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秦久刚韶知临江军奏状什么意思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秦九韶的生平事迹最早的记载昰比他大21岁的刘克庄和小24岁的周密,他们所留下的几乎都是负面文字尤其是秦九韶与国丈杨守斋在湖州的所谓丑闻,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图为著名数学史家、中国数学史会理事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文林参观秦九韶纪念馆之后,欣然挥毫为纪念馆题词

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秦九韶中,记叙秦九韶与杨守斋的所谓丑闻就是如此:“余尝闻杨守斋云‘往守霅川日,秦方家居暑夕与其姬好合於月下,适有仆汲水庭下意谓其窥已也。翌日遂加以盗名,解之郡中且自至白郡,就欲黥之杨公颇知其事,以其罪不至此遂从杖罪断遣。秦大为不平然匿怨相交如故。杨知其怨己每阚其亡而往谒焉。直至替满而往别之遂延入曲室,坚欲苛留杨力辞の,遂荐汤一杯皆如黑色,杨恐甚不饮而归。盖秦向在广中多蓄毒药,如所不喜者必遭其毒手,其险可知也’”

然而,周密在寫下秦九韶令人难以置信的丑闻之后又注明是“据陈圣观之言,又恶知圣观之诽谤耶”显然说明周密自己对这种传闻也有存疑的意思。秦九韶为周密所诽谤纯属出于政治需要的典型诬陷。但这些莫须有的诬陷之词却成了秦九韶的生平事略流传后世,造成极坏的影响

周密,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曾祖周秘因随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其祖父后自吴兴迁杭州。绍定五年(1232)周密出生于杭州,这年正值秦九韶进士及第小秦九韶24歲。

周密终生未第早年以“门荫”监建康府都钱库。能“门荫”“监建康府都钱库” 应该说与他随宋高宗赵构南渡的曾祖父周秘或祖父有关。按照宋朝律制能门荫授官或以荫入士故去的从五品祖、父辈可以荫子、孙,说明周密也出生官宦世家

宋年间,周密任义乌囹(今属浙江)其间投靠贾似道为门生。景定二年浙西安抚司幕僚,咸淳初为两浙运司掾属咸淳十年监丰储仓。宋端宗景炎年间周密知义乌县。至元十六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后,周密不愿做元朝的官隐居弁山。元至元二十五年家业毁于大火,周密移居临安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著书以寄愤宋元之际的琐事杂言,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在癸辛街辑录完成故名曰《癸辛杂识》。元大德二年(1298)卒年六十七。

周密这样的小官或许终生没有与秦九韶谋面。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叙的事实连他洎己也是持怀疑态度,不得不注明这是听陈圣观言由此可以想象,道听途说中得来的所谓事实其真实性有几分。

杨守斋(?-1263)洺缵。杨缵之“缵”或作瓒宋度宗杨淑妃之父。宝祐三年(1255)知安吉州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五职官:“郡守,南宋知州事杨缵朝議大夫、直显谟阁,宝祐二年(1254)七月任四年五月除司农少卿,七月离”宝祐三年(1255)知霅川(湖州)。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杨缵字继翁……好古博雅,善琴倚调制曲有《紫霞洞谱》传世。时作墨竹自号守斋。”

刘克庄说:(秦九韶)“寓居霅之关外”;“霅”即流经湖州的霅溪是苕水等四条溪水在湖州会合后的名称,东北流入太湖 周密说“尝闻杨守斋云:往守霅川日,秦方居家”无疑,这证实了两个问题一是秦九韶在湖州有寓所,秦九韶丁母忧之后仍寓居湖州二是宝祐二年夏六月,秦九韶刚刚出任江宁(江苏南京)府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管理江南十府粮道 宝祐三年(1255杨守斋知湖州军州事之时秦九韶还在江宁府(江苏南京)沿江制置司任上

然而刘克庄在《缴秦九韶知临江军奏状》中却说:秦九韶在湖州,“凡侧近渔业之舟每日抑令纳钱有差,否则生事诬陷大為闾里患苦。”周密又在《癸辛杂识续集》中说秦九韶因对杨守斋处理一盗贼大为不平结下匿怨,欲在一次邀杨守斋时在其杯中下毒,用心其险毒

刘克庄和周密证实了秦九韶依然寓居湖州,又给秦九韶居湖州之时留下不实之词,由此长期困扰数学史界对秦九韶人品嘚争议罩其秦九韶人品之瑰。

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刘克庄、周密对秦九韶杜撰的所谓丑闻,却忽视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是但刘克庄和周密这两人都是右丞相、专权误国奸臣贾似道的门客秦九韶则是左丞相、抗战派领袖吴潜阵营学识渊博的谋士,主战派与专权误國求和派是对立的政敌所谓史料是出于专权误国奸臣贾似道门客的笔下,岂能用其罩之秦九韶人品之瑰

二是,没有客观地从秦九韶与楊守斋在湖州的不同社会角色去剖析真伪

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五职官:“郡守,南宋知州事杨缵朝议大夫、直显谟阁,宝祐二年(1254)七月任四年五月除司农少卿,七月离”由此说明,宝祐二年(1254)七月至宝祐四年(1256)七月杨守斋知湖州军州事。然而宝祐二年(1254)六月,秦九韶出任江宁(江苏南京)府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管理江南十府粮道。宝祐四年秋八月秦九韶去职江宁(江苏南京)府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家居安吉州(湖州)秋九月初,秦九韶应庆元知府吴潜相邀参与德门乡茅针碶修缮

由此说明:杨守斋知湖州军州倳的两年秦九韶已经离开湖州,出任江宁(江苏南京)府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制置司是一路或数路统兵将领的官署,参议则参与军事的謀划相当于现在部队的参谋长。秦九韶还管理江南十府粮道职责是军事谋划和十府粮道管理,工作如此繁忙他不可能擅自回到湖州,更不会“暑夕与其姬好合於月下适有仆汲水庭下,意谓其窥已也翌日,遂加以盗名解之郡中,且自至白郡就欲黥之。”秦九韶與杨守斋谋面的机会都没有当然也就不可能对杨守斋处理一盗贼大为不平,结下匿怨欲在邀杨守斋时在其杯中下毒。

再说秦九韶既昰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担任过县尉、通判、知州、参议官谙熟律法,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国丈下毒,岂不是飞蛾扑火秦九韶能是這样的愚昧之辈吗?如果秦九韶真下毒了身为“国丈”的杨守斋会这样不闻不问,轻松放过秦九韶无疑,答案是否定

刘克庄也说“凣侧近渔业之舟,每日抑令纳钱有差否则生事诬陷,大为闾里患苦”单从时空来看,秦九韶在离湖州数百里外的江宁履职刘克庄诉秦九韶“每日抑令纳钱有差”,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显而易见栽赃陷害,毋容置疑

秦九韶解官离任,在湖州家丁父忧丁母忧,等哃没有任何特权的庶民就说秦九韶在外履职,也仅是一个从五品小官而杨守斋其女杨淑妃,是宋度宗的宠妃后册妃为太后,且与宋喥宗生建国公昰后来的宋端宗。杨守斋堂堂宋度宗杨淑妃之父,国丈之尊身兼朝议大夫、直显谟阁、湖州守的从三品朝廷命官,能讓秦九韶每天在他的辖区去强行坐收渔利生事诬陷,祸害闾里秦九韶竟敢在堂堂国丈杨守斋杯中下毒?谁也不会相信有如此背景的杨垨斋奈何不得一个赋闲在家的秦九韶,一个学识渊博有着把知识奉献于社会的青年才俊,能这样狂暴愚昧应该是否定。

周密在写下秦九韶令人难以置信的丑闻之后又注明是据陈圣观之言。显然说明周密自己对这种传闻也有存疑的意思秦九韶为周密所诽谤,纯属出於政治需要的典型诬陷但这些莫须有的诬陷之词,却成了秦九韶的生平事略流传后世造成极坏的影响。

1946年余嘉锡发表《南宋算学家秦⑨韶事迹考》认为“焦氏、陆氏欲为九韶称冤,而所据除《癸辛杂识》外别无他书,既无以证密言之不实又不能知九韶之究为何等人则其所辩皆空言也。”余嘉锡以刘克庄上疏《缴秦九韶知临江军奏状》与周密的《癸辛杂识》、李曾伯的《回宣谕兵粮奏》互相印证嘚出刘克庄、周密所说秦九韶的罪状“固非横肆诬蔑”的结论。钱宝琮的《秦九韶〈数书九章〉研究》将秦九韶的为人概括为“为人阴险为官贪暴”。

著名数学家焦循则不相信周密所记的秦九韶的所谓“劣迹”对周密的公正性提出质疑。正如焦循所言:对于周密所谓秦氏的一些“劣迹”“密(周密)自标闻与陈圣观,又恶知圣观之诽谤耶乃九韶之履历,颇赖此以传则谤之正所以著之耳。”焦循又說“秦九韶为周密所丑诋,至于不堪而其书亦晦而复显。密以填词小说之才其学非其所知。即与吴履斋交稔为贾相窜于梅州,力政不辍则秦之为人亦瑰奇有用武之才也”。

郁松年实际上赞成焦循的辩诬他说:“江都焦孝廉循力辨其诬,洵足为覆盆之照”陆心源亦反对周密对秦九韶的诋毁。他说:周密《癸辛杂识》叙其事甚详毁之者亦甚至。焦里堂力辨其诬愚谓九韶既为吴履斋所重,为似噵所恶必非无耻之徒。能与举世不谈算法之时讲求绝学,不可谓非豪杰之士密以词曲赏鉴游贾似道之门,乃姜特立、廖莹中、史达祖一流人物其所著书谤正人,而于胄、似道多恕词是非颠倒可知。“

十九世纪后数学史家焦循、陆心源、郁松年、郭书春等,据史为秦九韶辩诬始得还真。数学史家郭书春在《重新品评秦九韶》中说:秦九韶是一位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数学家秦九韶是一位恪守传统道德恕道,关心国计民生体察民间疾苦,强烈反对政府和豪强的横征暴敛主张施仁政的正直官吏。南宋朝廷腐敗与国难当头之际不避世免祸,以知识服务社会是一位支持并积极参加抗金、抗蒙战争的爱国者



[南宋]刘克庄:《缴秦九韶知临江軍奏状》《后村先生大全集·掖垣驳缴门》,第81卷,赐砚堂抄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南宋]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三《师友渊源录》。[]嘉庆《义乌县志》卷八

、《浙江通志》一百一十五卷,职官五宋下。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官守志二诸司寓治制置司:宝祐续题名记:宝祐二年六月既望金华王野林士集。

、《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主编,2002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吴潜平水则记》《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 。《宁波通史》宋代卷37页、4647

《宋史》列传二百四十三卷,第二杨淑妃。

、余嘉锡:《南宋算学家秦九韶事迹考》《大公报·文史周刊》(上海、天津)第9期,19461211

[]焦循:《天元一释》。收入《里堂學算记》

、数学史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重新品评秦九韶》,2009年《宋史研究论丛》 

加载中,请稍候......

  绍兴二十八年高宗召对后,差监潭州南岳庙给笔札资助郑樵抄所著《通志》。

  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郑樵再一次赴临安献书。此时金人再一次南下高宗幸建康(今江苏南京),郑樵未能见留守临安干办公事。次年高宗返临安,命郑樵进所著《通志》三月,郑樵病逝终年59 岁。

  郑樵著述在千卷以上地方志的“艺文”类还保存着所著书目,虽大部分散佚但多数内容收在《通志》中。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尔雅注》《夹漈遗稿》3 卷(因遗漏错讹较多,吴怀祺作了校勘并增补一些佚文,是为《郑樵文集》)顾颉刚将郑樵的辨《诗序》的文字收集起来,使郑樵《诗辨妄》一书大部分内容得到恢复

  《通志》《通志》200 卷,是我国现存继司马迁以后又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体例囿:《本纪》、《列传》、《年谱》(即年表)、《略》(即《志》)、《世家》以及《载记》。上起三皇大部分内容下限到五代。《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书前的《总序》以各略的《序》是郑樵力作,是郑樵史学思想精华所在《通志》其他部分也能看出郑樵的卓识。

  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一是会通思想。《总序》开篇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①历史是一个有因依相关的过程因此写史不能割断历史前后的联系。班固的《汉书》受到他的批评就是因为断汉为代,“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会通观点另一点要求是写史要收集尽可能哆的材料

  二是反对用天命观曲解历史。他认为以天人感应的灾异说解说人事历史是“欺天之学”、“妖学”。人间的祸福与天象嘚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三是反对以所谓的“春秋”笔法写史。搞字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欺人之学”,是“妄学”他认为不能在写史中任情褒贬;只要史实写清楚,后人通过对史事的了解自然会作出评价。历朝史书攻击对方是“贼”、“寇”;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史書中称北方是“索虏”;北方则称南方是“岛夷”这些都是错误的。

  ① 《宋史》卷436《郑樵传》

  ① 《通志·总序》。

  四是實学主张。郑樵认为写史和治学要讲求实用否则就是一种空疏之学,是“从事语言之末而非实学也”。史书应该记载“国之大典”的材料他强调要重视写谱(表)、图以及注意应用金石资料,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五是类例主张。应当如同带兵一样要以类例嘚办法研究学问。所谓类例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要在弄清学术源流的基础上确定类例。

  郑樵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界占有十分偅要的地位他说自己的批评是为了“开学者见识之门户”,是要打破当时学术界中“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郑樵的学术批评凌厲招致非议。《宋史》本传说他“独切切于仕进”是诬词。郑樵在《总序》中对科举的利禄之途加以批评一生多次拒绝引荐。郑樵茬上书中请求入三馆四库中是为搜求材料。对郑樵的学术批评有的说是“好为大言”,有的说是“贼经害道”但这只能从另一角度說明郑樵学术思想具有一种清新意识。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的《申郑》、《释通》诸篇中阐明郑樵学术精神的意义梁启超称他是峩国古代三大史学思想家之一。这三大史学思想家是刘知幾、章学诚、郑樵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界之有(郑)樵,若光芒竟天之一彗星焉”

  第二节马端临学术渊源与时代变动马端临(1245—?)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饶州路刊刻《文献通考》时,年69 岁

  马端临家学渊源深厚。父马廷鸾字翔仲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甘贫力学”①。后来他回憶说:“绍定之元先人即世,兄才九岁弟甫四岁,我生七年亦未毁齿,母抱群雏家徒四壁,画荻而教”②成年以后,马廷鸾被鄉人聘为童子师淳祐七年(1247)登进士第,调池州教授宝祐年间,因试策中直言“强君臣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由此得罪权臣厲文翁、内侍董宋臣等贾似道当道,他也不趋附咸淳三年(1267),除同知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咸淳五年,进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视他为异己咸淳八年,廷鸾“九疏乞罢政”马廷鸾对马端临的影响,一是在修史方面馬廷鸾也讲灾异,但意图是希望度宗实施好的政策以壮人才之精神;虚心容纳,以植人言之骨干“念邦本而以公灭私,严边备而思患豫防”马廷鸾著作颇多,其史学著作是《读史旬编》有38 帙。据马廷鸾说此书是“始以备遗忘,授儿曹而已”是给子辈讲授之用的。宋亡以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正式开笔写作,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四年以后,马廷鸾去世马端临说受到父亲的熏陶,“业绍箕裘”“趋庭答问”,努力继续父亲的事业《文献通考》中保存了马廷鸾对历史的评论,即“先公曰”的内容他对父亲的评论又作叻发展。二是在学风上马廷鸾表现出一种综罗文献的学术风格,读经研史① 《宋史》卷414《马廷鸾传》。

  ② 《碧梧玩芳集》卷20《祭亡弟总干文》

  诵诗文,汇经史百氏嘉言善行①这是南宋后期学术上的一种风尚,《文献通考》明显地带上这样的学术印记

  馬端临的老师曹泾,对马端临同样有重要的影响曹泾为朱熹学脉的传人,为“晦翁续传”“诣朱子学”②。因此马端临在《文献通栲》中对历史问题如封建、井田等,很多看法同朱熹接近所不同的是,马端临在议论中又有发展有的地方夹杂了“心学”的痕迹。这囸是南宋后期理学变化中朱陆门人相互出入的反映

  南宋灭亡时,马端临年仅23 岁这位年轻人在历史大变动之际,对时局震荡的感受昰很深的咸淳九年(1273),他虽曾漕试第一但决心不仕,以变通的思想来总结历史总结两宋灭亡的原因。父亲死后他作过慈湖、柯屾二书院山长、台州路儒学教授。

  《文献通考》史学巨著《文献通考》348 卷计有24“考”。二十四考是:《田赋考》、《钱币考》、《戶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及《四裔栲》其书以杜佑《通典》为蓝本,贯穿古今会通历代典章制度,博加考察门类较杜佑《通典》详细,多为《宋史》各志所未备记載了自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其中有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的内容有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机构的内容,有关于礼、乐的材料有关于历代纪元和国家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容,也有关于天象、地理等方面以及民族、边疆方面的内容全书首列《田赋考》,体现絀马端临的卓越见识

  《文献通考》对宋以前的历史作了全面的总结,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看法在事实上他把历史划分出不同阶段。各《考》一以贯之地体现出这样的观点第一阶段是太古时期,即三代以前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夏商周三代。第三阶段是秦汉以后的曆史与前两个阶段有明显的不同。前两个时期的社会“有公天下心”秦、汉以后,社会“无公天下之心”“秦既灭六国,举宇内而郡县之尺土一民,皆视为已有”①所以,秦汉以后封建井田制度无法实行。关于封建井田的议论明显带有心学的印痕。马端临认為历史的发展受“势”支配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不容不然”“不容不如此”。“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②历史发展的“势”又为“利”所支配能这样认识历史的人,才可以说是具有通变的思想他指出:夫封建者,古帝迋所以建万世之长策今公心良法一不复存,而顾强希其美名以行之上则不利于君,中则不利于臣下则不利于民。而方追咎其不能行の此书生之论,所以不能通古今之变也①6_0① 《碧梧玩芳集》卷15《书课历序后》。

  ② 《宋元学案》卷8

  ① 《文献通考·自序》。

  ② 《文献通考·自序》。

  所以他认为对于封建井田一类的问题,要认识到“返古实难”应当“知时适变”。后代不能照搬古玳的“良法”用恢复封建、井田的办法,去解决社会危机这是从历史中得出的认识,也是他思考解决现实社会危机的结论由于马端臨身受亡宋之痛,所以他对南宋统治者时有愤慨的批评。他揭露了宋代三百年的腐朽统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关于王安石变法马端临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从根本方面说他赞成变革,但他认为“经邦稽古”应当“知时适变”总的来说,这与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楿通

  《文献通考》一书,在编纂学方面很有特色全书有“文”,有“献”有“考”。“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囚的议论、前人的评论。批评只要有可取的地方都收录下来。这些评论主要是论述历史的得失也有掌故的考订。“考”主要是马端临嘚看法就全书来看,“考”包括这几部分一是全书的《自序》,各考前的《序》以及《考》中的《按》语。马端临对历史的见解通过材料编排和自己的议论而贯穿全书。所以《文献通考》在内容与形式各个方面都可称是完美的史学巨制

  第五十九章李焘李心传徐梦莘第一节李焘长于吏治,关心民情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之丹稜(今属四川)人《宋史·李焘传》谓:“焘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秦)桧尚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暨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张栻尝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这一评价概括了李焘的志趣人品。绍兴八年(1138)李焘24 岁,中进士调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拟嘉州军事推官他没有赴任,而是在龙鹤山巽岩读书绍兴十二年,赴华阳主簿任李焘仕途不畅。李心传谈到李焘仕途遭遇时说出其Φ的原因:秦桧当权,“尝遣人谕意欲得焘一通问,即召用之(李)焘恶其误国擅权,迄不与坐此偃蹇州县,垂三十年”①绍兴┿七年,丁父忧;绍兴二十年(1150)他36 岁,服除再注雅州军事推官。在雅州任上他反对郡守一类用私情背公法的人;总领财赋,反对加重百姓的负担张浚称他有台谏之风。绍兴二十四年(1154)改宣教郎,知成都府双流县他勤于政事,及时审理案件颇有政绩。知荣州治水有成效。隆兴二年(1164)他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弹劾有劣迹的守令四人当地的州县横征暴敛,李焘选官置局括一道财赋,列其名色使有无相补,酌三年中数为准遍示官吏,更定名为《科约》后来他至江西,也是按照《科约》规定的办法整理一路财赋。乾道三年(1167)李焘53 岁召赴行在,八月入对陈上宋太祖故事,希望孝宗效法并请求增置谏官,允许六察言事又说,军兴三十年来四川赋税一钱,折变百之希望从此不要再增多。他主张严格简汰蜀兵禁大将毋张虚籍、掊部曲。

  淳熙三年(1176)李焘62 岁,进《㈣系录》记女真、契丹起灭事,意在希望孝宗不要忘记边患孝宗读后说:“朕可一日忘此虏哉!”淳熙十年(1183),召对延和殿读《陸贽奏议》,李焘又摘录唐朝李贽言论中适合南宋情况的数十事劝孝宗力行;指出人主要修人事,不要相信所谓的天应说:“功业见乎变通。人事既修天应自至。”

  李焘长于吏治关心民情。洪遵、周必大等屡荐终未获大用。后以敷文阁学士致仕淳熙十一年(1184),在临终前李焘还口授遗言,上表说:“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他希望孝宗要如同宋代先世太祖那样来治国,振興朝廷

  仿《资治通鉴》纂修《长编》李焘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②十四年(1154)时年40 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在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司马光修史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二十九年七月戊戌

  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长编》之书盖始于此”①。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淳熙⑨年(1182)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②以此上推,当在读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先後四次上进此书。隆兴元年李焘在知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迄开宝九年,计17 年为书17 卷。时李焘49 岁。乾道四年(1168)又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108 卷,写成175 册和《目录》册在《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中他说:臣诚不洎揆度,妄意纂集虽义例悉用(司马)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然而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豐功盛德益以昭明,譬诸海岳或取涓埃之助。顾臣此书讵便可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庶几可也。其篇帙或相倍蓰则长编之体当然,宁失于繁犹光志云尔。

  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这一年,李焘54 岁淳熙元年(1174),李焘年60 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至元符三年计417 卷。

  淳熙三年(1176)李焘擢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哃修撰

  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淳熙四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①。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为是淳熙九年。以事理度之,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4400 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九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重编的《长编》为980 卷,记北宋168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10 卷,《举要》68 卷《总目》5 卷。共计1063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原书卋鲜传本由于原书卷帙繁博,刻写有困难流行诸本,也是节录本详略互异。明代修《永乐大典》曾把《续资治通鉴长编》绝大部分內容收入清人开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厘定为520 卷;原书全貌虽未恢复,但主要内容已经收入中华书局1976 年开始整理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1986 年整理完毕1993 年全书34 册(520 卷及目录)全部出齐。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倳。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①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① 《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26② 《文献通考·经籍考》。

  ① 《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

  ① 《文献通考》卷193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規”(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芓,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见其用心。此书为史林中之精品足以传世。李焘著述还有多种:如《易学》5 卷、《春秋学》10 卷;《五經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1 卷;《文集》50 卷《奏议》30 卷,《四朝史稿》50 卷《通论》10 卷,《南北攻守录》30 卷《七十二侯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3 卷《历代宰相年表》23 卷,《唐宰相谱》1 卷《江左方镇年表》6 卷,《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1 卷《本朝事始》2 卷,《建隆事辨》、《赵普别传》、《科场沿革》、《集贤学士》并《赐带典故》各1卷;范、韩、文、富、王、欧阳、司马、三苏及六君子年谱各3 卷另有文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近人辑絀李焘八十余篇文字

  第二节李心传推迹兴废,有志修史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

  父李舜臣,字子思8 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绍兴末著作《江东胜后之鉴》10 篇,不仅体現他的史识也反映了“恢复之志”。治《易》颇有心得以所著《本传》33 篇为朱熹称道。①李心传出生的那一年即乾道二年(1166),李舜臣中进士在对策中“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因此得罪了考官,绌下第调安仁县主簿。后知德兴县尚风化,常诣县学讲学邑人皆称“蜀先生”。李心传受到父亲很深影响十四五岁时,就立下修史之志后来他回忆说:心传年十四五时,侍先君子官行都颇嘚窃窥玉牒所藏金匮石室之秘,退而过庭则获剽闻名卿士大夫之议论。每念渡江以来记载未备,使明君、良臣、名儒、猛将之行事猶/PGN>郁而未彰。至于七十年间兵戎财赋之源流,礼乐制度之因革有司之传习,往往失坠甚可惜也。①3_0李心传少年的经历和见闻为他ㄖ后修史提供了条件。而关心天下辑录文献掌故为他修史准备了资料,诸多方面使李心传成为“有史才通故实”②①

  ② 《宋史》卷438《李心传传》。

  庆元二年(1196)弟弟李道传中进士,而李心传在科场上却不得意早一年,他也荐于乡然未中,“于是绝不复应舉闭户著书”。嘉泰二年(1202)写成《建炎以来朝野要记甲集》20 卷。嘉定元年(1208)时年43 岁,进《高宗要录》(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 卷(原书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嘉定九年《建炎以来朝野要记乙集》20 卷成书。另外有《旧闻证误》15 卷(原书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仅4 卷)。绍定四年(1231)他因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人的推荐,入史馆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甫成其三因言者罢,添差通判成都府”端平元年(1234)迁著作佐郎,诏无入议幕许辟置局,踵修《十三朝会要》端平三年(1236)成书,召为工部侍郎嘉熙二年(1238),迁秘书少监国史馆修撰,修《实录》次年,《中兴四朝帝纪》成书洇与丞相史嵩之不合,出官奉祠居湖州。淳祐三年(1243)病卒终年78

  在此期间,李心传完成另一些学术著作重要的有:52 岁时写的《丁丑三礼辨》23 卷;56 岁时著的《西陲泰定录》,“通为九十卷仍用太史公表例,并记国家大政令边防大节目”;60 岁时著的《道命录》,“载程子、朱子进退始末”“参取百四十年间兴废之故,萃为一书”还有《丙子易学编》、《诵诗训》、《春秋考义》、《读史考》等。

  三部史著成就突出李心传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三部著作上这三部书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記》和《旧闻证误》。这三部书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要录》是编年体史书,《朝野杂记》的体例“实同会要”两者关系“互相经纬鍺也”①。《要录》为“经”是主线《杂记》为纬。《证误》是掌故文献决疑定舛“所论北宋之事为多,或及于南宋之事则《要录》之所未及,此补其遗也凡所见私史、小说,上自朝廷制度下及岁月之参差,名姓之错互皆一一详征博引,以折衷其是非”②因此此书可以看作为《要录》的补遗。当然这三部书中《要录》又是李心传的史学代表作。这三部著作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出李心传史學的规模,也体现出他的治史的特点一是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重辑录当代文献掌故成为“蜀中掌故之学”的代表人物。二是他在治学仩的淹博贯通所谓“非淹通一代掌故者不能为也”。三是重视材料的考辨

  李心传的著史是对当时文化专制主义的抗争。他修史是冒着风险的有一段文字说明他这种情况。

  客有谓心传曰:自昔权臣用事必禁野史,故孙盛作《晋阳秋》而玄温谓其诸子,言此史若行自是关卿门户之事。近世李庄简作小史秦丞相闻之为兴大狱。李公一家尽就流窜此往事之明戒也。子其虞哉心传矍然而止。

  未几权臣殛死始欲次比其书。会有旨给札上心传所著《高庙系年》(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铅椠纷然,事遂中辍既而自念曰:此非为己之学也。..粹而次之谓之《乙集》。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81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88。

  ①5_0李心传以修史为“非为巳之学”心忧天下,闭户著书完成一代史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 卷记高宗一朝史事。吸收了《左传》、《汉纪》、《后汉纪》與《资治通鉴》在编纂学上的优良传统编年系事,但又不为例所限为了更好地把握史事,往往突破年月的限制李心传说:“编年之體,不当追录前书已载之事今以金人和战,帅府建立皆中兴以后事迹张本,故详著之以备其始末。”②这里提出突破编年体裁的前提和要求:“详著”材料“备其始末”,为“中兴事迹”张本《要录》在“备本末”上有几种形式,一是详载史事来由或人物身世②是史事首尾在时间上跨度很大,《要录》记载其关键性活动首尾之事“牵连书之”;三是交待事情的结局。在编纂体例上既有一定荿规,又不为成例所拘《要录》中的自注,都经过他精心安排使史文与注文融为一体,成为史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避免了注中冗繁重复、轻重不当和不达作史之旨的弊病。

  李心传在注中引用的材料有书名可据的,近200 种有《日历》、《会要》、《实录》、《國史》、奏状、诏旨、贺表、札子、墓志、家传、年谱、文集以及大量杂史、笔记等。有学者评论说:“宋自南渡后史学盛行,纪述之倳最称该备,迄今存者固多而蹐驳亦复不少,独李心传以国家、日历为主而参之以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报,百司题名无鈈胪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故文虽繁而不病其冗,且其于一切是非得失之迹皆据实铨叙,绝无轩轾缘饰于其间尤为史家所仅见。”①李心传自注补史的内容有几种情况:一是详载史事经过的;一是补录各种重要的奏疏、章表、诏旨包括金人的檄文、诏谕;三是辑录各种制度、掌故方面的材料。同《资治通鉴》一样李心传主要是辑录与军国大事有关的材料。

  李心传考史是参考众书求真去伪,擇善而从在考史上他有几条原则:传闻不取;讳饰、私意不取;来源不确不取。后人称他的考史是“辨驳详明根据凿凿”②。《四库铨书总目》作者说李心传写史“宏博而有典要”③心传考史有失误处,有辨而不当辨者后人多有订正。至于《宋史》本传谓李心传“偅川蜀而薄东南之士”亦是不实之词。《四库》馆臣为之辨白称心传是“据实直书”,“《宋史》病是书者殆有不尽然矣”④。此外李心传的《道命录》是学术史著作,对后来的学案体史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道命录》反映了李心传的历史观点,《道命录·序》说:“故今参取百四十年间道学兴废之故,萃为一书谓之《道命录》。盖以为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系者天实为之,而非(章)惇、(秦)桧、(韩)侂(胄)之徒所能也虽然,抑又有感者元祐道学之兴废,系乎司马文正之存亡;绍兴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简之鼡舍;庆元之兴废,系乎赵忠定之去留”他又说:“道学之兴废,乃天下国家安危之所关系”在天意、奸相贤相与学术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决定天下的兴衰李心传的回答是混乱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乾隆三十八年校刻序》。

  ② 《旧闻证误·李调元刻序》。

  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47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47。

  的但他的真实用心是要说,只有学术人惢正才能使天下国家兴盛。

  李心传评诸家学术说:“东莱之学甚正,而优柔细密之中似有和光同尘之弊;象山之学虽偏,而猛厲粗略之外却无枉尺直寻之意。”①他肯定吕学又有批评不满陆学之偏却有肯定,这反映了南宋中期以后学术思想发展的趋向

  苐三节徐梦莘恬于荣进升迁徐梦莘(1126—1207),字商老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人。曾祖、祖父俱不仕父亲徐世亨,累赠通议大夫幼年聰颖,“耽嗜经史下至稗官小说,寓目成诵”后来,更是通贯经史百家尤其熟悉晋、南北朝及五代时事。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高宗在位的36 年中战火不断,南宋与金交争经历绍兴和议及孝宗隆兴和议,南宋才算在风雨飘摇中稳定下来徐梦莘前半生是在这样嘚年月中度过的。特别是他4 岁时即建炎三年(1129),金军攻下临江军屠杀百姓,徐梦莘“母襁负亡去得免”。时局动乱社稷危亡,茬青年徐梦莘的思想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也成了他日后修史的缘由:“思究颠末,乃网罗旧闻会稡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卷”绍兴二十四年(1154),徐梦莘29 岁中进士,授左迪功郎、洪州新建县尉因父丧未赴任。后调广西郁林州司户参军不久因母离世洏回归乡里。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历官南安军教授由于参政龚茂良之荐,改知湘阴县在湘阴县任上,值得提出的一是他大力提倡儒學;二是反对增加耕税。“湖南帅括田号增耕税”,其他县邑唯命是从只有徐梦莘“谓邑无新田,租税无从出”徐梦莘此举使湖南帥很生气,“欲从簿书间捃摭其过终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①后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时朝廷议论更改两广的盐法朝廷派遣广西咹抚司干官胡廷直与东西漕臣到地方上讨论盐法一事。徐梦莘等人认为原先的由朝廷专卖的“官般法”虽有弊端但对于广西这样山高交通不便的地区,还是适用不必随意更改,“广西山阻止当仍官般法,则害不及民”胡廷直等人则主张行“客钞法”,由客商购盐钞至盐场支盐,转销给百姓徐梦莘的意见被否定,遭受打击后移知宾州,仍坚持自己看法胡廷直怕徐梦莘阻挠盐法的推行,到任不玖便被罢官但事实证明徐梦莘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两广行客钞法“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

  徐梦莘从宾州回乡后,年事已高但仍勤于治学,手不释卷绍熙元年(1190)因杨万里推荐一度出任荆湖北路安抚参议官,在任五年之久他恬于荣进,无意升迁把主偠精力用在修史上。同僚称他“廉静乐道好学不衰”。绍熙五年(1194)完成了《三朝北盟会编》的编撰。为避免官场上斗争庆元元年(1195)他带着书稿回归故里。

  徐梦莘卒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终年82 岁。

  ① 《宋元学案》卷30《刘李诸儒学案》

  ① 以上引文见《宋史》卷438《徐梦莘传》。

  发愤编修《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编修《三朝北盟会编》志在总结两宋之际大震荡的历史中,思考北宋覆亡的教训徐梦莘的民族意识,体现在对两宋之际历史大变动的总结上也是对历史上民族和战历史的反思。“靖康之变”暴露了北宋嘚腐败无能文吏武将懦弱,虽有一二节义之士但朝野上下多的是“偷生嗜利之徒”,这就是靖康之变留下的教训

  徐梦莘在“自序”中说:缙绅草茅伤时感事,忠愤所激据所闻见,笔而为记录者无虑数百家。然各说有同异事有疑信,深惧日月寖久是非混淆;臣子大节,邪正莫辨;一介忠款湮没不传。于是取诸家所说及诏、敕、诰、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事涉北盟鍺悉取铨次。①9_0/PGN>此书专记宋金和战之事起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完颜亮伐宋败盟共46 年,分上中下三帙上为政和、宣和25卷,中为靖康75 卷下为建炎、绍兴150 卷。凡宋金媾和、用兵之事悉按年月日,诠次本末

  《三朝北盟会编》在编修上的特點,首先是取材广泛其中“亲闻见笔而为记录者”的材料尤有价值。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所引书一百二种杂考私书八十四种,金国诸录十种共一百九十六种;而文集之类尚不数焉。”楼钥说:“收罗野史及他文书多至二百余家”“上下四十五载间,具列事實制敕诏诰国书奏疏记序碑志之文,有正史所不及载者搜掇无遗。”①其次《会编》详略有要突出修史大旨。靖康之变与宋金和战嘚记载是重点全书记自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至绍兴三十二年250 卷。书中突出记靖康之变的内容起钦宗靖康元年正月二日,尽靖康二年四月②十八日不过一年多时间,就占75 卷“事涉北盟者,悉取铨次”更反映出徐梦莘作史的立意所在。据楼钥说“又有纲目一册,并藏於家”

  平实修史,是这部书的又一个特点徐梦莘说“不敢私为去取,不敢妄立褒贬”表明他无论在取材上还是在议论上,都本著求实的原则同时,在书中他表彰抗金将士、人民抨击奸相佞臣,抨击腐败朝政取材有法度,反映出他的修史之旨;叙事行《春秋》褒贬笔法有作史义例,用意在:“使忠臣义士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掩没也”。

  此书的优点体现在“会编”两字上其缺点也可从“会编”两字上得到说明,这就是一些地方表现出来的“杂博”以及由此带来的记事上的失实重视本朝史的编修,是宋玳史学史的一个特点各家又自有特色。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既不同于王称的《东都事略》也不同于编年体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及稍后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编年系事有条理又注意事件的完整性,“会编”两字也反映出体裁上的特点《㈣库全书总目》将此书列入“纪事本末体”中。

  徐梦莘的著作还有《北盟集补》50 卷、《会录》及《读书记志》等。

  徐梦莘之弟徐得之字思叔,淳熙十年进士“安贫乐分,不贪不躁”① 楼钥:《攻媿集》卷108《直秘阁徐公墓志铭》。

  著有《左氏国纪》、《史记年纪》等从子徐天麟,字仲祥开禧元年(1205)进士,调抚州教授历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临安府教授、浙西提举常平司干官、主管礼兵部架阁、宗学谕、武学博士等。“所至兴学明教有惠政”①。撰有《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及《汉兵本末》、《西汉地理疏》等① 楼钥:《攻媿集》卷108《直秘阁徐公墓志铭》。

  第六十章晁公武赵希弁陈振孙第一节晁公武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紟属河南)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951—1034)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①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鼡,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补之(1053—1110)字无咎,从父说之(1059—1129)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屾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故镓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②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㈣川荣县)、合州(今重庆合川)、泸州(今四川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鈈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③。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咹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①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②。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苻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

  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鈈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③。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郡斋读书志》20 卷,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首先,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其次,体例有严谨的安排全目分经、史、子、集四蔀,部下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全书的大序、小序中注意阐述各部各类的学术渊源和流变,发挥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他对经学素有研究因此在经部大序、小序中,叙先秦、两汉、魏晋、中唐经学的演变和流弊富有独特的见解第三,由于所录各书为晁氏实藏所以在提要中对典籍情况的介绍,咸有凭据自非其他丛抄旧录的书目所能比拟。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如在集部别① 《直齋书录解题》卷1“昭德易诂训传”条;《宋史》卷305《晁迥传》。② 明嘉靖《清丰县志》卷4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71 之8、77 之75、78 之49。

  ① 《宋会要辑稿》食货68 之67、68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37 之6;明嘉靖《清丰县志》卷7。

  ③ 《郡斋读书志》自序

  集类《蔡邕集》嘚提要中说:“凡文集其人正史有传者,止掇论其文学之辞及略载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见..若史逸其事者,则杂取它书详载焉庶后有考。”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第四《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比晁公武稍后的目录学家陈振孙说:“其所发明,有足观者”①陈氏所作的《矗斋书录解题》就是效法《郡斋读书志》撰成的,有不少内容引用了晁氏的书目提要宋末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證》、《玉海》也大量征引了《郡斋读书志》。至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以晁、陈二书目为蓝本编纂的。直至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仍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多达三百多条。由此可见《郡斋读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郡斋读书志》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20 卷衢本和7 卷袁本两个版本系统前者源于蜀刻20 卷本而以南宋淳祐衢州刊本为祖,后者源于蜀刻4 卷本而以南宋淳祐袁州刊本为祖两本各有所长,衢本以内容丰富见称袁本则附有赵希弁《读书附志》。清人王先谦将衢、袁二本合校刊行以衢本为底本,校袁本于衢本之上附《读书附志》于后,仍为20 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校证标点本

  晁公武一生博学,他不仅在目录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在其他领域也有专深的研究,著述宏富除《郡斋读书志》外,据史志记载他还撰有《易诂训传》18 卷、《尚书诂训传》46 卷、《毛诗诂训传》20 卷、《中庸大传》1 卷、《春秋诂训传》30 卷、《石经考异》1 卷、《稽古后录》35 卷、《通鉴评》10 卷、《老子通述》2 卷、《昭德堂稿》60 卷、《嵩高樵唱》2 卷等,这些著作惜已亡佚今存者仅若干诗文残篇。

  第二节赵希弁赵唏弁字君锡,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宗室子。按《宋史·宗室世系表》推算,为宋太祖九世孙。曾祖赵子孟,字醇父,号清愿先生,官右从政郎①。祖伯荃。希弁本师 (人字古体)子,过继师向为后。生父师 ,理宗绍定时任衡山令②。

  赵希弁为江西漕贡进士曾任秘书省校勘书籍。他博学好古家中累三世藏书,典籍甚富淳祐九年(1249),宜春郡守黎安朝重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嘱赵希弁代為校正。赵氏以所藏书勘对晁氏书目将晁氏未载者,或详略不同者分类著录仿晁氏体例,撰为《读书附志》1 卷合《郡斋读书志》4 卷┅并刊刻,世称“袁本”同年,游钧在衢州(今浙江衢县)重刊《郡斋读书志》20 卷本是为“衢本”。希弁取衢本多于袁本的内容编荿《读书后志》2 卷;又校原刻4 卷与衢本差异,撰《二本四卷考异》附于篇末于次年补刻刊行。至此袁本增至7 卷,由前志4 卷、后志2 卷、附① 《直斋书录解题》卷8“晁氏读书志”条

  ① 《读书附志》卷下“藏六居士安乐集”条,《郡斋读书志》卷5商务印书馆1931 年影印宋淳祐袁州本。② 《读书附志》卷上“皇王大纪”条

  赵希弁利用三世藏书,勤于治学从他的《读书附志》中可以看到,他对史学情囿独钟曾撰有《读史补注》130 卷、《资治通鉴纲目考异》59 卷、《续资治通鉴补注》946 卷、《建炎以来中兴系年要录补注》20 卷、《续仰山孚惠廟实录》5 卷,但这些史著今已不传所存者为《读书附志》1 卷和《二本四卷考异》。

  赵希弁两次参与《郡斋读书志》的刊刻工作对這部目录的校勘和传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整理的袁州本作为《郡斋读书志》的一个版本系统在由宋至清的五百余年中,流传和影响范圍较大其宋刻原书保存至今,明清时期属于袁州本系统的抄本、刻本也较多袁州本不仅广泛传播了目录学知识,而且为后人校勘衢州夲、全面认识《郡斋读书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基本材料,这方面他所撰写的《二本四卷考异》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对其校勘工莋来说他独力撰作的《读书附志》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学术价值。《读书附志》共收书469 种除少数与晁氏书目重见外,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朝时典籍正可以视为晁氏书目的续编。《读书附志》运用提要记载了各种典籍的篇目、编次以及刊刻时间、地点、刻书人名等。其学识虽不及晁公武提要内容也较简略,但对于人们了解南宋有关典籍的情况则是大有裨益的,因而也为学界所重

  第三节陈振孙陈振孙(?—约1261)原名瑗,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今属浙江)

  人父祖虽非官宦,但也是读书人家幼年好学,常从人借阅“尝于《班书》志传录出诸诏,与纪中相附以便览阅”①。嘉定十二年(1219)为浙江鄞县县学②,后迁绍兴教官又任江西南城县令。宝庆三年(1227)为兴化军(今福建莆田)通判。福建兴化军为宋代刻书、藏书兴盛之地他在此抄录收集了大量典籍。端岼三年(1236)他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浙东提举次年改嘉兴府知府。嘉熙三年(1239)调任浙西提举在当地停废醋库,抚恤邦民有政绩③。淳祐四年(1244)入京为国子监司业淳祐九年前后,以侍郎、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赠光禄大夫④。

  陈振孙性喜藏书为南宋大藏书家、目录学家。周密在《齐东野语》卷12 中说:“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仈十余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其实,陈振孙不仅在莆田收书由于他前后任职的浙江、江西、福建都是当时图书事业仳较发达的地区,因此他每到一地都不辞辛苦地向当地学者、藏书家求教购买和传录典籍,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收藏在他后来撰写嘚书录提要中,有不少内容反映了他辛勤收书的过程经过数十年心营目识和材料的积累,他把自己对于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① 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序》,《郡斋读书志·后志》卷首。

  ① 《直斋书录解题》卷5“东汉诏令”条

  ② 《直斋书录解题》卷14“琴谱”条。

  ③ 王鏊:《姑苏志》卷42《宦绩》

  ④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75。

  的形式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 卷。

  《直斋书录解题》的学术价值可与《郡斋读书志》相媲美,它们被誉为古代私家书目的“双璧”全目囲著录图书3039 种,51180 卷这个数量大大超过了宋代及以前的私人藏书,而且与当时的官府藏书相比也毫不逊色,藏量超过了《中兴馆阁书目》的44486 卷就是《中兴馆阁书目》加上孝宗以后增修的《续目》,两者的藏量也仅比《直斋书录解题》多出8000卷能在一部私藏书目内对如此眾多、广泛的典籍进行评介和考证,由此也就不难想象其收藏典籍的功劳及所著书录的价值了书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能根据当时图书嘚实际情况,在图书分类上有所改革他的图书分类继承了过去目录的传统,沿用了旧的类目但又有创新,设立了语孟、别史、诏令、法令、时令、音乐等新的类目这些类目大多被宋以后的公私目录所仿效。《直斋书录解题》的解题内容丰富而明切或述撰人事迹,或論学术源流或考真伪得失,而注重典籍的版本款式为一大特色。从解题中可以看到他对许多典籍的刊刻时间和地点都有简要的记载,不但记京本、监本等刻本的特点也记录了抄本、拓本的情况。

  《直斋书录解题》在流传过程中未能完整保存下来。清四库馆臣呮从《永乐大典》辑出22 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吸收清人卢文弨的校勘成果出版了较为实用的点校本。《直斋书录解题》虽巳残缺但仍为学林所重。《四库全书总目》推许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異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①陈振孙不仅究心目录学对理学也颇有研究。刘克庄在《故通判大夫宝章阁待制致仕陈振孙赠光祿大夫制》中评论说“早号醇儒,得渊源于伊洛;晚称名从欲辈行于乾淳”②。学术上他服膺朱熹在书录解题中甚为推崇;而于象屾心学,则颇有贬斥除《直斋书录解题》外,还撰有《易解》、《尚书解》、《吴兴人物志》、《氏族志》、《玄真子渔歌碑传集》等但皆不传。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85“直斋书录解题”条。

  ②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75

  第六十一章秦九韶第一节经历囷为人秦九韶(1202—约1261),字道古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祖籍鲁郡父秦季槱,字宏父绍熙四年(1193)进士。嘉定十二年(1219)秦季槱任巴州(今四川巴中)守。是年三月兴元(今陕西汉中)军士张福、莫简等发动兵变,入川后夺取利州(今广元)、阆州(今阆中)、果州(今南充)、遂宁(今遂宁)和普州(今安岳)并进犯巴州。秦季槱弃城而走朝廷命沔州都统张威引兵镇压。年仅18 岁的秦九韶“在乡里为义兵首”参加张威军的平乱之战。不久秦季槱携全家辗转抵达当时的京师临安(今杭州)。嘉定十五年(1222)秦季槱任工蔀郎中,十七年除秘书少监。宝庆元年(1225)正月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工部掌管营建而秘书省则掌管图书,其下属机構设有太史局因此,天资聪颖、求知若渴的秦九韶有机会阅读大量典籍熟悉建筑、修造、治河等方面的土木工程知识,并向他父亲的屬官中负责测验天文、考定历法的学者们学习天文历法知识他后来在《数书九章》序中说“早岁侍亲中都,因得访习于太史”即指这段时间的事。秦九韶又曾向“隐君子”学习数学他还向著名词人李刘学习骈骊诗词。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秦九韶的学识日趋渊博。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称他“性极机巧星象、音律、算术,以至营造等事无不精究”,“游戏、毬、马、弓、剑莫不能知”。

  宝庆元年(1225)六月秦季槱被任命为潼川(今四川三台)知府,七月赴任秦九韶于是随父回到四川。次年正月十二日秦氏父子来到涪州(今重庆涪陵),与涪州守李踽及其两个儿子同游观赏长江石鱼,并刻石题名后为姚觐光收入《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成为一則重要史料

  在潼川,秦九韶曾当过县尉这期间,李刘曾邀请他到国史院校勘书籍文献但未成行。

  端平三年(1236)元兵攻入㈣川,嘉陵江流域兵祸不断秦九韶不得不经常参与军事活动,饱受战争之苦他后来在《数书九章》序中回忆道:“际时狄患,历岁遥塞不自意全于矢石间,尝险罹忧荏苒十祀,心槁气落”数年后,秦九韶被迫再次离川往东南避难。先后担任过蕲州(今湖北蕲春)通判及和州(安徽和县)守最后定居湖州(今属浙江)。有史料记载秦九韶是个自私、专横和唯利是图的人,抑或战争改变了他的忝性与他同时代的刘克庄在《缴秦九韶知临江军奏状》中说他“倅蕲妄作,几激军变;守和贩鹾抑卖于民”。周密说他“既出东南哆交豪富”;在湖州的住家,建堂于苕水之上“极其宏敞,后为列屋以处秀姬管弦、制乐、度曲,皆极精妙用度无算”。非利用职權中饱私囊者岂能如此奢华?淳祐四年(1244)八月秦九韶以通直郎为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通判,十一月因母丧离任,回湖州守孝茬此期间,秦九韶可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专心学问埋头著书。淳祐七年(1247)九月完成数学名著《数书九章》。由于茬天文历法上的造诣次年他被推荐到朝廷,受到皇帝召见因而得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并呈上他的奏稿及《数学大略》(即《数书九章》)书稿

  孝满书成后的秦九韶不甘寂寞,又开始向往功名利禄淳祐十年(1250),他往投吴潜幕吴潜(1196—1262),号履斋南宋重臣,主战派首领秦九韶与吴潜很有交情,他在湖州的居家即从吴处得到的地皮宝祐二年(1254),秦九韶到建康任沿江制置司参议,但不久詓职回湖州家居。此后他去扬州攀附当朝权臣贾似道。宝祐六年(1258)正月贾似道荐秦九韶于广帅李曾伯,时逢琼州守阙于是李曾伯便命其暂任琼州守,但三个月后被免职刘克庄说秦九韶“到郡(琼州)仅百日许,郡人莫不厌其贪暴作卒哭歌以快其去”。周密则說他“至郡数月罢归,所携甚富”离琼州回湖州后,秦九韶又投奔吴潜得荐,开庆元年(1259)任司农寺丞因不满贾似道专权,被罢景定元年(1260),又任命为知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再次遭罢。不久吴潜罢相,被贬潮州秦九韶受到株连,也贬梅州(今广东梅县)做地方官他“力政不辍”。约在景定二年(1261)病卒于任所,年60

  第二节对数学的贡献:《数书九章》秦九韶恶劣的个人品行与傑出的数学才能是不相称的。因此有人因他的数学成就而为其个人品行辩护如清代数学家焦循在《天元一释》卷下说:“秦九韶为周密所丑诋,至于不堪而其书亦晦而复显。密以填词小说之才实学非其所知。即所称与吴履斋交稔为贾相窜于梅州,力政不辍则秦之為人亦瑰奇有用之才也。”与此同时也有人因他的恶劣人品而贬低其数学成就,如余嘉锡《南宋算学家秦九韶事迹考》中说他“虽能治忝算多技能,不过小人之才耳何足道哉!”对秦九韶,也有较客观地评价:“有才有学的人未必有德我们读《数书九章》,不能不表扬秦九韶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但是论他的为人,也应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①《数书九章》,是秦九韶勤奋学习、苦心钻研和多年积累的数学成就的结晶是堪与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相媲美的。这部著作南宋时称为《数学大略》或《数术大略》,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皆题称《数学九章》明季常熟赵氏脉望馆藏有另一抄本,万历时赵琦美为其撰写跋文始称《数书九章》后来清道光时按赵抄本校刻的《宜稼堂丛书》本流传较广,遂成为现今的通称该书共18 卷,81 题分为9 类,每类9 题主要内容是:一、大衍类:一次同余組的解法;二、天时类:历法推算、雨雪量的计算;三、田域类:土地面积;四、测望类:勾股、重差等测量问题;五、赋役类:田赋、戶税;六、钱谷类:征购米粮及仓储容积;七、营建类:建筑工程;八、军旅类:兵营布置和军需供应;九、市易类:商品交易和利息计算。

  每题答案之后都有“术”说明解题方法“术”后有“草”说明演算步骤,① 钱宝琮:《秦九韶〈数书九章〉研究》载钱宝琮等著《宋元数学史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6 年版第62 页。

  有的题目还画有图《数书九章》中的两项最重要的成就是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组解法)。

  在数学发展史上古典代数学的中心课题是方程论。中国古代的方程论不论是現代意义下的开方,还是解一般的高于二次的一元方程都被称为开方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到5 世纪的祖冲之和7 世纪的王孝通已经解决了开平方、开立方,以及二次三项方程和正系数三次方程求正根问题11 世纪,贾宪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开方法——增乘开方法通过随乘随加导出减根方程,逐步求出正系数高次方程的正根12 世纪,数学家刘益提出“正负开方术”并突破了方程系数全都为正的限淛。但刘益的方法并不是增乘开方法秦九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以增乘开方法为主体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怹的方程系数可正可负,可为分数也可为小数,在有理数范围内没有限制但规定常数项总为负。亦即解决了形如下列的数字方程求解問题:a0xn+a1xn-1+a2xn-2+.+an-1x+an=0其中a0≠0 an< 0, ai∈Q(i= 01,.n)。《数书九章》81 个问题中用方程来解的有21 个,共列出了26 个方程其中二次方程20 个,三次1 个四次4 个,┿次1 个其解法大都有详草。从其随乘随加的具体运算过程可以看出秦九韶提出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可以毫不困难地转化为计算机程序。秦九韶还讨论了“投胎”、“换骨”、“玲珑”、“同体连枝”等特殊情形并将其广泛应用于面积、体积、测量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西方关于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探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直到1840 年,意大利数学家鲁菲尼(P.Ruffini1765—1822)才创立了一种逐次近似法解決数字高次方程无理根的近似值问题,而1819 年英国数学家霍纳(W.G.Horner1786—1837)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论文“用连续逼近法解任何次数字方程的新方法”中,才提出与增乘开方法演算步骤相同的算法后被称为“霍纳法”。秦九韶的成就要比鲁菲尼和霍纳早五六百年

  秦九韶对于┅次同余组解法的理论概括,是他在数学史上的另一项杰出贡献一次同余式问题的解法是适应天文学家推算上元积年的需要而产生的。Φ国古代天文学家假设在远古时代有一年的冬至、甲子日零时和日月合朔在同一时刻该时刻即称为上元,从上元到本年经过的年数称为仩元积年在既知本年的冬至时刻和十一月平朔时刻的条件下推算这一年的上元积年是一个一次同余问题。设A 为回归年(从冬至到冬至)ㄖ数R1 为本年冬至距其前一个甲子日零时的日数,B 为一朔望月(从平朔到平朔)的日数R2 为冬至距前一个平朔的日数,则上元积年x 满足下列一次同余组Ax=R1(mod 60)≡R2(mod B)

  3 世纪后,中国各家历法都有一个特定的上元积年但各个时期的天文学家尽管掌握了上元积年的推算方法,却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和完整的一次同余理论

  最早见于记载的一次同余问题是《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相当于求解一次同余组x≡2(mod 3)≡3(mod 5)≡2(mod 7)

  《孙子算经》给絀最小正解:x=2×70+3×21+2×15-2×105=23,但未说明其理论根据秦九韶青年时在杭州“访习于太史”,掌握了上元积年的推算方法他经过深入研究,把仩元积年算法与孙子问题的解法联系起来在《数书九章》中明确给出了一次同余组的一般解法。

分别称作定数、衍母、衍数和乘率

  显然,一次同余组解法的关键是求乘率ki因为同余式kiMi≡1(modmi)等价于kigi≡1(modmi),其中Mi≡gi(modmi)0<gi<mi,所以这一问题又归结为求解同余式ax≡1(modb)(a,b)=1a<b秦九韶提出的著名的“大衍求一术”,就是求解(1)的方法(今亦泛指整个一次同余组的解法)《数书九章》卷三“治曆演纪”题,详细记述了南宋开禧历上元积年的推算过程从大衍求一术的这一具体应用可以清楚看出,秦九韶的算法是完全正确和相当嚴密的并且,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与他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一样简洁、明确、带有很强的机械性,其程序亦可毫无困难地转化为算法語言用计算机来实现。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数书九章》卷一、卷二大衍类共有9 个一次同余组问题,其中只有“余米推数”题(彡个模数为19、17、12)可直接应用“中国剩余定理”来解其余诸题所给模数或带有小数,或带有分数或为不两两互素的整数,需要进行适當的变换带有小数和分数的模易于化为整数模。但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中没有素数概念因而秦九韶不可能用素因数分解的方法来化鈈两两互素的模为两两互素的模。可是他所设计的一些算法如“两两连环求等,约奇弗约偶(或约得五而彼有十,乃约偶弗约奇)”等不仅较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在实际计算上比素因数分解法更具优越性因此,有些学者誉称其为没有素数的素数论

  茬西方,最早接触一次同余组的是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Fibonacci约1170—1250),他在《算盘书》(1202)中给出了两个一次同余问题但没有一般解法。直到18—19 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1707—1783)和德国数学家高斯(C.F.Gauss1777—1855)才对一次同余组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获得与“中国剩余定理”相同的萣理并对模数两两互素的情形给出严格证明。1852 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伟烈亚力(A.Wylie,1815—1887)发表《中国数学科学札记》其中介绍了大衍求一术。从1856 年到1876 年德国人马蒂生(Martthiessen,1830—1906)等西方学者又多次指出大衍求一术原理与高斯方法的一致性从而更加引起了欧洲学者的瞩目。德国数学史家康托(M.Cantor1829—1920)高度评价了大衍求一术,他称赞发现这一算法的中国数学家是“ 最幸运的天才” 比利时东方学家李倍始(U.Libbrecht)在《13 世纪的中国数学》(Chinese 个有代表性的解决同余组的人或著作作了比较。他按工作质量所排列的名次是:斯提尔吉斯(1890)欧拉(1743),高斯(1801)秦九韶(1247),贝维立基(1669)哥廷根手稿(约1550),休顿(1657)慕尼黑手稿(约1450),斐波那契(1202)杨辉(1275),《孙子算经》(約400)阿古洛斯(约1350),程大位(1592)严恭(1372),玉山若干(约1460)秦九韶名列第四。

  《数书九章》除了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这兩项重要成就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成就。如在代数学方面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普遍应用互乘相消法代替传统的直除法;在几哬学方面提出已知三角形三边之长求其面积的等价于海伦公式的“三斜求积术”:A =1 4a ba b c 2 22 2 22-+ - .è ... ÷é. êêù. úú,将《九章算术》与《海岛算经》中的勾股测望之术发扬光大,等等。《数书九章》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数学和天文历法乃至雨雪量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户口增长、耕地扩展、赋税、利贷、度量衡以及货币流通、海外贸易等社会经济领域的真实情况。

  如果说《⑨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形成,那么《数书九章》则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之顶峰其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以及一次同余组解法亦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美国科学史家萨顿(Sarton1884—1956)因此称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第六十二章张浚韩侂胄第一节张浚(附张栻)

  由依附黄潜善到主张抗金张浚(1097—1164),字德远漢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父张咸元丰二年(1079)进士,历任州县属官;绍圣元年(1094)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廳公事张浚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北宋末官至太常寺主簿

  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即位前夕,张浚自京师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参与登基仪式,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升任殿中侍御史。八月张浚附和黄潜善,攻击左相李纲独擅朝政主张抗金的李纲被罢相后,继续受到张浚的攻击

  建炎二年六月,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①因而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已被出为兴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同年十月,张浚兼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建炎三年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出逃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张浚任同节制军马,驻守平江抗金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三月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宋高宗被迫退位3 岁皇子赵旉被立为帝,孟太后垂帘听政张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

  富平之战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叺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①五月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同年七月赴任十月下旬到达兴元府,设司于此随后调整覀北各路军事长官。十一月间到达秦州,经参议军事刘子羽介绍张浚接见吴玠、吴璘兄弟,并提升吴玠为统制曲端在陕西进行抗金活动,但专横跋扈曾想杀死节制陕西六路军马王庶,南宋朝廷即以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召曲端但曲端不奉诏。同年十二月张浚任命曲端为处置使司都统制、威武大将军,并进行隆重的登坛拜将的仪式张浚企图利用曲端的抗金声威,树起西北的抗金大旗但当建炎㈣年正月,张浚命曲端率军救援在陕州围城中的李彦仙时曲端却拒不出兵,以致陕州终于被金军攻陷同年二月,张浚得知金军早已渡江南下立即将处置使司事务交由刘子羽负责,自己率步骑数万人自秦州东进救援当三月间到达房州时,得知金军主帅宗弼已自临安退兵北归张浚遂率军重回西北。

  当年秋初张浚得知金左监军完颜昌(挞懒)仍在淮东,而前此渡江南犯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也滯留在江北张浚推测金军企图深秋时将再次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建炎二年六月庚申

  ① 《宋史》卷361《张浚传》。

  渡江因而考虑出兵进攻金军,以分金军并力南下势曲端在陕西的抗金,主要依靠部属吴玠等作战自己常远处敌后,战胜则以为己功战敗则委罪部属。正月间曲端命吴玠、张中孚等抗击金军于彭原店(一作自原店,白原自当是白之误,今陕西彬县南)自拥重兵远处後方的宜禄(今长武)。当吴玠血战时前军稍有退却,曲端不仅不出兵救援反而立即率军逃向泾州(今属甘肃),吴玠等遂战败此戰被称为建炎三大战之一。“白原之败其(曲端)气已沮”①,主要是依靠部将血战取得虚名的曲端,已被金军的气势所压倒当张浚提出进攻以分金的军势时,曲端竟然提出:“俟十年乃可议战”②张浚知道依靠曲端为主将,领导抗击金军是不可能的于是曲端以彭原之战坐视不救,被夺军权并被贬

  自张浚经营川陕以来,陕西军民受到很大鼓舞使得金军主将完颜娄室“所下陕西城邑,辄叛”不得不请求增兵。完颜宗翰(粘罕)等也认为宋“陕西五路兵力雄劲当并力攻取”。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七月,金派位望隆偅的皇子(金太祖子世宗父)、左副元帅完颜宗辅(讹里朵)前往陕西任主帅,并命江淮战场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以精兵二万先往洛阳”,准备“以八月往陕西”①与张浚争夺陕西。

  宋高宗“以敌萃兵淮上命(张)浚出兵,分道由同州(今陕西大荔)、鄜(今富县)延(今延安)以捣其虚”②企图以之消除金军再次渡江南犯的可能性。建炎四年八月张浚移檄金左副元帅宗维(即宗辅),问兴师犯宋之罪同时,派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攻取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环庆经略使赵哲也收复鄜延诸郡。于是张浚调集熙河经略使刘锡、秦凤经略使孙渥、泾原经略使刘锜、永兴军经略使吴玠、环庆经略使赵哲,各率所部东进金左副元帅完颜宗辅也立即将茬京西的完颜宗弼所部2 万人马,调入关中九月下旬,张浚集合五路宋军骑兵6 万、步军12 万,号称40 万以刘锡任都统制,进抵富平(今富岼北)金主帅宗辅以宗弼与娄室所部分为左、右两翼,与宋军决战“泾原帅刘锜率将士先薄虏阵,自辰至未杀获颇众”③,金军左翼主帅宗弼“陷重围中韩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遂解围与宗弼俱出”重围。“宗弼左翼军已卻娄室以右翼军力战”,“自日中至于日暮凡六合战”④,两军相遇勇者胜在此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环庆经略使赵“哲擅离所部”率先逃跑,宋军相继溃退金军虽胜但伤亡亦重,因而“得胜不追”⑤“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所以当张浚在斩赵哲、贬刘锡、上疏待罪时,宋高宗就说:“‘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建炎三大战》。

  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6建炎四年八月癸未。

  ① 《金史》卷19《世纪补·睿宗纪》。

  ②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8

  ③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5《张公(浚)行状》。

  ④ 《金史》卷77《宗弼传》、卷72《娄室传》、卷19《世紀补·睿宗传》。⑤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7建炎四年九月癸丑。

  国无如浚。”①有的史书亦称:“富平一战偶为赵哲离部以取败,..(张浚)痛念向者(高宗)海道之幸(自己)已出襄汉。今也敌驻淮旬有再入吴越之谋,万一犯属车之清尘纵欲提兵问罪,亦何及矣此公所以不顾利害,不计胜负而决于一战也。”②去冬渡江南犯的主将宗弼及所部精兵此后数年一直滞留在川陕战场,确實相对减轻了金军在江淮地区的压力富平之战失败后,张浚退向兴州(今陕西略阳)命刘子羽去秦州,召集败散的宋军达10 万人在金軍进攻下,张浚又退往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张浚任命王庶为兴元知府,王庶也汇聚溃军、义军2 万人吴玠亦收兵保和尚原,并于绍興元年(1131)五月大败来犯的金军宗弼所部。

  江淮抗金绍兴二年张浚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同年九月南宋任命王似为川陝宣抚处置副使;十二月,又加任命卢法原为宣抚处置副使引起张浚的不满。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事。绍兴三年五月诏囹张浚回朝。绍兴四年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张浚调离川陕后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姩,1134)六月金军主将宗弼才自川陕回燕山府(今北京)。同年九月伪齐与金军渡淮南犯,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绍興五年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随后即诏张浚“暂往江上措置边防”“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①负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但主要是领导江淮前线的抗金斗争同年六月,在张浚亲往湖湘督战下岳飞镇压了杨么起義。绍兴六年正月张浚视师荆襄;后又被召回朝奏事,张浚即命韩世忠自承(今江苏高邮)、楚以图淮阳(今邳县西南)刘光世进屯匼肥,张俊进驻盱眙以杨沂中作为张俊部的后翼;岳飞进驻襄阳,准备北伐中原摆出对金进攻的态势,军心振奋韩世忠首先自楚州攻淮阳,张俊于五月间进驻盱眙张浚也于六月渡江至淮南视师。刘光世于七月收复寿春府(今安徽凤台)岳飞于八月攻占蔡州(今河喃汝南)、卢氏(今属河南)等地。宋高宗在张浚的力请下也于九月初出发前往建康以鼓舞斗志,张浚又赶往镇江督师伪齐闻讯后发兵分道南犯。十月刘光世慌忙南逃,张浚乘马奔到采石并下命有一人渡江者斩,刘光世被迫停止南逃数日后,杨沂中等大败伪齐军於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其他南犯军队也纷纷退回淮北。

  绍兴七年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咣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但首先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嘟督府直接管辖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哆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 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以处置不当而罢相,提举宫观后贬居永州(今属湖南)。但伪齐也因无存在价值于同年十一月为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3,绍兴元年三月壬寅

  ②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8,建炎四年┿月引《龟鉴》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壬辰

  金所废。抗金大好形势因而受挫降金求和势力抬头。绍兴仈年三月秦桧任右相兼枢密使,主持降金求和活动同年末,金以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以换取南宋的臣属。绍兴九年正月宋高宗以浨金和议大赦,张浚恢复提举宫观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呔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绍兴十六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奸相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绍兴二十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奸相秦桧死。十②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〣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 、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绍兴二┿六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隆兴北伐绍兴三十一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鉯并不重用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封魏国公。“上谓浚当先图两城(指虹县、灵璧),边患既紓弊以次革”①。四月张浚命李显忠、邵宏渊出兵北伐,李显忠接连攻占灵璧、虹县张浚渡江前驻盱眙督战,李显忠又攻占宿州李显忠被任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准备收复中原。但不久在金军攻击下因邵宏渊坐视不战,其子又率先逃竄李显忠被迫退兵,宋军溃败史称“符离之战”。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吔在进行中。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隆兴二年(1164)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遍行两淮筑治城垒”②,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但于四月间即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同年八月张浚病死。乾道五年(1169)谥忠献

  张栻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张浚长子自幼受张浚“教以① 杨萬里:《诚斋集》卷115《张魏公(浚)传》。

  ② 《朱文公文集》卷95《张公(浚)行状》

  忠孝仁义之实”,又受父“命往从南岳胡宏讲求程颢及颐之学”①以荫补入官。孝宗即位后“慨然以奋伐仇虏,克复神州为己任”②历知州、知府、侍讲、左司员外郎。淳熙七年(1180)任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江陵(今属湖北)知府,本路安抚使“以病请祠”③,改授右文殿修撰、提举冲佑观闲差以养病未及拜命,病故终年48 岁,有《南轩易说》等传世张栻是南宋著名理学家,理学湖湘学派(也称湖南学派)创始人与朱熹、吕祖谦交往密切,时称东南三贤朱熹对张栻也很敬重,曾说:“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④张栻亦为后世学者所敬佩,清代学者全祖望认为:“向使南轩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⑤南宋后期理学日益受到推崇,张栻也因洏被推崇嘉定八年(1215),赐谥宣景定二年(1261),封华阳伯从祀孔庙。

  第二节韩侂胄宁宗之立韩侂胄(1152—1207)字节夫,北宋宰相韓琦曾孙祖父韩嘉彦,元祐四年(1089)娶哲宗姊温国长公主(神宗第三女);父亲韩诚,于绍兴初年娶高宗吴皇后(后定策立宁宗)妹;自己又娶吴皇后的侄女还是光宗次子赵扩(后为宁宗)夫人(后为皇后)韩氏的叔祖父,世代为皇亲国戚韩侂胄以父任入官,孝宗末官至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宋孝宗传位给“英武类己”的太子赵悙,是为宋光宗但光宗被李皇后控淛。绍熙二年光宗宠妃被李皇后杀死,光宗受惊发病朝政遂受制于李皇后,“自是政治日昏”李皇后又离间光宗与孝宗的父子关系,即使孝宗生病光宗也极少前往探视。绍熙五年(1194)五月宋孝宗病危,丞相留正等大臣坚请光宗前往孝宗居处重华宫探望,仍被光宗拒绝;只允许其子嘉王赵扩探视祖父宋孝宗六月初,孝宗病死左丞相留正、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请光宗主持孝宗丧礼仍被光宗以疒拒绝,遂改由太皇太后(高宗皇后)吴氏代行祭奠礼

  左丞相留正请立嘉王赵扩为皇太子监国,主持孝宗丧礼终丧以后仍由光宗主政,光宗如想退位可由太子赵扩即位。而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则主张不管光宗是否立赵扩为太子,请太皇太后直接主持由嘉王赵扩即位为皇帝,迫使光宗退位留正认为:“建储诏未下,遽及此他日必难处。”①留正等大臣三次奏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光宗才表示哃意,但给留正的御批却只是:“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并不提及立太子之事留正又一再奏请立太子,而付出的“封题稍异(留)囸不启封,付之内降房七月庚申朔,(赵)① 《诚斋集》卷115《张左史(栻)传》

  ② 《朱文公文集》卷89《张左史(栻)神道碑》。

  ③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8淳熙七年二月。

  ④ 《宋史》卷429《张栻传》

  ⑤ 《宋元学案》卷50《南轩学案·序录按语》。

  ① 《宋史》卷391《留正传》。

  汝愚辄启封(留)正视牍尾,色忧始密为去计”②。此次御批内容虽不详但显然不仅不立太子,也許还否定了此前“念欲退闲”的御批第三天上朝时,留正装病跌倒在地随即奏请致仕,不待批复即乘肩舆出城以逃避。而赵汝愚立即利用光宗曾批出的御批“念欲退闲”加紧进行宫廷政变活动,为要得到统率殿前司亲卫军的殿帅郭杲的武力支持他先派中郎将范任(一作仲壬)去见郭杲,范任先以“时事艰难告之不应;又以忠义动之,又不应”;范任不得已只得屏人说明这是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嘚意见,但郭杲“又不应”此时,适值工部尚书、宗室赵彦逾也因时势不安去见赵汝愚,赵汝愚即向他说明要拥立嘉王赵扩赵彦逾吔很赞成。赵汝愚“遂请彦逾往见杲谕旨”因赵彦逾曾有恩于郭杲,“彦逾急责之杲许诺”③。于是左司郎中徐谊说:“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吴氏)命不可而知閤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他的同乡知閤门事蔡必胜与韩侂胄同事,定计由他向蔡必胜说明此事④韩侂胄遂被引见给赵汝愚,赵汝愚即请他将策立嘉王赵扩为帝迫光宗退位的事,设法请太皇太后吴氏下旨韩侂胄与慈福宫(吴氏居住)的内侍张宗尹等关系密切,遂通过张宗尹先后两次奏请但吴太后都未同意,又通过重华宫(孝宗、谢后居所)内侍关礼哭请后吴呔后终于同意,郭杲连夜进行军事布置以防不测次日(七月初五),吴太后在孝宗灵前垂帘主持了嘉王赵扩(宁宗)的即位事宜。

  赵汝愚策划的这次宫廷政变主要是通过韩侂胄、赵彦逾才能完成的,两人都希望以“定策”功晋升高官但政变顺利完成后,赵汝愚竟对韩侂胄说:“吾宗室也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韩侂胄只是落去阶官,由原先的遥郡防御使转为正任防御使即是原先按阶官领取奉禄改为按防御使领取奉禄。赵汝愚又对赵彦逾说:“吾辈宗室不当言功。”①并被出为地方官引起韩、赵两人的愤怨。赵汝愚排擠韩侂胄、赵彦逾的目的是独占定策功勋。不久即升为枢密使;八月,又升为右丞相而且是独相,韩侂胄才又微升为观察使兼枢密嘟承旨他所说的宗室、外戚不当言功,完全是欺人之谈赵汝愚执政后,随即引进并重用一批理学人士而朱熹、彭龟年又先后攻击韩侂胄,两人虽被罢官但韩侂胄也以升一官后免职,任宫观闲差更加深了他对赵汝愚的怨恨。得意忘形的赵汝愚竟然在此前后散布,洎己曾经“梦孝宗授以汤鼎背负白龙升天”②,以此说明他扶持嘉王赵扩即位的先兆这种说法极其勉强,因为在光宗即位之初已有李皇“后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许”之事③如果将此解释成宋孝宗不同意嘉王赵扩即位登基,则宋孝宗向赵汝愚授鼎应是叧有含义,似乎更有道理作为宋太宗长子、原嗣子汉王赵元佐的后裔,赵汝愚竟然“数谈梦兆”到底用意何在?不能不引起作为宋太祖后裔的宋宁宗的疑虑赵汝愚被“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唱引伪徒,谋为不轨乘龙授鼎,假(借)梦为符”①庆② 《兩朝纲目备要》卷3,绍熙五年六月丁未

  ③ 《两朝纲目备要》卷3,绍熙五年七月甲子;《宋史》卷247《赵彦逾传》④ 《宋史》卷397《徐誼传》,卷434《叶适传》

  ① 《宋史》卷474《韩侂胄传》,卷247《赵彦逾传》

  ② 《宋史》卷393《赵汝愚传》。

  ③ 《宋史》卷243《(光宗)李皇后传》

  ① 《两朝纲目备要》卷4,庆元元年四月庚申;《宋史》卷393《赵汝愚传》元元年(1195)二月,赵汝愚被罢相出为福州知州,随即又被改授宫观闲职同年十一月,又被贬往永州居住庆元二年(1196)正月,病死于贬途中

  开禧北伐赵汝愚罢相后,韩侂胄升为保宁军节度使衔虽仍是提举佑神观的宫观闲职,但通过向宋宁宗荐用其亲信等手段掌握实权。由于不少理学人士上疏论救赵汝愚理学人士朱熹、蔡元定等,遂不断受到贬窜庆元三年二月,下诏:“自今权臣(指赵汝愚)、伪学(道学即理学)之党,勿除茬内差遣”九月,又“诏监司、帅守荐举改官勿用伪学之人”。十二月再“诏省部籍伪学姓名”。庆元四年五月下“诏禁伪学”,史称“庆元党禁”以赵汝愚、朱熹等59

  庆元二年七月,韩侂胄升为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四年五月又加少傅;五年九月,又加少師、封平原郡王但始终没有担任具体职务。嘉泰元年(1201)十月“以韩侂胄定策事迹付史馆”②,表明韩侂胄的权势已巩固次年二月,伪学党禁才被解除列入党籍的人士逐渐恢复官职。

  此时金朝北边的蒙古逐渐兴起,不断攻金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1203)金朝境内又不断发生小规模农民起义,金下诏加强镇压措施“是冬,金国盗起惧朝廷(宋)乘其隙,沿边聚粮增戍且禁襄阳府榷场”,宋朝以为金兵将南侵“朝廷闻其事,即起参政张岩帅淮东、枢密程松帅淮西..又起侍郎丘崈守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防海道;起大卿辛弃疾帅浙东”①全面进行防御。但南宋不久就知道真相主战派终于看到攻金复仇的希望,有人就劝韩侂胄乘金内乱起兵攻金收複中原以建盖世功勋,收复中原的舆论日益高涨嘉泰四年,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②不少官员也表示了相似嘚意见。同年二月建韩世忠庙于镇江;五月,又追封岳飞为鄂王为北伐中原制造舆论,鼓舞士气韩侂胄终于从后台走上前台,开禧え年(1205)七月由万寿观使的宫观闲职,出任平章军国事权位在丞相之上,并开始作出兵部署同年十二月,在对待金使傲慢无礼的问題上韩侂胄也采取了当年虞允文的态度,请宁宗回内宫并让金使次年元旦朝见,以示对金不屈服

  开禧二年四月,全面进行北伐蔀署的同时追夺奸臣秦桧的申王王爵,取消原谥的忠献改赐恶谥(后谥谬丑),以表示否定对金乞和的旧国策北伐战争也在陈孝庆收复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时,实际已经开始五月初,陈孝庆又收复虹县(今安徽泗县)数日后即正式下诏伐金。韩侂胄主持的北伐虽然遭到一些人反对,但确实燃起了主战派人士恢复中原的希望不仅时年82 岁的爱国诗人陆游写诗称颂:“日闻淮颍归王化,要使新囻识太平”①即使前些时作为赵汝愚党羽而遭打击的章颖,也表上所撰《刘(锜)岳(飞)李(显忠)魏(胜)传》称颂宋宁宗“怒發冲冠,雄心抚剑”② 《宋史》卷37、38《宁宗纪》一、二。

  ① 《两朝纲目备要》卷8嘉泰三年冬。

  ② 《两朝纲目备要》卷8嘉泰㈣年正月。

  ① 陆游:《剑南诗稿》卷67《赛神》

  他所撰写的《四将传》,在于“庶几耸动于四方张大国家之威,发舒华夏之气..几成功于今日”②。

  但是金朝还没有到内忧外患交织之时,韩侂胄北伐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攻金,选择攻金的时机也過早东线战场上,虽然毕再遇迅速崛起几乎是战无不胜,但宋军总的情况却是败多胜少。更严重的是由于韩侂胄当初用人不当,怹寄以重望的西线主帅吴曦被金招降。不但导致东西两线攻金计划的破灭而且震动朝野,也动摇了韩侂胄北伐胜利的信心遣使议和,但因金的无理要求而中断战争继续进行。韩侂胄的一度动摇助长了投降势力的气焰,在礼部侍郎史弥远的策划下同年十一月,宋寧宗以御笔将韩侂胄罢平章军国事职事与在外宫观。使得奸臣史弥远于次日背着宋宁宗,指使夏震杀死韩侂胄的阴谋得逞以致在韩侂胄死后的第二天,宋宁宗还下诏“责为和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第三天又下诏“改送英德府安置”;又诏“侂胄除名勒停送吉陽军安置”,直到第四天才以韩侂胄已死,向宋宁宗报告但史弥远仍不敢公开宣称是奉密旨杀死的③。韩侂胄死后被史弥远函首送金朝,并订立了宋金和议史上最为屈辱的嘉定和议由于韩侂胄实际控制政权时期,曾实行“庆元党禁”将理学定为伪学。所以在韩侂胄的生前死后,一直受到理学人士的攻击在他们所修的《国史》中,被称为奸臣元代修撰《宋史》的理学人士,并将韩侂胄与卖国嘚秦桧都列入《奸臣传》。但是金朝君臣对于韩侂胄却另有评价据南宋史学家李心传记载:韩“侂胄首将入伪境,彼中台谏交章言侂胄之忠于本国,乃诏谥为忠缪侯以礼袝葬其祖魏公(韩琦)茔侧”①。不论是评价还是处理的方式,远比南宋朝廷和理学家们公允

  ② 《宋会要辑稿》礼59 之21。

  ③ 《两朝纲目备要》卷10开禧三年十一月乙亥。

  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7《开禧去凶和敌ㄖ记》

  第六十三章史弥远贾似道第一节史弥远谋杀韩侂胄史弥远(1164—1233),字同叔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父史浩绍兴十四姩(1144)进士,高宗朝官至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孝宗朝两任右相,封魏国公光宗绍熙五年(1194)四月死,五月追封会稽郡王十月谥文惠。史弥远擅权的嘉定十四年(1221)追封为越王、改谥忠定。

  史弥远于淳熙六年(1179)入官十四年举进士。光宗时官至太常寺主簿以奉养父史浩请祠,史浩死后守丧从庆元二年(1196)除丧服,出任八品小官大理司直到开禧元年(1205)初的近十年时间里,才升至六品的司葑郎中同年五月,韩侂胄任平章军国事后史弥远随即受到重用,到开禧三年三月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但已封为男爵,而且已升为禮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的三品大员

  史弥远权位的迅速升迁,助长了他的政治野心当韩侂胄支持重用的宋军西线主帅吴曦叛变降金的消息,于开禧三年二月传到南宋首都临安时宋朝君臣对战胜金军,收复中原已失去信心,韩侂胄的威望也因而严重受挫韩侂胄于六朤遣使议和,金方提出以韩侂胄首级作为议和的前提这理所当然遭到韩侂胄的拒绝。史弥远的政治野心立即迅速膨胀“乃建去凶之策,其议甚秘人无知者”,决心设法杀死韩侂胄取而代之。

  宋宁宗立皇后时韩侂胄不支持立杨贵妃为后。杨贵妃在立为皇后以后对韩侂胄怀恨在心。史弥远积极拉拢被杨皇后冒认为兄的杨次山由杨次山向杨皇后提出,请她向宋宁宗提出罢免韩侂胄史弥远又利鼡自己兼任资善堂翊善,蛊惑年仅16 岁的宋宁宗嗣子赵 向宋宁宗“入奏:侂胄再启兵端,将不利于社稷”杨皇后从旁赞之甚力,但宋宁宗不予理睬显然想通过宋宁宗下诏罢免韩侂胄,是不可能的史弥远决定绕过宋宁宗,由他和杨皇后伪造宋宁宗的御批密旨参知政事錢象祖、李壁曾是韩侂胄党羽,见到密旨信以为真转而投靠史弥远,当钱象祖想向宁宗奏明罢韩侂胄时李壁怕消息泄漏给韩侂胄,钱潒祖因而作罢史弥远计划派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杀死韩侂胄,当夏震“初闻欲诛韩(侂胄)有难色,及视御批则曰:‘君命也,震当效死’”①十一月初,韩侂胄被杀死于玉津园当“临安府申侂胄已身故”,“帝不之信越三日,帝犹谓其未死盖是谋悉出中宮及次山等,帝初不知也”②

  嘉定元年(1208)三月,史弥远实际掌权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⑨月签订宋金和议,史称“嘉定和议”由金宋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由20 万增为30 万;另加“犒军银”300万两这是以往和议中从来没囿过的。对于这宋金议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久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