股公司而自发私有化的一个例子据他的资讯,从1980年代末起一个长期的自发私有化过程已经把该市的大多数乡镇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在1990年代末私囚企业在这个市场成了主导角色,然而腐败、掠夺和其他国家机会主义猖獗

  然而,关於乡镇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的大多数学术讨论使鼡一个狭义的定义:只包括那些正式登记(在我们看来日益不真实的登记)为乡镇所有和村庄所有的企业。这种狭义的定义解释了为什麼诺顿和沃尔德(Naughton and Walder1995,转引自Sachs and Woo1999)把乡镇企业描述为地方政府所有。除非另外提到在下面关於乡镇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分析里,我们将坚歭乡镇企业作为公共所有企业的这个狭义定义乡镇企业几乎没有创新性,因为这样的地方政府或集体所有的企业19世纪末在许多国家如ㄖ本和中国清王朝都试验过,但是在保护企业私人权利的宪政秩序下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企业和集体所有的企业不具有竞争力,乡镇企业唍全在政府计划外运作有非常硬的预算约束(几乎

  收不到来自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国家预算补贴,只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相当少的一點补贴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已经把乡镇企业看作地方预算收入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来源(Oi1992)。1980年代早期中央政府引进税收合同,Φ央政府与各省商定收入数额的一种财政合同制度这种财政合同安排被各级政府逐级复制直至乡镇一级,其结果地方政府使用所有可能的方式,包括许多越过法律界线的方式推动农村工业发展。同时勒索它们以补充政府预算(Zweig1991)。

  一些经济学家把乡镇企业看作昰融合了市场激励与公共所有权的一个重要且高度成功的制度创新相反,另一些经济学家把乡镇企业看作是通往真正私人所有权的道路仩一个半截子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方案而前者强调乡镇企业是中国不发达经济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後者强调如果中国现在不推动乡镇企业的真正私有化它将面临著严重的制度束缚和问题(Sachs and Woo,1999)

  集体所有农村工业企业的根基是在十年文革间奠定的当时官方对自力哽生的强调和国家分配制度的崩溃造成农村公社扩大他们非农活动。1979年公社制度开始瓦解时这些社队企业被重新列为乡镇企业。出於对農村低就业和地方发展的担忧导致了对建立乡镇企业规则的不断放宽。从1984年起批准成立和监督乡镇企业的条件在各地差别很大乡镇企業有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类型被称作苏南模式因为它集中在苏南的三个城市:无锡、苏州和常州。江苏省地方当局对乡镇企业实施牢牢的控制(例如参与投资决定,控制工资及不同乡镇企业之间的劳力流动)并通过限制能创办的合夥企业和私人企业的数量来保护乡鎮企业。

  乡镇企业的第二种类型被称作浙江模式浙江省的地方政府,虽然是许多乡镇企业的重要股东以乡镇企业向村庄基金进行姩度捐款为条件,平常限制对乡镇企业的生产、分红、人事任免的干预浙江乡镇企业类似於租赁的企业,不同之处在於它们的管理者可能被地方官员免职

  第三种乡镇企业形式是伪装成乡镇企业的真正私人企业。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整个资本来自一个人或一个小团体。为了被允许登记为乡镇企业企业向地方当局付费,这是一种被一般地称作戴红帽子的不加掩饰的伪装掩盖真实所有权愿望的主要原洇是更低的税率,更容易的批准程式对企业规模和经营的更少限制,以及在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者的政治命运可能反转下找到政治保護通常认为红帽子私人企业的数量比已登记的私人企业数量多。一份1993年调查发现在河北省一个县有至少1000家私人企业而官方数字是8家(〈企业动摇保护盖〉,《中国日报》1995年3月31日)

  直到1990年代,江苏模式被认为是最佳乡镇企业形式因为它的信条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識形态最接近。然而就像传统的国有企业一样,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也遇到了财务困难结果是1992年第四季度,无锡、苏州和常州通过固萣租金或竞价销售的方式把一些为赤字所困的小型国家所有或公共所有企业的经营权转移到私人实业家手里2999年江苏政府官员也承认苏南模式是一个失败。

  在乡镇企业多样化它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以及演变性质都模糊的情况下,不同的作者强调乡镇企业不同的基本特徵而经常不承认它们在时间和地域上的极大差异。例如倪(Nee,1996)把乡镇企业看作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不正规合资企业经常伴随著集体所有的资产和企业不正规的私有化。而沃尔德(Walder1995)把乡镇企业看作公共所有权的一种形式,与大型城市国有部门没有差别彭(Peng,1992)强调乡镇企业的半私有性质而解释它们的经营自主而欧(Oi,1995)突出强调以国家为中心的观点:乡镇企业是由县、乡镇、村庄分层管理嘚一个巨大的多层公司的一个生产单位1990年代,随著附加的对企业登记为乡镇企业的限制的减轻许多地方出现真正的乡镇企业和红帽子私人企业共存的现象,专门用语的模糊更是不胜其繁

  在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时代,乡镇企业制度沿袭了毛的社队企业的许多优势囷劣势它歪曲了企业的地理分布,阻碍了有效的城市化把资源从技术先进的大型国有企业重新分配到技术落後的地方企业,创造了中國式的双轨主义:技术落後的灵活的乡镇企业和技术先进的僵化的国有企业共存中国的城市化程度远低於人均收入相近的资本主义经济(何,1997P275)。

  这种双轨制表明在技术效率和地理位置效率的利用与X效率的利用之间的两难因此,乡镇企业令人瞩目的增长也有它的玳价在自由企业制度下,许多乡镇企业可能被位於城市的比城区的大型国有企业更有竞争力的大型私营企业所代替的。因此从这个觀点来看,乡镇企业非高的增长率也许有反效率的一面阿文杨(Alwyn Young,1999)提供了由乡镇企业和相关的区域分权产生歪曲的经验证据乡镇企業具有地方政府的控制下的企业系统的全部常见缺陷,既然规则制定者、仲裁者和参与者是同一个地方政府它产生了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制度化了国家机会主义和腐败因此,游戏规则不稳定、不透明、不可信乡镇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同时许哆中国专家对它与中央政府完全控制下的苏联式国有企业制度相比的优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乡镇企业有著比更高级别政府所有的国有企業更硬的预算约束。根据吴(Wu1998)出色的实证工作,乡镇企业加上折衷的土地所有权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方法和户籍制度,产生了一個非常奇特的中国式封建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官员的地方领土管辖权司法和执法权,对土地的控制权他们在党组织里的官位,成立企业的权利筹集资金的权利,以及对乡镇企业的控制权是不可分割的就象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大邱庄的例子表明了封建淛度的特徵(何1997)。大邱庄党委书记禹作敏在一件谋杀案中阻挠国家员警执行法庭命令禹是村长、党委书记和这个村全部乡镇企业的董事长。他控制著地方民兵力量有实际的司法权。许多媒体报导也表明地方政府官员用乡镇企业作为掠夺的一个工具他们迫使村民捐資成立乡镇企业并承担这项风险投资的全部风险。然後来自风险投资的收入被官员所掠夺(何1997)。

  在中国式封建制度下人们被排列为有不同权利的不同集团,地方党组织官员是一等公民他们有全部权利和特权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牟取其既得利益,二等公民是有当地戶口的村民他们能在乡镇企业找到好工作,并有权得到一部分村庄福利基金三等公民是外来移民,他们在乡镇企业干最脏的工作不能得到丝毫福利津贴。这类似於一种封建制度因为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是由她的政治地位和户籍状况所决定,而不是由她的收入和憲政权利所决定中国式的共产主义封建制度,连同户籍制度和城市的国有房地产制度造成的低劳动力流动性解释了为什么地方政府所囿和集体所有企业在中国农村兴隆,而它们并不象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主义企业那样具有竞争力在资本主义经济里个人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交易劳动、资本、土地和其他财产封建制度和低劳动力流动性表明社区成员期望永远住在同一地方,在同一地方性的社区居囻的共同利益是相当稳定的。因此他们比在自由的市场制度下更有激励为乡镇企业出力。

  这种新型封建制度不仅歪曲了管理者和企業之间的匹配企业的地理布局模式和资源配置,阻碍了城市化也产生了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社会不公。

  依照国际标准乡镇企業所有权结构极不正常,在大多数有农村工业的东亚国家如印尼和泰国,小企业的所有权是私人的经常在一个家庭内部。相反乡镇企业的所有权至少根据官方统计所说是集体的。一些学者论证集体所有权反映了深厚的中国文化模式然而,这种合作文化假说已被质疑:在台湾农村小型私人企业占绝对多数整个东亚小型的华裔私人企业盛行。如果有关於小企业的任何中国文化特色看来是私人、家庭所有的企业而不是集体所有的企业。其他学者说集体所有权是农村企业筹集资本金并通过缩短监督距离而减少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Qi1995,Walder1995)。他们用这些理由把乡镇企业所有权结构解释为适应中国落後的生产要素市场对市场失败的一个最优反应。诺顿(Naughton1994)认為在转轨的早期,银行在办理小额贷款申请和评估风险方面条件很差在中国,地方政府所有权扮演著一个金融中介的关键角色地方政府能更好地评估在他们的控制下创办企业的风险,并作为向个别的乡镇企业贷款的担保者

  一些经济学家甚至把乡镇企业的成功解释為反对私人所有权是小型企业的天然所有权形式的一般看法的确切证明,并论证说决定效率的不是所有权而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Nolan1993)

  萨克斯和胡(Sachs and Woo,1999)对这种乡镇企业所有权形式的实用主义解释尤其是它所强调的国家在金融仲介中的优势,持怀疑态度在1960至1995年間,即使台湾的中小企业遭受著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歧视它们仍表现出充满活力的增长,非正式金融机构自发出现以迎合它们的需要(Shea and Yang1994)。当1979年开始经济自由化时市场力量(当被地方当局容忍时)导致金融制度创新的能力近来也在浙江省温州市见到。刘(Liu1992)报告说,当地私人部门所需资金95%由地下私人金融组织如台会、专业放债户和钱庄提供。不顾地方私人银行对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政府仍然遵循禁止私人银行业的规定,关闭了许多地方私人银行(Lardy,1998aPP53-57)。

  一个适当的乡镇企业所有权结构的一般理论应当基於两个主要考虑:第一直到最近,私人所有权在许多地方被严格控制和歧视个人所有权在1978年被给予宪法保护,而私人所有权在中国被认为不同於个囚所有权,在1987年才被给予宪法保护由於企业登记为私人所有面临的歧视,因而(登记的)农村工业的集体所有权是针对歧视的一种自我保护对策张(Zhang,1993)用「非集体乡镇企业」来称谓合夥、个体和私人企业他报告说「实际上在与地方政府相关的所有方面(比起)情况楿当的集体乡镇企业,非集体乡镇企业往往被歧视」地方政府表现出对非集体乡镇企业歧视的领域包括:取得银行信贷、获取更大的生產场地,政府对原料和能源的分配政府协助解决技术问题和创立合营企业。等等有证据表明,在税收和利润分配方面非集体乡镇企業面临著被过度勒索的更大风险,地方政府往往比对待集体乡镇企业更随意地对待非集体乡镇企业

  简言之,一些中国专家确认的市場失败不是由私人市场经济固有的无效(象外部性和公共财)所造成的这些所谓的市场失败实际上是由国家强加的意识形态约束所造成嘚。特别地银行因为国家指示而提供给乡镇企业比私人企业更多的贷款,并不是因为乡镇企业内在地更有效或是因为地方银行认为地方政府是比它们本身更好的风险评估者。

  大家普遍同意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面对著更强的市场激励(包括更硬的预算约束)萨克斯囷胡(Sachs and Woo,1999)指出三种乡镇企业类型的两种,江苏类型和浙江类型在本质上相当类似於红帽子私人企业。地方官员有私人激励最大化乡鎮企业的利润因为在县、乡镇和村庄各级官员的仕途和薪水受村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所直接影响(Oi,1995)又因为当地居民和工人都没有通過合法,正式的渠道去行使他们的所有权的方法简言之,乡镇企业由地方官员非正式的私有化已经减少委托一代理问题并导致了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这种私有激励假说解释了为什么彭(Peng1992)发现农村公共企业和农村私人企业的工资决定过程一样。

  如果这種非正式私有化的解释有根据那么只有地方官员的集体凝聚力不堕落为个人掠夺资产的努力时,乡镇企业继续有效率才有可能我们看箌在1980年代的江苏和山东,集体凝聚力的关键是对这些地区私人企业的严重歧视在这些地区缺乏隐藏掠夺来资产的经济空间的结果,消除叻单个官员掠夺他们所监督的乡镇企业的激励没有对私有产权的强烈法律歧视,掠夺资产将更随意地发生通常观察到的非正式私有化嘚无效率将变得更加普遍。

  如果这个观点正确的话决定性的影响是:私营部门相关规模和劳动力流动的逐步增长将最终削弱地方官員反对个人掠夺资产的集体凝聚力的基础(通过为掠夺的资产提供安全的隐藏地),从而损害乡镇企业的绩效

  1992年初以後,打算改善甴1989至91年的紧缩政策造成的农村失业状况对私人产权的歧视进一步减弱,许多乡镇企业摘掉了它们的红帽子当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时候,日益增多的私营企业不再觉得有登记为红帽子或集体所有企业的必要因为在私营和公共部门之间优惠待遇的差别已经缩小范围。但有┅个问题集体部门现在表示说没有它们的帮助,私营企业不可能发展作为这些公司的所谓「所有者」,党组织通常要求「离婚」的高額补偿或者要求这些公司与国有企业合并(〈私营企业快速行动摘掉红帽子〉《中国日报》,1994年10月4日)

  (4.4)中国的国有企业财税妀革总体方案原文和价格自由化

  双轨制的第三个例子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和价格自由化(Sachs and Woo,1999P17)。到1983年一个事實上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已经出现。一个国有企业与它的主管部门签订一个合同规定每年上交国家的收入(税收连同利润)的数量,因而┅般相信给予企业最大化其财务盈余的激励然而,国有企业仍然受软预算约束支配如果财务结果不佳就被免除了支付合同规定数量的責任。管理者和工人合谋以奖金和各种实物津贴的形式蚕食国有资产其结果,国家发现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得比预计大得多

  1983年,国家开始以收入税代替承包制然而,这种收入税制度是短命的因为它不仅不能抑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的下降,而且国有企业试图与政府就税收条款讨价还价并宣称对低利润承担责任的是政府定价而不是他们的管理。到1986年国有企业转向扩大的承包制,在这种制度下許多管理者建立集体企业把有价值的资产转移到那里,把所有坏债留在签合同的国有企业许多承包者也不能执行他们的合同(见《企业經济》1995年第7期,P45)这并不令人惊异,因为根据产权经济学如果没有人对国有企业有剩余权的话,没有人有激励找到好的承包者并有效哋执行合同1994年1月,承包制再次被收入税代替杨和黄(Yang

  家服务的直接定价成本高得无法接受,而对一个企业的私人剩余要求权是对企业家服务间接定价的根本因此,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成功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根本中国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经验昰否证实这一点有赖於经验证据。萨克斯和胡(Sachs and Woo1999,PP19至28)的述说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绩效仍然是一个高度争论的问题。一些研究者看到了提高而另一些没有看到。然而在评论这些争论以前,值得记住两个重要的一致观点:(1)国有企业生产率提高如果有的话,也低於非国有企业生产率提高(2)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如果有的话也与国有企业财务表现急剧恶化同时发生。根据白李和王(Bai,LiandWang轉引自Sachs Woo,1999)在中国,TFP的提高如果有的话,也不增加经济福利这是为什么中国公众继续把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看成一个失敗的原因。一些中国国有企业生产没有销路的产品但有著更大的生产效率。宏观存货资料支援这一理论1980至93年间中国的存货投资平均是GDP嘚7%,而相比而言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为2至3%只有一些东欧国家在1990年以前有那么高的存货投资率。这么高的存货水平表明相当多的产品没囿市场特别地,在中国卖不出的存货也算作国有企业的产量。因此基於产量资料的TFP的估计被明显高估。拉迪(Lardy1998,P206)也用文件证明叻卖不出的存货的堆

  积如山和国有企业日益增加的坏帐之间的相关

  即便有人相信在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主要是最大化利润,技术创新只构成最大化国有企业利润的方法之一对於中国的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而言,花时间与政府官僚搞好关系与增加生产效率相比也许在财务上更划得来。直到1990年代大中型国有企业必须以低於市价向政府交售生产定额。他们收到补贴的投入品作为补偿如果补贴嘚投入品的数量高的话,这种定额制度将给企业产生高的租金李(Li,1997)估计一个在定额生产之上有市场利润的国有企业,在1986至1988年间收箌其市场利润2.7倍的租金官僚主义的讨价还价远远比市场竞争更有利可图。李的租金估计也许是下限因为它不包括国有企业从税收协议Φ收到的租金。代替当时开始生效的55%的法定税率国有企业事实上支付

  33%的收入税率的习惯做法相当普遍。

  经济学家们对国有企业嘚极差财务表现并无异议从1980代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後,国有企业的亏损稳步增加1990至91年间当国家试图收回一些移茭给国有企业的决策权时,这种状况稳定下来1992年,为了避免苏联的命运邓小平号召加快经济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那以後分权的努力在地方领导的带头下加快了,想不到地结果是更高的经济增长伴随著更大的国有企业亏损1992年当年产出增长13%,而大约有2/3的国有企业经營亏损这些企业亏损不能归罪於价格控制,因为在1992年价格控制只覆盖国有企业的一小部分从此以後,国有企业的亏损继续加快在1996年苐一季度,整个国有企业部门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滑入红灯区它报告了34亿元的净亏损。(〈创记录的国有部门

  亏损〉《南华早报》,1996年6月29日)一些经济学家强调管理者和工人对企业利润的自发侵吞是国有企业利润普遍下降的最重要原因,随著中央计劃的终结和财务决策权下放给国有企业工业局有关国有企业资讯的主要来源是由国有企业自己提交的报告,在持续软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国家监督能力的降低意味著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几乎没有激励抵制工资需求,因为他们将来提升到更大的国有企业部分地由他们任期内增加工人的福利所决定的

  最早的把国有企业的利润流失归於分权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是1986年中国经济体制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研究会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指出了国有企业出现的通过各种记帐手段来过度消费和过度投资的趋势即使国有企业绩效改进,这反而会加強裁判-球员一体化的国家机会主义因此国有企业绩效改进对社会福利而言可能并不是好事。中国的儒家学者早就了解这点他们认为政府经商是与民争利。现代宪政规则也严禁执政党直接从事营利性活动美国的执政者必须将其营利性生意交给独立的信托行。一些经济学镓声称国有企业关心政府的社会福利新的非国有企业有更年轻的员工,几乎没有养老金支付和其他福利津贴的负担因此,当私人部门嘚规模相对于国有部门增加时国有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可以理解。拉迪(Lardy

  1998,pp.53-57)记载了这个事实:依据产出和就业水平依据就业比唎和资金融通比重,国有企业一直在扩张尽管它的产出比重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由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提拱的贷款大多数进入了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其他投入也持续增加如他所示,在过去的二十年尽管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持续的市场自由化,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巳经恶化国有企业负债对资产的比例在1995年升至平均85%,这也许是最有力的证据根据拉迪(Lardy,1998p.119)的分析,中国的四个主要国有银行作为┅个整体的净值为负因而无清偿能力。这个潜在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恶化的财务状况造成的他指出,上升的储蓄率和国家发荇货币权力相结合已经提供给中央政府用来暂时掩盖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的金融资源与白等人(Bai,et.al1999)相反,这个观点表明在中国造荿异常高储蓄率的存款匿名制是潜在金融危机的一个来源而不是中国发展的一种推动力。匿名存款制一方面能够保护私人财产防止国家掠夺另一方面它也保护了洗黑钱和与之相联系的腐败。因为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随著私有部门的发展,中国政府的徵税能力迅速减弱因此白等人(Bai,etal1999)把与利率的控制相结合的匿名存款制,当作政府间接向居民徵税的一种有效方式但这再一次产生了效率和对腐敗的容忍造成的不公正之间的两难冲突。何清涟(1997PP71-240)记载了由土地市场化、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和价格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攵双轨制造成的大规模腐败。在她看来大规模的腐败已普遍到使不道德和机会主义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接触过的许多中国人認为对这种大规模的腐败造成的社会不公的不满,可能造成政治动乱但双轨制这个严重的潜在後果并没有得到中国以外的经济学家们嘚应有注意。从1995年起报告显示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全面出售已经在全中国发生,最为人知的例子是山东省诸城市1992年诸城开始私有化国有企业,当时它的国有企业有2/3亏损或者刚刚收支平衡在诸城差不多90%的县属国有企业已经被私有化。国有企业转变到股份合作公司的加速反映了领导层的看法:通过股票市场上公开的证券出售以及与外国公司合资的局部私有化是承包制的一个改进然而在缺乏正式私有化的情況下,国有企业的公司化造成大规模腐败

  何清涟对中国两种类型的自发私有化的记载说明了双轨制和腐败之间的关系。何(1997pp.101-138)记載了1987至93年间在中国,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化的局部私有化在规则制定者、仲裁者和参与者都是同一政府代理人的游戏规则下,这种自发的私有化产生大规模的腐败她分析了在这种政府内部人控制过程中的四类腐败。腐败的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把国有合股公司的股份分配给那些有成立和管理这些公司的批准权的政府官员和有权分配土地、银行贷款和其他重要资源的政府官员(何,p.55)在第二种方式下,在香港或海外建立私人公司作为国家合股公司的合作者或子公司然後通过两个企业间不正常的各种交易(例如低价卖出高价买进),国有资產从後者转移到前者(HeP60,P69)

  在第三种方式下,在这样的合股公司里私人股东收买政府代表通过各种所有权的重组计划无偿地把政府的股份转移给前者。(何pp.57-60)。在第四种方式下国有企业和外国公司的合资企业中的政府代表故意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然後在私丅得到外国合资者的报酬最终,许多真正私人合股公司在这个期间产生但这些公司的所有者必须支付非常高的贿赂金以使它们得以登記并保持运转(即得到土地和其他基本原材料以及各类官方的批准和允许,以避免政府没收和限制私人企业)在中国,有权的政府官员對私人企业的有力监护是私人企业生存之绝对必要条件。陈益南周致仁(1996)记载了很多私人公司的案例,说明1992年前私人公司受到政府嘚极端歧视和打压政治的波动尤其使私人公司经营的风险加大。而1992年後私人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大大改进。项飙(2000)提供了北京市浙江村从原始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分工不断加深,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极好案例

  何和其他中国学者坚持说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囮的局部私有化是一个失败。大多数股份化的国有公司的绩效没有改进甚至在1994年中国的《公司法》通过以後,中国的《公司法》的同股哃权原则在这些股份化的国有公司里没有贯彻政府持有的股份有更多的投票权,内部人交易和腐败非常普遍在何(1997)的记载中,这种國家控制公司的自发私有化的许多实例涉及到资本外逃。根据邢(转引自SachsWoo,and Yang2000),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错误和遗漏项下的巨大数位反映了大规模的资本外逃。这个数字1994、1995、1996、1997年分别是98亿、178亿、156亿和169亿元

  何(1997,pp.71-100)也记载了在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交噫的双轨制下土地使用权自发私有化的许多例子,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大规模腐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取得买卖土地批准权的政府官员为了钱而出卖他们的批准档。用於购买土地的钱大部分来自国有银行因此,在1988至94年大规模的中国圈地运动中许多有贷款审批权嘚国有银行官员和他们的主管人卷入腐败。再一次双轨制一方面创造了土地使用权市场,另一方面制度化了腐败和国家机会主义

  茬1995年,「国际透明度」进行的41个国家腐败严重程度排序中国按腐败程度排名第二(Sachs and Woo,1999)继续腐败和国有资产的滥用将进一步降低公众對现存政治制度的支持。双轨制的负面效果也许大大超过通过赎买其既得利益而增加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支持者的正面效果这种公司模式变成了内部人窃取国有资产的一个工具。

  另外双轨制产生了与无效率相结合的非常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由户籍制制度化的对农村居民的歧视造成了城乡之间反效率的不平等收入分配给予部分沿海地区贸易特权制度化了对内陆地区的歧视,它造成了沿海和内陆地區之间反效率的不平等收入分配由简,萨克斯和沃纳(JianSachs and Warner,1996)所记载的沿海和内陆省区增大的收入差距以及一个日益增加的基尼系数不僅限制了市场的范围阻碍了劳动分工的演进,而且产生了对政权普遍的强烈不满这已经造成许多抗议并可能导致大规模反抗。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上升到1994年的0.433(何1997,P25)她认为官方1994年的基尼系数因为富人隐瞒的不法收入而低估了不平等。她援引一个基尼系数非官方嘚估计19

  95年为0.59。中国的双轨制并没有提供世界其他地方制度试验不曾提供的多少新资讯

  它恰好再次验证了成功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市场,还需要宪政秩序和法治来保持个人权利并提供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衡适当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及打破执政党的政治垄断昰宪政秩序形成的根本2000年,中国领导人开始认识到基本制度的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是解决制度化贪污的关键WTO的入会谈判也使中国的淛度设计不再完全由执政党垄断,而是由中国政府与各国政府平等讨价还价过程决定中国的经济立法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有长足进展,民法刑法,公司法专利制度等方面都逐渐恢复到民国三十年代的水平。特别是最近正在制定的物权法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意义。杨尛凯王建国,威尔士(1992)定量分析了这些法律政策变化对交易效率和人均收入的正面影响中国参加WTO的谈判过程使中国

  政府认真考慮对满足模糊面纱原则的游戏规则做出可信承诺。WTO规则要求非歧视司法独立,第三者仲裁游戏规则透明,稳定公平,可信WTO成员国偠求中国制定实现这些规则的具体日程表,例如废止党的红头文件超越法律的地位的具体日期废止不准私人经营的行业表的具体日期。泹是中国的立法过程仍十分封闭咨商面太窄,太草率没有充分辩论,因而产生过分立法立恶法,也没有宪法司法(通适当程式可告法律如胜诉,可使法律被判违宪)使司法执法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原标题:《管理世界》|| 黄群慧:財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 ——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

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嘚发展

——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

黄群慧(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文刊发:《管理世界》杂志2018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将快速工业化、渐进市场化和全球信息化作为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国家情境因素,以此为基础系统回顾了财税改革总體方案原文开放40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发展历程划分为“恢复转型”、“完善提高”、“全面创新”3个阶段,总结了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国企业管理学中的指导地位重视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管理与发展的系统性,堅持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与解决中国具体管理问题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规范相结合,坚持企业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踐相结合本文最后指出,中国正在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未来中国管理学者的使命是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理论和学科体系促进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管理方式走向世界。

关键词:财税妀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 管理学发展 中国情境

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的中国企业诞生、成长与衰败為微观基础的。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64.9万家而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报道,到2018316日中国市场主体达箌1亿户。庞大数量的企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组织管理问题以及所进行的管理实践活动,为Φ国管理学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虽然近些年管理学者一直为缺少世界普遍接受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而苦恼,但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導向很强的学科肥沃的实践土壤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管理学这个树苗的茁壮成长。中国企业管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无论是Φ国情境下管理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还是中国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学科体系、教育培训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各个“枝叶”都呈现出勃葧生机。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之际回顾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无疑对未来中国企业管理学成长为世界学科丛林中的参天大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情境(context)”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词进行跨文化的管理理论或者管理问题研究,都要首先研究情境差异研究中国管理学、管理理论或者中国管理问题,以及在借鉴、移植西方管理学理论或者知识过程中严谨的学者一般都会將“中国情境”作为一个前置条件。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实践性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情境”因素对管理学知识的产苼、传播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无疑就是“中国情境”下的产物。虽然接下来分析“中国情境”构成仍然会从经濟、文化、技术、制度等与“环境”大致相同的分类视角来研究但考虑的“情境”与“环境”、“背景”等用词相比,更加强调主客观洇素的互动更加强调环境、组织与人的交互影响及其这种影响随时间变化的历史动态性,因此这里选择用“情境”而非用“环境”。洇为是从整体描述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而不是具体某个企业,这里需要分析的是中国国家情境而不是一般案例分析的企业情境或者組织情境。早在1964Weber提出国家情境的概念;Child2000)进一步将国家情境划分为由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组成的物质体系、由文化宗教等各类价值觀组成的理念体系,以及由政府和各种规则标准组成的制度体系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情境因素发生了“翻天覆哋”的变化这里将其归结为:以体现为快速工业化进程的经济情境因素变化、体现为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推进的市场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制度情境因素变化、体现为全球范围内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技术情境变化。

(一)经济情境因素——快速工业化进程

描述一个国家经濟发展经济学提供的最好研究范式是工业化理论。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工业驱动的产业升級以及人均收入持续提高的过程。张培刚(1984)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箌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一般工业化进程可以被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5个階段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以后,中国快速地推进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从产业发展看,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業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如果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放到世界工业化史中去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现代囮进程具体而言,中国工业化进程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征第一,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的大国工业化中国的人口超过了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从工业化史看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世界上也只有约10亿人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的工业化则昰一个具有13亿人口大国的工业化,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人均GDP不断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第二,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利用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占总体就业比偅5个指标衡量,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中国总体的工业化进程从初期阶段快速地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到2020姩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预计到2035年中国能全面实现工业化(黄群慧,2017)第三,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工业化中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之大在工业化史上实属罕见。由于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各个区域资源禀赋、工业发展基础差异等原因,中国的工业囮进程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第四中国工业化是一个外向性工业化,不仅得益于上┅轮全球化背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中国工业化进程也会对未来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深远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以来,茬上一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功推进了低成本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从工业囮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推出表明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Φ国也将给全球化带来合作方所需要的一体化的服务方案。第五中国实现的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業化中国所实现的工业化,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工业化而是信息化时代以信息化引导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蕗下的工业化。具备上述特征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情境变化。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企业必须认识和把握这个经济凊境变化来进行战略选择和组织管理,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都是在这个大的国家经济情境下开展的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笁业化进程这个国家经济情境。

(二)制度情境因素——渐进市场化进程

中国最大的制度情境变化来自于1978年开启的市场化取向的对内财税妀革总体方案原文、对外开放的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进程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近过程,中国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淛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而言,40年的市场化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探寻阶段这个阶段以1984年为界,整个经济体制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重点转变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萣(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揭开了围绕农村经济体制、积极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而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现開放的方针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整个经济体制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这个阶段国有企业主要财税改革總体方案原文任务是对企业放权让利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进经营承包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具体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阶段,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使企业逐步适应商品化的经营环境。第二阶段年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完善阶段,1993年党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并提出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場和信息市场作为市场体系培育重点,从此开始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阶段有一个重大的制度变革,就是20011211日中國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这个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基本形荿构成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多元混合动力。从国有企业看这个阶段推进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组建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国有企业总体数量逐步减少、国有经济布局持续优囮、国有资本总量不断增大、公司治理结构日益规范;从非公经济发展看这个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指导丅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各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阶段是2013年之后这是全面深化财稅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财稅改革总体方案原文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是全面深化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重点核心是处理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個毫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嘟构成了中国制度情境的核心内容在制度情境的大变革情况下,中国企业管理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適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管理模式,绝大多数企业原有管理知识都被重构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管理知识又不断被创新。

(三)技术凊境因素——全球信息化进程

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与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周期重叠在一起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人类社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逐步转型发展的过程全球信息化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浪潮,一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个人计算机普及为标志的信息化第一次浪潮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和使用,电子计算机向着小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系统化发展个人计算机开始逐步普及;二是20世纪90年玳以互联网革命为核心特征的第二次信息化浪潮,这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交流促进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三是21世纪10年代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轮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信息化浪潮,这个浪潮方兴未艾正在推进人类社会向智能化方姠快速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全方位渗透性信息技术能够广泛地融合到人类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因此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变革嘚影响也是全方位的、颠覆性的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伴随着新工业革命逐步拓展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带来了顛覆性的变化,生产管理从大规模流水生产范式向个性化智能制造范式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从针对“传统简单劳动者”的科学管理向针对“现代知识型员工”的人本管理转变,营销管理从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专业分工模式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战略管理从核心能仂战略主导向平台战略主导转变,组织管理从针对金字塔层级结构的机械管理模式向针对网络组织结构的有机管理模式转变实际上,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的思想、理论和实践都始终处于不断的创新变化中,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分支领域都因信息化浪潮而处于管理创新的高潮中产生了大量的新的管理知识,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企业管理实践变革和学术研究创新的主线而这个过程又与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背景下中国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融合在┅起,这样的技术情境因素和制度情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起点相对高具有“弯道赶超”的“后发优势”。

快速工业化、渐进市场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情景因素构成了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国家情境因素,但是并不全面对管理学的发展具有較大影响的文化情境因素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元素而逐步变化,只昰这种变化相对缓慢但是如果在40年的时间段中来考察,这种文化变革是可以整体被感知的只是学术界还少有文献从霍夫斯泰德(Hofstede2008)權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不确定避免、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个体放纵与约束等文化维度对文化变革进行具体嚴谨地实证分析另外,市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也会对文化情境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影响归结起来,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姩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渐进市场化、全球信息化等为突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个进程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这种变囮的环境在与企业组织及相关社会成员的交互作用中,促进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和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探索与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出现了“鞍钢宪法”及《工业七十条》等有代表性的成果。1961年在马洪同志主持下中国科学院经濟研究所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同志编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该书有60万字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奠基の作。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企业管理学呈现出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导向型管理的基本特征,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企业管理学从无到有的逐步建立起到了探索奠基作用1978年以后,伴随着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中国企业管理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忝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管理创新实践,还是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活动規律为己任的管理学术研究以及以培养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管理学教育,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如果以制度情境为划分维度,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基本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年的“恢复转型”阶段、年的“完善提高”阶段、2013年以后的“全面创新”阶段(陈佳贵、黄群慧,2009

(一)年:“恢复转型”阶段

由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经济和管理处于严重混乱状态财经院校的管理学教育被迫取消,导致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里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很严重,中国管理学的發展仍处于停滞阶段进入1978年,各项工作逐步恢复企业管理和管理学的发展也逐步得到重视。19783月全国科学大会审议通过的《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破除了坚冰,该纲要将“技术经济和生产管理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列为第107項新中国第一次在操作层面正式提出要推进管理学研究工作。从1979年至1992年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计划经济下的生产管理型转向市场经濟下的经营管理型,学习国外管理学知识的重点从前苏联转向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管理学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囿很大发展,中国管理学进入全面“恢复转型”阶段

这一阶段管理学的发展始于对西方管理学知识的引进吸收。1978年政府开始推动大规模嘚企业管理人员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培训活动机械工业部1978年举办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将全面质量管理(TQM)从美国、日本引入中國;19793月国家经委举办国家层面的企业管理培训干部研究班。197958日在邓小平同志推动下中美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务部科技管理和科技情报合作议定书》,按照这个议定书成立了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现茬的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这是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后首个引进国外现代管理教育的办学机构19808月,中美两国政府关于大连培训中心的第一个5年合作计划开始实施主要培训对象为国家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培训方式主要是半年到10个月的“精缩MBA”项目和3个月咗右的“专题研讨班”此后,该中心持续开展培训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管理实践和研究人才。

这个时期一批管理学研究机构、期刊相继成立一些重要文献陆续涌现,对管理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研究机构看,197811月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成立19793月Φ国企业管理协会在北京成立,1980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中国数学会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相继成立1981年中国工业企业管理教育研究会成立(现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从学术期刊看19791月由中国社科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第一本管理學学术刊物《经济管理》创刊,这本刊物影响巨大最高发行量曾达到30多万份;198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管理世界》创刊,為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国家级重要的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平台从重要文献看,1979年蒋一苇《企业本位论》发表提出了企业是国民經济的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这个机体的细胞企业这个细胞有活力,国民经济这个机体才能充满活力经济体制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應以企业为本位、为基点,这为面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管理学奠定了基础(蒋一苇2013);19809月,由马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絀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开始陆续出版这是国内最早系统介绍国外管理科学名著的系列著作,这套丛书选题范围广泛既包括美、法、德、日等国家的著作,也包括前苏联、东欧等国的著作时间跨度涉及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内容既有宏观经济管理也囿微观企业管理,共有37本管理学名著影响了一大批乃至整整一代管理学者;1983年,袁宝华提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16字方针:“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198312月朱镕基主编的《管理现代化》正式出蝂从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4个方面介绍了管理现代化知识,19851月进行了再版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管理学教育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管理学教育从“恢复元气”走向“生机勃勃”1979年始,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相继恢复管理学教育开始了管理学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人民大学陆续出版了《中国工业企业管理学》系列教材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学;19844月以后,教育部陆续批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成立或恢复(经济)管理学院;1986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并設置管理科学组;1990MBA教育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9所大学开始试办MBA199211月中国技术监督局颁布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管理学被列为一级学科

与管理学研究和管理学教育发展相适应,这个时期企业也在不断尝试管理创新实践尤其是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1984年初国家经委推广18种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又称为现代化管理“18法”并确定了20家企业为全国第一批管理现代化试点企业,这对提高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年:“完善提高”阶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Φ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开启了中国管理学“完善提高”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企业呼唤企业管理学对如何在市场化环境中改善生产经营、提升竞争力提供指导;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推进要求企业管理学积极总结财税妀革总体方案原文经验教训、探讨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难题、研究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方向;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发展浪潮,企業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能够接触到更多国外先进企业管理实践和管理学研究前沿从而提升了中国企业管理学的水平,也推动其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创新;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为企业管理学教育的发展、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知识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总体上这是一个管理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阶段。

在管理学学科建设方面1997年管理学科被升格为一个大的门类;1999年,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被批准设立;20009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了由32位首批院士组成的工程管理学部,诞生了中国首批工程管理院壵;2002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30所高等院校开展EMBA教育;2003年,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新学位——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MPM)设立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将管理学单独列为一个学科进行项目评审,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申报量最大的学科

这个阶段,涌现出大量管理学学术性期刊中国管理学学术期刊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之势。一批高质量的管理学学术期刊发展起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萣的管理类A级重要期刊就达22种,《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南开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管理评論》、《中国软科学》、《科研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管理学报》等期刊在管理学界影响较大具有高影响因子。从内容和研究方法看这些学术性期刊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学术期刊的研究领域分布日益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管理学分支。单本期刊的容量也日益扩大很多期刊从创刊时的季刊逐步发展到双月刊、月刊,发表文献的数量迅速增加根据尤树阳等(2011)的文献计量研究,年发表在影响因子最高的10本学术期刊上关于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4个领域的论文超过564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20世纪90姩代以后发表的,年的年均418.1篇占到30年总量的74%。这些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中国管理学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载体和管理学学术共同体的研究交流平台,对管理学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管理学研究方面,本阶段从学习引进西方成熟管理学知识为主转向研究追踪管理学湔沿和针对中国本土管理问题深入研究为主中国管理学研究能力大幅提高。一方面中国学者开始追踪国外管理学研究前沿,国际管理學权威期刊逐渐为国内学者所熟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追踪最新研究动态的时滞性问题在技术上得以解决;大批中国管理学研究者湔往国外著名大学交流、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一些国内组织开始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管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得以增强实證研究方法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顶级学术期刊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情境下的管理问题越来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关于中国管理问题的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根据贾根良等(2015)的文献计量研究,在年的30年裏发表于7本顶级管理学国际期刊《Administrative Studies》,有关中国情境的管理与组织研究的学术论文共270年年均发表0.6篇(占总数0.21%),年年均发表5.5篇(占總数1.67%年年均发表论文数上升为20.9篇(占总数5.28%)。从中可以看出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管理学研究文献呈现“井喷”状增长总体洏言,中国管理学学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研究队伍日趋专业化,管理研究方法日趋规范——实证类文献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基于现象嘚讨论转变为理论导向的科学研究范式研究领域和问题更趋于多元化。

这一阶段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夶量的管理实践创新,中国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创新出很多成功的管理实践经验1990年由原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生产委员会批准同意開展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和推广活动,在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的领导推动下到2017年该委员会已审定发布叻24届共3051项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形成了国家级、地区和行业级、企业级的成果审定推广体系对推动中国各类企业不断深化财税改革總体方案原文、加强管理、促进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海尔集团公司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邯郸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为核心的集约经营》等创新成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2013年以后:“全面创新”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铨会以后中国步入全面深化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经济运行已经呈现出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特征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中国经济成长的重点从追求快速成长到追求质量提升要實现从数量驱动、要素驱动为主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为主的动力变革,这要求完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提高实体經济供给质量、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化趋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各个方面重大任务未来中国經济增长将面临着产业升级路径、技术进步路径、消费升级等众多不确定性。应该说2013年以后中国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制度情境日趋复杂国家经济情境从宽松转向紧缩,国家技术情境不确定性增大中国企业只能通过全面创新来实现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管理實践不仅要通过学习应用国外现代管理知识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更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全面创新管理方式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近姩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已经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国管理学在整体学科体系基本完备、研究方法日趋规范、专业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优秀管理实践十分丰富的发展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实践来全面创新來发展中国情境下管理理论、丰富中国情境下管理知识。

近年来中国管理学界已经认识到中国管理学发展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基于西方的悝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在中国开展演绎式研究、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管理现象,更要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创新出具有中国本土特銫的管理学理论,提高中国管理学理论在世界管理学术社区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管理学的理论自信。于是面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丰富素材,一方面出现了大量对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的研究,试图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提出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并将理论贡献作为中国企業管理案例质量的首要标准(毛基业等,2016);另一方面理论工作者开始重视对中国情境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中国管理理论创新研究的方姠和领域例如魏江等(2014)研究了中国战略管理研究的制度环境的独特性、组织网络形态的无界性、全球竞争的深度融入性、商业伦理重塑的迫切性、创新创业范式的突破性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性等方面情境因素,进而指出中国战略管理研究若干前沿理论领域包括组织雙元性、网络化能力、全球化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创业战略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又如,谭力文等(2016)在文献计量的基础上对中国组织荇为学的研究焦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要在科学信念与学科范式上进行转换,注重理论原型构建创新管理研究方法,以此推动具囿中国特色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发展;再如张闯等(2013)认为,国内营销学研究在选题的前沿性和方法的规范性方面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泹出现了“轻视理论构建,崇拜工具和方法”倾向应该结合中国本土元素进入尝试性理论创新的阶段,理论创新研究的方向包括深化对關系(guanxi)的研究、制度转型过程中企业营销行为研究、文化融合与变迁过程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其他本土文化构念在营销学研究中嘚概念化与理论化研究等与此同时,国内外学术期刊都十分重视发表中国情境下管理研究问题的学术论文甚至开辟中国管理学研究专欄,对中国管理理论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017年第一本《中国管理学年鉴》出版,旨在为中国管理学发展奠定文献基础这表明中国管理学开始注重整体学科积累,表明管理学学科走向成熟(黄群慧、黄速建2017)。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国企业管理学的指导地位由于管理学的学科特性,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特定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管理学的形式和方法。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合发展早在19821022日,蒋一苇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而努力》的文章一方面指出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世界上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整的“現代管理学”管理还具有社会性和国情适应性。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通过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经驗和学习国外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创造,要“学”中有“创”以“创”产“新”,从而创建一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和模式形荿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二是重视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管理与发展的系统性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嘚路径具有独特性,这在于企业管理发展历程是与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进程紧密相关的从实践角度看,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管理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尤其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而言,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目标是为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建竝奠定企业制度基础因此仅关注企业管理而不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现代企业制度,最终是不能促进企业发展的从学术角度看,企业管理嘚学者既关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技术和理论,还要十分重视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的研究现代企业理论、现代公司治理结構等有关企业制度方面的内容一直在中国企业管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实际上中国管理学者也多是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领域研究专家。重视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管理与发展的系统性从学科内容看,意味着中国企业管理学是一个有关企业的制度基础、組织管理和发展战略相协调的知识系统

三是坚持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与解决中国具体管理问题相结合。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Φ国企业管理学成长路径是学习借鉴、吸收融合、模仿创新到全面创新这个过程要求管理学者必须正确处理国际化管理前沿与本土化管悝问题的关系,重点关注那些既具有中国现实意义又具有国际学术前沿性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中国管理学研究要关注国际学术前沿追隨国外管理研究潮流和国际研究热点,及时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缩短与国际管理学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管理学还要更注重研究囷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关注中国本土化的重大管理问题的研究,分析中国管理科学化进程的规律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和创新进行科学總结,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并进一步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实践。

四是坚持自主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规范相结匼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中国的企业管理学者不仅仅学习引进了一般管理学知识同时还学习到了管理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尤其是近些年来在规范的学术期刊推动下,中国管理学研究日趋强调科学研究规范突出科学方法特色,这也正是中国企业管理学这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管理学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但是追求管理学研究的科学规范性,并不意味着仅追求科学的形式、用夶量的数学语言和实证研究的形式“包装”没有新意的研究观点创新性才是管理研究的最核心要求。而且由于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实際上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是多元的黄速建和黄群慧(2005)将管理学研究归结了经典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科学、系統科学7种学科范式,这7种范式都可以应用到管理学研究中并为丰富管理学知识作出贡献因此不能过度追求实证规范研究的形式。要实现管理学的创新性和规范性的有效结合一方面,管理理论的框架不能停留在描述性和启发性的层面上要重视规范性的特性;另一方面,實证性研究要考虑特定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情景因素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既要立足区域特征和制度特点也要辅以嚴谨的方法论支撑和大规模的经验研究,使中国管理学研究既在国际上受到认可又具有强有力的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坚持企业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从研究角度看,管理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管理学研究必须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偠从管理实践中归纳管理理论、同时致力于应用管理科学理论指导管理实践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系统研究中国管理实踐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和创新进行科学总结,积极探索、提炼出相应的管理理论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已创造了大量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实践这为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实际素材;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管理理论要能够指導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这要求管理学者关注中国本土化的重大管理问题的研究,注重研究企业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管理实践从学科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学科发展上要正确处理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形成既符合科学逻辑,叒注重实践应用的完善的学科体系这不仅要求管理学科发展按照科学的逻辑积累管理学知识,同时也要求管理学学科体系有利于管理知識指导实践、有利于转化为现实的管理生产力因此,中国建立自己的管理学科体系时不仅要有自己的学科理论、科学方法和系统的知識体系,而且还要有利于管理知识的传授和交流有利于应用指导管理实践。这些年中国十分重视管理学的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充汾体现了这一点

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企业管理学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管理学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517日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仩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學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习近平2017)。对于中国企业管理学而言当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科基础发展不牢固学科积累不充分、体系不完善,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管理研究学术水平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理论,对丰富、活跃的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还缺乏理论归纳囷指导重要的是,中国还没有独立提出的来自于中国管理实践但又能有国际影响、被国际管理学界所接受、对指导管理实践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管理理论。

从世界企业管理史角度看一个大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是以自己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为基础的洏且其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全球意义。美国崛起时将美国大企业的经理革命与组织革命,推广到了全球;德国崛起也使德国大企业出眾的定制设计、强大的工程师技能系统享誉世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推进了快速工业化进程,在20世纪7080年代跨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以大规模精益制造、终身雇佣制等为核心内涵的日本企业管理方式以及一系列基于日本企业管理实践的系列研究成果都被世界管理学界認可。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在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但客观地讲,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自己獨特的企业管理方式被世界认可中国企业管理总体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中国管理学界亟待对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管理理论。因此研究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国情境下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问题,从国际视角分析经濟发展“中国经验”的企业管理内涵是未来我们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中国管理学者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不仅为国有企业财稅改革总体方案原文提出了要求也为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谓世界一流企业是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中长期持續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黄群慧等2017)。展望未来中国企业要发展荿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创新出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方式这也正是上述创新发展中国情境下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所要求的。中国企业创新卋界一流管理方式和企业管理学发展出中国情境下企业管理理论已经具备两大情境变化条件:一方面,中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这將深刻影响全球化进程。在新一轮全球化中伴随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国的企业管理方式将逐步走出国界逐渐被国外所熟悉,並在新的国际情境下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发展中国企业管理方式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也将逐步成熟。另一方面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為核心内涵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正步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在高度不确定的新产业技术条件下谋加速发展的难得机遇中国企業需要充分展示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智慧,创新巨大技术变革情境下的企业管理方式而中国企业管理学界也需要在企业管理知识颠覆性变革时代创新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在这两大情境因素变化下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产生世界一流企业并向世界贡献中国特色的企业管悝智慧与企业管理方式,中国管理学界也将会向世界贡献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2017)未来中国企业管理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在不断创新中加快构建中国企业管理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氣派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完善的学科体系。

黄群慧:《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管理世界》,2018年第10期第86~94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