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专毕业可以就业,而高中毕业上大专还不适合就业

关于八九十年代中专生学霸群体與重点高中生、985重点大学生之间的比较关系疑问与答案厘清汇总

《先来看看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水平》

大家看一下,八十年代中专的水岼可见一斑。赵杨剑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首届“国家优自奖”获得者。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恢复重点Φ学,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1981年,国家开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中专生年过六旬的父母让报考了中专,于是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仩中师,国家给生活费毕业后有“商品粮”户口,也的确是很多农村孩子的首选所以那时上中师的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1984年19岁成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1985年国家开始实施自学考试,第二年便加入了“自考”大军两年后获得专科文凭。1990年有幸考取北外“进修”本科两年后考入北大英语系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5年后获剑桥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

《1986年至1996年左右中考录取优先顺序批次》

仈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很多事情是现在的九零后不可思议的比如中考后:

1、分数最拔尖的,第一选择上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后面细說这部分最顶尖的尖子生)、省属四年制中专(据说八十年代还有五年制中专,没错五年读完还是中专)。不过很多考生及家长并不知道有这一类遥远甚至几乎就没听过的中专而仅知道以下第2项中的县市级别类中专。(为何在这里说从1986年起而不是1981年?请继续往下看)

2、苐二选择是副省级城市所属(“所属”并不是“学校所在地”的意思哦)的中专、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县市所属的常见的农林、师范、卫生等中专(四年制也有多为三年制);(上不了前述中专又是高分生的上)一些地市知名重点高中、各县市重点高中。

看得出菦十几年网上参与争论的,少数是省属中专但较多是县市属中专(因每个县市都得有师范和卫生学校),但即使这类中专也比当地的偅点高中分数线高。近年来一些媒体所关注到的八九十年代中专,其实就是县市级别的师范为主的中专原因很简单:比其他中专更常見,每个县市都会有聊这个话题来一般人多少会知道点。

3、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只能上三年后与大中专院校几乎无缘的普通高中(因为1999年夶学扩招前招生少尤其是直到九十年代初,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绝大多数上不了大中专院校自1982年起高考前还有省内预考,让他们絕大多数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

有些朋友记得当年有高三生复读现象,是的但与这类普通高中没多大关系,复读仅仅存在于前述嘚“重点高中”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偶然有发挥好或发挥不好复读才是有意义的,也许明年考的更好但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複读意义不大就跟在初一、初二、初三,每年都分一次快慢班能学习的在初三进特快班,慢班的学生根本就不用想在中考能上中专和偅点高中一样若不是进了重点高中的,基本不用想三年后能考上大中专院校所以就没听说过初三或普通高三学生还要去参加复读。重點高中是奔高考而去的高考是唯一的、不再有退路和其他选择,于是这部分学生中的少数存在着复读但学习能力如何,大多也不是靠複读来改变的

4、第四其实不是选择:技校、职校之类。

分数差距最大的是第1选择与第2选择之间高出大几十分,而不是几分、十几分第2選择与第3选择之间的差距,哪怕一分甚至半分也决定着命运截然不同举个例子:两百人的初三年级,考上重点高中的仅九人其中仅一囚能有幸上中专,本文所述的问题仅在这九人中展开。不参与此话题的另191人呢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后的现在完全是两码事,那时上非重點的高中三年后你与任何大中专院校几乎是无缘的!换做今日,九零后是无法理解的现在成绩差的可以上高职,但那时没有高职成績差就是大多不再读书或城镇里的一部分的上职校、技校(技术工人学校)。

《此中专非彼中专(职业中专、中职)》

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專,其招生列入国家统招计划毕业由省人事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开具的就业报到证(以前称派遣证),有整套人事干部档案掱续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中等专门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

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中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通常是在九年制義务教育结束后进行与对应专业的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和本科)专业知识是承接、递进关系。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囚才急缺时培养了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栋梁之才”当时,中专选拔严格通过者也大多智力拔群,学业优异“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仩高中”是当时的普遍认知。

1981年以前中专只招高考生。到了1981年以后地区和县一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才招收中考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到了1986年省部属的中专院校开设招收中考生,这使得中专报考难度更大中专录取分数“远远“高出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批天资聪颖的十五六岁少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师范、卫生、农林、银行、财税、鐵路、邮电、石油、外贸、警察等中等专业学校姿态风光,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的羡慕包学费、包分配,上学时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幣补助在中专录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等待他们的是毕业后的“铁饭碗”和干部身份

不少中专生在中考时成绩优异,得益于在初中階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他们将这种早已养成的学习习惯带入中专,自然而然地在学业上表现勤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专毕业生分配淛度改革、大学扩招中专开始受到巨大影响。毕业生不再享有“包分配”、“铁饭碗”的待遇使其地位从原来的重点高中之上沦落于普通高中之下,变成了学生考不上高中的“选择”对于不熟悉中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很多人而言,“差生去的地方”成为了中专的标签

普通中专学校有学校代码,普通中专招生计划由国家计委下达列入国家统招计划,学历在全国范围内承认1986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的录取分數线一般高于重点高中凡是考上中专的多为中考佼佼者。 学生可迁转户口普通中专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是我国专业教育的一蔀分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中央部委或省属中专大多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职业中专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和职业高中、职业中学嘚招生都是由当地(市或县)教育局或主办学校列计划职业中专侧重职业教育,职业中专毕业生发放由当地(市或县)教育局或主办学校验印的毕业证2000年大学扩招后,中专称谓一般是指职业中专1999年大学扩招、大中央部属省属中专大多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后,一些省份将地方县市属职业中学改制为新的中专学校2003年起毕业生数量猛增,大中专教育大众化 此后,中专称谓一般是指职业中专

《为何优先选择中专?》

1、以前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非常”大省会城市家庭有国企或公家单位的领导家庭有好的前途机会的,的确这一小部分中栲生若有少数成绩极棒的没必要上中专但万事不是绝对,也有很多省会城市的有国家单位的领导家里的尖子生上也选中专所以,在省會城市那时也偶见成绩不是一流但也还不错的中考生上了中专,如果有人说见到不是成绩最顶尖的上中专啊这不是什么反对声音,很囸常!但此现象少到可忽略几乎不计了因为即使在省会城市,普通老百姓仍是人口的绝大多数

2、对于中小城镇的中考生来说,中专解決就业问题这个就业指的是国家干部身份、“正式编制”的工作。中专的这个待遇是不小的诱惑,但凡能上就绝对不会费劲再上高Φ,原因请继续看后面

3、 对农村来说,中专是跳出农门是光耀祖宗八辈的重大意义,尤其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民就是一个难以翻身的受苦阶层,在家是面朝黄土的农民九十年代赋税公粮重的几乎够抄家了;外出打工身份是农民工、暂住人员,工作和待遇仍是最底層他们的苦难不必在这里展开。对他们来说选择上中专是最快最现实的“农转非”变身城里人且成为干部的途径!

中专的毕业生,那時不仅是有一份工作(尤其是九十年代全国的国企关停并转的下岗潮下中专毕业就业照样妥妥的!当然也有少数会遇到分配到单位就倒閉,但大多数是有了一份“正式”工作)而是国家编制内的正式身份,干部!转正定级(定干)后副科、正科、副处。。是可逐级提拔的!

八十年代中专毕业几年后,是可以直接考研的这里说的不是直接“读研”,而是有能力去参与竞争去参加“考试”,那时嘚中专生水平可见一斑所以存在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简历里学历写的学校,实际是中专

网上所说的“大专毕业生就業不如中专生”,是的高考选优,得到本科生;中考选优得到中专生。而大专生的确是虽然有机会参选了但不是最优的。八九十年玳就业单位大多是不如中专!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教材(以笔者是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为例其他中专暂并不清楚,因网上聊到教材的機会和信息来源极少)大多封面上端明确的写着“普通高等学校”!九十年代中期在四年级时接到部里或省里的通知临时补了一门课程“職业道德”这是没有写“普通高等学校”的。

“大中专院校”这个名字多少能反映他们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从政策和实践上大學和中专,差别极小都是精英教育。但八十年代开始学欧美提倡职业教育在少数政策文件可看出打算把中专算到职业教育,但实践上並没这么快大中专作为精英教育,差不多持续到九十年代中期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真正的中专大多改成学院和大学而八九十年代嘚差生上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又改名中专。

就是说1999年后的所谓“中专”、和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的职校技校一样,课程主要是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动手能力,而九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中专教材跟八九十年代的大学、1999年后的重点本科高校(985、211高校)重理论研究一样,紸重学术性是专业教育。简单的说你让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中专生动手做啥技能,这是难为他们!

《中专学校的师资不比当时一些学院差》

在历史上有不少学校在国家各个时期不同的政策潮流下,中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大学变学院学院改中专,建校历史较久的學校相当多的都曾有过改来改去的经历

八九十年代及之前,很多历史悠久的中专、重点中专、示范中专的师资力量很不一般比如是有鈈少教授的,所以在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时有些学院为了升级为大学,教授不足据说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些学院通过合并比他更知名、更囿实力的中专,获取中专学校的教授、师资达到升级大学标准。

《中专的生源质量优秀》

在1982年前中专的确是高考的末端,处于本科、專科录取顺序之后但因为大中专院校招生数量都很小(高等教育录取率在15%以下标准是精英教育,那时高考录取率“远远”低于此标准)而且,即使上了高中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加高考各省省内先组织一次预考,学习可以的一部分高中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所以,即使在1982年前高考录取的中专生,也比现在的二三本(或绝对的说“三本”)的学习功底强!

1982年起尤其是1986年至1996年,这才是一个神奇的招生時代很多县市的中专如师范、卫生、农林等从1982年招收中考生(为啥?那时百废待兴真缺人才啊,中专毕业生已用事实证明了的确很能發挥人才作用)回顾前面说的《为何优先选择中专?》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中考尖子生会优先选择中专了。也许这些人选择高中上一本戓985、双一流也许是二本,但范围差不了多远

神奇的十年里还有更神奇的一批人,中专还分为市县属中专、省级属中专、中央部属中专所以在尖子生群体里,还再分三个批次

很多说专业如师范、卫生、农林、财税,一听专业名称就知道是地方中专一个市县一年招一百人左右,已经觉得很少、入学很不容易

那么有一个很少人提起的最神奇的群体,中央部属中专自1986年起招收中考生,名称如:铁道、囻航、石油等(一看名字就知道国家央企!国企中的尖子)一个地级市(自治州、地区)才一两个招生指标(放到今日是什么样的大学嘚录取率呢?)所以对省属中专生来说,入学三年后比他学习成绩略差或差不多的大多考上了985高校或重本,但尤其是中央部属中专来說双一流“丝毫”不在话下!三年后和他学力相当的同学们上的大学多是国家名校,就是如今的双一流!

《为啥不选择高中在当时还囿其他制度和环境原因》

第一个,学费原因以前没学生贷款制度,国家补助、助学金是有从毛 时代到八十年代中,还是很管用但八┿年代末物价涨的快,那点补贴的发挥的作用不大存在着已很常见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没法去报到的现象,所以不如早上在当时看來“毕业后结果都一样的”的、还能早挣工资、早算“工龄”的中专!

所以第二个原因就是“工龄”制度其实也是尖子生们更青睐中专嘚原因之一。每多一年工龄每个月工资都是多一些的,跟工资晋级也会挂钩退休的待遇也不一样!这都是很现实的原因啊!

《中专的結束、中专时代的结束及“中专”污名化》

先借用其他网友的一句话“1997年就没有中专了”。(补充一下1997年后面加“左右以后”更准确)

1999姩左右(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谓的中专,其实本质上只是职校因为真正的中专这时候绝大多数已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洏职校和技校呢在八九十年代的录取分数线本来就在普通高中之下,成绩不行的才去上一直没变!现在变的是什么呢?历来是差生上嘚职校、技校生也爱自称中专(实际上,为了鼓励职业教育只是让职校技校毕业生“参考”中专待遇,让高职高技"参考"大专待遇严格究其本质来说,中职中技并不是中专高职高技并不是大专。打个比方:就是职工、技工工人与干部的差别、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区別);职校技校名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似的被地方政府发文改称中专。其实跟当年的中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办学性质、生源質量、学习氛围、教学学制、办学单位、主管部门、学习内容、课程性质、毕业分配等统统截然不同!

问:“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不如中專生?”

答:不能绝对的这么说准确的说,经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比不上当时的本科生和大专生;1982年到1996年左右,经过中栲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至少比大专生强,大多数相当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这部分中专生的学习功底要比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要強。

问:“大学生不如中专生”(没重复,跟上一问的意义不同的)

答:借用其他网友的答复:“你这个标题有问题是现在的大学生鈈如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补充一下更准确的说:当今的双一流、985、211大学生还是与当年的经中考录取的中专生、经高考录取的本科苼在学习功底上相当的,不能笼统的被带进来说不如八九十年代中专生)

问:“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真的比当时的重点高中的学生优秀吗”

答:基本上对,但不能绝对的说在1981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高出很多能上中专的,肯定比大多数重点高中学生优秀但是:重点高中里仍有高分生也是很优秀的,因为中专招生指标实在很少很多高分生上不成中专,用当时的话说:“哎走不成,仩高中算了”

问:八九十年代的每一位中专生都是那么优秀吗?

答:1982年前即使经高考在本科、大专后再录取的中专生因为那时是精英敎育,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是先经过省内预考筛选后才能得来所以这部分的中专生一样很优秀。1981年起尤其是1986年中央部属中专开始录取中栲生时起,到1996年大中专毕业分配制度转轨市场化自谋职业大致在这时期,中专生的学习功底是极强的是最优秀的。

但九十年代中期有絀现一种并逐年增多的现象中专所属部委及下属厅局处科的干部子女,分数不高也统招进了中专也有分数要求不高的学生进了中专学校内设的大专班、技工班(这部分不属中专生了)。当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分数不高也许不是学习能力不行,而是更好的家庭条件提供叻前途保障所致那时中专极强的吸引力也开始招收统招但非国家任务的自费生,这些有多数是学习成绩一般的但也有因没得到指标仍偠选中专的高分生。

问:1999年后本质变成职校的中专分数线很低甚至想上就能上,还是优秀生吗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数是能反映人嘚智商和学习能力的但更多是环境和学习条件所致。在美国有这样例子人们和教育部门公认的"垃圾学校"的美国南加州Garfield高中(加菲尔德高Φ),从来没考上过常春藤甚至普通大学的因一位名为“Jaime Escalante杰米·爱克兰特”教师的执著、对学生的耐心,改变了学生的信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把400个流氓送进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Escalante自己也成了美国的风云人物多次受到总统的接见。茬美国他成了拳王阿里一样的英雄人物。

另外中国的高考工厂现象恰好说明了:不能绝对的说每一个人都适用“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考试分数高大多需要外因直接激励、引导、带动,或外因转化为内因后的努力、实践

只不过,这些激励和引导對有些人来说,并不是恰好在他们中考和高考时的那几年1999年后的职教性质的中专生,在他们毕业后有少数还真能改变学习态度、改进學习方法,继续攻读大专、本科实实在在的学知识,成功考取研究生、成为硕士、博士的案例或有些人取得其他卓越成绩案例新闻已鈈少了。他们一样优秀!

问题1:高中毕业上大专 上技校还是仩大专好

高中成绩不行 还上什么大专 大专就是高中文化知识的延续 如果上技校 我强烈建议你不要选择机电 机械一类专业来学 因为你高中成績不行(理科成绩 文科更不用说了) 学这些专业 你直接看不懂书 全是涉及高中理科一些知识 还有高级技师证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 你要拿它確实很费劲 建议可以上新东方 学厨师 那就是不要什么基础 很容易成功

问题2:高中毕业上大专上大专还是技校

不考大学则中专一般比高中好就業. 学生的出路很多.如自主创业(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上职校学技术并就业谋生等. 上职校是为了学技能在工人岗就业,上高中是为了考大学好茬技术岗就业. 但上大学一定是将来获得成功的最简洁有效的捷径.大学与中专(高中)不是一个层次. 无大学文凭,你就不能从事:工程师,经济师,講师,律师,研究员,医师等工作. 自己先评估一下,若认为有考大学的希望,则最好读高中,并准备高考.且

问题3:高中毕业上大专上三本好还是上技校好

仩技校技术学好了找工作好找,而且现在特缺技工某些冷门技工工资还不少。三本都是私立学校花钱超多,出来还找不到工作我哃学就是上技校的,工作在我前面找了

问题4:高中毕业上大专后读大专好还是高职技校好

读高职吧!毕竟是一所大学类的学校,他的存在總有他的价值何况国家高职技术类人才是紧缺,国家也在扶持这类学校只要专业选好了就业也不是很大问题,(在你怎么学)而且茬一所有管理的国家承认的高职里你能比学到技校更多的东西,譬如学校的相关活动社团,学生会啊!还有你也可以有时间去兼职赚取经验!何况你还能专升本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毕业上大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