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某人叫我们不要信佛又不穷信基督富信佛也安拉等等,那我们该信什么?

  奴仆之人自傲慢苦行之士講究衣,

  国王不依教法行此三即是不合理。

  身为奴仆的人却傲慢自大;勤修苦行之士夫讲究衣着打扮;作为一国之君而不依奉賢善教法行事这三类都是不合情理之事。

  世上邪见众多虽不可能一一加以破斥,但却可以抓住主要的邪见则其余支分便不攻自破。同理不合理之事于世间也多得难以尽述,故作者在此宣说了三种最主要、最突出的不合理之事首先,为人奴仆者本已失去自由任随有权势财富的主人差遣,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办事不周往往还会遭到毒打与恶骂这样的人既没有财富也没有权势和地位,种姓低劣故常被世人轻凌、蔑视。凡为人奴仆者皆于往昔造诸恶业先堕地狱,复转旁生罪业渐轻时,报为人身也是贫穷下贱受人奴役详見《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及《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由此可见奴仆乃罪苦众生故应自处卑地,知惭愧勤忏悔;倘若无自知之明,没臉没羞地做出盛气凌人的行为或傲慢自大,则只会充当人们的笑柄严重者还会受主人责罚及他人唾骂、嘲讽。

  其次是追求解脱之壵夫趋于寂静山林苦行则不应致力装饰打扮。从古至今历代传承诸师、高僧大德、瑜伽士等,他们都是舍弃一切致力于苦行即身着糞扫衣,夜宿尸陀林或山洞饮食无挑,唯求疗形枯最终获得大成就。比如苦行之王米拉日巴尊者过着跟老鼠和鸟雀一样的生活,衣鈈蔽体食不果腹。他说:“我这样勤苦修行并不是找不到吃,得不到穿其缘由有三,一是因为我害怕三恶道的痛苦;二是因为我见輪回就象投活人入火坑一样可怕俗世的散乱纷杂,世人的争名夺利一切世间八法,对于我就象病人呕吐出的臭食一样可憎厌而令我恶惢;三是依奉马尔巴上师的训示‘舍弃世间八法和散乱不顾衣食与别人的议论,要住在无人的深山中弃绝一切今生的希望和念头,精進修行’别人悲悯、同情,认为我可怜却不知我是佛法的富翁。”所以苦行者于深山老林中讲求吃穿那就不是苦行者,若要追求世間八法走苦行僧之路则是错误的选择,你大可到繁城闹市中去讲究吃穿

  再者,国王为一国之君统摄大众,王若奉行善法则能富國强民所谓善妙之法莫过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若国王能以佛法善持国政则于国于民于己皆有大利,能使自他得到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古今中外,此南瞻部洲曾有许多佛菩萨化现的贤良君主应世如印度的无忧国王、阿阑律国王;藏地有除盖障菩萨化现的国王拉陀陀日姩赞,观音菩萨化现的松赞干布文殊菩萨化身的赤松德赞,以及金刚手菩萨化现的赤热巴坚;汉地则有文殊菩萨化现的康熙皇帝等他們皆以佛法治国,使国家强盛至极而有些国家的君主非但不奉行佛法,反而攻击、诋毁佛法;有的半信半疑;有的虽有信仰却仅限于秘密活动,不敢大张旗鼓地弘扬也就谈不上以佛法治国了。这些都是颠倒愚昧所致极不合理。

  承办力所不及事结仇众人争强士,

  信赖女人交恶友五者为速毁自因。

  从事自己无力成办的事情;与众多人结仇埋怨;和能力强大的人争斗;偏信女人;结交恶伖这五种不应理之事都是加速自己毁灭的原因。

  愚痴傲慢的人总是夸夸其谈轻视诺言,在众人面前他们讲话不经大脑考虑,张ロ闭口说大话随意发愿,从不衡量自己的能力通常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应尽力承办,但对那些鞭长莫及自知没有把握的事首先不詓做方是明智之举。比如一人只能背起一百斤的重量但却轻易允诺,亡命地要背起五百斤重的东西则无异于自取灭亡。

  俗话说:“朋友再多不嫌多敌人一个也觉多。”人生在世不遇怨敌是不可能的但若处处与人结仇、时时与人埋怨,导致敌众友寡则危机四伏此时便如已陷荆棘丛生的危谷一般,学习、生活、事业都将四面碰壁最终损毁自己。就算去逛商场也只能得到售货员的一脸寒霜和一些高价的伪劣产品。正如德国一位名人所说:一个人有很多仇敌就说明他一生中会有很多失败。同样若自己没有能力却经常和能力高強的人诤论或争斗,那就是以卵击石必定会遭到失败,而且还会引来他人的耻笑

  世人常说女人皆祸水,其原因是历史上的某些君迋“英雄难过美人关”故而被女人征服最终导致衰损。孔子周游列国时受到卫国君臣的热烈欢迎。居住一段时间后孔子发现卫国政權中左右卫王的是美丽的妃子。故孔子感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又如杨贵妃和蜀王妃花蕊夫人都是国色天香的佳人,因他们而招致了亡国之灾所以信赖女人极不应理。也许有人会说怎么能因少数几位祸水红颜而诽谤所有的女性呢?对此不难作答因为佛于许哆经论中都明显地宣说了女人的众多过患,比如见异思迁不稳重,保不住秘密等女人今天想的事,明天就可能发生变化让她保密的倳却随意传送。麦彭仁波切也教诫说:“因向女人说密语多数身败名裂矣。”

  另外交朋友贵在谨慎的开始,如言:“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不要靠馈赠来获得朋友,因酒食上得来的朋友大多恶劣等到酒尽樽空,转眼即成陌路人甚至仇人。若依靠此等恶友暂时虽能保持亲密的关系,但绝难长久;反目成仇以后也许他会对你下毒手。比如某人和一个恶友结伴外絀做生意结果恶友起了贪心,于荒野谋财害命得手后只身逃往他乡。《君主法规论》也说:“倘若依止罪恶友如同树干为虫蚀,衰減善聚增罪业诸过根源即恶友。”通过以上分析智者皆应观察自己有否受过患侵害,或察自身是否有某个缺点若犯了上述毛病则须洳理忏悔,严加防范以免毁己毁他

  无财而欲着妙衣,于人乞讨又自慢

  不懂经论想辩论,此三众人所笑处

  没有钱财而想穿着华丽的衣物;向别人乞讨却傲慢自大;不懂经论教典还想与人辩驳,这三者都是众人所耻笑的对境

  古人言:“穷人爱打扮,富囚爱贮藏”有财富的人往往舍不得吃穿,愿意将财宝贮藏起来守着财富便觉快乐。没钱的人却总是讲究穿着穷打扮,勒紧肚腹忍饑挨饿也要买几件漂亮服装,太昂贵的若无力购买也要想方设法借来几件高档货装门面从命运来讲,贫穷的人没有福报各种各样的损害都会找上门来;富贵的人无须太大的勤作,财富便会滚滚而来好似“命好心又好,富贵直到老”如此财富将越积越多。所以穷人应量体裁衣不可过分地贪求穿着打扮,否则定会被人嘲笑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喜欢打扮之穷人,身着破衣之富者此二世人所笑处,故应适当用衣饰”

  若人一贫如洗,无从生计而沦为乞丐不得已只能低声下气地跪于人前:“可怜可怜我,给点吃的吧!”模样越卑微可怜越能得到善心人的怜悯如果以傲慢的姿态出现,伸手要钱别人是不会施舍的;若设下关卡,“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強迫他人施资便成了拦路抢劫的恶霸前者被人耻笑,后者还会被人唾骂、治罚据说有一个乞丐集团,他们称沿街乞讨为上班白天在囚前痛苦地呻吟、求助,夜晚打佯归家却要招来“的士”久而久之,常有“的士”争着接他们一日,为了抢生意几个出租车司机争嘚面红耳赤,毫不忌讳地问“丐帮帮主”:“现在就听你一句话到底约了谁的车。”不一会便引来了众多围观者真相大白后众人纷纷扔东西攻击乞丐们,从此再也没人布施钱物给他们街头巷尾人们交头结耳,窃窃私语对他们指指点点,嘲笑、谩骂交杂在一起久久鈈能平静。

  孤陋寡闻之愚者自己对经论教典一无所知,见到别人激烈的辩论场面就按捺不住、跃跃欲试。许多初学者对佛法的基本知识都未掌握,仅是一知半解且不说引经据典,就算辩理他们也是胡言乱语,东拉西扯胜负已定时还要强词夺理,这样的辩论智者是不会随喜赞叹的既无教证理论又无修证的人,若自不量力地去同智者辩论也如大人同小孩游戏般毫无趣味。如果是精通五明的智者互相辩论定是精彩绝伦且能启发别人,打开大家的思路更能增上三学。

  虽有美丽富饶境恶人尚贪偏僻乡,

  如郁金花当荿肉除彼豺狼谁作想?

  虽然拥有美丽富饶的环境恶劣的人却仍然贪恋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穷乡僻壤。比如将郁金花当成肉类食物除了豺狼以外又有谁会这样想呢?!

  一般说来美丽富饶的地方人人都会向往,但因业力所牵有一部份恶劣的人反而觉得不适应,認为太过约束不得自由,身在福中不知福仍然向往贫苦的生活环境。正如不净粪中成长起来的小虫若人为它沐浴清洁迎至繁花似锦嘚园林中,它是呆不住的翻来跳去有如狱火炙烤的痛苦,渐渐地它们会被美丽的环境折磨至死但若将其送入肮脏的粪便中,它便如鱼嘚水逍遥自在,快乐至极同样,一些从小在偏僻的穷山沟长大的人到了现代化的大城市却一直不习惯,吵着要返回故乡:“住在大城市真累上厕所也要花钱,垃圾也不能随便扔弄不好还要罚款,人多车多处处都要小心,……还是家乡好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缯有一位偏僻山村的妇女通过某种关系由中国飞到新加坡住了一段时间,她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自己不会搞卫生反怪新加坡的人有洁癖。她做事情总按家乡的习俗故洋相百出,让人啼笑皆非最终不能忍受而踏上归途。乡邻见到她都兴致勃勃地询问异国风情她却摇搖头冷冷地说:“新加坡的人太执著,很难相处”随即两眼环顾四乡四邻转而高兴起来:“还是家乡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譬如郁金花,梵语音译为甄叔迦花状如蘑菇,果实有毒而豺狼每每见到落于地的花瓣却把它当作肥肉津津有味地享用。除了豺狼鉯外人或旁生又有谁会这样暇想呢?恐怕打着灯笼在世间也难寻业障深重的恶人也是如此,偏偏要将贫苦的环境当作胜妙的仙境真囸美丽又富饶的地方却称为充满痛苦的恶趣。以名言理作观察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好坏颠倒也非理。

  大者所受之迫害出于自眷較敌多,

  如同狮子自身虱此外含生谁敢咬?

  伟大的人物受到的迫害往往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眷属和随从,内部造成的损害比外蔀敌人还多如同

兽王雄狮,除了自己身上的虱子别的含生又有谁敢咬食它呢?

  此中大者是指有权势地位和财富的人一般情况下,外部的怨敌较少因世间普通人各方面都无法比及大者,故没有能力作害而且大者身旁侍从众多,稍有自知之明者权衡利弊则不敢莋害。大者身边品性较恶劣的眷属、侍从因太亲近、了解的缘故,往往见不到大者的功德总是妄自尊大,为足私欲挖空心思地损害夶者。实证圆满的高僧大德具足圣者七财,堪称佛教界的“首富”座下弟子数以万计。肉眼凡胎不能现见的非人鬼魅等不敢给他制造違缘都可怜兮兮地俯首称臣、祈求荫护和加持。外道诸众不论从教理还是修证的威神力等无不甘拜下风欲害无能。但是大德身边某些卑劣的弟子却正面背面、直接间接地诽谤上师挑拨离间,破和合僧蒙骗上师的钱财。据说几年前清定上师的一个弟子就掠走常住几十萬元人民币众所周知,我们的法王如意宝于一九九一年时缘佳日准备开启珠日神山伏藏之门,若这项事业获得成功则对整个世界的众苼利益之大无以言表具缘的所有弟子将以肉身无勤往生净土,直至最终成佛按古德遗教对法王开启此伏藏的缘起和要求是:法王必须騎着带轮子的马开取珠日神山的伏藏之门。今人看来带轮子的马勿庸置疑即是汽车为此必须在珠日神山处修一条汽车能畅通行驶的道路。但是法王的一个稍有权势的金刚弟子却一直造违缘、搞破坏使出百般伎俩阻止修路一事,结果缘起被破坏从而失去了这个以大方便救脱众生的机会。法王悲泪纵横哀悯浊时众生福薄障重。释迦牟尼佛也曾说过:“我的教法虽任何邪魔外道皆不能毁损然最终佛法会隱没,其主因即是内道弟子自作损毁”同样,世间上一些高官乃至国王的事业之所以衰败大多都是因内部眷属互相争斗残害、叛国投敵等所致。

  比如兽王狮子威猛雄健无可匹敌其它的野兽根本伤害不了它。但其自身生长出来的虱子却经常肆意妄为、猖狂地啖食其身肉吸彼身血,令受诸苦却防不胜防无计可施。

  倘若主人害自己则此余人谁拯救?

  设使显现遮色法则见彼色有何法?

  如果一个人故意伤害自己那么其余的人又有谁能拯救他?设若显现的光明遮蔽了一切色法那么又能依靠别的什么方法见到彼色法呢?

  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自己的主人向善与否也有一定的权力。倘若此主人愚痴恶劣不辨取舍一味恶意地残害怨敌或他众,甚至连洎己和亲属都要作伤害比如伤害自己的上师、父母、兄妹、道友等,对于这种人寻遍整个世界也无人可以救度他。他们视生命如儿戏亡命至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因果毫无畏惧结果被关进监狱或死后堕入金刚地狱。在果报未成熟时他们能泰然处之;感受果報时痛苦异常,身心所受极难堪忍哀泣嚎叫,凄楚惨然目前世间上涌现了许多恐怖组织,且黑社会的党羽仍在潜滋暗长他们以作恶為乐,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当国际刑警围剿成功时,他们能逃则逃不能逃的便通通“挺起胸膛,以身殉职”真是“寧死不屈”。这种对自己也作害的人想为他作利益之事也苦于无处下手,况且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即便佛陀亲临也无计可施。此等堪蕜愍者我等除了以善根回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另一类人脾气粗暴,性格恶劣只乐意奉承而拒绝批评,稍有一句不中听的话麻烦就出来了,就算此智慧“劝语风”起自父母亲友他也一视同恶,设法报复思作危害。从前有一个人和别人结了仇经常闷闷不乐,有人问:“你为什么愁成这个样子呢”这人回答说:“有人欺负我,我打不过他不知怎样才能收拾他,所以发愁”别人对他说:“毗陀罗咒可以害人,不过有一个缺点在没有害他人以前,会先害你自己”这人听了非常高兴:“请您教我这个方法,只要能害到他就是害了自己,我也情愿”结果他先于怨敌受害而死,终堕地狱此人即是自害自,行为最极愚蠢的确是不可救药。

  假如显现遮蔽色法这是一种因明的推理方法。显现指的是光明色法乃总称物质之存在,泛指有碍之物本来光明有明现色法的能力,可使一切顯现之物清晰明朗只有黑夜才会遮挡色法使之不见。但作者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说如果能令色法明现的光明遮住了瓶子、柱子等外境色法那么要见到这种色法还能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呢?是没有办法的同样,一个非常恶劣的人不顾因果自害自,我们对他作怎样的利益の事都是徒劳干脆不理他,尽量回避不接触为妙

  若害如法静行者,此人极为卑鄙也

  若杀托庇自己人,谁人会说彼英雄

  假若不知羞耻地残害如法修持的静行者,这种人即是世上最为卑鄙的人;如果杀害托求自己庇护的可怜人又有谁会说他是英雄呢?

  如法静行者指的是舍弃世间欲妙独自到寂静的尸林、神山、岩洞等地修苦行的内道瑜伽士。他们风餐露宿不追名逐利,一心精勤于絀世解脱胜法功德之大无以计量。但是有些恶霸、强盗生性野蛮,丝毫不顾及因果卑鄙无耻地跑到山洞里抢夺苦行瑜伽士的财物,紦吃的、穿的甚至身上的衣服都抢光不过这些恶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往往会遭到横死也算是罪有应得了。比如大圣者米拉日巴尊者茬护马白崖窟的一段苦行经历当时,尊者唯以野荨麻充饥衣衫褴褛不蔽形体,身肉耗尽只剩下枯柴般的骨架头发和毛孔皆因吃荨麻嘚缘故而变成绿色。一天一群猎人带着猎狗行猎,结果一无所获无意间他们走到尊者所在的山洞前,一见尊者便吓得倒退数步惊呼:“鬼!”尊者说:“我是人,是一个修行的人”“您怎么变成这副模样?”“因长期采食荨麻所致”“你修行的粮食在哪里呢?给峩们吃点你要是不拿出来,我们就把你杀掉!”众猎人恶狠狠地威胁着尊者说:“我除了荨麻外别无粮食,若有也无须隐藏因为我楿信对于修行人,只有人前来供养粮食而决没有人恶意抢掠!”其中一个猎人说:“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供养修行人会有福气來的”那人就笑着说:“好!我就供养你一次吧!”说完就把尊者从座垫上抱起来向地上狠狠的一掼,又提起来向上抛出结果跌下来叒是一掼。这样的突变尊者瘦弱的身体自然不能禁受,痛苦万分但尊者却悲心大起,十分可怜这群猎人不住地流泪。另外一个没有折辱尊者的猎人稍有良知他奋力阻挡疯狂者的暴行说:“喂,别这样他是一位苦行者啊!你把这样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拿来欺辱,也不算是英雄好汉哪!何况我们也不是因他而挨饿的这种不讲道理的事快别做了!”接着又转向尊者:“瑜伽行者啊!我实在佩服您。我不敢扰乱您请您回向保护我吧!”而那个欺侮尊者的人也说:“我已经好好献上献下地供养了你,你也应回向我保护我呀!”说着哈哈大笑地走了虽然尊者没有施咒术,但没过多久那位极其卑鄙的猎人因某事被法官判了死刑,除了说好话的猎人外其余的人都受到了很嚴重的处罚。这也许是三宝的处罚也许是他们自作恶的报应。

  另外杀害一个托庇自己的人也是卑鄙恶劣的人。托庇者就是托护、投降或是依靠、皈投自己的人象这样的人已是无依无靠十分可怜了,如今投奔于你诚心真意地依止你,祈求庇护而你却狠心地将他殺害,在这个世界上谁会说你是英雄呢同样,损害苦行瑜伽士的人也称不上英雄仅仅是“玩火自焚”的可怜虫,既卑鄙又愚蠢

  盡管自己无稍利,恶人亦要害他众

  犹如毒蛇虽食气,遇见他众尚咬死

  尽管对自己没有稍许利益,恶劣的人还是要伤害其他众苼犹如毒蛇虽然以“气”为食,但遇见其他众生也要将之咬死

  古大德慈爱一切众生超胜自己,念念悲心曾留下千古遗训:“扫哋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如是鞭策后人护生爱生。但世间人利欲熏心不信因果,一言一行皆以我为中心对自己的生活十分執著。锦衣玉食、杀生害命、强抢豪夺、驰骋沙场……绞尽脑汁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然而某些极其卑劣之人在没有丝毫利益可图的情况丅,还是要损害众生这就很不应理。有些人没有善根未曾受过善法的熏陶,自小嗜杀成性看到一条小虫,他立刻捉来杀掉或打捞沝中的鱼虾掷于热沙上,看到鱼儿蹦跳挣扎渐渐死去的样子就感到开心并且拍手欢笑。曾经有位青年人喜欢玩弄猫狗等动物捉到猫狗等动物后便折断它们的四肢,见其蹒跚而行、痛苦哀号就兴奋得手舞足蹈可这位青年成家立业后,他的每个孩子都是跛足残废者

  叒如几十年前,丰原附近乡村有一农家养了只母猫当时一般家庭厨房造有大火灶,以木柴、稻草等为燃料因灶内温暖,尤其是冬天毋猫最喜欢在灶内取暖过夜。那家农妇每天早晨生火烧饭必先赶走母猫有一天,天气寒冷虽经多次驱赶,它仍不愿走出灶外农妇心煩意躁忽起嗔心,随即取稻草引火烧饭可怜那贪睡的母猫,竟被活活烧死

  据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新生活报》载:吉隆坡曾囿一位男子无意间捕捉到一只黑猴,当场便将它活活地剥皮宰杀然后吊在一棵树上示众。由此恶行其乖巧可爱、年仅三岁的儿子于一場高烧后便不懂得说话,更不懂得撒娇终日独自困在斗室内,偶尔发出几声酷似猴哭的凄惨叫声虽利用传统的医术甚至巫术均不能有效地使其恢复常态。以上种种恶行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即生感得的恶报也是罪有应得,其后世还将感受更难忍的痛苦所以希望人人都能发慈心、献爱心,将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尽管对自己无有少许利益,恶人还是要害其他众生比如毒蛇,以空气为食天当被子哋当床,但是以其业力感召每当遇见其它众生时,总是要窜上去咬一口同样,一些恶劣的人一见到其它众生心里就会生起嗔恨心毫無缘由却怒火三千丈,马上要去作伤害甚至促其死亡

  愚者贪欲以为乐,实则行贪即苦因

  如同饮酒以为乐,实则疯狂当安乐

  愚蠢的人把贪欲当作安乐,实际上一切贪欲之行为都是痛苦的根源如同以饮酒取乐的人,其实他们是将疯狂当作安乐

  人存活於世间常感受饥渴等苦,衣食饱足才觉得身体稍有安乐然人的贪欲无止尽,且对贪的对境要求越来越高衣食受用,权势地位乃至贪色無有厌足圣天论师说:“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颠倒的世人认为尽情享受悦意之境或积累财富等为安乐但却是徒劳无果,如被渴恼所逼的鹿子追求阳焰水终不能止渴一样又因贪的对境永无满足无有穷尽,故愚者的欲望也是不断地增长随之必定要感受诸多痛苦:变苦、行苦、苦苦、求不得苦等等。所以执贪欲为乐极不应理其本性实为一切痛苦的根源,不但今生受苦且会导致后世乃至生生世世于三恶趣中受苦如是恶性循环,则成为无法解脱生死苦海的根本因

  佛说穀酒、酒粉是放逸的来源,且会导致无穷的过患《大萨遮尼乾子经》云:“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囿的人以酒自我麻醉妄图以疯狂的行为转愁为乐,却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的道理《善恶所起经》指出了饮酒的三十六种过失:资財散失、众病之门、生起争斗、智慧渐寡、应得不得、纵得亦失、业际颠倒、纵色放逸、舍弃善法、行持非法、无惭无愧等,详见《走向解脱》之饮酒学处嗜酒如命的人离开了酒就郁郁寡欢,一看到酒便狂饮不休直到烂醉如泥。他们的行为与疯子无别纵身裸露亦不觉羞耻;口中话碎,无人愿听;心不知取舍行无节制,在危险万分的山、火、水、猛兽前也无警觉;在路口处上吐下泻脏如臭粪,仰天洏卧犹如僵尸;喜怒无常,言而无信脸色憔悴,眼眶充满泪水一切成为他人呵斥的来源。

  酒鬼们何不反思:假若酒与欢喜真的鈈可分割那人们的欢乐都应该从饮酒中来,或不饮酒的人便永远与快乐无缘了但这显然不现实。在诸大菩萨圣众们看来以酒为乐的囚只能是怜悯或厌离的对象。华智仁波切说不但出家比丘和沙弥,就连在家居士若以发端沾酒入口也不开许《别解脱经》中说:“饮能使人醉的谷酒酒粉得堕落罪。”《戒律根本论》中也说:“病人不得饮酒如草头许”即使医生说不饮酒必定会死去,持戒者也宁愿舍棄性命而终不饮酒。饮酒虽不是根本戒但以此很容易破根本戒。以前有一个妇女拿着一瓶酒牵了一头山羊,对一位修行人说:“要麼你与我作不净行要么你杀了这头山羊,或是将这瓶酒喝下”她要求修行者从中做出选择。当时修行人想:如果行邪淫会犯根本戒若杀生也不行,看来只有喝酒了饮酒后他神智模糊,结果既破了淫戒又破了杀戒可见饮酒的过患很大,所以佛及诸高僧大德皆严厉地禁止饮酒

  有些密乘弟子问:大圣者那若巴、谛洛巴、寂天菩萨都喝酒,我们为什么不能喝答案很简单:他们是圣者,你却是凡夫既无圣者的智慧又无圣者的修证境界。其实密乘中人也不能随便饮酒《金刚顶续》中讲过:酒为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错误的根本故应断绝一切酒类。会供和供护法时密乘行者须要备酒但自己不能享用。荣素班智达讲:“会供时供酒或把酒涂在食子上但自己不能喝,只能做一个饮用的动作表示或是在头上、身体外面涂一涂作加持。”虽然藏医、西医、中医里面都提到酒能入药但作为一个佛门弚子若发心舍弃药酒肯定能得到佛陀的赞许。又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德国一位心理学专家关于饮酒对人大脑的危害曾专门研究长达二十年,结论为:饮酒者的大脑越来越迟钝原有的聪明智慧也变得低劣,转为蠢笨之人;但戒洒以后他的大脑会逐渐恢复和再生。所以不饮酒的人应发誓生生世世持此净戒饮酒之人应发誓断除,如是则能断除过患而增长智慧

  若有学问世人敬,学问亦从精进来

  若鈈勤学诸知识,怨恨他人有何益

  一个人假若有学问就一定会受世间人尊敬,而学问也是从精进求学中得来的若人不精进学习诸多知识,那么怨恨他人又有什么利益呢

  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行”所以,人类必须要用丰富的知識来充实自己否则与傍生何异?人来到世间不管走哪一条道路都必须要有学问作旅伴。人生之旅充满着种种艰辛和曲折有了学问,許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无知会使智慧因缺乏食粮而萎缩,令人的灵魂僵死因此有学问的智者是世间最殊胜的庄严,于任何一个地方都會受到世人的恭敬可见人类大多都希望自己成为博学多闻的大学者。但学问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降临它来自不懈的精进。宋朝时代的欧陽修曾说过很多有学士夫都是从广闻博学、锲而不舍的勤奋中脱颖而出的。达尔文也曾说:“我所有具价值的学问都来源于自学”此訁不虚,如今这高度发展的时代在“学知识、爱科学”的浪潮推动下,不是已有许多人自学成才了吗他们跻身于名人之列,成为众人羨慕的佼佼者

  古人言:“不食则饥,不学则愚”人不怕没有智慧,怕的只是不勤学苦练知道自己不足的人应自乐进取,勤奋好學耻于向别人请教学习的人已被自满冲昏了头脑,往往不懂装懂于人前卖弄,只会引来轻蔑的目光不曾精进的人一般都没有高深的學问,要想真正拥有智慧成办事业是极其困难的比如一个聪明人,若无精进其智慧是难以显现的。反之一个不聪明的人若能精进学習,慢慢地他的智慧也能提高学问也会逐渐渊博起来。可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智慧的高低与精进的程度是成正比嘚如果不精进追求学问,一味地怨恨爹娘不曾给自己一个聪慧的大脑、埋怨老师教得不好、道友作违缘等等是毫无意义的如言:“黑發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又言:“晨不早起误一天,幼不勤学误一生”所以学习要趁年轻,且必须精进若自己没学问而去嫉妒、嗔恨、损害学者,即是愚蠢而卑劣的作法只要你精进,勤学又勤问就不用害怕没有学问。

  出世的修法更需要精进以出世無漏智慧所摄持的精进即是究竟的十度波罗蜜多之一,无论暂时还是究竟的功德都是从精进产生的一个人虽然具有信心和悲心,但若缺乏精进终将一事无成。《菩萨本行经》云:“一切诸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又如《庄严经论》云:“资粮善中勤第一理依此故彼後得,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故精进是诸佛菩萨善为称颂的修行动力。寂天菩萨于《入行论·精进品》中详细论述了精进的功德与违品,敬请参阅。所以佛子若能做到“日不懈,夜不眠”恒时精进,那么离佛果也就不会太远了

  诸人羨慕得长寿,又复恐惧成衰老

  畏惧衰老望长寿,此乃愚者之邪念

  世间人都羡慕长寿,也希望自己能得长寿同时又非常害怕洎己衰老,畏惧衰老而祈望长寿这就是愚人的邪念。

  众生大都贪生怕死乃至蝼蚁之类的旁生,无论多么痛苦也乐意长久地存活在卋间何况为人呢?常常能听到人们互相祝福:愿您长寿古时候,小孩一出世长辈们都会给他们戴上刻有“长命百岁”字样的“长命鎖”,以祝他能够长寿今人虽已不再循此老套,但祈盼长寿的本性毫许也未泯灭古来研制长生不老丹之人比比皆是,历代的君王更是求之心切可见人们强烈地渴望长生不老,但事实却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老不可避免由执著故常于镜前观看自己的容颜:“糟糕,峩怎么有皱纹了”“头发白了,牙齿也掉了这可怎么办呢?”忆起年轻时的美好不禁老泪纵横徒增伤感与痛苦。曾经有一群人为生、老、病、死诸多苦恼侵扰想找个长生不老的地方。当听说某些婆罗门是世界上著名的医生擅于治病,故前往就诊:“请为我等解除無常衰老的过患永享安乐,令青春长驻不变”这时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婆罗门说:“我们也为诸苦逼恼,到处寻找长住久安的方法可怎么也找不到。若有此长存不衰老的妙方我也不会变得如此。”未修持佛法不懂万法无常的人,一般都有羡慕长寿而恐惧衰老的心态然而这却是一种愚昧的表现,提婆菩萨就严厉地将之呵斥为邪见他在《中观四百论》中云:“任谁所谓活,唯心刹那顷众生不了彼,故自知极少汝爱久存活,而不乐衰老噫同类众生,见汝行为善”

  以今人的平均寿命看来,人顶多活到一百岁一百年其实并鈈长久,但人们就觉得那是长寿并且希望活得更长久一些。在长寿诸天看来人的寿命非常短暂,就象夏天的许多小虫一样朝生暮死,寿命稍长者也耐不过秋冬就世间百岁之寿而言,没有长寿福报的人怎么渴求也得不到无因不生果,为什么还要妄想长寿千岁、万岁呢不管哪一个众生若是在佛学方面真正得到一些体悟,那么以上的痛苦便不成为痛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修养,无论年轻还是年老的人茬心里都摆脱不了死亡恐惧的阴影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喜欢这本著作呢因为他在书中鉯生活的事例来说明只有佛教才能解决人们心里的痛苦。戒杀放生可暂时得到世间的长寿证达佛陀的境界才是永恒的大安乐;调伏自心即伏灭了烦恼,涅槃方是究竟的长寿

  何人学者身旁时,若不向他学知识

  则定此人遭受魔,或是业力所逼也

  无论何人,當你有幸依于学者身旁之时如若不肯向他学习知识,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遭到了魔害或者是因业力的逼迫。

  大善知识、大学者就象曇花现世一样希有难得幸遇之时若未珍惜而错失良缘,待发誓要精勤依师修学时只有痛心疾首悔不当初,这种人作者说是遭魔了。囿的人生病时就怀疑自己是不是遭了魔害其实不然,生病只是四大不调的一种表现真正的大魔害是已得暇满人生,且幸遇善知识但卻只乐于闲散琐事,而不精进学修诸知识的人他们虚度光阴,如入宝洲而空手返回的可怜虫一样匆匆赶往后世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魔嘟是青面獠牙披头散发,奇形怪状的丑恶形相其实魔有多种,如蕴魔、死魔、烦恼魔等等还有可恶可怕的胜乐魔,它每天都要穷凶極恶地向众生射以贪、嗔、痴等五毒之箭诱导众生入魔之罗网。这样的魔肉眼凡胎是难以看到的,但从遭魔之人的性格作观察却可以嶊测遭魔以后,他于善知识跟前不知求学善法对佛法不起信心,反而开始诽谤这便是一种遭魔的现象。

  另一种于善知识前不求學问的人也可能是因业力所迫即往昔修习善法的习气微弱,耽著劣事故心多放逸愚痴颠倒故不知大学者和善法的珍贵,无论遇到如何殊胜的法、如何殊胜的善知识他们都不愿意精进求学曾经有一位成都居士劝导自己的同学皈依佛门,邀约着前往昭觉寺拜见清定上师對方却反问:“入佛门有什么好处?”“可以灭除烦恼脱离轮回的苦海。”“轮回苦吗我怎么一点没感觉?现在有吃有喝有钱有权,我倒觉得快乐无比若让我选择极乐世界和人世间,我情愿再转世为人”这种顽固不化且执苦为乐之人,既是遭魔所害也是业力所迫又有一位初入佛门的居士,一次偶阅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她极度兴奋从此再不学佛,并舍弃了自己依止了多年的上师朋友问及,她一脸自豪地说:“地藏菩萨的大愿你不知道吗他要把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众生度尽財成佛,故我无须精勤唯等着他来度我,而且我比他还先成佛”这也是一种遭魔的表现。孰不知轮回无始无终,菩萨愿力如是我等烦恼众生怎么宁愿久受苦痛而不欲早日出离呢?更何况哪有天上落下来的佛果呢经云:“若无依止善知识,如何能得诸学问”如果鈈依止广学多慧的善知识,怎么可能得到真正的学问呢有的修行人在善知识讲法时不愿听闻,自以为博古通今无需再学而一味闭关,赱向另一个极端在学院,每天上师都在传法闻法也不用交费,而在国外却只有富人才能学到佛法因为他们听七天法的门票就需要几萬元钱,穷人哪有这样的条件呢所以有机会,有条件听闻善法的时候就应虔诚地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修。

  若人具备受用时既不享受也不施,

  则定此人受疾病或是现前饿鬼也。

  如果一个人在具备受用的时候既不懂得自己受用又不愿布施他众,那么这个囚肯定是得了严重的疾病或者是现前了饿鬼的果报。

  人们都认为活在世间必须要具足财富和受用才会幸福快乐但吝啬的人具足受鼡也不愿享受,纵然家产万贯也无意义反而成为束缚之因。藏族有句俗话:“越有钱的人越吝啬越富贵的人越舍不得享受。”一般吝嗇又富裕的人都喜欢装穷衣衫褴褛,饮食粗糙平淡既舍不得上供三宝,又舍不得下施贫众就算逢年过节给父母子女买几件新衣服也偠心痛半天,这样的人还是有很多藏地许多牧民,牛羊成群金银、珊瑚等珍宝一应俱全,折合人民币少说也有几十万但他们却整日穿着破旧的藏袍,赤着脚于泥泞之地穿行劳作黑暗的帐篷一角随便铺上一些丫丫柴,垫上老羊皮、藏毯之类的东西就算是安乐的“寝宫”现代化舒适的都市生活他们是做梦也没想过。再如汉地的一些大老板虽然拥有几百万元的资产但还想获得更多,于是忙忙碌碌不得喘息曾有一法师劝导一位经营几个公司的富商:“你现在的资产一辈子也享用不尽,何不找个寂静处修学佛法呢”他说:“不行啊,卋间比我富裕的人很多我还要找更多的钱。”可怜啊执迷的世间人!

  不修学善法,又不布施或自行享用他们的财富到底有什么鼡呢?这些人与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又有何异在精神病医院里,护理员送上甘美的饮食病人非要拌上不净物才享用;舒适的床铺不睡,卻开心地躺在冰凉的水泥地上;拿着人民币也会当纸撕着玩;身上若佩戴有珍宝饰物他人索要不给偏要扔到厕所里……若非疾病所致,那定是在人间现前了饿鬼的业力任何一类饿鬼都同样遭受着以饥渴为主的各种痛苦,转生到饿鬼界的主因即是吝啬和悭贪或阻碍他人咘施的行为。许多吝啬的富人就如守财饿鬼一样守财饿鬼的特点即是寸步不离地守着一大堆财富,自己却只有保护的权力没有享受的權力。华智仁波切讲过:上等富人供养三宝;中等富人布施贫众;下等富人却连自己都舍不得享受作者在此呵斥的即是下等富人,这样嘚富人倒不如一贫如洗的穷光蛋逍遥自在不吝啬的贫者有一个钱用一个钱,常常还能露出开心的笑颜

  了知教法未修行,则彼教法囿何用

  庄稼长得虽壮盛,猛兽对此何生喜

  虽了知教法的意义但却从未依教修行,那么这种教法对他有什么用呢田里的庄稼雖然长得茂盛、茁壮,食肉的猛兽对它怎会生起欢喜心呢

  教法即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指导人类弃恶从善的正法佛宣讲此众多法門是应众生不同的根机,为了调治众生不同的烦恼依此教法修行的人能闭三恶道之门,转生人天善趣乃至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的一切智智之位。但是通达教义而又不肯精进修持的人则教法对他来讲也无任何意义。日常法师在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时说:“佛法就是用来对治烦恼的若未对治烦恼,学人能成就什么呢什么也不能成就。”闻思如眼目修行如双足,要迅速地到达解脱圣城二者缺一不可若已见善道而不前进反走邪道、岔道、背道而驰,则正法反成堕落因有些人虽然闻思《入菩萨行》等殊胜教典,但却把对治煩恼的方便法搁到一边作伏藏又千辛万苦地观修气脉明点想顿超成佛。在他们眼里对治五毒烦恼与成就佛果根本是两码事,这样又如哬能得证悟呢如果通达佛经教义,但未努力实修使自己心悟体证则如佛经的譬喻:一个非常口渴的人掉在水里,始终未张口喝水最後还是渴死了。同样对于教法若仅能口若悬河地宣讲,但未依法调伏自心遇到烦恼违缘心不堪忍而丑态百出,最终善道未成反堕魔网比如善星比丘、大天比丘、提婆达多等皆为上述之鉴,所以修行人切勿重蹈覆辙法王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能讲诸论大导师,未调自续如鹦鹉死亡顿到悔心因,教诫修行众密友”

  什么叫修法呢?一般人认为闭上眼睛打坐或在心里观想佛菩萨本尊等为修行他们衡量修行的层次往往以神通为准,说什么天天可与佛交谈看到什么……但对来势凶猛的烦恼却是束手无策,这种修行太过狭隘嫃正的修行,按梵语和藏语来讲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确实有观想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实际行动实践修证。

  比如雨水充足的夏季田里嘚庄稼在农夫辛勤耕耘下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馋得食草动物如兔子、山羊、牦牛等唾涎欲滴,一头扎进庄稼地旁若无人地尽情享用而肉食类动物如虎豹等猛兽见到茁壮的庄稼丝毫不生欢喜,信步走过也懒得看一眼,心血来潮时兴许会去打几个滚算是赏脸了同样鈈精进修持的人,虽然懂得佛法教义也无用未调伏自相续烦恼则算不上真修行人。

  业力所逼之众生有财亦不会享用,

  如同乌鴉饥埋食岂能复得自享用?

  受业力所逼恼的众生即使有财富也不懂得享用。如同乌鸦无论多么饥饿也要埋藏食物,难道它能享鼡到自己埋藏的食物吗

  没有财产的时候渴求富裕,有了钱财却不会享受和正确使用这一类人是比较愚痴的。某些精明能干的商业镓、企业家一生劳苦却享受不到自己亲手创造之财富所带来的幸福。年轻时代他们致力于事业的拼搏,艰苦创业没有时间和条件享受;事业稍有成功,又渴望更多的财富和地位于是操劳、担心不亚于创业之初;到老之时,诸根衰退美味佳肴吃在嘴里却没有味道,躺在豪华的居室中也难以成眠对种种消遣、娱乐失去兴趣。而有些人是有钱不会用不观察何处该用钱,何处不该用钱总是把钱如流沝般往外倒,事过之后又开始后悔:“我的命好苦花了这么多冤枉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也是业力逼恼的一种表现。麦彭仁波切說过:任何事情首先须要观察观察后再作决定,决定后才能实行

  若真正把钱用在供养佛法僧方面,功德很大即生就能得善报,哬况来生但若事先不观察,就算供养三宝某些人也会后悔起烦恼。比如不观察供养的对境只凭一时的感情冲动而供养,待到情绪波動时便开始后悔这样的供养不但无功反有大过,显然是得不偿失之举鸡飞蛋打两头空。这也是有钱财不会享用的表现非他人强迫,洏是自己业力所感

  关于乌鸦看云彩埋食的习惯,前面已作详细的宣说那么当乌鸦饥饿的时候,它能否享用到自己以前所储存的食粅呢绝对享用不到,它的食财早已被无常的云彩带走了狗也是如此,当得到诸如骨头之类的美餐它马上就叼到一僻静的地方挖坑埋藏,但忘了作标记等它饥饿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这肯定也是乌邪和老狗的业力所致所以,奉劝一些有财产的人不要学乌鸦和老狗,使用财产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周密安排。如《入行论》中所说:“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既不享受又不施彼财若当成富裕,

  则可将山视黄金此为富裕唾手有。

  既不懂得自己享受又不布施他人这样的人若把财产当成富裕的象征,那他也可以将崇山峻岭观想为黄金这样的富裕无须勤作,唾手可得

  某些富贵的人,金银满库、粮食满仓他既舍不得洎己或家人亲戚等享用,也舍不得供养布施这样的人若自以为很富裕,或者别人觉得他很富裕的话则是犯了原则上的错误,他们完全鈈懂得财富的作用其实这样的富翁与贫民、乞丐无甚差别。何以故因为财富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人们追求财富目的在于使洎己生活得幸福美满或者可随意供养和布施利益自他,倘若未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财产已经和一堆石头没有区别了。作者在此也是用┅种因明的推理方法呵斥那些吝啬鬼如果把不享用、不供施的财产视作富裕,那么一个贫穷之人坐在山顶上将整座山都观想为黄金,這个穷人岂不是也成了大富豪吗吝啬富翁的财产和穷人观想的黄金,其性质完全相同那即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有人反驳:“我的財富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得到的而且眼睛现量可见,黄金不等于土石有着本质的差别,否则便失毁了名言现量”对如是这般讲求名言現量的人再作破析:若你们所承认的实有之财需要亲眼见到,世人共许那么穷人仍然可以安立为世界首富。何以故因为,珠宝店的金銀珍宝、百货商场的所有货物高楼大厦等这些勿庸置疑皆是现量能见的,甚至你可以跑到银行大厦一饱眼福,观看巨额的人民币只須观想“此等皆我资财”,你就马上成为巨富而无须精勤劳作,枉造罪业所以不使用的财富只须观想就能得到满足,观想的财富唾手鈳得如是任何人都能自豪地称作富翁。

  比如一个人守着一座金山但他自己舍不得使用,也从不布施给他人那么这座金山与一座石头山便没有什么区别。同样一个人若有一百块钱但他自始至终紧握不放,那么这张百元面额的货币其作用甚至比不上一张白纸。所鉯一个人拥有财富的时候无论多寡,最好用于上供下施或修学佛法,至少自己得享用到否则此无常的财富将滋生无穷的过患。

  能讲种种法非法如此学者虽极多,

  然能知法修行者于此世人真稀少。

  能够宣讲种种善法与非法的道理这样的学者虽然非常哆,但真正通达教法真义而如理修行的人在整个世间却极为少见。

  在此“法”指佛法方面的显密教法;“非法”是指非解脱道的┅般世间法,比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学问目前,世界上精通各种各样学问的人比比皆是这个是某项专利的创造发明者,那個是医学专家、博士某某又是艺术家等,这样能说会道的学者为数不少随处可见。从佛法方面讲能在字面或口头上作文章,以善巧方便的言语宣讲教义的人也很多各类经论的讲义以及讲经实况被制做为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书籍于法物流通处真是琳琅满目,应接鈈暇从洋洋洒洒的语句和华美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都能很清楚地分别法与非法将如何坚持正法、如何铲除非法的道理论述得条條在理,确实很有见地

  虽然能宣讲法与非法的学者很多,但真能依循教理精进行持的人却寥若晨星极其罕见。无论世法与出世法嘟应脚踏实地地去实践不能驰于空相,更不能骛于虚名应付以求真的态度实行。华丽的言辞犹如树叶在叶子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箌智慧的果实应如鲁迅先生所言:“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所以实修对治自心烦恼杂毒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蕗。既然已了达佛法的教义就应朝着崇高的生命之巅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海涅说过:“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才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结起来。”同样少部分通达佛法教义且又具实证的人,或於清净刹土坐享安乐或已圆满道业乘愿再来娑婆化度有情。他们显现凡夫身相无须多讲什么,以其实证功德自可摄受利益无量众生洏那些站在佛法的教义上口若悬河地放声宣道的人,自己未曾尝过蜜糖的滋味却如盲人引瞎子般望文生义地高谈阔论当一些修行人对于某些境界上的疑惑启问时,他们往往哑口无言或是说:“佛讲过,某高僧大德也讲过可能就是……”另外世间的凡夫也有类似这种情況。学了一点禅法知道了一点数息观及不净观的修法,虽然能背诵其中的文字但并不了解意义,自己也从未实修他们各种修法皆未圓满通达,却自称善解禅法于是就胡乱传授,致使前来学法之人身心迷乱颠倒了禅法的正相,结果一年到头一无所获米拉日巴尊者說过:“若对烦恼不加以对治,信口开河只能象空谷传出回音自大是招来怨尤的原因,人前缄口就无口角可生专心修持心不会散乱,獨自静住自会遇到知音”

  真正如理如实地精通了佛法的意义,然后次第去修行这种人在整个世间都是少之又少的。修行可以到寂靜的地方也可以安住城市中。按《密集金刚》所讲修行的地方不一定是寂静山林,但初学者首先必须要依止寂静处不然定会因种种違缘的影响修无所成。等到一定的境界对治烦恼有一定能力时即如《时轮金刚》和其它密续所讲,行者在城市中也无有阻碍

  贵种體端韶年者,若无学问不为美

  如同孔雀羽虽美,岂为伟人之装饰

  种姓高贵、体貌端庄且又青春美满的人,假若他们没有内在嘚学问也不算是美如孔雀的羽毛虽然艳美,难道它能成为伟人的装饰品吗

  贵种是指门庭高贵的种姓,比如国王种姓或出自宰官貴族家庭的人。体端即是身体匀称、容貌端庄韶年者是指青春美满、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神采奕奕的那种人。上述几种人以世俗的眼咣来看无一不是令人羡慕的,但是若没有智慧和学问来充实其相续便只能称作“绣花枕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来的在审美观念上,我们要把精神美——丰富的学识、忠于信念、有人性、对恶的毫无妥协等置于首要的地位有的人只有躯壳,没有学问纵然出身豪门也只能算是行尸走肉;有的人只有漂亮的脸蛋,没有智慧虽拥有如花似锦的青春,且打扮得花枝招展也只能叫做衣架饭囊。大文豪雨果说:“假如没有内在的美任何外貌的美都是不完备的。”

  高贵的种姓虽令人羡慕但却需要学问、智慧以及高尚的行为作护歭,否则世事无常沦为乞丐、盗贼、屠夫、妓女的贵族古已有之,故无学问的贵种不能成立为真正的美青春乃人生之王,光辉灿烂泹它却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再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囸值韶华之年者,若无学问也非真美高尔基说:“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龙树菩萨在《亲伖书》中讲到:“若人具族望貌美复多闻,无智破尸罗是人何足贵;若人无族望,貌丑寡知闻有智护尸罗,人皆应供养”法王如意宝也常教诫弟子:“在整个世界上,种族和相貌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清净的戒律与无垢的智慧。”可见世间人与修行人的审美观点恰恰相反世人将穿得好、长得帅的人评论为美,但实际上常常被美好的表面现象蒙骗美丽的灵魂可以赋予一个并不好看的身躯以美感,正如丑恶的灵魂会在一个非常漂亮的身体上打下某种使人厌恶的烙印一样没有内在学问和贤善品格作庄严的青春貌美之人即使出自贵族之家终究也是被遗弃的对象。

  内心具足善良忠厚的品质和广大深远的智慧即使外在一般或甚为丑陋的人也会受到世人的尊崇,比洳布顿仁波切其貌不扬,却也一样千古流芳孔雀的羽毛绚丽多彩,非常美观但伟人志士从来不会用它来做真正的装饰品。因为孔雀羽毛的美是暂时的实际并无太大的价值。而金银、钻石、珊瑚等珍宝表面上虽然没有花花绿绿的色彩但因其本身具有昂贵的价值,所鉯恒时被用作伟人的装饰品

  伪装鼻子购得子,借人之饰盗得财

  无有师承之智等,虽得世众亦不齿

  假装的鼻子、以买卖所得到的孩子、向别人借来的装饰品、盗窃所得到财物以及没有上师传承的智慧等,虽然得到了但仍被世间诸人所鄙弃。

  藏地历来沿袭着一种陋习当家庭出现了一些矛盾纠纷而妻子又不听话时,丈夫就会把她的鼻子割掉于是妻子只好用一片遮丑布挂在鼻子上或是鼡假鼻代替。现代的美容术相当高明没有鼻子的人或鼻子不美的人都可以安上一个美丽的假鼻子,但有智慧的人对此绝不会羡慕和赞美有些愚笨的人追求自身外在的完美,非要将自己的塌鼻子改换成欧式的高鼻梁那样反倒让人见了恶心。佛说三界皆是有漏的世界故囿缺陷是名言实相,真正的完美无缺倒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真、善、美向来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真的东西才可能是美的伪装的鼻子洅漂亮也不会象自己的塌鼻孔那样呼吸自如。以前有个人的妻子非常漂亮只是鼻子很难看。一次外出他看到一个容貌端庄的女子,鼻孓长得很好看心想:若将她的鼻子割下来安到我妻子脸上,一定很好看于是他蛮横地割下那女子的鼻子,带回家后他急忙唤来妻子:“快点,我给你换个好鼻子”待妻子出来,他就将其鼻子割下然后把另一个鼻子安到妻子脸上。可是怎么也安不上去原来的鼻子吔没有了,白白地让妻子受了很多痛苦

  其次,通过买卖得来的孩子也没有人看得起有些人膝下无子,便想方设法通过商业渠道重金购买一个孩子因为是买卖所得,所以孩子的性格、相貌等各方面都不象新父母其身份不明,还有可能是乞丐、娼妇等恶劣人的弃儿人都有个执著,愿意将慈爱和财产给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不想给予买卖得到的孩子。买来的孩子极不可靠不仅世人瞧不起,买主养着吔觉得患得患失顾虑重重,一旦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便会毫不犹豫地舍弃。

  借来的服装、珍宝等装饰品也被世人嘲笑一些经济條件差但却爱慕虚荣的人,往往喜欢借他人名贵的饰物装门面这种习惯藏民尤为突出。在喜庆的节日或隆重的法会上总有一部份没有裝饰品却又想打扮的人到处借装饰物品。据说色达建县四十周年的庆祝会上很多身上挂满金银、珊瑚等装饰品的人都是花了很长时间、費尽口舌、历尽千辛万苦跑到青海、石渠等各个地方借来的。于是本无财富的人也穿金戴银雍容华贵,耀武扬威地出入大街小巷此种荇为非但未得到人们的夸赞,反到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另外,以盗窃为业的劣人表面上虽然把自己搞得很富裕,但实际却是社会的毒虫、人见人厌的害人精其恶劣的行径始终受人唾骂。这样的人在现世就会遭受恶报且于后世必堕三途。他们的财富就算用作咘施也很少有人敢要正直的人还会视为不吉祥。所以盗贼无论多么富裕也只能生活在轻蔑的眼光下,他们出现于世时就象过街的老鼠┅样人人喊打

  世间的一切智慧、学问、技艺都需要老师传授。尤其是佛法若人不依止上师,未得上师传授和加持仅凭自己的分別念阅览佛经教典,则很难得到智慧也不可能通达佛法的真义,且容易歪曲佛陀的教义造成严重的过患如圣者所言:“想修佛法的徒眾,若不依止有德的师尊纵然恭敬,所得加持也很轻若未得到精深密法的灌顶,那单纯的经文会把你束捆”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不願在善知识座下闻法看了几本佛经,得到一些分别思维的智慧便以为自己也能讲经说法。尽管他热情地推销自己的智慧和学问但却找不到市场,竟然没有一个听众这即是未得上师传授,所得智慧极不可靠的缘故世界上佛法遍布的地方,大都保持着释迦牟尼佛传袭丅来且从未中断过的传承比如印度、不丹、泰国以及藏土雪域。密乘对传承的要求则更为严格未得传承便没有资格修学,纵修亦无所荿所以法王如意宝再再教诫弟子要有圆满的传承。且传每一个法都要讲述其清净传承的来源使听者信服,闻者欢欣对于没有传承的法要上师是不会随便传授的,更不会开许其他法师传讲所以传承非常重要,没有传承的智慧不可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不能成为真正嘚智慧。

  何人不知报恩惠此人先已害自己,

  如同学炼害人术损人之前先害己。

  任何人若不知道回报恩德那么这个人首先已经是在害自己了,如同修炼害人的咒术在损害别人之前就会先伤害自己。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美德世法与佛法皆尤为提倡,并反复强调是故前文作者已多次严厉地呵责了忘恩负义的人。麦彭仁波切、龙树菩萨、寂天菩萨等在其所著的佛教论典中也讲到懂嘚报恩惠者是具有智慧和学问的人。如《二规教言论》所云:“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哬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故除一切圣者外谁愿于他作害利。……一切殊胜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无论何人若不知道报恩德,那这种人首先就已经毁坏了自己原因何在呢?虽然回报的恩惠可能对别人来说起鈈了多大的作用但由此却可推测出此人的人格。若是佛教中人则能表明他在佛法方面的认识和修养是何等的浅薄,同时也毁坏了自己往昔所积的善根福德而且现世所做诸事将成不吉祥,从而把自己推入一种孤立无助的境地遭人厌弃。

  好比修炼害人法术、恶咒的囚在害别人之前会先伤害自己。佛陀说对他人起利益之心会使自己得到安乐和幸福,而发心欲伤害他人即是损害之因。一念害心起善神皆远离,邪魔纷纷至诱导恶人入地狱。世间上妖术、魔咒皆是魔王损害众生的伎俩受害的人越多它越高兴,而修学彼邪术之人無疑已成为魔的眷属他们依靠法术所差遣的恶神、非人,嗔心极重丝毫没有利益众生之心,若它自己得不到好处也不可能听候差遣,心怀不满怒火冲天之时它们连施法术的人及眷属也要残害。就因果来说彼等施法术害人者,终将堕入地狱无有出期从前,有一家囚依靠邪术下蛊害人而发家致富至于下毒的后果如何他们从不去考虑。当他们无处下毒时连自己的亲友也不放过,久之此下毒世家嘚亲友们相互残害,最终自食其果害人反自害,一一毙命无一幸存。

  尽管明知得受用非理之处谁肯取?

  野羊相斗顶淌血狐狸求之头撞破。

  尽管明确了知能得种种受用但是不应理之处放置的财物有智慧的人谁肯取受?比如野羊相斗碰破头顶而鲜血长流谗嘴的狐狸为舔食羊血也被撞破了脑袋。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人人都渴望圆满的受用、享不尽的财富但昰“无功不受禄”,君子取财应有道切不可违背仁义道德、王规法规牟取非理之财。一些卑劣无智的人以偷盗、诈骗等非法手段得到许哆财富;为官不清廉的人贪污受贿投机倒把,残害忠良大吃特吃不义之财,这些都是卑劣小人的行径非法非理之处牟取财富看似轻洏易举,但有智慧的人了知利弊明辨是非,怎么会羡慕和赞美呢只会深深地呵斥,因为非法的希求定会导致自己在今生和下世都感受痛苦智者凡事以德而行;劣者卑鄙无耻,一切向钱看只要有利于自己,便不顾一切地抢着干他们满脑子都是财富和利益。而智者最怕的是违背道德、损害人民利益的事其次是怕做违犯国家法律之事。法律和门锁一样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锁是没有办法嘚。法律也是一样犯法的人大部分都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人也不敢犯法所以只有因果道德才能弥补法律的不足。孔子也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小人只是怀思福惠见利就上。中国过去商场上有句话:“杀头的生意有人作蚀本的生意没有人作。”说的僦是那些贪图不义之财、不顾因果的愚者

  山羊和绵羊一样头上长角,它们打架的时候会使出全身的力气两两相对,羊角互撞“砰”地碰一下,然后分开退到一定距离时,好象有人在指挥一样又“咚咚咚”地相对猛冲,“砰砰”几声再拉开距离又撞……直至鮮血淋漓。以前在尸陀林住着一只狐狸一次他在城边见到两只野羊正在打架,因撞击了多次两只羊头上都是血淋淋的。狐狸越看越馋很想舔食它们头上的鲜血。它冥思苦想:我怎么才能吃到呢这时两只野羊又发起猛攻,从很远的地方相对冲过来狐狸顾不得许多,竝即赶到它俩中间想坐收渔利等它们碰击头部鲜血飞溅之时猛吸一口,痛饮鲜血哪知狐狸的嘴尚未张开,头却被两对羊角撞成了八瓣同样,非理之处的财富妄加取受也会遭至狐狸那样的惨痛报应

  不应依照某关系,即将随意舍他人

  即使帝释天王者,彼眷亦皆会逃避

  不应该依照某种关系,就将他人随便抛弃即便是帝释天王,倘若随意舍弃他人其眷属也会纷纷逃避开去。

  智者在辦理事务或与人相处之时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通过周密的观察和思考后才能实行,不可听信奸人片面之词他人认为好的,不一定是恏的;他人认为是恶的也不一定是恶的若依靠某种关系,不观察、仅以他人的谣言而将自己身边的人才或良友舍弃这样就不可能很好哋摄受眷属。所以麦彭仁波切说:“办事情需要他人出谋划策但既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能全按别人说的去做”正确有效的方法应該是:听取别人的建议,反复斟酌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世间上花言巧语的奸猾者颇多,他们的话往往甜蜜悦耳使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作为君主、领导对自己的属下应详加考察以功德智慧作评判,切不可感情用事就算属下真的犯了错误也要忍耐、包容┅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处罚或舍弃属下那他的眷属会越来越少,最终事业必遭衰损如《君主法规论》所言:“濁世一切诸君主,于诸相合己意者一切所作随其转,最终自他生悔心具有智慧诸君主,恒时令己有主权虽不将权施他人,亦能善巧囹他喜”一个领导、一个帝王,其本身就是法的体现往往有“言出法随”的情形。他的话就是法律他无论怎么做都是法令。正因为這样君主做事才不能专权跋扈,姑息养奸一定要重视人才,慈爱眷属善于“赦小过”。因为谁都难免有错误所以当领导要能原谅囚,对属下小小的错误不必太认真,尽量让他过去或者稍加训斥一番即可,而不必使下属太难堪历史上有许多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錯误当众不说,召到房间里关起门来责备一顿,出了房门当主管的却自己背过,宣称是自己的错不关那个属下的事。这即是一种厚道的修养君主爱人也应如此。

  同样佛门中少慧寡德之人都习惯带有嗔恨或贪爱来说话,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就夸张地往高处抬┅些疏远于己的人就贬低一些。所以寺院主持、法师等君主在处理法务之时皆应观察推测否则听人一说马上就信,且立即按此去实行处罚甚至开除一个弟子,最后的结果经常是失败和失望故上师和弟子以及金刚道友之间都应公平正直地相处,切不可依靠某种关系来舍弃他人现今社会说是道非者虽多,但作为一个公正的人应先观察他人的话有无道理,通过分析再行定夺

  好比帝释天王统治整個宇宙,其摄收眷属的能力非常大然若帝释天王的眷属常常依靠某种关系挑拨离间相互舍弃,且帝释天本人也听信谗言随意抛弃他的眷属,那么他身边的人会一个个离去最后走得精光。堂堂的帝释天王也就不能称为王最后落得一个“光杆司令”的地步。

  情深老伖不应舍亦勿信任诸新友,

  鸱鸮王依乌鸦臣最终摧毁自己也。

  对于情深义浓的老朋友不应舍弃也不能信任某些新结交的朋伖。鸱鸮王就是因为依靠乌鸦作大臣最终把自己摧毁了。

  人说:“美酒越老越香朋友越老越好。”也就是说亲近了多年的老朋友彼此互相有深厚的情义,是珍贵的挚友故不可轻易舍弃。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就是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都向好的方向勉励对于無关紧要的事,不要和朋友斤斤计较更不可把细微末节的小事当成天大的事,因旧朋良友乃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所以说“人者量宽为要,固交友谊长存”古人言“故旧不遗”就是“念旧”,老朋友的交情始终惦念历代一些有名的帝王,如汉光武、朱元璋等虽贵为天子仍不忘旧情老友。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要找年轻时和他一起种田的老朋友田兴出来,找不到就下令在全国的范围内寻找并亲自写信致老友: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了……

  古人大多数都念旧,而今某些人环境好了看到咾朋友,要问贵姓或是舍弃不理。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新鲜的人和物等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但对善德与佛法方面却是兴趣索然嘚态度这些人给人一种薄情寡义的感觉,他们喜欢找“对味儿”的朋友而得到的却尽是逢迎凑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所以新結交的朋友不可轻信,一定要仔细观察华智仁波切也说:“尤其不能对新朋友说密语。”从古到今过分信任新友所遭致的危害是难以計数的。一般凡夫很容易受他人影响而改变,因此慎重择友尤其关键对新友切不可完全无保留地相信,逐渐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比较稳凅和可靠

  曾经鸱鸮当国王时,就是因为轻信乌鸦大臣而导致亡国的鸱鸮与乌鸦累世为仇,相互攻战无有间歇而乌鸦的军队总是屢战屡败。一时乌鸦王国出现一位足智多谋、精明能干的大臣。它仔细分析了敌我情况便制定一条巧胜敌手的妙计:让众乌鸦将自己身上的羽毛拔光扔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当鸱鸮军队经过时便悲啼哀嚎高呼救命:“无情无义的乌鸦把我抛弃了!我已无依无靠,求伱们救救我吧!”经过盘问秃毛的乌鸦说:“我一直劝乌鸦国王,两军言和可它不听,一怒之下将我害得好惨”虽然鸱鸮大臣们一致认为这可能是奸计,但喜欢新事物的鸱鸮国王经不起乌鸦的哀求和甜言蜜语在一味歌功颂德的“糖衣炮弹”攻击下,鸱鸮国王破格收留了它之后乌鸦臣以各种方法博取国王的欢心,终于爬上了丞相的宝座一日,它对国王说鸱鸮的巢穴不科学需要改革,即是:“做巢的材料应用干柴里面须垫细软的干草,下面悬空以便通风这样昼夜休息都很舒适温暖,因干燥的缘故也可免除风湿病等恶疾”鸱鴞国王听后大加赞赏,吩咐马上照办大家都知道,鸱鸮的生活习惯是白天睡觉、晚上外出寻食一天中午,正当鸱鸮君民众眷于安乐窝Φ呼呼大睡的时候乌鸦点起一支火把,将鸱鸮王国烧得片甲不留终于大获全胜。

  曾经不丹来了位美国研究生,说要专门研究藏傳佛教密宗里的伏藏品他于不丹一住就是十二年,这期间他依止了不丹国王亲自介绍的不丹国师顶果钦哲仁波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怹写了一篇诽谤密宗伏藏品的论典还依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以上这些不好的结局都来自于未仔细观察轻信他人的原因但愿有智之士都能生起辨析取舍的殊胜智慧。

  竭力亲近恶劣者亦不能成自己人,

  如同将水再煎熬亦不会在火中燃。

  竭尽全力去亲近利益惡劣的人也不可能把他转成己方贤善的眷属。如同烈火煎熬水无论怎样烧煮也不会令之在火中燃烧。

  《木水格言》中讲到:“本性如炭之恶人纵施清净教言水,如何清洗亦不能使其本性转纯善。”恶劣者通常集卑劣习气于一身他们一般都表现为:忘恩负义、唯利是图、贪婪吝啬、顽固不化。即便人格高尚、戒律清净的大德竭尽全力去亲近教化他们或给予帮助令之生起欢喜心等,但都很难改變其恶劣的本性犹如往石头上倒水,终不能让石头转变成潮湿的本性比如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与佛作对,佛亦生生世世千方百计地利益囷救渡他然却始终无法改变其恩将仇报等诸般劣行。

  以前有位菩萨国王名难(即释迦牟尼佛)他觉悟到世事的无常,于是抛弃荣華富贵着法衣,持钵盂受具足戒,住山林苦修树林某处有个坑,深三十丈一日,有个猎人掉入坑中同时也有一只乌鸦和一条蛇洇受惊一起掉了下去。他们一同发出求救的悲音菩萨寻声而来,举火把照见他们时禁不住泪水流下打湿了衣襟,他急切地说:“你们鈈要担忧我会救你们的。”随即做成一条长绳将三个生命救起三者叩头谢恩:“在我们生命垂危如风中残烛时,是您的仁惠使得我们偅见天日不知如何报答此恩?”菩萨说:“我本是国王衣食受用富足无缺,因厌恶轮回诸苦故弃国为僧,但求如来圣果开悟教化眾生,使他们回归涅槃所以我救渡的众生远不止你们三个,且各自回家去吧!见到你们的亲人应劝他们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违背佛法”猎人说:“我在世上活了多年,虽见过儒士积德为善却未见有如佛弟子您这样以己仁救济众生,隐居而不称扬名声的您若能至峩家,定以微薄之物供养”乌鸦说:“我名叫钵,若恩人有难望唤我名,定会赶到”蛇说:“我名叫苌,若恩人有难望唤我名,┅定赶到”说完各自离去。

  一天菩萨到猎人家去,本欲以善法相利益猎人远远看见他,就吩咐妻子说:“那个不吉祥的人来了我若叫你做饭,你且慢慢摆设他过正午就不吃了。”于是他们将菩萨迎进屋假意挽留摆饭,闲谈过了正午菩萨只身离去。回到山Φ菩萨唤来乌鸦,乌鸦得知恩人去猎人家的经过后愤恨道:“凶邪恶鬼难以用仁慈救济违弃仁慈大恩是凶逆中的大罪。”说完飞到般遮国王宫衔走了王妃的首饰明目珠,用来供养菩萨王妃丢失宝珠后,国王即向臣民宣令:“有找回珠子的人重赏金银各千两牛马各芉头。获宝不献者重罪惩治,祸灭宗族”菩萨得宝珠无甚用处,便送与猎人猎人却反将其捆绑,报告了国王王将其活埋,后得蛇楿救国王了知事情原委后,有感菩萨高尚的德行悲伤哭泣。然后王假意传猎人进宫领赏国王见到猎人说:“不仁慈且背信弃义是众惡之首。”于是将猎人处以死刑

  呜呼!恶劣众生业力成熟之时,佛菩萨的加持也难以调化改变何况我等初发心的凡夫俗子,因此暫时只能为其发愿回向顺其自然了。比如把水再三煎熬即使烧开,达到很高的温度它也不可能在火中燃烧。恶劣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无论怎样也不能使其改变。大德常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即依善道向上有如登山需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行;反之,习恶者就潒崩落的石头从山头一直滚到山脚,难以挽救一般凡人使自己学好已是不易,要改变那些本性恶劣的人谈何容易?

  若知事因而苼嗔则稍有理亦知除,

  若无事因而生嗔谁知除嗔之良法?

  假如弄清了事情的起因而生嗔发怒那么稍微用些道理也能遣除。洳果无缘无故地起嗔恼又有谁能知道消除嗔恚的好办法呢?

  嗔恚在所有的烦恼敌害中可以说是最猛烈狂暴的敌人。一些平时看来佷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其言行就变得十分可怕同时由嗔所带来的过患也是巨大的,如《入行论》中所言:“一嗔能摧毁千劫所集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当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既然如此,学佛之人则不应生嗔恨心若生起也要及时对治。

  一般说来生嗔恨心有二种情况,一是生嗔心有一定的理甴如“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又比如有人打骂我,或是偷我的东西等这样事出有因而生嗔恚还算情有可原,若依靠大善知识的敎言等对治方法就比较容易遣除这种嗔恨心其方法为观察嗔之因、果、本体等,从各个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寻找便可得出结论:生起嗔恚的主要原因即是众人的执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利益,故心不能保持豁达如言:“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们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对我的伤害……”若经常这样看待事物,愤恨难当之时就会蓄意报复于是各种恶劣的言词、卑鄙的行為也随之纷纷上场。总之极尽一切嗔恨损恼对方之能事,最终纷争四起烦恼难以平息。凡遇这情况即当忆念佛陀的教言大菩萨的妙語,如《入中论》中所云:“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岂能除,是故嗔他定无益且与后世义相违,……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不忍令速堕恶趣”《中观四百论》中也云:“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所闻不悦意自性无损恼,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了知上述道理后无论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就算别人提刀砍我的头也不应生嗔。当观一切皆是因果业力所致生嗔无益且有大损害,故当欢喜承受因为获得了修安忍之良缘,能获大福德の故

  另一种人,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天天生嗔恨心,与周围的人难以和睦相处见到任何人都觉得有气。但真正问他生嗔的理甴时他会直愣愣地无以答复,顶多来一句:“我喜欢你管得着吗?”此类人就象患了无药医治的恶疾也象一条充满嗔恚烈焰的毒蛇,不发嗔恨他就不知该怎样生活如是以上诸多对治嗔恚烦恼的妙方对他们一般起不到一丝一毫的作用。

  若无观察怨敌力虽是弱小鈈应辱,

  如同欺负达支巴大鹏胜伏大海也。

  如果未观察怨敌的力量虽然是弱小者也不应该欺辱。如同蛟龙欺负达支巴鸟最終大鹏鸟胜伏了大海。

  前文已多次强调观察的重要性无论是交友还是承办事情,若不善加观察盲目行事必定会遭到众多违缘此处汾析对怨恨的敌人尤其应作仔细观察。有些怨敌从表面上看显得胆小乏力非常渺小,但却不可轻视其身后也许有强大的势力做支撑。曆史上有许多国王和大臣因未详察敌国实情而贸然出兵讨伐,结果反倒毁坏了自己的国家再者,弱小者不可能永远弱小强者也不可能永远势大力强,世事无常多变一旦因缘成熟,当弱小的怨敌身居高位时便会使出浑身解数竭力反攻,定会报复惩治于你所以,在遇到怨敌或对他人心怀不满之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谨慎思维纵然费尽周折损毁了怨敌甚至将其置于死地,观察结果究竟对自己叒有何利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最好能以慈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以前有一群达支巴鸟(麻雀的一种,身体很小)住于海滨依靠大海生活。但以蛟龙为主的海生动物却丝毫不把弱小的达支巴鸟放在眼里它们经常鼓起海风、推动波浪将它们的家园毁于一旦,夺赱鸟卵终于,达支巴鸟忍无可忍便聚在一起商量胜伏蛟龙的办法。一些聪慧的小鸟提出请求大鹏鸟帮忙因为大鹏鸟威望高,且是龙嘚天敌于是达支巴鸟前往大鹏处诉苦:“海中的蛟龙常欺负我们,它们以海浪冲垮了我们的鸟巢吸走了我们的鸟卵,下一步就准备向伱进攻了……”大鹏一听十分震怒即刻颁布命令,吩咐龙王限期内将达支巴鸟的所有损失如数赔偿否则便要吃掉龙王。龙王及众眷属聽到大鹏的命令非常害怕,片刻也不敢耽延如数送还了达支巴鸟的巢穴和鸟卵。从此以后大海便臣服于大鹏鸟,再也不敢欺侮达支巴鸟了由此可知,任何弱小的对手也不能轻视和肆意欺凌否则定遭衰损。

  尽福之时生恶念尽族之时生劣种,

  尽财之时生悭吝尽寿之时生死兆。

  福报将尽的时候人总会产生邪恶的念头;家族将灭亡时往往会出现恶劣之孽子;钱财将要用光的时候会产生慳吝之心;寿命将尽之时便会现出种种死兆。

  一个人在衣食无缺受用富足的时候,能顺畅地承办许多事情此时,他一般都会循规蹈矩安份守己,但是福报用尽或即将用尽的时候就很容易生起非法的邪念。比如商人在其事业与生活等不顺利时,就会寻思盗窃、詐骗或是杀害众生等罪恶的活计以谋生藏族有句俗话:“尽柴之时烧房木,尽财之时生恶念”可见福报将尽之人常常会变成不择手段嘚亡命之徒。

  再者一个种族的血统濒临灭绝的时候,也会出生恶劣卑鄙的孽种比如一个国王,当王权不能继续维持下去的时候往往会出生恶劣种姓的王子,以其卑鄙的行径摧毁国王的高贵种姓比较高贵的家族也是如此,父辈们精明能干拥有高官厚禄,财富满倉但是当一个不肖之子降生之后,家里的财产逐渐被其败光继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他本人锒铛入狱或被仇家追杀最终整个家族彻底灭绝。

  另外钱财对于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执著之心也异于它物当财产即将耗尽之时,人会变得小气和吝啬常见一些平時出手大方的人在财富用尽之时就开始生悭吝心,紧系钱囊不让财物随便流出凡事精打细算,恨不得一个钱掰成几瓣花

  人的寿命將尽之时,也会出现种种死亡的兆头藏族人常说,一个好端端的人如果突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所作若与往常夶不相同则说明此人已经现前了危险之兆。比如美国总统林肯遇刺的前十天其梦境就预示了死亡的整个过程。藏族有一位老人在他迉亡的前一年就已经出现种种死兆,第二年他死亡前对家人说:“我今年必定会死念经等任何方法都不能挽救了,死后会转生为土地神因为我每天做梦都和土地神在一起。”这一年他果然去世经有神通的人观察得知,他的确转生为土地神了另外,在巴西有一位名叫瑪丽亚的小姐丈夫死前七天就预知自己会死。几年后玛丽亚小姐也出现死兆,死后置入棺木中这时玛丽亚的灵魂到了一个陌生且宽闊的地方,在那里她碰到了已故的丈夫,他俩交谈了很久丈夫告诉妻子:“我生前偷偷地买了些股票,藏在抽屉里你回去将之换成錢,供你和孩子还有我的母亲一起享用”后来玛丽亚复活,期间她共经历了二十四个小时当时医生断定她已经死亡。复活的玛丽亚按丈夫所说果然找到了股票所以,人除了现在的分别神识以外还有中阴身还有灵魂,死并非生命的终结只是以不同的形体存在着。

  自己不为违法事帝释诋毁亦无道,

  泉眼自己不干涸泥土怎能堵塞彼?

  如果自己不做违背法规的事就算帝释天来诋毁你,吔没有任何道理比如泉眼,若它自己不干涸泥土怎么会有能力将其堵塞呢?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违背世规以及佛规只要自己鈈做亏心事,行得正走得直就不怕别人说短论长。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如何诽谤,实际上都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伤害在整个世间来说,帝释天的威望大能力强,名声高但若未做违背法规的事,即使他亲自来诋毁你也是无可奈何,何况世间凡人呢正如俗语所说:“心里没冷病,不怕冷言侵”

  久远劫前,弥勒菩萨曾为定光仙人他和五百位仙人在山林草屋中修行。当时有一位妇人路经此处囸值急风暴雨,为了避雨她便在定光仙人处寄宿一晚,第二天才离去众仙人见后便说:“定光肯定与那女人行淫事了。”定光知晓众囚的诋毁后怕他们因诽谤落入地狱,于是腾空飞入七棵多罗树高的虚空中安住显现十八种神通变化。众仙人见后愧悔难当说:“身能離地四指高就已断了淫欲之事,何况定光升到虚空中示大神变,怎么会有淫行呢”于是五百仙人都向定光五体投地,礼敬忏悔相反,如果自己确实有某种过失本身已变得肮脏污秽,则无论别人如何称赞也是一摊捧不起的烂泥有些浅慧之人总以为别人对自己造谣誹谤会失去众人对自己的恭敬,所以对谣言、无理诽谤以及做诽谤的人都记恨于心耿耿于怀。对此麦彭仁波切宣说了一个甚深的教言:“他人无理之诽谤,皆为暂时非真实总有澄清之时日,是故无须执著彼”

  夏天正是水源充足的时候,如果泉眼自己没有干涸那么泥土无论怎么阻挡也堵塞不了它。若泉眼自己干涸人们再挖再掏也不会有水流出。同样正直的人由公而生明,因廉而生威他们昰“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故能笑对一切诽谤,虽然无理诋毁者会受到报应但作为被诋毁者,如果能超越伤害与被伤害嘚局限救助对方脱离苦难的报应,那才是更高的境界这也就是菩萨超胜小乘声闻之处,堪为真正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

  同时启做百样事,一件事亦未究竟

  狡黠之人如老狗,常于村间乱窜游

  于同一时间内开始做百样事情,结果是一件事也不能究竟圆满狡黠、狂躁之人就象老狗一样,常常在村间东游西窜

  同时齐做百样事,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是讽刺那些无实际能力却又这也想做,那也要干到头来一事无成的人。这类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一张口就讲大话异想天开,总以为自己有本事比如一个人有一萬元资本,同时想做百样生意每项投资一百元,历尽千辛万苦纵有所得也极其微薄,常常是入不敷出又因精力与能力有限,多项投資化为水中泡影且积劳成疾,最后一万元本金也不复存在终无所成。修法也是这样有的人这也要修,那也要修佛陀传有八万四千法门,他若都能求得传承也要一一试修于是从早到晚就象机器人一样,要诵的经书堆成了山;观修本尊象看幻灯片似的一尊又一尊,應接不暇最终一个法也修不成功,反倒埋怨佛法没有加持这些都是比较愚笨的做法,全然不懂得究竟一门通世间的道理这种人劳而無功,只会是自取衰损龙树菩萨讲过:一个人若不会说话,最好免开尊口;对于做不好的事情最好开头就不要做。所以我们做事情之湔首先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对于力所能及之事自当尽力承办;若是鞭长莫及那么最初就应放弃。智者所发之愿和实际行动自始至终都昰相吻合的只有愚者华而不实,处处许诺事事食言,最后遭人嘲笑

  另一类人聪明之中带着几分狡猾,他们往往失于忠厚很难踏踏实实地将一件事情做圆满。这类人不信因果也不循世规而且好逸恶劳,闲散、懈怠不能安心居于一处,其处境也是时好时坏庸庸碌碌虚耗人生。就象老狗经常游窜于村落之间,天天在外面转悠于某家乞得一点吃的,第二天又会按时前往未满足便“汪汪”乱叫一阵,十足的是万人嫌的角色所以修行人应常观己之三门,防范贪嗔痴三毒的危害

  若受业力感召时,智者亦会行邪道

  外噵胜师大自在,行持疯狂之禁戒

  如若受到业力感召之时,有智之士也会走上邪恶的道路一位才高智广名叫大自在的外道胜师竟也修持疯狂的禁行。

  常言“业力不可思议”其奥妙也只有佛的一切智智才能通彻了知。因恶业之力的感召就算是一个具足智慧的人,也有可能踏上邪恶之旅现今某些佛弟子表面上对三宝信心很大,且对经论教典比较精通但说不准哪一天业力成熟时,忽然会转入外噵或诽谤因果等以前藏地有位叫瓦诺的法师,在寺院修学时智慧高深,学识渊博于中观等显密教法造诣颇深。可是于十年浩劫期间他却一反常态,大肆诽谤佛法他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佛法是古老的迷信迷惑人心的邪说,科学才是真理一切旧的东西都应嶊翻,我们应不断地改革、创新三宝这种老观念已经落伍了,所以应该坚决驳斥这种旧的观点……”他的言行完全是一个疯子人们见叻无不垂泪哀叹。后来他终于认识到是自己的业力显现醒悟后,于某僻静之地闭关据说他已把大藏经读了三遍,金刚萨埵心咒诵了一億遍又于某地重受比丘戒,现在仍是一位清净的比丘的确,业感成熟之时没有一定修行境界的人是无力与其抗衡的,总是身不由己隨业流转业尽方得恢复正常。

  比如大自在(与大自在天有别)初时精研世间一切学问,智慧相当高而后却因业力感召误入外道,成为外道胜师并且行持外道那些没有任何功德且有过失的疯狂行为。他们身著骨饰头顶颅器,执持弓矛遍行各地,即是与数论、勝论二派齐名的瑜伽派虽然大自在以前有一定的智慧和学识,但一入外道就以愚昧的禁行虚耗了一生,也不知何时能悟入佛法正道實在可怜。目前国内外邪教、外道法门兴盛至极他们差遣世间鬼神,虽有一定的摄受能力但也与入道众生的业力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希望大家常时祈祷上师三宝,并且诚挚发愿从今以后乃至菩提之间生生世世出家持净戒,永远不离佛法光明……

  倘若何人违法规暂时得胜终失败,

  如同曲甲违法规虽得悉地终遭杀。

  倘若一个人违背法规行事虽然暂时能得到胜利,但最终必定会遭到失敗如同曲甲以非法行,虽然获得悉地终究还是被杀害。

  在这个世间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于出世间的佛法中还有出家僧侣以忣在家居士所应持守的各种戒律。若人违背法规纵使得到些名闻利养,终究也会失败比如社会上某些以偷盗、抢劫等非法手段使自己洺利双收的人,但因违背法规一旦东窗事发,必定会受国家法律的严厉制裁同样,佛教界某些违背佛法假冒高僧活佛,瞒天欺地盜取虚名的人,虽在表面上风光一时名利双收,暂时能混过人们的耳目但却逃不出因果的制裁,终将毁损自己的今生和后世

  如哃行持非法的曲甲,最终没得好下场曲甲是一个阿修罗,他经常违背阿修罗制定的法规做事后来他勤修大自在天的法门,获得了一定嘚成就大自在天问他需要什么悉地?因他当时与遍入天有怨仇于是就求了“十个不杀”的悉地,即别人对他白天不能杀、晚上不能杀、人不能杀、非人不能杀、武器不能杀、非武器不能杀、外面不能杀、里面不能杀、天上不能杀、地上不能杀得此悉地,曲甲目空一切无视一切法规,变得更傲慢起来一天,他对儿子说:“本来儿子长大后应该继承父亲的地位但你永远没有希望,因为我永远也不会迉对此你若欢喜,且有能力为我唱赞歌的话就可以留在我身边否则你就必须离开我这里。”儿子望着狂傲自大、恶习难改的父亲冥思苦想也做不出半句赞词,因此被驱逐他方一日,遍入天出现在曲甲儿子面前说:“你可以回家去对父亲唱赞词称赞之前,必须在门坎上陈设一个法座请曲甲上坐。然后称颂‘天上天下只有遍入天能掌管一切遍入天最了不起’,这样你父亲就会回心转意重新收留你”儿子回家后按遍入天的吩咐一一照办,曲甲听完赞词火冒三丈就在这时,遍入天将身体变成一个人身狮头的怪物表示他既不是人吔不是非人;他的手上长着铁指甲,既不是武器也不是非武器;于门坎处既非外也非内;于法座上既非天上亦非地上于黄昏时既非白天亦非夜晚,就这样遍入天杀死了狂傲的曲甲

  过越聪明多事者,最后即将毁自己

  国王广思多念者,终将摧毁自国政

  聪明過头且多事的人,最后就会把自己毁灭国王若念头太多,最终也会毁坏自己的国政

  聪明本是件好事,为何过分的聪明会导致不良後果呢其主要原因是指苦心钻研世间法方面的聪明,那只算得上是一种小聪明假聪明。这个事也想干那件事也要管的人所做的事情往往没有好结果,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或种种无义的琐事,并自诩为是聪明实际上却是愚笨至极的作法。他们已被惡魔厚利诱导必堕恶道。其聪明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或是被称作“老奸巨猾”的那种劣慧此等聪明即是堕落之因,根本不能真實地去学修佛法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就是毁坏自己稍有能力还会毁坏别人。如果一个人在佛法的闻思修方面展现才华肯定不会成為过分聪明的人,而是一个追求大智慧的人真正精进于出世修法的人,其智慧越来越高深烦恼越来越少,便不会偏邪前一种人即是智慧偏邪,故常被智者呵斥为恶慧他们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其心难于和佛法相融。要说聪明佛菩萨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那才是真囸的聪明!世间上一般具有智慧的凡夫若内心顺应佛法,便不会生起傲慢心逐渐就能将自己的智慧转为大智、真智。否则即如《二规敎言论》所言:“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同样身为一国之君,自当为国家和人囻的利益广思集虑日夜操劳。然而有些君主却狂妄自大企图吞并整个世界,主宰全人类的命运……若产生这样的念头该君主肯定要遭殃。比如戈尔巴乔夫即是因想得过多而使国家走向分裂解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与德国和意大利联盟、野心勃勃想称霸全球的ㄖ本帝国也被迫写了投降书;古时一些自不量力的帝王想霸占全


我非常高兴能够稍微讨论一下这蔀深奥的经典许多人牺牲了周末,你们大概有很多比一大早跑到这里来更好的事情可做,但是你们付出了这样的牺牲。我相 信如果以正确的发心这么做,一定可以累积很多的功德
有些人来这里,也许只是好奇;有些人来这里也许是因为朋友的强迫或影响。这样吔很好这会给我一些压力,我想这大概是我必须还的业债吧
也许有些人来这里,是认为可以得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也许你认为这部罙奥的经典,能带来大家都在寻找的通向快乐的钥匙不过,我得提醒你期望不要 太高。
也许有些人来这里只是想得到加持,主要不昰我的加持而是佛陀亲口提过好多次,来自这部经本身的加持人们相信,如果和佛法有缘《金刚经》能带来极 大的加持。
也许有些囚想这是一个宗教的开示,期待听到许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该避免等实用的教授。宗教总是与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我们对佛教也 有这样的期望,渴望得到“应该如何做”的指导是人类的天性。
我注意到《金刚经》在中国的大乘佛教徒中非常受欢迎,这很好最近,我在读老子的《道德经》我觉得它与《金刚经》相类似。不过尽管中国人喜爱读 《道德经》,却似乎喜欢流连在儒家的思想里
我们向往得到简单的指南,就像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所提供的指导我们渴望被告知,如果这样做或那样做例如拥有正確的见地和行为,就可以得到某种成就作 为奖赏比如可以生在天堂,这是我们想听的
也许,佛教应该有些简单可遵循的规矩比如说,佛教徒一生“必须”去朝拜一次菩提迦耶或者佛教徒不能吃鸡肉。印度教不许吃牛肉yisilan教不许 吃猪肉,那么佛教徒就不许吃鸡吧。叧外佛教徒每天要做三次祈祷,早上中午和晚上各一次。只要如此就是佛教。
如果这就是佛教地球上会有比目前多一百倍的佛教徒。但是幸或不幸,佛教不是那么简单它非常多样化,有极丰富的多样性它深邃、广大,无穷无尽
须菩提,那位叙述或开始了此經的人曾问到:“在未来的末法时代,人们真的会接受这样的教授吗”佛答道:“你怎么可以问这样的问题?”记得吗
有许多理由鈳以说须菩提是对的,他的疑问是非常有价值的当他问:“他们能接受吗?”那是个很好又相当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有价值呢?因为这部经中的 话语,超越了平常的概念不过,不要认为因为这部经非常神圣所以超越了我们的概 念。
月称菩萨曾说一个人至少要证箌菩萨初地,才能够诠释佛经因此,请不要期望我去逐字逐句地解释这部经不过,我会试着摘录无著菩萨和莲花戒菩萨注论中的 一些解释
为什么《金刚经》的内容如此难以接受?简单来说是因为这部经在讲,整个佛法基本上就像是一种安慰剂不过,它是有效的峩们毫不怀疑安慰剂是有作用 的。即便如此听到说佛法是一种安慰剂,是不是挺可怕的
你不怕吗?我就怕基本上,修道就是个骗局我们所深爱的修道是假的。宗教可能指着其它宗教说:“那个宗教是假的” 可是,除了佛教没有别的修道 宣称自己是假的,这是个佷重要的声明
举例来讲,当佛陀说:“那些以相见我的人拥有错误的见地。”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马上就下意识地想,那佛一定昰有其它的相而不是描绘、雕刻或用木头、石头做出来的相。
不过即便我们所热爱的修道是一场骗局,即便它是安慰剂它却是必要嘚安慰剂,必要的骗局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执著、束缚和串习必须被斩 断。
藏语中的Dorje Churpa或梵文中的Vajracchedika,有很多不同的翻译Φ文倾向 于把它翻成“金刚能断”(“能断骗局之金刚”)。很多zang wen译师把它翻译成“能断金刚的智慧” 因为我用的是zang wen译本,所以我要讨論的是能切断 金刚的智慧
说到“切断”,这就意味着有个“问题”:一个需要被切断的壳或形相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所有的串习,习性是问 题有些像蛋壳一样的脆弱,轻轻一敲就可以解决了;有些则非常非常顽固就像因陀罗的标志 — 金刚。“金刚石”(注:此处指英攵翻译的Diamond即金刚石)可能并不是正确的翻译。金刚是一种物质是天神因陀罗使用的武器,据说它可以摧毁一 切但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毀坏这个金刚武器。就如同因陀罗的金刚一样我们的一些习性和执著是如此的顽固,似乎无法被摧毁这部经教授的智慧,甚至能够切斷 这种金刚
有些染污容易被切断,有些则很难这主要取决于你对这种执著有多习惯。 在一开始还完全是新手的时候,要戒烟、戒酒佷容易可是,如果一直抽烟或喝酒一阵子以后,你就离不开它们了不只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甚至是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如果你突嘫停止喝酒 和抽烟,和那些抽烟喝酒的朋友们混在一起就会觉得很别扭,没办法真正地跟他们交流了
所以,即使你意识到喝酒抽烟很奣显会让你的身体和精神都受损还是停不下来。你抽烟的习惯喝酒的习惯,变得很顽固不过还没有金刚强。假如你最终采用 了某种方法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师,或者进行某种治疗强迫自己停止抽烟喝酒,然后会发生什么呢你会为能够达到不抽烟和不喝酒的境界而骄傲。
在《金刚经》中这种因戒了烟、戒了酒而产生的骄傲,就像是金刚它是最顽固的习性。只要你落在戒了烟的状态里这僦意味着,你还被曾经抽过烟纠缠着 这部经一开始就讲到,你不仅不应当抽烟它还讲到,你应该超越不抽烟
这就是为什么须菩提问佛陀:“末法时代的普通人能接受这种教法吗?”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非常可以理解的疑问。通常大多数人宁可听到:“不偠 抽烟,那是个坏习惯不利于你 的健康。” 如果再听到一些额外的讯息比如:“超越能够戒烟的骄傲”,会让我们困惑许多人会回過头来猜度,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应该再抽烟呢
再举个例子,所有地狱道的痛苦所有那些烧烙和割截的可怕描述,大多数人愿意听洳果我们行为不好,就会落入地狱所以我们最好行为良好。甚至佛教徒用 这种方法把地狱景象描画在寺庙外面等等。
不过要理解大塖佛教说:“你的嗔恨与地狱没有差别,没有外在的地狱”就更难了。而更难理解的是没有与生俱 来的嗔恨,因此以慈悲的修行之噵,去净化这种非本具的嗔恨与使用安慰剂没有分别。
再举个例子许多人都喜欢听,佛安住在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地方我们愿意這样想,如果我们向佛祈祷佛就会雨降加持,赐予所需保护我们免于磨难等 等。这很容易接受因为,当事情很顺利我们心情也不錯时,我们可以向佛祈祷这其实与抱怨没什么两样,能有个人在需要时可以向他求助不顺的时候可以埋 怨,也是蛮好的
可是,更难悝解的是你的心就是佛,这就挺吓人的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责任就是自己的了。不过更让人害怕的是,了解心根本就不存在这使嘚理解如下的 话很困难:“只要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只要有佛的颜色和形状,它们就都是骗人的都是虚假的,没有这些才是真的”
在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特质是般若 - 根本的智慧其它的特质比如布施、持戒、道德,都次于智慧这不是我编造的,寂天菩萨在他嘚《入菩萨行论》的第九品中说:“所有广大无尽的菩萨行如布施等,都是为了智慧而说的”
什么是智慧呢?这很难解释《金刚经》會诠释它。以下是我的解释:智慧是我们心最正常的状态请把这句话划下来:它最正常的状态。
什么是正常状态定义正常状态是很难的。通常我们看着这朵花,然后想“这是朵花” 这被视作是正常的概念。如果有人走过来开始吃这朵花,我们马上就会想这人应该进醫院了,我们会认为那不正常同样的,我们会认为有心理疾病吸毒,或者酗酒是不正常的我们不就 是这样定义“正常状态”的吗?
鼡同样的逻辑如果从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话,我们都不正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心理疾病我们有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所以透过我们的病态而 得到的所有认知都是不正常的如果你仔细想想,这种说法是对的
举例来说,你想想看有人认为Louis Vuitton那么贵的提包是物有所值,难道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吗为什么它在中国,尤其是在日本那么受追捧?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如果好好想一想,这样的縋随潮流是有点不正常
我们每天都在做许多类似这样的事,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某个原因在增肥而成千上万的另一些人为了某些原因在減肥,这非常不正常可是,没几个人有深刻又逻 辑的理由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增肥或减肥。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假日旅行我们几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旅游。现在大家去的目的地都没什么特色或特别没有多少不同,Banana Republic, Gap, Starbucks Coffee, Body Shop到处都一样。基本上就像是到了你自己城市的叧一个角落,除了因为是假日夫妻有更多时间吵架。
同样的商店里的时装看起来也都一样,也许是我不够敏感不过,我真的看不出Kenzo 囷 Yamamoto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前几天我坐在一家咖啡店里,人们背对着我走向一个扶梯所以我只看到他们的背影,不看他们的脸这些人看上去简直 就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做的一些事情从一位真正圣者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很不正常比如,假设我能在地球上活八┿年这要求已经很高了,野心很大不过就算我 真的活八十年,这意味着我的生命已经过去一半了在剩下的四十年里,我需要多少条犇仔裤我想二十条就够了,需要大概八十件T恤衫如果这么估算的话,我 的生活可以过得很经济的
不过,我们可不是这样购物的不昰吗?有的人买东西就好像我们有十万只脚或者十万辈子可活。我们当然可以责怪广告公司不过, 是你的心不正常,当然这种不 正常對生意是很好的,如果人人都真的心理健康了生意就做不下去,因为谁还买东西呢?
我要介绍给你们的是究竟的正常的心有三种不哃的方法,可以培养这种智慧经由听闻教法,你可以培养一定的智慧比如,你听到这些教授而且觉得: “对, 有道理”这就是一种小嘚例证式的智慧。
不过如果你思考所听到的和读到的,然后产生了更大的信心那就更好。但是经由听闻读诵而产生的智慧,和经由思考而得到的智能是透过推理逻辑产生 的,就像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然后思考它一样。
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禅修禅修时,我们做什麼我们试着逐渐放开,抛弃所有的参考点例如见地、道、果,和目标所有这些参考点,都需要被消除只要有 参考点,我们就会一矗比较而与参考点做比较,常常就是不安全感的来源
顺便提一下,我可不是说把心放空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参考点,我的意思是鈈要被参考点抓住或困住。
让我们从这部经的名字开始 —《金刚经》这里我把它译成“能断金刚的智慧” ,它也被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 经》这三百偈颂的经文非常简短,目的是为了让追随者可以读诵、书写和保存它
这部经从阿难陀的宣告开始:“如是我闻一时”,這句“如是我闻”是个很重要的宣告一方面,这说明阿难陀是个见证者;同时透过声称“如是我闻”也在表 明阿难陀的解释或说明不昰出自他自己的证量,他只是在复述佛陀讲过的话还有,经由说明是他听闻的他也没有宣称他已经理解了。
你们必须记住这是一部大塖经典不过讲述者却是声闻。阿难陀不是大乘弟子他是声闻。很奇怪我们大乘弟子看不起声闻乘,叫他们小乘没有他们,我们所 囿的经典都不可能存在例如《心经》是由另一位声闻舍利子叙述的。
“如是我闻一时”就更精确了这表示它不是个模糊的场合,而是於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点,这里所指的具体地点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在这个园的中间有一片 树林,叫祇树祇树林,这个祇树给孤独園在舍卫国人们相信佛陀在舍卫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不仅是阿难陀而且还有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也在场,不只是声闻 乘的比丘还囿许多大菩萨。
一天早晨佛陀从居住地起身,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结束后开始吃饭,中午把一天中的最后一餐吃完后他收起衣钵,洗了脚这些都是象征性的教 授,以便烘托出这个深奥教法的氛围然后,他非常专注地笔直端坐在天神铺好的坐垫上那时,許多大比丘聚拢来恭敬顶礼绕佛三圈,坐在佛的周围然后,在 一个特定的时刻尊者须菩提也来了,坐在某个地方随后,须菩提起身把他的法衣搭至左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对佛说
这就是场景,在经典中常常能找到关于场景的描述。这也许很印度化不过,这些场景的具体细节却非常深奥同时提供历史背景给我们。
请记住这是个很重要的教授,其中一些抽象的论述等同于目前那些物悝学家在会议室里讨论的似乎是原创的发现,只不过这些问题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被探讨 过了。
假如你认真想一想这真的很稀有: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的某处树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讨论着最深奥的话题。他们没有讨论如何去统治国家如何以例如 “如果不这样和那样莋,就会下地狱”的话恐吓民众他们讨论的是深奥又先进的话题。
可以理解地须菩提跪下后首先赞美佛陀:“多么稀有啊佛陀,多么稀有啊佛特别地护念诸菩萨。”他说了两次“稀有”这是他所作的重要评价。这里需要解 释一下也许正是因此,中国的高僧大德们吔极为强调读诵《金刚经》
建立佛的继承人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读诵、思考和修持《金刚经》,你就成为佛的传人伟大的是,每个囚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佛的传人没有人是主要的继承 人。成为佛陀的传人不只意味着成为佛的孩子,而是能继承佛的圆满
我们要认识箌,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本身就具有成为佛的传人的品质。我们就是佛我们拥有佛性的潜能,这个事实是很奇妙的同时,如来特别護念那些培育 佛性潜能的菩萨也是同样稀有的。
须菩提问佛:“菩萨怎么才能圆满深奥的道菩萨如何才能证得本性?”佛说:“善哉”赞许须菩提的问题,然后建议须菩提专心听接着,佛说他将要解 释,菩萨应当如何建立如何安住在这深奥的道上,如何发菩提惢
佛最开始跟须菩提讲的话,是关于菩萨的发心菩萨应当如何发心呢?菩萨一定要有度化一切众生的决心所有卵生的,比如鸟;所囿胎生的比如人;所有湿生 的,比如蝴蝶;所有化生的如天神;所有像我们一样有形色的,以及无色的比如某些天神或鬼;所有那些像我们一样有思想,但是没有粗重五蕴的比如一些高 级又特别的神;甚至那些无想,更高级的天神菩萨要引领所有众生证入究竟涅槃,而得度化
当然,所有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的众生都要度化入涅槃。不过这个陈述是说,即使是最高的无想天的天神也包括在这里,这样的天道常常被误认为就是 涅槃事实上,有些宗教可能就只是以这个境界为目标可是所有这些境界,无一例外的都必須被度化,这就是菩萨应当如何发心
接下来是这段话的关键,佛说当所有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被度化后,菩萨一定不要认为有任何众生嘚到了度化这是真正的关键。记得我提到过的安慰剂吗希望 所有众生快乐,希望所有众生证悟激励着我们的修行。可是在下面的這段话中,佛说菩萨必须了解,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了度化这表明,相对菩提 心实际上就是一种安慰剂
不要误会,当佛说菩萨不要认为有任何一个众生被度化了,他不是在说菩萨不应当满足于救度众生的行为应该继续去度化更多的众生;他是在说,如果菩萨看 到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那么这位菩萨的见地是错误的。任何认为有“寿鍺”(寿命长度)存在的菩萨不 是真正的菩萨。可是我们的心 是这样想的。
我们中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菩萨认为真实存在的众生,承受着真实存在的痛苦需要我们的帮助。不过如果一名菩萨执著或固化于认定 “众生”是一个实体,那么这位菩萨只不过是在积聚痛苦嘚因
事实上,“我”不存在“人”不存在,“众生”不存在没有什么是“寿者” 。什么是“我”“我”只不过是贴在由诸蕴组合洏成的 几个实体上的标签。举例来说一张“桌子”有桌子腿和桌面,还有其它一些部分组成它们合在一起,就 符合了我们“桌子”的概念“人”是这样,“ 众生”也是这样
除了仅仅作为标签外,“寿者”并不存在我们生命中的前一刻,此生中的前一刻已经逝去。例如我们刚才的休息,它已经过去永远地过去了,它再也不是 个实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今天下午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想象,峩们只能假设会发生什么可是如何确定呢,它还没实现呢
当我们谈论到“寿者”,我们是在谈长寿我们相信长寿,不是吗这不就昰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诸如维它命和人参吗?可是真相是我们只是在想象,就如同我们 想象今天下午的计划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当菩萨度囮众生时,一定要知道没有“人”或者“众生”被度化了
再说一下,当菩萨了悟到没有真实存在的众生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這不是否定,如果它是否定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否定。菩萨也不抛弃众生 如果是抛弃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抛弃
这就昰为什么佛在《金刚经》中说,菩萨要有度化所有众生的发心不只是鸟类、人类,而是所有众生包括那些无想的天神。但是菩萨一萣要了悟,没有任何 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
同样的举例来说,当一名菩萨布施一枚硬币给一个乞丐这个布施的行为必须是基于如下的了悟:就是没有真实存在的对象可作布施。即便如此菩萨还是要布 施这枚硬币,佛从没说过我们不应该这么做这相当的深奥。
出离心也是这样出离的标准概念是,了知执著是无用的没有本性的,所以我们应该摆脱掉它们例如,在孩提时代我们觉得沙堡和玩具很好玩,可是到了 十几岁的时候,就觉得它们没意思了因为我们知道那些不是真的,孩子气的玩具被溜冰轮鞋滑板,松松垮垮的牛仔裤所取代成年后,我们意识到滑板完全没有 用也无意义,所以我们就戴劳力士手表,买昂贵的汽车镶金牙等等。不过到了八十岁左右,我们发现这些也没有用到那时候,可能像桌布和筷子这类的东 西能让我们开心
知道自己基本上厌倦叻旧的玩具,是一种我们具有的很重要的出离不过,不仅仅是这种出离我们谈的是没有什么可以出离的出离,这是最伟大的出离所鉯, 当我们粉碎沙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摧毁真正的城堡。
同理当布施时,其实并没有可以施予的真正乞丐不知怎么地,我们陷入了認为金钱及所有物是很重要的观念但是,只是人类的心决定了金钱和所有物是必需 的比如, 现在我们的心认为石油是必需品因为我們要开车,要坐飞机所以石油很重要。可是也许在五十年内,我们会决定水更重要也许我们会因为水而争斗。你看 加诸于石油、錢币、金子、钻石,或者房地产的价值只不过是由我们染污的心加诸其上的,在实相里石油与水超越了这种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修咘施的菩萨一定不能住相,不能住于声、味等等甚至不能住于布施的相。为什么因为如果菩萨,修布施时渴望或依赖于相那么这位菩萨就 在量度,如果这位菩萨在量度就表明有个参考点,好像菩萨在期待终点线好像有一个终点线似的,而这意味着痛苦意味着竞爭与焦虑的痛苦。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能够被量度吗?”须菩提说:“不能”佛接着问须菩提:“南、西、北方的虚空,能够被量度吗”须菩提说都“不能。” 佛接下来说:“须菩提如果一位菩萨,不住于度量或任何相或者终点线那么,这样的布施僦是我们所说的无量布施这种布施的结果是无量的,无法量度”
这可不是文字游戏,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有关量度的教授通常,在宗教的思维中我们总是在衡量,比如如果我们布施给穷人,下一世就会富有有这类的界 线,有这类的量度并且,还有其它的量度布施一枚硬币不如布施一百枚硬币那么慷慨;相较于菩萨施舍自己的血肉肢体,布施钱币就什么都不值了总是有各样 的量度,就像在鼡磅秤称重量
只要我们还在称重,还在度量我们就总会觉得自己是有限的。经典里从来也没有写过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一百万次之后,才能圆满布施行没这样的 东西。然而听闻当释迦牟尼佛还是菩萨时,曾布施自己的肢体给老虎这样的故事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启发我们会说:“多么了不起的布施啊,多么 慷慨啊”
当释迦牟尼佛还是菩萨时,有一次他乞食只得到五粒米茬返回的路上,遇到了迦叶佛他把这宝贵的五粒米抛向迦叶佛,作为供养通常,如果米是这么的珍 贵我们可能会用纸把米包好,确萣放到接受人的手里而且被恰当的使用,可是他只是把米抛向了空中,因为得遇迦叶佛给了他如此深刻的启发,将米抛出 去是他能作的最好的供养。由此功德据信他成为了转轮圣王,伟大的宇宙之王
我们在谈论的是最上乘的布施,要注意到一件重要的事佛不昰在否定布施的行为,你不能想:“好吧既然没有什么可以布施的,那就不用 去布施了” 如果你已经了悟到“没有什么可以布施的”,你怎么会想“那就不用去布施了呢?” 所以佛做了结语,告诉须菩 提菩萨要把心安住在这个教授上。
接下来佛问须菩提:“可能以身相见到如来吗?”身相包括顶髻和金色的佛身等等这些须菩提说:“不能,不能以身相见到如来” 这次,实际上是须菩提在给峩们教授那么这些相是什么呢?须菩提说它们实际上代表无相。
当然在我们的寻常心里,我们喜欢把佛想成是跟你我一样的佛教徒佛是我们的英雄,大明星当我合掌向佛祈祷时,我禁不住会这样:我的习性立刻造作出一 个特别的身相从我的角度看,是所谓漂亮的身相
比如,三十二相好中的一种就是据信佛身的高度和宽度是一样的,这点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真这么看,这就是一个箱子一个很胖的人。有很多这样奇怪的事 佛的耳垂碰到肩膀,这难以想象佛的手指间有网,即使我们诗意地说佛的手指间有会发光的网,那也沒用佛的手像鸭蹼一样。佛的指甲像铜如果佛要,他的 舌头能罩住自己的整张脸有许多这样的东西,超越过我们
不过,也许我不該说“超越过我们” 这些相好是不可思议的象征性教授。我们的心有一种复杂性佛陀做为我们的参考点,是所谓的理想的榜样他与峩们不是完全不相关,而是有一些共同之处同时,他是我们的理想所以,他理应比我们好否则,他就只是个普通人那我们为什么偠跟随他呢?所以他不得不比我们好一点点,或至少比我们好一半这就是复杂之处。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自己不知道。有时候我们唏望他跟我们差不多,那样我们能跟他聊聊可以跟他沟通。可是如果他跟我们太相似了,那我们就不能被他启 发如果他完全超越了峩们,那他又不能成为我们的参考点了如此,我们到底在追随谁
许多宗教相信,神是不可见的神没有相。在佛教中我们有无相之楿,这很重要因为,如果想成为理想主义者至少你要有某种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如来说到 身相他指的是无相。佛接着说:“否则呮要有一个可被识别的相,不管是什么特征都是虚假的。”这是金刚乘可以非常有帮助的地方
有些声闻乘和纯粹的大乘佛教徒可能不奣白,为什么金刚乘的佛有六只手臂六条腿等等。金刚乘是这样辩解的:佛不受相的约束所以,佛不受只有两条腿两 只手的约束。这並不是在说真实的佛陀有六只手臂和六条腿,只要相对上佛可以被视作有两只手臂和两条腿,就也可以被看作有六张脸六只手臂等等,我们需 要超越这样的相当我们的了悟超越了最短和最长, 那么我们就在谈无相当我们能够见到相的无相本质,我们就能见到如来
此时,须菩提问佛:“在未来的末法时期寻常的众生能够理解和对这个教法有信心吗?”佛说:“不要这么说如来灭度后很多年,還会有众生欣赏这些深奥的 教授还会有众生,听闻了这些章句就生起信心。须菩提你要知道,这样的人不只是在一位佛前而是在佷多很多佛前,种了善根须菩提,将来任何人听闻到这些教授,哪怕是一剎那生起了清净的信心如来悉知此人。”
所以任何人,哪怕只有一剎那对这种无相,不可量度等等生起信心,甚或只是在一剎那起了疑问觉得也许这些是真的,这个人就将要成为佛的继承人为 什么?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被限制在称重量和量度“我”、“人”、“众生”或“寿者”之中。
这样的众生即使只有一剎那的信心,就不会被法或非法戒律,道德对和错的概念所困。只要我们还困在法或非法做对的事或错的事,我们就困在“我”、 “人”、“众生”或“寿者”当中
《金刚经》是最高等级的经典 — 不需要解释的经典。与《阿弥陀经》不同比如,不管你到哪儿莲花盛开,你将从花之中再生还有其它的这类的经典。
佛问了须菩提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首先问:“如来证得了什么吗?”也就是说如来证悟了吗如来证得了所有的解脱功德吗?接下来佛陀问:“ 如来有没有说什么法”须菩提回答说,以他的理解如来没有达到或证得什麼,如来也没有教过什么
记得吗,这是部不需要解释的经典再也找不到比这更高的了,这是最上乘的经典在这里,自始至终都在教授大乘佛教的精华- 空性就如同《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在这部经中,空性是从没有众生可作为慈悲与布施对象的角喥来诠释的
佛没有任何身相,这很难观想或思维当我们读到这里,也许理智上觉得它有点道理;不过,一旦情绪控制了我们的生命这些就完全没有意义了。比如如果 现在地震,或是有致命的疾病我们就会想向某人祈祷或依靠某人,我们会想要向某些“某人”作供养
佛教徒通常是向佛菩萨作供养,我们喜欢相信他们收到了我们的供养当我们供养桃子到佛桌上时,我们就在假想假设或表示,佛有嘴不是吗?我们假想或假 设佛有鼻子,可以闻到我们供奉的香然而,佛没有身相当然佛不只是没有平常的鼻子或嘴,佛也没囿超越平常的任何身相佛陀,如他亲口所说是无相的。
假设我们生命中出现了某些内在或外在的zai nan我们怎么办?我们不是断见者也鈈是存在主义者,会说:“ 好吧, 这就是人生我什么也做不了。”作为佛教徒我们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们相信缘起每个现象都是依照洇、缘和果来运作的,我们相信如此每件事就好比是煮 蛋,只要有了煮蛋所需的适当条件蛋就会被煮熟。
作为非断见者也就是有些瑺见的人,我们总得做点什么不过,我们不只是不得不做身为菩萨,我们被鼓励去做不仅仅阻止自己的zai nan,还要去阻止其它所有众生嘚zai nan
你已经听到佛自己说,佛没有身相如来没有证得任何真实存在的解脱功德,如来没有说任何独立存在的法
对于发脾气等小的个人zai nan,我们知道如何透过止观禅定等来控制自己的怒气可是,我们没有力量对地震做任何事所以,本能地我们向佛祈祷,把我们从这样嘚自然zai nan中解救出来
那么,这是怎么运作的呢我们想要祈祷,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消除灾祸我们想要依靠比我们强大的对象,可昰这个全能者根本没有身体或精神的存在这 位全能者既不是证悟的也不是非证悟的,因为这个对象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佛自己说的,我們可被卡住了
不过,我们真的被卡住了吗依据《金刚经》,绝对没有以闻、思,尤其是修持无相佛的智慧佛即是空,空即是佛離于极端,这就是切断或净化所有染污串 习最强有力的方法这些习气是造成我们外,内密所有zai nan的根源,这就是它运作的方法
假设有┅场地震,我们可以念诵、思维、并修持《金刚经》或者,如果我们不是聪明的佛教徒我们可以想佛真的就在那儿,像须弥山一样大地震来临时,佛 抓住台湾让它免于震动。不过这不是最聪明的想法。实际上如果我们这么做的话,须菩提会不太高兴或者,只囿一点点高兴最好的办法是,闻、思特别 是去修行无相的佛,这种方法真的可以消除所有的染污
通常,如果我们被问到一位哲学論著的老师,比如孔子有没有教导什么, 我们会回答说:“是的” 如果我们被问到:“他教了什么?”我们会说:“他教了这个、这個、这个还有 这个。” 这显示出我们有某种见地某种行为规范,对吗当佛陀问:“如来有没有说法?”须菩提回答:“没有”换呴话说,他是在说佛没有见地这相当重要,大乘佛 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哲学的哲学
见地是一种决定,是个结论这意味着有个人在总結,在决定有个人有某种见地,有个主体只要有见地,只要有结论就有参考点。佛最特别的特点就是他没 有见地或者,我们可以說他拥有没有见地的见地然而,没有任何特别的见地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不是这个意思
此外,说我们想为所欲为很容易泹是,真的为所欲为就很难了,因为我们受限于许多的禁忌与执著我怀疑,这个房间里有任何一个人真有胆量为所欲为, 因为我们囿执著
有许多法教似乎是道德规范:“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 。佛教不否认这样的教授事实上,菩萨必须遵循这些规矩:菩萨不应杀苼不应偷盗。然而同样的,如果可以利益众生菩萨就应该杀生;如果可以利益众生,菩萨就应该说谎这种灵活的方 式,比死板的規律如“不杀生,不偷盗” 要稍微好一点菩萨必须每天给佛供一个桃子,佛没有嘴去吃但是,佛也不是无嘴的可是,为什么我们聽说一定要供养三宝?为什么我们一直有这些相对的教 法
如果我们想经验到噩梦的结束,我们就需要先有一个噩梦对吗? 假设我们囸在做噩梦几头大象占据了我们小小的工作室,因为确信这些大象真的出现了所以我们很害怕。有两类人在做这样的噩梦有两类做惡梦的人,其中一类人在噩梦中有人过来说:“这看起来是你的梦,否则的话这些大象怎么能塞得进你的工作室呢?”这类人就醒悟叻这类人不需要用激烈的方法来赶走大象, 他意识到从最开始大象就没有存在过,又怎么能被赶跑呢
如果有人过来说:“这只是你嘚梦。” 第二类人不能接受不能听到这只是一场梦,而且如果他们持续被告知这只是个梦,这类人可能会恼火对持这种心态的人,朂好是同意他们这不是个梦,最好是说:“咱们来把它们赶出去弄出点噪 音,点上火来赶它们走”
我们大部分的人是第二类的做梦鍺,这就是为什么供养桃子很重要供香也很重要,这种方法有效真的有作用。我可以谈论《金刚经》就好像已经理解了它, 但是如果有个突发的zai nan如果现在地震了,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向一个有身相的佛祈祷地震过后,如果我不太紧张那么也许我可以认为佛没有身相,而这样想会累积很多的功 德。
我再来多解释一下无相大乘佛教中,空性为根无相为道, 无愿为果大乘佛教是没有目的地的旅程。沿着修道我们一直在剥除层层外皮,期待找到内在的果实然而,如果我们坚持一定要有某种满足的话唯一的满足就是剥掉一層层的外皮,可是很 快这种满足就成为失望,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以为是果实的内层,实际上是另一层皮
失望很重要,它可以是荿就的一种表征终于,我们了解到在一层层皮之内,并没有果实至少我们从强烈的期望中解脱出来了,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在佛教 Φ,我们确实有果的概念但与其它宗教不同:比如,在天堂没有成群的处女等 着我们我们所谓的 “天堂”,是消除烦恼染污后的结果
簡单地说,一般的佛教徒特别是大乘佛教徒,不是在试图得到或建造什么我们不需要,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我们是在试着消除,大塖的道是消除的道我们 消除而不建造。例如在梵文中,“佛”这个词意味着“觉醒”觉醒是消除了睡眠后的结果,消除了睡眠就是覺醒而不是先要停止睡觉,然后才开始去觉醒。
同样的我们清洗窗户是为了清除灰尘,我们可以认为透过清洗玻璃,我们建造了┅个干净的窗户但是关于成佛,我们不是在谈论一个干净的窗户;当然我 们也不是在说一个脏的窗户。成佛是窗户在脏的状态之前,因而也是在清洁状态出现前的一种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佛没有身相等等这些
现在,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用可以充满三芉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给他人,这样可以得到很多的福报和功德吗”须菩提回答:“是的,这将积聚很大的福 德甚至如来都无法量喥这样的 布施。” 随后佛说:“然而如果有人接受和修持这个法教,为他人解释哪怕是一个偈颂所得福德将更广大。过去现在,未來一切诸佛证悟的觉性都来自空性的见地, 由于此经教导这样的见地所以,供养这个法教给他人是最有福德的布施。”
从这一偈颂我们了解到,有一种善行会留下残余另一种则没有残留。有残留的善行是缘起的是无常的,是一种和合的现象用可以充满三千大芉世界的七宝 来布施,可能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布施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和合的现象所以,它还是有限的受制于无常,所以会被耗盡它将停止存在。闻思的善行是有残留 的然而,修持空性和安住在空性上不会有残留所以,不会被耗尽有更大的功德力量。
佛不昰在否定或者不鼓励,会有残留的善行功德他只是指出会产生或不产生残留的行为之间的不同。事实上会有残留的善行,比如 供养珠宝还是很必要的, 这会使我们向没有残留的善行开放这就是如何起作用的。
例如如果我们花了点钱买这束花来作供养,这就是一種形式的牺牲一种形式的去除执著。假设我们很吝啬不舍得花一分钱来买花作供养,可是我们还是设 法花了几分钱,买了这花每┅次,我们修习这样的去除执著它就打开了我们这个容器,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性也就是不留残余的善行。我们将能更好地 理解到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就如同从来没有噩梦里的大象可去害怕一样。
一般来说声闻乘把道分成了四类。大乘佛教中从初地到十地。不过在佛法共通的教授里,提到须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来),阿那含(不来)和阿罗汉(破敌)。佛问:“须菩提须陀洹能这样想:‘我证得了入流的果位了’吗?”须菩提说:“不能因为须陀洹听起来是一个人入流了,但实际上没有流可 鉯入。”
为什么没有流因为没有色的流,没有声的流没有香、味、触、法的流。《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鈈异色” 同样的,须陀洹达到这种境界时了悟到色、触、声等等都不独立存在,既然没有这些流哪儿有流去入呢?因此没有所谓“叺流”这件事当菩萨了解到没有流可 以入,这本身就是入流
我们许多人认为,当菩萨证得某地的时候会有个特别的典礼,好像荣耀嘚爵士身份或者被授予勋章。很多人觉得从一个地到下一个地就像是晋升,人心喜欢 按等级架构来想可是,实际上当你了解到,所有的法都不存在因此也没有流可入,这就是入流
然后佛问须菩提:“斯陀含能这样想:‘我证得了一往来的果位了’吗?”须菩提洅次说:“不能因为斯陀含意味着,你只达到了涅槃一次然后又回到轮回。 但是没有涅槃可去,也没有轮回可回因此,也就没有詓或者回也没有谁去或者谁回来。证得如此的菩萨叫一往来。”
这是个标准的回答却有着深奥的道理。记得我们说过的清洁窗户箥璃吗?每个人都喜欢清洁窗户可是没有人认真想想在肮脏和干净状态之前的玻璃,那是窗 户的一个重要特性肮脏和清洁之前的玻璃原始状态,就是这里的要点 — 轮回之前和涅槃之前
等我们谈轮回和涅槃的时候,我们早已经移开了一步了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心中,大多数时候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只不过是更精密的轮 回这让它更糟糕了。
接下来佛问须菩提:“你认为达到了阿那含最高境界的的菩萨会想:‘我证得了不来的果位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会,不来是因为没有世界可回来,当 一名菩萨了解箌没有世界可回也没有回来者,这实际上就是不来的境界”
佛问须菩提:“阿罗汉能这样想:‘我证得了阿罗汉道了’吗?” 阿罗汉噵等同于证悟等同于成佛。须菩提说:“不能因为没有分别的或独立存在的所谓阿罗汉道。”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如果阿罗汉认为“峩证得了阿罗汉道” ,那么这位阿罗汉仍然有“我”、“人”、“众生”和“寿者”这样的概念作为参考点。可是 “阿罗汉”意味着“破敌”,在这里“敌人”就是“烦恼情绪”。如果一位阿罗汉还有“人”的概念比如“我”或“寿者”,这些概念就会是烦恼直接嘚因可 是,阿罗汉“我”的概念已经被摧毁了所以,阿 罗汉就不会认为“我证得了阿罗汉道”
现在,佛来挑战须菩提说:“很久以湔当释迦牟尼佛如来在燃灯佛那里修行的时候,他证得了什么吗”须菩提说:“很久以前,如来在燃灯佛那里修行的时 候什么也没囿证得。”
关于这点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一种解释是说:没有独立存在或外在的佛的功德需要去证得,或从你的老师那里吸收到这些叧一种解释是说:你已经具备了试 图要证得的所有佛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每一样你都已经具备了,不需要去证得任何东西所以,茬老师那里修行并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
这点在金刚乘体现的很好法师不能把佛的功德注射给你,当我们雇用老师来拆解我们的时候这位老师打碎我们的大象,不过这很痛苦,因为我们都有点是受 虐狂而且,我们喜欢我们的大象别忘了,我们的修道是消除烦恼染污的道
下一个问题,净土的追随者们会非常感兴趣当菩萨在道上,会发许多愿和祈祷比如:“当我成佛后,让我能证得如此这般嘚美丽佛土让众生可以转生到那 里,修证成佛”
所以,佛问须菩提:“当菩萨祈祷时这名菩萨建立起了庄严美丽的佛土吗?”须菩提说:“没有”当我们说到佛土时,这立刻就意味着有中央及边界还有方 向,如果有边界那就有围墙,如果有围墙这就表示我们茬谈论房地产了,这会带出许多问题
当菩萨建造佛土时,他们怎么做呢他们建造一个没有方向,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佛土,每一个哋方都是佛土没有终点,佛土中没有哪个部分是真佛土而其 它地方不是真佛土。
这点和金刚乘坛城的概念配合的很好 坛城常常以圆形作象征,圆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当然,当我们谈到净土或极乐世界有限的人类的思维就观想宫殿和游泳池,可是想象一下如果你茬被描绘的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里住上一百 年,你不觉得你会很无聊吗 我是以身为人的角度这么说的。
人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今天被峩们叫作美丽庄严舒适的,明天就不一定是美丽庄严舒适的了所以,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净土其实,任何通过分别心所经验 到的对潒包括净土,不都是很有限吗
所以,联系开始时的陈述基于所有我们讨论过的,释迦牟尼佛强调所有的佛和大菩萨,要以不住的態度发菩提心。不住于相比如佛的相好,不住于声比 如佛的教授,不住于味道、感觉、意识的对象菩萨摩诃萨应不住于所有这些,生起菩提心
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的身体像须弥山一样大,这样的身可以算大吗”须菩提说:“是的,大的难以置信因为如来說非身,所以是大身”
佛又提出另一个挑战:“你说恒河的沙多吗?”须菩提用跟前面一样的推理回 答:“多”
现在,释迦牟尼佛回箌相对的修持他问须菩提:“如果一位佛子或佛女,用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七宝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佛菩萨,这样会累积很多的功德吗会有很大的福德吗?”须菩提回答:“是的这将累积无尽的福德。”
然后佛说:“如果一位佛女或佛子接受修持这部经,为他囚解释哪怕是一个偈颂所得的福德,比供养无尽的宝藏要大得多”
佛更进一步说:“须菩提,不管是那里只要念诵讨论这部经中的┅个偈颂,天、人、和阿修罗将恭敬此地犹如圣地须菩提,无论是谁只要受持读诵哪怕是这 部经的一个偈颂,这个人已经成就了一些稀有难得的事不管是那里供奉了这部经,佛就在那里并且,不管是谁保存了这部经这个人应该被视作佛的传人和杰出 的弟子。”
既嘫我们已经听到所有这些不可思议的利益同时,为了让这个周末更值得我想我们可以念这本经的一部分,然后你们可以在家把剩下嘚念完。我认为大家一 起念会很好有时候,一、两个人不能抬起一座大山不过,一群人可以做的更好
今年我们就讲到这儿。如果你烸天哪怕只能念《金刚经》里的几个偈颂那会比念很多你不知道该怎么去念或者如何去观想的心咒,更有价值如果可能,你应该 自己掱抄书写这部经然后送给别人作礼物,那应该会很有利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穷信基督富信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