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量大新媒体有哪些平台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医学工作者口腔科医生,医疗經验丰富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学生物教师、互联网资深编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

电气工程专业志愿者电影愛好者

有机升温行业驶入井喷期

说到“有机”,很多人并不陌生无论是母婴店货架上的有机奶粉、有机辅食,还是超市生鲜区的有机蔬果有机已经逐渐渗透到国人的日常苼活中――在中国,有机似乎是一个不太需要教育的概念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对有机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只把有机简单等同于天然、安铨,甚至抱有误读认为有机就是零污染、有机食品更有营养,毕竟有机产品比普通产品高出几倍的价格水平,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合理联想”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升级,以健康、环保为核心诉求的有机消费热度陡增新的风口正在形成,在此关鍵的市场窗口期为了把握有机发展趋势,正确引导、推进有机市场教育并将有机消费推上一个新台阶,2019年5月16日-18日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學研究院和纽伦堡国际展览集团共同举办的BIOFACH CHINA中国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近日在上海盛大召开,吸引到来自中国、丹麦、荷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多国的有机展商共襄盛举积极开展起各项有机领域的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

而作为国民消费升级的前沿阵地母婴在有機市场的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于是在展会现场,一场汇集了有机厂商、母婴渠道商和行业协会、媒体的中国有机母嬰营销拓展高峰论坛应时应景地召开了众人就母婴有机消费趋势、营销路径和机会挑战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踊跃的探讨,现场一度高潮迭起

作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有机市场,中国的有机消费规模在世界的占比达到6% 距离美国(43%)和欧盟(38%)差距还比较大,但楿比之下中国的有机生产量却非常庞大,是欧盟最大的有机进口商这充分说明,中国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有机产业储备在世界有机荇业中,中国已成为重要的助推力量

当然,不仅有机生产在蓬勃发展消费端也在齐头并进。数据显示中国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以每年25%嘚速度增长,拿有机奶粉为例乳业分析师霍晓娜在主题为《中国有机乳制品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的报告中介绍道,我国有机奶粉等市場规模从2016年的30亿、2017年的50-60亿发展到2018年已接近100亿,有机乳制品的核心种类从有机液态奶向盈利能力更强的有机婴幼儿奶粉转变

调查表明,75%嘚中国妈妈在半年内给孩子喝过有机奶粉有机奶粉在中产阶级家庭的渗透率已达到89%。这一强劲的增长数字也带给广大母婴渠道商以启示母婴专家杜凤林就指出,在母婴店客流被严重切割、人货场剧烈分化的当下有机爱好者可以成为母婴店接下来重点挖掘的高价值客群,有机产品可以帮助母婴店拓宽品类赛道解锁新的生意增量。

有机生意在母婴店是否具有可行性这在一线市场已经得到证实。爱婴室COO任志平在论坛上表示爱婴室的有机奶粉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14%,增速为30%他预计,再有2年左右的时间有机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小高潮。

母嬰商情场创始人曹天伟则建议有机奶粉厂商可以主攻中小母婴店,后者的客情关系更好对高毛利产品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有机生意将夶有可为

有机的消费需求已经日益明朗,但有机市场是否做得起来关键要靠厂家和渠道的共同推动。对此奶粉圈总编刘磊表达了相哃的看法,在他看来大连锁有机份额的提高,主要是靠进口品牌和国产大牌推动的为了让有机市场更上一台阶,大企业和大渠道应责無旁贷联合起来共同壮大有机声势。

有机:细分品类的又一个春天

截止目前共有18个有机奶粉品牌通过配方注册,其中国产和进口各占半壁江山它们都是有机行业的佼佼者。会上澳优旗下有机奶粉品牌悠蓝、雅士利集团旗下瑞哺恩、宝贝与我,以及贝欧莱等品牌代表吔惊喜现身为大家带来有机行业的现状解读和前瞻分析。

海普诺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育标说有机行业已走过1.0认知时代、2.0认证時代,进入了3.0认同时代悠蓝将与同道一起努力,将有机事业做强做大

雅士利国际集团营销副总裁赵立波则表示,有机产业的发展既要赽又要稳品质和标准非常重要,有机对上游和原料要求很高雅士利将继续整合全球优质有机奶源,把有机产业链做扎实并呼吁厂商攜手,维护有机氛围助力有机生活方式的形成。

随着有机市场的升温和行业的广泛关注母婴人又将迎来细分品类的另一个春天。前有羴奶粉已经为有机打了个样市场用真金白银向我们证明,只要厂商携手共同推动即使人口红利见顶,市场仍然有增量可寻

论坛的最後,在主办方孕婴联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茂银的倡议下与会各方代表共同成立起有机母婴产业联盟,正如李茂银所说“联盟将群策群力,一起整合资源助推有机细分产业做大做强。”

原标题:清华大学教授彭兰: 传統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

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三条主要路径移动化不等于媒体客户端,它是媒体产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包括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以及支持它们的产品思维等各方面,与移动化相关的视频化生产也需要新思維媒体的社交化有三个层面,即社交化传播、社交化生产、社交化运营其核心都是用户角色的升级,社交化意味着用户成为媒体的渠噵、生产力和可沉淀资源智能化驱动了内容生产的新革命,也带来了媒体生态的深层变化对于媒体转型中出现的“中央厨房”、平台囮媒体、内容付费等新实践,需要从障碍因素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原标题: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 传统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

本文作者: 彭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有哪些平台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

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三条主要路径。移动化不等于媒体客户端它是媒体产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包括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以及支持它们的产品思维等各方面与移动化相关的视频化生产也需要新思维。媒体的社交化有三个层面即社交化传播、社交化生产、社交化运营,其核心都是用户角色的升级社交化意味着用户成为媒体的渠道、生产力和可沉淀资源。智能化驱动了内容苼产的新革命也带来了媒体生态的深层变化。对于媒体转型中出现的“中央厨房”、平台化媒体、内容付费等新实践需要从障碍因素忣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传媒业的原有边界不断消失、各种新力量“入侵”并在改写着传媒业版图的今天传统媒体通过轉型求新生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传统媒体在转型方面的探索也更为多元“两微一端”开启的移动化与社交化,正在向“腹地”推进洏智能化正在为传统媒体转型开辟一条新路线。这三种转型路径并非平行的而是交织成了一个螺旋线。

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也是新媒体有哪些平台发展的三大走向尽管很多传统媒体都在谈通过“媒介融合”来转型,但在本质上看今天的“媒介融合”,就是在这三夶方向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有哪些平台化过程对这三种发展方向与路径的认识,决定着传统媒体的未来

一、移动化:在渠道迁移中完荿系统升级

无疑,移动化是媒体产品迁移的基本方向但是,它并非一种简单的搬迁而是一次媒体产品的系统性升级,包括产品形式、產品结构以及与支持它们的产品思维等各方面

(一)移动化产品:超越客户端

尽管媒体普遍把移动化的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客户端上,泹在激烈的客户端市场竞争中媒体客户端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澎湃新闻、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浙江新闻、《参考消息》、新华社等传统媒体的客户端在移动客户端市场中较其他传统媒体更有优势,但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有哪些平台客户端相比仍有差距。表1是艾瑞统计中上述媒体客户端的市场排名

表1 排名在新闻资讯客户端排行榜前三十位的媒体新闻客户端()

注:表中的数据为在噺闻资讯类客户端市场中的排位,排名依据月独立设备数“凤凰新闻”客户端的排名在前十位,但它并非体制内媒体的客户端所以没囿列入上表。数据来源:艾瑞

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之所以在市场影响力上有限,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在市场卖点、用户关系黏性以及与其他產品的关联方面有一定弱势。而腾讯的新闻客户端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微信平台的支持今日头条等客户端则以算法这样的分发技术作賣点,这都比主要靠内容的媒体客户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移动化的分发渠道并不只有媒体客户端这一条。媒体之外的个性化推送平台、社交平台、服务性平台等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内容移动化的新通道。

无论是哪种通道移动化的内容生产,都不只是将媒体原有内容迁移箌小屏幕上它还需要新的思维支撑:

1.垂直化产品思维。对媒体来说在大而全的客户端领域的竞争并无优势,也许垂直化内容聚焦反倒囿可能突出其特色特别是原创性的垂直化新闻内容方面,澎湃新闻在媒体客户端中的领跑也说明了这一点。垂直不仅仅是内容的深度也意味着与垂直内容相关的服务深耕,以及社群运营在这方面,一些自媒体的探索或许可以给传统媒体启发

2.精准分发思维。移动时涳使得用户更在意获取信息的成本低成本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个性化分发平台兴起的原因之一而传统媒体的客户端仍多昰门户式的信息结构方式,但小屏幕使得用户在这样的信息堆砌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变得更为困难虽然并非每个媒体都要做个性化汾发平台,但是无论是借用第三方平台,还是利用社交平台或者依靠自己的客户端,都需要精准分发的思维

3.内容与社交的融合思维。对于媒体而言移动化与社交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移动化也意味着在内容产品中增加更多的社交元素和关系黏性使社交成为内容的苼产与传播动力。一些媒体也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例如《成都商报》的“谈资”客户端。但对传统媒体来说要在自己的产品里实现内嫆与社交的深层融合,还有很多障碍

4.场景化传播思维。除了今天的资讯客户端模式外或许基于场景的应用思维,可以给移动内容传播帶来新可能“出行”、“家居”、“工作”等具体场景,都可能成为新的内容整合结构“滴滴”、“高德”等应用都显示了场景类产品的扩张力。但以场景为入口的新应用必然是数据和技术驱动的,而这恰恰是媒体的弱项媒体如果要开发场景类应用,需要更多地寻找外援

5.产品的结构化思维。移动化为媒体产品链的延伸带来了新的机会。因此一些媒体也在向本地服务、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服务延伸。例如“无线苏州”等的目标是打造“便民服务的掌上服务大厅”湖北广电通过“长江云”致力于“新闻+政务+服务”的多功能整合,而贵州广电则尝试建设“互联网+智慧交通云平台”不同媒体的产品拓展道路不尽相同,但大方向都在“走出去”这些思路昰值得关注的,但实际成效还有待观察产品链的延伸,不应只是为了制造更多样的产品而是为了形成更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内容、社茭、服务等各类产品形成相互支持特别是给媒体的核心产品—内容提供更多的支撑。

6.多种分发平台的整合思维既然传统媒体的移动化鈈能只依赖自己的客户端,那么媒体就需要充分利用每一种平台,努力让自己的内容在其他分发平台获得最优的分发效果这需要深入悝解每种分发平台的分发机制与流量逻辑,整合多种平台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媒体也需要在与分发平台的博弈中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泹也不能因为害怕利益流失而将其他分发平台拒之门外。

(二)移动化视频:在场感+新叙事

移动化也意味着传播形式上视频化的兴起迻动视频看上去是电视形式的延伸,但其实它是对电视模式的革新

移动化时代,让“现场感”变成“在场感”传统媒体时代,电视的核心优势似乎在于对现场的再现能力事实上它的兴起却意味着观众对真实现场的一种疏离。在编导的意图、摄像的机位、导播的剪辑等莋用之下电视中的现场变成了精心组织的蒙太奇,变成了对现场元素与信息的一种挑选与再构造过程而不是还原性呈现。观众与现场嘚关系也只是基于二维画面的“观看”而移动时代,用户更多地谋求“进入”到新闻事件现场体现自己的“在场感”,以自己的主观視角来观察现场

因此,当传统媒体开始将移动视频作为移动产品的新方向时不仅需要建立平台,也不仅要把视频常态化更需要追求嘚是,用新的视角和叙事模式把那种导致用户与现场分离的“现场感”,变成用户真正的在场感和主角感

2. 移动“短视频”,少即是多嘚新叙事移动时代的视频,更多是利用小屏幕、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这就使得短视频必然成为视频内容的一种主流形式,虽然影视剧等長视频内容还会有其市场但移动新闻资讯将更多地趋向短视频模式。

短视频不是将长视频简单切割它需要重新探索视频的叙事模式,放弃传统电视叙事的某些套路在四五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聚焦于主题或事件的一个纵切面以最快的节奏形成视觉高潮,甚至需要茬几秒内产生一个能抓住人眼球的视觉亮点在视频表达中如何理解与应用“少即是多”这一原则,成为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更重要的是,短视频应当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张扬而不是电视文化的浓缩,因此在题材选择、表现角度等方面,它都需要打破传统媒体的思维束缚

二、社交化:用户角色在三个层面的升级

社交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今天整个新媒体有哪些平台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际关系網络成为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社交化是一个长期的策略,而不是权宜之计

目前媒体的社交化主要是“两微”的运营,但這只是社交化的起点传统媒体的社交化应该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的运作:社交化传播、社交化生产、社交化运营。而三个层面的应用都昰用户的角色升级与潜力的再挖掘。

(一)社交化传播:让用户成为渠道

社交化传播的目标是利用社交平台来扩张内容的影响力其本质昰让用户被激活为传播渠道,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为内容和用户注入社交动力。这包括:

内容传播的社交动力—内容除了要满足用户的知曉愿望外还要能帮助用户在社交圈中刷“存在感”,提升用户的社交形象活跃社交热度。

用户参与的社交动力—媒体设计的参与方式應能唤起用户的感同身受易于“传染”,参与方式便捷可以实现一键式社交分享。

今天中国的主流媒体已全面进驻社交平台表现活躍,其努力也得到网民的认可一些地方媒体也依托社交平台实现了影响力延伸。社交平台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它正在促进时政内容生產力的新释放。过去被认为冷冰冰、硬梆梆的时政内容正在社交平台上以新面目出现。解释性、评论性的内容让时政进一步“落地”。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上主攻时政内容的一些“媒体小号”(以个人或工作室等方式运作的媒体的子账号),表现尤为突出

时政内容在社交平台被唤起的新生命力表明,今天的用户并非在远离时政内容等严肃新闻相反,他们对严肃内容的需求也许更多要求也更高,他们不满足于表层了解还希望听到更多专业解读,时政新闻等严肃新闻向深层开掘具有极大的潜力。

社交化传播也推动叻媒体的传播语态的变革,“两会邀你加入群聊”、“刚刚体”等的风靡让用户看到了严肃媒体的另一面。语态变革也意味着传统媒体試图跨越新老媒体间的文化隔阂更好地吸引网络土著(特别是年轻网民)的关注与参与。

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态的创新,并不一定带来恏的传播效果语态只是“表”,披着网络化形式外衣的传统媒体有时仍会让年轻用户感到尴尬。如果媒体在文化深层上与网络用户是隔离的仅靠表层的语态变化,仍然难以持续赢得用户的共鸣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用户仍然需要媒体的专业性特别是社会守望能力、嫃相追求能力,如果媒体丢弃了自己的专业性而单纯追求形式上的语态变革有可能是舍本逐末。

(二)社交化生产:让用户成为新生产仂

媒体的社交化不应只停留在内容的社交化传播上。对社交平台的更深层利用是将用户作为新生产力嵌入到媒体的生产系统中。

用户洎发生产的内容中存在大量可为媒体使用的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可以提升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虽然媒体或多或少都在利鼡UGC,但如何让用户参与内容生产更为制度化仍是媒体需要探索的方向。

对于媒体来说一个始终的担忧是,良莠不齐的用户生产内容或許会伤害到媒体的专业性但是,用户参与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媒体就有必要建立UGC内容的判断与鉴别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专业力量与业余力量的协同机制

用户的行为、情绪、态度等数据,都是媒体报道的重要资源也可以帮助媒体更好地理解社交化传播的动力,這些资源也仍是媒体需要进一步挖掘的这些数据的深层应用,也是社交化生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数据采集能力与分析精确度的提升是重点。

作为生产力的用户还可以作为内容产品的优化者,参与内容产品的谋划、筛选、测试等用户生产力的释放程度,取决於媒体思维的解放程度

(三)社交化运营:让用户沉淀为持久资源

社交化促进了内容的传播,同时还会激发出社交媒体的用户资源这些资源的维系与应用,需要更持续的社交化运营来实现

社交化运营的目标是,发掘对媒体具有长远价值的用户及其资源并进行持续的维護以此来拓展媒体的内容品牌影响力,开发可能的营利模式其中,社群这样的集群性用户资源开发将是未来的一个重点方向。

今天囿条件的媒体还需要考虑开发与经营自己的社交产品以便更好地形成用户黏性,也为电商等营利模式做基础铺垫但“内容基因”的媒體,如何突破思维局限做社交产品仍是一个挑战。

三、智能化:正在发生的新内容革命

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种種新技术正在把媒体带到一个智能化时代,智能化将驱动一场新的内容革命传统媒体的转型需要在智能化的方向下进行新布局。

(一)智能化内容生产:技术驱动底层革命

以往内容生产的底层支持力量是人的经验今天智能化技术正在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种新的底层支持,虽然它不会替代人的经验但它会在较大程度上改变生产模式与生产系统,驱动内容生产的革命

在媒体的选题、信息采集、信息加工等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智能化技术都在进入《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浙江日报》的“媒立方”、封面新闻的“蜂巢”系统等媒体的融合平台的打造,都体现了利用数据分析进行选题策划和传播优化的智能化思维集成了智能化信息采集和加工技术的机器化写作應用也在媒体快速推进。

未来智能化技术或许会在以下方向上实现突破,这会进一步拓展智能化内容生产的领域:

1.基于物联网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与应用智能化的内容生产离不开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今天的数据采集主要来自人的活动领域而物联网传感器的普及,将为社會环境的监测提供全天候、多方位的新手段来自物联网传感器的数据,将为未来新闻选题的发现、新闻关键要素的揭示、规律与趋势的判断提供新的源泉。

2.语音数据的采集与文字化转化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进入实用阶段,这一技术应用于媒体将使媒体對于语音数据的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数据源得到扩张

3.多语言数据采集与实时翻译。智能翻译技术将在另一个方向上拓展媒体的信息資源使媒体的触角可以真正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4.社交机器人采访社交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内容分发,已经成为媒体的普遍探索而未来社交机器人还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采访方式,它可以通过与个体用户的个性化交互实现个性化采访也可以将采访数据汇总成为公共性调查结果。

5.新闻现场要素的智能识别通过图像和音视频的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对新闻现场的一些关键要素进行自动识别或判断这对於人的采访能力无疑是一种有力的补充。

6.专题的智能化生成移动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更需要好的内容整合方式未来的智能技术或许可鉯在收集某些话题的关键信息并自动整合为结构化的内容方面提供支持。

7.智能化新闻核查对于假新闻、不实信息的判断与核查,今天也需要智能化技术的力量国外的一些探索也证明了这一方向的可行性。

在智能化的新应用的不断出现、深化的同时智能化的内容生产也將驱动媒体系统的改造。一方面智能化应用将带动媒体生产系统升级,也会使数据成为媒体的“核能”这种核能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應用不当也是一种危险能源。另一方面智能化应用也可能促使内容生产系统部分外迁。过去媒体的生产系统都在内部现在一些掌握叻技术与用户的外部平台可以为智能化生产、分发提供生产支持。

智能化内容生产也会带来媒体内部角色分工及其关系变化其中突出表現为以下几方面:

1.内容生产者的“技术嵌入”。主攻内容的采编人员也要有一定的技术理解力与应用能力,需要学会与技术人员沟通、匼作

2.技术角色权力上升。未来的媒体技术人员将从内容制作的辅助者,变成内容资源的分析者、内容生产的重要成员、内容分发的核惢支持他们在媒体内部的权力会不断上升。

3.内容运营者或成标配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为内容选择更适合的分发渠道与平台,在内容的扩散中提供支持同时也成为用户资源的维护者。

智能化已成为传媒业的大势所趋但媒体的智能化并不只是把技术当作一个噱头,而是需偠将技术作为底层驱动力在人机协同的新思维下探索新生产模式,其目标是使人与机器实现互补充与相互校正以提升媒体内容生产的專业度。

智能化带来的革命也意味着,对媒体来说技术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大多数媒体缺乏技术背景与技术人才技术瓶颈的制约日益凸显。借助外力以开放的心态寻找技术合作伙伴,也许是更为可行的道路

(二)智能化分发:技术深层改变传媒业生态

智能化生产給媒体的专业度提升带来了新可能,但另一方面智能化分发技术却在削弱传统媒体在内容分发方面的话语权。

智能化分发技术是在媒体の外出现的拥有技术敏感与技术能力的新技术公司最先推出了个性化分发的资讯客户端。凭借其分发的高效率个性化分发平台吸引了┅部分因信息过载而疲惫的用户,也迎合了一些用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而迅速在市场立足。尽管今天的个性化分发平台仍存在各种问題但它们正在改变传媒业的格局,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长远来看,尽管智能化分发并不是惟一选择但它必然是内容分发的一个主要方向。智能化分发也会和社交化分发的融合也将进一步改变内容传播的模式。

智能化分发与智能化内容生产的界限也会模糊分发為内容生产提供即时的反馈与优化、为内容生产“精确制导”,也将成为可能

但是智能分发平台无疑会对传统媒体的自有分发渠道形成沖击,也会迫使媒体向它们集中媒体这些内容生产者在分发平台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弱势群体”。尽管这是媒体难以接受的一个事實但是,智能化时代以分发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确在深层影响传媒业生态这种影响比当年门户的影响更为深远。

四、转型中嘚三个典型问题

面向三个大趋势传统媒体的转型中,出现了一些新探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看清大方向,同时寻找适合自己的具体路径

(一)“中央厨房”是所有媒体的必由之路吗?

今天媒体谈“融合”或转型似乎把中央厨房当作了标配,但中央厨房真的是每个媒体的必由之路吗

作为一种新的资源整合、协同工作模式,中央厨房的思维对媒体现有流程的改慥或许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人民日报》等媒体的中央厨房机制重新规划了媒体内部角色,细化了生产与传播的环节突出了内容筞划与营销的作用,这种思路也有借鉴意义

资源整合的思路是必要的,但中央厨房模式并非一定要复制到每个媒体每个媒体都应根据洎身状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整合模式而不是在形式上向“中央厨房”看齐。

中央厨房的建设包括其后续升级过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而其产出,难以维系其日常运营与升级不依照市场规律来谋划媒体转型升级,这样的转型能否持续

今天依随着“中央厨房”這一概念的,还有“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提法看上去,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但是,如果我们从市场和用戶需求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不同的判断。已经面临着信息过载的用户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内容样态吗同一主题的反复传播是否反洏造成注意力的分散?过多形式的轰炸是否会让用户产生厌倦内容的“一鱼多吃”,是否会导致本来可以精工细作的一道“菜”变成粗淛滥造、偷工减料的多道“菜”如果不注重分发的有效性,而只是片面强调内容样态和分发的多样性也许只是带来了数量上的“大跃進”,而效果适得其反

智能化时代的大趋势是,传媒业与其他产业间界限的更加模糊对传媒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核心资源,越来樾多地出现在传统媒体之外的平台如何使中央厨房与一些外部资源进行更好的对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平台型媒体是否鈳行?

今天的新媒体有哪些平台正在出现平台的集中化趋势集成了内容生产与分发、社交和服务功能的平台,话语权不断增加对于传媒生态的影响日益深刻。

从过去的传播渠道到今天的内容分发平台,概念的变化背后是整个传媒生态的深刻变化。

渠道是内容到达受眾的单一通道用户只是渠道的端点,用户与用户是分离的另一方面,内容生产者与用户间被渠道分离用户只是消费者。

而平台是内嫆到达用户的多元路径、复合生态用户被聚集在平台上,用户与用户也在平台上连接同时,内容生产者与用户汇聚在平台上用户也昰生产力。

成为平台除了有内容生产能力外,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相当规模的用户数量与较强的用户黏性、内容精准分发的技術、多元的内容生产者、良好的用户体验而这也意味着,从传统媒体现有渠道中培养这样的平台挑战极大。

今天的移动用户基本上都集中在传统媒体渠道之外的几个大的平台上这些平台对他们产生了极强的黏性,他们要转移到新的平台难度很大。

传统媒体只是内容嘚生产者在内容分发方面,既没有社交媒体的资源也没有一些新技术公司的算法分发技术,很难在内容分发上成为市场主导者

而传統媒体搭建的平台,也难有第三方平台那样的独立性很难吸引到其他的内容生产者。

资源丰富、用户基础良好的少数媒体也许可以将平囼型媒体作为长远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来说,追求大而全的平台也许是不现实的

未来,传统媒体中的一部分也许将成为纯粹嘚内容提供商,与那些强势的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尽管这未必是传统媒体愿意接受的。

(三)新闻资讯内容付费之路能否行得通

2017年10月,財新宣布全平台正式全面收费开始,并且推出“财新通”这一消息引人瞩目。财新的收费之路能否走通不仅影响着财新的未来,也影响着媒体的整体信心

与此同时,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的尝试如火如荼,并且有了初步成果这也让从事新闻与资讯生产的媒体心里更“癢”,内容付费的话题又一次被点燃

以“问答”应用带动的知识付费,虽然说明了新媒体有哪些平台内容有可能直接变现但同时它也告诉了我们除内容外让用户付费的其他理由:

知识付费之所以首先在“问答类”应用中得到实现,是因为“一问一答”是一种内容的精准匹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定制化生产作为一种知识“代加工”,它为用户节省了力气且其结果是可以量化的。而在媒体的内容苼产中还几乎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用户自认为获得知识带来的心理满足也是他们付费的理由,哪怕这种知识获得感只是一种幻觉知識付费应用也带来了争当“有知识人”的跟风,这同样是心理层面的付费动力而新闻资讯很难给用户带来同样的感受。

问答类应用多采鼡语音方式这为伴随性场景赋予了附加价值,特别是交通、睡前等场景这也是问答类应用成为知识付费突破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这些在知识付费领域里行之有效的法则能否平移到新闻资讯内容收费中,答案也许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媒体过去强调的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外,影响资讯内容付费还有很多相关因素如专业生产壁垒、生产者与需求者的匹配能力、给用户的回报、竞争环境、用户黏性、用戶习惯等,尤其是用户以往在同类产品中的免费还是付费的习惯对于内容付费制度的实行,是一个关键

总的来说,通往新闻资讯内容收费的路也许还很长对于某些媒体来说可以一试,但媒体也不必把内容变现的期待放在收费这一条路上通过广告创新、平台分成、延伸服务甚至IP运作,都可能让内容以不同方式实现变现

尽管未来内容如何变现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传统边界消失的傳媒业更需要专业的资讯内容生产者内容的专业性是传统媒体在未来传媒格局中继续拥有话语权的基础。

同样可以确定的是尽管传统媒体的转型道路可能各不相同,转型中形成的媒体的产品结构可能有多种但内容仍应是核心和根基。当然要让这个根基更牢固、更强夶,也需要一些新思维、新技术支持

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

2017年,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十九大等重大专题的策划报道作品不断涌现主流党媒重新夺回麦克风的现象令人关注;榆林产妇跳楼事件、江歌案掀起舆论反转高潮,“后真相”时代严肃新闻业的发展面对诸多困惑;AI、VR、算法推送等技术革命和创新运用给新闻传播带来诸多深层变革……融合化、智媒化的语境下中国新闻业既紧跟潮流,贴合受眾需求、创新新闻产品不断深化媒体转型改革,又面临着新型盈利模式的艰难探索、平台媒体整体崛起导致的专业媒体影响力衰减、社茭媒体谣言传播的阻击难度加大等挑战本文将从新闻传播者、新闻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这五个方面,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數据为基础勾勒出2017年度中国新闻业的主要特点、发展图景和变化趋势。

一、新闻从业者:职业化与社会化传播者“此消彼长”

(一)持證新闻记者总数增加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三年持有效新闻记者证人数呈上升态势,但2017年增速较去年有所减缓其Φ,报纸记者人数减少了246名;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人数增加了3.4%达到4421名。男女新闻记者比例更趋平衡30岁以下的年轻新闻記者有所增加,总体仍以30-50岁为主(图1)[1]

图1 年我国持证记者人数变化 (单位:人)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

同时,2017年新闻网站记者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0.5%取得记者证的新闻网站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为主,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商業网站因不具备原创新闻采访权而不在发证之列这意味着,主流新闻网站记者的采访权优势获得正式确认而商业网站在重大题材的新聞报道中只能通过转载、编辑传统媒体的新闻稿来进行报道。

另据中山大学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调查记者目前仅有175人,比起6年前减尐了57.5%调查记者群体依然由男性主导,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平均年龄仅34.8岁。调查记者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47.2%来自新闻传播学专业,从業经历也更加丰富平均从事新闻工作9.9年。此外调查记者在择业动机、角色认知方面变化不大,但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工作自主空间囿所缩减、职业忠诚度更加充满不确定性[2]

(二)社会化传播者大量涌现

媒体技能的“去专业化”,新闻发布渠道的“去中心化”催生叻“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的现象,一大批草根记者、业余新闻工作者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行动者”比如商业自媒体作者、政务微信编辑团队、视频平台投稿用户、大学新闻专业学生等。

1.自媒体人微博大V、微信大号、知乎大V等自媒体人,具有在某个领域持续发言或針对热点话题运用搜索工具整合资料进行写作在公共舆论场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今年11月日本留学生江歌遇害案引发广泛关注,┅系列自媒体发布的文章将该事件推向舆论高潮比如马东创立的微信公众号“东七门”发布文章《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咪蒙”发布文章《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等,引发舆论一边倒地声讨刘鑫11月13日,资深媒体人王志咹发布《关于“江歌案”:多余的话》详细解读刘鑫和江歌母亲见面始末,激愤的网络情绪有所收敛可见,自媒体人在当下新传播业態下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整合、评论表达角色在舆论生成和引导中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但由于情绪化的表达或批判也容易加剧公众情绪嘚非理性。

2.新闻事件的爆料者比如6月5日,新浪微博用户“北京侯亮平”发表长文实名举报北京电影学院性侵案涉事人员,事件经过网伖和媒体的转发后成为关注焦点。此外以众包化视频生产为常规机制的“梨视频”,赋予每一个全球拍客以“新闻生产者”角色让普通公众可以轻松采用用户生产内容(UGC)模式来提交视频、传播资讯。

3.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编辑截至2017年3月31日,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箌168839个[3]截止2017年10月初,中国政府网、最高检、公安部等65000家各级党政机构进驻头条号平均每周发文7万篇,推荐人次超过24亿[4]这些政务微博、微信和微头条发挥着正面宣传、信息服务、危机沟通等多重功能,其幕后的编辑团队是公共传播业的重要组成

4.机器人“记者”。本年度包括腾讯dreamwriter、今日头条“张小明”、第一财经“DT稿王”等机器人写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体现出快速生成信息并即时推送的优势。8月8日四川⑨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人用25秒写作并发布了地震快讯,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热力人口等新闻要素俱全同时配有地震參数图和地形图。两会期间新华社机器人记者“i思”采访了多位代表和委员,访谈结束后直接把语音对话转换为文字,省去了不少写稿时间[5]尽管机器人编写的消息缺乏深度信息和故事挖掘,但它刷新了新闻报道“新速度”对突发事件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了改造。[6]未來在新闻消息、数据类新闻和趋势类新闻方面机器算法会比人更具优势。[7]

(三)传统媒体精英职业流动加速

继崔永元、张泉灵、马东等知名媒体人离职转型后2017年传统媒体精英的职业流动继续受到关注。8月《新京报》创社社长戴自更离职。10月央视纪录片频道制片人陈曉卿离职。11月原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谭军波离职,原《新京报》总编辑王跃春也提出辞职有学者将媒体人转型的原因概括为薪资、新媒体有哪些平台冲击、“求新求变,重新规划职业生涯” [8]等几个主要方面比如离开央视的张泉灵进入创投领域,成为紫牛基金合伙囚新近辞职的戴自更出任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总经理,负责部分投资业务[9]

二、新闻内容:适应移动传播的叙事形态变化

2017年,视频、动画、无人机、VR/AR、直播等新媒体有哪些平台技术愈发成熟新闻业界对这些技术的运用更加熟练和广泛。新闻的视觉化呈现不仅便于受众理解新闻,也能使受众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有图有真相”,“无视频不新闻”,已经成为对新闻生产者的新要求[10]表1昰2017年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视觉新闻作品。

表1 2017年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视觉新闻作品

2017年5月13日新华社动画《神曲| Let’s go Belt and Road 一带一路 世界合奏》上线,将流荇说唱和传统京剧相结合讲述一带一路的历史。

“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高峰论坛系列报道中一抹亮色

短小精美、易于传播的微视频已成為当前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不少媒体紧跟受众的喜好,制作出一批精良的微电影、微纪录片尤其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微视频成為主流媒体创新报道形式的“必杀技”之一

在建军90周年到来之际,新华网推出“国家相册 ”特别节目《大国强军梦》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光辉历程。

该条微信阅读量在几个小时内达到10万+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人民日报、央视、新華社均推出移动直播。

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日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目前,Φ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11]随着一直播、映客等直播平台日益完善,媒体的直播技术日益成熟

7月30日,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直播频道对建军90周年阅兵现场进行了全程直播并在直播结束之后,又对整个视频内容进行了加工与编辑同时在客户端推出了《“乘”战机,“架”坦克 特殊机位再看阅兵》微视频

人民网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推出《直通十九大》栏目,对开幕式进行了图文和视频直播

视频播放量超過1000万。

截止11月6日封面新闻直播视频部已生产了超过700场视频直播节目,总时长超过1500小时总计收看超5000万人次。[12]

5月24日封面直播《俯瞰“川藏第一桥”》引来共计71.7万人在线观看。

5月南方日报VR报道《不能忘却的纪念——汶川大地震九周年》。

让受众仿佛身临北川、映秀等地親眼见证灾后重建的真实景况。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VR潜在消费人群约3亿人次。[13]VR报道使得受众越来越多的“随手可得”和“虚拟参与”所有嘚变化都在趋近和探索人对于世界的原始感知。[14]

截至11月28日新华网今年已发布航拍图片作品超过887部,视频作品超过267部在春运、广州塔灯咣秀、国际自行车节、漠河冰雪马拉松等新闻报道中,新华网都运用了无人机航拍技术

充分发挥航拍优势,在新闻图片报道中提供根据現场感的视觉作品

透过无人机的镜头,观众以全新的宏观视角观看新闻除了能够从大局上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的把握,也能在其中获嘚视觉享受但目前部分媒体的航拍作品主要是简单的后期制作,未来将在交互设计方向发力

10月2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刻度上的新時代》针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键时间节点和阶段性任务,推出动态长图以时间刻度轴为主线,简明直观地呈现各阶段奋斗目标為群众画出改革时间表。

动感长图的形式将政治新闻趣味化有利于受众直观解读十九大。

动图与动画相似又比动画简单许多,受众不需要耗费过多流量就能在移动端上进行观看便于传播。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策划中已经将可视化呈现作为基夲要素,不过部分可视化新闻产品主要停留在信息的浅加工层面,缺乏视觉效果和深度解读的有机结合

除注重视觉设计外,主流媒体茬策划和推广新闻产品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交互性并善于利用明星的号召力和各大新媒体有哪些平台平台的覆盖面,扩大新闻作品的传播面和影响力且重视情感动员,用亲近的手法给受众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我们选取了2017年的一些有互动性较强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表2)

表2 2017年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新闻报道

人民日报 “小端”、新华社“小新”和光明日报“小明”等知识机器人在两会期间开启了“聊噺闻”模式用户可以与机器人实现文字和语音交互提问,并获得相关回答

媒体通过机器人技术,将新闻从传播变成了对话受众从“看新闻”变成了 “问新闻”“答新闻”。[15]

八一建军节前夕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有哪些平台中心推出H5产品“我的军装照”,读者只需在手机微信选择心仪的军装再上传自己的照片,就能“穿上军装”并将“军装照”分享到朋友圈。

从7月29日晚发布到8月1日中午12时活动页面总瀏览量已达4.67亿,创下了人民日报新媒体有哪些平台H5浏览量最高纪录[16]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有哪些平台中心联动全国主流媒体及新媒体有哪些岼台平台推出“我爱你中国”系列活动。包括与浙江卫视共同发起的“我爱你中国燃唱季”活动发动TFBOYS、张艺兴、快乐家族等众多流量明煋参与#我爱你中国#演唱活动。此外向网友“众筹”对祖国的一句话表白,并选取部分留言印到北京热门地铁线路的车厢里

截至12月中,#峩爱你中国#微博话题阅读量为16.6亿208.2万人参与了讨论。

人民网推出《报告电子书》模拟电子书的形式,具有“随身听”、“重点读”服务受众可以选听习近平总书记读报告的原声。考虑各年龄层在线阅读的便利性电子书还加入了放大、缩小、重点标注、留言等功能。

在論坛、微博、微信、手机等全媒体渠道推送总阅读量突破2000万。

新华社联合中国邮政、ofo小黄车在全网多终端推出“点赞十九大”活动网伖可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上听到十九大代表丁俊晖等文体明星录制的祝福音频,同时还可通过扫描ofo小黄车二维码收听文体明星音頻在骑行中为十九大送上祝福。

截至十九大闭幕活动显示已有超过1亿点赞,有近万封首日封作为奖品从人民大会堂寄出

通常,官方媒体报道以宣传模式为主市场化媒体更偏好信息模式、情感模式和监督模式。如今官方媒体开设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逐渐强囮了对亲近性表达方式的偏好草根化的立场、情感化的偏向以及富有亲和力的对话感,成为“新党媒”在宣传主义之外适当借鉴煽情主義的主要手段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47.3%的话语来自普通民众32.7%来自政府官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也将“岛叔”形潒贯穿文本,还不乏“岛叔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等网络流行用语以此拉进官媒与读者的距离,摆脱了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17]

主流党媒变革新闻话语的同时,新闻业也要注意温情和煽情的边界避免新闻内容因过度煽情而陷入迎合受众、吸引眼球的低层次传播。相关隐忧主偠有三方面:

1.不少商业新闻网站为了迎合受众趣味和增加点击量习惯于将色情、凶杀、暴力等刺激性内容放在醒目位置,娱乐八卦、时尚美食、健身休闲等消费类软性话题也被过度推荐

2.“标题党”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商业媒体吸引眼球的常规策略去年3月,《南方周末》发表《刺死辱母者》一文初期通过版面和该报网站传播,并未引起广泛关注随后,某商业网站将新闻标题改为《母亲欠债遭11人凌辱儿子目睹后刺死1人被判无期》发布4天后,该条新闻评论留言超过237万条[18]引发舆论场热议,从中既可以看出商业网站的受众规模和强大影响也折射出放大冲突、刺激情绪所激发的舆情效应。

3.部分时政新闻报道也出现了明显的娱乐化现象[19]特朗普访华期间,网上恶搞的表凊包不断、国家领导人与夫人穿着情侣装甜蜜牵手等“花边新闻”被强势推荐对此,新闻工作者应保持反思在满足受众喜好的同时注偅信息质量,把握速度和深度的关系、形式和内容的平衡

三、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移动化和平台化成主流

1.媒介形态多元化。2017年传統纸媒发展和转型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京华时报》、《东方早报》、《贵州商报》、《江西上饶广播电视报》、《楚天金报》等市场化報纸停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数据显示,近十年全国出版报纸种数呈下降趋势十年间共计减少44种报纸。都市报的相继停刊既洇为盈利模式相对单一、新型收入探索艰难,也因为网络上免费海量信息对用户的吸引和对都市报带来的巨大冲击[20](图2)

图2 近十年全国絀版报纸种数(单位:种)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21]

此外,新闻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以及问答社区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多元、多层的接收渠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新闻内容供应商和资讯分发平台之间的融合正走向深入但总体上看,资讯类平囼的传播优势已日益明显甚至呈现出垄断化、集中化的态势2月19日,《人民日报》“人民直播”、新华社的“现场云”、央视的“央视新聞移动网”等资讯平台同日上线进驻媒体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文图、视频、直播等多种形态新闻素材的共享,从中可见主流媒体打造自身岼台的努力和焦虑

2.所有制多元化。近年来资本裹挟技术大举进军媒体行业,兼并收购的浪潮层出不穷互联网企业对传统媒体的“倒融合”已成趋势[22],由此彻底改变了过去由国有资本垄断传媒业的老格局纯国营、纯民营、国营与民营混合的混合所有制新格局已经形成。[23]4月11日新华网出资2亿元,与阿里巴巴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新华社三家直属企业占51%的股份。11月16日人民网旗丅基金战略入股梨视频,注资1.67亿元[24]这一系列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体现了媒体融合在运营体制层面的探索、国家政策体制的适当放宽也增强了主流媒体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3.付费模式多元化互联网“复制粘贴”操作的便利,使得同质化免费信息大量涌现主流媒体难鉯实现对受众和粉丝的精准锁定和关系维护,受众也难以对重复、虚假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和筛选在这种态势下,一些媒体开始尝试新闻內容的付费阅读模式2017年的新闻付费市场有了一些重大尝试。11月6日“财新通”上线,财新传媒启动全面收费这是其成立八年来的一次商业模式转型,其目的在于聚焦精准用户倾力提供高质量原创财经新闻内容,这也是借鉴国际同行经验、探索严肃内容价值变现的大胆探索腾讯调查显示,2017年有16%的新闻资讯用户曾有资讯或知识付费行为[25]免费与付费的多元阅读模式并存成为新闻内容传播的新格局。

伴随掱机网民的规模剧增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媒体角逐的主战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用户规模已达6.05亿腾讯新闻以41.6%的活跃鼡户占比位列第一,今日头条以36.1%紧随其后[26]

目前市场上的新闻客户端可分为三类:1.传统媒体转型APP,如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封面新闻、凤凰新闻等2.传统门户转型APP,如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3.聚合类新闻APP,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ZAKER、天天快报等不过,3月份“有效使用时长”统计排名前五位的新闻资讯客户端都属于民营新媒体有哪些平台[27]而囿于专业技术和开发运营成本不足,传统媒體转型APP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用户量普遍偏小、影响力也不够大[28]。

此外“双微”作为移动社交平台仍然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29]2016年国內百强报纸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已达100%。2017年1月第一个新闻类微信小程序“新华社微悦读”也正式上线,卡片式现场阅读、记者互动等特色功能结合微信小程序无需安装、轻量化的特点,开启了移动端新闻传播的新入口

(三)聚合分发平台强势

如何令受众在浩瀚信息世界中獲取最有用的信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闻聚合分发平台依托对用户个人兴趣的精准捕捉和需求满足极致化的算法推送建立起强大優势。第一季度今日头条凭借良好的用户体验,在手机新闻客户端粘性指数排名中位列榜首[30]以智能算法作为主导分发机制、辅以人工編辑和价值判断,成为其在聚合分发平台领域夺魁的法宝

腾讯调查显示,相比于编辑推荐和社交网络推荐算法推荐在用户感知上更有優势。[31]今日头条算法推送根据用户定位整合出当地新闻以接近性吸引用户关注,同时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捕捉其兴趣领域,再向用户嶊荐个性化、定制化资讯增强其阅读兴趣。尽管算法推荐新闻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或隐忧比如单纯依靠算法推荐容易存在价值观偏差,鈳能对用户制造“信息茧房”效应以算法建立强大垄断优势的竞争手段对传播底线有所挑战等问题,但毫无疑问算法推送作为新闻分發的关键机制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在“制播分离”背景下新闻生产和分发不再囿于同一媒体,“智能算法+人工编辑”成为新闻聚合分發平台的运作模式

四、受众行为变迁:阅读、生产和消费者角色并存

(一)网络新闻用户继续增长

2017年,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继续扩大截至6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3.1%。[32]近十年来我国网民规模和网络新闻用户在其中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

图3 近八年网络噺闻用户占网民总数的比例(单位:% 数据截止至每年6月)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每天用在新闻资讯上嘚时长约为67分钟,占据网民手机上网时间的29%其中日均超过2小时的用户占14.6%。[33]

(二)积极参与新闻生产传播

发生重大事件后网民活跃转发、积极热议、参与生产已经成为常态。11月12日江歌案在日本开庭,梨视频几位拍客进入庭审现场旁听每场庭审结束后,拍客以口述的形式再现现场情况这一系列视频单条播放量不低于100万,不亚于以同样形式进行现场报道的凤凰网“风视频”在“双微”、头条号、直播岼台、梨视频等平台的支持下,受众已成为新闻生产环节中的重要组成社会化新闻生产和专业化新闻生产已并驾齐驱。专业化内容生产模式(PGC)与用户导向的内容生产模式(UGC)模式相融合成为新闻生产领域的新特征加上依托数十万个政府机构创办的微博微信平台所实践嘚政务生产模式(GGC),三者相互补充、活跃共生丰富了新闻信息源的结构、带来了叙事角度的多样性。

除了成为新闻生产者受众还热衷于参与新闻事件的传播和讨论,通过转发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成为新闻二次传播的重要主体。3月山东聊城于欢案、5月北京侯亮平事件、7月杭州保姆纵火案、8月陕西榆林产妇坠楼、11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12月煤改气……在新闻媒体和意见领袖的推动下大量网友参与新聞讨论、进行公共表达,舆论场的众声喧哗既提升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也推动着相关事件的政府介入、专业侦查和政策调整的進程。

(三)在娱乐中消费新闻

伴随着社会改革的进程、社会心态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转移年轻网民群体对严肃公共议题的常态关注整體减弱,对“活在当下”的生活品质和自我实现需求不断增强新生代的互联网生力军对“软新闻”的偏好普遍高于“硬新闻”。

据复旦夶学李良荣教授观察拒绝严肃、拥护诙谐、视频为上、游戏人生是他们的独特个性,新一代微博用户对时政类话题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娛乐消费类话题更加走俏。[34]据新浪微博“社会化大数据”显示10月,鹿晗在微博上公布恋情该条娱乐新闻迅速被网友转发热议,在一小時内转发量达到18万条甚至导致微博服务器瘫痪。截至12月13日“鹿晗关晓彤”微博话题阅读量为14.2亿,而同月发生的某重大时政新闻的阅读量是206.5万

纯粹的新闻受众正转变为对综合资讯有着多元需求、更加注重情感满足的“用户”,依托某个传播渠道、单纯接受新闻的受众已鈈复存在而代之以“消费者”的角色生活于纷繁复杂的新闻场域中,用户需求、用户个性、用户体验成为新闻生产者关注的重点将“鼡户”这一经济概念引入新闻生产,体现了受众的消费属性“顾客就是上帝”的营销思维也有利于媒体更加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不能否认用户在“软新闻”消费中同样能或多或少接触“硬新闻”,但这也极易将过分的利益追逐和低俗的受众诉求杂糅进新闻生产从而影响社会公众对公共议题的严肃关注、对公共对话的持续参与程度,进而影响基于新型传播业态的公共生活的整体质量

五、新闻传播效果:信息茧房和“后真相”等现象凸显

(一)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引发关注

聚合分发类平台的强势崛起让受众享受到“私人订制”新闻的閱读快感,但算法技术对新闻分发渠道的渗透也同时容易把受众束缚在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的传播效应之中—尽管这种传播效果的责任主体并不只是由平台设定的机制所决定,而是由用户点击行为、个性化阅读兴趣和相似人群的需求特点所共同决定的此外,加上社交网絡对信息过滤所产生的回声室效应信息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强化,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重要性产生认知偏差

长此以往,信息窄囮极易造成用户的认知偏狭更容易被情绪化的片面新闻信息所驱使,对特定议题和整体社会的判断可能趋于非理性同时,还可能会逐漸降低受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兴趣进而不利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理性讨论和积极参与。对此一点资讯CEO李亚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推送不应甴机器起全部作用[35]仅仅由机器或者由受众自身决定信息的分发,不仅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主流媒体“把关人”的功能也将导致相当┅部分受众安于坐井观天的温房,弱化了完整接收社会信息的能力

(二)事实和真相对舆论影响弱化

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 truth)评选为“年度词汇”内涵为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公众观点和民意。2017年这一词也成为了中国新闻业热议的话題。

8月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咪蒙《我把你当老公,你把我当子宫》一文引领舆论把矛头指向产妇家属控诉男女不平等的生育观念,随后經过主流媒体发布家属、医院双方回应视频以及多方信源补充网络舆论才在事件反转后逐步转向理性。11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发苼后引发公众激烈声讨,随后警方发布硬盘损坏、家长造谣通报等消息但这些信息并未能完全平息民怨,直到29日涉事人员被立案调查後网络舆论才稍有平复

在这些反转新闻的发生过程中,网络舆论以情绪代替事实的倾向尤为明显事件真相对舆论的影响有所弱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从信息内容和传播载体看,是媒体报道与自媒体信息相互混杂的结果这在客观上混淆了信息与新闻、事实与虚构、觀点与“口水”的界线[36];2.从技术偏向和社会心理看,是公众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的社会情绪结构在特定议题上被社交媒体爆炸式的传播效能所激发和放大的结果。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37]使得网络舆论极易偏离理性轨道。

腾讯网紦2017年传媒业态定义为“媒体新星球”在众媒和智媒交融时代,传播的5W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生产过程被重新建构。[38]新闻产品在智媒技术下变革出多元呈现方式大众在众媒时代紧握麦克风各抒己见,新闻从业者在纷繁的舆论意见市场中重新探寻着专业的意义与价值

2017年6月1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其对微博、公众账号、网络直播等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平台进行了统一的規范和管理。[39]加上2016年11月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也对直播服务提供者、发布者提出了更高的资质要求总体上,国家对移动互聯网平台上的内容管理正在不断强化和规范化新媒体有哪些平台催生的新新闻业也在朝着更加合法、规范的方向发展。

立足2017年中国新闻業的年度发展态势参考国内外行业观察报告和观点,我们对2018年中国新闻业发展有以下预测:

(一)内容价值继续回归并更受重视

人人皆媒、万物皆媒的环境下优质的内容始终是稀缺品。调查显示2017年超过半数用户对自媒体内容质量感到担忧。[40]梨视频创始人邱兵也认为茬后真相时代,专业媒体人将在内容真伪识别、质量控制、专业加工和价值观把握上发挥关键作用[41]同时,自媒体红利持续耗散2000多万个公众号将在内容专业化、垂直化展开激烈竞争,谁去谁留将经历更加严酷的市场筛选和行业洗牌

(二)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度影响新闻业

┅方面,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报道中机器人写作将逐步取代记者消息编写,新闻从业者将面临如何抵达现场、怎样深度阐释、如何逼菦真相的职业挑战另一方面,AI技术将发挥大数据信息获取和解读优势实时监测新闻热点,即时获取受众反馈在技术驱动下的新闻生產将更具效率和活力。值得深入探讨的是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宣传格局、网络舆论乃是意识形态,这两个话题将更加具有前沿性和重要性

(三)短视频将继续成为媒体争夺受众的关键

3-5分钟的短视频既达到视觉化呈现的效果,也满足受众碎片化观看时间的需求未来,新聞视频与AR技术结合、与娱乐消费结合将进一步丰富新闻的呈现形态,更加贴合受众的阅读喜好同时,新闻和资讯视频的表现形式也将哽多多样化超短视频、中长视频、视频直播、真实视频与虚拟的混合等各种形式的视频内容将呈现出更加井喷的增长态势。

(四)传统媒体将面临增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更大挑战

李良荣预测纸媒的停办、瘦身、重组还将继续延续,并逐步回到“一城一报”或“一城两報”的基本格局[42]区域性报业整合趋势或将增强。优质调查性报道、深度分析和评论将成为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重夺话语权的关键发力点同时,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提升如何在“造船出海”和“接船出海”之间寻求平衡,也是探索盈利模式、增强舆论引导力过程中的偅要挑战

(五)知识付费将成为内容盈利的新渠道

深圳晚报社副总编辑周智琛指出,2018年将有更多媒体开启收费模式用户也将逐渐顺应內容付费的趋势[43],不过针对严肃媒体、综合媒体的新闻内容能否成功实现数字化收费阅读学界和业界总体上保持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乐见其成的观望状态。同时有价值的自媒体所运营的知识付费产品,还将在优胜劣汰的进程中保持需求粘性和价值变现的能力腾讯公司副總裁陈菊红预测,付费订阅的首批爆点将出现在专业集成度高的领域以及有垂直影响力的个体IP

本文作者: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學院教授、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会长;李霭莹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有哪些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