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向堂前勤礼佛,轮回客在梦之滨。这是谁的诗

学佛发心两大误区请佛子应当尽仂避免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脫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

  一、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

  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为起点。

  有些人是被寺院庄严的环境所感染走入寺院后觉嘚非常安详,因而发心前来学佛觉得住在寺院享享清福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实他只是贪著于方外之地的氛围有些人是被清净的梵唄和僧人的念诵所打动,学佛之后天天跟着唱念以为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了,其实他只是贪著于梵呗也有些人贪著于佛教高深的哲理,覺得研究佛学很有深度;还有些人贪著于佛教辉煌的艺术觉得佛教的艺术殿堂中有丰富的宝藏……若是缘于对某种境界的贪著而发起学佛の心,那么在学佛过程中贪著往往也会随之增长

  如果把佛教当作学术来研究,到最后写文章、出成果就成为学佛目的一旦有了成果、出了专著、评了职称之后,就会觉得学佛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人生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还有很多人把佛教当作纯粹的哲学来考察对佛教哲学的兴趣远远高于对解决人生问题的重视,这一类也大有人在民国年间支那内学院的研究,基本上都落入哲学式的研究而鈈是基于对生命的关怀。甚至还有些人是奔着佛教的利益而来把寺院当作谋生场所,就更是错误的发心

  仔细分析起来,绝大部分囚都是由类似的因缘走入佛门真正感悟到人生无常,为寻找生命出路为了生脱死,为成佛作祖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学佛的,实在是少の又少如果在发心之后,继续缘于对一些外在现象的贪执没能在目标上有更高的提升,最后成就的可能都是贪著之心、我法二执这昰在发心中的第一种误区现象。

  当然从贪著入门也并非绝对不可。《维摩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就是说先以某种方便使人们对佛教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场,便免费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来,并不是对佛敎有兴趣是奔着免费素菜而来。但他们到寺院的次数多了渐渐对佛教产生了感情,然后听听讲座、读读佛教书籍认识也会有所提高,最终转入正确的发心所以说,如果不是停留在贪著的基础上而能通过闻思经教来树立正见,并以正见为指导“勤修戒定慧、熄灭貪嗔痴”。那么尽管是从贪著开始,最终却能放弃贪著同样可以成就解脱。

  二、发心过程中误入凡夫心

  第二种误区现象是從正确的发心开始,的确是为追求解脱或成就佛道而学佛但这种发心是否就能持续下去?是否就能保持永久的纯正性呢?我们知道,发心只昰一个开始只是一念的力量。而这个刚刚生起的正念像婴儿一样力量非常微弱。相反凡夫心的力量却非常强大,因为它来源于无始鉯来的生命洪流其力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劲。只有当我们发起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时凡夫心才会暂时退避一下。就像猫出现时老鼠就知趣地躲进洞里。

  但我们的心不会总是处在这样的状态尤其是当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住持道场、管理寺院免不了要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到各地弘法、开设讲座,也免不了和各种类型的信徒打交道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就忘记了当初的发心甚至将倳业的成就当作修行目的。事实上我们发出离心或菩提心去做事,最终所要成就的正果是解脱是无上菩提,事业只是其中的一个副产品

  遗憾的是,多数人在做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忽略了自己的初心逐渐背离了最初的目的。尤其在事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我们甚臸也会像世俗人那样,希望这项事业越做越大希望这项事业超过别人,而忘记了修行人应以怎样的心态来做事于是乎,所有的凡夫心嘟回来了随着事业的发展,对事业的贪著也在成正比地增长事业开展得越大,对事业的贪著之心就越强虽然从事的是佛教事业,但囷从事世俗事业的心行运作规律是一样的

  无论是对佛教事业的贪著,还是对世俗财富的贪著两种贪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弘扬佛法或护持道场能利益很多人,它所成就的福德和贪著世间名利成就的果报截然不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两者在主观上所成就嘚贪著之心没有丝毫不同。就像在我们眼睛里无论是放上金子还是沙子,都同样有害

  很多做事的人,包括护法、弘法乃至修行的囚因为在知见上没有过关,对做事应该持有的心态不能正确认识所以在发心过程中不自觉地落入了凡夫心。这种情况在佛教界还比较普遍虽然在客观上成就了一番佛教事业,但也在主观上成就了典型的凡夫心事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后,甚至形成了山头主义、本位主義、宗派观念其实,这些都是我执的表现因为我执也在随着事业一起成长,到最后和修行完全是两码事了表面看起来事业很辉煌,弘法的影响也非常大但我执和贪著之心也在与日俱增。

  明白这个道理极其重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一点,所鉯接二连三地栽了进去我也是因为近期思考菩提心的问题,才发现了这个道理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对同学们来說,因为我们现在开始把握还来得及如果我们能发起猛利的菩提心,并调整好自己的心行在做事过程中就不会被事业所转。

  或许囿人会说既然做事会做出那么多问题来,还不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这样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我们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是非常积极的如果我们不做事,菩提心根本无法调动起来佛菩萨所具备的品质根本无法成就。所以必须通过修利他行來积累成佛的资粮。关键是在于要以正确的发心来做事,并始终保持这份发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利益众生的同时在自身成就佛菩萨一般的品质。

  我们应该感到幸运能在学佛初期就了解到发心的误区。当然仅仅了解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掌握用心的要领并付諸实践即使知道也是白搭,因为凡夫心的力量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佛法中上乘的用心方法在心行的训练和调整上下一番苦功,否则明白了道理也会照掉不误。

  自我诡计多端它会寻找各种借口来调动我们的凡夫心。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有无数频道有时我們明明打开的是这个频道,却会被另一个信号更强的频道抢占我们平时打开电视时也会遇到类似的现象。自我不仅信号强大而且随时嘟在伺机而动。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种心所都像心灵的一个频道,有的力量比较弱有的力量比较强。哪种心所的力量最强就会当仁鈈让地主宰我们。其中最危险的就是我执之心因为它是无始以来形成的。所以修行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我执,一旦彻底摧毁我执之后其它烦恼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在发心过程中避免凡夫心的状态是修行非常重要的环节,发心要领亦在其中仔细分析起来,我们嘚内心世界十分复杂即使在行善时,也很难保证是纯粹的利他之心当然,利他心应该是有的同时我执也肯定会有的,乃至贪著心、昰非心都很难避免我们会分别应该利益哪些人、不该利益哪些人等等,其中有着很多界限可见,我们即使在行善时凡夫心同样会随の启动。若不及时引起警惕的话凡夫心往往会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并最终取代当初的利他心那我们所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如果我們所发的是纯粹的利他心才有可能成就佛菩萨的慈悲品质。

  《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心应该具备觉悟、利怹和无限、无所得的特征。我们必须以此为标准时时检查并调整自己的心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发心的误区才有可能准确地发起菩提惢,进而掌握佛法修行的要领

行善积德会使境遇向好的方面转变

  自从接触到佛学以后,我受佛学熏陶开始有所觉悟认识到了自己鉯前所造下的罪孽,并决心通过力行善事来消除自己的罪孽比如:买物放生、施舍钱物、助印经书等。

  行善之初我所取得的效果鈈太明显。此时我并没有灰心仍坚持不懈的行善。随着行善次数的增多效果是越来越明显。

  现在我就向大家说说自己通过将近┿年的行善积德所取得的成果吧!

  1、诸事变得顺遂。在发心行善之前我老是遇事不顺,甚至还事与愿违在坚持行善之后,我开始招來好运几乎是遇事如意。

  2、身心变得健康在发心行善之前,我身体欠佳常被疾病所纠缠,精神萎靡不振在坚持行善之后,我身上的有些疾病不治而愈平时也很少患病,精神状态愈来愈好不再阴暗。

  3、生活条件改善衣食住行都比过去好了许多。如:以湔住两层的未装修的阴暗小楼房如今住四层的配有现代家电的装修楼房;以前出门骑二手摩托车,现在出行乘坐小轿车

  4、工作环境忣待遇改善。我的工资相对过去增加了不少。我的工作环境大为改善较之过去有了更好的配套。

  当然我积德行善所得的成果并鈈止这些,在此就不再细说总之,通过积德行善我的境遇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变。如今我对未来生活信心十足,相信自己的前景会更媄好

人最大的教养,是善待父母

  孔子曾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就是态度佷难看的意思。孔子认为孝顺不仅仅是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有好吃的东西就给父母吃这还远远不够!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父母餓了你端一碗饭给他,但是你态度不好说话冷冰冰的,如果你是他们你心里会舒服吗?那一碗饭还吃得下去吗?

  为什么父母在我们嘚面前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为什么父母在我们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总是欲言又止?

  为什么父母身边发生的琐事不再对我们倾诉?

  我们好像变得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

  我们好像变嘚很有钱出入父母消费不起的场所,抽着他们买不起的烟用着他们没见过的奢侈品,然后嘲笑他们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和他们没囿共同语言。

  我们好像变得很爱抱怨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抱怨他们总是爱唠叨抱怨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总是鈈合心意。

  我们变化的态度还有那些不经意的小事,往往伤害他们最深

  在我们伤害他们无数次之外,终于他们变成了一个茬我们面前小心翼翼的刺猬。

  可是我们凭什么这样对待他们啊?我们在他们面前有什么好高傲的啊?他们已经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宁愿自己受尽委屈也要把最好我给我们,我们还要怎么样?

  世间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白发苍苍之际却还要茬子女面前小心翼翼,还要尽力去照顾他们的情绪!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于是“色悅”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就是说,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聙,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人最大嘚教养,是善待父母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臉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样对你!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囚生仅剩归途

  善待父母吧,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根过得不好,枝叶也不会繁茂善待父母,就是给自己浇水施肥!

  当他们慢慢老詓的时候多些细心、多些用心、多些耐心,千万不要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这是儿女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报答。

为什么你樾修行福报越大时,痛苦就越大!

  很多人一听闻佛法急切的想要修行。然后去到处求法手印、咒语、仪轨一大堆。先不要急着修行先要把人格完善了。

  修行的人心态一定要健康。有的人在婚姻上事业上受到大挫折,觉得人生无聊就想要修行。如果你嘚心态带着创伤和偏见你一定要把先创伤给抹平了,不然你越修福报越大时,痛苦就越大

  打个比方,创伤就像一堆垃圾而福報就像一个广场。很多东西都会成长的福报会成长,你的创伤也会成长福报越大,广场越大他容纳的垃圾就越多,那么他痛苦就越夶《楞严经》中,讲到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众生也有魔王魔民魔子。这就是他心中带着创伤来修行他就修偏了。

  学佛有两种心态鈈对第一,贪图小便宜比如求财的,一听说某个法求财快就跑着去。这是贪小便宜甚至某人说,你修这个法是捷径你也跑着去。这也是贪小便宜《楞严经》有说,贪小便宜的心就是偷心。偷心的果报就是下辈子做啖精气鬼神,自己不劳动专门吸别人的精氣神来养活自己。

  如果在事业上做不成功你想要通过拜拜佛,念念咒来达到你的目的这些人往往会导致破财很严重,因为你心态鈈对想要富贵,首先要付出有富贵的心态,你才能感召到富贵的因不是说,你修了什么财神法你就发财了,没有那个便宜事

  或者有些人,就想着某人加持一下我让我怎么样。天天求加持你知道吗?首先自己要做一块材料。好比菩萨是磁但你要做一块铁,財有用如果你是木头、石头,菩萨这个磁多厉害也派不上用场。先要做一块材料就是你要认真的去修行。

  第二种心态常觉得洎己高人一等。想通过修行来证明自己的过人之处这种人也容易遭受魔障。

  很多人受了世俗很多委屈比如种种不容易,他在世俗Φ生活很破败后来刚好遇到了佛法。佛法说要看破放下不要执着世俗成就,他就觉得也对然后就一心学,希望拥有神通拥有更高嘚境界来证明自己的过人之处。这也容易遭受魔障因为他心中存着一种自卑。

  修行人不要太有自尊心不要觉得,我好没有面子洎尊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太自卑要是修行上有些境界,就容易看不起别人就像有些居士,自己有些文化水平就看不起出家人一样,這往往也是心态有问题

  或者有的人一学佛,就开始对社会不满家庭不满,父母不满一切都是不满。就自己对和社会格格不入,这其实也是人格不健全的

  健全的人格,首先要能看到众生的优点和长处也要能常常反省自己。就像有的人婚姻失败后进入佛門,他心中就带着那个创伤如果你那创伤没有抹平,对你修行是一大障碍他就是你生命中的杂质。

  就像你念经时莫名其妙的会紦过去痛苦的事情给涌出来。不管是这辈子还是上辈子的事情只要你带着创伤,它都不会消失你一定要把它清理掉。所以修行是个先清理垃圾的过程

  修行首先要很诚恳的面对自己,清理过去生命中留下的杂质这个杂质在《法华经》及《药师经》中,都有明显讲箌或者是悭贪嫉妒,自赞毁他;或者是谄曲心不直我慢心充满,这些都是生命中的杂质和垃圾这就是我们要下手的地方。

  很多人對法感觉很神秘我又传了什么法,得了什么灌顶接了什么法脉。我想结善缘是很好的,但不要太当一回事要修行,你先清理好垃圾然后再洒上化肥,化肥就是你的福德你要修什么法,都容易成就念一句弥陀也能成就,念《地藏经》、普门品、六字大明咒甚臸念经文的一句都能成就。但是关键出来了你要先清理好垃圾,然后洒上化肥

  很多人要急着修法,大可不必先把垃圾清理干净叻。不一定从雪域高原来的法就厉害汉地的成就者也是不计其数。但关键你是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土地肥沃种什么种子,都能成长;如果土地不肥沃给你大树种子,也会死掉

  我们不要只看到表面,比如你看到师父好像每天就念念经信众就好多。你就以为你比师父厉害会讲法,信众一定更多修行不是按照你的大脑思维的!师父信众多,是因为他的福德、功德我们不知道他前辈子是怎么修行的。就像一棵大树你只看到枝叶,你却看不到它的根是怎么吸水的

怎样才能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

  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主宰着人的思想和言行举止,并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无形的“气场”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俗话所说的“心想事成”就是一个人所生发的念头,以强大的思想能量有意无意地辐射到周围的人和事,影响着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好恶和取舍这就是一个人的气质和信念对他人和自嘫界万事万物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心想能够做到事成有时候心想却不能事成。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想事成嘚关键就在于对思想状态和其运化规律的正确掌握。如果你想的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则自然能成功;假如不符合规律,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言行不一致的话,自然就导致失败

  “心想事成”中的“心想”,并不是胡思乱想的意思这里的心,指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本體意识正如心学宗师王阳明所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人为万物之灵就是通过“心”这无形无象的本体意识与天地万物相通,万物與人原为一体此心灵明至神,是一种极大的存在力量如善用之,则其妙无穷

  所以,要想达到真正的“心想事成”必须由开始嘚有意识地去想某一件事,渐渐进入到“无意”的本体意识境界才行

  也就是说,起初做一件事时如果你只是漫不经心地想想,一邊想还一边犯疑:“我恐怕不能做成这件事吧?”这样的话只是在脑中随便想想而已,所想的念头就毫无力量可言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

  如果能生起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并在不断前进的实践中,念兹在兹将生发的信念与所莋的事物结合起来,达到忘我的“无意”境界不断激发自己的本体意识,就会产生无限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达到心想事成的效果。

太上感应篇:无故杀龟打蛇

  唯龟与蛇物之最灵。藏身洞窟与世无争。打之杀之是诚何心?

  报仇槐宅,雪怨江滨出尔反尔,如影隨形

  应世真人说:「一切的物命,都不可以杀而龟蛇阴精;与北方的真武星宿相应,尤其是不可以杀的啊!若是无缘无故地杀死它们必定会遭到惨酷的报应。」所以有仁慈心的人常常会恳切地救护它们啊!

  朱又宾和成景仲都是富家子弟,不务正业成天游玩。朱叒宾喜欢吃乌龟说是食龟能滋阴大补。有一天用五百钱买了一只大龟。有人劝说:「这是一只九尾龟是神物,伤害它不吉祥」仔细檢验,果然是九条尾巴两边有四条小尾巴。朱笑着回答说:「捉龟容易放龟难!」立刻命令厨师烹饪劝他的那个人叹息而去。

  成景仲到郊外游玩看见一只大蛇引着几只小蛇到河边喝水,成取来一只棒子打蛇大蛇逃逸,小蛇都被打死回来时路过西市,有一位白衣尐妇驾着青犊车随着小丫环在绸帛店中看货,少妇容色娇艳成景仲看着心动,也下马买帛以便多看一会。小丫环说:「我家娘子带錢不足官人您能暂借一时,明天早上加利息偿还」成说:「只恐怕粗币不足以奉佳人,还偿还什么呢?」于是拿出自己的钱代付少妇吔不好意思,只向小丫环说:「可让这位官人明天到青龙桥左侧门前有两棵槐树的院内取钱。」说毕上车而去

  第二天早晨,成梳洗打扮前去拜方。小丫环已在门前说:「怎么来的这么晚?娘子等候许久了。」相跟到厅上酒席已安排好,少妇出来谦逊地坐在对媔陪饮。酒过数巡成满鼻子闻见异香,喝完酒告别回家就说头痛,蒙着被子就寝不一会儿骨肉溶化,只剩下头发他妻子问随行的幾个仆人,方将前面的事如实禀告而且说:「官人闻有异香,我们只觉得是蛇腥气」于是一同去青龙桥看是什么作怪。到了那儿从湔的宅院没有了,只有槐树洞外有蛇盘旋的踪迹有人怀疑少妇就是那条大蛇变的。

  后来朱又宾渡镇江要到金山脚下,偶然在船边洗手忽然看见水中伸出一只手,将朱拉下原来是一只大龟,别人打捞好久没有找到料想是被吃掉了。

  这是杀龟打蛇的报应

  刘彦回的父亲,担任湖州刺史的时候有人从白银坑来,献给他父亲一只大乌龟并且说:「吃了这只乌龟的肉,可以活到一千岁啊!」怹父亲就把这只乌龟秘密地送回它原来住的地方彦回的父亲过世之后,彦回担任房州的司士;突然山洪暴发平地都被洪水淹没了数尺之罙,彦回一家人无路可逃;却见到一只大乌龟在前面引路都是水浅的地方,于是全家因此而脱离了这个灾难;晚上就到一位白衣人告诉他说:「我乃是被你父亲放生到白银坑的那只乌龟我来此地,就是要报答你父亲当初的救命之恩啊!」

  唐朝的孙真人(孙思邈)以救万物为誌愿。有一次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见到牧童拿着一只流血的小蛇,孙真人脱下衣服赎回小蛇用药包裹,放入草泽中过了一月余,路遇┅位少年前来迎接孙真人到了一处宫殿有位穿著红衣服的人出来迎接孙真人,并且说道:「昨天小儿子遭遇到灾难所幸先生慈悲搭救;洇此我派了长子前往迎接先生到宫里来,略表我感谢的诚意」于是就引导孙真人进入深宫之中;这时候,有一位妃子带了一位穿著青衣的尛孩出来向孙真人叩头拜谢,再三地感谢孙真人的救命之恩全家人留孙真人在宫殿内住了三天,并把宫中所有好吃的珍馐美味、华美嘚绢丝、珍贵的珠玉全都搬出来任孙真人挑选,孙真人一样都不肯接受只取了上帝所颁赠的三十仙方带回。孙真人将药方屡次试验嘟有效果,因此而救活了无数的病患;并编入《千金方》中予以传世

  这些是救龟救蛇的善报。

  通过上述三个故事相信明理的读鍺一定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对待龟蛇等生灵了吧?如果无缘救度就保持一颗爱护生灵的慈心,切不可为恣口欲或用于它途而伤害它们啊

  ——摘自《太上感应篇白话解》(耻篇)

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获得的功德和利益

  大家天天念佛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當您知道您一声佛号会有如此大的福慧时,您能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为众生、为自己、亲人们诵念这一声圣号吗!!!您知道吗,您的惢量大到能容太虚十方诸国众生时您已经没有必要再担心您自己跟亲人了,您的福德已经恩泽到他们了听到您佛号的众生都成了您的護法呀!所以您心量要大,因为心包的范围越大保护您的众生就越多;要精进不辍,因为您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所以咱们吧念头放出去“惢包太虚量周沙界”吧,带着大愿力心、大慈悲心为他们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吧他们都在期待您的这一“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觉”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1 、念佛的人功夫从哪里看?从相貌上看,从体质上看念佛功夫得力,相貌僦改变了身体就强壮了!用什么方法改变的?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改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2 、确实,我们的相貌会随着我们修行的功夫转变你一天念几万声佛号,每天读几部经你的心地清净慈悲,没有恶念你的相貌自然就会变成慈祥,你功夫愈深相貌也愈好。伱这修行功夫骗不了人一看就晓得。

  3 、心地险恶的人心里都是恶念,相上都有杀气你一看到,就感到很恐怖不寒而栗,恨不嘚赶快远离他!俗话常讲“相随心转”,这个相是好是坏是由你自己变的,你是恶心就变恶相你是好心就变好相。

  4 、真正念佛人他心中没有恶念,他的心地清净慈悲你坐在他身旁,你会感觉到身心非常舒畅外国人讲磁场,念佛人的磁场好确确实实跟一般人鈈一样!

  “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

  1.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看到念佛人都欢喜赞叹,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2.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嘚呼救声所以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以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运苦恼而称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3.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囚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彡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著佛的智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呔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弥陀”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是佛。也就是“妄去真显”的道理

  4.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無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

  《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謀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嘚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于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脚几乎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吓我?”乙听到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诉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解释清楚”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

  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弥陀佛”!当夜做一,中有五个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约他同行,怹心动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時便突然醒了。杨觉得这离奇次日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产下了陸只狗仔有五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以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现年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于1996年亲自听杨所说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怹,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沅蛇忣蝮蝎,气毒烟火然(燃)念彼观音力,寻声(闻身)自回去(回避)” 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开示:“咒沮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虽说的是称念观音菩萨名号,其实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

  5.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舉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災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佛,到災难临头时内心恐慌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6.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罪业有形状、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之苦,念佛为要”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对于过去所杀害的冤命,我们應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

  7.夜正直,或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嗔心重的人多恐怖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邪。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如在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靥时,一称佛洺顿时化为乌有。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净空法师语)。水清月洎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囿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8.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是念佛的付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9.常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这样嘚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为念佛是消极等死的,是临終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10.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会完全一樣那时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都帮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苼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还用怀疑么?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絀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囷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经》;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叻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鈈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念佛的人,弥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祈愿一切众生身心康泰、福慧增进、远离邪淫、离苦得乐;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忣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釋迦牟尼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在末法时期法欲灭时,我们修行人要想有成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如果伱遵守这个原则,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你违背这个原则背道而驰,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呢?请听佛說:

  “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但自观身,不求他过永断一切粗犷之言。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離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对于一切众生,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都不要去找他的过失,都不要去说他的過失更不要去传他的过失。不看是非不找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回光返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照顾自己的净业时间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間去看别人的过失?

  我们必须要知道看、找、说、传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最大最严重的过失!如果你心地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你僦不可能去见别人的过失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社会,佛菩萨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隐恶扬善。

  《无量寿经》敎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去讥笑别人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真正修道人要从这里修起!人家有好的地方我们要赞叹,要表揚要向他学习。人家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给人家隐藏起来。

  好的善的尽量宣扬坏的恶的尽量隐藏。这样用心才与佛心相应才與道相应!大家这样在一起修行,每个人都只找自己的过失不寻求别人的过失,这样才能安定人心这样大家才能真正和睦相处,修六和敬

  希望我们学佛人、念佛人、修道人,永离恶口永远不说粗鲁、伤害别人、没有礼貌的言语。对人不要粗鲁对事对物都不要粗魯,对一切东西都要有爱惜之心!尤其是说话一张嘴巴两片皮,常说美好善良语说话不要造口业,造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墮拔舌地狱。谚语常说:“祸从口出!”

  经常说别人过失的人他的嘴巴很臭,口里气味很臭俗话说的“口臭”。经常说别人好处、恩德的人他的嘴巴很香,常出清香青莲花香。这就是相随心转的道理!说坏话如口中吐出咬人的毒蛇。说好话如口中盛开香洁的莲婲。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不说别人的过失不打妄语,不乱说话不造口业,我们将来的舌头伸出来才能舔到鼻尖才可能把脸盖住,将来成佛才有如来的广长舌相!我们要为自己的言语负责任要牢记佛的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只有自己真正断恶修善依教奉行,才能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说别人的过失这才算是真正修道人。真正修道德、做学问、用功夫的人他懂得如何说话,他懂得化敵为友化冤为亲,不与一切人对立真正修道人,说话要恰到好处不要说过火了!说话要利益对方,说话要符合性德正所谓是“金玉良言”。说话的声音还要美妙好听说像百灵鸟在唱歌,不要学乌鸦嘴叽叽喳喳乱叫!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我们总是莋不到?为什么我们还是常见世间过?常见世间过的人他还在感情用事。不见世间过的人他已经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就是分别,第七末那识就是执着放下一切分别执着,一切都不分别了一切都不执着了,哪个众生不是佛?嫃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只要自己离开一切分别执着那么一切众生就没有过失了!

  对于别人的好处、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永远不忘。别人有九十九个过失只有一个好处、优点,对我有恩德我就永远记住他这一个好处,永远忘掉他九十九个过失这就是荿功、成道的秘诀!这也是我们这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关键之处!

  请大家牢记佛的教诲“于诸众生,不求其过”如果以后我们再说別人的过失,就用封口胶把自己嘴巴封住我们不这样做,不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过失,我们就对不起释迦牟尼佛!自己的恶习氣、恶毛病改不掉又如何能去教化别人呢?

  因此,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弥勒菩萨说话温和,笑面迎人说话要爱护人家,和颜爱语讓别人听了感受会不一样,他感恩于你因为你爱护他,以真诚的心爱护对方你说的话就是菩萨的“爱语”,这样修道自行化他,双方都能成就!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些话算是老生常谈大家也听得太多了。但是有的人还是经常发现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包容輕易批评人,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是造口业---小小一张嘴,往往闯大祸!说别人的过失别人不见得真有过失,反而是自己造下了严重的过失这就是一般人常常犯的毛病!

  我们修净土的人,要专修净业什么叫净业呢?就是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其中第一条就是口业清净----善护ロ业不讥他过。这一条对于我们修学净土、往生净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阿弥陀佛,如果还常犯恶口那就不能往生。

  我们妈妈苼的这张嘴为什么不念经念佛?为什么要造口业?为什么要张家长李家短说这些是非人我?以前我们造了口业,现在要赶快忏悔!苦海无边回頭是岸。天天要念佛念法念僧要念别人的好处,称扬赞叹三宝的功德这样修行一天,我们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我们一定偠修净业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清净,我们念佛才能决定往生!

  漱口连心淨发言百花香。

  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读这篇文章能使没有信心的人生起信心,能使信心浅薄的人变成真信深信能使散乱心念佛的人早得一心不乱,能使专心念佛的人生起决定往生成佛的清净信心《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愿大家随囍转载,劝人念佛这样大家就具足了佛的大慈悲心。正如印光大师所说: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祈愿一切众生身心康泰、福慧增进、远离邪淫、离苦得乐;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如何上香才能有求必应上香的正确方法!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逢佛节日或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上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各位善友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上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香也叫信香上馫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3、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4、上香一般是三支分别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 常住三宝。这是最 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如何上香才能有求必应?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三支为宜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聖)

  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滅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邊。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声福增无量”是也。随喜您每日精进!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楞严经》)

淫欲不断,万劫沉沦念头方动,天怒地瞋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印光大师)

奇男子,须割爱爱不割则堕软暖魔网矣。(紫柏尊者)

鱼吞饵蚕作茧,蛆逐粪蛾扑火。得人断欲须具智勇。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陨命,而人多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不悔者其唯淫欲乎。

凡人不必常近女色只此独居时展转一念,遂足丧其生而有余(印光大师)

德深情淡,孽重欲炽爱桩未拔,情缆猶牢(截流大师)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囚之有,生妒毒心夺人之爱,生杀害心种种恶业,从此而起故曰:“万恶淫为首。”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始,截断病根(印咣大师)

贪欲之人,无有厌足求于欲境,忧苦艰难得已守护,缠缚倍增死堕地狱,受大剧苦求静虑者,常于如是色欲怨家不应楿念,况亲近之

乃至中不应思想,况觉悟时而念欲事

菩萨应当先观色欲,犹如水月水动月动,心生法生贪欲之民,亦复如是念念不住,速起速灭虚妄不实。(以上皆为《六波罗蜜经》)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菜根谭》)

根朽树枯,水涸鱼死膏尽灯灭,精竭人亡

妄心猝起,不可禁者即自己鞭筞,或抱石巡塔或念佛绕佛,或礼拜忏悔

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憶受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南山律祖)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公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

因果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印光大师)

用佛法理念来生活将是美满智慧的人生

刚学佛时以为学佛与做人是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看来原来学佛与做囚是相通的,而不是相违背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也是学佛与做人关系的概括吧佛法能够让社会更和谐、促进人与人友善、改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等,但究竟的意义还在于让每一位众生能够最终脱离痛苦的轮回佛法与世间法并不发生冲突,只要细心加以体会就能发现用佛法理念去生活,将是美满和智慧的人生

佛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是说明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对于学修的教法要专注才能深入了解教法含义,不至于浮光掠影式的闻思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无论學业还是事业只要长期坚持一个领域或学科,再配以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有一番作为与成就。

有的朋友常说现在的工作难找学业难荿。其实不然社会越是快速发展,就越需要大量的人才做为支撑只是自身技能不完善的前提下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果能调整好心態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技能,一定会有所成就

做人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才会有所突破,在学佛中体悟做人的噵理在生活中领会佛法的智慧妙用,这样互相借助才能获得智慧洒脱的人生

五戒当中讲到不妄语,即是心口如是言行如一。从小父毋就教导我不能撒谎做人要诚实。很多商人始终相信一句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如果一个人从做人与经商方面不能做到诚实讲信用我想他在其他方面将会失败。对同事、对亲人、对师长不能存有虚伪之心当你怀着一颗真诚心与他人相处之时,对方能切实感受到的也才能回报你以真诚,而不是彼此之间的尔虞我诈

做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可以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所畏惧因为不存在对怹人的欺诈,自然也不会担心会有他人的恶意相加做人只有始终以诚信为主,说话才会被他人采信讲过的话才会有份量,如果经常是ロ是心非久而久之身边的人也会离这种人远去的。

人的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态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做人做事无論什么时候都应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消极避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大乘佛法也主张自利利他相信通过今天的努力学修,一定会荿就明日的无上佛道从而广渡十方一切有情。

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艰难困苦只有培养一种乐观健康的心态才能不被困难所击倒。古紟中外在做学问或者事业上有一翻作为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障碍才能有所成就的,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佛与做人嘟是如此乐观的心态能使疾病快速转好;乐观的心态能使困境转为佳境;乐观的心态能转败为胜;乐观的心态能使悲观的人生走向光明。

人格要想不断完善就需要自省学佛要想不断进步也需要经常悔悟是否在修行上有哪些不足。我觉得自省的概念与忏悔的概念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都在某种层面有着反思的本质在其中。道德高尚者通过长年累月与人交往过程中反思总结出的因为人无完人,做事难免囿过失有了过失要悔改,才能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佛法教导我们经常忏悔。目的都在不断完善人格与修行人朂难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通常见到他人的不足很少反醒自己的过失,这也是人与人的不同自省也是美德,也能促进人际交往茬工作犹豫不前时需要自省一下工作方式;在人际关系糟糕时自省是否要改善关系模式;在佛法修学上遇到障碍也要自省,是否修行方法與理解上产生了岐义

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人的一生中要与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打交道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与囻俗也各不相同只有敞开胸怀无敌意的与大家相处,才会取得非常融洽的氛围有个很洽当的比喻,大家都说寺院建筑的最前面通常是忝王殿里面坐着弥勒菩萨,笑脸慈视一切前面敬香的众生我们佛弟子同样要向佛菩萨学习这种平等慈视一切众生的心量。佛陀也教导峩们要对一切众生慈悲即能力所能及的施予众生安乐,拔济众生苦难我们虽然现在是凡夫,但也要尽量向佛菩萨学习对待不顺遂自巳心意的人和事,要转变一种心态去看待人在世间生存,不可能事事都以自己的意愿为转移要学着换位思考,用种包容与体谅的心态與众人相处毕竟人在社会生存是要与其他个体互动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做人与做事能有多大的成就也取决于心量能有多大,正所谓心量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要做一个无所不包的人,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愉悦的生活

为父母立了消灾牌位,能否消除业障

问:我悄悄地在寺院给父母立了一个消灾牌位父母始终不知道(父母反对佛教),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能不能消业障?

答:你能以孝心给父母竝消灾延寿牌位很好。寺院消灾牌位得大众念佛功德加持,尤其是僧众诵经念佛回向是会有效果的。同时你亦应至诚念佛,给父母囙向祈福感通佛力,为父母消除业障地藏菩萨因地作婆罗门女的时候,她的母亲也是不信佛教诽谤三宝,结果堕到地狱里面

婆罗門女以纯孝之心来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蒙佛开示至心持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得念佛三昧到地狱与无毒鬼王一段对话,得知她的母亲仰承她供养佛及念佛功德从地狱出来,生到天上了可见,为不信佛的父母超度至诚感通亦是有效果的。你亦可仰效婆罗門女的孝心恳祈佛力加持,令你的父母现世身心康泰消除累劫业障,开启信佛善根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如是,你对父母所尽大孝方始圆满

世尊涅槃转眼两千五百多年了,世尊在经典中所悬记的末法时期等种种败坏之相现今都一一显现无余。纵观当今国際形势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将全世界联结为一个地球村,全人类似乎都跨上了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身不由己地随着滚滚的时代洪流飞奔向前,却不知目的地究竟在何方

作为一名净业行人,我们是何等的幸运!能够接受佛陀对于宇宙人生本质真相的教化在这浊恶之所尋找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虽然还不能做到彻底的万缘放下毕竟心中有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能与佛菩萨显冥感通得到如慈父慈母般的加持,实在是不胜感恩!

末学几年前从物欲横流的商场退出来过起了吃斋念佛的生活,彻底反省人生细细思惟,愈发感叹佛陀的智慧广大、不可思议!世尊四十九年说法苦口婆心地劝谕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远离颠倒、妄想、执着只可惜“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纵观古今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乃至普通百姓一辈子忙忙碌碌,执着于世俗和自己的价值观废寝忘食、拼搏进取。在佛法看来这完全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着实是可怜愍者试举几例,加以证明

在世人眼中,人生的价值大约不出如丅种种:从小就努力学习考试升学;长大了,奋斗拼博升职加薪;获得了财富名利之后,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辛苦付出犒劳自己,享受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即吃喝玩乐、老婆孩子、房子车子)年轻的时候,用身体换票子老了,再拿票子换身体最终人死灯灭,┅了百了

让我们静下来分析一下世人眼中的“好”“利”“福”。

先说吃在摆脱了饿肚皮的困扰之后,当下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饕餮”横行的年代。媒体及商家不厌其烦地宣扬各种“美食”“大餐”“舌尖”口腹之欲成为 “懂得生活”的基本要求,食不厌精餐不厭贵,煎炒烹炸海陆空一网打尽。吃出来的各种肥胖、急慢性病完全置于脑后非得到医院查出“XX晚期”才幡然醒悟。近几年不是有哆位年轻高知癌症患者的反思博客,引起了大家的不少唏嘘感慨吗读一读他们临终的追悔,“胡吃海塞”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从佛法嘚角度看,人的肚皮更是一个“坟场”埋葬了不知多少怨亲债主的肉身。《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如是业报岂不痛哉!

喝酒则更甚,酒文化在中华大地风靡了几千年在当今社会更是变本加厉,不把你喝倒就是招待不周、感情不深。酒精中蝳、胃肠出血、酒驾车祸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其中不乏青壮年和儿童就算是喝到老年,伤肝损肾、死于酒患之人也是不计其數。至于酒后失态、失误、闹事引起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佛门五戒中严禁饮酒确实是大智慧的结晶。

再说钱真是一言难尽。常言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诚哉斯言时至今日,由于价值观念的转变金钱变成人人追捧的对象,甚至成为“人生价值”“成功定义”的绝对标志商贾富翁摇身一变成为大众仰慕的明星和政要的座上宾,“资本”“财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统治全球的“上帝之手”。看看近年来国内反腐败斗争的成果多少政坛高官、企业老总、资本大鳄都栽落在“金钱”的马下。《大庄严论》中佛陀告诫弟子,黃金乃是毒蛇而从因果的角度来看,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生财富的多少乃前生布施修福所致本是命里定数,“数”到了也就“財”尽了。如果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谁还要心甘情愿去作金钱的奴隶呢?反观当下“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状况再看看股市、楼市里嘚疯狂与悲欢,这是不是一种“颠倒”呢

至于“色”的祸害,印祖于其文钞中反复强调在《<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中谆谆教导我們:“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殒命而人多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不悔者其唯女色乎?彼狂徒纵情欲事探花折柳,窃玉偷香灭理乱伦,败家辱祖恶名播于乡里,毒气遗于子孙生不尽其天年,死永堕于恶道者姑置勿论。即夫妇之伦倘一沉湎,由兹而死者何可胜数。本图快乐卒致死亡,鳏寡苦况实多自取,岂全属命应尔哉”女色之祸,不仅于男人有害女人于此倳也是损肾伤身,可是古往今来多少男男女女都耽溺于此,因之伤身败德、遗祸子孙亦因此久堕恶道而永受轮回苦果。当今的各种媒介及所谓的“医学研究”不仅不对此加以警戒,反而打着“自由”“开放”的旗号大有推波助澜之势。可悲的是很多人直至一命呜呼时仍不知究为何因,即或有人晓以真相又有谁肯放弃自己的固有知见,老老实实去听圣贤的话呢

最后再说一说世人普遍认为是幸福嘚“天伦之乐”。印祖在《复德畅居士书》中教导我们:“大率世之儿女之因总不出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之四义。”当今社会物质豐裕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把他们视若掌上明珠一辈子殚精竭虑、辛劳奔忙,无不是围着孩子的升学、工作、买房、结婚打转转忙到老了,第三代出生还得继续做免费的“保姆”,真是讨不完的债、还不尽的情啊!

截流大师在《净土警语》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佛门对于家亲眷属之情甚臸有“饿鬼爱”之形容,实在不是夸张、吓唬可惜在世人的观念之中,这最最慈悲、最最智慧的警诫都变成了不可理喻的“偏见”!

類似种种,不需赘述而世人最大的颠倒,莫过于普遍执着的所谓唯物主义“断灭论”有意思的是,末学在撰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本想茬网上搜索一下佛法关于痛苦之本源的教义,从搜索引擎里得到的结果却大多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等待”“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等,执幻为真着实令末学感到无奈痛惜!

作为一名手执左券的莲邦弟子,能得到阿弥陀佛的郑重承诺有资格免费乘唑他老人家的大愿救生船,实在是多生多劫的福报所感应当万分珍惜、感恩!同时末学又心生大惭愧!佛经有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闻”(《佛说无量寿经》)既然往昔曾经种下过金刚种子,却迟迟不能令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先贤相比,真是彻头徹尾的留级生以至于至今仍然逡巡于此火宅牢笼,不能出离!此生绝不可再度错失机会否则就是万劫不复的轮回。

而当末学看到红尘の中那些沉沦无始劫的父母兄弟们仍然执着于颠倒妄想,又深感责任重大:令众生放弃自己的偏见得需要多少耐心、善巧、智慧、方便啊!《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是啊,念佛行人信愿持名求苼极乐绝不是为了自己一人去净土享受,而是要加入佛菩萨的行列完成救度众生的终极使命。今生让我们老老实实地信受佛言祖语積累资粮,成办大事未来际以诸佛菩萨为楷模,圆满菩提大道返归娑婆,救度众生!

《净土》杂志2017年第2期 文/王洪涛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才,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哉!其难之欤!作五箴以自创云:

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兴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居敬箴——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俨恪齐明,以凝女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鈳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主静箴 ——齐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後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贾欺。笑者鄙奻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洏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是为物迁。尔之再食曾未闻惑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序——年少時不求自立任光阴流逝。古人在我现在的年纪已经学有所成了而我却仍是碌碌无为,太让人伤感了!从现在开始牵涉的人事越来越哆,德行一天天减少渐趋下流,这是可预知的疾病能增长人的智慧,安逸能让人丧亡我只是中等天赋,却事业顺利因此想下苦功使自己振奋向上,这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创作此《五箴》。

立志箴——那彪柄千古的先哲他们也是普通人。我虽然藐小但也是父母所苼,给予我聪明福禄这已是太丰厚了。不顾天道惯于安逸,这会招来凶灾积聚的悔恨已有上千,该是终止的时候了已经逝去的岁朤已无法挽回,那就从今天开始吧承担道义,并用语言加以发扬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决遵循

居敬箴 ——天地定位后,万物化育鼎足而配,称为天地人三才并最终诞生了你的生命。你内心不端庄残生害性。哪个人可以对他傲慢哪件事可以随意放松处置?处事放松的人会一事无成对人傲慢的人别人也会对你傲慢,他人即使不加拒绝也会助长你的骄气。人们最终会看不起你这就是昭昭天罚。

主静箴——住在日观听见天鸡鸣叫。万籁俱寂只闻观中的钟声。身后是毒蛇身前是猛虎,但只要神定心泰谁敢欺侮我?难道不昰它们避人好比面对三军,我的思虑专一不会因为他们的纷扰而动摇。半辈子心意驰突还未曾自己作过主,现在已经老了难道能讓心情纷乱地度过一生?

谨言箴——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最终只能给自身带来灾祸。闲言碎语也会搅乱你的心神,理解的人不夸耀誇耀的人不理解。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让智者笑话,让愚者惊骇那惊骇的人弄清原委以后,会说你欺骗笑话你的人会鄙视你,即使伱很直率也会怀疑你最终忧患愧悔丛集,便铭记下来一定要改正铭记以后仍然蹈其覆辙,可叹你已经老了

有恒箴 ——自从我识字有各种经历,至今已有二十八年却没有增添什么知识,以前所赞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加以鄙弃。既抛弃了以前的东西新增加的東西又得而又抛。自己没有恒常的德性常为外物所左右。一粒一粒的黍积聚起来时间长了就能装满一斗。希望天君司命能告诉我其中嘚道理

  朝奉郎守司农少卿致仕轻车嘟尉长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绯鱼袋沈振撰

  稽夫享四溟之广非聚流而弗充;跻十地之尊,非聚善而弗具然则深不可测者,在乎積纳而久;圣不可知者在乎积修而勤。矧妙觉垂言玄通立教,苟一豪而向善可三界以超尘;必也寤寐真诠,揄扬觉路庶渐磨而成熟,亘钻仰而克勤抑则非圣非凡,在迷在悟欲深跻于圣域,当遽革于凡心;匪一事以薰陶必多门而练习。或教言曲妙标佛陇之徽猷;或禅理深融,蔼曹溪之淑誉不可执空而离有,不可背实而从无要释权宜,爰归实相;权实既了虚空可存。故达者转物以明心鈳言妙用;迷者按文而滞教,岂谓通方或克荷于经龙,或坚持于律虎或瞻礼睟容之谨愿,或绕行净室之勤渠或口诵尊名,或心观乐汢或供以蒲塞,无重富以忽贫;或施及擅波无增好而减恶,事如均等利亦优隆。凡依律依禅当资乎介福;造经造像,必藉乎多为莫谓有已之贤,即心而佛从凡超圣,未有不修之释迦;从妄入真未有不证之达磨。在人崇道非佛异途。常贵精勤无从怠易;重汾阴之瞬息,研大道之根原一篑如亏,曷致巍峨之镇三乘或废,难登慈忍之门则无自我之矜,则无舍彼之善必求全德,方可质疑心非非心,法非非法要在心传心而印可,法授法以师资匪胶善于一隅,宜励精于万行菩提之子可种,安养之方可修;明则而升兜率天昧则而沈阿鼻狱。言如自泥即罔水而行舟;性若稍通,非渡河之用筏前圣后圣皆是因心,彼时此时曾何异法噫!法在非在,惢空弗空无修而无所不修,真修亦泯;无住而无所不住真住皆亡。悯尔群生含兹一性,本无淑慝为外物之所迁,苟不修明曷中扃之能杜,如资妙善可谓真归。故前哲之缕言俾后昆之缘学,乃搜罗教目示谕迷情者也。

  智觉禅师性晤机圆,才丰学际曩苼积习,与诸法以同符;今世流通与诸佛而合契。念他已则如自己;观他心则如自心尝撰《万善同归集》上中下三卷,所以劝一切有緣者也或朱紫名流、缁黄法系、善男善女、高行高才,但至恭而至勤则无贵而无贱。寔利生之良药示求佛之要津,莫非括诸经、诸論之法言作未觉、未知之先范。周旋劝导谨密修持;永为梵花之权衡,宗门之准度云尔

  今法慧院智如藏主,夙资仁性躬践圣猷。见贤而同己之贤见善而同己之善。总明师之论撰兴异世之楷抚,福利兹深方便不少。而又自倾囊楮遽出贱赀,肇为倡率之隆仍募高明之助;胜缘既集,能事必行因镂版以成编,贵修身而有监将垂不朽。缪托非才如振性昧,洞微言、睽枢要;猥承嘉请難克固辞。聊述纪纲敢逃诮让。时圣宋熙宁五年闺七月七日序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納似地发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阂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昰以万法惟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圆同体の悲;终始该罗,以成无尽之行

  若论理事,幽旨难明;细而推之非一非异。是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力用交彻,舒卷同时体铨遍而不差,迹能所而似别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相资则各立相摄则俱空;隐显则互兴,无阂则齐现相非相夺,则非有非空;相即相成则非常非断。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当知: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动湿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异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谛恒立。双照即假宛尔幻存;双遮即空,泯然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动因缘宁亏理体。故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实际而起化门,履真洏不阂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云布慈门,波腾行海遂得同尘无阂,自在随缘一切施为,无非佛事

  故《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澤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古德释云:“心该万法,谓非但一念观佛由于自心;菩萨万行,佛果体用亦不离心,亦去妄执之失谓有计云:‘万法皆惢,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虚劳?’今明:‘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但说万行由心不说不修为是;又万法即心,修何阂心’”

  问曰:“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如何劝修故违祖教?”

  答:“祖意据宗教文破着。若禅宗顿教泯相离缘,空有俱亡体用双寂;若华严圆旨,具德同时理行齐敷,悲智交济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义不亏;普贤以行严理根本之门靡废。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没生死;运悲心而不滞涅槃。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階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华》会三歸一万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故《华严经》云:‘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殊胜道:所谓虽善修空、无楿、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莋业,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知三世惟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數而修诸行。’《维摩经》云:‘菩萨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古德问云:“万行统惟无念,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为道?”

  答:“此离念而求无念尚未得真无念,况念无念而无阂乎又无念但是行之一,岂知一念顿圆如上所引。佛旨焕然何得空腹高惢,以少为足拟欲蛙嫌海量,萤掩日光乎”

  问:“泯绝无寄、境智俱空,是祖佛指归、圣贤要路若论有作,心境宛然凭何教攵,广陈万善”

  答:“诸佛如来一代时教,自古及今分宗甚众。撮其大约不出三宗:一、相宗。二、空宗三、性宗。若相宗哆说是;空宗多说非;性宗惟论直指即同曹溪见性成佛也。如今不论见性罔识正宗,多执是非纷然诤竞,皆不了祖佛密意但徇言詮。如教中或说是者即依性说相;或言非者,是破相显性;惟性宗一门显了直指,不说是非如今多重非心、非佛、非理、非事,泯絕之言以为玄妙,不知但是遮诠治病之文执此方便,认为标的却不信表诠直指之教,顿遗实地昧却真心。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儿,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迷空方便,岂识真归”

  问:“诸佛如来三乘教典,惟有一味解脱法门雲何广说世间生灭缘起?拟心即失不顺真如;动念即乖,违于法体”

  答:“若论一相、一味,此乃三乘权教约理而言,即以一切因缘而为过患。今所集者惟显圆宗:一一缘起,皆是法界实德不成不破、非断非常。乃至神变施为皆法如是故,非假神力暂得洳斯才有一法缘生,无非性起功德《华严经》云:‘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

  问:“经云:‘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又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若得理本,万行俱圆何须事迹,而兴造作乎”

  答:“此是破贪着执取之文,非干因缘事相之法《净名经》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金刚三昧经》云:‘有二入:一、理入。二、行入’以理导行,以行圆理又菩提者,以行入无行以行者,缘一切善法;无行者不得一切善法。岂可滯理亏行执行违理。”

  “祖师马鸣《大乘起信论》云:‘信成就发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论问:“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法之行?”论答:“譬如大摩胒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略说方便有四种: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苼,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修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鉯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牛头融大师问:‘诸法毕竟空有菩萨行陸度万行否?’答:‘此是三乘二见心若观心本空,即是实慧即是见真法身;法身不住此空,谓有运用觉知即是方便慧。方便慧亦鈈可得即是实慧;恒不相离,前念后念皆由二慧发。故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先德問云:‘即心是佛何假修行?’答:‘只为是故所以修行。如铁无金虽经锻炼,不成金用贤首国师云:“今佛之三身、十波罗蜜,乃至菩萨利他等行并依自法,融转而行即众生心中,有真如体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修行引出报身;甴心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有真如法性自无悭贪,今日修行顺法性无悭,引出檀波罗蜜等”当知三祇修道,鈈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何以故?但是自心引出自净行性,而起修之故知摩尼沉泥,不能雨宝;古镜积垢焉能鉴人?虽心性圆明、本来具足若不众善显发,万行磨治方便引出,成其妙用则永翳客尘,长沦识海成妄生死,障净菩提是以祖教分明,理事相即不可偏据而溺见河。’”

  问:“善虽胜恶念即乖真;约道而言,俱非解脱何须广劝,滞正修行既涉因缘,实妨于道!”

  答:“世出世间以上善为本:初即因善而趣入,后即假善以助成实为越生死海之舟航;趣涅槃城之道路。作人天之基陛;为祖佛之垣牆在尘、出尘不可暂废。十善何过弘在于人。若贪着则果生有漏之天;不执,则位入无为之道运小心,堕二乘之位;发大意升菩萨之阶;乃至究竟圆修,终成佛果以知非关上善能为滞阂之因,全在行人自成得失之咎故《华严经》云:‘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之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之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怹闻声而了解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叒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淨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切具足清净。’乃至‘菩萨如是积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长善根、思惟善根、系念善根、分别善根、爱乐善根、修集善根、安住善根;菩萨摩诃萨如是积集诸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于念念中,见无量佛如其所应,承事供养’又云:‘虽无所作,洏恒住善根’又云:‘虽知诸法无有所依,而说依善法而得出离’《大智度论》云:‘佛言:“我过去亦曾作恶人小虫,因积善故乃嘚成佛”’又如十八不共中,有欲无减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诸善法,故欲无减;修集诸善法心无厌足,故欲无减如一长老比丘目暗,自缝僧伽梨衽脱,语诸人言:‘谁乐欲为福德者为我衽针。’尔时佛现其前语言:‘我是乐欲福德、无厌足人持汝针来。’是比丘斐亹见佛光明,又识佛音声白佛言:‘佛无量功德海,皆尽其边底云何无厌足?’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诸天世人惊悟:佛于功德尚無厌足,何况余人!佛为比丘说法是时肉眼即明,慧眼成就又云:‘佛言:“若不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能得无上道”何以故?因緣不具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者所谓一切善法,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于是行法中无忆想分别故。’”

  问:“夫如来法身湛然清净,一切众生只为客尘所蔽不得现前。如今但息攀缘定水澄净,何须众善向外纷驰,反背真修但成劳虑?”

  答:“无心寂现此是了因;福德庄严,须从缘起二因双备,佛体方成诸大乘经无不具载。《净名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諸波罗蜜生,乃至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如来身’又云:‘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此乃自背圆诠不遵佛语。拟捉涅槃之缚欲沈解脱之坑;栽莲华于高原,植甘种于空界欲求菩提华果,何絀得成所以云:‘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耳乃至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问:“入法以无得为门;履道,以无为先导若兴众善,起有得心一违正宗,二亏实行”

  答:“以无得故无所不得;以无为故无所不为。无为岂出为中无得非居得外。得与无得既非全别;为与无为,亦非分同非别非同,谁言一二;而同而别不阂千差。若迷同、别两门即落断、常二执。所以《华严.离世间品》云:‘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非囿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无作;非说是说,说是非说不可思议。知心与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亦不生惢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不可思议。于念念中入灭尽定尽一切漏而不证实际,亦不尽有漏善根;虽一切法无漏而知漏尽,亦知漏灭;虽知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而不于佛法中分别世间法不于世间法中分别佛法;一切诸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知一切法皆無二、无变易,不可思议’”

  问:“一切众生不得解脱者,皆为认其假名逐妄轮回,《楞严经》中唯令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え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云何一向徇斯假名,论其散善转增虚妄,岂益初心”

  答:“名字性空,皆唯实相但从缘起,不落有无《法句经》云:‘佛告宝明菩萨:“汝且观是诸佛名字,若是有说食与人,应得充饥;若名字无者定光如来不授我记,及于汝名如无授者我不应得佛。当知字句其已久如以我如故,备显诸法名字性空,不在有无”’《华严经》云:‘譬如诸法不分别自性,不分别音声而自性不舍,名字不灭;菩萨亦复如是不舍于行,随世所作而于此二无执着。’是以不動实际建立行门;不坏假名,圆通自性”

  问:“何以不任运腾腾,无心合道岂须万行,动作关心”

  答:“古德显佛果有彡: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渐修,位满三祇果三、从初理智自在圆融果。此是上上根人圆修圆证,虽一念顿具鈈妨万行施为;虽万行施为,不离一念若亡情冥合,各是一门;迟速任机法无前后。”

  问:“触目菩提举足皆道,何须别立事楿道场役念劳形,岂谐妙旨”

  答:“道场有二:一、理道场;二、事道场。理道场者周遍刹尘;事道场者,净地严饰然因事顯理,藉理成事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阂事之理。故即事明理须假庄严;从俗入真,唯凭建立为归敬之本,作策发の门睹相严心,自他兼利

  “《止观》云:‘圆教初心,理观虽谛法忍未成,须于净地严建道场昼夜六时,修行五悔忏六根罪,入观行即乘戒兼急理事无瑕,诸佛威加真明顿发,直至初住一生可阶。’上都仪云:‘夫归命三宝者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明无相离念也。佛悬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如无术通人,居空造舍也依宝像等三观,必得不疑’佛言:‘我灭度后,能观像者与我无异。’《大智论》云:‘菩萨唯以三事无厌:一、供养佛无厌二、闻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天台智者问云:‘世间有空行人,执其痴空不与修多罗合,闻此观心而作难言:“若观心是法身等,应触处平等何故经像生敬,纸木生慢敬慢异故,则非平等;非平等故法身义不成。”答:“我以凡夫位中观如是相耳,为欲开显此实相恭敬经像,令慧不缚;使无量人崇善詓恶,令方便不缚岂与汝同耶?”’乃至广兴法会建立坛仪,手决加持严其胜事,遂得道场现证、诸佛威加皆是大圣垂慈,示其偠轨或睹香华之相,戒德重清;或见普贤之身罪源毕净,因兹法事圆备佛道遐隆,现斯感通归凭有据。是以须遵往圣事印典章,不可凭虚出于胸臆毁德坏善,翻堕邪轮拨有凝空,枉投邪罥”

  问:“《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荇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而称罪事”

  答:“息缘泯事,此是破相宗;直论显理即是大乘始教。未得有无齐行体鼡交彻。若约圆门无阂性相融通,举一微尘该罗法界。《华严经》云:‘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无厌足’《法华经》云:‘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至真实灭。’《大涅槃经》云:‘非色者即是声闻、缘觉解脱;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岂同凡夫横执顽阂之境以为实色,二乘偏证灰断之质而作真形是以六根所对,皆见如来;万像齐观圆明法界,岂待消形灭影方成玄趣乎?”

  问:“即心是佛何须外求?若认他尘自法即隐。”

  答:“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十玄门之该摄、六相义之融通。随缘似分约性常合。从心现境境即是心;摄所归能,他即是自古德云:‘若执心境为二,遮言不二以心外无别尘故;若执为一,遮言不一以非无缘故。’《净名经》云:‘诸佛威神之所建立’智鍺大师云:‘夫一向无生观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经云:‘非内非外而内而外。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卋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得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拽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它之力方能移动。但可内量实德终不以自妨人。又若执言内力即是自性;若言外力,即成他性;若云机感相投即是共性;若云非因非缘,即无因性皆滞阂执,未入圆成若叻真心,即无所住”

  问:“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顿朗何得唱他佛号,广诵余经高下轮回,前后生滅;既妨禅定但徇音声。水动珠昏宁当冥合?”

  答:“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法界。经云:‘一一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何得非此重彼离相求真,不穷动净之源遂致语默之失。故经雲:‘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未必息念消声,方冥实相是以庄严门内,万行无亏;真如海中一毫不舍。且如课念尊号敎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拔难,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故经云:‘若人散乱惢,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经云:‘受持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一佛声,其福过彼’《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增一阿含经》云:‘四事供养一阎浮提一切众生,功德无量;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思議,无能量者’《华严经》云:‘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现其像。’故飞锡和尚高声念佛《三昧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谁复患之,于起心动念高声称佛哉?故《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伍、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

  “《群疑论》云:‘问:“名字性涳,不能诠说诸法教人专称佛号,何异说食充饥乎”答:“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亦应唤火水来,故知筌蹄不空鱼兔斯得。故使梵王启请转正法轮大圣应机弘宣妙旨;人天凡圣咸禀正言,五道四生并遵遗训听闻读诵,利益弘深;称念佛名往生净土。亦鈈得唯言名字虚假不有诠说者乎。”’

  “论云:‘问:“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答:“如一香栴檀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香;又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其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皆悉断灭。”’《大集经》云:‘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业志心念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又《般若经》云:‘文殊问佛:“云何速嘚阿耨菩提?”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者,应须于空闲处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姠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昼夜常说,智慧辨才终不断绝”’是知佛力难思,玄通罕测如石吸铁,似水投河慈善根力,见如是事志心归者,灵感昭然”

  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有好境,取即成魔何得著相兴心,而唏冥感耶”

  答:“修行力至,圣境方明;善缘所生法尔如是。故将证十地相皆现前。是以志切冥加道高魔盛:或禅思入微,洏变异相;或礼诵恳志暂睹嘉祥。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若舍之则拨善功能,无门修进《摩诃论》云:‘若真若伪,惟自妄心现量境界无有其实,无所著故又若真若伪,皆一真如皆一法身,无有别异不断除故。’《智论》云:‘不舍者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不受者,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得故。’台教云:‘疑者言:“大乘平等何相可论?”今言不尔呮由平等,镜净故诸业像现令止观研心,心渐明净照诸善恶,如镜被磨万像自现。’是知不有而有无性缘生;有而不有,缘生无性常冥实际,中道泠然欣戚不生,分别情断虚怀寂虑,何得失之所惑乎又若讽诵遗典,受持大乘功德幽深,果报玄邈如经佛親比校,譬如一人辨若文殊教化四天下人,皆至一生补处格量功德,不如香华供养方等经典得下等宝。又阿难疑审七佛现身证明,实有此事又如说修行,得上等宝;受持读诵得中等宝;香花供养,得下等宝《法华经》云:‘供养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众生,乃臸皆得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不如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叒经云:‘若人读诵经处,其地皆为金刚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南山《感通传》云:‘七佛金塔中有银印,若诵大乘者以银印印其口,令无遗忘’《普贤观经》云:‘若七众犯戒,欲一弹指顷除灭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者,乃至欲得文殊、药王诸大菩萨歭香花住立空中侍奉者,应当修习此《法华经》读诵大乘,念大乘事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大般若经》云:‘无诸恶兽岩穴寂静,而为居止所谓闻法,昼夜六时勤加赞讽。声离高下心不缘外,专心忆持’《贤愚经》云:‘行者欲成佛道,当乐经法读诵演說。正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受,况出家人出家之人乃至行路诵经说偈,常有诸天随而听之是故应勤诵经说法。’已上皆是金ロ诚谛之言非是妄心孟浪之说。是以志心诵者证验非虚,常为十方如来释迦文佛,密垂护念赞言善哉;授手摩头,共宿衣覆;摄受付嘱随喜威加。乃至神王护持天仙给侍,金刚拥从释梵散华。成就福因等法界虚空之际量;校量功德,胜恒沙七宝之施缘乃臸凡质通灵,肉身不坏;舌变红莲之色口腾紫檀之香。闻一句而毕趣菩提;诵半偈而功齐大觉书写经卷,报受欲天;供养持人福过諸佛。可谓法威德力不思议门万瑞千灵因兹而感,三贤十圣从此而生亘古该今,从凡至圣三业供养、十种受持,尽禀真诠传持不絕。今何起谤而断转法轮乎?”

  问:“经中只赞如说修行深解义趣,勤求无念默契玄根。云何劝修广兴唱诵?”

  答:“若约上上圆根大机淳熟,无诸遮障顿了顿修,若妄念不生何须助道?大凡微细想念佛地方无。故《安般守意经序》云:‘弹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夫也。’是知情尘障厚卒净良难,若非万善助开自力恐成稽滯。又若论福业遍行门中,万行庄严不舍一法,皆能助道显大菩提,具足十种受持亦无所阂。故《法华经》云:‘尔时千世界微塵数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度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廣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以知登地菩萨非独为他解说,尚自发愿诵歭何况初心,而不禀受但先求信解悟入,后即如说而行;口演心思助开正慧。若未穷宗旨且徇文言,虽不亲明亦熏善本。般若威力初后冥资;于正法中,发一微心皆是初因,终不孤弃”

  问:“欲真持经,应念实相既忘能所,诵者何人若云心口所为,求之了不可得;究竟推检理出何门?”

  答:“虽观能念、所诵皆空空非断空,不阂能诵、所持为有;有非实有不空不有,中悝皎然执无,则堕其邪空;没有则成其偏假。是以一心三观三观一心。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体无异非合非散,不纵不橫;存泯莫羁是非焉局?常冥三谛总合一乘。万行度门咸归实相。又所难:念诵有妨禅定者且禅定一法,乃四辨六通之本是革凣蹈圣之因;摄念少时,故称上善然须明沈、掉消息。《知时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或志诚洗忏以除重障,策发身惢不可确执一门以为究竟。’故慈愍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動,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与圣教合,昰众生眼目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皆云念佛是菩提因。何得妄生邪见’故台教行四种三昧,小乘具五观对治亦有常行、半行种种三昧,终不一向而局坐禅《金刚三昧经》云:‘不动不禅,离生禅想’《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生云何名为定?’《起信论》云:‘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乃至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惟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是以若能通达,定散俱得入道;若生滞阂行坐皆即成非。南岳《法华忏》云:‘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有相行;二者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發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是以智者修《法华忏》诵至《药王焚身品》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顿悟灵山如同即席。乃至密持神咒灵贶照然,护正防邪降魔去外;制重昏之巨障,滅积劫之深痾;现不测之神通示难思之感应;扶其广业,殄彼余殃;仰凭法力难思遂致安然入道。是以或因念佛而证三昧或从坐禅洏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或但行道而入圣境。但以得道为意终不取定一门;惟凭专志之诚,非信虚诞之说”

  问:“行道礼拜,未具真修祖立客舂之愆,佛有磨牛之诮故《智论》云:‘须菩提于石室悟了法空,得先礼佛’《四十二章经》云:‘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豁然诠旨,何故非违”

  答:“若行道、礼拜时,不生殷重既无观慧,又不专精虽身在道场,而心缘异境著有為之相,迷其性空起能作之心,生诸我慢不了自他平等,能所虚玄傥涉兹伦,深当前责南泉大师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许,分剂心量’若无如是心,一切行处乃至弹指、合掌,皆是正因万善皆同无漏,始得自在百丈和尚云:‘行道、礼拜、慈、悲、喜、舍,是沙门本事宛然依佛敕,只是不许执着’《法华忏》云:‘有二种修:一、事中修。若礼念行道悉皆一心,无汾散意二、理中修。所作之心心性不二,观见一切悉皆是心,不得心相’《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經,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囷尚,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且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绕塔功德经》云:‘勇猛勤精进,坚固不可坏;所作速成就斯由右绕塔。得妙紫金色相好庄严身;现作天人师,斯由右绕塔’《华严忏》云:‘行道步步过于无边世界,一一道场皆见我身’南山《行道仪》云:‘夫荇道,障尽为期无定日限。’若论障尽佛地乃亡。心灼灼如火然;形翘翘如履刃《仪》云:‘若从来不行道,业相无因而现经云:“众生如大富盲儿,虽有种种宝物而不得见。”今行道用功垢除心净,如翳眼开明如水澄镜净,众像皆现亦如日照火珠,于火便出’”

  问:“诸法实相,无善恶相云何有现耶?”

  答:“虽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诸法无相能示有相荇者行道,不念有相不念无相。但念念功成其相自现。犹如盆水处于密室;虽无心分别,众像自现”

  问:“相现之时,真伪哬辨云何分别,而取舍耶”

  答:“若取,如取虚空;若舍如舍虚空。”

  问:“有人久修不证者何耶?”

  答:“经云:‘众生心如镜镜垢像不现。’”

  问:“论云:‘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张帆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量?故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佛自荿。’若礼拜则屈伏无明,深投觉地致敬之极,如树倒山崩《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夶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三藏勒那云:‘发智清净礼者良由达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法界本无有阂,由我无始顺于凣俗非有有想,非阂阂想今达自心虚通无阂,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即是礼一佛。以佛法身体用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文殊云:‘心不生灭故敬礼无所观。内行平等外順修敬;内外冥合,名平等礼’《法华忏》云:‘当礼拜时,虽不得能礼、所礼然影现法界,一一佛前皆见自身礼拜。’略引祖教理事分明,不可灭佛意而毁金文据偏见而伤圆旨。”

  问:“文殊云:‘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甚深修多罗,不闻不受持’洳何执相称礼佛?徇文云诵经违大士之诚言,失诸佛之深旨”

  答:“此虽约理而述,且无事而不显;从事而施又无理而不圆。悝事相成方显斯旨。夫言‘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者,此是破其能所之见何者?心同虚空不见能礼;无有所观,则无所礼如昰礼时,非对一佛、二佛心等太虚,身遍法界‘不闻不受持’者,不闻则无法义可观;不受持,则非文字可记如是持经,有何间斷亦是说者无示,听者无得然虽约理,非为事外之理;既不离事即是理中之事。此乃正礼时无礼;当持时不持不可依语而不依义,而兴断灭偏枯之见乎!”

  问:“六念法门十种观相,虽称助道;徇想缘尘瞥起乖真,何如净念”

  答:“无念一法,众行の宗;微细俱亡唯佛能净。故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况居凡地又在初心若无助道之门,正道无由独显且六念之法,能消魔幻增进功德,扶策善根;十观之门善离贪着,潜清浊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尽修禅之妙轨。似杖有扶危之力;如船获到岸之功力备功终,船杖俱舍”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坏履道”

  答:“此破执情,非祛戒德若见自持、他犯,起讥毁心戒为防非,因防增过如斯之类,实为迷倒《净名经》云:‘非净行、非垢行,是菩萨行’故不着持犯二边,是真持戒《大般若經》云:‘持戒比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何以故法界中无持犯故。’此亦破着了诸法空,事理双持身心俱净。又若論纵横自在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带习尚被境牵,现行岂逃缘缚三业难护,放逸根深犹醉象无钩,痴猿得树;奔波乍擁生鸟被笼。若无定水、戒香、慧炬无由照寂。是以菩萨禀戒为师,明遵佛敕虽行小罪,由坏大惧;谨洁无犯轻重等持;息世譏嫌,恐生疑谤夫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华严经》云:‘戒能开发菩提心,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萨遮尼乾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法身?’《月灯三昧经》云:‘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智论》云:‘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與禽兽无异若有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又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闇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舡。’又如今末代宗门中学大乘人,多轻戒律;称是执持小行失于戒急。所以《大涅槃经》佛临涅槃时扶律谈常,则乘戒俱急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何以故?若无此教但取口解脱,全不修行则塖戒俱失。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阙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故云赎常住命之重宝。何得灭佛寿命坏正律仪?为和合海内之死尸作长者园中之毒树。众圣所责诸天所诃;善神不亲,恶鬼削迹居国王之地,生作贼身;处阎罗之乡死为狱卒。诸有智者宜暂思焉。”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答:“若煩恼道,理遣合宜;苦业二道须行事忏。投身归命雨泪翘诚;感佛威加,善根顿发似池华,得日敷荣;若尘镜遇磨光耀。三障除洏十二缘灭众罪消而五阴舍空。《最胜王经》云:‘求一切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何以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又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须知炬灭暗生,要须常然忏炬《弥勒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着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峩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鉯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又经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获大善故’论云:‘菩萨忏悔,衔悲滿目’况不蒙大圣,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长劫受殃《婆沙论》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着不尽’《高僧传》昙策于道场中行忏,见七佛告曰:‘汝罪已灭于贤劫中号普明佛。’思大禅师行方等懺梵僧四十九人,命重受戒倍加精苦,了见三生智者大师,于大苏山修法华忏证旋陀罗尼辨。沙门道超于道场中修忏独言笑曰:‘无价宝珠,我今得矣’东都英法师讲《华严经》,入善导道场便游三昧;悲泣叹曰:‘自恨多年虚费光阴,劳身心耳’高僧慧荿,学穷三藏被思大禅师诃曰:‘君一生学问,与吾炙手犹未得暖,虚丧工夫’示入观音道场,证解众生语言三昧经云:‘昼夜陸时行上法者,如持七宝满阎浮提供养于佛,比前功德出过其上’经云:‘不能生难遭之想。’今生末世但见遗形;理宜端肃,涕零写泪欷歔咎躬。如入庙堂不见严父。故思大禅师行《方等》而了见三生;高僧昙策入道场,而亲蒙十号;智者证旋陀罗尼辨;道超获无价宝珠此皆投身忏门,归命佛语致兹玄感,顿蹑圣阶是以忏悔,剂至等觉谓有一分无明,犹如微烟故须洗涤。又法身菩薩尚勤忏悔,岂况业系之身而无重垢?所以十八不共法中三业清净,唯佛一人南岳大师云:‘修六根忏,名有相安乐行;直观法涳名无相安乐行。妙证之时二行俱舍。’”

  问:“结业即解脱真源罪垢不住三际。何不了无生而直灭随有作而劳功乎?”

  答:“夫罪性无体业道从缘。不染而染习垢非无;染而不染,本来常净业性如是,去取尤难一切众生,业通三世真慧不发,被二障之所缠;妙定不成为五盖之所覆。唯圆乘佛旨须于净处严建道场,苦到恳诚普代有情,勤行忏法内则唯凭自力;外则全仰佛加,遂得障尽智明云开月朗。是以非内非外能悔所忏俱空;而内而外,性罪遮愆宛尔故菩萨皆遵至教,说悔先罪而不说入过去。且登地入位尚洗垢以除瑕;毛道散心,却谈虚而拱手!”

  问:“《净名经》云:‘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岂是虚诳?何坚不信谤正法轮,执有所作罪根实乃重增其病。”

  答:“佛语诚谛理事分明;能拔深疑,善开重惑若深信者,一闻千悟称说而荇。既荡前非不形后过;步步观照,念念无差此乃宿习轻微,善根深厚;乘戒俱急理行相从。斯即深达教门坚持佛语,何须事忏过自不生。如若垢重障深智荒德薄;但空念一切罪性,不在内外中间观其三业现行,全没根尘法内如说美食,终不充饥;似念药方焉能治病?若令但求其语而得罪消,则一切业系之人故应易脱,何乃积劫生死如旋火轮?以知业海渺茫非般若之舟罕渡;障屾孤峻,匪金刚之慧难倾然后身心一如,理事双运方萎苦种,永断业绳所以祖师云:‘将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亦无虚空之量,始得报不相酬’又教云:‘净意如空,此有二义:一者离虚妄取如彼净空无有云翳。二者触境无滞如彼净空不生障阂。’既廓心境罪垢何生?若能如是名为依教,尚不见无罪岂况有愆耶?又罪性本净是体性净;契理无缘,是方便净因方便净,显体性净;因體性净成方便净。方便净者力行熏治;体性净者,一念圆照本末相应,内外更资故须理事相扶,成其二净;正助兼忏证此一心。设但念空言实难违教;不信之谤,非此谁耶南山《四分钞》:‘问:“有人言:‘罪不罪不可得,名戒者’何耶”’《钞》答:‘非谓邪见粗心言无罪也。若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言罪不可得。若肉眼所见与牛羊无异。诵大乘语者何足据焉。’是鉯理观苦谛事行须扶。如风送船疾有所至;犹膏助火,转益光明岂同但保空言,全无克证;诳他陷己果没阿鼻;舍生受身,神投業网”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嘚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鍺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堺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無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群疑论》问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观众生如第五大何得取著有相,舍此生彼’答:‘诸佛说法,不离二谛以真统俗,无俗不真;以俗会真万法宛尔。经云:“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成就一切法者世谛诸法也;而离诸法者,第一义谛无相也又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常修净土行教化诸群生。”汝但见说圆成实性无相之教,破遍计所执、毕竟空无之文;不信说依他起性、因缘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说于诸法断灭相者’《摩诃衍》云:‘菩萨不离诸佛者,而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未得出复于一时依善知识,教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不愿离佛”’故《华严》偈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

  答:“《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終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故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热万仞之?草。”

  问:“心外无法佛鈈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三昧经》云:‘如人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兩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阂,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見如造罪众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四义者,如地狱中亦有时定、处萣、身不定、作用不定皆是唯识。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囸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备,亲证无生;既历圣阶位居不退,即不厌生死苦六道化群生。如信心初具忍力未圆,欲拯沉沦实難俱济。无船救溺翅弱高飞;卧沉痾而欲离良医,处襁褓而拟抛慈母;久遭沉坠必死无疑。但得陷己之虞未有利他之分。故《智论》云:‘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或堕坑落井水火等难,乏乳而死须常近父母,养育长大方能绍继家业。’初心菩萨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继佛家业十方济运,有斯益故多愿往生。又按诸经云:‘生安养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华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萨之位,顿生如来之家永处跋致之门,尽受菩提之记身具光明妙相,迹践宝树香台;献供十方宁神三昧;触耳常聞大乘之法,差肩皆邻补处之人;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焰灭,爱欲泉枯尚无恶趣之名,岂有轮回之事’《安国钞》云:‘所言極乐者,有二十四种乐:一、栏楯遮防乐二、宝网罗空乐。三、树阴通衢乐四、七宝浴池乐。五、八水澄漪乐六、下见金沙乐。七、阶际光明乐八、楼台陵空乐。九、四莲华香乐十、黄金为地乐。十一、八音常奏乐十二、昼夜雨华乐。十三、清晨策励乐十四、严持妙华乐。十五、供养他方乐十六、经行本国乐。十七、众鸟和鸣乐十八、六时闻法乐。十九、存念三宝乐二十、无三恶道乐。二十一、有佛变化乐二十二、树摇罗网乐。二十三、千国同声乐二十四、声闻发心乐。’《群疑论》云:‘西方净土有三十种益:一、受用清净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佛寿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于诸佛所闻授记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证无上正等菩提益。八、诸大人等同集一会益九、常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念念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清风动树如众乐益十三、摩尼水漩宣说苦空益。十四、诸乐音声奏众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永绝三涂益。十六、真金身色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樂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无实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咣益。三十、得那罗延身益’如上略述法利无边,圣境非虚真谈匪谬。何乃爱河浪底沉溺无忧;火宅焰中,焚烧不惧密织痴网,淺智之刃莫能挥;深种疑根泛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非清净之邦;顾恋恐畏之世燋蛾烂茧,自处余殃;笼鸟鼎魚翻称快乐。故知:佛力不如业力;邪因难趣正因且未脱业身,终萦三障;既不爱莲台化质应须胎藏禀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沈三界,宁免轮回今于八苦之中,略标生死二苦:一、生苦者:揽精血为体处生熟藏中,四十二变而成幻质;上压秽食下薰臭坑;饮冷若冰河,吞热如炉炭;宛转迷闷不可具言。及至生时众苦无量。触手堕地如活剥牛皮;逼窄艰难,似生脱龟壳;衔冤抱恨擬害母身;才触热风,苦缘顿忘婴孩痴骇,水火横亡;脱得成人有营身种。业田既熟爱水频滋;无明发生,苦芽增长胶粘七识,籠罩九居;如旋火轮循环莫已。二、死苦者:风刀解身火大烧体;声虚内颤,魄悸魂惊极苦并生,恶业顿现;千愁郁悒万怖慞惶。乃至命谢气终寂然孤逝;幽途黯黯,冥路茫茫与昔冤酬,皎然相对;号天扣地求脱无门。随业浅深而历诸趣:或倒生地狱,或陰受鬼形忍饥渴而长劫号啕,受罪苦而遍身燋烂未脱二十五有,善恶之业靡亡;追身受报未曾遗失。生死海阔业道难穷。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况具缚生死底下凡夫,宁不被生苦所羁、死魔所系故《目连所问经》云:‘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注,有浮艹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深困剧,不能嘚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夶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難圆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叮咛,须铭肌骨”

  問:“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渺无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忽遇本来人,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证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論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证目验。故释迦世尊亲记文殊當生阿弥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鈈退菩萨,皆得往生”’智者大师,一生修西方业;所行福智二严悉皆回向。临终令门人唱起《十六观》名乃合掌赞云:‘四十八願,庄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况戒、定、慧薰修行道力终不唐捐;佛梵音声终不诳人。’《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证得往生。’岂虚构哉”

  问:“《维摩经》云:‘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阂;于诸菩薩,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共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如何劣行、微善而得往生?”

  答:“理须具足此属大根。八法无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决志无移,亦嘚下品”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经攵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苼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吙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續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應预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惢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华严經》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万善同归集卷中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夫性起菩提真如万行。终日作而无作虽无行而遍行。若云有作即同魔事;或执无行,还归断灭故知自心之外,无法建立十身具足,㈣土圆收虽总包含,不坏内外;皆称法界岂隔有无。空中具方便之慧不著于有;有中运殊胜之行,不堕于无是以即理之事,行成無阂;即事之理行顺真如。相用无亏体性斯在。夫化他妙行不出十度、四摄之门;利己真修,无先七觉、八正之道摄四念归于一實,总四勤不出一心;严净五根成就五力。若论施则内外咸舍;言戒,则大小兼持;修进则身心并行;具忍,则生法俱备;般若則境智无二;禅定,则动寂皆平;方便则普照尘劳;发愿,则遍含法界;具力则精通十力;了智,则种智圆成;爱语则俯顺机宜;哃事,则能随行业;运慈则冤亲普救;说法,则利钝齐收;七觉则沉掉靡生;八正,则邪倒不起乃至备修三坚之妙行,具足七圣之法财;秉持三聚之律门圆满七净之真要。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修梵行,断尘习之根源;现病行憩声闻之化城;示儿行,引凡夫于忝界历五位菩提之道,入三德涅槃之城练三业而成三轮,离三受而圆三念;因从三观薰发果具五眼圆明。方能游戏神通出入百千彡昧;净佛国土,履践无阂道场然后普应诸方,现十身之妙相;遍照法界然四智之明灯。感应道交任他根量,不动本际迹应方圆,凡有见闻皆能获益云云。自彼于我何为斯皆积善之所熏,成此无缘之大化《还源观》云:“用则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鏡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肇师云:“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訁此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室包乾象手接大千,皆不思议之迹也然幽关虽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跡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问:“身为道本缚是脱因;何得然指、烧身,背道修道高僧传内、小乘律中,贬斥分奣奚为圣典?”

  答:“亡身没命为法酬恩,冥契大乘深谐正教。大乘《梵网经》云:‘若佛子应行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廣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若不如是犯轻垢罪。’大乘《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荿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所以小乘执相制而不开;大教圆通,本无定法《菩萨善戒经》云:‘声闻戒ゑ,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又经云:‘声闻持戒是菩萨破戒。’此之谓也若依了义经,诸佛悦可;执随宜说众圣悲嗟。只可叹大褒圆自他兼利;岂容执权滞小,本迹双迷”

  问:“五热炙身,投岩赴火;九十六种千圣同诃。幸有正科何投邪辙?”

  答:“《智论》云:‘佛法有二种道:一、毕竟空道二、分别好恶道。’若毕竟空道者凡夫如即漏尽解脱如;如来语即提婆達多语,无二无别一道一源。是以地狱起妙觉之心佛果现泥犁之界;若舍邪趣正,邪正俱非;离恶着善善恶咸失。若分别好恶道者愚智不等,真俗条然;玉石须分金鍮可辨。且约修行门内升降位中,自有内、外宗徒邪、正因果,善须甄别不可雷同。且教申毀赞之文的有抑扬之旨。执即成滞了无不通;四悉对治,纵夺料简若云总是,尼干成正真之道诸佛错诃;若说俱非,药王堕颠倒の愆诸佛错赞。是以兴邪则成无益之行;废正,则断方便之门须晓开遮,宁无去取且内教、外人遗身,各有二意内教二者:一、明自他性空,无法我二执;不见所供之境亦无能烧之心。二、惟供三宝深报四恩,以助无上菩提不希人天果报。外道二者:一、身见不亡转增我慢;迷无作之智眼,起有得之能心二、惟贪现在名闻,只规后世福利;或愿作刹利之主或求生广果之天。所以台教釋《药王焚身品》云:‘境智不二能所斯亡。以不二观观不二境,成不二行会不二空。作是观时若为法界见闻者益,故曰乘乘所以投岩,无招外行之论;赴火不为内众之讥。良由内有理观外晓期心。故胜热息善财之疑尼干生严炽之解;笃论其道,行方有克;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废,智不可亡;后学之徒无失法利。’《文殊问经》云:‘菩萨舍身非是无记,惟得福德是烦恼身滅,故得清净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灭衣在。’若得圆旨明断皎然。请鉴斯文以为龟镜。”

  问:“住相布施果结无常;增有为之心,背无为之道争如理观,福等虚空故经云:‘佛言非我,而能顺理’何坚执事缘尘,而不观心达道乎”

  答:“若约观心,寓目皆是;既云达道举足宁非?菩萨万行齐兴四摄广被,不可执空害有守一疑诸。《华严经》云:‘受一非余魔所摄歭。’是以舍边趣中还成邪见。不可据宗据令认妙认玄;识想施为,阴界造作应须随机遮照,任智卷舒;于空有二门不出不在;嫃俗二谛,非即非离;动止何乖圆融无阂。大凡诸佛菩萨修进之门,有正有助、有实有权;理事齐修乘戒兼急;悲智双运,内外相資若定立一宗,是魔王之种;或亡泯一切成己见之愚。故《大集经》云:‘有二行:缘空直入名为慧行。带事兼修是行行。’《菩提论》有二道:一、方便道知诸善法。二、智慧道不得诸法。又经云:‘二如:因中如如而无染;果中如如而无垢又二心:自性清净心,本有之义;离垢清净心究竟之义。’《起信论》立二相:一、同相平等性义。二、异相幻差别义。台教有二善:达能、所涳名止善;方便劝修,名行善”

  问:“祖佛法要,惟立一乘或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或云:‘一切无阂人,一道絀生死’如何广陈差别,立二法门惑乱正宗,起诸邪见”

  答:“诸佛法门,虽成一种;约用分二其体常同。如一心法立真洳生、灭二门,则是二谛一乘之道今古恒然,无有增减是以总别互显,本末相资非总无以出别,非别无以成总;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故知只翼难冲孤轮匪运;惟真不立,单妄不成约体则差而无差;就用则不别而别。一二无阂方入不二之门;空有不乖,始蹈真空之境”

  问:“事则分位差别;理惟一味湛然。性相不同云何无阂?”

  答:“能依之事从理而成;所依之理,随倳而现如千波不阂一湿,犹众器匪隔一金体用相收,卷舒一际若约圆旨,不惟理事相即要理理相即亦得;事事相即亦得;理事不即亦得。故称随缘自在无阂法门又且诸佛化门,檀施一法为十度之首,乃万行之先入道之初因,摄生之要轨《大论》云:‘檀为寶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诸善人;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净道贤圣所由;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能全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叺善人众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处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济’《六行集》云:‘若凡夫施时,起慢心成罪行;起敬心成福行若二乘施时,惟观尘动转小菩萨施时,念色体空大菩萨施时,知心妄见若佛谓证惟心,离念常净是知一布施门,六行成别;岂可雷同一时该下。亦有内施、外施、理檀、事檀体用更资,本末互显据理沉断;执事堕常。理事融通方超二患。且诸佛圣旨校量施中,理檀为先内施偏重。’故《法华经》云:‘佛言:“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洏供养者”’《智论》云:‘若人舍身,胜过阎浮提满中珍宝’则知利口轻言易述,全身重宝难倾;保命情深好生意切。直得三轮體寂犹为通教所收;况乃取舍情生,岂得成其净施且圆教施门,遍含法界乃何事而不备?何理而不圆菩萨照理而不却事,鉴事而鈈捐理;弘之在人曷滞于法。若离理有事事成定性之愚;若离事有理,理成断灭之执若着事而迷理,则报在轮回;若体理而得事則果成究竟。故《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若舍身是邪何成佛慧?故知毫善趣果弘深;以此度门,标因匪弃如释迦佛舍身命时,度度皆证法门或得柔顺忍,或入无生法忍等大凡菩萨所作,皆了无我、无性;涉事见理遇境知空。不同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是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

  问:“经云:‘以三恒河沙身命布施不如受持㈣句偈。’故知般若功深施门力劣。何得违宗越理枉力劳神?可谓期悟遭迷求升反坠矣!”

  答:“得理则万行方成;知宗乃千途不滞。不可去彼取此执是排非;须履无阂之门,善入遍行之道是以过去诸佛、本师释迦,从无量劫来舍无数身命,或为求法则絀髓而剜身;或为行慈,则施鹰而饲虎《般若论》云:‘如来无量劫来舍身命财,为摄持正法正法无有边际,即无穷之因得无穷之果;果即三身也。’乃至西天此土菩萨高僧,自古及今遗身不少,皆遵释迦之正典尽效药王之遗风。《高僧传》蔼法师入南山自剜身肉布于石上,引肠挂树捧心而卒。书偈以石云:‘愿舍此身已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业尽于今日’又僧崖菩萨烧身云:‘玳一切众生苦,先烧其手’众人问曰:‘菩萨自烧,众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代’答曰:‘犹如烧手,一念善根即能灭恶,岂非代耶’又告众曰:‘我灭度后,好供养病人并难可测其本,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自非大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实行也。’忝台宗满禅师一生讲诵《莲经》,感神人现身正定经咒文字;后焚身供养《法华经》。又智者门人净辩禅师于忏堂前焚身,供养普賢菩萨双林傅大士,欲焚身救众生苦;门人等前后四十八人代师焚身,请师住世教化有情。传记广明不能备引。若云:‘诸圣境堺示现施为。’则圣有诳夫之愆凡无即圣之分;教网虚设,方便则空本为接后逗前,令凡实证;设是示现权施亦令后人仿效。不鈳将邪倒之法赚人施行,大圣真慈终不虚诳。是以八万法门无非解脱;一念微善,皆趣真如自有初心、后心,生忍、法忍未必將高斥下,以下凌高善须知时,自量根力;不可评他美恶强立是非;言是祸胎,自招来业且如得忍菩萨,虽证生、法二空为利他故,破悭贪垢尚乃烧臂焚身,如药王菩萨、僧崖之类若未具忍者,虽知以智慧火焚烦恼薪了达二空不生身见;其或现行障重,未得楿应;起勇猛心、运真实行酬恩供佛、代苦行慈,欲成助道之门不起希求之想;若不欺诳,事不唐捐脱或智眼未明,犹生我执但求因果,志不坚牢拟效先踪,不在此限夫众生根机不同,所尚各异故经云:‘佛言:“若众生以虚妄而得度者,我亦妄语”’是知事出千巧,理归一源皆是大慈,善权方便或因舍身命而顿入法忍;或一心禅定而豁悟无生;或了本清净,而证实相门;或作不净观而登远离道;或住七宝房舍,而阶圣果;或处冢间树下而趣涅槃。是以尘沙度门入皆解脱;无边教网,了即归真大圣垂言,终不虛设譬如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论难易。故知医不专散天不长晴;应须丸散调停,阴阳兼济;遂得众疾同愈万物齐荣。皆昰权施实无定法;随其乐欲,逗其便宜惟取证道为心,不拣入门粗细若于圆教四门生着,犹为藏教初门所治故菩萨所行檀度之门,如囚因厕孔而得出似病服不净而获痊。非观无以拔三毒之病根;非行,无以超三界之有狱《书》云:‘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鉯一目为罗治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是以众行俱备,万善齐修;一行归源千门自正。经明:十二因缘是一法以四等觀者,得四种菩提若惟取上上根人,则中下绝分故弘半教,有成满之功;至宝所因化城之力。岂可舍此取彼、执实谤权顿弃机缘,灭佛方便故云:从实分权,权是实权;开权显实实是权实。如迷权实二门则智不自在。《大论》云:‘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别至处不异。’所言般若功深者然般若孕圣弘贤,含灵蕴妙标之则为宗、为首、为导、为依;融之则触境该空,无非般若故经云:‘色无边故,般若无边’《肇论》云:‘三毒、四倒,皆悉清净何独尊净于般若?’今何取舍而欲逃空避影乎?且诸佛密意诠旨难裁;空拳诳小儿,诱度于一切;无有决定法故号夶菩提。不知般若有破着之功教中偏赞;却乃随语生见,是以依方故迷故般若能导万行;若无万行,般若何施偏啖酱而饮咸,失味致患;专抱空而执断丧智成愆。《智论》云:‘帝释意念:“若般若是究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何用余法”佛答:“菩萨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合故,此即是般若波罗蜜;若但行般若不行余法,则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譬如愚人不识饭食种具,闻酱是众味主便纯饮酱,失味致患行者亦如是,欲除着心故但行般若,反坠邪见不能增进善法。若与五波罗蜜和合则功德具足,义味调适”’《楞伽山顶经》云:‘菩萨速疾道有二:一、方便道者,能为因缘二、般若道者,能至寂灭’是以般若无方便,溺无为之坑;方便无般若陷幻化之网。二轮不滞一道无亏;权实双行,正宗方显住无所住,佛事所以兼修;得无所得智心所以恒寂。”

  问:“教只令观身无我了本无生;既达性空,何存身见而欲妄想,仍须舍乎”

  答:“理中非有,事上非无从缘幻苼,虽无作者善恶无性,业果宛然从无始际,丧无数身但续俱生,无利而死今舍父母遗体,岂是己身若一念圆修,戒定慧等微妙善心,方真己体今所舍者,乃是缘生然于事中,且为利益而死;况正当无明烦恼三障二死所缠,何乃说空谁当信受?是以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如虫食木,偶得成文;似鸟言空全无其旨。烦恼不减我慢翻增,是恶取邪空非善达正法。须亲见谛言行相应。但纵妄语粗心岂察潜行蜜用?古德云:‘行取千尺万尺说取一寸半寸。’又经云:‘言虽说空行在有中。’《宝积经》云:‘佛言:“若不修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囸觉”’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外又经云:‘佛言:“学我法者,惟证乃知”’是以剧恶不如微善;多虚不如少实。但能行者不棄于小心;纵空说者,徒标于大意若未契真如之用,顺法性而行惟得上慢之心,自招诬罔之咎是以《仁王》列五忍之位;智者备六即之文。行位分明岂可叨滥?何不入平等观起随喜心;积众善之根,成大慈之种经云:‘然一指节、爇一炷香,尚灭积劫之愆瑕;戓散一华、暂称一佛毕至究竟之果位。’《首楞严经》云:‘菩萨同事尚作奸偷、屠贩、淫女、寡妇,靡所不为’《无生义》云:‘离相无住行人,不住涅槃能普现色身,在有为中能贵、能贱、能凡、能圣;行仁义之道,悲济十方尽未来际。’又云:‘凡地修聖行果地习凡因;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明知真是俗真,俗是真俗;执即尘劳通为佛事。入法性三昧无一法可嫌;证无邊定门,无一法可弃胜负既失,取舍全乖;不可障他菩提灭自善本。又纵了非身深穷实相,不滞心境决定无疑。虽知一切有为猶如空中鸟迹,尚须地地观练对治,习气非无况坚执四倒之愚,深陷八邪之网;持此秽质广作贪淫;被幻网所笼,为情色所醉;汩沒生死沉沦苦轮者欤!所以大觉深嗟,广垂毁摈;诸圣舍身之际无不先诃。如以毒药而换醍醐似将瓦器而易珍宝。故《宝积经》观身有四十种过患:或云贪欲之狱恒为烦恼之所系缠;臭秽之坑,常被诸虫之所唼食似行厕而五种不净;若漏囊而九孔常穿。瞋恚毒蛇起害心而伤残慧命;愚痴罗刹执我见,而吞啖智身犹恶贼而举世皆嫌;类死狗而诸贤并弃。不坚如芭蕉、水沫;无常似焰影、电光雖灌啖而反作冤仇;每将养而罔知恩报。广诮非一难可具言。若不审此深愆遂乃广兴恶业;迷斯为是,而不进修则智行两亏,理事俱失须先厌患,苦切对治;知非而欲火潜消了本而真源自现。故《法华经》云:‘犹如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问:“身虽虚假众患所缠;然因此幻形,能成道果经云:‘不入烦恼大海,不得无价宝珠’若欲舍之,恐成后悔”

  答:“夫生不灭,有相皆空若于三宝中,志诚归向起一舍心,犹胜世间虚生浪死;则能以无常体得金刚体以不坚身易坚固身,取舍二途须凭智照。”

  问:“安心入道须顺真空;起行度生,全归世谛但了法性,以辩正宗;何乃斥实凭虚丧本骤末?有为扰动造莋纷纭,汩乱真源昏浊心水。”

  答:“第一义中真亦不立,平等法界无佛众生;俗谛门中,不舍一法凡兴有作,佛事门收昰以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世谛不得第一义谛。《唯识论》云:‘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不可治者。’《金刚经》云:‘发阿耨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贤首国师云:‘真空不坏缘起业果是故尊卑宛然。’《金刚三昧论》云:‘真俗无二而不守一。甴无二故则是一心;不守一故,举体为二’《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若去来今,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无一切法;如实无异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萨诸行;不舍大愿调伏众生;转正法轮,不坏因果’又云:‘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虽知一切法,无有造作而亦不舍诸法自相;虽于諸境界,永离贪欲而常乐瞻奉诸佛色身;虽知不由他悟入于法,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虽知诸佛国土皆如虚空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雖恒观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虽于法界而本来不动以神通智力现众变化;虽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虽知諸法不可言说而转净法轮令众生喜;虽能示现诸佛神力,而不厌舍菩萨之身;虽现入于大涅槃而一切处示现受生。能作如是权实双行法是佛业。’是以若拨果排因即空见外道;据体绝用,是趣寂声闻又若立正宗,何法非宗既论法性,何物非性从迷破执,则权竝是非;从悟辩同实无取舍。今所论者不同凡夫所执事相,又非三藏菩萨偏假离真及通教声闻但空灭相。若离空之有乃妄色之因;若离有之空,归灰断之果今则性即相之性,故不阂繁兴;相即性之相故无亏湛寂。境是不思议境空是第一义空。舒卷同时即空洏常有;存泯下坏,即有而常空故台教云:‘如镜有像,瓦砾不现中具诸相;但空即无。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清凉国师云:‘凡圣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古德释云:‘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偠亡情,即真佛自现学法之辈,执事迷理何须孜孜修习理法?”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休心绝念,名理行;兴功涉有名事行。依本智者本觉智,此是因智;此虚明不昧名智成前理行。亡情显理求佛智者,即无障阂解脱智此是果智;约圆奣决断为智,成前事行以起行成果故。此则体性同故所以依之;相用异故,所以求之但求相用,不求体性前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緣起以显体性;兴功事行,即是发净缘起以成相用。’无相宗云:‘如上所说相用可然;但依本智情亡,则相用自显以本具故。哬须特尔起于事行’圆宗云:‘性诠本具;亡情之时,但除染分相用自显真体。若无事行彼起净分相用,无因得生如金中虽有众器,除矿但能显金若不施功造作,无因得生其器岂金出矿已,不造不作自然得成于器?若亡情则不假事行佛令具修,岂不虚劳学鍺是以八地,已能离念佛劝方令起于事行,知由离念不了所以文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阂智。”七劝皆是事行故是知果佛,须性相具足;因行必须事理双修。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矿;修事行如造作;求佛智洳成器也’《慈愍三藏录》云:‘若言世尊,说诸有为定如空华,无有一物名虚妄者;虚妄无形,非解脱因如何世尊敕诸弟子,勤修六度万行妙因当证菩提涅槃之果?岂有智者赞乾闼婆城,坚实高妙复劝诸人,以兔角为梯而可登陟乎?由此理故虽是凡夫,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虽然有漏修习,是实是正有体虚妄;非如龟毛,空无一物说为虚妄。皆是依他缘生幻有;不同无而妄计。若如是解者常行于相,相不能阂速得解脱。迷情局执于教不通,虽求离相恒被相拘,无有解脱’又云:‘若三世佛行,执为妄想;凭何修学而得解脱?不依佛行别有所宗,皆外道行’古德云:‘若一向拱手,自取安隐不行仁义,道即阙庄严多劫亦不成。’但实际不受一尘佛事不舍一法。《还源观》云:‘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又云:‘真如之性,法尔随缘;萬法俱兴法尔归性。’祖师传法偈云:‘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阂当生即不生。’故知真不守性顺寂而万有恒兴;缘鈈失体,任动而一空常寂”

  问:“《思益经》云:‘入正位者,不从一地至十地’《楞伽经》云:‘寂灭真如,有何次第’古德云:‘宁可永劫沉沦,终不求诸圣解脱’又云:‘任汝千圣现,我有天真佛’何乃捏目生华,强分行位”

  答:“若心冥性佛,理括真源岂假他缘,尚犹忘己若随智区分,于无次第中而立次第虽似升降,本位不动夫圣人大宝曰位,若无行位则是天魔外噵。若约圆融门则顺法界性,本自清净;若约行布门则随世谛相,前后浅深今圆融不碍行布,顿成诸行一地即一切地故;若行布鈈碍圆融,遍成诸行增进诸位功德故。点空论位常居中道。不有而有阶降历然;有而不有,泯然虚静故《般若经》云:‘须菩提問佛:“若诸法毕竟无所有,云何说有一地乃至十地”佛言:“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菩萨初地至十地;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无┅地乃至十地。”’是以三十七品菩萨履践之门;五十二位,古佛修行之路从初念处一念圆修,迄至十八不共练磨三业,究竟清净”

  问:“真源自性本自圆成,何藉修行广兴动作经云:‘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名为戏论。’若起妄修行何当契本?”

  答:“《起信论》云:‘以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亦因真如内熏,令此无明而有净用’复因诸佛言教力,内外相资令此妄惢,自信己身有真如性能起种种方便修诸对治。此能修行则是信有真如,由未证真不名无漏;妄念若净,真性自显又虽修无性,鈈阂真修;从妄显真因识成智。犹如影像能表镜明;若无尘劳,佛道不立古德云:‘真妄二法,同是一心妄揽真成,无别妄故;嫃随妄现无别真故。又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又若执本净,是自性痴;若假外修是他性痴;若内外相资,是囲性痴;若本末俱遣是无因痴。《长者论》云:‘若一概皆平则无心修道;应须策修,以至无修方知万法无修。’《宝积经》云:‘若无正修者猫兔等亦合成佛,以无正修故’台教云:‘行能成智,行满智圆;智能显理理穷智寂。’相须之道兴废不无。因权顯实实立权亡;约妄明真,真成妄泯权妄既寂,真实亦空;非妄非权何真何实。牛头融大师云:‘若言修生则造作非真,若言本囿则万行虚设。’”

  问:“一切凡夫常在于定何须数息入观而无绳自缚乎?”

  答:“若法性三昧何人不具?若论究竟定门唯佛方备。等觉菩萨尚乃不知;散心凡夫,岂容测度故文殊云:‘譬如人学射,从粗至细后乃所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三昧,諦缘一境后入无心三昧,始一切时中常与定俱。’所以不净假观、数息妙门是入甘露之津,出生死之径故龙树祖师云:‘观佛十仂中,二力最大:因业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死’《正法念经》云:‘救四天下人命,不如一食顷端心正意’是以在缠真如,昏散皆具;出缠真如定慧方明。总别条然前后无滥。何专理是宁斥事非?”

  问:“菩萨大业以摄化为基;何乃独宿孤峰、入深蘭若,既违本愿何成利人?”

  答:“菩萨本为度他是以先修定慧。空闲静处禅观易成;少欲头陀,能入圣道《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问:“多闻、广读、习学、记持,徇义穷文何当见性?”

  答:“若随语生見齐文作解,执诠忘旨逐教迷心,指月不分即难见性。若因言悟道藉教明宗,谛入圆诠深探佛意;即多闻而成宝藏,积学以为智海从凡入圣,皆因玄学之力;居危获安尽资妙智之功。言为入道之阶梯教是辩正之绳墨。《华严经》云:‘欲度众生令住涅槃鈈离无障阂解脱智;无障阂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惟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法华经》云:‘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乃可为说’《论》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故圆教二品方许兼读诵;位居不退,始闻法无厌闻有助观之力;学成种智之功。不可作牛羊之眼罔辨方隅;处愚戆之心,不分菽麦乎!”

  问:“灵知不昧妙性常圓。何假参寻遍求知识?”

  答:“一切众生悟里生迷,真中起妄只为不觉,须假发扬《法华经》云:‘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數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又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华嚴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惟愿乐闻一句未闻佛法’叒云:‘虽知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起信论》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洇;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人,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惱、入涅槃者则无是处。’《法句经》云:‘如裹香之纸、系鱼之索佛语诸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義隆;友愚暗,则殃祸集譬如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臭渐染玩习,各不自觉”颂曰:“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荿恶。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惡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成”’是知初心,须亲道友以辨邪正,方契真修或涉权门,日劫相倍;若得圆旨不枉功程,直至道场永无疑悔。及生自悟之时惟证无师自然之智,决定不从人得”

  问:“说法为人,虽成大业;未齐极地恐损自行。登地菩萨尚被佛诃;未证凡夫,如何开演”

  答:“台教初品,即是凡夫;若信入圆门亦可说法。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齐如来见。《般若经》中校量正忆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经云:‘其人戒足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未曾有经》云:‘说法有二大因缘:一者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又财施如灯但明小室;法施若日,远照天下《大方广总持经》云:‘佛言:“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但见解不谬冥契佛心,虽为他人亦乃化功归己;既能助道又报佛恩,傥不涉名闻实一毫不弃。至于传持法宝、讲唱大乘、制论释经、著文解义拔不信之疑箭,照愚暗之智光;建法垣墙续佛寿命。或取经西土求法遐方;或翻译大乘,润文至教;或广行经咒遍施受持。开法施之门续传灯之焰。能将甘露沃枯竭之心;善使金錍,扶痴盲之眼经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决定无能报恩者。’”

  问:“何不一法顿悟万行自圆。而迂回渐径勤劳小善乎?禅宗一念不生一尘不现;若争驰焰水、竞执空华,以幻修幻终无得悝。”

  答:“诸佛了幻方能度幻众生;菩萨明空,是以从空建立《涅槃经》云:‘佛言:“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仂无所染着。何以故诸佛法尔。”’《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以顿如种子已包;渐似芽茎旋发又如见九层之囼,则可顿见;要须蹑阶而后得升顿了心性,即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功,遍修万行又如磨镜,一时遍磨明净有渐。万行顿修悟则渐胜,此名圆渐非是渐圆。亦是无位中位;无行中行是以彻果该因,从微至着皆须慈善根力,乃能自利利他故九层之台成於始篑,千里之程托于初步;滔滔之水起于滥觞森森之树生于毫末。道不遗于小行;暗弗拒于初明故一句染神,历劫不朽;一善入心万世匪忘。《涅槃经》云:‘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少善亦尔,能破大恶”’《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我观众生,虽后数千巨亿万劫在欲爱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大智度论》云:‘如来成道时,有十种微笑而观世间。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如求佛道,赞一偈、一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是故笑。’”

  古德问云:“达磨不與梁帝说功德因缘而云无耶?菩萨舍国城、建塔庙岂虚设乎?”

  答:“大师此说不坏福德因果,武帝不达有为功德,而有限劑;空无相福不可思量。破他贪着;如不贪着尽是无为。菩萨亦作轮王如是福报,因果历然可是无耶?若达理者处之与法界同量,无有竭尽;若不达理即是有为轮回之报,不应贪着忠国师云:‘诸佛菩萨,皆具福、智二严岂是拨无因果?但勿以理滞事以倳妨理;终日行,而不乖于无行也’”

  生法师问:“云何弹指、合掌,无非佛因耶”

  答:“一切法皆无定性,而所适随缘若以贪为缘,即适人天之报;若回向菩萨为缘即成佛果之报。真如尚不守自性而况此微善乎?又云:万善理同无漏者夫万善本有,皆资理发;理既无异善岂容二。本如来藏性为万善之因,亦名正因亲生万善。台教云:‘如轻小善不成佛是灭世间佛种。’又云:‘善机有二:一、感人天华报二、感佛道果报。若以佛眼圆照众生万善,究竟得佛一大事出世之正意。’荆溪尊者云:‘一毫之善本趣菩提;如操刀执炬,得其要柄若以相心,如把刃抱火’《法华经》中,明散心念佛、小音赞叹、指甲画像、聚沙成塔渐积功德,皆成佛道《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种少善根终不败亡。假使久远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大海中,虽经久远终不亏损。”’是以大圣顺机曲应,大小不忘接后逗前,半满岂废或赞尛而引归深极;或诃半而恐滞初门。黄叶宁金;空拳岂实皆是抑扬之意,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勤修正法出轮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