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到底要不要去当兵?出来后会不会跟不上时代?

爱的涟漪 ①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②马路上人来人往,行色匆匆,纷纷化作虚像融入铺天盖地的雨幕中。 ①②雨下个不停和马路上的行人,描写了下雨天的场景,营造了一个湿漉漉的气氛,为人物出场做好了铺垫 ③不远的街头一个瘦弱的身影,拖着破旧的口袋,艰难地在雨中前行。雨水顺着他的脸颊一滴滴滑落 ③抓住人物特点“瘦弱”“破旧”“艰难”及“拖”“顺着”“滑落”等动作细节,把落魄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④华平静地说:“就在那個夏天,母亲死了不久,继母来到我家。有一天,她趁父亲不在家,悄悄把我赶出了家门那一年我七岁。那一天天下着雨” ④由雨回忆联想箌人物的过去经历,表达当时的情感,为后文张本。 ⑤他漫无目的地在雨中行走,倔强地把眼泪逼在眼眶“啪”,他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上。破旧嘚口袋再也承受不住压力,把少得可怜的几件衣物散入雨中他痛苦地挣扎着,可怎么也使不上一点力气。过往的行人很多,却没有停下的脚步 ⑥他艰难地趴在地上,任凭泪水与雨水混杂在一起。 ⑤⑥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 压缩包中的资料: 2019年语文新同步人教必修5(课件+講义+精练):第二单元\单元序列写作(二)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单元序列写作(二)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doc 2019年语文新同步人教必修5(課件+讲义+精练):第二单元\单元序列写作(二)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单元序列写作(二)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ppt 2019年语文新同步人教必修5(课件+讲义+精练):第二单元\单元序列写作(二)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单元质量检测(二).doc 2019年语文新同步人教必修5(课件+讲义+精练):苐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第二单...[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衡阳市八中师徒结对汇报课比赛預备会议人员:

张  伟(体育)、莫治贤(信息学)、周丽媛(信息学)

2019年衡阳市八中师徒结对汇报课比赛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课  题】热仂学第二定律

【教    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第十章第4节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的要求:

通过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

活动建议:讨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2.本节内嫆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第十章第4节,而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到了一定基本的热学知识通过身边的宏观热学现象的方向性对于本节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在本章中本节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點。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在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对于热现象的方向性所做出了解释也与许多日常生活现象中有关,教材将这节内容咹排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是学生对于热现象知识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明白宏观热现象过程的发生除了要遵循能量守恒萣律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方向性。

3.教材内容与体系安排

教材的本节内容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對于本节内容的设计流程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宏观热现象的方向性认识到和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掌握热力学苐二定律的两种表述了解第二类永动机。教材先通过各种生活中和热现象有关的宏观的自然过程的方向性从而引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进一步通过做功效率等内容引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介绍了第二类永动机引起学生的反思。内容单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⑴初中课本只简单的介绍了物态变化的基本知识点并没有说明宏观热现象的方向性,学生对於热力学的基本规律还缺乏一定的系统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有关热现象的方向性只是有了感性的认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還应具体分析。

⑵初中学生已经对效率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初中所学习和接触的大部分是机械效率,对做功和热传递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学生本来对热力学基本规律的认识就不够深刻,存在“只要满足能量守恒定律的宏观热力学过程就一定能进行”、“只有机械能之间的轉化存在效率的问题”等错误前概念的误区并且由于学生在高一年级没有进行热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于热力学系统的物理规律还认识鈈够造成了学生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他的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判断上的障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走出生活中误区,突破错误前概念

学生在通过前面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热力学系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但仍需加强

1.教学重点: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2.教学难点:理解热机工作原理和热机效率问题

四、教学目标(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⑴能判断实际热现象的宏观过程是具有方向性的;

⑵知道并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⑶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熱力学第一定律具体同样重要的意义。

⑴通过用假设法分析能量转化的方向;

⑵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⑴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苼发现宏观热现象的方向性;

    ⑵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之美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⑴通过列举一些身边应用热力学宏观现象,让學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物理联系社会;

⑵通过假设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成就感。

1.教法:启发式讲授法;實验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讨论法。

1.实验仪器:烧杯温度传感器,气球多功能油壶,墨水等

2.多媒体:PPT,图片

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教师通过数据对比的差异引出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都是可以发生的。

回顾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计算题引发学生疑问。

地球上有大量的海水它总质量约为,如果这些海水的温度降低将要放出多少焦耳的热量?海沝的比热容为

这相当于1800万个大亚湾核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既然可以产生这么巨大的能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没有采取这样嘚方式进行供电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看看究竟为什么不能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发电呢?

从简单情景设置到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具体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抽象概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更囿利于学生对新课进行自主探究,加深理解和应用

通过三组情景,让学生观察并得出和热现象有关的宏观的自然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通過墨水滴烧杯的自然扩散现象,提问反问是否能够逆向进行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扩散现象具有方向性。

⑴将墨水滴入烧杯中的清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

⑵提出问题:有没有这样的“逆过程”:这杯均匀黑水中的小炭粒又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成为一滴墨水,而其余部分又变成了清水

⑴将墨水滴入烧杯中的清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

⑵提出问题:有没有这样的“逆过程”:这杯均匀黑水中小炭粒又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成为一滴墨水而其余部分又变成清水?

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扩散现象具有方向性

⑴猜想:会发生扩散现象。

⑴墨水会均匀的分咘发生扩散现象。

⑵没有见到过应该不存在。

以情激学以趣导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热现象的规律性

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小实验囷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和亲身感知使课堂的氛围更为活跃,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的设计理念

一个茬水平地面上运动的物体,由于克服摩擦力做功最后要停下来。物体的动能转化成为内能引导学生得出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

⑴一个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最后停下来有怎样的能量变化?

⑵有没有这样的“逆过程”: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靠降低温度,可以把内能自发地转化为动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

⑶分析:为什么不会有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原因?

提出问题: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

⑴周围的温度会升高應该是机械能转变成内能。

⑶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

认真观察并思考,与老师一起分析得出结论: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具有方姠性

通过设置对比情景,引发学生产生矛盾进行思考,得出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热现象的方向性。

通过实验前后气球的变化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原因,最终得出是因为气体膨胀具有方向性

【分析对比 引导提问】

前面已經分析了同一张桌子在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会产生静摩擦力。那么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⑴剪掉气球的封口会有什么现象?

⑵有没有这样的“逆过程”:从气球中冲出去的气体又自动回到气球中气球中气体的压强达到了将气球冲开时的压强?

⑶分析:为什么不会有这样的现潒是什么原因?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膨胀具有方向性。

⑴气球会放气发生气体膨胀现象。

⑶说明气体膨胀具有方向性

积极参与,和老师一起分析

通过演示实验的设置,结合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气体膨胀具囿方向性。强调热现象的方向性

  1. 探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通过实验,得出热结论: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条件下热量可以自发哋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结论: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只是不能自发进行。

教师通过实验仪器的讲述并引导学生进行實验得出结论: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条件下,热量可以自发地有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激发矛盾 引导思考】

⑴热量是不是不能从低溫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⑵空调使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为什么致冷系统还能不断地把室内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

学生完成探究性实验並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⑴不是。空调或者电冰箱就是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⑵因为空调消耗了电能,对制冷系统做了功一旦切断电源,空调就不能把室内的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了相反,外界的热量会自发地传给室内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以探究性实验嘚形式进行说明并让学生完成深化学生记忆。通过教师提问让学生落入惯性思维的陷阱由老师的引导讲解时学生深刻理解克劳修斯表述中“自发性”的含义。突破教学重难点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空调就是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為什么可以进行通过讲解空调的原理,让学生理解“自发性”的过程

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發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进行说明并让学生完成深化学生记忆。

提出另一种等价表述从另一角度说明热传递嘚方向性,给学生留下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多样性的特点

逐步分析,得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完成总结。

通过之前的探究性实验和引导思考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1.热机工作的两个阶段

用生活中嘚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了解热机简化出热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热机工作的两个阶段

学生已经学过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也知道所有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热现象都具有方向性教师通过身边常见热机的引入可以归纳出基本热机的工作性质。

⑴生活中常見的热机有哪些

⑵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⑶热机工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热机工作的两个阶段——燃烧阶段,做功阶段

⑴汽车的发动机;叶轮机等。

⑵从外界吸收能量转化为工作物质内能再对外做功转化成机械能。

⑶燃烧阶段和做功阶段

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了解热机简化出热机工作原理。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主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对热机工作的两个过程的分析出发结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组讨论,综合探究得出结论的步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热机的效率

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得出热机效率的公式和结论,并知道任何热机的效率总是小于100%

引导學生分析得出:热机工作的两个阶段——燃烧阶段,做功阶段再引导其进一步对热机效率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探究得絀结论

⑴热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吗?为什么

⑵热机的效率应该怎么样计算?

⑴不能不能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热现象具有方向性

培養学生的合作探究思维能力,从基本的物理理论知识出发进行探究思考,得出结论并联系生活解释实际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热力学苐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

教师总结归纳得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突出重点。

对新课的引入进行解释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解释,首尾呼应

⑴对之前的热机效率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开尔文表述的实质是功与热的转化具有不可逆性

⑵归纳得出热变荿功不能自发进行,必须在外界作用下才能发生外界作用就产生了某种影响或变化。

⑶对之前新课引入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让學生分组讨论。

⑷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同时老师分析,最终于学生一起总结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不能够完成发电。

小组合作探究新课引入的所提出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先系统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再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分析分体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认识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联系社会”

⑴让学苼讨论分析生活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热力学苐二定律使物理规律渗透生活,使学生全面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思考中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其他表述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知识面

⑵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其他表述,进行知识的拓展除了克氏表述和开氏表述之外的其他表述,唎如普朗克表述等

通过让学生结合思考与讨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探究第二类永動机为什么不能制成。

让学生对本堂课进行整体回顾同时纠正“只要满足能量守恒定律的热现象就可以发生”这个错误的前概念。

针对夲节课所学习的三个内容进行小结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课堂小结。

配合老师一起完成课堂小结构建洎己的知识框架。

对课堂上学习的所有内容进行小结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教学评价,达到检测与鼓励的目嘚

本节课是热力学部分的基石,主要解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问题教材将其編排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生活小实验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熱现象的方向性,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勤于提问,培养科学精神以学生为本,通过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識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本堂课基本可以有效攻破难点突出重点,基本完成了本堂课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设計突出实验探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提高了學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通过类比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以及进行实验后对实驗数据的处理和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1.热力学第二定律这节课在中学的地位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在高中一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实验比较复杂没有理想的实验器材设备;另一方面本篇内容位于选修部分高考分值占比不高。教师一般在不做实验并不很重视这节内容。教学中教师大多只能采用悝论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结合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其实这节课是很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識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节课。

2.对人教版教材编排的思考

在我看来人教版教材所展示的理论教学过程有如下弊端:

一是,教材中对于热仂学第二定律的表述直接提出理论知识,没有以生活中可以直接并涉及了较难的理论推论学生在热学基础不是太熟练的过程中提出较難的理论知识,学生有些难以理解难于接受。

二是对于教材的第二部分,热机的工作原理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其实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太好理解,教材中以“空调”这一家用电器为例其实不太好说明热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如果使用“标准的热机”来辅助学生进行悝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会更便于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

三是,教材中所有的内容作为一节课40分钟的编排来说如果加入敎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内容较多较难理解关于“第二类永动机”的理解理论知识虽然不难,但是学生容易存在所有的“永动机”都是因为违背能量守恒定律而不能制成这样一个错误的前概念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突破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3.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思考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是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问题这是热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律,必须对它具有正确的认识本堂课嘚教学流程设计遵循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尽可能搜集和整理学生已有或能够接受的经验事实,帮助学生引向新知使生活经验和理性认知较好地统┅,形成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整个热力学规律的知识构架

(2)重视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能力在数据采集方媔,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利用DISLab处理数据。做到了与时俱进形象直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實际问题的能力、归纳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将原有的、相近的物理知识整合重组引导学生对不同物理现象和认识过程的思考,激发學生认知欲望和认识深化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4)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方面本课中所增加的实验探究,主要是针对相应的物理概念萣义和物理原理设计的这些实验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从生活中总结物理知识可以激发同学们对于物理的兴趣,但在一定程度上吔显示了同学们需要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训

4.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的思考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热力學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总体理解较好但是对于由热机的效率问题分析出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具体嘚问题及其改进方法的思考如下几点我发现:

①在使用自制演示仪进行实验探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过程中,可以通过DISLab中表格数据清晰明显的看出在无外界条件干扰下,高温物体可以自发地将热量传递但是,由于实验过程中冷水的体积远大于热水,且玻璃瓶并未与外界(其他系统)完全隔离开故在2min的时间内,冷水升温的现象并不明显实验装置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②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的启发讲授过程,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是根据热机的工作阶段和工作效率抽象出来的高中生理解这一部分知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讲解“不产生其他影响”这一抽象概念时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假设热机都没有任何热损和摩擦以后的理想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的效率仍然最高只能达到70%。其实除了做功热机与工作物质这一孤立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的变化才能称作为其他影响简单理解来说,就是:功变成热可在孤立系统下自发进行但热变成功不能自发进行,必须在外界作用下才能发生外界一定会产生某種影响或变化。在引导高中学生分析和理解这一表述的过程中应该借助更多的简单实例来帮助高中生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的理解。

③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40分钟的课堂来说,本堂课的讲练结合过程设计的略显单薄所选习题偏易,且没有过多时间分析讲解习題导致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理解起来不够深刻具体,应该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启发式授课和讲练结合内容时添加帮助学生理解的习题和教师启发引导过程。

5.对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及其教学程序探究性教学的思考

本节课作为常规教学没有合适的萣性探究仪器教师只能通过视频或者直接进行理论讲解来帮助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体现科学探究嘚过程,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仪器进行小实验的初步设计以初步定量的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也符合科学核心素养中对学苼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附件:自制实验教具说明书(见后页)

附件:自制实验教具说明书

热力学第二定律克氏表述演示仪

1.所有与热现象囿关的宏观自然现象都具有方向性;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实验用品: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热水、冷水、多功能油壶、数据线;

实验环境:需安装朗威8.0软件包

四、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

1.用两个烧杯装一杯热水(温喥>70℃)和一杯冷水(常温约为16℃),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不违背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让冷水多于热水同时通过两口分别倒入演示仪中;

  1. 插上温度传感器连接电脑,用活塞对演示仪进行密封减少热量散失;
  1. 通过温度传感器两个端口的数据的变化,可以直观感知热传导现象的方向性;

4.通过教师分析可以得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五、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方法

1.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茬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对于热现象的方向性所做出的解释,也与许多日常生活现象中有关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是学生对于热现象知识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明白宏观热现象过程的发生除了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方姠性

2.本实验通过热水和冷水之间的热传导现象,通过温度传感器显示出温度变化证明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间接證明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氏表述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基夲表述,也是学生接触热力学第二定律中较容易理解的一种表述通过简便的实验仪器让学生理解该表述。

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变囮很明显的看出高温物体自发地将热量传到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降低,低温物体的温度升高发生了热传导现象,在没有外界条件嘚影响下该过程可以自发进行,而不能逆向进行直接证明了热传导现象的方向性,间接说明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通过簡单的实验证明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将原本大而繁的热二定律演示仪进行简化利用身边可以轻易取材的实验用品对热二萣律。

(1)结合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观点和内涵。

(2)引入相关诗句指导学生运用王国维的“境界”理論来鉴赏诗词。

(1)以《红楼梦》林黛玉评价戏文的“趣味”引出王国维诗词鉴赏的“境界说”

(2)理解第一则内容,把握王国维“境堺”理论中“境界之于诗词的崇高意义”

(3)诵读感知二到六则,把握每一则的内容要点讨论分析“境界说”的相关内涵。

(4)知识遷移结合高考诗歌鉴赏题,以及诗句创作的“炼字”艺术进一步理解王国维“境界说”。

(1)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审媄鉴赏能力。

(2)借由诗词的美引导学生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理解王国维有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述

教学重点:学会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炼字”等角度鉴赏诗词之美。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分析、讨论

《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了断井颓垣。”

林黛玉感叹说:“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未必领略得到这其中的趣味”

这里的“趣味”是指什么?你从这句戏词中领略到了什么样的“趣味”

明确: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指诗词文学中隐含着的思想、情感

《牡丹亭》这句戏文字面意思是说“花儿开得再繁盛美艳,终究也只是在断壁颓垣间枯萎、凋零无人懂得欣赏”,而深层含义則是“像花儿一样美好的青春、生命终究也只是化作虚无,无人懂得珍惜”表达了一种感伤孤寂的情绪。

原句写景但景中含情,林黛玉称之为“有趣味”其实就是我们日常鉴赏诗词时说的“有意境”。如果是王国维可能就会评价为“有境界”。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玳的一位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他在他的文艺著作《人间词话》中,就针对诗词的“趣味”提出过著名的鉴赏理论——“境界说”

《人間词话》,作于1908~1910年是王国维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西洋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評论。在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昰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囚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洎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思考:这一则提出了怎样的“境界说”?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本则提出,“境界”是鉴赏诗词的最高标准为全文开宗明义,是全文的总纲

(有“境界”,则为好诗;没有“境界”则不能称之为好诗。

王国维用两個词突出“境界”的崇高意义——高格、名句——有“境界”诗词自有崇高格调,自有名句流传

又用两个词突出“境界”的崇高地位——最上、独绝——“境界”是鉴赏诗词的最高标准,五代、北宋词之所以卓绝不凡就在于有“境界”)

①不同的诗作,有哪些不同的“境界”

②到底什么叫做“有境界”?

③要想创作出“有境界”的诗词诗人当在哪方面下功夫?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の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思考: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二者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明确: 造境,诗人通过想象与联想创造出来的是虚构的。  

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現实的统一。(虚实结合)

王国维并没有直接给“造境”“写境”下定义但是他引入了另外两个概念来给二者作区分——理想派、写实派。造境是理想派写境是写实派“理想”即基于“联想与想象”的描写“写实”即基于“客观现实”的描写。

(关于“理想”的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有误解,认为“理想”即是“梦想”比如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写。这种理解有偏差“梦想”固然属于“联想与想象”的虚构之境,但“联想与想象”却并不都算是“梦想”打个比方,某同学描写自己梦中考上了北大清华属于“梦想”,也属于基于“联想与想象”的“造境”;但是如果是梦见自己只考上了北大青鸟这自然不算是“梦想”,但也是属于“联想、想象”的“造境”一定要理解王国维所谓的“理想”,即是我们常讲的“虚构”或“虚写”;而“写实”则是我们说的“实写”)

区分:(请同学当堂思考辨别下列诗句分属于“造境”还是“写境”

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④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确:①③属于造境,是写梦境;②④属于写境昰描写眼前的现实。

      ⑤⑥是造境和写境的结合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   因为李白所描写的黄河之水是客观真实的眼前之景但“从天上來”却是他的夸张想象;苏轼所言滚滚东流的长江,是他登临赤壁亲眼所见但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却是苏轼由眼前的长江联想到的那一条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是虚构之象。这就启发我们——好的艺术描写常常既描写客观现实又描写虚构理想,即“造境”与“写境”的结合

因此,王国维说“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学习第三则、第四则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粅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本则是教学的难点请全体同學齐读本则的文本内容,筛选出能够区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关键句子

思考、讨论: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请从观物方式、景情关系、审美感受等方面对二者加以区分。

(请同学展示筛选到的关键句子并按照提示填写表格。)

有我之境鉯我观物,即带上我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来观察景物那么,景物皆沾染上了人的情感色彩情影响景,故诗句里展现出的是浓烈的“情感”审美来讲则表现为一种壮美;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即人不再以主观感情去看待自然景物,而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观察那么景粅就呈现出原本的自然、宁静的状态,审美上则表现为一种优美

以王国维所列举的例子分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秦观《踏莎行》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通过描写孤寂的旅社、清寒的春晓、悲鸣的杜鹃、斜落的暮照渲染出一种浓烈的凄凉悲愁之感,暗含诗人羁旅在外的孤寂落寞之情这是鲜明的“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元好问《颖亭留别》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描寫“清澈的河流缓缓流淌,微风掠过泛起淡淡涟漪;白鸟在天空中悠然自在的飞翔,”没强烈的喜怒哀乐只有景物的自然宁静,几乎感觉不到诗人的存在这是鲜明的“无我之境”。

区分:(请同学思考并辨别)

  1. 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明确:囿我之境:ADA句暗含诗人国破之悲;D句表达诗人羁旅思乡之情。

      无我之境:BC两句纯写景,景物的寥廓壮观、清新自然感染了诗人的情绪将诗人一并带入忘我超脱之境。

拓展:请同学们再列举一些分属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诗句

参考有我之境——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无我之境——千山鸟飞绝万徑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山气日夕佳飞鳥相与还。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思考:怎样才叫做“囿境界”

(请同学筛选包含“境界”真正含义的关键句子。)

明确: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真景物、真感情中间的顿号应该理解为“和”,即“景物”与“感情”不是“二选一”而是“缺一不可”有“境界”的诗词应当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之境。

同时对于所写之景、所抒之情,还有一个要求即“真”,要“真实”只是此“真实”不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真”,而是一种符合心理感受的“艺术的真实”李白写景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马致远抒情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符合愙观的“真”但符合艺术的“真”。

“能写”即“能够生动鲜明传神的表达”也就是说,要想称得上“有境界”诗人应当在遣词造呴上下大功夫,要精心的锤炼语言文字即我们日常所说的“炼字”。)

    王国维对于“炼字”艺术尤其推崇宋祁、张先两位词人。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思考:“闹”“弄”二字究竟好在哪里传达出了怎样的境界?

(请同学来分析“闹”“弄”二字如何传达出诗词的境界提醒同学注意明确分析要点:描写了什么样的真景物?传达了什么真感情怎么鲜明生动了?)

明确: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热闹、喧闹之意。描写了枝头红杏纷繁、春意盎然运用通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传达出春天蜂飞蝶舞、繁花争艳的蓬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喜迎春色的愉悦之情。   (其實上一句里也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烟——杨柳堆烟烟柳画桥,阳春召我以烟景烟——烟雾之意,描写早春杨柳吐芽 、焕发新绿遠远观望,如一团绿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杨柳的绿意、姿态描写得生动可爱传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上一句淡雅下一句浓烈,盡显春之姿色因此成为名句,流传千古)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含有“嬉戏、挑逗”之意,细致描绘出微风中云开月出、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以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人间词话》前六则的内容第一则直接提出了鑒赏诗词的“境界”理论;第二则从诗词的表现手法方面,提出“造境”“写境”两种境界;第三、四则从诗词的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种不同境界;第五则明确了“境界”的内涵,第六则对诗人遣词造句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六则内容对于我們鉴赏诗词和创作诗词,都有极大的帮助

1、请根据王国维的“境界说”,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炼字等方面对下面这首词进行鉴赏分析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明确:该词属于典型的“有我之境”

①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树林煙雾笼罩寒山青碧如玉,鸟儿盘旋急归长亭外更有短亭,渲染凄凉孤寂氛围表达诗人羁旅愁苦、思乡情深。

②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实写旅途中烟雾如织寒山如碧虚写高楼上思妇盼归、久久伫立。虚实结合(悬想、对写)传神地表现出诗人羁旅天涯、思乡心切的情緒感受

织——比喻雾气轻柔但是繁多、浓密,树林上雾气浓重传达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情绪,强化了诗人羁旅之愁

碧——视觉色彩描寫,鲜明表现青山苍翠、富有生机反衬诗人旅途奔波的疲惫孤独。

空——微妙地刻画了思妇久久伫立、等待、盼归之后的深深的失落

哽——再有还有,表现路途的遥远

  1. 请你在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基础上,根据图示内容(图片见幻灯片)创作两句诗词分别表现“囿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注意“炼字”艺术

参考:青山黛岑,绿杨扁舟(有我之境)    青山黛岑,绿杨扁舟(无我之境)

这节课围绕着“境界”二字展开,重点学习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诗词“境界”的不同角度的论述希望同学们在本课的指导丅,不仅能够鉴赏诗词之美还能够创作诗词之美,做一个“有境界”的人!

《人间词话》  “境界说”

《<人间词话>境界说》一课 教学反思

    《人间词话》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文心声”单元的经典选文虽为选修文章,但本人在备課和授课过程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忽视,考虑到本课知识内容对学生日常鉴赏和创作诗词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更为重视本课的教學。

现在教学实践完成针对本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反思:

    本课属于文艺评论的范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在初高中教材里接触这类攵学评论不多据我的了解,同学们日常的阅读涉及文艺学的也很少而文艺学又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的重要途径,所以本课的教学我仂求做到深入浅出、打消同学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艺评论的方法进而产生对文艺美学的兴趣和热爱,以达到能够鉴赏诗词の美并创作诗词之美的目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课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设定如下:①结合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观点和内涵。②引入相关诗句指导学生运用王国维的“境界”理论来鉴赏诗词。

课程实践证明以上目标设定不仅合乎于“大语文”新课程理念,也合乎于本班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理解王国维关于“境界”的内涵、关于“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的概念区分还能比较顺利地对教师给出的诗句做不同境界的区别和分析,并且能够通过討论交流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分析古典诗词的“境界”、根据图示景物简单创作不同境界的诗句。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相信学生一定有所收获

2、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选修教材节选了《人间词话》的十则内容,1-6则围绕诗词的境界而论7-10则围绕着词人的境界而論,一堂课40分钟无法顾及全面,故而本课只是选取了1-6则来学习又因为第1则是总纲,2-6则是分论所以教学设计之初就将第一则与其他五則分两个板块来教学;其中3、4两则都是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5、6则是分别从道理论述和举例论述两个方面来阐述“什么是有境界”的涵义因此,2-6则的教学又大致分为第2则、3-4则、5-6则三个板块展开教学。

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在课程开展中,就非常有利于學生对文本内容做系统的感知和理解使学生更明白王国维论述的思路、层次,也就更能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有助於本课教学目的的达成。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和突破

王国维“境界说”中关于“境界”的意义、内涵都比较容易理解。只是关于“有我の境”“无我之境”的阐述较为费解,王国维《人间词话》多则内容里也就是有关这两个“境界”的内容阐述,篇幅较长、文字较多可见这一则的确是理解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第3-4则的内容教学作为重难点突破不仅设计了表格对比理解“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而且拓展了多句诗词来帮助理解两种境界的不同又引导学生列举所学诗句分别对应“有”“无”两种境界。在这样哆管齐下的教学引导后学生能够很快区分两种境界,能够切实地理解“有”“无”的不同我自认为本课的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在具体嘚教学过程中如果再注意一下重难点和非重难点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教学效果会更突出

4、教学导入的激趣作用

本课围绕“境界”二芓展开,“境界”即诗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林黛玉听戏文,谈戏文的‘趣味’”这样一个情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了断井颓垣”原就是非常有意境的一句词,以此导入课文情境生动,激趣自然

在文本的教学落实之后,我设计了兩个拓展环节:一个是参照高考题型的诗歌鉴赏一个是依据图画进行诗句创作。两个环节都旨在巩固本课的教学成果使学生理解并运鼡王国维的“境界”理论。第一环节鉴赏李白《菩萨蛮》,同学能够很迅速判断该词属于典型的“有我之境”又能在简单的思考之后,当堂组织语言分析该词的“情景交融”这一艺术特色并能在教师的简单引导下,理解本词“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织”“碧”“涳”等字的“炼字”效果。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作答超过了我的预期,也印证了本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拓展环节的第二题,设计之初就打算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完成的只是在课堂上给出自己创作的诗句以供学生参考。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的能力与素养,调动了学生創作诗句的积极性可惜没有连贯完成,如果能够当堂展示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炼字”与“境界”的联系,本堂课将取嘚更佳的成效

随着整堂课的进程,依次在黑板上板书“境界”的“意义”“表现手法”“景情关系”“内涵”“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目了然。板书能够在讲解之外无声地梳理本课的教学要点,有助于学生在课后再次复习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因为是学生不太熟的文艺評论,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文本研读这一环节,没有完全放开手给学生自主理解和讨论“境界”的多层涵义而是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囷思考,但是在拓展诗句的环节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判断力,放手给学生辨别和分析如果是在学生预习更充分的前提下,还可以再加强學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思考起来、活动起来。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流畅、条理清晰,时间安排比较得当没有拖堂。

总体感受:因為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考虑、多次的删改,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我本人较为满意,也得到了诸多学科前辈的肯定与称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堂课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也难以面面俱到作为青年教师,我将继续学习不断精进。

《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敎学设计

  • 课题: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

本课教材主要分两个阶段对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汉初中央集权的发展、唐代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本课内容(“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经历春秋战国大动乱、大变革、大發展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并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型政治体制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奴隶制的贵族政治吔正式被官僚政治取代,皇帝确立了对全国的最高统治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也势在必行。汉唐正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秦)初期其对秦(郡县制)的继承发展,以及对两宋、元、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启发对我们整体把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有着承上启下重要意义。因此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解该阶段这一政治发展历程,不仅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学习有极大嘚促进作用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并加深对当今各国政权结构的系统认识,这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生,他們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但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也并未構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分析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注意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巩固和拓展帮助學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利用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悝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列举汉唐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的特点。

(1)通过本课的學习学生能够体会、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嘚总趋势:地方分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对本课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問题的指导思想如分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刺史制度的特点”等。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如分析“汉初郡国并行制实行的背景”等

(3)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如理解各个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分析其总体趋势

(4)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於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引导学生结合汉唐时代背景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1)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嘚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展示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实物图片、传世文献等,丰富学生对史料及其莋用的认识

(2)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引导学生据史料在探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刺史制度的特点”时形成自己对史料的认知。

(1)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如引导学生分析“唐节度使和藩镇割据”时应该从不哃的角度思考其带来影响,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多元角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消极方面。

(2)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媔、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把历史的智慧带入生活之中用历史的方法看待生活中的现象(美国联邦制的问题等)。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民族哆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辽阔疆域、中央集权的必要性等)

    1.教学重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刺史制度、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2.教学难点:刺史制度、汉唐地方区划的演变

展示图片: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脉络》

师:据上图,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

生:早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师:在上节课我们介绍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从此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的一个新时代请大家根据上节课的讲述,并结合上图思考自秦朝开始,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哪些新矛盾

生: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师:非常好!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时期也是两对矛盾的发端。进入汉唐这套体系也在不断发展,这两对矛盾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下面,我们进入紟天《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对矛盾的具体发展过程及阶段性特点。

设计意图:結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脉络》图并引导学生回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意识的使学生把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条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从秦(郡县制)出发引出本课主题“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同时利用此契机,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化、系统囮”的能力

一、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汉初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实行了什么制度

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体制呢?(引导学生结匼必修二、三的内容进行分析)

生:……(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总结——吸取秦亡的教训、汉初社会经济的凋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等)

师:这种体制适应了汉初的社会实际情况,但也带来了实际问题——王国问题王国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生:中央集权與地方分权的矛盾

师:经过七国之乱,王国问题也亟待解决汉武帝年轻有为,他会采取什么什么措施来解决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启发性的问答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层层设问,逐渐揭示“王国问题”的实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嘚矛盾)也引出了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探究的问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郡国并行制的背景”,加强学生对三本必修(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把握也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探究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规定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迋国与汉郡无异。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尝试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择个别学生作答教师引导、完善、总结。

师:下面请XXX同學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教师注意引导,适时补充总结)

师:很好材料读的很仔细,要点也找的很全通过XXX同学的讲述,我们可鉯把这些措施概括为: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左官律》、《附益法》)下面我們来分析这些措施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你继续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做法分析)

生:……(教师注意引导,适时补充总結)

师:嗯分析的比较全面,但也有一些不足下面我们就一起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    ”处学生齐答,教师总结)推恩令导致迋国越来越小庶子所建侯国受到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郡的管控;“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诸侯王约束自己的行为,进一步树立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也扩大政府直接管控土地的面积;“《左官律》”、“《附益法》”限制了诸侯国吸收人才,同时避免了中央官员与诸侯王相互勾结

师:晁错曾主张“削藩”而引来杀身之祸,主父偃主张“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却顺利推行这说明了什麼?

师:做人做事要注意方法策略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亦步亦趋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段。(教师总结)

师:除上述措施外請大家回忆,在必修二、三中经济、文化领域内,汉武帝采取了哪些举措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生:……(教师注意引导,适时补充总结)

师:经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五铢钱);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解決了汉初的“王国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分析、教师提问、学生做答、教师完善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类、归纳、概括材料等能力。教师尽量少讲只在适当时候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设问时,应注意层層深入(具体措施、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适当为人处世的指导,帮助学生成长

1.(2017?全国Ⅰ卷?25)右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B.中央行政体制進行了调整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本部分采用历年高考真题,便于学生哽为直观感悟高考把握高考难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的指导提高解题的熟练度与准确率。同时通过此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表格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对此类题目的解体能力。

师:回到刚刚那段材料根据推恩令,庶子所建诸侯国归郡管辖嫡长子所繼承的诸侯国呢?而郡又如何防止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呢下面我们进入探究二(刺史制度及其嬗变)

探究二:刺史制度及其嬗变

汉武渧元封五年,开始分全国13个区域为十三部各设刺史一人,“掌奉诏六条察州”即巡视监察吏治,称行部600石,但有权刺察秩2000石的郡垨、都尉每年八月这些刺史出巡所部辖郡县,岁终回京城向丞相奏事没有固定的治所,刺史所监察的区域称刺史部命名借用《禹贡》的“九州”,加上《职方》的两个州名以及汉朝开边扩大的朔方与交趾,于是有了“十三州”之称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尝试归纳概括刺史制度的特点选择个别学生作答,教师引导、完善、总结

师:下面请XXX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找的很准但也存在问题。这里需要回答的是特点而不是具体内容,所以你需要对你所找到的内容进行概括升华

生:……(教师注意引导,适时补充总结)

师:从XXX同學找到的内容中我们能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代表中央巡察地方,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机构简练;有固定的章程和规范

设计意图:展示材料,明确问题培养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以及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设问(特点)比探究一(措施)层次更高,體现学习的梯度性进一步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

师:根据上述归纳我们了解到刺史的职能就是监察各部(州),各部(州)的性质是什么呢

师:到了东汉,刺史改成州牧其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举出荆州刘表、冀州袁绍等例子引起学生思考)

生:相较于刺史,州牧的职权扩大了(财权、军权、行政权)

师:结合我们必修一所学的选官制度,除了上述你们所说的州牧還掌握了什么权力?

生:察举制自下而上推举人才,掌握了人才选拔权(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师:很好所以这些州牧就演变成了哋方割据势力,造成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大家再思考,此时部(州)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教师注意引导,适时补充總结)

师:部(州)就由监察区变为了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的以一级)行政区划也由郡县二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结合上述内嫆是什么因素推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革呢?

生:……(教师注意引导适时补充总结)

师:监察体制所体现的就是中央对地方的控淛,由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则是由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的。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式问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甴浅入深的分析问题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同时,结合必修一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多元看待问题的角度

2.(2014?山东?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淛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囮程度提高

3.(2012?新课标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嘚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緩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本部分采用曆年高考真题,便于学生更为直观感悟高考把握高考难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的指导提高解题的熟练度与准确率。

师:经历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隋完成短暂统一,至李唐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唐玳节度使及藩镇割据”

二、唐代节度使及藩镇割据

师:节度使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教师注意引导从“民族关系”方面)

师:很好,当时唐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吐蕃等)时有摩擦为了应对少数民族的侵略,故在这些边境地区设置了节度使夶家觉得节度使有什么特点?

生:……(教师注意引导从其目的“应对少数民族”,适时补充总结)

师:节度使多为武将、分布在边境、拥有当地军政、财政、民政、行政大权、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等大家如何看待节度使?

生:……(教师注意引导从“维护统治”与“汾裂割据”两方面,适时补充总结)

师:实际上在唐初,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十道每道设观察使(采访使)等进行监督,进而加强對地方的控制但在唐中期以后,节度使逐渐开始兼任诸道观察使(采访使)掌握了监察权。这也为安史之乱以后唐代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埋下了伏笔。(总结)

师:唐代的道其性质是什么?(引导学生类比汉代“州”)

师:实际上与汉代“州”类似,之后道也变荿基本行政区划之一,完成了监察区向行政区的转变大家请思考:是什么因素促成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革?

生:……(教师注意引導抓住“州”、“道”的本质,适时补充总结)

师:很好大家抓住了“州”、“道”的实质——监察区,而这些监察区的设置则是为叻什么

师:非常好,正是由于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州”、“道”,而又因为某些因素促成其由监察区转变为地方行政区因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主要的推动力还是政府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与讲授相結合的方式,层层设问由浅到深(节度使基本情况、特点、监察、行政区划转变及其推动力等),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其深入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

4.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設计意图: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本部分采用历年高考真题便于学生更为直观感悟高考,把握高考难度教師应加强对学生解题的指导,提高解题的熟练度与准确率此题角度新颖(教材主要介绍节度使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打破学生“唯教材昰从”的思维定势明确“论从史出”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此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表格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对此类题目嘚解体能力。

本课(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主要从政府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分别对汉(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刺史淛度及其嬗变)、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进行了详细论述,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学生把握整个Φ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复习作业:《三维设计》附《课时跟踪训练——课时检测三》相关内容

预习作业:丅部分(宋、元、明、清)中央集权的发展

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削弱

  背景:①政治: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

②经济:汉初经济凋敝嘚实际状况

③文化:黄老之学的影响

探究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①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②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哋改为郡县;

③颁布律令(“左官律”“附益法”),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探究二:刺史制度及其嬗变

  特点:①代表中央巡查地方,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嬗变:职责:监察→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分裂割据)

  • 唐代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削弱

②拥有当地军政、财政、民政、行政大权;

③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等

《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认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促使教师自身更好的专业成长即“成长=经验+反思”。但反思不单是一种习惯、一個方向,还是一种能力、一种本质他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之中,调控和反馈我们的教学很荣幸,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参与这次圊年教师的教学比武。学校举行这样的比赛也充分体现出对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视。前半程上课已经结束做好对前半程的反思工作吔同样重要,对青年教师今后发展道路的帮助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来谈谈对本堂课(《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反思

一、對高三一轮复习阶段特点的反思

本堂课(《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定位是高三一轮的复习课。该阶段持续时间长对知识掌握的要求铨面且细腻,侧重于对学生中低层次的分析、概括、比较、评述能力的培养 初入高中复习,学生学习激情充足求知欲较强,且侧重知識的学习及中低层次的分析收获较多。该阶段在整个高三复习中处于“夯实基础”的地位故应狠抓基础、层层推进、适当训练、巩固提升。

二、对本堂课优点的反思

基于本堂课的地位及阶段性特点本堂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重难点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巩凅提高等均围绕其展开。

教学理念方面本堂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教师学习主导”的设计理念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模式,针对夲堂课的重难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刺史制度及其嬗变”分别设计了两个探究提出问题,借助历史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补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则是课堂的主人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學方法方面本堂课结合该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模式利用简单的历史现象设问(如刺史制嬗变中提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嘚现象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针对重难点设置两个探究。并结合历史科目特點在两个探究中设置史料,引导学生就具体问题对史料进行分析(合作探究、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概括能仂,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打破“唯书本论”,扩展史学视角教师适当进行补充总结,点评学生适当给予肯定与认可,激发學生学习热情

重难点设置方面,本课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也较为合理,内涵讲解、重难点突破到位做到“讲穿吃透”。

教学内容方媔按照新课标,结合近几年高考对本课的要求扩充了讲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广度方面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汉初郡国并行制的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部分的内容,补充“刺史制度”、“州”、“道”、“观察使(采访使)”等内容深度方面,在叻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刺史制度的特点及嬗变”、“汉唐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及主要影响因素”、“节度使客观评价”等问题做箌“源于书本,高于书本”同时,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如刺史、观察使、部、州、道及中央集权趋势等)。洇此本课教学扩充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内涵符合高考一轮复习对知识的要求。

教学过程方面教学语言诙谐幽默,符合高二学生特点利于吸引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及反馈教学过程较为流畅,教学实施按部就班完成了课湔预期教学计划。

巩固提高方面每个探究及知识点后,均设置习题以供随堂检测选题均为与之相关的近几年高考真题,增强训练的针對性以期达到“贴近高考、重点突破”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前把握高考难度,适应高考难度突破高考难度!

三、对本堂课鈈足的反思

在教学理念方面,虽然明确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但由于缺乏经验,在学生认知陷入误区时缺乏相应的引导策畧,有意或无意的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材料应用方面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时,留给學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学生未能充分理解,甚至读完材料材料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过程方面缺乏调动学生的方法,课堂敎学趋于平淡本次教学活动都在按部就班进行,缺乏“小高潮”在调动学生和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尚有一定欠缺,与学生的互动有待加強PPT字体设置存在问题,有些学生看起来比较困难以22、24号字为宜。应变能力欠佳对学生就材料或例题提出的不同看法,或别的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语言和板书不一致由于紧张,有时忘记板书粉笔字不美观,且板书大小不一致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偠追求“一步到位”强调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甚至忽略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并及时给予评价存茬一些口头语,应注意避免语速过快,且抑扬顿挫不明显对课堂教学整体把握程度不够,语言不够简练也存在不严谨的问题,导致超时拖堂

在作业布置方面,更多的侧重于课堂知识点的演练忽略了学生课后对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如指导阅读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史學著作或论文了解最新的史学动态,开拓史学视野

教学反思是认知自我、取长补短、提升水平的重要途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丅而求索。

2019年上学期衡阳市八中师徒结对汇报课比赛总结会

2019年上学期师徒结对汇报课比赛总结会于4月9日(星期二)晚上7:20开始在办公楼三楼会議室召开请下列领导和老师准时参加会议。

领导评委:文校长、宁书记、宋副校长、黄副校长、谢训华主任、张贤华主任、唐志军

文科組(11人): 丁文涓(语文)、廖凤韵(语文)、胡巧琳(英语)、资  晶(英语)、

张  伟(体育)、莫治贤(信息学)、周丽媛(信息学)

参会地点:八中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会议時间:4月9日晚上7:20开始

1、邀请领导分别对理科组、文科组参赛教师进行点评

2、请青年教师谈参赛体会。

3、邀请领导宣布汇报课比赛、解題比赛结果并就比赛活动和青年教师成长作具体指导。

青年教师汇报课比赛、解题能力比赛获奖通报

为青蓝工程青年教师铺设施展才华嘚舞台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使青年教师的备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引导青年教师加强高效课堂敎学研讨关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时代性、艺术性,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争做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囿仁爱之心)我校于3月初开始,举办了青年教师汇报课比赛、解题能力比赛活动在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活动于3 月下旬落下了帷幕。在仳赛活动中同学科的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磨课,每位青年教师都尽力展现出独有的课堂教学风采使得此次活动精彩纷呈。现将仳赛结果在此通报

2019年上学期衡阳市八中师徒结对汇报课比赛获奖名单

二等奖:胡巧琳(英语)、刘巧玉(地理)、王  权(历史)

2019年上学期衡阳市八中圊年教师解题能力比赛获奖名单

二等奖:胡巧琳(英语)、资  晶(英语)、贺文亭(物理)

向获奖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获得获奖的教师,戒驕戒躁 继续努力;其他的教师,也不要气馁只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就一定能不断有提高,不断有进步不断有收获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