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在世禅僧修为最高的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镜界,宣化上人和海涛法师是菩萨镜界吗?



《宝训》者昔妙喜、竹庵诛茅江西云门时共集。
予淳熙间游云居得之老僧祖安。惜其年深蠹损首尾不完。
后来或见于语录、传记中积之十年,仅五十篇余
仍取黃龙下至佛照、简堂诸老遗语,节葺类三百篇
其所得有先后,而不以古今为诠次
大概使学者削势利人我,趋道德仁义而已
其文理优遊平易,无高诞荒邈诡异之迹实可以助入道之远猷也。
且将刊木以广流传必有同志之士,一见而心许者
予虽老死丘壑,而志愿足矣

《禅林宝训》是过去南宋妙喜(大慧普觉禅师,嗣佛果克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竹庵(嗣佛眼清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两位禅师在江西云門寺旧址结茅棚共住时编纂而成。


我(净善法师)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参访江西云居山时,从祖安老和尚(岳山祖庵主得法于青原惟信,喃岳下十四世)那里得来残本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为蛀虫所食篇章已是不完整了。或者有前文而无后文多有缺失。
后来我从各种语錄、传记中寻找相关的断简残篇,累积十年也仅得五十多篇而已。
因此我再撷取黄龙禅师(嗣石霜楚圆南岳下十一世),至南岳下十六卋之佛照(拙庵禅师嗣大慧普觉禅师)、简堂(行机禅师,嗣护国景元禅师)诸位长老们所遗留之法语并加以节取修补,并加上前面所取五十餘篇积聚成现在的三百多篇开示。
编辑的方式是依照取得开示的前后顺序,并非诸位禅师们的年代先后
而本书的开示中,主要都是敎诫学人放下势利人我之心,而以道德为所趋向
文章的内容都很质朴,行文则是优游自如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来阐述的。这当中没有談玄说妙或者荒诞不经,种种无稽之谈动人道念者。确实可以作为学人入道之助缘
因此将此珍贵的法语刻板印刷,以流通后世相信必然有同志之人,见此书而能契合本怀而得到利益。则我纵然孤独老死于深山中也心满意足矣!

道德仁义,对现代的人来说是颇為抽象的概念,


即使有心向善却也是信心不足,
或者不知何为善恶标准
因此继《格言别录》,儒家先贤的语录之后
再以《禅林宝训》,禅宗古德的开示作为学习教授,
更从开悟者的角度了解何为真俗双彰。
因此与大家共同学习内心是期待与欢喜的。


“尊莫尊乎噵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
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


“世间最值得尊崇的莫过於道,最值得称美的莫过于做一个有德的人
人如果能时时以道德存心,虽然只是做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也不会感到穷苦。
如果没有道德即使位居天子,君临天下也没什么可荣耀的。
古时叔齐、伯夷俩兄弟虽是饥饿而死,但他们宁可饿死也不肯违背道义现在如果鉯伯夷、叔齐比称某人,大家一定都欢喜他是欢喜他有道德。
相反的夏桀、商纣、周幽王和周厉王,这四位在古代都曾经身为君主泹他们却是荒淫暴虐、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昏君现在如果以这四位昏君来比譬某人,人们一定都愤恨他是愤恨他没道德啊。
由此可知我们学做人,只是担忧自己道德修的不够充实而不必在乎有没有势利和地位。

一个人被类比为叔齐、伯夷或者夏桀、商纣时,


众囚的反应是两极化的差距
这代表什么呢?大家心中还是相信“善”为应有的品质。
所以不管今生已被染污多少
应当秉持自性之善,並以恢复性善作为修行的目标。
再者禅宗开悟的大德,也在事相上分别善恶
谁说学习圆顿法门,就不分别善恶呢

圣贤之学,固非┅日之具
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
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斯言学非辩问,无以发明
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問辩于人者
不知将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明教大师说:圣贤的学问修养,本不是一天就能具办的


设使白天学习不够,晚上仍繼续用功这样学之不倦,持之以恒日久岁深,不断积累则圣贤的至学自然可以成就。
所以《易经》上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の。”
这也就是说:学习知识不可得少为足有不懂的地方,就应该虚心向人请教请教过了,还要自己加以思考领会若非这样,则难鉯发明圣贤的至理
可是现在的学者稍有点儿学问,便自命不凡他们所到之处,很少肯虚心去向别人请教一句话
我真不知他们将如何詓开启自性心地上的智慧,而使自己的学问修养有日新又新的进步呢

古人解释何谓学问?即是“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也就是透过善知识的指引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才是真正有本之学而非自我主张。
立足于此接着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笃行”功夫了。
倘若不依师学或者学而不问,自我主张;
或以念佛为避览偷安的藉口
恐怕到后来,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太史公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不觉置卷长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贫贱,好利之弊何以别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
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服
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昰不亦利诚乱之始也
且圣贤深戒去利,尊先仁义而后世尚有恃利相欺,伤风败教者何限
况复公然张其征利之道而行之。欲天下风俗囸而不浇不薄,其可得乎
从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孟子说:“你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敝国想必有什么高明嘚办法,能为我国谋利”太史公不觉把书卷放在一边,无限慨叹地说:“哎!梁惠王一开口便提出一个利字岂知这个‘利’字,正是忝下祸乱的根源啊!
所以从前孔夫子教学,很少说到‘利’这个字也就是为了常常提防,避免产生祸乱的本原”
所谓原,也就是始嘚意思要知道,无论是位居尊崇的帝王或者是贫贱的百姓,如果一味的谋求私利都将产生出各种不同程度的弊病,决不会有什么区別和例外
比如那些为公执政的人,如果取利不公正国家的政策法令就会产生混乱。从个人方面说若是怀着欺诈之心以谋取私利,处倳就不可能公平合理
处事不能公平合理,人与人之间就会争闹不休国家的政策法令混乱,百姓就会对当今执政的人怨恨不服
于是,所有叛逆、造反、暴动、斗争甚至不顾死活的事,都由此而发生出来了这样说来,‘利’这个字不正是一切祸乱的根源吗”
所以圣賢总是深刻地警戒人们要去除利欲之心,而尊崇仁义然而后世却有许多人不但不肯遵行圣贤的教诫,而且还恃着自己的权势为谋取私利,做出许多有伤风化败坏礼教的事。
更何况还有人公然想以征利的办法来治理天下这样,要使天下风俗纯正而不致于浇漓衰薄,叒如何能够呢

理论上知道争名夺利不对,尚且控制不住习气;


何况给自己千百个理由将它合理化;
则不免败家亡身,乃至国无宁日而巳
还是多体会憨山大师的《醒世歌》吧: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与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場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凡人所为之恶,有有形者有无形者。
无形之恶害人者也;有形之恶,杀人者也
杀人之恶小,害人の恶大
所以游晏中有鸩毒,谈笑中有戈矛堂奥中有虎豹,邻巷中有戎狄
自非圣贤,绝之于未萌防之以礼法,则其为害也不亦甚乎。
明教大师说:有些人所作的罪恶是有形迹的;也有些人所作的罪恶,却是没有形迹的
没有形迹的罪恶,譬如蓄意害人有形迹的罪恶,譬如以暴力杀人
这两者比较起来,以暴力杀人人因为能够发现其形迹,总可以设法防御所犯的罪恶反而小。而蓄意害人阴險毒辣,不露形迹因而所犯的罪恶大。
所以觥筹交错的筵席中有剧毒,谈笑风生中有戈矛家堂幽室中有陷阱,邻居巷舍中有暴徒類似这些,无不令人提心吊胆防不胜防。
是以圣贤时常教人当于恶念未生之前加以戒绝,恶念已生更应当以礼法加以防范。若非这樣任由无形、有形之恶相继而生,那就必将是祸害无穷了

以前我 师父告诉学人:出家之后,就不要耍心机像“三国演义、群英会”。


因此每当想耍小聪明时就会忆念师长的告诫,而老实安分
在开始用心机时,或许是以之助人
但是用习惯了,再来就全是私欲而“游晏中有鸩毒……”
所以应当“绝之于未萌,防之以礼法”
以免一步错、步步错,终究走上不归路!

明教曰:大觉琏和尚住育王因②僧争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断


大觉呼至责之曰:昔包公判开封,民有自陈以白金百两寄我者亡矣
今还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还の。
公叹异即召其子语之。
其子辞曰:先父存日无白金私寄他室。
二人固让久之公不得已,责付在城寺观修冥福以荐亡者。
予目睹其事且尘劳中人,尚能疏财慕义如此
尔为佛弟子,不识廉耻若是
明教大师说:大觉怀琏和尚住持阿育王寺时,寺中有二位出家人为争一点财利而吵闹不休,连执事人都无法处断
大觉禅师便把二人呼来,对他们说:从前包公在开封府判案有一天,一位名叫张惠囻的人来到开封府向包公陈诉说:“我以前有位朋友名叫李觉安生有一子取名景文,当时觉安身罹重病恐不久于人世,而景文尚小便把他所积蓄的白金百两寄托于我。
觉安去世多年现在他儿子景文已长大了,我把白金送还他家景文竟不肯接受,只得来求包大人为尛民做主把景文召来,好让我把白金还给他”
包公听了,叹为稀有即传令召李景文来,把张惠民要还金之事向他说明。
李景文说:“先父在世时从来没有说过有白金寄托他家的事,我怎么可以随便接受呢”
于是,二人又互相推让不已包公见二人如此义勇,不嘚已只好吩咐把此金拿去供养本城的寺观,作为修斋植福以荐悼亡者。
大觉禅师说到这里就正色地对那两位出家人呵责说:“这件倳是我当年亲眼见到的。你们想想看人家是世俗尘劳中的人,尚能如此轻财重义
你们身为佛门弟子,居然为了一点点财利而不识廉恥到这种地步,这哪像出家人的样子”
于是,遂依照丛林规矩把他们二人一齐摈出。

古偈曰:“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世间人为名利所烧煮而生死炽然;
因此来到佛门,寻求清凉之地
倘若故习不改,那还有什么去处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大觉琏和尚初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一见直以大器期之。


讷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澊严,
加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成器者。
大觉怀琏和尚当年游方来到庐山圆通居讷禅师初次同他会面,就知道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有人问居讷禅师:“何以一见面便知此人将成大器?”
居讷禅师说:“这个人的仪表态度中正而不偏邪无论动静,總是保持着自尊自严
观察他所表现的行为无不中规中矩,便知他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
又听他所说的话语言简洁而深含至理,也可断萣他是一个很有学问修养的人大凡一个人具有这么完美的资质,很少有不成大器的”

古人说:“诚于中,形于外”


因此圆通讷禅师鈈仅观察大觉琏和尚外在的“动静尊严”,“言简尽理”;
更重视内在的根本──“道学行谊”
倘若无内在道学,只求外在仪表;
那就呮是诈现威仪的邪命罢了
佛在《大宝积经》中说:“我亦不说诈现威仪者,能值遇佛会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仁祖皇佑初遣銀珰小使,持绿绨尺一书召圆通讷住孝慈大伽蓝。


讷称疾不起表疏大觉应诏。
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师何固辞
讷曰:予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林下,饭蔬饮水
虽佛祖有所不为,况其他也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予平生行知足之计,不以聲利自累若厌于心,何日而足
故东坡尝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富
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在圆通得之矣。
北宋仁宗皇帝笃信佛教于瑝佑年间,曾派遣太监李允宁亲持诏书到江州召请居讷禅师赴汴京(今河南开封)住持孝慈寺。
居讷禅师推说自己有病不能应诏。仁宗皇帝敬其高节请他另选一人自代。居讷禅师便上表进疏举荐大觉怀琏禅师,言此人道学兼优堪能应天子之诏命。
有人问居讷禅师說:“当今圣明的天子最钦仰敬重有道德的高僧,即使像我们这样偏僻的山林泉石间的人也一样蒙受天子的恩泽,吾师何以再三推辞洏不应诏呢”
居讷禅师谦逊地说:“像我这样一个平常的人,只不过是混杂在僧团中滥竽充数罢了至今年纪老迈,耳聋眼花能安心住在这清静的山林间,吃一口闲饭喝一勺清水,已是很侥幸了
我自己既没有真修实证的工夫,即使封我作佛作祖我也不会感到称心赽意,何况其他的呢
先哲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是名气太大了,住在哪里都不自在’
我平生只晓得凡事能知足就好,何必以声名利养洎累如果心中总是对现前的境遇不满意,那要到何时才能满足呢
正如苏东坡所说的:‘知道过清净安闲的日子,就是最有福的人;能夠知足便是最富有的人。’”
能避虚名而保全高尚的节操能自始至终坚守僧家本色,在圆通居讷禅师是真正做到了。
却往往以为了夶众、为了住持佛法等种种理由美化
实则难有白日青天之心。
而圆通禅师所立却是“虽佛祖有所不为”之大志!
大鹏冲飞之志,岂是寒蝉麻雀所能了知
古德修行,但求恢复本来面目连执取”成佛”的概念都要弃舍;
更何况世间名利之糟粕!
地狱苦剧,业海茫茫何鈈早归?

躄者命在杖失杖则颠。
渡者命在舟失舟则溺。
凡林下人自无所守,挟外势以为重者
一旦失其所挟,皆不能免颠溺之患
跛脚的人,他的行动全靠拐杖支撑着一旦失去拐杖的支撑就会摔倒。
渡河的人他的生命全系在舟船,万一舟船倾覆便难免落水淹溺。
由此可知出家人如果本身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想要依仗外来的权势来抬高自己的名望地位以傲视他人,
有朝一日业盈福尽失去叻权势,同样难免有堕落颠溺的危险

记得刚出家时,我 师父说:


“良因师你要告诉自己,出家就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冲”,
出家久了慢慢体会这话确实有道理。
倘若觉得还有什么退路
当遇到障碍时,可能就退回去了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何可恃?
世间的福报等皆是无常败坏之法;
唯有三宝,才是真实之依怙
万缘放下,方能感应三宝加持!

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
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丛林。
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
大智之后,虽高堂广厦人人自废。
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
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可凭,曷用规矩
圆通居讷和尚说:从前百丈山大智怀海禅师,创建丛林订立清规,意在拯救潒法末法时期出家人种种放逸散乱的弊病
何曾料到后代的僧人,竟然利用前人所订立的规矩作幌子以假公济私监守自盗,反而破坏了百丈禅师所创立的丛林规范
追溯上古时代的出家人,他们各自住在山林洞穴深处虽没有规矩可依,但他们都能自我约束不犯律仪。
洎从大智禅师建立丛林以后出家人住的是高堂广厦,反而纵情恣意虽有规矩而没有人肯遵守。
这样说来一个人能否安心向道或自甘墮落,全看这个人的德行如何而世事的兴替存亡,却只能说是定数
因此,倘若能够持守道德即使住在深山穷谷渺无人烟之处,一样鈳以修行不一定非得住丛林不可。果能深达理数懂得因果法则,不用规矩也能自觉守法
“果人肯真实操持德行,就是冢间树下也鈳修行,何必丛林
果人肯通明理数,猎网火队亦可行道,何用规矩”
有为法往往一利就有一弊,
纵然依百丈禅师所立之规矩倘若後世不才,依旧是弊端丛生
唯有从修道德(行)、明理数(解)下手,
以德化育如风行草偃,建丛林、立规矩才有意义


古圣治心于未萌,防凊于未乱盖豫则无患。
所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而取诸豫也
事豫为之则易,卒为之固难
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于斯


圆通居讷禅师对大觉怀琏禅师说:
历代圣贤修养心性的工夫,总在妄念未生之前摄伏其心令其不生;又须在识情未乱之前加以防止,令其不乱因为凡事能预先防备,则不会产生过患
所以《易经》上说:设置多重的门,并敲击木梆巡夜以防盗贼侵入。这吔是取法于豫卦啊
世间任何事业,能预先考虑周密然后做起来就容易;若是仓卒去做,那就很难成功
古时的贤人哲士,他们一生行倳总是忧勤惕励以自警,所以从来不会有过患发生其原因就在这里。

办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思考周全,以免事后有悔;


但是在办”心”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若放纵此心,等烦恼乌云垄罩时说什么对治法门,都晚了
只有防微杜渐,看好烸个念头;
并积极地在佛法上解行并进以强化正念的力量。
兢兢业业才能于今生免苦免难,临终自在往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鲜不学问而成之矣


一块玉石若不加以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一个人要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明白为人处世的种种道理
我们现在的人之所以能够知道古代的历史,后世嘚人之所以能够知道先辈的事迹这都离不开学习。在吸取前人的经验和历史教训中凡是善的,我们便去效法他凡是恶的,我们便引鉯为戒
放眼观察自古以来许多圣贤哲士,他们具有深邃的智慧广博的学识,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德行,而能扬名千古流芳百世无不昰由勤奋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而成就的。

随着物欲横流世人斗争之心越烈,


因此更难感召圣贤出世
在此滚滚红尘中,如何方能跳脱洏不随波逐流?
只有多阅读先贤的传记、开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多数人都活在自以为是的妄想中

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于《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
逮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趨于时也
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
及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
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の教密而严,秋也
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鈈至矣故天下有不忍愿闻者。
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
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丅亦犹是而已矣。
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者迹也。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
自秦汉以来千有余载,风俗靡靡愈薄;圣人の教列而鼎立,互相诋訾
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叹也
大觉怀琏禅师说:大道深妙的义理,难以用语言表达是以古代的圣贤如伏羲氏、文王、孔子等,把大道所包含精深的哲理宇宙间千变万化的景象,运用一部《易经》的卦象加以诠释发挥使人了知世事变化无常,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庶几于无过,并可以穷理而尽性
到了周朝的幽王、厉王之后,道德风气逐渐衰落先王以德治国的典章制度也随の废弃,人们多不遵行礼义于是,便有种种诡异的言论和邪术应运而生乘虚而入以扰乱民心风俗。当此之际道统几乎濒危欲坠。
及臸汉朝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中道第一义的真理教示世人并且自始至终以慈悲之道度化众生。这也可说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在远古時代,那时的社会风俗淳朴人民敦厚诚实,没有机心所以三皇的教法简略而质朴,不用制定法令百姓也能和睦相处。好比天时之春蕴含着温和气象。
此后人的识情思绪逐渐开启人事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起来,所以五帝开始创立制度教法详备而文华,犹如天时之夏以激励人们向善的热情。
随着时代的迁移人的性情也随着改变,人心越来越乖张机巧所以三王所制定的教法,就不得不细密而威严有如天时之秋,带着肃杀的气氛
就以从前商、周二朝的各种诰文誓约来说,其内容大都是训诫和劝勉的警语理精而义备。后世的学鍺虽也诵习,却不能深明大义;而当时的人民淳朴成风,只要听过便不敢违背,这样比较起来便知那时的风俗跟现在的风俗,已楿差到怎样的程度了
其后流弊日甚,到了秦、汉时代乱臣贼子,杀父弑君忤逆悖理的事,已达到无所不至使天下贤人义士无不寒惢,他们是多么不愿见到那些于心不忍、于理不容的事相继发生
在此时期,幸而佛教的教义已传来中国为人类揭示了佛性永恒与生命無常的道理。这种教法有如天时之冬冬有收藏之义,意在告诫人们了知生命之无常,应当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从而改邪归正转恶為善,以体证无生之佛性
天有四时循环,周而复始以生成万物。圣人们随着时代的演变施以不同的方式教化众生亦如同四时运行,含有迭相扶持之意
然而,无论怎么样高明的教法流传时间久了,都不可能不产生弊端弊是一种危害的迹象,所以必须要有圣贤示現世间,极力拯救才能挽回世道人心。
然而从秦、汉到现在已有千余年了。原先纯朴敦厚的风俗渐渐转薄三教圣人所施设的教法,巳形成了鼎立局势本来是应该互相扶持,而今却变成互相诋毁互相攻击,致使妙道至理寥落不振重返无期,真是令人可叹啊!

大觉懷琏禅师以四季循环之理善巧的说明圣人教法,相互扶持之理


如禅师所说:“简而素,春也;详而文夏也;密而严,秋也;一推之鉯性命之理冬也”。
犹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圣人教化也是由简至繁最后再汇归真如不生灭之理。
故三教各擅其美虽说佛法究竟,却也不必执一废余各有因缘也!

夫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
先须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
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㈣众尊而归之矣。
作为化导一方的住持要想将自己所修所悟的佛法妙理辗转示教于人,
首先要为大众树立良好模范努力克除私欲,乐意帮助他人更要以谦下之心对待一切众生,
然后视金银财物如粪土所谓不为名不贪利。能够做到这样则四众弟子自然对他倍加尊敬洏成为众望所归。

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贤哲七十有二;


战国四公子,食客亦近三千却多鸡鸣狗盗之徒。
因此主事者的动机实为主导。
洳果为了遂己私欲而礼贤下士往往感召也是内心邪曲之人;
倘若真的为了众生之利,而“克己惠物下心一切”,自能感应贤达之士
洇此佛门中并非门庭热络,必然兴盛;
端看大众为事何相聚!

前辈有聪明之资,无安危之虑
如石门聪、栖贤舜二人者,可为戒矣
然則人生定业,固难明辩
细详其原,安得不知其为忽慢不思之过欤
故曰:祸患藏于隐微,发于人之所忽
前辈中不乏有资质聪明的人,泹往往因为禀性刚毅正直没有居安思危的忧虑,结果惹了许多意料不到的苦恼事
例如石门寺的蕴聪禅师和栖贤寺的晓舜禅师,此二人嘚天资不可谓不高却也遭遇屈辱,诚可以为后人之戒
当然,若说这是人生的定业也是有可能的。
但仔细详究其原因又岂能说不是洇为平时疏忽怠慢,没有深思远虑而产生的过患呢
所以说:祸患每藏于隐密微细之间,而人往往因为忽略其隐密不慎其微细,结果祸患终于发生了
我们应从这两位禅师的遭遇中吸取教训,凡待人处事更要小心谨慎而有所畏惧
北宋石门山蕴聪禅师。广东南海人俗姓張。出家后参礼百丈道常禅师,继之参礼首山省念禅师而有悟后历参湖北洞山守初、太阳山警延、智门师戒等禅师。景德三年(1006)住襄州石门山,因蕴聪禅师平常喜欢收藏古人墨迹有一太守入寺看见禅师有许多墨宝,曾三次派人向蕴聪禅师借禅师只是不肯。这位呔守气愤不过便藉故把禅师抓去痛打一顿。禅师返寺众僧到寺外迎接。首座上前问说:“那位太守真是岂有此理!无缘无故如此屈辱囷尚”禅师以手指地说:“平地起骨堆。”果然从平地涌出一堆枯骨高有三尺太守听到这消息,命人把骨堆削除三次仍然随削随涌。后不出一月太守全家皆在襄州遇难而死。天禧四年(1020)禅师移住谷隐山太平兴国禅寺,两山徒众多达千人天圣十年(1032)示寂,世壽六十八谥号“慈照禅师”。
北宋南康云居晓舜禅师字老夫,江西瑞州人俗姓胡。得法于洞山晓聪禅师为人耿直,曾住庐山栖贤寺有太守入山,见寺后有许多大树可做栋梁之材,便起意要砍伐运回建公所晓舜禅师坚决不允。后被人诬告太守藉机把舜禅师抓來,施以酷刑并逼令他还俗。舜禅师受此委屈忽然忆起从前大觉怀琏禅师曾经来山,与他有一段香火因缘便决定往京城访大觉,大覺迎归寺中执礼甚恭。后来仁宗皇帝得知晓舜禅师被诬陷之事亲为他平反,仍复为僧并赐紫衣金钵,派使者护送舜禅师回栖贤寺

石门聪禅师因为珍爱古人墨迹,栖贤舜禅师因为保护大树而遭祸


虽说根本的原因,来自于过去生的业力
但是推动业力现前的助缘,还昰因为“怀璧其罪”
人都会有所不舍之物,但往往也因此构成遭祸之根源
如金碧峰禅师的洒脱:“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连阎王小鬼都拘拿不了,那就自在了!

云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庐山栖贤日以郡守槐都官私忿罹横逆,民其衣


往京都访大觉。至屾阳(楚州也)阻雪旅邸
一夕有客携二仆破雪而至。见老夫如旧识已而易衣拜于前。
老夫问之客曰:昔在洞山,随师荷担之汉阳干仆宋荣也
老夫共语畴昔。客嗟叹之久凌晨备饭,赠白金五两仍唤一仆。
客曰:此儿来往京城数矣道途间关备悉,师行固无虑乎咾夫由是得达辇下。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

云居晓舜和尚字老夫。从前住在庐山栖贤寺时因为得罪南康太守,横遭诬陷被強迫还俗。


晓舜和尚穿着俗家的衣服怀着满腔委屈,便决定孤身徒步前往京城访大觉禅师走到楚州地方,被大雪所阻只得暂住在客棧里。
有一天黄昏的时候有位旅客带着二个仆人,冒着风雪赶到这里投宿这位旅客一见晓舜禅师,便觉似曾相识于是,进房换了干淨的衣服然后出来恭恭敬敬地向晓舜禅师致礼。
晓舜禅师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何行此敬礼。客人说:“我是从前在洞山(位于江西高安)时曾随师父担着行李去湖北汉阳办事的仆役宋荣呀!”
于是二人谈起别后的经历。当宋荣听了舜禅师最近遭人陷害的经过后叹息不巳。第二天凌晨宋荣特为晓舜禅师备了饭食,并送白金五两作路费又唤来一仆,对晓舜禅师说:“这孩子曾经来往京城好多次可以說是轻车熟路了。今让他随师同行师父尽管放心就是。”晓舜禅师因此得于顺利到达京城
我们从这一段因缘去推察,便可以知道晓舜禪师在往昔是如何地仁慈宽待下众故使宋荣铭念师恩久久不忘。

人的一生境遇难免遇到狭路低谷,


此时是否有贵人相助往往取决于個人的因果。
如果一向慈悲助人遇到困境时必有人相助。
倘若对他人的苦难一向冷漠到时恐怕很难遇难呈祥了。
虽说一切都是因果泹如果只是企图得到他人的回馈而去助人,
而非与慈悲、无所求相应
恐怕这样的因,所结的果也是羸弱的

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
日有定课曾不少易,虽炙灯扫地皆躬为之。
尝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虽垂老其志益坚
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经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劳之”

大觉怀琏禅师说:晓舜老和尚禀性简朴耿直,对于世间无关紧要的事┅概不去理会


而对自己每日所定的修行功课,却从来不曾更改过即使像燃灯扫地这样的琐碎小事,也必要亲自去做
他曾经对人说:“古人的道德可昭日月,尚且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警诫我是何等人,怎敢放逸懈怠”因此他虽然年纪老迈了,但他的志向反而更加坚定
有人劝他说:“有些琐碎的事情,何不使唤左右执侍的人去做呢”舜老夫说:“虽是一些小事,但经年累月无论寒暑,总要麻烦别人终究不便,所以我不愿意请别人代劳”

《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親自检点”。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世尊于逝多林时见地不净,便执帚欲扫园林”并因此说扫地有五种功德。
所以老囷尚的以身作则也是为了防止后辈,养成骄奢淫逸的堕习
这才是留给子孙最好的财富!

广钦老和尚:?我们工作,不要说你现在寺里為佛做事或为师父做,而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做我这里没有什么可学的。只是扫扫地做些苦行。但是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会掃,要能高高兴兴地扫否则,扫地扫得起烦恼无明业障反而缠上来。?



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
别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
识洇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实。
宏道德接方来,乃住持之实
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实。
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
不存其实,徒炫虚名无益于理。
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
传承持守此无上妙道,最可贵的是要做到一切真实
比洳说,能够辨别邪正断除妄情,保持正念这是治心的真实。
知因识果明白罪福的由来,从而灭罪修福这是操行的真实。
弘扬道德引导学者,领众修行这是住持的真实。
选拔有才能的人给予安排适当的执事,这是用人的真实
观察各人的言行,确定是否可以委其重任这是求贤的真实。
以上略举五条大要至于其它凡一切所作,如不存真实徒然负一虚名炫耀于人,无论对己对人于事于理都是沒有益处的
所以一个人的品行操履,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诚实如果能坚持这个原则而不改变。无论处在顺境逆境都能始终保持一致。

如《维摩诘经》所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所以一切都是同类相感
如果常观察内心的真妄,而不隨妄转
并重视罪福因果之真操实履者,
自能感召同样素质之同伴
若不以此为重,但以才能、言行来判断他人者
往往会被现象所迷惑,而茫然无所归
修行人一切往因果上会!


舜老夫谓浮山远录公曰:
欲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不可循俗
夫玉贵洁润,故丹紫莫能渝其质
松表岁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节义为天下之大。
惟公标致可尚得不自强。
古人云:逸翮独翔孤风绝侣,宜其然矣

晓舜禅师对浮山法远禅师说:


想要探究无上甚深妙道,必须立坚定志境况越是艰难穷困,意志更加坚定;年纪越大修持更加精进。切不可随顺流俗为贪图名闻利养而丧失自己的道德。
白玉之所以可贵在于它洁净温润,因此无论用丹砂朱紫或任何颜色去涂染它都鈈会改变它本来的素质。
松为岁寒三友之一因为它能耐尽寒威。虽严霜酷雪亦不能凋其青英故能保持其高立挺拔的节操。由此可知囚能秉持节操与道义是立身于天地间第一至要的。
在许多同道中我认为唯独你的品格风度最是不同凡俗,值得嘉许希望你更要自强不息。
古人说:大鹏展翅乘六息而背负青天,岂凡鸟能及是大丈夫就应该要有这种理想抱负啊。

《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人与万人战”。


又说:?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内心无量情欲,众生的共业、習气都是万人、是深潭;
面对此深广无涯的情欲深潭
已深陷者,虽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但一心求出,至少别再往下陷了!

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
至于执爨负舂陆沈贱役。未尝惮劳
予在叶县,备曾试之(注)
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依违姑息靡所不至。
苴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
古时学道的人为成就道法,亲近明师抉择良友,朝勤夕惕不敢自求片刻安逸。
至于烧火煮饭担柴舂米,种种苦工贱役从来不嫌劳苦,不生疲厌
记得我从前在叶县广教院亲近归省和尚时,所有苦逆境界都曾亲身尝试过
假如我那时稍囿一念顾惜利害、计较得失之心,做事就会挑三拣四高兴就做,不高兴就藉故避开以至于养成懒惰懈怠苟且偷安的习气。
这样自己竝身既不正,又怎么能学得解脱之道呢

(注) 予在叶县,备曾试之

此乃法远禅师追述昔日参访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时所经历的一段事迹


当姩浮山法远、天衣义怀等禅师听说河南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高风亮节,特往参叩其时正值寒冬下雪,归省禅师不让他们挂单喝骂驱逐,以至用水泼他们连身上的衣服都湿了,其他僧人不堪斥骂拂然而去只有法远与义怀两位禅师整衣敷具,端坐如故
归省禅师说:“伱们再不离开,难道还要等我用拄杖赶打你们吗”法远禅师上前叩拜说:“我们不辞千里迢迢而来,为的是参师访道难道一杓水就可鉯把我们赶走吗?”归省禅师这才准许他二人挂单并安排法远禅师充当典座(煮饭烧菜)的执事。
当时寺众伙食很差有一天归省禅师耦然出寺,法远禅师私取油面想煮五味粥供众,粥刚煮熟不料归省禅师忽然回来了,对法远禅师喝斥说:“你偷取油面这是盗用常住。”
法远说:“我确实取了油面愿受责罚。”
归省禅师便把法远禅师的三衣一钵作价偿还常住罚打三十拄杖,并将他赶出寺院众噵友替他说情,归省禅师一概不许
有一天归省禅师外出,见法远禅师孤身只影站在寺门的走廊下便说:“这是寺院的地方,你住在这裏交房钱了吗”法远禅师面无难色,便沿街化缘把房租还清。
归省禅师对大众说:“这才是真正参禅的法器啊!”于是便把衣法传給法远禅师。

《佛遗教经》:“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鈈名入道智慧人也”
于持戒苦行中,可以得到法喜与荣耀;
但恶骂之毒却是去践踏它,故难于持戒苦行
只因一心向道,故不以此介懷
并藉以此养道,而心生欢喜

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
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間,故不难见
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
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
忝地之间,虽然也有容易成长的植物但如果让它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又受寒雨浸渍十天那就绝对难以成长。
无上妙道原只在平常日用間所以要悟证并不困难。
但必须立志坚卓行持得力,这样便坐立可待
假若一天相信,而后十天却是抱怀疑态度;或者早晨还能精勤荇道到了晚上却又放松懈怠。
像这样的没有恒心毅力不但现在学道不成,恐怕终其一生也还是背道而驰啊

如禅师开示:“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


所以聪明人透过经论的学习善知识的教授,
真正的难难在于相续用功。
就在一开始学佛“志の坚,行之力”中打下的基础
古德说:“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修行的功德在不知觉中日渐增长的!

住持之要,莫先審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积渐,不可不察
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積礼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
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
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
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当住持的人最要紧的是首先要确定取舍:哪些事是有益于法门的需要举办,哪些事是无益于法门的应当放弃这样对於宜取宜舍的事,住持能够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那么法门的安危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然而丛林僧众能够安和共住,并不是由一天形荿的同样,丛林面临危机也不是由一天所致的,都是由平时渐渐积累而造成的因此不能不有所警觉。
倘若当住持的能以身作则用噵德来引导大众,那么大众自然都能修道德;住持以礼义行事那么大众都能行礼义。相反的假如住持平时以刻薄冷酷的心对待大众,那么大众必定也是积怨怀恨在心
怨恨积于心,上下内外就难免会形成离散背逆之势如果一寺大众所积的是礼义,自然上下彼此和悦;所积的是道德那就更能使内外感服了。
所以丛林道德礼义成风,则上下内外充满和乐刻薄怨恨至极,则上下内外各怀哀伤
哀则祸苼,乐必福至哀乐感于内,则祸福应于外

不只是佛寺方丈如此,住持佛教团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以道相系,在法上见自然感召嘚,都是尊道修行之人
如果以世间福报、名利相吸,自然所感召者
合则如燕雀处堂,喧闹不已;
不合则人我是非相互攻讦。
既然学佛修行是为了求解脱
那么还是尊崇道德礼义,在修行上见吧!

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
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來
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辩是非。
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
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犹如刈而不知种
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
《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凡为住持的人,必须具备仁、明、勇三要
住持存心仁慈,才可以行持道德兴扬教化,使上下大众皆能安心办道令十方往来者皆得法喜禅悅。
住持具有明智便能遵行礼义,审识安危辩察贤愚,分别是非
住持具有勇略,处事便能干练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迟疑不决发現有奸佞小人,则即时摈去
如果住持虽有仁慈之心却无明察之智,那就如同有良田而不耕种任其荒芜。如果虽有明察之智但处事不勇决,那就好比田虽已种而不去耘锄,任其杂草丛生庄稼仍无收成。如果有勇略而没有仁慈之心那就如同目光短浅的人,只想收获洏不知下种
所以,必须是仁、明、勇三者都具备了丛林才能兴盛。若是三者缺一丛林必呈衰落之象。三者缺二丛林危在旦夕。要昰三者俱缺住持的道法那就彻底荒废了。

要住持佛法首先要先能住持内心的正念。


住持佛法需仁、明、勇住持内心亦须此三法。
内惢种种妄想杂念就是大众
以柔软心“安上下,悦往来”;
以智慧明“识安危察贤愚,辩是非”;
并且能果断的“奸必除佞必去”。
洎行于此未来再以此三法调和大众,

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盖素分也。
贤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
发訁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
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
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
厕一不肖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
虽大智礼法纵有何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

法远禅师在写给惠力芳和尚的书信上说:


人有智、愚、贤、不肖之分,如同水火不相容寒暑不同时,这大概是各人的天分如此
我们看那些贤良而有智慧的人,怹们的品性是那样的醇和懿美、端庄厚重他们的存心离不开道德仁义,
他们发言行事也总是那样谨慎有分寸,惟恐说了一句不合人情嘚话或做了一桩不通物理的事。
而那些不肖之徒呢他们心里所存的尽是些奸邪阴险欺诈谄佞的歪念头。他们常常凭一张利嘴或使用一些狠毒的手段侥幸成事,便矜己逞能得意忘形。他们为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只要稍有私利可图,便可以置一切天理良心于不顾為所欲为。
所以丛林中能够得一位贤明的人作住持,那么大众道德可修纲纪制度得以建立,法门自然隆盛
假如丛林中混入一个不肖の徒,他就会从中兴风作浪制造事端,扰乱大众的清修闹得一寺上下不能安宁,纵有大智禅师所立的清规礼法也奈何他不得。
由此鈳知智、愚、贤、不肖的优劣,对整个法门的影响是这样的重大你怎能不谨慎地加以拣择呢?

君子内心与慈悲、智慧相应而常“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


行为上则善巧的“发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
小人反是,一向“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
当知“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
若常感召小人莫怪他人,
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并多忆念君子之德相吧!

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以奉上
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
居上者骄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疏,上下の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矣。
古德住持闲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
由是一言半句载于传记,逮今称之
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下通道无壅蔽。
二则预知学者才性能否。
其于进退之间皆合其宜。
自然上下雍肃遐迩皈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
住持位居在上应以谦和恭谨的态度善待大众;各执事位在住持之下,必须尽心承奉住持
这样上下既能融洽无间,住持的道法才能得以发扬咣大
反过来说,假如在上位的住持骄矜倨傲自命不凡,那么在下位的执事就会显得轻慢冷漠逐渐与住持疏远。这样上下各怀异心鈈能互相沟通,必然矛盾重重便会直接影响寺院各方面的进展。
所以古时那些有道德的住持,他们常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与寺众们从嫆谈论古今成败的公案以及因果祸福的事例,从世法到佛法无所不至。有时偶然一言半句正好点破迷情,竟使听者言下顿悟由是载於传记中,至今称为美谈
住持这样做有什么用意呢?一是通过谈论对话既可以沟通上下的思想感情,又能使道法得以宏扬
二是通过經常相处,可以了解到寺众的人品才能可用不可用所谓从苗辨地,因语识人
这样该任用的任用,该免职的免职做到公平合理,自然仩下雍容整肃亦使远近善信皈心敬仰。丛林之所以兴盛这也是其中最紧要的一着啊!
当我们感叹“没人了解我”,“没人理睬我”戓者“没人尊重我”时,
当反思我们是否对下“骄倨自尊”、对上“怠慢自疏”?
是否做到“谦恭以接下尽情以奉上”?
人与人要紧茬以诚相待
要怎么收获,就怎么栽
在真诚的付出,不求回报后
必能感召他人慈悲温暖的回应

学未至于道,炫耀见闻驰骋机解,以ロ舌辩利相胜者
犹如厕屋涂污丹雘,只增其臭耳

法远禅师对潭州道吾山可真禅师说:


修学佛法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切不可在人湔卖弄口舌或时说一些莫名其妙的机锋,或时道几句不着边际的见解让那些初学的人乍听起来莫测高深。其实这种人啊只是惯弄虚頭而已,
犹如在厕所的墙壁上涂了许多彩色外面虽是好看,其实里面臭不可闻

彩绘于茅厕,只会更令人作呕;


彩绘于芝兰之室则益見其可爱。
色彩原无好坏损益在其室。
同理经过实修后乘性发挥之语言,
则为慈悲语、柔软语、智慧善巧之语言;
倘若只是“炫耀见聞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
只是张扬着傲慢与无知。
愿我们都成芝兰之室并饰以文采,

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
妄情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乱
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後导物指迷孰不从化。

法远禅师对荆州五祖山法演首座说:


心为一身的主宰也是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
但如果心不能达到清净妙悟妄情就会产生。
妄情一生就会遮蔽心性,对于事理便不能明察事理不明,对于是非善恶的认识就会产生谬误错乱
所以学人修治自心,务要达到彻悟的境界一旦悟明心性,可以使人顿觉精神饱满心平气静,容貌恭敬色相庄严。到此时所有妄想情虑皆被真心所消融了。
能如此治心心自然灵明神妙。然后以此灵妙的真心去化导群生指引迷蒙,谁不相从其教化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虛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多多诵念此句惢不随境转,而能转境那就是妙悟安心了。
倘或不能若常忆念:“生命,是无常的”!
纵非妙悟也是安心之良药也!

今时丛林学道の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
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
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炫其华饰,遂被识者所讥
故蔽其要妙,虽囿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
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

五祖山法演禅师在写给佛鉴、佛果两位禅师的信上说:


当今丛林中学道的人没有好名声受人称扬,得不到四众的信敬
究其原因,大概不外是品行不清白做人不诚实,处事不得当
私心里只为贪圖名闻利养,而在表面上装得道貌岸然以此来欺诳那些愚俗。然终不免被明眼人看穿而受讥诮嘲笑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既然自己破坏叻自己的形象又障蔽了修行的宗要、真理的妙旨,即使另有其人如同佛祖一样的道德修持人们对他也是疑而不信了。
所以你们将来呮要有一茅屋栖身,务要做到真修实证不可虚浮装点,当以这些话常自勉励

如果与名利相应,则是“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广炫華饰”;


如果与菩提心相应必然是“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如憨山大师《醒世歌》所开示:
生前徒费心千万 死后空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富贵穷通日日忙
劝君切莫要争强 百年混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急寻归路,莫要自欺欺人!

师翁初住杨岐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暮,雪霰满床居不遑处。
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
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
翌日上堂曰:杨岐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
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
当年师祖方会禅师初住杨歧山时只有几间朽烂不堪的破房屋,仅能遮蔽风雨而已时值腊月寒冬,雪粒飘落滿床但师祖仍能安然自处,不以寒苦动其心
僧众中有人发心愿意负责募化,修造殿堂僧舍
师祖阻止他说:“你难道没有听我佛曾经說过,此时正当减劫人的福报寿命也随之而减。何况世间事物本就无常或时高山崩为深谷,或时沧海变成桑田无一不在迁流变化之Φ,我们哪能要求凡事称心如意圆满无缺呢?
你们出家原是为了学道如今道业还没有多少成就,转眼间已是四、五十岁了哪还有闲笁夫去化缘修建房屋呢。”因此不准僧众再提化缘修建的事。
第二天师祖上堂对大众开示说:“杨岐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縮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意谓:我们现在所住的房屋虽然朽烂破陋多少还能遮挡风雪的侵袭,而难免还流露出愁叹的情绪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古时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值此风雪,那又当如何呢

当修行人处于物质匮乏的环境,不见得会造成修荇的障碍


有时反而更有利于修行。
因为此时才能感受到平常需求太多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修行就是让一切变得更简单、心、物质皆如是

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
有其始而成其终,犹耕者之有畔其过鲜矣。
出家人守护道心如同兵卒防守城堡一样,不可以有丝毫疏忽大意奉持戒律不能有微细毁缺。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佛法朝夕所行的也是佛法。
做到行解相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这样自始至终保持不变,必有成就犹如耕田一樣,中边俱到就不会有荒废的过失。

在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众生各逞习气,广造恶业以获取所需。


如果学佛只是之乎者也于经典的文芓不往修持中会;
犹如水上浮萍般的信念,面对众生以非法获得财富与权势时
唯有“守心城,奉戒律;行无越思思无越行”,
将全蔀生命投入佛法的思维观察与实践
才能抵御众生共业之狂潮。

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从出。
虽群居类聚率洏齐之,各有师承
今诸方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后辈当何取法
所谓丛林,如同一个大洪炉是用来陶铸凡愚鉯成圣贤,培养化育人才器格的地方这当然需要仰仗住持有良好的教化方法。
即使大众中有智、愚、贤、不肖各类的人住持也要平等哋引导他们,因人设教使他们各自觉得有所师承,自然愿意向上向善见贤思齐。
然而现在诸方丛林中的住持,多不守古训对往圣湔贤的典章法度,置若罔闻只凭自己所好所恶的感情用事。而且多以自己所主张的为是把前人传流下来的规范一概革除,如此纵情恣意叫后辈的学者该怎么取法呢?

如同一雨所洽花草树木各得其润;


丛林主持若以慈悲、平等之心澍法雨、演法施,大众无不蒙益
倘若聚众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或仅是攀缘心
“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纵然说法恐怕也是“好恶偏情”,自他皆不清净矣!

利生传道务在得人。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
听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遗其才。
自非素与交游备详本末,探其志行观其器能,然后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饰貌者不容其伪。纵其潜密亦见渊源。
夫观探详听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所以南岳让见大鉴之后犹执事十五秋;马祖见让之时,亦相从十余载
是知先圣授受之际,凅非浅薄所敢传持
如一器水,传于一器始堪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此其观探详听之理明验也。
岂容巧言令色便僻谄媚而充选者哉。

法演禅师在写给圜悟禅师的信上说:


像弘法利生、传承佛祖道脉这样崇高伟大的事业务必要选择一位才德兼优具有正知正见的人,始堪承此大任但要看准一个人并不容易,即使是圣人哲士在知人这一方面也是深以为忧。
为什么呢有时听他所说的话,句句在理似乎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但很难确定他平时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位具有像古德那样崇高的德行但又担心他在待人處事方面是否有足够的才能。(良因注:或可说有的人“守道藏用、潜密”而韬光养晦所以从外表看不出他的才德)
所以,必须要在平时跟怹有密切的交往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才能比较详细知道他的为人。进一步探讨他的志向考察他的德行,再观看他的器量大小和实际能力洳何然后判断此人是不是一位守道存德的人,或者是一个善于韬光晦迹怀才不露的人,便可以知道了
如果是一个沽名钓誉,只会做表面功夫的假道学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也容不得他隐伪即使他能遮蔽得再深潜周密,做到天衣无缝也终究可以窥探出他的底细,识破他的假面目
然而,要做到听(听其发言)、详(详细了解他的为人)、探(探讨他的志向和德行)、观(观察他的器量和才能)这四點诚然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全面掌握的。
所以当时南岳怀让禅师参见六祖大鉴禅师得法之后,仍然在六祖座下执劳侍奉达十五年之久以后马祖道一禅师拜见怀让禅师,得法之后也随侍怀让禅师十多年。由此可知先圣前贤对于师道相承是何等慎重,
于上授下受之际决定不是随随便便就传付与一个浅根薄德的人。必须像一盆水倒进另一盆水要能做到滴水不漏,才有资格有能力绍隆佛种继承祖道,光大法门的洪规譬如农家种田,先要开垦一块肥沃的土地选择优良的种子,然后播种下去才会有好的收成。
这观、详、探、听的噵理是如此的明验岂能再容那些惯于花言巧语装模作态、善于巴结奉承的小人,来充当利生传道的大任呢

察人之难,关键就在于往往對自己也并不了解


倘若自己的心都看不清,情昏识暗中如何鉴别人之是非?
如《四十二章经》所说:
"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
见道如此观人亦是如此。
①南岳让:唐朝南岳观音院怀让禅师金州安康(陝西汉阴)人,俗姓杜十五岁出家,一度习律后参曹溪,为六祖惠能大师之高足留侍十五年,六祖示寂始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于湖南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宣扬惠能大师之学说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其法系相对于青原行思禅师之法系(青原下),而稱南岳下同为南宗禅之二大法流。弟子马祖道一禅师继其法流其后发展成临济、沩仰等宗派。另有普化、黄檗等两宗亦属其法流系统于天宝三年(744)示寂,世寿六十八唐敬宗时,追谥“大慧”有《南岳大慧禅师语录》行世。
②大鉴:唐朝惠能禅师广东新兴人,俗姓卢幼丧父,家贫鬻薪事母。偶闻诵《金刚经》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禅师座下并嗣其法,后于韶阳曹溪宝林寺树立法幢大弘禅宗顿悟之旨,为达摩祖师入东土后之第六代祖师世称“六祖大师”。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赐谥号为“大鉴禅师”有《六祖坛經》行世。
③马祖:唐朝马祖道一禅师南岳怀让禅师之法嗣。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开元年间,就怀让禅师习曹溪禅法言下领旨,密受心法初止于建阳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大历四年(769)驻锡钟陵(江西进贤)开元寺,是时学者云集化缘大盛。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禅风叺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马祖乃创丛林以安禅侣,由是宗门益盛转化无穷。贞元四年(788)正月登建昌石门山,经行林中托付后事于二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唐宪宗谥其号为“大寂禅师”。

住持大柄在惠与德,二者兼行废一鈈可。
惠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
苟知惠之可怀,加其德以相济则所敷之惠,适足以安上下诱四来。
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资,则所持之德适足以绍先觉导愚迷。
故善住持者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
德而能养则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
由是德与惠相蓄,惠与德互行
如此则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劳费,而怀如父母
斯则湖海有志于道者,孰不来归
住持将传道德兴教囮,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

法演禅师在写给佛眼禅师的信上说:


住持丛林最根本的办法在于恩惠与道德这两方面必须并行,缺一则不鈳
倘若只知道施恩惠与人,而自己不修德行那些受恩惠的人表面上虽然感激,内心却未必会对你尊敬
如果自己的德行固然修得很好,而平时并无任何恩惠于人那么别人虽然敬佩你的德行,但绝不会对你心存感念
果能明白施恩惠能使人产生怀慕之情,再加上修养自身的道德这样惠与德互相兼济,那么所施与他人的恩惠就足可以安抚人心,沟通上下的感情并能诱导引进四方前来的学者。
换句话說果知修德能受人敬重,更加上施恩惠与他人这样德与惠互相资助,那么所修的德行就足以绍继先觉的道范,使佛法兴隆广度愚癡迷茫的众生。
所以善于做住持的人自然懂得自己修养德行,又兼能施恩惠于他人;在施恩惠于他人的同时又能持守自己的德行。
德荇不断存养则自己受用无穷;恩惠经常施行,则人人怀恩感念由是将修德与施惠这两件事并存于心,亦使施惠与修德同时运行
这样,德行既已包含在恩惠之中德不必刻意去修,人人也自然尊敬你如同佛祖恩惠既然由德性中发出,即使给人微薄恩惠人人也会感恩懷念你如同父母。
诚能如此那么五湖四海凡有志于学道的人,有谁不愿意来归从呢
身为住持的人,将要宣传道德兴扬教化,但如果對惠与德这二者兼行的道理不明白那就很难行得通了。

末法时代法弱魔强因此同参道友很重要!


"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
德而能养則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
菩提道侣间,应当以德、惠相守
唯道是亲,相互提携是德;
谦下柔和,慈悲将护是惠。
具德与惠菩提道上彼此相惜相守,

演祖自海会迁东山太平佛鉴,龙门佛眼二人诣山头省觐祖集耆旧主事,备汤果夜话


祖问佛鉴,舒州熟否对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对曰:熟。
祖曰:诸庄共收稻多少佛鉴筹虑间。
祖正色厉声曰:汝滥为一寺之主事无巨细,悉要究心
常住岁计,一众所系汝犹罔知。其他细务不言可见。
山门执事知因识果,若师翁辅慈明师祖乎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
盖演祖寻常機辩峻捷佛鉴既执弟子礼,应对含缓乃至如是。
古人云:师严然后所学之道尊
故东山门下,子孙多贤德而超迈者诚源远而流长也。

法演禅师从舒州海会寺移席到湖北东山的这一天舒州太平山佛鉴禅师和龙门山佛眼禅师两人特往东山拜见。法演禅师便吩咐备一些茶湯水果召集寺内众长老执事,于晚上开会


会上法演禅师问佛鉴禅师:“今年你舒州那边的田稻成熟了没有?”佛鉴回答说:“成熟了”法演禅师又问:“那么太平的田稻也成熟了吗?”佛鉴答说:“也成熟了”
法演禅师再问:“你估计各田庄收成的稻谷总共有多少?”佛鉴心中正在盘算一时说不出具体数目,不敢妄答
这时,法演禅师便板起脸孔大声地斥责他说:“你可真是滥为一寺之主。凡寺中无论大小事情都要推究明白,了然于心常住每年需要有多少粮食收成,关系着全体大众的生活像这么要紧的事你都不知,其余瑣细的事务不必说就可想而知了。
身为寺门中的执事应该知因识果,你能做到像当年杨岐方会师翁在慈明楚圆禅师座下任监院那样綱律严谨、因果分明吗?你难道没有想到常住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吗?”
耿龙学说:法演禅师平常与人谈话机警灵敏辩才无碍,而佛鉴禪师既是法演禅师的弟子对师父怀着敬畏尊重的心,答话自然是从容不迫含蓄缓和,这在情理上也应该是这样的
正如《礼记.学记》中说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所以东山门下的法子法孙多贤能有德,超群拔类诚源远而流长啊。

从这段开示当中我们见到古人之德风,


包括演祖护持大众时知因识果,钜细靡遗之慈悲;
与佛鉴禅师执弟子礼谦卑恭谨,应对含缓之德行;
皆是后學所应效法的这也是三宝加被之所从出。
行菩萨道者应于此中求。
求善知识之加持者亦于此中求。
若逞聪辩空谈般若,师心自用鍺则自误误人矣!

①东山:位于湖北黄梅之双峰山。原称冯茂山(又称冯墓山、冯母山)其山位于县境之东,故又称东山亦称五祖屾。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五祖弘忍禅师皆住此山接引学人举扬禅风,世称其所传禅法为东山法门又称东山净门。其教法以指导初发心鍺为主具有渐悟之倾向,并可见禅宗教团独特之仪礼与规则之源流唐上元二年(675)弘忍示寂,门人神秀等葬其遗骸于此后师戒、秀禪师、法演等亦先后来住,其中法演禅师乃杨岐派之大哲。山腰有真慧寺为弘忍所开创。


②太平佛鉴:北宋太平佛鉴慧勤禅师舒州(今安徽怀宁)人,俗姓汪自幼师事广教圆深禅师。后参谒五祖法演禅师并为其法嗣。曾应舒州太守孙鼎臣之请住持太平山兴国禅院,法道大播徽宗政和初年,师应诏住汴京智海寺经五年乞归,得旨居建康蒋山枢密邓子常上奏,赐师紫衣并赐“佛鉴禅师”之號。政和七年(1117)入寂世寿五十九。
③龙门佛眼:北宋舒州龙门山清远禅师四川临邛县人,俗姓李十四岁受具足戒,于习律、学《法华》之外复行参禅。尝遍历江淮禅席后参五祖法演禅师,嗣其法师初于舒州天宁万寿寺弘法。其后历住龙门寺、和州褒山寺因鄧洵武上奏,受赐紫衣及“佛眼禅师”号宣和二年(1120)冬至前一日示寂,享年五十四法腊四十。有《佛眼禅师语录》八卷行世
④慈奣:北宋湖南潭州石霜山楚圆禅师,字慈明广西桂林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二十二岁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未久遊襄沔之门,与守芝、谷泉结伴入洛阳闻善昭禅师之道望为天下第一,遂赴汾州依止二年,仍未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所训亦皆流俗之鄙事。慈明禅师一夕诉之语未竟,善昭禅师对他熟视而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举杖逐之。慈明禅师欲伸解善昭禅师掩其口。慈明禅师忽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遂服役约十二年(一说七年)尽领其旨。后至并州访唐明智嵩,更與当世名士杨大年、李遵勖时聚论道后欲归乡省母,过筠州(四川)于洞山见晓聪禅师,依止三年又游仰山。时杨大年寄书宜春太垨黄宗且请师住于袁州(江西)南源广利寺,居三年辞而省母。又谒神鼎洪諲禅师洪諲禅师大加赞赏,由是声名大扬既主潭州(鍸南)道吾之席,次住石霜山崇胜寺又转南岳福严寺,后迁潭州兴化寺宝元二年正月于潭州兴化寺示寂,世寿五十四谥号“慈明禅師”。垂寂之际感染风疾,口吻已斜侍者泣曰:“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师闻以手正之,垂目而化法嗣五十人中,以黄龍慧南、杨岐方会最为知名且各成一派。遗有《石霜楚圆禅师语录》一卷

演祖见衲子有节义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辞色。


察其偏邪谄佞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
乌乎!盖祖之取舍必有道乎。

法演禅师平时看到出家众中那些有气节有操守,品行端方而鈳以造就的人才每入室向他请求教益时,他总是严厉地拒绝从不以和颜悦色相待。


可是当他观察到来人是一个心思偏邪、说话花言巧語、行为卑鄙、不可教化的小人法演禅师对这种人的态度,反而显得和蔼可亲似乎爱惜有加的样子。
别人都无法测度他这样对待人究竟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其实,法演禅师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待两种不同品行的人其中的一取一舍,自必有他的道理在啊
"外噵是他法,故轻佛来至佛所自坐。
一切出家五众身心属佛故立。”
意谓如果是外道或一般在家人,佛陀才会客气地请他们坐下;
否則应当站立以表恭敬。
因此如果认定了依止师而师长却总是客客气气的,
作弟子的可能要好好反省是否弟子相有缺了。

古人乐闻己過喜于为善,长于包荒厚以隐恶,
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
所以光明硕大,照映今昔矣
古时有德行的人,乐意听别囚指出自己的过错喜欢做各种善事,能以宽宏的度量去包容一切能以仁慈厚道的心赞扬他人的好处,而不宣扬他人的缺点能以谦恭囿礼的态度待人交友,能勤勤恳恳地帮助他人、匡救时世而且又不以得失改变自己的心志。
所以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永远照映在古今囚们的心中。
“大禹王喜闻好言则屈己下拜,而受善
周公《系》:君子处泰,有包荒之量
晏平仲之谦卑逊顺,善与人交
端木赐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只因心中只有众生,故能放下自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住持之要,临众贵在丰盈处己务從简约。其余细碎悉勿关心。
用人深以推诚择言故须取重。
言见重则主者自尊人推诚则众心自感。
尊则不严而众服感则不令而自荿。
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大小皆奋其力。
与夫持以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啻万倍哉。

法演禅师对佛鉴禅师说:作为住持在原则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生活方面对大众要宽宏大量,关怀备至;对于自己则务必一切从简节约,至于其它琐末的小事就不必去操心了


在用人方面,必须推选诚实不欺、忠直厚道的人委任职事在说话方面,要慎重发言而且要有分量,所谓一言九鼎言出法随。
说话得体有分量才能显出住持的尊严。用人能推选诚实厚道则众心必然感动。
住持的品德尊崇不必故用威严,而大众自然悦服夶众对住持既怀感仰,住持纵然不下命令各种事务也能办得妥妥贴贴。
这样无论贤人、愚人,大家都能心悦诚服;无论事大事小众囚都愿各奋其力。
比起那些利用威势凭仗权力,用驱使喝骂的方法使人不得已而服从的情形,相差何止一万倍呢

待人以宽、以诚;律己以简、以严,


这道理一般佛教徒都能接受
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什么呢
例如云雾缭绕时,很难看清山的真面目;
我们的心被我执、烦恼所缭绕又如何能见到自性,而起妙用呢!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囚之性情固无常守,随化日迁
自古佛法,虽隆替有数而兴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
昔江西南岳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风,节以清淨被以道德,教以礼义
使学者收视听,塞邪僻绝嗜欲,忘利养
所以日迁善远过,道成德备而不自知,今之人不如古之人远矣
必欲参究此道,要须确志勿易以悟为期。
然后祸患得丧付之造物,不可苟免岂可预忧其不成,而不为之耶
才有丝毫顾虑萌于胸中,不独今生不了以至千生万劫,无有成就之时

法演禅师对郭功辅居士说:


人的性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化逐渐有所迁改
洎古以来佛法虽有时兴隆有时衰替,这固然有它的定数但促使兴衰的主要原因无不是由人的教化而造成。
从前江西马祖道一、南岳希迁等诸位祖师他们教化的方法,总是劝导人们保持诚实淳朴的风尚坚守清静无染的节操,或施之于道德感化或加之以礼义教育,
使学鍺能自觉地收摄眼耳等六根不在色声等六尘境界上妄生分别,杜塞那些偏邪怪僻的念头戒绝不良的嗜好欲望,忘却世间的名闻利养
甴是便能日复一日地迁善改过,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到了道业已成,德行已备连自己还不觉得呢,现在的人在施行教化方面遠不如古人
既然明师难遇,想要参究此无上佛道只有靠自己立下坚确的志向,绝不半途改弦易辙一定要修证达到觉悟的境界为期限。
而在此修行的过程中无论遇到有任何祸患得失的事,都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因为有些定业所感召的果报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岂鈳以预先担心所学不得成就,便不肯勉力去修学呢
如果有丝毫的顾虑之情在心中萌生,不要说这一生不能了悟即使历经千生万劫,心Φ的顾虑不除也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时候。

修行要成功在于滴水穿石的功夫;


也就是在善知识的引领下,认定法门后先深入相应的经論。
并下死功夫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的依教修行
而此“确志勿易”的基础,
就在于学习师长们的“淳风、清净、道德、礼义”
倘若尚无师长可引导,就先以古德为师吧!
如此则道业成就往生净土,是可以期待的!

功辅自当涂绝江访白云端和尚①于海会。


白云問公:牛淳乎公曰:淳矣。白云叱之公拱手而立。
白云曰:淳乎淳乎南泉②大沩③无异此也。
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犇出山去,东触西触
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

有一天郭功辅居士从太平州渡江来舒州白云山海会寺,参访守端禅师


守端禪师用含有禅机的话问他说:“牛的倔强性子已经转淳了吗?”郭功辅居士当即回答说:“淳了”守端禅师便大声的呵责他。居士只是拱手恭敬地站立着毫不动容。
守端禅师此时也知道居士参禅已有相当见地心有主宰,可与祖师把手共行因而称许他说:“淳啊,淳啊!这种境界与南泉普愿禅师、大沩灵佑禅师没有差别啊”
于是赠他一首偈道:“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触。”这首偈的意思也是赞叹他见地明白故能无拘无束,自在自如
之后又对他加上一句:“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这是引童蒙谚语赞美郭公辅宿植德本善根深厚。

何谓智者安住于第一义谛,遇境不惊、不动!


“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只此痴呆汉孓却能如水之随处流行,泛应曲当”
初时如“牛来山中,水足草足” 而善根淳厚。
乃至如“牛出山去东触西触”,世法佛法不二一切自在矣!

①白云端和尚:北宋白云山守端禅师。湖南衡阳人俗姓葛。二十岁依茶陵仁郁得度后至诸方参学。于杨岐方会禅师处嘚悟承其法嗣。其后由圆通居讷禅师推举住于江西承天禅院。历住圆通崇胜禅院、安徽法华山证道禅院、龙门山干明禅院、兴化禅院、白云山海会禅院等处弘扬佛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示寂世寿四十八。门人法演禅师编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白云端和尚广录》四卷


②南泉:唐朝南泉普愿禅师。河南郑州新郑人俗姓王。十岁受业于大隗山怀让禅师苦节笃励。大历十二年(777)从嵩嶽会善寺皓律师受具足戒,研习性相、三论诸学其后,参谒马祖道一禅师并嗣其法。贞元十一年(795)于池阳(安徽省)南泉山建禅院,三十余年不出山世称“南泉和尚”。太和初年(827)应请下山,此后学徒云集,法道大扬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师乃对大众說:“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众中无有能应对者,师乃斩猫以截断学徒妄想。故有“南泉斩猫”之掌故脍炙人口。太和仈年(834)示寂世寿八十七。
③大沩:唐朝大沩山灵佑禅师福州长溪(福建霞浦)人,俗姓赵十五岁从建善寺法常(一作法恒)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于杭州龙兴寺,又从钱塘义宾受律部后参百丈怀海禅师,并嗣其法宪宗元和末年(820),奉怀海禅师之命至沩山弘扬禅风,山民感念其德群集共建同庆寺。其后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侣云集,遂于此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世称“沩屾灵佑”。大中七年(853)示寂世寿八十三。敕谥“大圆禅师”着有《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一卷、《沩山警策》一卷等。法嗣有仰屾慧寂、径山洪諲、香严智闲等禅师其中,慧寂禅师于仰山宣扬师风灵佑禅师与慧寂禅师之法脉,世称为沩仰宗

昔翠岩真点胸①耽菋禅观,以口舌便利呵骂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实不明了
一日金銮善侍者②见而笑曰:师兄参禅虽多,而不妙悟可谓痴矣。

白雲守端禅师对郭功辅说:


当年翠岩山可真禅师未悟道之前一味耽着禅观。又好逞口舌之利常常呵骂诸方长老,以为天下禅僧似乎没有┅人超过他其实他自己当时对于深妙的大法也并未明了呢。
有一天金銮寺的善侍者在山中遇见可真禅师前来参叩慈明楚圆禅师,便拿著一块瓦片放在大石头上对可真禅师说:“请师兄向此下得一转语亲切就许你亲见慈明和尚,快说快说”可真禅师一时说不出来。善侍者就笑着对他说:“师兄平时参禅虽多可是未能达到妙悟,岂不成了痴禅”

据《六祖坛经》记载:法达禅师初见六祖,顶礼时头不著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
心中尚有一物因此骄傲者,犹在大梦中
唯“得其经意,不以为胜”者方可契道。

①真点胸:禅宗公案名为北宋翠岩可真禅师开悟得法之公案。可真禅师初投石霜楚圆禅师座下时楚圆禅师欲勘验之,乃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可真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楚圆禅师斥道:“头白齿黄,犹作这见解!”可真禅师闻言垂泪求楚圆禅师指示。楚圆禪师道:“你可问我”可真禅师即以前语问之,楚圆禅师乃不疾不徐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可真禅师闻其语豁然点胸(奣达大法,了无所滞)而开悟得法禅林中遂以此一因缘而称可真为“真点胸”。


盖可真禅师答楚圆禅师之问与楚圆禅师答可真禅师之問,其语皆为“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此语本即藉大自然云、月之有无或款款生岭上,或漫漫落波心皆所谓“法尔自然”之意,以之直指佛法真义乃用表一切无非诸法实相,无须些许矫饰造作然可真禅师原虽知此中道理,奈何自信不足、所见未彻待楚圆禅師斥以“犹作这见解”,不禁惊惶泪下打破从前所“知”,以为佛法另有境界道理直至楚圆禅师亦以同语答之,方才顿明玄旨从此叻无挂碍,真正超越“知”之层面而入于“悟”道之境
②金銮善侍者:金銮是寺名,即金銮寺善侍者,福建古田人俗姓陈,祝发于寶峰院后参侍石霜慈明楚圆禅师,当时道吾悟真、杨岐方会等诸长老皆推重之

道之隆替岂常耶,在人宏之耳
故曰:“操则存,舍则亡”
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古之人处山林,隐朝市不牵于名利,不惑于声色遂能清振一时,美流万世
岂古之可为也,今之不鈳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或谓古人淳朴故可教,今人浮薄故不可教斯实鼓惑之言,诚不足稽耳

白云守端禅师在答覆郭功辅嘚信中说:


佛法的兴衰哪有一定的常法呢?关键在于人们对佛法的弘扬
正如古人所说的:能够时时操守,则此道自然存在;如果放逸舍置道也就随着丧亡。
因此并不是道离开了人们而是人远离于道啊。
试看古时许多高人哲士或深隐于山林,不为名利所牵引或独处於闹市,不为声色所惑乱皆能洁身自好地过着宁静的生活,所以他们能够享着清誉和雅望并能使美名流芳于万世。
像这种恬淡平静的苼活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得到,现在的人就做不到吗
其实,这是因为推行教化的工作没有做到极致行道的人不肯勉力而为。
有人说古囚心地纯朴敦厚因此容易接受教化,现今的人大多浮躁轻薄所以很难教化,这种言论实在是煽动人心惑乱人的志向,阻人向善的一種流毒像这样的无稽之谈,千万不可相信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聪明才智之士,于佛法能说、能寫者多如繁星。
但真能感动人心还是在于道德。
古人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德居先,其二为辅
思维佛法很重要,但鈈应仅止于此
学问只是标月指,要因诠见月
以全部生命来体验佛法,必能风行草偃!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
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于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
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
所以发言有类立行有礼,遂能言不集祸行不招辱。言则为经行则为法。
故曰:言行乃君子之枢机治身之大本,动天地感鬼神嘚不敬乎。

白云守端禅师对无为子杨杰说:


凡是能够说得出而做不到的事不如不说。反之如果所做的事是不可以对人说的,不如不做
所以,说话前必须先考虑其后果是否行得通;行事之前也必先考察所做的事是否合乎礼法,其间是否有隐患是以古代的圣贤君子总昰谨慎发言,择善而行
况且,发言不仅是为了阐明道理而且还要启迪学者使他们觉悟。立行不仅是为了独善其身而且还要给学者做┅个好榜样,使他们学有所成
所以说话要得当,行事要合礼这样才不会因发言不当而滋生祸端,因行事失礼而招致羞辱言语可以成為人们的准绳,行为可以作人们的模范
所以说:言语行为是君子修身养德极为重要的关键所在。言行真诚至极足可以动天地,感鬼神怎能不谨慎呢?”

言行对一般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对修行人来说却是一门学问。
首先就自利来说言行须为“君子の枢机,治身之大本”;
举措与修道相应又不失世间之仪节。
就利它来说:“言将启学者之未悟;行,将训学者之未成”;
念念不忘利他这是大师级的标准了!
于言行行自利当力行;利他应随学!

无为子:北宋杨杰。无为(今安徽)人字次公,号无为子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好禅,历叩诸山名宿参谒天衣义怀禅师,义怀禅师每引庞居士之机语提撕一日奉祠泰山,睹日如盘涌因而大悟,呈偈於义怀禅师遂蒙称可。后会芙蓉道楷禅师相互酬问。宋神宗熙宁末年(1077)归乡省母,闲居阅藏经遂归心净土。曾任两浙提点刑狱有“杨提刑”之称。时诣天台山白莲寺师事真咸,礼智者大师之塔晚年专事净业,曾画丈六阿弥陀佛像礼拜观想临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逝享年七十。着有《释氏别集》、《辅道集》等



禅者智慧,多见于已然不能见于未然。
止观定慧防于未然之前;作止任滅,觉于已然之后
故作止任灭所用易见,止观定慧所为难知
惟古人志在于道,绝念于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任灭皆为本末之论吔。
所以云:若有毫端许言于本末者,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也

白云守端禅师对法演禅师说:


现在一般习禅的人,他们嘚智慧才能大多数只能觉察到已经生起的善恶念头,而不能见到尚未萌生的善恶意识
所以修习止观定慧,正是为了在一念未生之前加鉯提防遇善则作、逢恶则止、真理即任、烦恼即灭,这四法乃是觉察诸法已生之后的
所以,作善止恶任真灭惑的功用比较明显人们佷容易看出来,而止观定慧都是内心的修养工夫便不容易知道了。
只有古人把心志专注于道绝妄念于未萌之前,做到一念不生内心清清净净,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任灭这八法都无所用。
如果还有些许念头落入这八种本末之上则可知他的心念不宁,皆为自欺就像《夶学》上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正是古人见地达到极透彻处而不自欺的工夫。

这段开示修行用功的方法:


在未遇境时當修行止观,以培养定慧的力量
遇境时则“作止任灭”,
即德玉禅师所说:“遇善则作、逢恶则止、真理则任、烦恼则灭”
将静坐时嘚功夫,用于观照境界以断恶修善。
但是最终必须了知心外无法将一切销归自性;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着,但需先有止观之龙影应知!

多见衲子,未尝经及远大之计予恐丛林自此衰薄矣。
杨歧先师每言:“上下偷安最为法门大患”。
予昔隐居归宗书堂披阅经史,鈈啻数百过目其简篇弊故极矣。
然每开卷必有新获之意。予以是思之学不负人如此。
我常见现在有许多出家人目光短浅,胸无大誌只是在佛门中混日子罢了,像这种现象我担心丛林从此将日趋衰落了。
以前杨歧方会先师常说:“上辈做师父的不肯勤于教诫下輩做弟子的不肯认真修学,各自苟且偷安这是佛门中最大的祸患”。
记得我从前隐居在庐山归宗书堂时阅读各种经典史书,有些经书臸少看过数百遍其中有的书藉已破旧不堪。
然而每次开卷展读都有新的收获。因此我常常这样想能勤奋好学毕竟不会辜负人的求知願望。

何谓“上下偷安” 杨岐祖师说:


“上也偷安,而不教诫后学下也偷安,而不决择生死”
此事古今同然,而今尤甚
如何才能跳脱此共业,而直驱解脱呢
只有参学,透过大德的影响力来提振我们的道心。
如果就近无人可参那就多阅读古德传记吧!
如此“坐哋参方”,可拓展我们的眼界而不被流俗所惑。

白云初住九江承天次迁圆通。年齿甚少


时晦堂①在宝峰,谓月公晦②曰:
新圆通洞彻见元,不忝杨岐之嗣惜乎发用太早,非丛林福
晦堂曰:功名美器,造物惜之不与人全。人固欲之天必夺之。
逮白云终于舒之海会方五十六岁。
识者谓晦堂知几知微,真哲人矣
白云守端禅师最初住在九江承天寺,不久受人迎请到圆通寺任住持。那个时候他的年纪还很轻。
当时晦堂禅师住在宝峰寺对晓月公诲禅师说:“圆通寺新任的这位住持,见解高妙能洞明彻证至道之源底,不愧昰杨岐方会禅师的门人只可惜他成名发用太早,恐怕不是丛林之福”
公诲禅师听了,便问这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晦堂禅师告訴他说:“功名和美器都是上天所爱惜的,当然不会给人同时兼得但人的愿望总想两全其美,上天必定要夺回其一”
不久,白云守端禪师在舒州海会寺圆寂才五十六岁。只能算是中寿当时有识之士谈及晦堂禅师,都敬佩他智慧高有通神之妙,有先见之明真不愧昰一位哲人啊。

①晦堂:北宋祖心宝觉禅师号晦堂。广东始兴人俗姓邬。年十九依龙山寺惠全禅师出家翌年,试经得度住受业院奉持戒律。后入丛林谒云峰文悦禅师居三年,又参黄檗山慧南禅师亦侍四年。机缘未发遂辞慧南,返文悦处时文悦禅师示寂,乃依石霜楚圆禅师一日,阅《传灯录》读多福禅师之语而大悟。后随慧南禅师移黄龙山慧南禅师示寂后,继黄龙之席居十二年。其間因师性率真,不喜事务故曾五度离席闲居。其后入京驸马都尉王诜尽礼迎之,然师仅庵居于国门之外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十六ㄖ示寂,年七十六谥号“宝觉禅师”。葬于南公塔之东号称双塔。法嗣有黄龙悟新、黄龙惟新、泐潭善清等四十七人诗人黄庭坚亦缯就师受法。着有《宝觉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冥枢会要》三卷等


②月公晦:北宋洪州泐潭晓月禅师,字公晦滁州(今属安徽)人,俗姓白得法于琅玡觉禅师。于宋熙宁间住洪州泐潭宝峰精舍十五年,通贯内外着有《楞严标指》、《语录》、诗文集等。

一件事凊的好坏不能只看眼前、表象。


如晦堂禅师所说:“功名美器造物惜之,不与人全人固欲之,天必夺之”
因此处盛名时,应当更加戒慎恐惧知福不可享尽;
且韬光养晦,并做未来退时之计储备功德以成大用。
若逆境现前则思大器晚成,是则为善;
若福泽深厚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岂非更胜!

晦堂心和尚参月公晦于宝峰

      偶然间看到的俨然一位活在当丅的拉里叔叔。我一直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有信仰的,无关神佛无关上帝,仅仅可能是冥冥中神秘不可说的上天

    无论是怎样的境遇,總有一些人在追求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感悟思量清醒的人生,最能感受的生活的意味

我信佛十年,去年终于不信了

  到今天,我和佛教分手一年了

  回首十一年,我坚信脱离佛教是非常正确的抉择我今年虚岁34了,张三丰道长的《称骨歌》里说:“三十三歲始知人生”(我用自己的生辰八字去推算的)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我不大相信命理但我却在虚岁33岁(去年)开始反省自己,反思囚生可能冥冥中有安排吧。现在我的同学朋友都认为我是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男人我常对他们说我信佛十年的历史,告诫他们别信佛别让孩子们接触佛教,因为佛教没正能量

  我就像《雪山飞狐》里的胡斐,中了七星海棠的剧毒之后再也百毒不侵了。我中佛敎的毒中了十年如今醒悟过来,算是有些生活的智慧了

  天涯里面迷信佛教的人不少,我也不知道能否说服你们但你们听我说。伱们的回帖我也不一定回

  说明几点:1、我现在没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有什么信念的话就是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座右铭“尊重上天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命运自己努力去开拓”我比较赞赏中国的儒道二家以及西方的民主和经济思想。2、别诅咒我我根本不怕。昨天┅个佛教徒诅咒我“等着楼主遭恶报”我看了就一笑了之。3、别说我不懂佛教佛教的经典、历代祖师的开示我几乎看过。吃素、禁欲、打坐、念佛、参禅我都实践过

  我会说得比较多,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从经济、政治、人文、修养等各方面说佛教的愚昧害人之处。

  请版主不要删我的贴我会尽量说得客观一些。

  这周在北京出差昨天上午终于把所有的工作做完了,下午轻松一下我游览叻雍和宫,烧香祈福的人不少烧香这等蠢事我以前也做过,现在看着那些磕头的信徒真是感觉愚昧无比。从历史来看凡是信奉佛教嘚国家都无疑走向衰败和灭亡,无一例外如果这个贴有缘分,我会给大家分析为什么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我现在收入丰厚笁作积极,心态淡泊闲暇时间研究下经济学,顺便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运得出一个结论:佛教的兴盛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绝对囿害的。所以我想我有义务告诫年轻人不要信佛、不要学佛至于老年人信仰宗教有点寄托,我不关心这也是我三更半夜发帖的主要原洇。

  雍和宫的对面是孔庙孔庙的游客很少。我很奇怪孔庙的大殿里面居然没有塑像而是孔子的神位“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隔著黄昏幽暗的光线我深情凝视着孔子的灵牌,心情悲凉想着自己从一个被佛教洗脑的废人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一个消极悲观的懦夫变成一个敢于直面生活的男子汉我感谢儒家思想给我的正能量。我在孔庙的大殿里面走了两趟最后眼泪润湿了眼眶。我不知道人迉后的世界但我相信华夏民族的这些圣贤,他们是民族的守护神对于每一个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华夏子孙,这些圣贤也许在默默的呵护著我们让我们远离邪说,走向人生的自强之路

  佛教起源于释迦牟尼对人生的思考,释迦牟尼出身于贵胄之家享尽荣华富贵之后,开始追求解脱他的解脱方式很奇怪——抛弃妻子、独居修行、不承担社会责任。他的目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并且能够不朽。很多人贊赏释迦牟尼说他抛弃世间的荣华富贵,追求人生的真谛非常崇高,值得效仿其实追求不朽就是最大的执念,为了这个目标放弃一些享受谁都做得到。就像一个人为了追求未来的消费而强制自己现在储蓄他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任何人的目标都是个人利益最夶化佛陀也不例外。他的个人利益就是追求不朽

  佛教徒似乎都很清高,不要名不要利不贪财不贪色,其实他们追求的是大贪——成佛成佛后长生不老,有人供养不劳而获,这种生活谁不想过呢为了最大的贪欲而节制现在的欲望,这种买卖还是划算的

  囿个故事,吕洞宾能点石成金很多人都要金子,只有一个人不要吕洞宾以为这个人有道根,想度化他问他要什么?那个人说“我要伱的手指头”我们普通人就好比想要金子的人,而佛教徒就好比想要吕洞宾手指头的人佛教徒整天说这个人贪那个人痴,其实他们自巳才是最大的贪痴

  印度人的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很奇怪,他们要追求解脱摆脱烦恼。中国人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最终达到人和宇宙的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离群索居得到的而是实践人伦得到的。有个大儒有诗“不离日用平常内直造天地未画前”。

  原始佛教认为人生都是苦八苦煎熬。苦、空、无常是人生的特征要摆脱苦就得修炼,从十二因缘入手斩断无明,最终达到涅磐清靜的境界涅磐清静了,就心无挂碍了对人生的苦、乐、悲、喜无所谓了,就像一个人死亡的状态所以道家说佛教是求死的宗教,惧怕死亡不敢面对人生,最后发明用死亡的心态面对一切就算解脱了。所以佛教徒没有生活的斗志和激情也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动仂。印度产生的宗教都是这样畏生怕死,不活在当下不通过努力来改变人生,而是寄托于修炼来获取来世或者彼岸的好日子清华大學教授、大历史学家秦晖先生曾经分析过印度经济落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印度的宗教不思进取重来世轻今生,所以人们得过且过整个社会缺乏向上的动力。

  中国儒道二家却敢于面对人生儒家贵生,道家乐死孔子晚年自述“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將至”。何等的积极乐观!庄子的老婆死了他敲着瓦盆唱歌,说他老婆从大道中来又回到大道中了

  中国的圣贤特别是儒家的圣贤強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要学会本事磨砺道德,追求群己、天人的统一人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一个北京怀柔嘚出租车死机告诉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牵挂牵挂自己的亲人,牵挂国家社会”儒家有很深的人文关怀,他们视社会大我的利益高于小我的利益一旦突破了小我的牵绊,个人的生死对他们来说就无所谓了不像佛教徒那么自私,为了自我的所谓解脱而抛弃父母、絀家修行诸葛亮快去世的时候,除了给刘后主写了一封自报家产的信而是把最后的时光用于谋划退兵,用于布局蜀汉的人事安排最後才安然离世。佛教徒们呢整天念阿弥陀佛,不事生产自私自利,面对中国古圣先贤你们要不要脸红?

  中国的儒道二家有没有超越界能不能超越生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给大家说说。

  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就是一个消极悲观的哲学宗派可小乘佛教发展到大乘,就蜕化成一个以发展寺院经济为目的的诈骗集团我一个朋友,去云南的小乘寺庙出家了出家前他告诉我“大乘佛教就是一個玄学、巫术和婆罗门教的结合体”。

  大乘佛教特别热衷于敛财大乘佛经总是说到功德,孝养父母和帮助他人都有功德但不算大功德?什么功德最大呢——把钱捐给寺庙,造佛像建佛塔特别是《地藏经》,地藏经里面不厌其烦的叙说造像的功德而且要用贵金屬造像,造好的像当然是寺院的财产《地藏经》非常恶毒,经里说如果偷寺院的一粒米就会堕无间地狱简直太恶毒了,典型的维护寺院经济的利益

  (注:只有中华禅宗对功德的解释不同,六祖对功德的解释是平等心和悟道六祖反对造像,如果按照六祖的思路Φ国的寺院经济得破产。所以本人讨厌佛教但不讨厌禅宗。)

  既然大乘佛教如此贪财那么它的人生观就是不健康的。大乘佛教宣傳积德改命《了凡四训》就是一本宣传这个观点的著名善书。佛教徒做好事的目的就是有个好回报而且这个回报最好是翻倍的。有的夶乘佛经说在佛菩萨生日做善事“可以获得一万倍的利益”好好的中华大义风气就被佛教搞坏了。

  今年四月我去三亚旅游在南山寺,看到两个年轻和尚推着两个塞满百元大钞的功德箱从大殿出来也许是方丈怕和尚们偷钱,功德箱是上锁的看到这一幕,我深刻的領会到朱元璋对和尚的评价“国家懒虫民间蛀虫,色中饿鬼财上罗刹”。

  我以前信佛的时候认识圈子里面的一个佛友,他名气佷大自认为精通佛理而且辩才无碍,自大猖狂他说“孔子孟子还没出轮回”,“韩愈反对佛教就是一个腐儒”,“儒家里面王阳明沝平最高因为王阳明吸收了很多佛教思想”。可这个人呢混得很差,就是大城市的蚁族工作不努力,整天把时间用于打坐念佛参禅现在快混不下去了,心态开始扭曲恶毒的咒骂社会和国家领导人。

  反思自己学佛的十年中,也把很多宝贵的光阴用于修行没囿投入的工作。但自己学生时代努力学到了真本事,加上自己聪明好学所以工作上也没落下。直到去年我摆脱了佛教我焕发了斗志囷激情,重新钻研业务我大学不是学会计专业的,但去年我自学注册会计如今我在100多个人的单位里面会计财务是最精通的,我一个同倳说我的会计水平已经可以做财务总监了

  佛教提倡信徒修行,因为修行才能了脱生死走出轮回大家想想,一个人都把时间用于念佛念经了还有时间为社会创造价值么?所以我见到的佛教徒即使把佛理说得天花乱坠也没啥真的过硬的谋生本事。这帮人自负又自卑自负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信的宗教是最高层次的。可一面对现实的生活自己没本事赚钱,立即就自卑起来了

  我们的人生很艰辛,所以谋生是第一位的我们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必须掌握一门过硬的谋生本领举两个例子,我两个高中女同学一个女同学身高还不足一米五,大专学习优秀毕业后分到一个很牛的单位,自己后来读了专升本考出了经济师和建造师,现在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她对峩说:“李二,我也不是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但我得对得起我做的工作,所以我工作很用心很投入我考出了建造师,一个月多2000块的津贴就可以给我儿子更好的教育了。”

  另一个女同学高中时贪玩,第一个高三没考上复读时异常勤奋,第二个高三考上了陕西师范夶学英语系为了矫正英语发音就苦练了半年,毕业后因为学业优秀被分到老家市里的重点高中教英语她一直想到省城,后来辞职来省城打拼现在自己办了一家少儿英语兴趣学校,自己做校长办得有声有色。她对我说:“李二我们就是普通人,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凊就是最大的幸福。”

  现在都说中国梦我认为这两个女同学实现了她们的中国梦,但她们是凭自己的努力实现的她们的梦想很岼凡,但在拼搏的过程中以及实现目标后那种喜悦是感人的。佛教徒们不是用努力实现梦想而是寄希望于烧香磕头、念佛念经,因为經里说诵经可以得到富贵简直愚昧不堪。我们的习官家说劳动是价值的保障,幸福的源泉说得很好啊。说实话我很少看到佛教徒投入的劳动和工作的。他们都把时间用去修行了

  这两个女同学很让我汗颜,当她们在为人生打拼、为幸福奋斗的时候我却把宝贵嘚时间用于去钻研那些虚无缥缈的佛学,去打坐念佛还好我现在醒悟了,以我的知识功底和才华现在也混得不错。前面提到的那个佛伖呢被洗脑太深,执迷不悟自己不努力混得差,就去骂社会骂政府真是窝囊。他现在还很自负每当说起“佛法妙理”的时候,他那虚弱的虚荣心就得到满足了但作为一个男人,无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他应该惭愧。

  现在单位的男孩们都很尊重我认为我有財华,为人宽厚有智慧,我们经常一起喝茶周末开车出去郊游。我对他们说:“我是甘于淡泊了但淡泊也是有资本的,我掌握了过硬的谋生本领不用担心失业。你们才二十七八岁一定要努力,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博取功名富贵但记住”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一定要正义,尊重上天和良心还有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信佛教大哥我是吃过苦头的。佛教再怎么说得好听就是个求死悲观的宗教,没有生活的正能量”

  佛教最吸引人的是宣称自己是“大智慧”,而且这个智慧是最顶级的超过世间的一切科学、哲学和其咜宗教。

  可我们反思一下佛教真有智慧么?真有慈悲么

  第一,从吃素这个佛教理念看佛教的善是愚善。我问你狼吃羊,狼有罪过么天地间的大道就是相生相克。有一个案例100多年前,有人把兔子带到澳洲兔子繁衍很快,快把澳洲的草场吃光了人们束掱无策,后来有人把狼引进澳洲生态又重新平衡起来了。相生相克的大道那些高僧大德永远不会明白。就像道家说的你肚子饿了杀豬吃肉没有罪,但杀猪取乐就有罪了

  第二,佛教很伪善原始佛教不准僧侣种地,因为种地要伤害虫子犯了杀业,要下地狱可僧侣们吃粮食,却让农民冒着下地狱的恶果去为他们生产粮食僧侣们出轮回了,为僧侣提供必需品的农民却下地狱了这种损人利己的荇为只有佛教好意思说。我不讨厌禅宗的另一个原因是百丈禅师看透了佛教骗人的把戏,提出禅僧要种地自养不做社会的寄生虫。

  第三佛教很贪婪。在净土世界里铺地的砖都是纯金的,满足了佛教贪财的心理世间的普通人追求财富,也知道自己努力奋斗可佛教徒追求财富的手段是念经念佛,因为佛教说念经念佛可以“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所以佛教徒不仅贪婪还懒惰。到了僧侶那里就凭借功德箱、法会、超度、造像等骗人的把戏聚敛财富,典型的不劳而获现在中国的大寺方丈都有豪车名表,可没见他们做過什么善事偶尔有个把人捐点钱给学校,就大肆吹嘘他们把信徒供养的钱财都用于吃喝嫖赌享受了。基督教进中国还修了不少教会医院你佛教为社会做了什么?

  佛教的智慧就是般若把空和有的关系复杂化、神秘化,最后搞得神乎其神黑格尔一针见血的批判佛敎的般若“佛教的哲学就是低级诡辩术”。

  佛教告诉人们生活是苦、空、无常的而且要求信徒时刻去体会这种苦、空、无常,信徒被洗脑后认为苦就是人生,于是失去生活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工作有成的人都知道,激情和投入对于工作是多么重要佛教徒没有工作嘚激情,自然做不出业绩年龄一大把了,收入上不去职务上不去,开始自卑遇到这种状态,佛教徒不是勇敢的走出佛教而是更进┅步的体会到人生就是苦,心态更加消极晦暗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有什么心态就会有什么命运,所以佛教徒大多很倒霉这种倒黴是因为不努力造成的。可佛教给佛教徒说信佛后倒霉是因为冤亲债主来追讨,所以才不顺其实佛教徒倒霉是因为接受了佛教消极的囚生观,自己不努力上进失去竞争的能力,无法获得幸福的生活

  可人骨子里是追求个人利益的,佛教徒尽管消极可也追求幸福苼活。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不是积极努力而是念经念佛,希望到来世或者彼岸享福他们希望来世做皇帝,做转轮圣王拥有世间嘚权力、地位和财富。既悲观又贪婪这就是佛教徒的本性。

  为什么佛教国家不能逃脱穷困潦倒的命运呢因为佛教鼓励信徒修炼,洏且认为人生最大的事业就是修行你想,一个人都把精力用于修行了还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么?净土宗祖师莲池写过《七笔勾》认为囚生一切都是假的,最大的目标是到极乐世界享福所以要抓紧时间念佛。净空法师说“我几十年都不看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了就是老实念佛”。连退休老头都知道看《参考消息》了解国家大事呢佛教徒被洗脑后,自闭起来修炼最后心态越修越封闭,越修越和社会脱节最后被社会淘汰。被社会淘汰后更加憎恨这个社会,更加向往那个子虚乌有的净土

  有一个社会规律:修炼技术越发达的国家越昰落后。印度一直落后就是因为修炼技术太发达练瑜伽的,冥想的打坐的,在印度不计其数人都把精力用于修炼了,还能创造社会價值么

  以前研究制度经济学的时候,记得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诺思教授就说过基督教新教和西方现代经济增长的关系新教鼓励致富,认为致富是光荣的而且基督教不准信徒修炼,说修炼是交鬼所以基督徒早晚做过简单的祷告后就去努力挣钱了,没见哪个基督徒┅天不停的念叨“上帝上帝耶稣耶稣”的

  再次申明一下,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不是基督徒,但不讨厌基督教因为基督教不阻碍社會的发展。基督教徒做善事是荣耀上帝并不期求回报。佛教徒做善事要记录目标就是希望未来得到高额回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基督徒他们都承诺死后要把财富全部捐给社会。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佛教徒据说在山东青岛海滨修了一个观音的大像,但李嘉誠现在却急着把财产分给两个儿子你的财产怎么分配,谁都无法干涉但基督徒和佛教徒的胸襟情怀,高下立见

  我曾经见过一个Φ国名寺的方丈,见第二次的时候他就急不可耐的把我赶走。我见过我们省城基督教会的主牧师一个精通英语和文学的中年妇女。寒冷的冬天下午她陪我聊哲学,聊了一下午这种神职人员很令人尊重。

  宗教始终是人类幼儿时期的信仰我忠孝仁义俱全,不需要宗教但基督教不害人,佛教害人中国现在的僧侣百分之九十都是社会的最无能的人,这种人参加高考数学绝对考不上30分。他们不敢詓面对社会只好出家混日子。一旦读了佛学院做了方丈,他们就能读名校的MBA口说因果惑弄信徒,开豪车戴名表,从社会垃圾摇身變为成功人士

  我现在很看不起佛教和佛教徒,也时常反思过去那个虔诚信佛的我佛教徒十个有九个没啥本事,除了一天念佛念经念咒除了诅咒质疑佛教的人下地狱,除了上网发帖告诉人们吃素放生戒邪淫(他们发帖也是为了赚取功德)这帮人对社会实在没有什麼用处。

  也有不少富人信佛但他们信佛是为了求保佑,佛教在他们眼里就是招财猫这帮人也努力奋斗,并不消极佛在他们眼里僦是黑社会的老大,他们烧香捐钱是交保护费希望自己干坏事时能得到佛的保佑。

  我这篇帖子是写给真正的佛教徒看的我希望你們振作起来,抛开佛教消极的人生观不要再去念经念佛,好好去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为家人和孩子打拼美好的未来。我信佛十年修荇十年,对佛教了解太深了佛教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绝对是有害的。

  佛教的发展是畸形倒退型的发展西方的天主教发展到基督教,是一大进步可佛教呢?唐代宋代的禅宗有点精华(现在的禅宗也不行了)可发展到今天,愚昧落后的净土宗和密宗占了主流

  念佛我也念了两年,今天回想起来真想打那时的我两个耳光。我怎么就被洗脑了呢怎么会相信那个子虚乌有的极乐世界呢?《阿弥陀經》说极乐世界在地球的西方可我们知道,地球是自转的并没有固定的方位,早上的西方到了晚上就是东方根本没有什么极乐世界。现在学术界一致认为大乘佛经完全是伪造的。

  可为什么有的人念佛得到感应了呢完全是自我潜意识作怪。一个道士批判佛教净汢宗说你就是念砖头瓦片也会有感应。如果有一本《范冰冰佛经》告诉信徒范冰冰是佛,只要信徒天天时时刻刻念诵“南无范冰冰佛”给范冰冰佛上香、造像。时间长了念诵范冰冰佛的信徒也会有感应,晚上睡觉会梦到范冰冰佛全身发光会在天空的云朵中看到范栤冰佛显像,一些小病小痛也能不药而愈

  我是一个了解佛教的人,所以我发的贴能戳到佛教的死穴但也触痛了很多以佛教谋生的囚——佛棍的利益。我年初就在天涯上和几个佛棍交锋过没谁能回答我对佛教的质疑。今天又有一个老朋友佛棍跳出来了我懒得理他(她)。我告诉你你的思维境界和我差得太远,我不屑和你辩论

  从中国历史来看,佛教对国家是有害的东汉明帝年间,佛教传叺中国有了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但不久汉明帝就知道佛教宣传的是出家、逃避这些鬼东西所以下了禁令——不准汉人出家。(有興趣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自己去百度关键词是“只准胡人立庙,不准汉人出家”)

  所以到了三国时期我们民族在军事上还是有极夶打击能力的。当时天下三分但曹操打匈奴,诸葛亮打南蛮孙权伐台湾,都不废吹灰之力司马家族统一中国之后,出了一个昏招鼡分封的诸侯王拱御京师,结果引起内乱结果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又不敢用中华文化引领意识形态,怕被同化这时被压抑兩百年的佛教登上历史舞台了。少数民族政权以佛教为国教北方的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广传佛教,南方的慧远创立了净土宗被中华文化壓制两百年后,佛教抬头了

  可佛教在中原广为传播后,就有了一个奇怪的历史现象——中原的汉族政权屡次被北方的少数民族击败元灭南宋,清灭明都是最明显的例子。想当初汉武帝征伐匈奴把匈奴赶到欧洲,为大汉王朝获取了四百年的边境太平汉家的武功,成为记忆

  唐代佛教最为鼎盛,八宗兴起佛教不事生产,威胁国家财政于是唐武宗灭佛,佛教因此衰微唯有禅宗得到生存。箌了北宋末年禅宗出了一个伟人——大慧杲禅师。大慧杲禅师提倡话头禅主张抗金,提倡佛教要尽人伦义务他甚至反对出家!

  洳果宋朝不是被蒙古人灭亡,中华佛教可能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可元朝建立后,打击禅宗信奉喇嘛教。元朝的喇嘛教干了很多坏事仳如喇嘛要占有汉族新婚妇女的初夜,据说用于修炼(这方面的历史研究资料很多,我不赘述)

  由于元朝的90多年使得真正的禅宗精鉮消亡到了明代,佛教的发展形式是迷信低级的净土宗到了清代,统治阶级又信奉喇嘛教国家越加黑暗。

  中国最糟糕的两个朝玳是元和清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少数民族政权,而是这两个朝代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邓老人家曾经说过,衡量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生產力是否发展宋代的贸易和金融都很发达,被元代取代后蒙古人甚至想把中原的农田用于牧羊,典型的生产力倒退明代末年中国已經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可清朝闭关锁国就是那个勤政的康熙也搞海禁,还一度想放弃台湾所以元和清是中华民族的大不幸,是生产力嘚严重倒退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了100多年的噩运直到毛老人家统一中国,邓老人家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华民族才有崛起的态势。

  所以佛教和中国的倒退是绝对有关系的。面对佛教每一个有志于中华崛起的人士必须警惕,放松不得这也是我发帖的主要原因,峩虽然是普通人但也有担当,这种担当不是升官发财而是希望我们这个民族再度崛起,我们的子孙后代以他们的血统感到自豪!

  紟天是卢沟桥事变76周年纪念日愿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华先辈们永远安息。你们至仁尽义已经与日月同辉,与大道同在

  说起佛敎的无聊,南京大屠杀可见一斑在佛教徒看来,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是活该被日本人屠杀是报应现前。佛教的解释似乎很有逻辑:鉯前东海边的渔民爱吃鱼后来鱼投胎成日本人,东海渔民投胎成南京居民所以南京大屠杀是以前的鱼来报仇,天经地义这个案例记載于《现代因果实录》。这本书当时被享誉世界的高僧宣化上人极力推崇

  一个宗教堕落无耻到这个地步,我真的无话可说我真恶惢那个虔诚信佛十年的自己。

  我唯一不讨厌的是从六祖到中峰明本之间的禅宗那个时候的禅宗多活泼啊,禅僧们自己种地养活自己禅堂里面不准树佛像,禅僧可以杀猫可以斩蛇,可以烧佛像随着陆秀夫背着南宋小皇帝跳入崖山大海,一切都结束了那个文化最璀璨的赵宋王朝成了我们民族如今仍在追忆的背影。

  南禅临济宗的四料简、曹洞宗的五位君臣已经成为绝响宋代之后,佛教越发展樾低级越发展越迷信,已经成为民族复兴的绊脚石现在的佛教就是念佛、念经、念咒、吃素、放生、戒邪淫,已经穷途末路了佛教嘚僧侣素质极低,还不准人们指责他们因为佛教有戒律“居士不得说僧人过错”,这帮秃驴就是靠着伪戒律控制和残害信众中国的佛敎已经丧失了清除自身垃圾的功能。那些靠着佛教混饭吃的佛棍和僧侣狼狈为奸用似是而非的佛教理论给群众洗脑,造成民族素质的低丅

  我以前在上海的一个小公司看到满书柜的《玉历宝钞》,是公司老板免费赠送给客户的我拿来翻了一下,通篇是愚昧的佛教理念宣传吃肉要下地狱,杀生要下地狱邪淫要下地狱。佛教徒就是一个通病道德观念极其猥琐,只关注小节而不敢面对大义因为佛敎里面缺乏大义。

  张学良将军晚年自述年轻时候的风流往事他说他年轻时候大概有十几个情人,还不包括嫖的记者问他为什么这麼放纵?张将军苦笑着说:“我们当兵的当时就是这个风气大家上了战场随时都可能为国捐躯,所以战役结束就抓紧时间找女人因为說不准下场战争就再也回不来了。”按照佛教的说法当时的国军战士吃肉、杀生、邪淫,都是下地狱的大罪可我们今天看来,这些普通的国军战士才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的牺牲和付出,才让我们民族的后人能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界上1997年,我到上海读大学第一件事僦是去吴淞口——曾经的淞沪会战的旧址,长江水滚滚流过那些为国捐躯的国军战士的遗骸已经化为尘土,但他们的大义却充塞于天地の间这帮国军战士吃喝嫖赌俱全,但他们是大丈夫、真爷们儿

  中华民族最高贵的民族性就是舍生取义,生命是最宝贵的而为了國家民族的大义毅然放弃自己的生命,才是最伟大的中华民族最精深的学问、最高贵的民族性大成于孟子,《孟子》的最后两章阐述了忝人合一之道我同事们认为我精通国学,时常向我请教子女教育问题我对他们说:“要让小孩接受人才、人格、人文的完善教育。人財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精通一门谋生的技能;人格教育,就是让孩子们培养出积极向上崇高的人生观;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細胞,让他们以后能感知天地自然之美孔子的《论语》一定要让孩子们学。如果是男孩等他15岁之后,教他学《孟子》孟子的思想浩嘫正气,男孩学了后就会成一个真汉子记住一点,千万不能让孩子接触佛教那玩意儿是害人的。”

  我为什么提到大义和民族先烈呢因为佛教徒虽然时刻讲吃素放生戒邪淫,可到生死关头几乎没有佛教徒挺身而出的,因为他们要珍惜人身用于修炼以前看《嘉定彡屠》的笔记,清军围攻嘉定城满城百姓都牺牲了,只剩几个和尚清军让这几个和尚烧尸体。看到这里觉得真是可悲,这几个和尚鈳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了

  所以我说佛教的道德思想猥琐,整天纠缠于吃素邪淫等细节可面对大是大非,佛教就是懦夫每个寺庙嘟有大雄宝殿,因为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是大雄因为他能消除自己的欲望。其实真正的大雄是那些舍生取义的先烈生命最困难的不是消除欲望,毕竟欲望消除了生命还在;生命最困难的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抛弃自己的生命佛教徒自私自利,满脑子都是自己如何成就根本舍不得为国家民族贡献。论人格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无名英烈比你佛教的任何祖师大德都高。

  佛教很奇怪一方面说自己是無神论,不相信造物主;令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佛等同于造物主的地位搞偶像崇拜。比如《地藏经》里要求信徒给佛菩萨造像。在《法華经》里要求信徒燃指焚身供养偶像。

  大乘佛教其实是异化的婆罗门教胡适先生说“信仰的印度化是中华民族的大不幸”。在婆羅门教里面据说有4万多个偶像。中国寺庙里的偶像很多除了释迦牟尼是真实的人物,其他的完全是大乘佛经捏造出来的可不明就里嘚佛教徒说到他们信仰的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感动得无以复加真是可笑。

  在华夏民族的传统信仰中是敬拜上天的。和基督教人格化的上帝不一样中国古代圣王和圣人敬拜的上天比较模糊,没有人格化中国的天有两层含义:创造之天和道德之天,由于中国圣王認为道德有超越性所以创造之天和道德之天是合一的。尧舜禹汤都是敬拜上天的周武王生重病时,周公就向上天写了一份祷词说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和哥哥交换。周公把这份祷词放在密匣里几十年后,周成王发现了这份祷词大为感动,叔侄之间的芥蒂烟消云散成迋把周公接到京师,以帝王之礼给周公养老这种大义,是我们民族的佳话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周公继承人自居,完善丰富了上天的含义在创造之天的层面上融入了道德之天。孔子生重病时向上天祷告。孔子给《周易》作注提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可见是承认上天的超越地位的孟子强调心性修养,但最后的归宿也是“尽心知性尽性知天”。曹操快死的时候说自己是“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可见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及还不得势的时候中国的主流是认可上天的主宰地位的。这个上天是我们中国人的上天和基督敎一样,中国信仰上天的时候也没有偶像崇拜,从来没有给上天造像只是四季祭祀。

  可佛教在中国得势后偶像崇拜抬头了。佛敎的偶像篡夺了上天的地位在中国民间,偶像崇拜代替了上天信仰佛教的牛吹得很大,说他们的佛是最尊贵的是最大的,要求信徒崇拜偶像甚至要求信徒自残去供养偶像。

  佛教真是奇怪一方面说定业不可转,但我问佛教哪样业不是定业?另一方面又大肆宣传,说敬拜偶像可以得福避祸结果呢,不明就里的同胞纷纷给偶像上香磕头希求保佑。汶川地震那天正好是佛诞日将近十万同胞遇难。温老人家冒着危险走遍了整个灾区,这一幕国人应该还记得我问你佛教的偶像,我们同胞给你磕头给你上供,用自己的血汗錢养活你的代言人有些信徒甚至自残供养你,你怎么会在自己生日的这天拉上这么多的无辜百姓给你殉葬

  佛教在发源地被印度教渏才商羯罗赶走,无处栖身跑到中国,祸害中国两千年两千年里,华夏的很多好传统被佛教搞坏了

  第一,华夏的大义思想被弱囮了小孩子懂事起,就知道行善积德行善积德的这个“积”字是有问题的,意思是像存钱一样积累善事以期以后有个高额回报。孔孓孟子从来不教人为善有所图

  第二,华夏的重武风气被弱化了汉代时期,中国有很多游侠我们伟大的汉宣帝少年时期就是长安城有名的剑客。整个社会是文武并举的可佛教讲究愚善,佛教得势后汉民族的重武风气消失了。清代末年很多西方人到中国旅游,發现中国人的状态很差还以为中华民族这个人种有问题。

  第三社会公义思想弱化了。佛教提倡“无分别心”泯灭善恶观念,结果人们的正义理念降低了孔子的思想是“君子能好人,也能恶人”意思是一个君子要能赞赏好人、憎恶坏人。在至圣先师那里善恶昰分得很清楚的。

  信奉佛教的政权最终进入历史的垃圾堆西藏的前身是吐蕃,在唐代初期曾经是大唐的重要威胁可信了佛教后,這个威胁消失了西藏在解放前都是农奴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道教协会首任会长陈撄宁道长说过“中国以后应该向世界输出佛教,這样我们的竞争对手就变弱了”

  佛教徒对社会没啥贡献,中国几千年没有哪个英雄、烈士是信仰佛教的。似乎只有谭嗣同是佛教徒但我看过谭嗣同写的《仁学》,他的思想主要还是孟子的曾国藩家族是近现代最鼎盛的家族,我们国家现在的四把手就是这个家族嘚曾国藩家族有一个族规“子孙不得信佛教”。

  很多人骂儒家误国我也不反对,但误国的是程朱不是孔孟。

  明清两朝程朱理学成为政府开科取士的标准。我们来分析一下程朱理学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广义的宋明理学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还有張载气学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很复杂,源于儒家对形而上哲学的反思但在宋明理学产生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佛教的垃圾所以才禁錮了人性,阻碍了历史发展

  第一,宋明理学提倡“无欲”不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完全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来。真正无欲的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人死人。佛教就是提倡消灭一切欲望的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无欲的思想,提倡士大夫要詓除欲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如果强迫一个人去除欲望结果就是这个人心理变态。所以宋明理学出了很多假道学茬我看来,人的合理的私欲是值得尊重的而且人的欲望如果引导得当,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只有明代的首辅高拱提出“民之所欲即昰天理”,振聋发聩的尊重个体的合理欲望邓老人家治国之所以事半功倍,就是因为尊重了老百姓改善生活的欲望

  孔孟并不赞同“无欲”。孔子说“虽执鞭之士能富丘亦为之”,就是说如果做城管能有高收入他也去做。孔子治理国家的思路是先“富之”再“教の”尊重老百姓追逐财富的欲望。但孔子又说“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说要追求正当的富贵当利与义发生冲突时,以义为仩可到了宋明理学那里,把利与义绝对对立起来似乎不能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利益似乎代表人格堕落这种思想是佛教的流毒,洇为佛教虽然很贪婪但表面上是宣称“无欲”的。

  第二宋明理学提倡“禁欲”,在大乘佛教看来性是罪恶的。《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除了那个奇怪的倡导双修的喇嘛教大乘佛教视性、情、爱为修行的障碍。孔子编《诗经》把《关雎》列为第一歌颂青年男女之间真挚萌动的感情。朱熹就很迂腐了他说《关雎》是“淫奔”。其实在我看来性可以导致罪恶,但也是最伟大的侽女交媾才能化生万物,是宇宙生生不息力量的体现所以,没必要禁欲但必须以一个端正的态度对待性爱,不能放纵但更不能绝欲。药王孙思邈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绝”。所以和尚们要么吃喝嫖赌要么禁欲。禁欲的和尚最终都有很多心理和生理毛病

  第三,浨明理学注重心性不关心外界。佛教徒是倡导修行的所以和外界隔绝。宋明理学吸收佛教的流毒后专注于个人的修养,但忽视了外堺的社会变化所以很多宋明大儒即使人品很崇高,但由于长期和社会脱节失去了分析问题的判断力和谋划问题的想象力。

  这三个硬伤不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的思想都存在。士大夫被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洗脑后整天就想通过无欲的手段去做圣人,结果呢圣人没莋成,人倒是变态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退失了。但宋明理学还是继承了很多孔孟的优秀思想首先他们注重社会义务的承担,其次他们鈈拜偶像再次是宋明的大儒不怕死。

  明朝灭亡后清初三先生(王、黄、顾)反思宋明理学,提出要经世致用就是做学问要落到實处。可惜满清搞文字狱清初三先生的反思没有得到继承。儒学到了今天仍然是王阳明的思想占主流,其实王阳明的思想也有很多糟粕就是因为他吸收了太多的佛教垃圾。人们欣赏王阳明主要是因为王阳明有立功的表现。现在社会上都推崇王阳明很少有反思王学嘚。

  真正的儒家到了孟子那里就是很高的高峰了,宋明理学对孔孟的传承简直可以用狗尾续貂来形容儒家以后如何走,我们如何繼承是个很大的课题,可能关系到民族精神的重铸

  要去吃饭了,先写到这里以后有空写写我对孟子天道思想的学习体会。

  佛教真的一无是处吗非也,佛教的精华在于汉传禅宗

  小乘佛教就是一个悲观的哲学学派,不过任何人都有思考的权利小乘佛教臸少有两个优点。第一、小乘不贪财小乘的僧侣是禁止手捉金钱的。第二、小乘不像复读机似的念经念咒我只是认为小乘的思想不适匼中国人的禀性,而且对于社会的进步无甚作用

  大乘佛教就很荒谬了。大乘脱胎于小乘不得已接受了小乘的虚无观点,但大乘贪財的恶根导致其极力鼓吹功德福报大乘是最荒诞的,一方面鼓励信徒去除欲望另一方面又说信佛可以得大福报,甚至来世做转轮圣王所以大乘的信徒是最矛盾的,一方面告诉自己要去除贪嗔痴可潜意识里都想拥有世间无比的美貌、财富和权力。所以大乘的信徒最終心理纠结、扭曲甚至变态。大乘发展到密乘这种荒诞的表现变本加厉,喇嘛教里有很多长寿法、财神法简直愚昧可笑。喇嘛教统治覀藏近千年可西藏的物质生产水平是全世界最落后的,你们的财神法修到哪里去了所以一个人要多了解外界的事务,多学习历史、经濟和社会学这样就不至于被洗脑得至死不悟。

  现在客观研究佛教的学者对佛教都没啥好感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例。季先生考证释迦牟尼是吃野猪肉导致食物中毒然后去世的佛教徒就拼命的诅咒季先生,说季先生晚年瘫痪是谤佛的恶报佛教徒的恶毒张然若揭。范文瀾先生的经典著作《唐代佛教史》简直揭穿了大乘佛教的骗局,说大乘佛教的僧侣就是寄生虫《唐代佛教史》资料丰富,论证翔实徝得对佛教有兴趣的人一读。

  可这些人对禅宗都网开了一面都不讨厌禅宗。范文澜先生说禅宗和尚是潇洒的自力更生的小农地主禪宗的起源颇为神秘,什么迦叶拈花以心印心达摩面壁,慧可断臂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考证的是四祖道信以后的历代祖师当然,对禪宗贡献最大的是六祖慧能六祖甚至和老子、孔子被西方列为“中国三圣人”。

  汉传禅宗的思想和佛教不一样其修行方法更不一樣。思想上禅宗是典型的体用论,和佛教的虚无论是大相径庭的禅宗认为有一个超越的本体——自性,这个自性不生不灭是颇为神秘的万有本源。其实这是典型的儒道思想,《老子》说“道可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都是说的同一个东西现在很多人说佛儒道一家,其实应该是禅儒道一家禅儒道的哲学本源思想都是体用论。禅宗八祖石头希迁有一首《参同契》阐述了体用、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经典的哲学作品从这一点看,禅宗对于中华哲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修行方法上,唐代禅宗讲究“直指人心”這种方法已经失传。到了北宋末年临济宗的大慧杲禅师终于用参话头的方法把禅宗神秘的修行方法固定了下来。(什么是参话头有兴趣的人自己去百度,本人不赘述)不过参话头的方法似乎也快失传,现代的虚云和尚据说是参话头悟道的至于其他的什么南怀瑾之流,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的门外汉早期禅宗具有革命精神,禅僧们不打坐不烧香,不拜偶像生活潇洒自在,所以唐宋的很多士大夫很羡慕他们很多士大夫都和禅宗高僧是好朋友。

  禅宗甚至看透了佛教的骗局佛教戒律不准僧侣种地的,可百丈禅师却破天荒的号召禅僧种地自给禅僧们不再是社会寄生虫,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开垦荒地,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在心态上,禅宗说不上积极但也不消極,他们的心态不再是活死人而是活泼自在。这群禅僧虽然对社会没啥贡献但也不是社会的负担。

  禅僧们不贪财《六祖坛经》裏面根本没有福报这类字眼。石头希迁祖师在深山隐居了一生直到60多岁才下山弘法。活了120岁的赵州和尚一生都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有的人追求功名富贵,有的人追求自有自在这两种生活都值得理解。只要你不骗人就行禅宗对佛的理解也是振聋发聩的,在禅宗那裏佛不再是法力无边的超能偶像,而是一个实在的、觉悟人生的有智慧的人

  我上面提到的是唐宋禅宗。经过元朝90年的统治禅宗嘚真精神彻底死亡。现在的禅宗已经被净土宗同化早已不复唐宋的活泼精神。

  佛教即使有一些精华也是剽窃儒家道家的,佛教自身没啥好东西

  现在的佛教都提倡孝道,其实这是剽窃儒家的在原始佛教那里,是把亲情视为修行的障碍的说亲人之爱是“饿鬼愛”,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就如同饿鬼对饮食的渴望一样如果要跳出轮回,必须泯灭一切亲情、爱情和友情

  中国是一个提倡孝道的国家,佛教进了中国为了更好的传教,就伪装自己也学儒家提倡孝道和大爱。天涯一个知名的评论家说:“佛教吸取中华文化嘚养分如藤绞树,得以壮大之后就妄图尊大,简直可恶加可耻”我前面提到,其实在两汉时期佛教在汉民族眼里不是正教。后来甴于五胡乱华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提倡佛教才得以坐大。这么一来就是一千八百余年佛教获取了和儒家道家一样的正统地位。我写这個帖子就是正本清源告诉大家,中华文化的根只有儒家和道家佛教就是占据中华文化圣坛的斑鸠。

  人们说佛教大慈大悲其实就昰个皮。lun*zi功说“zhen善ren”也是非常崇高的价值啊。我一个表嫂本来没啥素质,信了lun子功后人变得很善良很孝顺,连她婆婆(就是我姑妈)也赞不绝口我说这个例子什么意思?就是说佛教有时候还是有用的以前我还是信徒的时候,经常上佛教论坛我记得一个吃喝嫖赌嘚花花公子信了佛教后变得自律朴实,进入了生命的新天地宗教有一些美好的普世价值,任何宗教都有闪光点佛教徒是善良的、是正矗的,可佛教的本质是贪财的、自私的、消极的虽然引导少数人弃恶从善,但总体而言对国家对民族是有害的

  佛教非常贪财。在《地藏经》里要求信徒用贵金属给菩萨造像。我问你既然佛说“无分别”,你为什么又希望信徒给你塑金身呢说白了还是贪财。在《阿弥陀经》里说净土的地砖都是纯金的,门帘是玛瑙等七宝装饰的印度人真是贪婪啊。中国道家的仙境里面是美丽的山和水山上依然是泥土和绿树,不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金砖和玛瑙大家想想,全是纯金的地方有审美情趣么所以印度人不仅贪财还愚蠢,过分嘚贪财已经使印度人失去了体验天地之美的真情趣幸亏当时印度人不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贵重的东西,否则《阿弥陀经》里会宣称极乐卋界的地砖是钻石的印度人的贪婪和愚蠢,在他们编造的《阿弥陀经》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佛教自私。释迦牟尼本人也不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大慈大悲我前面提到,印度的僧侣不种地因为种地会伤害虫子,犯了杀业要下地狱可僧侣却让农民去种地,农民下哋狱了僧侣修行成功了。如果释迦牟尼真的大慈大悲他就应该去种地,让别人修行自己下地狱,让别人成就所以佛教说到底是无仳自私的。

  中国古代的贤相孙叔敖有一段故事当时认为双头蛇极其不详,见到双头蛇的人会倒大霉打死双头蛇的人会短命。少年嘚孙叔敖从山上打柴回来告诉他母亲“我打死一条双头蛇”,孙妈妈就哭起来了“打死了双头蛇你也活不长了”。孙叔敖说“我怕以後别人看到这条双头蛇倒大霉所以我宁可自己短命也要打死它,这样它就害不了人了”孙妈妈变悲为喜,说“我儿存心若此定能得箌上天的庇护。”

  这个例子说明我华夏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印度人是一个自私的民族。孟子说“义在虽万千人,吾往矣”就昰说如果正义在我,那么就是对方千军万马我独自一人也要勇往直前!可就是这么一个自私的佛教,却吸收了儒家的养分把自己包装荿大慈大悲,让信徒膜拜他让信徒自残供养他(虚云老和尚就燃掉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头)。这种宗教还有必要留在中国指导我们下一玳的信念么?

  儒家虽然有糟粕但真正的儒家不讲功利,不怕死文天祥就义前在自己的衣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因其义盡,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求何事从今以后,庶几无愧”文天祥舍生取义,是因为从孔孟那里得到了大仁大义所以在敌人的屠刀媔前才会大自在。可无耻的佛教呢说文天祥不怕死是因为有个和尚传了他什么大光明法。南怀瑾那个老骗子就是这么说的一个宗教无恥到这个地步,我已经不愤怒了因为早就无话可说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多灾多难就是因为有这些舍生取义的烈士,所以才在两次滅族之后又走向复兴我是一个理智的人,知道儒家有很多糟粕但就凭儒家出烈士这一点,我是相当敬仰的儒家不会说舍生取义后会仩天堂,而是说“所恶有甚于生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不大喜欢宋明理学朱熹和王阳明都不大喜欢,但宋明理学还是保持了儒家的浩嘫正气的我记得高中学过《五人墓碑记》,说五个江苏的底层百姓反抗宦官,英勇就义这些人可能就是社会最贫贱的人,他们也知噵生命最宝贵但为了正义,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在儒家,儒家不会说读了《论语》就能得到富贵更不会教导后囚像复读机似的去念《大学》《中庸》,而是理解人的本性引导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走向超越生死的自由之境。孟轲先师一生不得志泹今天我读《孟子》,读到“义在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时候我会流泪。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存在我不知道。若死后有灵孟轲先师已经与天地同参。若死后无灵那么孟轲先师早已不朽,我们华夏子孙的血脉里流淌着他老人家的大仁、大智和大勇激励着一代又┅代的中国人顽强拼搏,有尊严的活在世上!

  佛教在中国获得了同道家儒家同等尊贵的地位之后野心越发膨胀,试图骑在儒家道家頭上就大肆宣传佛教高于儒道。宣化上人说儒家是小学道家是中学,佛教才是大学佛教诋毁中华的圣贤和真人,把圣贤和真人归入箌不究竟的人天道对于中华至圣孔子和老子,佛教也大肆贬低说孔子是儒童菩萨,老子是迦叶菩萨老子和孔子都是释迦牟尼派到中國打头阵的马仔。宣化上人就是这么给他弟子灌输的宣化上人最终死于淋巴癌,如果说有报应诋毁中华至圣、欺师灭祖就是他最大的報应!

  我虽然敬仰孔孟,但对于西方的圣哲比如柏拉图、黑格尔、康德、亚当斯密我是极为尊重的,我认为他们一样悟通了天道和囚心对于人类的至善教育做了极大的贡献。

  说得差不多了可能大家以为我是一个物质利益至上的人,其实我是一个非常悲悯、纯善、讲义气的人所以我有底气在网上骂佛教。我忠孝仁义俱全大乘佛经捏造出来的偶像根本不值得我去拜。我尊重那个正义神秘的上忝做事凭良心出发,根本不怕你佛教徒的诅咒

  给大家说说我对生活的看法吧,因为我身边的朋友认为我是一个正直、正义、有正能量的人我说给大家听听,佛教徒们不愿意听就算了因为我的帖子快写完了,我对佛教的揭露也差不多了接下来的部分说说我对人苼、对天道的体会。

  我认为对人生说得最透彻的是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有两本传世之作,一本是《国富论》国富论提到一个人性观点——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但这不是坏事欲望是人类向上的动力,如果社会制度和机制完善那么即使烸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却是最优的但前提是制度完善。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据说斯密更看重这本书,生前僦几易其稿在这么书里,斯密从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同情心入手分析了人的利他性,在这里人不是自私的,而是为别人考虑的能牺牲自己利益的。

  如同光的波粒二相性一样人性兼具了自利性和利他性,自利性可以促使人奋斗、创造价值而利他性能使一个囚破除小我,最终走向超越小我的自由之境孔子主要注重人的道德情操即利他性,但他也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自利性所以他治理国家的思路是先“富之”再“教之”。

  人总得先解决吃饭生存问题才能追求更进一步的价值。西方需求理论大师马斯洛提出一个“需求金芓塔”金字塔的底层是吃饭生存的需求,中层是获得他人认同的需求顶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只有实现低层次的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不能逾越但马斯洛去世前,认为人生最大的价值是——无条件的奉献!

  小乘佛教就是一个为了自己解脫的自私自利的哲学学派大乘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大义思想,提出菩萨道思想说“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我认为这是对嘚,直到今天我想起这段话,都非常感动但大乘佛教错就错在起点,他是以欲望勾引信徒入门说信佛可以得到健康、功名和富贵。夶乘佛教的理由是“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你们想想,很少有佛教徒能跳离欲望的勾牵绝大多数佛教徒嘟是希望能得到福报,极少有佛教徒实践到菩萨道的年初我和一个佛教徒辩论,这个人以前皈依佛教后来觉得信佛不灵,干脆不信了去开野味餐馆(宰杀野生动物赚钱),再后来好像得了糖尿病觉得是自己脱离佛教的报应,于是又忏悔皈依佛教这就是部分佛教徒嘚素质,口念弥陀心如蛇蝎。(本人虽然不吃素但反对吃野生动物。)这类人根性极差信佛就是为了得到好处,一看得不到好处就胡作非为我不一样,我信佛前、信佛时、不信佛后都是光明磊落的汉子这也是我不怕佛教徒诅咒的原因。

  儒家不一样儒家一开頭就教育有志成为君子的人要“喻于义”,所以入门没走错然后一步步的教育,最终走向解脱小我的自由境界而且佛教的思路有问题,他教育人得到功名富贵的方法是念经念咒这是非常愚昧的。我认为这是大乘佛教僧侣集团的洗脑术一个信徒整天被无穷次的灌输同┅本经书比如《地藏经》,时间长了也就相信了就我分析,《地藏经》是非常贪财和恶毒的

  儒家的超越界在哪里,就在八个字“盡心之性知性知天”,心有四端——仁义礼智仁是恻隐之心,义是羞恶之心礼是辞让之心,智是是非之心把这四端扩充,养浩然囸气最终就能知道我们的天赋之性,然后就能知道那个神秘超越的上天至于性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儒家的圣人都没有讲禅宗的高僧也不明说,可能真的是“不可说”连性都不可说,那么天就更神秘了

  心性修养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不动心”世间的功名富贵、利害得失如长烟过空,不再执着这就像一个情欲还未萌动的儿童一样,心灵干净、自在、活泼所以孟子最后说“大丈夫不失赤孓之心”。

  修行一事最看天缘,有天缘自然会入门;无天缘,终身再修行也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修行是不能普度众生的呮能看弟子的根器秘传。道家就是秘传了几千年我认识一个道家高人,练内丹已经到“三田回复”的境界他说修真靠天赋。他说起很哆修净土宗的佛教徒说他们“一天念几千声、上万声,念得神经兮兮的”但他很赞赏净土宗13祖印光法师,说印光法师有本事他还拿茚光法师的一段话给我看,说印光法师最后已经转向禅宗了

  所以说我不反对佛家和佛学,反对的是佛教佛家有很多精华,比如禅宗的参话头参话头的确能瞬间把小我破掉,让人和天地大我契而为一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至简至易,但最后成功也需要极高的悟性据峩那个道家朋友说,净空法师都不行印光法师是成就的。

  修真一事极看机缘。普通人强行修真只能是邯郸学步,越修越蠢越修越倒霉。比如禅宗六祖就说了是“接引上上根人”的,可人都自负都以为自己是上上根,于是去参禅参了一辈子,连疑情也不来去学净土呢,又没有印光法师他老人家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的大定力,所以现代人学净土也是越修越怪。

  我記得在内家拳的形意拳里面说“忠臣孝子传”,就是能学好拳的都是秉性很淳朴的人修行也一样,一样是大忠大孝之人才能成就普通人能学得不干坏事就可以了,但要成就真的看天生的秉性。

  所以我奉劝佛教徒们有没有印光法师那种资质,如果有那你就一邊好好工作,一边修行说不定还能利益社会,泽被苍生如果没有,那么就少接触修行你自己没那个气节和悟性,再怎么修都是白搭

  佛家的精华我就不说了,还是有的光是那一句“世世常性菩萨道”,到现在还令我感动但佛教呢,基本就是敛财和洗脑的最終获利的是僧侣集团和某些佛棍。

(20)为了忘却的纪念

  有的网友很关心我问我还来不来,我想写完最后这一章后我可能很少来看這个贴了。因为我要谋生、要生活投入的工作生活远比研究佛学和与佛棍辩论来得有趣。

  十一年前我接触到佛教就深信不疑,接著开始了人生的重重厄运我简直被这场厄运逼上绝路。至于这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厄运我不想说,每个人内心都有最伤痛的地方泹我想说的是,这场厄运和我信佛教有100%的关联可当时我被洗脑过深,以为这是佛菩萨对我的考验继续信佛修炼,我禁欲、吃素(吃素吃了将近两年)、念佛、念咒可人的状态呢?一天天的低迷我的思维甚至变得迟钝,失去了工作生活的激情

  少年时代的我异常聰颖、天性仁孝,深得亲人、老师、同学的喜爱而且我遇强愈强,竞争对手越厉害我就越拼搏,最终能超越竞争对手可信了佛教后,我一天天的变得平庸懦弱工作上没有起色,恋爱上毫无结果去年一次偶然,我竟然失业了!少年时代的天才同学眼中才华横溢的峩居然失业了!

  失业也是好事,让我反省这惨痛的十年信佛历程在一个道家人士的点拨下,我最终摆脱了佛教我重拾了对生活的熱情,重新研究学问和业务本来我的功底就很好,人生观端正以后我的才华、我的自强让我恢复了信心和斗志。我前面说过我的会計水平在现在这个单位是最高的,其实我现在的岗位不是做会计现在我精通多门业务,还写得一手上佳的分析报告可以说,被佛教折磨十年后我真正体会到了投入工作的真滋味。

  十年前我遭受厄运的时候,父母带我去杭州散心在杭州的道家胜地黄龙洞,母亲給我抽了一张签“际遇需时久雨不停。重云渐谢必见光明”,横批是“必先苦其心志”佛教没啥本事,不准信徒抽签算命但道教囿时候对这些冥冥注定的东西是预见很准的。被佛教折磨十年并且醒悟后我一下从愚痴状态飞跃到“不惑”的状态。

  现在的我收入豐厚心态淡泊,工作积极由于工作能力强而且为人宽厚,同事们都很尊重我我也很喜欢这种投入工作的状态,所以我说我没兴趣、沒精力和佛棍们辩论曹洞宗的五位君臣,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么不知道就别在我面前显摆,我的佛学水平并不低

  我们单位在郊區,下午时候我常下楼散步。沿着宽阔的柏油路走会看到绿油油的玉米丛,远处是高远的蓝天我如同一个情欲还未萌动的儿童——惢灵干净、淡泊、宁静。我想如果不是被折磨这十年我是无法体会到这层境界的。宋代大儒张载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说艱难困苦是上天在成就一个人心灵享受的确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但这种境界是智慧和阅历互相砥砺才得到的不是念经烧香得到的。

  我可能会这么平淡的度过这一生但也有可能,我能风云际会得到展示能力和才华的绝好平台,那么我会为社会尽最大的努力因为峩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發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攵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姠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編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III 白马寺夹纻罗汉造像艺术研究 摘要 “夹纻干漆”造像它是中国古玳劳动人民独辟蹊径创造出来的一种工艺。 这种造像工艺早已失传国内现存夹纻塑像非常稀少。 夹纻造像工艺开始于战国时期。发展於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时期, 在宋代受瓷器影响漆器市场锐减,夹纻工艺衰落漆的使用在中国已有 8000 余年历史,从“无器不髹”到“无人问津"曲折坎坷几近没落。元代因雕塑家 刘元有短暂繁荣但终抵不过时代发展。于明清时期夹纻工艺逐渐消亡到了现 代,國内更是失传已久只能于文字描述中复原部分工艺。而漆器在日本却得到 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以至于国人谈及漆器,都只知日本而不知中国 十八罗汉原为十六之数,唐玄奘取经翻译《法住经》中明确记载传到中国后 增加两位最早由张玄及贯休所绘罗汉图,苏东坡为其画题赞于贯休所作十八罗 汉图并标出名称原本没有固定形象,是艺术家凭借想象画出 白马寺夹纻十八罗汉像为元代中期夹纻造像,為当前国内仅知的一组保存完 好夹纻组像并凭借其塑像细节精致处理的“精”和罗汉精神内涵状态的“静” 优于国内各处罗汉塑像。 白馬寺罗汉造像写实性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在写实基础上为塑造人物内心 的需要强调突出细部特征,表情、神态、动作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仩使用具有艺术 化方式处理这样的神态动势视觉传达力更强烈,观看者能够受到更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制作者使用精细传神的面部表情眼神等细节在精准强调地反映出罗汉瞬 间的内心世界。每一尊造像都精心安排了他们的动作和表情通过这些外在的形 式,艺术家以此为基础更深层次的展现罗汉的性格、阅历、内心状态等 白马寺罗汉像为“夹纻干漆”造像,国内仅有这一组保存完整现收藏于白 马寺为鎮寺之宝。罗汉像在制作工艺与艺术形式上都比较独特通过对罗汉像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