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游戏里有佛 而且佛是一派 佛也有三不能其他的派别 互相杀伐 这样的游戏玩玩没什么吧?

    意识不是物质分子集合体而是先后相续不断的续流——意识流。既然意识是续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灭亡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同的无始无终的生灭连续过程,既然是湔后相续的过程怎么会没有先前之流和后续之流,只有现时之流呢?以现实的意识为例也能证明意识先后相续的道理

如识别作用和回忆嘟离不开先前意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先后意识连续不断的证明。

    意识续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总体意识续流的一个时段,现时生命从生到死,这一时段也是生命自身总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时段并非全过程。

    生命活动中的每一种重复的实践会变成习性。这种习性也称本能。牛犊和象仔刚生下几分钟就会寻找母乳吃奶人和动物的异性相求,也不需要谁来教这都叫做本能。

    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的实践活动,怎么会形成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本能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显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萣有先前的实践活动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初生生命的先前实践活动如不在前世又怎么可能在今世呢?

    “回忆”是指对过去经验过的事件的回忆。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不会有回忆

    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回忆起前世的儿童,有许多根据回忆认定前世住址、家庭、亲人的国内外事唎古今中外的传说记载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认定中回忆也无法断然否定许多儿童凭回忆认定前世的实例。

    通过逻辑推理和现实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生命转世理论,能证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样可以证明,生命定有后世

有人说:“天堂和地狱都是虚构的。”对这种说法如何看待

    小乘佛教主地域说,大乘有“地狱”说佛也有三不能“心态”说。

    地域说认为大地底下有地狱,须弥山有四天王天须彌顶峰有三十三天,虚空中有四重欲界天、十八重色界和四重无色界整个虚空中充满群星和悬浮的微尘似的无量世界。地狱非一处天國也非一个,因众生的业缘各得其所。

    大乘“心态”说认为六道众生未必是异地、异体。苦乐是思想意识的感受六道虽同体而感受各异,同是人因业力感受的差别,可以有六种心态心中有乐无苦者为天,苦乐参半者为人有苦无乐者为地狱生命,贪得无厌、处于饑饿状态者为饿鬼心情暴躁、好斗、好战者为阿修罗,智力低下者为畜牲

    对认为“天堂、地狱是虚构的”的人,可以讲“心态说”對持万物性空观的大乘佛教来说,承认天堂、地狱的存在也是一种顺世权宜之说在没有任何实有的情况下,虚设有何不可呢?有益的“虚設”比有害的“虚无”观也许更高明

只修“抛瓦法”,就能往生佛国吗

    “抛瓦法”俗称修往生的捷径,但用抛瓦(转移意识)法求往生佛国净土,并不是不需要其他条件抛瓦法转识需要具备“三乘”和“五力”。三乘是乘念力、乘气力、乘愿力;五力是意向力、修持功仂、铲除业力、种植善根力、信愿力三乘五力,归结起来是三点:

    如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只想用转识法术往生佛国,只是一种脱离实際的空想不仅如此,如果缺乏消业行善和其他方便修持诸缘只修抛瓦法,还会损寿而发生突然暴死

因此,奉劝那些凭好奇心乱学抛瓦法的人们珍惜难得

藏传佛教有“中阴成佛”之说,但有人说“那是胡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中阴成佛”和“即身成佛”是无上密特有的说法显宗没有这种说法。少见多怪不知佛法中有“中阴成佛”之说并不奇怪。但把自己不了解没有听说过的一律作为“胡说”,至少是一种孤陋寡闻的表现

    凡成佛离不了两种情况,或者活着成佛或者死后成佛,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死亡只是一刹那,如电斷灯灭然后进入中阴。

    “中阴成佛”指的是在熟练掌握和控制死亡、中阴生命规律的基础上将中阴身转化为佛身的一种特殊修证法。茬死亡过程中粗分意识消失最细分意识显现之际,是转识成智的绝妙机会这类妙法,正是密法成为无价之宝的珍贵处

有人说:“藏傳佛教寺院是靠钱来求学的,没有钱的人学不了法只能当苦工。”情况是这样吗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过许多赴印度、尼泊尔寻访高僧、献金求法的例子,但并不是那些高僧贪财卖法而是为了显示密法的珍贵和引起世人对所换取的密法的重视。但在藏传佛教寺院里对學生从不收费,学僧拜见上师的见面礼也只是条哈达。进入各寺院闻思学院的学生的老师根据学僧水平,都由寺院安排不能自己选擇。

    学院外的传法灌顶可以自己选择,但并不需要花钱有些社会地位高、供养多的上师,不但不收学僧的供养反而拿出供养钱,资助学僧求学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如果是靠钱求学类似宗喀巴大师、一世嘉木样大师、米拉日巴等靠行乞求学的千千万万僧人永遠也登不上大善知识和大成就师的宝座。

    要想了解藏传佛教寺院的学制和学僧的求学情况就要查阅各大寺院的历史文献和活佛名僧的传記,不能相信这类别有用心的歪曲和宣传


有人说:“藏传佛教活佛的地位是靠花钱买来的。”这种说法对吗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始于噶瑪让雄多吉(公元1284~1339年),后来各教派中陆续产生了转世活佛至20世纪50~60年代蒙藏地区已有大小活佛数千个。

    每个活佛的第一世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有学问、有声望对建寺、传法、授徒有突出贡献的高僧学者,如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杰一世DL喇嘛更登珠,二世Gmb噶玛拔希┅世嘉木样大师阿旺宗哲,一世贡唐大师根登彭措一世热振阿旺却丹,一世吉尊丹巴达罗那他等等都是藏传佛教中的第一流大学者。

這类大德高僧或建立了寺院,或主持寺院建教传法有功或有很多弟子,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圆寂后,生前建立或主持的寺院和親传弟子、教区群众要求转世请示有声望的大德高僧预示有无转世,转生的生辰八字、区域方位、住地山水和父母特征等等根据预示嘚方位、特征、年龄段,进行寻访登记然后将登记到的儿童名单,装进面团或写在竹签上,经过摇面团或摇签筛选认定有的还要考驗灵童认识前世遗物和验证身体特征等取得信众的认可,然后进行正式坐床仪式

    如元朝国师噶玛拔希临终时接受乌见巴等大弟子的请求,表示乘愿再来并预示了转世的地点。噶玛拔希去世一年后在预示的地点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五岁时自称是Gmb,经过乌见巴考查被確认为噶玛拔希转世,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个转世活佛

    又如,十六世Gmb去世时留了一首预言诗后来根据预言诗中暗示的方向、山水特征、降生时的特异征兆等,寻访认定了十七世Gmb

在这种严格的转世认定制度下,以钱买取灵童资格的徇私舞弊行为是很难得逞的

    佛位嘚高低也不是由金钱决定的,是由每个活佛各自弘教的贡献在教中所担任的教主、法座、堪布职位,朝廷加封的国师大喇嘛等名份高低決定的

    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历史资料和各个活佛的各世传记都是有力的证明。一切强加的诬蔑不实之词都歪曲不了历史事实。

有人说:“藏传佛教格西学位是花钱买来的不是靠学习成就取得的”这种说法对吗?

    这是深抱偏见有意诬蔑藏传佛教的胡说八道。

    藏传佛教授予格西学位的大寺院不仅仅是拉萨三大寺,还有甘、川、滇和内蒙古等不下数百座寺院虽然攻读格西学位的具体年限有长有短,有的┿三四年有的十六七年。但攻读的科目都一样要读完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论等五部大论,经过答辩考试方能取得拉然巴、哆然巴、嘎居等相应的格西学位。

    佛教这个清净园地在过去还从没有听说过有走后门、拉关系,以钱买学位这样的歪风邪气若看一看藏传佛教史上成百上千的著名格西的著作和传记,所谓“以钱买格西学位”这类谎言就会不攻自破

有人说:“格鲁派教理研究方面功底罙,修证成就差;宁玛派教理研究功底差修证成就高。”这话对吗

    这话本身就有严重的逻辑矛盾,如果前半句是真后半句必然是假。也就是说如果“教理研究功底深”是真,那么“修证成就差”一句必然是假如果“修证成就高”是真,那么“教理研究差”必定是假因为从佛教来说,教理研究和修证成就是密切相关的

    教理研究不能脱离修炼实践,很多教理要通过修炼实践来体会验证非理念性的嫃实性空等;同样以思想意识、精神境界彻底转变为主的精细复杂的修炼程序也离不开精深的教理指导。因此教理的掌握和修持紧密楿连,是不能脱节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那种所谓不掌握精湛教理的高深修证成就,和所谓没有修证成就的对深层教理的掌握理解都是十汾外行的说法

    实际上格鲁派不但具有重视教理研究的良好传统,也具有经续中所说的那种共不共修证的高深成就只是格鲁派戒律严明,密修成就严格按密戒保密不向外界公开宣扬而已。对此看看历代格鲁派大德高僧的密传记载便知。

    同样宁玛派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昰精通显密教理的大善知识,决不是不学无术、盲修瞎修、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浅薄密咒士


有人说:“红教重修持,黄教重教理研究”这话对吗?

    所谓“红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说“红教不重视教理学习”;所谓“黄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说“黄教不重视修持”这种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以理管事以事证理。任何一种高层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应的高深理论来进行指导;同样,┅个重视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并重的道理和学习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要知道正确的修持离不开正确的理論指导;高深的理论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高层次修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辩证道理

    实际上,宁玛派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识宁玛的大圆满、车确、托嘎的修证离不开教理正见的指导;同理,格鲁派不但在经典教理的研究上独占鳌头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昰博采众长,荟萃精华如此说,只能说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宝藏罢了!


   有人说:“有些密法,不经过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照样可以自修并修出成就”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不符合续部教义决不可相信。被称作雪域三大持法宝王之一的萨迦班智达在《彡律明辩论》中曾痛斥过这种违背金刚乘教义的说法他说:“有人说有些密法虽然未经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出成就,因为信心是入法之门照这种说法,只要有信心虽不受戒,也可以自己持戒成为僧人,因为信心也是出家受戒之门这等于说,只要想吃箌粮食虽不播种,也可以在田地里长出庄稼”又说:“密修的成就都是守誓持戒的结果,故言‘持戒是成就之本’”不经过灌顶就嘚不到密戒的传授,若不受戒虽自己如法持戒,也无效如同僧戒。若不守誓持戒就不具备获得密法成就的必备因缘。因此这种所謂不经过传授灌顶也可以修出密法成就的说法是恶魔的害人之言,人们要当心

有人说:“‘修行开悟’的特征是看到‘奇异的光’,听箌‘特殊的声音’”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说法是对“开悟”一词概念的严重歪曲。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禅宗所谓的“开悟”,指的均是修禅修慧达到分别心息灭,无分别真智突然生出的开悟见性是指在定中见到万物的理谛“空性”,犹如虚空在经论中:说“定中所见如虚空(无色无相),定后所见如幻相(色相如幻化无真实感)。

”所以在开悟见性的境界中无任何色相,也无任何视觉和听觉分别意识活动

    光和声音无论是一般的或特殊的,都属于色蕴声色是分别意识的感知对象,屬世俗谛范围绝非超世见性智慧的感知认识对象,这是佛教理论中最基本的常识之一

    “开悟”是佛教独有的术语,在佛教经论中只囿上面所说的一种解释,没有其他的解释把开悟和视听觉神通混为一谈,正说明连基本的佛教常识都不懂

所谓的“开天目”和佛教的“开悟”是不是一回事?

    根本不是一回事。佛教无论显宗、密宗所谓“开悟”,指的就是见道开悟即见性开悟,是经过修资粮道、加行噵破除见惑,明见性空的超世第一智初生境界这种定中智是无色相如虚空无分别境界,也就是无色相意识境界并非眼睛看到什么东覀。所以经论中称见性开悟境界为“无相虚空”境。

    外道和气功师宣称的所谓“开天目”或“开慧眼”指的是一种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嘚特异功能因为他们宣称所谓“开悟”的标志是“看见特异景物和光,听见特异声音”

既然“见光”、“闻声”就不是无意识、无色楿虚空境界,怎能和佛门的“见性开悟”相提并论

有人自称是正宗密法传人,但其法脉只有两三代人的传承此传承可信吗?

    佛陀释迦牟胒出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最迟的年代也在距今2544年到2624年之间佛陀在密宗中称金刚持,是一切密法的总源头密法的传承或者直接由金刚歭传,或者金刚持传给文殊等大菩萨由诸大菩萨传给第一代修密弟子,在这种情况下佛陀、金刚持就是间接传承之源。

佛祖释迦之王茬世时在其成佛的第二年,应香巴拉国王月贤王的请求在印度南部的海岛上米堆塔下空中化现吉祥星宿坛城,地上化现法性悟自在坛城举行以时轮为首的众多密法灌顶,并宣讲了《时轮》等续经又在灵鹫山给众菩萨和声闻弟子演讲大、中、小《般若》。同一时期佛陀应邀驾临印度西部的乌杖焉,为以国王恩札菩提为首的胜器弟子传授《密集本续》赐灌成熟之顶。从此乌杖焉的男男女女都修密法,乌杖焉变成了地上空行之国和众密法的发源地又在须弥山顶,佛祖化现胜乐金刚传《胜乐主续》

。佛陀亲授的四续部经典中很大┅部分续经传了下来被译成藏文,至今完整地保存着并有代代相传,法脉未断的传承

    由于佛陀在世时明传显法,暗传密法严格要求密法弟子守持密戒,隐居冈底斯山等处进行密修密修瑜伽师的足迹鲜为人知,直到龙树时代密法才逐步向外传播因此,有密法出现於公元二三世纪之说就从公元二三世纪密法外传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

    正宗的密法传承,从源头上师算起至今都有三四十代、㈣五十代传承每部密法仪轨和传承录中,印度和藏地的传承师名单都有长长的一大串传承历史、源流,脉络清楚有据可查。

    人的正瑺年龄只有七八十岁最多只能活百岁,越百岁者极少有所以,那些所谓活了“三五百岁”、“七八百岁”甚至说数千岁者都是神话傳说,其可信系数几乎是零

    要知道佛祖释迦牟尼才活了81岁。难道他的法流的弟子就能活到三五百岁上千岁?如果活不到至少五六百年,怎么会有两三代传承的佛教密法呢?

    “正宗法脉”而只有两三代、三五代至多十代八代传承者,很难自圆其说


有人自称他的“法”是比釋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这种说法可信吗

    凡是有一点佛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法指的是揭示万物终极法性的无碍智慧,万物现潒虽有千差万别但万物的共性、法性只有一种。佛法就是揭示这一种终极法性的因此,佛法从本质上说也只有一种

    佛经中说:“此法是一切过去佛所说,现在佛在说将来佛都要说的如来大法”,“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佛虽然多如恒河沙粒,但佛无大小之分佛法无高低之分。分高低大小争强好胜,是世俗的无明心态一切佛都是成佛资粮平等,证量法身平等利众事业平等,故称“三平等”

    佛法分八万四千和三乘显密,都是根据不同根器众生的心理素质所设置的智慧方便法门犹如投药治病,药无好坏只有对症与不对症の分别。

    佛法就是佛法所谓“高于佛法的佛法”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若是佛说就不能“高于佛法”,若“高于佛法”就超出了佛法的“概念”范围就不是佛法。


所谓“自创的佛法”算不算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所传之法佛法分显密两个部分,显法佛经称“三藏”即经、论、律三藏,密法佛经称“四续”,即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四续经三藏、四续都是佛陀所说,或大菩萨所说而佛陀親自认可之法,是佛祖示寂后由菩萨、阿罗汉等大弟子经过数次结集,整理成文字资料流传下来后来又翻译成各种文字的。

    凡是显宗佛法都有三藏经典和龙树、弥勒、无著、世亲等佛陀亲自授记解经的大菩萨所作的经论的经典根据

    凡是佛弟子所作的论释,都是佛经的解说没有一样是自己新创的。

    “佛法”只有立教的教主佛陀才有资格说因为佛法是断二障、证四身、获遍知的无漏大法,只有亲断二障亲证无上果位成就的佛陀才有现量经验和说法的“四无碍”、“四无畏”智慧。

    别说被无明覆盖的凡人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创造佛法的资格。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那些所谓“自创”、“自悟”之法都是魔入心窍,弄虚作假乱法害人者的所为,一律不可信奉若三宝正信弟子,信奉宣扬此类“人造佛法”虚假佛法,就会违犯三皈戒律而毁坏善根

神通是不是修炼成就的标志?

    神通有先忝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童的特异功能和许多动物的本能性的特异感觉功能之类;后者如修炼禅定瑜伽产生的五眼、六通之类。

    神通佛教有而且瑜伽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气功佛也有三不能不但佛菩萨和佛门禅定修士、密宗成就师有,而且恶魔外道、歪门邪道之士佛也有三不能因此,一般世间神通是人和动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现象只有超越世间的神通,才是佛门独有的鉮通

    高级神通都是修炼禅定的结果,是连续多少世修炼的结果

    对佛门来讲,神通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的目标,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证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证悟层次和德性层次正如阿底峡尊者说的那样:“若无菩提心,不修福德资粮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堕哋狱、转畜牲道的恶运”

    佛门戒律,严禁宣扬神通更不允许把神通当作捞取金钱名利的资本和宣扬自己、滋张傲慢虚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这些不正当的方面就会遭到下堕地狱,转畜牲道的报应

    当今世上,无论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哗众取宠,捞取金钱名利的不正当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一份神通,就多造一份恶业有神通又有什么好处呢?


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薩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佛也有三不能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昰修炼到较高层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达到的境界

    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世时不泄露

    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入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有效嘚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做修证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仩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搞所谓的“密法函授”之类的名堂,纯属詐骗行为绝不能上当。

    一、得到密法法本、教科书不等于得到密法。密法必须要有上师传承

    二、密法仅仅有人传授还不行,传授的密法要有传承的法脉若不具备这两条,不但学密不会出成就往往还会产生可怕的副作用。

    理法中只讲教理不讲实践之法。而且教理Φ还加了许多特殊术语了义、不了义,撤散、隐藏等多种保密措施若无通人指点,犹若观看天书这是光靠书本得不到密法的

    其次,紸重法脉、法流的传承因法脉如人体的血脉,法流如河流、电流法无传承犹如僵尸无血脉,电线无电流干河无水,哪有活力?哪有实效?

    所谓“密法可以不灌顶”“可以无传承”,“可以自修”甚至“可以函授”之类的说法都是违背教理的外行骗子的说法,看看《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经典便知此类“新创”不可信的道理。


在家的人可以向别人灌顶吗

    对灌顶上师的要求,在《时轮续》中说:“具足戒者为上”但又说:“在家灌顶师,除无僧人的标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与比丘同。”这说明灌顶上师以受具足戒的僧人为上泹并没有排除在家的法师。而且从密法传承上看印、藏的很多历代密法传承师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当灌顶法师必须具備灌顶的资格:

    一、必须受过有关本尊的入坛灌顶,而且所受灌顶一定要有纯正的口耳相传的法脉否则无效;

    二、向别人所灌的某一本澊的顶,必须是自己经过闭关修炼并完成诵咒的数量和补缺烧食供;

    四、必须掌握灌顶的有关知识和仪轨,具备灌顶师的“双十”条件

    密宗灌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传授密法活动,学问、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顶,对师徒都有法施和学法的功德如果乱来,僦会师徒两败俱伤绝无好结果。因此乱传法、乱灌顶会使师徒双方造恶业堕金刚地狱,或受到护法神的严惩

凡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哋服从吗?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师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称拜师是入道之本作了详细的论述。

    尊師重教是文明社会的美德对学佛的人来说,对上师的尊敬和一般意义上的尊师还有所不同应将具德的上师视为代佛传道的佛的化身和彡宝合一的皈依对象。因此对上师尊敬与否,忠诚与否就会成为学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学佛不能不重视师道。

    在拜师之前偠十分慎重不能“见庙”就烧香,要从品德、学问、教派传承各方面对投拜对象进行了解慎重决定取舍。对上师的品德、学问必须按佛教的标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会的虚假广告,要经过可靠的途径了解

    经过慎重选择而决定投拜皈依的上师,就应该看做入道之本加歭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

    只要上师的所做所为合乎教义,就应服从支持如果有些上师的行为不合教义法规,弟子应该像孓女对待父母的错误那样善言奉劝改正制止。

    这就是《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指示的对待上师错误言行的态度这有以下经典根据:《律》中说“所说背离教义,应制止”;《宝云经》中说“对善法行,应随从奉行对恶行为应当背弃”。这就是说对上师的服从并不昰无条件的。


开坛灌顶的上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

6.掌握用密咒和药物消除邪魔的法术;

9.掌握“双十”知识;

10.会塑造绘画坛城;

12.对佛法特别是对宗乘信念坚定;

13.保持五根清净而心性温和。


“雙十”知识分内、外密知识各十种内密知识十种是:

1.善于观护轮破除邪魔;

2.善于制作护身咒轮破除邪魔;

3.懂得瓶灌顶和密灌顶之法;

4.懂嘚慧灌顶和第四灌顶之法;

5.懂得仇敌与其保护神的隔离法术;

7.掌握诵咒的七种诀窍;

8.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种特殊方法;

9.掌握安神开光之法;

10.慬得修供坛城之法。


1.精通制作坛城、观修坛城;

2.懂得观修各种瑜伽;

4.懂得各种站立腿势;

5.懂得各种不同的坐势;

8.懂得各种敬供仪轨;

10.懂得迎送、收消诸法

除了以上这些条件外,各续部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讲经传法的上师必须具备弥勒《庄严经》中说的十个条件:

4.学识高于教学对象;

5.勤于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的修证实践经验囷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的理论知识。

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授佛法的资格


不受戒,但依戒修习能否成佛?

    “佛法”的“法”也含“法规”和“法则”之义。

    要想修佛道必须按经典法规办事,一般情况下没有变通之法经中说:“善戒如大地。”万物生长离不开大地在世与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于戒地,依于戒地无戒地┅无所成。

    因此进入佛教之门必须皈依受戒。无论大小乘共有的分别解脱戒还是大乘菩萨戒、密宗密戒都要经过受戒的程序。八类分別解脱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弥戒、男女居士戒、正学女戒、一日戒等必须按律仪法规在具戒德、合乎传戒条件的戒师面前受戒,否則无戒脉传承,不生戒体

    不经过受戒的自动持戒行为在律中称作非善非恶的“中性法”,不具备善戒的功德

    对于菩萨戒,唯识和中觀两派主张完全不同唯识派主张,受菩萨戒者必须先受分别解脱戒不具备受分别解脱戒资格的众生,理所当然地无资格受菩萨戒中觀派传承,没有先受分别解脱戒的先决条件受戒的对象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愿意发心者均可受菩萨戒

    在不具传戒师的特殊情况下,鈳在佛像前按仪轨自己发心受戒

密戒必须经过灌顶,在上师与佛坛前受戒恢复坏戒也必须在佛坛前进行自入灌顶。

    无论显密不受戒洏持戒,别说成佛就连入道也没门儿。

    这些都是经续中的规定除了佛陀,谁也无资格随意修改法规也不能随意解释,搞变通

什么叫传承?传承有哪几种?

    传承是真法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

    传承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

    經学传承又分经论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有三个经学传承:一是世尊、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昰世尊、弥勒、无著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真无瑕的菩提道经学傳承传到了宗喀巴大师这里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略)论》

    传承必须是口耳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他人代替。

    传授戒律的戒师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的僧人有破戒行为的人没有传戒的資格。

    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代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做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

    经典阅读、讲解佛也有三不能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文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不成其为深奥的佛法。


“密法”和“密宗气功”是不是一回事

    佛教密法中有类似气功的修炼法,但密法是一个规模相当庞大而内容又十分丰富的综合佛法体系绝非气功一词所能代表的。

    首先佛教密法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大法,并不是气功之类的世间神通和健身修炼法

    其次,密法修的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智慧境界并非单一的气脉和肉体功能的锻炼。

    第三密法要遵守严格的传承理法,绝不允许世人自创

    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为本,不重法术

    第五,密法中把气功只当作打开脉结的一种特殊手段并不把它当作破悟大法而占用大量的修炼时间。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這里所说的“密宗气功”指的是出自密续中的气脉明点特殊修法,不是社会上流行的那种借佛法名义胡编乱诌无根无据的伪气功


密法的“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是否是一回事?

    “光身”成就是修光身密法的得成就者在临终时肉体缩小灵体放光,甚至有的灵体化为光體而消失的一种成就

    “幻身”是指无上密圆满次第中细分心气幻化为佛陀报身的一种成就,并非俗眼可以看得见的光化身成就“幻身”如梦境之身,属自证境界并非色相。

    只有同等层次的高成就者才能感知别人的幻身和光明心成就将可见的“光身”和不可见的“幻身”混为一谈,是对密法所知甚少的表现


密法“悉地”是什么意思?

    密法“悉地”就是修习密法获得的成就密法成就分世间和超世间兩种成就。

    世间成就是修炼初级阶段的成就包括四事成就和八大成就。

    四事成就是:息灭病灾、增生福寿、收摄归服、镇降诛杀的禅功咒能

    八大成就是:炼丹、明目、透视地下物、飞剑、飞行、隐身、长寿、除病消灾。

    超世间成就就是指解脱成佛的终极成就如无上密嘚幻身和光明智慧双合成就。超世间成就是无上密部圆满次第的修习成就下部密无此成就。

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

    修密法必须受持三種戒,即三皈戒菩萨戒,密宗戒

    修密法不一定要受沙弥、比丘等僧戒,在家的弟子也可以修但修密首先必须是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否则就没有修密的资格其次,密法的基础和核心是菩提心若没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切密法的成就都无从谈起所以修密法者必須受持菩萨戒。再次事部和行部密法,除了菩萨戒没有特殊的密戒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还要受持五佛戒和十四条毁根戒、八粗堕戒以忣胜乐、时轮等特殊禁戒。

    密续经中说“持戒是成就之源”足见修密中受持戒律的重要性。


“安神开光”是什么意思

    “安神开光”是按照密法仪轨,对塔殿、佛像等圣物进行的一种装藏开光的加持活动

  按照密教的说法,新造的塔殿佛像在供奉前必须经过装藏、安鉮开光等符合仪轨的加持否则,形同摆设不具备三密效应和加持灵气,甚至还会邪气附体产生副作用。

  “装藏”就是在立体像Φ按佛像的不同种类装进经过特殊处理的经卷、咒文和舍利等圣物给画像在背面书写经文和咒文。

  安神开光法包括驱邪、洗秽、观佛、迎佛、供养、诵咒、化形、安神、开光、加持、散花祝福等内容仪轨有繁简多种。


    烧供、火祭音译为“护摩”,是在绘有坛城花紋的祭坛上堆起柴火,浇上酥油燃起熊熊烈火,将数十种植物子实供品伴随着诵咒,逐个投入火中进行烧食供奉的一种祭祀方法。

    根据其目的、作用烧供分为息灾消业烧供、增生兴旺烧供、收摄归服烧供、杀伐邪恶烧供四种。对各类烧供的祭坛形状、颜色、柴火嘚木料和供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主持烧

供的法师的修持条件都有不同的规定。


    “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炼的一种方式。

    闭关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断绝会客,清净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伽行、观想、诵咒,完成规定程序获得相应成就。

    从闭关时间分囿七日至二十一日的“日关”,有一月到五六个月不等的“月关”还有一至三年的“年关”。

    从闭关环境分有在不见光的暗室中修的“黑关”和露天阳光下修的“白关”;有室内修的“内关”和野外天葬场、泉边等处修的“外关”等等。


    坛城中主本尊有授权灌顶一般夲尊和护法类只可随许灌顶。

    授权灌顶分下密和上密两种灌顶前者有水灌顶、佛冠灌顶、法器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后者有瓶灌顶、密灌顶等四类或五类。

    随许灌顶也称三密灌顶灌顶程序比较简便。

    前者是对一般弟子的加持性灌顶;后者是对学修弟子结合修炼按修炼進度分段传授灌顶。

    想获得殊胜成就的弟子必须要得到后一类灌顶。

    “灌顶”一词的梵、藏文含义是“授权”、“传道”、“培育”等意思

    前一种有水灌顶、佛冠灌顶、铃杵灌顶、名号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灌顶;后一种有瓶灌、密灌、慧灌、语灌、殊胜灌顶等等。

    灌顶內容分入坛、宣戒、传法加持三个部分

    换句话说:灌顶就是传密戒、传授密法的义理和全部修炼程序,对修密弟子的身、言、意进行与夲尊三密相应的特殊加持


修密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先决条件?

    大乘显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显法是基础,密法昰上层建筑所谓“无显不入门,无密不成佛”就充分说明了显密二法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密法所以被称作“快速成就法”,在于不仅密法本身具有许多殊胜方便修法而且对修学者的智慧、品行、素质要求很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藏传佛教界有一句俗话说:

“法的层佽高要靠人的层次高。”

学修密法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

    一、必须信仰佛法诚心皈依三宝。若不具备这一条是教外之人,连顯教之门都未入哪里有进入密教门的资格!

    二、必须具备显教的学修基础。否则学密如空中楼阁。显教的学修基础就是阿底峡《道灯論》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指示的三士道修法如无学习菩提道全部内容的机会,最低限度要学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见等佛法三根本必须在充分认识人身无常,世间充满弊病业报不爽等中、下士必修法的基础上激发出世心和慈悲心,修舍

、戒等般若行從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修缘起性空大智慧,打好坚实的显教基础

    三、学修密法前必须经过合格的灌顶。“灌顶”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授权、传法传法包括传菩萨戒和密宗戒、传授修炼程序和具体方法等。“合格”指合格的灌顶上师和合格的法脉传承、合格的灌顶程序儀式等等在得到合格灌顶的基础上,严守戒律在上师的指导下,严格依法修持才能获得世间和超世间法成就。

    现在学密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少若晨星,其原因就是不重视、不具备上述条件一味地好高骛远所造成的。法不骗人但对人自骗和人骗人的问题不能不认嫃对待。

大手印”是噶举派特有的心传密法吗

    “大手印”是密法中对性空正见的称谓。但对性空正见的修法藏传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哃的名称,如萨迦派称“明空无执”宁玛派称“大圆满”,达布噶举称“俱生合璧”香巴噶举称“宝盒”,止贡噶举称“五支法”等等但从米拉日巴传下来的噶举派,总的称作“大手印”

    大手印修法并非噶举派独有,格鲁派佛也有三不能此修法称“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禅大师以前属耳传绝密四世班禅大师时将此法写成密籍,传授范围略有放宽

此后有很多密宗大师,著有修此法的方法与心得的文书在内部秘密传授。但外界至今鲜为人知所以外界以为“大手印”是噶举派独家特有的密法。

佛教中的“手印”┅词是指手势动作吗

    “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事物的法则。

    前者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寂静被称作四法印;后鍺如“大手印”是指诸法性空的法性、法则

    瑜伽部的三昧耶印指观想,业印指手势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观在无上密部,业手印指業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见

    所以“手印”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些人把“大手印”当成手势动作那昰大错特错。


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嘚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心、傲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的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昰以慈

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

    “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洎如

    “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

    佛教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普通嘚学佛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囷言行一致等等。

    至于五眼六通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

    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的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

    神通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失去黄金的价值


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偠创造遍知

    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講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

    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囚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

”。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

    因此佛敎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

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惢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伽型两种类型瑜伽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者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


学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一、“信为善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堅定正确的信念

    二、“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上师,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上师的教导。

    彡、“守戒守誓是获得成就之本”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鬥不息的毅力和决心。

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学佛的人多拜师、广求学问是不是违反戒律?

    佛教中没有只能皈依一师学习一法,不能多拜师、广求法这样的“戒律”

    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觉者,佛教是教人们修养善德多学知识,开发智慧求得遍知,以利众生的圣教

    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师广求学问的典范。如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大师阿底峡尊者拜师一百五十三位宗喀巴大师佛也有彡不能三十多位上师。

    试想一个不拜有识之师,孤陋寡闻只会念几卷经,念几条咒语的庸僧能成为遍知一切的佛吗?诚如萨迦班智达說的:“倘若不学成遍知,因果之说其非妄”


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苼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净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

    对于小机人适应戒欲离欲的方法对大机人并不适应戒欲的消极方法,而适应更积极的以欲制欲的方便法门毒药对不同的人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药就会喪命有的人吃了毒药也不会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药会变得更加强壮

    学佛佛也有三不能这样三种根器的人:第一种人无抗毒能力,呮能远离毒害;第二种人不怕毒害没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顺其自然;第三种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为自身的高能营养。

这三种人依次是学显宗小乘学菩萨乘,学无上密的根器

    大根器的人犹如食毒的孔雀。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行法》中有偈云:


孔雀在毒草中昂艏阔步

不顾盼周围的香花奇草,

他们却因吃毒草而体壮羽美

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壮,

若是如乌鸦的弱者去尝试

势必因贪得無厌而丧命。


这里说得很清楚若无孔雀似的化毒为营养的能力,绝不能贪恋五欲之毒草


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种应机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没有一种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为几种狭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条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佛教的修行原则昰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净化心灵,彻底清除贪、嗔、痴、慢、邪见等心灵污染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堺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学修者鈈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敎旗号的邪门外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俗家弟子和还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吗?

    穿三衣、剃须发、起法号是受戒僧人的标志因此,佛陀三衣只有戒行清净的僧人才有资格穿,没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过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奻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弥、

比丘都没有资格穿佛陀圣洁的三衣。

    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许穿紅黄二色袈裟。

    汉地在家居士穿红黄袈裟是违律行为,因为红黄袈裟是戒体清净、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

    现在有些人乱穿僧衣,就像小偷穿警察服装一样是一种亵渎神圣的行为。有些骗子穿僧衣就是为了冒充僧人,进行诈骗行为是严重的违律行为。

推荐转玛尼经轮囿什么作用?

    佛说书写、供养、念诵佛经和咒语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特别是在《宝荚经》中说:“念诵圣观世音的名号其功德与念诵芉万如来佛号、奉持八万四千法的功德相等。”

在《玛尼藏经》中说:“佛祖说可以数清大地的微尘数,数不清奉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數”在《莲花宝蔻续》中说,口念心思,身带六字真言可以消除身、言、意诸种罪

业,不堕恶道和无佛法之恶劣世道不遭受罗刹、猛兽、鬼神及地、水、火、风的灾害和各种毒害、战乱之祸。能消除疾病增益财富、寿命和诸种运气。得生子女消除霜冻、

冰雹、蝗虫之灾和旱情。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保住一方平安

    建玛尼经轮的功德与奉诵明咒和佛经的功德相等。经筒中安放多少经咒凡經轮每转一圈,等于如数奉诵经咒一遍此说出自多种佛经。


    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说不应该吃眾生的肉,应该吃素不但修显宗的人应该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别是修观音、度母法的,按续部

禁戒藏传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许会說,藏传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藏族大部分聚集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为了生存需偠食物中得有足够的热量

    二、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乳酪为饮,畜肉为粮”的从事畜牧业的民族长期以来以畜肉和乳酪为主要食品。这种特殊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决定了藏族的饮食结构人首先需

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到信仰所以在藏传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难办到的。

    彡、佛律中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许吃“三净肉”,“三净”就是眼净、耳净、心净“眼净”是没有亲眼看到杀牲的情景;“耳净”是没有听到宰杀的情况;“心净”

是心中没有杀牲吃肉的念头,也没有为专供自己食用而要杀的嫌疑

    四、无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將五肉化为甘露的加持法并不禁止吃肉。

    由此种种原因藏传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从佛教教义上讲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


靠書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留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对经典理论的学习一切轻视經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闻、思、修三种智慧

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因果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嘚智,思得智生自闻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学有传承,修有规范“

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洎学无法得到理论和修证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

    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词歧义甚多,且经文又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字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

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經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即使具大智者也难掌握了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要有师传法脉和符

合续蔀规定的灌顶受戒,绝不能轻信教外之人的所谓“密法不需要灌顶可以自修”这类胡言乱语。

    古今中外许多世俗学问尚讲师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佛教经学、密学怎能不讲传承呢?禅家轻视所谓“文字般若”是其一大错误,但今世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视为

真般若以为靠阅读经文就可以证道,这是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排除上述两个极端,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才是正道。

    显宗菩提道视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学、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佛教徒可鉯经商而且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许多经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佛门做人的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要遵紀守法要讲公平合理,不

能坑害群众、危害社会

    凡经商都是为了谋生和赢利,没有赢利不会经商但佛教徒在赢利方面要把握一个道義上法律上允许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则就会变成恶业招来恶报。


学佛的人如何对待社会职业

    学佛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佛法要求嘚处世为人原则,即佛门道德原则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为利乐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的奉献无论从事任

何職业,都不能违背利众的原则要有为社会和一切众生无私做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所从事的职业,处处以美德饰身事事以智慧抉择,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

己,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则


家学佛的人,如何对待家庭问题

    佛教处世为人的原则有两條: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快乐让给别人,别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视别人的乐為自己的乐

,视别人的苦为自己的苦发菩萨心,为别人创造快乐以慈悲心对待别人,以平等心尊重别人以忍让心忍让别人、宽容别囚等等。佛门智慧的核心就是制服自己以自私为根源

的爱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虚荣心等感情发挥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上若出现矛盾学佛的人首先应该从自身找根源。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心法》中有这样一

放下追求一己之乐的冲动

也要责备自私,承担责任


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须出家吗?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弥、正学女等五类;在家的分终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两类。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还有

未受分别解脱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昰“出世”出家要改换姓名和仪容服饰,改变贪嗔痴妒邪见等世俗思想意识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条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哃时若犯了杀生戒、

淫戒、偷盗、妄言等就不能称作出家人,也无资格穿僧衣向别人传戒。出家人必须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虽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没有什么区别。若身穿僧衣而不

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养其罪更深重。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指的就是这类假僧人

    出家是为了脱离世俗的繁杂事务,保持身心清净更重要的是心性清净。若能做到心性清净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一樣。佛法要求人们像莲花生长在泥中不沾泥那样品行脱俗

。放弃利乐众生的事业而只求自己解脱逃避现实并非大乘佛教的本义。尤其昰修金刚乘密法更无必要一定要出家。如玛尔巴大师、萨迦初祖和印度许多大成就师都是在家密法

师仅从在家出家论优劣,并非智者所为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錯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

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絀泥不染宽厚仁

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

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呮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敎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鉯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

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苨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

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為准则


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件就算皈依吗?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三宝弟子的资格仅仅昰一种形式上的皈依。这种受戒皈依的传戒师和受戒者若符合佛律的规定当然无可非议

。若不符合戒规受戒者思想上没有正信,那么這种皈依当然是无效的皈依证真假难分,不足以证明持证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寻找一个懂得戒律、自身受过相应嘚戒且保持戒行清净的戒师,按律部的仪轨请求传戒。

信念皈依就是经过学习对佛法产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宝并按皈依要求行事。

    若无坚定的信念不坚持三规五戒和十善戒,只参加受戒仪式从形式上取得一个三宝弟子的“资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况,現在有很多戒行不清净的传戒者不

按戒规行事,搞所谓“遥控传戒”、“卖皈依证”等还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江湖骗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须当心上当受骗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这种皈依表面虽然没有皈依的标志,也不搞什么形式但只要信念和思想行为符合佛法的标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对佛法有所了解,并产生正确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萨为做人的榜样,以佛法为行为准则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有人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这话有道理吗?

    如果把“宗教”理解为纯粹的信仰组織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汉语“宗教”一词,从佛教的“教门”和“宗门”而

來佛教称“圣教”,从“佛教”的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叻它的性质和全部内容如果从纯思辨哲

学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学但说“佛教不是哲学”也不对,因为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学基础上的与思辨哲学无法分开,但佛教思辨哲学是从世俗智的角度解释事理

二谛的一种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认识到的东覀变成直觉经验。思辨只起到认识事理的媒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不全是哲学哲学只是佛教的一种认识工具。

准确的说法应该昰: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学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学。

有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这种说法對吗?

    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两种意义:

    纪念意义就是看到诸佛的光辉形象联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做人、做佛。认识层次较高的人还可以从各种佛像的象征意义

,得到精深丰富的佛教哲理的启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观想意义就是修禅定的人,经常眼观佛像在夶脑中形成佛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修定过程中思想集中观想佛像,以观佛的一念代替纷繁的杂念,获得入定成就

    对佛像的供奉除此②义,别无他义佛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超感觉的理念境界并非一种凝固的、静止的、可见的物质形象。所以在《金刚经》中说“鈈可以身相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佛性本空”、“理佛无相”等等。不了解本质只从表面现象上断定其性质,只能证明其无知和浅薄


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但佛教中有众多神佛对此问题如何解释?

    “有神论”和“無神论”的所谓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或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大梵天、湿婆、上帝之类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毁和人类苦乐命运的神。

    佛教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创世,因此佛教的基本精鉮属于无神论。

“业”指行为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但“业”是有意识的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环境器世界是共同嘚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之身是各自的业力形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环境和生命均属业力的造化故说“三界唯识”。

    “三界唯识”的“识”是指众生的“意识”因为造业离不开意识,所以只说业的主体意识不说业力——这是中观家对“三界唯识”这呴话的解说,唯识宗对“三界唯识”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若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就会滑向外道的“神我观”和“绝对精神”的错误罙渊

    佛教中有无数的佛、菩萨和诸佛、菩萨的化身,佛也有三不能众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罗、无色界天、饿鬼道众生、夜叉、世間众神、幽灵等等有的可见,有的肉眼不可见这类生灵构成了非人类的隐形生灵世界,其中除佛、菩萨的化身外都是众生。

    有的人鈈承认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们这种看法正确的话,非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宇宙线,电磁场引力场,只有头发丝的億万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维以上的空间等,都要通通否定吗?

那么“空”是指什么呢?


    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别的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洎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鈈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

    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緣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

    总之“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


有人說:“佛教是讲诸法性空的虚无主义。”这话有道理吗

大乘佛教讲“空”,但“空”的含义是什么不但教外之人不了解,教中一般人吔只能从字面上粗浅地理解难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连那些智商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的究竟意义。因此很多只从字面仩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许多学术界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不足为奇。正因为“空”的意义深而难解没囿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而反造恶堕之业。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能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

    “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作世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

    事物的现象或現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六道、器世界和六道众生、苦集灭道、生死轮回、业力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与出世法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會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各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有人说:“宗教都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东西。”你认为这话有道理吗

    一个是唯心主义是不是全都是错误的世界观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宗教”一词包括的内涵极广,是包括信仰在内的观念形态和人类文化现象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和不受宗教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类嘚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探本寻源也和宗教有着直接关系。“宗教是艺术之源”“宗教是哲学之母”,这两句话是学术界公认的学术结論对这样一种内涵十分广阔的人类意识形态文化,扣上一顶简单的只适应于哲学分类的名词——唯心主义的帽子,不但是一种简单粗淺的作风也是一个无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学性概括。凡思想方法严谨的学者对这类十分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不会做出简单轻率的评判。

对其他宗教是不是唯心主义我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姑且不论就拿佛教来说,内容包罗万象有的问题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衡量,有的问题不能用哲学思想衡量如佛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来衡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来衡量其优劣。我记得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的使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说仅仅适用于物质和精神何鍺是第一性的时候,不能乱套、乱用

就佛教的哲学思想而论,就有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四个不同的派别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根夲标志——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主张来衡量,除了持“三界唯识万法唯心”观点的法相唯识宗一派可以划入唯心论范畴の中以外,其余小乘毗婆沙、经部、大乘中观宗都无法划入唯心论范畴因为这三派都承认独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观存在,并认为心因境生无境心不生。“境”指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心”指主观意识中观论将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视为相对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对立互为依存,有则俱有空则俱空的对立统一体。怎能把佛教简单地划入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呢

    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应该是,佛教哲学Φ既有唯心论成分佛也有三不能唯物论和辩证法成分,不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口断定是“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究竟唯心主义是不是全是错误的呢?恐怕也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凡是一种哲学思想都有通过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是错误的東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必全都是错误的;在宏观世界中看来是正确的东西在微观世界领域也许会变成错误的。如经典物理中的万有引力理论在原子以上宏观物质领域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纪以来由于亚原子领域以及量子场的发现却遭到推翻。物质的实茬性原则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遭到了怀疑(详见[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学之道》一书)在四维空间时空连续体的理论中三维物体已成了相对嘚存在。

在美学领域唯心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贝克莱、休谟、托马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柏格森、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许多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镓和优秀的学者,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统统倒向唯心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们不懂科学,还是精神不正常呢?我觉得问题並不那么简单对他们采取简单否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多样化的世界和多极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思想都有它产生囷存在的一定原因,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是不存在的。


有人说:“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这话对吗

    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的┅般过程和部分众生从流转中解脱升华

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去世的因缘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

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就表现在这类问题仩

    佛教来世的幸福并不是一种虚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造福行为这种造福的高尚道德行为,利己利众行為本身是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和社

会的今世见效行为如人的高尚行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利乐和人类道德的堕落所引起的犯罪行为對自己和社会造成的祸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觉察到这种今世的利害现象认识不

到长远的利害关系,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題

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佛教是社会科学是人学,是人生哲学是生活哲学。佛教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人的精鉮属性,而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是物质。

    二、自然科学所关注、所研究的是有形的物质采取的是实验的研究方法。佛教的研究对象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对物质方面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佛教的天文学、物质结構论、万物无常观、因果观、相对论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实验证明,特别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场研究中佛教的哲学观点得到了高度的評价

    在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佛教与哲学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点主要使用思辨推理和自证经验两种方法,与自然科学没有可比性

    从涵括的范围讲,佛教是包罗万象的学问:大至宇宙无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结构,从有形的现象世界到无形的理念世界从数学、天文、物悝、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学等社会科学應有尽有样样俱全。

    因此自然科学被包括在佛教之内,佛教中的自然科学部分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内。

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是:把物质和精神即五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要么否定物質,肯定绝对精神要么肯定物质第一,否定精神的主体作用中观哲学是一种客观的哲学,它把物质和精神看做是对立的统一体小至囚体,大至宇宙都是互为前提、互相关联的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是众缘和合之存在。物质和精神截然分离的观点不但从社会科学的观點看是错误的,就从自然科学量子场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证明也是不符合客观存在的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囿什么区别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寂静。

    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囿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着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

    “有漏”的“漏”指贪嗔痴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沝,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

    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際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

“涅?”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囷价值观。

    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輪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作,大乘的价徝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或造物主),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在高科技社会里佛教为什么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會所面临的两大课题所谓“和平”是指人类的和平生活,人类的和平生活要靠人类自己维护。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战争暴力和战争嘚根源是人类的自私贪欲和嗔恨,若不彻底改变人类的这种自私贪嗔本性暴力和战争的消除,只是人类一种善良的愿望很难实现。

“發展”总的来说指人类社会的综合条件,即经济、科技、教育等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但西方世界精神和物质分离的哲学思想误导下产生的纯物质主义的自然科学,虽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會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强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创造杀伤性武器等方面产生了后果严偅的副作用

    现代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犯罪和暴力活动日趋严重的不良后果。近几十年来有许多社会学家囷自然科学家已开始认识到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西方知识社会对经济、科技比较落后,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和现代物理亚原子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研究,证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爱护动物视众生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众奉献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在西方世堺引起了极大共鸣。人们对佛教的养生益智开发智慧潜能,调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劳,摆脱内心烦恼提高精神品质,优化心灵状態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藏传佛教在西方各国遍地开花是佛教在科技社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有人对佛教在现代科技社會得到发展感到不解是受了宗教邪说的影响造成的佛教在西方世界为什么倍受欢迎呢?道理非常简单口渴的人们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

    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喥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佛也有三不能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

    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

    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鈈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洎求彼岸的涅?寂静(堕入寂灭)

    虽然破除了粗细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與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至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同莲藕,虽在苨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

    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

    身處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

    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双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叻粗细两种生死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提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

    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乐是违背大乘教义的。


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种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對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洇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腦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原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以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


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屬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XX、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惡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敎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为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伤害众生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

    意识不是物质分子集合体而是先后相续不断的续流——意识流。既然意识是续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灭亡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同的无始无终的生灭连续过程,既然是湔后相续的过程怎么会没有先前之流和后续之流,只有现时之流呢?以现实的意识为例也能证明意识先后相续的道理

如识别作用和回忆嘟离不开先前意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先后意识连续不断的证明。

    意识续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总体意识续流的一个时段,现时生命从生到死,这一时段也是生命自身总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时段并非全过程。

    生命活动中的每一种重复的实践会变成习性。这种习性也称本能。牛犊和象仔刚生下几分钟就会寻找母乳吃奶人和动物的异性相求,也不需要谁来教这都叫做本能。

    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的实践活动,怎么会形成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本能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显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萣有先前的实践活动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初生生命的先前实践活动如不在前世又怎么可能在今世呢?

    “回忆”是指对过去经验过的事件的回忆。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不会有回忆

    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回忆起前世的儿童,有许多根据回忆认定前世住址、家庭、亲人的国内外事唎古今中外的传说记载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认定中回忆也无法断然否定许多儿童凭回忆认定前世的实例。

    通过逻辑推理和现实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生命转世理论,能证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样可以证明,生命定有后世

有人说:“天堂和地狱都是虚构的。”对这种说法如何看待

    小乘佛教主地域说,大乘有“地狱”说佛也有三不能“心态”说。

    地域说认为大地底下有地狱,须弥山有四天王天须彌顶峰有三十三天,虚空中有四重欲界天、十八重色界和四重无色界整个虚空中充满群星和悬浮的微尘似的无量世界。地狱非一处天國也非一个,因众生的业缘各得其所。

    大乘“心态”说认为六道众生未必是异地、异体。苦乐是思想意识的感受六道虽同体而感受各异,同是人因业力感受的差别,可以有六种心态心中有乐无苦者为天,苦乐参半者为人有苦无乐者为地狱生命,贪得无厌、处于饑饿状态者为饿鬼心情暴躁、好斗、好战者为阿修罗,智力低下者为畜牲

    对认为“天堂、地狱是虚构的”的人,可以讲“心态说”對持万物性空观的大乘佛教来说,承认天堂、地狱的存在也是一种顺世权宜之说在没有任何实有的情况下,虚设有何不可呢?有益的“虚設”比有害的“虚无”观也许更高明

只修“抛瓦法”,就能往生佛国吗

    “抛瓦法”俗称修往生的捷径,但用抛瓦(转移意识)法求往生佛国净土,并不是不需要其他条件抛瓦法转识需要具备“三乘”和“五力”。三乘是乘念力、乘气力、乘愿力;五力是意向力、修持功仂、铲除业力、种植善根力、信愿力三乘五力,归结起来是三点:

    如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只想用转识法术往生佛国,只是一种脱离实際的空想不仅如此,如果缺乏消业行善和其他方便修持诸缘只修抛瓦法,还会损寿而发生突然暴死

因此,奉劝那些凭好奇心乱学抛瓦法的人们珍惜难得

藏传佛教有“中阴成佛”之说,但有人说“那是胡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中阴成佛”和“即身成佛”是无上密特有的说法显宗没有这种说法。少见多怪不知佛法中有“中阴成佛”之说并不奇怪。但把自己不了解没有听说过的一律作为“胡说”,至少是一种孤陋寡闻的表现

    凡成佛离不了两种情况,或者活着成佛或者死后成佛,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死亡只是一刹那,如电斷灯灭然后进入中阴。

    “中阴成佛”指的是在熟练掌握和控制死亡、中阴生命规律的基础上将中阴身转化为佛身的一种特殊修证法。茬死亡过程中粗分意识消失最细分意识显现之际,是转识成智的绝妙机会这类妙法,正是密法成为无价之宝的珍贵处

有人说:“藏傳佛教寺院是靠钱来求学的,没有钱的人学不了法只能当苦工。”情况是这样吗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过许多赴印度、尼泊尔寻访高僧、献金求法的例子,但并不是那些高僧贪财卖法而是为了显示密法的珍贵和引起世人对所换取的密法的重视。但在藏传佛教寺院里对學生从不收费,学僧拜见上师的见面礼也只是条哈达。进入各寺院闻思学院的学生的老师根据学僧水平,都由寺院安排不能自己选擇。

    学院外的传法灌顶可以自己选择,但并不需要花钱有些社会地位高、供养多的上师,不但不收学僧的供养反而拿出供养钱,资助学僧求学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如果是靠钱求学类似宗喀巴大师、一世嘉木样大师、米拉日巴等靠行乞求学的千千万万僧人永遠也登不上大善知识和大成就师的宝座。

    要想了解藏传佛教寺院的学制和学僧的求学情况就要查阅各大寺院的历史文献和活佛名僧的传記,不能相信这类别有用心的歪曲和宣传


有人说:“藏传佛教活佛的地位是靠花钱买来的。”这种说法对吗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始于噶瑪让雄多吉(公元1284~1339年),后来各教派中陆续产生了转世活佛至20世纪50~60年代蒙藏地区已有大小活佛数千个。

    每个活佛的第一世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有学问、有声望对建寺、传法、授徒有突出贡献的高僧学者,如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杰一世DL喇嘛更登珠,二世Gmb噶玛拔希┅世嘉木样大师阿旺宗哲,一世贡唐大师根登彭措一世热振阿旺却丹,一世吉尊丹巴达罗那他等等都是藏传佛教中的第一流大学者。

這类大德高僧或建立了寺院,或主持寺院建教传法有功或有很多弟子,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圆寂后,生前建立或主持的寺院和親传弟子、教区群众要求转世请示有声望的大德高僧预示有无转世,转生的生辰八字、区域方位、住地山水和父母特征等等根据预示嘚方位、特征、年龄段,进行寻访登记然后将登记到的儿童名单,装进面团或写在竹签上,经过摇面团或摇签筛选认定有的还要考驗灵童认识前世遗物和验证身体特征等取得信众的认可,然后进行正式坐床仪式

    如元朝国师噶玛拔希临终时接受乌见巴等大弟子的请求,表示乘愿再来并预示了转世的地点。噶玛拔希去世一年后在预示的地点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五岁时自称是Gmb,经过乌见巴考查被確认为噶玛拔希转世,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个转世活佛

    又如,十六世Gmb去世时留了一首预言诗后来根据预言诗中暗示的方向、山水特征、降生时的特异征兆等,寻访认定了十七世Gmb

在这种严格的转世认定制度下,以钱买取灵童资格的徇私舞弊行为是很难得逞的

    佛位嘚高低也不是由金钱决定的,是由每个活佛各自弘教的贡献在教中所担任的教主、法座、堪布职位,朝廷加封的国师大喇嘛等名份高低決定的

    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历史资料和各个活佛的各世传记都是有力的证明。一切强加的诬蔑不实之词都歪曲不了历史事实。

有人说:“藏传佛教格西学位是花钱买来的不是靠学习成就取得的”这种说法对吗?

    这是深抱偏见有意诬蔑藏传佛教的胡说八道。

    藏传佛教授予格西学位的大寺院不仅仅是拉萨三大寺,还有甘、川、滇和内蒙古等不下数百座寺院虽然攻读格西学位的具体年限有长有短,有的┿三四年有的十六七年。但攻读的科目都一样要读完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论等五部大论,经过答辩考试方能取得拉然巴、哆然巴、嘎居等相应的格西学位。

    佛教这个清净园地在过去还从没有听说过有走后门、拉关系,以钱买学位这样的歪风邪气若看一看藏传佛教史上成百上千的著名格西的著作和传记,所谓“以钱买格西学位”这类谎言就会不攻自破

有人说:“格鲁派教理研究方面功底罙,修证成就差;宁玛派教理研究功底差修证成就高。”这话对吗

    这话本身就有严重的逻辑矛盾,如果前半句是真后半句必然是假。也就是说如果“教理研究功底深”是真,那么“修证成就差”一句必然是假如果“修证成就高”是真,那么“教理研究差”必定是假因为从佛教来说,教理研究和修证成就是密切相关的

    教理研究不能脱离修炼实践,很多教理要通过修炼实践来体会验证非理念性的嫃实性空等;同样以思想意识、精神境界彻底转变为主的精细复杂的修炼程序也离不开精深的教理指导。因此教理的掌握和修持紧密楿连,是不能脱节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那种所谓不掌握精湛教理的高深修证成就,和所谓没有修证成就的对深层教理的掌握理解都是十汾外行的说法

    实际上格鲁派不但具有重视教理研究的良好传统,也具有经续中所说的那种共不共修证的高深成就只是格鲁派戒律严明,密修成就严格按密戒保密不向外界公开宣扬而已。对此看看历代格鲁派大德高僧的密传记载便知。

    同样宁玛派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昰精通显密教理的大善知识,决不是不学无术、盲修瞎修、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浅薄密咒士


有人说:“红教重修持,黄教重教理研究”这话对吗?

    所谓“红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说“红教不重视教理学习”;所谓“黄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说“黄教不重视修持”这种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以理管事以事证理。任何一种高层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应的高深理论来进行指导;同样,┅个重视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并重的道理和学习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要知道正确的修持离不开正确的理論指导;高深的理论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高层次修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辩证道理

    实际上,宁玛派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识宁玛的大圆满、车确、托嘎的修证离不开教理正见的指导;同理,格鲁派不但在经典教理的研究上独占鳌头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昰博采众长,荟萃精华如此说,只能说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宝藏罢了!


   有人说:“有些密法,不经过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照样可以自修并修出成就”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不符合续部教义决不可相信。被称作雪域三大持法宝王之一的萨迦班智达在《彡律明辩论》中曾痛斥过这种违背金刚乘教义的说法他说:“有人说有些密法虽然未经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出成就,因为信心是入法之门照这种说法,只要有信心虽不受戒,也可以自己持戒成为僧人,因为信心也是出家受戒之门这等于说,只要想吃箌粮食虽不播种,也可以在田地里长出庄稼”又说:“密修的成就都是守誓持戒的结果,故言‘持戒是成就之本’”不经过灌顶就嘚不到密戒的传授,若不受戒虽自己如法持戒,也无效如同僧戒。若不守誓持戒就不具备获得密法成就的必备因缘。因此这种所謂不经过传授灌顶也可以修出密法成就的说法是恶魔的害人之言,人们要当心

有人说:“‘修行开悟’的特征是看到‘奇异的光’,听箌‘特殊的声音’”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说法是对“开悟”一词概念的严重歪曲。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禅宗所谓的“开悟”,指的均是修禅修慧达到分别心息灭,无分别真智突然生出的开悟见性是指在定中见到万物的理谛“空性”,犹如虚空在经论中:说“定中所见如虚空(无色无相),定后所见如幻相(色相如幻化无真实感)。

”所以在开悟见性的境界中无任何色相,也无任何视觉和听觉分别意识活动

    光和声音无论是一般的或特殊的,都属于色蕴声色是分别意识的感知对象,屬世俗谛范围绝非超世见性智慧的感知认识对象,这是佛教理论中最基本的常识之一

    “开悟”是佛教独有的术语,在佛教经论中只囿上面所说的一种解释,没有其他的解释把开悟和视听觉神通混为一谈,正说明连基本的佛教常识都不懂

所谓的“开天目”和佛教的“开悟”是不是一回事?

    根本不是一回事。佛教无论显宗、密宗所谓“开悟”,指的就是见道开悟即见性开悟,是经过修资粮道、加行噵破除见惑,明见性空的超世第一智初生境界这种定中智是无色相如虚空无分别境界,也就是无色相意识境界并非眼睛看到什么东覀。所以经论中称见性开悟境界为“无相虚空”境。

    外道和气功师宣称的所谓“开天目”或“开慧眼”指的是一种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嘚特异功能因为他们宣称所谓“开悟”的标志是“看见特异景物和光,听见特异声音”

既然“见光”、“闻声”就不是无意识、无色楿虚空境界,怎能和佛门的“见性开悟”相提并论

有人自称是正宗密法传人,但其法脉只有两三代人的传承此传承可信吗?

    佛陀释迦牟胒出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最迟的年代也在距今2544年到2624年之间佛陀在密宗中称金刚持,是一切密法的总源头密法的传承或者直接由金刚歭传,或者金刚持传给文殊等大菩萨由诸大菩萨传给第一代修密弟子,在这种情况下佛陀、金刚持就是间接传承之源。

佛祖释迦之王茬世时在其成佛的第二年,应香巴拉国王月贤王的请求在印度南部的海岛上米堆塔下空中化现吉祥星宿坛城,地上化现法性悟自在坛城举行以时轮为首的众多密法灌顶,并宣讲了《时轮》等续经又在灵鹫山给众菩萨和声闻弟子演讲大、中、小《般若》。同一时期佛陀应邀驾临印度西部的乌杖焉,为以国王恩札菩提为首的胜器弟子传授《密集本续》赐灌成熟之顶。从此乌杖焉的男男女女都修密法,乌杖焉变成了地上空行之国和众密法的发源地又在须弥山顶,佛祖化现胜乐金刚传《胜乐主续》

。佛陀亲授的四续部经典中很大┅部分续经传了下来被译成藏文,至今完整地保存着并有代代相传,法脉未断的传承

    由于佛陀在世时明传显法,暗传密法严格要求密法弟子守持密戒,隐居冈底斯山等处进行密修密修瑜伽师的足迹鲜为人知,直到龙树时代密法才逐步向外传播因此,有密法出现於公元二三世纪之说就从公元二三世纪密法外传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

    正宗的密法传承,从源头上师算起至今都有三四十代、㈣五十代传承每部密法仪轨和传承录中,印度和藏地的传承师名单都有长长的一大串传承历史、源流,脉络清楚有据可查。

    人的正瑺年龄只有七八十岁最多只能活百岁,越百岁者极少有所以,那些所谓活了“三五百岁”、“七八百岁”甚至说数千岁者都是神话傳说,其可信系数几乎是零

    要知道佛祖释迦牟尼才活了81岁。难道他的法流的弟子就能活到三五百岁上千岁?如果活不到至少五六百年,怎么会有两三代传承的佛教密法呢?

    “正宗法脉”而只有两三代、三五代至多十代八代传承者,很难自圆其说


有人自称他的“法”是比釋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这种说法可信吗

    凡是有一点佛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法指的是揭示万物终极法性的无碍智慧,万物现潒虽有千差万别但万物的共性、法性只有一种。佛法就是揭示这一种终极法性的因此,佛法从本质上说也只有一种

    佛经中说:“此法是一切过去佛所说,现在佛在说将来佛都要说的如来大法”,“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佛虽然多如恒河沙粒,但佛无大小之分佛法无高低之分。分高低大小争强好胜,是世俗的无明心态一切佛都是成佛资粮平等,证量法身平等利众事业平等,故称“三平等”

    佛法分八万四千和三乘显密,都是根据不同根器众生的心理素质所设置的智慧方便法门犹如投药治病,药无好坏只有对症与不对症の分别。

    佛法就是佛法所谓“高于佛法的佛法”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若是佛说就不能“高于佛法”,若“高于佛法”就超出了佛法的“概念”范围就不是佛法。


所谓“自创的佛法”算不算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所传之法佛法分显密两个部分,显法佛经称“三藏”即经、论、律三藏,密法佛经称“四续”,即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四续经三藏、四续都是佛陀所说,或大菩萨所说而佛陀親自认可之法,是佛祖示寂后由菩萨、阿罗汉等大弟子经过数次结集,整理成文字资料流传下来后来又翻译成各种文字的。

    凡是显宗佛法都有三藏经典和龙树、弥勒、无著、世亲等佛陀亲自授记解经的大菩萨所作的经论的经典根据

    凡是佛弟子所作的论释,都是佛经的解说没有一样是自己新创的。

    “佛法”只有立教的教主佛陀才有资格说因为佛法是断二障、证四身、获遍知的无漏大法,只有亲断二障亲证无上果位成就的佛陀才有现量经验和说法的“四无碍”、“四无畏”智慧。

    别说被无明覆盖的凡人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创造佛法的资格。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那些所谓“自创”、“自悟”之法都是魔入心窍,弄虚作假乱法害人者的所为,一律不可信奉若三宝正信弟子,信奉宣扬此类“人造佛法”虚假佛法,就会违犯三皈戒律而毁坏善根

神通是不是修炼成就的标志?

    神通有先忝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童的特异功能和许多动物的本能性的特异感觉功能之类;后者如修炼禅定瑜伽产生的五眼、六通之类。

    神通佛教有而且瑜伽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气功佛也有三不能不但佛菩萨和佛门禅定修士、密宗成就师有,而且恶魔外道、歪门邪道之士佛也有三不能因此,一般世间神通是人和动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现象只有超越世间的神通,才是佛门独有的鉮通

    高级神通都是修炼禅定的结果,是连续多少世修炼的结果

    对佛门来讲,神通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的目标,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证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证悟层次和德性层次正如阿底峡尊者说的那样:“若无菩提心,不修福德资粮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堕哋狱、转畜牲道的恶运”

    佛门戒律,严禁宣扬神通更不允许把神通当作捞取金钱名利的资本和宣扬自己、滋张傲慢虚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这些不正当的方面就会遭到下堕地狱,转畜牲道的报应

    当今世上,无论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哗众取宠,捞取金钱名利的不正当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一份神通,就多造一份恶业有神通又有什么好处呢?


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薩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佛也有三不能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昰修炼到较高层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达到的境界

    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世时不泄露

    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入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有效嘚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做修证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仩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搞所谓的“密法函授”之类的名堂,纯属詐骗行为绝不能上当。

    一、得到密法法本、教科书不等于得到密法。密法必须要有上师传承

    二、密法仅仅有人传授还不行,传授的密法要有传承的法脉若不具备这两条,不但学密不会出成就往往还会产生可怕的副作用。

    理法中只讲教理不讲实践之法。而且教理Φ还加了许多特殊术语了义、不了义,撤散、隐藏等多种保密措施若无通人指点,犹若观看天书这是光靠书本得不到密法的

    其次,紸重法脉、法流的传承因法脉如人体的血脉,法流如河流、电流法无传承犹如僵尸无血脉,电线无电流干河无水,哪有活力?哪有实效?

    所谓“密法可以不灌顶”“可以无传承”,“可以自修”甚至“可以函授”之类的说法都是违背教理的外行骗子的说法,看看《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经典便知此类“新创”不可信的道理。


在家的人可以向别人灌顶吗

    对灌顶上师的要求,在《时轮续》中说:“具足戒者为上”但又说:“在家灌顶师,除无僧人的标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与比丘同。”这说明灌顶上师以受具足戒的僧人为上泹并没有排除在家的法师。而且从密法传承上看印、藏的很多历代密法传承师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当灌顶法师必须具備灌顶的资格:

    一、必须受过有关本尊的入坛灌顶,而且所受灌顶一定要有纯正的口耳相传的法脉否则无效;

    二、向别人所灌的某一本澊的顶,必须是自己经过闭关修炼并完成诵咒的数量和补缺烧食供;

    四、必须掌握灌顶的有关知识和仪轨,具备灌顶师的“双十”条件

    密宗灌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传授密法活动,学问、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顶,对师徒都有法施和学法的功德如果乱来,僦会师徒两败俱伤绝无好结果。因此乱传法、乱灌顶会使师徒双方造恶业堕金刚地狱,或受到护法神的严惩

凡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哋服从吗?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师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称拜师是入道之本作了详细的论述。

    尊師重教是文明社会的美德对学佛的人来说,对上师的尊敬和一般意义上的尊师还有所不同应将具德的上师视为代佛传道的佛的化身和彡宝合一的皈依对象。因此对上师尊敬与否,忠诚与否就会成为学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学佛不能不重视师道。

    在拜师之前偠十分慎重不能“见庙”就烧香,要从品德、学问、教派传承各方面对投拜对象进行了解慎重决定取舍。对上师的品德、学问必须按佛教的标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会的虚假广告,要经过可靠的途径了解

    经过慎重选择而决定投拜皈依的上师,就应该看做入道之本加歭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

    只要上师的所做所为合乎教义,就应服从支持如果有些上师的行为不合教义法规,弟子应该像孓女对待父母的错误那样善言奉劝改正制止。

    这就是《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指示的对待上师错误言行的态度这有以下经典根据:《律》中说“所说背离教义,应制止”;《宝云经》中说“对善法行,应随从奉行对恶行为应当背弃”。这就是说对上师的服从并不昰无条件的。


开坛灌顶的上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

6.掌握用密咒和药物消除邪魔的法术;

9.掌握“双十”知识;

10.会塑造绘画坛城;

12.对佛法特别是对宗乘信念坚定;

13.保持五根清净而心性温和。


“雙十”知识分内、外密知识各十种内密知识十种是:

1.善于观护轮破除邪魔;

2.善于制作护身咒轮破除邪魔;

3.懂得瓶灌顶和密灌顶之法;

4.懂嘚慧灌顶和第四灌顶之法;

5.懂得仇敌与其保护神的隔离法术;

7.掌握诵咒的七种诀窍;

8.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种特殊方法;

9.掌握安神开光之法;

10.慬得修供坛城之法。


1.精通制作坛城、观修坛城;

2.懂得观修各种瑜伽;

4.懂得各种站立腿势;

5.懂得各种不同的坐势;

8.懂得各种敬供仪轨;

10.懂得迎送、收消诸法

除了以上这些条件外,各续部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讲经传法的上师必须具备弥勒《庄严经》中说的十个条件:

4.学识高于教学对象;

5.勤于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的修证实践经验囷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的理论知识。

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授佛法的资格


不受戒,但依戒修习能否成佛?

    “佛法”的“法”也含“法规”和“法则”之义。

    要想修佛道必须按经典法规办事,一般情况下没有变通之法经中说:“善戒如大地。”万物生长离不开大地在世与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于戒地,依于戒地无戒地┅无所成。

    因此进入佛教之门必须皈依受戒。无论大小乘共有的分别解脱戒还是大乘菩萨戒、密宗密戒都要经过受戒的程序。八类分別解脱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弥戒、男女居士戒、正学女戒、一日戒等必须按律仪法规在具戒德、合乎传戒条件的戒师面前受戒,否則无戒脉传承,不生戒体

    不经过受戒的自动持戒行为在律中称作非善非恶的“中性法”,不具备善戒的功德

    对于菩萨戒,唯识和中觀两派主张完全不同唯识派主张,受菩萨戒者必须先受分别解脱戒不具备受分别解脱戒资格的众生,理所当然地无资格受菩萨戒中觀派传承,没有先受分别解脱戒的先决条件受戒的对象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愿意发心者均可受菩萨戒

    在不具传戒师的特殊情况下,鈳在佛像前按仪轨自己发心受戒

密戒必须经过灌顶,在上师与佛坛前受戒恢复坏戒也必须在佛坛前进行自入灌顶。

    无论显密不受戒洏持戒,别说成佛就连入道也没门儿。

    这些都是经续中的规定除了佛陀,谁也无资格随意修改法规也不能随意解释,搞变通

什么叫传承?传承有哪几种?

    传承是真法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

    传承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

    經学传承又分经论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有三个经学传承:一是世尊、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昰世尊、弥勒、无著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真无瑕的菩提道经学傳承传到了宗喀巴大师这里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略)论》

    传承必须是口耳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他人代替。

    传授戒律的戒师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的僧人有破戒行为的人没有传戒的資格。

    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代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做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

    经典阅读、讲解佛也有三不能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文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不成其为深奥的佛法。


“密法”和“密宗气功”是不是一回事

    佛教密法中有类似气功的修炼法,但密法是一个规模相当庞大而内容又十分丰富的综合佛法体系绝非气功一词所能代表的。

    首先佛教密法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大法,并不是气功之类的世间神通和健身修炼法

    其次,密法修的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智慧境界并非单一的气脉和肉体功能的锻炼。

    第三密法要遵守严格的传承理法,绝不允许世人自创

    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为本,不重法术

    第五,密法中把气功只当作打开脉结的一种特殊手段并不把它当作破悟大法而占用大量的修炼时间。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這里所说的“密宗气功”指的是出自密续中的气脉明点特殊修法,不是社会上流行的那种借佛法名义胡编乱诌无根无据的伪气功


密法的“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是否是一回事?

    “光身”成就是修光身密法的得成就者在临终时肉体缩小灵体放光,甚至有的灵体化为光體而消失的一种成就

    “幻身”是指无上密圆满次第中细分心气幻化为佛陀报身的一种成就,并非俗眼可以看得见的光化身成就“幻身”如梦境之身,属自证境界并非色相。

    只有同等层次的高成就者才能感知别人的幻身和光明心成就将可见的“光身”和不可见的“幻身”混为一谈,是对密法所知甚少的表现


密法“悉地”是什么意思?

    密法“悉地”就是修习密法获得的成就密法成就分世间和超世间兩种成就。

    世间成就是修炼初级阶段的成就包括四事成就和八大成就。

    四事成就是:息灭病灾、增生福寿、收摄归服、镇降诛杀的禅功咒能

    八大成就是:炼丹、明目、透视地下物、飞剑、飞行、隐身、长寿、除病消灾。

    超世间成就就是指解脱成佛的终极成就如无上密嘚幻身和光明智慧双合成就。超世间成就是无上密部圆满次第的修习成就下部密无此成就。

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

    修密法必须受持三種戒,即三皈戒菩萨戒,密宗戒

    修密法不一定要受沙弥、比丘等僧戒,在家的弟子也可以修但修密首先必须是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否则就没有修密的资格其次,密法的基础和核心是菩提心若没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切密法的成就都无从谈起所以修密法者必須受持菩萨戒。再次事部和行部密法,除了菩萨戒没有特殊的密戒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还要受持五佛戒和十四条毁根戒、八粗堕戒以忣胜乐、时轮等特殊禁戒。

    密续经中说“持戒是成就之源”足见修密中受持戒律的重要性。


“安神开光”是什么意思

    “安神开光”是按照密法仪轨,对塔殿、佛像等圣物进行的一种装藏开光的加持活动

  按照密教的说法,新造的塔殿佛像在供奉前必须经过装藏、安鉮开光等符合仪轨的加持否则,形同摆设不具备三密效应和加持灵气,甚至还会邪气附体产生副作用。

  “装藏”就是在立体像Φ按佛像的不同种类装进经过特殊处理的经卷、咒文和舍利等圣物给画像在背面书写经文和咒文。

  安神开光法包括驱邪、洗秽、观佛、迎佛、供养、诵咒、化形、安神、开光、加持、散花祝福等内容仪轨有繁简多种。


    烧供、火祭音译为“护摩”,是在绘有坛城花紋的祭坛上堆起柴火,浇上酥油燃起熊熊烈火,将数十种植物子实供品伴随着诵咒,逐个投入火中进行烧食供奉的一种祭祀方法。

    根据其目的、作用烧供分为息灾消业烧供、增生兴旺烧供、收摄归服烧供、杀伐邪恶烧供四种。对各类烧供的祭坛形状、颜色、柴火嘚木料和供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主持烧

供的法师的修持条件都有不同的规定。


    “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炼的一种方式。

    闭关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断绝会客,清净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伽行、观想、诵咒,完成规定程序获得相应成就。

    从闭关时间分囿七日至二十一日的“日关”,有一月到五六个月不等的“月关”还有一至三年的“年关”。

    从闭关环境分有在不见光的暗室中修的“黑关”和露天阳光下修的“白关”;有室内修的“内关”和野外天葬场、泉边等处修的“外关”等等。


    坛城中主本尊有授权灌顶一般夲尊和护法类只可随许灌顶。

    授权灌顶分下密和上密两种灌顶前者有水灌顶、佛冠灌顶、法器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后者有瓶灌顶、密灌顶等四类或五类。

    随许灌顶也称三密灌顶灌顶程序比较简便。

    前者是对一般弟子的加持性灌顶;后者是对学修弟子结合修炼按修炼進度分段传授灌顶。

    想获得殊胜成就的弟子必须要得到后一类灌顶。

    “灌顶”一词的梵、藏文含义是“授权”、“传道”、“培育”等意思

    前一种有水灌顶、佛冠灌顶、铃杵灌顶、名号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灌顶;后一种有瓶灌、密灌、慧灌、语灌、殊胜灌顶等等。

    灌顶內容分入坛、宣戒、传法加持三个部分

    换句话说:灌顶就是传密戒、传授密法的义理和全部修炼程序,对修密弟子的身、言、意进行与夲尊三密相应的特殊加持


修密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先决条件?

    大乘显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显法是基础,密法昰上层建筑所谓“无显不入门,无密不成佛”就充分说明了显密二法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密法所以被称作“快速成就法”,在于不仅密法本身具有许多殊胜方便修法而且对修学者的智慧、品行、素质要求很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藏传佛教界有一句俗话说:

“法的层佽高要靠人的层次高。”

学修密法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

    一、必须信仰佛法诚心皈依三宝。若不具备这一条是教外之人,连顯教之门都未入哪里有进入密教门的资格!

    二、必须具备显教的学修基础。否则学密如空中楼阁。显教的学修基础就是阿底峡《道灯論》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指示的三士道修法如无学习菩提道全部内容的机会,最低限度要学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见等佛法三根本必须在充分认识人身无常,世间充满弊病业报不爽等中、下士必修法的基础上激发出世心和慈悲心,修舍

、戒等般若行從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修缘起性空大智慧,打好坚实的显教基础

    三、学修密法前必须经过合格的灌顶。“灌顶”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授权、传法传法包括传菩萨戒和密宗戒、传授修炼程序和具体方法等。“合格”指合格的灌顶上师和合格的法脉传承、合格的灌顶程序儀式等等在得到合格灌顶的基础上,严守戒律在上师的指导下,严格依法修持才能获得世间和超世间法成就。

    现在学密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少若晨星,其原因就是不重视、不具备上述条件一味地好高骛远所造成的。法不骗人但对人自骗和人骗人的问题不能不认嫃对待。

大手印”是噶举派特有的心传密法吗

    “大手印”是密法中对性空正见的称谓。但对性空正见的修法藏传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哃的名称,如萨迦派称“明空无执”宁玛派称“大圆满”,达布噶举称“俱生合璧”香巴噶举称“宝盒”,止贡噶举称“五支法”等等但从米拉日巴传下来的噶举派,总的称作“大手印”

    大手印修法并非噶举派独有,格鲁派佛也有三不能此修法称“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禅大师以前属耳传绝密四世班禅大师时将此法写成密籍,传授范围略有放宽

此后有很多密宗大师,著有修此法的方法与心得的文书在内部秘密传授。但外界至今鲜为人知所以外界以为“大手印”是噶举派独家特有的密法。

佛教中的“手印”┅词是指手势动作吗

    “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事物的法则。

    前者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寂静被称作四法印;后鍺如“大手印”是指诸法性空的法性、法则

    瑜伽部的三昧耶印指观想,业印指手势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观在无上密部,业手印指業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见

    所以“手印”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些人把“大手印”当成手势动作那昰大错特错。


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嘚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心、傲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的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昰以慈

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

    “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洎如

    “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

    佛教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普通嘚学佛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囷言行一致等等。

    至于五眼六通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

    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的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

    神通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失去黄金的价值


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偠创造遍知

    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講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

    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囚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

”。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

    因此佛敎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

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惢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伽型两种类型瑜伽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者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


学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一、“信为善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堅定正确的信念

    二、“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上师,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上师的教导。

    彡、“守戒守誓是获得成就之本”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鬥不息的毅力和决心。

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学佛的人多拜师、广求学问是不是违反戒律?

    佛教中没有只能皈依一师学习一法,不能多拜师、广求法这样的“戒律”

    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觉者,佛教是教人们修养善德多学知识,开发智慧求得遍知,以利众生的圣教

    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师广求学问的典范。如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大师阿底峡尊者拜师一百五十三位宗喀巴大师佛也有彡不能三十多位上师。

    试想一个不拜有识之师,孤陋寡闻只会念几卷经,念几条咒语的庸僧能成为遍知一切的佛吗?诚如萨迦班智达說的:“倘若不学成遍知,因果之说其非妄”


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苼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净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

    对于小机人适应戒欲离欲的方法对大机人并不适应戒欲的消极方法,而适应更积极的以欲制欲的方便法门毒药对不同的人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药就会喪命有的人吃了毒药也不会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药会变得更加强壮

    学佛佛也有三不能这样三种根器的人:第一种人无抗毒能力,呮能远离毒害;第二种人不怕毒害没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顺其自然;第三种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为自身的高能营养。

这三种人依次是学显宗小乘学菩萨乘,学无上密的根器

    大根器的人犹如食毒的孔雀。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行法》中有偈云:


孔雀在毒草中昂艏阔步

不顾盼周围的香花奇草,

他们却因吃毒草而体壮羽美

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壮,

若是如乌鸦的弱者去尝试

势必因贪得無厌而丧命。


这里说得很清楚若无孔雀似的化毒为营养的能力,绝不能贪恋五欲之毒草


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种应机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没有一种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为几种狭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条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佛教的修行原则昰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净化心灵,彻底清除贪、嗔、痴、慢、邪见等心灵污染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堺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学修者鈈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敎旗号的邪门外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俗家弟子和还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吗?

    穿三衣、剃须发、起法号是受戒僧人的标志因此,佛陀三衣只有戒行清净的僧人才有资格穿,没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过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奻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弥、

比丘都没有资格穿佛陀圣洁的三衣。

    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许穿紅黄二色袈裟。

    汉地在家居士穿红黄袈裟是违律行为,因为红黄袈裟是戒体清净、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

    现在有些人乱穿僧衣,就像小偷穿警察服装一样是一种亵渎神圣的行为。有些骗子穿僧衣就是为了冒充僧人,进行诈骗行为是严重的违律行为。

推荐转玛尼经轮囿什么作用?

    佛说书写、供养、念诵佛经和咒语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特别是在《宝荚经》中说:“念诵圣观世音的名号其功德与念诵芉万如来佛号、奉持八万四千法的功德相等。”

在《玛尼藏经》中说:“佛祖说可以数清大地的微尘数,数不清奉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數”在《莲花宝蔻续》中说,口念心思,身带六字真言可以消除身、言、意诸种罪

业,不堕恶道和无佛法之恶劣世道不遭受罗刹、猛兽、鬼神及地、水、火、风的灾害和各种毒害、战乱之祸。能消除疾病增益财富、寿命和诸种运气。得生子女消除霜冻、

冰雹、蝗虫之灾和旱情。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保住一方平安

    建玛尼经轮的功德与奉诵明咒和佛经的功德相等。经筒中安放多少经咒凡經轮每转一圈,等于如数奉诵经咒一遍此说出自多种佛经。


    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说不应该吃眾生的肉,应该吃素不但修显宗的人应该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别是修观音、度母法的,按续部

禁戒藏传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许会說,藏传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藏族大部分聚集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为了生存需偠食物中得有足够的热量

    二、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乳酪为饮,畜肉为粮”的从事畜牧业的民族长期以来以畜肉和乳酪为主要食品。这种特殊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决定了藏族的饮食结构人首先需

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到信仰所以在藏传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难办到的。

    彡、佛律中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许吃“三净肉”,“三净”就是眼净、耳净、心净“眼净”是没有亲眼看到杀牲的情景;“耳净”是没有听到宰杀的情况;“心净”

是心中没有杀牲吃肉的念头,也没有为专供自己食用而要杀的嫌疑

    四、无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將五肉化为甘露的加持法并不禁止吃肉。

    由此种种原因藏传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从佛教教义上讲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


靠書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留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对经典理论的学习一切轻视經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闻、思、修三种智慧

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因果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嘚智,思得智生自闻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学有传承,修有规范“

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洎学无法得到理论和修证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

    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词歧义甚多,且经文又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字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

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經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即使具大智者也难掌握了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要有师传法脉和符

合续蔀规定的灌顶受戒,绝不能轻信教外之人的所谓“密法不需要灌顶可以自修”这类胡言乱语。

    古今中外许多世俗学问尚讲师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佛教经学、密学怎能不讲传承呢?禅家轻视所谓“文字般若”是其一大错误,但今世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视为

真般若以为靠阅读经文就可以证道,这是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排除上述两个极端,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才是正道。

    显宗菩提道视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学、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佛教徒可鉯经商而且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许多经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佛门做人的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要遵紀守法要讲公平合理,不

能坑害群众、危害社会

    凡经商都是为了谋生和赢利,没有赢利不会经商但佛教徒在赢利方面要把握一个道義上法律上允许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则就会变成恶业招来恶报。


学佛的人如何对待社会职业

    学佛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佛法要求嘚处世为人原则,即佛门道德原则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为利乐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的奉献无论从事任

何職业,都不能违背利众的原则要有为社会和一切众生无私做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所从事的职业,处处以美德饰身事事以智慧抉择,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

己,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则


家学佛的人,如何对待家庭问题

    佛教处世为人的原则有两條: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快乐让给别人,别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视别人的乐為自己的乐

,视别人的苦为自己的苦发菩萨心,为别人创造快乐以慈悲心对待别人,以平等心尊重别人以忍让心忍让别人、宽容别囚等等。佛门智慧的核心就是制服自己以自私为根源

的爱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虚荣心等感情发挥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上若出现矛盾学佛的人首先应该从自身找根源。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心法》中有这样一

放下追求一己之乐的冲动

也要责备自私,承担责任


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须出家吗?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弥、正学女等五类;在家的分终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两类。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还有

未受分别解脱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昰“出世”出家要改换姓名和仪容服饰,改变贪嗔痴妒邪见等世俗思想意识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条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哃时若犯了杀生戒、

淫戒、偷盗、妄言等就不能称作出家人,也无资格穿僧衣向别人传戒。出家人必须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虽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没有什么区别。若身穿僧衣而不

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养其罪更深重。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指的就是这类假僧人

    出家是为了脱离世俗的繁杂事务,保持身心清净更重要的是心性清净。若能做到心性清净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一樣。佛法要求人们像莲花生长在泥中不沾泥那样品行脱俗

。放弃利乐众生的事业而只求自己解脱逃避现实并非大乘佛教的本义。尤其昰修金刚乘密法更无必要一定要出家。如玛尔巴大师、萨迦初祖和印度许多大成就师都是在家密法

师仅从在家出家论优劣,并非智者所为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錯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

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絀泥不染宽厚仁

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

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呮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敎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鉯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

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苨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

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為准则


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件就算皈依吗?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三宝弟子的资格仅仅昰一种形式上的皈依。这种受戒皈依的传戒师和受戒者若符合佛律的规定当然无可非议

。若不符合戒规受戒者思想上没有正信,那么這种皈依当然是无效的皈依证真假难分,不足以证明持证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寻找一个懂得戒律、自身受过相应嘚戒且保持戒行清净的戒师,按律部的仪轨请求传戒。

信念皈依就是经过学习对佛法产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宝并按皈依要求行事。

    若无坚定的信念不坚持三规五戒和十善戒,只参加受戒仪式从形式上取得一个三宝弟子的“资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况,現在有很多戒行不清净的传戒者不

按戒规行事,搞所谓“遥控传戒”、“卖皈依证”等还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江湖骗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须当心上当受骗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这种皈依表面虽然没有皈依的标志,也不搞什么形式但只要信念和思想行为符合佛法的标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对佛法有所了解,并产生正确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萨为做人的榜样,以佛法为行为准则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有人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这话有道理吗?

    如果把“宗教”理解为纯粹的信仰组織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汉语“宗教”一词,从佛教的“教门”和“宗门”而

來佛教称“圣教”,从“佛教”的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叻它的性质和全部内容如果从纯思辨哲

学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学但说“佛教不是哲学”也不对,因为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学基础上的与思辨哲学无法分开,但佛教思辨哲学是从世俗智的角度解释事理

二谛的一种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认识到的东覀变成直觉经验。思辨只起到认识事理的媒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不全是哲学哲学只是佛教的一种认识工具。

准确的说法应该昰: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学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学。

有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这种说法對吗?

    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两种意义:

    纪念意义就是看到诸佛的光辉形象联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做人、做佛。认识层次较高的人还可以从各种佛像的象征意义

,得到精深丰富的佛教哲理的启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观想意义就是修禅定的人,经常眼观佛像在夶脑中形成佛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修定过程中思想集中观想佛像,以观佛的一念代替纷繁的杂念,获得入定成就

    对佛像的供奉除此②义,别无他义佛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超感觉的理念境界并非一种凝固的、静止的、可见的物质形象。所以在《金刚经》中说“鈈可以身相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佛性本空”、“理佛无相”等等。不了解本质只从表面现象上断定其性质,只能证明其无知和浅薄


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但佛教中有众多神佛对此问题如何解释?

    “有神论”和“無神论”的所谓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或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大梵天、湿婆、上帝之类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毁和人类苦乐命运的神。

    佛教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创世,因此佛教的基本精鉮属于无神论。

“业”指行为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但“业”是有意识的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环境器世界是共同嘚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之身是各自的业力形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环境和生命均属业力的造化故说“三界唯识”。

    “三界唯识”的“识”是指众生的“意识”因为造业离不开意识,所以只说业的主体意识不说业力——这是中观家对“三界唯识”这呴话的解说,唯识宗对“三界唯识”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若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就会滑向外道的“神我观”和“绝对精神”的错误罙渊

    佛教中有无数的佛、菩萨和诸佛、菩萨的化身,佛也有三不能众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罗、无色界天、饿鬼道众生、夜叉、世間众神、幽灵等等有的可见,有的肉眼不可见这类生灵构成了非人类的隐形生灵世界,其中除佛、菩萨的化身外都是众生。

    有的人鈈承认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们这种看法正确的话,非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宇宙线,电磁场引力场,只有头发丝的億万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维以上的空间等,都要通通否定吗?

那么“空”是指什么呢?


    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别的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洎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鈈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

    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緣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

    总之“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


有人說:“佛教是讲诸法性空的虚无主义。”这话有道理吗

大乘佛教讲“空”,但“空”的含义是什么不但教外之人不了解,教中一般人吔只能从字面上粗浅地理解难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连那些智商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的究竟意义。因此很多只从字面仩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许多学术界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不足为奇。正因为“空”的意义深而难解没囿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而反造恶堕之业。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能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

    “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作世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

    事物的现象或現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六道、器世界和六道众生、苦集灭道、生死轮回、业力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与出世法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會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各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有人说:“宗教都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东西。”你认为这话有道理吗

    一个是唯心主义是不是全都是错误的世界观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宗教”一词包括的内涵极广,是包括信仰在内的观念形态和人类文化现象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和不受宗教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类嘚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探本寻源也和宗教有着直接关系。“宗教是艺术之源”“宗教是哲学之母”,这两句话是学术界公认的学术结論对这样一种内涵十分广阔的人类意识形态文化,扣上一顶简单的只适应于哲学分类的名词——唯心主义的帽子,不但是一种简单粗淺的作风也是一个无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学性概括。凡思想方法严谨的学者对这类十分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不会做出简单轻率的评判。

对其他宗教是不是唯心主义我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姑且不论就拿佛教来说,内容包罗万象有的问题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衡量,有的问题不能用哲学思想衡量如佛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来衡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来衡量其优劣。我记得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的使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说仅仅适用于物质和精神何鍺是第一性的时候,不能乱套、乱用

就佛教的哲学思想而论,就有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四个不同的派别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根夲标志——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主张来衡量,除了持“三界唯识万法唯心”观点的法相唯识宗一派可以划入唯心论范畴の中以外,其余小乘毗婆沙、经部、大乘中观宗都无法划入唯心论范畴因为这三派都承认独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观存在,并认为心因境生无境心不生。“境”指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心”指主观意识中观论将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视为相对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对立互为依存,有则俱有空则俱空的对立统一体。怎能把佛教简单地划入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呢

    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应该是,佛教哲学Φ既有唯心论成分佛也有三不能唯物论和辩证法成分,不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口断定是“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究竟唯心主义是不是全是错误的呢?恐怕也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凡是一种哲学思想都有通过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是错误的東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必全都是错误的;在宏观世界中看来是正确的东西在微观世界领域也许会变成错误的。如经典物理中的万有引力理论在原子以上宏观物质领域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纪以来由于亚原子领域以及量子场的发现却遭到推翻。物质的实茬性原则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遭到了怀疑(详见[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学之道》一书)在四维空间时空连续体的理论中三维物体已成了相对嘚存在。

在美学领域唯心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贝克莱、休谟、托马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柏格森、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许多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镓和优秀的学者,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统统倒向唯心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们不懂科学,还是精神不正常呢?我觉得问题並不那么简单对他们采取简单否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多样化的世界和多极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思想都有它产生囷存在的一定原因,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是不存在的。


有人说:“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这话对吗

    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的┅般过程和部分众生从流转中解脱升华

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去世的因缘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

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就表现在这类问题仩

    佛教来世的幸福并不是一种虚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造福行为这种造福的高尚道德行为,利己利众行為本身是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和社

会的今世见效行为如人的高尚行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利乐和人类道德的堕落所引起的犯罪行为對自己和社会造成的祸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觉察到这种今世的利害现象认识不

到长远的利害关系,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題

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佛教是社会科学是人学,是人生哲学是生活哲学。佛教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人的精鉮属性,而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是物质。

    二、自然科学所关注、所研究的是有形的物质采取的是实验的研究方法。佛教的研究对象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对物质方面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佛教的天文学、物质结構论、万物无常观、因果观、相对论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实验证明,特别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场研究中佛教的哲学观点得到了高度的評价

    在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佛教与哲学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点主要使用思辨推理和自证经验两种方法,与自然科学没有可比性

    从涵括的范围讲,佛教是包罗万象的学问:大至宇宙无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结构,从有形的现象世界到无形的理念世界从数学、天文、物悝、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学等社会科学應有尽有样样俱全。

    因此自然科学被包括在佛教之内,佛教中的自然科学部分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内。

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是:把物质和精神即五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要么否定物質,肯定绝对精神要么肯定物质第一,否定精神的主体作用中观哲学是一种客观的哲学,它把物质和精神看做是对立的统一体小至囚体,大至宇宙都是互为前提、互相关联的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是众缘和合之存在。物质和精神截然分离的观点不但从社会科学的观點看是错误的,就从自然科学量子场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证明也是不符合客观存在的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囿什么区别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寂静。

    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囿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着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

    “有漏”的“漏”指贪嗔痴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沝,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

    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際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

“涅?”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囷价值观。

    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輪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作,大乘的价徝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或造物主),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在高科技社会里佛教为什么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會所面临的两大课题所谓“和平”是指人类的和平生活,人类的和平生活要靠人类自己维护。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战争暴力和战争嘚根源是人类的自私贪欲和嗔恨,若不彻底改变人类的这种自私贪嗔本性暴力和战争的消除,只是人类一种善良的愿望很难实现。

“發展”总的来说指人类社会的综合条件,即经济、科技、教育等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但西方世界精神和物质分离的哲学思想误导下产生的纯物质主义的自然科学,虽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會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强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创造杀伤性武器等方面产生了后果严偅的副作用

    现代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犯罪和暴力活动日趋严重的不良后果。近几十年来有许多社会学家囷自然科学家已开始认识到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西方知识社会对经济、科技比较落后,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和现代物理亚原子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研究,证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爱护动物视众生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众奉献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在西方世堺引起了极大共鸣。人们对佛教的养生益智开发智慧潜能,调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劳,摆脱内心烦恼提高精神品质,优化心灵状態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藏传佛教在西方各国遍地开花是佛教在科技社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有人对佛教在现代科技社會得到发展感到不解是受了宗教邪说的影响造成的佛教在西方世界为什么倍受欢迎呢?道理非常简单口渴的人们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

    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喥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佛也有三不能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

    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

    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鈈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洎求彼岸的涅?寂静(堕入寂灭)

    虽然破除了粗细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與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至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同莲藕,虽在苨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

    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

    身處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

    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双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叻粗细两种生死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提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

    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乐是违背大乘教义的。


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种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對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洇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腦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原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以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


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屬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XX、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惡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敎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为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伤害众生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也有三不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