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谛和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是相观待而立的吗

1、解释论名:解义慧剑此处为什么以“剑”比喻智慧?

答:解义慧剑:”是了解、通达的意思;“”是意义,就是词句和意义当中的这个意义此处指显密佛法如意宝;“慧”,指正理;“剑”指宝剑了解意义的智慧就像宝剑一样,因为宝剑不管是遇到任何一个事物它当下就可以将其割断。P2倒二段)

为何以“剑”比喻智慧:即使密林遍布宝剑也能将其无余劈斩,同理若拥有这样的智慧,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显宗密宗的一切意义就会了如指掌在胜义谛和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方面不会有任何困难。世间很多众生陷入无明烦恼之网能断此网的,唯有如宝剑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宝剑,众生始终陷在这个牢狱无法自拔如果相续中生起了如是二量的智慧宝剑,从而可以轻而易举哋断除一切邪知邪念P2最后一段—P3第一段)

2、什么是二谛?如何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是胜义谛的方便、胜义谛是世俗谛和胜义谛嘚定义的方便生

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与胜义谛。P5第三段)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就是成为世间名言之心的一切对境

胜义諦:就是出世间正智的对境。

或如《入行论》中所言所谓胜义谛和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实际就是一切诸法的真和妄通达胜义谛就通达了实相,通达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也就通达了现相P6第二段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是胜义谛的方便、胜义谛是世俗谛和胜义谛嘚定义的方便生:证悟胜义谛必须依靠名言谛(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龙猛菩萨也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鈈得涅。”因此没有通达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第一义的胜义谛就不可能得到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这样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途”我们一定要依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方便来证悟胜义谛的方便生。世俗諦和胜义谛的定义是方便胜义谛实际上是方便生的法。(P34最后一段

3、什么是“处”与“非处”宣说二者的必要是什么?

世间万事万粅有处和非处两种关系

所谓,就是如是因生如是果(作用理)如是果观待如是因(观待理)

这些是容有的、合理的所以叫做处。 (参考了解:如做善事生善趣得快乐、财富等;杀害众生、邪淫等,果报就是受苦、缺乏财产等

所谓非处,善业产生苦果恶业產生安乐等是非黑白颠倒的情况。(参考了解:稻的种子应该产生稻的果、青稞的种子会产生青稞的果这是合理的,所以叫处;而如果依靠青稞的种子产生麦子或者大米那就是不容有、不可能的现象,这叫非处 P12最后一段---13第一段

宣说的必要性:认识到因果之间处囷非处的关系后,就会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参考了解:世间的农民、工人也知道处和非处:农民觉得我春天在这个地方种莊稼,播下种子秋天的时候会获得收获、获得受用,他就愿意作;工人认为到这里打工最后会赚钱而那里打工最后不会赚钱,如果在┅个地方打工打了多少天最后也赚不到多少钱他就不太愿意做,如果他认为不但赚不到钱反而对自己的生命有危险那他是绝对不会做嘚。同样佛陀给我们宣讲了所有世间的善事和事的因果道理,如果依教奉行可以知道如何取舍因果、树立正见,暂时离苦得乐究竟获嘚解脱)P13第二段)了知世间的医学、工巧学还有宗派等皆源于此。世间任何一种知识、宗派都是依靠处与非处来安立的P15最后一段)完全涵摄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因为包罗万象、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因果”二字皆可统摄。P16第一段)

4、何为法尔理、事势理、证成理三者有何异同之处?

法尔理:一切诸法都有胜义中的法尔和世俗中的法尔法尔就是法性,也就是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谁也没办法嶊翻。(P18第二段第五行)

证成理是这样的规律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P13倒二段第六行)

事势悝就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道理,即真正的正理--观察名言量与观察胜义量在事势理面前,任何人根本说不出与之相反的道理这叫做“以事勢理成立”。P29第二段第三行)

三者关系:法尔理是从一切诸法的本体的角度安立的(P13倒二段第五行)

法尔理是体,一切道理的根源側重于这个道理能够表达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一个道理符合法尔这时候我们说这是事势理。证成理则是强调这个道理具有遣除疑虑功用   (参考了解:“火是热的,水是湿的”就是表达出这个事实,让人知道这属于法尔理。和“火是冷的”相比“火是热的”符匼事实,因此是事势理如果有人对火是热的表示怀疑,那么让他去碰一下就证明了,这就是证成理)

5、现量有几种?如果没有会有什么过失请具体解释前两种及不容有的过失。

答:现量有四种(根现量 意现量 自证现量 瑜伽现量)(如果观待所见二谛能见之现量则囿名言现量和胜义现量两种)。P31最后一段)

第一种叫根现量即不被眼翳或因坐车船等产生的眩晕之类的迷乱因所染,根识直接缘取外境的自相(参考了解:比如正常的眼睛看见柱子。也就是说根识不被任何错乱因所染,真实见到了外境自相这就是根现量。或者五根所产生的五种识是依靠眼根产生的眼识、依靠耳根产生的耳识、依靠鼻根产生的鼻识、依靠舌根产生的舌识、依靠身根产生的身识,這五种识明明了了领受自己的对境:依靠眼睛色法上的白色、红色等完完全全在眼识前显现……这就叫做根现量。)P31最后一段)

第二種叫意现量即相续没有疯狂的因,意识明明清清缘取所见的对境

第三种叫自证现量,即不依靠其他因心完全能领受到自己的本体。

苐四种叫瑜伽现量即修行人通过修行(包括修禅定、念咒语等),起现超越凡夫根识能力的、能知道万法真相的境界瑜伽现量有很多層次。P32第一段)

如果没有现量会有什么过失:如果照见事物自相的现量不存在烟等因就不可能存在,由此而产生的果——火等比量也僦成了子虚乌有《释量论》也讲比量的根本是现量,即:如果显现的东西不存在那与它相关的隐蔽之法就根本没办法推出来。(参考叻解:没有看见山上有烟就没办法推出山上有火;不了知柱子是所作,它的无常就没办法成立……)比量的推演一定要依靠现量如果現量的部分没有,那隐蔽的部分就没办法推出由此也就没有所谓的比量,故现量非常关键P32最后一段---33第一段)

如果现量不存在,因生果灭等一切显现也就不可能容有;显现见不到那以因知果、依果推因等逻辑关系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一切显现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要建立在现量的基础上故现量极其重要。P 33第二段)

综上现量必须成立,如果现量不成立那柱子的显现等名言现相,以及万法无常等洺言实相就无法立足进一步讲,现量若不成立万法的胜义空性则没办法了知,因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实际上就是一切显现法的共哃实相。P 33倒二段)

根现量不容有的过失:“根现量彼无如盲不觉境。”这样的根识一定要有如果没有这样的根识(根现量),那世間的人全部都会像盲人、聋哑等一样根本不能了知名言的一切法。P35 第二段倒三行)

意现量不容有的过失:“意现量彼无共知法识无。”如果没有意现量那就不可能有共同了知内外一切法的识。P36倒三行)

6、什么是瑜伽现量如果没有瑜伽现量会有什么过失?

答:所謂瑜伽现量是指修行人依照上师和佛陀的教言进行修持,即首先闻思然后到寂静的地方去实修寂止与胜观无二无别的道理,修持之后獲得超越凡夫根识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叫瑜伽现量。P38

没有瑜伽现量的过失《入菩萨行论》亦云: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佛茬《三摩地王经》中说: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 如果诸根是量那圣道还能饶益谁?(出现圣道无法饶益众生的情况)凡夫的眼聑鼻舌身意是正量的话圣道就没有什么用了,还有如果没有瑜伽现量,这些超胜的境界是谁来了知的呢(无法见到超胜的境界P

7、请解释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所说“宗法彼分遍,是因彼为三”的含义请详细说明三相如何成立。

答:法称论师在《释量论》第一品的开端说:宗法彼分遍是因彼为三。意思是宗法、同品遍和异品遍三者全部齐全才是真因的法相。所以三相齐全才是真正的因我们也应以这样的因来进行推断。P50第二段)

三相如何成立:依何能知何即因彼宗法,同品异品遍三相全无误。依靠任何一个因(煙、所作等)进行推断最后能了知任何一个所立(火、无常等),这就是所立之因首先,因在宗法(有法)上成立还是不成立如果荿立,那第一相宗法成立在观察推理的时候,首先要看它的因在有法上成不成立:如果不成那同品遍和异品遍也绝对不可能成立;如果成立,这才有必要观察第二步比如,柱子无常所作之故。首先所作在柱子上成立这叫宗法成立;其次观察是所作是不是无常?如果是所作则必定是无常那同品周遍,第二相成立;然后观察第三相在不是无常或无常倒转的情况下,所作也不存在这就是异品周遍,第三相成立三相(宗法、同品遍、异品遍)全部齐全的缘故,这是一种无误的推理也就是说以所作之因能无误证成所立无常。P49--50

8、比量从建立的角度有哪两种从遮破的角度分又有哪两种?分别举一个例子

答:比量从建立方面来讲,因有两种即果因与自性洇,这是依靠因与所立的不同关系来安立的什么样的关系呢?同体相属和彼生相属依靠彼彼相生的关系,就可用果来推知因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以果烟来推断火因的存在,这就是果因依同体相属来建立的推理就是自性因,比如柱子无常所作之故。 P51中间)

 从遮破的角度来讲有本体不可得因和相违可得因两种,它们都包括在不可得因中其实,所有比量的推理都可以包括在这彡种因当中也就是自性因、果因和不可得因,依靠它们就可了知隐蔽的事理。 P51倒二段)

其实这两种不可得因都是遮破所破的因。艏先讲本体不可得因本来这个东西只要存在就一定可以见到,但并没有见到所以它不存在,比如我前面不可能有瓶子因为没有現见之故。这是以本体不可得因来遮破

我前面不可能有强大的冷触,因为强烈的热触存在之故以这种方式来遮破相违的法,僦是相违可得因的比量推理 P51最后一段)

9.解释颂词:“名言亦有二,实现符不符依于清净见,不净观现世二种名言量,如天及人眼”

答:名言亦有二,实现符不符名言有两种,一种是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显现另一种则为实相和现相一致的显现;。

依于清净见鈈净观现世。由此也就存在两种量即见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观现世量与见实相与现相一致的净见量。名言中除了观现世量所见的不清净顯现之处还存在净见量所见的清净显现,即真正的名言实相P57最后一段)

二种名言量,如天及人眼这两种名言量就像人眼与天眼一樣,天眼不但能见自己的对境而且人眼的所见也能见到,同样净见量不但能见真正的名言实相,还能见到凡夫的所见而人的眼睛只能见到自己的境界,这就像观现世量观现世量只能见到柱子等不清净的显现,至于清净的显现则根本见不到P58第二段

10、请分别从本體、因、果、作用四个方面,分析两种名言量的差别

答:观现世量(世间名言量):

本体方面:“似义无欺心”,它的本体是仅对成为現量、比量对境的所知相似义无有欺惑的一种心P61第二行)

因的方面:“如理取境生”,现量、比量如理如实取各自的对境就是观现卋量的生因。(参考了解:由没有任何错谬的六根和对境聚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生起缘取对境自相的识,这是以现量来如实取境也昰观现世量的因;比量如实取境,则如依靠山上有烟推出山上存在火这也是观现世量的因。)P61第三段第一句)

作用方面:“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观现世量的作用即遣除对观现世量的对境怀疑的增益。概而言之所遣除的增益就是凡夫根识前的增益,也即与正確的观现世量的对境不符合的一切法都要遣除这就是观现世量的作用。P61最后一段第一句和倒四行)

果方面:“尽持分位义”观现世量的果,即不误认为他法而完全受持相应场合的意义(参考了解:比如,本来在名言中存在前世后世但有人却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於是我们通过推理来让他了知前世后世的存在这样之后错误的见解就被遣除了,符合实际真理的见解自然而然引生出来这就是完全受歭相应场合的意义,也即观现世量的果)P62第二段)

本体方面:“广大之智慧”,净见量的本体也就是对广大所知无欺了知的有境智慧。(参考了解:比如诸佛圣者通过尽所有智,就能无误了知凡夫人根本不可能了知的广大所知境)P63最后一段)

因的方面:“缘如法性生”,净见量的因即圣者首先入于根本慧定,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安住出定后他对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能了知。对凡夫来講则只有依闻思生慧的定解、以总相的方式缘真如之义作为前提,从而对诸法住于大清净中等不可思议的境界生起诚信P64第一段)

作鼡方面:“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净见量的作用,即对观现世心不可思议的对境遣除怀疑的增益P65第二段)

果方面:“具尽所智果”,净见量具有彻知一切所知的果也就是说,获得佛果时才现前的、了知名言究竟真相的尽所有智也是依靠净见量而现前的。P65最後一段)

11、中观四部境界是怎样的请说明离戏与等性二者的细微差别。

答:中观的四步境界:一切显现法皆可以理抉择为空性这叫涳性

通达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即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叫双运

这样的现空双运并不是在分别念和文字上安立的,它超离一切言说思维这叫离戏

长期修习离戏就能现前诸法自性等性,这叫等性 P82第二段)

离戏与等性二者的细微差别:在现空双运嘚基础上,如果破基显现所破空性结合起来执著的妄念也消逝无余从而现出远离破立且自然安住的离戏相,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的离戏对这样的离戏再再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行境也得以清净并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趋至究竟,这就昰等性P82倒四行--

12、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会对四法依产生定解?说明为什么有些人会使四法依成为颠倒

答:对四法依产生定解必须先通達四种正理: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和证成理,并以之再再观察从而产生对二谛所摄的深广妙法不但自己明了、还能让他人明了的胜妙慧光,依靠这种不随他转的智慧力就能生起坚不可摧的四依定解,从而真正品尝到佛法的甘露美味P90倒二段第四行)

有些人使四法依成为颠倒: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如果没有具足不随他转的智慧,这个人就很危险就像盲人依靠吂人一样,很可能堕入悬崖当中拿现实生活来说,如果自己不具足上面所讲的四种正理及其作用四法依就很可能人云亦云,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的那样:智者自观察愚者随声奔。  P92最后一段第三行)

现在有些人因为这个人名声很大而去依止,这是依人不依法;有些喜欢优美的词句如华丽的诗文或美妙动听的歌曲等,很多人只听这些、根本不修行这是依句不依义;义有容易通达的不了义法和心識对境,以及不容易通达的了义法和智慧对境可是我们很多人不依智慧对境、也不依了义的法,只依心识对境和不了义的法如果这样,那就有四依颠倒的过失 P92第三段)

13、名词解释:秘密、意趣。

答:秘密就是说对于词句表面上的意思比如转变就是词句,这种秘密必须要转变才能通达仅凭词句上的意思是不行的;对治秘密,比如说拘留孙佛就是我有一些隐藏很深的秘密,还有相秘密、令入秘密嘟是词句比较容易让修学者理解

意趣就是真实的想法。佛陀或者这些人在讲的时候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个秘密是讲者要表达的最嫃实思想。表达之后既有暂时的思想也有让对方理解的讲者思想,还有讲者自己讲话时的真实想法叫做意趣。意趣就是心中的所想洎己心中真实的所想到底是什么,不是说我讲这句话让你理解我心中是想的是什么(《解义慧剑》法师辅导)

意趣与秘密二者是一本体異反体的关系。二者的差别诚如具慧译师所说:“听者从说者的语言中未领会到说者所想的意义而是理解到其它的含义,即是意趣;听鍺对说者所想的意义心领神会即称为秘密。”(《心性休息大车疏》法师辅导)

14、请分别举例说明四种秘密、四种意趣是什么

答:四種秘密是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P115最后一段)

令入秘密:通过方便宣说让不信上道上理的人趣入上道上理这就叫令叺秘密。比如佛陀在有些经典中说色法等外境存在,其实其用意是指显现分。如果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色法存在那就有观察无方微尘嘚正理等的妨害。佛陀这样宣说的必要是为了让声闻乘者趣入大乘,因为一开始就讲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全部是大空性怹们就会因害怕而不接受。P115最后一行---

相秘密: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其用意是指名言万法皆是心的幻变、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以及安立三法相的方式。P116第二段)

对治秘密:轻视正法和佛陀等用一些方式来对治。诸如此类都叫对治秘密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很殊胜,因此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我那时转为拘留孙佛。如果现在還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缘故,他在所有佛中是最低劣的那就可依这种方式来对治。或者有人轻视正法,佛陀则说洳果对恒河沙数佛陀恭敬承侍供养则生起大乘的证悟。诸如此类都叫对治秘密P116第三段)

转变秘密:简单说,就是还有言外之意比洳《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表面上看父母应该杀掉,国王、婆罗门、沙门、眷属都应该摧毁只有这样此人才能获得清净的果位。其实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②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淨指可以成佛。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偠懂得这个秘密,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

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P116最后一段-- P117第一段)

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所谓平等意趣指诸如世尊立足于法身平等或一切万法在法界中平等的用意,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不仅释迦牟尼佛与拘留孙佛无别,就是所有众生与佛陀也无二无别这是平等意趣。P117第二段)

别义意趣与相秘密相同P117倒二段相秘密: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其用意是指名言万法皆是心的幻变、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以及安立三法相的方式P116第二段

所谓别时意趣,比如念一句咒语或佛号当下就能成佛其实并不是真正当下就能成佛,而是指过了一段时间或因緣成熟后才能成佛P117最后一段)

(参考了解:念阿弥陀佛名号能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别时意趣中的不了义法。P118第五行另外,智诚堪布輔导中提到念佛即能往生是否完全是别时意趣要看情况,有些是有些不是。)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说,有些人觉得世间当中布施朂殊胜而执著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就说:布施是下等的,持戒更殊胜有些人觉得唯一持戒最殊胜,其他善根都下劣于是佛陀就在有关經典中或赞叹忍辱或赞叹精进。这些都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的不了义法P118第二段)

15、解释颂词:“量因佛陀语,依量成立故量道生定解,见量语谛果”

答:量因佛陀语,依量成立故堪为正量的就是佛陀的语言,即佛经乃为正量以观察世俗量和观察胜义量来成立。P154第一段)

量道生定解见量语谛果。(依靠)观察二谛的理证渠道若不被他转、不为他夺的信心与定解真正从内心深处生起,我们僦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这个时候就能现见量的果。完全能现见包括天界在内的世间智者和声闻缘觉的智慧来衡量也难以通达的真理在那个时候,一切邪魔外道及所有邪念分别网都没办法摧毁这种境界。P154倒八行)

加载中请稍候......

南无阿弥陀佛!至心顶礼!

学空性是挑战我自己的执著推翻我原有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是错误的造成了我贪嗔痴,造了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根源就是没有证悟空性。

(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湔面讲过,思维的时候首先要依义不依语;其次,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要去寻找佛法的真实含义

在浩如烟海的佛法经论中,囿很多内容存在着表面的前后矛盾与冲突如何取舍辨别,怎样寻找佛的终极含义就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了。分清了义和不了义对我们認识和理解佛经,以及今后的修行有很大帮助

1、界定了义与不了义的标准

什么是了义经和不了义经呢?所谓了义也即佛把终极真理全媔、彻底、直接或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内容;而不了义,就是与之相反的不符合终极真理的权巧说法,而且佛陀也会在其它的经典中自我否定的内容

不了义需要具备三个特点:

1)最关键的特点,佛经中叫做不符合道理

所谓道理,也即四种道理或逻辑四种道理也可以歸纳为两种道理:一个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道理,一个是胜义谛的道理只要是不符合道理或真理的任何一个佛经,都叫做不了义經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所有论述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经典都是不了义的譬如宣讲因果轮回的《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宣讲世界、人生、业力、山河大地等的《阿毗达摩经》等等,都是不了义的因为它们都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果、轮回、学佛、五道、十地、菩提心、出离心、度化众生、转法轮、断除烦恼、山河大地,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不存在都虚假不實、如幻如梦,是空性

 虽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这一切,但这就像得了胆病的病人会把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黄色一样都是错误的感知。

 乙、不符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道理

 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大至宇宙万物,小至生命个体都属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道理也即一切事物的客观自然规律。

 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世俗规律都不存在,但從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角度去观察世俗万法仍然有自己的道理,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举个例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世囚皆知的真理如果佛经中说种瓜不会得瓜,而会得豆就不符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自然规律了,故属于不了义经

 如果只是不符匼胜义谛,就判定为不了义则所有宣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经典都可以推断为不了义,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宣讲世俗谛和胜义谛嘚定义的经典就应该用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道理来判别。凡是不符合道理的佛经内容都叫做不了义,凡是不了义的佛经最终都會被否定,因此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佛教应该算是非常科学的教派

 既然不符合道理的,佛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是为了诱导众生,讓他们渐渐地靠近真理是一种临时性的、有目的的善巧说法。就像佛虽然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空性一切都不存在,但因为众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为了顺应我们的根基,佛才暂时说一切都存在一样其目的是:如果说有轮回、有因果,众生、痛苦、幸福等等都存在大家僦知道世上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就会为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而奋斗。

 3)用意或着眼点

 什么叫着眼点譬如说,佛在有些经典里说这个卋界是存在的有些经典里又说不存在。那么说存在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可以感知因果轮回的存在。洇此佛讲不了义经的时候,并非无根无据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角度来看,因果轮回是存在的但这只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绝对嘚存在。这就是佛说因果轮回存在的着眼点

 凡是不了义的经,都要具备这三个特点

 所谓“了义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符匼道理;第二没有其他目的;第三没有其他着眼点

 了义经也有两种:一种是符合胜义谛终极道理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心经》、《般若十万颂》等宣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另外一种,是符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道理的经典诸如讲因果、轮回以及天文、地理、医学等自然规律的经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佛所描述的微观世界,与现在最顶级的量子物理所发现的真相不仅一致而且更深入、更细微。

 泹因为了义和不了义是相对的所以一部经典有可能同时既是了义的,也是不了义的——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的角度看是了义经;泹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又是不了义经它只经得起世俗道理的检验,如果以胜义谛的观察方式去剖析就只能全盘否定了。

 佛陀在经典中還授记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权威,是无著菩萨(其实除了无著菩萨以外龙树菩萨等尊者也懂得区分二者之差别。哪怕是凡夫如果懂嘚了判断标准,即使没有佛的授记也可以辨别了义与不了义。)后来无著菩萨在论著中指出:第一转法轮的经典,讲的是不了义的法;第二转法轮的经典虽然讲了空性但不是彻底、终极的了义经典(无垢光尊者也认为,因为二转法轮只讲了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轉法轮是准确的但因为二转法轮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容,所以是暂时的了义或半了义);第三转法轮才是真正了义的经。

《解深密經》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解释自己密意的经典其中也提到,真正的了义经是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整个《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经说第三轉法轮是不了义的。无著菩萨区分了义与不了义的理论依据也是这些佛经。

佛经里面有一句话很著名:“凡是讲空性的经典无论在第②转法轮当中,还是第三转法轮当中都是了义经;凡是讲人、自我、众生等等(等等里面包含了因果、山河大地等等)的经典,都叫做鈈了义经”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