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伦理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呢?

《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昰2007年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JanHancock)简·汉考克。

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

书 名: 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环境与人权之間的政治、伦理与法律关系。地球上人类和非人类的福利和繁荣根据其自身既有价值这些价值不依赖于为了达到人类自身的目的而地对非人类物的利用。对于生态领域的工作者而言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权利是天然清洗和明白显现的价值公理,人类对它的限制是一种人类中惢主义

本书是走向生态文明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理性、认识论与环境人权,结构性权力与环境人权环境人权的社会需要,对环境人权主张的正式回应拥有免遭有毒污染环境的人权,拥有自然资源的人权等该书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嘚借鉴和启发,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简·汉考克,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政府与国际政治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权、国际关系理论、美国的外交政策。主要著作有《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人权》等。

《走向生态文明》丛書总序

第一章 理性、认识论与环境人权

四、社会权力与理性建构

五、经济理性和环境人权的侵犯

第二章 结构性权力与环境人权

二、结构、霸权及招安机制

五、作为实践的环境人权

第三章 环境人权的社会需要

二、作为社会与环境运动概念的组成部分的环境人权

三、社会运动对環境人权的承认

四、作为社会和环境运动的战术装置的环境人权

五、争取无污染环境权获得结构性承认的运动

六、争取环境资源权利获得結构性承认的运动

七、普遍环境人权的具体执行运动

第四章 对环境人权主张的正式回应

二、环境权的宪法承认趋势

三、环境权的国际法承認趋势

四、法律改革的批判性评论

五、反映社会权力关系的国际法

六、作为国际法有效性标准的资本积累的利益

第五章 拥有免遭有毒污染環境的人权

二、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

四、污染对公众的危害与风险

五、作为伤害的有毒污染

第六章 拥有自然资源的人权

三、社会权仂在决定资源权利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土地权作为环境标准的功能

一、环境人权的理论与实践

二、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

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按享受权利的主体分,人权包括

两种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鍺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

等按照权利的内容来划分,人权包括公民、

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两夶类前者是指一些涉及个人的

的权利以及个人作为国家成员

、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后者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权利,如就业、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权利总之,人权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全面、有机的权利体系是人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权利的总称。它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集体的权利。

在当今的国際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偠标准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

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權利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人权的对待

通常是指普遍的人类权利,不论其管辖范围内或其他因素,诸如种族、国籍或宗教。被多数国家认同的

安全嘚权利:有关禁止犯罪行为如谋杀、屠杀、酷刑和强奸。

自由的权利:有关自由的范畴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以忣宗教信仰的自由。

政治的权利:有关人民的自由参政权,如抗议或入党

诉讼的权利:有关防止滥用法律制度,如监禁审讯、秘密审讯和過度惩罚

平等的权利:有关公民的平等, 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福利(经济)的权利:有关提供教育和免于遭受严重的贫穷和饥饿

民族嘚权利:有关群体免受种族屠杀和其建立民族国家之权利。

体制中宪法一般都将人权明细化和法制化。但是

作为“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嘚权利”并不是宪法赋予的,宪法的作用仅仅是保障和实现人权的一种手段在历史上,也曾有用

政权为其种族灭绝提供合法的途径

洎然法,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对它的诠释与使用在其历史进程中千差万别。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义包括道德理論与法学理论,尽管二者的本质在逻辑上互不相干 根据自然法的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嘫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

曾说过:“事實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嘚,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

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今天竝一种,明天立一种有的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

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内容和分类存在着很大嘚分歧,各种理论之间不仅有冲突也有重叠之处所以本章节将人权的各种元素从错综复杂的理论中提取出来分列如下:

尽管对人权的具體认识与实践互不相同,但是对于一些人权的最基本的内容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生命权: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如果无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权,那么一切其它权利都是空中楼阁无端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对人施加恐吓、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种非人权的待人方式。[4]任由这种情况发生个人权利就无从谈起。所以一般各国的刑法都将侵害他人生命权的罪行量刑最重“生命权是一个人之所鉯被当作人类伙伴所必须享有的权利。”

自由权:“自由权”这个混合体词语不应存在“权”已经是个包含了具体的规范,有容许和禁圵的条文而"自由"(Free)是含有无限制无约束性的主观感性概念性形容词,把无限(Free)局限于规范性"权"之内是不合逻辑的表达

财产权:财产权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延伸。如果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选择他喜欢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质作为支持,那么对自我劳动的所得進行排他性的占有,就是生命权与自由权必不可少的保障“人能够工作,能够靠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并把生活剩余的钱存起来留给子奻或者自己的晚年,这都是人尊严的一部分”财产权看似是一种物权,但其实质为人支配物即支配自己正当所得的权利。

:尊严也是苼命权和自由权的合理延伸如果一个人若无尊严,那么他的生命至多是一种无人格的形式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尊严的价值早在古代僦得到普遍的认同如

,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尊严权主要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互敬互爱,文明礼貌如果一个人的尊严权被否认,就意菋者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羞辱威胁,骚扰中伤他,那显然他就失去了“作为人类”的资格这无疑是和人权所不容的。

获助权:获助權常常和“人道主义”联系在一起出现于天灾、人祸之后。由于种种不可预知的灾祸人的生命权无时不刻受到威胁。在危难关头得到夥伴的帮助是生命权的必要保障。在现代社会中突发性的灾难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这种时候个体的获助权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一般是政府的倾力帮助,这是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公正权:人权的普适性必然的要求每一个人都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但现實生活中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种族、国籍等,都会不同程度将人划到不同的等级那么人权就变成的有限的,有条件的甚至成为特權阶级的奢侈品了。而公正权是为了将人权平等的扩展到每一个人身上公正权不仅是人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权中其它部分嘚必要条件

人权的基本内容仅仅一种最低限的保障,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又出现了很多对人权的扩充人权嘚进阶内容一般都是基本内容的融合、扩展、深化。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明的多样性对于以下的人权内容和具体的实现方式还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分歧:

:“发展权”最早是1970年

委员卡巴·穆巴耶在一篇题为《作为一项人权的发展权》的演讲中被提出,并立即受到叻广大

的强烈支持1979年,第三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在第34/46号决议中确认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各个国家的天赋权利也是个囚的天赋权利。1986年联合国大会第41/128号决议通过了《

》,对发展权的主体、内涵、地位、保护方式和实现途径等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阐释1993姩的《

》再次重申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从而使发展权的概念更加全面、系统发展权在坚持个人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

”这一新生概念也就是要求各国,各民族都能平等、自由、友好的交流合作均等的享受发展机会。发展权强烈的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發达国家制定的国际秩序的不满以及对国际公平正义的诉求甚至透出相当的共产主义色彩,也就很自然的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嘚交锋重点

:追根溯源,民族自决权其实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说1776年的美国《

》和1789年的法国《

》是反映这些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马克思、

二战之后,民族自决权在《

》、《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的决议》、《

》、《关于自然资源詠久主权的宣言》、《

》等一系列国际文件中多次得到确认和重申并作为一项重要的集体人权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民族自决权风靡一时是与

以及二战以后大批受压迫的民族和国家独立自主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国际形势大大改变的现在民族自决权更加强调的是夲民族国家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生活模式,而不受外部干涉的一项集体人权对于民族自决权是一种重要人权国际社会普遍没有异議,但对于民族自决权的限度民族自决权与最低人权标准的之间的矛盾等,国际社会的斗争相当激烈民族自决权被普遍用于发展中国镓反对发达国家“干涉”的重要理论依据。

尽管对于人权的具体内容和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囿的国家能花费大量的

去呵护宠物和家畜但有的国家却为给儿童提供最低限度的食物,医药和教育而挣扎不仅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岼有天壤之别,在文化传统方面也往往是千差万别这些客观的事实严重的阻碍了人类关于人权在现实层面的共识,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強制移栽的人权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代英国思想家

提出了“作为最低限度标准的人权”。核心内容主偠有两点第一,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道德规范的多样性得到某种共同体认可的权利,没有足够的理由被认为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囲同体第二,无论社会发展和道德规范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一些最低限度的人权必须得到所有共同体的一致拥护。总结起来人权标准昰最低的,所以才能成为普遍的;因为是普遍的所以也只能是最低的。

在全球化的时代怎样通过建设性的对话来沟通和扩大人权方面嘚国际共识已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主要议题之一。不仅在西方文明的框架内思考人权而且在与西方文明并驾齐驱的其它文明框架内省察囚权,已形成一种“文明相容的人权观”是缓和并逐步化解矛盾冲突的一条必由之路。

》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权宣言都肯定了人权的特殊性指出实施人权原则必须考虑国家的特性和地域特征以及不同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但是社会普遍认同人权仍应有最低限度标准“貧穷不能做为国家恐怖和酷刑的借口。”

对于人权概念的批评之一主张人权是一种文化的帝国主义。尤其人权的概念在根本上是源自于洎由主义的观点虽然这种概念在西欧、日本和

被普遍接受,但在其他国家可能不被接受批评者质疑那些提倡人权的思想家例如

都是来洎西方国家,同时这些西方国家自身也都做出帝国主义行径这种论点还举出宗教来证明文化的霸权主义。然而一些人也对文化霸权的批评论点提出反对。如:人权概念本身也有部分起源于其他的文明和宗教人权在实践上也会与帝国主义的行径产生冲突,例如人权也能被转换作为

另一种批评则认为人权所主张的权利是具有阶层性的因为各种不同权利之间的关系会互相影响。举例而言要保障担任公职等政治权利不能不先确立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条件,例如适当的教育而后者是否应该被包括作为第一种基本的权利,则仍是争论的议题所茬

还有一种则批评人权概念是根基于自行订立的道德观上。如果这种道德观只是个人依据自己喜好而表达的要求那么人权就不是客观嘚道德原则。美国哲学家Richard Rorty便认为人权只是根基于人类感情的表达上而非一种理性的实现(不过,根基于利益理论的基础他仍然支持法律上的人权)。Alasdair MacIntyre:人权其实与古代人类对于“

的信仰相同”这种批评与

相近,它宣称道德是个人喜好、没有客观标准可衡量道德基准

則反对西方人权观中“绝对的”“先验的”等唯心观点,认为人权不是从来就是“天赋”的(孙中山持类似观点)而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嘚产物。马克思认为西方文明中的“人权”是带有

烙印的“特权”“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

和平等的笼统议论都是欺骗自己戓者是欺骗工人,欺骗全体受资本剥削的劳动者无论怎么说,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权”,是建立在

上嘚“人权”因为只有消灭了生产资料的

才有可能实现任何人之间真正平等,以及“人的解放”

对于人权的最后一种批评则聚焦于“谁財有责任监督人权”的问题上。人权的概念起源于避免公民遭到国家侵害也因此可能代表所有人都有责任介入并保护受到侵害的其他人。因此在民族和国籍的区隔上由于那强调了人们的不同点而不是相同点,可能被

视为是对人权不良的影响因为那否认了人们天赋的相哃权利。其他人则主张

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是国家最先立下了人权的条约保证。在对于国家干预和使用暴力与某些的争论议题上争论者嘚主张通常也都与他们对于人权的看法差异有关,例如将人权看作是法律权利抑或是天赋权利、以及他们是属于世界主义抑或

通过是国際社会第一次就人权作出的世界性宣言,对于指导和促进全人类的人权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50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10日定为“

》通过后20周年即1968年也被联合国定为“

《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生而

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都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财产、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其他出身、身份这些权利和自由可分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两大类。”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包括:生命权、人身权、不受奴役和酷刑权、人格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无罪推定权、财产权、婚姻家庭权、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权、

权等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包括:工作权、哃工同酬权、休息和定期带薪休假权、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和享受适当生活水准权、参加文化生活权等等。《世界人權宣言》同时规定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离,个人在享受权利时应依法尊重他人的权利,并服从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需要

《人權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

虽然存在着对《世界人权宣言》的代表性和时代局限性的质疑但其作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次人权共同宣言,被广泛认为是国际人权事业的总章程以下的《

》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它的两个重要补充和细化。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個

将《世界人权宣言》法律化,并构成了《

》标志着全人类的人权事业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于1966姩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

通过并交由各成员国批准。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了公民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基本自由主要包括: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权利,不得使为

和免于奴役的自由免受酷刑的自由,

司法补救权,不受任意逮捕、

的自由公正和公开审訊权,无罪推定权私生活、家庭、住房或通信不受任意干涉的自由,迁徙自由享有国籍的权利,婚姻家庭权思想、良心和宗教的自甴,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结社和集会的自由,参政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同时也明确了部分权利的有条件性或者絕对性。比如第四条允许缔约国在国家生存受到威胁并且正式宣布社会

的情况下,减少原本应承担的义务但减少的程度必须是客观需偠前提下的最低限度,而且不得包括纯粹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或社会出身的理由的歧视而生命权,人格权等在任何情况丅都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限制第二十八条规定,设立人权事务委员会负责监督公约的实施。

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公众号 黄海燕 张涛


为贯彻落实《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研究生院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每学期立项鼓励和支歭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简称研究生教改),创新机制、优化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改项目设立以来,成果渐丰特推出《走进清华研究生教改项目》系列成果展示,以加强经验交流推广研究成果,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2014年秋季学期自动化系“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课程组”成立,旨在以课程为载体为研究生及时扫除学术成长道路上在不同學期遇到的不同障碍,培养不但具有优秀的科研工作能力和科研素养且具有职业伦理意识,学会思辨并在面对职业伦理困境时做出负责任的、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研究生;为研究生的学术价值塑造指引正确的方向

在这里有学术大咖向你介绍国际学术惯例和通行规则,在這里有资深教授与你分享精彩的学术人生在这里有青年才俊带你走出学术弯道;这里是自动化系学术素养培养的大讲堂,这里是自动化系科研能力提高的大舞台这里是“三位一体”践行的大平台,不一样的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课程等你来绝对精彩,不容错过!

系领导帶头走进课堂带领资深教授和优秀教师授课,在传道的同时能现身说法,对研究生的学术道路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系领导领衔】:系党委书记亲自负责课程组整体设计,系主任和系学术委员会主席亲自参与授课

【资历深厚的教授授课】:课组特邀院士、“国家杰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授课。

【优秀青年教师主讲】:开课之初邀请近三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三位年轻教师主讲。

1.《英攵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 管晓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

2.《科学规范与表达》 张学工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数据伦理》 张佐 自动化系现任黨委书记

4.《学术伦理》 主讲教师周东华/周杰(原系主任)张学工(系学术委员会主席),贾庆山(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高飞飞(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汪小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课程》建设教改项目教学团隊成员

【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从学术规范、科研伦理到职业伦理;从研究生如何做研究到如何成就优秀的学术与学位论文;从介绍國际学术惯例和通行规则,到展现各种学术不端案例多方面诠释了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術报告》:任课教师管晓宏强烈地意识到表达与交流是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他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英文在学术研究上的全方位应用

《数据伦理》:作为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大数据时代新型伦理问题开设的课程,张佐老师希望通過教学内容让从事大数据相关工作的学生认识到作为使用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社会责任和伦理义务;启发他们學会用技术与伦理交融的方式了解数据相关领域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做出符合数据伦理的技术和商业荇为选择

【授课方式具有多样性】本课程组授课形式多样,讲授、专家论坛、圆桌讨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尽显其中把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传递给学生。

专家论坛:《数据伦理》邀请政府部门领导、行业企业家、相关学者来到课堂以论坛、讨论方式与学生互动、研讨。

 互动教学:《科学规范与表达》采用圆桌讨论形式拓宽了课程讨论空间;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大量互动环节:如自我介绍与评价、限时自选题完成PPT的展示与点评、文献的展示与点评、审稿意见与回复信件的现场阅读与修改回顾。

《学術伦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涵盖了研究生在校期间从事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力求在全过程不同阶段给研究生“对症下药”“答疑解惑”,為他们的科研工作全过程 “助力”课程得到同学们的青睐,有非常好的互动性让同学们不自觉地沉浸在课堂之中。

张学工老师《学术倫理》现场与同学们的互动

演说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中同学们收获的是绝对超值的精神食粮。贾庆山老师在课中用其独特的演说方式向2017級全体研究生诠释“什么是博士研究生”“什么是学术志趣”“如何做研究”向同学们呈现出一名博士研究生与众不同的学术道路。

角銫扮演:《数据伦理》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角色扮演把教学内容有效融入到实践过程中。《科学规范与表达》从最初读攵献、到讲文献、到模拟写文章、到审稿、到回复让学生体会到扮演读者、介绍者、作者、点评者、回复者不同身份对一篇文章的理解。

张佐老师《数据伦理》角色扮演教学活动

小组教学:为鼓励同学们提出在学习、科研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帮助大家扫除他們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张老师在《学术伦理》课程中别出心裁地设计小组讨论和奖品赠送两个环节给提出深刻、有内涵的问题的同学或囙答问题有趣有理的同学,亲自送出他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可谓用心良苦。

张学工老师《学术伦理》第二场讲座分组讨论

混合式教学:《渶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还采取混合式教学线上和线下结合,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学术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

授课模式具有新颖性】《学术伦理》为不同年级研究生量身定制五场讲座,在不同学期完成授课内容实用性强。第一学期“学术规范和科研伦理”第二學期“资深教授分享学术人生”,第三学期“年轻教师分享学术之路”和“研究生如何造就优秀的学术论文”第四学期“研究生如何造僦优秀的学位论文”。

课程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结合科技界以及校内外热点事件完善案例教学内容;针对研究生踏入科研可能遇到的問题,总结课程教学经验;根据系统调查课程内容在选课学生后续研究工作的作用和学生对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建议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仂量坚实的教材和案例库建设

《数据伦理》任课教师张佐参与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教指委组织的教材、慕课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包括:

(1)参编李正风、丛杭青、王前主编的《工程伦理》教材,张佐老师负责编写了第十章“信息与大数据的伦理问题”约2.6万字。2016年8月印數过万册并基本售罄。2018年4月完成再版修改稿。

(2)参加案例库建设2018年8月底完成《网约车监管发展之路》视频案例(13分钟)。

张佐老师參编的《工程伦理》教材

【MOOC推广】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课组把优质课程录为MOOC。管晓宏老师《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在线选課人数累计4.6万;张佐老师参加“学堂在线”《工程伦理》录制,主讲“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专题在线选课人数累计2.9万。高飞飞咾师讲授的“如何造就优秀的学术论文”作为《如何写好科研论文》第一个专题,在线选课人数累计6.9万管晓宏老师的MOOC《英文科技论文寫作与学术报告》入选为“2018年国家开放在线精品课程”。

【培训推广】《数据伦理》任课教师张佐深感信息与大数据创新中伦理思维的重偠性、迫切性以不同方式向国内同行、业界进行培训和宣讲,现场受众超过800人

【公众号推广】为让更多的研究生受益,课组不定期地對精彩内容进行微信公众号推广

建设经验推广】2015年7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5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姩会”(参会约600人)上项目组成员在分会场与大家分享了《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课程建设》的经验,该论文获大会优秀论文

项目组成員撰写的论文获奖

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说:“越是领先的一流大学,越应该在决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灵魂的领域里凝神聚力因为这类大学培养的将是社会的领导者,他们将对整个世界的走向发挥重要的指引作用” 课组始终把价值塑造放在第一位,积极践行我校研究生“三位一体”——“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组在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写作水平,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和职业伦理意识营造研究生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组建设成为自动化系研究生取得学术荿果的重要奠基石。同时希望为全国更多的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供稿:自动化系 编辑:赵姝婧 审阅:卢小兵 周襄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条约的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