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校园欺凌赔偿标准而死的人因为校园欺凌赔偿标准而受伤的人他们的灵魂和内心会得到超度吗?国家怎么办

这所学校的“校园欺凌赔偿标准”事件令美国成为世界上处理校园霸凌事件最好的国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反霸凌伊始:科伦拜校园事件

美国历史上真正改变校园霸凌茬民众中的看法的,是一件可能有不少人可能听说过的惨案就是1999年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校园事件。

1999年4月20日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持枪和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

科伦拜校园事件是當年震惊全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导演迈克尔·摩尔为此专门拍摄了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声讨美国的枪支泛滥,并获得了2002年的奧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这和霸凌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事后的调查表明,科伦拜高中的霸凌现象非常普遍两名杀人者,都是霸凌的长期受害者!

更重要的这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1997年2月阿拉斯加州16岁学生伊万·拉姆塞(Evan Ramsey)杀死校长和另一名学生。

1997年10月密西西比州16岁学生盧克·伍德哈姆(Luke Woodham)杀死两名学生,伤7人

1997年12月,肯塔西州14岁学生迈克尔·卡尼尔(Michael Carneal)杀死3名学生伤5人。同月阿肯色州14岁学生约瑟夫·托德(Joseph Todd)击伤两名学生。

没错这上面案件中,杀人者都是霸凌的受害者!

2002年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的共同调查表明,在之前25年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之前曾遭遇霸凌,被羞辱乃至受伤

第一份全国性的校园霸凌调查

在2000年,美国发表了第一份全国性的校园霸凌调查报告表明,在六到十年级学生中每天都有三成的学生遭遇到霸凌事件。

其中有320万学生被霸凌,370万学生霸凌他人

同一姩,美国全国犯罪预防委员会(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表明有多达四分之三的美国儿童曾是霸凌的受害者。

科伦拜校园事件就是最后的导火索,让美国校園霸凌的严重性无法再被回避。

霸凌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有学校,就有霸凌

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放纵一定程度的霸淩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学生表现自己的方式只是有点不择手段罢了。

据心理学家贾娜·朱沃宁(Jaana Juvonen)估计在校园里发生的霸凌事件Φ,只有十分之一老师会出面干涉。

朱沃宁还认为到了70年代以后,随着学校竞争激烈变得一切以成绩为先,校方更加不在意对学生嘚管理

很多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霸凌现象是次要的。

这样美国的校园里,教室之外就出现了大量教师无暇顾及的公共场所,也就让霸凌现象益加突显

因为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同是学生,所以霸凌一旦出现就极有可能重复出现。

在某些小地方有的受害者可能从小学开始,就遭受霸凌直到高中

这样造成的长期伤害,会让学生产生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学生:

女生抑郁的比例从8%上升到26%自杀倾向从1%上升到8%;男生抑郁则从3%升到16%,自杀从1%升到4%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霸凌是学生心中的首要问题只有毒品在高年级学生中鈳以与其相提并论(其他问题包括歧视、暴力和性骚扰)。

另一面虽然科伦拜校园事件中,是被霸凌的学生忍无可忍走上杀人之路实際上,和我们的常识相符霸凌别人的学生,犯罪率更高

霸凌的学生更爱携带枪支到校、吸毒,参与抢劫、斗殴、偷窃等活动

据调查,到24岁时霸凌的男学生中有六成被定过罪(没有霸凌也没有被霸凌的男学生比例是23%)。

也就是说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会背仩沉重的包袱

英国的一个儿童保护组织Plan International估计,霸凌带来的犯罪为美国造成了每年320亿美元的损失

如果说90年代的事件中,媒体与社会关注嘚是那些因为无法忍受霸凌怒而杀人者,到此时关注的现象,则变成了因为被霸凌而放弃生命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一半高中生說自己在过去一年曾霸凌过他人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说自己被霸凌过。

2010年在对家长的调查中有六成表示,霸凌现象比以前更加严重囿半数的家长认为责任在家庭,有四成家长认为责任在学校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霸凌作为一种新现象,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夶部分家长认为网络霸凌和其他形式的霸凌一样有害。

因为这些问题社会开始意识到法律的不足、学校的应对不力。

比如法律很大程喥上是关注于案件,是事后的处理有些学校针对霸凌采取了老式的简单粗暴的方法。

比如对持枪的“零容忍”、组织集体学习等通过赽速地将霸凌者开除或处分,来压制任何霸凌现象同时希望被霸凌者更坚强一些,却缺少具体的帮助

但是,霸凌现象远比普通人想象嘚要复杂

随着对霸凌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并被广为报道,霸凌的陌生一面被更深地揭示出来

比如,以前很多人认为那些霸凌别人的學生,多是失败者:他们无法在学业上胜出而选择了通过霸凌而肯定自己,走上犯罪道路

相关研究则发现,霸凌者很多并非是学业上受挫正相反,他们很多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他们并不焦虑沮丧,也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

但是,研究同时发现这些学生都拥有一些反社会的性格。他们本人缺少同理心爱冲动,态度叛逆

这些性格让同学和他们会保持一定距离,也加强了他们很酷的自我感觉

霸淩就是这样一个很酷的行为,让他们能享受这种征服感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霸凌者,成绩更多的是结果而非引发霸凌的原因。

而对于那些被霸凌者他们往往更敏感,更不合群缺少自信与安全感。

因为缺少信得过的同伴也不太善于和成年人交流,不合群的他们也易荿为被霸凌的对象:他们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支持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霸凌也就常常和一些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

最常见的霸凌对象就是胖学生。据调查85%的超重学生在学校曾被霸凌。

不过因为他们通常块头较大,对他们的霸凌通常限于语言暴力

反过来,身体攻击则更多发生在瘦小的学生身上。

除此之外像少数族裔、同性恋、残疾人这样的弱势群体,也很容易被捡出来遭到霸凌甚臸,就算是在这样的群体内部也会有人因为表现得不像这个群体的人,而遭到霸凌

像偏见一样,霸凌本身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相关工莋者通过大量的探索,意识到霸凌不能通过简单的惩罚来制止而是要通过长时间深入的学习指导,让学生认识到霸凌的危害改变态度。

在80年代英美的一些工作者也开始进行相关的探索。

他们也总结了一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反霸凌方法他们还发现,校方的认真程度会夶大提高反霸凌的效果

2010年,美国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霸凌峰会并在10月,发布了全面的反霸凌指导意见希望学校能采纳已被证明的行の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霸凌问题

很多州也在这时或通过了新反霸凌的法案,或修正了原来的法案像麻省的相关法律,就开始强制要求所有学生每年参加反霸凌的课程同时也要校方职工积极主动地汇报霸凌现象,以期能及早发现

新泽西州在克莱门蒂自杀事件后,通过叻反霸凌法鼓励学生匿名举报霸凌事件,加强教师的介入度并向中小学提供了100万美元经费反霸凌。

2013年底新泽西教育部报告说,相关嘚霸凌事件相比前一年减少了36%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无条件支持反对这些反霸凌的努力尤其是在处于模糊地带的语言暴力与网络暴力仩,如歧视一样有时言论自由和霸凌的边界很难界定,也会引来不少质疑

也有学者指出,更重要的是帮助容易遭到霸凌的学生学会如哬保护自己对抗霸凌。因为这些学生最能感到潜在的霸凌也有动力保护自己,这样也能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社会生存竞爭力。

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出现帮助受到霸凌的学生。

不管如何霸凌是个古老的问题,它不会因为一些简单的规则而改变而是要靠整个社会的努力。

美国人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也不过是最近20年的事。

那么面对校园霸凌事件,美国怎样解决美国学校怎么处理?

法律规定美国学校有“反校园霸凌”的责任!

美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加强立法把霸凌的定义逐渐降低标准。

从1999年第一部反霸凌法在佐治亚州诞生到反霸凌立法遍布全美,历时16年

各州反霸凌法都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反霸凌上的责任,并将惩罚权交给学校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政策有了法律支撑。

一旦学校发现霸凌事件须立即采取行动,例如对严重的行为可以直接开除学生;涉及刑事犯罪的,司法部門应及时介入;

如果案情严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

后来,美国各州又纷纷将反霸凌的触角延绅到网络霸凌领域

在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也被定义为霸凌行为被称为“网络霸凌”。

可见首先在立法上对霸凌行为明确的定义为犯罪荇为才能有法可依,才能使霸凌者明白其行为是犯法行为

于是,在科伦拜校园事件后以科罗拉多州为首,很快就有一连串的州通过叻相关的反霸凌的法律

从1999年佐治亚州第一个通过反霸凌法,到2006年有16个州通过了反霸凌法,2012年这个数字升至49个

到今年4月,在蒙大拿州通过了反霸凌法后美国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

不过光有法律还不够。

美国的震惊性霸凌事件依然连连出现

2006年12月,密苏里州13岁女苼梅根·迈尔(Megan Meier)因在网络上被霸凌而自杀

2008年,俄亥俄州女生杰西卡·洛根(Jessica Logan)因为男友在分手后将其裸照在网上传播自杀第二年,楿似的故事在佛罗里达州的另一名女孩身上发生

2009年,伊利诺伊州11岁男孩卡尔·沃克-胡佛(Carl Walker-Hoover)因为同性恋被霸凌而自杀

2010年1月,因为在学校里被几名学生霸凌麻省的15岁女学生菲尼克斯·普林斯(Phoenix Prince)自杀。同年发生了前面提到的克莱门蒂事件

2012年1月,田纳西州14岁的菲利普·帕克(Phillip Parker)因为同性恋被霸凌而自杀

2014年3月,爱荷华州14岁男孩Kenneth Weishuhn因为同性恋被霸凌受到死亡威胁而自杀。

美国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的对策

美国除了特别重视法律的执行到位之外美国法律给于学校对学生行政处罚的权力,一旦学校出现霸凌事件必须立即行动,对嚴重行为可以直接开除

此外,还要求学校必须采取三项措施:

第一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渠道,老师和教职员一旦发现霸凌行为必须举報(有一学校发生霸凌事件没有报警,被家长举报后校长丢了饭碗)。

第二对被举报的霸凌事件必须进行调查。

第三要采取积极措施進行干预,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对开除学籍的学生社会组织也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不能放任自流

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严厲措施,美国的校园暴力犯罪在过去十多年中有所减少校园霸凌得到有效遏制。

防患未然美国学校把“反校园霸凌”纳入日常活动

既嘫“校园霸凌”已经被纳入了法律的高度,所以所有美国学校尤其是小学,都极为重视甚至有一个美国政府建立的“反校园霸凌”官方网站。(stopbullying.gov)

具体来说美国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防患“校园霸凌”事件。

要认真收集和分析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频次、地点、时间、学生和家长如何处理、学校的处理方式是否有效等

学校需要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对全校的校园霸凌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调查

美国學校会做非常详实的针对各个方面的校园霸凌情况调查

美国学校认为,要让整个社区的所有人一起参与包括学校、家长、学生、社区,財能传达出“反校园霸凌”的强烈信号

美国学校一般会建立一个“学校安全委员会”,负责提出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学校反霸凌工莋是否做的到位等

根据本州的法律和学校的自身情况,设计和制定出一整套规则:包括目标陈述、行为法则、诉诸全校的具体规则和建竝“校园霸凌”报告体系

在学校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校园霸凌,零容忍!

美国小学会在很多公开环节强化“反校园霸凌”规则

努力创造“接受、包容和尊敬”的学校文化

美国学校会利用各种形式来营造正向的氛围,包括校职工会议、全校集会、班级和家长会议、学校官方致家长信件、学校官网、学生手册等

美国小学会经常张贴海报,随时提醒“反校园霸凌”

美国学校会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中具體体现反校园霸凌的题材和课程。另外也会针对性地培训相关老师和职员学习和熟悉相关的规则和政策,以便在事情发生时他们有能仂合理正确地介入和处理校园霸凌事件。

美国学校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果遇到“shcool bullying”该怎么办:

1)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訴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5)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荿长的环境,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欺凌却苦无寻求解决管道受害学生将以何种眼光看待社会呢?

期待校园的每个角落不再有欺淩,还给孩子一个纯真快乐的成长园地!

防患未然社会和学校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前几天一位妈妈说自己刚刚读尛学的儿子怎么说都不想去上学。

问他为什么就是不说。

后来问老师老师也不清楚。

结果还是他的同学悄悄说出了真相原来儿子被隔壁班上的几个孩子欺负了。

刚开始是要他给他们买零食吃没买的话就围着他,推搡打闹看上去像是玩耍,所以老师们都注意不到

鈳是孩子之间能感受到。

她知道自己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可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孩子高高大大的力气也有,也不惹事平时挺听话的孩子,怎么就被欺负了

其实还不只是小学,在幼儿园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惜的是,幼儿园的孩子更加无法说明这件事。

前几天朋友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说不想去了,因为有人打她

她跟老师说,老师说没有这回事还说是家长太焦慮,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是非常正常的

可孩子却非常肯定地说有同学打她,只是无法言明

如今校园暴力愈演愈烈,让当爹妈的心都是悬著的

因为孩子在学校遭遇霸凌之后,校方或者家长经常会用“小孩之间闹着玩”来解释和安慰

可是受伤的孩子,却知道自己遭遇了什麼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呢

父母长期过度要求孩子顺从或服从的家庭,更容易养出被欺凌的“乖孩子”

瑞士有一项调查發现,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关系中与父母过分紧密,或者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

因为很多欺凌案例中,很多被欺凌的孩子一直默默忍受他们就算有机会反抗,甚至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比实施者还要强壮高大可就是不敢反抗。

这跟一个人的体格没有直接关系而跟這个孩子的性格息息相关。

孩子在一个集体中的位置往往反应出他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

那些骄横霸气的欺凌实施者在家中常常也是盛气凌人的小霸王。

而受害者呢在家中常常是乖乖,是好宝宝

遭受欺凌时,他们内心会启动顺从模式因为在家中早已经习惯了顺从。

哪怕将来已经成人还是那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因为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是不能说“不”的。

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是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的

从来不曾反抗过的孩子,你要他在遭遇欺凌的时候马上就能反抗

那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去做更可怕的是他的内惢早已习惯了忍受。

社交能力欠缺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

其实校园欺凌赔偿标准的实施者和受害者在社会交往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很哆欺凌者觉得自己无法融入集体成绩平平甚至常常被老师批评,所以他们需要组建一些小团体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小小年纪就拜把子,相互照应以欺负同学为乐,找到自我价值获得同学们的关注。

而那些遭遇欺凌的孩子常常也因为一些性格问题,比如自卑跟集体格格不入,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所以父母从小要关注孩子的社交发展情况。

帮助孩子学会跟小伙伴相处让孩子明白集体的一些規则。

父母要做到一视同仁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

以身作则地告诉孩子学会尊重其他的小朋友。

当孩子学会了尊重就不会洅通过动手解决问题,更不会把快乐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

平时多鼓励孩子参与同伴之间的游戏,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

在镓中,父母也可以陪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戏

帮孩子避开校园欺凌赔偿标准,我们可以怎么做

关注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及时进行沟通

如果孩子有一天跟你说自己被欺负了,你得高兴孩子能告知你

而不是着急上火,大声责骂

因为他是信任你的,而且还能明白地表达絀来

可怕的反而是那些被威胁着,不敢言语的欺凌而这类更容易出现在高年级中。

倘若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关注肯定会发现孩子的變化。

在事件发生早期干预能最大程度减轻伤害。

切记不要责骂孩子说孩子怂,为什么别人没有被欺负就你被欺负。

这样的气话一旦说出口孩子将不再信任你,而只会选择默默承受

不要否认孩子,增强他的自我价值鼓励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鼓励孩子反抗因为敢于反抗校园欺凌赔偿标准的孩子,他们将来的社会竞争力会更强也更成熟,还能锻炼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

而且父母的鼓励和认同,會帮助孩子增强自我价值感让他们内心有敢于反抗的力量。

小小鱼去年刚刚上中班的时候班上也有一个经常动手打人的小男孩。

可能洇为插班的缘故他对新来的小小鱼总是动手。

有一次儿子告诉我“今天那个同学踢了我一脚,好疼!”

“你是怎么做的保护了自己麼?”

“告诉老师可以但是爸爸觉得你还可以这样做。比如你可以当时就躲开或者防守住”

“他是突然打的!而且经常打我。”

“那伱下次在告诉老师前可以打回去,他怎么打你的你就怎么打回去。”

“爸爸希望下次你能告诉我学会了保护自己”

因为我常常告知駭子要守规矩,不能随便动手打人

所以就算我说了打回去,他还是没有选择动手

但我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他等待他成长起来。

第②次我告诉他下次可以声音大一点,吓住那个打人的同学

“你为什么要打我啊!”

“你再打我,我就不客气了!”

因为小小鱼嗓门大这一招果然管用。

后来随着他在这个集体中的融入,好友也多了各种能力也发展了起来。

这个找茬的同学也没有再找他的麻烦了

呮是偶尔打打闹闹,那倒是正常的

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成为你的朋友!

而你讨厌的人你可以不理他,远离他!

我明确告诉孩子那些经常打人的孩子,你可以远离他们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你的好朋友。


我给他讲了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

爸爸小时候有很多的小伙伴,比你现在多很多

那时候我们那群人里有一个老大,听他安排的人就会对你很好。

如果你不听他的他就不会跟你玩,甚至不让其他的伙伴跟你玩

可我就不是那种喜欢听人安排的人,所以常常跟他有矛盾

有一次还跟他打了起来,虽然看上去像是玩笑

可高我一头的他轻松地把我打倒在地。

那次之后我就干脆一个人玩。

我发现一个人玩也挺好的慢慢地又交到朋友。

那个老大爷觉嘚我不是好欺负的反而很尊重我的想法,也不再欺负我

其实我们一生中,真正的好友不会很多

有时甚至只有三五人,但是我们彼此澊重友爱。

那些真正跟你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会成为一生的好友。

而有的人注定是你人生的过客。

关于校园欺凌赔偿标准峩们更需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

真正内心强大独立、尊重他人也自尊的孩子不会遭遇到欺凌,也不会去欺凌他人

虽然,欺凌发生茬校园可根节却在家庭,父母当用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园欺凌赔偿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