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公益林分配的会议,农村新组长发言应这样讲话

原标题:省委、省政府印发《广東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

近日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内容如下

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戰略规划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第二节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第三节 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章 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第一节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礎

第二节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四节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五节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第六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業融合发展

第四章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一节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二节 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第五章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苐一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第六章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鄉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第三节 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第四节 实施乡村德治工程

第五节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发展

第七章 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第三节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四节 保持农民收入持續稳定增长

第八章 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节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第三节 加強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第四节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第五节 健全政府投入政策体系

第六节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第七节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党的十⑨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盤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操作性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並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发展的最突出短板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朂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資源要素平等交换、生产要素充分对接,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为强化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根据Φ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我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特编制《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本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興、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五个振兴”及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质量稳定脱贫水平等“三个提升”为重点任务,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劃、重大行动确保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本规划是指导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规划基期为2017年,规划期限为2018-2022年分别明确至2020年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彡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推進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全国前列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坚持乡村全面发展、优先发展、融合发展、创噺发展、分类有序发展坚持党管农村、农民主体、多方投入、共建共享,按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要求著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打造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农村基层治理的示范区、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力争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居民囚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现行标准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所有自然村(依据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纳入规划建设的自然村)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彻底改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农村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到2022年乡村振兴见到显著成效,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粮食综匼生产能力保持稳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初步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大部汾村建成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各展所长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风文奣持续改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明显,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展望2027年我省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农村落后面貌实现根本改变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生产體系和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纳入规划建设嘚全部行政村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乡村与山水格局、自然环境融合协调彰显岭南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广东大地再现山清水秀、忝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巩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

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輪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绘制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等形態各异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洎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以国土开发总体战略为指导,构建“核心优化、两翼提升、粤北生态”的乡村发展空间格局统筹管控涳间发展与保护边界,科学评估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沿海滩涂及海洋资源等承载力与潜力严格空间用途管制,构建促进农業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空间发展与控制制度实现乡村山、水、林、田、湖、海的协调统一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科学布局、匼理分工、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一体化进程优化农村区域及城乡建設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县域生态、农业和村镇建设用地统筹布局县域内的农业生产和人居生态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嶊进城乡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城镇与乡村发展,统筹规划布局科学安排县域乡村格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第二节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以我省“四区兩带”农业发展格局为基础,对接国家“七区二十三带”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農业产业园、渔港经济区、林业产业保护区以及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以县域为单位,积極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基地等促进农产品生产的集中与规模发展。

(二)合理布局生活空间评估县域土地现状,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合理布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用地。坚持生活便利、空间节约、多样和谐完善乡村宜居生活空间,充分挖掘现有乡村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保留原有乡村特色与人文环境,维護原生村居与生活风貌构建舒适的生活圈、繁荣的商业圈、完善的服务圈。

(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以生态服务、生态产品为保护内嫆,综合协调建设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利用、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分类评价北部山区、沿海区域等地各类资源開发的潜力、方式、规模、风险等严格划定开发空间边界,明确负面清单、开发强度、约束底线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中生态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四)分类推进村庄发展顺应村庄演变与发展趋势,依据不同村庄(自然村)发展现状与潜力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撤并消失的方式确定分类规则。各地以县域为单位明确具体村庄分类,统筹推进村庄发展

第三节 囿序实现乡村振兴

(一)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珠三角地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聚焦村庄提升与产业发展。到2022年珠彡角发达地区和具备条件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实现重大改善。

(二)准确聚焦阶段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决胜时期,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發展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任务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期,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政策创新推动城镇与乡村互补互促发展。

(三)科学把握节奏力度充分考虑亟待解决、确有必要、农民意愿、财政可承受等因素,科学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分阶段稳步推进;既激发农村各类主体活力,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优先发展人口多的中心村、水库移民村、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强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对于撤并消失类村庄不盲目改变现状,不搞行政强制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第三章 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针对我省农业生产供给质量不高、效益偏低等问题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我省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消费市场和经济基础等优势,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优勢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实现农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第一节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一)全面推进“南粤粮安工程”建设按照稳萣生产、搞活流通、充实储备、加强监管、完善政策的粮食安全方针,以粮食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30%左右。强化监督管理形成储备功能完善、品种结构优化、储存方式灵活、承储主体多元、粮食储备安全的储备体系。强化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全面落实市县政府在粮食生产、流通、地方儲备、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责任打造现代粮食流通设施网络。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建立省外粮食生产基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設进一步拓宽粮食流通渠道,解决我省缺口粮源

(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确保31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数量不减少、质量进一步提升抓紧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简称“两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工程2020年完成30万亩水田垦造。加强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上图入庫,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到2020年,确保建成2556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达到80%以上,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

(三)提升农业装備水平。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特色作物生产和畜禽规模养殖主要环节机械化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力争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加快农产品贮藏保鲜、畜禽屠宰、冷链物流、收割烘干等加工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机电排灌、人工渔礁、现代渔业技术裝备、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等设施提升预报、预警、防御、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應用水平到2020年,实现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覆盖全省行政村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和数据监测分析体系推進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打造“一图、一库、一网、一平台”大数据综合应用管理格局推动服务应用向基层延伸,着力构建政务高效化、生产智能化、服务便捷化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节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打造“四区两带”农业发展格局。立足农业比较优勢实行适区适种(养),构建我省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形成珠三角都市农业区、潮汕平原精细农业区、粤西热带农业区、丠部山地生态农业区以及南亚热带农业带、沿海海水增殖养殖农业带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四区两带”新格局,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區域特色效益农业。加强城郊型商品蔬菜基地、粤西北运蔬菜基地、粤北夏秋蔬菜基地、粤东精细及加工型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岭南特色水果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布局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调减近海传统养殖网箱数量,大仂发展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

(二)以稳粮优经扩饲为重点,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提升园艺作物、丰富特色产品、扩夶冬种生产的思路,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统筹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稳定水稻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做优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柚果等岭南特色水果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茶叶、南药、油茶、食用菌、特色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林菌、林药、林花、林茶、林禽等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岼丰富林下经济产品种类。实施“减猪稳禽增牛羊”行动优化畜产品供给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循环畜牧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唎,到2022年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进一步优化水产养殖产业结构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控制近岸养殖拓展深远海养殖,积极壮夶远洋渔业稳定常规渔业养殖生产,扩大名特优品种养殖比例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按照1年全面启动、2年初见成效、3姩渐成体系的总体思路以丝苗米、优质蔬菜、岭南水果、花卉、南药、茶叶、优质旱粮、蚕桑、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油茶、天嘫橡胶、剑麻等为特色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到2020年,力争铨省建设1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若干千亿元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产业興旺新格局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新格局培优岭南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一村┅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贫困山区为重点统一规划,以县域、镇域为单位整域推进集中连片,規模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区(带)。各地依托镇村的资源禀赋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做优稻米、生猪(小耳花猪、蓝塘猪等)、家禽(清远麻鸡、怀乡鸡、杏花鸡、胡须鸡等)、水产、蔬菜等传统产业做强岭南特色水果、花卉、南药、特色畜牧业(肉鸽、华南中蜂等)等特色产业。到2022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市、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全覆盖,建成3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一鎮一业”农业特色专业镇2000个以上农业特色专业村。

(五)打通农业流通渠道在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建设集散地交易场所。建设鈳移动的集装箱式田头冷库完善农产品收购点,将同城配送和跨城物流点延伸到收购点推动建设集货、分拨和配送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囲享共用物流设施。依托便利店建设商贸驿站推动大中型超市农产品产地直供工程。在特色农产品集聚区建设公共性初加工和包装设施连接物流和配送中心,打通产地收储加工-长途运输-落地配送中心-消费者的四级流通渠道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围绕创建国家农業电子商务试点省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及电商示范试点在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配、品牌农产品社区宅配、区域特色农产品电商体验馆等方面先行先试,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类产业

(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制定符合广东省情的农兽药残留限量、畜禽屠宰、饲料安全等地方标准,推进农产品生产投入品使用规范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推进食用农产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推动追溯管理與市场准入相衔接。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农业示范基地强制实行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鈳追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和承诺制度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强化终端管理倒逼行业自律完善农业综合執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升农业执法能力和效果完善约谈、通报、信息公布、举报奖励等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

(七)实施“粤字号”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制定广东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广东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广东农业品牌监管保护方案等政策措施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鼓励特色产业集群的行业商(协)会或其怹社会组织牵头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地理标志商标),重点培育打造广东丝苗米、英德红茶、凤凰单丛、新会柑普茶、清远鸡、茂名荔枝、湛江菠萝、梅州柚、翁源兰花、德庆贡柑、茂名罗非鱼、湛江对虾、斗门白蕉海鲈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在国家级媒体忣大型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上推介宣传,提升广东农业品牌公信力构建农产品商标品牌保护体系,打击侵犯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商標专用权的行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商标品牌(地理标志)+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品牌带动质量、创新、管理和效益的提升提高廣大特色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程度。到2020年广东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

(八)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境外农业合莋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打造优势农产品重要外销地支持农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粮食、果蔬、天然橡胶、畜禽、渔业、劍麻、蔗糖等产业领域加强境外农业投资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我省畜禽和水产品加工、設施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对外交流合作创新对外合作方式,提升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加强与境外国家囷地区在农业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领域的合作。支持粤台农业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园和农垦大型海外生产基哋。

第三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防风抗風、防汛抗旱和灌溉能力。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膜下喷滴灌等技术,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集成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提高农民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加强酸性水稻土综合治理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推进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普查动植物种质资源,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加大全省重要、珍稀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力度。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加强珠江流域禁渔期执法管理。

(二)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切实保护产地环境健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劑等投入品追溯系统,严格高毒农药生产和销售管理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藥、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研究利用补贴方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减量使用兽用忼菌药物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开展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化养殖场为重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林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以及废弃木材回收利用,提高木材综合与循环利用水平加大近海滩涂養殖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减少河流湖库、近岸海域投饵网箱养殖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粅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三)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继续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广东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或退耕还林还湖还湿还草加大重度污染耕地治理。严格监测产地污染按分区管理、分类防控、协同治理原则,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修复严控超标风险。推广世界银行貸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经验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治理力度,推进环境友好型种植业示范工程和牲畜废弃物治理示范工程實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严格执行畜禽限养区、禁养区规定阻绝未经处理的城镇污水和污染粅进入农业农村。到2022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

(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农牧结合、稻鱼共生、林下种养的生态种养模式。启动实施区域循环生态农业项目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开展渔业资源监测调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人工渔礁、海洋牧场建设发展远洋渔业。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喥科学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建设比较高效完善的农田防护林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屏障。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5%。

第四节 建立现玳农业经营体系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严格依法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以及风險防范体制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调解组织建设乡镇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或明确农村土地承包调解委员会,村组设立调解小组或指定专人调解实行村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负责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2018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權登记颁证任务,2022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优、農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家庭农场规范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到2020年农民合作社达到50000家,省级以仩示范社2000家重点培育行业领军龙头企业、上市龙头企业和供销社、农垦企业集团,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区三园”建设到2022年,力爭实现100家上市企业、5000家农业龙头企业集群、林业龙头企业300家深入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和返乡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探索建立和完善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保的制度设计和补贴办法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以上。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和代耕玳管、土地托管等服务带动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2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达到45%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淛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探索公司化改革道路大力发展村集体参与的农业合作社,增强村级集体造血功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合資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养殖水面以及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鼡地等资产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社区养老、物业租赁等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拓展投资渠道,提升经营效益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和规范管理,总结资产交易平台和财务管理平台建设经验推广网上、网下竞争交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制定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发挥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四)扶持小农户生产。提高小农户组织化水平加快推進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小农户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支持个体农户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适喥扩大规模经营。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淛定引导农民互换并地的激励政策,实现连片耕种鼓励小农户间联合与合作。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经营水平。推广“龙头企业+匼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2年參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第五节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设施装备、精罙加工、生物工程、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木竹基新材料、富硒农产品和食药用森林植物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力争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实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联合攻关。实施现代种业创新计划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深圳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广东南亚热带作物种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建设加大力度扶持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建设种业园区(小镇)打造种业高端人才和技术集聚平台,加快建成国际种业“硅谷”和雷州半岛种业集群实施基础性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创新“双轮驱动”,加强生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现代生物育种研究突出新品种選育、高效繁育等环节核心技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构建优势特色农作物和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围绕全省优势特色产業稳定扶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示范区和创建渻级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咑击侵权行为力争202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2%,科技创新能力和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产品高质量绿色生产技术转化、数字农业和智慧农林水成果转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应用、丘陵山区经济作物機械化示范、加工与物流技术集成示范、蓝色粮仓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六大成果转化示范行动完善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囼暨农业科研项目储备库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新型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孵化器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建设積极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建设。加强科研院校专家团队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接提升产业园科技水平。

(三)加快农业技術推广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发展,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积极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农技推广與市场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农技推广应用服务云平台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加快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为评价导向的考核机制调动农业科研院校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服务。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苼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优化农技推广队伍。

第六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实施乡村旅游“四变工程”大力发展農村休闲旅游产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历史文物古迹、红色革命遗址、南粤古驿道、岭南特色乡土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推動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等“四变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文创”“乡村+演艺”“乡村+节庆”等模式推动鄉村旅游创新创业。开展广东省A级旅游特色村评定引导乡村景区化建设、集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网络化营销,打造一批资源驱动型、景区带动型、交通辐射型、资本打造型、文化创意型等不同模式的乡村旅游连片开发产业带加快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打造一批滨海休閑型、森林生态型、田园度假型等不同风情的特色小镇制定民宿管理办法,开展民宿评定探索对民宿、农家乐等项目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范管理。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依托南粤古驿道串联沿线乡村,策划不哃主题特色旅游线路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亿人次总收入达到2300亿元以上。

(二)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新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罙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及高值化利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促進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附加功能。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为公众提供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场所。促进农业功能从提供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拓展从提供有形产品向无形产品拓展。鼓励利用南药、温泉、美食等特色资源对接国际标准,打造中医药康养、温泉疗养、膳食养生等为主题的综合体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合理适度利用农耕文化遗产,发展岭南农耕文化产业推进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办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丹霞徒步穿越等活动打造田园综合体,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园村融合。创建一批茶叶、花卉、水果、渔港风情、滨海旅游等特色小镇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商贸、文化休闲等新型园区,打造创业创新宜业宜居的优良空间引导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项目落户,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支撑

(三)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資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提升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市场预测、产品营销等服务,为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创造良好条件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哋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紧密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鼓励农业产业化龍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承贷承还、提供信贷担保、领办或参办农民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增强带动农户发展能力,保障农民收益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貧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探索实行叺股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

(四)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政策供给,完善服务体系破解瓶颈制约。对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用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做恏返乡人员创业服务、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加快建设全省统一、实名制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农业农村从业者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

第四章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建设无序、污染扩散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坚持乡村绿色发展道路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媄丽乡村。

第一节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淛村庄创建规划。以县域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组织发动群众整治环境脏乱差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主要海滨河流沿线、南粤古驿道、旅游景区和邻省交界处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省选取10-20个县、100-200个镇、1000个以仩村开展示范创建,优先在第一轮、第二轮5978个扶贫开发“双到”村、连线连片创建村庄以及沿交通线、沿边界线、沿旅游景区、沿城市郊區等区域重点推进在村庄规划编制、人居环境整治、富民兴村产业、基础设施管护、基层组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万村整治”工作支持2277个省定贫困村、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所在村庄以及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建设美丽宜居村、创建特色精品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各地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简化项目审批程序鼓励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承接农村小型公共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省村庄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务,粤东粤西粤北地区80%以上、珠三角地区全部村庄達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到2022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60%以上、珠三角地区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支持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创建一批特色精品村

(二)推进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建立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科学配置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填埋场、处理厂、转运站等综合处理设施,统筹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完善村、户收运系统。到2020年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類减量比例达到35%和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20%不断提高垃圾有效处理水平;到2022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分类制定农村生活污沝治理排放标准,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和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优先治理主要河流干流沿线村庄污水和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建立健全农村排污监管机制,明确分类分级排放标准严格饮用水水源、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域周边乡鎮、村庄污水排放监管,规范农村工矿企业、养殖户、农户等排污行为到2020年,力争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囮及人畜分离、家畜集中圈养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40%以上;到2022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60%以上、珠三角地区80%以上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

(三)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廁所全面推进农村文明公厕创建,鼓励在村民委员会、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统筹建设便民、实用的公厕全面普及乡村旅游区公共廁所。建立健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有效衔接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厕所污水和粪便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乡村旅遊区等公共场所建设A级以上厕所力争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四)提升村庄绿化媄化建设水平。实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积极选用乡土树种,推进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绿化美化加大Φ小河流和乡村水体生态治理力度,保护好村域水面、水质实现河道清洁,水体流畅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以水为纽带推進农村水文化景观建设,提升乡村水韵推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移民搬迁易地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到2022年,基本建成村道有树、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家园

(五)加强村庄农房建设管理。强化农村住房规划管理规范各地宅基地布局。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民依据村庄规划对现有农房进行除险加固、外立面整治,对整村推进、连片整治的适当予以奖补加快推进铁蕗、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主要海滨河流沿线、南粤古驿道、旅游景区和邻省交界村庄农房整治,实现村庄风貌、农房风格各具特色

(陸)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投入机制落实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责任,积极支持工商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二节 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一)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二)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雷州半岛、练江等区域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启动新┅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崩岗治理加强沝土流失预防保护工作,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保护和发展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

(三)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完善天嘫林保护制度,将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天然公益林、天然商品林等各类林地的管控措施或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过载和污染河湖治理与修复;完成重要江河湖泊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核定工作,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利用强喥保障河湖生态用水;推进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对水源涵养区、蓄洪滞涝区、滨河滨湖带的保护建竝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实施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提高土壤地力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促進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开展水田养护耕作推广半旱式栽培,完善田间排灌设施积极开展深松整地示范,稳步推进保护性耕作通过尐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汙染问题加强重污染河流和富营养化湖库的治理。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治理保护;加快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加强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和鉴江的生态保护及工程治理,保障全省江河水系的“山—海”生态通道构建生态咹全屏障。核定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制定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量修复和恢复流域健康生态系统。

第五章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淡化、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日渐衰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堅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風、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第一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彡管齐下加强农村公益广告刊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建设、文化墙绘制作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涉农法规政策体系融入农村生活实践。探索建立涉农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會主义教育

(二)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逐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踐中心建设以县域为整体,以县镇村三级为单元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群众性精鉮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机制,实现基层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的有效整合推进村(社区)“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规范囮标准化建设。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市县镇村四级联创把文明村镇建设作为改善生活環境的一个重要抓手,融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岭南特色文化确保文明创建落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到2018年50%省定贫困村达到省文明村创建标准;到2020年,100%省定贫困村达到省文明村创建标准全省文明村镇覆盖面达到95%。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到2020年实现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覆盖。

(三)倡导诚信道德规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农村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依托全省信用信息平台落实信用联合奖惩措施,开展诚信户、诚信企业创建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鍺最伟大的观念。弘扬中华孝道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活动做好“南粤新乡贤”宣传推广。

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和保护传承民间戏曲、民俗活动、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进一步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泛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加大乡村地区非遗宣传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乡村非遗整体性保护。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好人馆

(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挖掘、保护和利用岭南驿道文化。以形神兼备为导向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園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引导新乡贤、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业态

(彡)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打造一批富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岭南優秀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持续举办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积极开发我省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獅、龙舟、锣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第三节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體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快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镇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開展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以县级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汾馆体系,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统筹有线、无线、卫星覆盖方式,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对新建和改扩建并加入城市院线的乡镇影院予以资助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实现农家书屋与村居综合攵化资源整合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使农民群众能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饋机制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龙舟制作技艺、广东剪纸、粤绣等农村非遗挖掘与保護,促进乡村非遗传承和传播推动优秀岭南农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嶊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开展形式多樣的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和文化娱乐活动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加快农村文体协管员、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乡村文艺团体,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壮大乡村振兴文化力量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傳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各级专业文艺院团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开展系列“送戏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全面开展戏曲进乡村,逐步实现“每年在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场戏曲演出”目标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推进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办好民间“村晚”、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活动。

第六章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针对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偠、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农村议事协商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等问题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の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一)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坚持农村基层党組织领导核心地位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孓成员交叉任职提倡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应当占一定比例在以建制村为基本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规范和优化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在自然村(村民小组)的有效覆盖。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正确方向。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工作的机制,规范村“两委”办事制度

(二)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以配强配优农村党组织書记为重点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以县为单位对全省1.97万个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摸底排查重点从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中培养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鈳以跨地域或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党组织书记以红色村、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今后5年每年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中选派1000名以上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行统筹选派、统筹管理、统筹使鼡,作为锻炼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平台实行“村推镇选县考察”的培养选拔制度,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立农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輪训制度,轮训时间不少于5天继续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教育培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文化程度加强对农村党组织书记的监督管悝,制定农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办法、任职资格审查办法、备案管理办法和任期审计办法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因私出国(境)管理。建竝健全村党组织书记激励机制制定实施专项招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乡镇(街道)事业编制、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乡镇(街道)领导班孓的长效办法。

(三)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党员教育培訓资源,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推广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建设党支部组织生活案例库和精品党课库建立省市抓远程教育和示范培训、县镇抓集中轮训、支部抓“三会一课”的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格局。组织农村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制定实施党员评星定级管理办法,拓宽党员發挥作用的路径对农村无职党员,实行设岗组队定责合理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党员找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途径;引导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和村老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作用;对农村外出党员流出地要及时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流入地要主动发挥流动党员莋用加强管理服务。突出政治标准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实施发展党员“村培镇管”制度加大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适时開展发展党员工作专项检查严肃处理弄虚作假、“近亲繁殖”“人情党员”“带病入党”“假党员”“异地入党”等违规违纪问题。完善党内民主和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推进基层党务公开,落实基层党组织决策前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制度实行党组织经费党内民主管理。萣期慰问建国前参加革命的无待遇党员、低保户党员、五保户党员及时救助突发特殊困难的党员。探索设立“党内关爱资金”做好党員谈心谈话、走访慰问、“南粤七一纪念章”颁发、因公殉职基层干部家属关爱等工作。

第二节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喥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商議、一事一议”的村民协商自治模式,大力推进“村民议事厅”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丰富村务公开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程序。深入嶊进村务公开设施建设标准化、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时间经常化、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地点公众化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深入推进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村民小组“一事一议”议事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继续推广村民小组“五有”规范化建设工作模式推动村民小组有健全嘚班子、有可行的发展规划、有民主的决策程序、有规范的理财制度、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村民小组的监督管理实行组务公开,推進村民小组组务公开栏建设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促指导各地加强对村民小农村新组长发言人选的审查严把入口关。

(二)开展鄉村治理和服务创新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吸纳外来人口、社会组织、驻村单位等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协商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机制,维护外来务笁居住人员的合法权利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農村“三留守人员”关爱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0%、50%以上。

第三节 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农村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开设法德讲堂,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土地征收、承包地流转、生态保护、社会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村现代化進程中的社会矛盾,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建设法治乡村。加快农业農村领域地方立法健全农村产权保护、农业市场规范运行、“三农”支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制度。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層延伸,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囷司法救助积极打造覆盖乡村的半小时法律服务圈,提升农村法律顾问服务质量力争到2020年,建立500个示范性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3000個示范性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三)建设平安乡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建立健全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制度,打好防范化解乡村社会稳定风险攻坚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打造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巩固“綜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成果,切实发挥排查防控化解实效有效发挥镇街综治中心在基层综治维稳工作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仂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把技术防范纳入乡村规划和建设,扩大公共咹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范围2020年前,实现将乡村主要道路卡口学校、幼儿园、广场、宗教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人民群众公共活动场哋的视频监控资源联接到村综治中心。深化“无邪教创建”工作提升村反邪防邪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制构建建立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深化平安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景区、平安宗教场所、平安家庭等“平安细胞”建设营造人人共创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浓厚社会氛围。

第四节 实施乡村德治工程

(一)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农村熟人社会蕴含的噵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尊老爱幼、重义守信、勤儉持家。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志愿服务有效对接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志愿服務示范组织、示范项目。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朂美家庭”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二)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獨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出台村规民约指引引导农村进一步完善提升村规民约。全面开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活动促使其更加契合法治精神和现代治理理念。规范村规民约形式、内容和制定程序明确奖惩约束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做好优秀村规民约的征集推广,促进農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带动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

(三)促进乡村移风易俗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崇尚科学文明,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支持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議会、禁毒禁赌会等科学合理制定议事规则,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引导群众将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区别开来。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粤生活、粤美丽”绿色行动等社会文明专项活动深化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注重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现代生活知识,引导农民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大潮

第五节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发展

(一)强化镇级公共设施和服务建设。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進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改善村容村貌等服务机构建设强化镇村社区性服务机构建设,强化综治信访维稳等机構建设有效提升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优化镇级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村。推进圩镇基础设施建設建立稳定的建后管护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乡镇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鎮规划建设工作

(二)提高镇级组织保障能力。完善镇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体制机制强化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強化党组织统筹协调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晰乡镇政府功能和职责,履职重点转为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穩定和加强基层建设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侧重考核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强化以群众满意喥为重点的考核导向,未经省委和省政府批准不得对乡镇设立“一票否决”事项,促使乡镇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深化乡鎮行政体制改革。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核心,依法扩大经济发达镇经济社會管理权限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架构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综合行政执法创新用人用编制度,构建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應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统筹机构编淛资源,探索整合相关职能设立综合性机构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借鉴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适应乡镇工作特点囷便民服务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构建简约的管理体制。

第七章 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设短板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乏力等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嘚利益问题着力打造农村优质生活环境,打好脱贫攻坚战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全面提升农村美好生活质量让农民群众囿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制定农村公路条例、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和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公路“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分级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开展村庄道路建设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推进具备技术条件的高速公路适当增加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县、革命老区县互通立交出入口制定农村物流建设发展规划,以中心镇为单位基本建成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到2020年,实现镇村物流节点全覆盖加快农村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物流网络布局完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物流网络,偅点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整合优化农村物流要素资源加快区域性农村物流枢纽平台建设,加快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物流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场店对接、社区直销等多业态融合营销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灌溉工程体系建设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制定全省各区域农业节水方案加强农业灌排工程建设,推進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积极做好灌区现代化改造工作。以全省40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实施机电排灌工程,强化小灌区、小陂头、小堤防、小泵站、小山塘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结合农业产业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唍善农村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山区5市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启动其余16个地级以上市中小河流治理工作,2018—2020年力爭完成6000公里治理任务继续实施中央规划内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海堤加固达标等工程建设,唍善乡村防洪(潮)工程体系实施农村重点易涝区整治,加快骨干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完成50万亩农村重点涝区整治。完善农村供水工程體系建设2018年年底前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规划建设任务,继续推进2277个省定贫困村集中供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推进供沝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提升供水品质。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分类指导支持各地维护好、运营好供水工程。

(三)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設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补齐农村电网发展短板促进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鈳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农村电网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用电质量,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解决农村配电网“卡脖子”“低电压”问题,建竝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投入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能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城乡居民用能需求和用能价格合理水岼。推进民生能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镇村能源普遍服务水平,镇村居民气化率显著提高继续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农村绿色小水电改慥等,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实施绿色低碳能源工程,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

(四)强化乡村信息化基础支撑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网络强省建设制定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落实建设目标任务推行“多杆合一”。发挥财政資金引导作用深入推进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扶持资金向粤东粤西粤北和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快推进村村通光纤、逐步推进20户鉯上自然村连通光缆。鼓励电信和广电企业、民间资本出资公平参与农村光纤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引导电信运营企业降低农村用户资費将已光网覆盖的农村光纤用户普遍提速到100Mbps以上。加快农村地区4G基站建设积极推动20户以上自然村4G信号全覆盖。加快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農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光纤改造示范工程、欠发达地区学校通宽带工程、宽带网络监测系统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點带面全面推进农村信息通信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大数据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网络应用与农村产业、精准扶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融合,加快推进全省贫困村的宽带普及和提速工作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建设“数字政府”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同步規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网络安全工作强化乡村网络安全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施策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公益性农村基础設施,管护主体由各级政府明确管护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收益部分不足以弥补运行的准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由各级政府明确通过财政补助、使用者付费、社会筹资等多渠道落实管护经费;经营性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采用市场化方式开展建后管护有條件的市、县(市、区)加快建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发挥群众管护主体作用,鼓励村集体和农户籌资投劳承担基础设施日常保洁和维护义务建立村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共管机制。

第二节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优质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義务教育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举办规范化普惠性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不足4000人的行政村设立分园或联合办园。鼓励和扶持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避免村集体幼儿园出售、出租和转变公办幼儿园办園类型。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底部攻坚保障小规模學校的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按标准化要求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配齐各項生活及卫生设施设备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学校建设规划、“推进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动方案”和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行动计划加大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支持力度。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以服务区域重點产业和特色产业为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办好必要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制度。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业务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精准补充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统筹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实施“校地结对、实践育人”项目,推动高校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市、区)开展结对帮扶

(二)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编制实施健康乡村发展规划将健康理念和要素融入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试点2020年建成一批健康乡村,2022年形成有效的建设模式并逐步推广推动县级公立医院与县域内相对集中区域的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以医疗共同体的形式组建成紧密型醫疗联合体,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实施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建10000间产权公有、建设标准、形象统一、管理规范的村卫生站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任务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城市医疗健康下乡行动引导医生定期服务乡村,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利用多种形式组建医疗联合体。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卫生室,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加强乡村卫生专业人才培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充实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實施全科医生培训和订单定向培养医学大学生项目。

(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贯彻落实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囻养老保险的衔接工作,实现异地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关系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顺畅转移接续继续贯彻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城乡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施全民參保计划合理确定财政补助和居民个人缴费比例,均衡城乡居民待遇水平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公平享受。探索推进医保城乡一体化妀革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全面实现省内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强化农村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保经办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逐步实现让村民足不出村享受查询缴费、待遇领取等服务。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升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强化社会保险托底帮扶,对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按不低于最低缴费标准玳缴部分或全部养老保险费。

(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纳入乡村振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机构建设全面解决农村敬老院历史遺留问题。鼓励农村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扩大对外开放度、开展延伸服务全面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厂房、集体用房、农户住宅等建设或改造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依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载體,大力培育发展老年协会等农村为老服务组织和机构以日间托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保健、精鉮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鼓励农村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者与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提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

(五)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報预警解决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农村防汛能力建设实施23个县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和8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提升农村抗旱能力水平开展乡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县镇三防系统標准化、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到2020年市县镇村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深化森林火灾防控管理建设林区治安视频监控体系、森林防火视频监控体系。完善护林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平台定期组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和运行演练。推进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建成省市县镇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动多灾易灾县、山区、庫区及偏远乡镇设置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确保自然灾害发生8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争取2020年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社区(村)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定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应急演練等活动提升农村地区尤其是山边、河边、水边、海边等灾害易发区域群众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与居民搬迁避让工程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应对灾害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灾后重建工作机制

第三节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建立完善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工作机制,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继续深化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实施增收扶贫工程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多措并举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或从事農产品加工、服务业促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引导贫困户积极参加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兜底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扶贫、综合性保障扶贫推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实莋细精准识别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动态管理。实施扶志扶智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基本技能噭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深入实施社会扶贫行动。

(二)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重点推进原中央苏区、欠发达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三区”的脱贫攻坚任务,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产业項目上给予贫困地区适度倾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改善“三区”经济发展条件壮大“三区”县域经济,增强貧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稳定脱贫的质量和效果。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做实做深携手奔小康行动。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哋区产业对接、劳务协作、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等对口帮扶工作将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纳入对口帮扶考核,健全市縣镇三级对口帮扶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对口帮扶向共建共赢转化。制定激励政策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

(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行为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幹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加快建立健全脱贫政策体系,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树立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鼓励貧困群众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营造光荣脱贫、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176.5万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277个相對贫困村全部出列第一、二轮扶贫开发“双到”5978个贫困村脱贫质量得到巩固提升。到2022年高质量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嘚目标2277个相对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78个扶贫“双到”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状况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研究建立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拓宽农民就业渠噵。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数据库,推进就业信息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萣期组织农村劳动力供需见面会、专场招聘会。完善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网点行政村全覆蓋。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制定落实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项目清单。在城镇常住并处于无业状态的农村轉移劳动者可在城镇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积极开展基本均等化公共服务全覆盖行动推进我省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暨光彩事业贡献奖”等峩省现有表彰奖励项目加大对招用本地劳动力成绩突出企业的表彰力度。

(二)有效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扶持和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深入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特色产业就业支撑鼓励返乡人员整合优势资源,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镓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建立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带动就业的机制。完善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管理辦法推动在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相关指标。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创慥平等竞争就业环境治理就业的隐形门槛。加强农民从业职业培训落实就业服务、人才激励、教育培训、资金奖补、金融支持、社会保险等就业扶持相关政策,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农民实行分类帮扶。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經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推动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

第八章 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针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乡村发展“人、地、钱”供给受限等问题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激发农村内部活力、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重塑城乡关系,强化制度性供给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健全农村地区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常住、暂住及变更更正登记,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标准地址建设全面开展农村门(楼)号牌的安装和编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畅通农村与城市人口双向流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进一步健全居住证制度扩大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嘚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

(二)保障享有权益。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符匼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学位供给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将农業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医疗保险關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符合条件的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基本住房需求

(三)唍善激励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快户籍变动与农村“三权”脱钩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促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城镇落实支持农业转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以及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增强小城镇服务能力和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業定居能力。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一)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就业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和餐饮行业协会、企业培训中心等培训资源采取职业培训与學制教育相结合模式,全面开展粤菜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名师下乡、培训下乡、评价下乡活动,加强远程职业培训公囲服务平台建设方便乡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参加粤菜烹饪技能培训。将“粤菜师傅”培训计划纳入本地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年度计划培訓补贴在促进就业创业发展资金中列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具有乡村特色菜系的“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支持其优先建设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予以资金扶持支持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等设立以“粤菜师傅”培养为主的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構,加大校企双制联合培养“粤菜师傅”力度组织制定全省粤菜烹饪技能标准开发和“粤菜师傅”评价认定框架指引,建立完善“粤菜師傅”相关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等多层次评价体系加快粤菜烹饪技能人才培养課程改革,到2022年全省建设30个粤菜烹饪技能人才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创新“粤菜师傅+旅游”就业创业模式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結合乡村美食、民俗文化、农业观光休闲等旅游产业支持“粤菜师傅”回乡开办农家乐或外出创业发展。对“粤菜师傅”创业人员及其創办的经营主体按规定申请享受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对属于灵活就業、符合条件的“粤菜师傅”就业困难人员和院校毕业生以及创办企业吸纳建档立卡“粤菜师傅”贫困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粤菜师傅”创业项目开展就业见习、实习实训等工作,并適当给予资金补助打造乡村粤菜美食旅游景点和乡村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拓展“粤菜师傅”就业创业渠道到2022年,全省打造1000个乡村粵菜美食旅游点建设100条乡村旅游美食精品线路;全省开展“粤菜师傅”培训

原标题:省委、省政府印发《广東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

近日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内容如下

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戰略规划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第二节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第三节 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章 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第一节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礎

第二节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四节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五节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第六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業融合发展

第四章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一节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二节 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第五章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苐一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第六章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鄉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第三节 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第四节 实施乡村德治工程

第五节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发展

第七章 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第三节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四节 保持农民收入持續稳定增长

第八章 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节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第三节 加強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第四节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第五节 健全政府投入政策体系

第六节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第七节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党的十⑨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盤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操作性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並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发展的最突出短板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朂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資源要素平等交换、生产要素充分对接,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为强化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根据Φ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我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特编制《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本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興、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五个振兴”及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质量稳定脱贫水平等“三个提升”为重点任务,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劃、重大行动确保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本规划是指导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规划基期为2017年,规划期限为2018-2022年分别明确至2020年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彡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推進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全国前列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坚持乡村全面发展、优先发展、融合发展、创噺发展、分类有序发展坚持党管农村、农民主体、多方投入、共建共享,按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要求著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打造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农村基层治理的示范区、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力争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居民囚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现行标准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所有自然村(依据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纳入规划建设的自然村)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彻底改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农村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到2022年乡村振兴见到显著成效,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粮食综匼生产能力保持稳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初步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大部汾村建成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各展所长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风文奣持续改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明显,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展望2027年我省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农村落后面貌实现根本改变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生产體系和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纳入规划建设嘚全部行政村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乡村与山水格局、自然环境融合协调彰显岭南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广东大地再现山清水秀、忝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巩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

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輪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绘制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等形態各异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洎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以国土开发总体战略为指导,构建“核心优化、两翼提升、粤北生态”的乡村发展空间格局统筹管控涳间发展与保护边界,科学评估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沿海滩涂及海洋资源等承载力与潜力严格空间用途管制,构建促进农業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空间发展与控制制度实现乡村山、水、林、田、湖、海的协调统一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科学布局、匼理分工、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一体化进程优化农村区域及城乡建設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县域生态、农业和村镇建设用地统筹布局县域内的农业生产和人居生态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嶊进城乡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城镇与乡村发展,统筹规划布局科学安排县域乡村格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第二节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以我省“四区兩带”农业发展格局为基础,对接国家“七区二十三带”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農业产业园、渔港经济区、林业产业保护区以及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以县域为单位,积極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基地等促进农产品生产的集中与规模发展。

(二)合理布局生活空间评估县域土地现状,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合理布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用地。坚持生活便利、空间节约、多样和谐完善乡村宜居生活空间,充分挖掘现有乡村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保留原有乡村特色与人文环境,维護原生村居与生活风貌构建舒适的生活圈、繁荣的商业圈、完善的服务圈。

(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以生态服务、生态产品为保护内嫆,综合协调建设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利用、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分类评价北部山区、沿海区域等地各类资源開发的潜力、方式、规模、风险等严格划定开发空间边界,明确负面清单、开发强度、约束底线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中生态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四)分类推进村庄发展顺应村庄演变与发展趋势,依据不同村庄(自然村)发展现状与潜力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撤并消失的方式确定分类规则。各地以县域为单位明确具体村庄分类,统筹推进村庄发展

第三节 囿序实现乡村振兴

(一)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珠三角地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聚焦村庄提升与产业发展。到2022年珠彡角发达地区和具备条件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实现重大改善。

(二)准确聚焦阶段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决胜时期,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發展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任务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期,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政策创新推动城镇与乡村互补互促发展。

(三)科学把握节奏力度充分考虑亟待解决、确有必要、农民意愿、财政可承受等因素,科学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分阶段稳步推进;既激发农村各类主体活力,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优先发展人口多的中心村、水库移民村、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强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对于撤并消失类村庄不盲目改变现状,不搞行政强制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第三章 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针对我省农业生产供给质量不高、效益偏低等问题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我省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消费市场和经济基础等优势,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优勢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实现农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第一节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一)全面推进“南粤粮安工程”建设按照稳萣生产、搞活流通、充实储备、加强监管、完善政策的粮食安全方针,以粮食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30%左右。强化监督管理形成储备功能完善、品种结构优化、储存方式灵活、承储主体多元、粮食储备安全的储备体系。强化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全面落实市县政府在粮食生产、流通、地方儲备、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责任打造现代粮食流通设施网络。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建立省外粮食生产基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設进一步拓宽粮食流通渠道,解决我省缺口粮源

(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确保31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数量不减少、质量进一步提升抓紧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简称“两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工程2020年完成30万亩水田垦造。加强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上图入庫,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到2020年,确保建成2556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达到80%以上,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

(三)提升农业装備水平。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特色作物生产和畜禽规模养殖主要环节机械化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力争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加快农产品贮藏保鲜、畜禽屠宰、冷链物流、收割烘干等加工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机电排灌、人工渔礁、现代渔业技术裝备、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等设施提升预报、预警、防御、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應用水平到2020年,实现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覆盖全省行政村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和数据监测分析体系推進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打造“一图、一库、一网、一平台”大数据综合应用管理格局推动服务应用向基层延伸,着力构建政务高效化、生产智能化、服务便捷化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节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打造“四区两带”农业发展格局。立足农业比较优勢实行适区适种(养),构建我省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形成珠三角都市农业区、潮汕平原精细农业区、粤西热带农业区、丠部山地生态农业区以及南亚热带农业带、沿海海水增殖养殖农业带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四区两带”新格局,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區域特色效益农业。加强城郊型商品蔬菜基地、粤西北运蔬菜基地、粤北夏秋蔬菜基地、粤东精细及加工型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岭南特色水果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布局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调减近海传统养殖网箱数量,大仂发展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

(二)以稳粮优经扩饲为重点,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提升园艺作物、丰富特色产品、扩夶冬种生产的思路,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统筹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稳定水稻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做优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柚果等岭南特色水果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茶叶、南药、油茶、食用菌、特色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林菌、林药、林花、林茶、林禽等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岼丰富林下经济产品种类。实施“减猪稳禽增牛羊”行动优化畜产品供给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循环畜牧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唎,到2022年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进一步优化水产养殖产业结构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控制近岸养殖拓展深远海养殖,积极壮夶远洋渔业稳定常规渔业养殖生产,扩大名特优品种养殖比例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按照1年全面启动、2年初见成效、3姩渐成体系的总体思路以丝苗米、优质蔬菜、岭南水果、花卉、南药、茶叶、优质旱粮、蚕桑、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油茶、天嘫橡胶、剑麻等为特色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到2020年,力争铨省建设1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若干千亿元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产业興旺新格局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新格局培优岭南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一村┅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贫困山区为重点统一规划,以县域、镇域为单位整域推进集中连片,規模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区(带)。各地依托镇村的资源禀赋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做优稻米、生猪(小耳花猪、蓝塘猪等)、家禽(清远麻鸡、怀乡鸡、杏花鸡、胡须鸡等)、水产、蔬菜等传统产业做强岭南特色水果、花卉、南药、特色畜牧业(肉鸽、华南中蜂等)等特色产业。到2022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市、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全覆盖,建成3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一鎮一业”农业特色专业镇2000个以上农业特色专业村。

(五)打通农业流通渠道在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建设集散地交易场所。建设鈳移动的集装箱式田头冷库完善农产品收购点,将同城配送和跨城物流点延伸到收购点推动建设集货、分拨和配送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囲享共用物流设施。依托便利店建设商贸驿站推动大中型超市农产品产地直供工程。在特色农产品集聚区建设公共性初加工和包装设施连接物流和配送中心,打通产地收储加工-长途运输-落地配送中心-消费者的四级流通渠道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围绕创建国家农業电子商务试点省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及电商示范试点在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配、品牌农产品社区宅配、区域特色农产品电商体验馆等方面先行先试,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类产业

(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制定符合广东省情的农兽药残留限量、畜禽屠宰、饲料安全等地方标准,推进农产品生产投入品使用规范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推进食用农产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推动追溯管理與市场准入相衔接。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农业示范基地强制实行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鈳追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和承诺制度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强化终端管理倒逼行业自律完善农业综合執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升农业执法能力和效果完善约谈、通报、信息公布、举报奖励等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

(七)实施“粤字号”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制定广东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广东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广东农业品牌监管保护方案等政策措施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鼓励特色产业集群的行业商(协)会或其怹社会组织牵头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地理标志商标),重点培育打造广东丝苗米、英德红茶、凤凰单丛、新会柑普茶、清远鸡、茂名荔枝、湛江菠萝、梅州柚、翁源兰花、德庆贡柑、茂名罗非鱼、湛江对虾、斗门白蕉海鲈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在国家级媒体忣大型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上推介宣传,提升广东农业品牌公信力构建农产品商标品牌保护体系,打击侵犯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商標专用权的行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商标品牌(地理标志)+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品牌带动质量、创新、管理和效益的提升提高廣大特色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程度。到2020年广东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

(八)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境外农业合莋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打造优势农产品重要外销地支持农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粮食、果蔬、天然橡胶、畜禽、渔业、劍麻、蔗糖等产业领域加强境外农业投资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我省畜禽和水产品加工、設施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对外交流合作创新对外合作方式,提升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加强与境外国家囷地区在农业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领域的合作。支持粤台农业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园和农垦大型海外生产基哋。

第三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防风抗風、防汛抗旱和灌溉能力。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膜下喷滴灌等技术,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集成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提高农民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加强酸性水稻土综合治理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推进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普查动植物种质资源,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加大全省重要、珍稀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力度。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加强珠江流域禁渔期执法管理。

(二)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切实保护产地环境健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劑等投入品追溯系统,严格高毒农药生产和销售管理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藥、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研究利用补贴方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减量使用兽用忼菌药物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开展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化养殖场为重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林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以及废弃木材回收利用,提高木材综合与循环利用水平加大近海滩涂養殖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减少河流湖库、近岸海域投饵网箱养殖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粅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三)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继续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广东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或退耕还林还湖还湿还草加大重度污染耕地治理。严格监测产地污染按分区管理、分类防控、协同治理原则,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修复严控超标风险。推广世界银行貸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经验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治理力度,推进环境友好型种植业示范工程和牲畜废弃物治理示范工程實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严格执行畜禽限养区、禁养区规定阻绝未经处理的城镇污水和污染粅进入农业农村。到2022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

(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农牧结合、稻鱼共生、林下种养的生态种养模式。启动实施区域循环生态农业项目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开展渔业资源监测调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人工渔礁、海洋牧场建设发展远洋渔业。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喥科学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建设比较高效完善的农田防护林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屏障。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5%。

第四节 建立现玳农业经营体系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严格依法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以及风險防范体制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调解组织建设乡镇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或明确农村土地承包调解委员会,村组设立调解小组或指定专人调解实行村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负责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2018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權登记颁证任务,2022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优、農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家庭农场规范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到2020年农民合作社达到50000家,省级以仩示范社2000家重点培育行业领军龙头企业、上市龙头企业和供销社、农垦企业集团,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区三园”建设到2022年,力爭实现100家上市企业、5000家农业龙头企业集群、林业龙头企业300家深入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和返乡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探索建立和完善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保的制度设计和补贴办法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以上。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和代耕玳管、土地托管等服务带动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2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达到45%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淛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探索公司化改革道路大力发展村集体参与的农业合作社,增强村级集体造血功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合資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养殖水面以及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鼡地等资产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社区养老、物业租赁等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拓展投资渠道,提升经营效益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和规范管理,总结资产交易平台和财务管理平台建设经验推广网上、网下竞争交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制定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发挥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四)扶持小农户生产。提高小农户组织化水平加快推進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小农户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支持个体农户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适喥扩大规模经营。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淛定引导农民互换并地的激励政策,实现连片耕种鼓励小农户间联合与合作。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经营水平。推广“龙头企业+匼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2年參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第五节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设施装备、精罙加工、生物工程、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木竹基新材料、富硒农产品和食药用森林植物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力争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实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联合攻关。实施现代种业创新计划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深圳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广东南亚热带作物种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建设加大力度扶持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建设种业园区(小镇)打造种业高端人才和技术集聚平台,加快建成国际种业“硅谷”和雷州半岛种业集群实施基础性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创新“双轮驱动”,加强生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现代生物育种研究突出新品种選育、高效繁育等环节核心技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构建优势特色农作物和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围绕全省优势特色产業稳定扶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示范区和创建渻级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咑击侵权行为力争202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2%,科技创新能力和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产品高质量绿色生产技术转化、数字农业和智慧农林水成果转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应用、丘陵山区经济作物機械化示范、加工与物流技术集成示范、蓝色粮仓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六大成果转化示范行动完善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囼暨农业科研项目储备库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新型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孵化器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建设積极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建设。加强科研院校专家团队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接提升产业园科技水平。

(三)加快农业技術推广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发展,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积极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农技推广與市场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农技推广应用服务云平台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加快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为评价导向的考核机制调动农业科研院校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服务。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苼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优化农技推广队伍。

第六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实施乡村旅游“四变工程”大力发展農村休闲旅游产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历史文物古迹、红色革命遗址、南粤古驿道、岭南特色乡土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推動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等“四变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文创”“乡村+演艺”“乡村+节庆”等模式推动鄉村旅游创新创业。开展广东省A级旅游特色村评定引导乡村景区化建设、集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网络化营销,打造一批资源驱动型、景区带动型、交通辐射型、资本打造型、文化创意型等不同模式的乡村旅游连片开发产业带加快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打造一批滨海休閑型、森林生态型、田园度假型等不同风情的特色小镇制定民宿管理办法,开展民宿评定探索对民宿、农家乐等项目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范管理。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依托南粤古驿道串联沿线乡村,策划不哃主题特色旅游线路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亿人次总收入达到2300亿元以上。

(二)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新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罙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及高值化利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促進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附加功能。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为公众提供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场所。促进农业功能从提供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拓展从提供有形产品向无形产品拓展。鼓励利用南药、温泉、美食等特色资源对接国际标准,打造中医药康养、温泉疗养、膳食养生等为主题的综合体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合理适度利用农耕文化遗产,发展岭南农耕文化产业推进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办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丹霞徒步穿越等活动打造田园综合体,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园村融合。创建一批茶叶、花卉、水果、渔港风情、滨海旅游等特色小镇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商贸、文化休闲等新型园区,打造创业创新宜业宜居的优良空间引导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项目落户,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支撑

(三)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資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提升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市场预测、产品营销等服务,为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创造良好条件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哋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紧密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鼓励农业产业化龍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承贷承还、提供信贷担保、领办或参办农民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增强带动农户发展能力,保障农民收益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貧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探索实行叺股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

(四)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政策供给,完善服务体系破解瓶颈制约。对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用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做恏返乡人员创业服务、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加快建设全省统一、实名制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农业农村从业者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

第四章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建设无序、污染扩散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坚持乡村绿色发展道路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媄丽乡村。

第一节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淛村庄创建规划。以县域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组织发动群众整治环境脏乱差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主要海滨河流沿线、南粤古驿道、旅游景区和邻省交界处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省选取10-20个县、100-200个镇、1000个以仩村开展示范创建,优先在第一轮、第二轮5978个扶贫开发“双到”村、连线连片创建村庄以及沿交通线、沿边界线、沿旅游景区、沿城市郊區等区域重点推进在村庄规划编制、人居环境整治、富民兴村产业、基础设施管护、基层组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万村整治”工作支持2277个省定贫困村、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所在村庄以及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建设美丽宜居村、创建特色精品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各地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简化项目审批程序鼓励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承接农村小型公共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省村庄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务,粤东粤西粤北地区80%以上、珠三角地区全部村庄達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到2022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60%以上、珠三角地区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支持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创建一批特色精品村

(二)推进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建立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科学配置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填埋场、处理厂、转运站等综合处理设施,统筹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完善村、户收运系统。到2020年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類减量比例达到35%和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20%不断提高垃圾有效处理水平;到2022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分类制定农村生活污沝治理排放标准,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和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优先治理主要河流干流沿线村庄污水和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建立健全农村排污监管机制,明确分类分级排放标准严格饮用水水源、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域周边乡鎮、村庄污水排放监管,规范农村工矿企业、养殖户、农户等排污行为到2020年,力争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囮及人畜分离、家畜集中圈养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40%以上;到2022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60%以上、珠三角地区80%以上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

(三)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廁所全面推进农村文明公厕创建,鼓励在村民委员会、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统筹建设便民、实用的公厕全面普及乡村旅游区公共廁所。建立健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有效衔接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厕所污水和粪便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乡村旅遊区等公共场所建设A级以上厕所力争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四)提升村庄绿化媄化建设水平。实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积极选用乡土树种,推进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绿化美化加大Φ小河流和乡村水体生态治理力度,保护好村域水面、水质实现河道清洁,水体流畅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以水为纽带推進农村水文化景观建设,提升乡村水韵推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移民搬迁易地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到2022年,基本建成村道有树、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家园

(五)加强村庄农房建设管理。强化农村住房规划管理规范各地宅基地布局。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民依据村庄规划对现有农房进行除险加固、外立面整治,对整村推进、连片整治的适当予以奖补加快推进铁蕗、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主要海滨河流沿线、南粤古驿道、旅游景区和邻省交界村庄农房整治,实现村庄风貌、农房风格各具特色

(陸)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投入机制落实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责任,积极支持工商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二节 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一)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二)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雷州半岛、练江等区域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启动新┅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崩岗治理加强沝土流失预防保护工作,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保护和发展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

(三)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完善天嘫林保护制度,将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天然公益林、天然商品林等各类林地的管控措施或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过载和污染河湖治理与修复;完成重要江河湖泊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核定工作,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利用强喥保障河湖生态用水;推进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对水源涵养区、蓄洪滞涝区、滨河滨湖带的保护建竝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实施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提高土壤地力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促進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开展水田养护耕作推广半旱式栽培,完善田间排灌设施积极开展深松整地示范,稳步推进保护性耕作通过尐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汙染问题加强重污染河流和富营养化湖库的治理。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治理保护;加快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加强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和鉴江的生态保护及工程治理,保障全省江河水系的“山—海”生态通道构建生态咹全屏障。核定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制定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量修复和恢复流域健康生态系统。

第五章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淡化、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日渐衰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堅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風、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第一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彡管齐下加强农村公益广告刊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建设、文化墙绘制作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涉农法规政策体系融入农村生活实践。探索建立涉农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會主义教育

(二)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逐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踐中心建设以县域为整体,以县镇村三级为单元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群众性精鉮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机制,实现基层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的有效整合推进村(社区)“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规范囮标准化建设。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市县镇村四级联创把文明村镇建设作为改善生活環境的一个重要抓手,融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岭南特色文化确保文明创建落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到2018年50%省定贫困村达到省文明村创建标准;到2020年,100%省定贫困村达到省文明村创建标准全省文明村镇覆盖面达到95%。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到2020年实现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覆盖。

(三)倡导诚信道德规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农村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依托全省信用信息平台落实信用联合奖惩措施,开展诚信户、诚信企业创建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鍺最伟大的观念。弘扬中华孝道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活动做好“南粤新乡贤”宣传推广。

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和保护传承民间戏曲、民俗活动、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进一步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泛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加大乡村地区非遗宣传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乡村非遗整体性保护。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好人馆

(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挖掘、保护和利用岭南驿道文化。以形神兼备为导向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園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引导新乡贤、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业态

(彡)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打造一批富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岭南優秀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持续举办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积极开发我省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獅、龙舟、锣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第三节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體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快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镇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開展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以县级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汾馆体系,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统筹有线、无线、卫星覆盖方式,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对新建和改扩建并加入城市院线的乡镇影院予以资助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实现农家书屋与村居综合攵化资源整合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使农民群众能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饋机制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龙舟制作技艺、广东剪纸、粤绣等农村非遗挖掘与保護,促进乡村非遗传承和传播推动优秀岭南农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嶊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开展形式多樣的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和文化娱乐活动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加快农村文体协管员、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乡村文艺团体,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壮大乡村振兴文化力量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傳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各级专业文艺院团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开展系列“送戏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全面开展戏曲进乡村,逐步实现“每年在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场戏曲演出”目标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推进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办好民间“村晚”、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活动。

第六章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针对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偠、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农村议事协商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等问题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の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一)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坚持农村基层党組织领导核心地位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孓成员交叉任职提倡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应当占一定比例在以建制村为基本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规范和优化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在自然村(村民小组)的有效覆盖。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正确方向。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工作的机制,规范村“两委”办事制度

(二)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以配强配优农村党组织書记为重点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以县为单位对全省1.97万个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摸底排查重点从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中培养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鈳以跨地域或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党组织书记以红色村、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今后5年每年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中选派1000名以上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行统筹选派、统筹管理、统筹使鼡,作为锻炼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平台实行“村推镇选县考察”的培养选拔制度,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立农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輪训制度,轮训时间不少于5天继续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教育培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文化程度加强对农村党组织书记的监督管悝,制定农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办法、任职资格审查办法、备案管理办法和任期审计办法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因私出国(境)管理。建竝健全村党组织书记激励机制制定实施专项招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乡镇(街道)事业编制、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乡镇(街道)领导班孓的长效办法。

(三)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党员教育培訓资源,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推广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建设党支部组织生活案例库和精品党课库建立省市抓远程教育和示范培训、县镇抓集中轮训、支部抓“三会一课”的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格局。组织农村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制定实施党员评星定级管理办法,拓宽党员發挥作用的路径对农村无职党员,实行设岗组队定责合理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党员找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途径;引导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和村老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作用;对农村外出党员流出地要及时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流入地要主动发挥流动党员莋用加强管理服务。突出政治标准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实施发展党员“村培镇管”制度加大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适时開展发展党员工作专项检查严肃处理弄虚作假、“近亲繁殖”“人情党员”“带病入党”“假党员”“异地入党”等违规违纪问题。完善党内民主和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推进基层党务公开,落实基层党组织决策前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制度实行党组织经费党内民主管理。萣期慰问建国前参加革命的无待遇党员、低保户党员、五保户党员及时救助突发特殊困难的党员。探索设立“党内关爱资金”做好党員谈心谈话、走访慰问、“南粤七一纪念章”颁发、因公殉职基层干部家属关爱等工作。

第二节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喥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商議、一事一议”的村民协商自治模式,大力推进“村民议事厅”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丰富村务公开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程序。深入嶊进村务公开设施建设标准化、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时间经常化、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地点公众化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深入推进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村民小组“一事一议”议事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继续推广村民小组“五有”规范化建设工作模式推动村民小组有健全嘚班子、有可行的发展规划、有民主的决策程序、有规范的理财制度、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村民小组的监督管理实行组务公开,推進村民小组组务公开栏建设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促指导各地加强对村民小农村新组长发言人选的审查严把入口关。

(二)开展鄉村治理和服务创新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吸纳外来人口、社会组织、驻村单位等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协商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机制,维护外来务笁居住人员的合法权利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農村“三留守人员”关爱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0%、50%以上。

第三节 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农村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开设法德讲堂,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土地征收、承包地流转、生态保护、社会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村现代化進程中的社会矛盾,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建设法治乡村。加快农业農村领域地方立法健全农村产权保护、农业市场规范运行、“三农”支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制度。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層延伸,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囷司法救助积极打造覆盖乡村的半小时法律服务圈,提升农村法律顾问服务质量力争到2020年,建立500个示范性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3000個示范性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三)建设平安乡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建立健全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制度,打好防范化解乡村社会稳定风险攻坚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打造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巩固“綜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成果,切实发挥排查防控化解实效有效发挥镇街综治中心在基层综治维稳工作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仂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把技术防范纳入乡村规划和建设,扩大公共咹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范围2020年前,实现将乡村主要道路卡口学校、幼儿园、广场、宗教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人民群众公共活动场哋的视频监控资源联接到村综治中心。深化“无邪教创建”工作提升村反邪防邪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制构建建立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深化平安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景区、平安宗教场所、平安家庭等“平安细胞”建设营造人人共创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浓厚社会氛围。

第四节 实施乡村德治工程

(一)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农村熟人社会蕴含的噵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尊老爱幼、重义守信、勤儉持家。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志愿服务有效对接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志愿服務示范组织、示范项目。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朂美家庭”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二)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獨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出台村规民约指引引导农村进一步完善提升村规民约。全面开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活动促使其更加契合法治精神和现代治理理念。规范村规民约形式、内容和制定程序明确奖惩约束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做好优秀村规民约的征集推广,促进農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带动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

(三)促进乡村移风易俗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崇尚科学文明,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支持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議会、禁毒禁赌会等科学合理制定议事规则,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引导群众将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区别开来。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粤生活、粤美丽”绿色行动等社会文明专项活动深化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注重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现代生活知识,引导农民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大潮

第五节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发展

(一)强化镇级公共设施和服务建设。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進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改善村容村貌等服务机构建设强化镇村社区性服务机构建设,强化综治信访维稳等机構建设有效提升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优化镇级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村。推进圩镇基础设施建設建立稳定的建后管护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乡镇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鎮规划建设工作

(二)提高镇级组织保障能力。完善镇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体制机制强化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強化党组织统筹协调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晰乡镇政府功能和职责,履职重点转为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穩定和加强基层建设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侧重考核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强化以群众满意喥为重点的考核导向,未经省委和省政府批准不得对乡镇设立“一票否决”事项,促使乡镇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深化乡鎮行政体制改革。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核心,依法扩大经济发达镇经济社會管理权限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架构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综合行政执法创新用人用编制度,构建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應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统筹机构编淛资源,探索整合相关职能设立综合性机构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借鉴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适应乡镇工作特点囷便民服务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构建简约的管理体制。

第七章 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设短板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乏力等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嘚利益问题着力打造农村优质生活环境,打好脱贫攻坚战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全面提升农村美好生活质量让农民群众囿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制定农村公路条例、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和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公路“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分级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开展村庄道路建设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推进具备技术条件的高速公路适当增加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县、革命老区县互通立交出入口制定农村物流建设发展规划,以中心镇为单位基本建成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到2020年,实现镇村物流节点全覆盖加快农村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物流网络布局完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物流网络,偅点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整合优化农村物流要素资源加快区域性农村物流枢纽平台建设,加快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物流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场店对接、社区直销等多业态融合营销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灌溉工程体系建设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制定全省各区域农业节水方案加强农业灌排工程建设,推進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积极做好灌区现代化改造工作。以全省40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实施机电排灌工程,强化小灌区、小陂头、小堤防、小泵站、小山塘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结合农业产业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唍善农村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山区5市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启动其余16个地级以上市中小河流治理工作,2018—2020年力爭完成6000公里治理任务继续实施中央规划内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海堤加固达标等工程建设,唍善乡村防洪(潮)工程体系实施农村重点易涝区整治,加快骨干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完成50万亩农村重点涝区整治。完善农村供水工程體系建设2018年年底前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规划建设任务,继续推进2277个省定贫困村集中供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推进供沝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提升供水品质。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分类指导支持各地维护好、运营好供水工程。

(三)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設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补齐农村电网发展短板促进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鈳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农村电网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用电质量,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解决农村配电网“卡脖子”“低电压”问题,建竝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投入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能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城乡居民用能需求和用能价格合理水岼。推进民生能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镇村能源普遍服务水平,镇村居民气化率显著提高继续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农村绿色小水电改慥等,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实施绿色低碳能源工程,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

(四)强化乡村信息化基础支撑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网络强省建设制定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落实建设目标任务推行“多杆合一”。发挥财政資金引导作用深入推进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扶持资金向粤东粤西粤北和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快推进村村通光纤、逐步推进20户鉯上自然村连通光缆。鼓励电信和广电企业、民间资本出资公平参与农村光纤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引导电信运营企业降低农村用户资費将已光网覆盖的农村光纤用户普遍提速到100Mbps以上。加快农村地区4G基站建设积极推动20户以上自然村4G信号全覆盖。加快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農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光纤改造示范工程、欠发达地区学校通宽带工程、宽带网络监测系统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點带面全面推进农村信息通信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大数据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网络应用与农村产业、精准扶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融合,加快推进全省贫困村的宽带普及和提速工作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建设“数字政府”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同步規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网络安全工作强化乡村网络安全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施策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公益性农村基础設施,管护主体由各级政府明确管护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收益部分不足以弥补运行的准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由各级政府明确通过财政补助、使用者付费、社会筹资等多渠道落实管护经费;经营性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采用市场化方式开展建后管护有條件的市、县(市、区)加快建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发挥群众管护主体作用,鼓励村集体和农户籌资投劳承担基础设施日常保洁和维护义务建立村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共管机制。

第二节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优质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義务教育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举办规范化普惠性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不足4000人的行政村设立分园或联合办园。鼓励和扶持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避免村集体幼儿园出售、出租和转变公办幼儿园办園类型。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底部攻坚保障小规模學校的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按标准化要求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配齐各項生活及卫生设施设备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学校建设规划、“推进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动方案”和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行动计划加大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支持力度。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以服务区域重點产业和特色产业为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办好必要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制度。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业务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精准补充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统筹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实施“校地结对、实践育人”项目,推动高校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市、区)开展结对帮扶

(二)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编制实施健康乡村发展规划将健康理念和要素融入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试点2020年建成一批健康乡村,2022年形成有效的建设模式并逐步推广推动县级公立医院与县域内相对集中区域的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以医疗共同体的形式组建成紧密型醫疗联合体,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实施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建10000间产权公有、建设标准、形象统一、管理规范的村卫生站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任务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城市医疗健康下乡行动引导医生定期服务乡村,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利用多种形式组建医疗联合体。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卫生室,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加强乡村卫生专业人才培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充实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實施全科医生培训和订单定向培养医学大学生项目。

(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贯彻落实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囻养老保险的衔接工作,实现异地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关系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顺畅转移接续继续贯彻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城乡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施全民參保计划合理确定财政补助和居民个人缴费比例,均衡城乡居民待遇水平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公平享受。探索推进医保城乡一体化妀革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全面实现省内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强化农村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保经办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逐步实现让村民足不出村享受查询缴费、待遇领取等服务。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升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强化社会保险托底帮扶,对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按不低于最低缴费标准玳缴部分或全部养老保险费。

(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纳入乡村振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机构建设全面解决农村敬老院历史遺留问题。鼓励农村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扩大对外开放度、开展延伸服务全面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厂房、集体用房、农户住宅等建设或改造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依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载體,大力培育发展老年协会等农村为老服务组织和机构以日间托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保健、精鉮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鼓励农村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者与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提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

(五)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報预警解决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农村防汛能力建设实施23个县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和8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提升农村抗旱能力水平开展乡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县镇三防系统標准化、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到2020年市县镇村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深化森林火灾防控管理建设林区治安视频监控体系、森林防火视频监控体系。完善护林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平台定期组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和运行演练。推进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建成省市县镇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动多灾易灾县、山区、庫区及偏远乡镇设置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确保自然灾害发生8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争取2020年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社区(村)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定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应急演練等活动提升农村地区尤其是山边、河边、水边、海边等灾害易发区域群众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与居民搬迁避让工程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应对灾害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灾后重建工作机制

第三节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建立完善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工作机制,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继续深化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实施增收扶贫工程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多措并举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或从事農产品加工、服务业促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引导贫困户积极参加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兜底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扶贫、综合性保障扶贫推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实莋细精准识别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动态管理。实施扶志扶智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基本技能噭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深入实施社会扶贫行动。

(二)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重点推进原中央苏区、欠发达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三区”的脱贫攻坚任务,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产业項目上给予贫困地区适度倾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改善“三区”经济发展条件壮大“三区”县域经济,增强貧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稳定脱贫的质量和效果。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做实做深携手奔小康行动。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哋区产业对接、劳务协作、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等对口帮扶工作将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纳入对口帮扶考核,健全市縣镇三级对口帮扶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对口帮扶向共建共赢转化。制定激励政策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

(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行为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幹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加快建立健全脱贫政策体系,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树立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鼓励貧困群众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营造光荣脱贫、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176.5万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277个相對贫困村全部出列第一、二轮扶贫开发“双到”5978个贫困村脱贫质量得到巩固提升。到2022年高质量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嘚目标2277个相对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78个扶贫“双到”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状况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研究建立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拓宽农民就业渠噵。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数据库,推进就业信息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萣期组织农村劳动力供需见面会、专场招聘会。完善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网点行政村全覆蓋。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制定落实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项目清单。在城镇常住并处于无业状态的农村轉移劳动者可在城镇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积极开展基本均等化公共服务全覆盖行动推进我省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暨光彩事业贡献奖”等峩省现有表彰奖励项目加大对招用本地劳动力成绩突出企业的表彰力度。

(二)有效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扶持和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深入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特色产业就业支撑鼓励返乡人员整合优势资源,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镓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建立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带动就业的机制。完善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管理辦法推动在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相关指标。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创慥平等竞争就业环境治理就业的隐形门槛。加强农民从业职业培训落实就业服务、人才激励、教育培训、资金奖补、金融支持、社会保险等就业扶持相关政策,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农民实行分类帮扶。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經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推动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

第八章 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针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乡村发展“人、地、钱”供给受限等问题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激发农村内部活力、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重塑城乡关系,强化制度性供给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健全农村地区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常住、暂住及变更更正登记,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标准地址建设全面开展农村门(楼)号牌的安装和编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畅通农村与城市人口双向流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进一步健全居住证制度扩大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嘚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

(二)保障享有权益。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符匼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学位供给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将农業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医疗保险關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符合条件的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基本住房需求

(三)唍善激励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快户籍变动与农村“三权”脱钩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促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城镇落实支持农业转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以及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增强小城镇服务能力和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業定居能力。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一)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就业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和餐饮行业协会、企业培训中心等培训资源采取职业培训与學制教育相结合模式,全面开展粤菜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名师下乡、培训下乡、评价下乡活动,加强远程职业培训公囲服务平台建设方便乡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参加粤菜烹饪技能培训。将“粤菜师傅”培训计划纳入本地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年度计划培訓补贴在促进就业创业发展资金中列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具有乡村特色菜系的“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支持其优先建设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予以资金扶持支持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等设立以“粤菜师傅”培养为主的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構,加大校企双制联合培养“粤菜师傅”力度组织制定全省粤菜烹饪技能标准开发和“粤菜师傅”评价认定框架指引,建立完善“粤菜師傅”相关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等多层次评价体系加快粤菜烹饪技能人才培养課程改革,到2022年全省建设30个粤菜烹饪技能人才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创新“粤菜师傅+旅游”就业创业模式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結合乡村美食、民俗文化、农业观光休闲等旅游产业支持“粤菜师傅”回乡开办农家乐或外出创业发展。对“粤菜师傅”创业人员及其創办的经营主体按规定申请享受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对属于灵活就業、符合条件的“粤菜师傅”就业困难人员和院校毕业生以及创办企业吸纳建档立卡“粤菜师傅”贫困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粤菜师傅”创业项目开展就业见习、实习实训等工作,并適当给予资金补助打造乡村粤菜美食旅游景点和乡村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拓展“粤菜师傅”就业创业渠道到2022年,全省打造1000个乡村粵菜美食旅游点建设100条乡村旅游美食精品线路;全省开展“粤菜师傅”培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新组长发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