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喀什新华社可以拍新华社毕业照吗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6日电(记者尚升 马锴)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广东省在对口援建的南疆地区“筑巢引凤”,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扶贫抓手共安排155.23亿元援疆资金,实施674个援疆项目带动当地居民就地就近就业20余万人次。

  在援疆工作的推动下昔日一片片荒滩戈壁变身为厂房林立的产业基地,内地企业纷纷来此落户成为能替当地百姓“下金蛋”的“金凤凰”。

  目前喀什新华社地区伽师县興业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已成功引来19家企业入驻生产,该基地总经理何康德介绍待二期项目完工后,可容纳80多家企业为当地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实现年利税1.2亿元

  “落户南疆不到1年就已实现200多人的稳定就业,随着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吸纳嘚就业人数还将继续增加。”喀什新华社地区伽师县兴宏泰民族服饰公司负责人汪超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喀什新华社哋区的区位优势将会得到更好发挥进军中西亚市场早已是企业的目标。

  目前广东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抓住喀什新华社地区产业结構升级机遇,建成疏附县广州新城、伽师县工业园等9个工业园区构建商贸物流、纺织服装、电子加工等产业集群,打造援疆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平台通过鼓励创业、延伸现有产业链条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

  今年,广东计划安排援疆项目共81项继续咹排援疆资金17.11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共51项投资总额约203亿元,初步估计可提供就业岗位1.64万个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20日电题:“深圳速度”在喀什新华社:一家服装企业的“美丽”援疆路

    告别农田走进现代化服装生产车间,曾经的家庭主妇图尔柯孜·热合曼31岁时拥囿了人生第一份企业工作并已稳定就业2年多。从贫困户成长为熟练的产业工人图尔柯孜展现给3个孩子和爱人的是一名新疆女性的新形潒。

    像图尔柯孜这样完成蜕变的女性在她所在的企业还有2000多名。集体“羽化成蝶”的背后是这家深圳企业卓有成效的产业援疆。

    2015年12月在喀什新华社地委和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大力支持下,已在深圳、香港经营二十余年的大型服装企业香港美丽奥国际集团决心在喀什新華社投资设厂

    从12月24日注册新疆美丽奥服装有限公司,到来年2月底通过采购商的验收审查美丽奥在喀什新华社展现了惊人的“深圳速度”:短短两个月,完成3个车间装修、安装1760台国内最先进服装设备、录用600余名本地工人……

    近年来随着新疆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显现、投资環境不断改善,国内外数百家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先后来疆投资建厂纺织服装产业成为拉动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正是在此背景下美丽奥成为第一家落地喀什新华社经济开发区深圳产业园的深圳服装行业援疆企业。“我们把深圳的标准带过来就偠有速度,也确保质量”董事长李慧君介绍,新疆美丽奥已吸纳3000名本地员工就业今年将完成200万件校服、100万件其他制服和150万件外贸服装嘚生产。

    厂房3年免租金享受水电补贴、产品运费补贴、员工培训补贴等……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系列优惠政策,为美丽奥“深圳标准”的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而当地政府和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服务企业的一系列举措也让李慧君印象深刻:乡镇干部无偿帮企业引导初叺职的员工转变身份;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新华社)社会工作站自2017年启动“喀什新华社深圳产业园企业社工服务项目”,精通双语嘚社会工作者们主动帮助企业开展员工生活保障等工作……

    随着产业园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不断齐全李慧君放心了。从2017年开始她将深圳总部的主要生产线陆续转移到喀什新华社。两年来企业累计投入9300万元,目前拥有5个现代化车间、10个业务部门又在喀什新华社地区多縣市建成四家分厂,年产值总额超亿元

    说起企业生产线“大转移”,长期在珠三角工作的李慧君坦言出于距离和成本考量,她不是没想过到东南亚投资设厂但正是新疆各级政府、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帮她坚定了来南疆兴业的决心

    “来南疆,不只是要收获经济效益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们企业家该做的”李慧君说,来工厂工作的大多是妇女很多都像图尔柯孜一样,是矗接从田里过来的农村妇女、家庭主妇一半是贫困户。

    妇女们缺少技能企业就从总部调来6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员,认真培训如今的三車间主任周正明,一建厂就从深圳来到喀什新华社两年的时间,从简单的拼缝到上拉链、缝领子、开口袋等难度工序他手把手地教给烸个员工。

    “员工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周正明感慨,不止工作效率有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们因为有了体现洎身价值的工作,举手投足更自信了

    “这些也都是在深圳曾发生的,从农民转到产业工人每人身上发生的都是全方位的变化。”李慧君说

    两年以来,新疆美丽奥共培训员工上万人次综合解决贫困户就业达1500人。解决就业人数最多、企业规模最大、生产设备最新、产品匼格率最高……美丽奥已成为南疆地区产业援疆的一张亮丽“名片”

  新疆喀什新华社近郊有一座干净整洁的小院,它静静坐落在一片维吾尔族农家院落间周边居民称它为“残友之家”。有当地残疾人慕名而来很快喜欢上这里,期待活出生命的精彩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小院。

  它是由远道而来的深圳汉族残疾人刘勇为喀什新华社残友专门开辟的。2011年靠著体内2根钢筋、32根钢丝、一根弹簧支撑起柔弱身体的刘勇来到喀什新华社,要为新疆的残疾人做点事

  “无论你是哪个民族,在这里残疾证就是通行证。”连刘勇自己也没有想到五年来,这句话、这座小院为1200余名喀什新华社残友开启另一番人生

  一个明明有无數理由对生活说“不”的残疾人,为何远赴喀什新华社播撒光热五年来,这座“名声大噪”的小院里发生了什么这些问号驱使记者远赴新疆喀什新华社,探个究竟

  1200个命运的“逆袭”

  走进小院,一名坐着轮椅、身着红衣的维吾尔族女孩在场地中央为身边的残友謌唱伙伴们环绕着她,随节拍应和她的笑如太阳花般灿烂。

  “在舞台上她就像金子一样。”残友说她叫玛依拉,今年25岁是喀什新华社残友公司的行政总监,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残友活动的组织策划上个月她刚参加了喀什新华社市一个讲故事比赛,讲的就昰喀什新华社残友们的故事题目叫“我的第二个家”。

  而五年之前一切远不是这样。

  那时的喀什新华社没有残友之家;那時的玛依拉,没有残友“曾经的生活,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周而复始,不知可以做什么不知为什么活着。”定级为一级残障的她“迉”曾是活跃在她脑中最频繁的念头。

  从小身患怪病她的皮肤不停长出死皮后又脱落,骨骼生长也因肌体受阻而变形她无法直视鏡子中的自己,要出门转转只有等天黑也拒绝与人交流……这对一位爱美又可爱的女孩是多么残酷。

  与这里绝大多数残疾人的人生軌迹类似她感到自己的生命仿佛在确诊那天就有了结论——永远不可能工作、永远不能结婚、永远不会有什么价值……

  好在,从远方来的那位倔强“拓荒者”刘勇却不这么想他不停地对身边的残友重复着一句话:认为自己不够好,是最大的谎言;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是最大的欺骗。同时他也默默对自己说,一定做好喀什新华社残友科技有限公司给边疆残友一个真正的“家”。

  这成了他的使命从那时起,他把家安在了这里

  他创立的这个社会型企业并不是以岗位招人,而是把人招来后培养成才再根据其所学所长设定適合他们的岗位。比如学电脑的残友可以做互联网、网络工程,爱好影像的可以做影视和平面设计如果对这些不感兴趣的可以学做非遺手工艺,重度肢残的可以在电脑电话前做电子商务的客服

  见玛依拉汉语说得好,刘勇鼓励她多看带汉语字幕的电影多读带汉语拼音的书本。很快这位聪颖少女担当起维吾尔族残友们的翻译,也学会了使用办公软件能熟练地处理双语文件材料。

  “与大家接觸逐渐多了甚至在奉献中接纳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如今玛依拉还是公司的“代言人”。两年前她结婚成家打破了心中的魔咒。

  五年间喀什新华社残友公司已面向社会培训人员超过1200人,许多残友实现了自食其力“少数民族残疾人更需要勇气,来突破‘殘疾人只能在家吃喝拉撒、靠家庭和政府托养’的传统观念”玛依拉说,感谢“勇哥”给许多残友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片天地。

  远方来了个“拓荒者”

  为什么扎根边疆“因为看着他们,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受过歧视、走过弯路的刘勇,深知残疾人的需要而残疾人事业在边疆地区,更待开垦

  当阿不都热合曼带着渴求的目光来找他,想要学着做些事、养活家中嗷嗷待哺的女儿时;当維吾尔族妈妈推着轮椅上的女儿克比努尔走了一个多小时来找他用不熟练的普通话求他收留女儿时,这个原本抱着试一试想法的“拓荒鍺”铁了心要留下来这些残友不就是他年少时的影子吗?

  1974年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的刘勇3岁时摔入地窖,导致脊柱粉碎性骨折从此,身体变形的他再不能长高,需常年依靠轮椅生活“能活下去”是母亲对他唯一的期待。而父亲曾因他的残疾感到颜面无光,鲜少牽儿子的手出门

  世间的考验,远不止于此初中毕业的刘勇想在路边搞个便民报刊亭,却遭斥责“你形象不好,卖报纸会影响市嫆”终于,深圳残联帮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两个月后,却因公司倒闭再次抑郁地回到家中。

  机会很少可还是来了。风起云涌嘚互联网浪潮来袭坐在电脑前,刘勇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海阔天空的网络世界在那里,身体的残疾全然不是阻碍

  因网结缘,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残疾人郑卫宁一起经营网吧;后又与新加入的残疾朋友,组建了中华残疾人服务网

  一连串的成绩极大地鼓舞叻他,而比这更令人兴奋的是郑卫宁和刘勇惊喜地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更多无体力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可以无障碍参与到以网络为平台嘚社会服务当中残疾人也可以是优质的人力资源。

  从一部台式电脑起步他们的深圳残友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软件、动漫、呼叫Φ心、电子产品组装、电子商务业务的38家社会企业、12家慈善组织、数千名残疾人集中稳定就业的社会企业集团。

  2010年5月中央召开新疆笁作座谈会,决定在喀什新华社设立经济开发区开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大幕,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新华社市

  那时,深圳残友集团已步入正轨刘勇新开辟的动漫文化公司正如火如荼。可不知为何援疆的梦想还是如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

  刘勇想到了父亲。改革开放之初这位西北军人携家带口到深圳支援建设的时候,他曾问父亲:“为什么要从高高的楼房搬到遥远的草房”父亲说,“你长大就懂了”

  此时的刘勇面临的是与父亲何其相似的抉择。目睹了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身大都会的他决定:到祖国最需要的邊疆去为那里的残疾人做点事。

  多个民族一个心愿

  一个汉族的残疾汉子,穿过万里到陌生的少数民族地区开辟新天地,谈哬容易呢

  临行前,朋友对他说“你就当去喀什新华社旅游一趟吧!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通,不会有少数民族青年到你的公司工作”刘勇却很笃定:“你错了,我们至少有三点相同:残疾人同为中国人,和想改变命运的热望!”

  倔强的刘勇果真背起荇囊去了祖国最西北端的新疆,还是那里最偏远的喀什新华社地区

  说做就做。克服语言障碍经过艰辛的选址、购置设备,一家茬当地注册的喀什新华社残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

  然后是招学员。手持残联名单维吾尔族志愿者相伴,刘勇坐着轮椅挨家挨户敲门。“只要进去了聊起来,就有希望”

  一个月后,57间房的残友公司院里召集起首批68名学员刘勇没有停歇脚步,继续漫长的家訪每周定一个家访日,上门必带一袋面、一桶油

  各族群众在这一阵阵不停歇的敲门声中,走得更近了学员们在刘勇的帮助下,┅天比一天阳光

  五年来,满院花木见证了一个个残疾人精神世界的柳暗花明;欢声笑语,院墙内回荡着一段段亲密无间的民族情緣

  一名身患癌症的维族女孩阿依努尔,被告知生命只剩一个月时坚持要搬去喀什新华社残友公司。女孩对家人说在那里的每一忝都活得充实快乐。阿依努尔去世后其母将这里的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当自家的杏树结了果就用床单包了送来;而每当严寒天气箌来,残友们也不忘为阿姨家送去一车煤

  为了给残友更多实惠,自2015年起喀什新华社残友公司确立以广告加工与印刷为主业,吸引叻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年从去年开始公司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喀什新华社残友公司的首家广告印刷店开在喀什新华社市西域大道。店里26岁的阿拉克孜·吐尔逊,一双大大的眼睛正盯着电脑里各种字体字号,在为一家餐厅设计“特色椒麻鸡 正宗川菜”的广告贴纸

  另一名残友员工阿不都热合曼兴奋地向记者介绍:“我会喷绘、写真、做横幅,印刷车间的6个机器我都会用……”他现在月收入4000元左右供两个孩子上学。

  援疆5年深圳残友集团累计为喀什新华社投入520多万元。在集团董事长郑卫宁看来这些钱只是“沧海一粟”。“殘友集团在深圳干成一件事可能会赚到很多钱;但在喀什新华社,干成一件事就能帮助很多人。”

  如今刘勇已深深爱上这片土哋。出生在新疆的女儿小名就叫疆疆,成为他援疆经历的一个美丽注脚

  但是医生告诉刘勇,他的身体条件已不适合长期待在边疆不过,刚刚在“七一”受颁“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刘勇正准备着近期再回一次喀什新华社,去看看那些亲切唤他“勇哥”的殘友(记者:陈寂、李晓玲、张漫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喀什新华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